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扶贫济困工作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3-03-01 16:24:04

扶贫济困工作总结

扶贫济困工作总结范文1

这次全市扶贫工作会议,认真总结了我市“八七”扶贫攻坚的成绩和经验,对今后10年全市的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和部署。我完全同意振有同志代表市委、市政府所作的重要讲话。希望大家按照会议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工作,努力完成好新阶段的扶贫开发任务。下面,我着重就做好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再强调几点意见。

第一,要进一步明确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积极进取,大胆探索,真抓实干,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突出成就。经过七年的攻坚决战,全市基本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圆满完成了“八七”扶贫攻坚任务。为实施新阶段的扶贫开发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坚定了信心。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实现“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的目标,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胜利。进入新世纪,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要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今后10年要尽快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温饱成果,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落后状态,为达到小康水平创造条件。根据这一要求,从2002年到2005年,全市要力争完成搬迁扶贫1万人以上;力争在正常年景下,农村未解决温饱人口不超过农村总人口的1%,并通过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措施解决其温饱;进一步巩固温饱成果,提高低收入人口的生活质量。同时,加快贫困地区发展步伐,力争使重点贫困县和贫困乡镇经济发展速度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分别达到全市平均水平,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到村到户扶贫,针对不同的致贫原因,分类指导,大胆创新。在工作重点上要突出抓好四大工程:一是搬迁扶贫工程,从根本上改善高寒边远山区贫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二是实施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努力提高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技能。三是实施产业开发工程,帮助贫困地区开拓稳定的增收渠道。四是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要通过多种扶贫开发措施的综合运用,全面提高扶贫开发效益,把我市扶贫开发工作不断向前推进。我们相信,有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有“八七”扶贫攻坚奠定的物质基础和积累的宝贵经验,有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艰苦创业,我们一定能够圆满完成新阶段的扶贫开发任务。对此,大家都应树立必胜的信心,精神振奋地投入工作。

第二,要充分认识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新特点。新阶段的扶贫开发,与“八七”扶贫攻坚相比,具有很多新的特点。总体上看,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难度更大,要求更高,任务更重。

一是环境和背景不同。新阶段的扶贫开发,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进行的,是在我国加入WTO、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我国经济必须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背景下进行的,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的背景下进行的。在这样的体制环境和时代背景下,扶贫开发工作既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实施和推进;又要应对入世的挑战,扶贫开发的政策、措施都要适应国际惯例。同时,由于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在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不得不与其他市场主体一样参与市场竞争,这就加大了增加贫困人口收入,稳定地解决脱贫问题的难度。对新阶段扶贫开发的这些新特点,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努力突破旧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大胆探索新体制、新形势下扶贫开发工作的规律,创造和积累新的扶贫开发工作经验,不断提高扶贫开发的效益,使党和政府的这项“德政工程”能够真正造福于广大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

二是对象和难度不同。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主要对象是:年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农村低收入人口,首要的是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或虽已解决温饱但极不稳定的贫困人口。目前,全市4万多还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是重中之重。这部分人口虽然数量不多,但由于他们绝大多数居住在高寒边远山区,或者是痴呆傻残等弱势群体,是“八七”扶贫攻坚剩下的最难啃的“硬骨头”,脱贫难度很大,常规性的工作措施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还要看到,通过“八七”扶贫攻坚初步解决温饱的人口,由于生产生活条件尚未得到根本改善,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比较弱,脱贫的标准比较低,他们也很容易重新陷入贫困。因此,扶贫开发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劳永逸,一蹴而就。

三是标准和要求不同。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要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进程,这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根本任务。所谓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就是说,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解决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而是要通过创造性地实施搬迁扶贫、产业化扶贫、开放式扶贫和科教扶贫等多种扶贫方式,进行综合治理,在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和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上下功夫,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高标准建设产业基地,高起点建设龙头企业,高效率开拓农产品市场,从而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进程,在此基础上向小康目标迈进。同时,还要通过扶贫开发,逐步实现农民、财政“双脱贫”。这既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也对我们的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新阶段的扶贫开发,不仅要扶钱扶物,更重要的是扶人扶智,帮助贫困地区构建优势特色产业,增强造血功能,从而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不仅要富民,而且要努力做到富民与富财政相结合。总之,就是要通过扶贫开发的实施,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用发展的办法来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

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充分认识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特点,充分认识扶贫开发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牢固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要从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共同富裕伟大构想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实施我市“三大目标、四大战略”的高度,从维护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增强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把扶贫开发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锲而不舍地抓紧抓好。

第三,要不断探索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新途径。新世纪初的5年,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纵深推进扶贫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做好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要有新思路,要不断探索扶贫开发的新途径。从宜昌的实际来看,当前要努力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突破性地推进搬迁扶贫。实施搬迁扶贫,促进贫困人口合理迁徒,从根本上改善其生存和发展环境,是提高扶贫开发整体效益的有效途径。各级各部门务必把搬迁扶贫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集中领导、集中力量、集中资金,采取综合措施,突破性地向前推进。要坚持农户自主自愿,政府积极引导、适当扶持的原则,加大搬迁扶贫的工作力度。对居住在生存条件十分恶劣地方的特困人口,要逐一登记造册,在合理确定迁出地的前提下,分期分批逐步实施搬迁安置,帮助他们尽快摆脱贫困。近几年来,各地涌现了不少“山里下坪,坪里进城”的梯次搬迁模式,促进了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推动了扶贫开发、小城镇建设和山区生态环境保护,一举多得,综合效益显著。要认真总结这类成熟的经验,大力推广成功的作法,推进搬迁扶贫的实施。要科学规划,稳步推进,把搬迁扶贫与小城镇建设、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结合起来,周密安排,通盘考虑,确保贫困人口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二是继续大力实施科教扶贫。扶贫必先扶智。做好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必须克服“重资金支持、轻智力支持;重自然资源开发、轻人力资源开发”的倾向,大力强化以人为本的意识,把智力开发和提高人口素质摆在首位,继续深入开展科教扶贫。要在全市大力实施“新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基础文化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要积极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普及科技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围绕发展特色农业,大力推广适用技术,狠抓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努力实现贫困地区县县有科技示范园(区)、乡乡有科技示范点、村村有科技示范户。中专和职业技术学校,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办学,大力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新型农民。要通过培训,努力使每个贫困户至少有一个掌握1——2门实用技术的科技明白人。

三是深度推进开放式扶贫。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经济。长期封闭,开放不够,是贫困地区长期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越是贫困地区,越要扩大开放,走开放式扶贫之路,这是加快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要大力提倡走出去。当前,特别要大力引导、组织贫困山区农村劳力外出打工,使他们在增加收入的同时,接受观念,掌握新技能,提高综合素质。贫困地区的人具有吃苦耐劳的共同秉性,只要他们能够走出去,很多人可以站住脚,逐步摆脱贫困。如果能有一部分人致富后回乡创业,还能带动更多的人共同富裕。扶贫开发就要注意培养这样的典型。另一方面,要破除闭关自守的封闭意识,敞开山门,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投资环境,以丰富的资源、优惠的政策、相对廉价的劳动力等,吸引外地客商前来投资兴业,加速贫困地区面貌的改变。市委、市政府决定,大力支持贫困县和不对外开放县到宜昌开发区及其他地区异地办厂,各地要抓住这一机遇,扩大招商引资,加快发展步伐。

第四,要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优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效扶贫形式,也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机关定点扶贫、区域协作扶贫、民间参与扶贫的新形式、新途径、新办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使全社会扶贫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党政机关定点扶贫,不仅要继续坚持下去,而且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搞得更有成效。市直各部门都要把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工作职责,将扶贫开发纳入本部门工作年度计划和总体规划,共同帮助贫困地区完成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各项任务。全市定点帮扶工作一定四年不变,对扶贫重点对象,要一户不漏地安排干部帮扶,不脱贫,不脱钩。

要继续动员和组织市内乡镇之间开展对口帮扶活动。按照“优势互补、互利互惠、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开展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经济技术协作,着重扶持贫困地区建设一批特色农业基地和产业化龙头骨干企业,使贫困乡村、贫困人口直接受益,并为缓解当地财政困难多作贡献。

要进一步发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投入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使扶贫开发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形成扶贫开发的大合唱。各派、工商联、群众团体、厂矿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人民和武警部队等都要发挥各自优势,为支持贫困地区开发与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要继续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广泛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积极向贫困地区捐资捐物,广辟扶贫开发的资金渠道,为贫困地区济困解难。

第五,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也是我们克服困难、开创事业的一个重要法宝。完成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任务,必须坚持贯彻这一方针。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有没有改天换地、战胜贫穷的雄心壮志,有没有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决定着脱贫致富的进程和成效。这些年来,有的贫困地区面貌一新、走向富裕,有的却山河依旧、仍然贫困。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干部群众的精神状态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果不愿意进行艰苦的工作,总把希望寄托在国家、部门及社会的帮助上,就很难改变贫困的面貌。只有把外部的支持帮助与内部的艰苦努力结合起来,才能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只要贫困地区的各级党组织和干部群众励精图治,同心协力,开动脑筋,苦干实干,脱贫的办法就会越来越多,致富的路子就会越走越宽。

第六,要继续加强扶贫开发的组织领导。扶贫开发的方针有了,规划有了,政策有了,关键在抓好组织领导。扶贫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如何推动、社会力量如何动员、贫困地区的工作如何开展、各项措施如何落实,都要一一研究,逐项组织落实。贫困地区的各级党委、政府要继续把扶贫开发摆在中心位置,作为首要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特别是贫困县的党政一把手,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亲自抓扶贫开发工作。要亲自部署,亲自检查,亲自落实。要继续实行县市区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工作责任制,继续实行党政领导分片包干、挂点扶贫制度,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一手情况,体察民情实情。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带着感情深入贫困群众,了解、理解他们的冷暖疾苦,真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都要带着激情发奋图强,真抓实干,致力于贫困面貌的改变。任职一届,致富一方,这是足以留传后世的辉煌业绩。希望贫困地区的广大干部通过苦干实干和巧干,在新阶段的扶贫开发中充分体现人生的价值,干出实实在在的政绩。

扶贫济困工作总结范文2

农村贫困问题是一个关系着人类生存发展的关键问题;而且,农村贫困问题也是一个制约着我国经济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缓解和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责任和任务,是贫困人民的迫切希望。我国是一个拥有13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仍然存在农村贫困现象。

十一届三中全会三十多年来,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大范围的扶贫运动,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85年,采用体制改革推动缓贫,第二阶段从1986年到2000年,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第三阶段从2001年到今天,进入消除贫困的扶贫时期。通过扶贫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国取得了极大的成绩,广大农民已经解决了温饱难题,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开始步入建设新农村的阶段。但目前我国农村扶贫开发仍然存在许多缺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提出我国扶贫开发工作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阐述了扶贫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扶贫方式等,因此,如何进行扶贫方式的创新仍是我们的研究课题。

二、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

国外关于贫困问题的研究已经形成了相对较完整的体系。雷诺兹(Reynolds)认为,所谓的贫困问题是指许多家庭没有足够的收入可以使之有最起码的生活水平。英国学者奥本海默(Oppenheimer)认为贫困是指物质上的、社会上的和情感上的匮乏。默里(Murray)通过对美国黑人贫民区的研究也认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不能建立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导致失败的人生和物质生活的贫困。《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认为“贫困不仅是物质上的匮乏和较低的健康和教育程度,还包括风险和面临风险时的脆弱性,以及不能表达自身需求和缺乏影响力”。这些关于贫困的概念,更加清楚明了地说明了贫困的特点和产生贫困的原因,使人类更加了解贫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扶贫开发行动,与贫困作长期的斗争来真正消除贫困。

贫困问题关系到贫困人们的生活问题、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国家经济的发展状况,解决贫困问题一直是各国关注的重要问题。罗森斯坦—罗丹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想摆脱贫困,实现经济的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工业,需要增加资本投资,促进资本形成。英国著名学者彼德·汤森(Peter Townsend)认为:“当某些个人、家庭和群体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取自己所属的那个社会公认的、一般都能享受到的饮食、生活条件、舒适和参加某些活动的机会,那么就可以说他们处于贫困状态。”缪尔达尔指出不发达国家摆脱贫困需要进行三个方面的改革:一是;二是教育改革;三是权力关系改革。他在《世界贫困的挑战》中从经济、政治和社会等不同角度总结了南亚和东南亚国家贫困的原因和阻碍经济发展的关键,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对抗贫困问题的建议。

