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集锦9篇

时间:2023-07-18 16:41:34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范文1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音乐;有效教学

【中国分类号】G623.71

新课标本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内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其中,《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则以“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文化、完善评价机制”为基本理念。与传统音乐教育相比,“新课标”无论是从音乐教育的理念,还是教材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均作了全方位的改革。这对于已习惯了传统音乐课教学的广大音乐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标”,尽快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将关系到“新课标”实施的成败。对此,我想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与同行们商榷。

1.加强师生合作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对师生双方良好品质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就要在音乐教学中和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这样既能建立起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又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1.1参与到学生当中

现阶段的学生都有着自己的性格和思想见解。在音乐课堂上,他们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老师。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一环节,积极主动地做他们的朋友,要让他们感到教师是他们的知心朋友。

1.2与学生一起合作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而且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又可以互相弥补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所不能单独完成的任务,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与教师一起学习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1.3灵活引导学生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从“教”变“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引导学生学会借助工具书、参考资料解决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教师教给的学习方法在自己的学习中灵活运用,形成知识社会所需要的更高的自学能力、技术能力。例如在教学西洋乐器时,有些学生经常把中国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搞混淆。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讨论会,让大家谈谈根据自己的理解怎样来区分这两种乐器,让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出很多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师可以把学生的这些想法总结、综合起来。经过这样的讨论学习,使学生们对中西乐器的区别留下很深的印象。

2.改进教学方法

2.1创设好的教学情境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积极定势,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因此,最佳教学情境的建立,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包括教室、教学设备、仪器和挂图等,更重要的是情感因素、心理环境。其表现为教师愿意教、善于教,学生喜欢学、勤于学。所以,当教师进入课堂后,必须要有饱满的热情、最佳的心境和高昂的教学激情,以此感染学生,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2灵活运用课堂语言

音乐课堂因其艺术性和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需要更精妙的语言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如在上课时,教师课堂语言如果说“老师听到几句唱得很不好”“还不太好”“你们想不想再唱一遍”,学生在这种语言的引导下变得有些失去信心,对一遍遍重复欣赏音乐产生了审美疲劳,最终导致的效果就是一堂课下来,不仅歌曲没学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受到了打击。因此,在运用教学语言的时候应该注意抓住学生特点,对待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应该运用不同的教学语言。教师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羞于表现却又渴望个性的特点,语言中带着对学生的尊重和挑战。通过“谁敢来试一试”、“老师想请一个舞伴”等各种引导和激励的语言,使学生一步步进入教师创设的课堂情境,最终,使学生放下羞涩跟着教师一起学习,这样在整堂课中,教师与学生的全身心投入可以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3充分利用课堂评价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对如何使用好课堂评价也有了自己的妙招。主要可从以下方面做起:一是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评价,根据学生的心理成长进行评价。如小学生的自律性不太好,好奇心比较重,上课时容易做小动作或没跟上教师的课堂节奏,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奖励其他表现好的同学来引导表现不好的同学,并通过游戏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课堂评价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准确的学到知识,更好的开展课堂教学工作,所以评价的前提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怪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创新成果。三是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通过在课堂上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更积极的投入课堂,参与课堂,更好的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3.结束语

音乐教育首先并不完全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为了培养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繁难的技巧技能性训练,而应从学生出发,多为他们营造一些发现美、创造美的自由空间,以激发起他们热爱美、传播美的热情,从而使美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惟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我们的音乐教育也才能够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肩负起培养人、塑造人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王秀珍.浅议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的愉快式教学[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S2)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范文2

听:让学生在聆听的同时观看相应的图像、实影,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以视听结合的方法加深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通过形象直观的画面来丰富他们的联想。音画结合,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实践证明:听觉与视觉协同感知会对认识事物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唱:欣赏教学是以听为主,但唱主题是欣赏作品的基础。因为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是音乐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它凝聚着作曲家崇高的思想感情、伟大的人品和感人的艺术美,是精美的精神食粮,常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听前唱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形象,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准确辨认主题的重复和变化,使学生的音乐思维真正被调动起来,更好地获得音响体验。如欣赏《匈牙利舞曲第五号》,听前我先引导学生一起唱书上的谱例,也就是每个乐段的主题,在学唱时,首先对每个主题音乐的拍号、节奏、情绪等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学唱。教师要求学生边唱、边记、边对音乐进行初步的情感体验。当学生欣赏作品时,不仅对主题的出现和变化非常敏感,而且对作品的分段也不感到困难。

舞:瑞士著名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认为:“人对音乐的情绪体验及人对自身情绪体验的认识、反映都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和动作来进行的。”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总喜欢手舞足蹈,特别是一些欢快活泼的音乐段落,他们跳的更是起劲。针对这个特点,我选择一些适合形体表现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在欣赏感受理解的基础上用形体动作随音乐击拍、踏脚、拍手、做各种即兴动作、做音乐表演和舞蹈动作等等,表现音乐情绪,使音乐主题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脑海里。如欣赏《动物狂欢节》,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动物出现在森林中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想像乐曲描绘的是怎样的情景并说出自己的感受,最后让学生随着音乐自由舞动:有的学生模仿狮子走路,有的学生模仿袋鼠跳。这样的教学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弦,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热爱音乐,提高他们对音乐的表演、鉴赏能力,使心灵和音乐融为一体。在欣赏感受理解的基础上用舞蹈动作来表现音乐情绪。

画:充分利用学生绘画知识和技能,用色彩和画面展示音乐形象。欣赏音乐后,我让同学们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创造性地画出适合音乐情感的线条、图像、色块等等,这样比我直接给学生讲述音乐的内涵以及情感更能激发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喜爱,也更能说明学生的内心世界对乐曲的理解。欣赏童声合唱《我们的田野》时优美起伏的旋律激起学生情感浪花,可启发学生先画出旋律线条的特点是:曲调波浪式进行。并感受色彩是绿色和蓝色。音乐引起的丰富想像使学生创作出如诗的画面。美丽的画面又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欣赏《杜鹃圆舞曲》,我让学生初听时用线条、点和圆圈来表示初次印象。复听时我给他们讲挪威的森林、圆顶的尖顶的小房子、歌唱的杜鹃鸟、清新的空气……一下子孩子们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图纸里多了旋律流动的波浪,他们告诉我这是听到的在唱歌的杜鹃;多了很多斜纹,说这是感觉到田野上有微风吹过;小房子里面画了小鸟,天真的认为杜鹃鸟不小心地闯进小房子里不停地转圆圈,原来是乐曲在低吟……好美的画,好丰富地想象。

