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形容女孩子的词语集锦9篇

时间:2023-03-01 16:22:31
形容女孩子的词语范文1

一、 阅读短文,按要求完成练习。(30分)

爱 的 力 量

那年,小妹因为受伤住进了医院,我去陪护。

同病房有一个女孩,她是因为车祸住进来的。自住进来的那天起,她就一直昏迷不醒。女孩在昏迷中不时地喊着:“妈妈,妈妈!”

女孩的爸爸手足无措地坐在病床前,神色凄楚地看着女儿痛苦地挣扎,不知该如何帮助女儿,只是不停地( ① )医生:“救救我女儿,救救我女儿!”

他不知道,医生该用的药都已用了,而病人,有时候也是要自救的。能不能活下,既要看她对这个世界是否充满生的( ② ),也要看她的造化。

一个护士问那个男人:“孩子的妈妈呢?你为什么不叫她妈妈来?”

男人埋下头,低低地说:“我们离婚很久了,我找不到她。”

护士皱了皱眉头,默默地坐下来,轻轻握住女孩凉凉的手,柔声说:“女儿乖,妈妈在,妈妈在。”

男人抬起头,吃惊地看着护士,少顷,脸上流满泪说:“谢谢,谢谢!”

女孩唤一声“妈妈”,护士答应一声,而护士与那个女孩差不多年龄,还没结婚。

女孩像落水者抓到了一根稻草般死死( ③ )护士的手,呼吸慢慢均匀下来。

在以后的日子里,那位护士像一位真正的妈妈那样,一有空就守在女孩病床前,握着她的手,跟她说话,讲故事,轻轻地唱歌......直到那女孩完全醒来。

医生说:“她能苏醒是个奇迹。”

女孩说:“我感觉到妈妈用一双温暖的手,一直牵着我,一直牵着我,把我从一个黑黑的冰冷冷的井里拉上来......”

人们把赞扬的目光投向那位充满爱心的护士,护士地脸微微红了说:“我记得读过一句名言,母爱可拯救一切。”

1、 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4分)

手足无措( ) 拯救( )

2、 给文中标有①②③的地方选择最恰当的词。 (3分)

① A、恳求 B、哀求 C、要求

② A、希望 B、期望 C、渴望

③ A、抓住 B、攥紧 C、牵着

3、这位女护士做了一件什么事呢? (3分)

4、“女孩苏醒是个奇迹”,请问是什么创造了这个奇迹? (4分)

5、歌颂母爱的名言或诗句很多,请你写一句。(2分)

6、“少顷”的意思是 ,请你再说出几个表示时间短的三字词: 、

、 。(4分)

7、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最想对这位女护士说些什么呢?(4分)

8、你对文中的“母爱可拯救一切”是怎么理解的?联系实际或课文内容谈一谈。(6分)

二、 基础知识。(30分)

1、按要求填空。(3分)

“屈” 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再查( )画。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弯曲,使弯曲;②屈服,使屈服;③理亏;④委曲,冤枉;⑤姓。将下面词语中“屈”字的正确解释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顽强不屈( ) 能屈能伸( ) 理屈词穷( ) 屈打成招( )

2、按要求改写句子。(3分)

(1)把下面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你眼睛还是明亮的,为什么不改学绘画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缩句

①当我发现了这种神圣的秘密的时候,我竟欢喜感动得伏案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戴红领巾的小姑娘一片一片地捡起地上的碎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写词语。(5分)

(1)形容做事认真的词语:_________

(2)赞美伟大祖国的成语:_________

(3)形容某个方面特别出色的词:___ ______ _______

(4)说明某个道理的成语: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5)形容口才好的: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4、用合适的关联词填空,并用所填的关联词造句。(2分)

(1) _________你长得多大,_______是爸妈眼中的孩子。

(2) 你_________懂得了这个道理,________要自觉地去做。

5、照样子写句子。(3分)

例:对我来说,一本好书就象一根法力无边的魔法棒,让我痴迷。

(1) 对我来说,一本好书就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对我来说, ___________就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按课文内容填空。(7分)

(1)、“_________比金钱更能___________。你爱别人,________;你帮助别人,____________;你待他_________,他对你就会__________。(卢梭)” 读了这句话,你想到了这一学期《 》中的__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牛郎织女》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四大民间故事。民间故事一般都表达劳动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了《牛郎织女》,我们认识了_________的牛郎,____的织女以及____________的王母娘娘。

(3)、“风声雨声涛声,________;雨水汗水血水,__________。”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_______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这里的诗句是仿照__代__写的“风声雨声读书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昔仲尼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且知勉---摘自__________这段话中的“仲尼”指的是_____。前四句让我想到了名人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四句让我想到了俗语:________________

7、 八下列词语或句子补充完整。(4分)

(1) ,金石为开

(2) ,死而后已

(3)明修栈道, 。

(4)明枪易躲, 。

(5)锲而不舍, 。

(6) ,化作春泥更护花 。

(7)问渠哪得清如许, 。

(8)天街小雨润如酥, 。

8、排列下列错乱的句子,将序号写在括号里。(3分)

( )相传,有一次,孔子带领他的学生到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的庙堂朝拜。

( )他吩咐学生拿水来注入欹(qī)器实验,果然和他说的一样。

( )久而久之,欹(qī)器逐渐被一些催人奋进、戒骄戒躁的话语所代替,而且也不只局限于放在座位的右侧了。

( )庙堂里陈列了许多祭器,其中有一种祭器学生不认识,就问孔子,孔子说:“这是欹器,是用来盛酒的。当它空腹时,是倾斜的;当倒满酒时,它就会倒下,酒全部流出来。当年齐桓公把它放在座位右侧来警戒自己不要骄傲自满。”

( )最初的座右铭,是一种叫做欹(qī)器的祭器。

( )后来,孔子也请人做了一个欹(qī)器置于座位右侧,用来提醒自己要谦逊,不骄傲,不自满。

三、 作文。(40分)

题目: 我真

提示:(1)在横线上填一个表示心情的词语。如:高兴、激动、佩服、后

形容女孩子的词语范文2

【关键词】很;名词;形容词;活用

对于“N”的说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活用说,N活用为形容词。另一种是名词说,“N”仍然是名词,没有活用。对于上面的两种观点,我们不想说谁是谁非,各家都有道理。下面对“很+N”组合中“N”的词性进行考察。

一、“很+N”组合中“N”的语义特征分析

施春宏从名词的语义特征出发,首先从名词中分出描述性语义成分和关涉性语义成分。[1]由于词典在释义上有详略,描述性语义成分有时候能直接从词义中提取,有时候只能在语义域内凭借想象、知识、文化、社会背景来提取。例如:

(1)淑女:名词;美好的女子。(《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

(2)垃圾:名词;①脏土或扔掉的破烂东西。②比喻失去价值的或有不良作用的事物。(同上)

根据施春宏的观点,“淑女”词典义中的“美好”(属性)是描述性语义成分;“女子”(类属) 是关涉性语义成分。“淑女”还可以联想到温柔、漂亮、文静、纯洁、文雅、体贴等描述性语义成分。名词所概括的词义一般都包含这两种语义成分,只是他们在具体的词义中比重会不同。这两种语义成分都是名词自身所具有的,是从名词中分析或提取出来的。然而,能进入“很+N”组合的只是描述性语义成分。这种语义成分具有描述、形容的作用。名词的描述性语义成分是“N”进入“很+N”组合的语义基础,可以说明名词可以直接受程度副词很修饰。

从理论上说,所有的名词应该都有描述性语义成分。但语言事实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名词都能进入“很+N”组合。因为不同的名词描述性语义成分多少不同,抽象程度不同。