2.国内研究

贫困是一个存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世界性问题,是一个历史和社会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含义,贫困也是一个综合概念,涉及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心理和生理等各个方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贫困就是因为经济收入不足而不能达到最低生活水平或社会可接受的生活标准的状况。但是只从经济学角度理解贫困的含义是不够的,贫困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贫困实质上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的是由于缺乏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资源而处于一种社会不可接受的最低生活水平或生存状态;二是指摆脱这种最低生活水平或生存状态但缺乏必要的手段、能力和机会(肖立新,2011)。

面对我国农村贫困问题,傅道忠(2009)认为应重点解决贫困人口的权利贫困和能力贫困,发展农村经济,鼓励农村劳动力流动,把开发性扶贫和知识性扶贫结合起来。范小建(2010)提出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农村扶贫开发工作需要改善,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尽快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进一步完善扶贫工作机制,加强扶贫队伍建设。李秉龙和李金亚(2011)总结了我国农村扶贫开发事业的成就和经验,提出要针对农村扶贫开发的新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坚持开发式扶贫,统筹兼顾,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徐守盛(2012)则认为应该认清形势和任务,总结经验,努力创新,做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自觉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三、农村扶贫开发存在问题

1.扶贫资金投入和管理不合理

我国政府投入农村扶贫的专项资金进行农村扶贫工作,为贫困人民改善生活生产条件,提高生活水平,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道路。但是扶贫资金仍然不足,真正用于扶贫的资金很少,到位程度低,从而资金发挥的效力就低,无法达到扶持贫困人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效果,失去了扶贫资金的效用。扶贫投入资金大多用于修建农村道路、发展工业等项目,投入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传播、农业机械设备等农业生产方面的资金很少,贫困地区政府把资金大部投入到乡镇企业和工业上,没有用于农业建设和十分贫困的地区,使得没有达到真正的扶贫,不能改变农村贫困人民的贫困状况。由于我国各部门之间工作严重不协调,每个部门都有各自办事的原则、管理方法和程序制度规定,使得扶贫资金的下发存在很大难度,各部门将资金划分,运用于各自认为应该使用的扶贫项目上,产生扶贫资金十分分散的现象,不能发挥总体合力的作用,不能顺利开展农村扶贫开发工作。

2.农村扶贫主体和对象不全面

现阶段扶贫主要依靠政府设立的扶贫资金,政府成立专门的扶贫机构,制定农村扶贫开发的规划、方向和具体实施,但是随着农村扶贫开发任务的加重和对农村扶贫开发的迫切需求,政府扶贫工作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已经不能满足农村扶贫开发事业的需要。目前,社会机构、企业等非政府组织没有扶贫开发的意识,认为自己不应承担农村扶贫开发的责任,加之政府给予他们参加扶贫的优惠政策不够完善,因此,从自己和组织的利益出发,他们会半途而废,或者根本不愿参加扶贫。由于贫困地区的人们参与意识淡薄,对政府的依赖大,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他们也不能积极的参加扶贫开发,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和学习不主动,单纯依靠外界帮扶的思想严重,不利于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阻碍了扶贫事业的总体进程。

3.贫困地区自我脱贫能力缺乏

自我脱贫和发展能力不足是制约贫困地区脱贫和脱贫地区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贫困人民大多居住在自然条件差、社会基础服务水平低的地区,主要以从事单一农业为生,农业技术落后,第二、三产业发展落后或停滞,缺乏各行业之间的互补。在农业管理技术落后和农业基本设施缺乏的情况下,农业管理不科学,产量低,收入少,而且,当遇到自然灾害时,贫困人民没有自救之力,收入将会没有保障,一年的劳动仅仅换来极少的收入,甚至一无所获,从而使人们更加贫困。贫困地区由于缺乏资金,生活环境恶劣,社会服务水平低,学校、教育机构等基础服务设施也很少,加之生活压力所迫,入学率极低,辍学率、文盲率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低,使得他们很难掌握农业科学技术,而且进行农业再生产和发展乡镇企业十分困难,不能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由于文化水平低,农业推广人员与贫困农民的接触也不多,不能进行技术与生产面对面的交流,使农民对科技人员的信任程度很低,对新技术了解很少,从而不愿采纳新技术、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采用很难,这些都加大了农业发展难度,未能达到使贫困人口脱贫发展的效果。

四、农村扶贫开发对策

1.加强扶贫资金投入和管理

扶贫开发资金的到位与否和使用效率直接关系到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效果,我们必须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严格管理,使扶贫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我国政府要在能力有限的境况下,逐渐增加扶贫资金的投入,以保证农村扶贫开发事业的顺利开展。《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规定:中央和地方财政逐步增加扶贫开发投入。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贫困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加大中央集中公益金支持扶贫开发事业的力度。为防止扶贫资金挪作他用,要依托互联网建立农村扶贫资金管理体系,将各地农村扶贫开发资金的信息及时公布到网上,接受广大群众和社会群体的监督,农村扶贫开发资金的使用情况还要在乡、村进行公示,做到信息公开,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监督。最重要的是,国家有关审计部门对农村扶贫开发资金要进行全方位的审计,防止挪用和贪污,对于违法问题严肃处理,建立由政府、社会各团体组织和群众共同参与的农村扶贫资金管理系统。对扶贫资金还要统筹考虑,进行合理的安排和使用,使政府各部门协调工作,把扶贫资金用到农业经济科学发展上,发挥扶贫资金的最大作用,解决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提高生活水平,改善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等。

2.社会扶贫和开发式扶贫相结合

政府应该转变其职能,制定扶贫开发的总体方针政策,从宏观整体上把握农村扶贫开发的实施,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政府应该动员全社会力量参加扶贫工作,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提高非政府组织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创新农村扶贫开发模式,为贫困人口脱贫服务,发挥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推动扶贫事业的发展前进,社会共同帮助扶贫,共同走上致富的道路。当前,我们应该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文化,进行科技扶贫,修建道路、文娱场所、通信等各种基础设施,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经济和生活环境协调发展。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带动贫困地区人民摆脱贫困,提供资源让贫困人们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信息,抓住机遇,在保证生态环境不受损害的前提下,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科学发展新兴产业,摆脱贫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提高贫困人口的管理水平和发展能力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想使贫困人们提高自我发展能力,首先要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利用社会保障解决温饱问题,加强自我脱贫的本领。其次是投入人力、财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保障贫困人们接受教育的权利,提高入学率,降低辍学率和文盲率,逐渐开拓人们的视野,掌握求生存谋发展的技能,结合贫困地区实际,采用合适的方法向人们传授科学文化,立足自身走上致富的道路。最后还要依靠科技扶贫的引导,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对贫困地区实施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乡农技人员带领农民到地里,亲自讲解技术,由技术人员亲自示范,随之让农民自己试验,然后指出农民不对或不合格的地方,让农民改正操作方法,最终使农民掌握先进技术,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利用多样媒介推广技术信息,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会、媒体宣传、亲自指导等多种方式,提高农民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同时鼓励农民进行创新,切实做到摆脱贫困,自我发展。

4.积极完善运输能力和开展产业化扶贫

道路的畅通与否关系着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贫困地区要积极修建道路,加强贫困地区内的运输能力,同时加强与外界的沟通能力,利用发展的经济带动贫困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步摆脱贫困现状。发展物流运输事业,使贫困地区的特色产品和产业更加便捷的推广出去,因地制宜地发展贫困地区的农业特色产业,充分利用有价值的资源,增强自我脱贫能力,摆脱贫困。产业化扶贫是一种重要的扶贫形式,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协会等组织带动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结合当地实际,采用适当的合作形式,团结全体贫困人民,共同奋斗,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水平,共同富裕。

五、总结

扶贫济困工作总结范文3

关键词:农村扶贫开发;组织动员机制;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1-0005-06

一、坚持中央政府在扶贫开发中的主导地位

贫困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和社会问题。历史经验证明,贫困往往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政治动荡和社会不稳定的重要根源。如果不能逐步消除贫困,一个国家就难以长期保持社会稳定。没有稳定,根本谈不上发展。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努力实现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都十分重视对贫困落后地区的扶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不仅高度重视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而且从中国国情出发,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坚持中央政府在扶贫开发中的主导地位。

中央政府在扶贫开发中的主导地位和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扶贫开发工作各级领导机构。1982年12月,国务院三西地区农业建设领导小组成立,这是第一个领导区域性扶贫开发工作的机构。1986年5月,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1993年9月更名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立,这是第一个领导全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机构。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成立后,根据国务院的统一要求,各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市、州、盟)、县(市、区、旗)级政府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负责领导本地的扶贫开发工作。

2.把扶贫开发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强调要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同时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扶持老革命根据地、边疆地区和其他贫困地区改变落后面貌.国家和发达地区要对这些地区继续给以财力、物力和技术力量的支持。此后,扶贫开发工作一直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3.确定扶贫开发的具体帮扶对象。针对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一部分县、乡、村的实际情况,中国政府决定以县为扶贫开发的基本单元,以贫困村、贫困户为具体帮扶对象。1986年,国家确定了331个县为国家专项扶贫资金投放的重点对象,这331个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加上各省区市确定的371个贫困县所覆盖的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总人口的80%以上。1994年,国家调整了贫困县的标准和范围,确定了592个县为国家专项扶贫资金投放的重点对象,这592个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分布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涵盖了全国72%以上的农村贫困人口。进入21世纪以后,国家重新在中西部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确定了592个县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这592个县的农村贫困人口覆盖了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50%以上、低收入人口的60%以上。同时,中国政府突出强调扶贫开发到村到户,并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14.8万个重点贫困村,覆盖了全国83%的贫困人口。

4.制定国家扶贫开发规划。1994年4月,国务院制定并颁布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明确提出了扶贫攻坚的形势与任务、奋斗目标、方针与途径、资金的管理使用、政策保障、部门任务、社会动员、国际合作、组织领导等问题。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目标、明确对象、明确措施和明确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2001年6月,国务院制定并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明确提出了新世纪头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奋斗目标、基本方针、对象与重点、内容和途径、政策保障、组织领导等问题。这是继《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之后,又一个指导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5.扶贫专项资金投入不断增长。中央政府为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支持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所安排的专项资金包括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补助资金、新增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和扶贫专项贷款等。据财政部农业司赵鸣骥司长2008年7月17日在扶贫开发形势和政策研讨会上公布的数据,中央财政安排的扶贫资金由设立之初(1980年)的5亿元增加到了2007年的144亿元,累计安排扶贫资金1600多亿元;1986-2007年,中央财政共安排贴息资金70多亿元,引导金融机构发放扶贫贷款近2000亿元。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在2008年和2009全国扶贫工作会议上公布的数据显示。这两年中央财政安排的扶贫资金分别是167.34亿元和197.34亿元。财政部农业司扶贫处在《2010年财政扶贫开发基本情况》中公布: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的扶贫资金为222.68亿元。

6.对贫困地区、贫困户和扶贫开发工作实行各种优惠政策。例如《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提出中央和地方安排开发项目时,应向资源条件较好的贫困地区倾斜;国家制定和执行产业政策时,要考虑贫困地区的特殊性,给予支持和照顾;对贫困地区的进出口贸易,要坚持同等优先的原则。199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提出对所有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户,免除粮食定购任务,减免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对贫困县新办企业和发达地区到贫困地区兴办的企业,在三年内免征所得税。

二、组织党政机关定点帮扶贫困县、乡、村

组织党政机关参与扶贫开发工作,不仅有利于密切党和政府同群众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党的干部全面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984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要求国家有关部门都要指定专人负责,分别作出帮助贫困地区改变面貌的具体部署。1986年6月26日,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提出国务院各有关部门都要把解决贫困地区群众温饱问题提上议事日程,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和帮助贫困地区。会议强调凡有条件的部委,都应当抽派干部。深入到贫困地区帮助工作;有的部委可以相对稳定地联系一片贫困地区,定期组织干部去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并帮助贫困地区排忧解难,开发经济;有的部委可以根据本部门的特点和条件,有计划、有选择地为贫困地区做几件实事。《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强调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都应积极与贫困县定点扶贫,一定几年不变,不脱贫不脱

钩。《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再次强调要把党政机关定点帮扶贫困地区确立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

