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社区个人年度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3-03-01 16:24:23

社区个人年度总结

社区个人年度总结范文1

一、思想学习方面

做为一名共产党员,自己在思想和行动上能始终和党组织保持一致,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公务员法》等党纪法规,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八荣八耻”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学习和实践,提高了自己做为一名党员的思想觉悟和理论修养。同时还能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纪检业务知识,通过学习,提高了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执纪案的水平。

二、工作方面

一是协助主任抓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做好个人工作计划。年初,以领导干部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五个一”活动为载体,对全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任务进行了细化分解,共分为7大类45小项。围绕领导干部落实“五个一”工作,向全区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下发了“五个一”记实手册100份。并督促领导干部对分管范围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进行了认真的部署、安排和落实。全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及领导干部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五个一”活动进展顺利。

二是协助主任认真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工作。今年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工作从四个方面开展了工作:一是在全区纪检监察系统组织开展了学习贯彻及“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主题实践活动;二是结合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活动,以弘扬“红船精神”,巩固和发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为主题,在全区开展了“红船杯”学知识竞赛活动,全区53个单位参加了学知识答题活动,共]答题53份。三是组织开展了廉政文化“六进”活动,在总结去年廉政文化进社区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今年在全区全面开展了这项工作,制定了《区廉政文化“六进”活动实施方案》,同时进一步完善、规范了西关福临堡社区廉政文化进社区的相关资料及宣传板面,力争使福临堡社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廉政文化进社区试点单位和样板社区。四是结合学习“八荣八耻”重要讲话精神,为了进一步拓展反腐倡廉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氛围,发挥大宣教的作用,在全区开展了“树荣辱观,唱正气歌“主题演唱活动,全区共组织开展了200余场次的演唱活动,累计参加演唱的党员干部达到6000余人次。

社区个人年度总结范文2

一、社区党政建设

1、我社区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领导水平。在社区建设中,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使社区居委会紧密团结在社区党组织周围,带动社区干部以坚定的信念、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首先,立足本职,一心为民,坚持每周二政治学习制度和社区例会制度。社区党支部结合当前形势,用先进的理论思想激励每一位社区干部,奋发向上,努力工作;用严格的制度约束每一位党员,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团结协作,增强凝聚力。其次,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发展党员方面我社区党支部始终本着“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在今年四月份我社区有两名入党积极分子在区委党校参加了培训学习,对已发展了的党员做到了保质保量。

2、自从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千峰北路社区党支部按照兴华街道党工委的统一部署,在兴华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按照《兴华街道党工委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安排》,以“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和谐社区”为主题,紧密联系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学习,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认真组织召开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查找班子和个人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改进思路和措施,形成了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并及时召开了民主评议会议,对评议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我社区会认真研究,充分吸收,并体现到修改后的分析检查报告中。我社区党支部借助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有利契机,紧紧抓住“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和谐社区”这一发展主线,同心同德,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团结和带领广大社区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社区这块阵地上发光发热!

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社区的繁荣和稳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我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大力宣传各种有益居民的信息资源。

首先,今年我社区共举办“关爱生命、远离毒品”、“关爱女性健康”、“环保知识讲座”、“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法治讲座”等5次,开展以和谐、法治、计划生育、募捐、残联、抗震救灾、共创和谐、企业招聘等为内容的大型标语宣传15次、黑板报宣传12期。喜迎新春、正月十五两节,在美丽家园广场我社区全体干部参加了由兴华街办的组织的大型民间文艺汇演,演员都是来自各社区的文艺骨干。演员们个个精神焕发,表演的节目有:妙趣横生的大头娃娃、浑厚有力的舞龙、威风锣鼓等精彩的节目使观看的人们在漫天飞雪中大呼过瘾。

其次,我社区党支部不断加大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整合社区力量,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艺队。社区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有很多专业技术人才生活在社区,形成特有的人才优势。我社区把他们动员起来,积极鼓励各年龄段的志愿者加入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以他们为骨干,一方面让他们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做出贡献,另一方面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取得锻炼人、培养人的双重效果。我社区将多才多艺的社区居民王建华吸收进社区文艺队,以其为队长,努力将社区文艺队发展成为自我创作、自我表演的新型文艺队,并将活动场所定在辖区内的漪汾公园,让老中青三代社区人,在社区里就能找到并参与适合自己口味的活动,激发出居民热爱社区、关心社区的热情。此外,我社区聘请住在本社区的文体教师,举办各种门类的讲座、培训班、学习班,指导、服务社区开展文化活动。让社区居民在这里找到了一片充满活力的沃土。

第三,我社区于2010年11月开通了“千峰北路社区博客”,在博客中开设了“社区党建”、“社区信息”、“最新通知”等若干板块。在2010年一年的时间内,我社区积极更新博客,公布与居民息息相关的政策信息、办事指南等,还设立了博主问答,居民如果需要帮助或提出问题和建议,都会及时得到满意的答复,使居民足不出户,就查阅到了所需信息。另外,我社区积极配合“太原市社区服务中心”,在“太原社区网”上开辟了自己的一席天地,并积极维护本社区网络建设,为全市社区网络化做贡献。

三、社区的环境与卫生

搞好社区的环境和卫生,是一项合民心、顺民意、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重要工作,也是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塑造社区形象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我社区把环境卫生当作社区工作的重头戏来抓。 【1】 关于2010年度社区居委会工作总结的文章 >>

2010年社区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

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

景区管理中心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

党委宣传部工作总结及工作要点

武装保卫处工作总结

企业信用信息管理中心工作总结和工作思路

工程技术公司年度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县教育体育局工作总结及工作安排

【返回 栏目列表】

我社区以建设创新型城市,实施绿色转型为主线,以促进和谐,全面改善城市环境为目标,多次组织青年志愿者、低保户,由社区干部亲自参与“靓丽星期五”活动。今年在历次活动中我社区组织居民志愿者及低保户共200人次,对16个院落及各街面铺进行了认真清理整治,共清理无人管辖区垃圾五处,30车,很好的完成了整治清洁和清除垃圾死角的任务。此外,粉刷千峰北路道路侧旁树木约180棵,美化了社区周边环境,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我辖区内周边环境的整洁,使各居住院落的卫生条件有了显著的改观。

四、社区服务

社区居委会是城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党和政府与居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协助政府部门做好社会工作是我们社区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最终目的。我社区建立和完善各种服务制度和社会体系,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以广泛服务居民为宗旨,以为老弱服务、助残帮困服务为侧重点多方位地开展工作。

1、社区志愿者注册工作

我社区认真履行了关于社区志愿者服务工作的条例规章,整合社区资源,健全社会服务体系,积极动员大量社区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和流动人口,纳入我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中来,组织起来,以服务于居民,造福于社会,切实为建设和谐社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目前已注册了约占社区总人口8%的志愿者,总计250人。

2、社区治安工作

良好的治安环境是建设和谐社区以及保证社会稳定的基本保障。我社区在综合治理方面花大力气,发动社区志愿者组成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巡逻队,定期定点对辖区内各楼院、各驻地单位进行巡视,有效地维护了社区治安。此外,我社区下大工夫制定有效措施,在社区内部实行分片管理,责任到人,严密组织,明确任务,强化措施。在今年“两会”期间,我社区也有领导带班,有专人值班,并强调值班人员要明确责任、坚守岗位,全面率领安全稳定状态,做好值班记录,坚持每天零报告。

3、扶老助残帮困工作

我社区在扶老、助残、帮困方面下大工夫,不遗余力地帮助辖区内的弱势群体。尊老、敬老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体现,更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社区坚持发扬和宣传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理解和尊重老人,关怀和爱护老人。我社区60岁以上老人有400多人,由于多数老人子女不在身边他们时常感到孤独空虚,针对这一情况,我社区干部经常登门随访进行精神慰藉,并为老人提供免费体检的同时开展三免费、三无偿活动即:免费开展健康咨询服务、免费赠送有关保健书籍、免费提供法律援助;向老人无偿开放活动设施,无偿进行生活照料、无偿代办生活事宜。

此外,今年我社区干部先后慰问辖区内的残疾家庭三次,慰问困难居民三次,困难老党员四次,为他们提供服务多次。在国庆节和中秋节来临之际,我社区成立联合慰问小组,深入贫困居民李秀敏、残疾人韩天?家中进行走访慰问,为他们送去了大米、食用油等慰问品。对省电大退休老党员申有堂、任凤兰进行慰问,为他们送去党的温暖和关怀。

4、社区低保工作

在低保工作方面,我社区始终以“应保尽保”为原则,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服务居民群众为已任,脚踏实地,全身心地投入到低保工作中,不辞辛苦,不计报酬,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实行听证制度,做到公开、公正、公平。为困难群体提供最佳、最便利的服务,实行窗口化服务、以电脑网络化管理为手段,对每位享受低保的家庭,建立了家庭信息档案。通过近半年的不懈努力,较好地完成了街办交付的各项工作任务。在今年的廉租住房工作中,我社区深入宣传,准确把握国家政策,严格把关,认真审核,做到公平合理,应享尽享。

5、社区医保社保工作

在今年的医保社保工作中,我社区干部及时将20多份通知张贴到了辖区内每个楼院及驻地单位,尽量做到使居民家喻户晓,此举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截至今年3月份,我社区劳动保障站共为135位居民办理了居民社会保险。在今年的《再就业优惠证》年检工作开始以来,我社区劳动保障站的工作人员先后为两位居民办理了《再就业优惠证》,为53位办理了优惠证的居民进行了年检。在今年的医保工作中,我社区干部及时将20多份通知张贴到了辖区内每个楼院及驻地单位,尽量做到使居民家喻户晓,此举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截至目前,为大约50位居民办理了城市医疗保险。

6、社区计生工作

计划生育是一项长久国策,我社区始终给予了高度重视。计划生育服务是计生工作的主要内容。此外,计划生育服务是计生工作的主要内容。今年6月份我社区联系区计划生育指导站免费为已婚育龄妇女进行了b超、乳腺及妇科检查。同时我社区也非常重视对流动人口的管理,经常开展送技术、送服务、送资料、送药具等活动。今年上半年,我社区在兴华街办的统一部署下,对辖区内的流动人口进行全面的摸底登记,截至目前已登记30余人,目前此项工作还在进行中。

7、统计工作

全国劳动力调查制度是国务院XX年决定建立的一项关乎民生的调查制度。它对于及时摸清人民群众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情况,为政府制定宏观就业政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3月15日至19日,是调查员入户进行调查登记的时间。省统计局抽中我社区4个小区,共计20户作为调查对象。我社区工作人员陪同省、市、区三级统计局的领导干部深入被抽中的省电大宿舍、教委宿舍、漪汾北苑、漪汾南苑四个小区进行调查登记。由于之前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所以居民们大多积极主动配合,调查工作进展的很顺利,被抽中的20户调查对象全部登记完毕。 (2) 关于2010年度社区居委会工作总结的文章 >>

2010年社区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

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

景区管理中心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

党委宣传部工作总结及工作要点

武装保卫处工作总结

企业信用信息管理中心工作总结和工作思路

工程技术公司年度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县教育体育局工作总结及工作安排

【返回 栏目列表】

今年5月份,我社区积极配合太原市城市规划局,对辖区内45户居民进行了居民一日出行调查。

今年6月份,我社区工作人员陪同区委统计局及街道办事处统计口的领导干部对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个体门面房进行经济普查的收尾核对工作,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我社区工作人员加班加点,终于如期将辖区内69家法人单位及77家个体门面房核查完毕。

