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移民培训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2-07-26 22:07:23

移民培训总结

移民培训总结范文1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富民兴国的战略决策,是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重要的农民致富工程。今天,县委、县政府召开专门会议,总结交流前一阶段的工作成果,部署今后的工作任务,我们坚决拥护并将认真贯彻落实。

我们镇现有**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每年需要实行劳动力培训转移的人数为300人左右。为了切实将这一项富民工程落到实处,我们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今后的工作。

第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我们将成立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镇长担任;副组长由政工书记、组织委员担任;成员由社保助理、人事助理、劳动人事和社会保障站站长、成教校长组成,确保有专人负责,有培训阵地,有活动经费。

第二,定期开展培训工作。根据我镇农村劳动力资源和现有的培训资源状况,结合各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劳动力的数量、文化素质、技能、就业需求等情况,我们将充分利用现有成人教育资源,制订具体培训计划,开展培训工作,全面落实培训专业设置、培训时间安排、培训场地安排、培训师资配置等,采取点面结合、长短班结合、理论讲授与实际操作结合等形式,确保培训质量。培训地点原则上安排在镇成人校。

第三,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一是建立目标责任制,把劳动力培训转移任务列入本镇部门年度工作实绩的考核内容,并与奖金挂钩。二是建立定期报告制度。要求各村、各单位于每季度第一个月10日前,将上季度培训转移工作进展情况、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向镇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三是建立信息通报制度。领导组办公室及时将搜集的用人信息、技术需要信息、劳务输出信息向各村通报。四是建立联络员制度。各村、各单位指定一名联络员,负责本村、本单位培训转移工作中具体情况的收集、联络工作。五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会议,总结研究培训转移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采取新举措,研究新思路应对新情况。六是建立评比奖惩制度。镇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领导小组将不定期对相关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做到奖惩分明。

移民培训总结范文2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以及扬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农民转移和农民培训的工作部署,按照统筹城乡就业的思路,坚持外输内转并举、数量质量并重,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培训取得了较快进展。据我局08年第三季度调查统计,目前全市农村劳动力约38.22万人,其中,女性15.99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1.84%;目前已转移就业30.16万人,转移率达78.9%,可供转移农村劳动力2.65万人,占6.9%。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总体上呈现“两升、两增”走势。

1、转移总量稳中有升。今年以来新增转移人数1.6万人,其中就近转移7341人,输出8607人。目前农村劳动转移总量达到30.2万人,占78.9%,比年初增加了5.6%,其中输出就业人数17.7万人,占转移就业总人数的58.7%,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1%;就近转移12.46万人,约41.3%,比去年同期增加了6.3%。

2、年轻化、技能化趋势上升。今年已转移劳动力中16-25岁人数约5万人,占13.1%;26-40岁19.42万人,占50.8%,41岁以上的13.79万人,占36.1%。已转移农村劳动力中, 无技能有培训愿望人数6.57万人,占14.4%;掌握初级以上职业技能人数约25.83万人,占85.6%。

3、特色劳务亮点增多。以农机跨区作业、花木业、建筑业和沐浴业四大项目为主体,打造特色劳务品牌, 目前,农机跨区作业队伍达到1.5万人, 农机跨区作业量和创收额位居全国首位,建筑大军达到10万人,丁伙花木、永安浴业也呈现明显的特色产业优势。与此同时,我市汽修、编织、机械、印染、缝纫等特色行业初具规模;农村劳动力转移形成本市地域品牌。近两年,我们着力构建“一镇一品”的劳务格局,如大桥箱包、武坚体育用品等,特色劳务亮点越来越多。

4、农民参培热情增高。以各类教育资源,各镇成人学校等培训机构为基地,构建起覆盖全市的农村劳动力培训网络。近两年实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券制度,将补助资金拨付直接补贴到农民,形成政府和农民共同分担培训费用,培训优惠政策直接到人的补助机制。今年共发放13182张培训券,转移培训6100多人,培训结业5029人,实施培训券制度有效调动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培训质量明显提高,已完成技能培训农民开发培训1.3万人,职业鉴定5500人,鉴定人数较上年增加了9%。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虽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培训总体进展情况良好,但受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珠三角地区大批民工返乡,本市部分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也进入减产半歇业状态,给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和问题:

1、外出民工返乡提前,转移渠道变窄。由于国际金融风暴,沿海地区数万家中小企业倒闭,大量农民工返乡,我市也出现了民工返乡潮。我局对部分乡镇返乡民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返乡回流民工大多源自珠三角地区机械电子、服务加工等行业,到12月中旬返乡回流人数为1062人,占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总量的0.06%。这一比例对总体情况虽然影响不大,但由于这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在短时期内难以复苏,至今未能明确招工计划,下一步用工招工情况也不容乐观,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

2、本市企业吸纳下降,转移压力增加。金融危机也波及到我市多数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10月份起,少数企业开始裁员,同时有部分企业减产或半歇业,且在短时间内无生产经营复苏计划,造成隐性裁员。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放假、裁员职工数约1.5万人(其中乡镇职工占七成)。预计到春节前夕,由于劳动合同到期,裁员数会有所增加;明年上半年,如停产企业不能迅速恢复,裁员数还会增加。这一形势,使得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等人群将会面临求职难的困境。

3、劳资双方矛盾增加,维权难度加大。当前,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下,部分企业由于生产经营不佳,不能按时足额发放职工工资和生活费,缴纳社会保险费,多数企业生产经营现状难以在短期内改变,《劳动合同法》难以实施到位,引发多起矛盾和纠纷。今年以来,各类劳资矛盾和纠纷较往年增加了50%以上,而且愈来愈多,处理起来较为棘手。目前,任意延长劳动时间和工作环境差的状况还比较突出;进城务工劳动者的个人发展、岗位提升得不到平等对待,还有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

4、转移方式亟需更新,培训任务艰巨。现存可供输出的农村劳动力中的多数,以及部分返乡劳动力,技能素质、年龄性别结构、 文化层次难以满足劳动力市场日趋专业化、技能化的需求。农村劳动力在数量上的供大于求和素质上的供不应求、总量矛盾与结构矛盾并存。农村劳动力就业市场存在“两难”局面:一方面用人单位招不到适合的劳动力,另一方面有待输出的大量的低素质劳动力找不到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尽快提高这部分劳动者技能和综合素质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

三、下一步思路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七届三中全会也提出了加快农村改革的思路。省委省政府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培训,列入“十一五”期间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中的两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培训事关富民强市,是实事工程、民心工程。为此,提出健全“六大体系”的建议:

1、健全组织领导体系,提高工作效率。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政府牵头、劳动保障、建筑、公安、工商、税务、外经贸等各相关部门参与的农民工就业预警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预警应急方案,明确工作计划,建立工作制度。各有关部门结合部门职能,加强动态监控,实行人力资源市场动态监控制度,及时人力资源供求状况每周上报制度,及时跟踪服务,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协作、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健全失业监控预警制度,准确掌握申报裁员或可能裁员的企业数以及退工数,农村劳动力返乡人数、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力资源市场可提供就业岗位数以及劳动争议案件发生数。

2、健全服务平台体系,提高服务水平。一是建立四级服务平台。建立村级劳动保障事务工作站,健全村、镇、市、扬州四级联网就业服务信息联网,实现就业、失业、培训信息共享,及时掌握全市规模裁员和失业增加等情况,为政府采取失业调控措施提供依据。二是加强市、镇两级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和服务,确保市、级两级人力资源市场有序开放。三是积极培育市场载体。加强公共职业中介机构建设,积极发展多种类型、多种所有制性质的职业中介机构,充分发挥他们在提供务工信息和就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规范发展民办职业中介机构,简化手续,减少环节,撤除不合理门槛。四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尽快建立健全人力资源信息库和劳务需求信息库,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五要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实行免费登记、免费提供就业信息、政策咨询、职业培训和指导;对关闭停产企业已解除劳动关系的人员,及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金,不因就业问题引发社会矛盾。

