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网络文化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08 14:51:32

网络文化论文

网络文化论文范文1

1.“屌丝”的自嘲与逆袭

“屌丝”源于2012年百度贴吧里对“李毅吧”李毅粉丝的恶搞与嘲讽,原意是“矮穷丑”的人,和“高富帅”相对。后来这个词被网络泛用,它体现了网络文化最核心的精神——自嘲。“屌丝文化正是这样一种以自嘲来消解正统的解构文化……他们只能采取自甘平庸、自嘲的态度来消解个体难以解决的现实压力,以取笑高富帅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张扬自我的立场获得自身存在的意义与合法性。”“屌丝”逆袭是指小人物经过奋斗成为大人物,在这里展现了一种逆境中奋起的精神,有励志的意味,也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2.“草根”的弱势与崛起

“草根”最早流行于美国,是指同主流、精英文化或精英阶层相对应的弱势阶层。这里说的“弱势”,既指阶层地位的弱势,又指话语权的弱势。但随着网络的发展壮大,“草根”及其所创造的文化正在越发形成影响。正如DoNews创建者刘韧在其博客《草根的感激》中说的一样:“草根是相对的。”有一种说法——“合群之草,才有力量”。这句话有两种解释:第一是不要孤芳自赏,要主动合作;第二是人多力量大,强调团队合作。也正是这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生命力和遍布每一个角落的广泛影响力,使得优秀“草根”代表崛起。

3.信息的湮没与筛漏

在网络传播中,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刺激了受众对信息的欲求,个体作为信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容易在“污染信源”和“滥用信息”中解构自我。尼葛洛庞帝说,网络时代的根本特征是“真正的个人化”,那么对于团体、组织或国家而言,我们必须把他们看作是“每个人”的相加(复数),而不是只有一种性格的整体(单数)。在“复数”中突出“单数”的存在,信息的筛漏起着甄别、契合的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能有效、有针对性地利用信息,凸显个人存在,而不是亦步亦趋、泯于众人。

4.社交的陌生与熟悉

随着网络交际平台的拓展,我们惊异地发现,在越来越多圈、群的链接互动中,个人的孤独感愈发严重。Walther研究发现,在网络的匿名性和去抑制性环境中,人们的表达会更直接和无所禁忌,更容易吐露个人内心的情感,网络使得人们能够揭露自己长期隐藏于心中的秘密。但也正是网络与现实的反差,很容易造成现实的感情匮乏。网络社交群体的出现有弱化孤独的作用,但也同时消解了“自我”的角色界定,毕竟社交中的个体需要得到肯定与认同。“网络媒介既能够创造出共享和归属感,也能产生排斥和疏离感。网络族群集合了一些网民的‘共性’,这恰恰是进行社会区隔的重要条件。”

5.娱乐的迷失与狂欢

社会娱乐化的倾向在网络中表现得更加明显,“泛偶像化”现象正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年轻人为主的网民的精神世界。在一个跟风、追潮的趋势下,“偶像”从原来青年自我崇拜、自我认同的一种独特方式演化成急功近利、浮躁焦灼、信仰危机、认同缺乏的“代名词”。特别是“网络红人”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普通网民的心理需求,特别是满足了青少年群体追求自我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消解或削弱了传统榜样和文化偶像的影响力,对青年群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产生影响,而其中“众人狂欢式的集体生产令主体消亡”。

二、青年网络文化现象中自我解构的原因

在一个强调“个性”的趋势下,在一个突出“自我”的背景下,或囿于社会规范要求,或囿于个人趋众心理,人们总是在不自觉中将“自我”在网络文化中解构,这也造成了网络文化表面繁荣、利益趋同的环境,将“自我”消解,从而形成“痛并快乐着”的信息诉求、意见表达、利益追求、价值认同的循环怪圈。

1.内在原因:社会伦理规范与个人道德操守的悖论

网络伦理规范体现了伦理价值、网络规制、言论控制、产权维护、隐私保护、安全意识六大主要方面,可在实际的网络运用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个人道德操守远远达不到这个规范要求。人在根本上是一种精神性存在,作为这种精神存在最重要的表征,就是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但是如果放任不管,网络文化中便会充斥威胁、恐吓、憎恨、诱惑甚至恐怖等不负责任的言论。这些都会对青年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在国外,有的人因为维护人权不愿意政府介入网络管理,而是聘请社会私人机构,但是后来发现私人机构技术解决的方法有时比政府还要严格,最后还是回到让庞大的社会体制来管理的模式。由此可以得出,社会伦理规范与个人道德操守的博弈就在于谁的空间更多一些,谁的话语权更大一些,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结果是由于个人道德操守的问题,引发更为严格的管理,从而使得自我的体现更加弱化。

2.外在原因:意见领袖、初级群体与个体的悖论

拉扎斯菲尔德给“意见领袖”这样定义:“在每个领域和每个公共问题上,都会有某些人最关心这些问题并且对之谈论得最多,我们把他们称之为‘意见领袖’。”他们代表着群体中最活跃的那部分人,并试图影响群体中的另一部分人。“初级群体”是指个人交往中最亲近和最重要的群体,如家庭、朋友、同学、同事等。按照拉扎斯菲尔德的观点,初级群体由于人际关系的覆盖面广、成员间的亲密关系可以起到心理维系、意义解释和价值参照的功能,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活跃的人可以影响不活跃的人,这样初级群体就成为施加影响的桥梁。我们看到,不管是“意见领袖”还是“初级群体”,他们都会利用自己的身份、地位、能力、关系对所接触范围内的成员形成影响,目的是在多样化观点或理论中寻求统一,而青年由于各方面的积累和经验还不够,往往容易在网络崇拜与盲从中丧失自我,如知识积累的不足使得青年人分辨网络是非方面有待加强,生活经验的不足使得青年人对待网络舆论方面有待提高,身份地位的不足使得青年人左右网络意见方面有待提高,关系的不足使得青年人参与网络互动方面有待提高。由此可以看出,意见领袖、初级群体与个体的博弈就在于谁的话语权更大一些,谁的影响力更广一些,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结果是由于个人的综合能力不强,导致“大V”的强势、舆论的主导,使得自我的声音更加微弱。

3.实像原因:主旨要求与碎片诉求的悖论

这里所说的“主旨要求”是指教育对人的引导,或者说对角色的规定和指导。但在实体社会中个体有很多角色,个体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位置上,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不断获得相应的身份。因此,身份成了个体社会属性的标志,是社会期望在他身上的反映。“当个体依照社会对他的要求去履行其义务,行使其权利时,我们又称他是在扮演一定的角色。”从教育的视野来看,主旨要求需要对各种角色进行规范管理,使每个人的自我塑造向着积极向善的、促进人的健康发展的方向努力。但是,网络起到了对传统教育中形成的主体进行解构,并重建自我的作用。在网络中,“主体的消失意味着人我之间对立的消解,网民不是一种实体的存在而是关系集合体的存在,其多重自我中的每一个都不可能单独存在,他永远是处在与自己的其他自我以及其他网民的关系之中,是关系网络中的一个交汇点。主体的消失意味着‘零散化’,自我零散成碎片,人也非中心化地没有了自己的存在,无法感知自己与现实的切实联系,无法将此刻和历史乃至未来相依存,无法使自己统一起来,这是一个没有中心的自我,一个既有多种身份却又是没有身份的自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育的主旨要求在于秩序、完整、仪式和统一,而网络使得个体在关系中趋于碎片化、多角色化,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结果是由于碎片化的个体无法形成合力,并在教育时空错位、主客体混淆的背景下,自我只能存在于“他者”里。

