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06 15:58:43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范文1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86-01

1.现今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情况

如今,我国的语文阅读教学已经存在着许多为人关注的问题,比如教师教学态度严苛且过于追求以量求质,给予学生过多的压力,教学形式过于乏味陈旧,因此更加容易是学生感觉到阅读的无趣感,这些问题都将影响语文的阅读教学。

1.1教学态度过于严肃和条律化。大多数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都是以老师的理解为主,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要求过于严格,有时甚者要求学生的回答必须与答案几乎相符才认同学生的答案。再者,有的初中教师会让学生大量进行阅读的训练并让学生自己通过答案进行改正,大量的阅读任务让学生缺少思考的时间,无法真正体会阅读的真谛及掌握阅读的真正技巧,同时中压之下的学习会让学生产生疲惫感和厌倦感,因此影响了学习的有效性。

1.2教学形式过于陈旧乏味。现今,大多初中生学习语文阅读都是通过老师教授,之后学生认真听讲且勤于做笔记。这种学习方法不仅治标不治本,无法从根本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且显得陈旧无趣。日复一日地进行这种机械化的阅读,很有可能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阅读缺少多样化,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也不会提高。

1.3学生缺少阅读的兴趣。初中是汲取阅读精华的最佳时段,他们对新兴知识和现实社会有着极大的兴趣,他们经常因为自己的爱好阅读大量课外图书,对阅读并非完全没有兴趣,但他们遇到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时就会显得提不上劲。老师在台上字字珠玑地讲解,学生却在课上沉浸于其他事物,甚至陷入发呆状态或直接打瞌睡。教师会发现学生对自己讲的根本不感兴趣,极少能用心听下去。

2.初中语文阅读多样化途径

阅读是学生了解真实世界、发展个人思维、获得认知方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对文本了解程度的有效方法。倘若学生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时,教师过于松懈、固执,不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阅读学习中,那么学生的阅读水平必然难以提升。教师是课堂上重要的指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师需要在引领学生进行阅读方面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交流和讨论来解决问题,参与学生的交流探讨中,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这些是教师不容懈怠的责任。为了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笔者进行了以下对于语文多样化阅读教学的探讨。

2.1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加强合作。正确的教学理念应强调自主、交流、探索。学生应该作为阅读学习的主体,而老师为主要的引导者。因此,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切勿一味地占据主要的一方,应适当地让位给学生,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可以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加入到阅读学习当中,而非以一种被动的形式。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5~6人为一组,以这种模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通过此种自主交流模式,可以有效地唤醒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不可漏掉任何一名学生,鼓励所有学生都加入到小组讨论当中,教师最好不加干涉,让学生在小组尽情地辩论及讨论。最重要的一点,教师可以在课前下发一些与课文预习相关的资料,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阅读文本的阅读,根据自己的了解搜集些资料。每当课堂开始时,教师请每一组的组长来代表发言,向大家陈诉一下小组的学习情况及相关成果并给予鼓励及支持。紧接着,教师简言意赅地介绍一下生词及课文主题。之后,教师通过多媒体的多样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适时提出一些有趣并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跟随教学的脚步,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无论正误与否,都不应指责学生,应该在学生回答问题后,给予充分的肯定。多人为一组的学习讨论,不仅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还增加了教学的多样化,改变了传统陈旧式的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创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语文阅读变得更加有效果。

2.2增添有关阅读的辩论,增进理解。教师们往往让学生通过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来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这种方法虽然可取,但不容易激发学生的自由思维。或许,老师们可以换一种探讨问题的方法,那便是组织辩论赛,老师根据文章内容选定相关的话题可供学生辩论,同时辩论主题不宜太过枯燥,应选用容易引起学生兴致的主题。辩论需要学生对文章进行一个深入的阅读和理解,因而学生会主动在课前进行与文章及辩论主题相关的学习和思考,学生自己总结论点论据,并且在辩论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说话能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思考。通过激烈的辩论赛,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水平,认识文章真正的内涵。此种形式有利于改变学生对阅读刻板、生硬、无趣和普遍印象,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3结合阅读文章的读写,强化效果。教师利用读写,可以更有效地向学生展现文章的魅力。以文章内容为载体,设计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写作任务,促进阅读、写作、思维的三方配合和提升,学生阅读文章后有感而写作,通过写作而理解文章,最后个人思维得到提升和发展,而这也恰恰是阅读的目的之一。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宜利用读写相结合的方式来强化学生阅读的效果,同时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

2.4运用多样的阅读方式,提高质量。教师可以教授学生集中阅读方法,便于学生集中,避免产生阅读迷茫。朗读、速读及复述等都是十分有效的阅读途径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让他们能将文章通读流畅后再进行内容的理解。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朗读方法,如小说的绘声绘道,诗歌的抑扬顿挫,散文的抒情韵味等等。在朗读之后,教师要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思考,并和读者的感情产生碰撞和共鸣,了解作者思想感情。之后再适当加快学生的朗诵速度,使学生能够流畅地朗诵课文,最后将他们的情感更好地表现出来,朗诵课文时可以指导学生有表情地阅读,便于他们一步一步慢慢体味朗读的乐趣。

结语:众所周知,阅读在初中生的语文学习中占据着十分关键的地位。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们必须创造和发现更多多样化的方法阅读方法,进行多种的阅读方法,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达到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和能力,有效地提升阅读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龙惠.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多样化形式探究[J]. 中学语文,2016,06:81-82.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范文2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批判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1—0042—03