五、社区班子建设

多年的社区工作经验告诉我们,加强班子建设十分重要。我社区在本着人尽其才,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分工,使每个社区干部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工作中做到了分工不分家,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并形成了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对社区各种制度进行不断的规范和完善,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以上是我社区一年来工作开展的具体情况。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将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十七大”会议精神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扬“团结、奉献、争优、创新”的兴华精神,以服务居民为宗旨,以共创和谐为目标。努力使千峰北路社区的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居民营造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而奋斗。

【3】

关于2010年度社区居委会工作总结的文章 >>

2010年社区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

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

景区管理中心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

党委宣传部工作总结及工作要点

武装保卫处工作总结

企业信用信息管理中心工作总结和工作思路

工程技术公司年度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社区个人年度总结范文3

xx社区地处xx市中心区域,面积0.36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商业居住混合型社区,社区有居民4018户,常住人中8350余人,暂住人口900余人。有企事业单位158家,大型服装市场2家。 社区党总支下属居民区支部4家,联合支部2家,非公企业党支部2家,党员总数890多名。近年来,社区在上级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立足区域共建,充分发掘现有党建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党建工作”的思想,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取得了显著成绩,多年来一直保持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的荣誉称号。今年又获得省级文明社区、市集体劳模等一系列荣誉称号。主要工作有: 一、夯实基准点,加强社区党组织的班子建设,增强社区党建的战斗力 1、成立社区党总支部,配强选好班子成员。 九九年社区经街道党工委批准,成立了全市首家社区党支部,一直以来,我们在勤学习、促提高、抓制度、强核心上狠下功夫。社区现有工作人员8名,其中党员占有6名,2名为入党积极分子。新建立的党总支部班子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下,70%以上是高中文化程度,其中一名是大专文化程度,领导、组织、管理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进一步适应了形势发展和社区建设的需要。 2、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班子战斗力。 一是学习到位。社区始终把坚持政治理论学习作为增强班子整体思想素质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每周一次的定期学习、会议期间的文件传达、空余时间的时事阅读,使班子成员及时得到“充电”,思想政治素质逐步提高。二是制度到位。党总支部相继建立了总支会议、党员议事、“一人一岗”活动、党员责任区、流动党员管理等一整套12项比较规范的制度,并制订了党总支的工作规章和各项工作职责。三是工作方法到位。新时期下,社区基层党建工作的多样性、复杂性,促使我们要不断确立新的工作方法,社区党总支在延承原工作方法精华的同时,又确立了一套新的社区党总支工作法,即:核心在总支、基础在支部、骨干在党员、目的在群众的组织管理法,退休党员、在职党员、流动党员兼管的党员管理法,理论先学、目标共定、责任到人、服务群众的班子示范法,融合沟通、优势互补的文明共建法,以及党支部、居委会、共建单位、物业公司理顺关系法。同时在工作中抓好教育引导,鼓励全体居干敬业、奉献、自觉为社区建设作出贡献。如由于天一广场的合并,居委会工作量急剧增大,工作人员又相对不足,党总支把工作及时进行了调整,社区副主任孙玉辉同志就承担起了社区阅览室的管理工作,计生专干张爱军把内勤工作也主动承担起来,一人承担两人的工作,毫无怨言。充分体现了班子的整体战斗力和凝聚力。 二、突出着力点,深入开展党员“一人一岗”活动,增强社区党建的吸引力 社区党总支积极发挥在职党员、流动党员及直管党员在社区党建中的主体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以“一人一岗”活动为重要抓手,推动社区党建向“深”层次发展,主要做好“四抓”。 1、抓组织领导。党总支把开展党员“一人一岗”活动贯穿社区的城市管理,社区服务、社会公益、扶贫帮困等各项工作中去,做到年初有计划,半年有小结,年终有总结,设立总支书记为“一人一岗”活动的总负责人,组织委员主管。列入党总支工作的中心内容。 2、抓队伍建设。社区党总支在抓好支部党员队伍的同时,又采取上门采走访交流、发放公开信、召开座谈会、开辟宣传窗等多种形式和办法,广泛地宣传开展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动工员每一位在职党员和辖区单位党员按自己特长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先后发出《致共产党员的倡议书》共300余份,并使辖区内在职党员都填上了志愿者服务队的服务项目。充实了原已建立的10支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一人一岗”活动不断得到深化,在职党员参与率达100%,辖区单位的参与率呈逐年上升的势头。 3、抓活动制度。党总支在切实加强对“一人一岗”活动领导的同时,制定相应制度,使“ 一人一岗”活动真正成为党员的自觉行为。(1)支部大会汇报制度。每月一次由党员本人直接或先由党小组长收集情况向支部大会汇报,并交流经验,取长补短。(2)支委会分析会制度。每季召开一次“一人一岗”活动专题分析会,分析“一人一岗”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研究下一步活动需要,着重抓好的工作。(3)支部大会讲评会。每季在支委分析会的基础上,召开总支部大会,对阶段性“一人一岗”活动进行评讲,评讲会突出表扬好人好事。同时社区党总支还对在职党员实行“五个一”、“四个员”与“三卡”制度,“五个一”即要求党员在社区一年内做到“出一个好主意、做一件好事、交一个知心朋友、美化一片环境、当好一名标兵”;“四个员”即在党员中开展当好党的政策的“宣传员”、当好市场经济的“信息员”、当好企业形象的“示范员”、当好社区建设的“服务员”活动;“三卡”即“服务记录卡”、“邀请卡”与“感谢卡”,并在年终参与党员“一年一评”,提供意见反馈。 三、找准切入点,营造良好的社区共建氛围,增强社区党建的凝聚力 1、借力,探索社会化运作机制。 社区党总支一是抓好党内共建、党团共建,根据区域实际,明确社区内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团组织参与社区党建工作职责,形成驻地单位和社区党总支部区域性横向抓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网络体系和整体合力。如辖区单位市政公用局65名党团员发挥职业特长,专门上门为居民提供自来水管道、煤气灶修理等服务,并对社区绿化进行修剪;海曙供电局的党团员也经常为社区居民无偿提供用电线路检查服务和用电常识义务咨询服务。二是抓好社区共建,发挥党组织优势,促成共建事业。有28家大单位组织的党建联席会和32家单位组成的共建理事会,在组织、协调各单位参与社会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去年“富而思乐”群众文艺晚会和建党八十周年大型歌咏会,得到辖区14个单位的大力支持,参与人数有700人之多。同时,又通过资源共享的途径开辟了社区教育基地,党员活动基地、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基地等,社区资源整合的优势得到充分体现。 2、搭台,探索共建实效机制。 为使社区共建活动不流于形式,要建出实效,建出成绩,社区党总支以社区党建联席会与社区共建理事会为依托,发挥社区单位党组织在社区建设和服务中的作用,基本实现了“资源共享、事务共管、文明共创”的工作目标。 (1)规范党建共建工作

制度。一是党建共建联系制度,原则上做到三点:①社区主动加强与共建单位的联系,经常通报情况;②对通报情况进行梳理汇总,做到相互了解;③社区筹备重要活动,及时与共建单位交流、互通信息;建立例会制度。党建联席会联络员每季召开一次会议,回顾上季度工作情况,布置下季度工作任务;定期评估反馈。社区每年对辖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情况实行评比,并把评比结果向他们的上级党组织进行反馈;建立激励机制。对在社区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与先进事迹进行表彰奖励,今年经民主评议,评议出城士管理局,区教委、区财税局、区供电局、华中大酒店、医药控股公司、中包公司等10家单位为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先进单位,同时对大力支持社区建设的60名党员发了感谢信,20名表现突出的发了荣誉证书,同时借助媒体力量进行宣传。一年来共对8家单位在电视、报纸上宣传了6次,激发了辖区单位的参与积极性。 (2)设立党建共建联络员。党总支部委员分别兼任辖区34家单位党建共建工作联络员,分片包干定期联络沟通社区共建单位。社区要求各联络员每月一次深入责任单位联系、沟通与服务,并将各联络员工作情况作为居干年终考核的依据之一,通过多项制度的设立,一年多来共为社区内失业下岗人员谋得就为岗位32个,就业信息90余条,为单位排忧解难10余次。 (3)、设计党建共建工作载体。我们从辖区内各单位的共同利益、共同需求为出发点,坚持长效与短效相结合以及互利共惠的原则,设计了“六联六共”这一有效活动载体,即“思想工作联做、共育‘四有新人’,一年二次请辖区单位青少年上法律培训、德育讲座课,并组织青少年到单位参观接受感观教育、社区治安联防、共创社会稳定,与辖区单位达成共识,管好自家门,看好自家人;文体活动联办、共同陶冶情操;辖区单位多次派人利用节假日为居民中爱好文艺者进行指导。环境卫生联抓,共保社区清洁;今年会同物业公司派出所利用晚上对大梁巷、握兰巷出租车棚进行大规模整治清理,收到非常好的效果。经济建设联搞、共图社区繁荣;去年共完成协税护税1XX元,群众工作联做、共解社区难题;”如针对社区内有些居民热爱养花,缺乏种养经验,园林处就专门派花卉园艺师进社区指导示范。 四、把握结合点,推动社区的其他各项建设,增强社区党建的影响力 1、推动与社区文明创建,党组织始终把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文明素质与生活动质量作为社区创建工作的第一要务。首先,健全思想教育网络。社区党组织建立了以“四室一场”为主体的教育阵地网络;以社区妇联、共青团、德育讲师团等为主体的教育组织网络;以社区党组织、党建联席会、社区居委会、共建理事会为主体的社区舆情分析网络;以宣传栏、阅报栏为主体的~宣传网络。我们依托这些网络,把主题性思想教育与经济性思想结合起来,把思想素质教育与科技教育结合起来,把组织开展思想教育与组织道德实践结合起来,如为贯彻实施《道德》纲要,我就利用物业公司的广播,全文播读《纲要》内容,在社区显要位置树立社区党员风采榜,一年来共对党员和群众教育14次,召开舆情分析会24次,专题座谈会四次。再如针对青少年素质教育问题,我们坚持做到学校放假,社区开学,一年来共举办各种生动扎实的活动12次,几乎所有的社区青少年都参与了社区实践活动,并写了《我眼中的社区》等文章20多篇,有力地促进了社区居民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其次是完善思想工作机制。根据“思想工作社会化”的思路,组建由社区党员、居干组成的骨干队伍,由楼群小组长、“一代四员”组成的群众工作队伍以及由各方面人才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形成“居民困难有人帮、邻里纠纷有人劝、事故隐患有人除”的快速反应制作。同时,坚持开展文明家庭、特色楼群的创建活动,倡导思想教育、科学知识、文化艺术、健身体育“四进家庭”活动,进一步营造互敬互爱的新型邻里关系,促进思想政治工作进楼入户。在接待群众来信来访中,我们强调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亲自接待,今年以来共受理信访案件15件,接待来访咨询180件,在化解矛盾中,坚持狠抓一个“早”字,着眼一个“细”字,体现一个“情”字,突出一个“最”字,贯穿一个“快”字,使信访案件做到有着落,有回音,有结果。最后是挖掘文化教育工作。社区党总支坚持用先进文化来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一年来,利用区域共建力量,开展了“讲文明、树新风”、“情系社区、爱我家园”、“名家书画进社区”、“法律知识竞赛”、“梨园区”等丰富多、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30余次。据粗略统计,社区内90%以上的居民不同程度地参加了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有效地把思想教育与文艺载体结合起来。在社区党总支的领导下,社区居民与社区共同创出了一条文明之路。 2、深化社区服务。社区党总支把社区服务作为社区党建工作的“生命线”,从社区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立足一个“实”字,建立起“理念驱动、党员带动、精神鼓动、项目推动、载本轮动,多向互动”的服务体制并构建起全方位的服务体系。 (1)、便民利民服务体系。党总支在充分发挥党团员志愿者作用基础上,大力挖掘社区内有专业特长又热心于社区公益事业的人员,扩充了去年已建立的便民服务网络,并与海曙区经济服务中心连网,引进了美乐门家政服务公司、江北甬械家政服务公司,随时可提供各类维修服务人员,家政工作人员,扶老托幼,婚庆嫁娶等各类服务。法律服务、医疗咨询、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的党员在社区开展的党员“一人一岗”的四定服务活动中,一年半来没有一次间断,累计共进行服务18次,受益群众1XX余人。 (2)、扶贫帮困服务体系。我们主动适应企业转制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一是齐心协力结对扶贫。发动社会力量,共献爱心,如在2月份开展的党建联席会和共建理事会成员单位与社区的特困生、德困生大结对活动中,共计结对28对,落实资金XX0余元,此项活动得到市区领导的高度评价和社区群众的高度拥护。各种新经济组织也积极参与帮困解难,如开明街服装行业为社区内弱势人群捐衣捐物100余件,捐款1500余元。二是多方筹集扶贫基金。二年来我们共筹集帮困基金4900余元。如社区老党员毛绳祖利用自己原做过人民银行行长一职的优势,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冒着酷暑走访了辖区内的三家商业银行,捐得资金3400元,