说:“说”是让学生说出聆听作品后的感受,它是欣赏作品的深入。根据音乐欣赏的心理分析理论,音乐欣赏的理性认识并不是表现在欣赏者对乐曲做出某种抽象之结论上面,而是表现在把这种理性认识融注于对乐曲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联想想象之中,使得这些心理要素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达到更深更高级的阶段。欣赏过程中,我注重学生“说”的参与,及时引导学生说出听后感,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使教师及时了解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间的差距。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范文3

【关键词】教学模式;发现探究

在教学中,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或教学理论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秩序,它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以老师教歌,学生学歌,老师讲学生练的“填鸭式”为主要特征。它严重地扼制了甚至扼杀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这样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主动、探究、合作的指导思想,在音乐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要以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基础,建构开放性、创新性的音乐教学模式。

一、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教育模式

现在我们的课堂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新时展的需要,并且在不同学科中得到了良好的运用。如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的构思需要,可以在课前课后放些音乐,图片展示背景乐、动画、诗朗诵配乐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我想,如果音乐教学能够运用声音、文字、图片、动画、动态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就会使学生们的想象力、思维能力、模仿能力、创造能力得到更大提高,增添了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教学效果发挥到极致。

二、音乐教育模式与思想道德美育

在音乐教育的同时,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方法,使用什么样的技巧,都要贯彻培养小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大自然,鉴赏美、创造美、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使小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涵养等方面发生质变。音乐是一门艺术,健康的音乐艺术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优美健康的旋律使人们陶醉,产生高尚的、正义的、道德的、灵魂的升华,增加对人生的希望、追求和对世 界的挚爱,促进对人生的奋斗,从而增添自信和力量。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古今中外众多科学家、发明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都是音乐艺术的爱好者,音乐能催发人的意识和思维,得到神奇的体现。

三、主动吸收、自主学习式的教学模式

学生在校学习,多半是靠课堂教学。而这一节课里,是教师讲解学生理解而后转化。在这期间学生没有主动自主地去学习吸收。让我们听一下艺术家赵本山老师的故事:他从小家境贫寒未读什么书,那他身上的艺术细胞是从哪儿来的呢?原来赵本山从小和盲二叔生活在一起,每日听盲二叔拉琴唱曲,从盲二叔那里吸收了大量的艺术营养。他那最具特色的“耷拉帽檐”和“端肩拿劲”的两步走都是从盲二叔那儿吸收并创作出来的。还有调查问卷得出的学生会唱的歌曲不是老师教的,而是在其它场所靠自主吸收获得的。这些都表明主动吸收和自主学习的知识比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更容易掌握。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

四、讨论交互式的教学模式

美国的奥斯本有一种称之为“集体形势智力激励法”,简称为“头脑风暴法”。它是这样的: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之后,你我各自仍为一个苹果;但你有一个创意,我有一个创意。相互交换后,你我都有两个创意。参加创意碰撞的人越多,平均每人所获得的新创意就越多。那么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就是我们要让学生多讨论、多交换意见。讨论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集体讨论。讨论的结果不在于得到统一的答案,而在于思维的碰撞。

五、合作共进式的教学模式

课程改革后的音乐课堂,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过程,都是在教师、同学、课堂社会等多种因素的相互配合下完成的。比如说:合唱、合奏、重唱、重奏等等没有哪一项能够独自一人完成。所以要加强合作共进。一个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共进。如分声部的声乐、器乐教学,这时注重更多的往往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与配合,另外一个是师生之间的合作共进。如科尔文手势的应用,学生是否配合默契。合唱中老师指挥与学生的配合。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钢琴伴奏等与学生的配合等等。只有我们配合默契,进入合作,彼此共进时,就会出现1+1>2的教学效果。

音乐教师是音乐新课程的实施者。我们要在《音乐课程标准》新理念指导下,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在教学中渗透新理念,探索新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总之,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采用音乐教学的多种模式,更有利于发展和开发小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使其智力得以提高。小学生正值发育阶段,手脚并用,脑、眼、耳、口的互相协调配合,能促进小学生的理解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发挥提高。现代教育需要改革,重视音乐教育,必须从儿时做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促进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祖春,王祖琴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期简明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

[3]赵宋光主编.《音乐教育心理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

[4]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音乐教师;素质教育

目前,音乐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知识和实践理论的匮乏,使音乐教育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方面还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是当前素质教育实施存在的很大问题。需要我们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素质要求,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1目前新课程标准下我国音乐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有

1.1应具备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在当代科技信息迅速发展的时代,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的走进中小学课堂,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象和教学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将音乐欣赏教学素材的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和动画等手段结合多媒体技术,制作适合课堂教学的音乐课件,以多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提高了对音乐欣赏的认识。在乐理、视唱等课程中,我们可以运用有关制作音乐软件制作视唱曲谱例与M ID I电脑音乐的视唱练习曲,在音乐的伴奏下,教师很方便地领着学生视唱,还可以通过音乐软件改变音调、速度和音色适应教学,增加一些新奇因素,来提高中小学生视唱学习的兴趣。使用电脑音乐软件参与的多媒体音乐教学,可以使音乐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与生动化,让枯燥教学变为兴趣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2应具备必要音乐教学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音乐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基础,切实把好质量关,才能使音乐教师素质达到高水准,使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音乐教学必备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作。

2扎实的音乐基本理论知识能力

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重心是把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将音乐的各种构成要素和音乐的内容、形式传授给学生,使他们真正热爱音乐,理解音乐。在音乐教学领域中基本理论是音乐技能的基础,弹琴、唱歌、跳舞、编创等音乐技能也都是以基本理论为基石,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学习技能的先导。如果没有过硬的音乐基本理论,教师的教学就会困难重重,教学受到严重的影响。

2.1音乐教师必备的歌唱技能

歌唱技能是音乐教师的首要技能。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通过美好的歌声把歌曲的感情传达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歌唱的兴趣,培养学生欣赏歌曲的能力,帮助并引导学生自信、大方、自然、富有表现力地歌唱,有效的提高学生歌唱水平。

