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书法艺术集锦9篇

时间:2023-02-28 15:33:08

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范文1

书法最初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书写的文字,发展到后来随着书法艺术的自觉化,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

任何一门艺术归根到底都是由人创造的,因此本质上都是人在精神上的一种映照。书法艺术也不例外,它之所以能够经数千年而不衰,能够成为一门被人们所公认的艺术,这与其丰富而又复杂的精神意蕴密不可分。从中国书法中可以窥见我们的祖先对世界万物存在的认知,可以体味古老的哲学思想,可以领略儒、释、道思想的意蕴。

由于书法具体有一定的抽象性和表现性的统一性(书法作品都以汉字为载体),因此,书法艺术很难再现生活和人的情感,正如禅宗所认为的“迷人从汉字中求,悟人向心而觉”。

前面提到书法艺术是人所创造的,是人在精神上的一种映照,但由于每个人的生活背景、性格和情感,以及对事物的立场观点都不一样,因此表现在书法艺术上也不尽相同。清代刘熙载《艺概》中曰:“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也”。书法作者的人格都是其书者特有的。如雄壮、质朴、俊逸、妍美、中和、雍容、敦实、刚直、闲雅、轻媚、深稳、凝重,如此等等,举不胜举。因此,书者表现在书法作品中的情感和性格也各不相同,诸如庄重、磊落、潇洒、放诞等,通过书者的人格表现在书法作品上的神采、风韵,是每个书家不能模拟的,它是独一无二的。绵延数千年的书法艺术,各个历史时期的书家穷其一生所追求的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那就是“书贵入神”。

书法艺术除了我们能够从纸上直接看到的书法线条造型给的美感而外,还需要去挖掘、发现、领悟用眼看不到的、比较含蓄的神,它是构成书法艺术美感重要的因素,是书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它直接关系到书者的雅俗,影响着观者的爱憎。

书法艺术通过线条的韵律和节奏,由于筋骨、气势、飞动神态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风神。孙过庭《书谱》有所谓“达其性情,形其哀乐”,韩愈谓张旭“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又观于物,见天地之变,可喜可愕,亦寓于书”《送高闲上人序》。所抒发的情感是神韵的基础,神韵是创作者通过自己的主观与客观的交互作用之后的“独见之明”。简言之,书法中的神,或叫神采或叫神韵,是书家通过线条的笔墨节奏,对自己特有情感的抒发。

每一个书家他所抒发的情感不同,所书写的内容也不同,感情也有区别。因此表现在作品中的“神”也不相同。孙过庭在《书谱》中有一段论述:“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既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这是书法的抒情性,当其挥运之时,未必有意为之;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感物而书。祝允明也曾说:“喜则气和而字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随着人的喜怒哀乐的不同变化,写出来的字也多各不相同。

在书法理论上,来阐明形神关系的书法理论是神采论,最早由南齐书家王僧虔(王羲之四世孙)提出,经过唐朝张怀的发展和开拓,以及后世书论家的补充,成为各个历史阶段的书法理论中的核心。形和神的关系,每个朝代的书家都有自己的见解,并纷纷立说。其中,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以朴素的辩证法阐述形神关系,说:“夫有因无而生焉,形须神而立焉。有者,无之宫也;形者,神之宅也。”明确的说明形和神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历代的书法理论中,对形神关系的阐述理论,举不胜举,并且对形和神的侧重点也有不同,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而阐述。书法“囊括万殊,裁成一相”,书法的“形”是抽象于自然的汉字“字形”,而不是某种具体自然形象的再现,因此书法的“神采”,虽然通过字形表现出给人的不同的视觉感受,但主要的还是传达作者之神,正如宋人陈绎对唐代书法大家颜真卿《祭侄文稿》精辟的论述,曰“前十行,其遒婉;后六行,殊郁怒;真屋漏痕迹矣。至末五行,沉痛彻骨天真浪漫,使人动心弦目,有不可形容之妙,与舒稿哀乐虽异,其致一也。”

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书家,由于对神采论的角度不同,,进而出现一些具体有代表性的神采论,将其分类,可谓之“形神兼备”说,“我神”说。

其中,“形神兼备”说,也就是神采为上,以形写神。“形”是物质存在的一种方式,是表象;进而说之,“形”也就是汉字的“形势”或“字势”,它在书法艺术中形成一种既定的,不可抛弃的形象;“神”则是一种意识,是一种精神,是书家通过“形”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情感的产物,因此表现形质的笔法、墨法、章法只是手段,而写神才是最终目的。在书法理论中,最具代表的是南齐书家王僧虔的《笔意赞》中曰“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以斯言之,岂有多得?”另外,唐虞世南《笔髓论•契妙》中曾曰:“字有态度,心之辅也;心悟非心,合于妙也。且如铸铜为镜,明非匠者之明;假笔转心,妙非毫端之妙。必在澄心运思至微妙之间,神应思彻。又同鼓瑟纶音,妙响随意而生;握管使锋,逸态逐毫而应。”总言之,翰墨之妙,通于神明。

再者是“我神”说,清代刘熙载《艺概》中曰:“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入他神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化古为我,书入我神”是从继承与创新的辩论关系的角度提出的神采论。所谓“他神”是书法创作者所领悟到古代书家的个性情感,人格精神和生命的情趣。而“我神”则是自己对生命,对世界的认知和感悟,是“我”的精神情趣的表现。只有化“他神”入“我神”之中,“他神”为“我神”之引导,才能“古化为我”。

书法艺术范文2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说:“书者,如也(或若也、或也)”。如什么呢?兹摘梁武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数则:“钟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萧子云书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索靖书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1]81-82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碑评》曰:“《爨龙颜》若轩辕古圣,端冕垂裳。《石门颂》若瑶岛散仙,骖鸾跨鹤。……《元燮造象》如长戟修矛,盘马自喜。《曹子建碑》如大刀阔斧,斫阵无前。”[2]822-823汉蔡邕在《笔论》中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3]6元郑杓认为蔡邕的“象”就是“意象”。姜澄清先生也认为这指的是“创作者心中应存其意象”[4]71。“形者象也,势者意也。”韩玉涛先生对书之势做如是说:“势就是风骨,势就是境界,势就是意象”[5]110。由“书——如——象(像)——意象”的逻辑推演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书者,如也,如意象也。

书法之所以具有意象性首先在于其载体——汉字本身的象形性特征。我们知道,汉字是由图像符号转化而来的,在早期的书法作品如甲骨文和金文中,还能隐约看到古人造字的图画性特点。但若据此认为书法意象性仅由汉字的象形特征决定就不够全面了。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指出“由象形变为不象形,是字体演变过程中最容易觉察到的变化。在整个古文字阶段里,汉字的象形程度不断降低。古文字所使用的字符,本来大都很像图形。古人为了书写的方便,把它们逐渐改变成用比较平直的线条构成的、象形程度较低的符号,这可以称为‘线条化’。”[6]28公认的最具表现力的书法形式则是最为简化的行书、草书,这也说明了书法的意象绝不仅是状物拟态的模仿,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内涵。而作为意象性另一端的“意”也并非文字本身的释义。举例来说明,中国的文字书写具有双重意象。第一层意象是对事物的写征意象,属字的本意。如“劓”,《说文》云:“刑鼻也,从刀。”这是相当古老的一种鼻刑,刑始于兵,这种酷刑应是古老的征战中以割鼻报功演变而来。“劓”字的本意,给人是一种残酷的意象。然而作为书法书写出来的“劓”字,其字形的另一层意象则可以让人感觉到,左右偏旁的繁简疏密之间,就像一老一少相持而立,相安和谐。而书法的艺术意象就在于这第二层意象,这是书法艺术的象外之意象。文字书写之所以上升为书法艺术,是这第二层意象性在起决定作用。