一、引言

《2011中国SAT年度报告》结果显示,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0个城市的40所普高及国际高中的2492名在读学生SAT平均成绩为1213分,与美国学生相差近300分。有专家认为: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300分的差距,主要是在批判性思维的阅读和写作上体现的,这说明中国学生欠缺有效的思维能力。SAT考试主要是以批判性思维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考核重点,而这些正是中国学生所欠缺的。(南方教育时报,2011年12月16日)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根据高中学生的交际需求和认知发展水平,高中英语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此外高考英语学科的考试说明也对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的考查做出了要求。目前高考命题依据是阅读元素观,即思维、批判、表达。高考命题将由结构顺序设问转向“三维创新思维设问”:从作品视野阅读理解、总结作者提出的建议;从作者视域思考文本的内容及其表达方式对建议进行评价;从读者角度提出个人观点看法。

以上这些因素都促使我们老师要非常重视对学生批判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有关批判性阅读

批判性阅读理论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批评性语篇分析。建构主义者认为,认识世界是要通过人的理解过滤。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自己努力求得理解置于中心地位,要为学生创造理想的学习活动,激发他们的逻辑思维判断能力等高级思维活动。批评性语篇分析是由20世纪7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Fowler等人在Language and Control中提出的。Fowler认为语言与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而“批评语言学”倡导对语篇进行批评性分析,其主要目的在于增强人们的“语言意识”,提高他们对语言运用的鉴赏和批评能力,以便更好地应付当今语言对社会生活越来越广泛的介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批评性语篇分析等对批判性阅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批判性阅读是指“在阅读中评价、推断并根据事实论据得出结论”(Carr,1988:69)。批判性阅读常涉及对文本内容的推断、评价和做出个人的判断。Pirozzi(2003:305)认为批判性阅读是对文本的高层次的理解,它包括释义和评价的技能可以使阅读分辨重要和非重要信息,把事实和观点区分开,并且明确作者的目的和语气,同时,要通过推理推导出言外之意,填补信息上的空白部分,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批判性阅读教学能让学生的知识得到意义上的建构。批判性阅读强调在阅读的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并通过与作者不断地“对话、沟通积极构建知识,对文章和作者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张冠文,2009:20)。它是一种积极的个性化的阅读,很注重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的主体参与,独立探究,反思质疑,分析与评价。

三、高中英语批判性阅读教学的策略

高中英语批判性阅读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利用观察、推理判断、分析、质疑、阐释、综合总结、评价以及元认知等批判性思维的方法技能,识别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的观点偏见、情感态度,了解写作风格、文本中有说服力的论据以及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等方面的技巧,从而达到对阅读材料的深刻理解。

Linda L. Flynn 认为批判性阅读的策略包括:预览、评注、概述、分析、提问、预测和评价等。这些目标策略的实现都是基于对文本证据的推论,所以可帮助学生深层次阅读文本,让他们养成探究质疑、分析评价等积极主动的阅读习惯。

1.预览 (previewing)

预览就是在真正开始阅读文章之前,快速浏览文章,收集查找尽可能多的有关信息,简要了解文章的内容、结构等。预览能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文章内容、作者的意图以及文章的结构。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预览能力。

(1)阅读题目和副标题、文章的首段和末段,了解文章的大意。

(2)阅读(或摘录)小标题和每段的第一句。小标题能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概要和框架结构;通过阅读主题句,学生可以大致了解文章的大意。

(3)看文章中的插图和图表等。插图和图表往往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前弄明白要读的文章的大致内容。

(4)注意不同印刷体的字。黑体字、斜体字以及彩色的字体是用来引起读者对重要词汇和观点看法的关注。斜体字的题目、小标题能帮助猜测文章的大意;人教课本中重点单词和词组都是黑色粗体的,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以人教版必修5 Unit 5 Fist Aid为例:

(1)让学生预览课文标题、看文中的图片,回答:What do you think the article will be about ? 预览小标题,回答:What do they tell you about the article? 学生马上就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让学生预览并摘录标题:FIRST AID FOR BURNS, Causes of burns , Types of burns (First degree burns, Second degree burns, Third degree burns) , Characteristics of burns (First degree burns, Second degree burns, Third degree burns), First aid treatment。这样,学生对文章的篇章结构和作者的意图就非常清楚了。

2.预测 (predicting)

预测不同于预览。预测是在阅读时,看文章的标题、观察图片、阅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写作时间等,激发学生记忆中的有关信息,结合学生的认知经验,通过自身的理解和推断,预测出文章的体裁(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主题以及文章段落间的关系、作者的语气、态度和意图。然后,在阅读中把自己的预测和阅读材料进行核对,验证预测,来达到理解的目的。预测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的过程就是不断预测、验证、肯定和修正、理解的过程。

例如:人教版必修4 Unit 1Women of achievements的阅读文是A Student of African Wildlife,介绍的是Jane Goodall 和她的同事在非洲原始森林观察黑猩猩的一个片段,并阐明她从事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她所取得的成就。教师可以在Pre-reading之后,要求学生阅读文章的标题和文中的图片,预测课文的内容。

3.评注(annotating)

评注是批判性阅读的一个很重要的,也是很有效的策略。成功的批判性读者是边阅读边用不同的符号或文字做标识、做笔记。他们不是被动地阅读,而是在空白处与他们所读的文本“交谈”,和文本建立积极的关系。 评注能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文本阅读,积极思考,为下一步的分析讨论做好准备。 评注的方法具体如下:

(1)标记主要的单词词组和不熟悉的单词;(2)标记文章的主题(论题)和要点;(3)画出重要的观点、看法和令人难忘的图片;(4)在文章的空白处写下阅读时所产生的问题和评论;(5)写下与文章有关的任何个人的经历;(6)标记文中需要重读的使人困惑的部分;(7)如果有的话,画出作者采用的信息来源。

边阅读边做评注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的信息以及词汇有很深刻的印象,有利于他们记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提升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后的note-making等练习,训练并教会学生如何做评注。

4.分析与推断(analyzing & making inferences)

批判性阅读的过程就是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推断、质疑、评价的过程。文本有的词句都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隐含的意义常常牵涉到作者的情感、偏见、态度和观点看法,作品的意图。有效的批判性阅读者既要理解文本字面的意思,更要能够分析、推理判断作者言外之意,根据已知的语境信息,通过分析、判断推导出未知的事实。

分析文本还意味着分析文本的结构脉络:文本可以分成几部分,分析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语篇的主题思想以及词语的修辞手段等。分析篇章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在课堂上,老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语篇的分析、推断能力,帮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分析文章的语言、内容、结构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等,以达到对文本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5.提问(questioning)

阅读时,我们需要提出问题,以帮助自己积极参与文本并且专注于我们尽力从阅读中要了解的信息。在开始深度阅读之前,老师可以让学生想出一些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阅读,并尽力在阅读中解决自己提的问题。随着阅读的深入,可以提更多的问题来了解作者的想法和论点等,这是个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力的好办法。这一策略的关键是,在课堂上老师如何引导学生问一些有思考批判性的、有质量和分析性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帮助学生质疑的一般性的问题:

读前,问自己:我要了解什么?我在想什么呢?我为什么这样认为?

读时,问文本:我想问作者什么? 作者的主要论点是什么?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个论点?作者的想法如何有效地证明?论据有否局限或者错误?什么样的例子可以证明相反的看法?

读后,形成自己的观点: 作者的观点和我的看法一致吗?我同意作者的观点吗?如果同意,为什么?我自己的看法仍然令人信服吗?如果令人信服,为什么?

6.概述(summarizing)

提炼和概括信息,将新读入的信息压缩成清晰、简洁的总结,即写所读文章的概要,是提高批判性阅读能力的一个积极有用、非常富有成效、但也是较难的阅读策略。概述可以帮助学生记住要点,检查他们对文章的理解,提高他们抓住文章重点的综合概括的能力,培养他们突出重点、分清主次顺序的逻辑性。概述要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所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概要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可以思考一下你会如何将所学到的解释给别人听。

(2)问自己一些问题来引导概要的写作:Who?What? Why? When? Where? How?

(3)概述要简明,能确切地表述原文的内容,字数为原文的四分之一左右或不超过规定的字数。

(4)看引言、每段的主题句和作者或文章的观点和结论等。

(5)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删除原文的一些细节和次要的辅助论点。

(6)注意过渡词。比如on the other hand,on the contrary, for example,therefore,however, furthermore, besides, what’s more 等等。这些词帮助我们捕捉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7)看阅读的文章时所画的重点词语和所做的评注。

(8)概要要忠实于原文的主要内容,对原文的事实和观点不加以评论。

7.评价(evaluating)

高中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读的文本做出价值判断,这是批判性阅读的关键所在。批判性阅读要求评价作者的思想观点是否客观、可靠,内容是否准确、全面、紧密相关,以及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策略以及文章的结构和词语的修辞手段等。最后,你需要对自己评价的文本做出结论——从文章中可以学到什么?评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评价文章内容

Is the content given enough to decide whether the conclusion is right?

Is there other information to make a fair assessment of the reading’s accuracy?

(2)评价文章结构

How is the passage structured?

What methods has the writer used to develop the paragraphs in the passage?

Is it written in paragraphs each of which introduces something new to the topic?

(3)评价写作风格

What is the style of writing of the passage?

Is it a formal or informal passage according to its language?

Is it a personal opinion or presented factually?

[参考文献]

[1]罗红芳.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批判性阅读教学模式探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1).

[2]张冠文.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批判性阅读教学的尝试[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9(12).

[3]何强生,刘晓莉.批判性阅读及其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 2003(19).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范文3

[关键词] 朝鲜语(韩国语)阅读;阅读教学

一、绪论

朝鲜语阅读作为"读"方面的领域,作为朝鲜语学习四大技能“听、说、读、写”中不可或缺的一项以及提高其他能力的基础,阅读能力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下面笔者围绕学生在朝鲜语阅读存在的主要困难并结合朝鲜语专业的特点,对如何进行朝鲜语阅读教学作一探讨。

二、朝鲜语阅读教学的研究

1、在阅读上常见的困难

词汇是学生们在阅读中最多遇到的问题,学生掌握的词汇量是影响阅读的关键因素。

韩语语序以及很多语法习惯都和汉语有很多不同,特别是通过不同的词尾以及助词等语法来实现语法功能。例如,包孕了多重定语的主谓包孕句 “.” 这句原封不动地搬入汉语,则译文应是:“静静地听着他在唱故乡最流行的民谣的歌声的我,不觉想起了美丽的故乡山川。”这么冗长而且不符合汉语习惯。但如果把其中两个定语作为陈述部分来处理,就可以变为:“我静静地听着他在唱故乡最流行的民谣,不觉想起了美丽的故乡山川。”由此可见,汉韩语法在句法结构上是有不同的特点和习惯的,所以朝鲜语学生在阅读中遇到这种复杂的韩国语从句时,经常不能立即反应出阅读的内容是什么,更不用说马上掌握关键信息,阅读难度也随之增加。