2.2音乐教师的乐器演奏技能

乐器演奏技能也是音乐教师的重要基本功之一。这其中,钢琴是音乐教学的首选乐器,音乐教师应具备基本的弹奏能力,能够根据歌曲旋律、曲式风格等要求,正确选择和编配伴奏,不断提高即兴伴奏的能力,为创造性的音乐教学活动服务。

2.3音乐教师要具备音乐活动的组织能力

音乐教师活动组织能力的构成,既然作为课程形态的音乐活动课程是原来音乐课外活动的一种超越和提升,那么毋庸置疑,它自然也对音乐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下面几个方面是音乐教师组织活动课程的必备条件:全面、综合的专业修养,包括对音乐活动中各种技能和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对音乐活动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安排的构思;能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组织活动;会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活动的管理和评价;了解教学对象的心理特点,善于沟通和交流;能创造性地研究解决活动中发生的各种问题。

3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提升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素质

3.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对新课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克服忽视应试教育的错误观念,从培养人才的理念出发,去加强音乐师资队伍的建设,鼓励教师不断开拓新的科研和教学领域,打破现行教师的管理体制,努力使音乐教师的数量和质量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3.2提高教师音乐教学实践能力

教学实践是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提高的主要途径,应做:一是日常音乐教学活动,这不仅限于日常中的唱歌、跳舞等,还应包括课堂与课外的音乐活动,不仅要健全制度,更要加强教学观摩,加强教学评价,分别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师素质。二是音乐教育科研,这在目前是个薄弱环节,要建立音乐教育研究机构,开展多种形式,不同规模的专题性的音乐教育教学研究,不仅研究音乐教育教学自身,还拓宽研究音乐教育在整个素质作用。让音乐教师参与到这些研究之中,通过教育教学研究去提高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质量,提高音乐教师的音乐教育理论和业务素质。

3.3加强音乐教师的继续教育

加强中小学的继续教育,其中一个主要途径就是加强教师的在职进修,这是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的主要渠道,教师在职进修的内容除了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外,还应有课外活动的组织训练等,具体培训的步骤,建议先抓新教师的在职培训,因为这些教师迫切需要提升业务素质,以往在这方面,做得是相当不够的。加强在职进修,首先要广开进修渠道,要有脱产进修,但更多更重要的是不脱产进修等等。教师的业务能力是可以逐步提高的,重要的是教师要有事业心,热爱教育工作。因各地的继续教育是发展不平衡的,所以需要教师能够进行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以起到推进的作用,使音乐教育不落后于其他学科,所以我们必须抓紧师资队伍的培训建设,对今后的的音乐师资培养和学历达标有启示和充实的作用。

因此,广大音乐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争取更多的机会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和生动的生活形式,以丰富社会生活的积累。同时,要不断汲取、不断超越自我,勇于创新与创造,锲而不舍地追求新知,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科学施教,开阔视野,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逐步完善自我,提高素质,为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范文5

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及新课改的实施,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正逐渐被淘汰,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也正发生着改变。

新课标本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内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其中,《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则以“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文化、完善评价机制” 为基本理念。与传统音乐教育相比,“新课标”无论是从音乐教育的理念,还是教材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均作了全方位的改革。这对于已习惯了传统音乐课教学的广大音乐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标”,尽快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将关系到“新课标”实施的成败。对此,我想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与同行们商榷。

1.领会新课标的理念,转变音乐教学观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教育行为,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任何教育行为的实施,都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基础上。人类需要音乐,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按理,大多数学生应该是喜爱音乐的,事实也确如此。然而,多年来我们的音乐教育却屡屡遭到学生的排斥,“学生们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屡屡发生,甚至到了让学生觉得“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的地步。有学生这样说:“一提到上音乐课,我就头痛。因为一上音乐课,就有无数个我根本不认识的音符迎面扑来,令我招架不住。更可怕的是,老师竟然让我全都记下来。这怎么可能呢?我又不是音乐天才,这么多的‘哆来咪’,看到都害怕,让我背下来,简直是谋杀……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不得不令我们深思!的确,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课内容单一、落后于时展的需求;教法死板、与音乐艺术的本质背道而驰。我们更多地注重音乐技能、技法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更多地关注教师本人的情感体验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音乐情感……使得我们的音乐课文不文,理不理,在某种意义上等于抹杀了学生作为一个有着相对独立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及情感体验、审美观念的个体的感受和创造欲望。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的发展,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本着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信念,通过教学,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并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培养一种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在新课改之后,我校的音乐教学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因素,更加注重对“人”的培养,还音乐以其音乐艺术的本来面目,展现给了学生一个较为宽松的、和谐的、动态的、充满了美感与浓厚人情味的音乐学习的空间,而学生们则在教师的引领下步入了音乐艺术的美妙殿堂,在艺术殿堂里尽情畅游。“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扭转。

2.教学实践中,教师角色的定位观念的转变需附着于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操作之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角色的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

2.1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变“指挥棒”为“引导者”音乐艺术有着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由于年龄特征、个性差异、知识层次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们对音乐的喜好千差万别。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将音乐教育只局限于在“知识”、“学科”等狭窄的范畴内来理解,而应把“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丢掉传统教育中教师的绝对权威,洞悉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因势利导,将手中的“指挥棒” 变成引领学生去探索美妙的音乐世界的“引路石”。

在这里,教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者,学生不再是教师思想、情感的复制品;课程也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单一的教材内容,相反,教师能够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出发,研究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积极地参与进来,愉快地学习。这样,教师和学生就都成了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成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体。

2.2 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居高临下”为“平等相交”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育,音乐教育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把教师自身的思想情感强加给学生,结果呢?学生们在那种久而久之的固定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演练下,渐渐丧失了人类与生俱来的那种源于心灵深处的音乐感受本能,欢快的,还是深沉的音乐,不论你在课堂上给他欣赏都会有不少同学无动于衷,毫无感觉。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的确,真挚的情感是不应有什么贵贱之分的,学生与老师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鉴于这种平等,鉴于音乐艺术情感表达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对音乐艺术的感受与理解就不应该是绝对的,不应该只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相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乐于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每一分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惟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才会成为一个充满情趣的、平等和谐的课堂。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 音乐课程 问题 教改措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031-02