可以看出,书法意象不是由汉字本身的象形性和表意性单独构成的,而应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构造结果。即是说书法意象是由创作者的主体投射,书写过程中的形式表达和欣赏者的联想和对作品背景的反观共同构成的。正如杨小清先生所说的“艺术虽不是客观的,但也不是主观的。艺术是‘类’的客体主观性在AB投射中由C的‘虚化’规则定位的,这是艺术存在的极其重要的属性。”[7]41书法意象正是这样通过作者、作品、欣赏者三位一体共同构造,并受时代审美趋向和艺术规则影响而形成的。所以书法意象的形成不是死板的、具体的,而是变化的、虚化的,是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由主客观相互交汇作用产生的审美体验。

二、书法意象表达的逻辑指向

既然把书法意象的形成看做主客体双方共同构成的审美过程,可以将书法意象表达的逻辑指向归结为以下几点:

1.立象以尽意,得意而忘象的内蕴

中国书法以“意象”论书的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易》学思想和道学精神上。《周易·系辞》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道德经》的第二十一章上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作为表意、表象的文字其文化指向是最初的意,作为表现文字美的书法恰恰通过合理的表达将这种美表现出来了。

古典书论中,最早将“意象”二字并提的是唐开元时期的书法理论家张怀瓘,他在《文字论》中说道:“探文墨之妙有,索万物之元精。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虽迹在尘壤,而志出云霄。灵变无常,务动。或若擒虎豹,有强梁拿攫之形;执蛟螭,见蚴蟉盘旋之势。探彼意象,如此规模。忽若电飞,或疑星坠,气势生乎流便,精魄出于锋芒,如观之,欲其骇目惊心,肃然凛然,殊可畏也。”[8]211他认为以翰墨构成的筋骨神情,足以体现万物之精魄,已将书法的意象表现性表达得相当完整。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一文之首指明“象”与“意”的关系:“圣人作《易》,立象以尽意;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应当指出,书法中如“万岁枯藤”、“千里阵云”之类的自然物象,不是再现自然物之形,而是自然物象意态美的写征。亦是说,书法表现的是自然客体的情趣。可见,书法中象有可见之象,如笔墨线条的特征;有不可见之象,即通过可见的笔墨在特定语境和条件下以联想、通感的方式生成的象外之象。意,则书法所表现出作者的主观情绪、神情和意志。书者的心情、情趣不可能直截了当或者一目了然地展示给欣赏者,而是通过艺术作品之象来“暗示”书者之“意”。意象二字一隐一显,一本一用,概括得完整而精准,成为书法创作和赏评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2.书法意象的自然取向

晋卫夫人的《笔阵图》,其中将汉字基本笔画以自然物态之象表述出来,如横似“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其他如“陆断犀象”、“百钧弩发”、“万岁枯藤”、“崩浪雷奔”、“劲弩筋节”,均是以自然之象比拟书法,成为后世书法理论的一大特色。唐李嗣真在《书后品》中评价王羲之书法时写道:王右军“正体如阴阳四时,寒暑调畅,岩廊宏敞,簪裾肃穆。其声鸣也,则铿锵金石;其芬郁也,则氤氲兰麝”;其草行杂体“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瑾瑜烂而五色,黼绣摛其七采”;其飞白体“犹夫雾觳卷舒,烟空照灼,长剑耿介而倚天,劲矢超腾而无地”,“又如松岩点黛,蓊郁而起朝云;飞泉漱玉,洒散而成暮雨……”[9]135这其中“有天时意象,有景观意象,有人物意象,有色彩意象,有声音意象,有香味意象,有肤觉意象……”[10]115-116书法作为艺术表现形式必然是人类追求自由,渴望窥见自然变化奥秘的手段,因此以自然之象喻书或是由书想到自然之象,都如马克思所说是“对自我本质力量的确认”的表现。

3.书法意象的人文取向

“若而书也,修短合度,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互济。犹世之论相者,不肥不瘦,不长不短,为端美也……瘦而露骨,肥而露肉,不以为佳;瘦不露骨,肥不露肉,乃为尚也。”[11]313骨肉、筋骨、肥瘦等是人们最初用人体意象类比论书的范畴,也是常见的方法,如“颜筋柳骨”是也。书法中人的意象美,也在由表象到内在的发展。由此推及杨雄的“书,心画也。”三国钟繇《笔法》:“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书法美的赏鉴本身就体现了古人对自己身体的认可与欣赏,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说:“自然美的顶峰是动物的生命美。而最高级的动物美正是人类形体的优美。”[12]188对由人创造出的文字以美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书法给以人体美的类比不能不说是古人确认自我的自信显现。

书法意象的人文取向还表现在人的气质品味由书法作品中的反观。姜夔说:“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癯,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攲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13]393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觉得:王僧虔书如王谢子弟,奕奕有一种风流气骨;萧子云书,心胸猛烈,锋刃难当;羊欣书如婢作夫人,羞涩不真;袁崧书如深山道士,见人退缩……

三、书法意象的构造过程

1.创造过程中的意象构造

首先是意在笔先的构思过程,王羲之所谓“意在笔先”的“意”,“并不是指某种抽象的道理,而是指具有艺术完整性的构思成果,也就是在形象、理性和感情相统一基础上所构想的具有完整性的艺术形象”[14]290。作者在创作之前一定会对作品的整体风格、技法选择、气势风韵等作出一个全面的构想,在脑中形成一个整体化的形式,并在纸上臆想出结果。然后是创作过程中的具体操作,不谈具体技法,从空间构成上看,主要是对空间块面的分割。如果把书法创作看作用黑色的颜料在白纸上作画的话,整个书写过程就是以长短、粗细、浓淡不同的黑色线条将白纸空间块面分割开来,造成疏朗、紧密、浑圆、尖峭的不同空间块面,这种黑白对比的空间构成是形成书法意象的物质形式,对于审美意象的生成有着重要作用。最后是创作过程中的调整、安排,这可以分为创作中和创作后两个阶段。创作中的调整主要指对章法构成的安排,这其中涉及阴阳、刚柔、动静、疏密、巧拙、浓枯、畅涩等一系列对立风格技法的调和、转换。其目的是要达到古人所说的中和的审美要求。创作后的调整是指物化形态的变换、调变,如纸质书作的装裱、石刻、木刻等,这些形态转换对书法表现效果将会产生新的作用,如装裱产生的立体化效果,挂于壁上的可视效果,石刻的凹凸效果,经风雨残蚀的金石(这是非主观性的,但其拓本可以算作再创作的作品)效果都将对书法意象的生成造成影响。

经由以上几个步骤,书法作品被创作出来,它的物化形态之中蕴涵着作者及其所处时代、社会的风格特征与审美取向,这些都将沉淀为书法意象的内质,伴随着欣赏者的发掘而显现为艺术化的意象。

2.欣赏过程中的意象构成

书法艺术范文3

【关键词】书法艺术 环境艺术 影响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符号,体现了中国哲学思想的最高境界。如果说“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哲学意味的艺术”(王岳川语) ,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熊秉明语),是抽象的艺术符号,那么环境艺术则是赋予文化内核的具象的文化象征。

书法是“ 造型之造型, 抽象之抽象, 动静之交汇, 时空之凝聚, 自我之至深至微的表现” (李砚祖语)。书法作品在点线中所彰显的抽象意韵和书法形式的美感,便是我们在环境设计中运用书法元素的文化土壤。书法中包含着生命的气息、 韵律和大自然的生生不息。书法艺术在黑白意境中所体现的生命的情怀和律动,对环境设计具有明确的启示作用和心理暗示作用。

英国的美学家赫伯特・里德说过:“对于中国人来说,美的全部特质存在于一个书写优美的字形里。”书法艺术是抽象的视觉艺术,一旦它置于特定的环境之内,就会作用于原来的环境空间结构,并对人的视觉和心理产生影响。“物以貌取,心以理应”,“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不仅“观象”,还要“味道”,强调与宇宙结构的一致。正如美学家宗白华所说:“中国人这支笔,开始一画,界破了虚空,留下了笔迹,既流出了人心之美,也流出了万象之美。”所有美学理论中的美学特征都能从书法艺术中得到解读,并通过书法艺术的形式和内涵表现出来。中国书法艺术和环境艺术的惊人之处在于由书法艺术所反映出的精神内涵与环境艺术是一致的。书法艺术是造型艺术与精神审美的结合体,其笔法、结构和章法所彰显的美学特征对于环境艺术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均衡与变化