在描述性语义成分序列中,描述性语义成分的数量有多少的区别。抽象名词的模糊程度最高,描述性语义成分数量最多,描述性最强,进入“很+N”组合最容易;具体名词的模糊程度中等,描述性语义成分数量中等,描述性一般,需要花时间进行一定的语义分析和提取,进入“很+N”组合比较容易;专有名词的模糊程度最弱,描述性语义成分数量最少,描述性最弱,进入“很+N”组合非常困难。进入“很+N”组合中“N”的可能性表现为:抽象名词>具体名词>专有名词。也就是说,模糊程度越高,就越容易引发人们的联想,从而联想到更多的描述性语义成分,进入“很+N”组合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说,名词受程度副词修饰与名词描述性性语义成分的抽象程度和多少有关系。

二、“很+N”组合中“很”的凸显作用

“很”是一个程度副词,其主要的语法功能是修饰形容词,作状语,表示程度义加深。而在“很+N”组合中“很”的程度义弱化,主要的作用是凸显名词的描述性语义成分。例如:

(3)我们的儿童表面上很现代,实际上在遇到问题时还比较依赖他人。(《人民日报》)

(4)日本很现代又很传统,日本很开放又很保守,日本很友善又很冷淡。(《人民日报》)

“现代”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的释义是“名词;现在这个时代。“现代”是一个抽象名词,通过自己的知识文化背景提取出“开放、时髦、独立、时尚”等描述性语义成分。上述事例分别用“很”凸显出了“现代”的“独立”、“时髦”、“开放”、和“时尚”描述性语义成分,其表示程度加深的语义已经弱化,凸显功能突出。我们还可以从语义指向的角度来分析“很+N”组合中“N”。在组合中“很”的语义指向“N”中的描述性成分,一般不指向“N”的关涉性语义成分。例如:

(5)我现在开始弄瓷器,很时髦、很贵族的玩意儿,不过其中学问多多。(《香港的故事》)

(6)愫细很淑女地啜饮高脚杯中的白酒。(《独身女人》)

“很贵族”的“很”指向的是描述性语义成分“贵”,“地位优越”的意思,没有指向关涉性语义成分“族”。“很贵族”中的“贵族”是名词,“贵族”并不一定要活用为形容词后才能与“很”组合。所以,在“很+N”组合中“很”的程度义弱化,主要的作用是凸显名词的描述性语义成分。

三、“很+N”与“很+A”组合的对比

(一)从语义上看。邵敬敏曾指出:两个词语能够组合成一个句法结构,关键是看二者是否具有某方面共同的语义特征,是一种语义的双向选择过程。[2] “很+A”能组合是因为“很”具有[+程度量高]的语义特征,A(性质形容词)具有[+描述性]的语义特征。而名词“N”的描述性语义成分也具有[+描述性]语义特征,故“很+N”相容。不同在于:“很+A”组合主要是用“很”凸显“A”的程度量,“很”的程度量高,而“很+N”组合主要是用“很”凸显“N”的描述性语义成分,“很”的程度量弱化。“很+N”能够组合是“很”和“N”语义双向选择的结果。

“N”的语义特征具有多样性,然而“A”的语义特征是诸多语义特征中的某一个方面。例如:

(7)这个女孩很温柔。这个女孩很漂亮。这个女孩很文静。这个女孩很柔弱。

(8)这个女孩很淑女。

(7)和(8)相比,很显然(8)中的“很淑女”概括了(7)的全部内容,是对这个女孩形象的高度概括,凸显出“淑女”语义特征的多样性。我们甚至难以找到一个十分恰当的形容词表现“很淑女”的内涵。“N”本身所具有的多种语义特征能够引起人们的联想,扩大词义的外延,能够全方位对事物进行描述。所以,“很+N”组合具有“很+A”无可比拟的特性。说明“很+N”和“很+A”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组合。因此“N”不应是活用为形容词,而是名词。

(二)从形态上看。性质形容词一般能重叠,而名词一般不能重叠。例如,我们能说“温温柔柔”、“漂漂亮亮”、“文文静静”、“柔柔弱弱”,却不能说“淑淑女女”、“垃垃圾圾”、“贵贵族族”。

(三)从语法功能上看。熙的《语法讲义》中指出“同类的词具有共同性,并不是说同类的词语法功能全部相同。[3] ”也就是说,我们通过语法功能给词语划分词类考虑的是主要语法功能,而非次要的、不显著的功能。我们在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的当代小说语料库系统中对“淑女”进行搜索(2013年8月1日搜索),显示31条语料。我们对出现在当代小说文学作品中的“淑女”进行语法功能分析,结果发现“淑女”作主语的语料有9条,作宾语的语料有15条,作定语的语料有5条,另外还有两条类似“很淑女”的语料。我们从这31条语料得出:“淑女” 的主要语法功能主要是作主语和宾语,符合名词的语法功能特性,不符合形容词的语法功能特性。

四、余论

语言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像“火”、“牛”原来是纯粹的名词,《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已经标有形容词的词性。我们在动态中研究语法时,更为关注的是其常态性、稳定性。很+N”组合中“N”根本就不需要活用为形容词就能直接受程度副词“很”修饰。我们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很+N”组合中“N”仍然为名词更为合理。

【参考文献】

[1]施春宏.名词的描述性语义特征与副名组合的可能性[J].中国语文,2001(3).

[2]邵敬敏,吴立红.“副+名”组合与语义指向新品种[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6).

形容女孩子的词语范文3

关键词:女性主义 《秘密花园》 儿童文学 译本

一.引言

美国作家弗朗西丝・伯内特在美国儿童文学界享有盛名。她一生创作了四十余部儿童文学作品,其中《秘密花园》是其最著名最成功的作品。主人公是小女孩,虽然不漂亮,童年坎坷,但女孩有着坚强不屈的性格,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最终战胜了困难,赢得胜利。从这部作品可以看出,身为女性的伯内特,她骨子里有着女性主义思想。改变了传统的女性附属于男性这一思想特点,她笔下的女性独立、坚强,跟男性一样具有创造精神。正是由于这一特点,她的作品受到了光大读者的喜爱。可以说伯内特是20世纪初一位具有女性主义思想的儿童文学家。

二.《秘密花园》

玛丽是一个生活在印度的英国小女孩,她的父母不喜欢她,整天忙于工作或应酬,将她完全交给了一位保姆。玛丽长相难看,小脸细长,身材瘦小,黄巴巴的头发稀稀拉拉的,再加上那张愠怒寡欢的面孔,确实不讨人喜欢。由于缺少父母关爱,玛丽自幼个性倔强,脾气古怪,待人专横霸道。一场突如其来的霍乱夺去了她父母的命,玛丽只得只身投奔姑父,前往英国的一座古老庄园。但庄园里充满了神秘的气氛;一百间上着锁的房间,一座十年来从不让人进去的花园,深夜里不时传来的嚎哭声。玛丽决定偷偷去弄明白这神秘的一切。在迪肯的帮助下,玛丽将偌大荒芜的花园改造成了一个鲜活的、充满生机的花园。同时,善良的玛丽帮助科林(一个身体虚弱,对生活失去信心而且刁钻蛮横的小男孩)恢复健康。

三.女性主义与儿童文学

女性主义发端于十八世纪末期的欧洲,它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和政治运动,产生于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之中。女性主义者认为,在父权制社会里,男性主宰了一切,是社会的主体,而女性没有发言权,是沉默的客体。因此,她们的目标不只是政治制度的改良,而是更彻底的社会文化变革,包括政治、文化、宗教、婚姻、家庭等一切领域。她们认为只有通过自我解放才能成为真正的女性,这标志着男权制度对女性的定义被彻底否定。

儿童在他们学会认字之前就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故事,这些故事多是由母亲讲述出来的,也就是说最早接触到儿童文学的多为女性。妈妈为孩子们挑选书籍,念给孩子们听。同样,儿童文学的作家也多为女性。因为女性更了解孩子,知道他们的喜好。女性以自己独特的语言讲述着儿童故事。女性的语言有别于男性:1.女性过多的使用一些夸张意义的形容词。如:adorable,cute,heavenly等;2.女性更喜欢用程度副词来加强语气,如:awfully,pretty,terribly,vastly等。3.女性倾向于使用惊叹语和诅咒语。女性一般避免使用粗俗的语言而用Oh dear,My Goodness,Oops来表示惊叹。4.女性常在一些名词前加表示“小”的后缀,如birdie,panties,meanie等。此外,常用一些昵称如:dearie,sweetie,auntie等。这些词语都是男性很少使用的,正是女性这种文雅含蓄而又生动的语言,使得她们的故事更受孩子闷的喜爱。