3、健全政策扶持体系,提高帮扶力度。认真落实中央和省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探索建立农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和农民创业贷款担保机构,鼓励农民自主创业。研究制定扶持政策措施,鼓励外出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的投入,完善培训补贴与培训效果挂钩机制。督促指导用人单位按规定比例提取职工培训经费用于本企业职工培训。积极探索多途径筹措培训资金的方式方法,推行“免费培训、政府补贴”、“贷款培训、就业还贷”和“企业出资”办培训等运作模式,切实解决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的需求。

4、健全技能培训体系,提高就业能力。一是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深化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促进农民的思想、能力、技能多面发展。认真实施“两后双百”工程,确保全市每年初中毕业和高中毕业未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都能接受职业教育并成功实现就业。二是进一步创新培训机制。统筹城乡就业培训,积极扶持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把培训重心下移到乡镇,为广大农民提供方便及时的培训服务。三是积极创建劳务品牌。在现有教育培训资源的基础上,以技工学校为基地,建立市级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同时选择有条件的镇建设一批农村劳动力培训示范基地,形成一批优势专业和特色工种转移培训品牌。

移民培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县农民工培训经验问题对策

一、*县基本情况

(一)农民工人口及文化程度情况

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的蜀道明珠---*县是一个农业小县,幅员面积1457.5平方公里,耕地51.3万亩。全县辖32个乡镇,329个行政村。全县以种、养殖业为主,县内无大的骨干企业。*年农村经济收入9.41亿元,人平纯收入1813元。全县总人口3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3万人,占总人口的92.4%。农村劳动力16.1万人,农民工7.25万人,占45.1%,其中省外务工人员4.8万人,省内2.45万人。*年我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的3.3万人,初中文化程度的有10.4万人,高中文化程度的有1.6万人,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有0.71万人.。其中外出务工的人员中,具备小学文化程度的有2.18万人;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有2.9万人;高中文化程度的有1.5万人;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有0.66万人。

(二)农民工就业和收入情况

据调查,我县外出务工人员主要流向,一是打工,二是经商,三是农业行业的内部转移。其就业情况:从事加工制造业的1.81万人,占转移劳动力总人数的24%;从事建筑业的1.45万人,占转移劳动力总人数的20%;从事交通运输、商贸、餐饮业、家政服务业3.98万人,占转移劳动力总人数的54.8%。*年我县劳务输出收入1.31亿元,人平纯收入3200元。通过调查发现,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和收入,较文化程度低的要好、要高。例如地处我县偏远地区的大新乡,全乡10735人,有12村,3310户,劳动力人数5690人,人平纯收入1566元。常年外出务工3280人,劳务总收入900万元,人均务工收入2744元,初中文化程度的务工人员年人均劳务收入2469元,高中文化程度的年人均劳务收入4100元,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年劳务收入在5000元左右。

外出务工不仅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通过自己的奋发图强,艰辛努力,先富裕起来,他们又以不同的方式,支持和带动家乡建设,使更多的人也走上了富裕之路。

二、*县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经验及成效

过去人们把农村教育培训仅仅看成是升学、就业的手段,只重视普通基础教育,不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职业培训,从而造成了教育培训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相脱离。县委、县政府在实现“三个转变”,大力发展我县农村经济的同时,把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使农村沉重的人口负担尽快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当作一项战略任务。各行业、各部门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优势,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逐步形成了政府统筹,行业组织,多方参与,重点依托各类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培训的工作局面,提高了我县农民工的素质和外出务工就业能力。

(一)政府统筹,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组织领导

*年,我县人民政府成立由财政、科技、农业、劳动保障、教育、建设等部门组成农民工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与绵阳农校签订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协议,以加强我县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能力,统筹规划本地区农民培训工作,协调解决农民工培训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近几年来,我县实施了“工业兴县、以工促农、产业互动、城乡相融”的发展战略,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商家,扩建、新建成企业10余家,就地解决剩余劳动力2000余人,帮助1500余农户走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二)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培训

我县有一所成人职业学校,一所农村成人中专校,32所乡镇农民成人学校,具有完善的教学培训条件,开设了计算机、驾驶、汽修、服装、建筑、企业营销管理、旅游、餐饮、家政保安、文秘等专业,主要组织农村未能继续升学,并准备进入非农业就业或进城务工的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必要的就业技能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并取得相应的培训合格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逐步建立了“先培训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制度。*年培训14150人,向外输出10945人。

(三)以农业部门为依托,全面开展农民工的素质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

为整体提高我县农村劳动者文化素质,切实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我县从一九九五年开始,通过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一是对村级干部进行文化素质培训,全县32个乡镇329个村共计1352人,进行了中专学历培训,1016人取得了中专文凭,平均每个村2.5个村级干部达到中专水平。二是加强农民专业户、示范户和生产骨干的培训,从一九九七年——二000年,通过实施“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全县4640人参加了蚕桑、畜牧、水产、农机、蔬菜、果树、种植七个岗位培训,3328人取得了“绿色证书”资格,推动了我县农村生产走向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三是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宽领域,挖掘潜力。结合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畜禽生产基地、蚕桑基地建设,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搞好培训,通过“科技赶场”、“双百工程”、“三村建设”,积极开展实用技术的培训。每年培训人数10万余次,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初步建立了一支由村社干部、农民党员和专业大户为主体的科技致富带头人队伍,改变了思想观念,有效地促进了我县农业行业内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年培训2800人,向外输出2000人。

(四)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技术培训

我县还制订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金进入农民工培训领域,按照企业对农民技工的技术要求,采用“招生—培训—荐业”一条龙服务体制,开展委托培训、定向培训和定单培训。建立了民办教育培训机构2所,县劳动保障局的职业介绍中心、*县计算机学校等单位通过与省内外,尤其是沿海一带企业签订用人合同,在32个乡镇建立了劳动服务站,在大的乡镇设立了组织联系点10个,通过一定的上岗前技能、技术培训,为用人单位输出了大量合格的实用型人才,得到了用人单位和农民工的一致好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输出机制和网络,*年通过各种岗位培训2400人,向外输出2395人,就业达99。8%,避免了外出务工的盲目性。

三、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农民外出务工逐年出现上升的趋势,但普遍存在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差,文化水平低,许多人无一技之长,在非农领域技能低,择业受限,外出务工者多为劳力型。随着经济、科技水平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劳力型的务工者在择业、就业上不具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加之劳务输出后的跟踪服务和信息反馈手段落后,尽管我县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总结了一定的经验,但仍然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仍存在认识不到位,引导扶持不力

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各级政府及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要职责,是推进我县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步伐、将人才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但一些部门和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和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在农民工培训上保障措施不到位,政策不配套,致使相当部分外出务工人员没有进行岗前技能培训,影响和制约了劳动力输出对象、范围和数量。

(二)培训资金缺乏,培训规模偏小,缺乏长远规划

对于农民工的培训往往是喊得响,落实少,财政投入更少,没有专门的经费投入,导致培训资金缺乏整合,培训手段和设备落后。培训规模偏小,培训经费不得不向受培训者收取,工作难以深入仔细的开展。虽然不少地方和部门每年都在不同程度的搞农民工培训,但没有制度化、系统化,具体表现在培训部门多,部门间沟通少,配合力差,局限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培训,而涉及到第二、三产业方面的技术、技能培训,由于受技术、资金等其他条件的限制开展得少,没有给农民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技能支撑。

(三)就业指导信息服务不够

目前,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输出基本处于自发状态,起步晚,规模小,加之机构不健全,人员不到位,措施不力,培训条件有限,培训经费不足,劳动力输出形成以亲带亲,以故带故的现象,甚至有的因劳务输出信息失真或广告虚假而上当受骗。加之在劳务输出上获取、提供的信息少而不全,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就业服务信息体系。随着就业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应加强信息服务的收集和组织管理。

(四)缺乏权威技能鉴定

尽管我县的职业培训部门下设了职业介绍所,农业部门、职业技术学校等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了培训,但颁发的是毕业证书或合格证书,没有权威的职业技能鉴定,技术可信度低,不仅使用人单位难以把握使用,反过来也严重影响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

(五)对输出农民工管理不力

农民工输出后,没有对其流向、工作生活情况做相应跟踪调查,从而在管理上难度较大,除用工单位大规模使用外,其他外出的农民工基本上是“各自为阵”,“一盘散沙”,他们在外的行为,我们的管理部门基本一无所知,从而导致农民工在外就业难、收入低、生活无保障、甚至违法乱纪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仅给其他想要外出的农民工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而且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四、进一步强化培训,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对策及建议