党政机关定点帮扶贫困地区的工作始于1986年.最初是由科技部、农业部、林业部、地质矿产部等10个部委分别在全国18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选定一个区域作为联系点开展定点扶贫,此后逐步形成了中央党政机关定点帮扶到县,省、地、县党政机关定点帮扶到贫困乡、村的工作格局。

1.党政机关定点扶贫的总体任务。党政机关定点扶贫的总体任务是广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农村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帮助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更新思想观念、不断提高素质;采取有效措施,帮助扶贫对象解决温饱问题并实现脱贫致富,重点提高贫困乡村和农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坚持开发式扶贫,积极推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本服务能力、培育农业主导产业,促进扶贫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新工作机制,整合各种资源,努力形成推动扶贫工作的强大合力;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协助当地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2.党政机关定点扶贫的工作思路。针对定点扶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现实需求,制定帮扶工作规划.以贫困乡村和贫困人口为工作目标,以解决定点扶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工作重点,以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易地搬迁扶贫、基层干部和劳动力培训、基层组织建设等为工作抓手,努力为定点扶贫地区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3.党政机关定点扶贫的组织领导。定点扶贫部门要高度重视定点扶贫工作,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分管领导和分管部门,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定点扶贫部门领导每年应深入本部门定点扶贫单位,开展调查研究,实地指导工作,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将定点扶贫工作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定点扶贫工作;及时将本部门帮扶情况,包括年度总结、统计报表和工作安排等报送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中央组织部及本部门党的关系所属工委。

4定点扶贫工作与培养锻炼干部相结合。参与定点扶贫的部门每年要选派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到定点扶贫单位挂职扶贫。选派干部的人数可根据本部门定点帮扶单位的数量确定,一般1个县选派1名干部。挂职扶贫干部实行一年一轮换,凡自愿要求延长挂职扶贫时间的,要提倡和鼓励。挂职扶贫干部由派出部门、派驻地单位共同管理,以派出部门为主,要进行严格的任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据国务院扶贫办初步统计,从2002年到2009年,参与定点扶贫的中央和国家机关等241个单位共向44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投入扶贫资金(含物资折价)84.87亿元,帮助引进各类资金292.5亿元,帮助安排扶贫项目9432个,引进人才3904名,引进先进技术1712项,资助贫困学生28.8万人次,培训干部群众151.6万人次。同时,各省区市的定点扶贫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从2007年到2009年的3年时间里,各省直单位对帮扶地区直接投入的资金达到98.2亿元。

三、安排东部发达省市对口帮扶西部贫困地区

安排东部发达省市对口帮扶西部贫困地区,不仅是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缩小地区发展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东部发达省市了解贫困地区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突出问题,增进对贫困地区群众的感情,改进工作作风的必要举措。1992年lO月,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强调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要采取多种形式帮助贫困地区加快发展。1993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组织经济富裕地区对贫困地区的对口支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再次强调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广东、江苏、浙江、山东、辽宁、福建等沿海较为发达的省,都要对口帮助西部的一两个贫困省区发展经济。1996年7月,在国务院的直接安排和部署下,东部沿海发达省市对口帮扶西部贫困省区的工作全面展开。

1.东西扶贫协作的具体安排。东西扶贫协作的具体安排是北京市帮扶内蒙古自治区,天津市帮扶甘肃省,上海市帮扶云南省,广东省帮扶广西壮族自治区,江苏省帮扶陕西省,浙江省帮扶四川省,山东省帮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辽宁省帮扶青海省,福建省帮扶宁夏回族自治区,大连、青岛、深圳、宁波等4个计划单列市帮扶贵州省。1997年重庆直辖市设立后,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于2002年又决定由珠海和厦门对口帮扶重庆。至此,东部共有15个发达省市对口帮扶西部11个省区市,东西扶贫协作已涉及26个省区市。同时,国务院决定全国各地对口支援自治区、有关地区对口支援三峡库区以及原有的区域经济合作安排不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经济较发达的市、县与经济欠发达的地、县的扶贫协作工作,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2.东西扶贫协作的内容方式。东部沿海发达省市帮助西部贫困地区培训和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和资金,传递信息,沟通商品流通渠道,促进物资交流;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帮助贫困地区发展有利于尽快解决群众温饱的种植业、养殖业和相关的加工业,帮助贫困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开发型产品的生产;组织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带动和帮助贫困地区生产同类产品的经济效益较差的企业发展生产;开展劳务合作,根据实际需要。合理、有序地组织贫困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到经济较发达地区从业;发动社会力量,开展为贫困地区捐赠衣被、资金、药品、医疗器械、文化教育用品和其他生活用品的活动。

3.东西扶贫协作的工作机制。建立协作双方领导定期互访、联席会议等机制。共同研究解决扶贫协作重大问题。确保扶贫协作工作有目标、有规划、有投入、有措施;建立财政援助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工作交叉检查机制、项目绩效评估机制和有效的工作激励机制;建立规范的东西扶贫协作项目遴选机制,共同研究制定规范的东西扶贫协作项目管理办法;东部省(市)扶贫协作工作部门要加强对区县级扶贫协作部门的工作指导和项目协调,整合项目资源,形成工作合力;西部省(区、市)扶贫办要加强对扶贫协作工作的指导和监管,以省为单位建立规范、完整的东西扶贫协作项目档案,并通过网络媒体等多种方式向社会公布,规范扶贫协作项目管理,提高扶贫协作项目效益。

据统计,1996-2000年东部13个省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累计为西部贫困省区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21.4亿元,双方签订项目协议5745个,协议投资280多亿元,实现投资40多亿元,从贫困地区输出劳动力51.7万人。此外,东西部地区在干部交流、人才培训、援建学校、建设基本农田、修筑公路、解决人畜引水困难等方面也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协作。另据新华社记者吴涛、王攀2010年6月28日在新华网的《中国东西扶贫直面差距进入“十年攻坚”阶段》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10年6月,中国东部沿海富裕省份和城市向西部相对落后地区提供的无偿财政

援助超过70亿元人民币,援建学校近5500所;同时,东部企业在西部地区的扶贫性开发投资总额超过2500亿元。组织安排西部劳务输出达238.9万人次。

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帮助贫困地区开发建设

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解决温饱问题,是党和政府的重要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工作,不仅有助于贫困地区的群众脱贫致富,而且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培育和发扬良好的社会风尚。1994年4月,《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强调各派和工商联要发挥人才众多、技术密集的优势,帮助贫困地区培训人才、推广农业技术;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都要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工作;大专院校、科研单位通过科技承包、技术推广、选派科技副县长、副乡长等形式,提高贫困地区科技发展水平;人民和武警部队要帮助驻地群众解决温饱进而脱贫致富。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再次强调各群众团体、派、工商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人民、武警部队要认真总结经验,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为解决群众温饱问题作出新的贡献。2001年6月,《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进一步强调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非政府组织参与和执行政府扶贫开发项目;企业可以通过捐赠资金。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共同参与扶贫开发;欢迎海(境)外的华人、华侨及各种社团组织,通过不同形式,支持贫困地区的开发建设。

1.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目前,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农村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等4个方面。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工作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一是国有企业定点扶贫。到2009年.共有156家中央国有企业定点帮扶269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国有企业开展定点扶贫的具体方式是为当地引进项目、派人员挂职、搞技术培训、帮助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信息支持等。二是企业社团联手扶贫。企业通过各类基金会或其他社会组织向贫困地区捐款捐物和组织支助志愿者,支持一些扶贫项目,包括援建学校、基础设施、养老院、医院,支持白内障复明手术、贫困儿童救助、贫困母亲救助、残疾人救助等。三是龙头企业带动扶贫。以企业为龙头,与农户构成不同连接方式,共同发展产业。开拓市场。四是村企合作扶贫。企业与贫困村结成合作关系,进行一对一的支援,帮助贫困群众发展经济,增加收入。

2.群众团体参与扶贫开发工作。例如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除配合国务院承担残疾人专项扶贫工作外,还定点帮扶河北省南皮县。其参与扶贫的主要方式是实施农村残疾人危房改造工程,负责康复扶贫贷款的发放,开展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建设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等。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开展了母亲健康快车、母亲小额循环扶贫、灾区母亲安居工程、春蕾计划、妇女健康检查、妇女教育培训等扶贫活动。委员会开展了农村青年素质培训、创业小额贷款、就业创业示范以及贫困地区基层团组织扶持等扶贫活动。中华全国总工会定点帮扶山西省和顺县。其开展的特色产业开发、科技培训、惠农信息平台建设、修建惠民工程、教育扶贫等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3.派和工商联参与扶贫开发工作。例如1988年6月。贵州毕节试验区成立后,中央统战部和台盟中央与赫章县、民革中央与纳雍县、民盟中央和致公党中央与毕节市、民建中央与黔西县、民进中央与金沙县、农工党中央与大方县、九三学社中央与威宁自治县、全国工商联与织金县先后建立了定点帮扶关系。20多年来,各派和工商联在毕节实施了大量周期短、见效快、科技含量高的扶贫示范项目,包括农业综合开发试验示范基地、坡改梯示范工程、旱作农业试验示范基地、蔬菜示范种植基地、反季节无公害蔬菜试验和生产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中药材基地、畜禽养殖基地、经果林示范栽培、良种农作物试种基地、畜牧品种改良等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4.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开发工作。例如中国扶贫基金会开展的以小额信贷、母婴平安120、新长城特困大学生自强、紧急救援、孤儿救助为代表的援助型项目和以扶贫中国行、中国消除贫困奖评选表彰、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合作实施村级扶贫规划为代表的倡导型项目等都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据中国扶贫基金会出版的(20年回眸》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底,中国扶贫基金会累计筹措并投入扶贫资金和物资41.25亿元,实施扶贫项目200余项.受益贫困人口超过1176万。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成立后。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支持老区建设。据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王作义会长在全国老促会第八次会长座谈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07年。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共为革命老区引资220亿元,募集资金25亿元,联系建设项目5A万个。修建中小学校9138所,资助贫困学生29万人,派出巡回医疗队7438批次,医治病人261万人次。捐赠价值812万元的医疗器械。培训农村技术人员97万人次。培训农民2283万人次。

此外,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红十字会等社会组织也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扶贫活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组织实施的以救助失学儿童为主旨的“希望工程”,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与中国计生协、中国人口报社组织实施的以救助贫困地区计划生育家庭贫困母亲为主旨的“幸福工程一救助贫困母亲行动”。联合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卫生部、科技部、农业部、人事部、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的以缓解贫困地区师资、医疗、科技等各类人才缺乏状况为主旨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等也构成了社会力量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积极开展与国际社会在扶贫开发领域中的合作

中国的扶贫开发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同时中国政府重视与国际社会在扶贫开发领域中开展合作。1994年4月,《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提出要“积极开展同扶贫有关的国际组织、区域组织、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交流,让国际社会及海外华人了解我国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扶贫工作。要积极扩大和发展与国际社会在扶贫方面的合作。广泛地争取对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支持。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的投资环境,以资源优势和优惠政策吸引海外客商到贫困地区兴办开发型企业,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199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充分利用目前国际社会关注发展中国家缓解贫困的有利条件,进一步发展与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在扶贫开发领域里的交流与合作,广泛争取国际社会对我国扶贫开发的援助和支持。”《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再次强调要积极“发展扶贫开发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继续争取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援扶贫项目。为保证其

顺利执行,国家适当增加配套资金比例,对地方财政确有困难的可以全额配套。要根据贫困地区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对外援项目的管理:努力提高外援贷款项目的经济效益,增强还贷能力。通过多种渠道、不同方式争取国际非政府组织对我国扶贫开发的帮助和支持。加强与国际组织在扶贫开发领域里的交流,借鉴国际社会在扶贫开发方面创造的成功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进一步提高我国扶贫开发的工作水平和整体效益。”

1.世界银行在中国开展的扶贫项目。在扶贫领域的国际合作中,世界银行是与中国政府合作时间最早、合作项目最多、合作资金规模最大的国际机构。从1995年起,中国政府利用世行贷款先后实施了中国西南(云南、贵州、广西)扶贫项目、中国秦巴山区(四川、陕西、宁夏)扶贫项目、中国西部(内蒙古、甘肃)扶贫项目、中国农村贫困社区(四川、云南、广西)发展项目、中国贫困农村可持续发展(河南、重庆、陕西)项目,累计利用世行贷款资金约8亿美元,覆盖中国中西部最贫困的10个省区市、14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870多万贫困人口受益。