在职党员自来水公司副总经理韩信国不但自己多次主动捐款,还向单位职工发动捐款1500元,更令人感动的是党员志愿者叶静珍在上午与原单位理顺劳动关系的情况下,下午的党员大会上也积极捐款100款,还替她丈夫捐款100元。三是拓宽就业渠道,帮助就业。我们一方面想方设法为200余名下岗失业职工提供了技能培训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关系为他们谋求就业机会,一年来在辖区单位谋求就业岗位165个,现已有15人被推荐到区域外单位上班,15人实现区域内再就业。四是共驻共帮,形成制度。社区内28家党建联席会成员单位与34家共建理事会成员单位携手,定期走访贫困家庭,时刻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一年来共走访困难户20多户,发放慰问金XX0余元。五是精神帮扶,为了让每个弱势群众都能平等的参与社会生活,仅今年上半年社区党总支就精心组织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4次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促进他们树立自尊、自强、自立的人生观,极大限度的激发他们参与社区两个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如4月份举办的社区残疾人运动会就吸引了社区60多名残疾人参与,此项活动的开展已被中央级刊物《中国残联》进行了图片刊登。六是邻里互助。社区党总支针对一此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对象分批上门做他们邻居的解释和说服工作,动员邻居进行邻里互助,取得了明显成绩。如丝户巷的五保户徐秀英婆婆,行动不便,我们对她的邻居说明情况后,邻居愉快的接受了,不但给了她生活上的帮助,在徐秀英婆婆生病时还给予经济上的接济。对特别突出的大梁巷10#=201谢小翠婆婆几年如一日的帮助残疾人专门在晚报《我们身边的真善美》栏目进行了宣传表扬。 3、推进城区管理工作。社区党员志愿者在党总支的统一组织下,一起加强对小区的治安夜巡,每天组织两名党员志愿者与2名群众参与义务值班“我为大家守一夜,大家为我守一年”已成为广大党员群众的共识。同时,我们又会同物业公司积极开展各种环境整治活动,针对辖区内车辆乱停放,群众反映较强烈的问题,党总支多次召开有12个区职能部门参加的协调会,议事委员会主席姚松林还通过政协提案,邀请交警2次现场办公,终使得新街两旁的车辆乱停放问题得以解决。同时为创建平安社区,规范社区警务室建设,设立社区110服务电话,协且有关部门强化对社区内街巷管理与主要道路管理,形成区域联防、齐抓共管的治安服务网络和保洁保稳的体系。 五、消除空白点,坚持系统管理的理念,形成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 1、坚持党群工作联动,巩固群众基础。党总支高度重视群团组织在凝聚各自所联系群众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实现社区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在“广”度上覆盖的同时,积极把社区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往“深”处拓展,定期组织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回头看,积极做好优秀职工的推优入党工作,组织新经济组织多方位参与社区创建工作,从而增强社区党建工作的渗透力。号召他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2年来新经济组织共参与社区创建活动20余次。其中,德国骏马支部在一次社区捐款捐衣活动中,一次性就捐出价值7万余元的暂新套装。在去年又建立健全了社区工会、团总支与妇联组织体系,进一步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在社区工会建设上,我们按照“立足区域、灵活建工”的原则,探索了“单独组建型、区域联建型、行业联建型、楼宇联建型”等多种建工模式,新建企业工会3家,被列为市总工会的试点单位,并被评为“五个一先进基层组织”。在社区妇女工作上,我们加快“提高女性整体素质”和“参与精神文明创建”两大工程建设的步伐,被评为市级“巾帼文明示范岗”;在社区共青团工作中,社区服装行业团支部联合宁波电大信息系团总支共建“青年文明一条街”,充分展示了青年在商贸经济建设中的先进模范作用。 2、强化综合协调,巩固体制基础。党总支积极培育社区自治组织参与中介团体,开发社区组织的结合协调功能,从“社会性、地区性、群众性、公益性”入手,推进和保障了社区管理体制的良好运作。一是协调社区居委会与街道办事处关系,即坚持上级党委领导为核心,又注重发挥社区居委会的自治活力。二是协调社区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关系,促进“教育、科普、计生、卫生、文化、司法、民政”等各条线进行社区的工作。三是协调社区内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将社区福利、治安调解、文化教育、公共卫生、人口与计划生育等社区工作机构统一于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依托社区居委会开展工作。四是协调与物业公司、驻区单位党组织的关系,按照“党建促共建,共建促发展”的宗旨,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管理。 3、继续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巩固执政的基础。我们始终把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作为社区工作的重中之重。社区党总支书记兼任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和议事委员会秘书长,主持召开议事委员会会议,社区党组织通过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和议事委员会把自己的意志转化为他们的决议,实施政治领导。社区居委会每月一次向社区党组织报告工作,建立起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联席会议制度,涉及社区的重大问题在提交社区议事机构决策前共同讨论,以形成一致意见。 以上是我们在紧密结合区域实际的基础上探索社区党总支和辖区单位共同开展社区党建工作的一些作法,明年社区党总支将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首先化大力气抓好班子成员对党建理论和现代科技,党的方针、政策以及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拓展今后党建工作的视野,提高班子成员素质,提升社区管理理念,跟上新形势的需要。 2、确立远期规划和近期目标,使党建工作层层落实,加强对自治组织的核心领导,帮助他们以法自治开展各类社区创建活动。发挥好社区义务宣传员的作用,及时收集信息,确保社区稳定。 3、根据江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使党的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大。社区党总支要抓紧建立个私非公企业党员详细档案,针对这些流动性大的党员的实际情况,实行动态管理与三级网络工作跟踪制,发挥好党员的非公企业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使非公企业中的团员青年、积极分子参与到社区开展的党员“一人一岗”活动中来。 4、建立党建共建基地。与区财税局和区教委协商,开辟社区党建共建基地,来扩充社区党员的文化教育场所。 5、针对目前企业改革和城市管理体制转变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寻找党建与

非公企业主合作共建,共谋企业发展的结合点,为社区的两个文明建设提档升级夯实基础。 6、邀请社区内各类民主党派、非党人士参加我们党的各种组织活动,增强对社区组织的凝聚力,感受组织活动的气氛,年底终结考评,较好的同志发给“党建之友”证书。 7、做好非公企业党员发展工作。按照党章,能自觉接受党的领导,为社区、为党的事业作贡献的非公企业经营者,要有计划、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培养和考察,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保证新党员的质量。 8、抓好制度落实,促进工作实效。总支工作的职责、方法、制度以分解图的形式摆放在社区显要位置,接受党员群众监督,定期更换社区党员风采榜。协调沟通各方关系,联抓共建,促进社区创建工作实效。

社区个人年度总结范文4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发展速度;专业布局;专业规模

中图分类号:G80一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10―1310―03

笔者查阅检索了大量的文献发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学者对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速度、布局以及规模作做研究。本研究拟从分析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速度、布局、现有规模入手,试图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一些建议,为我国高校主管部门进行宏观管理及决策提供咨询和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全国高校106个社会体育专业点(本科)。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向教育部相关部门索取有关全国社会体育专业的一些数据;查阅近5年来国内体育类及教育类期刊以及有关体育、高等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

1.2.2 问卷调查法 向全国社会体育领域专家学者以及开设该专业的体育院系领导就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向专家学者发问卷36份,回收有效问卷32份,问卷有效率88.9%;向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院系领导或教师发放问卷38份,回收有效问卷33份,问卷有效率86.8%,这些院校地域分布广,院校类型多,可以反映出全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现状。

1.2.3 数理统计法 调查结果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制图。

1.3.4 逻辑分析法 对资料及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综合、比较。

2 社会体育专业发展速度、布局与规模态势

2.1 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速度态势 社会体育专业在我国的发展速度较快,自1994年专业创建以来,在短短10年的时间内,专业点已经发展到目前的106个。纵观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创建时期(1993―1998年),为了满足社会对社会体育专门人才的需求,天津体育学院率先开设社会体育系,于1993年试办社会体育专业(专科),于1994年转为本科。步其后尘,广州体育学院于1998年开设社会体育专业(本科),此外还有一些高校论证、筹备开设该专业。平稳发展期(1998―2001年),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颁布后,社会体育专业点平稳增加,由1998年到2个增加到2001年的31个,平均每年增加9.6个专业点。在这个时期,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主要是独立设置的体育学院、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快速发展期(2002年至今),社会体育专业布点的增长速度逐年加快,由2001年的31个,增加到2004年的106个,在3年内专业点分别增加了17个、20个、38个,平均每年增加25个。此期,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主体表现出多样性特征,除了独立设置的体育学院、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外,一些理工类、财经类、医学类、农业类院校也开设了该专业。我国历年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点数的变化情况见图l,全国3l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社会体育专业点的平均增长速度见图2。

从图2中可以看出,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速度在地区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东部沿海地区的社会体育专业在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期后,从2003年起,发展速度已经放缓。2003年-2004年,东部沿海地区只增加了6个专业点,东部12省(市)该专业点平均增长速度为0.5个/年,低于同期全国各省(区、市)平均数1.2个/年;中部地区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速度从2002年起呈快速增长趋势,2年内增加了28个专业点,近两年中部9省(市、区)社会体育专业点的平均增加速度是1.5个/年,已经超过了同期全国各省(市、区)社会体育专业的平均增长速度O.93个/年;在西部地区,从2003年开始,该专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1年内增加了16个专业点,10省(市区)社会体育专业布点数平均增长速度,大于同期全国各省(市区)的平均值1.2个/年。

2.2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布局态势 专业布局的合理性是影响高等教育办学效益的一个重要性因素。专业布局包括地区结构分布和科类结构分布。地区结构分布是指专业点在不同地区分布的比例。我国的地域划分,是按照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并结合行政区域的地理位置,将全国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地区结构分布见图3。其中,东部地区12省、直辖市、自治区社会体育专业点的平均数为3.7个;中部地区9省、自治区社会体育平均数为4.4个;西部地区lO省、直辖市、自治区社会体育专业的平均数为2.2个。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社会体育专业点数差异不大,分别为44个、40个,但是中部地区各省、自治区社会体育专业的平均数已经明显超过了东部地区的这一值。

