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化验试用期工作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3-02-28 15:33:44

化验试用期工作总结

化验试用期工作总结范文1

[关键词]政策试验;试点;政策过程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06-0086-04

一、问题的提出

政策试验,是中国政策过程中所特有的一种政策测试与创新机制,其具体类型包括各种形式的试点项目、试验区等。中国所推行的任何一项较为重大的政策,大都要经过试验阶段,它集中表现了中国政策过程的慎重性特点。自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一系列关键性政策的施行过程中,进行“政策试验”基本已成为必经环节,几乎达到了“每改必试”。产生于“政策试验”实践中的“试点”、“典型试验”、“由点到面”、“点面结合”等亦成为理解中国政策过程特殊性的关键术语。

作为一种极具实用性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工具,“政策试验”在中国多个方面改革实践中的普遍应用是不争的事实。然而相对于“政策试验”所被运用的广泛性而言,基于这一主题的学术研究却未及时跟进。在有关于这种政策试验方法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起作用的等问题上,迄今为止一直缺乏明确的规范性梳理和学理性解释。中国丰富而独特的政策试验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匮乏之间形成了明显反差。

只有具有民族性的东西,才能具有国际性。作为在中国“土生土长”起来的一种独特政策实践,“政策试验”的存在使得中国政策过程的经验事实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对应实践,亦不同于政策过程研究中的一般理论性规定,再加上它所存在的长期性和重要性,有必要对其加以系统分析和研究。这既是为牢牢抓住中国公共政策学研究领域殊命题的需要,亦是加强对中国特色政策实践的理论回应、从而与国际学术界形成有效对话的能动性作为。

二、“政策试验”的历史脉络

中国以试验为重要特征的政策制定与执行模式是中国共产党在对理政经验进行不断总结和升华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政策试验”的历史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特别是实践中的主动探索。在经历了各个历史阶段的不断洗礼之后,“政策试验”自改革开放以来开始被大规模地运用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成为了深深根植于中国政策过程的一个关键性机制。

(一)革命时期的探索

“政策试验”发轫于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的方法探索与经验积累。在工作初期,中央在开展运动的具体做法方面还未形成统一意见,更无现成经验可循,同时各个革命根据地在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情况差别颇大。在这一形势下,只能依靠各地党组织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精神,领导农民群众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为全局性工作的开展积累经验。

早在1928年,同志在井冈山、邓子恢同志在闽西就分别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的初步试验,这些探索性试验为后来党的土地政策提供了最初的实践经验。随着试验数量的不断积累,至瑞金时期,我党已经初步摸索出一整套开展各种政策实施试验的工作流程:首先,对不同地区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挑选出具备开展试验条件的若干地点;其次,派遣由骨干组成的工作组到挑选出来的各个地区,在这些范围比较小的地点试验新的措施;再次,定期向上级汇报试验工作进展,同时通过改革实践来培养当地积极分子和潜在的新干部,并组织其他地方的干部和群众到这个示范点来参观;最后,迎接上级下派调查组对试验成果的检验,推广经上级确认的有益于党的方针政策的做法,把示范点的干部和积极分子分派到新的试验地区。当时,在试验过程中涌现出的一系列典型示范地区,如“苏区模范乡”、“模范兴国”等,对其他地区的相关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积极的示范作用。中央开始将“积极试点”、“典型示范”作为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注重通过个别的示范效应来推动全局工作,多次强调“先进的地方应该更加前进,落后的地方应该赶上先进的地方”。[1]

产生于实践中的“政策试验”工作模式,因其显著的积极效应而开始被应用于党的其他工作领域。这主要是由于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特殊环境下,中央难以对各根据地的工作进行具体指导,同时很多工作确实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于是在考虑到不同地区多样性的基础上,中央鼓励各地党组织为应对一些新的问题而探索各种新的做法,希望能够从中创造出有益的经验并且推广到其他地区。到了延安时期,“政策试验”被正式确认为由“典型试验”和“由点到面”所构成的党的一种领导和工作方法。同志在关于领导工作方法的一系列讲话中多次强调:“突破一点,取得经验,然后利用这种经验去指导其他单位”。[2]“我们应当坚决采用逐步推广的方法,不用普遍动手的方法。逐步推广的运动,看来很慢,其实是快;普遍动手的方法,看来是快,其实是慢”。[3]“不要全面动手,而应选择强的干部在若干地点先做,取得经验,逐步推广,波浪式地向前发展”。[4]在这一时期,通过先行“试点”、渐次“推广”来确立新的制度规章已经成为普遍性的手段,不同地区、不同党支部之间甚至还开展了“试点”工作比赛。至此,“政策试验”由特定领域的工作经验升华为一种普适性较强的工作方法。

(二)新中国前期的经验得失

新中国成立后,“政策试验”工作方法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被我党运用到治国理政的多项议程中。而随着试验数量不断增加、试验类型不断丰富、试验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国共产党对“政策试验”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入,开始有了一些规范化、系统性的思考。

为了使“政策试验”这一工作方法能够更快地在全国范围内推开,中国共产党首先对“政策试验”的价值、原则以及其他多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形成提纲式的文件,以便于“政策试验”思想及方法的传播。1953年10月出版的一份干部学习理论刊物将“政策试验”的价值总结为:其一,进行“试点”可以减少执行不熟悉政策时的“盲目性”,给干部群众提供观摩和学习新政策的机会;其二,先行在小范围内尝试新的政策和制度,使地方群众参与到试验中来,可以赢得群众对新政策的支持;其三,在执行新政策时预先进行“试点”,有助于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此外,成功进行一项“政策试验”还需要把握以下几点原则:一是要掌握好进行试验的时机并做好充分准备,仓促试点很可能会导致失败;二是要挑选各方面条件都适宜的地区,在具备一定典型性的地方得出来的经验才能够对其他地区形成有效指导;三是试验工作中所配备的干部和积极分子的能力要强;四是要实事求是地总结试点工作,这样才可能提取出可供推广的经验。[5]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1963年9月20日出版的《人民日报》专门发表社论,对“政策试验”进行了第一次全方位的系统总结,涉及到“政策试验”的内涵、“政策试验”在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的异同、开展“政策试验”的策略性与科学性等方面。[6]应该说,这些梳理和总结对现在的“政策试验”而言仍具有显著的适用性。

然而到了“”期间,由于党和政府的正常工作受到极大干扰,相应地这一时期的“政策试验”也严重变质。“政策试验”的真实性、代表性难以得到保障。为了使试验结果能够“符合”预期目标,当时普遍对试点对象搞特殊化,不恰当地对试点地区赋以各种特殊条件,从而影响到试验的真实效果,而这又进一步影响到后期推广这些试验成果的成功率。同时,原来各地根据自身现实情况来辩证借鉴先进典型的学习模式,变成了盲目地学习样板、不顾实际照搬一切。这些无疑都使政策试验方法失去了应有的积极意义,“政策试验”的科学内涵已基本丧失殆尽。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广泛推行

改革开放伊始,“政策试验”作为对“实事求是”的一种操作化工具,开始被恢复应用于改革实践中,并一步步发展壮大。邓小平同志对通过试验来推动相关改革予以充分肯定:“在全国的统一方案拿出来以前,可以先从局部做起,从一个地区、一个行业做起,逐步推开。中央各部门要允许和鼓励它们进行这种试验。试验中间会出现各种矛盾,我们要及时发现和克服这些矛盾。这样我们才能进步得比较快”。[7]陈云同志也强调过:“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论研究、经济统计和经济预测,更重要的还是要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8]万里同志则进一步提出:“我们党长期倡导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方法,‘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领导方法,抓典型、搞试验、调查研究、解剖麻雀的工作方法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决策方法,至今仍然是我们应该继承的宝贵财富”。[9]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更是把强调“试验”写入了《中国共产程》: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全党必须依据这条思想路线,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与“政策试验”理论地位不断提升相一致的是,改革开放以来试验的类型也在愈加多样化,这具体表现为先后成立的各种特区、新区、开发开放区、专门性试验区、综合性改革配套试验区,以及内容越来越丰富的各种试点项目。同时,有鉴于“政策试验”相关工作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中国政府自改革开放初期就设立了负责此项任务的相关机构,并延续至今。例如成立于1982年的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就被赋予了四项任务:理论创新、设计总体方案、协调各方利益、组织“试点”。随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在1988年还单独设置了综合规划和试点司,以专门负责对中央各个部门和地方经济改革试点工作进行指导和协调。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2003年成立后,其内设机构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的主要职责之一也包括有组织指导专项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和改革试验区工作,同时还沿袭惯例设立了一个专项部门——改革试点指导处。

正如裴宜理(Elizabeth J.Perry)所言,中国革命传统中的某些因素实际上推动了市场经济改革令人瞩目的成功。[10]尽管“政策试验”方法论诞生于特殊的革命年代,但经过长期实践的磨炼和证明,它已得到广泛认可,能够得以作为一项优良的传统和成功的经验而被广泛运用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作为在中国政策过程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政策试验”使得中国的制度转轨在保持稳定性的同时又不失其创新性,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经验,亦是从中微观角度来认知转型中国的重要研究标识。

三、对“政策试验”的逻辑审视

(一)“要素整合”:“政策试验”的存在逻辑

“政策试验”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于中国政策过程中,是由于中国的经济社会转型在制度探索方面选择了一种“要素整合”模式,而“政策试验”就是实现“要素整合”的基础性方法论工具。