三、青年网络文化现象中自我的重建

网络文化中自我的解构不是真的听不到声音或者表达,而是身份得到不肯定、信息获取没效用、话语权丧失或者微弱、迷失于偶像崇拜或者意见领袖、在秩序面前碎片化式的无力、仅存于关系与“他者”对应。梳理原因,重建“自我”,主要应从社会环境、网络平台和个人认知等方面着手。

1.网络文化的规范和身份地位的转变需要社会环境的资源支持

在理查德•斯皮内洛看来,文化规范“完全关联和依赖于特定的社会环境或文化环境”。“内在于人性、对人类繁荣必不可少的知性之善,在规范网络空间方面起着结构性的或者指导性的作用”,而“道德应当是网络空间的终极管理者,为个人行为和组织政策划定边界”。由此我们要大力提倡网络规范建设,还要将网络文化建设置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下进行,将网络文化建设作为影响青年教育的重要环节,明确青年是网络伦理的主体,注重对他们开展心理调适,“积极倡导鼓励他们走出自我的束缚,与人交往,与人为善,与人互助,从而在其中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自我的价值满足感,就可以形成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很大程度上会弱化对网络虚拟人际交往的依赖,不至于模糊‘自我’的本来角色”。身份地位的转变需要社会提供青年人上升的空间和渠道。“屌丝”的转变需要社会政策的支持、平台的搭建加上个体的励志,不断催发网络正能量,从而形成网络文化教育的新素材,而这种转变也势必在话语权、意见表达等方面融入更多的声音,使得事件或现象表述更为客观。

2.克服“自我”的异化和重构自身的行动模式需要网络环境的平台支持

网络社会中人的异化生存状态,是指网络已然不需要依附于人自身,但是人却依附于自己创造出来的网络。在这个过程中,自我被异化,主要体现在:信息的泛滥与虚假消解了人们对于真理知识的追求;网络传播中海量信息的强烈刺激和“身体缺场”的交流方式导致传统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约束力,受众的欲望失去了控制,进而出现种种失范行为;网络对人际关系、阅读方式、思考特性以及生理结构和心理感应产生多种消极影响。这就需要建设有效的网络信息平台,对非法信息坚决处理;需要建设良好的网络社交平台,规范诚信交往;需要建设健康的专题平台,做好舆论导向;需要建设畅通的服务平台,发挥个体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青年的网络参与和表达有助于其在现实行动层面获得更广泛、更迅速的影响,他们能够熟练运用媒体工具、制造舆情影响、产生舆论压力,对社会互动和社会参与起到直接的干涉和影响,达到前所未有的参与深度。

3.意见的表达和主体的凸显需要自我认知的智情支持

网络文化论文范文2

(一)引导内容缺乏吸引力和针对性,引导价值体系没有有效建立

网络舆情的泛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网络信息不够公开,不够透明,不够互动。虽然每个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校园网,但是的信息多以学院教学与管理的日常工作动态为主,咨询类、互动类、投诉建议类等栏目很少。即使有,但是真正深入学生,发挥作用的很少。从校园BBS的内容来看,原创内容很少,更新很慢,庸俗无聊灌水的内容经常充斥版面。随着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的普及,校园BBS几乎丧失了“网络舆情”发源地的功能。总而言之,高职院校网络内容建设缺乏显著的吸引力,对能引起网络舆情的相关主题内容缺乏足够的关注和传播,其内容建设的价值体系没有有效建立起来。

(二)引导保障能力有限,引导效率低下

网络舆情的保障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引导人员的引导素质和能力。二是有没有科学的引导工作制度体系。高职院校没有建立专业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同时网络舆情引导队伍的缺乏互联网思维,缺乏网络技术和网络传播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高职院校的网络舆情管理主体不够明确,相关部门的权责存在重叠,遇事互相推诿的情况很多。网络舆情工作处理机制没有有效建立,没有遵循网络舆情引导的规律,在没有对舆情作充分研判的基础上,就凭借主观经验或者意愿就应对决策,导致对舆情影响判断失误,处理方法简单粗暴,丧失了网络舆情引导的主动权。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引导保障能力有限,引导效率相对低下。

二、基于网络舆情的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引导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基于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建设在引导网络舆情方面的主要缺失,我们尝试建立以技术为引领,内容为核心,保障为基础的三位一体的引导体系,着力打造技术力系统、内容力系统、保障力系统三个子系统。

(一)技术力系统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和变化,建立在这种技术基础之上的网络文化也会随技术显现出变化的色彩。可以说,人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种文化像网络文化这样如此依赖于技术手段,也没有哪一种文化能像网络文化一样随着技术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在网络舆情的范畴也同样存在因技术带来的变化。比如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开发和应用,网络舆情会更加容易产生和更加难以监控。因此,在引导网络舆情的时候,应该充分发挥技术的引领作用。就技术力系统的构建来说,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

1.借助技术手段,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理与监控。网络舆情其信息是海量的,单靠纯粹的人工去管理和监控是不切实际的。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管理和监控需要强化对技术手段的研发、借助和利用。可以发展智能搜索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基础性和动态性研判;可以发展信息关防和过滤技术对导致网络舆情产生的有害信息进行针对性防控;其中重点可以大力扶持网络舆情监测软件的开发和利用对网络舆情进行专业性研判、预警和处置。通过发展和应用这些技术,建立一个高效快速立体的网络舆情研判、预警和处置平台。

2.能有效地应用新技术、新载体引导网络舆情。随着新技术、新载体的应用,网络舆情的传播方式、运行模式等也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应该紧跟新技术、新载体的潮流,主动应用新技术、新载体引导网络舆情。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普及,就应该主动应用这些技术和载体去引导网络舆情。比如有组织地开通各级微博、微信,组建各类微博群、微信群,主动介入主动发声。

(二)内容力系统

网络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价值建设。价值建设则主要体现在内容的建设,因为内容影响价值、产生价值,构建价值。网络舆情是一种典型的内容产品,就是其情感、立场和意见能不能得到合理的释放和有效的解决。因此,加强内容力系统的建设,可以让网络舆情在潜移默化中消解。

1.用主流文化占领网络舆情阵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在网络上充分传播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用正面声音占领网络阵地。大力培育出版数字工程、数字图书馆、知识资源数据库,促进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网络化传播。让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成为网络的最强音和主旋律,营造价值分明、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

2.贴近学生关注实际,强化议程设置功能,主动引导网络舆情。议程设置理论的实质是“媒介越注重什么,公众就越关切什么。”通过议程设置,可以使公众克服感性的冲动,实现理性的有效引导。在高职校园里面,越是和学生利益接近的问题越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而这些学生关注的问题也越容易引发网络舆情。因此,可以把学生关注的问题形成各类议题,在各类网络平台进行全方位立体的展开,同时把形成的信息,按照价值标准,仔细筛选、分门别类、主次排列、取舍整理、精细把关之后,提供给学生,从而达到主动引导网络舆情的目的。

3.提升内容的专业性、原创性、互动性,加强学生粘度,提升学生的舆情素养。“粘度”是衡量用户信任度和忠诚度的重要指标。网络内容的专业性、原创性、互动性对粘度的深度形成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就网络舆情的引导来说,主要还是在互动性方面要做足文章,因为信息的不公开、不透明、不对称,忽视学生的需求,很容易导致谣言四起,感性战胜理性。应该强化内容的对话性和服务性,实现互联互通。谣言止于沟通和对话,这样网络舆情也很难发难了。同时在对话与服务当中,学生粘度会加强,学生的舆情素养也会提升,不会再轻易相信谣言,会对网络信息做出客观理性的分析、评价和利用。