科类结构分布,是指某专业点在不同类型的学校分布的比例。我国设有社会体育专业的高校分为以下几类:独立设置的体育院校、师范院校、综合大学、理工院校、财经院校、医学院校、农业院校、民族学院。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科类结构分布见图4。

2.3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规模态势 专业的规模,有宏观和微观两层含义。宏观一般是指某专业的总体容量,即一国或一个地区某专业的总体容量,其代表指标是该专业在校生总数。微观是指某专业的办学规模,即高等院校某专业学生的培养容量。由于社会体育专业是一个新型专业,不少院校招生未满4届,所以研究该专业的规模时应该考虑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专业点数、在校生规模、年招生规模。

我国高校的106个社会体育专业点中,其中有31个专业点招生已满4届。在被调查的33所院校中,有15个专业点招生满4年,这些院校平均在校生规模为271人。在校生总数≤200人的有5所,占到33.3%;201~300人的有4所,占到26.7%;301~400人的有4所,占到26.7%;≥401的有2所,占到13.3%。

被调查院校,近一两年的平均招生规模为55人,其中≤40人的,有12所,占到36.4%;41~60人的有13所,占40.0%;61~80人的有4所,占12.1%;≥81人的有4所,占12.1%。东部13所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年平均招生规模为54人;中部13所院校该专业的平均招生规模为59人;西部7所

院校的该专业年平均招生规模为51人;独立体育院校该专业的年招生规模为63人。

目前,东部地区社会体育专业的总体规模要大于中部地区。但据调查,中部、西部地区还有多所高校正在酝酿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笔者预测,在未来的2~3年内,中部、西部地区的社会体育专业还会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中部地区社会体育专业的总规模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就会超过东部地区。

3 社会体育专业发展速度、布局、规模存在问题的分析

3.1 发展速度过快,超过现有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类型,主要是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经营管理人员。也就是说,群众性健身活动领域中并没有给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提供多少就业岗位,社会体育专业的服务领域主要还是在体育产业部门。而我国的体育产业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与发达国家相比,都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不足以吸收更多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此外,体育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在地区间有很大差距,特别在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基本上没有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据笔者近期调查,山西省2003、2004届127名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中,只有20人从事与社会体育相关的工作。据郭亦农的调查,沈阳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只有53.5%。在院系领导及教师调查问卷中,要求被调查者对“目前制约贵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顺位选择,72.7%的被调查者选择“就业市场没有充分培育起来”是制约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首位因素。

教育发展的外部关系规律告诉我们,任何教育都要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并为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服务。教育要超前发展,但是这种超前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所允许下的适度超前。专业的扩张,要考虑适当的度,要与现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东部地区社会体育专业,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后,发展速度已经放缓,说明东部省市的办学主体和高校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体育专业的潜在危机。而在中西部地区一些省市,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现有的经济及社会发展水平,如江西省2003年人均GDP位于第23位,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小,但是在2003―2004年内社会体育专业点增加了4个;陕西、四川高等教育规模中等,人均GDP分别位于第29位、第26位,但是这些省该专业点在2003―2004年内分别增加了3个、4个,其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全国、以及所在地区社会体育专业的平均增长速度。

3.2 社会体育专业点多,办学规模小,影响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 北京大学闵维方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高等教育具有显著的规模效益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学校规模以及学校内部系和专业的扩大,有助于带来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节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平均在校生规模、平均招生规模都较小,难以形成上述规模效应。在调查还中发现,有一些院校的体育系只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而为了满足教学需求,又新购置了大量的实验仪器、设备。仪器、设备的使用率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

3.3 专业地区结构布局不合理 调查结果还显示,东部和中部地区社会体育专业的布点数比较接近,分别为44个、40个,但是中部地区各省、自治区社会体育专业的平均数(4.4个)已经明显超过了东部地区的这一值(3.7个)。东部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0%,GDP占全国的57%;中部地区,人口占总人口的37%,CDP占全国的29%,东部和中部地区间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总数、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体育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毕业生就业环境差距都较大,这样的专业布局,显然不合理。此外,一些理工类院校、农业类院校、财经类院校并没有体育的母学科,开设社会体育专业在也存在一些不合理因素。

3.4 社会体育专业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的原因分析 社会体育专业何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笔者对高校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主要原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69.7%的被调查院校选择“高校内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向多学科、综合型大学发展”;42.4%的被调查院校选择“在体育专业内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只有30.3%的被调查院校选择“近年来国内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较多”,33.3%的被调查院校选择“近年来本省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较多”。从以上数据中不难看出,多数院校开设社会体育专业是学校的“升格”需求。是专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只有少部分院校是为了满足社会对社会体育人才的需求。在专家问卷中,也有相似的结论得出。此外,还有30.3%的专家认为“一些高校受经济利益的驱使”、“高校在专业结构调整时发展容易‘上马’专业”。从这些答案中,笔者找到了目前社会体育专业无序发展的真正原因。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速度过快,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地区经济及社会发展水平;社会体育专业布点数多,办学规模小,专业地区结构分布不合理,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在中、西部地区,社会体育专业的就业市场还没有培育起来,中部地区的总体规模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超过东部地区。导致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一些高校近年来在“升格”及专业结构调整中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所致。

4.2 建议 1)教育部相关部门对新办专业要加强宏观调控,公布近几年来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情况,降低社会体育专业点的增长速度。2)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在进行专业审批时,要充分考虑到本地区现有专业布点及人才供需状况,严格执行审批程序。3)准备开设该专业的高校要从社会需求和本校实际情况出发,从长计议,不为部门利益所动。

投稿日期:2004-14-06

社区个人年度总结范文5

在上级领导及驻地单位的关心支持配合下,千峰北路社区党支部,认真按照 “五好党支部”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坚持党支部在社区的领导核心作用,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领导水平。在社区建设中,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使社区居委会紧密团结在社区党组织周围,带动社区干部以坚定的信念、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立足本职,一心为民,坚持每周二政治学习制度和社区例会制度。社区党支部结合当前形势,用先进的理论思想激励每一位社区干部,奋发向上,努力工作;用严格的制度约束每一位党员,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团结协作,增强凝聚力。几年来,社区党员队伍建设得到了加强,规章制度不断健全完善,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社区服务目标明确,至使我社区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圆满完成了上级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党建工作、社区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支部有明确的发展计划,在发展党员方面我社区党支部始终本着“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在今年4月份我社区有两名入党积极分子在区委党校参加了培训学习,对已发展了的党员做到了保质保量。

二、以社区党建为抓手,努力整合社区党建资源

(一)着力抓好社区党支部自身建设。一是抓班子。党支部坚持每月召开一次支委会,就社区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并作出决策;二是抓学习。按照创建学习型支部要求,制定了学习计划,坚持每周二的政治学习,以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三是抓团结。凡支委之间、党员之间遇有工作分歧或思想矛盾,坚持领导带头做工作,按照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化解矛盾。较好地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自从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千峰北路社区党支部按照兴华街道党工委的统一部署,在兴华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按照《兴华街道党工委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安排》,以“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和谐社区”为主题,紧密联系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学习,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认真组织召开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查找班子和个人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改进思路和措施,形成了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并及时召开了民主评议会议,对评议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我社区会认真研究,充分吸收,并体现到修改后的分析检查报告中。我社区党支部借助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有利契机,紧紧抓住“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和谐社区”这一发展主线,同心同德,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团结和带领广大社区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社区这块阵地上发光发热!

三、两委共建和谐社区

我们社区工作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我们两委的书记主任,我们社区党支部没忘党的优良传统,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了社区工作的首位,贯穿于工作始终,做到了两委人员、党员、居民小组长等保持经常开展交心谈心活动,达到彼此相互的谅解与支持,增进了社区两委的信任和团结,事事都能以社区工作为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让大家轻装上阵,不把矛盾带到工作中,保证了社区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尽职尽责,做好居民的公仆

要做好社区工作,我们认为,只停留在口头上做表面文章,不深入实际,听不到群众的呼声,更看不到群众的疾苦,谈不上给社区的居民解决问题,难以实现“察民情、知民心、解民忧”。因此,我们社区换届后,两委没有整天泡在办公室,而是按片分区轮流深入社区居民楼院,了解社区居民的现状和需要,及时解决居民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做到了心怀群众,把群众当亲人、当朋友,从中知道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是什么,切实维护广大居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以社区活动为载体,全力让社区居民动起来。“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为此我们社区两委经过精心设计,着力抓了四大块活动,以此切实让社区党员、群众参加到共同创建和谐社区的行动中。

其一,我社区党支部不断加大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整合社区力量,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艺队。社区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有很多专业技术人才生活在社区,形成特有的人才优势。我社区把他们动员起来,积极鼓励各年龄段的志愿者加入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以他们为骨干,一方面让他们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做出贡献,另一方面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取得锻炼人、培养人的双重效果。我社区将多才多艺的社区居民王建华吸收进社区文艺队,以其为队长,努力将社区文艺队发展成为自我创作、自我表演的新型文艺队,并将活动场所定在辖区内的漪汾公园,让老中青三代社区人,在社区里就能找到并参与适合自己口味的活动,激发出居民热爱社区、关心社区的热情。此外,我社区聘请住在本社区的文体教师,举办各种门类的讲座、培训班、学习班,指导、服务社区开展文化活动。让社区居民在这里找到了一片充满活力的沃土。

推荐同主题文章相关于:2012年社区党支部工作总结

公司党委工作总结和工作重点

2012年度党委工作总结

党建工作总结

2012年党员群众工作总结

教育局党建工作总结

机关党员党性修养和机关作风建设工作总结

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党支部半年工作总结

查看更多>> 党委党支部工作总结

其二,搞好社区周边环境卫生。我社区党支部以建设创新型城市,实施绿色转型为主线,以促进和谐,全面改善城市环境为目标,多次组织青年志愿者、低保户,由社区干部亲自参与“靓丽星期五”活动。今年在历次活动中我社区党支部组织居民志愿者及低保户共200人次,对16个院落及各街面铺进行了认真清理整治,共清理无人管辖区垃圾五处,30车,很好的完成了整治清洁和清除垃圾死角的任务。此外,粉刷千峰北路道路侧旁树木约180棵,美化了社区周边环境,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我辖区内周边环境的整洁,使各居住院落的卫生条件有了显著的改观。

其三,扶老助残帮困工作。我社区党支部在扶老、助残、帮困方面下大工夫,不遗余力地帮助辖区内的弱势群体。尊老、敬老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体现,更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社区党支部坚持发扬和宣传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理解和尊重老人,关怀和爱护老人。我社区60岁以上老人有400多人,由于多数老人子女不在身边他们时常感到孤独空虚,针对这一情况,我社区干部经常登门随访进行精神慰藉,并为老人提供免费体检的同时开展三免费、三无偿活动即:免费开展健康咨询服务、免费赠送有关保健书籍、免费提供法律援助;向老人无偿开放活动设施,无偿进行生活照料、无偿代办生活事宜。

此外,今年我社区干部先后慰问辖区内的残疾家庭三次,慰问困难居民三次,困难老党员四次,为他们提供服务多次。在国庆节和中秋节来临之际,我社区成立联合慰问小组,深入贫困居民李秀敏、残疾人韩天璟家中进行走访慰问,为他们送去了大米、食用油等慰问品。对省电大退休老党员申有堂、任凤兰进行慰问,为他们送去党的温暖和关怀。