2.联合国机构在中国开展的扶贫项目。例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和于田县开展了贫困农村产业发展和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尼勒克县、察布查尔县,和田地区的于田县、策勒县和墨玉县,喀什地区的伽师县、疏勒县和疏附县。哈密地区的巴里坤县和伊吾县开展了贫困地区农村综合发展项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甘肃永靖县、湖北秭归县、四川南充和汶川开展了儿童贫困与发展试点项目;联合国粮食计划署从1979年至2005年共向中国提供了价值约9亿美元的无偿粮食援助,并帮助中国贫困地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3.区域性组织在中国开展的扶贫项目。例如亚洲开发银行开展了贫困农户参与黄河流域洪水控制项目、贵州纳雍社区扶贫示范项目、非政府组织参与村级扶贫规划项目、山西河川流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甘肃清洁能源开发项目、云南思茅森林和木材可持续利用项目、豫西农业发展项目等。亚洲开发银行还十分关注中国贫困农村的交通建设,先后为腰古至茂名、达县至万县、神木至延安、成都至南充、赣州至龙岩、宜昌至万州等铁路建设,以及对江西、河北、云南、山西、贵州、重庆、陕西、广西、四川、宁夏等省区市的公路建设提供了贷款援助。

4.外国政府在中国开展的扶贫项目。例如中德山西扶贫项目,扶贫监测评价体系江西试点项目,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覆盖云南、新疆、青海、甘肃等4省区);中荷安徽霍山双边发展合作项目;中澳技术合作喀斯特环境恢复项目(广西);中日技术合作山西雁门关地区生态环境恢复及扶贫项目,广西天湖贫困区扶贫项目;中英云南环境发展与扶贫项目,西南基础教育项目(覆盖云南、广西、四川、贵州等4省区),甘肃水资源需求管理、面向贫困人口的农村水利改革、结核病控制、大龄女童技能培训和能力建设合作伙伴、艾滋病防治等项目;中加宁夏农村扶贫项目;中意云南综合扶贫项目。

5.国际(港澳)民间组织在中国开展的扶贫项目。例如国际行动援助组织在陕西开展了农村贫困社区发展项目,在甘肃开展了农村发展示范区项目及贫困地区妇女生育健康项目;国际伊斯兰救援组织在宁夏海原开展了“女生之家”项目;全球基金在云南开展了疟疾健康教育项目;德国米索尔基金会在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开展了“参与式综合发展、环境保护与扶贫相结合”项目;世界宣明会在广西开展了孤儿及特殊儿童服务、救灾重建、教育助学、医疗卫生等项目;香港道德会在重庆开展了教育扶贫项目;香港华光功德会在宁夏固原开展了井窖集雨场建设项目;澳门巴迪基金会在甘肃开展了农村妇女环境建设项目。

据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2010年1 1月18日主办的《中国外资扶贫成果展》公布的数据,到2010年,已有50多个国际机构以不同方式、不同角度参与了中国的扶贫开发事业:我国在扶贫领域直接引进利用外资接近14亿美元,加上国内配套资金,投资总额已达到人民币198.2亿元;107个外资扶贫项目覆盖了中西部18个省(区、市)的320个县,使近2000万贫困人口受益。

六、发挥贫困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主动性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于1986年在全国农村范围内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以后,改变了以往分散救济式的扶贫方式。确立了开发式扶贫的根本方针。开发式扶贫较之以往的救济式扶贫来说比较注重贫困群众的参与性,但是,由于贫困群众的经济基础差、文化素质低、参与意识弱,容易形成对政府的强烈依赖,他们视政府为“救世主”,认为扶贫开发是政府的事,对他们进行救济是“天经地义”:以往的扶贫开发工作都是采取项目运作的方式,扶贫资金跟着项目走,以项目覆盖贫困人口,扶贫者往往把项目当成扶贫开发工作的主体,而把贫困群众当作扶贫开发项目实施的工具,这使得贫困群众实际上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政府主导扶贫开发的反贫困治理模式实行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为了保证扶贫开发工作任务能够按计划完成,某些地方政府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制贫困群众执行自己的决定,而不注重他们的主动参与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可见,开发式扶贫在具体运作过程中仍未能充分反映贫困人口的意愿,比如在扶贫项目的选择、政府扶贫效果的评价、自身贫困现状的评估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等方面均未能充分考虑贫困群众的意见,这弱化了贫困群众参与开发式扶贫的主体意识。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积极倡导和推动参与式扶贫。通过参与式扶贫,把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与各级政府的帮扶措施紧密结合起来,把被帮扶对象的主观努力与全社会的积极支持紧密结合起来,以形成开发式扶贫的巨大合力。

1.注重培育贫困群众参与的意识。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们所享有的物质生活的发达程度决定和制约着人们心理活动的内容。贫困地区由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下,贫困群众生活还很艰苦,这使得贫困群众在社会生活中往往表现出依赖盲从、消极被动、畏惧保守等心理特征。而参与式扶贫强调要尊重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激发贫困群众的参与意识,发挥贫困群众的首创精神,扶贫方案的制定、项目的选择、措施的落实等都要动员贫困群众积极参与,充分听取贫困群众的意见,倾听贫困群众的呼声,使贫困群众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实施权和管理权,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身力量改变贫穷落后面貌。

2.注重增强贫困群众参与的能力。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落后,贫困群众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尤其是在偏远落后地区文盲率相当高,其中青壮年文盲又占了很大比例。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导致贫困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能力和水平低下。而参与式扶贫强调要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科学和文化,提高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同时把推进参与式扶贫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政府职能结合起来,与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完善民主管理制度结合起来,与建设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结合起来,以此增强贫困乡村和贫困群众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能力。为贫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扶贫济困工作总结范文4

Abstract: As the strategic ac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eliminating poverty,provmoting regional economic societ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realizing the common enrichment finall,the poverty relief development should be guided by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take mantaining,realizing and developing impoverished populace's fundamental interests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the foothold of the entire work and enhance understanding,innovate mentality to start new stage of our country's poverty relief development work.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扶贫;开发

Key words: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poverty alleviation;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1-0215-02

0引言

贫穷是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只有消除贫困,社会才会和谐稳定,经济社会才能又好又快发展,扶贫开发是消除贫困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县当前和今后的一项中心工作。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我县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状况开展我县扶贫开发工作。

1当前我县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丹寨全县辖三镇四乡一个国营农场,有161个行政村。2009年全县人口16.1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6万人,占总人口的90.% ,少数民族人口14.2万人占总人口的87.7%,绝对贫困人口1.6931万人,占总人口的10.45%,相对贫困人口2.2669万人,占总人口的14%。全县现有耕地面积109950亩,其中田88755亩,土21195亩,人均占有耕地0.7亩。

丹寨县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592个重点贫困县之一,也是贵州省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扶持的“月亮山”、“雷公山”贫困县之一。现有扶贫开发重乡(镇)六个,其中:二类四个、三类两个,非重点乡镇一个,有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98个,其中:一类35个,二类56个,三类七个。200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3472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24525万元,第二产业完成23858万元,第三产业完成25089万元。财政总收入6501万元,农业生产总值2356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2700元,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83公斤。

丹寨县资源丰富,平均单位面积年产水量高达77万立方米/平方公里,产水量高于全国平均水量的一倍以上,利于小水电站的开发利用。林业资源上,古、珍、稀树种多,活立木蓄积量21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0.3%,加之自然资源和苗族古朴旅游资源潜在优势大,农副土特产品比较丰富,开发价值和潜力很大。

2我县贫困的原因

2.1 农田基本建设差,干旱严重由于资金匮乏,水利设备不配套,保灌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43.35%,对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抗御能力低。全县虽降水量充沛,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经常发生春旱和夏秋连旱,导致粮食严重减产。如1997年全县大旱,平均每公顷稻田减产粮食1.67吨。2010年3月,百年不遇的大旱,全县大面积农作物绝收,六万多人饮水困难,粮食及其它产业的损失更是难以估算。

2.2 文化教育落后,劳动力素质差全县农村劳动力三分之一左右是文盲,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仅占10%左右,劳动力文化素质差,因贫致愚,因愚交替现象十分普遍,劳动力资源优势难以发挥。

2.3 地方财政入不敷出丹寨县2009年全县财政总收入6501万元,财政支出42198万元,财政收入微弱,无力筹措资金进行农业综合治理和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以致长期低投入低产出,低收入和缺粮导致贫困落后。

2.4 农业技术装备差,中低产田面积大全县蓄、引提水利工程1120处,但由于部分工程不配套和维修管理差,保证有效灌溉面积只达3250公顷,仅占耕地面积的43.35%,一遇干旱则无水可蓄,无水可提。农机总动力30台150千瓦,平均每10公顷耕地仅1.41千瓦,农业技术装备差,抗灾能力弱。全县中低产田土未改良的面积7339.26公顷,占中低产田土面积的61.33%,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质量的提高。

2.5 贫困面积大全县七个乡镇有六个乡镇地属雷公山贫困区,也是新阶段扶贫工作重点的乡镇,有125个行政村,占全县161个行政村的77.64%。全县有重点扶持的贫困村98个,占全县总村数的60.8%,贫困人口3.96万人,扶贫攻坚的难度十分大,任务十分艰巨。

总之,自然条件差,生产水平低,文化素质差,科学技术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缺人才、缺技术、缺资金等因素制约了我县的发展,造成了目前的贫困状态。

3我县扶贫开发取得的成效及基本经验

1993年,时任省长王朝文把丹寨县列入省长扶贫联系点,随后成了连续六任省长和州委书记的联系点。现在,厦门高速公路,贵广快速铁路又过境丹寨,依托两大动脉,丹寨将凸现区位优势,惠泽“珠三角”经济辐射与产业转移,促进山区资源开发,同时,黔东南州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把丹寨纳入凯里城市经济圈,这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激发了各级领导和干部群众战胜贫困的决心。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县的扶贫开发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3.1 外部资源帮扶力度加大近年来,在我县的积极争取下,很多发达地区单位、企业、协会等对我县扶贫开发在资金、技术、智力等方面进行了大力支持和帮助。例如:在我县以“党建带团建”为抓手,开展团情大调研和“青春丹寨”主题活动,依托远程教育定期对团干部进行培训,分期分批组织团员到外地参观学习,使全县95%的团员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100余名团员在新农村建设中成了致富的带头人。香港嘉里集团郭氏基金会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推荐,于2008年开始对丹寨进行为期15年的扶贫。2008年至2009年,香港嘉里集团郭氏基金会投入资金593.7多万元实施的54个脱贫项目和宁波、省、州投入368.6万元实施的70个帮扶项目顺利推进,项目涉及教育、卫生、水利、种养殖等方面,进一步促进了丹寨县扶贫开发工作。

3.2 农民贫困人口逐步减少,经济收入不断增长我县的改革以农村为突破口,县委、县政府积极探索开发式扶贫的新思路,采取“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分类指导、分级负责”,“扶贫到村至户与培植扶贫支柱产业相结合”等办法,并开展党政机关包乡包村、扶贫企业带村帮户、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农村乡土能人“一帮一”等活动,扶贫工作取得较好成效。2000年,我县贫困人口5.06万人(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650元以下计),2008年,我县贫人口为3.96万人(以农民人均年收入1196元以下计),减少了21.7%,2000年,我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1260元,2008年为2441元,增长93.7%,2000年,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57公斤,2008年人均占有粮食386.6公斤,增长8.2%。

3.3 生态能源建设有了长足进展我县始终坚持“科学规划,和谐发展,永续利用,生态环境”的原则,大力实施生态产业建设,打造“绿色银行”,制定实施“绿色家园”,积极推动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实现了生态能源建设“双丰收”,2000年以来,丹寨共建设沼气池近万口,惠及四万余农户。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0.3%,例如:我县龙泉镇得禄村实施“一池三改”生态家园工程,全村80%的农户积极参与改圈改厕建沼气,以往门前屋后一堆堆猪牛粪现象荡然无存,村容整洁,生活和谐。加强对全县茶叶基地和金银花基地的抚育管护,进一步加强对竹产口、森林资源、古法造纸、蜡染制品、工艺鸟笼等绿色产业的开发,推动生态建设和生态利用迈上新台阶。