变化统一是形式美的重要特征。客观物体的结构本身就包括着这种规律。明朝解缙在《春雨杂述》中曾提到:“上字之于下字,左行之于右行,横斜疏密,各有攸当。上下连延,左右顾瞩,八面四方,有如布阵;纷纷纭纭,斗乱而不乱;混混沌沌,形圆而不可破。”明确提出一种章法的构成意识,是以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谐共存的状态存在,二者须臾而不可分割。相避相形,相呼相应,疏可走马,密不通风,皆说明疏密、虚实之关系。中国书法形式与环境设计布局大都根据这种原则,计白当黑,平整均衡,欹正相生,变化多姿,由此而产生韵律和生命力。

二、时空与布局

书法艺术通过点画线条的交叉组合、分割空间形成书法的空间结构,即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环境艺术的空间设计蕴藏着一种运动的状态,人在自己设计的立体空间中游走,实现了书法艺术和环境艺术之间虚实空间的连贯和更替,在闲庭信步的过程中体会和领悟书法艺术精神所传递的内涵。中国传统的古典建筑,如景观、园林等,即是一种在游走的过程中体验时空的独特方式,这种独特方式恰恰是所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所在。苏州园林四大名园之一“狮子林”,园内假山遍布,长廊环绕,楼台隐现,曲径通幽,有迷阵一般的感觉。曲廊环抱,叠山造屋,移花栽木,架桥设亭,全园布局紧凑,富有“咫足山林”之意境。

三、天人合一的观念

和谐的最高境界是人的精神世界和自然世界之间的通融性和协调性。“中国艺术强调和谐的根本在于人对自然的回归,在与自然的亲和中,感受无上乐感。”书法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构成书法艺术的生命脉搏,显现出人类智慧的火花、生命的律动。环境艺术则通过形、色、质的对比,解决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现实与理想的和谐、身体与心理的和谐,彰显心迹与自然的协调一致,达到功能与审美的统一。

四、气韵和意境

书法艺术和环境艺术都是文化精神的象征,是意蕴和意境的结合体,书法艺术表现出来的生动气韵正是环境艺术所需要的可贵品质,是内敛的、平静的、典雅的,也有可能是跌宕起伏的、极度张扬的,使环境艺术富有生动、活跃、雅致的文化气息。书法艺术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外形具有美好的欣赏价值,更在于内在含义的外化和物化,更重要的是书法艺术后面蕴藏的更深层次的意境。如果书法艺术与其展示的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或者说在环境设计中体现出书法艺术所蕴含的美感,环境艺术便能产生“境外之境,像外之像”的艺术效果。

书法艺术范文4

书法是传统艺术的表达技法之一,它通过毛笔线条的虚实变化组合来抒感意境。而陶瓷作为一种艺术呈现的载体,与书法相结合是必然的。那么,何为陶瓷书法?它是以陶瓷为载体,借助陶瓷工艺的特有技法和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在陶瓷上体现书法韵味和意念,形成陶瓷装饰的一种形式。它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与效果,在陶瓷造型艺术上主要采取书写和锲刻两种方式———书写分为釉下和釉上,锲刻分为刻陶和刻瓷。通过这两种手法完成的作品与其他陶瓷艺术作品一样,最终都需经过烧制而成,方可使作品永久保持、千年不变。陶瓷书法历史源远流长,最初虽然只是出现于陶器上的汉字刻纹,但到了唐代,书法艺术和制瓷水准的大大提高促进了陶瓷书法的兴起。时至今日,陶瓷与书法依然在不断寻求更为完美的结合。书法装饰了素净的陶瓷,为人们带来情感艺术的冲击;陶瓷衬托了隽秀的书法,让书法栩栩如生。陶瓷书法不仅传播了文化、见证了艺术,还推动着陶瓷产业的发展,独具魅力。

2书法艺术与陶瓷艺术

2.1两者的共性

第一,书法主要为文字,然而同样的字在不同的情境中都可以书写得千姿百态、与情感相融,可谓取意造型,而陶瓷的造型也在作者不同的心境下也能创作得形态各异,别有韵味;

第二,书法和陶瓷皆追求着“线”的艺术,书法汉字的线条虚实和流动反映的是作者的艺术素养和情感,而陶瓷造型工艺也十分注重线型和体面的变化结合,从中表现艺术的张力;

第三,两者都体现着美妙的艺术境界,书法艺术是在字里行间透露着流转、灵动的气息,陶瓷艺术则是在静态造型当中表现着趣味和美感,两者都共同体现出了气韵天成的艺术境界。

2.2两者的融合

书法是通过笔墨变化展现艺术,陶瓷则是通过工艺技术体现特色,两者的融合过程中是刚柔相济的。陶瓷之作为“刚”性的载体在一些地方受到工艺的限制,对书法之“柔”和随性之美的发挥还是造成了一定的阻力。陶瓷书法想要淋漓尽致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灵感还是需要在工艺技术和材质探索方面进一步提高,因为它不单是文化的具体形态之一,更是科学与艺术在历史文明中的相辅相成。

3陶瓷书法艺术的特性

3.1艺术特性

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从最初的交流工具到现在已经变得极富艺术性。每一个笔画都可以表现出艺术感染力,因为它们作为汉字构成的基本单位,本身就包含了人们的想象力,通过一笔一画组成的汉字是中华民族千年智慧文化的结晶。而以陶瓷为载体的汉字书法,亦陶瓷书法,结合着陶瓷艺术工艺,当然更具艺术特性。在现今的陶瓷书法中,最主要有陶瓷书诗画,也就是给陶瓷美术作品题诗落款;另外就是纯陶瓷书法作品,通常以诗词名句为书写内容,在作品中彰显作者的书法风格和艺术情感,其中的艺术特性更是不言而喻,将行云如水的书法表现在造型独特的陶瓷工艺品上,给人带来的无疑是独一无二的视觉享受。

3.2工艺特性

随着陶瓷工艺的不断进步,丰富的器型和色釉给书法艺术带来了更广阔的展示空间,同时也为创作者带来了陶瓷书法工艺上的难度。陶瓷书法通常采用写、堆、刻、雕、磨等创作手法,要想使作品得到理想的效果,不光要在创作手法上下功夫,而且还要充分了解陶瓷采用的原材料性质、色釉,与此同时还要掌握颜料油性以及烧制的窑炉温度。另外,创作者还可以用刀笔直接刻阴文,也可以用浮雕手法刻阳文,但力度的掌控也至关重要。所以,陶瓷书法不光具有艺术特性,也具有很鲜明的工艺特性。

3.3装饰特性

陶瓷书法的装饰性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许多陶器上就已经开始应用文字作为装饰。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陶瓷书法的装饰能力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比如在陶瓷器具上书写古代文人墨客的名篇名句,借着“诗句”与陶瓷艺术作品的结合,让书法艺术与陶瓷艺术融为一体,不但增加其艺术魅力、还增加了文化底蕴,使其发挥更好的装饰效果。另外,随着艺术表现形式的多元化,陶瓷书法作品本身的美观性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一些纯陶瓷书法作品往往会结合古典文化象征元素,比如粉彩、洒金、瓦当纹饰、仿古色釉等等,以此来进一步提高陶瓷书法的装饰特性。