四.女性主义翻译观

女性主义翻译观认为,翻译是女性译者实现其理论及政治主张的载体,主张翻译采用女性主义话语策略,使翻译活动为女性译者提供话语生存空间。女性主义翻译运用一系列翻译策略如增补、劫持以及加写前言和脚注的手段,从翻译与性别隐喻、译者的身份建构、身体翻译以及作为女性和他者的象征等几个方面,分析和揭示翻译与女性的关系。加拿大著名女性主义翻译家兼批评家芭芭拉・戈达尔德认为,提出“在语言和社会中,让人们看见妇女的身影,让人们听见妇女的声音”。英国知名翻译理论家、文化翻译学派代表人物苏珊・巴斯奈特认为,传统的二元翻译理论把原文和译文看作两极,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关注的是两极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强调从原文到译文的转化过程和译者在这一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重建了翻译得以产生的空间,认为翻译是双性的,而不专属于某一性。翻译理论强调译者应该自甘埋没,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则强调译者的存在,强调译者对原文的占有和摆布。

五.《秘密花园》两个译本分析

《秘密花园》作为著名的美国儿童文学作品,国内学者对其的译本有十几本,本文选取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许虹和王滢的译本和译林出版社李文俊的译本。前文已经提到译者的性别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翻译的内容,下面通过节选文中的几个片段看一下两位译者在翻译时采取怎样的翻译策略,译文有何不同。

首先,从词汇层面来看,中英单词很少存在完全对等,通常情况下,英语单词可以对应多个中文单词。对于译者来说,找到最合适的词是最耗费精力的。译者主观的理解会影响他/她的措词。下面这个例子充分的展示了译者性别差异的影响。

原文:because she did not want to seem to belong to her.

许译:因为她不愿别人误把她当成梅德洛克太太的孩子。

李译:因为她不想让人以为她是属于梅德洛克太太的。

分析:在字典中,“belong to”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某人拥有的的;一层是,某一个成年人有一个孩子,这个成年人或是他的家长或是他的看护人。许虹选择的是第二个意思,而李文俊用的是第一个意思。玛丽是人不是物件,不可以被人拥有。李文俊在译文中无意识地表现出了他对女孩的歧视。在描述玛丽的动作时,许虹李文俊选择的是“昂首阔步”体现玛丽的自信,而“头抬得高高的”只是对于动作的描述不含任何情感。词汇的选择代表了译者对于人物的态度。

其次,句子不同的语气反映了译者对于原文不同的态度。下面这个例子展现了译者在面对同一句话时使用了不同的句子结构。

原文: Mary did not shout, but she looked at things.

许译:玛丽可不是那种好叫喊、吵吵嚷嚷的孩子,但她的眼睛可没闲着

李译:玛丽喊是没有喊,不过她也是瞧瞧这瞧瞧那的

分析:玛莎告诉玛丽住在约克郡的孩子喜欢跑着,叫喊着,看着周围一切。然而,玛丽很安静,总是呆在家里。许虹改变了原句结构,翻译成“可不是……的孩子”。从许虹的译本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对玛丽的爱。事实上,作者对于玛丽的态度也是如此。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正是作者曾经所经历过的。许虹作为一名女性译者,她更好地体会到了女作者的感情,并将它表现了出来,而李文俊在翻译时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最后,从性别意识的角度来看,性别意识作为影响译本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塔会影响译者的表达方式。弗朗西斯是有女性主义思想的现代女性;她书中的角色都是独立的、坚强的、勇敢的。在《秘密花园》中,有许多女性形象如主人公玛丽,女玛莎,迪肯的母亲,麦德罗克夫人等。这些女性形象,不同的译者会有不同的态度。下面这个例子体现了两个译本中,译者的性别意识在翻译小说人物时的影响。男性译者李文俊受传统父权主义思想的影响对于女性人物持消极的看法。

六.结论

从上的例子中可以看出,许虹翻译的《秘密花园》更贴近原著。也许是同为女性的缘故,原作者伯内特描写《秘密花园》时,塑造了一个坚强、理智、勇敢的小女孩的形象。虽然文中没有直接表现,但作者以多种艺术手段都寄托了自己的女权主义思想。许虹身为女性,在翻译时就更能体会原作者的意图,翻译的也更贴近原著。而李文俊作为男性,在翻译《秘密花园》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而且在翻译过程中不乏用到许多男权主义词语,这就与原著有所差别。

儿童文学的目标读者是儿童,所以在翻译时应该以目标语读者为中心,尽量采用简单生动的语言。女性语言的特点是优雅、含蓄、生动。正是由于这一特点,她们的语言更能被儿童所理解,所以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就更有优势一点。翻译中译者的性别因素并不能作为评断翻译的水平的标准,男性可以运用女性的翻译理论,女性也可以翻译男性的作品。如果能够各取其优,相互学习,那么将为我国的翻译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Frances,Hoddson Burnett.1987. The Secret Garden[M].New York: An Imprint of Harper Collins Publishes.

2.GODARD BARBARA. Language and Sexual Difference:the Case of Translation[J]. Arkinson Review of Canadian Studies, 1984(2):13-20.

3.弗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秘密花园.(许虹,汪莹译)[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4.弗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秘密花园.(李文俊译)[M].译林出版社,2011.

5.李红玉.性别与翻译[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1).

形容女孩子的词语范文4

关键词:拼音教学;语用;能力

汉语拼音是学生识字、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拼音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达到熟练掌握声母、韵母、声调,准确地拼读音节的要求,还应加强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汉语拼音中有很多语言训练因素可挖掘,教师要从语言训练入手,帮助学生积累词语、短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中,接受规范语言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语言。如何在汉语拼音教学中落实语用训练呢?

一、借助插图,训练表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汉语拼音教材中,每课都配有意境优美的情境图,它们是教材中一项重要的教学资源,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很好素材。

1.借助插图,训练学生规范表达

小学低年级要为表达能力的发展打好基础。这一时期,往往我是孩子语病多发期,指代不明、句子不连贯、不通顺、不完整。因此,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说规范至关重要。例如,在教学汉语拼音第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图上画了什么?孩子们一般都会回答:“画了个小女孩。”此时老师引导:孩子,哪里画了个小女孩?或者问:小女孩在干什么?学生现在会说:“图上画了个小女孩。”“小女孩在唱歌。”老师及时指导:像这样,就把话说完整了。随后多作几次引导,学生脑海中就有了完整句的概念。

2.借助插图,训练学生具体表达

多年教学经验证明,一年级孩子通过训练是完全有能力把意思表达得较为具体的。在教学声母“x”时,老师课件出示插图(盘子里装有切开的西瓜)。

师问: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

生回答:我看到了西瓜。

老师表扬把话说完整了。可是,老师背对着插图,看不见是一个什么样的西瓜?大还是小?于是,小朋友便说:我看到了盘子里装了一个大大的西瓜。

3.借助插图,训练学生有序表达

在教学汉语拼音第5课时,学生讲图上看到的内容,往往是杂乱的,观察无序。教师做了这样的引导:我们观察、说话要讲顺序,先说说天上有什么?生接:天上有鸽子;再看看草地上有什么?生接:草地上有一个小女孩和一个小男孩坐在椅子上喝水;草地旁边有什么?生接:草地旁边有一条河。孩子,我们把刚才说的话连起来说,生跟着老师按顺序说。最后老师告诉孩子:以后我们观察图画,说图上内容的时候也要像这样有顺序地说。