(三)保障力系统

保障力系统是技术力系统和内容力的基础。保障力系统关键是舆情引导队伍建设和舆情引导工作制度建设。没有好的队伍,好的工作制度,技术无法有效引领,内容也无法有效建设。

1.打造专业化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大力培育舆情领袖。专业化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是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保证。这支队伍来源要尽可能广泛一些,专业背景最好能有效互补。其基本要求是思想政治素养比较高,责任心强;具有心理学、教育学、舆情学、新闻学、网络传播学方面的知识;能够对网络舆情技术产品进行有效开发和娴熟的应用;熟悉与网络舆情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充分把握网络舆论引导的工作规律。同时应该在教师和学生当中大力培育众多具有号召力和影响力舆情领袖。舆情领袖通常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既非选举产生又无名号的人。舆情领袖在引导网络舆情方面往往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可以作为专业队伍的有益补充。

网络文化论文范文3

1、虚拟性

高校网络校园文化是以虚拟的网络空间开展为阵地文化传播的一种新型校园文化,用虚拟的方式来完成信息,知识等内容的参与、展示、交流、传播、共享。在校园网络上,可以将校园文化的内容与现实以虚拟的方式展现出来,也可以将网络校园文化的建设参与者在网络校园文化中虚拟化,甚至将网络参与者的真实想法和人格也以虚拟的方式巧妙地隐藏起来。这样一来,就可能会导致现实文化的虚拟化和虚拟文化的现实化,模糊了现实与虚拟边界,虚拟与现实的悖离,大大增加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复杂性。

2、主体创造的高度性

网络具备了科技性、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多元性等独特的特征,高校网络校园文化也因这种特征的变化而发生了改变,从而影响着高校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使被教育者自我构建的模式受到影响。它以层出不穷的新概念、新逻辑、新信息,提升着主体思维的创造性,依托网络的互动、共享、开放性特征,逐步凸显出主体的个性化,形成主体高度自主的文化特征。

3、高度的互动性

网络校园文化以其相互进行文化渗透、传播、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体现出互联网交流互动的特点。不同的文化主体在网络校园文化中,既是参与者同时也是传播者和交流者,它们彼此之间的角色转换是迅速的,沟通是及时的,交流更是多样的,绝不仅仅是单方面文化输出或是接收,而是一种双向的甚至多向的交流,它们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传播、相互作用,在共享丰富的网络校园文化资源的过程中,进行了网络校园文化的传播与接受,体现了网络校园文化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作用。

二、校园文化和网络校园文化的关系

网络校园文化可谓校园文化在网络环境下的新发展。校园文化的主体对象是青年大学生,主要内容为课外文化活动,亦策善能的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在内,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网络校园文化是在校园网络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它自然而然的反映了校园文化氛围的浓厚程度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是传统校园文化在网络环境中的体现。网络校园文化可谓传统校园文化的发展与延伸,它以传统的学术讲座、专题报告、学术研讨等形式的交流传播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生动地再现在网络媒体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和兴趣爱好,有选择地观看,这大大促进了校园文化的传播,增强了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另外,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区域仍在校内,与社会接触的机会比较有限,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的依赖于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的媒体工具,而这些工具对于信息的输出几乎都是单向输出,这大大降低了学生与外界沟通交流的程度。网络媒体的诞生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有效弥补了校园文化同其他社会文化存在的真空地带,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也给校园文化注入了时代的活力和气息。

三、网络文化对校园主流文化的影响

网络文化可谓一把双刃剑,它既为校园文化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也带来了难以避免的危害。它的虚拟性特征既有利于开拓人们的发散思维,又容易使人产生虚假的幻觉;它的交互性特征既传播了文明,又产生了信息垃圾;其开放性特征既给人广阔的自由,又使严谨的法律产生漏洞。综上所述,校园主流文化正面临着网络文化的严重威胁与挑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网络文化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网络在区域上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这为校园文化的广泛传播了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创新了校园文化模式,改变了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局面,学生亦可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更好的传播校园文化,发扬校园精神。另一方面,网络高度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使得网络上充斥各种信息,其中不乏一些暴力、色情等不健康的网络内容,面对着新奇事物的诱惑,一些大学生好奇心作用增强,深陷其中,生活堕落,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校园文化以及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

四、网络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网络校园文化可谓社会网络文化这个整体中的子系统,随着时代的发展,它逐渐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种新型文化,并日益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中,网络校园文化不仅在师生之间构筑起一种全新的网络交流方式和沟通方式,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教师和学生,特别是今天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思想与心理。

(一)在21世纪的今天

文化通过网络的传播已逐渐成为校园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随着各高校校园网的不断建成与完善网络传播已逐渐成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主要传播渠道,以其独特、创新的优势为各高校所青睐。

(二)为国家落实素质教育政策提供网络平台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我国社会建设中,更需要具备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无疑是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三)网络校园文化建设大大拓展了校园文化的功能

校园文化在网络环境中将对大学生的培育、引导、渗透、规范等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为学生实现其自我价值提供一个重要的平台。同时对学生而言,通过参与网络校园文化的建设,以展示自身在校园内的存在价值;对于教师的教学而言,校园网络的便捷性和多功能性可以使其成为教学的重要载体。

(四)创新传统校园文化建设方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社会充满活力的源泉。高校是探索高深学问的地方,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平台;高校是实践创新主要阵地,可谓国家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在网络时代,高校校园文化承担着促进社会创新精神发展的使命。

五、如何加强高校网络校园文化建设

(一)积极整合网络资源,为网络校园文化建设打好基础

高校应当根据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并以此为依据建设、优化网络校园文化环境,学校要紧紧掌握网络校园文化传播的主动权,奏响主旋律,以保证积极有益的信息丰富我们的校园网络资源,努力建设为广大师生所喜闻乐见的优秀网站,加强校园官网建设,使其充分发挥优化网络文化环境的作用,打响校园文化网络传播的第一炮。

(二)加强管理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

校园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加强了学校和学生间的交流,密切了老师学生之间的联系,加快了信息交换的速度和深度。高校应加大校园网络的管理力度,加强网络文化队伍建设,把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努力培养成为一支谨记思想道德建设脉络,牢守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并熟练地掌握网络知识的队伍。

(三)加强网络硬件设施建设

网络文化论文范文4

1.1网络覆盖面窄,校园网站缺乏特色

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普及使得该院投入大量经费购置计算机设备,2011年该院引入CRP校园网数据管理系统,实现了网络进办公室,进实验室,进课堂和宿舍。机房和手机是该院学生接触网络的主要途径,校园网作为师生交流互动的平台,展示学院风采的窗口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目前该院现实情况是重管理,轻建设,校园网缺乏特色,更新速度慢,说教性太强,校园网站上充斥着新闻、信息、校园公告等单调乏味的内容,使得学生关注校园网的热情不高,大部分学生只有在选公共选修课和体育课时才登陆校园网。

1.2缺乏有效的网络文化监督机制

作为新兴的文化,校园网络文化有其隐蔽性和虚拟性,网络让大多数同学感到轻松随意,无所顾忌。该院和社会对学生上网缺乏有效的监督,而学生处于由学校到社会的转型期,对大多数事物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而又存有好奇心理,在缺乏正确引导和监督下沉迷于网络游戏等虚拟世界不能自拔,大部分学生对网络有依赖感,少数学生对网络严重依赖,一些学生浏览过不良网站,已经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久而久之造成了思想迷惘,道德和使命感、责任感缺失。该院能否健全网络文化监督机制,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和谐校园的建设。