中国以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理论指导。对于如何推动中国的经济社会转型,中国共产党本着对人民、国家和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在综合考虑了方方面面的因素之后,慎重地选择了一条稳健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道路,强调在实践摸索中逐渐进步而不是“一步到位”。在决策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实践传统、转型战略中所秉承的渐进主义、各地方各部门的自然和历史条件具有天然或后天造成的差别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未盲目照搬来自域外的现成方案,而是将自身长期积累下来的方法论工具创造性地运用于转型实践中,通过来自现实检验的不断反馈来追求制度变迁和创新。

虽然中国的经济社会转型历程没有采用“一揽子方案”,但也并非简单意义上的仅仅是一味重视实践经验而不看重理论指导。实际上中国的各种改革也是在一定规则的指导下启动并进行的,只是它并不是某一具体的理论或学说,而是在“实事求是”思想的指导下,本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原则来不断地对各种要素进行有效整合,致力于将传统经验与现代方法、外来方案与本土实践、理论设计与实际探索中可以为我所用的积极成分有机地结合起来。“要素整合”是中国的体制转型在制度探索方面的根本性特征。

“政策试验”,就是作为实现“要素整合”的基础性方法论工具而存在的,致力于实现“要素整合”的过程主要就是不断进行政策试验和探索的过程。这是对“政策试验”的基本定位。“政策试验”不仅仅是一种具体的改革方式和手段,它更是中国制度转型中所运用的一种“大方法论”。通过多样化的试验类型和方法,既可以对各种新旧、内外制度要素进行具体的实践性操作,观察这些制度要素在现实中运行的效果,以决定其是否能够为我所用以及如何有效地使用;也可以在局部地区和领域内,就某些特定的改革议题先行开展改革探索和制度创新,挖掘和开拓其他新的制度要素。这既充分体现了中国在掌控转型进程和规避风险上极为审慎的一面,同时它也是中国政府在决策和施政活动中能动性、灵活性的集中体现。

(二)“吸纳—扩散”:“政策试验”的过程逻辑

进行“政策试验”的目的不在于试验本身,关键是要将从试验中得来的成果应用到更大乃至全国性的范围中。“政策试验”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试验对象不断推进政策创新以及成功的政策创新不断在全国进行推广的历程。基于此,笔者将通过“政策试验”来推动制度变迁的过程归纳为一个“吸纳—扩散”(Adoption-Diffusion Model)的变化轨迹。分散式试验所形成的政策选项首先需要被自下而上地“吸纳”进入政策议程,其后它又是从局部逐渐地“扩散”到整体中。

“吸纳—扩散”式的制度变迁过程具体可分为如下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中央(上级)对地方(下级)经验的“吸纳”。在形成于地方(下级)分散试验中的政策实践发展为更大范围甚至全局性的正式制度过程中,首先必须获得中央(上级)的认可,若干个政策选项只有被中央(上级)所“吸纳”,才能进入议程设置,即通常所说的“先进典型”、“典型示范”。通过地方(下级)分散试验和中央(上级)吸纳相结合,使局部经验有选择性地被整合进入全局性的政策中。在吸纳的方式上,既有自下而上逐级递进的,也有跨层级跳跃式进展的。

第二个阶段是将吸收而来的地方经验进行“扩散”式的推广。对于来自局部试验的政策方案,通常不会一蹴而就地全面铺开,而是采用“扩散”式的方法来推行,对旧有政策进行逐步替换和更新,常说的“由点到面”、“逐步推广”就是对这一阶段及其方式的形象说法。这既是出于稳健和谨慎的考虑,同时也是渐进式“要素整合”策略的内在要求。另外,试验设计者在扩散过程中还会一直密切关注政策施行的实际效果,不断反复吸纳和整合产生于政策推广过程中的经验得失,对原有方案进行不断的修正和调整,评估政策实施的效果以决定扩散的速度和广度,甚至还可以中止推广过程。因此,“吸纳—扩散”的制度变迁过程并未完全遵循线性的发展轨迹,在其间还存在着复杂的往复循环和互动。

(三)三个层面联动:“政策试验”的演化逻辑

未来改革时期内“要素整合”所发生的新变化,会使得“政策试验”的具体内容及类型发生相应的改变。未来时期的“政策试验”将越来越强调总体设计、间接指导与自发探索之间的相互补充和配合,从宏观、中观、微观这三个层面系统推进。

目前,中国的经济社会转型进程已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这具体表现为部分领域的改革逐渐步入成熟期,部分领域的改革开始进入开拓期,同时改革的复杂性、关联性越来越突出。这些新的阶段性特征会使得“要素整合”的制度探索模式产生相应的变化和分化。这些变动所产生的综合性作用将会共同影响到“政策试验”的内容及类型。这具体表现为:在较为成熟的改革领域,“政策试验”应越来越强调整体性、综合性和规范性,加强对试验的系统设计;而对于正步入开拓期的改革领域及事项方面,单一性和自发式的“政策试验”仍要居于主导地位。

经过较长时期的探索和积累,目前中国部分领域的改革已经进入到成熟期和总结期,制度建设以及相应的“政策试验”在经历一段时间的磨炼后日臻成熟,并总结出一套较为完整的办法。同时,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向着纵深前行,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也日益显现,牵涉面越发广泛,开展单一性的改革试验已难以达到预期目标,需要对试验类型及方法进行相应的调适。因此现在既有必要、也有条件和能力强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安排,明确改革的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将整个改革战略分化设置为更为细化的多个试验项目,在进行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分别开展重点突破,然后再重新进行整合。“政策试验”的整体性、综合性、规范性程度将越来越明显。它表现在试验类型上就是:提升试验区的“体量”、加强对具体“试点”的统筹。近年来不断设立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2010年7月29日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所公布的10个改革试点,即是对这一发展趋向的证明。

当然,强调对“政策试验”进行总体规划并不等于忽视甚至放弃单一式分散试验的方式。随着改革议程的不断更新,对于那些新近启动的改革还缺乏相应的知识和经验积累,缺乏成熟的想法,事实上难以进行总体规划,开展少量的单一性“政策试验”仍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总而言之,在对“政策试验”这一重要方法论进行调整和优化的过程中要避免泛泛的一概而论,既要强调总体规划,也要注意充分调动各方面的改革积极性,尊重首创精神。

综合起来,笔者认为未来应从宏观、中观、微观这三个层面系统推进“政策试验”:一是涉及重大标准、重要制度改革的试验,以及复杂、敏感、系统性强的改革,由中央层面直接进行统筹谋划,在做好整体设计的基础上统一组织实施;二是对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试验,由省级人民政府和中央有关部门在中央指导下开展相应试点,取得经验后,再总结推广;三是各地尤其是基层结合自身实际,根据总体要求,自行组织改革试验。

参考文献:

[1].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0.

[2].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7.

[3].文集(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8.

[4].选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84.

[5]刘子久.论试点[J].学习,1953,(10).

[6]人民日报社论.典型试验是一个科学的方法[N].人民日报,1963-9-20.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20)[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0.

[8]陈云.陈云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9.

化验试用期工作总结范文2

关键词:班组安全工器具;生产班组;精益化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21-0145-02

班组安全工器具管理情况与要求之间存在偏差, 某供电企业发现在班组安全工器具的管理中存在精益改进的机会,比如在配置验收、试验及检验、检查及使用、保管及存放等各环节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在现有人员配置的条件下,通过优化流程资源,提高工作效率;通过精益改进可以改善班组安全工器具管理,提高班组工作效率,并且可量化为班组安全工器具购置计划准确率的提升、班组安全工器具试验超期数的减少、标准间隔安全措施准备效率的提升。班组安全工器具管理的有效提升,能够最大程度地保障区域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从而提高电网坚强。

1 工作机制

在项目组织机构方面,某供电企业成立了精益转型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精益转型办公室,并成立了专门的精益转型项目组,由某供电企业总经理、安监部主任牵头,其他项目核心成员以及项目支持人员共同组成工作团队开展项目具体工作。

在工作机制方面,制定项目总体计划及工作方案,通过月工作计划及工作总结、周工作计划及工作总结,保障项目合理、有序的开展。采用项目总结汇报、项目各阶段工作汇报、项目月度沟通汇报等方式,为项目的开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在项目宣传培训方面,通过外部宣传与内部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宣传某供电企业精益化工作动态,通过参加电力企业培训、市供电企业自主培训及各阶段专项培训促进公司全体人员转变思想观念、强化精益转型意识、掌握精益方法和技能,推进精益转型工作的顺利开展。

2 过程与经验

①定义阶段。首先,通过内部客户访谈研讨,了解流程现状,绘制了SIPOC图,分析流程环节关键输入和输出;同时对内外部客户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客户的满意度及期望,明确其需求。其次,根据内外部客户的期望及需求,综合得出实现期望的关键质量因素,明确改善指标。最后,总结提炼出班组安全工器具管理精益化项目章程,为项目提纲挈领。

②测量阶段。项目组首先根据SIPOC图中的高阶流程细化流程,其次使用因果矩阵流程环节和关键质量因素(CTQ)筛选出关键流程步骤,然后进行历史资料和现场观察,使用价值流图分析流程数据表现能力,最终总结环节价值流图分析,发现流程效率低下有待提升的不良问题和浪费。