二、依托拼读,积累词句

90年代初,我国心理学家调查表明:5~6岁的儿童口头词汇已经掌握3500个以上,这一时期为语言习得打下良好的基础是非常必要的。作为教师,应充分考虑初入学儿童已有的语文水平,为不同语文程度的孩子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在儿童一年级起步阶段就把学拼音,积累词语,发展语言等诸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孩子初入学就受到比较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

儿童学习汉语拼音,是一个从言语实践中来,又回到言语实践中去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语言环境,调动多种感官,再现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将所学新知识与已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座抽象汉语拼音符号与具体事物之间的桥梁。在教学音节拼读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把带调的音节和口语词联系起来,说一个词或说一句话。

1.将单个音节与具体的人、事、物联系起来,说词说句

如,在教学音节“b弧钡乃纳时,可让学生用四个音节分别组词,说一句简单的话。

2.引导学生用音节练习写词、写句

待拼音教学任务基本完成时,教师可从多方面创设语言情境,训练学生用音节写词、写句。

教师可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训练学生写一句完整的话。教材中的情境图富有生活情趣,是训练学生说话、写话的极好素材。

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用拼音将自己的教室、自己的书房或卧室等地方变成“拼音的世界”。

还可以让拼音成为家校联系的方式。教师可鼓励学生将家里或学校发生的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事情用一句或两句话拼音写下来。

形容女孩子的词语范文5

孩子到了牙牙学语的阶段,你会放心给他一个方言的环境吗?特别是孩子上幼儿园、普通话成为“通用语”之后,他还能讲你们的“家庭方言”吗?对于孩子这一代人的方言取舍问题,你持什么态度?

PART 1 《为了孩子》与新浪网亲子中心联合进行的网上调查

1,平时在家时,你和家人跟孩子说什么话?

普通话………………………………………………………………43.14%

方言…………………………………………………………………14.71%

普通话和方言兼有…………………………………………………42.16%

2,你的孩子会说家乡话吗?

会听也会说…………………………………………………………51.52%

能听懂,但是说得不太好……………………………………………37.37%

听不懂,也不会说……………………………………………………11.11%

3,你觉得孩子应该会说家乡话吗?

当然应该会…………………………………………………………66.34%

会不会都无所谓,只要会说普通话就行……………………………22.77%

如果是小地方的方言,不会说也没关系……………………………10.89%

4,现在有些幼儿园和学校开设了方言学习班,你觉得有必要让孩子参加吗?

没必要,在家自己学就行了……………………………………………………63%

无所谓…………………… ………………………………………………………21%

有必要,这样的形式很好……………………………………………………… 16%

5,你是怎样教孩子学习方言的?(可复选)

让他跟家里的老人学,或者多给他听听方言童谣……………………65.96%

平时在家时只和他说方言,而且也要求他只说方言……………………39.36%

让他参加方言学习班…………………………………………………………2.13%

6,你觉得让孩子学习方言有什么意义?(可复选)

能够提高孩子的语言会话能力以及环境适应能力……………………………72%

有利于传承本土文化…………………………………………………………52%

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大有帮助……………………………………………………24%

PART 2 不同方言家庭的观点

家庭1:妈妈吴晓颖,杂志社主编 女儿葭葭,6岁

家庭方言:上海话

我在大学里学过“语言学”,《语言学绪论》的第一章中说,人是用语言来思考的。同样的东西,用不同的话说出来,味道就很不一样。当时老师用苏州话念了一阙词,确实是别有意境……从此班上不会说方言只会说普通话的同学都很恐慌,觉得自己非常缺乏某种本该与生俱有的能力,开始认真学习起上海话。所以在我的观念里面,我的孩子肯定是要说上海话的,最好我老公会说别的方言,孩子多会一种是一种,可惜老公也是上海人。

女儿到了牙牙学语的阶段,学说单音节时,大家没太在意;她学说双音节时,电视台正在放《天线宝宝》,跟着这个节目,女儿学会了很多普通话。后来家里的老人也跟着和她说起普通话来,很快,女儿已经会说一些很正宗的普通话和一些“洋泾浜”的普通话了,幸好还只是一些词语和短句。我马上反应过来,开始嘱咐家里人都跟她说上海话,理由很简单:老人都会说很好的上海话,而且很正宗,何必要去跟小孩说洋泾浜的普通话?

而我自己,就一直坚持用上海话跟女儿说话。有时候她有一些词不会说,我就告诉她这个词普通话怎么说,上海话怎么说,反过来也一样。因为教得早,实施起来还是很容易的。小孩从学单词到学短句是一个很快的过程,我及时抓住这个时机扭转了她的语言习惯,所以,我教女儿上海话其实也没费什么力气。

学语言的关键就是环境,这个是大家公认的。等过了牙牙学语的阶段,是不是强调小孩一定要说方言,我觉得也未必,毕竟上海是一个开放的城市,幼儿园里大家都说普通话,电视里都是普通话,家里还先后来过不同省份的保姆,小孩子不会说普通话是不可能的,家长确实应该鼓励和配合孩子使用普通话。

不过,在家庭这个特殊的场合,我们还是常常和孩子说上海话,或者在两种语言中自由切换。我经常会纠正孩子的上海话发音,她也乐于说上海话。有时候和朋友聚会,有的朋友很羡慕地说:“你女儿上海话说得很好嘛,我们家小孩说上海话像外地人一样。”这个时候,我就觉得很自豪,感觉上我们和女儿之间好像有另一种更亲切的沟通方式似的――这种感觉,确实很微妙……

家庭2:爸爸潘翔宾,教师儿子潘建健,5岁

家庭方言:江西九江话

我的孩子今年已经5岁了,但基本上不会讲地方话。我觉得这是好事,表明国家在推广普通话方面是卓有成效的;但同时也是憾事,因为作为文化遗产的语言,其多样性正在逐渐消失。欧洲大陆的人大都能说几种语言,可能对他们来说,不同的语言就像我们这儿不同的方言。把这个道理反过来想一下,我们如果能说几种方言,也就相当于会讲几种“外语”。在一个家庭里,如果爷爷讲九江话,奶奶说山东话,姥爷讲上海话,姥姥说广东话,这会是一个多好的“外语”环境啊……

举个例子:我大姑大学毕业后辗转大江南北,她的孩子们在这种迁徙生活中学会了各地方言,而且以讲方言为乐趣,家里整天南腔北调。她大女儿大学毕业时,已经能够流畅地使用日、英两种外语了。大姑深有感触地说,环境的确造就人,南腔北调成就语言天才。受到这样的启示,我也曾尝试让孩子学说一些方言,比如教他说本地话,跟着磁带模仿广东话等,孩子感觉很有趣。

但毕竟方言走不出家乡,普通话可以走遍全国。我是从事教育事业的,常常遇到有些学生不会说标准的普通话,他们和他们的父母都很困扰。我和我的孩子从来都是说普通话,如果从小说惯了方言,长大以后改都改不过来,出去和人交流会有障碍,甚至可能因为普通话不标准而遭人嘲笑,再加上我们江西的方言语调比较凶,也不太好听,所以,还是以普通话为主吧!

家庭3:妈妈陈石珍,自由撰稿人 女儿瑶瑶,5岁

家庭方言:广东话

孩子到底要不要学方言,我认为重要的是看孩子以后是否会在说方言的环境里生活,如果是的话,那一定要学会,不管地方大小;如果孩子远离家乡,孩子可以少学一点家乡话,以说普通话为主。但是,不能一点都不学,既不会说也不会听更是绝对不行。

广东话是我国几大主要方言体系之一,在我们广东这边早就形成了独特的地方语言文化。我认为这种语言体系不该轻易消亡,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在掌握普通话的同时,不忘自己的本土文化。现今社会竞争激烈,孩子多掌握几种语言也是能力的一种体现,对他往后的人际交往及职场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当然,学习方言还可以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热爱乡亲的美好情怀。

家庭4:妈妈童恽,家庭主妇 女儿何倾童,4岁半

家庭方言:大连话

我觉得方言和普通话都应该教,两个都学并不矛盾。普通话是为了将来的学习打基础,给孩子读书讲故事用普通话,平时家里人聊天不妨多说说方言,这既给孩子灌输了乡土意识,也有益于增加亲情和乡情。

全国人民都说普通话,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但是本地人不会说当地方言,又不免让人感到有些遗憾。有人对我说,世界都大同了,我们要跟外界接轨。可听说有些小学还要开设方言课程,为啥?因为各地方言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大学里的现代汉语课程,还专门开设了“方言”一门呢。

不用担心孩子听了方言就不会说普通话了,别小看他的接受能力!