2加强该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措施

为进一步鼓励和吸引更多学生积极组织或参与网络文化创新实践活动,壮大校园网络文化工作队伍,提升学生工作团队管理和运行水平,该院要对现有学生工作团队进行规范化建设,促进线上线下融通、协调发展;聚集现有学科、教师资源,重点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依托学院CRP校园数据工程,加强校园网络舆情分析,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服务师生和学院发展,将该院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工作做深做实。

2.1加强学生团队组织培育

该院应加强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建设,完善建设方案,明确建设方向、重点、特色和实施步骤,着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并贯穿于学院大文化育人工程的全过程。完善网络文化工作室的管理制度,确保网络文化工作室的正常运行。要立足苏农各院系实际情况,把握好勤勉崇农,实干创新苏农精神,结合自身特色,聚焦师生需求,汇集学科和专家队伍,精选聘请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相关专家学者,担任工作室指导教师;采取品牌化建设、项目化运作、优质化产生方式,通过学校招标、个人申报、组织评审立项等方式,对有创意、有特色、有品牌、有意义的精品网络文化活动项目,在资金、政策、人力、物力等各方面给予有层次、有重点的支持,推动工作室内部各部门、各团队积极进行创新,在校内外广泛开展网络主题活动,网络课题研究、网络产品研发和网络技术服务,充实网络校园文化内涵,破解网络文化建设难题,形成品牌社团的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壮大优秀网络文化阵地。

2.2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

该院要结合校园网络文化特色,立足师生的实际需求,指导网络文化工作室以网络品牌文化建设为抓手,先重点建设党员建设网站、辅导员之家等思政网站,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红色校园网络文化品牌,破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题,筑牢主流思想文化阵地;支持建设如校史网等网站群,打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阵地,推动校园文化繁荣发展。学院要定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理论学习和研究活动,举办高水平的专家讲座和深入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推动党的理论入脑入心入行。学院各下属部门要密切配合,建设包括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党课教育、党员培养发展、党组织活动、党员管理等系列功能的党建学习系统,使网络涵盖党员培养教育管理全过程。开发党员管理系统,用于各支部及组织部门掌握党员信息,畅通党员管理渠道。重点建设党员建设的网站在线学习系统,集成党课学习和党史党建资料阅读,扩大知识面,增强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理想信念教育。开发网上组织活动系统,涵盖支部学习、思想汇报提交等功能,并能通过网络对支部重大事项,如发展党员等进行投票表决。充分利用党员建设的网站在思想政治教育、党史学习、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开辟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党员干部的第二课堂。通过党员建设网站等特色网站建设,实现全校师生党员网络学习的全员覆盖,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

2.3建设网络创新服务平台

以学院校园网站为依托,整合现有的网络资源,推动校园网络创新成果转化,将学院网站建成技术开放、内容新颖的互联网创新服务平台。在建设目标的设定上,从学院管理部门指定建设目标,转变为通过征集师生意愿遴选建设目标。在建设过程的执行上,从学院管理部门自行投资开展建设转变为吸引师生自发组成工作团队并主动承担建设工作。在建设成果的推广上,从自顶向下的宣传推广,转变为自下向上的普及发展。学校要对网络选的优秀项目提供政策、经费、场地、专家指导等多方面支持。要实现校园品牌网络文化活动项目化,就要将优秀的网络人才吸纳进网络文化工作室,培养熟悉互联网的创新型人才,将传统的校园网站改造成为创新项目孵化器,辐射和带动校内外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形成百花齐放、具有苏农特色的校园网络建设良好局面。

2.4依托学院CRP数据工程,加强校园舆情分析

该院要注重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大力培养学生网络媒体素养,引导培养学生的网络价值观,调动和激发学生自觉引导舆论走向。利用学院引入校园CRP数据管理系统机会,成立该院大数据技术研究所挂靠在学院信息化管理中心。首先要通过招就处、学工处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数据收集,将学生的学号、姓名、生源地、家庭情况等数据信息进行全面采集、汇总;其次通过学院组织人事处采集全院教职工的基础信息,通过学院信息化管理中心采集学校网络建设、师生使用网络情况的信息,通过宣传部采集校园网站建设、师生使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情况的信息,通过组织人事处采集党员相关信息,通过科技处、高职研究所采集师生科研、实验项目的相关信息,通过教务处采集教学工作相关信息,通过院团委采集学生校园社团文化活动信息。总之,要对校内教学、科研、人事、党建、学生活动等数据信息进行汇总整理,积累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相关的数据,大数据研究所通过相关技术开展大数据实时检测与深度分析工作,探索该院师生在教学科研、日常生活中对网络的真实需求,分析该院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的瓶颈问题,破解该院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中的难点问题。

2.5开展网络安全宣讲,加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网络文化论文范文5

关键词:网络文化;计算机;互联网;人文精神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 以Internet为标志的国际互联网迅速在世界范围内普及开来,其功能作用也日益强大,现代社会越来越呈现出网络化、一体化的趋势,计算机网络是当今世界最为激动人心的高新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信息时代最重要的基础设施。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与发展,网络文化已悄然登上了人类的文化舞台,并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成员,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方面,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活力。

(1)从分散的构成要素到统一的人文精神。要弄懂网络文化,必须首先要考察和反思什么是文化。“文化”这一概念的涵义在国内外已经争议一百多年,各国学者说法不一,文化的定义也不胜枚举。“辞海”中关于文化的解释是:“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中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与之相对应,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依靠信息、网络技术所进行的物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总和。而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基于信息、网络技术之上的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可见网络文化直接脱胎于网络技术,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最新科学技术相结和的产物,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技术文化。它以网络为载体,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以沟通交流为目的。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技术文化,其构成要素决定了其具有革命性,开放性,创新性和广博性等的特点,当计算机作为一个庞大的“圣物”被摆放在实验室和大公司的库房里,被高贵的技术“僧侣们”守卫着的时候,是不可能产生文化现象的,正是因为美国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批具有反叛精神的电脑黑客的存在,拉开了计算机革命的序幕,他们挑战权威,打破了规则,在计算机发展史上,不断地革命,不断地突破,从而使这些庞然大物得以进入千家万户,甚至可以自由地携带,形成了今天的个人电脑,并且使电脑具有联网功能发展为网络具有电脑功能,使电脑的魅力得以空前展示,由于互联网是世界上所有的网络首尾相连,既无始点也无终点,世界有多大它就有多大,而它上面流淌的信息,能汇聚成浩渺海洋,世界有多少信息,它就有多少信息,各种信息文化在上面交流、碰撞,形成了一个开放、广博网络空间。而网络文化各构成要素作为网络文化的物质基础,必然统一在网络主体所具备的人文精神上。也就是说:只要网络主体在网络活动中发扬革命的、开放的、创新的和广博的(兼容的)精神,就能真正实现网络文化各构成要素的统一,就能使网络文化赖以生存的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高新技术不断地发展创新,从而达到网络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2)从计算机到电脑。电子计算机从某种意义上也叫电脑,是现代科技创造的一项奇迹,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几千年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追要溯源,电子计算机是由原始的计算工具发展而来的,自从人类社会形成以来,人们在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中产生了计算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这种计算活动日趋复杂化,而计算工具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变和发展。