③分析阶段。首先项目组根据浪费和不良问题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头脑风暴,找到浪费和不良问题产生的原因(输入),其次使用鱼骨图对浪费和不良问题及产生原因进行梳理,然后使用因果矩阵和帕累托分析对浪费和不良问题产生输入进行筛查,找到核心输入,对近期改进规划进行故障模式分析(FMA),设计改进解决办法,匹配负责人。

④改进阶段。改进阶段主要是通过对失效模式分析提出的:班组安全工器具台账管理精准化、班组安全工器具配备标准精细化等九项改进举措进行具体细化,制定具体可行的改进方案,选取合适的改进工具:按照改进方案进行实施,并开展改进结果的效果评估。

3 举措分析

3.1 班组安全工器具购置计划管理精益改进

3.1.1 方法

①供电企业安监部制定将原有库房改造成标准化智能安全工器具库房的计划,引进智能化的工具库台账管理系统,对安全工器具进行日常的管理;定期组织班组对安全工器具台账管理的认知培训,且对班组安全工器具的台账进行检查考核。

②通过现场调研与访谈,按照现有的管理模式、技术水平、现场情况等,更新变电站的安全工器具配备标准。

3.1.2 内容

①安监部规划未来几年班组的安全工器具室改造计划,把原有的班组的安全工器具室改造成标准化智能安全工器具库房,便于安全工器具的管理。

②在精益化实施过程中,通过调研发现,现有的变电站安全工器具配备标准,已不满足班组实际对安全工器具的需求,故对现有的配备标准进行更新,更新后的变电站安全工器具配备标准。

③制定了安全工器具台账管理办法。

3.2 班组安全工器具试验管理精益改进

3.2.1 方法

①根据供电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地点建立班组的安全工器具试验室。

②明确划分市检修公司(变电检修)、市检修公司(线路运检)试验室进行拉力试验的安全工器具范围,实现班组安全工器具拉力试验的分层分级管理。

③供电公司安监部将供电企业所辖班组划分成几个网格,在各个网格单元中选取一个条件较好的班组建设设施设备齐全的安全工器具试验室,培养专业试验人员,负责所属网格单元各班组的220 kV以下安全工器具的周期性试验。

3.2.2 内容

公司在市检修公司(变电检修)、市检修公司(变电运维)、市检修公司(线路运检)等公司设置十个试验室;其中市检修公司(线路运检)负责全公司所有安全工器具拉力试验;市检修公司(变电检修)负责全公司所有基层单位220 kV安全工器具绝缘试验,可承担部分安全工器具拉力试验;其他公司负责本单位220 kV以下安全工器具绝缘试验,特此规定,请相关部门和单位严格遵照执行,确保安全工器具的试验管理规范。

3.3 班组安全工器具使用精益改进

①方法。建立班组安全工器具――接地线的取用指南;标准间隔安全措施装设的安全工器具的提前准备。

②内容如表1所示。

4 结 语

通过精益改进,实施改进措施,并对关键控制点进行控制,提升了购置计划填报的准确性,且填报和购买前置、及时,满足了班组对安全工器具的需要;提升了安全工器具的定期检查试验率,安全工器具的试验不存在超期现象,且领导对安全工器具的试验能够通过系统进行监督管理;缩短了标准间隔安全措施的准备时长,降低了倒闸操作的总时长,保障了的可靠性,降低了因倒闸停电所带来的经济损失。由此也可以看出,实行班组安全工器具管理精益化项目在供电企业的生产、安全、管理等方面具有显著成果,对于促进企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化验试用期工作总结范文3

关键词:汽车研发;试验数据;管理

1汽车研发试验数据管理现状

与其它数据不同,汽车研发试验数据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具体表现在:(1)多样化的数据类型:包括图像、数字、文字、视频、音频等类型数据;(2)数据处理过程繁琐:有实时处理、预处理及后置处理3个数据处理过程;(3)测量参数多:一个产品的研发试验测量参数高达上万个;(4)某些数据记录由几类数据合成。比如温度和压力等;(5)数据量很大,不论单个试验模块还是整个试验测试的数据量每次到达到几十G的容量。随着现代测控技术的提高,数据结构越来越复杂,测量的数据量也越来越大。但是一直没有有效的数据管理工具来实现对试验数据的有效管理,大量的试验数据都以各类电子文档的方式进行保存及共享。这种落后的数据管理方式存有根多弊端:(1)易出错: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对试验至关重要,但是由于在数据管理中存在大量的手工操作,难免会出错误,影响整个试验的准确性,造成不良后果。(2)效率低下:试验人员从海量的数据文件中查找自己需要的试验数据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3)数据利用率低:试验室数据信息的处理还停留在手工记录及分析阶段,大量试验数据记录在试验人员的记录本上,无法实现数据信息资源的共享,缺乏广泛而有效的分析和利用。(4)安全保密性差:以文件方式保存的试验数据容易受到未经授权的修改及访问,使重要数据资料的安全性大大降低。(5)无法进行有效的数据分析挖掘工作:在试验中获得的试验数据,包含着丰富的信息,简单的文档管理无法通过数据挖掘去使用那些有价值的信息。总之,大多数企业的试验数据(如试验质量问题点、试验原始数据等)的存放较为分散,无统一管理平台,主要存储于每个工程师的移动电脑中,要进行阶段性总结以及数据分析时,需要多人协同进行汇总数据并整理与统计,耗时耗力。试验进度都以试验场地每日日报形式,这不仅给工程师工作增加沉重负担,管理层也很难直观的了解各试验进度,同时质量监理方面进行着重复性的整理、知会工作。

2汽车研发试验数据管理系统概述

试验数据管理系统(TDM)能够实现全面详实、科学准确地对试验数据进行系统记录及高效管理,实现试验各环节进度的记录、跟踪与追朔,并实现各阶段的试验数据共享,为大数据挖掘提供可靠有效的数据基础。试验数据管理系统通过掌控试验数据、规范试验流程、试验全生命周期管理,最终达到数字化试验能力、构建知识化工厂,高效的支持科研院所、制造企业试验数据管理的总目标。近几年来,汽车研发公司在高速的发展中,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产品试验验证分析,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知识,并形成了基本的管理流程和制度,只有对这些数据和知识进行有效管理和利用,才能有力地支持整车产品研发工作。为此汽车研发企业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试验数据管理平台来为试验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3系统建设目标

通过流程优化、资源整合以及相关联信息系统的建立力求打造一个全周期的、一体化的、高效的试验业务综合管理系统,实现整车试验业务运行中的人、机、料、法、环的一体化的闭合管理,具体表现为:(1)全周期的系统。即结合标准和体系ISO/IEC17025,优化试验流程,对所有试验业务实施高标准、严要求,从试验委托到数据共享实现全周期的试验过程和数据管理;(2)一体化的系统。即整合所有系统到同一平台,实现全方位管理和控制,将以试验执行为主线的与试验管理相关的所有信息(例如:试验信息、质量控制、设备管理、能力建设等)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规范化的管理;(3)高效的系统。即通过进行电子化的资源整合,实现智能的任务下达、资源调配、信息跟踪以及交付物反馈等闭环控制,并通过信息共享提高试验数据的利用率和缩短检索时间,以及通过设备智能网络的建立实现远程监控和状态推送。

4建设汽车研发试验数据管理系统的需求

从汽车研发试验业务出发,对数据管理系统提出了如下的需求:建立专业的试验数据管理系统,集中管理试验分析相关数据,并在各业务环节安全共享;高效的管理不同类型的试验数据,如一维/二维/三维结构化数据、模态数据以及非数值数据;能够提供来自测试系统数值数据管理的解决方案,实现柔性的数据单位换算和数据特征的提取;提供高效、智能的试验数据的重用方法,以及与数据分类相对应的科学数据可视化方案;以试验对象为核心,并以项目、试验类型、试验科目等为条理,实现试验数据的集中存储、有序管理、快速定位;管理各类试验文档(标准文件、体系文件、分析报告等),灵活定义交付物文档类型,并为每一类文档定义相应的模板;各类图片、参数、BOM结构、文档的搜索、浏览、查看、对比功能,能下载相关图片、报告,又能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试验样品样件管理,通过状态标识样件的入库、借阅、查阅、报废状态;试验分析业务流程的管控,支持工作任务分解,跟踪、监控和报告分析执行进度;实现试验数据的结果,数据应用方面,能够按照功能等不同要求对数据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和按照不同试验类别等进行纵向对比分析;建立试验分析的知识库管理平台;系统具体一定的柔性和可扩展性,界面优好;数据安全可控;用户操作简单快捷,具有较好的可维护性。