家庭5:爸爸顾伟,律师 儿子顾誉轩,4岁

家庭方言:老北京话

一天,同事的女儿来事务所,问妈妈:“妈妈,什么是撅尾巴管儿?”我在一旁诧异,10岁的小孩子不懂北京话管“喝自来水”叫“撅尾巴管儿”?同事女儿的回答是:老师没教!

仔细观察发现,我们的日常生活不知从何时起已经遗失很多亲切的土话俚语,以致现在突然听到一些生动的老北京土话时总令我激动不已。这种土生土长的方言非常生动形象,又通俗易懂,但是,我辈以及我的后辈们别说难以熟练运用这些北京土话,就连日常交流的北京口语也都说得不太流利了!

当然,推广普通话有利于克服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但是,这并不等于要消灭方言、扼杀方言,要求“会说普通话”也不等于“只允许说普通话”。况且,会说方言对学说其他语言也很有好处,会说方言就意味着会更多的发音,舌头就更灵活,也就更容易学其他外语。

我们是北京人,虽说咱北京话和普通话接近,但事实上还是有区别的,像“撅尾巴管儿”这样有意思的传统老方言,要是灭绝了多可惜啊!方言代表着根,我们不单单要知道自己是个中国人,也要知道自己是北京人。

PART 3 语言学专家的建议

特邀专家:华东师范大学ESEC儿童语言研究中心 杨晓岚

方言是地方民俗、习惯、文化和传统的积淀,是传承乡土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它具有生动鲜活的表现力,一些民间文化如地方戏剧、民谣、民歌等,其精妙之处往往只有通过方言的形式才能得到充分的表现。为避免方言民俗文化的流失,传承我国丰富多样的民族地方文化,我们有必要让孩子学习方言。

0~6岁是孩子语言发展的敏感时期,他们具有惊人的语言学习能力。不同语言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不同,可以让孩子的发音器官得到良好的锻炼,掌握不同的发音技巧。而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也可以使孩子大脑的语言转换机制得到更好的发展。此外,方言也可以促进孩子与长辈、特别是只会使用方言的祖辈之间的沟通。对外地移民的孩子来说,学习当地的方言也便于他与同伴更好地交流,得以尽快被接纳,适应新的环境。学习方言还能让孩子从小接受地方特色文化的熏陶,形成良好的本土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

儿童学语言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过分强调某一种语言的学习是不可取的。在幼儿园,教师已经为孩子提供了普通话学习环境,因此在家时家长可以尽可能多地用方言和孩子对话,教孩子一些琅琅上口的方言童谣、顺口溜等,并鼓励他多和小伙伴游戏,在轻松的活动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各地方言。当然,你还可以带孩子欣赏地方特色文艺节目,从人文和人际两方面为孩子创造丰富的语言学习环境。

PART 4 本刊提示

培养孩子语言能力的关键

了解可能影响孩子语言发育的因素

是否给予孩子足够的语言训练

口咽局部肌肉及声带的发育状况

孩子的个性及周遭的语言环境

孩子学习语言的小窍门

0~2岁的宝宝可以单纯学方言,主要以方言的童谣、歌曲和顺口溜为学习内容,再加上与家长平时的生活交流,一般宝宝很容易就可以学会说方言。

2岁左右的宝宝正处在主体语法掌握的阶段,这个时候家长和宝宝交流时应当说完整的句子,让宝宝逐渐向自我语言阶段转化。最好的办法是,给宝宝讲故事书,或者讲图片,然后让宝宝复述。

2~3岁的宝宝可以适当增加学习普通话的机会,但还是以方言为主。

3~4岁的孩子,家长可以兼用两种语言(普通话和方言)与他进行交流,不要刻意要求孩子以哪种语言为主,顺其自然就好。

4岁以上的孩子,在幼儿园时老师都会教普通话,再加上孩子喜欢看电视,电视中都说普通话,不愁孩子说不好普通话。

在游戏中增加孩子对语言的兴趣(如 “逗虫虫,虫虫飞”的儿歌小游戏),让孩子在学会念儿歌的基础上,练习手指跟随儿歌变化而动作。这样在培养孩子语言表达力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地锻炼孩子手指的小肌肉,发展手指活动的协调性。有的时候,拿着孩子心爱的玩具娃娃,模拟真人与孩子对话,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喔!孩子语言的学习离不开一个“趣”字。

需要注意的方面

家长在教孩子的时候,要注意自己发音及词语使用的准确性。

在教孩子学语言时,语调要夸张,语速宜较慢,发音须清晰,并及时应答,这样有利于延伸扩展孩子的词汇量。

方言的学习不是越多越好,家庭中语言的刺激也不可过多,如果一家几口人每人各讲一种地方的方言,过多的语言刺激反而不利于孩子辨别和学习语言。

形容女孩子的词语范文6

有位家长和我说:“快被儿子折磨疯了。孩子都上小学五年级了,东西还是乱放,房间乱得像个猪窝。你越不让他干的事情他越干。自我管理能力特别差,道理给他讲了一大堆,就是不管用。”

这位家长面临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很多家长给孩子讲了很多道理,孩子就是听不进去,依然我行我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你口才再好,煽动能力再强,孩子吸收的信息是有限的。因为那是你的语言,你的体验,你的感受,你的认知。你的话也许偶尔点拨了他,但点拨的次数是非常有限的,因为你的话对孩子来说是间接体验。

你认为你懂的比孩子多,所以你在讲道理的时候有些盛气凌人,对孩子有些不屑一顾,让孩子本能地产生逆反和戒备心理。孩子之所以在我们讲完道理后会听,真正起作用的是我们讲道理时的态度,而不是道理本身。道理他们是懂的,就像我们懂得很多道理一样。思想家卢梭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所以讲道理永远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用什么方式代替讲道理呢?我给大家三个有效的方法。

一、用具有画面感的语言和孩子沟通

具有画面感的语言就是你f完之后,孩子的大脑中能立即形成一幅画面语言。这幅画面能让他们心情愉快,这幅画面会指引孩子完成正确的行为。比如,你对孩子说:“家里的东西从哪里拿的要放到哪里去,你要学会整理。”整理这个词是不是很抽象?这是讲道理。如何做到具有画面感?你对孩子说:“宝贝,这个笔是不是要回家,它的家在哪里啊?”“家”这个词就很形象,它就能让孩子在大脑中形成一个画面,孩子会说:“它的家在这里。”孩子很快就会把笔放在该放的位置,这就是用画面感和孩子沟通,这种沟通孩子就很容易接受。

记得有一次,我女儿情绪很不好,当我靠近她的时候,她对我吼了一句:“离我远点,滚!”

我当时笑着对女儿来了一句:“我又不是球,我怎么滚啊!你把我变成球,我再滚,好不好?”