4陶瓷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它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示了作者的情感、思想和艺术境界,其艺术价值也必然高于普通的书法作品。它不但为世人呈现了中国书法的美轮美奂,还体现了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陶瓷书法的艺术审美特征主要有两点:第一,从它的外在来说,无时不刻表现着书法艺术与陶瓷艺术的形式之美,比如将字直接写在某些坯上的效果比直接写于宣纸的效果要好得多,由于坯和宣纸的质地大为不同,宣纸更易吸墨不容易将笔锋表现得非常完整,而坯则可以将笔画的锋芒棱角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陶瓷书法作品具有更强的艺术审美欣赏性;第二,从它的内在来说,陶瓷书法具有意境之美,陶瓷书法的意境美是作者“精气神”的最高表现形式,“形”随“意”动,意境可谓陶瓷书法作品内在的灵魂,通过虚实线条的构造和造型装饰的融合,共同达到了气韵生动的意境,从艺术的角度来说,陶瓷书法意境所表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也是人们思维审美中的诉求。

5陶瓷书法艺术的创新与普及

陶瓷书法传承着华夏文明的精髓,它将书法和陶瓷进行了完美的结合。随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陶瓷书法工艺越来越精益。与此同时,人们对书法的认知和修养也在不断深入,陶瓷书法在陶瓷艺术中的地位也在日益攀升,它的艺术性、工艺性、装饰性正在被创作者们深度挖掘。如今,运用陶瓷书法作为装饰的形式也更加丰富多彩,而其中抽象化、符号化的新颖表达手法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眼球,为陶瓷艺术作品增添了更多的趣味和色彩。而陶瓷书法艺术正是凭借着它源源不断地创新,在内容与风格上齐头并进、突破传统审美意识、贴近时代生活,才得以有着持久的艺术生命力。它是一种立体而直接的艺术形式,也是非常符合大众审美的艺术,平民百姓也能从陶瓷书法中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内涵。所以它拉近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使陶瓷艺术能够走进千家万户。

6结语

书法艺术范文5

学习与创作书法,我们既要考虑形而下的东西,也要考虑形而上的东西,这是提高书法艺术内涵格调的重要方略。为此,书者应加强自己的哲学修养。

(一)儒家思想对书法的影响

儒家思想直到今天还对整个社会产生着巨大影响。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的许多书者,并使他们具有儒家的人格特征。他们用这种人世的思想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因此,许多书者同时也是政治家、社会活动家。他们的书法作品没有超然世外,而是紧密与社会相连,关乎国家兴衰、民生疾苦。“仁”的思想也是许多书者的哲学思想,他们的书法也是在“仁”的格局中创作而成的。而“仁”要求人们在两个以上的人际关系中摆布事物。所以,中国书法的布局谋篇都体现出一个前后照应、左右关联、整体布局的特点。在书写内容上,许多书者把克己利人作为自己书作的主要内容。中国的书法作品常常悬挂于厅堂之上、公共场所,这除了有美的方面的考虑之外,主要还在于起教化的作用。书者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应自觉提高儒学修养,吸收其中合理的思想成分作为自己为人处事的指南。第一,书者应系统学习儒家思想的理论体系,通读孔子的著作。第二,书者应走出自我的小圈子,逐步形成“仁”的品质。这可以使自己的心胸开阔,在社会交往中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且用这样的心态学习与创作书法能提高书法的境界。第三,书者应努力培养自己的大智慧。儒家思想中的智是一种大智慧,是关于人生的智慧。在崇尚科学的今天,这种智慧却被忽视了。书者若能培养起自己的大智慧,则其书法会跃升到一种新的高度。

(二)道家思想对书法的影响

道家思想主张“出世”,强调“天人合一”,崇尚自然之道。庄子认为,带上了社会性因素的一切准则、标准,都带有功利性质,都不应提倡。例如他认为,从社会标准看美.这种美即使再美都不是一种“大美”,“大美”应是宇宙天地自然的一种固有属性。在庄子看来.理想的人生应当是以“虚静”为主要特征的人生。人要达到“虚静”的状态,必须去除各种功利思想,放弃各种欲望。反观我国许多学者、艺术家、书者,在大的社会氛围中.为了与社会保持协同,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在许多类似的书法展评活动中,书者们为了获奖,不得不迎合评委的意图,从而出现言不由衷的情况。对于这一现象,人们需要进行深刻的反思。书法之美应是崇尚“虚静”之美,崇尚与自然契合之美,而不是以世俗、大众化为标准。所以说,道家思想对中国书法艺术的长远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书者应该崇尚自然之道。在自然世界中陶冶性情,使自己具备恬淡宁静的品质,同时应取法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得人生的真谛与艺术的灵性。当前艺术界的功利色彩十分浓厚,书法界也不例外。功利性的想法与做法严重影响了书法学习与创作的效果。因此,书者只有吸取道家关于去除功利的思想,书法艺术才会更纯粹、更富有品味。

(三)禅宗思想对书法的影响

佛教中国化的结果就是禅。佛教认为,人的此生是苦海,感l生生命的存在没有实际的价值。佛具有集理智、情感与能力于一体的人格特点。但佛非万能,它只能教导人,不能赐人以解脱。这种思想对书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首先,对书者做人观念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对他们幸福观的影响。幸福是对人生的体验,是对智慧的拥有,是精神层次的体验。中国从古至今的书者大多淡泊名利,追求精神一文化层面的目标,这不能不说是禅宗思想对他们产生的深远影响。其次,对书者人生目标的影响。许多人放弃对高官厚禄的追求,努力实现自己人格的完善。在这方面佛、道是一致的。中国古代一些书者走出了官场的藩篱。努力追求书法艺术。佛教认为,境界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这对中国学者的影响是积极的,有利于他们追求书法的创新。最后。对书者人生过程的影响。佛教所提倡的人格的完善,对中国历代书者产生了深刻影响与启发。他们通过书法追求人生的智慧,领悟传统的文化.培养与发挥情感,提高凭借书法表达自身情感的能力。“禅宗的根本特征是在生命中求超越,在有限中求无限正因为如此,禅才能被中国人认可,并最终融会于宋明儒学的心性之学中。”禅宗讲究“本心即佛”,即人只要尊重自己的内心.就可无视任何外在的束缚,可以不拘礼法,极尽洒脱。这是一种追求精神自我解脱的观念。正是这种直观的越时空、超功利的感受或体验方式,给艺术家,尤其是古代艺术家以深刻的启示,使他们更加自觉地注重心灵情感和想像在艺术创新中的作用,纵情地摆脱对外界景物的简单模仿与再现,从而执着追求“离形得似”、“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更高境界。书者应当从禅宗思想中学习以下几点:

第一,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属于精神一文化范畴。书者在追求书法艺术的过程中应该多从精神内涵上进行把握,通过书作塑造一种精神,才能产生出具有很强精神性品格的书法作品。

第二,书者应在学习书法艺术的同时,努力塑造与完善自己的人格,使人格与书法作品同步提高。心理学所谓的人格包括认知、情感、意志、行动等。书者应据此形成自己的智慧,培养自己健康丰富的情感,形成自己坚韧的意志,同时提高自己良好的践行能力。

第三,书者应该在入乎法理的同时,大胆地做到出乎法外。书者应该尊重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独特感受与创造精神,使自己不断摆脱对前人的盲目模仿,从而形成自己的独有风格。

二、书法艺术者的知识支持

书法本身是一种文化,书法所传递的也是一种文化.这就要求书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书法艺术创作只有热情与动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就是要求书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就这种文化知识对书法艺术创作的作用而言,它可以使书者具有较高的眼界、浪漫的情怀,从而增强创作的动力。具体说来,文化知识可以分为书法的本体性知识和拓展性知识。

(一)书法的本体性知识

书法的本体性知识是指关于书法理论的知识。书法理论对于书法实践水平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许多书者不重视书法理论,不去学习,也不去研究.这就造成了书法学习与掌握的盲目性、低效性。作为书者。更应在书法理论上有所造诣。不研究书法理论的书者不是一个优秀的书者。书法理论发展到今天,已经达到了较为完善、系统的程度,这是毋庸质疑的。并且,理论传播的速度与范围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尤其在书法作为一门独立专业的今天,许多学者专门研究书法理论,许多学生把书法作为自己的专业进行专门学习。在这种情况下。书法理论对人们的影响便越来越大,人们对书法的理性自觉便越来越强。因此,只有自觉地顺应时代潮流。加强书法理论知识的学习,才能不断丰富自身的书法境界:只有不断地践行书法理论知识,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书法修养。