根据我县潜在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市场和农民工自身素质,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农村富余劳动力为重点,以拓宽输出领域,提高竞争力和劳务效益为中心,以内转、外输、回归为基本途径,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优质服务为保障,全面开创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新局面。

(一)强化政府行为,建立长效培训机制

把农民工的培训作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的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制定长远规划,积极探索制定有利于农民工培训的政策措施,努力营造农民科技培训和技能培训的良好环境。通过积极引导,主动服务,推动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的转移。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证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农民工培训投入,财政是主体,应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实行财政、服务组织、被培养对象三位一体,统筹解决培训经费不足。政府应拨专款资金把培训工作当作一项公益性事业开展,而不能搞成社会办学形式,加重农民负担。同时加大力度,纠正向培训者乱收费,严处欺骗务工者的违法行为。

(三)建立培训体系,健全运行机制

农民工培训内容是多方面的,涉及部门多,范围广,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明确培训主体,逐步形成政府统筹,由农业部门牵头,财政、教育、科技、劳动保障、建设、计划等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社会(主要社会办学机构)广泛参与的培训体系。实行基地、管理及服务三结合,建立劳务开发网络服务体系,巩固老渠道,开辟新渠道。政府要出台相应的培训落实保障措施,规范劳务市场,实施多层次的支持激励措施,落实优惠政策。

(四)培训内容多样化,增加竞争力,优化劳动力转移就业结构

培训内容必须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要体现农民工素质教育、能力教育、职业教育的特点,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长训、短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方式。由原来的主要农业技术培训转向二、三产业的技术、技能培训,实行定向培训与定向输出相结合,坚持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在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加强农民政策法规、安全常识和公民道德规范培训,真正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和自身素质。

(五)严格考核制度,做好技能鉴定工作

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做到需训结合,训用结合,训考结合,严格考核。搞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农民工求职、择业、上岗提供名副其实的证书和有效证件。只有这样,培训才有吸引力,培训后的农民工在就业中才具有竞争力,才能真正体现培训主体、培训对象和用人单位的三赢局面

移民培训总结范文4

2005年,全区共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10047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079万元。按转移去向划分,就地输转7454人(次),其中:向**公司输转4045人(次),异地输转2593人(次);按输转形式划分,组织输出3763人(次),其中:向**公司输转1868人(次),自谋输出6284人(次)。今年1-6月,共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民8880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650万元。

近年来,我区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民”为总体思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培训和输转相结合、就地输转和异地输转相结合,走城乡统筹、培训服务齐抓、需求供给对接、就业创业并举的路子,推动了全区城乡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一)加强培训促转移。劳动者素质不高,不能适应输入地就业的需要,是制约我区劳务输出的直接原因。据统计,我区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83%左右,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8年,更重要的是没有接受过各种就业所需要的专业训练。针对这一现状,我们把劳动技能培训、技术型劳务转移作为增加劳务输出的先导,以“10万农民劳动技能提升计划”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为龙头,制定出台了《**区2004-2007年农村劳动力培训规划》,筛选确定了**市职业技术学校、**公司职工培训中心、**公司万方职业培训学校等培训机构作为我区开展技能培训的基地,分层次对镇村干部、存量农民和增量农民进行培训,初步形成了政府牵头、社会参与的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机制。2005年3月,我区与**公司矿产实业公司协商,由用人单位招考、定点培训并聘用60名农村劳动力,安置到该公司工作,月工资700元。去年4月份以来,**万方公司职业培训学校以订单培训的方式为我区培训农村劳动力223人,其中纺织工33人,拉丝工42人,缝纫工148人,有180多人实现了就业。通过培训,特别是借助**集团公司的培训资源,根据劳务市场需求,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强化了职业技能。2005年,全区共培训农村劳动力2604人,其中:引导性培训1880人,职业技能培训709人,创业培训15人。今年1-6月,共培训农村劳动力3120人,其中:引导性培训2650人,职业技能培训1256人。通过培训,提高了农民工人员素质,增强了就业能力。目前,经培训的农村劳动力,85%的顺利实现了就业。

(二)内部挖潜促转移。**区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近年来,随着**集团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为我区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管理、社区服务业等新领域对富余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加,这为就地转移劳动力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此,我们在立足本地实际,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做好本地市场挖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是通过加强地企合作,本着“支持企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思路,通过及时了解掌握驻区大企业用工需求状况,有计划、有组织的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我区两镇农民工到**公司建安公司从事钢筋工、泥瓦工等工种务工人员达2000多人(次),到选冶化矿区从事厂区绿化、管道检修等工种的务工人员达1000多人(次),到万方实业公司从事缝纫、编制等工种的务工人员达200多人(次),全年共创劳务收入100多万元。今年3月,我区**镇石**、赵**、聂**带领三支由229辆农用车组成的运输队,有规模、有组织地到**公司厂区清运垃圾,人均月收入达1300元以上。二是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扶优扶强我区冶金、建材、化工和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使兰州黄河(**)麦芽有限公司、华德林冶金有限公司、田升草业等一批龙头企业快速崛起,积极引导齐林纸业、源达食品等中小企业优化升级,这些企业提供了大量新的就业岗位,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00多人。同时,积极鼓励发展乡镇企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离土不离乡的转移。目前,在全区农产品加工厂、砖厂、沙石厂等乡镇企业中劳务用工数量已达600多人。依托驻区**集团公司、金泥集团等大型企业发展起来的50多家地表矿采剥企业和加工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360多人。三是依托城郊优势,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积极发展以休闲、观光、度假为内容的城郊经济,近几年城郊相继出现了200多家家庭羊肉馆,吸纳农村劳动力800多人。鼓励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城市基本建设项目,发展个体运输业、服务业,长年参与城市物流配送和农产品营销,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2000多人。四是加快发展小城镇,发挥小城镇的聚集效应,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同时,我们加快推进北京路延伸段、高岸子村商贸一条街等经济带的综合开发,启动了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和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吸纳了大量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农村劳动力,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开辟了新的渠道。

(三)能人带动促转移。经过多年的创业和市场的熏陶,我区农村也涌现出了一批素质较高、头脑灵活、有开拓精神的农村务工致富“能人”,在他们的带动下,一些农民群众纷纷走出家门,走南闯北,逐渐形成了“一户带四邻,四邻带全村”的局面。据统计,每年通过致富能人的带动,输转农村劳动力在2000人(次)以上,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如**镇旧沟村的王**、宁远堡镇夹沟村的马**利用自己外出务工时掌握的用工信息,从2000年开始,带领农民工常年在新疆哈密、石河子等地务工,目前,已带出1000多人,每年创劳务收入300多万元。去年9月,王**被甘、新两省区劳动保障厅联合评为优秀在疆务工创业人员。宁远堡镇中牌村的赵**,常年带领500多人在市区及**公司从事建筑安装、厂区建设等工作,年创劳务收入200多万元。去年11月,赵**同志的建筑队被**集团公司建安公司授予优秀劳务公司称号。今年5月,又先后被评为甘肃省第三届返乡创业带头人、第七届全国创业之星,分别受到了省上和国家的表彰。

(四)强化服务促转移。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制度。充分发挥街道、镇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的信息服务职能,为城乡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快捷、及时的用工信息。2005年,共劳务用工信息892条,有效的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另一方面,依法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针对农民工工资被拖欠或克扣,影响农民工务工积极性的问题,我们按照中央、省、市的要求,狠抓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及清欠农民工工资工作,累计为农民工讨回拖欠工资364.31万元。通过开展“春风行动”,全面清理整顿了劳动力市场秩序,改善了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同时,从狠抓规范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完善劳动合同内容入手,狠抓建设等行业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2005年,共督促用人单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3939份,有效地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几点体会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公司的发展为我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了广阔的天地,**公司的做大做强为**区农民增收、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首先,就地就近转移是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我区农村劳动力要实现有效转移,必须立足本地,在做好就地转移的基础上,加大对外劳务市场的开拓,逐步使农村劳动力转移走上内外结合的良性发展轨道,加强地企合作已经成为当前解决我区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重点突破口。其次,二、三产业已经成为我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趋向。目前,工业、建筑业、商业、餐饮业是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已成为农民在非农领域就业的主战场。第三,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是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首要前提。要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提升,就必须加强技能培训,增强务工人员的市场竞争力。