当我说完这句话时,女儿就破涕为笑了,因为在她脑海中形成了一个我变成球滚动的画面。当她笑的那一刻,在潜意识里已经意识到自己错了,也体会到爸爸对她的接纳。如果我板着脸进行说教:“你这样说爸爸是不对的,一个人要孝敬自己的父母。”她肯定听不进去,因为她知道孝敬父母的道理。

道理很抽象,画面很形象。抽象的东西需要动用思维,很难理解,不容易接受,形象的东西却很容易被感知,能轻松引导孩子的行为。

二、用讲故事代替讲道理

人类有一个共性就是喜欢听故事,尤其是孩子更是喜欢听故事,如果父母具备了讲故事的本领,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很幸福。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国家的革命精神就是用一系列的故事传承的,比如雷锋的故事、刘胡兰的故事、的故事、的故事、王二小的故事……所以家长要学会讲故事。

当我发现女儿存在一些问题时,我会找一些小故事讲给她听。比如,为了让女儿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我给女儿讲了一个《蝎子与青蛙》的故事。

一天,蝎子想过河,就对青蛙说:“青蛙先生,发发慈悲,背我过河吧。”

青蛙担心地说:“不行,我怕你蜇我。”

蝎子迫不及待地说:“我蜇你干什么呀,我的目的是过河。放心吧,我不会蜇你的。”

青蛙相信了蝎子,说:“好吧,只要你不蜇我,我就送你过河。”可是刚到河的中间,蝎子就不由自主地使劲蜇了青蛙一下。青蛙痛苦地挣扎着,奄奄一息地问:“你为什么要蜇我呀?现在,我们两都会被淹死。”

蝎子极度后悔地说:“都怨我一时管不住自己。”

这个故事,女儿听了一遍就会讲了,当她想放纵的时候,她都会用“我绝不做管不住自己的蝎子”来提醒自己。

对于故事,家长要针对孩子的问题精心准备,并且要讲得生动有吸引力,语言要具有画面感。对大孩子讲完故事,不要问这个故事告诉你什么道理,这样孩子会认为你不是讲故事,你是在教育他。故事讲完就讲完了,不要节外生枝。给孩子的感觉就是讲故事,没有目的性,对于故事的寓意,孩子的潜意识会思考。

故事中有道理,故事是道理的载体,讲故事比讲道理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三、把讲道理转化成孩子的亲身体验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凡是自己亲身体验过的事情都会有深刻的记忆,有的甚至终生难忘。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体验会调动神经系统主动参与一些活动和事情,体验的过程是高度集中的过程,所以对所经历的事情记忆比较深刻。因此我们一定不要忽略了孩子的感受,能让孩子体验的,就让他试一试再做决定。

比如,早晨起来,你发现天气比较冷,需要多穿衣服预防感冒。当你对孩子说:“天很冷,多穿衣服。”然后把衣服放在孩子床上,这种情况下孩子往往不会主动去穿。你给孩子讲一大堆道理:天冷必须多穿衣服,你不记得你上次感冒难受的样子了,打针多疼啊,吃药多苦啊……有的直接给孩子穿上,孩子不情愿,大人和孩子之间往往为了穿一件衣服,闹得很不愉快。

孩子为什么会拒绝大人的关心?因为天冷虽然是事实,但是是大人的感受。如果这样对孩子说:“宝贝,你出去感受一下,今天是不是天有些冷,如果冷就告诉妈妈,我们好多穿件衣服预防感冒。”孩子体验回来确实感觉有些冷,不用你强迫,也会主动多穿件衣服。

有段时间我女儿特别爱吃肉,我做饭都是荤素搭配,女儿总是吃不过瘾,所以抱怨:“你会做饭吗?每次都炒这么点肉。”

我给女儿讲道理:“这是细水长流,如果肉太多,吃伤了,你下次看见肉会有不舒服的感觉,这叫合理膳食。”

女儿对我的道理不屑一顾。为了让女儿形成合理膳食的认知,我故意买了100块钱的排骨,一次全炖了。女儿一开始狼吞虎咽,最后却剩了很多。让她再吃,她瘪着嘴,摇着头,捂着肚子,一副难受的样子,说:“下次,不能再弄这么多肉了,我终于知道什么叫细水长流了。”

孩子的一次亲身体验,胜过家长的千言万语。当然有原则性的事情和有道德有法律底线的事情除外。

西方心理学说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都是带着他(她)的生命密码,而解开他(她)生命密码的绝对不能光靠你讲道理,还要让他(她)自己感受、体验和认知,因此我们要把讲道理转化成他们的体验、感受和认知。所以,很多时候改变孩子的不是家长讲道理,他们的亲身体验一定会让他们有所改变。

形容女孩子的词语范文7

论文关键词:语言,性别,女性歧视,男性偏见

 

一、引言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通过语言,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社会现实。语言中确实存在性别歧视现象。随着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社会语言学家越来越关注语言与性别的关系研究,但其研究的出发点是将女性视为语言歧视的受害者,研究语言中存在的歧视、诋毁女性的现象,比如从词语的非对称性、称谓、搭配、谚语、男性词语的泛化以及词序等方面对语言中歧视女性的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在研究过程中,人们片面地将语言性别歧视局限于对女性的歧视,将语言中对女性的歧视归咎于男性,甚至将性别歧视定义为一种性别成员对另一种性别成员的不平等对待,尤其是指男性对女性的不平等对待。然而,在很多方面,男性也是语言歧视的受害者。在现代社会中,英语语言也存在男性偏见现象。但是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因此,本文将对英语中存在的男性偏见现象进行研究,分析男性偏见现象的表现形式以及产生的原因。

二、表现形式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现代英语中存在的男性偏见现象:

(一)性别排斥性语言

性别排斥性语言指的是现代英语中存在部分词语及短语,其仅指代某一特定性别,若要指代另一性别,需添加特定修饰词。在英语中,有大量的词语仅指代女性,将男性排除在外。就这一方面,语言学家已做了大量研究。人们可以轻易地列举出将排斥女性的词女性歧视,但是很少人注意到英语总也存在一些男性排斥性语言。

其中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parents这一词。在谈及parents(父母)时,大多数人都不自觉地联想到mother(母亲)。早在20世纪50年代,Roman 和 Haddad 公布了他们的一项社会学研究,名为 The ChangingAmerican Parents(变化中的美国父母),为了寻找素材以支持其研究,他们对582名母亲进行了访问,但未涉及父亲。由此可见,mother 和parent 之间的互换性非常普遍。另外,当涉及custodial parent (监护父母)时,人们通常会自然而然地想到mother(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字典的解释,一般来说,在父母离异之后,母亲为监护人)。相反,non-custodial parent,即非监护父母一方一般指代father(父亲),并且几乎成为父亲的代名词。由此看来,在社会科学中,人们通常将mothering和parenting等同起来,把对子女的教养仅仅当成女性的责任,忽视了父亲在教育子女方面做出的贡献论文网站。这一点还可以从以下用法中得到证实:mother tongue,表示我们在婴儿期和幼年期间自然学到的语言,即母语,这体现了母系亲属在子女语言学习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但同时抹杀了父亲在这一过程中的贡献。类似短语还有motherland(祖国)、mother wit(天资)、Mother Nature(大自然)、Mother Earth(大地)、mother lode(母脉)等等。

此外,在涉及vitcim这一词时,人们也经常会不自觉地将男性排除在外,这一点在大众媒体报道中比较常见。在媒体报道事故的伤亡情况时,比如巴以冲突,新闻报道中经常会出现innocent women and children(无辜的妇女和儿童)。类似短语在VOA或BBC新闻中也经常出现。比如:他们杀害了一些无辜的妇女和儿童,以此来威慑我们。(2007年8月4日,VOA新闻)。这种表达忽视了男性也是战乱的受害者。还有一些比较好的例证,如sexual harassment,wife and children abuse,spousal abuse等,这些词本身并没有特指某一性别,但是当提到这些短语时,人们会不自觉地将女性视为viticm,而将男性排除在外。综上所述,在现代英语中,男性经常被排除在双亲或受害人之外。

(二)性别有定语言

在人类社会中,根据男性和女性各自所具备的社会角色特征。人们对男性和女性行为的期待即性别定型(gender stereotype),一般来说,男性和女性都应该接受自己的性别定型角色,其行为不应脱离性别定型角色。但是,如果女孩的行为脱离了其性别定型角色,比如性格或穿着等女性歧视,大众一般都能接受,在英语中一般用tomboy来形容,即孩子气,没有任何贬义的意思。但是如果男性违背其其性别定型角色,则会被嘲笑为sissy,表示女人气的、胆小无用的男性。男性经常被告诫做事要“be like a man”(像个男人),而且,男性还必须具备brave,aggressive等气质,若男性的行为违背了这些气质要求,其可能会称为公共舆论的焦点。