①机械计算机。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计算牲畜的头数和群体的人数,首先想到的是用手和手指作为计算工具,由于它方便,灵活,至今仍为人们表达简单数字时所常用。为了表达更多的数目,人类出现了用石块、贝壳、结绳和小竹棍的不同摆法等来进行计数。后来,由于所要表示的数不断增大,又创造出了算盘,这是计算工具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重大改革;算盘能方便地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时到今日,还在我国以及一些亚洲国家广泛使用。

②自动计算机。本世纪初是机械式计算机向自动化发展的时期,也就是说,计算机在这时期真正实现了现代化,在这段时期出现的计算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由艾肯研制的有“继电器计算机”之称的MarkI,这种计算机用继电器作为开关元件,它的运算是按照操作员事先编好的一系列指令自动进行,这意味着运算操作不需要操作员进行干预,而是进行自动运算,它的诞生标志着计算机真正实现自动化,以后MarkI作为第一台数字式自动计算机被保存下来。

③电子计算机。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用电子管代替继电器作为开关元件来制造计算机的条件已具备,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台真正的电子计算机ENIAC于1946年出现了。与以前的计算机相比,ENIAC无论是机器结构还是在运算速度上都有着突破性的进步,它的诞生宣布了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当时英国无线电工程师协会的蒙巴顿将军把NEIAC的出现誉为“诞生了一个电子的大脑”,“电脑”的名称由此流传开来。

由于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电子计算机得以迅猛发展。在短短六十多年时间里,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器四个时期,并相应地形成了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第二代电子计算机,第三代电子计算机和第四代电子计算机。目前人们正在研制的第五代电子计算机是以人工智能为基础,它将有处理人的自然语言的能力,能够实现人机对话,而且有高度的智能,其功能将大大超过现有的各种计算机,使计算机的“电脑”作用真正发挥出来,并逐渐地向“人脑”接近。

(3)从阿帕网(ARPANET)到国际互联网(Internet)。计算机网络是利用通信线路将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和通信设备按不同的形式互连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网络系统,从而使更多的计算机可以方便地传递信息,互相共享硬件、软件、数据等资源。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机到多机,从终端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到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直接通信的演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①联机终端网络。联机终端网络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当时计算机比较少,远程终端利用通信线路与计算机主机连接,多个终端共享主机的资源,这个系统属于第一代计算机网络,它只是计算机网络的“雏形”,还没有真正出现“网”的形式。

转贴于 ②多机系统的互联。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发展,把分散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互联起来,使各计算机之间进行信息交换,互调软件,实现互联的计算机之间的资源共享,这就是多机系统的互联,属于第二代计算机网络,发展和使用时间大概在20世纪60年后期,属于计算机网络的形成阶段,这时才真正具有“冈”的概念。美国1969年建成的ARPA—NET就是典型的代表,它后来演变成了现在的Internet。

③标准化的计算机网络。这个计算机网络,时间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不同的计算机厂商研制设计各自的网络体系结构,它们的产品之间很难实现互联,这样各个公司的网络产品组成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形成了“封闭系统”。为此,国际标准化组织(IS0)于1977年成立了专门机构研究和制订网络通信标准,并于1984年正式颁布了“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0SI)国际标准,使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实现了标准化。从此,进入了第三代计算机网络,这是计算机网络的成熟阶段。

④网络互联与高速网络。这一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现在。职称论文 计算机罔络的设计和应用得到迅速的发展.人日常工作和生活不可缺乏的组成部分。各种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计算机网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就是第四代计算机网络。Internet就是典型的代表。

(4)从原子到比特。20世纪4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不仅物质、能量可以作为资源,信息也是一种资源,甚至是更为重要的资源。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宣告了人类文明迈入了信息时代,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夜之间“信息”成了人们生活中最常提的词汇之一。

那么,作为一个重要概念,信息到底是什么呢?有人统计世界上已经公开发表的信息概念与定义,约有39种之多,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有不同的含义。一般说来,信息就是由信息源(自然界,人类社会)_发出的被使用者接受和理解的各种信号。信息并非事物本身,而是表征事物之闻联系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或信号,往往以语音、文字、数据、图象等形式出现。它和物质、能量一起构成了信息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资源。

自从人类诞生于地球,也就出现了信息,同时信息的传递也就开始了,在人类诞生之初,以身体作为唯一的传递方式,人体的动作、表情、眼神,以及所发出的不成“文”的声音,都是一种原始的信息传递方式,这是原始人类生存的需要,还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信息传递”。后来,经过人类漫长的历史进化,形成了语言,创造了文字,发明了造纸和印刷术,使信息的传递方式不断地突破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19世纪中期,电报,电话相继出现,使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开创了人类利用电传递信息的历史,拉开了电信时代的序幕,产生了现在意义上的通信技术。后来,随着计算机的发明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产生了网络技术,而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又促进了通信技术的发展,使通信技术由模拟通信走向数字通信,从而使信息的传递以原子形式散发如报纸、书籍等转向以比特方式进行。“比特”是英语bit一词的音译,是由binary(二进制的)和digit(数字)两个词压缩而成,所以,bit即“二进制数字”,亦即0或1。任何信息都能转化成只用若干个0或1来表示的数字,每一个0或1被称为一个比特。而计算机也只有当信息转化成数字后才能对它们进行处理。所以计算机的世界是一个数字化的世界,也就是比特的世界,而计算机网络是一个数字化的网络,也就是比特的网络,在信息社会中,人们生活在比特的世界中}比特成了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在这个意义上,人类也就超越了原子时代,而跨入了比特时代,亦即信息时代。

参考文献

网络文化论文范文6

关键词:网络化教学系统;在线实验;公式在线录入;公式搜索

Abstract:Inviewofmathematicscoursesinengineeringknowledge,abstractproblem,andothersubjectscloselyrelatedtothedesigncharacteristicsofthenetworkteachingsystem.Tosolvetheproblemofinteractiveon-lineparametersExperimentalusingIIS6.0andMatlabWebServertobuildacommonon-linetestsystemsothatstudentssubmiton-lineparametersExperimentalcorrespondingmanner,theoutputresults.Inordertosolvecomplexmathematicalformulaofentry,storage,searchanddisplay,MathMLbasedontheASCIIcodeforthetranslationfunction,theclientsoftwaretoinstallMathPlayeronthebasisoftheformulatoachievetheon-lineentry,search.Inaddition,thesystemhastolearngardendesign,teachingresources,onlineexaminationsandsoon,havebettersupportteachingfunction.Thesystemasaqualityschoolcurriculumconstructionprojecthasbeenrunningfornearlyayear,receivedgoodresults.