总之社区工作中居委会离不开党支部的领导,党支部工作也不能缺少居委会的协助,两者是相辅相承不可分割的。

四、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打算

社会在不断的前进、时代在不断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我们认识到社区从成立至今,大部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目前来看,社区的发展和居民的要求还不匹配,还有一定的距离。在理论的掌握上还不够透彻,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落实不到位,组织活动宣传面不够广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学习,侧重热点,多想办法,踏踏实实做好工作。尽管我们支部成立时间较短,但在社区工作中已显示出了核心作用,虽离上级组织的要求和居民满意率还有一段差距,但今后,我们会更好地发扬民主监督,更深地挖掘党员的潜能为社区服务;加强与辖区单位共驻共建,促进社区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

总而言之,我社区党支部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本支部在党政机关和居民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社区工作基本走上了正轨,现在大家离不开社区,社区更离不开各部门和居民的支持。党支部的工作真正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传达贯彻并执行了党的方针政策,及时反馈了社情民意。社区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得到了各方的肯定和赞扬。今后,社区党支部一如继往,始终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发扬兴华街道“团结、奉献、争优、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群策群力,再创辉煌。

推荐同主题文章相关于:2012年社区党支部工作总结

公司党委工作总结和工作重点

2012年度党委工作总结

党建工作总结

2012年党员群众工作总结

教育局党建工作总结

机关党员党性修养和机关作风建设工作总结

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社区个人年度总结范文6

关键词: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主成分分析;省际差异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3-5508-06

Analysis on Measurement and Interprovincial Dispar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Northwestern Region of China

ZHAO Kai,LIU Xuan-z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Shaanxi, China)

Abstract: By choosing the northwest China as a study object and divid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o four aspects that economic, society, life and environment, a representative index system of apprais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was built. The total score and the various departments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core were calculated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It was used for measuring the total level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northwestern region of China and the level of sector development. On this basis, the calculation of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the total score and the various departmen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core were used to meas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interprovincial disparity. After further broken down the 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 the various departments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gap that compared with the influence degree of the overall difference, which between the five provinces, was analyzed. Finally,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were brought out.

Key words: northwestern region of China; economic development;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interprovincial disparity

近30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以年均9%的比例高速增长。按不变价格计算,2009年中国GDP相当于1978年的18.8倍,人均GDP相当于1978年的13.4倍。但是,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1-4],中国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拉大、社会保障不足、人民生活质量不高、环境污染严重等经济发展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关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一些学者都曾进行过研究[5-11],但大都着眼于经济增长方面的差距,并没有对地区经济发展进行全面的分析。近年来,随着对经济发展的关注,这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国家统计局曾经从社会结构、人口素质、经济效益、生活质量、社会秩序及社会稳定等6个方面选取了36个重要指标[中国国情报告(1978-1996)],采用综合评分法对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12]。徐新等[13]运用因子分析法对2007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原因作了分析;李芹芳等[14]从GDP、居民收入、产业结构等方面对陕西省各地区的经济差异进行分析;张纯记[15]从经济总量、产业结构、财政收支结构、居民收入水平等方面对全国各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

中国西北地区主要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下文简称宁夏)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文简称新疆),一直是全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一个区域。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后,西北地区的经济有了较快的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然而,10年来,经济发展水平是否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得到了提高,五省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目前尚缺乏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因此,本研究将经济发展分为经济、社会、生活、环境4个部门,通过建立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西北五省10年来的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进而对每年西北五省经济发展的差异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1 研究方法

1.1 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

关于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瑟尔沃[2]认为,发展代表着基本需要改善、经济和物质进步、国家和人民自尊感提高以及人民权力扩大;吉利斯等[16]认为,成功的发展要求人均产出的增长、贫困的减轻以及健康和长寿状况的改善,而且至少不均等的情况不能有较严重的恶化;谭崇台[1]认为,发展至少应包括5个方面的指标,基本必需品的消费量、收入和分配的均等程度、识字率、健康水平和就业状况等。综合国内外不同学者的观点,本研究将经济发展分为4个方面,即经济、社会、生活、环境。其中,经济部门包括经济总量、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增长活力;社会部门包括人口、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平、文化、教育和卫生;生活部门包括居民收入、生活质量和城市基础设施;环境部门包括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状况。为了便于不同地区之间的对比,相关指标采用人均指标;为了消除不同年份物价水平的影响,相关数据折算为2000年的不变价。同时结合指标数据的可得性,建立指标体系(表1)。

1.2 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及分解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计算主成分的总得分及经济、社会、生活、环境各部门的得分,来衡量各省经济发展总水平以及内部4个部门的发展水平。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设样本数为n,指标数为m,原始数据矩阵为[Xij]n×m(i=1,2,…,n;j=1,2,…,m),处理后的标准化数据矩阵为[Zij]n×m(i=1,2,…,n;j=1,2,…,m)。经主成分分析后,设提取出k个主成分F1~Fk,对应的特征根分别为λ1~λk,则各主成分的权重分别为:

Wr=λr■λr■(r=1,2,…,k) (1)

设各主成分在各个指标上的载荷矩阵为[αrj]k×m,则第j个指标的总权重值为■Wrαrj。

由此可得,样本i经济发展总水平的综合评价值为■■WrαrjZij(i=1,2,…,n;j=1,2,…,m;r=1,2,…,k),样本i指标j的综合评价值为■WrαrjZij。

若把全部m个指标分成两部门,第1~m1个指标为第一部门,剩下的为第二部门。则第一部门的评价值为■■Wr αrj Zij,第二部门的评价值为■■WrαrjZij。同理,可分成多个部门。由此可得出第i个样本的经济发展综合值分解到各个部门的数值大小。

1.3 省际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对比

测度区域经济差异可以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两方面考虑,极差、平均差和标准差等绝对指标的结果会受到计算变量值的一般水平的影响[17],不能进行不同总体的直接比较。因此,为了便于不同地区之间的比较,宜采用极值差率、基尼系数、变异系数、离均差系数、广义熵指数等相对指标。考虑到变异系数的可分解性,且计算简便,这里采用变异系数来测度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

变异系数(V)即标准差系数,等于标准差与算术平均数的比值。计算方法如下:

设样本数为n,对应d个指标T1~Td,且指标值可加,其和为总指标。第i个样本第j个指标的值为tij(i=1,2,…,n;j=1,2,…,d),第i个样本所有指标值的总和为si,即有si=■tij。则样本的总均值s=■■si,第j个指标的均值Tj=■■tij,二者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si=■■■tij=■■■tij=■Tj (2)

另外,样本的总标准差为σs=■,第j个指标的标准差为σj=■。则样本的总变异系数为Vs=■=■■,第j个指标的变异系数为Vj=■=■■。

借鉴魏后凯等[18]对加权变异系数的分解方法,将总变异系数进行平方,结合式(2)做如下推算:

Vs2=■·■=■

=■

=■■■(tij-■)2+2■■(tij-■j)(tik-■k)

=■■■■(tij-■)2+2■■■■(tij-■j)(tik-■k)

=■■(V2j·■j2)+2■■COV(Tj,Tk)

=■■·V2j+■■■COV(Tj,Tk) (3)

如果把■看做是指标j的权重,把■Vj看做指标j的加权变异系数,那么式(3)就表达了总指标值加权变异系数的平方(总指标的权重为1,因此变异系数等于加权变异系数)与分项指标加权变异系数的平方之间的关系。令

Pj=■VjV■■ (j=1,2,…,d) (4)

可以看作各部门差距对总体差距的贡献率。

2 西北五省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2.1 各省经济发展总水平的变动分析

多指标面板数据在统计特征上要比单指标面板数据和截面数据复杂得多,目前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使用,一般都采取“降维”的方法[19-21]。例如,郑兵云[11]提出,对面板数据的多元统计分析,可以对每一指标在时间维度上取均值,抽象为某一特定时间的情形,从而退化为截面数据。但是这种“退化”的处理方法存在缺陷,且对本研究数据而言会导致样本数目减少,影响结果的有效性。由于不需要分析各个主成分的具体意义,只计算综合评价值,因此可将全部样本数据作为截面数据处理;另外,由于要同时进行截面和时间两个方向的对比分析,这样处理可使各个样本的相同指标对应相同的权重,从而在两个方向上都具有可比性。利用SPSS 16.0软件对2000-2009年西北五省的统计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数据标准化。将数据按如下公式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标准化的数据矩阵。

Zij=■,若Xij为正向指标■,若Xij为负向指标

第二步,提取主成分。利用SPSS 16.0软件对上面得到的标准化数据矩阵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各个主成分的特征根及累积贡献率,取特征根大于1的前6个主成分,结果累积贡献率达到88.44%,因此可以基本代表40个变量的变化。同时,得到6个主成分F1~F6在各指标上的载荷,据此计算出50个样本各主成分的值。

第三步,计算综合评价值。由前面得到的6个主成分的特征根,根据式(1)可求出其权重分别为W1=0.454 87,W2=0.212 36,W3=0.150 66,W4=0.089 69,W5=0.061 41,W6=0.031 01。因此,第i个样本的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值等于■WiFi。

根据计算出的五省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值,绘制得分曲线如图1。

由图1可以看出,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刚开始实施时,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是新疆,其后依次是陕西、宁夏、青海、甘肃。在10年的发展过程中,5个省份经济发展水平都有较大的提高。新疆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居于五省前列,以较为平稳的速度提高,几乎没有明显的波动。陕西虽然初始水平低于新疆,但经济发展速度快,从2003年开始逼近新疆,并在2006年超过新疆成为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也是五省中发展态势最好的省份。宁夏与甘肃发展趋势相似,速度相对平缓,但在2009年明显加快,宁夏甚至在经历了较大的飞跃之后接近了新疆的水平。青海的经济发展水平在2001年短暂超过宁夏,后又重新回落到第四名的位置,沿着原来的轨道平稳发展。

2.2 各省经济发展四部门发展水平的变动分析

在对西北各省经济发展总水平进行了大概的分析之后,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其4个组成部门各自的发展水平如何。由上面得到的6个主成分的载荷矩阵,可以由■Wrαrj计算得40个指标的总权重大小,继而通过加总计算出各省每年经济发展4个部门经济、社会、生活、环境的各部门得分值。这里按照各部门得分只对2000年和2009年进行排序,结果见表2。

由表2可见,①陕西省各方面的发展水平都比较高,无论是总得分还是各部门得分,在五省中都居前列,说明陕西不仅经济增长快,而且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同时带动了社会、生活、环境的提高,取得了各方面的均衡发展。②甘肃总得分和经济、社会部门的得分在五省中都居最后一位,但在环境部门的得分却处于中间水平,说明甘肃在西北五省中虽然是经济最落后的地区,但环境保护却做得很好,即使经济能力弱也保持了较高的环境水平。另外,较之10年前,甘肃的生活和环境得分排名都下降了一位,表明甘肃的经济发展有在西北地区继续落后的趋势。③青海的各项得分排名均处于下游水平,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环境水平有所下降。④宁夏的多项得分基本处于第三位,说明宁夏经济发展在西北地区的排名比较稳定,没有落后但也没有进一步的突破。值得注意的是,环境得分排名从2000年的第五位提升至2009年的第一位,表明10年中宁夏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⑤新疆是西北地区的发展大省,2006年以前一直位居第一,但发展的速度相对较慢。新疆在社会部门的得分一直第一,经济与生活部门的得分与陕西不相上下,但环境部门得分的排名却十分靠后,说明新疆经济发达,人口结构、就业状况、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发展良好,人民生活质量也较高,但在环境保护方面相对不足,低排名的环境与高排名的经济、社会、生活极不协调,且有继续落后的趋势。