2、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

1.课前相关活动

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应该学会让学生提前参加到课程中,比如要学“”这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行了解中韩两国大学生在上大学后住宿情况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自行就可以了解到韩国独特的住宿文化,如特有的“考试院”。而在上课导入阶段,教师也可以通过图片来展示一下韩国大学生的居住方式,然后再展示一些如等关键词,这样在阅读课前,学生会比较明确学习目标。

2.课程中的阅读教学

1)提高学生的朝鲜语语言水平,突破瓶颈

使学生打好坚实的语言基础,这才可以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教师在讲解词汇时,应本着促进学生词汇学习由自发向自觉转化的原则,1讲解韩语单词的种类、构词法、一词多义等,使学生快速扩大词汇量。例如,在讲解韩语单词””时,可以结合这个单词的引申义一起说明,这样学生在再遇到这个单词时,不仅想起“扫”这个基本含义,也会想起“席卷 ”等引申义。

2)通过不同的文体朝鲜语文章来训练阅读方法和技巧

㈠ 说明文

说明文必须明确整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并找出每段的中心句。一般说明文比起其他文体更好把握主题,因为标题通常都已经透露了文章的主题,而首尾段和关键词句则更需要认真找出,这样对理解说明文更有帮助。说明文最重要的是抓住关键词,再实行适当加快阅读速度的方法抓住答案在文章中寻找对应句子。

例如下文是第23届韩国语能力考试topik阅读考题中的一段文章,题为选出与文章意义相同的一项。

(答案为③)

本篇文章阅读难度其实不高,但是有很多学生第一次接触的词汇,而在阅读说明文时,学生犯的最多的错误是回读,以及在说明文中经常出现的新词汇,大家会不自觉地想弄清那些其实与主干的了解无关的词汇。这里第一选项对应的是篇章中的“2”,而第二选项则把了文章提的”第一次”和并不与此相关的信息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很容易混淆,从而选错答案,第四个选项也是运用这种方法。我们在说明文阅读时,应该强调准确性, 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运用篇章阅读,并且找出关键词,略读和跳读等快速阅读方法获取信息,而且运用给出的信息,大胆地进行预测、联想、类推来猜出文章的意思。

㈡ 记叙文

阅读记叙文,必须要把握记叙文的要素以及记叙顺序,从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记叙文最重要的是抓住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任务,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而时间地点这些要看文章中的标志词,而准确程度则要看题意。而中心人物则是要识别看中心和写作着力点,而事件概括要考虑文章中心,句式是什么人在干什么。例如下文,选自第24届韩国语能力考试阅读试题。

记叙文的语言一般通俗易懂,所以许多学生在阅读时粗心大意,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错误,并且容易代入自己想当然的想法,例如第2题的第一个选项,因为文章中有很多 “”和“”在一起做的事情,学生会很容易忽略“”这个关键短语,从而做错选择。这篇文章要抓住主语“”和“”,然后时间是“10”,事件是“”,然后 “”,最后发现“.” 而通过时间划分层次就更容易理清思路了,抓住“”,“”,“”等关键词,也即整个事情发展的过程,最后完全可以推断出第1题的答案应该是感谢的心情。

㈢ 议论文

议论文主要抓住论点,论据和论据来进行阅读。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对某一个问题或某一类事件的看法、观点、主张,一般表现在文章题目,或第一句话,或结尾。如下文第一段就很好的为这篇文章将要论述的论点作了铺垫。而从第二段到第四段的第一句都是要论述的论点。

论据就是指立论的根据,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事实。如上文所示,第二至第四自然段都在第一句就阐述了作者的论点,接着阐述了论据(事实论据)。

三、结论

韩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应该从平时的单词和语法的积累开始,慢慢加强学生的基础语言能力,然后加强对韩国文化的了解,然后培养对阅读的兴趣,从而广泛阅读多种题材主题的文章,在阅读中紧紧结合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多做练习,才能切实提高朝鲜语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爱子.提高韩语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探究.南昌教育学院学报.外语研究第27卷第8期.2012.

[2]刘丽丽.浅析高职韩语阅读课的教学模式.科技信息.2012年第19期.

[3]李玮玮.高职韩语专业教学中“韩语阅读”教材的研究.职教平台.2012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级中学 语文课 阅读方法 探究

探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各个学科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讨论和交流等探究性活动,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创造性的思维和自学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各种方法有效地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倡导探究式学习,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一、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学习主动者。

(二)接受美学理论

接受美学“既不是美学中美的本质或美感一般形式的研究,也不是文艺理论的鉴赏批评研究,而是以现象学和解释学为其理论基础,以读者的文学接受为旨归,研究读者对作品接受过程中的一系列因素和规律的方法论体系”,强调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实现要靠读者通过阅读理解活动来实现,即以读者的感觉和知觉经验将作品中的未定性得以确定,最终实现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从而确立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二、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特征

(一)探究性

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人类通过探究更好地认识世界,不断地发展自己。对于以往的教学模式,大都是教师掌握课堂的话语权,承担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学生就像知识的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自由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剥夺了学生探究学习的权利,使学生缺乏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主体性