Keywords:network-basedteachingsystems;onlineexperiment;formulaon-lineentry;formulasearch

1引言

网络辅助教学首先是传统教学的工具和手段。提高了教学效率,弥补了由于知识激增、课时缩短、特殊学科和课程需求而造成的不足。由最初的演示教学,拓展为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讨论学习、个别辅导和探索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网络辅助教学目前自身还存在互动性不够、缺乏灵活性等缺陷[1]。对此,基于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设计了本系统。主要提供了在线实验、在线交流等功能。为解决在线实验参数交互问题,采用IIS6.0和MatlabWebServer构建在线实验系统[2],使学生通过在线提交参数的方式完成相应实验,输出实验结果。为了解决复杂数学公式的录入、存储和搜索的问题,基于MathML的对ASCII码的翻译功能[3],将Mathplayer嵌入网页,使学生可以在线录入公式,并进行相关问题及公式的搜索。

2工科课程网络化教学的特点

工科课程的网络化教学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分支,而课程本身具有实用性强、理论内容丰富且涉及知识面广的特点。课程涉及的数学知识多,包括高等代数、数值分析、概率统计、随机过程等[4-5]。同时,无论是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和信号与系统等基础课程,还是通信理论、计算机、微电子技术以至人工智能、模式识别、神经网络等新兴学科研究都成为工科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然而,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普遍感到课程的概念抽象,对其中的分析方法与基本理论不能很好地理解与掌握。因此,如何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本课程教学中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文作者针对工科课程的特点,建立了网络化辅助课程教学系统,实现了在线实验、网上交流、在线考试等功能。

3系统设计

硬件系统主要由两台IBM服务器构成。系统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

图1硬件系统结构图

系统软件部分可以分为:课程简介、学习园地、教学资源、在线实验、网上交流、在线考试六项内容。

课程简介主要介绍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特点和内容体系,给出学习本课程所需要的先修课程,使学生对课程的主体结构予以掌握。

学习园地主要是对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进一步扩展,从传统的频谱分析到现代频谱分析,从一维信号到图像的二维信号处理,以及与数字信号处理的软件、硬件实现方法相关的文献和资料。

教学资源主要提供课程讲义和教师上课的视频录像的在线播放和下载,针对各知识点的Matlab单机版程序,为学生课下学习调试提供方便。

在线实验主要针对课程中的重点难点,使学生能采用交互的形式实现在网上通过简单的操作就能看到该参数下的处理结果。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理解。

网上交流部分其主要功能是一个留言板,有疑问的同学可以直接将问题贴在留言板上,老师定期查看留言。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的提问空间,更成为老师能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进而及时改进的重要途径。

在线考试主要是将课程内容按照知识点形成试题存放在SQL2000数据库中,学生在题库中随机抽题,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做题并提交答案。系统自动对学生答题情况进行评分,并进一步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得到对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定量评价,从而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依据,并可作为下一次抽题的参考。

系统的六个功能模块之间互相补充,从内容上互相呼应,共同促进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学习和掌握。

4网上交流功能模块的设计

系统提供了网上交流答疑的功能,其主要部分是一个开放式的留言系统,然而现在绝大多数留言系统、论坛系统对于数学公式的支持功能较差,通常是将数学公式转换成图片的形式加以保存和显示,公式录入也多通过贴图的方式进行,对学生在线提问造成很大的不便,更不利于公式搜索。对此,作者基于MathML的对ASCII码的翻译功能,将Mathplayer嵌入网页进行公式显示,这样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文字信息,可以方便快捷的进行复杂的数学公式的录入、显示及搜索。系统中公式的显示需要客户端安装Firefox浏览器或在IE6.0浏览器的基础上安装MathPlayer软件。公式录入界面如图2所示,运行结果如图3所示。

在输入公式之前以$表示公式的开始和结束。

对“Σ”的搜索可直接在搜索栏中输入“sum”实现,运行结果如图4所示。

图4对“Σ”搜索结果

5在线实验功能模块的设计

为完成“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算法的在线实验和演示,本文利用Matlab强大的信号处理功能基于IIS6.0+MatlabWebSever进行开发,实现了信号参数的在线提交

、给定参数信号波形生成、FFT频谱分析和FIR、IIR滤波,处理过程参数均可通过网页在线提交。运行界面及结果如图5、图6所示。

此外,在生成给定参数信号和信噪比的基础上,通过编制Matlab程序实现了生成信号的FFT谱分析,通过带噪声信号的频谱是学生直观认识信号的频谱结构。进一步,系统提供了参数滤波器频率特性分析功能,学生可以通过自己输入滤波器参数的方式查看该参数下滤波器的频率特性,从而增强学生对滤波器工作过程的理解。此外,通过设置不同的截止频率、通带增益、阻带增益等参数对所产生的信号进行滤波分析,并将滤波后信号的波形显示在网页中。

在线实验系统以Windows自带的IIS6.0信息服务作为网站调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connect()failure”错误,这是因为MatlabServer服务未被启动,只要到“控制面板—>服务”启动该项服务即可。

6结束语

本文设计的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网络化教学系统在传统网络化教学系统的基础上,针对“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特点,增加了在线实验和网上交流的功能模块,实现了在线参数提交、信号在线生成、结果显示下载的功能,并且针对传统网络化教学系统中数学公式在线录入的难题设计了在线交流子模块,实现了复杂数学公式的在线录入、存储、显示和搜索。

该系统已正常运行近一年,效果良好。基于现有研究,作者认为该系统在以下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网上考试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在线实验模块信号波形动态显示功能的实现及完善。

参考文献

[1]龚德良,袁敏.基于校园网的网络化教学系统设计与实施方案.湖南学院学报,2007,28(2):89-93

[2]朱勇.MatlabWebServer在交互式网络课件开发中的应用.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2(2):49-52

[3]周俊,冯军焕,钮小明.基于WEB的数学公式编辑系统设计.中国远程教育,2004,15:69-70,75

网络文化论文范文7

1.1隐私数据保护云安全技术

数据安全和隐私数据是用户考虑是否采用云计算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安全保护框架方面,最常见的数据安全保护体系是DSLC(DataSecurityLifeCycle),通过为数据安全生命周期建立安全保护体制,确保数据在创建、存储、使用、共享、归档和销毁等六个生命周期的安全。Roy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MapReduce平台的隐私保护系统Airavat,该平台通过强化访问控制和区分隐私技术,为处理关键数据提供安全和隐私保护。静态存储数据保护方面,Muntes-Mulero等人对K匿名、图匿名以及数据预处理等现有的隐理技术进行了讨论和总结,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动态存储数据保护方面,基于沙箱模型原理,采用Linux自带的chroot命令创建一个独立的软件系统的虚拟拷贝,保护进程不受到其他进程影响。

1.2虚拟化云安全技术

虚拟化技术是构建云计算环境的关键。在云网络中,终端用户包括潜在的攻击者都可以通过开放式的远程访问模式直接访问云服务,虚拟机系统作为云的基础设施平台自然成为这些攻击的主要目标。虚拟机安全管理方面:Garfinkel等人提出在Hypervisor和虚拟系统之间构建虚拟层,用以实现对虚拟机器的安全管理。访问控制方面:刘谦提出了Virt-BLP模型,这一模型实现了虚拟机间的强制访问控制,并满足了此场景下多级安全的需求。Revirt利用虚拟机监控器进行入侵分析,它能收集虚拟机的信息并将其记录在虚拟机监控器中,实时监控方面LKIM利用上下文检查来进行内核完整性检验。

1.3云安全用户认证与信任研究

云网络中存在云服务提供商对个人身份信息的介入管理、服务端无法解决身份认证的误判,以及合法的恶意用户对云的破坏等问题,身份认证机制在云网络下面临着诸多挑战。Bertino提出了基于隐私保护的多因素身份属性认证协议,采用零知识证明协议认证用户且不向认证者泄露用户的身份信息。陈亚睿等人用随机Petri网对用户行为认证进行建模分析,通过建立严格的终端用户的认证机制以及分析不同认证子集对认证效果的影响,降低了系统对不可信行为的漏报率。林闯、田立勤等针对用户行为可信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将用户行为的信任分解成三层,在此基础上进行用户行为信任的评估、利用贝叶斯网络对用户的行为信任进行预测、基于行为信任预测的博弈控制等。