2.3 各省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贡献度分析

由于各省每年的经济发展总水平不同,因此各部门的得分排序不能说明各部门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额度大小。为了进一步确定经济、社会、生活、环境4个部门在该省经济发展总水平中所占的比例,将各部门的得分分别除以总得分,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与2000年相比,2009年4个部门的变化如下:①经济部门得分占经济发展总得分的比例,五省都有不同幅度的上升,表明对于五省来说经济增长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都在持续上升。除新疆以外,其他四省的经济得分在2009年都成为经济发展得分中比例最大的部门,这说明各省经济发展总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是由经济快速增长引起的。②社会部门得分比例除甘肃稍有升高外,其他四省都降低。说明社会部门的发展速度低于经济发展总水平的上升速度。③生活部门得分比例除青海和新疆外,其他三省都降低,说明五省中青海和新疆的生活水平提高速度高于经济发展总水平的提高速度。④环境部门得分比例中陕西、甘肃降低,新疆变化不大,青海和宁夏均由负变正,说明环境水平提高对青海和宁夏经济发展总水平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对于陕西和甘肃来说则相对不足。

由以上分析可知,从2000年到2009年,西北地区各省的经济发展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这一提高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增长带来的。从相对发展排名看,除陕西在2006年超越新疆成为第一,五省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排名基本不变。经济发展最均衡的是陕西,各部门发展在西北地区都属高水平。排名第二的新疆环境水平较低,第四名的青海环境水平也落后至最后一名。形成对比的是,甘肃虽然各方面发展都十分落后,环境水平却处于中间位置;宁夏各部门发展都处于中间水平,环境排名却一跃成为第一。因此,新疆和青海应借鉴甘肃和宁夏的经验,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补上环境保护这块“短板”。

3 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分析

3.1 经济发展差距的变动趋势分析

根据上文得出的2000~2009年五省的经济发展水平总得分及各部门的得分,计算各年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总水平的变异系数Vs及经济、社会、生活、环境各部门的变异系数V1、V2、V3、V4。结果见表4。

由表4可见,2000~2009年5个变异系数都呈下降趋势,说明10年来5种差距都在缩小。与2000年相比,2009年经济、社会、生活、环境与总水平的变异系数的缩小幅度分别为52.9%、60.5%、50.0%、86.3%和55.8%,以环境差距的缩小幅度最大。2000年,5种差距由大到小依次为环境、社会、经济、总体、生活;到2009年,经济差距超过了社会差距,这一排名变为环境、经济、社会、总体、生活。

①总体。从整体上看,西部大开发以来西北五省的经济发展差距缩小了。总体经济发展的差距在2006年以前逐年下降,2007和2008年出现反弹,小幅度地扩大,2009年又重新缩小。②经济。西北五省的经济差距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之初下降幅度最大,2005~2007年处于低点,2006年最小。2008年虽然有所增大,但仍未达到2004年的水平,并在2009年重新缩小。③社会。社会差距每年都在缩小,说明五省的社会发展水平越来越趋同。④生活。生活差距虽然总体趋势在下降,但一直在不停地波动,在2005和2006年达到最低,2007年出现较大幅度的升高后又逐渐下降。⑤环境。环境差距在第一年即下降了64.38%,其后在2003和2006年又出现大幅度的减小,最低值在2007年。然而,自此之后环境差距出现扩大趋势。

3.2 经济发展各部门的差距贡献率分析

由式(4)可计算得每年经济、社会、生活、环境4个部门的变异系数占总体变异系数的比例,即各部门差距对总体差距的贡献率P1~P4,结果见表5。

由表5可见,2000年西北五省经济发展的总体差距中社会部门的差距贡献份额最大;到2009年,贡献份额最大的部门变为了经济。这10年间,经济差距对经济发展总体差距的贡献份额增长幅度为10.42%,而社会差距的贡献份额缩小幅度则高达18.24%。这说明造成西北五省经济发展差距的最重要因素,已经从2000年的社会差距变为2009年的经济差距。同时,生活差距的份额在波动中增加,但所占份额依然不大,而环境差距的份额最初与生活差距的份额几乎相等,现在变得越来越小。这说明生活和环境的差距都不会对西北五省经济发展差距造成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10年来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在不断缩小,其中以环境差距缩小的幅度最大,说明各省的环境水平越来越趋向一致。而导致经济发展差距的最重要因素,从社会差距变为了经济差距,因此西北地区要缩小经济发展差距,缩小经济差距应成为未来的主要努力方向,同时缩小社会差距也仍然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4 结论和建议

本研究将经济发展总体分解为经济、社会、生活、环境4个部门,对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地区差距进行了分析,发现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也逐渐缩小,但各省不同部门的发展差异较大。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注意以下3点:

1)经济发展各部门之间相互影响,健康持续的发展应保持各部门均衡发展。10年来,五省无一例外的都在经济部门取得了最快增长,而其他3个部门则相对发展较慢。虽然经济增长是其他各部门发展的必要前提,要发展必须要积累足够的物质基础,但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还是提高社会结构、人民生活、环境保护的水平,因此,充分发挥经济部门对社会、生活、环境的带动作用,提高这3个部门的发展水平,使人民享受到经济增长的成果,是西北地区未来的发展重点。

2)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力度仍需加强。经济发展总水平排名第一的新疆,环境水平在五省中却是倒数。各省环境得分在经济发展总得分中所占比重不高,也表明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中环境是短板。这与西北地区脆弱的生态条件不无关系,也给环境保护带来了困难。但宁夏环境水平的迅速提高无疑可以作为其他四省的环保典范,甘肃经济落后但环境不落后的发展态势也应继续保持。在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力度的同时,在产业发展中要重点考虑环保因素,把建设资源型、环保型社会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3)经济发展要注意维持合理的地区差距。一定的差距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同样也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某一差距越来越大则需引起重视。经济和社会差距是造成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其中经济差距是最重要的原因。对经济落后的青海、甘肃等省来说,提高经济水平任重而道远。生活差距在10年中逐渐增大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生活水平落后的甘肃和青海应重视改善人民生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缩小与其他省的差距,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西北地区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山西:山西经济出版社,2001.

[2] [英]A.P.瑟尔沃.增长与发展[M].郭熙保,译.第六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 TODARO M P.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Third World[M]. 3rd edn. New York and London:Longman,1985.

[4] 曹 蓉.发展观的演变——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可持续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S2):19-20.

[5] 杨开忠.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研究[J].经济研究,1994(12):28-34.

[6] 袁钢明.地区经济差异与宏观经济波动[J].经济研究,1996(10):49-56.

[7] 魏后凯.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J].中国工业经济,1997(3):31-37.

[8] 林毅夫.中国经济改革的社会结果——转轨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J].国有资产研究,1998(3):4-6.

[9] 厉以宁.区域发展新思路[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

[10] 陆大道.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西部开发[J].经济地理,2000(3):1-4.

[11] 李二玲,覃成林.中国南北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76-78.

[12] 中国统计师事务所.中国国情报告(1978-1996)[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

[13] 徐 新,相丽君.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8(17):110-113.

[14] 李芹芳,钱文君,陈 玮,等. 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评价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0(3):456-461.

[15] 张纯记. 中国省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动态综合评价[J].工业技术经济,2010(7):80-83.

[16] [美]吉利斯,波金斯,罗 默,等.发展经济学[M].黄卫平,译.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7] 王礼力,郑少锋.统计学原理[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

[18] 魏后凯,刘 凯.中国地区发展——经济增长、制度变迁与地区差异[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41-52.

[19] 肖泽磊,李帮义,刘思峰.基于多维面板数据的聚类方法探析及实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9,28(9):831-838.

社区个人年度总结范文7

中国农村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几年来,广大农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出现了农民流动现象。农民流动以何种方式和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社区结构的变迁?变迁的内涵是什么?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一、改革前中国社区结构特点

1.城市和农村两类社区各自发展,互成壁垒,为典型的二元社区结构。

建国初,中国社会整体处于传统农业社会,经土地改革和工商业改造,开始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大规模工业化建设。重工业属资本密集型产业,为积累资金,国家选择了牺牲农民与农业利益为工业发展积累资金的战略,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从农村收取积累,支持城市建设,在相当程度上扩大了城乡差距,使城市和农村、市民和农民在经济上、社会上出现了一系列不平等。

为控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减轻国家财政补贴和城市就业压力,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城乡管理制度,如城乡户籍制度、统购统销制度、城市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和人民公社制度,使城乡之间除了财政收入再分配、人员行政调拨、产品调拨外,生产要素和人口不再自由流动。就这样人为地将全国划为城市和农村、市民和农民两大块,二者相互隔绝,壁垒森严,城乡二元社区结构最终形成。

2.农村社区内部及其之间具有很高的同质性和均等性,各社区内部结构简单,分化和流动接近停滞。

农村社区以农为主,广义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等。我国农村社区从南到北,由东至西,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若因地制宜,社区间会因地理、资源差异出现不一致和分化。但改革前,我国农村社区普遍强调“以粮为纲”,农民被限制在粮食种植业上。种植粮食的劳动力占广义农业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在1987年仍高达90.4,农村社区的主要经济活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因重工业吸纳劳动力有限,农村社区剩余劳动力并没有被吸收到城市二、三产业,而是用集体化方法束缚在种植业上,农民流动几近于停滞,农村社区潜在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劳动生产率不断降低,在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下,加上“剪刀差”政策,社区内部普遍贫穷,农民家庭贫富差异不明显。

农村社区之间,除适宜产粮,人均宜粮地较多的社区人们生活稍好外,社区之间差异不大。如1978年,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最高收入地区的上海市人均纯收入为290.00元,为全国平均数的217.11%,而河北省人均收入91.50元,是全国人均纯收入的68.5%, 二者之比为3.18∶ 1。

3.城市社区增加缓慢,社区之间呈现相当的同质性,社区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中国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1949年我国有城市136座,1978 年为191座,30年间年均增加1.8座城市,年均增长率仅为1.18%,城市居民在1949年占全国人口的10.6%,1960年上升到19.7%,1960年后逐年下降,70年代一直在12%稍高一点的水平上徘徊。

城市社区之间,除按人口规模有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区别以及行政级别的差别之外,在我国传统的计划体制下,除少数特殊城市,城市社区之间在经济体制、劳动生产率、收入分配等方面都没有太大的区别,具有相当程度的均质性。城市社区内部,整体结构不尽合理:重生产,轻生活,重工业发展,轻城市建设,与城市居民生活密切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二、改革后农民流动与农村社区结构变迁

农村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当时的条件下,首先主要选择了社区内的职业流动。各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传统、资源等差异,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流动方向及程度各有不同。

变迁之一:出现了新型中介社区小城镇,城乡二元结构基本被打破,发达地区已由三元社区结构替代。

农民流向乡镇企业,使乡镇企业获得了发展。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1996年底全国共有乡镇企业2336.3万家,而其中非农业职工数为13172.3万,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9.09%。小城镇发展很快,数量庞大, 据统计,1978—1988年十年间,我国建制镇从2143个增加到10609个, 共增加了8466个,年均增长17.4%。