实践充分证明,加强劳务输转工作、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有效形式,也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

移民培训总结范文5

为进一步提升农民工素质,增强务工技能,促进农民工就业。大力发展乡域经济,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全乡农民工素质和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现制定__乡农民工培训实施方案,具体如下:

(一)指导思想。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为指导,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面向工业化、现代化、城乡化的发展方向,综合运用财政扶持政策和市场手段,以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前的培训为重点,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要坚持按需培训的原则,按照不同区域、不同行业要求,采取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要坚持政府支持引导与按市场经济规律开展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多方筹集培训资金;要坚持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原则,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要坚持引导性培训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原则,扩大培训覆盖面,全面提高参训者的综合素质;要坚持培训与配套服务、转移就业相结合的原则,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坚持按需施教,注重实效。

农民工培训主要是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1、引导性培训。以村为主体开展农民工引导性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引导性培训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对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种养殖业培训、就业岗位选择等方面基本知识的培训,增强其遵纪守法和依法维护权益的意识,树立新的就业观念。2、技能培训。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和择业竞争能力。根据我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际需求,开展农业产业实用技能的技能培训。聘请专家开展岗前、岗位培训,培养一大批不离乡的农业专业技能人才。

1、时间:2016 年3月—12月(详细见附件)

2、地点:__乡人民政府

四、举办单位:__乡人民政府

五、培训经费。培训经费5万元,用于讲课、食宿、教材、车辆等。

六、培训内容。茶叶种植标准技术培训、生态猪养殖技术、餐饮培训。

七、培训对象。乡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农村致富带头人及与扶贫工作密切相关人员。主要是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思想素质较高,身体健康,有转移愿望的农村中青年劳动力。总人员300 人。 八、培训方式。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从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出发,做到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课堂讲授与现场体验相结合、教师精讲与学员互动相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开展培训。

移民培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 职业培训;美国;移民融入;农民工;市民化

中图分类号 G719.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8-0068-07

移民是美国最具标识性的特点[1]。移民群体无论就其于美国人口数量构成而言,亦或于美国崛起的奠基与建设而言,都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美国人口普查局(US Census Bureau)2016年2月28日的人口统计分析报告显示:在美国平均每27秒增加一名外来移民[2]。美国移民热潮持续发酵,如何妥善处理移民融入问题依然是美国社会稳定发展的焦点。

移民群体在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以及文化范式、价值观等方面都与本土人口存在强烈的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决定了移民群体作为异质人口融入主流社会的路途必定坎坷不平,语言低能化、就业低质化、生活隔离化以及心理难认同、文化不适应等现象都将成为其融入道路上的“绊脚石”。鉴于此,美国社会针对移民群体制定了一揽子融入举措,包括简化归化程序、增强公民教育、进行立法保障、建立福利社会、特殊财政补贴、构建培训体系等。对美国多重融入路径进行系统透视和总结发现:构建针对移民群体的职业培训体系是最受美国社会青睐的融入措施。本文以移民群体职业培训的内容、载体、运作方式以及内在主线为切入点,探讨其缘何受到美国社会高度重视,其在移民群体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中发挥了怎样的重要作用,以期对中国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正确认识职业培训地位并合理发挥其作用有所启示。

一、职业培训在美国移民融入中的作用

(一)培训内容丰富,提升人力资本

美国移民职业培训内容丰富多彩,既包括课程学习和求职指导为内容的基础技能培训,又包括职业技能习得和学历证书获取为内容的专业技术培训,以此为依托,移民群体职业基础技能和专业技术水平等综合素质大为发展,人力资本实现了“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越”两大阶段的提升。

1.量的积累:提高职业基础技能

职业基础技能培训是美国移民职业培训的重要内容。于移民群体而言,职业基础技能是以英语学习为基础、以通识课程为主导、以求职服务为补充的技能体系。美国最为典型的职业基础技能培训是由美国教育部(the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主办的成人基本教育(ABE)培训,该培训以16岁以上且没有高中文凭的英语非母语移民群体为培训对象,向培训人员免费提供数学、英语读写、阅读等庞杂多样的基础课程[3]。因其依托于各地方社区的公共学校、图书馆等机构,故培训渠道多样且平民化色彩极为浓厚,移民群体能够以最便捷有效的方式接受培训,进而迅速提高人文素质和英语语言能力,为其工作生活夯实基础。与此并行不悖的是,美国各州还有多种与求职相关的短期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招聘消息的提供;求职信、履历表的书写;求职要点、面试技巧的讲授以及在公司与同事的相处之道等[4]。这类短期培训以美国公司人事部的招聘倾向以及美国职业文化为立足点,着眼于提升移民群体的职业基础“软实力”,能够有效防止部分细节问题成为移民群体求职发展的掣肘。

职业基础技能培训内容丰富多样,扮演着移民群体由理想走向现实的“入场券”角色。首先,在美国梯次分明的培训体系中,通识课程培训所锻炼的沟通能力、逻辑能力、思维能力等内含着移民群体向高级技工转化的可能性,只有具备了基本的人文素质与职业素养,移民群体才可能搭上职业专业化“直通车”,进入特定职业领域施展自己的专业技能。其次,职业基础技能培训使移民群体综合素质迅速提升,内在潜能充分发挥。进而在移民群体增加自信心与成就感、释放生活压力等心理层面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最后,知识经济的兴起加快了就业层次与职业体系的变革,而良好的英语语言沟通能力及基本的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不仅意味着一定的职业转换能力与必要的职业适应能力,更代表着对纷繁复杂的职业形势以及波谲云诡的世界形势的应变能力。因此,职业基础技能培训不仅使移民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中备受青睐,更昭示着移民群体素质结构的有效整合以及就业层次的潜在提升。总体上看,基础技能培训内容丰富多彩,具备“广”“宽”“泛”的特点,是移民群体人力资本存量提升过程中“量的积累”阶段。

2.质的飞越: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专业技能培训以及相应的学历证书培训是美国移民职业培训的核心内容。美国专业技能培训历史悠久,最为典型的是滥觞于殖民地时代的学徒培训,经过历史的沉淀,学徒培训目前已成为专业技能培训的“代名词”而广泛存在于建筑、医疗、汽车等高新领域。因学徒培训专业性强,故而不仅需要雇主、劳动工会、行业协会的主导以及联邦政府的强大资金支持,而且需要长时间的“一对一”针对性实践,实践时间依行业差异可持续1至6年不等[5]。也正是由于其强大的物质支撑及高强度的实践后盾,移民群体才能够真正获得一技之长而使自身职业生涯迈上专业化发展道路。此外,美国还有各类专业认证培训。这类培训致力于对培训人员进行短时间、集中化、针对性的训练,从而迅速提升培训人员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同时,通过统一测试的方式为合格者提供职业证书,以对其已取得的专业能力进行资格认证。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学历培训也是专业技能培训的重要类别,这类培训主要包括高中同等学力(HSE)培训、准学士学位培训以及学士学位培训[6]。该培训采取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既以学校为平台向培训人员提供理论教学,又以企业为载体向培训人员提供实践教学,且最终为测试合格者颁发学历证书,使移民群体的业资格和就业渠道获得“质的飞跃”。

由此观之,专业技能培训以及相应的学历证书培训内容精深专业,能够赋予移民群体以一技之长且对其专业技能给予形式上的资格认定,使其摆脱徘徊于边缘职业的被动局面。“不同于早期移民潮时期,低技能劳动者在美国社会中总有一席之地,现阶段移民若要在日益具有波动性的经济阶梯下立足,最低门槛便是高中毕业文凭。”[7] 在一波接一波的科技浪潮下,专业能力与资格俨然成为移民群体的“求职敲门砖”,是其职业发展道路良性循环的重要起点。通过学徒培训等专业技能培训,移民群体的问题解决能力、操作力、观察力、创造力等专业能力迅速发展,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习惯等职业素养也大为提升,同时在实践指导下对专业理论也有了更精准的理解和把握,移民群体由此而一跃成为训练有素的熟练劳工,攀上了高级劳动力市场的阶梯。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历证书培训移民群体的专业能力与素养获得了专业性资格认证,从而具备了进入特定职业领域的“通行证”,摆脱了在主流经济的“裂缝”中寻找发展空间的尴尬局面。不同于职业基础技能培训,专业技能培训与学历证书培训赋予了移民群体以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所具备的技能与资格,不再停留于沟通能力、通识水平训练等培训基础阶段而转向了专业技术水平所代表的高级阶段,由“广”“宽”“泛”转向“专”“窄”“精”,是移民群体人力资本存量提升过程中“质的飞越”阶段。