在传统的接受式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讲授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探究就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地去研读课文,积极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发生转变,从课堂的“霸权者”转变为“引导者、促进者”。

(三)问题性

问题性是探究学习的核心,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并最后解决问题,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不同于讲授式,也不同于自学式,它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研究探索——得出结论。其中探究问题的性质很重要,无论是由学生提出,还是由教师给出,所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开放的,没有唯一固定的结论。这样才具有探究的意义。

三、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阅读教学的目标从对阅读客体—文本的关注转向对阅读主体一读者的关注,阅读应该是读者主体在觉察到自身知识的缺陷或感觉到某种不确定性而产生的有目标的行为,在此,我们主要利用不确定性理论来考察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目标。因此,阅读教学“不要给学生分析课文的结论,要给学生分析的方法”。由此可见,语文阅读教学应该重视阅读的过程,这样我们才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探究性阅读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要目标,让学生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来培养阅读能力。新课标提出了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教学内容设计

实施探究性阅读教学除了确定探究目标之外,探究内容的确定也是不容忽视的。探究内容是教学探究目标实现的载体。因此,探究目标要想有效地实现就要借助探究内容。选择恰当的探究内容在整个探究阅读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任何探究目标的达成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探究对象而实现。探究内容是选择学习材料、安排学习环境和教学条件的依据。探究目标对此三者的决定作用不是直接实现的,而是通过探究内容对它们提出具体要求。因此,选择探究内容为这三方面设计确定了指向和依据,为三者的具体化,同时也为探究目标的具体化奠定了基础。

探究性阅读目标。探究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探究内容的选择。学生的起点能力和学习方式。一般来说,学生起点能力分析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新知识的学习所需要的预备知识和技能的分析,这方面的分析主要是指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的掌握。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四、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操作流程设计

(一)预习文本,创设情境

学生在进行探究性阅读之前,可以对文本进行预习,解决文本中的生字读音和词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整体的把握,为下一步的探究作准备。预习是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体现,良好的预习可以极大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语文学习必须重视预习这也是由语文的学科属性决定的。王尚文曾指出语文学习“言”与“意”的关系是必须既得“意”又得“言”,“意”即内容,“言”即语言。

(二)细读文本,发现问题

细读文本,通俗的说就是仔细认真地阅读文本。细读文本是实施探究式阅读的关键环节,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都是通过细读文本来实现的。文本细读,作为一个文学批评的重要术语,最早是由英美新批评派理论家克林斯·布鲁克斯提出的。在文学批评的语境下,文本细读作为一种作品的研究方法,指的是运用语义学方法对作品语言、结构和细节进行“细腻、深入、真切的感知、阐释和分析”。

(三)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经过上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在这里,师生,生生之间要进行合作共研,解决问题。学生要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

参考文献:

[1]王丽微.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的层次性策略研究[D].导师:朱贻渊.首都师范大学,2008.

[2]林永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式学习中的教师作用研究[D].导师:齐裕焜.福建师范大学,2008.

[3]宋涛.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D].导师:赵玉霞.延边大学,2010.

[4]康继红.高中语文自主探究式阅读教学实验与策略研究[D].导师:石义堂.西北师范大学,2007.

[5]江树文.高中语文探究式学习的实践研究[D].导师:刘晓伟.杭州师范大学,2012.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范文5

[关键词]阅读能力 心里障碍 体裁 阅读习惯 词汇量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6-0175-01

阅读作为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是学习外语时的主要输入方式之一,也是在第一语言环境中学习第二语言或外语与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因此根据高职高专学生自身基础和学习特点培养其优秀的阅读能力是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系统脱敏,解除学生阅读的心理障碍

我们的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英语学习习惯相对不系统。大部分学生对于英语阅读都有一定的恐惧和排斥。阅读速度十分缓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较差,经常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很多学生不止一次地表示过对英语阅读有心理障碍,看见长的篇章结构就觉得读不下去,头脑不清楚。因此,作为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师,首先应该解除学生英语阅读的心理障碍。系统脱敏疗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又称交互抑制法,就是很好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知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焦虑、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首先让学生进行放松训练。然后对学生进行想象脱敏训练,告诉自己我能安下心读,我能一句一句地分析。最后进行实地适应训练。进行阅读训练。但材料的内容要求由浅入深,由短及长,由易入难,新词量由少入多。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密切观察学生的反馈,掌握其心理变化特征。

二、根据文章体裁进行系统练习

阅读是一种技能,只能通过练习来掌握。怎样的练习才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呢?英语文章有很多体裁,如议论文、记叙文、应用文、科普文、说明文等等。根据不同体裁文章的特点进行系统练习是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可以掌握一类阅读文体的特点和阅读技巧,应用到对这一类文体文章的阅读当中去,从而大大降低阅读难度,提高阅读效率。例如:议论文的阅读技巧主要有:1.快速阅读全文,了解论点和背景。2.理顺支持论点的论据和理论、事实支撑。3.弱化文章细节,关注段首和段尾的每一句话。科普类文章语言严谨、不生动,情节也不动人,逻辑严密、思维清晰、有明确的主题。句子结构复杂、长难句多、语法困难多。它一般由导入语、背景知识、文章主题和结尾四部分构成。主要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作者态度,重点阅读结尾段。因此阅读一般采取把握整体、提取对象、抓具体特征、掌握中心句,关键词的阅读策略。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们可以以某一体裁的文章为一单元,进行系统的阅读策略训练和技能培养。