5系统功能设计

系统的建设工作应该本着“数据管理-数据应用-业务优化提升”的思路开展,项目优先考虑将所有的试验分析数据纳入系统管理,建立江淮统一的试验数据管理平台。经过对现有试验工作的分析、评估,该系统应包含以下功能:业务流程管理:理顺相关业务流程,对流程进行标准化、规范化,提高工作效率与效能。试验业务流程管理:试验分析任务管理、数据结果等;样品数据管理:样品需求管理等;实物样件库流程管理,通过状态表示样件的入库、借阅、查阅等状态;试验统一知识库构建流程定义;测试测量分析数据模板化和标准化定义;试验原始数据/结构化数据/图片结构/分析模板/BOM/试验文档结构等业务模板化定义;数据创建和导入:建立包含数据管理、数据分析、信息反馈等多种输入角色的工作平台,以业务导向,将试验数据快速采集、整理入库的支持。支持试验结果结构化数据(如一维/二维/三维数据、模态数据等)的快速批量导入,实现数据特征的快速提取和柔性的数据单位换算导入支持规范化的文档或报告的创建,实现内容与格式的分离,创建完成后能够体现数据来源与关联关系;分析报告或采集的模板化和标准化,可根据业务需要进行扩展;实现导入模板的定制,支持规范数据内容与样式分离的导入,及支持江淮现有的数据批量导入;数据管理:对相关的试验原始数据、结构化数据、试验任务、文档、图片、视频、参数、BOM等试验相关数据进行规范,形成多维度、结构化的统一存储,方便数据查阅、检索和共享,为产品设计和质量改善提供数据支持。试验测试、测量、分析的原始结果数据管理;支持试验的结构化数据管理,包括一维/二维/三维数据、模态数据等,以试验分析流程为基础,结合试验项目或试验任务、业务部门分类、数据相关的属性对数据的层次、格式、类型、属性、参数、版本等数据信息进行规范与描述,实现试验数据的有效组织、关联及重用,以便查询与管理;对于试验数据的结构化模板管理,用户可基于自定义的试验数据模板结构,根据不同的试验业务需求创建或维护不同模板结构,且可自行扩展。后续的试验数据收集和积累,可基于预先定义的模板进行,确保试验数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支持试验的非结构化数据管理,包括试验结果数据、汇总报告、过程数据、文档、视频、图片、扫描数据、BOM等,实现数据的集中存储、清晰的目录和层次管理、快速获取;支持试制试验车型、系统或总成零部件的BOM结构管理;实现试验的样品/样件管理,可利用状态标识样品/样件的入库、借阅、查阅、报废等状态,且状态的切换须通过执行不同的审批流程后进行变化;支持试验的设备资源管理,按照试验设备资源类别分类管理,针对试验设备资源具有完全的分类和库管理功能,包含:标准设备,夹具,工装,量具,台架管理,支持试验规划过程中随时查找设备资源;单一试验分析过程数据管理和试验的知识库管理;支持不同试验数据管理对象的属性管理,方便的不同数据的预览、查询、对比,且支持多种版本文档和图片的在线编辑和注解;支持规范化的文档或报告的创建,实现内容与格式的分离,创建完成后能够体现数据来源与关联关系;以试验任务单为中心将样品、试验资源、试验规范、试验大纲、试验数据、试验报告等不同数据联系起来,支持不同试验数据之间,内部数据单元之间建立依赖、关联关系,支持在后期分析中通过关系进行信息的抽取和利用。数据应用:在系统平台的基础上,通过对数据属性的抽取、整合,进行报表查询与数据对比分析,可将结果和数据按需组织和分析。统计分析:数据属性(类型、重量、尺寸、强度等)的统计分析、图表解释;统计报表输出及报表的自由扩展;比对分析:支持用户自定义下的多类型的数据属性比较,如优缺点比较、重量比较、结构比较属性等;支持多种模式的对比分析报告输出,灵活的对比报表的配置扩展;能够将试验分析和数字化验证结构进行分析和对比,实现设计和分析的一体化管理;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可以将抽象的数据以更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并进行一些后处理,发现数据中隐含的信息。如将一维数据以柱状图或表格方式,二维数据以折线图方式,三维数据以云图方式,模态数据以模态振形3D动画方式实现。

6结论

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汽车研发试验数据的应用越来越复杂。通过实施本汽车研发试验数据管理系统,将建立一个全周期、一体化、高效的试验业务综合管理模式,大大提高汽车研发的效率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宁.试验数据管理系统在工程领域的应用[C].e-works2015产品创新数字化,2015.

化验试用期工作总结范文4

在道路耐久试验周期中,可靠性与耐久性密不可分,在整个试验周期中需要关注电子电器部件的可靠性和耐久性。耐久性关注零部件本身品质、磨损和老化等,可靠性关注零部件或系统的功能在时间上的稳定程度。在试验工况上,要求按标准中规定的工况以额定工作状态和满负荷-卸载交替循环状态进行耐久性试验,并按标准中规定的停、开次数限制进行。可靠性试验工况,要求尽量接近使用工况,包括使用时应力条件(机械载荷、电压、电流等)、环境条件(温度、湿度、冲击、振动等)、存贮条件、运输条件、人员条件,并按设备使用时机器停、开时间间隔进行。

1.1逆向开发

一般来讲耐久试验过程中会暴露出大量问题,这是耐久试验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宝贵的资源。对这些数据的积累、分析、利用对于完善道路耐久试验体系非常重要。比如S/S功能正被大量应用于汽车,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自主品牌某平台试验车在综合耐久试验规范中报出的关于该系统的问题共计29例,其故障模式分布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由于S/S功能的集成而带来的问题涉及到了车身控制模块(BCM)、发动机控制模块(ECM)、娱乐导航系统等多方面。因此考核一个系统,不仅要关注该系统本身的问题,与之相关的模块也会由于新功能的增加而带来新的问题。零部件老化只出现2例并且原因相同———因零件发热导致开裂进而外界液体进入系统。超过72%的故障问题,是由于相关阈值设置不合理导致驾乘舒适性变差,或者相关模块的诊断策略没能及时调整。比如未配置S/S功能车辆上,在发动机熄火并且仪表上电之后,发动机故障灯和排放故障灯会保持常亮直至发动机点火正常运转。而配置S/S激活发动机熄火之后,仪表上还是保持上电的,这时候故障的诊断和故障灯的显示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优化。因此耐久试验工程师和试验员需要总结经验,有针对性地全面考核该系统。对于其他功能模块也是一样的。除了耐久试验故障数据的积累和分析,售后客户抱怨收集和整理分析同样重要,因为车辆进入市场之后,自然条件、路面路况、驾驶风格等更加丰富,这些数据的分析和整理对于车辆的前期开发更加具有借鉴意义。

1.2正向开发

随着汽车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新的功能集成于汽车。仅仅依靠试验故障数据和客户的反馈来优化试验考核就显得非常不合适。因此,结合当前技术积累和设计工程师的设计目标来确定考核办法是非常好的解决办法。仍旧以S/S功能为例,从其功能角度出发也基本能够总结出上述的考核方法。但是从设计工程师的角度出发考核却不尽完善。这表现在大气压力、外界气温等也会影响到S/S功能的工作。因此,补充操作。如文献[9]所述,所谓的试验规范也就是用文字来阐述试验零部件或者总成的试验目的、条件、参数和试验周期次数等等,同时还要确定其评价指标及方法。上述的操作只是明确了试验目的、操作方法等,但是对于试验周期和评价方法等,仍旧需要参考相关文献或者标准,根据设计工程师的设计理念确定。

2试验管理流程的保证

综上所述,本文讨论的汽车电子电器部件耐久试验规范的建立,来源于客户的使用环境和使用习惯,并搭载于整车道路耐久试验中进行。所以,试验规范数据的来源可以有3个方面:客户使用数据、耐久试验积累数据、设计工程师设计数据。从耐久和售后故障数据总结出故障的工况(路面、操作、气候),结合设计功能最终可以形成普通耐久试验、高原耐久以及高温极寒耐久试验规范。整个过程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数据的不断积累和丰富,规范不断调整优化。耐久试验部门与售后部门应该能有密切的合作,共同分享数据和研究成果,这些对于丰富试验手段非常有意义。设计工程师和耐久试验工程师应该能相互参与到对方的工作中,相互促进。比如通过workshop的形式,耐久工程师可以利用其总结的经验和现场的工作总结丰富设计工程师的思路,而设计工程师也可以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提出针对性试验考核的要求。

3结论

化验试用期工作总结范文5

[关键词]水资源;污染;化工;斑马鱼

中图分类号:TV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6-0162-02

1 前言

水污染是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人类的活动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体受到污染。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我国本来就是一个缺水国家,而水污染使缺水形势显得更为严峻。七十年代以来,尽管我国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水污染的发展趋势仍未得到有效控制,许多江、河、湖泊、水库的水质仍在下降[6]。

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 实验用鱼

2.1.1鱼种的选择

本次试验用鱼选取了斑马鱼作为试验材料。因为斑马鱼[12]的科属为真骨鱼总目--鲤科,是国际 标准组织推荐的试验用鱼。不仅如此,斑马鱼因其成鱼的个体比其他鱼种偏小,比较便于在实验室饲养,具有繁殖能力强、价格便宜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到胚胎 发育生物学和动物学的基因表达研究、毒物 在生物体内残留累积效应的研究、污染物质 对于鱼类急性毒性研究和生态毒理学 研究。据悉,在全国已经有二十多家大型实验室开始用斑马鱼作为试验用鱼[18]。试验用的斑马鱼主要购于当地水族市场。

2.1.2 试验用鱼的驯养

本次试验用的斑马鱼驯养参照国际标准《工业污水试验方法---鱼类急性毒性试验》(GB/21814-2008)进行试验[17],实验开始前将试验用的斑马鱼放置于实验室至少驯养一周,驯养期间需要及时发现和清除受伤、鱼体表刮伤和缺失、鱼身体色变浅或变深、肚皮翻白、行动、反应相对较慢的个体,试验用鱼严格要求死亡率在驯养一周内不得超过鱼总数的10%,如果死亡和生病的鱼量超过了鱼总数的10%,则此批鱼不得使用,需重新购买并驯养一周。