音乐教育是培养和造就人格素养、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人文素养教育是实现师范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小学教育师范生培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乡村小学教师的来源主要是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对于小学教育师范生来说,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难免会涉及音乐课教学、音乐课外活动的组织和排练等工作,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得他们胜任这些工作,同时也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陶冶情操,成为高水平的小学音乐的师资。本文试以乡村小学教师为考察对象,针对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学习小学音乐课程新课标、选择合理的音乐课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课后训练的效率、熟悉小学音乐教材、加强学生岗前培训、制定考核标准等音乐教学改革对策。

一、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小学教育师范生往往只学过几节简单的音乐课后便上讲台兼任音乐教师,而实际上,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所要具备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他们并没有能够很好地掌握。传统的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学生音乐基础较差

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在越来越重视小学教育的今天,小学教师的音乐素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高等师范院校中,普通音乐师范院校都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音乐基础才能入学学习,而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却不同,该专业在招生时对学生的音乐基础的考核要求相对较低,有一些学校甚至不作要求。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相比,小学教育专业很多学生甚至从来就没有上过音乐课,受过音乐教育或是学习过某种乐器的更是少之又少。而且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大部分都偏向流行音乐方面,对音乐课上教授的音乐理论知识缺乏兴趣。

由于学生的音乐基础有很大的差异,“集体课”的授课形式使得授课的时间、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进度和教学的效果都受到一定的限制,无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音乐技能水平不尽如人意。

(二)课程学时较少

由于专业需求,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较多,包括语文、数学、教学法、心理学等,还有许多通识课程,所以能安排音乐课程的课时非常少,有些是一个学年甚至是一个学期。由于课程学时严重不足,大多数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教学都采用“集体课”的授课模式。大班的集体音乐课主要在30到40人,它的优势在于通过扩大教学对象的人数,大大减小教师的教学任务压力。然而,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集中在一起上课,无法因材施教,同时,由于学生学习进度不同,教师上课感到吃力,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比如大班的钢琴课教学,一堂课90分钟的时间,教师对40多名学生一一进行辅导,是不可能实现的,甚至有时候都不能保证对学生进行新课的示范,学生课后只能“瞎练”,不仅教学进度慢,教学质量也不能得到保证。

(三)教学内容不合理

原来的师范生音乐课程内容基本上是参照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标准。教学的内容包括乐理基础知识、音乐欣赏、音乐教学法等。学习的内容很多,有些内容比较深奥,学生很难理解。学生往往是什么都学,但又学得不深,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小学教育专业音乐培养目标不是学艺精湛的音乐人才,而是要提高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通过技术技能的训练,能对小学音乐教育的特性有深入了解并熟练掌握小学音乐教学的手段和方法。然而,大部分教师都是毕业于专业的音乐院校或是师范院校,有很高的音乐技能和很深的音乐专业情结,所以在教学中就会潜移默化地把传统的音乐技能教学理念搬到小学教育师范生的音乐培养上来,把师范生当成音乐专业学生来培养,忽视了小学教育师范生对音乐针对性的学习和对未来该职业特色的音乐需求。

二、音乐教学改革对策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师范生音乐课程教学效果不佳,很多乡村教师不能胜任音乐教学。因此,笔者认为,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改革对乡村小学教师培养尤为重要。根据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特点及乡村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教学对象和硬件环境的特点,可从以下方面采取音乐教学改革对策。

(一)学习小学音乐课程新课标

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了新的小学音乐课课程标准。新课标的实施,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新课标的出台,使得教师创新教学有了更大的舞台,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开展指引了方向。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通过学习小学音乐课的新课标,可以更好地了解新时期小学音乐课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理念和内容标准等,为今后从事音乐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选择合理的音乐课教学内容

一直以来,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设置的随意性较大,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也没有专门的音乐教材,很多时候都是用专业音乐师范院校的教材来参考,以至于有时候也会把培养专业音乐师范生的那一套模式运用到小学教育专业来。其实,大多数人们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并不完全正确,认为音乐教育就是音乐技能训练,训练学生演唱歌曲难度有多高,器乐演奏能力有多强,会演奏多少种乐器,往往忽视了音乐的美育功能,忽视了音乐对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在新颁布的小学音乐课标中,音乐课程降低了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要求,强调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所以,小学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上要区别于专业音乐人才培养的要求,要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在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教学内容的制定与教材的选择上,更应该强调师范性、基础性、实用性、审美性、创造性与多样性,不仅仅是音乐技能的学习,音乐教学方法的学习也同样重要。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小学教育专业的音乐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兴趣是关键。传统的音乐教学以“教师教学生学”为主,学生的兴趣爱好容易被忽略,久而久之学生会感到厌烦。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必须把“教师教为主”转变为“学生学为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画家不一定会教画,音乐家也不一定就是好的音乐教师,“会”是一回事,“会教”又是一回事。教师要学会把讲台让给学生,鼓励学生多上台、多试讲、多讨论和多总结,讨论如何设计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环节、如何将音乐技能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不足,让学生做到与小学音乐教师岗位早接触、早了解、早熟悉。除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课外音乐活动的组织能力,比如合唱训练、合唱指挥、歌唱比赛和晚会演出的组织等。

(四)提高课后训练的效率

受专业课程开设的限制,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时设置得比较少,要在有限的课时里完成音乐技能训练和实践教学是很难做到的,那么,学生在课后的音乐技能训练就尤为重要。但由于学生本身的音乐技能水平较差,大班教学的人数众多,教师不能一一顾及,课后训练的效果并不理想。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为学生制订了一系列课后训练计划和措施,并根据班级的学生情况进行分组训练,以“优生”带“差生”的方式来提高课后训练的效率。此外,还要合理运用先进的电子教学设备,对训练内容进行录像、录音,保证学生课后训练的质量。

(五)熟悉小学音乐教材

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将来要从事的音乐教学主要是小学音乐课,所以要求学生对近几年来小学音乐课使用的音乐教材要很熟悉。为此,在进行音乐技能训练时,可以参考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和教学要求,编写一些视唱训练的教材供学生练习,也可以进行儿童歌曲表演唱训练。这样,学生不仅能得到技能上的提升,也对小学音乐教材更加了解。除此之外,还要有一定的儿童歌曲量的积累,要多学、多听、多唱,丰富自己的曲库。还要对新出的儿童歌曲或是动画片的主题曲多留意、多学习,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曲库得到及时的更新。