3.4 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是要突出重点,要坚持从最困难、最需要解决问题的特困村入手,按照“政府统筹,资金捆绑,综合开发,整村推进”原则,加大力度,重点解决饮水、行路、用电、基本农田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切实加强产业开发。现在我县已村村通路、通电。二是因地制宜,坚持统一规划,群众参与,稳步推进的原则,加强重点村建设、小城镇建设、退耕还林、产业开发等工作。三是要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整合分散在各部门有利于贫困地区发展的资源,着力解决好基础设施建设中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在开展扶贫开发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和做法:一是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县委和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同时,乡镇村也相应成立领导小组、项目实施小组、技术指导小组等相关组织,加强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做到分层负责,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保证扶贫开发项目的顺利实施,确保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按计划任务完成。二是立足县情,多种形式开展扶贫开发工作。近年来,立足县情,通过实施技术、资金、关怀、党建干部帮扶等工程,有力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民脱贫。在技术帮扶方面,县里积极组织开展“三下乡”活动,开展各种技能培训,送技术、送资料进村入户,以提高群众的致富能力。2008年以来,开展蔬菜、种养殖等科技培训196期,培训农民群众3600多人次;在资金帮扶方面,我县创新服务方式,启动“农业产业富民工程”贷款业务,为农户投放贷款资金达3160万元,贷款覆盖七个乡镇,125个行政村,受益群众达1652户;在党建帮扶方面,我县立足党建抓发展,以发展促党建,开展“百名党员干部下基层”、“四联四帮―党员干部大深入”、“三创三强”等活动,加大对农村贫困党员和群众的扶持力度,开展活动以来,共有2207名党员帮扶2312户贫困户,帮扶项目563个,资金近300万元,党员直接解决群众困难1639件,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在干部帮扶方面,我县实施民生关怀工程,积极开展千名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着力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难题,采取了“3211”帮扶形式,县级干部每人帮扶三户,乡科级干部每人帮扶两户,一般干部、党员帮扶一户。动员和引导村干、乡土科技示范户、能人大户及农村优秀实用人才“两帮一”取得阶段性成效。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共有74个单位1175名干部参与千名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共帮扶1639人,深入农村开展帮扶活动1700多次,帮扶贫困户发展项目200多个,为贫困户办好事实事300多件。三是做好规划,明确目标。编制完成98个重点村的“十一五扶贫开发规划”,在编写过程中,始终坚持参与式原则,根据各重点村的实际,因地地制宜确定发展目标和建设内容,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从解决农村贫困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实际出发,通过论证筛选具体项目,做好项目的规划及申报工作,使扶贫开发项目具有科学性、效益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四是强化管理,专款专用。在项目组织实施中,在资金使用上严格执行扶贫资金公示制和报帐制,对整村推进扶贫资金的使用定期在县扶贫办政务公开栏上予以公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保证扶贫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扶贫效益。五是整合资源,加大投入。贫困村的建设需要投入的资金量大,而可以用于扶贫的政府资金又分散在各级各部门,县按照“渠道不变,统筹协调,统一安排,用途不变,捆绑使用”的原则,树立“大扶贫”理念,对扶贫部门资源、资金、力量进行整合,使专项扶贫与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有机结合起来,加大项目协调力度,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的作用,形成合力,为项目村建设协调项目资金。

4新阶段我县扶贫开发的思路及对策

做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正绩观,牢牢把握历史发展机遇,以稳定解决特困人口温饱和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中心,以构建和谐丹寨为目标,确保扶贫开发取得实效,确保贫困地区群众收入稳定增长。为此,今后扶贫开发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开展:

4.1 物资扶助与精神扶志相结合,充分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创业精神丹寨是一个集“少、边、山”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抓好扶贫开发是全县人民最紧迫的政治任务,扶贫先扶志,立志才可根本脱贫。我县广大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十分强烈,这是我们扶贫开发的最根本动力。但由于我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长期滞后,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工业基础薄弱,财政运转难,城镇发展慢,农村贫困面大,使一部分干部群众感到发展前途渺茫,精神不振,还有一些干部群众安于现状,不思发展,长期存在“等、靠、要”思想。因此,要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就要引导群众穷则思变,振着精神。充分激发和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脱贫的步伐,实现构建和谐丹寨的基础。

4.2 坚持以人为本,为求每一个贫困人口都能直接受益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就是尽快解决1.6931万农村极贫人口的温饱问题,同时帮助2.2669万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巩固的低收入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贯彻真扶贫,扶真贫的原则,工作中要强调到户、到人;每一项扶贫政策,每一笔扶贫资金,每一个扶贫项目,都要作眼于减少贫困人口。扶贫资金和项目要直接用于解决贫困人口的不同情况,制定和落实具体的帮扶计划和项目,对具有劳动能力和开发潜力的贫困人口,着力帮助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产业,提高综合素质,促其尽快脱贫;对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方的贫困人口,积极稳妥地进行生态移民和扶贫移民搬迁,帮其易地脱贫;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人口,实行社会救济,保证其基本生活需要。

4.3 坚持突出重点,以三项重点工作的突破来活跃扶贫开发全局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三项工作,涵盖扶贫开发的各处领域,抓好了可以带动全面。今后一个时期,要把这三项工作作为扶贫开发的总抓手,进一步加大力度,拓展深度和广度。第一,要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计划,努力从根本上整体改变贫困村的落后状况。全县98个重点贫困村覆盖80%的贫困人口,扶贫开发工作必须下沉到村,扶持到户。第二,要积极开展产业化扶贫,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第三,要切实抓好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

扶贫济困工作总结范文5

江苏省首个扶贫日活动的主题是“邀你一起,扶贫济困”,主旨公益广告为:“关爱贫困老人。今天,我们都是您的儿女!”。

《方案》明确,“扶贫日”活动在省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日常工作由省扶贫办承担,省委宣传部、省委农工办(省扶贫办)、经信委、人社厅、民政厅、教育厅、卫计委、团省委、妇联、工商联、总工会、扶贫基金会、残联为责任部门。各项活动的开展由涉及到的部门牵头组织实施,相关部门配合。牵头部门负责制定工作计划,落实具体任务、责任分工和时间表,并及时向省扶贫办报送活动开展情况和工作总结。

在活动推进方面,《方案》要求,在节俭务实、注重实效;政府指导、自愿捐赠;重在参与、贵在坚持;依法合规、严格监管的原则下,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目标,广泛发动和组织社会各界发挥自身优势,立足行业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扶贫济困活动,关爱和帮扶全省贫困人口,特别是贫困老人,营造人人参与社会扶贫的良好氛围,提高“扶贫日”在江苏的社会知晓度和影响力。为此,江苏省将开展一系列相关活动。

第一,广泛开展宣传。在全国新闻会后,由省政府召开新闻会,介绍江苏省扶贫开发成效,以及开展“扶贫日”相关活动的内容,省扶贫办解读《关于开展村企挂钩扎实推进社会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

在扶贫日当天,由《新华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专题报道江苏省扶贫开发成果和“五方挂钩”帮扶情况。同时,组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主流媒体,宣传全省扶贫济困案例、典型及事迹,对“扶贫日”活动开展情况、取得成果进行持续跟踪报道。

制作主旨公益广告的平面图案,通过张贴海报向大众传播。在主流媒体上公布公募帐号。

第二,组织扶贫捐赠。按国务院扶贫办要求进行,如国家设公募账号,则拟由省扶贫基金会公布统一公募账号,向社会发起公募活动。

第三,召开全省社会扶贫推进会议。在全国电视电话会议结束后,召开推进会议进行落实并加以具体部署。省有关部门、省部属企业、民营企业、社会团体代表、省委帮扶工作队队长参加会议。

扶贫济困工作总结范文6

扶贫济困先进个人事迹材料范文(一)

***同志有着长期的农村工作经验,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深知农民的疾苦,多年来始终坚持为农村服务。担任***市交通局党委书记、局长以来,他认真贯彻省、市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安排部署,他不断强化帮扶意识、健全工作机制、拓宽帮扶思路、落实帮扶项目、解决农村实际困难,坚持以解决广大贫困村群众行路难问题为重点,不断加大交通扶贫开发工作力度,积极实施交通扶贫开发工程,通乡路、通村路、农村乡镇客运站、停靠站、江南乡等一批交通扶贫工作均取得一定成效,为全市扶贫开发整体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一、深入调查研究,谋划扶贫开发工作思路

为了准确把握目前农村交通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交通扶贫开发工作,他经常轻车简出,深入县市、乡镇、村屯调查研究,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摸底,农村广阔的土地留下了他的足迹,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他对县乡基本情况、经济发展现状、全市农村公路状况、群众脱贫愿望和扶贫开发规划等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在他良好的工作作风,务实的工作态度的带动和感染下,我局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全体同志动真情、动真格,真扶贫、扶真贫,真抓实干、埋头苦干。进一步确立了扶贫开发工作思路,找出问题症节,找准致贫原因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制定出台了***市农村公路10年远景规划和***市农村公路发展五年规划,科学合理的确定了我市农村公路建设的目标、规模、重点、技术标准及实施程序。全面改善农村的交通条件,为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创造良好的交通条件。

二、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帮扶工作稳步推进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确立了我局总体帮扶工作思路、推进策略、工作重点和工作机制,贯彻统筹协调、发挥优势、形成合力的工作方针,并较好地坚持了定期走访调研、定期分析情况、定期讲评工作、定期通报情况的四定制度。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各自分工,发挥了部门和行业优势,形成了工作合力,落实了责任,层层抓好落实,一级抓一级,措施有力,狠抓落实,使扶贫工作越来越深入,措施越来越有力。做到了思路一起谋、工作一起做、成果一起出。几年来,在他的带领下,我局有多人次深入各乡镇、村屯调查研究、落实帮扶项目,开展送温暖活动,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他的表率作用,我局对交通扶贫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并制定最优惠的政策,创造最好的施工环境。确立了以提升市、县、乡、村公路通行条件,促进与外界沟通为重点,积极申报项目,经过他和工作人员多次跑省进京,争取建设计划,落实工程建设资金,争取资金,加快公路建设步伐。

三、谋划发展思路,构筑交通先行发展战略

承接九五公路建设的强劲发展之势,他以大气魄、大手笔,结合我市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抓紧组织实施交通扶贫开发项目,加快公路运输主通道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公路建设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工作思路,明确了加大投资的办法。在交通扶贫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中,做到早规划、早部署,早安排,早启动。切实加快***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在全市行政村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实现乡乡通油路;以提高公路技术等级、改善路面质量为重点,以提高乡村公路通达深度、扩展完善区域公路网络为中心,改建主干线公路、骨干通道为二级公路,扩大油路覆盖面;升级改造乡村道路,提高技术等级;修通环县公路通道。形成以***为中心,以二、三级干线公路为骨架,以县乡、乡乡公路为分支,以乡村公路为延伸,以环县公路为框架的四通八达、互联辐射的全市公路交通网络。

四、全面开工启动,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在他的带领带,全市交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努力工作,奋发进取,从20xx年开始到20xx年,计划完成16个乡(镇)与所在县(市)用次高等级以上等级公路相连接,使我市等级路面硬化的乡(镇)从现在的40个增加到56个,占乡(镇)总数的100%,力争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建设公路里程800公里以上的规划目标。20xx年已完成208.7公里,到2004年底共完成552.6公里,占总里程的69%。已用次高等级以上等级公路连接的乡(镇)达到50个,占规划目标的89%。受益人口增加近38.73万人,为县域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交通条件。20xx年,全市通乡公路建总投资8.32亿元,设计划总规模396.2公里,计划竣工343.9公里(***至省界52.3公里为3年工程)。续建***至省界、***至***、***至***、***至***、***至***、***至***等6条通乡公路,总计253.3公里。新开工项目总投资1.1亿元。建设7条总计142.9公里,***区至***公路、***区至***公路、***至***公路、***至***公路、***至***公路、***至***公路、***至***公路。2005年我市计划建设通乡公路134.3公里,分别是***至***42公里、***至***10公里、***区至***5公里、***至***46公里、***至***19.3公里、***至***12公里,计划总投资32268.4万元。在改善农村候车环境方面,他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为了改善农民提高出行条件,20xx年将建设8个乡镇客运站、20个农村客运停靠站。现已完成立项准备。通过完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将极大的改善农民出行条件。