国标中指出:在试验前两天停止对鱼的喂养。试验期间,同一批次试验用鱼的选择要挑选体长为2.5~3.5 cm,体重为0.3~0.4g的鱼种,保证单位体积 试验溶液中投放实验生物重量约为1 g鱼/L。有关斑马鱼的详细介绍见表2-1。

2.2 仪器与试剂

2.2.1 主要仪器

溶解氧测定仪,美国,型号:HACH HQ 40 d;

分析天平,made by Sartorius,精确称量到0.0001克;

pH测定仪;

记号笔、烧杯(2L、5L)、量筒(100-1000mL)、容量瓶(1000mL)、温度计、镊子、抄网(细致型、柔软度好)。

2.2.2 主要试剂

重铬酸钾(AR,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开发中心)[18]。

2.3 试验用水

化工污水急性毒性试验用水

本试验所使用的试验用水,完全按照《工业污水试验方法---鱼类急性毒性试验》(GB/21814-2008)[17]所要求的方法进行配制,化工污水所使用的试验用水要使用经过充分曝气的自来水。

试验用水条件:DO大于8mg/L,pH为7.8±0.2,硬度为250±25mg/L(以CaCO3 计)[18]。

2.4 试验条件

化工污水急性毒性条件

试验使用鱼大小要接近一致,要使用全身长50mm以下的鱼,要求 最大鱼体的全长与最小鱼体全长的比之为1:1.5。试验 用鱼在正式试验时应在符合下列条件的环境中至少驯养7d。

光:每天12~16h光照;

温度:与试验鱼种相适宜,温度变化控制在±2℃。

水量:每个容器试验用水满足每克鱼用水1L,每个浓度梯度需要相同鱼的数目,可放不少于8尾,预实验可以少于8尾,以满足DO要求即可。

溶解氧浓度以氧计的话要保持在4mg/L以上。

2.5 试验方法

工业污水试验方法

本次试验方法参照国际标准GB/T 21814-2008 《工业污水的试验方法 鱼类急性毒性试验》和GB/T 13267-91《水质 物质对淡水鱼(斑马鱼)急性毒性测定方法》进行试验。

如果鱼在转移的过程中处理不当的话,此批次的鱼要立即停止试验,换下一批次。同一试验应在半小时内完成所有用鱼的转移。用玻璃棒轻轻按压鱼的尾部来判断 鱼死亡。通过LC50来评价鱼类急性毒性,试验用鱼在不同 化工污水中饲养一定的时间,试验 周期为96h,以此来确定LC50。

2.6 样品来源

3 结果与讨论

3.1 实验室质量控制试验

按照水质―物质对淡水鱼(斑马鱼)急性毒性测定方法,选取了K2Cr2O7

作为实验室质量控制实验的参考毒物,实验期间每天按时测定溶解氧(5.5±1mg/L,ASV>80%)、温度(24.5±1℃)、pH(7.0~8.0),以上所需的条件均要满足鱼类正常生存的条件,采用直线内插法计算得出斑马鱼为330±20mg/L。符合《水质 物质对淡水鱼(斑马鱼)急性毒性测定方法》(GB/T 13267-1991)中对参比物质K2Cr2O7的要求,即K2Cr2O7对试验鱼的24 h-LC50在200~400 mg/L之间的要求,满足实验室质控要求[18]。

3.2 化工污水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效应

4、5水样进行了极限试验,即利用原液进行鱼类急性毒性试验,两种水样在96h内都没有鱼死亡的现象,也就是说这两种水样不能造成鱼的死亡,因此,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极限试验要求,未开展浓度梯度试验[18]。而使用1、2、3水样进行极限试验时,发现这斑马鱼在化工行业污水中行为特征存在异常。

在高浓度组中,1、2、3化工污水水样中的斑马鱼行为特征变化较为明显,现象如上述不同化工污水中表现出的共性一致,72h内死亡超过50%。在较低浓度组如50%稀释浓度组中,斑马鱼在96h死亡率达到了LC50值。我们由平均死亡率,再由死亡率与概率单位对应的表中找出与之对应的概率单位,并求出概率单位与化工污水体积分数之间的回归方程,以此得出化工污水的LC50。5种化工污水对于斑马鱼的96h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8.50%、20.80%、22.10%、0.00%、0.00%。根据结果显示:五种化工污水毒性大小为1>2>3,4、5污水均为无毒或微毒。

3.3 化工污水的毒性等级评价

对于毒性分级标准,在国内外的研究领域中都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本实验参照ISO所推荐的最适用的方法,即利用工业污水96 h的LC50百分浓度范围及急性毒性单位(Tua)来划分等级,分为微毒或无毒、低毒、中毒、高度、极毒;污水毒性大小常以毒性单位(Tua)表示,Tua=1/LC50,并规定Tua

4 结论

由本次试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5种化工污水对于斑马鱼的96h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8.50%、20.80%、22.10%、0.00%、0.00%。根据结果显示:五种化工污水毒性大小为1>2>3,4、5污水均为无毒或微毒。

(2)利用工业污水96 h的LC50百分浓度范围及急性毒性单位(Tua)来对五种化工污水划分等级1#.2#为高毒,3#为中毒,4#为低毒,5#为低毒。

参考文献

[1] 吴季松.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J].科技日报.绿色周刊,2011,3.20.

化验试用期工作总结范文6

1课程体系改革

本次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其主导思想是: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分设,并进一步强化实验教学。

1.1在课程总学时受压缩的情况下,仍确保实验教学学时数足够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多次修订,《建筑材料》课程总学时由最初的60学时压缩至现状的48学时。而教学内容则随着时展、现实需求还得不断的充实拓展。本着“力求革新教学方法手段,不容实验教学缩水打折”的改革思想,在教学组织中,实验学时则由8学时提高到16学时(理论课时相应压缩至32学时),这样确保了在完成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增设与工程实际紧密相连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这正是“卓越计划”有力推进的坚强“后盾”。

1.2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剥离”,单独开课拿学分以往实验教学并非独立开设,而是与理论教学共修一门课程的学分(3学分)。这一做法虽体现了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末理论成绩的综合性评定,但也存在不小弊端:因实验成绩占比不大,再加上建筑材料实验是个相对比较脏、累的活计,所以实验小组三、四位成员间相互推诿、或“分任务式”的分次轮流负责操作等现象普遍存在,这样一来,即使期末总评时拿到了该课程的3个学分,但也只能是“高分低能”的结果,毕业后将很难去解决实际工程中的相应问题。针对上述症结,我们打破了实验、理论“捆绑式”教学考核,即将实验教学从中脱离出来,实现实验教学1学分、理论教学2学分的各修各学分开课方式。通过连续三年的实施检验证明,为了拿到实验课程学分,学生们能真心、主动投入到实验操作、数据测定、结果分析处理、报告编写等每一个环节中,从中扎扎实实锻炼其实验基本功,在实践动手能力、实验操作技能等方面收到实打实的训练和提高。

2理论教学考核评价方式改革

“卓越计划”中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应并重,如果说强化实验教学是学生实践能力得以提高的“根基”的话,那夯实理论基础则是他们的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得以展现和持续发展的“源泉”。为此,我们把改革落脚点放在最后的考核评价关上,采用“倒逼法”促进理论教学改革。

2.1构建“加强过程控制、注重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考核评价体系从加强过程控制、提升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并举、适应未来执业资格考试需求等多角度出发,进行课程理论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理论考试采取了“两次中间检查考试+期末考试”的阶段性考核方式。总评成绩=中间检查考试成绩(50%,组织两次、每次以25%计入)+期末考试成绩(40%)+平时成绩(10%)。《建筑材料》理论教学32学时,授课约8周,平均每3个周左右组织一次考试。通过2012年—2014年实施来看:考试改革后,期末总评成绩的合格率对比改革之前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优秀率变化不大,良好率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各次阶段性考试的效果呈阶梯状逐步爬升,最后一次期末考试的及格率已提升至90%上。表明“两次中间检查考试+期末考试”的阶段性考核方式明显改善了教学效果,而且影响意义深远,现深入分析如下:1)既注重结果,更强调过程。多次阶段性考核方式,既可通过每次的考试情况及时检查教学效果的有效性,也让学生和老师能及时发现前阶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在后阶段的教与学中能够更好地扬长避短。对学生而言,为了适应3个周左右一次的考试并取得好成绩,他们逐步养成了课前做好预习准备、课中认真听讲学习、课后及时复习消化的习惯,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强化了学习过程并提高了学习效果。对任课老师而言,必须按照课程组事先制定好的教学计划和要求进行授课,从而避免或控制了随意调停课、加快或放缓教学进度等不良现象。2)既注重本门课程学习效果的提高,更关注学生长期学习能力的培养。书本知识是静态的,而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则是动态变化的,所以课程教学应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强化学生的平时学习、并对遇到的问题积极思考解决,以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在未来工作中能够通过自己终身不断的自学钻研,去积累新知识、丰富经验、提升专业技术技能,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真正成为顺应时展的“卓越工程师”,更好地去解决工程中所面临的新问题。