小城镇日益多样化的功能满足了农民多种需求,在相当程度上它们成为农民生产、服务、娱乐、教育、信息辐射的中心,小城镇社区对我国二元社区结构产生巨大的冲击,它打破了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发达地区,原来的二元社区结构已被农村、小城镇、城市三元社区结构替代。

变迁之二:农村社区结构日益分化整合,原来简单的同质均等结构瓦解。

首先,农民流动方向不同,原几乎固化的农民身份为木工、瓦工、乡镇企业工人、个体经营者等多种职业身份所取代,身份的改变带来了他们角色行为、思想观念的分化。

其次,农村家庭产生分化。家庭内部出现职业分工,一般是男性、年轻人流动出去从事其他工作,女性、年老者留守家中从事农业生产。据调查,外流劳动力中男性占72.1%,女性占27.9%,性别比为258 ∶100,高出流出地总劳动力108∶100的比率;35岁以下的青壮年为主,其比重达71.8%,高出流出地20.5个百分比。(注:《经济发展中的农村劳动力流动》、《中国农村经济》1995年第1期。)

第三,农村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随着农民向牧、副、渔、林流动,农业结构日趋合理。1978 年种植业容纳了农业劳动力的90.4%,林牧副渔业分别只占1.0%、0.3%、6.0%、0.3%,而1984年,种植业劳动力只占80.5%,林牧副渔业分别占1.1%、6.5%、11.1%、0.8%。到1996年,在农业总产值中,农业占57.8%(其中种植业占53.7%,其他农业占4.1%),林业占3.3%,牧业占30.2%,渔业占8. 6%。农村以农为主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1978年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占农村总产值的89.72%、6.41%、3.87%。

农村社区在分化的同时也伴随着整合,主要表现为:(一)家庭的功能在加强,成为极重要的综合性协调组织,整合着家庭内生产、劳动分工等;(二)农民流向个体经营、商业网络几乎遍及农村社区每个角落,方便了农民生活,农村社区在较小的范围内成为初级社区;(三)因乡村工业发展而形成的地方财力物力,有力地推动了社区交通、文化教育、医疗等事业的发展。随着农民收入提高,电视等进入农村家庭,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更多青年受到城市生活方式影响。

变迁之三:农村社区之间同质同构状态被打破,日益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机制和水平。

首先,社区间因地理、资源、人文环境、农民流向流量的差异,过去全国绝大部分社区以农为主的发展模式被各社区因地制宜所取代,出现了从实际中摸索出来的不同发展模式。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晋江模式等。

其次,社区之间贫富差异正逐渐扩大。事实上,改革以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最高省份与最低省份之比便一直处于增加之中。(见下表)

名称

1978年

1980年

1985年

1990年

1991年H0

133.57

191.33

397.60

686.31

708.55H1

290.00

397.35

805.92

1907.3

2003.4H2

91.50

142.49

255.22

430.93

446.05R

3.18

2.80

3.15

4.43

4.49名称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H0

783.99

921.62

1220.98

1577.74

1926.07H1

2225.8

2726.9

3436.6

4245.61

4846.13H2

489.47

550.83

723.73

880.34

1100.59R

4.54

4.95

4.75

4.82

4.40 注:R=H1/H2;H0表示全国人均农民年纯收入(单位为元);

H1 表示当年全国农村收入最高的省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单位为元);

H2 表示当年全国农村收入最低的省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单位为元);

资料原源:《中国统计年鉴》1995—1997。

若以地区或县为单位,则社区之间收入悬殊更大。如甘肃省酒泉地区人均纯收入1158.33元,而庆阳老区人均纯收入仅531.42元, 二者相差626.91元,超出118.0 %; 从县级情况看, 肃北县人均农民收入达1852元,高出最低者东乡县1582.50元,高587.3%,差距扩大到1 ∶6.9(注:《农民收入差距》,1993年《甘肃统计年鉴》)。

社区间不同发展模式及水平也影响了农民流动方式。落后农村社区一般为流动农民输出区,而发展水平较高的农村社区更多地出现社区内流动,并能吸收一定数量的外社区成员,如苏南。1994年,全国农村流动劳动力为900.4万,其中河北、山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 四川、陕西、甘肃等9省份的流动劳动力总数为604.9万,占全国总流动劳动力的67.2%。

变迁之四:流动到城市的农民对农村社区结构变迁产生了多方面影响。

80年代中后期,很多农民流向城市。农民工进入城市,多是单飞式流动,他们最终还要回到农村。他们的回流首先是资金的回流,提高了农村社区的整体生活水准和相关家庭的收入水平,如据1994年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年度报告,当年全国农村劳动力打工人数达5273.8万,其中进城打工者4139.9万人,占78.5%,农村劳动力外流在城镇打工的货币总收入为1510.84亿元(人均打工收入3649.33元)(注:《1994年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年度报告兼析1995年发展趋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回流的农民还会把他们的技术包括在外面掌握的见识、经验融入到农村社区的生产活动中,成为经济增长的潜在显在动力。农民回流还把城市文明带回乡村,无形中也推进了农村社区价值观念的开放性和现代性。

三、农民流动与城市社区结构变迁

80年代中后期,有8000万农民涌入城市,据统计,其中有20%多涌向大城市。农民工涌向城市并在城市社区中生产生活,对城市社区结构的变迁产生了影响。

影响之一:推进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使城市社区数量迅速增加。

据统计,从1949年到1978年, 中国城市仅增56 座; 从1978 年到1984年,城市却由191座增到300座,7年增加的城市数是以往30 年所增的2倍,年均增加18.17座;而从1984年到1996年的13 年间, 城市数从300座增到666座,年均增加28.15座。 如此高的城市社区增长速度并非主要由城市社区内部人口自然增长所致,却是由农民工进入城市导致。据辜胜阻等研究,1985 —1990 年我国市镇人口(第二口径 ) 净增长4601.8万人,其中自然增长为1683.4万人元,迁移增长占1502.0万人,另外1416.4万人为新设市镇引起的增长。换算成平均数分别为自然增长336.68万人/年,迁移增长300.4万人/年,建制变动增长283.28 %万人/年,后二者属于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化,合计为583.68万人/年,即市镇人口净增长的63.42%是由农民流动引起的。因此, 农民进城极大地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比重由1980年的19.39 %提高到1990年的26.41%,又增加到1996年的29.37%,年均增长2.63%,超过世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影响之二:缓解了城市社区内部不合理结构,促进了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引起城市社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我国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第三产业不发达,尤其表现为服务业和商业等的落后。许多城市由原来普遍存在的“吃饭难”、“穿衣难”、“维修难”,到今天买方市场的形成,到城市的农民工为此作出了贡献。农民工逐渐在城市市政建设、环境卫生、家庭服务等行业成为主力军,弥补了城市社区劳动力不足,促使城市功能正常运行。如据 1993年12月抽样调查表明,上海市有流动人口331万, 占全市总人口的25.56%,其中外省市流入上海市的人口251万,在外来流动人口中,从事经济活动型人口为165.7万人,其中建筑民工76万人。 (注:何义庆:载《人口自然变动负增长对上海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与经济》1996年第2期。)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使已经逐渐缓解的“住房难”、“乘车难”、“就医难”又有所加剧,城市生态环境及社会治安问题增多。

影响之三:使二元社区结构相互封闭的状态有所改观,作为历史回响,城市社区正形成二元劳动力市场和新的二元阶层分化。

农民工进入城市社区的劳动力市场,使原来农民固定在农村,城市职业由城市社区市民包揽的模式得到改变。如在北京市, 根据1994 年11月进行的流动人口抽样调查,进入北京市的流动人口已上升到329 万,占全市户籍人口的29.6%(注:杨子慧、萧振向:载《流动人口与城市化》、《人口与经济》1996年第5期。);在上海市,据1993 年的抽样调查,流动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25.56%。 (注:何义庆:载《人口自然变动负增长对上海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与经济》1996 年第2期。)

流入的农民工虽是城市社区人口组成部分,但随着农民工的增加,城市社区日益分化出二元劳动力市场:主要由农民工组成的低层次劳动力市场和原城市居民组成的较高层次劳动力市场。作为对这种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反映,不少城市居民宁愿失业待业也不愿从事低层次劳动。

农民工因无常住户口,与城市居民相比,享受不到城里人的许多福利和保障,受文化素质限制,在城里也不易找到社会地位较高的工作,他们的衣食住行往往处于最低水平,劳动强度大,且自身权益常受侵犯。流入城市的农民工,虽是城市社区人口的组成部分,却因他们无户籍形成与原城市居民不同的阶层,城市社区日益分化出有户籍的原城市居民和无户籍的城市农民工两大阶层。这种劳动力市场和阶层的分化,正是原二元社区结构未彻底解体的产物。

四、结论及建议

总体而言,农民流动有助于我国整体社区结构的良性分化、整合及功能运作。当然,为促进农民的良性流动,笔者以为我们仍必须积极创造条件,解决农民流动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农民兼业流动问题

从我国大多数地区农民流动过程看,有相当一部分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农民并没有脱离农业,放弃土地承包权,这样拥有土地经营权的农民一旦外流便必然导致土地利用水平的下降,进而影响到整体农业生产的发展。为此笔者认为:(1)明晰外流劳动力的责任和义务, 确保土地的合理利用;(2 )在农村逐步建立以养老保险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保险体系,使农民能放心地实现向非农产业的彻底转移;(3 )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为已经离农并有相当稳定的职业者一步或分步地割断与土地的关系,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2.农民无序流动问题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通讯落后,就业信息不灵,劳务机构不健全,农民流动主要靠亲缘地缘关系的牵动,农民异地流动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盲目和无序状态,其结果不可避免会产生一系列的负效应,为此必须建立有效的疏导机制,如完善民间职业中介机构,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信息网络等。

3.城市发展机制转换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城乡分割的就业格局不可能再维持下去,农村剩余劳动力也不可能再凭简单的行政命令被束缚在土地上,有必要转换城市发展机制,调整城市发展方针,为农民异地流动创造必要的条件。(1)优先搞好交通、通讯、房地产、 水电气以及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的硬件和软件;(2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的政策法规,保护流动农民工的合法权益;(3)逐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使在城市有稳定工作的流动农民及其家属能在城市安居乐业,与城里人平等竞争,共同发展。

社区个人年度总结范文8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全区的父老乡亲们: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共贺元宵佳节。我代表九州县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向全县各族人民,向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节日的祝贺!