五、坚持标本兼治,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在加快公路建设步伐中,有的乡镇配合难度大,人员资金不到位,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积极协调,帮助解决。在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 20xx年,他又在公路建设项目多,资金缺口大,筹资异常困难的情况下,将扶贫工作放在首位,优先安排计划,优先落实资金,累计投入扶贫建设资金40余万元,先后帮扶了***、***等单位。还开展了以扶两村、建三项为内容的扶贫工作,投入扶贫建设资金26.7万元,扶持***建设卢家桥(桥体设计为钢筋混凝土板梁桥,全长12米,宽6米,净高2米,总造价4.6万元)、西德村德家桥(投资13.4万元,桥体设计为钢筋混凝土板梁桥,全长6米,宽6米,净高1.65米)和德家过水园管涵(全长5米,宽8米,采用直径1米园管四排,工程总造价8.7万元)三个项目。随着这些扶贫项目的建成,将极大改善农村乡镇、村屯通行条件,加速区域经济的发展。

通过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伴随着一条条公路的延伸,带动了附近乡镇经济的发展,使我市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交通状况明显改善,运输商贸迅猛发展;矿产、林果、旅游资源得以迅速开发;乡镇企业蓬勃兴起;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明显转变;沿线农民通过地产供应、劳动力投入等方式,获得了直接经济收入;进一步加强了城乡沟通,使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引导了乡镇企业的合理集聚,完善了小城镇功能,壮大了县域经济,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多更快地转移到小城镇就业。

扶贫济困先进个人事迹材料范文(二)

闫xx同志有着长期的农村工作经验,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深知农民的疾苦。他始终坚持为农村群众服务,为农村发展出力。自20**年7月担任扶贫工作站站长以来,不断强化帮扶意识、健全工作机制、拓展帮扶思路、落实帮扶政策、解决农村实际困难,在推动全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务落实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深入调查研究 谋化扶贫思路

他刻苦钻研精准扶贫政策,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并根据贫困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分别制定适合全镇各村的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同时深入各村逐村开展调查研究,对各村情况分别进行排摸,力求掌握第一手资料,逐一找出制约发展的短板,在帮扶措施上因村因户而异,精准施策,对症下药。通过逐村排摸,全镇基本情况、经济发展、贫困状况、脱贫愿望等情况已了如指掌,对全镇1720户、6696人贫困人口,按不同层次、不同致贫原因进行归类,列出需求清单,制定帮扶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指导各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优化产业结构 拓展增收渠道

他根据全镇土地结构和川区、半山区、山区的地理差异状况,引导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产业,并把劳动力技能培训这项帮扶措施落到实处,通过劳务输出把劳动力培训的成果及时转化为贫困户家庭收入。他针对富康、八娘、唐家、铁池等川区村交通便利、中药材种植加工发展历史悠久的特点,积极引导贫困户转变以往的种植-贩运模式为种植-加工-贩运模式,大力扶持贫困户从事中药材种植、加工、贩运。目前,全镇家庭式中药材饮片加工模式在全乡川区村得到全面推广,正在逐步向半山区、山区延伸。家庭式中药材饮片种植-加工-贩运经营模式,有效提升了中药材产业的附加值,使中药材种植产业成了贫困户脱贫主要渠道。目前,铁池、八娘等村建成了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长廊,在大坪等村建成1500亩以当归、黄芪、党参为主的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使全镇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5000亩以上。

他采取返租倒包的形式,推动富康村建成新型塑料大棚120座,新建8亩联动式日光温室一座,在八娘村新建退耕还林塑料大棚90座,带动贫困户85户从事蔬菜种植。草畜产业方面,通过整村推进项目,投资221万元在团结、红古、南屏等3个村建成暖棚圈舍294座,引进基础母羊1270只;投资44万元在八娘、唐家川两村实施暖棚养猪户110户,引进籽猪330头;先后投资建成了富康村园区肉牛场、奶牛场和养鸡场,甫洞村洮源养殖专业合作社,团结村永安养羊专业合作社,在红古村建成养殖小区2个,在长青村建成林小养鸡小区。在他的组织实施下,通过草畜项目带动贫困户400多户从事养殖。

近两年全镇七八月份降雨量集中,传统马铃薯种子抗病毒传播能力差,导致晚疫病频发。针对这一现实问题,他根据多年农村工作经验,积极帮助群众进行马铃薯晚疫病防治,邀请县农牧局技术人员培训马铃薯种植技术,推广脱毒马铃薯良种,及时协调发放晚疫病防治药品,有效防治了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增加了群众收入,贫困户脱贫有了可靠保障。同时,他还在唐家川、八娘村建成了马铃薯良种生产基地各800亩,推动全镇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2000亩以上。

为了将劳动力培训这项帮扶措施与全镇劳务输出人数多、输出时间长的特点相结合,有效增加家庭收入,他和业务人员、驻村干部一道深入各村对贫困户中有培训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一一进行登记,分类梳理,建立档案,做到培训对象摸底准确。他先后邀请劳务办、科技局、农牧局、卫计局等单位对前期摸底的960名贫困户培训了劳务知识、电子商务、中药材种植加工等技术,并对培训人员进行考试,考试合格的颁发证书,有效提升了贫困户的劳动技能。20xx年劳务输出6500多人,预计劳务收入在1.2亿元以上。同时为了增强培训效果,他还将县直各部门讲解的重点内容录像刻碟,在每一个贫困村组织群众进行观看学习,为广大贫困户脱贫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精准落实扶贫政策 筑牢精准扶贫基础

为了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他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全力协助镇党委、镇政府落实省市县一揽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分村分户列出具体项目需求清单,将扶贫政策落到实处。

在项目落实上保质保量。20xx年配合完成婆婆庄至青山15.5公里通畅公路建设和24条46.5公里村庄道路硬化工程,唐家川、甫洞两个村集中安置点道路建设等项目。完成了八娘沟、红城沟、中谷沟、结扎村等防洪堤坝建设工程,配合水务局实施北部饮水工程。完成 2960户灾后重建工程,完成2023户群众的房屋维修加固工程,群众住房条件有了极大改善。

在资金使用上精准到户。他组织镇扶贫工作站业务人员和镇村干部大力宣传精准扶贫贷款政策,督促镇村干部深入贫困户认真调查摸底,使所有有贷款需求的贫困户都能享受到精准扶贫贷款政策。20**年在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的发放方面,通过企业带动型370户、1850万元,自我发展型523户、1569万元。他经常与县扶贫办积极衔接,最大限度争取精准扶贫优惠政策,在结扎等16个村建立了互助资金协会,将大部分有自身发展能力的贫困户纳入到协会中来,通过互助资金贷款,解决了贫困户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为贫困户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闫xx在工作中踏实肯干、任劳任怨,他爱岗敬业、求实创新,经常为全镇精准扶贫工作谋思路、创出路,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扶贫济困先进个人事迹材料范文(三)

高乃xx,男,1961年出生,xx省府谷县人,xx兴茂侏罗纪煤业镁电(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近十年,用于扶贫济困捐赠资金累计超过6000万元。20xx年胡润慈善榜评选中,以2890万元的捐赠额,位列第91位,成为xx省唯一上榜企业家。

府谷海红子,扶贫高乃则,这已成为府谷县扶贫开发推崇的两张名片。海红果被喻为钙王,是当地农民致富的产业品牌;高乃则是当地社会扶贫的一面旗帜。他出身贫寒,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创业,成为陕北富有传奇色彩的农民企业家。他致富不忘扶贫,发展回报社会,以自己的执着、爱心和胆识谱写了农民企业家扶贫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奉献之歌。

致富思源,赤子丹心济贫弱。他时时不忘感恩,倾情回报社会。对当年帮助过他的乡亲,有钱的入股,有物的参股,年终都给分红。现在在他的企业入股的有1000多人。这几年分红最高的有一千多万元,最少有也有四、五万元。给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养老金1000元,大米、白面各一袋,让他们安度晚年。近年来,先后捐资5000多万元,资助当地教育、医疗卫生、通讯、道路、饮水工程等,使150多个村民小组3万余人受益,解决了1000多人看不起病、上不起学的难题。

扶贫济困工作总结范文7

关键词:贫困地区;陇南市;扶贫开发

中图分类号:F1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2-0104-05

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了扶持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以成立权威性的中央扶贫机构――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为标志,以向贫困地区输入资金与资源为特征的扶贫开发战略迅速在全国贫困地区推行开来。经过20年的扶贫开发,我国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综合分析、研究中国贫困地区的发展道路及其由此而形成的贫困地区的反贫困路径,对于全面总结中国反贫困战略实践的历史经验和进一步推动贫困地区的资源开发、经济社会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陇南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秦巴山区贫困带,是甘肃省最贫困的地区,也是中国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20年来,陇南市在扶贫开发上取得了许多中国贫困地区反贫困的共同成就,同时也存在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考察陇南市扶贫开发20年间的资金来源,建设投向以及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对于剖析中国扶贫政策的绩效具有典型性。

1、贫困特征及归因分析

陇南市共辖一区八县,195个乡镇,3237个村,总人口272.4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到86%,境内有汉、回、满、藏、壮等多个民族居住。截至2005年,全市有7个县、181个乡、2217个村被列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其中,乡、村数量分别占到全省扶贫重点乡、村总数的24.37%、30.41%,是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任务最重的地区;贫困人口89.7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总量的17.8%,贫困人口数量居全省最多;其中,绝对贫困人口30.04万人,占全省绝对贫困人口的20.22%,数量比重居全省最大;农民人均纯收入1353元,居全省最后。

全市整体贫困类型属于受资源约束、基础设施约束、区位约束、科教文化约束等综合型制约因素导致的综合性贫困。考察陇南市贫困状况,其主要特征有:

1.1 贫困普遍

目前,陇南市贫困发生率为32.92%,全市九县(区)中,有七个县(区)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扶贫重点乡181个、重点村2217个,分别占全市乡镇总数的92.8%,行政村总数的68.5%。类似于发达地区的贫困是插花性贫困,陇南市的富裕基本上属于插花性富裕。

1.2 贫困程度深

2005年,全市绝对贫困人口有30.04万人,占贫困人口的33.5%;农村饮水困难人数达80.49万人,占农村贫困人口的89.7%,贫困人口几乎均有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不通公路的村74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30.42%;农民人均灌溉面积为0.33亩,仅占农民人均耕地面积的17.9%。贫困程度深还进一步表现在扶贫重点乡的各项指标中,如表1,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024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329元,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低956元;农民人均粮食产量259公斤,比全市人均量低66公斤;农民人均灌溉面积0.25亩,比全市人均占有量少0.08亩,人民生存条件更为艰苦,自然环境更为恶劣。据资料统计,陇南市有近60万人居住在泥石流及滑坡等地质灾害区,有30万人居住在林缘生态脆弱区,饮水条件差、教育、卫生等公共设施配备空缺,生存环境恶劣,贫困程度深。

1.3 贫困人口的分布与地域自然条件具有明显相关性

陇南市气候呈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三大类型。北亚热带区耕地面积约200万亩,属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农业区,区域内生产条件好,土地产出高,群众生活相对稳定。暖温带区包括全市的中部、东部、及南部的广大地区,海拔在1100―2000米之间,耕地面积约为150万亩,为三年四熟农业区,区域内生产设施配套相对滞后,交通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是自然灾害多发区和部分贫困人口生存区。中温带区包括全市的北部和西部地区,海拔一般在2000米以上,年最低气温在-20℃以下,耕地面积约100万亩左右,为一年一熟,三年两熟农业区,区域内生产条件差,教育、卫生、交通、供电等公共设施配备不能为群众提供最基本的服务,多为丧失基本生存条件区域及冰雹多发区,是全市贫困人口集中区。

1.4 区域内经济生产单一

具体表现在经济结构稳定,经济关系封闭,生活来源单一,是一种以种植业为主,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如表2,近几年,全市种植业一直占农业结构的六成以上,粮食作物的种植占到八成以上,人们的经济活动也主要以农业为主。在大多数贫困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山高坡陡,牲畜是唯一的生产工具,落后的生产手段,几十年不变的生产方式,被动地依赖自然界的施舍,自然经济基础根深蒂固,致使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长时间处于徘徊状态。