由此,经过多样化职业培训的洗礼,移民群体无论就职业基础技能而言,亦或专业技能而言都得以迅速提升。这些职业技能经过沉淀与应用,逐渐积聚为人力资本存量,并奠定了移民群体就业定居和经济融入的重要前提。同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融合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济上的成功必然带来社会关系的整合和对美国生活方式的满意[8]。从而,人力资本的提升也为其他方面的社会融合奠定了基础,在移民群体融入美国社会的整个进程中起到了“生成剂”的作用。

(二)培训载体多元,重塑社会关系

在各类企业、社区图书馆、社区学院等多元载体的支撑下,美国职业培训形成了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由此,移民群体在多重参与中建立了稳定的业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社会关系网络重新建构。

1.兴衰相连:建构业缘关系

企业是美国移民职业培训的重要主体与培训平台。美国作为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企业受市场利润最大化刺激与驱使,不断研发、应用新技术,为保证劳工技术满足企业发展需要,企业一方面竭力雇用素质较好的劳工,另一方面加强对在岗劳工的培训[9]。企业不断累积资本,进而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在这个维度上说,美国移民群体的职业培训肇始于企业内的职业培训,且这一培训行为具有不竭的源动力。基于此,移民群体由职业以及职业培训所致使的业缘关系也由此经历了一个不断建立与完善的过程。

事实上,美国多数企业内部都附带着培训机构,且以之为依托开创了多种不拘一格的培训方式。具体来说,当移民群体通过参加企业提供的职前培训使自身具备“素质较好的劳工”所要求的综合素质,实现由无业向有业、由非正规就业向正规就业的转变,进而因职业活动而结成人际关系时就已经迈开了建立业缘关系的重要步伐。基于此,企业在职培训使移民群体的后续发展能力迅速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显著增强,由此决定的就业稳定性大为提高,而较低的职业流动性使移民群体因职业需要而建立的人际关系避免了因空间转移而断裂的可能性,从而日趋牢固,富有韧劲。在业已建立并日臻稳固的业缘关系基础上,企业采取与高校联合办学以及企业间定向委托培训等形式对移民群体进行培训时,随之而来的业务空间的拓展以及人际交往的延伸都为移民群体的业缘关系在横向上扩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便利的条件。同时,由于共同培训所带来的企业内部沟通交流的增加以及合作能力的日臻提高又为其业缘关系在纵向维度上深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企业所提供的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使移民群体因工作需要而形成了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伙伴关系、竞争关系以及行业外部的彼此合作关系等,各种关系彼此联结交织构成了移民群体的业缘关系,并在其职业生涯中经历了一个不断巩固和持续发展的过程,从而成为移民群体社会关系构建的一个重要方面。

2.互存共融:建立地缘关系

社区是美国移民群体职业培训的主阵地。得益于较高的城市化发展水平,美国社区,无论社区图书馆、社区公园、社区学院等“硬件设施”,亦或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等“软件设施”都得到了完备的发展。美国社区成功扮演了组织社会活动的“蓄水池”角色。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及团体以社区为平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移民群体职业培训活动。广泛的职业培训活动为移民群体带来了宽广的视野和丰富的人际交往,从而,移民群体以社区为依托的地缘社会关系也得到了建构。

首先,地缘关系的建构得益于社区本身的区域性特征。社区总是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区位意义上的地域,这种地域特征使得职业培训活动具有特定的空间活动场所,即本社区范围内的图书馆、公立学校等。培训活动的空间场所既具有地域性,又具有稳定性。地域性使得培训活动对移民群体的影响由于空间的界定而大大增强,从而使移民群体的业缘关系能够迅速、有效建立起来;稳定性使得培训活动对移民群体的影响由于空间的恒定而显著提升,从而使移民群体的业缘关系能够得以有效巩固。其次,地缘关系的构建有赖于社区主体的合作性。社区移民职业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得以持久稳定运行的主要原因在于各主体间的协同配合机制,如2016年3月2日美国公民及移民服务局(USCIS)公布的公民及融合资金项目(Citizenship and Integration Grant Program)的进展中,计划批准由46个社会机构组成的两个社会组织高达1千万的资金申请[10]。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以社区组织为平台,以政府为主导,各主体间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的运行机制。这种主体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使移民群体以职业培训为基础、以社区为联结的地缘关系更为稳定。最后,地缘关系的构建依托于社区活动的持久性。社区具有发展性特征,而实现其发展需要以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为架构和支撑,移民培训活动作为主要的社区活动之一,自然也需要迎合适应社区的发展而持久进行,这就为移民群体的地缘关系提供了稳定的情感支持载体和社交支持平台,避免了因r间间隔而断裂的可能性,从而更加稳固。

对于移民群体而言,融入美国主流社会既需要提升人力资本为自身稳定就业创造条件,更意味着其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的重建。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因此,移民群体的“融入”更是一种新的社会关系的融入,而这种社会关系往往需要主客体间的双向互动才得以建立。事实上,“移居美国的家庭可能有千千万万个原因,但大多数人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美国梦’。”[12]换言之,每个移民心中都有融入美国社会的夙愿,这就成为美国社会大融合的“推力”。而完整的职业培训体系则运用其内含的多重社会网络为移民群体重塑社会关系提供了“拉力”,从而在移民群体融入美国社会的过程中扮演“粘合剂”的角色。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在以职业培训为途径构建移民群体的社会关系网络过程中,将立足点置于业缘关系与地缘关系中次级群体层次的关系建构之上,而非突出强调初级群体关系的建立。这一行为A向并非偶然,米尔顿.M.戈登(MiltonM.Gordon)在其著作《美国生活中的同化》中对此倾向进行了解释:受心理惯性规律、舒适社会环境及既得利益等因素的影响,初级群体为移民群体提供了牢固的社会安全网,因此强制性结构同化并非明智之举。美国社会真正需要努力之处在于:利用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之间的张力作用,为移民群体提供完善有效的次级群体关系构建环境[13]。就业培训构建移民群体社会关系网络的做法正迎合了戈登的这一思想,以次级关系网络构建为突破点,既在无形之中消解了不必要的社会关系冲突,又有效扩大了移民群体的社会关系网络。

(三)培训安排独特,增强心理认同

美国针对移民群体的就业培训始终渗透着两大特点,即根据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进行培训安排以及按照移民群体的实际需求进行培训安排。基于此,美国移民群体对自身以及社会的心理认同得到增强。

1.多维度自我认同

根据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情况进行培训安排是美国移民群体职业培训的一大特点。培训项目设置方面,政府能够依托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和理论,洞察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以及劳动力供求变化趋势,并将有效信息及时反馈至企业,进而对培训体系和培训项目设置进行调整,使职业培训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产生、运转与发展,从而能与市场需求高度吻合,实现劳动力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培训方法上,侧重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培训方法,强调为移民群体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践经验以提高其专业操作能力和理论把握能力,从而既与“做中学”的人力资本理论相契合,又使培训的时效性、针对性、实用性大为提高。培训机制方面,秉承《瓦格纳―佩伊斯法》(Wagner-Peyser Act)精神的美国就业服务(USES)首开美国职业培训“一站式”服务的先河[14]。此后,针对移民群体的就业培训也遵循这一体制,由提供培训的组织依据自身与企业建立的伙伴关系为移民群体推荐就业,打破了移民群体“训而无业”以及企业“求而不得”的尴尬局面。