三、帮助高职高专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技能又可以说是一些阅读习惯,阅读技能的培养也可以说是一种阅读习惯的习得过程。高职高专的大部分学生对于阅读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和良好的习惯,因此教师有必要纠正,促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教学和精读泛读的交替学习让学生养成明确阅读目的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下手:课前预习,为精读做好准备;写短评或摘要,锻炼其鉴赏和理解能力;摘录阅读材料中的新词汇、短语、长句、好句及有启发的一些知识点;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简短的文章可采用先阅读后做题的方法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较长的阅读材料可先看问题再从文章中找答案,这样就可节省阅读时间;多阅读,增加阅读量,拓宽知识面。另外鼓励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如跳读提取主题和大意,略读处理文章结构和字面信息,快速把握主题句,细读理解字面之外的作者的弦外之音。

四、扩大词汇量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范文6

“主母语根脉,工具人文同题;阅天下精粹,民族世界共读。”这是江苏省特级教师陈士文为育才小学语文“1+2”主题阅读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撰写的联语。联语上下句首尾连接,恰好是“主题阅读”四字。何为主题?立足母语根基,思接千载,融工具性、人文性为一体。如何阅读?遍览锦绣文章,视通万里,悟民族的、世界的文化精髓。

一、 阅读课改探新路,梢头独占一枝春——“主题阅读”的真义

“主题阅读”,即在小学语文课堂内,在主题创设的情境中,学生阅读、感悟多个具有内在关联的文本,获得整体的阅读经验和情感体验。

阅读的意义,不仅在于积累语言和知识,更在于打下“精神的底子”。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课程改革都不约而同聚焦于阅读方式的转变。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将儿童阅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来实施,如美国教育部曾提出“挑战美国阅读”“卓越阅读方案”。在我国,一些学校、教师也开始了积极的探索:广东深圳黄田小学“新语文主题阅读”,山东潍坊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在这种背景下,育才小学提出“主题阅读”主张,意在探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路。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告诉我们:要通过纷繁复杂的“万物”发现“道”。语文的“万物”是什么?是“文本”。语文的“道”是什么?是“主题”。“主题”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

“主题阅读”追寻的不仅仅是“万物(文本)”,也不仅仅是“道(主题)”,而是一种“万化归一”的哲学的智慧境界。

二、 抽枝长叶含风露,万朵摇曳蕊初成——“主题阅读”的实施

“一二一”——这是“主题阅读”提出的新要求。

“一”——一个高境界的教学主题。一个高境界的教学主题,既是“文本集成块”——不同文本知识体系以及人文内涵的有机整合;也是“师生共振点”——来自师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容易激起师生强烈的共鸣。当学生的兴奋点被“主题”唤醒时,课堂就进入了一种语言与情感的同构共生状态。

“二”——两套高品位的校本教材。主题必须依托于文本。而“一套教材”(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不足以承载主题,所以育才教师在“一套教材”的基础上又开发出“两套读本”:《主题式现代美文阅读》《主题式古代诗文诵读》。这两套读本,为“1+2”主题阅读单元教学范式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一”——一个高效益的教学范式。“扩容”呼唤“高效”。课堂的容量从“1”到“1+2”,教师也从“主讲”变身为“导读”。继推出“精读品悟”“略读感悟”两种课型后,育才教师又明晰了“1+2”主题阅读单元教学范式:先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学习“1”——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再将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宽到“2”——《主题式现代美文阅读》《主题式古代诗文诵读》。阅读内容由“点”变成“圆”:以主题为圆心,以文本为半径的圆。

案例1: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单元主题是“心中有祖国”。“1”指的是本单元的四篇课文。精读品悟篇目:《我们爱你啊,中国》《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略读感悟篇目:《郑成功》《古诗两首》。“2”指的是拓展阅读的四篇现代美文和要求背诵的四篇古代诗文。现代美文阅读篇目:《中国魂》《可爱的中国(节选)》《炉中煤》《祖国啊,我的祖国》;古代诗文诵读篇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题临安邸》《泊秦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 漫撒清香风送远,朵朵花开溢芬芳——“主题阅读”的成果

“主题阅读”为什么清香风送远,朵朵溢芬芳?因为它带给师生的,是“由内而外”的变化!

一是观念的变化。“世界上两件事最难: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这句话从侧面说明改变观念的不易。语文课堂存在“少慢差费”的教学现象,根本问题还在于语文教师没有从课程的高度来审视语文教学,没能让自己成为课程(教材)的重构者、践行者、创造者。“1+2”主题阅读教学实践研究,让教师通过理论学习、课堂观摩、教学设计、编写教材、教学研讨等活动,从课程(教材)的“奴隶”升格为课程(教材)的“主人”。

二是课堂的变化。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普遍存在课堂“容量少、讲解多、提问多、练习多”的问题。自从推出“主题阅读”,课堂上听到更多的是学生琅琅的读书声,看到的是学生默读思考的沉浸,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丰富的课堂阅读量,有阅读方法的习得,有语言素养的提升,有丰满人格的塑造。

案例2:

师:“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寒冬已至,瞧——(配乐、出示雪景图)看到这样的雪景,你眼前立即浮现出了什么诗句?我们来赛一赛描写雪的诗词。