(二)书法的拓展性知识

与书法相关的拓展性知识的学习对于拓宽书者的眼界,提升书法创作的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书法拓展性知识主要包括文学知识、行为科学理论知识、心理学知识、社会学知识等。

1.文学知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书法学习就是书者个人文学修养不断提高的过程。文学修养可以给书者的书法提供必要的营养。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即人学,即社会学。文学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对人们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感染熏陶作用,对社会的进步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文学给书者以独特的气质,而文学气质是书者十分重要的气质。文学修养可以帮助书者更好地理解他所书写的内容,这种理解是书者用书法表现所选内容的基础。同时,书者只有拥有较为扎实的语言文字基础,尤其要熟记古汉语,才能保证书写内容的准确、凝练、艺术。

2.行为科学理论书法的练习与创作是人的一种高级行为。这种行为的心理基础、社会化性质,以及这种行为的发生与改变、完善等,都应受到行为科学的指导。书者应该自觉地学习行为科学这种现论知识。

3.心理学知识书法的练习是书者心理认识水平、能力水平综合提高的过程。书法的练习与提高首先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形成与表达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意志的过程。与此同时,书法的练习与提高也是一个书者需要与兴趣层次不断提高的过程。倘若书者能够把心理学知识吸收到自己的书法学习中来,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社会学知识书法的练习与创作不仅是个人行为.也是社会行为。书法的社会性表现为:首先,书法作为一种目的,是为了丰富、表现人们的社会生活。历史上所有书者的作品都通过一定的社会渠道得到流传。其次,书法作为一个提高的过程。也是书者社会化行为的结果。书者临摹自己喜欢的书者的作品,其实就是一种社会学习。最后,书法创作的成果应当属于社会。表面上,书法成果似乎属于私有财产,但从历史的角度而言,随着历史的推进.其作品必然属于国家,属于全社会。因此,书法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社会学的理论成果可以用于指导书者的书法行为。

三、书法艺术者的综合艺术素养

书者的综合艺术修养是书者自我修养的很重要一环.综合艺术修养的高低也是影响书法创作质量的关键因素。书法创作不仅要求书者掌握有关书法的直接理论,还要了解并掌握与书法有密切关联的其他艺术形态的知识。在书法创作中,有关的绘画理论、美学理论、艺术理论等,虽然都不是直接的书法理论,但却是促进书法艺术水平提高的重要基础。比如,笔者在系统地学习了绘画理论以后,感受到书画同源.也体会到许多绘画理论对于今后的书法学有裨益。所以笔者在同许多画家进行交流的过程中,经常学习他们对于绘画创作的认识,他们的许多观点对书法的练习与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如果只是从书法本体方面去思考书法,则书法就比较封闭。中国的书法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艺术中汲取丰富营养。再比如,当我们进行书法创作时,也需要音乐艺术中的节奏与旋律。节奏形成书法的转变顿挫,旋律形成书法的气势韵味。当我们欣赏文学艺术时,我们折服于作者的匠心独运.注目于J隋节的跌宕起伏。书法作品中的虚实结合也与文学作品中的这种起伏变化相同。除此之外,美学理论与艺术理论同样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它们可以为书法的练习与创作提供客观的理论指导与价值标准。书法美是社会美与艺术美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的书法在中国美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作为美的具体表现,书法美怎样才能体现美学理论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书者进行美学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所以,书法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态,它的发展应自觉接受其他艺术理论的指导。综合艺术修养是书者达到书法家的深厚基础。“深厚的基础将为人的不断飞跃提供无穷的能量。它使你才华的根须扎在一片营养丰富、永不枯竭的土地上,它使你创造的泉水与一座永不干涸的冰山相联。”[2]88因此,书者要想成为书法家就应是一个具备综合艺术修养的全才,就应积极主动地从其他艺术形态中吸收更多的营养。由于艺术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它是人的情感性、审美性与创造性的集中体现,因而艺术家的内心感受也是相同或相似的。

四、书法艺术者的心理基础

书者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就加强书法艺术的智力和非智力修养而言,主要就是要提升书者对书法艺术的认识以及不断培养对书法的情感。

(一)提高书法艺术认识

对书法认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书法的学习与创作水平。当我们在与书者进行交流时,感到他们对书法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十分深刻,这些认识是他们在长期的书法学习研究中获得的。但有些书者书法作品功力很好,对书法的认识却不高。他们除了进行书法的练习与创作.对书法本身缺乏理性的思考和系统的理论学习。可见,对于书法认识,书者往往是分层次的。这样的分层有利于判断书者的书法水平.有利于书者的自我判断,更有利于形成学习书法的动力。就书者对于书法认识的广度与深度而言,可将对书法的认识分为初级认识、中级认识、高级认识和创造性认识等层次。初学书法自然对书法是一种初级认识。随着书法学习时间的推移,书者的书法认识水平应该有所提高。但因个人的资历程度不同,许多人练习了很长时间书法,对书法的认识却处在初级水平。而有些人因为重视理论学习和理性思考,书法练习时间虽然不多,但对书法的认识却较高。由此可见,书法的认识水平不定与书法练习的时间成正比,而与书者在认识方面的努力程度成正比。不难断言,书法作品的运筹水平与书法的认识水平成正相关。这就要求书者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认识水平。

(二)形成书法情感

书法情感是指对书法的喜爱.是书者在书法兴趣基础上产生的对书法的一种情感。强烈的书法学习情感是学习书法的持续动力。有些书者一直对书法有兴趣,但因为没有对书法的情感,书法的学习行为就有可能半途而废。因此,书法学习者应该不断培养对书法的深刻情感,这是书法学习与创作成功的重要特征。.书法创作的情感运用与表达有两种情况:一是用情感去进行表达:二是表达情感。如果书者在创作过程中不带着情感去表达,就无法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从而无法创作出具有浓郁情感的作品。所以,书法的情感包括书法艺术学习情感、书法艺术创作情感与作品表达出来的情感,哪一个环节上的情感断节都可能影响书法学习与创作的效果。

(三)培养书法兴趣

书法兴趣指书者对书法艺术表现出的认识、探究的倾向性,是人们追求书法艺术、形成书法艺术的驱动力,也是书法艺术需要的一种体现。书者对书法艺术越有兴趣。就越愿意去掌握它。兴趣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之分。直接兴趣是由某种事物或活动本身所引起的兴趣。书者对书法艺术本身所产生的兴趣便属于直接兴趣。由对活动或事物的目的、重要性、结果的认识所产生的兴趣就是间接兴趣。也就是说,书者可能对书法艺术本身缺乏兴趣,但认识到它在书法活动中的功能、作用、价值,便对它产生了兴趣.这就是书法艺术的间接兴趣。直接兴趣可以由间接兴趣转变而来。当书者对书法艺术产生间接兴趣以后,便努力去追求并学习它,久而久之。自然就会产生对书法艺术的直接兴趣。书法艺术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有机结合是书者积极主动地形成并运用书法艺术的重要心理条件。许多书者对书法艺术的兴趣属于间接兴趣,所以有经验的书者对缺乏经验的书者讲书法艺术的重要性,可以使那些缺乏经验的书者对书法艺术产生间接兴趣。有了这种间接兴趣,书者便产生学习与运用书法艺术的行为,随着这种行为的产生,对书法艺术的直接兴趣就产生了。兴趣具有倾向性、广阔性、稳定性以及效能性的特点。所谓倾向性是指人的兴趣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有自己的对象的。如有的书法练习者从一开始就对书法感兴趣,而有的则对书法缺乏任何兴趣。人的兴趣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有人兴趣高尚,有人兴趣低级。而兴趣倾向性的形成有内在的因素,也有外在的因素。同时,社会实践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兴趣的广阔性是指兴趣的广泛程度。广阔的兴趣是丰富多彩生活的基础.也是获得渊博知识的前提。兴趣广泛,并不意味着没有中心,人们应该在具有广泛兴趣的同时,建立起自己的兴趣中心。兴趣的稳定性是指人的兴趣在时间上的持久程度。有的人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能够保持许多年,这是取得成就的重要前提。而有的人在兴趣方面缺乏稳定性.容易见异思迁。兴趣的效能性是指兴趣对活动所产生的效果。积极的兴趣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正是这种效能促使人们不断上进,最终取得好成绩。消极的兴趣可能只是“心向往之”而已,它只停留在期待状态,不能成为人们活动的动力。