职业培训的这一特点在移民群体自我认同过程中影响颇大,其中包括对自身能力的认同,自身前景的认同以及自身角色的认同。首先,针对性职业培训使移民群体完成了自身能力新陈代谢的过程,人力资本大为开发,基础技能、专业素质迅速发展,同时还满足了移民群体对文凭的热望,有效解决了移民群体的经济参与困境,使其步入了职业专业化的轨道并大大提高了工作收入,赢得了社会尊重,进而激发了移民群体对自身综合职业能力以及经济参与能力的认同。其次,与自身能力认同息息相关的便是自身前景的认同。在培训内容与市场有效对接以及“一站式”服务培训体制的背景之下,移民群体“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境地很少出现。同时,移民群体在培训过程中所建构的人际关系网络也为其提供了职业向上流动的动力,随之而来的自然是移民群体对自身职业升迁以及向上层社会流动的前景认同。最后,与市场对接的职业培训必然内含着显性或隐性的能力标准与考察准则,移民群体在培训过程中必须根据能力考查标准对自身行为不断进行修正,特定的身份意识会在不断的行为修正中得到强化。移民群体对于自身在职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逐渐形成系统和深化的认识,进而形成对自身职业角色的认同。

2.多层次社会认同

根据移民群体的实际需求进行培训安排是移民群体职业培训过程中的又一特点。培训内容方面,在不强制要求移民群体放弃母语的基础上展开众多免费的英语语言培训是其重要表现。毕竟,移民群体沟通能力欠缺不只意味着求职的困难,更意味着生活的不便与心理的压力。此外,在培训时间安排与培训方式上的灵活性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培训时间安排上实行弹性化教学,多考虑移民群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在晚上或周末进行培训,且具体期限也并非固定不变,可随时进行调节[15]。培训方式主要分为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两种,而线下培训既可选择网络课程的形式,也可选择订购手机业务通讯的方式[16]。实际培训过程中,即便同一培训内容也有多种培训方式供移民群体调节与选择。随着网络化、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显现,线上培训由于其便捷性、时效性以及高群体覆盖性强越来越受移民群体青睐,美国社会也由此不断完善线上培训方式,逐渐形成了就业培训与经济发展、技术应用、社会前进相契合的生动局面。

职业培训的这一特点在强化移民群体对美国社会的认同方面作用显著。首先,当免费或者低花费的语言培训以开放性姿态“拥抱”移民群体,并使之体会到工作生活之便时,政府在培训方面投资及心血的大量倾注会促使移民群体社会认同意识的萌生。同时,不强制移民群体放弃母语这一做法会使社会认同意识进一步发酵,正如著名的社会文化人类学家丹罗德里格斯・加西亚(Dan Rodriguez-Garcia)所言:“当对于多样性的支持发生在社会公正和政治平等的框架内,且当社会所有成员被完全允许参加到社会公共领域时,其结果将使社会更具融合力、更具公民性。”[17]其次,当培训过程被多种人性化安排充斥时,这种安排所达到的便捷效果以及背后反映的美国社会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协同机制会使这种社会认同意识进一步强化。再次,当职业培训与科学技术相融合,与时展趋势相契合时,由此产生的移民群体专业水平提高、科技素养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增强等实际效应都以持续增长的力度和复杂性挑战着移民群体对美国社会认同的简单模式。

多重维度的社会融入必然带来文化和价值观的融合。“文化同化是一个复杂、多维度的过程,它首先包括移民学习语言、文化准则和适应社会角色的期待,更为重要的是价值观的转变。”[18]培训过程中,两个行为体的平等接触实则反映的是彼此行为方式所负载的文化范式的和平碰撞,长时间的磨合必然打破移民群体精神层面的“防护网”,使移民群体理解和欣赏美国主流社会的特点,内部区隔化在潜移默化中逐步被消除,对社会和文化的趋低认同得以改善,移民群体最终将对已然被编织进美国公民生活经纬中的价值观线缕给予正面回应,并成为移民群体融入美国社会的最重要表现。

因此,美国职业培训中所渗透的两大特点使移民群体既产生了对自身能力、前景和角色的认同,又产生了对社会和价值观的认同。几股经纬线汇集编织在一起,在移民群体融入美国社会的过程中发挥了“催化剂”的作用。

二、美国移民群体职业培训对中国的启示

我国农民工市民化与美国移民融入本土社会具有相同的性质,都涉及边缘群体融入主流社会后的角色转换问题,只是表F形式有所差异。前者表现为在中国的特殊背景下,农民工群体在生产方式、社会生活、心理文化等多维度融入城市。后者表现为在美国的特殊国情下,外国移民在生活方式、语言社交等多方面融入美国社会。在将二者的同质性与差异性进行比较后,以下措施可供我国借鉴。

(一)将农民工职业培训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上加以把握

美国移民成功融入的历史经验表明,外来移民主体条件中的就业水平、职业向上流动能力是影响其融入主流社会广度和深度的基础性与持久性支撑条件,而职业培训则为移民群体就业水平与能力提升提供了最为可靠的动力载体。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培训直接决定着移民群体的融入程度。我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也应将职业培训作为发力点,将农民工职业培训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上加以把握。

在破解农民工市民化困境问题上,以体制变革作为突破口,通过具体制度的变革进而对农民工做出整体性安排的思路受到广泛关注。客观来看,这一建议认识到了制度是农民工职业转换与身份转换不同步的巨大掣肘,具有明显的现实针对性。但从长期来看,公平的制度性待遇涉及的只是来自生存层面的社会关照,更为重要的则是主体现代性的不断提高。正如所言:“但是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19]因此,农民工市民化不只包含城市身份认同与公平的社会对待相统一,更是城市生活趋向能力不断提高与城市发展的现代趋势相契合的一体化过程。制度性安排只是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外生性保障条件,主体自身条件的孕育和发展才是市民构件生成和拓展的关键要素,而就业水平无疑在主体自身条件中起着主导作用。农民工由于受教育水平较低所导致的其就业处于中低端行业的状况短期内无力扭转,通过职业培训进而迅速提高其专业水平与职业素质无疑成为关键选择。然而,当前我国农民工职业培训无论就政策制定、具体实施以及最终反馈等多个层面上都存在亟待完善与解决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未能深刻认识到农民工职业培训的重要作用。因此,应将农民工职业培训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上加以把握,在政策制定、法律保护、财政支持等多方面同时发力,使我国农民工就业培训受重视程度不高的局面大为改观。

(二)建立系统完整的农民工职业培训体系

美国职业培训最大的优势在于:经过多年的沉淀与完善,自身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职业培训体系。从而在培训内容上,既涉及职业基础培训,又包含专业技能培训;在培训主体上,既有政府的宏观管控,又有企业和社会组织的有效参与;在培训安排上,既能迎合移民群体的实际需要,又能适应市场的客观需求。中国农民工职业培训也应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同时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建立独立完善的农民工职业培训体系。

首先,培训内容设计应注意到农民工融入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内含着职业、心理、素质等多维度的转换与适应,因此,培训内容应以此为基础,力求多样化、全面化。既要包括基本的职业技能培训,又要涉及权益保障培训、文化素质培训等。同时,职业技能培训内容设计也应考虑到中国迥然优异的地方产业特色,因地制宜设计培训内容。其次,建立各主体间协同运行机制。农民工就业培训与政府、企业、农民工自身息息相关,但由于利益机制失衡导致各主体间动力缺失,对此,政府一方面要不断增加对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另一方面要加大投资,建立就业培训激励机制,比如对企业采取减税政策,对农民工给予财政补贴以激励其参与培训等。同时,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加强社会监管。具体措施包括:管理和监督培训机构运行以及资金使用状况,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检查,鼓励农民工以举报或者投诉电话对其进行制约,以受训者的实际表现对其进行绩效考核。在对农民工的表现进行及时评价与反馈中推动培训机构发展。敦促培训机构向农民工及时反馈就业信息、工作稳定性以及工资增长状况等。最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就业培训模式。政府要在充分掌握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信息基础上依据实际情况对培训方案与项目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可以在短期与长期、就近与联动的有机协调中进一步促进就业。同时,把就近培训与转移培训有效结合起来,有效防止解决就业问题出现顾此失彼的状况。