1.5 脱贫人口不稳定

2005年,陇南市的返贫率为25%,返贫率高,脱贫人口不稳定,使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呈现出丰年见大效、常年见微效、灾年失效返贫的波动式局面。究其原因,除受自然、经济等客观条件影响外,贫困线的低标准,是造成脱贫人口不稳定的主要原因。2005年,陇南市平均农村贫困标准线是865元,除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的3个县的贫困线标准在900元以上,其余6个县的贫困标准线均在675元以下,这与国家统计局测算的农村944元的低收入标准和农村683元的贫困标准相比较低,更低于国际1天1美元的贫困标准⑤。由于扶贫开发层次低,且低标准地解决了温饱,致使贫困人口抵御风险能力差,还未形成自我“造血”的能力,加上缺乏社会保障机制,一旦遇到天灾人祸、经济波动等,刚解决温饱的农户就会重归贫困,同时也使扶贫成本加大。

基于贫困现状,一般来说,影响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可分为导致型和障碍性因素两大类。

导致型因素,即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是贫困成因的主要因素,多具客观性。陇南市先天的自然地理条件,山地多、平川少,人均耕地面积小,而现有耕地中仅19%发展为水浇地,其余均为山地,中低产田占耕地比重大,导致人类生存空间狭窄;还有一部分地区是旱、涝、洪等自然灾害频繁区,生存条件脆弱,人们缺乏基本的生活条件,甚至出现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现象。这些地方的贫困主要是由于自然的不可抗力导致,致使社会经济发展滞后,贫困发生率较高。

障碍型因素,即阻碍经济增长,制约社会发展速度,致使贫困地区长期发展迟缓的主要因素,多是历史原因或资源、能力的束缚。就陇南市的情况,主要有:(1)人口素质低。全市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初中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数分别占总人口的36.82%、22.45%、7.02%,平均受教育5.1年,不及小学水平。(2)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造成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公路运输是全市的主要交通运输形式,且公路交通落后,其中等外公路占总里程的78.7%,不通等级公路的乡镇达76个,832个村不通公路,占行政村总数的25.7%。(3)财政困难,缺乏建设资金。全市2005年财政收入6.64亿元,当年消化赤字3466万元,累计赤字36.525亿元,入不敷出,财政自给率仅为11%。因受资金制约,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进程迟缓,自我发展能力薄弱。

2.扶贫开发的实践分析

2.1扶贫开发的阶段性特征

陇南市是1986年开始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20年间,扶贫财政资金共投入83697.35万元,扶贫信贷资金76187.25万元,分别占扶贫资金总额的52.35%,47.65%,不同类型的扶贫资金体现了国家对各类资金投入的使用要求,国家财政扶贫资金在全市的扶贫开发中占有主要地位,因此决定了陇南市扶贫开发的实践方向,即主要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业产业、扩大劳务输出、推动科技进步等,帮助农民脱贫。通过扶贫资金的注入,二十年来,全市扶贫开发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贫困人口的数量越来越少。可以看出(图1、表3),扶贫资金的投入对贫困人口的减少有显著影响。按照扶贫资金的投入变化,陇南市的扶贫开发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86年~1995年)扶贫开发的平稳发展时期。这一阶段扶贫资金总投入2.9亿元,占全阶段扶贫资金总量的18%。扶贫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投入量稳步增长,其中,扶贫财政资金增长了1887.8万元,年均递增14.6%;扶贫信贷资金增长了1718.8万元,年均递增12%,扶贫财政资金增幅高于信贷资金。10年间,基本解决温饱人口59.04万人,平均每年解决温饱人口6万人,脱贫投资人均488.06元。总体上,这一阶段陇南市扶贫开发主要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逐步积累经验,向开发式扶贫阶段过渡的时期。

第二个阶段(1996年~2000年)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时期。这一时期,是国家“八七攻坚”实施阶段,全国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投资力度。五年间,全市扶贫资金总投入量达7.5亿元,占全阶段扶贫资金总量的47.07%,几乎为总投入量的一半。扶贫信贷资金与扶贫财政资金投入额度剧增,其中,扶贫财政资金增长了6150.4万元,年均递增27.5%,增速是第一阶段的1.9倍;扶贫信贷资金5年间增长了9820万元,年均递增36%,增速是第一阶段的3倍。总体上,扶贫信贷资金增幅额度高于财政资金,这一措施有效地促进了贫困农户种、养、加农业的发展。这期间,随着扶贫资金的大幅增加,反贫困工作处于高峰,五年间,基本解决温饱人口77.85万人,脱贫投资人均966.67元。

第三个阶段(2001年~2005年)扶贫开发攻坚阶段。这一时期,扶贫政策将扶贫的对象从县级区域调整至贫困村和贫困户,主要采取了整村推进扶贫模式,扶贫资金总投入5.6亿元,占全阶段扶贫资金总量的34.9%,投入趋势有所变化。其中,扶贫财政资金投入稳定持续增长,5年间共增长了33981.1万元,年均递增10.0%;扶贫信贷资金投入逐年减少,到2005年只投入了427万元,还不足1986年的投资水平,扶贫财政资金投入量高于信贷资金。这一时期,基本解决温饱人口39.18万人,脱贫投资人均1224.55元。脱贫投资系数较前两个阶段明显偏高,说明扶贫资金效益减弱,扶贫开发工作难度加大,反贫困开始进入攻坚阶段。

2.2 扶贫开发的取向分析

扶贫资金的投向,决定了扶贫开发的取向问题。20年来,陇南市的扶贫工作既是不断地解决贫困地区的温饱问题,也是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经济的过程。在各类扶贫资金使用中,坚持改善基础设施和自然条件,坚持向贫困带、贫困片倾斜,坚持扶贫到村到户,坚持项目管理,突出效益,对各项扶贫资金统一规划、统筹安排、集中使用,扶贫资金重点投向了以下几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三是发展种养加工业,四是加强科技培训和推广,五是实施移民开发。扶贫开发的取向具体表现出以下特点:

2.2.1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农田水利是贫困地区脱贫的基础工作。从1986年到2005年,陇南市扶贫开发一直注重对梯田、小型水利、集雨节灌、人畜饮水工程、农电线路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总投入量达到了5亿多元。进入新世纪,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占到了各类扶贫资金总投入量的39.5%,其中,小型水利建设占基础设施建设的49.2%。

2.2.2 调整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型经济结构,向养殖、加工等高附加值产业发展。近些年来,打破单一经济结构,发展农村主导特色产业和区域性特色产业,是陇南市增加农民收入的侧重点。2001年到2005年,全市养殖业、加工业平均每年投资935.0万元、1241.2万元,高于2000年以前的平均水平。

2.2.3 以地膜覆盖、间作套种、立体栽培、综合管理等为主的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和应用。科技扶贫,是全国推广的开发式扶贫模式之一,它以技能开发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原则,达到科技增效的目的,为贫困地区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作用。从2001年到2005年,科技扶贫平均每年投资523.6万元,高于1986年至2000年的平均每年投入(208.1万元),投入量在各阶段投资总额比重也上升了0.7个百分点。这说明,新时期贫困地区对科技扶贫的认识较以往有了更大的提高。

2.2.4 更加注重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从表4可以看出,2001年到2005年,扶贫项目较前一阶段增加许多,如学校、卫生、广电事业、防灾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和一池三改等农村社会事业。虽然投入所占份额不大,但可以说明,陇南市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更加关注贫困人口的人文建设。

2.2.5 劳务移民是陇南市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方向,劳务输出空间很大。陇南市人多地少,部分地域生存环境恶劣,因此抓劳务移民,减轻贫困乡村的生存压力,一直是全市扶贫工作的致力方向。2001年到2005年,全市移民安置投入了2321万元,投资比重比2000年以前上升了1.7个百分点。劳务输出工作略显不足,虽然,近些年地方政府加大了劳务培训力度,但2001年至2005年劳务培训投入334万元,只占到扶贫财政资金的0.6%,培训农村劳动力2.23万人,仅占全市农村劳动力人数的1.4%,劳务输出空间很大。

总体上,从陇南市扶贫开发20年的历程可以看出,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措施更加具体化――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主;更加注重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科技文化对于提高农民自身发展能力形成的作用。体现出我国扶贫政策向以市场经济为指导的轨道转换:转为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为特征的扶贫战略;转向重视扶持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由过去的扶持农民发展投入少、见效快的农副业,转向扶持贫困地区发展支柱产业;由单纯地向贫困地区输入资金和物资转向帮助贫困地区进行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利用。

2.3 效益分析

2.3.1 总体效益

陇南市扶贫开发20年,经济社会发生了显著变化。198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93元,2000年增加到956元,增长了395%;2005年增加到1353元,比1985年增长了601%。贫困发生率由1986年的72.8%下降到2005年的32.92%,下降了39.9个百分点。贫困人口由1985年的154.7万人减少到2005年的89.7万人,减少了65万人。人均GDP由1985年的272.24元增加到2005年2730元,增长了9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85年的25312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191913万元,增长了658%。可以看出,陇南市贫困人口的脱贫取得了显著效果,农村义务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很快,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全市整体经济实力有了明显增强。这当中渗透着国家政策、农村政策、人力资本的作用,而扶贫开发工作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3.2 扶贫效益的定量分析

定量评价扶贫开发的实践效果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限于数据和资料的掌握情况,本文主要以扶贫资金的投入产出率、脱贫投资系数、贫困深度、贫困强度指标分析为主,对扶贫开发的效果进行定量考察。

投入产出率。1986~2005年,陇南市扶贫资金累计投入16亿多元,按1985年贫困人口154.7万人计算,20年累计人均扶贫资金投入1034元。从产出看,20年来,陇南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5年的193元增加到2005年的1353元,增加了1160元,略高于扶贫资金的投入数量,平均投入产出比为1∶1.1,考虑到其他因素的贡献,扶贫资金的投入与产出基本持平,扶贫效果对扶贫资金的投入数量依赖性很大。

脱贫投资系数。从解决温饱的情况看,1986~2005年,陇南市共解决了65万人的温饱问题,占1985年贫困人口的42%,脱贫投资系数为2461元,超过了国内脱贫投资系数标准值(国内专家测算,要稳定地解决一个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需投入资金1500~2000元/人),低于国际标准值(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测算的脱贫系数为5000元/人)。这一结果测算的资金投入并不是全部扶贫资金投入,如果加上世行扶贫贷款、社会帮扶等全部扶贫资金投入测算,脱贫投资系数则更高,可见扶贫开发效果不是很理想,资金效益率低。

贫困深度指数与贫困强度指数。贫困深度指数表示贫困人口的贫困收入或消费水平偏离贫困线的程度,有助于理解贫困人口总体的贫困程度,一般情况下,指数越高,贫困程度越深。贫困强度指数侧更突出揭示贫困人口内部的收入差距,一般来说,指数越高,贫困强度越大。考察贫困深度指数,可以帮助人们注重降低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而不是单纯注重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而考察贫困强度指数,更有助于人们关注收入最低人群的福利⑥。

资料来源:陇南市扶贫开发办《1986~2005年陇南市扶贫统计资料汇编》2006年8月。其中,2000至2004年的绝对贫困人口与低收入人口,按农民人均纯收入625元和865元的标准核定;2005年按675元和942元的标准界定。

数据来源:陇南市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陇南市农村住户调查统计资料》数据计算整理得出。

近些年,陇南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虽有较快增长,但贫困人口内部差距拉大,表现出低收入人口大幅减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速度缓慢甚至出现倒退现象。如表5所示,从2000年到2005年低收入人口减少了30.85万人,而绝对贫困人口仅减少了8.33万人,实现总体稳定解决温饱的差距拉大。本文根据陇南市农村住户调查资料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各组数值,选取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4个年份,计算贫困深度指数与贫困强度指数,如表6。

结果显示,1986年扶贫以来,贫困人口大量减少,贫困发生率从1990年的52.98%下降到32.92%,下降了20个百分点。但贫困深度指数与贫困强度指数却有所恶化,1995年到2005年,贫困深度指数从11.85%增加到15.97%,增加了4.12个百分点;贫困强度指数从3.81%增加到7.75%,增加了近一倍。由于大量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的人口脱贫,剩余贫困人口的平均贫困程度加深。因此,这部分贫困人口是现阶段扶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