(六)加强学生岗前培训

结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实际情况,加强学生的音乐技能培训,使学生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得到巩固。根据实习学校情况的考察,为学生创造情景教学或是试讲,同时,还加入一些音乐教具的制作等,为学生站上教师岗位提前做好准备。

(七)制定考核标准

音乐教学技能的考核,是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音乐课程教学掌握情况最直接的评价。应根据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的教学大纲,制定合理的音乐技能考核标准。这不仅能使学生对音乐课程学习更加重视,还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掌握情况,并对音乐课教学与训练做出相应的调整。

此外,还要合理调整音乐课程的比例,使音乐课程的结构得到完善。当然,在培养模式上要具有灵活性,要根据学校与学生自身的情况进行调整与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陈丽娟.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教师从教能力结构探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4]周晓露,刘霄.小教专业(本科)音乐教育的目标定位与实践途径[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

[5]孙作东.农村小学音乐教师质量状态调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范文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0-0070-02[ZW(N]

[作者简介]何汶刚(1984―),男,海南琼海人,本科,广东省深圳市石岩中心小学教师,一级教师。

小学音乐教育不仅仅是整个音乐教育的基础,也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纯粹的音乐方面的教育,而是发掘和培养学生其他方面潜能的重要手段,是实施美育的有效途径。自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小学音乐教学仍然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明显与新课程教育理念的要求不符。如何提高小学音乐教学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我国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理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新形势下开展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小学音乐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认为音乐是开启我们智慧宝库非常重要的钥匙。创造力是人类智慧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而创造性思维则是人类创造力的来源。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创造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经过后天的不断努力才可以培养而成。[1]音乐本身是一种具有较强创作性的艺术活动,小学生通过音乐课堂的学习,不但可以感知音乐作品,体会音乐的乐趣,还可以在音乐的启迪下,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创造力,进而为未来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音乐教学有利于形成健康审美观

在进行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旋律、节奏和音色等来感染学生,进而激发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中充分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在感知音乐内在美的同时产生飞跃的联想和情感的共鸣。另外,小学音乐教学可以帮助小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不同风格、题材和形式的中外古代优秀音乐作品,提高学生对不同音乐作品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并且在掌握一些基础音乐常识的同时,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水平,最终使小学生形成健康审美观。[2]

二、制约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主要问题

(一)音乐基础差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由于社会缺乏良好的艺术氛围,只有少数小学生主动参加过一定的音乐学习和活动,大部分小学生对音乐的认知比较简单、浅显,而且受社会风气影响,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更多集中于流行歌曲,而对音乐基础知识、中外优秀声乐作品和基本技能技巧的掌握均不够。大部分学生不识谱,甚至不能分辨最基础的音乐节拍。可以说,小学生音乐基础较差已经成为影响并制约我国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3]

(二)小学音乐教育观念不够准确

长期以来,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小学音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具备完全的学科独立性,大多时候是被纳入德育或者智育范畴。学校没有正确认识到小学音乐教育本身的艺术性特点,从而使得小学音乐教育目标更多地强调智育性和德育性,忽视甚至抹杀了小学音乐教育的艺术特点,偏离了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另外,传统小学音乐教学模式主要以技能传授为主,教学目标忽视音乐知识、能力和品质的培养,盲目追求专业目标,导致音乐教育没有体现出本应有的小学特点,违背了小学音乐教育的内在规律。

(三)小学音乐教材更新速度相对较慢

当前,我国不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在迅猛发展,许多新鲜事物不断影响着教育。对于小学音乐教育而言,也需要不断吸收新鲜元素来提高教学水平。然而,受编排和推广等因素的制约,小学音乐教材更新速度缓慢,这导致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发学生共鸣。另外,由于小学音乐教材没有严格的选用标准,主要是依靠音乐教师个人的主观意愿来选择教材,而很多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又比较盲目,影响了小学音乐教学水平的提高。[4]

(四)教师能力不足,教学方法单一

在网络信息化时代,许多小学音乐教师没有及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导致教学能力没有办法完全满足时展的要求。很多小学音乐教师采用“师讲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被动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同时,由于传统音乐教育的教学评价过于重视学生音乐技能的掌握情况,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教学评价过于单一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新课程背景下优化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

(一)树立正确音乐教育观念

事实证明,大部分小学生对音乐还是有很大兴趣的,但是当前的音乐教育理念导致小学生逐渐丧失了原有的兴趣。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新课程教育目标告诉我们,传统音乐教育观念成为阻碍我国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紧跟时展的潮流,不断更新音乐教育理念,并根据新课程要求创新小学音乐教学方式和内容,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小学生在音乐教学课堂上可以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最终提高学生的整体艺术水平。与此同时,音乐教师应改变强制灌输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深入了解他们的音乐兴趣和喜好,主动将教学方法和内容与学生的兴趣有机联系起来,从而确保新课程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5]

(二)重视音乐教师队伍建设

要想达到优化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目标,必须要依靠一批具有良好素质的合格音乐教师。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音乐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师范院校应该从新课程教育理念出发改革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理念和课程设置,注重音乐师范生能力的培养,培养“一专多能”的优秀毕业生并使之充实到基层音乐教育教师队伍中来,更好地为新课改服务。其次,应积极构建在职音乐教师培训制度。一方面, 在岗小学音乐教师要重视加强自身的专业和文化素养。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帮助在岗小学音乐教师尽快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最后,应该提高小学音乐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一方面,应该利用现有政策导向,提高教师待,进而保证现有音乐师资力量可以留得住。另一方面,应该通过创新奖励制度调动广大小学音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使其更好地为小学音乐教育服务。

(三)拓展小学音乐教学内容

在小学音乐教材方面,必须对教材有一个较为统一的规定,然后在此基础上才可以进行音乐教学方式的统一安排和教学内容的主动拓展。首先,音乐教材的创新必须在新课程教学大纲的基础之上,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音乐教学经验进行相应的更新和拓展。小学生正处于发育的重要阶段,好动且好奇心强,因此,教材的更新要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主动吸收一些深受小学生喜欢的音乐元素,从而切实发挥小学音乐教材应有的作用。其次,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小学音乐课堂的布置必须体现出审美性,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教室的审美特点,使课堂充满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因素。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范文8