由上可知,笔者认为对书法艺术兴趣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培养书者的间接兴趣。首先,学习书法理论。书法艺术是在一个比较高的层面上对书法理论与书法实践、书法科学与书法艺术、书法方法与手段以及策略与模式的一种有机整合,它概括、浓缩、凝结了书法的一切理论与经验。学习书法理论有助于提高书者对书法学习的兴趣。其次,举办书法艺术论坛。在关于书法的学术性论坛上,书者可以围绕书法艺术这一核心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多种学术观点的碰撞、交流能加强书者对书法艺术的了解,产生对书法艺术的兴趣。

二是培养书者书法艺术的倾向性。首先,让书者了解书法艺术;其次,让书者重视书法艺术。一旦书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书法艺术上,对书法艺术的兴趣就开始产生。因此,在此之前,需要对书者进行引导,增强其学习、掌握书法艺术的自觉性。通过引导书者注意书法艺术,让书者培养起对书法艺术的倾向性。

书法艺术范文6

关键词:紫砂陶刻;书法艺术;装饰美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3-142 -01

紫砂陶刻是一种艺术的交流形式,是紫砂文化进步的重要条件之一。人,通过语言做思想上的交流,通过艺术形象做心灵上的交流。紫砂陶刻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它将诗、书、画、铭吸纳交融,具有文化味和书卷气,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和鉴赏需求。

陶刻是融书法、金石、绘画、文学修养为一体的综合视觉艺术。紫砂壶是陶刻的载体,陶刻是壶的附属。只有它们结合得当,表现出作品的构图严谨、参差有致,体现陶刻艺术的精髓,这样才能凝聚成一件传世极品。好的陶刻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反之则是画蛇添足。

书法作为一种装饰元素,很早就被运用到各种陶瓷艺术品上,而紫砂壶装饰艺术的发展更是和书法、绘画分不开的。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提高,已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给人以美的享受。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人们的审美情趣不断的提高,对紫砂壶中的书法装饰部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书法装饰紫砂壶因其独特的装饰美,将会一直倍受人们的青睐。

书法装饰有别于图案装饰,书法艺术的装饰形式和手法变化巧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字体有篆、草、隶、行等,少则一两字,多则几句诗,有的大笔挥洒,有的细笔勾画。图案虽内容丰富,样式丰富,易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但是它与书法比较,略逊色于书法的气势、内涵、蕴意。

书法中寓意的表现在于满足大众的需求和普遍的审美情趣,题写诸如“福如东海”、“天道酬勤”、“延年益寿”等吉祥词句;抒情方面有结合其实用性,为满足大众的需求和普遍的审美情趣,借用诗词佳句、抒发作者感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并且与紫砂壶的造型之美形成呼应;而装饰部分更是为进一步提高紫砂壶艺术的高雅格调及其艺术价值,在壶上书写历代文人才子的佳作名篇,让名作名篇和书法紫砂壶这一独特的载体相互映衬,展现其艺术的魅力,为陶瓷文化增色。

书法装饰的表现有两种:一种是“势”的装饰美,另一种是“意境”的装饰美。

首先,“势”有两种理解:一是形势,即书法字体的形势、姿势、线条的走势;二是气势,即作品给人的气势、感受。 “形势”,字的姿势,书法的美、字形的美。形是靠线条来表现的,势依附于形,所以势是存在于线条之中的。其次,意境美是人们常说的情景交融,景境贯通。书法装饰的意境美,是书法对陶瓷装饰的气势、神采、风味的高度概括。“势”可以通过多方面表现出来。首先,紫砂陶刻装饰十分讲究运用刀痕表现刻画对象,书法不同于纸上书法,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纸上书写用的是墨,易与宣纸结合,而在陶瓷紫砂壶坯胎上作画、雕刻,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增加书法的“势”就需要两者的结合。其次,紫砂壶书法装饰根据器形不同,如圆体的、方体的或者异形的等来选择适当的字体和结构,来达到较好的艺术效果。再次,在书法创作中,紫砂陶刻文字源于书法又区别于书法,以一种独特的内在气质,从整体上表现紫砂陶艺的精、气、神、韵,这才是特别值得推崇和称道的。

紫砂陶刻的刀法借鉴了我国古代碑刻和篆刻,它不同于碑刻、篆刻的刀法,却具有碑刻和篆刻的视觉效果。紫砂陶刻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丰富多变的陶刻刀法,陶刻刀法主要分阳刻与阴刻两大类,阳刻属浮雕刻法,把所要表现的对象“凸”出来,有平刮阳刻,砂地阳刻等表现形式;阴刻指把所要表现的对象“凹”下去,分单刀、双刀、砂地三种刀法,这些刀法的运用都要和书法艺术紧密结合,把书法艺术的特色表现出来。

现代艺术的发展,把古文字变成装饰画,用装饰画的手法去充分表现文字的美,利用陶瓷独特的材质达到一种崭新的效果。通过对书法字体的寓意进行探索和研究,找出那种有利于装饰造型的书写方法来进行构思,进行改变和装饰,以求与形态夸张又朴质的古文字相协调,采用书写、画、刻、印等手段,绘制出更有气势、意境的紫砂艺术品。书法装饰的美,对构图的启示,是抽象思维形式的运用。同一文字,在甲骨、篆(大、小篆)、隶、楷、行草中能产生各种不同的装饰美感,敢于突破常规,使之升华为紫砂壶书法的装饰美。

陶刻是宜兴陶瓷的一大特色,大凡成功者不仅书画俱佳,而且在陶刻上技艺上更胜一筹。紫砂陶刻艺术,不但注重形式、内容及手法上的技巧,最主要的是作者的文学素养、书画功力以及人格气质整体的表现。

艺术在不断创新和融合,紫砂壶书法装饰也在日益更新,而运用书法对紫砂壶进行装饰,不仅丰富了紫砂壶的装饰形式和内容,而且还体现了书法的美、装饰的美。通过对“势”“意境”的表现更体现出书法装饰的美。

参考文献:

[1]书法美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书法艺术范文7

关键词:书法艺术,和谐 , 书法的色、形、情、意

Abstract: the harmonious society is to point to the harmony of human and nature, the harmony of people. As the quintessence of Chinese calligraphy art also very exquisite harmony. The calligraphy art of the harmonious beauty is reasonable, line has kept vitality; Only to form the harmonious color, affective harmonious, the work can give a person harmonious beauty.