2.2采取“客观题形、开卷形式”的考试形式,以适应未来工作需求“卓越计划”培养的后备工程人才,应在以后工作中能够通过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建造师、质检员等对应岗位的执业资格考试,做到“持证上岗”。这些执业资格考试对建筑材料相关知识均会有不同程度的涉及,并主要通过客观题的形式考查建筑材料的性质、技术指标、应用等方面。为此,本次改革后的《建筑材料》三次考试,均以客观题型、采用填涂机读答题卡的标准化考试组织形式,使学生提前了解未来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为以后工作考取“执业资格上岗证”做好准备。另外,在实际工作中,工程技术人员解决问题强调“活学活用”,往往需要通过查阅大量资料、规程规范,在借助原有专业理论思想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地分析、判断,在做出正确理解之后去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同样的问题经过多次磨炼后,才会自然而然地印在脑子里面成为经验。所以,《建筑材料》考试并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采用了开卷形式,考试时学生可以携带课本、笔记本、实验指导书、规程规范等资料进行查阅,要求他们能正确理解所学的课程知识点,并形成一定的专业理论思想。总而言之,改革后的考核评价方式将能更好地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全面程度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结语

化验试用期工作总结范文7

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向农村提供简使实用农业生产技术,我所于2002年晚造开展控释肥试验,试验的农作物品种为本所新育成的苗头早熟优质杂交稻组合“丰优95”,控释肥产自广东省农科院土肥所农作物专用肥厂。试验设置4种处理,以本地传统用肥作对照,经晚造试验,控释肥在肥料总成本上明显低于对照,具体总结如下:

一、试脸材料

杂交稻新组合“丰优95”,控释肥(氮:磷:钾比例为23:7:20)。

二、设且处理处理

1:控释肥30公斤/亩,抛秧。处理

2:控释肥30公斤/亩,手插秧。处理3:控释肥35公斤/亩,手插秧,分化肥施用尿素4公斤/亩。处理4:对照,手插秧(当地传统用肥),基肥亩施氮:磷:钾比例为15:15:15的复合肥12.5公斤,尿素30公斤,钾肥15公斤。处理5:控释肥40公斤/亩,手插秧,分化肥施用尿素4公斤/亩。各处理移植后均施用回青肥尿素6公斤/亩(拌去草胺looml)。

三、结果分析

1.成本比较(表略),单独使用控释肥的稻田(处理1、2),每亩施肥用工量可比对照省工0.8个,约折奴?O元。肥料感李可节约约?o元/亩,共节约生产成本49.0元/亩。

2.经济产盆表现从附表可见,使用控释肥的稻田,特别是单独使用控释肥而来施分化肥的稻田(处理名),其产盆明显比对照低,而施用控释肥后施用适量分化肥的稻田,产量比对照减产不明显,且从节约成本角度考虑,亩施控释肥35公斤(处理3)的田块效益最高。

3.其他经济性状表现从考种及田间调查结果分析,施用控释肥的田块,每穗总粒加权平均比对照少11.6%,致使产量明显低于对照,千粒重加权平均比对照高2.44%,有利于提高稻来品质,在最高苗方面,处理2、3、5均比对照减少,这可能由于试验田块地力太差,盛雍期缺肥所致,特别是中期不施分化肥的稻田(处理2)表现更为明显。始穗期则均比对照提早1天,而全生育期、成穗率、结实率、科高等性状与对照无明显差异。

化验试用期工作总结范文8

时间一晃而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活动告一段落了,回顾坚强走过的这段时间,取得的成绩实则来之不易,该好好写一份工作总结,分析一下过去这段时间的工作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事专员试用期工作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事专员试用期工作总结120__年__月3日,我有幸来到公司人力资源部从事人力资源相关工作,在公司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同事们的热情帮助下,较快熟悉了公司环境,适应了新的工作岗位,现将我试用期的工作情况简要小结如下:

一、期间主要学习

1、积极学习公司规章制度,企业文化,企业架构,以及通过花名册尽快熟悉公司各主要部门及人员情况,这样有利于自己尽快进入角色,为以后开展人力部门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2、平时多浏览公司网页和公司产品,有助于为以后找到合适人选做准备,由于刚来公司就面临着审计人员的招聘紧急工作,在用人部门及自己上司面试人员时,自己积极主动记笔记,留意审计人员招聘时所需要工作内容以及岗位职责。

3、公司的各个方面的流程比较完善,专业程度较高,这也使得自己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主动学习有关人力资源方面知识,如经常研读《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

4、来到公司,由于年龄较小,跟着上级及公司其他同事学到了很多自己以前未曾接触过的知识和经历,这让自己受益匪浅,由于自己与他们相差甚远,这更使得自己要加倍努力提高自己,争取做一名适合公司需要的人力资源者。

二、开展工作

由于刚来公司时间不太长,又恰逢年底,一个多月不长的时间里,做的工作也比较琐碎,现将这一个多月开展的工作做一下梳理:

1、招聘工作:刚来第二天便开始了紧张的审计招聘工作,于是开始了一边学习一边招聘审计,一周的时间里集中打电话安排面试,由于我公司行业的特殊性,审计需要长期出差,这对招聘来说压力不小,但是还是通过努力无色了些人选,最后的审计到岗人员均以公司熟人介绍截止。

为人力部门招聘工作减少了不少压力。通过这次审计的招聘,自己从中也学到了不少网招的技巧。

2、员工关系管理:一方面由于公司成立时间比较长,各个规章制度流程还比较完善,另一方面由于公司出了劳动合同纠纷,所以公司在这方面的管理还是比较认真谨慎的。

入职以来办理总经理办公室人员__的辞退工作,以及新员工___、__劳动合同的签订办理。

3、其它琐碎工作:为公司员工办理异地就医审批、行政文员岗位职责制定梳理、培训签到表制作、员工劳动合同到期提醒台账的建立等。

三、即将工作

1、由于刚来面试时候上级领导就说__年想要开展培训工作,所以这也将是自己__年开展工作的重点,争取把机关这边人员培训工作搞起来,培训体系的建立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希望能在上级领导的帮助下把这项工作开展好。

2、过了农历年之后__月份是招聘高峰期,公司有些部门也提出了用人需求,明年来了紧急工作是招聘行政文员、会计、企业文化,这对自己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有压力才有动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上用人部门的配合争取早日找到合适人选。

四、总结

由于自己以前所待规模、行业与现在公司均有区别,自己做事风格还处在原有公司单位里的固有思维,这多少影响着自己,通过领导的指正,在慢慢改正学习中,希望通过公司领导的帮助及自己的努力,能尽快转正,争取为公司人力资源方面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人事专员试用期工作总结2终于,我做为一名试用期员工的日子即将结束!再过不久我就要成为___公司的一名正式会计员工了,在这___段时间的工作让我对公司以及我们的工作有了一些了解和熟悉。但是做为一个试用期员工,我做的到底还是一些普通的数量工作。但是我还是非常认真的对待这些简单的工作,保证再细节的地方都能细心检查。为了能更上一步,也未了未来!我会在正式工作后也保持现在这样的努力,甚至更上一步!还年轻的我,有的是时间去拼搏!那么现在即将转正,我就先从整理在试用期的工作经验开始吧!我的会计试用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工作上

做为一个刚刚加入公司的新人会计,我在工作上的经验其实也不是特别的丰富,所以其实我非常的感谢公司能给我一个提升自己的机会,给我这个来之不易的工作。所以我在进入工作后就非常的努力,安排给自己的每个任务都能积极完成的同时,也能多在工作中多学习学习其他同事的工作经验。

在刚开始的时候,虽然我在工作上非常的努力,但其实我在和人的交往上非常的差劲。每次都是自己埋头苦干,很少和同事们打招呼。在现在看来这因该就是我当时最致命的问题!这样内向的性格也导致我在工作中犯了一个大错,在整理好自己负责的账单后,我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可是带教却暂时离开了。我看着这样的错误犯了难,在我考虑期间,下一批的工作却安排了下来。带教回来看着我还剩下许多的工作,指责我怎么还没弄完?我将问题告诉了他,他却更职责我到:“不知道找旁边的同事们问问?”当时的心情实在是难以言喻,但他确实说的是事实。

在那次出了这样的错误之后,我渐渐的开始鼓起勇气向周围的同事请教不会的问题。周围的同事不仅非常热情的为我回答,还会提醒我一些容易犯错的问题。

二、在生活上

自从参加了工作后,我现在每天都保持着早起的好习惯,坚持每天早早的来公司打卡。和同事们的关系也越来越亲近,在和同事们拉近关系后,我才感觉自己真正的融入了___这个集体,而且集体的大家都是这样的温暖。

三、总结

在这段试用期期间,虽然我的工作能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我觉得最大的收获是我能真正加入___这个大集体。在与人交往的同时,我也克服了自己最大的障碍,而且还能在同事身上学到自己没有的优点。能够加入___,真的非常的幸运,在今后我也会继续努力为公司发挥自己的能力!