作为一个小男孩,在跌倒的时候,家长总是鼓励他自己站起来,并要求他们要be brave,responsible以及be a man。所有这些表达方式都意味着男孩以后注定要经历些痛苦的事情。英语中存在很多词或短语专门用于男性,嘲笑其违背其社会角色的行为。比如,turkey 一词意为没用的人,呆子等,一般用来嘲笑那些到了一定年龄,被自己追求的女生拒绝的男孩,与turkey类似的词语还有jerk,clod,goofball等等,由此可以看出,英语中确实存在一些贬义的词语,其对象主要针对感情上比较脆弱的年轻男性。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coward,作为一个男性必须要勇敢地面对任何困难,不能退缩,这样才能被社会接受。如果他做事不够果断勇敢,就会被看作是coward。类似的词还有:chicken, spineless, weakling等,这些词几乎专门用于男性,而不用来形容女性。如果一个年轻男性的行为脱离了社会所给定的角色特征,或不承认其角色特征,英语中有大量的单词或短语专门用来形容此类男性的行为,而且大都为贬义词。而且这些词语几乎不用于女性,如果女性做事不够勇敢,一般不会受到责备。

在结婚以后,男性必须承担起养家的重任,他们必须尽全力满足妻子和孩子的需要,如果他辜负了大家的期望,会被讽刺为:impotent, loser, leech, good-for-nothing等。然而在孩子成立了自己的家庭,每次回父母的家,一般会说goto my mother’s home。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一般来说,mother可以指代family,但是father却不可以。因此,男性在他的一生之中女性歧视,不管愿意与否,其行为都必须符合社会所给定的性别角色特征,否则,就会遭到社会的质疑,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在现代英语中,存在着大量的专用于男性的贬低且带有歧视性的词语或短语。

(三)罪孽联想男性化现象

在英语中,谈及crime以及evil等词语,人们通常会联想到男性。曾有人做过一个小实验,他列出一些名词,让同学看后指出哪些词是主要指女性、哪些主要指男性,以及哪些两性都可指代。这些词主要有:murderer, killer, hitman, thief, slayer, assassinator, robber,pirate, bandit, burglar, crook.。根据构词结构,hitman以man为后缀,令人联想到男性,这一点比较正常。但是其他的单词有的以“er”结尾,有的以“or”结尾,有的没有明显后缀,但是学生的答案却非常一致,他们认为几乎所有的词都指代男性。所有的词语在形式上都是中性的(hitman除外),但是所有人都认为这些词均指代男性。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在英语中,在一些违法事件方面,男性总是被视为有罪的一方。

除了犯罪事件之外,当人们谈论到一些恶习时,也通常会联想到男性,比如在英语中存在这些词语如:boozer, drunkard,lush,等。事实上,现在女性犯罪的事件或恶习也有很多,但是这些负面性的词语多用来指代男性论文网站。此外,英语中还有一些习语可以反映男性负面定型角色。比如,描述一个人喝的烂醉,我们通常用drunk as a lord,而不是说drunk as a lady。类似的习语还有:Every man has its price表示人人皆可被收买,Dead men tell no tales表示死无对证,这些习语在意思上既指代男性又指代女性,但是在形式上面可以看出,这些负面形象似乎和女性无关,通常会让人联想到男性。综上所述,在英语中不仅存在歧视女性的现象,也对男性存在一定的偏见。

三、男性偏见现象产生的原因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同时语言也可以反映种种社会现实。与女性性别歧视一样,英语中存在的男性偏见现象,也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并已扎根于社会中。从本质上来说,语言本身没有性别歧视。之所以会出现性别歧视现象,是因为人们将自己对男性的偏见转移到语言的使用中。此外,英语中男性偏见的出现还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社会因素。历史方面女性歧视,自远古时代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男性应该在一些重大事件中担当重要角色,因此,人们通常不能容忍男性所变现出的无能。人们想当然地认为男性应当承担其上帝所赐予他的一切苦难,不得有怨言。这种想法一直流传至今。在社会层面,产生男女性别差异的重要原因就是女权运动的兴起。特别是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女权运动兴起。女性对社会赋予她们的社会地位等强烈不满,她们不满足于仅仅做家庭主妇,而是渴望可以出去工作,她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其价值。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造成了语言偏男性化,而女性成为语言歧视的绝对受害者。因此,女权运动的兴起,使得女性慢慢认识到这一点,她们渴望能在这个男性统治的世界中听到自己的声音,于是她们将对于男性的偏见融进语言中。

四、结论

毋庸置疑,英语中不仅存在女性歧视现象,也存在男性偏见现象,因此男性和女性都是语言性别歧视的受害者,在某种程度上,他们都是陈旧观念的受害者。由于男性和女性不同的语言习惯,使得两性之间的交流容易产生误解。要改变各自的言语习惯不现实,但是两性可以再尊重各自言语习惯的基础上,致力于减少彼此交流时的误会。

参考文献

[1]Hudson, R.A.Sociolinguistics.[M] 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0.

[2]艾晓明译《语言与社会性别》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刘润清、文旭.《新编语言学教程》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6.

[4]陈原.《社会语言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顾嘉祖,陆异.《语言与文化》(第二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6]许力生.《跨语言眼睛就的文化视野》.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7]杨永林.《社会语言学研究:功能·称谓·性别篇》[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形容女孩子的词语范文8

关键词:家庭英语启蒙教育 兴趣

以前在朋友聚会的时候,总会有人问:“你是大学英语教师,你家的小孩英语教育肯定没问题啦,学的怎么样了?学了多少了?”殊不知,这样的问题总会让我不知所措。因为作为成年人的老师,我已有数十年的工作经验;但作为一个家庭成员,对小孩子的英语教育还真只是一个新手,正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所以不知如何回答才好。

其实,对于是否让孩子从小学英语,什么时候开始,怎样进行这些问题我内心总是充满了矛盾。一方面看到迎合社会需要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幼儿英语培训机构,看到很多孩子都接受了早期的英语启蒙教育,再加上自己的语言优势,不让自己的孩子学似乎又心有不甘;但另一方面,又觉得孩子应该有一个灿烂的童年,想随她喜欢,不想逼迫她过早学习,害怕适得其反。在这种矛盾的心情中,我比较随性地、非系统地让孩子接触了英语。

现如今女儿已经六岁,迈入了基础学科的正规学习阶段。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我开始回顾、思考和总结之前的种种尝试与努力。我发觉,家庭英语启蒙教育在幼儿英语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是可行的,有效的,但必须指出的是父母们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家庭参与的真正目的——家庭英语启蒙教育应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抓住每个孩子自身的特点,在孩子的英语学习中本着开发兴趣、维持兴趣和发展兴趣这一宗旨来进行和展开。而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家庭英语启蒙教育才是可行的、有效的。

那如何才能以“兴趣”为中心来展开家庭英语启蒙教育呢?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自己的体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 立足于孩子的天性,开发孩子英语学习的兴趣

孩子天生就活泼好动,所以在家庭英语启蒙教育的过程中,父母可以抓住孩子“好动性”这一特点,让他们在英语学习中能开心地动脑、动手、动口,大大地开发他们对英语的兴趣。

首先,可以在家里买一些英语的动画片,儿童歌曲等,每天不经意地、不定时地重复播放给孩子听,不要约束孩子,也不要吩咐孩子去听去学(幼儿也有叛逆期)。其实,即便他们在玩玩具,毫不理睬,但这不同于母语的“外来语”足以引起他们的好奇,他们会自发地吸收。可能在一些日子过后,你的孩子会给你偶然唱出一句“外来语”,让你大吃一惊(虽然他们并不知道其中的意思)。