刚刚过去的××年,我们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扣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团结拼搏,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面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任务,提前一年跨入自治区十强行列。原创:地区生产总值完成@亿元,同比增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元,折合@美元,已经超过了全国年人均美元的小康社会标准;财政收入完成@万元,同比增长@%,比上年纯增@亿元,一年的增量相当于年全区财政总量的倍,增量位居全市第一,总量位居全市第五,全区所有乡镇财政收入都超过了千万元,#镇、##镇已成为全市仅有的亿元乡镇;城镇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增幅居全市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同比增长@%,总量首次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增幅居全市第一;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同比增长@%,总量居全市第一,增速、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以说,过去的一年实现了经济发展提速,发展活力增强,群众满意率提高,社会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是实现新突破、新跨越的一年,是硕果累累、令人欣慰的一年,是形势看好、催人奋进的一年。成绩来之不易,是全区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和广大朋友热忱关心、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们谨代表区四大班子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则的开局之年,是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重要一年,阳我们向更高目标全面冲刺的一年。我们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以@的速度增长,达到@亿元;财政收入确保以的速度增长,达到@亿元以上,力争突破@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的速度增长,达到@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以的速度增长,达到@元,力争达到@元。到年,把我区建设成为@@@@第一。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更加自觉坚定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各项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九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区委七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进一步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巨大力量,切实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突出“三农”工作,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强化“工业强区”思想,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层次,拓宽领域,建设现代物流大区。以“创城”、“迎会”为契机,推进城镇化进程。建设财源,加强征管,提高财政增收创收能力。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认真解决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我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再上新台阶。原创:

社区个人年度总结范文9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评价;少数民族;行政村;山区;直苴村;云南

中图分类号:Q149;X22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10.015

可持续发展评判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区域和环境条件下对可持续发展的现状或发展趋势做出评定。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还未见对行政村可持续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报道。本研究采用云南省山地民族行政村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云南省楚雄州永仁县直苴村1991——2001年间可持续发展态势进行评价[1],分析和研究区域发展的现状和态势,为制定区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便于当地政府对社区的有效管理和实际操作,为探求社区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云南山区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必要的技术支持。

1 研究区概况

永仁县地处滇中北部(101°14′~101°49′E、25°51′~26°30′N),总面积2 189 km2,其中山区占97%[2]。到2001年末,全县总人口10.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数的88.03%,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5.64%,是楚雄州内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大的山区小县(2002年《永仁年鉴》)。中和乡的直苴村位于永仁县城的西南部,距县城75 km,最高海拔2 861 m,最低海拔1 800 m,是以彝族聚居的高寒特困山区村,彝族占总人口的97%。 2001年全村人口2 825人,其中约四分之三的人没受到过学校教育。为了尽可能地避开其他因素的干扰,注意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刀耕火种农业的逐渐消失以及2002年该村开始了生态移民等,人口规模和人均资源等变化较大,所以选取1991——2001年这个时段进行研究。研究所用相关资料来源于中和乡政府统计站及通过RS、GPS和GIS等研究手段的应用所获取。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

采用云南山地民族行政村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来进行评价[1]。

2.2 研究区可持续发展评判方法

2.2.1 可持续发展协调度评判 云南山地民族社区可持续发展协调度由发展度、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可持续发展能力四者之间的加和关系构成。即:c=(xi-1),c为可持续发展协调度,xi为第i个综合评价指标的指数值。

2.2.2 发展度评判 发展度指经济、社会、人口的综合发展情况,采用指数加权评分法对发展度进行评价:De=xiwi, de为发展度指数,xi为构成发展度经济发展综合指数、社会发展综合指数和人口状况综合指数的数值,wi为各综合指数的权重。

2.2.3 经济、社会、人口、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指数评判 从1991年到2001年,以1991年为基准年,采用定基发展速度指数对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组成发展度的经济、社会、人口综合指数进行评价。即:D=

w1+

w2+…+

wn,Qi1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现状数值,Qi0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基准年数值,w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权重。

2.2.4 各项具体指标的分析 云南山地民族社区可持续发展评判是由各项具体的指标所组成,采用时间系列分析法中的定基发展速度进行分析,从1991年到2001年,以1991年为基准年。即:定基发展速度(y) = (i从1到n),a0为某指标基准年的数值,ai为基准年次年起各年的数值。

2.3 研究区可持续发展评判标准

2.3.1 发展度评判标准 发展度集中反映某一发展阶段中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它以某一时间中的基准年或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平均数据为基础进行比较,只是一种相对量化的指标,是区域经济、社会和人口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态势。通常情况下,发展度的指标数值以1为基准,超过1表示以某一基准年为标准,某一区域的社会、经济和人口素质处于正向发展状态;小于1表示其社会、经济和人口素质处于逆向状态。

2.3.2 资源承载力评判标准 在可持续发展评价中,资源承载力是用来表示人口发展与资源基础的一种基本量度。资源潜力与人口消费水平之比构成资源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的评判标准,以所评判地区的人均资源的消长情况为依据。

2.3.3 环境容量评判标准 云南山地民族社区环境容量是指区域自然环境和环境要素对人为干扰容许承受量或负荷量,主要表现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造成的有林地面积不断减少、陡坡种植和自然灾害加剧等方面。

2.3.4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判标准 云南山地民族社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区域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发展现状对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支持与保障能力,是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基础,反映了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与后劲,直接决定着社区将来可持续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2.3.5 可持续发展评判标准 云南山地民族社区可持续发展评判标准采用协调度与发展度的比值来进行计算,即扣除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的损耗和对未来必不可少的投资后的有效发展占总发展的比值作为评判标准。其计算公式为:SD=C/De×100%,其中,SD为可持续发展的评判数值,C为协调度,De为发展度。对各项综合指标分别进行计算后,按6级评判标准进行划分,具体的评判标准为:SD100%时,为最可持续发展。

3 结果与分析

3.1 研究区发展度态势分析

3.1.1 经济发展态势 通过对研究区1991年和2001年经济发展状况的对比分析,得出研究区2001年各项经济指标变化指数(表1、表2)。

虽然由于生产成本的不断增加,经济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在下降,但社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的单产产量由于科技力量的不断渗入得到了提高,社区恩格尔系数也在逐渐下降,社区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经济发展综合指数比1991年略有提高。

3.1.2 社会发展态势 通过对研究区1991年和2001年社会发展状况的对比分析,得出研究区2001年各项社会发展指标变化指数(表3、表4)。

由于经济的发展,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大幅度下降,贫困救济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也在不断缩小,大部分人不再依靠国家的扶贫救济来生活,社会稳定,1991—2001年没发生刑事案件,社会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社会发展综合指数比1991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

3.1.3 人口发展态势 通过对研究区1991年和2001年人口发展状况的对比分析,得出研究区2001年人口发展综合指数(表5、表6)。

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长期稳定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人们的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增加;受教育机会的增多,使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人口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使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得到了全面的实施,人口增长速度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社区内的人口总数逐渐减少。人口发展呈现出一个良好的趋势,人口发展综合指数比1991年提高了近13个百分点。

3.1.4 研究区发展度态势分析 通过对研究区2001年发展度的分析,得出研究区2001年发展度指数(表7)。由于经济和社会以及人口的长期稳定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平均预期寿命在不断增加,社区人口文化素质得到了提升,整个社区社会-经济-人口的发展速度虽然比较缓慢,但还是呈现出了一个较好的趋势,发展度指数比1991年提高了近8个百分点。

3.2 研究区资源承载力发展态势分析

通过对研究区1991年和2001年资源承载力发展状况的对比分析,得出研究区2001年各项承载力指标变化指数(表8、表9)。

由于有效地实施了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使山区人口规模不断减小,人均国土面积逐渐增加;但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使山区本来就已经十分宝贵的森林资源和耕地逐渐减少,使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均有林地面积都不断缩小,坡度25°以下的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不断降低,人类的耕地正在向高山陡坡挺进,从根本上违背了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社区承载力发展综合指数比1991年下降了近3个百分点。

3.3 研究区环境容量发展态势分析

通过对研究区1991年和2001年环境容量发展状况的对比分析,得出研究区2001年环境容量变化指数(表10、表11)。

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掠夺式开发和利用,使社区有林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不断下降。坡度25°以下的耕地面积占坡度25°以下国土面积的比例在不断缩小,说明人类能开发和利用的空间在不断减小,离区域环境容量的极限值越来越近。这从区域自然灾害的多发,就可以得到证明,出现了自然灾害受灾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的现象。社区环境容量发展综合指数比1991年下降了近11个百分点,对于人口基数大、自然环境条件十分艰苦的直苴村,这已经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3.4 研究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状况分析

通过对研究区1991年和2001年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状况的对比分析,得出研究区2001年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变化指数(表12、表13)。由于人们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掠夺式开发和利用,使区域内强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不断增加,区域内水土流失不仅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治理,相反还越来越严重。

由于区域内水土流失的大面积发生和人们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加之社区内对资源环境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致使社区资源大面积流失,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成本以及社区的管理成本剧增,从而导致农民所得总额占总收入的比例不断下降。

人们由于缺乏从事其他行业和其他产业所必须的成本,而无法从事其他行业和其他产业,结果使经济收入中的其他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不断下降,使本来就已经过剩的劳动力又不断回缩到传统的种植业和畜牧业上来,使人与有限的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和1991年相比,社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综合指数下降了近32个百分点,社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处于非常薄弱的状态。

3.5 研究区可持续发展协调度和可持续发展的评价

通过以上对研究区2001年的发展度、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分析和研究,综合4个方面的研究结果就可以对其2001年的可持续发展协调度和可持续发展态势进行评价(表14、表15)。

从1991年到2001年,研究区可持续发展协调度仍处于较低水平,发展度、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相互之间协调性差,协调度为负值。在构成协调度的4个综合指数中,发展度指数的发展虽然不是很快,但呈现了上升的趋势,发展度指数比1991年提高了近8个百分点;资源承载力指数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下降的幅度不大,比1991年下降了2.27%;环境容量指数下降的幅度更大,比1991年下降了10.08%;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比1991年下降了31.75%,处于较低水平,具体见表14。

据表15的情况分析,按照本研究中确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评判标准,对研究区1991—2001年间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态势做出评价。在此期间,研究区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4 讨论与结论

以1991年社区的发展状况作为参照,对社区到2001年的可持续发展态势所作的分析和研究表明,研究区2001年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的发展不协调,社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越来越弱,社区发展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不可持续的态势。实地调查发现,对研究区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态势评价与研究区的发展现状是相吻合的[3-4]。

大量的实地调研显示,由于地处高原和崇山峻岭的包围,闭塞的交通和长期单一的传统山区农业生产方式,使研究区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实行的还是计划经济,在交通不便和缺乏市场的条件下(离永仁县城75 km的直苴片村,到90年代中期才通过一条乡村公路和外界相通),社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速度非常缓慢。到2001年,直苴村人均占有粮食210 kg,人均所得438元,依然还是一个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村。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当地人还得依靠政府的救济粮和扶贫资金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并进行简单的传统农业再生产[3-4]。长期的刀耕火种农业对森林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粗犷豪放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造成了土地退化和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受灾人口越来越多,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半个世纪多过去了,社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生产条件差,人均耕地面积少,消费方式不科学,消费结构不合理[3-11]。这一切使研究区深陷于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之中,只有通过快速发展,才能改变社区贫穷落后的发展格局。本研究为云南山区少数民族社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相关技术支撑。

致谢:感谢楚雄州永仁县县委和县政府、中和乡乡党委和乡政府、直苴村委会等对整个调研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文中有关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资料和数据都是他们提供的。对云南大学叶辉教授、杨树华教授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李天星.云南山地民族行政村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J].江苏农业科学,2010 (4):429-433.

[2] 云南省永仁县志编纂委员会. 永仁县志[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5:38-39.

[3] 李天星.云南山区少数民族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 2010.

[4] 李晓莉.云南楚雄直苴彝族婚姻家庭调查与分析[D].昆明:云南大学, 2003.

[5] 叶文虎, 邓文碧. 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塑建新的生存方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 11(4): 1-4.

[6] 赵时亮. 代际外部性与不可持续发展的根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 13(4): 1-4.

[7] 李天星, 李国树, 徐成东, 等.农业生产技术带头人:云南山地民族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J]. 江西农业学报,2009,21(9):199-201.

[8] 李天星.云南山地民族刀耕火种生态学定位与山地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624-15629

[9] 李天星.浅析实现云南山地民族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民族精神[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 742-2 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