(三)积极利用新媒体助力农民工市民化

美国在利用新媒体促进移民群体融入方面堪称典范,其网络公开课程覆盖面广、参与度高、实效性强;手机培训订购业务屡见不鲜;网络培训平台层出不穷。这些都为中国打造了良好的学习样板。近年来,中国经济科技迅猛发展,“互联网+”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农民工在应用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方面得心应手。迎合社会发展新趋势,利用新媒体助力农民工市民化将势在必行。

首先,要创建开放式的信息平台,将各类培训政策信息及时公开,确保信息通畅,同时采取漫画、视频等多种迎合新媒体特点的方式对政策进行及时有效的宣传,使农民工了解培训信息并根据信息进行相应的调整与规划,从而打破农民工被动接受培训的局面,实现互动沟通、自行主导。其次,利用新媒体技术对农民工培训体系进行完善,针对一些实际操作性不强的职业培训以及人文素质培训,可建立相关培训网站,实行网络授课、微博直播等培训方式,并逐步降低培训费用,使农民工自主、自愿、自为培训。再次,逐步探索农民工论坛等相关信息平台,开展民意调查,倾听农民工心声,了解农民工培训过程中的实际困难,针对农民工反映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整合、归类,并引导农民工自主提出解决方案,群策群力,逐步解决培训中的各项困难。最后,探索利用新媒体扩大农民工培训资金来源。针对现实中存在的社会公益基金与农民工培训短缺资金不能有效对接的情况,可建立相关微信平台,对农民工培训的重要性及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在全社会广泛征集培训资金,有效解决农民工培训资金短缺问题。此外,由于我国各个区域经济、技术存在差异性,农民工群体分布存在不均衡性,在探索、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的过程中,应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逐步扩大新媒体、新技术的覆盖范围,进而加速农民工市民化的步伐。

三、小结

美国职业培训所包含的内在逻辑与作用机制,使移民群体人力资本大为提升,社会关系重新建构,心理认同得以强化,三个作用交错编织在一起,成为移民群体融入美国社会的重要表征。融入过程中其成效之迅速、成本之低廉、实施之便捷是其他任何融入举措所望尘莫及的,因而也成为深受实用主义影响的美国政府首选和提倡的融合措施。不可否认的是,即便外在形式发展再完善,由国家性质所决定的政治体制机制也使得美国针对移民群体的职业培训有不可克服的痼疾。因此,在自觉规避、克服其不足之处的基础上,正确分析其培训举措的合理之处,既有学术研究之必要,也于实践中解决我国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有借鉴意义。我们应客观分析美国移民培训的举措及积极效果,对其合理措施加以批判性学习,并充分认识到:我国有美国无法启及的制度优越性,在将美国移民群体职业培训中的部分有益思想与合理措施借鉴、应用到中国农民工群体培训后,必将产生更为可观的效果。

参 考 文 献

[1]Charles Hirschman*.Immigration to the United States: Recent Trends and Future Prospects[J].Malaysian Journal of Economic Studies,2014(1):69-85.

[2]“Components of Population Change”U.S.Population 2016[EB/OL].http://census.gov/popclock/?intcmp=home pop.

[3][5][6][15][16]“Find Training”[EB/OL].http:///Find Training/find-training.aspx.

[4]出国与就业编辑部.美国新移民就业经验显示:低起点也是专业化道路的开端[J].出国与就业,2008(6):42-43.

[7]Mary J.Fischer*.Immigrant Educational Outcomes in New Destinations: An Exploration of High School Attrition[J].Social Science Research,2010, 39:627-641.

[8]Vromen,Suzanne.The American Dream――For Men Only?Gender,Immigration,and the Assimiation of Israelis in the United States[J].Shofar,fall,2010,l29(1):147-150.

[9]梁茂信.美国人力培训与就业政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

[10]“USCIS Announces Citizenship and Integration Grant Opportunities ”[EB/OL].http://www/uscis.gov/news/news-releases/uscis-announces-citizenship-and-integration-grant-opportunities.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12]Michelle Trejo.Learning a New Land: Immigrant Students in American Society[J].Hispanic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s,2008,36(2):231-234.

[13]米尔顿.M.戈登.美国生活中的同化.马戎译[M].北京:译林出版社,2015:225-226.

[14]Guzda,Henry P. The U.S.Employment Service at 50: It Too Hard to Wait Its Turn[J].Monthly Labor Review,1983,106(6):8-21.

[17]Dan Rodriguez-Garcia. Beyond Assimilation and Multiculturalism: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Debate on Managing Diversity[J].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B.V.,2010,11:251-271.

移民培训总结范文7

关键词:农村贫困劳动力 培训现状 对策建议

引言

开展农村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国家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几年国家下达的各类培训资金逐年增加,如何用好这笔资金,真正落实培训转移工作,充分发挥转移培训资金的效益,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农村贫困劳动力的现状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的东南部,与越南接壤。文山州总人口345.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14.4万人,占总人口的91.2%,贫困人口1154759人,占总人口的33.47%,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79元。文山州下辖1市7县,都是部级贫困县,有102个乡镇,947个村委会,13788个自然村,15968个村小组。全州岩溶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3.4%,石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1.9%, 人多耕地少,人均耕地仅为1.13亩,农村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总体来说呈现以下特点:

1、农村劳动力资源逐渐增长,富余劳动力规模庞大,但由于文山州经济基础薄弱,工业企业规模小,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州内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向外转移。2、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但总体素质依然较低,尽管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但总体水平依然较低。3、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普遍不高,对实用的新型技术掌握不多,因此,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不高是制约农村富余劳动力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二、制约文山州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分析

在文山州政府及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该州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目前的转移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农村贫困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适应当前市场能力弱。少部分受训农民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较难达到他们满意的就业收入。

2、宣传力度不够大,文山州由于贫困程度深、基础设施滞后,大多数乡村信息闭塞、群众观念落后,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难,外出务工不稳定。据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目前农民认为最缺乏的服务是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最缺乏的信息是准确及时的岗位需求信息。

3、培训补助资金不足。虽然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投入,但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由于工作涉及面广,所需经费较多,包括宣传经费、招生工作经费、转移工作经费、学员培训费、食宿费、教材费、资料费、职业技能鉴定费、培训证工本费等。现行的补贴标准根本不能满足贫困农民更高层次的培训要求,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劳动力的稳定转移。

4、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劳动力转移缺乏有效保障。当前劳动力市场上供需脱节、信息不灵的问题十分突出。目前,文山州农村贫困劳动力的转移依靠老乡介绍占20%,自己主动寻找占24%,亲戚朋友介绍占10%,政府组织联系占44%,虽然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但由于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制约了文山州农村贫困劳动力的转移。

三、对策及建议

根据上述文山州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切实有效的解决文山州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内部管理,建立规范化培训的工作机制。

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实行规范化管理,有利于工作更具前瞻性、科学性。如何提高管理水平,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工作领导。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工作的对象是农民,涉及对农民的组织和管理,为此,必须加强部门配合,建立各级党政负责制,加强对工作的组织领导。二是提高培训质量。农民放弃家中农活赶来参训,就是本着学有一技之长,将来能靠技术吃饭的期望心态。为此,必须强化教学质量,真正让农民学有所长。三是创新培训模式。必须开展培训生源、教学管理、转移就业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总结自身,经验,大胆借鉴他人的成功做法,从管理制度上、教学措施上、企业合作上创新培训模式。四是加强部门监督。加强部门监督和管理,就是要加强培训质量、效果、资金使用的监督,达到农民脱贫致富的目的。要建立培训工作的验收制度、资金管理制度、审计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上岗就业农民的回访监督。

2、强化政府职能,整合资源,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合力。

一是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主要负责掌握各地农村劳动力的情况,制订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计划,协调、指导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工作各相关部门的工作。二是整合相关资源或引进投资商,兴建吃住训设施齐全、师资力量充足的培训基地,解决最基本的培训场所问题。三是整合农工部、教育、农业、劳动、扶贫等部门的培训经费,提高补助金额,多方引资或筹措资金,集中力量提供高质量的培训。

3、加大宣传力度,丰富培训内容,增强竞争力。

针对文山州农村贫困劳动力总体素质不高的实际,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加大对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