孩子对英语并未排斥的情况下,父母可以采取进一步地方法。每天下班后或者是周末休息时,一定记得抽出时间和孩子亲子互动。互动时,父母就可以将英语的启蒙教育融入其中了。比如,父母们可以利用实物进行对照。公园野餐时,可以边吃苹果边说“yummy,i like apples.”,然后做出吃得很香的样子,孩子是可以领会的。当然还可以创造情境,扮演角色。比如,在家里,爸爸和妈妈可以分别扮演一些小动物,然后藏起来。重复地问“panda, where are you?”, “rabbit, where are you?”,“mama cat, where are you?”,“papa dog, where are you?”等等问题,同时相应地回答“i’m here.”或“here i am”。这样慢慢地孩子也会主动加入来扮演和模仿,“where are you?”的问和答就可以通过游戏让孩子轻松了解了。这些英语表达再通过日后不断地听和说,就可以形成孩子的记忆了。

父母还可以利用空闲和孩子做一些手工,不管是用手撕,还是用剪刀剪,只要孩子完成了一样作品,记得竖起大拇指,用英语赞美和肯定孩子,如“very good”、“good job”、“beautiful”、“wonderful”等等。久而久之,孩子不但能听懂,还能在正确的情境中学会用这些词。

所以,千万不要让幼儿“静”下心来背单词,记句子,这样不但违背了孩子的成长特点,而且还会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动态”中学习英语才更具科学性。

二、 贴近生活,维持孩子的英语学习兴趣

只要围绕生活,贴近生活,家庭英语启蒙教育其实简单易行。小孩在掌握了一些英语单词之后,不要急着灌输更多的内容,大部分幼儿在学习中会“遇难而退”。所以,家庭英语启蒙教育应意不在多,而在于维持孩子建立起来的这份兴趣。父母可以在生活中自然地巩固教给孩子的英语,再适当地增添知识。比如,早上刷牙洗脸,可以一边做一边说,“wash my fac

e”, “brush my teeth”, “comb my hair”等等。最初,不要逼迫孩子跟着你说,只要你坚持,孩子就会逐渐领会和开始模仿。记得女儿三岁时经常看外公学跳舞,影碟里舞蹈老师会一边迈步,一边说“quick, quick, slow”,后来女儿也学会在模仿舞步节奏时用上这句话。笔者听见后还故意兴奋地抱起女儿说“哇,宝贝,你知道吗,你会讲英语了。这就是英语。”笔者想让孩子觉得学习英语是简单的、轻松的。又如,笔者在每晚睡觉时总会给女儿一个亲吻,然后加上一句“good night”,后来女儿也会这样对待家人,十分温馨。有时,还会特意叫女儿帮忙拿东西,然后对她说“thank you”;而在帮助她后她说“谢谢”时,回答“you’re welcome”,这样一来一回,女儿很快就学会了这个对话。

当然,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家庭英语启蒙的机会。总之,将英语学习融入生活,可以让孩子感觉英语学习很轻松,很快乐。其实,父母只要在学前阶段能维持孩子建立起来的对英语的兴趣已经是一种莫大的胜利了。

三、 让孩子自然拼读,发展孩子的英语学习兴趣

形容女孩子的词语范文9

《花瓣飘香》是我上的一节汇报课,仓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教学效果都不尽如人意。课后,张敬义老师对这节课给予点评并提出建议:“教师要有语用意识,课前要深入研读文本,理清作者写作思路,并思考如何把教课文转化为学表达。”

谨记老师的教诲,我再次走进文本,用心揣摩。这篇课文紧扣“懂事”这一主题,主要以对话形式展开,选取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这件事,并通过她的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展开。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对之前的教学环节进行了删改,并在“一师一优课”录课环节再次尝试。

一、言行有情

1.动作传情

在品读课文环节我抓住一个中心问题引导:“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小女孩懂事?默读课文第2~9自然段,用‘ ’画出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问题提出之后,课堂很快便归于平静,学生沉潜在文字中,仔细寻找,用心感悟,记录感受。

师:说说看,你找到了哪些

语句?

生:“一天清晨,我看到有个小女孩俯在花前,从花丛中小心地摘了一片带露水的花瓣,双手捧着,然后飞快地穿过田野,跑远了。”这段话主要是通过小女孩的动作来表现她的懂事的。“俯”“小心地摘”“双手捧着”“飞快地穿过”“跑远”这几个都是表示动作的词语。

师:请结合具体的词语来说

说你读后的感受。

说心中所想,话读后感受,一时间课堂中流淌着学生们心底的声音,一个爱花又爱妈妈的懂事的小女孩形象展现在大家面前。在交流中他们逐步加深了对小女孩印象的认知,在关注其动作的过程中,也感知到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之后的朗读自然是情感真挚,入境动情。

2.语言表情

动作传情,语言亦表情。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难发现,通过语言来表现小女孩的懂事也是本文很重要的一个写作方法。在学习完描写小女孩动作的段落之后,交流继续。

师:课文还从哪些方面表现了小女孩的懂事呢?

生: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

师:真是个懂事又会说话的孩子!简单的一句却道出摸的感觉、闻的味道、想其心理这三个方面。

交流中,要让学生读中有悟,读有体会。因为语文的学习是习得并发展语言。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内容,还要引领他们聚焦语言形式,学会表达方法。

师:懂事的小女孩,为何只摘一片花瓣送给妈妈呢?

生: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

师:请结合关键词语说出内

心的感受。

生:我从“低着头”“不好意思”这两个词语中读懂小女孩知道自己摘花瓣不对。“低着头”是动作描写,“不好意思”是表情描写。

生:“舍不得”是描写心情的词语,可以看出小女孩很爱花。

……

师:把你们的理解融入到朗

读中。

教学中,我引领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走进小女孩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用词精妙,思考文字背后的内容,领会词语的感彩,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展现小女孩的“懂事”。这样读中有思,思中再悟,悟后再读,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升华了情感,又悟得了写作之法。

“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小女孩还会说些什么呢?继而我引领学生关注省略号,引导他们想象说话。一语激情,学生们的思维在此处放飞。他们再次走进小女孩的内心,想其言,悟其情,懂事的小女孩的形象此时已驻守他们心间。标点不是无情物,它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情感载体,参与着情感表达。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这一言语形式的作用。有时我们只要抓住小小的标点符号,就能深入文字,嚼出其中真味,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爸爸在南沙当。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小女孩眼眶里W动着泪花。”交流这处文字时,我抓住“眼眶里闪动着泪花”展开教学:

师:从小女孩眼眶里闪动着

的泪花你读懂了什么?

生:小女孩敬重爸爸,她很懂事。

生:小女孩好久都没有见到

爸爸了,她想爸爸了。

生:妈妈生病了,她没有替爸爸照顾好妈妈。

……

这一环节,学生深入文本,走进小女孩内心世界想象说话,丰厚 “眼眶里闪动着泪花”一词的内涵,让学生在不着痕迹中自然习得表达的技巧。

二、写中理情

学完课文后,我便让学生回读全文,思考:“我”把花送给小女孩时,会说些什么?“我”把花放在母亲的阳台上,“我”又会说些什么?选择一个情景,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注意写好人物语言、动作等。

读写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能力。在学生熟读课文,理解文字,知晓表达方法之后,不妨让他们静下心来走进人物内心,梳理、延伸对角色的理解。把内在隐秘、杂乱的言语,显性而有条理地表达出来,这也是语文学习的高级思维形式。

三、文题传情

文题即文眼,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关键所在。总结升华,体验情感时,我问道:“请你们再来读读课题,想想课题为什么叫‘花瓣飘香’?这‘花瓣’是什么?妈妈闻到的仅仅是月季花的香味吗?”这样由易到难,学生不仅习得知识,提高了阅读理解力,而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培养与提升。懂得我们手中虽然没有花瓣,但是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这样的一片花瓣,那就是我们的孝心;用自己的心,让爸爸妈妈每天也能闻到淡淡的清香,以此体味作者的文题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