关键词:新课程;河南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

音乐新课程改革是新千年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课程背景下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研究》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在全国范围内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及相关问题展开了调查研究,以了解我国农村中小学生的音乐学习状况。2009年9月,受课题组委托,笔者对河南省农村中小学(指镇及以下的农村中学和小学)音乐教育现状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抽样调查,以期为河南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实践服务。本次调查共发放教师问卷83份,学生问卷71份,教研员问卷7份,全部收回,皆为有效问卷。

一、调查问卷对音乐教育现状的呈示

1.学生问卷所呈示的调查结论

从学生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学生绝大部分都喜欢音乐(93%),并认为音乐在自己的生活当中是重要的(98.5%),同时大部分同学认为学习音乐可以增加艺术修养,调节紧张的学习生活(90%),并且能提高审美能力和开发智力。那么学生都喜欢何种类型的音乐呢?调查显示,有90%都选择了流行歌曲,而对于教材里歌曲选项中,只有10%的同学进行了选择,这充分说明了流行歌曲在学生的生活中占比重是很大的。学生所学会的歌曲是通过什么途径学会的呢?有80%的学生表示是通过广播、电视、电脑和社会传播媒体等学会的,课堂内老师教会的只占20%。

音乐课堂是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主要阵地。从调查的情况看,89%的学生是喜欢音乐课的,喜欢上音乐课是因为喜欢音乐,音乐课轻松,没有学习负担并且音乐课可以调节紧张的学习生活,在这一观点上与音乐教育的娱人方面相吻合,而喜欢上音乐课是因为喜欢听音乐老师上课的选项为0。有的学生为什么不喜欢音乐课呢?调查显示,音乐课本内容枯燥,老师上课引不起兴趣(40%),唱歌和音乐知识太难(56%)。

在音乐课程内容方面,绝大部分学生都表示喜欢唱歌和听赏音乐(87%)。整体参与原则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调查问卷显示,有79%的学生表示从没有在课堂上发言或表演。学生们对于基本乐理、简谱、五线谱的学习情况调查,见表一:

从表一我们得知,农村中小学生的基本乐理,简谱,五线谱知识是极其薄弱的。从以上调查问卷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1)学生喜欢音乐并且喜欢上音乐课;(2)对于音乐的功能作用,学生们认为很是重要的;(3)音乐教师的授课方式和手段、内容的传授及度的把握方面存在很大失误;(4)音乐教材建设有待改善。

课外音乐活动和学校广播是中小学音乐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非常喜欢参加课外音乐活动(62%),42%的学生表示从未参加过音乐课外活动。家庭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学校音乐教育有不可低估的辅助作用,58%的学生从没参加过任何形式的校外音乐学习,主要原因是没有钱学及怕耽误文化课(62%)。音乐教师和音乐课堂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主导和关键,学生都一致认为他们心目中优秀的音乐老师应该:唱歌好听,会演奏乐器,知识丰富,尊重热爱学生,尽职尽责教学认真(95%),对于学校的音乐课,学生的反馈如表二所示:

表二所示数据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的音乐课被其他课占用情况不容忽视。配备音乐教师,改善教学设备,领导重视对农村中小学音乐课的正常开设迫在眉睫。

以上问卷的调查呈示,我们能得出这样的结论:(1)农村中小学的音乐课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完全得到保障;(2)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3)学校对流行歌曲的看法需要改善;(4)家庭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相当薄弱。

2.教师问卷的调查情况呈示

音乐教师在学校音乐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在抽样调查的83份问卷中,绝大部分是音乐教育专业(93%)毕业的专职音乐教师(81%),并热爱自己所从事的音乐教育事业(85%)。同为学校的教职员工,他们普遍表示学校在晋级评优时,音乐教师地位低于其他文化课教师(83%)。音乐教科研是提高音乐教师能力的有效途径,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很少参加过音乐教研活动(61%),73%的音乐教师没有在CN公开刊物上发表过音乐教育论文。在学校的硬件设备和教材方面,56%的学校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有钢琴和电子琴乐器设备的学校分别为30%和38%,另外有11%的学校没有乐器。在有关对音乐教材的调查方面,大部分音乐教师则表示,现行教材(用人音版教材的学校为82%)脱离农村音乐教学实际(58%),少部分教师(18%)能根据教材内容和本校学生实际调整教学内容,而另外有58%的农村中小学则没有教材。

音乐新课程的具体实践是本次调查的侧重部分,调查呈示如表三:

你对正在进行的音乐新课程改革了解吗? 很熟悉 听过但不熟悉 从没从说过

从表三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大部分参加过新课程培训(81%),对新课程改革基本了解,但在根据新课程理念和要求组织教学方面则比较薄弱,对新课标方面的有关文件的掌握还有待提高。从教师问卷调查上,我们可以看出,观念影响和制度影响(84%)是不利于农村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

从以上调查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农村中小学的音乐设备匮乏,音乐教师地位不高,现行教材不能适应农村中小学实际,音乐教师音乐科研意识不强,科研能力不高,音乐教师对新课标学习需进一步加强,对音乐教师的培训力度还须加大。

3.教研员调查反馈

本次抽样调查的教研员中,专职音乐教研员有4人,兼职教研员有3人,均来自郑州(金水区)、商丘、巩义、洛阳和安阳五个地区。调查显示,河南农村中小学兼职音乐教师比较普遍(仅巩义和安阳两地区有171人)。音乐教师大多没有科研意识(86%),科研活动基本不开展(43%),对音乐教师常开展培训的占29%。

政府机构对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深入和督导情况见表四:

如表四所示,政府机构对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是不太重视的,57%学校无音乐教室及无政府的特别扶持(58%),政府对改善音乐师资方面做的一般或较差。这与教师问卷的抽样结果是吻合的。

调查显示,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的音乐教育相比较差距很大(43%),原因是学校领导不重视(100%)及经济困难,教师地位低下,音乐教师业务水平低等方面原因。从教研员的问卷调查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农村学校领导不重视音乐教育;(2)政府机构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不够重视,投入少,扶持小,督导不健全;(3)农村中小学教师业务水平有待提高;(4)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科研意识不强;(5)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地位不高,有待改善。

二、原因分析及对策

通过对学生、音乐教师和音乐教研员调查问卷的分析总结,使我们喜忧参半,喜的是河南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有了改善和提高,忧的是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存在着各级领导不够重视,音乐教师素质科研能力不高,音乐教学设施缺乏,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教学形式过渡缓慢,教师培训力度不大,音乐课时无保障及教材建设诸多方面的问题,而在这诸多问题中,笔者认为领导的重视程度、音乐教师素质的提高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1.领导重视是改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外因

与城市相比,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处于劣势地位,原因有多种。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人才和钱财问题,这两个问题可以合二为一――领导的重视是停留在口头还是内心真正重视!