1.4安全态势感知技术

自态势感知研究鼻祖Endsley最早提出将态势感知的信息出路过程划分为察觉、理解、预测三个阶段后,许多的研究学者和机构在此基础上开始进行网络安全台式感知,其中最著名的是TimBass提出的基于数据融合的入侵检测模型,一共分为六层,包括数据预处理、对象提取、状态提取、威胁提取、传感控制、认知和干预,全面的将安全信息的处理的阶段进行了归纳。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框架模型方面:赵文涛等人针对大规模网络环境提出用IDS设备和系统状态监测设备代替网络安全态势感知中的传感器,用于收集网络安全信息,并从设备告警和日志信息中还原攻击手段和攻击路径,同时利用图论基础建立的认知模型。网络安全态势感知评估方面:陈秀真利用系统分解技术将网络系统分解为网络系统、主机、服务、脆弱点等四个层次,利用层次间的相关安全信息,建立层次化网络系统安全威胁态势评估模型,综合分析网络安全威胁态势。之后该架构做出了改进,量化了攻击所造成的风险,同时考虑了弱点评估和安全服务评估两种因素,加入了网络复杂度的影响因素,该框架更加体现网络安全态势真实情况。

2研究现状中存在的不足

以上这些研究对全面推动云安全技术的迅猛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的研究,对几个领域还存在不足:(1)云网络中虚拟机间因关联而引起的安全威胁较为忽视;(2)云网络中可信计算与虚拟化的结合研究不足;(3)云网络环境下云/端动态博弈状态下安全方案和策略研究较少;(4)云网络下安全态势感知鲜有研究。我们须知云网络最大的安全问题在于不可信用户利用云平台强大的计算能力及其脆弱性发动极具破坏力的组合式或渗透式攻击,而这种攻击要比在局域网上的危害大得多,因此在这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的关注,即:立足于某个特定的“云网络”系统,剖析不可信用户和网络自身脆弱性所带来的风险,时刻预测网络上的风险动向。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对云网络中终端用户的访问行为和云网络的服务行为进行实时观测,实时评估。

3未来研究发展趋势

网络文化论文范文8

一、石化企业对网络营销内涵的认识问题及对策

不同的专家、学者对于网络营销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笔者认为,在企业界中对此应加以分析、界定,否则在企业确定市场目标、供需关系、竞争形态、营销手段、客户关系以及企业组织结构时都将出现偏差。

笔者认为,我国学者张润彤对于网络营销的界定更为得当,张教授指出,从广义角度讲,凡是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进行的、为达到一定营销目标的营销活动,都可称之为网络营销。

从狭义角度,网络营销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之上、借助于互联网特性来实现一定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手段。

根据实际调研,大部分的石化企业,对于网络营销的认识基本是与广义网络营销的概念相符,不少企业的领导认为,在企业的网站上展示了自己的企业形象、提供了相关的信息等就是网络营销,这是极为不恰当的。而笔者认为,开展网络营销活动,不能将其与企业传统的营销活动割裂开来,它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企业在原有营销战略基础上的营销活动的进一步拓展。

二、石化企业在网络营销手段方面的问题及对策

网络营销职能的实现需要通过一种或多种网络营销手段,当前,常用的网络营销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搜索引擎注册与排名、交换链接、病毒性营销、网络广告、会员制营销、网络商店、信息、邮件列表、许可E-mail营销、个性化营销等。

我国的石化企业在网络营销手段的具体应用方面,从形式上讲,可以说基本都已采用,但是仍有不足。

1.搜索引擎注册与排名。搜索引擎注册与排名是最经典、也是最常用的网络营销方法之一,是人们发现新网站的基本方法。在我国,石化企业大多属于国有大型企业,加之历史原因,可以说相互之间是“互相认知”的,这也就意味着在本行业内,获得理想的搜索引擎注册与排名后,至多是互相在网络上查找对方网站方便些,其他的作用则较少。

而石化企业的业务范围广、全球化程度高的特点在搜索引擎注册与排名方面恰恰是当前石化企业忽视的问题,在国外的著名搜索引擎中获得理想的排名有利用拓展企业的知名度、更好的展现企业形象以及增加商机。

2.交换链接。交换链接又称互惠链接,即分别在自己的网站上放置对方网站的logo或网站名称并设置对方网站的链接,使得用户可以从合作网站中发现自己的网站,达到互相推广的目的。

在石化企业的实际运作中,交换链接虽然在每一个网站上面都存在,但是应注意当前大部分的交换链接对象的选择上,基本是与上级单位、友好关系单位的链接,而缺乏具有一定互补优势的网站之间的合作,而这类网站恰恰更能拓展本企业的业务。.病毒性营销。病毒性营销是通过用户的口碑宣传网络,使信息像病毒一样传播和扩散,利用快速复制的方式传向众多受众。

笔者认为,在网络营销的具体手段中,病毒性营销是当前石化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运用最不成功的手段,例如医药产品,可以在一些门户网站的论坛中广泛宣传其疗效。而石化企业,因其产品的独有特点在病毒性营销方面运作较难。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传统营销结合网络营销的做法,利用网络的时效性和经济性,引导“病毒”的传播,最终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

4.网络广告。网络广告是大部分企业都在利用,但又不甚重视的一种网络营销手段。很多企业界的人士认为,网络广告的点击率并不能代表其效果,且效果难以评估;点击后交易行为并不一定伴随发生;网络广告受众毕竟较其他媒体受众少等等。

笔者认为,其他广告我们看后就一定会购买?其他传统广告的效果就能完全准确评估?石化企业的电子商务是B2B电子商务,它的广告就算是采用传统媒体,可真正的潜在客户(也即“真正”的受众)与网络广告受众会相差多少?

真正要让网络广告发挥应有的作用还是应该在网络广告内容本身,以及网络广告的策略上多做文章。

5.会员制营销。会员制营销已经被证实为电子商务网站的有效营销手段,国外许多网络零售型网站都实施了会员制计划,几乎已经覆盖了所有行业,国内的会员制营销还处在发展初期,时代珠峰公司、西单电子商务公司网络商场都采用了这种营销思想。

笔者认为,在B2B的企业电子商务中,同样可以借用会员制营销的理念并加以变革,将其作为构建石化企业供应链的一种手段,增加供应链成员企业间的联系,增强相互间的伙伴关系。

6.网络商店。当前,大部分的石化企业基本都已建立了自己的企业网站,通过企业网站展示企业形象、相关信息、开展网络营销活动、进行电子交易等,或者是利用第三方平台开展电子商务活动,但是却很少利用网络商店。

网络文化论文范文9

运用于网络文化管理中,“多中心治理”体系是指在坚持政府主导地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掘相关社会组织的技术优势,调动非营利组织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拓宽与大众媒体的合作面、建立网络文化监控及引导机制,同时,培养网络文化行业及普通网民的自律意识。具体来说,网络文化多中心治理体系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空间中的多维格局。在网络文化管理中,要打破先前仅由政府和市场参与的二分传统格局,搭建政府、社会组织、传媒、公民等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的多维格局。在这个治理体系中,每一个治理主体均占据某一重治理维度的中心位置,多重维度中有多个治理主体相互协作、共同维护网络文化管理的正常秩序。二是管理中存在多个治理主体。在网络文化多中心治理体系中,不论是政府还是公共组织,不论是大众传媒还是普通公民,只要其行使的权力得到认可,就可以成为某个维度中的权力中心。因而在网络文化管理体系中,“多中心”意味着存在多个治理主体。三是管理中存在多个权力中心。在传统的管理体制中,权力运作是自上而下的;而在网络文化多中心治理体系中,由于多个治理主体的存在,权力的走向是上下流动的。这意味着政府、社会组织、大众传媒、公民共同参与网络文化管理,并在管理进程中相互博弈、相互调试、相互合作。