3、结论与政策思考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陇南市扶贫开发经历了前期基础设施建设积累、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时期、最后进入扶贫攻坚阶段的发展轨迹,这是国家扶贫开发历程的一个缩影。纵向比,从1986年~2005年,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发生了显著变化,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如陇南市人均GDP增长了10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翻了7倍,贫困发生率下降了近40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7倍。但横向比,近些年,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拉大,绝对贫困人口贫困程度加深。如农民人均纯收入,全国为3255元,甘肃省为1980元,陇南市为1353元,而陇南市扶贫工作重点乡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024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同时也比全省的平均水平低956元。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生活在不同地区人们的收入差别在经济发展中“阶梯式”地持续扩大了,贫困地区实际上存在着“贫困化”的恶性循环过程[7]。

因此,无论从关注最贫困人口、关注社会公正出发,还是从减少潜在的社会矛盾、建立和谐社会出发,对于这种现象,有必要重新审视现有的扶贫力度和措施。

3.1 新阶段扶贫投入的边际效应下降,脱贫成本增加,贫困地区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问题

2005年,国家对陇南市投入的扶贫资金约1亿多元,如果按当年解决8万人的温饱问题(以2001~2005年平均每年的脱贫人数)来算,解决每个贫困人口的温饱需投入扶贫资金的1369元。而截至2005年,陇南市尚有89.7万的贫困人口,要使得这些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国家共需投入扶贫资金约达13亿元。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奋斗目标,到2010年的5年时间内,每年就需要投入资金2.6亿元,这也就是说,扶贫资金的投入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一倍多,如果考虑到贫困人口的脱贫难度越来越大的事实,所需要的资金也许会更多。因此,尽管贫困人口的数量和比重已经大大下降,剩余贫困人口的脱贫却需要比以前更多的资金投入

3.2 今后的扶贫政策设计应将贫困深度指数与贫困强度指数作为考察扶贫工作的重要指标,重视贫困群体内部分配的差距问题

目前,贫困地区的贫困状况依然严峻,尤其是最低收入人口的数量减少不多,收入增长不快,其脱贫越来越多的依赖具体的扶贫政策以及相应的公共投资。如果只单纯追求尽快减少贫困人口总量,可能导致剩余贫困群体的平均收入降低,更远离贫困线,而且贫困群体内部的收入分配状况将进一步恶化,这与扶贫目标相矛盾。

3.3 需要重新测定贫困地区的贫困标准线

国家对贫困地区的贫困标准线制定较低,致使扶贫开发层次偏低,返贫率高。2005年,陇南市农村贫困标准线平均为865元,而其中的礼县、宕昌县、西和县、康县4个国列贫困县的农村贫困标准线仅为625元,是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以较低的贫困线作为目标,往往使贫困人口的脱贫建立在一种低水平且极不稳定的解决温饱的基础上,脱贫人口还未真正建立起自我发展的能力,抵御风险能力较弱,遇到风险极易返贫。

3.4 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促进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应该是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着眼点

目前,为解决农村生存压力,大多数贫困地区都以劳务输出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措施。如陇南市,去年劳务输出40万人(次),但大量的输出人口中,仅有4.49万人(次)参加培训,只占劳动力输出总人数的11%,培训投资较小。除培训外,全市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也较低,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5.6年,未达到小学文化程度,在此情况之下,必将决定劳动力转移的低层次就业。因此,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素质,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应是扶贫工作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陇南市统计局.2006年陇南市情资料[G].2006,(6).

[2]陇南市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陇南市农村住户调查统计资料(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G].

[3]陇南市人民政府.陇南市“十一五”以工代赈建设规划[G].

[4]陇南市扶贫办.1986年――2005年陇南市扶贫统计资料汇编[G].2006,(8).

[5]王萍萍、方湖柳、李兴平.中国贫困标准与国际贫困标准的比较[J].中国农村经济,2006,(12):62-68.

[6]苗齐.中国农村贫困的变化与扶贫政策取向[J].中国农村经济,2006,(12):55-61.

[7]戴金发、乐志华.关于贫困地区“贫困化”问题的调研报告[J].江西社会科学,2002(3):161-168.

扶贫济困工作总结范文8

工作汇报,就是把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进行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也就是看看取得了哪些成绩,存在哪些缺点和不足,有什么经验、提高。以下是收录的一些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我区以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新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为切入点,财政资金主导的资产收益扶贫项目,思路是着力补齐发展短板、夯实基层基础、构建为农服务体系、密切与农民、贫困户利益联结、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具体工作在资金匹配项目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现将2020年1-6月资产收益扶贫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是强化领导。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成立资产收益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组织、调度、协调全区资产收益扶贫工作,确保工作开展按时间节点快速推进。

二是制定方案。先后印发了《区财政支农资金支持资产收益扶贫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做好资产收益扶贫工作的通知》、《资产收益扶贫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区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分配实施细则》,为开展资产收益扶贫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是加强项目调度。立足各贫困村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交通区位、人力资源等情况,紧贴市场需求,从实际出发,选取光伏项目,构建科学合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和促进贫困户增收、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农村产业升级、农户收入增加、集体经济发展、基层组织加强的共赢局面。

四是强化监督管理。通过扶贫动态监控系统对项目进行实时监管,系统要求每季度填写资产收益扶贫的报表;根据《区财政局区扶贫开发局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的通知》,区供销社每月报送《光伏资产收益项目绩效运行监控表》。

二、资金投入与投资完成情况

(一)资产收益扶贫资金计划投入情况

1-6月,区计划投资5400万元用于资产收益扶贫,其中:财政资金5400万元。

(二)资产收益扶贫项目投资完成情况

2020年,区计划建设资产收益扶贫项目1个。1-6月已签订分红协议的项目1个,签约率100%。项目投资完成金额540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5400万元,完成率100%。

三、取得成效

1-6月,区已实施开展资产收益扶贫的项目1个,为光伏资产收益项目,涉及216村,其中贫困村74个。贫困村平均投入资产收益项目资金25万元,项目带动贫困村集体增收53.92万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360人,累计增收197万元,人均增收451.8元。

四、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扶贫济困工作总结范文9

一、严格落实驻村工作,积极履行和担当脱贫攻坚工作责任

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开展扶贫工作,做好驻村村委的村级集体经济、贫困户的扶贫政策落实,协同村委和镇政府推进精准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方面的工作,扎实推进XXX村脱贫攻坚工作的任务落实,并严格地落实上级部署的任务要求和安排。

(一)、以贫困户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如期脱贫为最终目标,以“两不愁、三保障”为工作切入点,认真落实中央“五个-批”、“六个精准” 和省上“八个一批“政策要求,统筹实施了我村委产业脱贫、异地搬迁、转移就业、教育资助、健康扶持、生态补偿、兜底保障、危房改造、金融信贷、社会扶贫等“十个一批”攻坚举措,取得了一定实效。

(二)、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工作开展情况。

1、抓好产业扶贫。以甘蔗、优质稻、养牛等农业种植、养殖为突破口,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针对农民种植、养殖技术缺乏的实际情况,邀请农技人员、畜牧兽医人员,深入XXX村开展技术培训,并进行现场指导,为种植业增产提质和畜牧业增收提供技术保障。

2、抓好就业扶贫。动员贫困劳动力积极参加各种技术培训,实现外出务。通过市、区招聘考试获得工作7人。

3、抓好金融信贷扶贫。积极协调信用社为贫困户办理贷款,解决贫困户生产资金短缺的问题。

4、对住房困难的3户给予帮扶解决,实施危房改造,解决了贫困户住房安全问题。

5、健康扶贫方面。积极宣传健康扶贫政策,引导贫困户及时进行医疗报销。所有贫困户人口都享受了政府代缴合疗、大病保险以及小额意外保险、残疾人政策等,为低保五保重度残疾等人群的生活补贴和护理费均按时发放到位。

6、教育扶贫方面。该村有两名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目前已经成功劝返一个参加“两后生”培训,另一个也多次入户和其监护人及本人电话沟通动员做思想工作,由于其本员已经外出务工,下一步计划到广东全返辍学学生返校。

(三)、严把考核质量关

1、应纳尽纳。在2018年度贫困户申请中,按精准识别相关文件严格把控,对不符合的人员一律不给于纳入。

2、应退尽退。在2018年度动态调整中,对XXX村现有贫困户中按精准识别相关文件规定重新识别。本村委自然消失一户两人。

3、精准脱贫。对本村委2018年符合计划脱贫户按照“二上二下一微调”的文件要求,XXX村委脱贫XX户XX人。

4、根据“二上二下一微调”的文件要求,初步确定本村委2019年计划脱贫户名单,并上报给上级部门。

(四)、开展结对帮扶,推进精准扶贫

按照所派镇地方党委、政府安排,本人驻村期间在XXX村分配了4户贫困户进行结对帮扶工作,根据帮扶任务,完成了结对帮扶工作,且在帮扶过程中积极协调和处理贫困户的各种问题,使之享受应有的政策。

1、认真开展入户工作、完善帮扶手册,协助行政村完成贫困户数据的清洗。

深入调查摸底、摸清村情民意:通过座谈、走访等方式,深入了解每户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求,均已完成所有帮扶对象建档立卡的走访。一是做好开展精准帮扶“一帮一联”“一户一册一卡”工作:通过入户调查核实,完善《帮扶手册》和《帮扶联系卡》的发放、登记填写情况,并填写帮扶联系记录表,按时间节点准确登记收入并签字或按手印确认等。认真分析致贫原因,研究脱贫措施,制定脱贫计划,做到精准扶贫,提高扶贫实效,全面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推动精准扶贫各项措施落实。二是做好贫困户数据的核对、清洗工作,围绕“八有一超”指标开展各项工作,了解贫困户家庭人员信息变更情况,更新APP手册内的各项数据,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对贫困户中疑似问题:财产检索、个人税收信息、参保参合名单、住房保障安全认定、高收入贫困户、错评漏评等问题重新入户调查核实,并及时将最新核实结果报至上级部门。

2、加强扶贫政策宣传、因户施策,做到精准扶贫

为提高贫困户政策知晓率,经常入户开展惠农政策宣传工作,有针对性的因户开展教育、健康、易地扶贫搬迁、小额信贷、养老保险等扶贫政策宣传。了解帮扶的贫困户家庭情况、致贫原因认真分析,结合扶贫政策有针对性的开展政策宣传,不生搬硬套、不照本宣科的将所有扶贫政策全部向贫困户进行宣传,及时将各项扶贫政策传达到每一位贫困户。

二、驻村帮扶成效

1、作为帮扶人, 本人帮扶有4户贫困户。其中一户为2018年度计划脱贫胡,该户顺利脱贫;另一户为已脱贫户,经过帮扶,没有发现有返贫的迹象;其余两户均为退出户,这两户也没有返贫迹象。以上4户均享受到了其所符合享受的相应政策。

2、作为驻村队员,2018年度XXX村根据“二上二下一微调”的制定的目标任务,年初制定的脱贫计划XX户XX人。截至2018年12月底,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经过镇党委、政府的精心统筹,驻村干部与村委同心协力,认真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在年末开展的“双认定”工作中,效好的完成了XXX村XX户XX人脱贫摘帽“双认定”工作,确实做“真脱贫、脱真贫”。

3、在驻村半年时间里推动了XXX村委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成立了以农资为主的综合性公司,改变了XXX村无村级集体经济的现象。

4、完善XXX村委扶贫相关材料,为迎接自治区“四合一”检查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三、后盾单位帮扶成效

1、驻村期间,后盾单位第一时间解决了驻村队员下村难、效率低和食物储存困难的问题,给XXX村驻村工作组配备摩托车和冰箱。

2、为解决驻村队员没有办公桌和村委文件柜不够用的现象,给村委添加了两张办公桌和4个文件柜。

3、为解决炎热和寒冷的问题,结合实际需要,为提高和改善村委办公和生活条件,给帮扶点——XXX村委配备空调和热水器。

4、XXX公司领导党委书记XXX、总经理XXX、副总XXX、XXX和上级公司党委副书记XXX、纪委书记XXX及相关部门多次到XXX村开展调研和督查指导工作。

四、下步工作思路

为巩固贫困退出成果,为全面小康打下坚实基础的奋斗目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做大做强短期产业,谋划发展长期产业,让老百姓更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昂首阔步进入小康社会,力争取成为全市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强村。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发挥好驻村工作队原作用,积极引导群众理性对待扶贫,充分挖掘潜在内生动力,消除“等、靠、要”思路,形成输血与造血、帮扶与协助的扶贫工作机制。

二是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文化、卫生、“亮化工程”等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