一要加强宣传,解决好农民的观念和认识问题。目前,要改变农民的陈旧观念,必须加大乡、村两级对农民的宣传,激发农民参加转移培训的积极性。加强宣传首先要通过政府行为的正面宣传,利用文化、科技等队伍送戏下乡,强化社会媒体、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其次要通过群众的侧面宣传、通过宣传典型的致富事例,增强农民培训转移后的自信心,激发其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要丰富培训内容,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村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打造劳务品牌。对农村的培训必须按照“先培训、后发证、再输出”的原则和“学以致用、方便群众、确保实效、创出品牌”的思路,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加强对外出务工者以劳动法为主的法律基础知识、道德规范、遵纪守法观念和职业道德的培训教育,以及进行电焊、建筑、电子装配、家政、保安、驾驶等市场急需专业岗位的技能培训。经过培训合格后,劳保等部门要给培训人员发放相关证件,这样,打工人员持证外出工作就主动得多,用工单位也踏实得多。

4、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及跟踪服务工作。

搞好信息服务,可以减少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降低农民外出就业的成本。各级职能部门要结合农村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拓展服务领域,做好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信息服务工作,为其外出就业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

做好转移跟踪服务,为农村贫困劳动力的转移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用工环境。要为每一批培训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建立跟踪档案,记录学员的就业去向、工作表现、劳动保障等情况;到用人单位进行回访,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及时沟通解决问题,积极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不断融洽企业与农民工的关系。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实现转移后返回农村的劳动力进行再培训,实现转移前培训与转移后培训的沟通与衔接,真正使农民受益。

结束语

农村贫困劳动力的转移培训任重而道远,但只要我们积极开拓思路,抓措施抓落实,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路子将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移民培训总结范文8

阳光工程20__—20__年培训规划

为搞好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提高我县农民工的素质和就业技能,加快富余劳动力向非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稳定就业,按照省阳光工程办的有关会议和文件要求,制定本培训规划。一、基本情况

##地处赣西北边陲,与湘鄂赣三省九县毗邻,总面积4504平方公里,为全省之最,总人口78万,其中农业人口66万,是人多地少、山多水少的部级贫困县之一。全县劳动力总量达35万之众,年外出务工达17.4万之多,其中农民工13.4万,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福建等地方从事手工制造或苦力打工等低技能工作,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70,月工资在300—800元不等。由于农民工文化少、技能低,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由于产业不断升级换代,相当一部分农民就业无门,有的流浪街头,有的往返反复,有的即使找到了工作,但工资报酬、劳动保护却没有保障,有的农民工由于缺乏法律知识或城市生活常识,自身的合法权益也得不到保护。针对农民外出务工存在的这些问题,可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已是迫在眉睫。

二、有利条件

一是农民工素质低,无一技之长,希望政府给予扶助,乐于接受培训;二是我县农村外出农民务工人员达13.4万之众,渴求参培对象多;三是县阳光工程办招标认定的8个培训基地,都已具备法人与技能资格,有固定的教学场所及相关配套条件。

三、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率为目标,运用财政扶持政策和竞争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农民、培训基地及用人单位的积极性,主要开展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坚持短期培训与学习教育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我县农民增收。

四、目标任务

20__年,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2500人,在县阳光工程办招标认定的8个培训基地开展培训;20__—20__年在全县开展较大规模的农民工培训,建立起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加大培训资源的整合开发力度,主要开展就业前引导性培训及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对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农民进行岗位培训,六年计划培训30000人。其中计划20__年完成3000人,20__年3500人,20__年4000人,20__年5000人,20__年6500人,20__年8000人。20__至20__年主要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20__至20__年,同时对已进入非农业就业的农民工开展岗位培训。

五、效益分析

农民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了劳动技能,全县20__年至20__年实施阳光工程后如完成培训计划32500人,就业率按85计算为27625人,按平均每人年增收4000元计,至20__年可为全县农民增收11050万元,增加就业岗位2万余个,而实施阳光工程,都是利用现有的培训机构,无须另行投资教学场地及其他配套设施建设,只需在原有基础上“锦上添花”,投资回报率很大,是一件多么“阳光”的事。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为加强阳光工程的组织领导,县里成立由主管副县长任组长,由县农业局、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财政局、县教育局、县科技局和县城乡建设局共同参与的“##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协调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阳光工程综合协调和项目监管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办公室,各乡镇均成立相应的机构组织,落实专门负责人,配合搞好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与转移工作。

2、强化项目管理

一是坚持“管培分离”的原则。农业部门主要负责项目办公室工作,拟定项目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牵头搞好培训单位的招投标,认定培训基地,监督检查培训基地的培训实施情况,开展学员就业情况抽查和培训效果的评估验收,建立项目档案等。财政部门主要负责落实培训补助资金和工作经费,监督检查培训补助资金的使用,制定资金管理办法,参与对培训工作的督促检查等。其他相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各负其 责,密切配合,为农民工培训提供优质服务。培训基地主要负责具体培训任务、日常培训工作、培训后输出就业工作。

二是坚持“农民受益”原则。获准使用农民工培训扶持资金的培训基地,须相应降低农民工学员的培训收费标准;农民工自愿参加职业技能鉴定,鉴定合格者颁发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鉴定机构视情况适当降低收费标准。

3、筹措培训资金

要实施好阳光工程,不仅仅是要充分利用政策,争取财政扶助,同时要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及相关农业项目的实施,千方百计从计委、老建扶贫贷款及农业专业项目等渠道争取经费支持,还要与用工单位开展联合办学培训,分担培训费用,同时调动乡(镇)村基层组织及农民本身的积极性,使对农民工的培训与转移形成齐抓共管,你帮我助的良性互动格局。

4、整合培训资源

在充分发挥现有教育培训资源作用的基础上,改造和完善一批教育培训机构,加强基地建设,完善教学培训条件,建设一批能起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引导和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联合,增加培训项目,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引导和鼓励教育培训机构与劳务输出(派遣)机构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签订培训订单或输出协议,约定双方责任和权益,实现培训与输出(派遣)的良性互动。

5、建立效果评价制度

建立农民工培训效果评价制度,以实现高质量就业目标为导向,制定评价标准,定期对开展农民工培训的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专业设置、培训内容、课程安排、收费标准、招生情况、学员结业率、结业学员鉴定通过率、就业率、工资水平等状况进行调查统计,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6、健全培训网络

移民培训总结范文9

几年来,柳河县共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农机驾驶员培训等共计7.1万人次,增收6.4亿元。其中推荐到县内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就业人数达1.1万人,推荐到县外、国外劳务就业人员达7600人,农村人才的培养和输送为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发展劳务经济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整合培训资源,加强基地建设

2006年11月,柳河县将农业机械化学校并入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同时成立了柳河县农民职业教育中心。在各乡镇成立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站,村成立了指导组,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农民科技教育服务平台。

整合后的农广校实力不断增强,新建办公楼596平方米,教室面积达210平方米,配置教学车2台。设有远程教育卫星站1个,购置复印机1台、打字机2台、电脑6台。学校设置综合科、培训科、教务科、农机科、电教科5个科室。整合后的农广校增加了教师编制,大大提升了办学水平,各项工作都有新的突破。

几年来,农广校在农民培训和新农村建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1万人次,绿色证书培训1.5万人次,新型农民培训2000人次,农民创业培训200人次,农机驾驶员培训7000人次,实用技术培训达5万人次,农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501人,建立农民科技书屋48个。

农广校在县委的高度重视下,将中专招生与村级干部培训有机结合。这将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增强他们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和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能力。两委村干部经过培训获得中等学历教育的达500多人。

为了更好的将学历教育做好,农广校分别与吉林农大、县内知名技校、诗特计算机学校、四海电脑合作成立分校,并设立了三个实习实践基地,进行授课和实践。学校先后培养出创业能手、致富带头人多名。其中,以安口镇半拉背村村支书记戴振甲为代表的优秀学员,深受广大村民爱戴。

2.创新培训模式,实行“订单式”培训

农广校根据当地非农就业面较窄的特点,实行“订单式”培训。先与用工企业沟通,确定企业用工订单、工资待遇、需要工种,根据企业的需求组织学员参加培训,并允许他们到企业进行实习操作。学员通过考核后,由用工企业安排就业。这种方法提高了农民参加培训的信心和积极性,有效解决了用工需求的问题。目前,全县通过“订单式”培训成功转移劳动力达1.1万人。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