Keywords: calligraphy art, harmonious, calligraphy, color, shape, the feeling, meaning

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作为中国国粹的书法艺术也非常讲究和谐。

那么,什么是书法艺术的和谐之美呢?我认为,书法艺术的和谐就是章法合理,线条有情有意;字的形与意,静与动,虚与实都合法度,这就达到了书法艺术的和谐。和谐的作品,才是成功的作品。

下面,我把书法艺术的色、形、情、意作点浅析。

一、色的和谐

中国书法,就是在宣纸上写黑字,组成一个黑白世界。章法说到底就是布置,处理黑白两种色块,使之达到艺术上的协调和谐,生动有趣。

笔画着墨处为黑,画与画中间空隙为白,整幅纸上写字的地方为黑,空虚无字处为白,从而黑与白就成为中国书法上的主色调。

清代邓石如论书法章法说:“疏能跑马,密不透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可见写字处和无字处同等重要,两者和谐依存,和谐生发。

主色调,通过历代书法家的艰苦努力,使之得以升华,使墨分为五色,书家称之为“书法五彩”。

一件作品,将“浓、淡、轻、重、焦”五彩能够和谐巧妙地使用,作品便成功了一半。五彩要求多变,即单不如繁,繁不如花,花不如巧。花哨必须合乎法度,巧妙就是和谐。五彩和谐的书法艺术一定会合乎法度的。

书法的色,给人的是第一印象。第一感触最为重要。如“国展”初评,第一印象认为作品色调不和谐、不顺眼,评委一个手势,就会让你全功尽弃,毁于一旦。

二、形的和谐

书法艺术是用毛笔书写线条,造成不同汉字的形状。这形状在书法艺术中有它一定规律。合乎规律就是和谐。就像人体要穿衣服。衣服的颜色,款式千变万化,那怕它是奇装异服,但基本要素是根据人的体形来制作的。也就是说不管线条怎样变化,都是以原形为法度的。在法度之中求变化,这样作品就和谐,才有生命力。

历代书家都有自己的书艺风格。《兰亭序》的秀美,《石门颂》、《张迁碑》的质朴雄浑,颜真卿的横平竖直等,都表现出各家各派的不同风格。但总之都是在篆、隶、楷的基础上用不同的线条来表现各自不同的个人风格、不同字体,即是静中求动、同中求异,在不变中求万变,在万变中严守法度,力争和谐。

书法艺术的线条和文字中的线条,有本质的区别。文字中的线条有约定俗成的模式,书法艺术中的线条有它独特的要求。即在规矩中求变化,在不变中求万变,在静止中求动态。达到变与不变的和谐统一。如宋代姜夔《续书谱》说:“伸缩异度,变化多端,要如鱼翼鸟翅,有翩翩自得之状。”这里的变化多端,翩翩自得,说明线条在书法结字上的变,形成一个多变的空间。也就是在字内空间基础上形成字外空间,使之相互配合,成为书法艺术空间的和谐内涵。

三、情的和谐

线条是书法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书法艺术线条有确实的可视内容。这内容又有形意感。这种形和意不像其他艺术品那样,而是有着确实的可视形象。书法艺术的形象感,是通过一种独特的方式被暗示出来的。也就是说,它是运用那种可以随机应就和有意味的线条,表现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尽管书法艺术的主要对象是汉字,但它仅仅是借用汉字的“躯壳”,要表现的却是书法家的思想、情感、人格和内涵。什么是内涵?内涵用情字可以概括。内涵即书法艺术的情,有情才有趣,有趣才有味。情,需要书法家用笔墨、符号、线条表述纸上,这是书法艺术的独到之处。成功的演员,善于表情,成功的书法作品,在于它含情脉脉、跃然纸上。刘熙载说:“凡书论气,以士气为上”。为什么历代书家都注重书卷气呢?因为文人造诣深、情趣雅、审美层次高、感情脱俗,其格调自然清晰,作品内涵就富有诗情画意。

这就是书法艺术的情的和谐。

四、意的和谐

书法艺术线条运用难就难在用情上。前人说:“学我者死,似我者俗。”其精神就是书法艺术要用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感受来写,不要永远跟着古人走。像一个舞蹈家,即善舞、又善用情,一举一动都带感情,都有神韵,才能赢得观众。

一个字的线条,需要笔势、笔法、笔意三者和谐地有机结合。一笔一画都要有它的态势:结构与布局得当,上下呼应、顾盼有情,构成和谐的有机体。既要气势坦荡,又要有风度韵味,构成和谐的动人形象。要聚字成篇,构成章法,把握宏观布局,形成整体效果。一件好作品除了有法度,线条有情有趣,还要章法,经营位置得当,诸多方面的和谐统一,才是情之贯通、意之所存也。

意之贯通,向来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真谛。打开历史书论可见:不论是王羲之的“意在转深”、“言之不尽”、 王僧虔的“书之妙道,神采为上”,还是孙过庭的“情动神言”、“取会”,以及张怀 的“深识书者,唯观神采”,都把握了书法艺术创造的审美核心。

意在心内酝酿,情在笔端抒发,这就是学书者对书法艺术的大彻大悟。

学书者贵在心领神会。这就是说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情感、审美、修养在法度内求变异、用程式表现感情、达到书与意的高度和谐。

世界万物皆在情理之中,书法艺术取之于天地万物,包容大千世界,可谓宇宙无边、书海无涯。只有达到了色形和谐、情意和谐,才能使整幅作品篇章和谐,给人以和谐之美。

书法艺术范文8

关键词:书法;传统;艺术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286-01

我国的传统艺术博大精深,书法艺术其本身具有雄厚的影响力且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书法是我国民族性极强的一门古老的文化艺术。从最初的“书画同源”到后来诞生的以意象为美的汉字。汉字的萌生,也就伴随着书法的孕育,而书法比汉字更有它独具形式美的法则,这体现在书法上就突出地表现了书法书写过程中抑扬顿挫的书写运动,具象中饱含抽象,简约却不简单,而真正意义上的平面设计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又一产物,上世纪70年代在西方经济高速发达的影响下,人们才开始认可和接受这一术语和职业。我们生活在步伐飞跃的时代,又加之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慎密与频繁,中国的平面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有了让人惊叹的发展,而将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融入与平面设计中。

一、融入书法元素的广告设计更具民族性

虽说平面设计真正的产生是上个世纪中后期,但我国早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就开始了广告设计的萌芽,古代两军交战的军旗,古城中井市之交的茶旗,还有挂羊头卖狗肉的例子,将相知府的牌匾,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招牌的表现形式异形各态,有的只书不画,有的只画不书,亦或书画结合甚至已交易实物高挂而夺得众人注目。

现代的广告设计,基本功能是广而告之,但更为重要和主要的功能是能使人赏心悦目。将书法艺术融合在广告设计中,不仅可以达到上述两种功能,而且更能将我国的书法元素恰到好处的体现在相对时尚的艺术中。例如在靳埭强《汉字》系列作品中“山”、“水”、“风”、“云”磅礴大气让人心仪,使人深感“山之伟岸博大”、“风之聚动无影”、“云之飘逸非凡”、“水之灵动幽远”,以及其中天地万物潜藏的天人合一的阴阳脉动,可谓将书法元素中水墨的民族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感。

欣赏之后令人心旷神怡,倾心悦目的广告设计才能继而在世界上行走下去。这种惟妙惟肖的运用虽已有所发展,但在作品中必须要考虑到书法与平面结合后的整体意识形态和呈现效果,从而在满足受众审美需求的同时深刻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深叶茂,为人惊叹的同时不虚此行。

二、融入书法的标志设计更具灵动性

书法有自身独有的艺术语言,虚实相间,笔墨幽韵,生动灵活,无限的遐想空间。

在书法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位不能宜”“从宜”与现代的标志设计有很大的共性,标志与其他类别的平面设计最大的区别是超强且具有与众不同的可识别性,这就对标志的制作与欣赏者的了解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一方面设计师必须从产品文化深层挖掘,尤其是对于我国本土化的品牌,另一方面,必须要考虑到受众对设计作品的直觉与感受,从“一位不能宜”与“从宜”中找到标志设计的关节点与关键点,在“不能宜”与“从宜”中体现标志的灵动性,因为这种带着书法的灵动是电脑技术与其他科技所不能及的。它独有的墨色与宣纸的结合,产生的韵味活灵活现。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元素,众多国内设计师会经常利用书法一书中的元素将之提炼到标志设计中,有的甚至大篇幅都为书法元素,以简代繁中国移动的“G3”标识,造型源于中国古文化太极,由中间的一点逐渐向外延伸,墨色也随着延伸出现浓淡变化,以中间一点逐渐向外旋展,喻意3G时代生活的精彩与信息的丰富;其核心视觉元素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水墨元素和朱红印章,以现代形式并以简约方式设计,该标识还有丰富的书法元素内涵和外延,这体现了中国科技时代的大力发展与积极创新,造就了新的沟通平台和新的社会交流方式,布置合理、形态灵动、通俗易懂、意蕴悠长、耐人寻味这无疑是传统与时尚的一次完美的碰撞。