中央、省政府领导重视艺术教育,能深切体会到艺术教育、音乐教育在培养未来高素质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县乡各级领导都应践行国家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宏伟目标。那么如何做能尽快改善并提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落后现状呢?笔者认为:

(1)改善音乐教育,培养综合高素质人才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大会上,材料里,应急农村音乐教育之所急,那么农村音乐教育都有哪些燃眉之急呢?调查呈示,19%学校无音乐教师和20%学校无教学设备(学生问卷),58%的学校无音乐教材(教师问卷),57%的学校无音乐教室和100%的学校领导不重视(教研员问卷)。面临着火烧眉毛的农村音乐教育问题,政府领导应摒弃音乐学科不重要的错误观念,为各农村中小学校配置音乐教师,填补部分学校无专业音乐教师的空白。

(2)各级领导从观念上、实际行动上应改变音乐学科在学校升学中考试不加分就不重要的观念(况且全国都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小学升学对于学校来说并无压力)。对音乐教师在评优评先、物质奖励等方面应一视同仁,不能造成对音乐教师的不公正待遇。

(3)市、县、乡三级政府上下一致拨出专项资金直接购买音乐教学设备,平等分配各个学校,以免造成资金以挪作他用的现象。

(4)在音乐教师学习培训方面,县乡主管教育的领导应为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师争取与市级音乐教师平等培训的机会。各政府的教育机构聘用委派专业专职高素质的音乐教研员对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师进行督导、检查、指导并改善和提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理念、授课形式和科研情况,对农村中小学校主管教学校长进行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引导,切实做到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2.音乐教师重视是改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内因

音乐教师应重视音乐教育职业的价值。音乐教师是音乐课堂的主导,是学校音乐教育的行家里手。音乐教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学生的音乐素质的提高。首先,音乐教师要树立音乐教育的事业观,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是一项伟大的育人事业,树立自己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特长,上好每一节音乐课,认真组织好每一项音乐活动;其次,音乐教师应捍卫自己的音乐课时不受侵占,不能让学校因随意的事由占用音乐课堂,造成音乐课时得不到保障;第三,音乐教师也要多读书,多看多写有关音乐教育方面的文章,提高科研能力,不能仅仅停滞在只用“弹个琴,教个歌”这样简单的传统教唱课堂的层面上,如果还是老调子,必造成甚至恶化喜欢音乐的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尴尬局面(如问卷所示,喜欢音乐课是因为喜欢听音乐老师上课的选项为0),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也就无异成为一句空话。

音乐教师是音乐新课程改革的践行者,音乐教师对新课标理念、性质、内容和目标的理解掌握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到音乐课程的效度,从问卷的数据上分析,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对新课程改革还存在着不熟悉,不能按照新课标理念组织教学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音乐教师应熟悉掌握《九年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新课标的每项目标的教学设计思路,结合学生实际,力求以新课标理念为航标,上好每节音乐课,使每位学生都喜欢音乐,喜欢音乐课,喜欢音乐教师上课。同时,承担中小学音乐教师新课程培训的政府机构也应该加大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训质量和力度。另外,作为培养未来音乐教师的高师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时也应兼顾对学生进行新课程的培训,以免造成脱节。

参考文献:

[1]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概况[J].中国音乐教

育,2000,1,―2002,4.

[2]王安国.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央

音乐学院,2004,4

[3]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社,2002.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范文9

【关键词】新课标高师声乐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4-0083-02

2001年7月,我国颁布并实施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新课标。这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重要标志,是我国面向21世纪,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提升综合国力而进行的教育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迄今已有10个年头。在新课标指引下中小学音乐教育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对应的全国中小学音乐课比赛也举行了5届,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新课标执行好坏的关键是师资,基础教育的改革势必为高师院校提出新课题、带来新挑战,为培养胜任新课标教学的师资,广大高师院校积极行动起来开展教学改革,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培养了众多优秀基础教育音乐人才,成绩显著。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值此新课标颁布10个年头之际,有必要回头审视高师针对新课标所进行的教学改革,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本文从高师声乐教学的角度展开讨论。

一、新课标的核心精神内涵

新课标认为基础教育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一门必修课,这是基础教育阶段音乐课的基本性质。音乐课程的价值包括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四大方面。新课标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等崭新的音乐教育理念。新课标的总目标是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总体而言,新课标强调通过基础音乐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具有良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勇于创新、视野开阔的人。

二、当前高师声乐教学仍存在的问题

新课标实施伊始,在高师声乐教学领域引出了许多话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改革,大家参与改革的热情空前高涨。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同志的热情明显降低,高师声乐教学偏离新课标轨道的趋势也日益明显,培养歌唱家、崇洋求难、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等旧弊重又抬头,值得我们深思。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洋歌,轻中国作品。

在大多数高师音乐系,随处可见《外国歌剧作品选》、《意大利歌曲集》、《德语艺术歌曲演唱指南》等外国声乐教材,期末考试演唱外国作品的学生也大有人在,甚至有学生总结出考试唱洋歌易于得高分的“经验”来。以洋为美、向洋看齐大行其道,这不能不说是高师声乐教育的悲哀。诚然,以意大利歌唱学派为代表的西洋唱法有其科学性,理应借鉴之,进而接触一些外国作品;但同时应看到,西洋唱法在演唱某些中国作品时有其明显局限,不能精确表达中国作品的“味儿”,不能包治百病。唱法因作品而变,因此,我们不应让某一种唱法、某一类作品在教学中长期强势,而应平衡古今、兼取中外,当务之急是重视中国作品,尤其是个性鲜明的民族声乐作品。