二、多中心治理视角下我国网络文化管理的困境分析

困境一:当前的单中心治理模式与网络文化分权效应之间的矛盾。

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社会呈现出“权力分解”的倾向。网络传播崇尚自由、平等与开放,各参与主体要求在网络社会中享有平等权利、充分表达观点。这样,原本为单一主体掌握的权力就被分解为很多部分,散发给网络社会中的不同个体,呈现“权力分散化”的局面。一方面,分权效应畅通了网络文化的表达渠道,多种声音、多个观点交相辉映使得网络文化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迅速崛起成为我国文化体制中的关键一环;另一方面,过度的自由也引发了混乱,网络文化显然已经陷入了发展缺乏规制、作品质量良莠不齐的窘境,低俗文化泛滥、知识产权被侵害等现象屡见不鲜。在这种形势下,如果依旧采取以政府为主导的单中心治理模式,不仅不利于发挥其他治理主体的作用、推动形成引导网络文化的协同发展机制,而且也与网络社会“分权”的初衷相背离,反而会造成民意阻塞,给社会发展埋下一些不稳定的隐患。

困境二:当前混乱的网络文化管理体制与网络文化呈现融合态势之间的矛盾。

当前,我国的网络文化管理体制呈现出分散化、条块式、多重化的特征。各管理部门之间未建立起有效的常态联动机制,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出现了多头管理、职能交叉、力量分散、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等问题。管理体制混乱的另一个危害是易导致责任推诿现象的发生,网络文化方面的违法行为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监控和治理,可能会造成整个网络文化环境的混乱无序。例如网络问题,因其涉及色情,按理应由公安部管理;但公安部指出其还包含艺术性,所以应归属于文化部的管理范畴。管理体系的混乱与网络文化所呈现出的融合发展态势极不吻合。随着我国网络文化产业日益朝着跨行业、跨地区、高融合度的方向发展,其与当前管理主体角色错位、权责不清等现象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根据多中心治理理论,我们应当建立一整套的网络文化协同管理机制,细化各管理主体的职能、提高规则制度的一致性和可行性,以此来适应网络文化融合发展的趋势、减少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困境三:当前网络文化研判机制缺失与网络文化管理难度大之间的矛盾。

由于网络传播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平民化等特点,使得网络文化传播速度极快,且带有明显的情绪倾向。再加上网络水军、网络推手的“幕后施力”,网络文化发展极易超出控制,呈现“非理性”的特点。另外,由于网络传播过程匿名机制的存在,网民不必为自己的极端言论负责,因而网络往往演化成种种过激情绪的发酵厂。综上,相较于传统文化,网络文化的管理难度大大增加。面对日益“情绪化”的网络表达,建立系统的网络文化研判机制十分必要。在网络文化多中心治理体系中,我们不仅可以通过政府部门掌握网络文化演变的客观趋势,还可以发挥社会组织在技术监管方面的优势(例如“网络技术联盟”等),调动广大网民参与监管的热情,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研判机制”的效用,提高网络文化管理的主动性和预见性。然而,我国目前在网络文化研判机制的设置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组织架构还很不完善,缺乏专业的管理操作人员,运行过程中常有失灵失效现象的发生。

困境四:当前的网络文化层级管理体制与网络文化高效权变特性之间的矛盾。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网络文化发展步入了动态跨越的历史进程。为了适应网络文化的高速发展态势,客观上要求文化管理体制也作出相应调整:减少管理的中间环节、疏通组织信息的传递渠道。然而,传统的科层制组织结构具有管理效率低下、信息沟通不畅等弊病,这与网络文化发展高效权变的特性背道而驰。根据多中心治理理论,网络文化的管理体制应当向扁平化方向延伸:各管理主体的权力倾向于平等,地位倾向于一致,管理流程得到简化,各管理主体间能够实现高效的沟通和交流。只有搭建扁平化的管理平台,采取“一站式”审批等多种新型管理手段,才能大大提升网络文化的管理时效,适应网络文化高速发展的步伐。

三、构建多元主体联动的网络文化管理平台

将多中心治理理论运用于网络文化的管理过程中,构建多元主体联动的网络文化管理平台,打破原有的由政府主导的单中心治理模式,发挥多方力量,实现多元主体间的相互协作、沟通,以便在最短时间内使网络文化得到妥善的治理与引导:

1.坚持政府在网络文化管理体制内的中心地位。

相比于其他治理主体,政府拥有绝对的资源调动力和权威性。因而在多元主体联动机制中,政府仍旧居于主导地位,起着完善法律和制度规程、组织协调各方力量、监督网络文化动态发展进程等多重作用。政府首先应加强法制体系建设。针对我国网络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立法进程,将网络文化治理过程中的执行、监督、纠错等统统纳入法制化轨道,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其次,政府要理顺管理体系,统一相关规程,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功能。针对当前网络文化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多方管理、权责不清等问题,政府要尽快梳理出一套稳定、高效的管理体制,为管理工作的顺畅开展提供保障。另外,也要注意细化制度、提高制度可行性、减少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争议。第三,规范政府的监管行为,增强政府的服务功能。政府带头建立网络文化的动态监管机制,设立专人负责制,加强对网络文化产业的实时监控。

2.充分发挥社会力量,调动社会组织参与网络文化管理的积极性。

社会组织是多元主体联动机制发挥效用的重要依托。社会组织往往是为了解决某种专业化问题而成立的,并以此为标准招揽组织成员。因而在解决某种特定的社会问题时,社会组织往往展现出更专业的处理能力、更丰富的处理经验。在多元主体联动的网络文化管理体制中,应当充分发挥一些网络技术开发商、网络行业协会、技术联盟的作用:运用社会组织研发的新型监管技术,搭建网络文化的实时检测平台,及时遏制不良网络文化的传播扩散。政府应当加强与社会组织的沟通合作,将这类社会组织所提供的服务运用到网络文化管理体制中,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另外,一些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还可以为网络文化管理提供志愿服务。非营利组织往往以社会公益、公知为核心价值,这也决定了这类组织一般具有较高的公信力,能够有力辅佐政府引导网络舆情、缓解矛盾冲突,同时还可以扮演网络文化监督者的角色。

3.发挥大众媒体在文化监管和舆论引导方面的先天优势。

在多元主体联动的网络文化管理体制中,大众媒体扮演者管理先锋的角色。大众媒体可分为传统媒体和新兴网络媒体两类。传统媒体包括我们熟知的报纸、电视、广播电台等。这类传媒往往具有极高的公信力、引导力和权威性。在多元主体联动的网络文化管理体制中,必须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在道德教育、公民意识、行业自律等方面的引导功能;同时积极运用其资源优势,针对网络文化开展深度分析和全方位追踪,凭借先天的传播优势地位监督网络文化的发展轨迹。新兴网络媒体的代表即是新浪、腾讯、网易等拥有大批固定用户的较为成熟的大型门户网站。相较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所展现出的网络文化更为多元立体,所的信息也更为及时迅速,因而网络媒体在监管网络文化发展动态方面起到的作用更大。另外,由于网络传媒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其在疏通和引导“极端情绪”方面也发挥着显著效用。

4.培养网民的自律意识和参与管理的主人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