三、融入书法艺术的包转设计甚具地域性

中国书法我国文字艺术形式的集中体现,在包装的视觉传达上不但具有其独特的地域形态,尤其是以世界这个大范围为基点,无疑突出的代表了中国这一地域,书法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不仅具有审美形式,更能产生视觉生产力,也能借书法之势吸引众多消费者,使商品从众多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表达了我国特有的产品之外还能引起消费者购买欲望。中国劲酒的“劲”字,酒鬼酒的“酒鬼”二字,等等,无不运用中国的书法作为重要设计元素,既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又表现出了较强的生命力与现代感。另外,回顾历届“世界之星”作品评比,中国获奖的多数作品都是设计师不断地从中国书法中汲取营养所得。正因如此,作为一种艺术设计形式与理念,已在包装设计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书法是我国传统艺术中最富有精华的一部分,书法是我国乃至世界都绝无仅有的艺术。书法艺术中饱含人文气息,从质朴与拙略又经过了数千年的演变和进步,书法成了我国艺术中的不可磨灭的组成元素。其中的书法元素无不对我国的平面设计有着深刻的影响和无以计数的运用,这时继承与创新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书法这一艺术的宝库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和学习的,我国现代设计虽然快速发展并壮大但它总脱离不了我国本有的民族文化(其中书法艺术就占有很大篇幅),这时将两种元素的结合就迸发出智慧的创造,设计的创新不仅是艺术新的表现形式与表达方式的创新更是一个民族与国家艺术的发展与新生。这种艺术新的表现形式与传达方式就更有效果,不仅推动了我国传统元素的发展也更能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

书法艺术范文9

书法,是我国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祖国文化遗产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现代信息突飞猛进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打字却不会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更何况是毛笔字。 在现在的许多小学里很少有专门的毛笔书法课,许多青年教师自己也缺乏这方面的水平,更不用说如何去指导学生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纲要》指出:要重视毛笔字的教学,加强书写训练,使学生从描红、仿影到临帖,逐步做到毛笔字写得匀称,纸面干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和审美能力。 2011年8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了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意义,明确了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总体要求,制订了落实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具体措施。在当前中小学书法教育普遍低迷的情况下,教育部此《意见》的出台非常必要。如何让毛笔书法这门艺术真正从娃娃抓起,如何让毛笔书法艺术真正回归到校园空间,如何在小学课堂中有机地体现这种书法艺术的训练,又如何让毛笔书法的指导成为语文教师的一种本能?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一、成因分析 1.受狭义教学质量观的影响 许多语文教师有这样的观念,认为我教书,就是教孩子学习知识,积累丰富的词汇、语汇等,具备基本的语文能力。各级教育部门的相关教学质量的检测,很少对毛笔书法作出明确的规定,这些都造成了语文教师对孩子毛笔书法艺术指导工作的忽视。 2.受家长的影响 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许多农村学校的家长都太多地考虑孩子在各科考试中的分数,于是就把其他一些客观因素弃之一旁,这样就导致家长对孩子在毛笔书法方面的要求几乎没有。 3.受环境的影响 现在的学校从外观上看既整洁又漂亮,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多,我校班级中班额容量越来越大,教室内也略显狭窄。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实施各班的毛笔书法课就显得有些困难,所以也造成了对毛笔书法艺术教学的冷淡。 4.受现代网络技术的影响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造成了一种后果:中国传统艺术———书法的学习被忽视。不少学生的电脑打字又快又好,但是翻开他们的作业本,满本“狗爬字”的占了大多数。那些字写得歪歪扭扭、龙飞凤舞、墨团纵横,无论从字的结构看,还是从笔画笔顺看,你总能感到现在的学生书写能力太低,一代不如一代,更谈不上有书法的基础。 二、方法探究古人说“字如其人”。 书法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任重而道远,如何让书法这种独特的东方艺术发扬光大、在小学校园里立足,意义重大。虽然电脑是最捷径的书写工具,但书法能陶冶人的情操,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同时能起修身养性的作用。所以,书法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从小学开始,循序渐进、铺好功底、打好基础、不断升华、提高修养、锤炼人品。 从学校层面出发,在课程设置上体现毛笔书法这一项目,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练写和欣赏毛笔书法。再则是要聘请一些专家为本课题研究指引明确的方向,并且要聘请在毛笔书法艺术上有专业经验的书法家首先培训语文老师基本具备这方面的指导能力,然后再进一步落实到课堂中,让老师具有书法艺术指导的本能,让学生养成周周有毛笔训练的习惯,让校园充满淡淡的墨香味! 1.熏陶师生的情感 都说书法艺术是祖国悠久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但如果一所学校在这方面没有涉及,师生是永远体会不到它存在的艺术价值的。所以,要加强对祖国的国粹———书法艺术的渗透,以陶冶师生的情操。如专家引领,请一些书法家讲讲课,在专家的引领下,让师生了解汉字的历史。从我国书法艺术三千多年的历史来看,作为独立的汉字书法艺术经历了篆、隶、楷、行、草的发展阶段,其间名家辈出,留下了大量的书法珍品。欣赏珍品、提高品味、陶冶情操,培养对书法艺术的浓厚兴趣。 2.改革学校课程的设置 教育部下发的《意见》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中,按课程标准开展书法教育,其中三至六年级,每周要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当前学校课程设置中,小学有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校本课程这些课程,根据学校不同的情况,我校可以把毛笔书法与这些课联合起来,改革原有的课程,在一周内适当安排一到两节毛笔书法训练课,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接触书法艺术,练习书写毛笔字。 3.利用省编教材开展教学 教育部下发的《意见》提出,书法教育应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一至三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硬笔书写能力;三年级开始,过渡到硬笔软笔兼学,学生要用毛笔书写楷书,临摹名家书法,从书法作品的内涵、章法、结构、笔法等方面鉴赏历代重要书法家作品。根据以上规定,结合原有的浙江出版社出版的省教育厅教研室编著的《写字》教科书之《毛笔楷书》一书正好作为我校实践应用的教材。这册教材从毛笔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到毛笔的基本笔画的教学,再到一些常见的偏旁书写和基本结构的把握,都是从最基础的内容出发,极其适合小学生使用。只要不折不扣地保证时间、保证教师,展开教学,就能产生预想的效果。 4.师资培训保证教学的开展 首先,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下发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纲要》具体要求,开展名师进校园,教师书法教法培训,在开设课程之前对教师书法教法和基本书法技法进行训练和验收,做到每位语文教师基本具备基础的毛笔书法技巧和开展培训的基本手段。同时,对学校教师进行筛选,成立书法一帮一教研团队,由书法水平高的老师做组长,平时开展一些教研活动,组内切磋毛笔书法教学艺术等活动,开设一些书法教学活动观摩课,让所有语文教师共同重视毛笔书法,对如何开展毛笔书法指导课了然于心。#p#分页标题#e# 5.活动促进兴趣的提高为了让毛笔书法真正接近学生,成为师生学校生活的一种需要。 学校安排一系列丰富的活动,如书法作品征集评比;将优秀书法作品作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主题;重要节日时安排书法艺术的游园活动;品味名作后搞一些关于书法的话题作文竞赛;校园小书法家的评比活动;春节将近,推选一些有较高毛笔书法展示水平的师生上街送春联;一些优秀作品向各界报刊投稿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既树立了孩子对毛笔书法艺术追求的信心,又为学校实施这一研究提供了许多案例和空间,使研究落到实处,产生更丰厚的实效。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