2.重成人歌曲,轻少儿歌曲。

高师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是基础教育师资力量;基础教育师资面对的是谁?是广大中小学生。由此可见,高师声乐教学留些空间给学生研究青少年歌曲一点也不多余。反观当前高师声乐教学,课堂上见不到《蜗牛与黄鹂鸟》、《种太阳》、《歌声与微笑》等中小学音乐课堂常见的青少年歌曲,却经常见到《胜利啊!胜利啊!》(Vittoria! Vittoria!)、《负心人》(Core ngrato)、《夜空中银河低垂》等成人歌曲。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学生知道一些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国家的代表性儿童歌曲,难道要等学生毕业后再去接触他们职业生涯中真正常用的歌曲?这种教育实难称之为有的放矢。究其原因,还是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求难、培养歌唱家的旧弊在作怪,忘却了“师范性”的本质。

3.重“唱”的能力,轻“教”的本领。

有人讲高师音乐毕业生既要能“上舞台”,又要能“站讲台”,在教如何“上舞台”方面我们做了很多,但在培养学生如何“上讲台”方面做得还远不够。笔者的女儿在幼儿园中班,园里组织歌唱兴趣班,据说任课老师从某师范大学毕业不久,唱的很不错又很负责,我们很有兴趣,欣然报名,但在两次活动之后孩子不太愿参加兴趣班了,原因在于老师总让孩子们放声唱,看谁歌声更响亮,以至于孩子嗓子哑了,说不出话来,了解到这一情况我们退班了。但我在想,这样的个案不正是我们高师声乐教学的一个缩影吗?孩子的老师不正是千万个高师音乐毕业生中的普通一份子吗?诚然这位年轻老师的声乐审美观出了问题――她以为大的声音就是好的声音;她的教学法也出了问题――不懂得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但我认为这样的尴尬与这位负责的小老师关系不大,倒与我们这些从事高师声乐教学的人关系不小。我们是该认真告诉学生们怎样教小孩子了,以切实帮助他们“站好讲台”。

4.重专业技巧,轻人的教育。

如果您让一个高师学生讲一下他在大学四年里唱了多少歌,他可能会拿出一个长长的清单;您在清单里任点一首请他演唱,估计他都会唱;但是假如您请他谈一谈歌曲的词曲作者何人、讲的是什么、学唱这首歌有何意义时,恐怕很难得到理想的答案,为什么?因为重了技巧、轻了人文。新课标强调基础音乐课属于人文学科,其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而不是培养“小音乐家”,这个定位清楚了,高师的人才培养规格也就清楚了。当下相当数量的高师音乐生学习不求上进、过于讲究吃喝玩乐,不遵守学习纪律、不懂得尊重师长的现象时有发生,充分表明他们还未成“人”,又怎能指望他们去育人?因此,声乐专业教师要树立“育人”的观念,技术重要、育人更重要,切不可将育人的重任一股脑推给学工系列的同事。要知道,所有教师都有育人的责任,况且通过作品育人是专业课教师的独特优势。

三、改进高师声乐教学的几点思考

1.统一认识,高度重视。

针对高师声乐教学依然存在的问题,声乐教师尤其是高师声乐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要牢固树立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人才的办学宗旨,强调“师范性”,针对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深入研究基础教育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基础教育新规律,有的放矢开展教学科研活动。要继续深入研究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将思想认识统一到新课标的要求上去,主动融入这场规模宏大、惠及长远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新课标颁布实施仅有10个年头,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不仅要下大力气将改革不断推向前进,培养更多胜任新课标教学的优秀人才,更要时刻防止旧弊的抬头。

2.加强教材建设

高师声乐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是高师声乐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建国伊始“一边倒”向苏联学习,以翻译苏联教材为主,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20世纪高等师范院校声乐专业的第一部规范、系统教材(高等师范院校声乐试用教材《声乐曲选集》,1981年)的广泛使用,再到新世纪以来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层次鲜明的各类教材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先后高师声乐教材逾百种。但由于新课标颁布至今尚不足十年,围绕新课标编写的高师声乐教材暂未面世。站在新课标的角度看,原有的教材或多或少存有缺憾,加强教材建设,编写与新课标紧密衔接的高师声乐教材十分必要。教材建设至少应在三个方面加以重视:一是增加基础声乐教学理论知识的内容;二是增加儿童、青少年的歌曲;三是进一步突出民族特色鲜明的作品。总之,高师声乐教材应适应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的这一发展趋势,增强对新课标的适应性。

3.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声乐教学法教学。

声乐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不仅要懂“唱”,还要懂“教”,学好声乐教学法势在必行。现实中,专门开设声乐教学法课程的院校并不多,以讲座形式或在临近毕业实习时向学生笼统介绍声乐教学法较为常见,主讲教师也多为教育理论方面的教师,本身未必有足够的声乐教学经验,授课手段也往往是给学生照本宣科一些条条框框,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声乐教学法这门课程应由理论功底相对扎实的声乐教师来担任,课程应至少包括声乐基础理论知识、青少年歌唱技巧训练法、中小学音乐课堂组织法等模块。为学以致用,应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诸如说课、模拟教学等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条件允许的,还应安排学生到中小学实地观摩学习,甚至承担一些简单的教学任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怕缺少“师范性”,一毕业就能够胜任基础教育音乐课教学工作。

4.加强人文教育,健全学生人格。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音乐课只教唱歌,片面重视技能训练,与其它学科联系甚少,对人文教育关注不够。一方面强调歌声“齐”、音量“大”,使歌唱停留在拼条件的阶段、无艺术的美感可言;另一方面又有培养“小音乐家”的功利性目的。新课标淡化了这种功利性目的,更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将音乐教学与育人紧密关联。因此,高师声乐教学应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首先要引导学生辨别美、发现美、创造美,培养其高尚情操和创新精神;其次,通过合唱、重唱等歌唱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其学会交往,懂得如何在集体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第三,通过多样性的教材,扩大学生知识面,促其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感悟和理解多元文化。

四、结束语

总之,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以新课标要求为方向进行教学改革已是高师声乐教改的大趋势,高师声乐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顺应时代的发展,深入领悟新课标的基本精神,将新的教育理念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为培养基础教育优秀音乐师资力量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修海林.关于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研制的思路与认识[J].音乐研究,2002(1)

3 胡知凡.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 叶高峰.《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与《普通艺术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J].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