人事专员试用期工作总结3不知不觉来到公司已经近两个月了,这两个月中有不少辛苦,更多的是收获。在这之前的公司工作分工比较明确,我负责公司内部的维护管理,加之有的工作涉及不到,所以到公司之后所有的工作都由我一个人来做,刚开始的时候有点不适应,通过王老师的指导我很快进入工作状态,虽有稍有纰漏,但总体我还是比较满意的。现将这两个月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行政方面

1.首先对公司所有的固定资产进行归类、编号,并注明由谁使用。

办公用品入库盘点,发现有问题及时提出来,决不隐瞒,并积极解决存在的问题,争取让问题在我这儿消失。

2.考勤统计。

每天将请假、调休员工的请假、调休单保存完好备查。争取月底前将考勤做完交给财务。

3.公司信件的收发、登记、分递。

4.接待来访客人。

5.每周会议进行记录并完成纪要交王老师审核无误后再发至陈总、方总邮箱。

6.公司供应商账单结算。

7.陈总、方总出差机票、火车票的预定并跟踪积分累计。

8.公司网络维护,遇到不能上网会及时与供应商联系,保证公司网络正常。

9.参与文化广场标书制作;

参与新款手机招标会的对外联络及预定会议室并参与会议,收获颇多。

10.其他临时性工作。

二、人事方面

1.招聘工作

按照公司的发展战略和部门经理的工作安排,我与智联招聘网站签订了为期一个月的招聘合同,部门经理还非常信任的将一部分招聘、面试工作交给我,虽然到目前我完成的不是很好,但收获也是不少,通过部门经理的指点我首先在电话沟通这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目前应聘前台的人员不是很多,我按照部门经理教我的方法从中找出符合公司要求的应聘者,并对此次招聘工作做了简单的分析。

2.社保工作

之前对社保的概念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一年度的工资基数未核定,这造成的后果将是公司在成本方面的增加。发现这个问题后核定基数已经接近尾声,我一遍遍向社保中心老师、向周围的同学、朋友打听未核定基数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在月日完成基数变更。由于自己没有社保方面的实战经验,我买了专门的实操手册来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在此期间为取回了医保存折并发到本人手中。新的社保基数已经公布,我本月也按照新的缴费基数计算个人由公司代缴和由公司为员工所出的两部分。

3.公司培训

来到公司后公司进行了两次业务培训,一是办公软件ppt的学习,一是公司情况介绍,对这两部分内容的培训我认真的进行了学习,同事更加深刻的学习了公司的企业文化,我在以后的工作也会按照公司的要求来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很快能融入公司,面对客户我能准确回答出公司的业务范围等等。

刚来公司的时候对公司重大资产盘点不够准确、及时,细心方面还应加强,通过这两个月对公司的了解,公司在管理方面比较细致,值得我去更加认真对待这项工作,人事工作经验略有欠缺,在以后的工作中加强学习,提高专业水平。

建议:

1.每个岗位职责上墙,明确责任。

2.每周例会上每个部门通报部门的情况,如本部门的工作计划、工作进度及本部门需要别的部门协调、帮助的事项。

3.公司每个部门、每个部门坚持使用PDCA循环法。

以上是我试用期的工作总结,领导的指导和同事的支持使我很快融入公司的文化氛围中,使我在不同的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我的职业规划之路迈出了重要的步伐,我与uk共发展。

人事专员试用期工作总结4__月__日,我从实习期转入试用期,相比之前实习期协助招聘的工作,我的工作内容和强度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在试用期后期的一段时间中,不管对我的工作认真度、执行力还是完成度都有较大的考验。

一、试用期间,原本是安排协助培训负责人处理培训方面的各项事宜,熟悉相关的培训工作

1、新员工培训与企业文化宣导:

通过入职培训PPT的更新制作和一遍一遍的听取、了解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渐渐熟悉并能够独立完成新员工的入职培训,对于新员工的需求以及公司的企业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2、入职流程的明晰:

通过对集团本级若干新员工的报到及入职手续的办理,梳理并熟悉了整个入职手续的过程,新员工信息的申报、劳动合同的签订、入职培训的实施等。

3、各店月报的汇总与报告:

从第一次接触月报,到逐渐熟悉和运用月报是这个三个月收获较多的地方。一开始漏洞百出,效率低,理解不深,渐渐地意识到月报的实用性和准确性。目前正在对月报的数据准确性、合理性、统一性做加强,今后将逐渐从审核数据的准确性转向对关键内容的把握和理解。

4、招聘工作的深入:

从后期对招聘方面培养力度的加强,不仅从时间分配上和工作完成进度上都对我有更大的考验。在招聘人员方面,通过简历的搜索,较快地浏览并锁定合适的人选。能够对面试者有一个较深刻的电话沟通和面谈,能够从声音、眼神、形态来初步辨别一个人的品行和性格。但在复试时领导的一些面谈观察中,我还没能够捉摸透需要注意和警惕的关键点。

5、时间管理:

招聘工作总是阶段性,且不定时,很多时候在时间的控制和运用上显得更为重要。一直以来都认为事情总是被打断,不能一心一意全心完成好一件事,让我觉得困扰和郁闷。但是慢慢地,在各种敦促和辅导下,在时间管理和运用上面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虽然进步的步伐偏慢,且实施起来的成果还没有得到很好的验证,但是我相信在时间和经验的积累下,对于时间的管理一定能够更上一层楼。

6、沟通交流的效果:

在HR体系内,通过几次HR活动及几个月来与子公司HR同事关于月报等工作的面对面或者电话沟通,能够较好地掌握交流技巧,营造一个轻松的沟通氛围,为后期工作上的深入交流奠定基础。在体系外同事间的沟通方面也能够较好的把握分寸,同事之间交流无大障碍和矛盾,轻松自在。

7、人员信息的强化:

通过月报的审核汇总,以及为招聘、绩效、薪资等模块工作采集提取各类信息和数据,对各子公司人事方面的信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强化了对整个集团员工信息的敏感度。因此为其他人事方面工作的开展理顺了思路,增加了便利性。

二、试用期工作体会

试用期的三个月让我脱离了实习期轻松自由的工作状态,从各个方面都考验了我对工作的态度。从工作内容上来说,自实习期协助邀约面试、整理简历等基础招聘工作到进入培训领域的转变,让我着实有了更深的体会。

不同于前期实习的轻松,培训更需要靠自己的实力特长,而非认真就好。在学习的两个月中,先从月报的汇总中了解了每家店的大致情况,并在汇总的过程中体会到严谨和追求完美的工作态度的重要性。当初学时碰到的各种问题慢慢减少的时候,会觉得自己确实有了进步。但对于月报的汇总和报告,目前仍然有很多迷糊的地方不能明确,是导致增加沟通时间和延误汇报的关键所在。此外,在月报的信息中,由于自己仍停留在审核人数和数据的准确性上,对于每个变化的捕捉和深层意思的理解根本没有深度,没有一个较警觉和敏锐的意识,也是导致学习效果不够佳的原因之一。

在协助培训期间,我几乎走遍了每家店和大部分的培训现场。新员工培训、企业文化宣导,以及“赢在中层”、HR沙龙等培训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具体实施,都让我对培训有了更直接的接触和体会。每一次组织培训,都会被要求说出组织的到位和不到位的地方,虽然每次被问及时可以说出一二,但是在事后总结方面自己确实还没有做好。除了对培训本身的总结(包括满意度调查、通讯稿、培训总结表)以外没有在多次培训后总结经验和不足,因此在自身培训组织能力上进步不大。

在培训的演讲表现中,经过一个月左右连续几次的锻炼和熟悉,基本能够掌握新员工培训的步骤和内容,但是演讲的内容和格调基本不变,肚里墨水太少,自己创新的部分极少。原本之前还曾打算加入自己的内容,但实际表现出来的效果一般,且疏于对演讲素材的收集。现在忙于各种其他方面的事务,更加没有对培训做过多的用心了。

在试用期的后期,由于招聘方面的压力而对于培训已涉及很少,角色渐渐转向了招聘。重新拾起招聘工作一开始有些小紧张,但很快调整并进入了奋战状态,用一个星期敲定了一名司机,同时也对项目部工程师有了初步的了解。应招聘和急聘的人员陆陆续续进入我的工作范范畴,大致上有了招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在绩效薪酬模块虽然没有直接的接触,但却是从人员的基本信息入手,从信息的梳理、筛选和提取,对整个集团人员信息的梳理能够为今后工作的开展起到铺垫的作用。虽然在信息管理方面自己总不是很熟练和精准,方式方法上还有待改进,但是可以看到自己的逐渐进步还是比较欣慰的。

三、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从实习生到人事助理的岗位,内容多了,压力大了,工作面也广了。每一个工作任务都是逐步加强的过程,岗位从人事助理到专员,再到主管,这都是一个正常的规律。不管是在集团还是在子公司,通过这几个月的适应,再加上后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我相信自己一定可以从一个助理的岗位真正转变到专员的角色,届时我能够独立承担一部分工作,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同时我会告诫并督促自己,对某些人力资源模块有较深的认识和较强的执行力,有自己主攻和擅长的工作内容。

以后,在2年半到3年的时间,我希望自己能够基本主导人力资源的各大模块,同时涉猎行政方面的部分工作。虽然我本意想专攻人力资源方向,但是行政事务也往往是实际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且和人力资源相互协调和促进,因此我并不排斥行政人事的结合和统一。我希望自己在3年左右的工作积累后能够撑起一个局面。服务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经过近半年时间的观察与体验,我能够深刻认识到汽车行业的特殊性,并对其特殊性有一个比较理性的适应。可能在某些时候并不能理解服务行业或者因为服务行业的特殊性而有所畏惧,但这也正在检验我生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个心理适应性。有深刻体会才会有感悟,才有进步和思维的开阔。

四、个人的评价及辅导需求

个人的优势:

1.对于陌生或不熟悉的工作内容乐意去学习和研究,对于交代的工作任务会想办法尽快完成。

2.对于同事间关系的维护较为适宜,能给自己创造轻松的工作环境。

3.有一个较良好的心态,能够沉下心工作,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并要求自己逐渐靠近高标准。

存在的不足:

1.对于总结工作重视不够,包括培训模块的学习总结、招聘模块的阶段性总结等。

接收内容多,总结提炼少,导致“消化能力”不高。

2.时间运用还不够合理,虽然较之前有改善,但也可能是因为工作效率、方法等因素,导致后期每天的工作时间紧张,工作任务压力大。

3.缺少过程反馈,特别在遇到同时要处理很多事务时,不能给予当事人一个进度反馈,以为在完成后反馈即可,而缺少了过程中的反馈。

4.细致度、执行力仍需提高,在很多事情干扰的情况下,不能及时或者完美地完成交代的工作,导致增加返工,延迟时间。

辅导需求:

1.在信息、数据处理和分析上的工作方法指导。

2.在处理模棱两可的任务、应对紧急或重要事件时的方法指导和增强。

3.时间和任务管理上的指导和加强。

人事专员试用期工作总结5自20____年_月_日起幸运的成为公司总部行政人事部的一员后,至今已工作二个月了,在这期间,我努力适应工作及工作环境,认真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同时深切地感受到与同事之间和谐相处、团结协作的喜悦,而对因不能面面俱到而留下的遗憾也进行反思总结,不断吸取教训,因此在工作岗位上积累了更多的经验,获得了进步。

现在就这二个月的工作,我做出如下整理和总结,敬请各级领导予以批阅:

一、人事方面

1、招聘工作:

1)协助人事专员进行招聘工作,目前为止参加现场招聘会四次;

2)做好求职者来电登记,以便专人进行后续的跟进及人才储备。

2、资料整理工作:

1)完善劳动合同管理资料。

2)对目前在职员工劳动合同的签订、续订、鉴证等工作;离职员工劳动合同进行封存管理;

3)对公司人事文件及资料的归档及整理。

3、社保、团体意外险模块工作:

1)每月转正员工社保增员,离职员工社保减员;

2)4月份进行本地户口职工最低行政经理的能力。

二、优点

1、为人正直,能坚持原则;

2、对工作有激情,舍得付出;

3、能吃苦耐劳;

4、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

5、有一定的人事工作经验及基础。

三、缺点

1、有点理想化,追求完美主义;

2、有时太过于直率;

3、性子急;

4、缺少人力资源系统管理培训;

5、对公司管理及经营模式了解的不太透彻。

以上是我试用期间的工作总结,领导的指导和同事的支持使我很快融入公司的文化氛围中,使我在不同的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我的职业规划之路迈出了重要的步伐,我与__共发展。

我想要对公司提出的建议:

1、可在各办公点或打卡处设置通告栏,以便相关人事、行政、奖惩等通知通告的;

2、对相关人事表单进行管理;(如对其进行编号,以便查看是否是最新版本);

3、入职流程的规范化;(如制作入职跟进表,按跟进表流程办理入了职);

4、各表单管理;

化验试用期工作总结范文9

关键词:CRH2型平台动车组;夏季;空调;清洁周期

中图分类号: U2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1-169-2

1 课题来源

在夏季高温季节来临时,动车组空调滤网的清洁情况直接影响着动车组空调的正常工作。空调滤网的清洁周期随着季节及线路情况不断进行变化,由此,空调滤网清洁周期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动车组运行安全及企业成本效益。一个符合本局配属CRH2型平台动车组空调滤网清洁周期,对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降本增效具有重大意义。

2 目前现状

CRH2型平台动车组为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以日本新干线E2-1000型动车组为原型车经改变设计而成。目前配属本局的有CRH2A统型动车组和CRH380A(L)型动车组。

中国铁路总公司维修卡片规定CRH2型平台动车组空调滤网清洁项目及清洁周期为:

①空调冷凝器滤网清洁,清洁周期为3万公里/30天;

②空调蒸发器滤网清洁,清洁周期为3万公里/30天。

由于本局CRH2型平台动车组中各车型配属时间不同,导致目前CRH2型平台动车组各车型空调清洁项目周期不一致。从而对动车组的检修运用造成很大影响。

①CRH2A统型动车组夏季空调滤网清洁周期如下:

空调冷凝器滤网清洁,清洁周期为4-10月每2天清洁一次;

空调蒸发器滤网清洁,清洁周期为4-10月每8天清洁一次。

②CRH380A(L)型动车组夏季空调滤网清洁周期如下:

空调冷凝器滤网清洁,清洁周期为4-10月4000公里/4天清洁一次;

空调蒸发器滤网清洁,清洁周期为4-10月4000公里/4天清洁一次。

为确保动车组空调状态良好,保证动车组夏季安全运行,结合检修运用实际,对CRH2型平台动车组空调滤网清洁周期进行了优化调整。

3 验证方案及结果

3.1 验证方案

①选取DJ8572-…- C2915交路,使用相对固定的CRH2A统型动车组担当,对空调冷凝器滤网清洁周期进行跟踪、验证,周期定为4天,周期为1个月;每2天检查确认动车组空调冷凝器滤网状态。其余交路CRH2A统型动车组空调冷凝器滤网清洁周期按2天执行。

DJ8572-…- C2915交路为郑州-焦作城际交路,单日运行里程为1020公里,跟踪验证总里程为30600公里。在验证期间,选取验证交路动车组空调冷凝器滤网状态与其它交路动车组进行对比,对比脏堵情况无明显差异,如图1:

②选取G93-G546交路,使用相对固定的CRH380AL型动车组担当,对空调蒸发器滤网清洁周期进行跟踪、验证,周期定为8天,周期为1个月;每4天检查确认动车组空调蒸发器滤网状态。其余交路CRH380AL型动车组空调蒸发器滤网清洁周期按4000公里/4天执行。

G93-G546交路为郑州-广州交路,单日运行里程为2936公里,跟踪验证总里程为88080公里。在验证期间,选取验证交路动车组空调蒸发器滤网状态与其它交路动车组进行对比,对比脏堵情况无明显差异,如图2:

3.2 验证结果

①CRH2A统型动车组空调冷凝器滤网按4天周期进行维护,期间试验车厢空调工作正常,未出现与其他车厢温差较大的现象;维护周期能够满足运用的需求。

②CRH380A(L)型动车组空调蒸发器滤网按8天周期进行维护,期间试验车厢空调工作正常,未出现与其他车厢温差较大的现象;维护周期能够满足运用的需求。

③验证期间试验动车组故障情况:

验证期间试验动车组空调故障共0起;

④纵向对比试验前后动车组质量变化:

验证前与验证中动车组故障辆均数无较大波动,质量稳定。

⑤横向对比试验前后动车组质量变化。

参与试验动车组与未参与试验动车组故障辆均数无较大波动变化,质量稳定。

4 结论

CRH2型平台动车组空调滤网清洁周期优化方案可行。优化后的方案如下:

①空调冷凝器滤网清洁,清洁周期为4-10月每4天清洁一次;

②空调蒸发器滤网清洁,清洁周期为4-10月每8天清洁一次。

5 经济分析

5.1 验证期间滤网清洁费用消耗情况

将试验期间参与试验动车组与未参加试验动车组滤网清洁费用耗材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可得以下结论:

①验证期间参与试验CRH2A统型动车组空调冷凝器滤网共清洁7次,未参加试验CRH2A统型动车组空调冷凝器滤网共清洁15次。参与试验CRH2A统型动车组与未参加试验CRH2A统型动车组相比空调冷凝器滤网清洁费用可节省2200元。按配属16列CRH2A统型动车组计算,4-10月空调冷凝器滤网预计少清洁896次,共计节省24.64万元。

②验证期间参与试验CRH380AL型动车组空调蒸发器滤网共清洁4次,未参加试验CRH380AL型动车组空调蒸发器滤网共清洁8次。参与试验CRH380AL型动车组与未参加试验CRH 380AL型动车组相比空调蒸发器滤网清洁费用可节省2400元。按配属16列CRH380AL型动车组与14列CRH380A统型动车组计算,4-10月空调蒸发器滤网预计少清洁840次,共计节省38.64万元。

5.2 验证期间滤网清洁工时情况

CRH2型平台动车组空调蒸发器和冷凝器滤网每次清洁每辆车工时都为1人*0.5小时,每标准组动车组工时为8人*0.5小时。将验证期间参与试验动车组与未参加试验动车组滤网清洁用工时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可得以下结论:

①验证期间参与试验CRH2A统型动车组与未参加试验CRH2A统型动车组相比空调冷凝器滤网清洁费用工时可节省64人*0.5小时。按配属16列CRH2A统型动车组计算,4-10月空调冷凝器滤网预计少清洁896次,共计节省工时7168人*0.5小时。

②验证期间参与试验CRH380AL型动车组与未参加试验CRH 380AL型动车组相比空调蒸发器滤网清洁工时可节省64人*0.5小时。按配属16列CRH380AL型动车组与14列CRH380A统型动车组计算,4-10月空调蒸发器滤网预计少清洁840次,共计节省工时10304人*0.5小时。

以上验证结果表明:CRH2型平台动车组空调滤网清洁周期优化方案可行,并能在保证动车组运行安全的前提下降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