生1:《夜雪》 唐·白居易

生2:《江雪》 唐·柳宗元

生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生4:《雪》 唐·罗隐

生5:《沁园春·雪》

虽然吟咏的是“雪”,可课堂洋溢着盎然的春色!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范文7

关键词: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美学 教学方法

从上个世纪开始,越来越多的文学思潮开始涌入,当代人的文学观不断变化与完善。接受美学思想,就是让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与美学价值得以发挥,认可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文学作品的创作,不仅是为了表达作者的个人情感,而且是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突出读者中心地位,是接受美学理论的第一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接受美学理论,就要对教学活动进行改革,促进学生成为真正的读者。

1.接受美学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关系

人们接受美学理论,其文学鉴赏的行为与能力会发生较大的改变。高中语文,是与文学鉴赏关系最密切的学科,接受美学会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产生较大的影响。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课程标准提出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于欣赏中产生情感体验,具有领悟作品内涵的能力,从中获得人生的启示。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行为,是学生个性化与自主化的行为。教师不能代替学生与文本互动,而应当通过引导让学生的思维与文本结合,通过语文阅读学习获得情感熏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获得属于自己的阅读感受,促进学生理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在美学理论的指导下,学生的语文阅读过程与结果应当是多元的,学生作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有权利开展创造性的阅读。接受美学理论,在美学视阈下开展高中语文教学,对于语文教师来讲是一种挑战,但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来讲是一种创新。

2.接受美学视阈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手段

在美学理论的指导下,高中语文教学手段会更加丰富,语文教学活动会更加科学。下面,笔者针对高中语文教学,对美学视阈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手段进行分析。

2.1更加关注学生的课堂接受主动性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知识传递者,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在美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应当更加关注学生的知识接受感受,而不是主动地将知识硬塞到学生的头脑中。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减少自己分析文章的比例,给学生更多的自由,为学生营造和谐自由的阅读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从个性化的角度理解文章内容,思考问题。

比如在学习《再别康桥》时,题目是文章的文眼,文章中多次提到康桥,表达作者对康桥的怀念、不舍与喜爱之情。在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会提供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针对作者的生平经历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诗歌,想通过这个诗歌表达什么感受。这样的分析往往会剥夺学生自主理解诗歌内容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在字里行间体会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十到十五分的时间自主阅读与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促进语文阅读学习效率的提高。在美学理论的指导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会更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2.2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需求

只有接受美学理论,开展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满足学生对语文阅读学习的不同期待,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阅读学习活动中。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阅读爱好,有不同的阅读需求。对于同一个文章,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阅读切入角度,获得不同的阅读成果。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教师需要针对阅读内容,开发不同的阅读学习方法。

比如学习《荷塘月色》时,在阅读方法的选择上,教师允许学生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一些学生习惯于默读,教师就让他们自主默读。一些学生习惯于有声朗读,教师就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不同的分配达到不同的表达效果,指导学生的思维向不同方向发展。另外,在阅读成果表达方式上,也可以进行丰富化处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用画画的方法表达在文章中获得的信息,也可以让学生写读后感积累阅读看法,更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后演讲分享阅读想法。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字间的美学内容,更好地体会文字的美、情感的美。

3.结语

接受美学理论,是高中语文学科教学发展的必要途径。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学活动要肯定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要引导学生与文本互动,挖掘更深层次的文学作品内涵。接受美学视阈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当代高中语文教师要树立具有时代性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究与提升。

参考文献: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范文8

一、生本阅读,建构生态阅读氛围

阅读教学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自主阅读,驰骋想象,在阅读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学生是阅读的主人,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应该是学生的自主行为。学生在阅读活动中,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去发现问题,研读课文,理解文本主题。

在《济南的冬天》教学里,我让学生通过研读课文,寻找自己的独特发现。有学生提出:济南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山水”,才会“温晴”,还是因为“温晴”才会有这样的“山水”?这个问题是学生与文本对话后的初步体验。我放手让学生根据文本,寻找自己的理解。通过集中讨论,学生发现济南天气的“温晴”是因为有小山的环绕,也正因为这样的小山,才有了如此“害羞的”小雪,以及那长满绿藻的冒点热气的河水。放手让学生阅读,为学生营造自主阅读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宽松、自主的课堂气氛里开展问题探究,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文本阅读的积极性。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关注人文内涵,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的学习过程,更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语文课只有注意营造阅读氛围,在阅读中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根据学生阅读情况随机调控,才能让课堂成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展示的“星光大道”,从而使学生展现独特的生命活力和智慧人生。

二、生本讨论,激发生态阅读活力

课堂讨论是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方法,是认知社会的最有效的中介环节,也是打破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沉闷课堂局面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人见解,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中敢于讨论,乐于讨论。

《皇帝的新装》一课中,我试着让学生探究:被骗的人总是被人同情的,你同情皇帝和大臣吗?说真话需要勇气,如果是你在广场上,你会如何做?假如皇帝在宫门前遇到两个骗子,你认为他会说什么?找出文中你认为想象奇特的内容。以上几个问题,主要根据童话特点,着力引导学生学会掌握阅读和作品赏读的能力,通过想象和夸张的语言,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主旨。

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学生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指导学生阅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共同参与及合作交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学生在作品赏读中,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学生就会有所思、有所言、有所获,从而获得阅读品味和鉴赏能力的提升。

三、生本体悟,升华生态阅读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提高阅读质量。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让学生们在“联系生活,加强语文实践”中感受“人生的需要”,获得成功的喜悦。

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在《故乡》一课中以“作者塑造闰土人物形象的意义”为问题引入点,让学生思考人物的典型意义。学生通过阅读,从“他圆脸变作灰黄……脸上很深的皱纹……仿佛石像一般……”体会出“闰土”就是生活在旧中国底层的贫苦农民的代表,闰土的命运变化说明了中国老百姓饱经生活折磨,他们为生活所累,重重大山压垮了他们的身体,压垮了他们的精神。

余老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呵护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认识在思维碰撞中获得升华。“品析语文”是余老师课堂教学的亮点,它建立在充分品读的基础之上,注重培养学生“说”和“写”的能力。学生的回答,虽然有时有较大的偏差,但余老师能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对闰土人物形象塑造的意义的探究,通过讨论,学生的观点由分散到统一,在讨论过程中得到情感上的升华。

综上所述,我们每位语文老师都应重视课堂阅读教学,语文教学必须回归语文本真,让学生真正地进行生态阅读,在阅读中感受语文之美,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语文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中精心设计“真”语文课堂,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用语文的魅力点燃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学习语文,在思维碰撞中感悟生命,在文本阅读里开启智慧,让生本化阅读教学流光溢彩。

参考文献

[1]张志公.语文论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6.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范文9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本文简要分析了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型失分的主要原因,然后结合原因分析了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帮助广大的初中生做好语文阅读理解题,考得好成绩。

一、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型失分原因分析

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可分为两大部分:表层理解题和深层理解题。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的感知和记忆;所谓深层理解就是根据文中的客观事实,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深层理解题是建立在表层理解的基础上的,往往是考试的重点,也是考试的难点。总体来看,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型失分的主要原因有:

(一)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经常涉及一些简单词汇的理解与整合,同义词和多义词的辨析等等,很多初中生由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即使是已经学过的词汇也难以理解掌握,对于句子甚至整篇文章的主旨更是把握不准。

(二)对于考试常用文体知识了解不够

文体知识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点,不同体裁的文章在写作手法上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叙事性文章主要是把握一件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过程及结果等几大要素;议论文则要准确把握作者的态度和观点,并运用了哪些论据来证明论点;说明文的目的就是说明某一道理。如果对这些常用的文体的知识不够了解,就容易造成整体思维的混乱。

(三)缺乏一定的解题技巧

很多初中生不是不努力,只是缺乏一定的阅读理解解题技巧而导致考试失分。这是相对较高级一点的错误。其实,语文阅读理解中往往会暗藏玄机,只要找到了这些表面文字背后的东西,语文阅读理解就迎刃而解了。要想找到埋藏在文字下面的答案,就需要具备一定的解题技巧。

二、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一)“看要求”

“看要求”,主要是指在做语文阅读理解题目的时候,先看题目要求,大体了解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读文章。这样能够提高阅读速度和解题的准确度。

具体而言,在看题目要求的时候,就要将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句等有效信息标示出来,作为阅读文章的重点。值得注意的是,有的题目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与阅读材料没有太大的关系,这类题目直接就可以做了,还有的题目是根据阅读材料的主旨来设置的,这类题目要特别注意,因为文章主旨内容很有可能就通过设置的题目暴露出来,这样就可以大致了解阅读材料的主旨了。了解了材料主旨内容后,就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读材料”

读材料是理解和掌握阅读材料的主旨的主要途径,在阅读材料的时候,最起码要读两遍:第一遍要速读,就是快速地粗读全文内容,大体了解文章主题内容,明确文章的层次和结构,对阅读材料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可以对文中的重点结论和重点句子做出标记,便于根据题目设置再次查找;第二遍要精读,精读时就要根据后面的题目要求细细地分析阅读材料,主要的目的就是答题。根据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难易程度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来看,建议先将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内容有了整体了解后,再下手做题目。一般来说,文章中的每一个段落甚至每一句话都是围绕文章主旨来写的,目的都是为文章中心内容服务的,所以在阅读的时候就要归纳出每个段落的中心意思,然后将每个段落的主旨串联起来,就是整篇文章的主旨,这是把握文章主旨非常有效的办法。

至于阅读的顺序,一般有两种:“顺读法”和“逆读法”。“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回到原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逆读法”就是先看题目后读材料,然后寻找题目答案。一般而言,“逆读法”对于初中生解题更有帮助,因为这种方法目的性比较明确,能够尽快抓住与解题相关的信息,从而大大节约了阅读时间。

(三)“答问题”

以上环节都是为这一环节做准备的,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型常常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发散性,所以初中生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时,一定要时刻牢记文章的主旨,因为很多题型的设置都是围绕文章主旨来的,只要能与主旨内容挂钩的,答题时一般都要体现出文章主旨。有的学生在答题的时候,根本无从下手,所以直接空题不答,这是语文考试的大忌,因为有很多语文考试答案是不固定的,只要与答案沾边,都有可能得分,但是,直接空题不答是一分都得不到的,所以即使不会回答也要根据自己的理解“言之有物”,坚决不能空题不答。

还有的同学因为答题语言组织不严谨,答题不规范甚至因为书写不认真而失分,所以会答仅仅是一方面,还要认真组织和规范答题语言,用最简洁的句子表达出整体意思,避免重复嗦,不知其所云。

(四)学会放弃

语文考试中,经常会有学生时间不够用,这就是因为没有把握好整体做题速度。语文阅读理解是耗时较大的一个题型,因此要有效掌控好阅读理解的考试时间,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千万不要为了一道或两道阅读理解题而影响整体的考试。当别的题目都做完了还有时间的话,再仔细思考剩余的题目也不迟。所以,有时候果断放弃是为了拯救整体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