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读书会发言稿集锦9篇

时间:2023-03-08 14:51:39

读书会发言稿

读书会发言稿范文1

根据读书会的安排,我代表省农场局和省绿色食品办公室,就我们学习十六大精神的体会,和如何贯彻十六大精神,积极推进我省绿色食品发展的初步打算向大家作一个汇报。 党的十六大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也是我们党在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十六大召开后,我们迅速组织了认真的学习,并联系我局工作实际就如何贯彻十六大精神组织了深入的讨论。大家认为,深刻理解和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最根本的是要切实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主题和灵魂,结合本单位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始终做到方向明确、目标一致、精力集中,把事业推向前进。当前作为我们局来说,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重点就是要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绿色浙江和省农业厅提出打造绿色浙江农业的大好机遇,积极推进我省绿色食品的加快发展。

今年,我们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市、县农业部门到外省学习考察、积极参与展览展销等营销活动、完善申报服务、加强宣传等一系列措施,加大了绿色食品开发的工作力度。到11月底,我省已经有45家企业的粮油、茶叶、水果、水产品、加工食品等不同种类的72个产品取得绿色食品标志,比去年底增加5倍。同时,还有50个产品已进入绿色食品申报认证程序,明年上半年全省绿色食品可望突破100个。我省绿色食品开发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好势头。“发展绿色食品符合农产品的发展方向,是引导和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有效措施,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起着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绿色食品将成为我国农产品扩大出口的一支新兴的主导力量,是积极应对入世挑战的一项重要措施。”这一定位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我省绿色食品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从全国的情况看,到今年10月底,全国已经有1400多家企业开发了不同种类的绿色食品产品2791只,总产量超过了XX万吨,监测和保护了200多万公顷的农田、草场和水面,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年总产值达500亿元,产品出口创汇额超过2亿美元。而我省无论是绿色食品的品种、规模、生产总量,还是在农产品总量中所占的比重,都十分有限,发展速度已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通过十六大精神的学习,我们全局干部进一步树立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机遇意识,也为我们明确了发展的方向,增强了做好绿色食品工作的信心。在积极做好加强宣传、扩大培训、优化服务等工作的同时,明年我们将根据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要建设生态更优化、山川更秀美、环境更安全、经济更发达的“ 绿色浙江”的宏伟战略目标,和省农业厅打造绿色浙江农业的总体要求,把发展绿色食品作为建设“绿色浙江”、打造绿色浙江农业的重要内容,坚持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发展为目的,加大绿色食品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根据我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积极发展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逐步优化农产品结构,构筑和壮大绿色食品的产业化体系。

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编制《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发展规划》,加强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通过《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发展规划》的编制,提出我省绿色食品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具体措施、技术对策以及区域布局。确定各地发展绿色食品的主攻方向和主导产品,明确绿色食品开发的重点,促进绿色食品的生产和开发趋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目前此项工作的前期准备工作正在积极进行之中。

二、制定一批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生产操作规程是绿色食品生产的技术依据和标准,是绿色食品开发和管理的重要内容。目前,绿色食品标准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但生产操作规程还很不完善,在某些方面还是空白。因此必须抓紧抓好生产操作规程的制定工作,使绿色食品技术标准体系尽快得到完善。明年计划完成粮食、蔬菜、水产、茶叶、柑橘等5项与我省生态、地理条件相适应的生产操作规程的制订工作,以切实保证绿色食品的产品质量。

读书会发言稿范文2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19年图书馆书友会读书月活动闭幕仪式,同时为在读书月各项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颁奖。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图书馆对书友会成功举办了读书月活动表示祝贺。本届读书月活动从4月初开始,到今天结束,以“书香校园,阅读无限”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有“粤港澳大湾区”主题图片展、“学问杯”影评大赛、“图说历史”图片展、英语口语大赛、记忆力大比拼等活动。读书月活动期间,得到了学院党委的高度重视,老师们的好评以及同学们的踊跃参与,不仅很好地宣传了图书馆的服务理念,提升了图书馆的形象,而且也让学院师生了解了书友会的工作。

学院书友会成立以来,在学院领导和团委的带领和支持下,本着“以书会友,博闻新知,心容四海,执书天下”的原则,开展了非常多的服务师生的活动,这与书友会各位成员的付出是分不开的,在这里请允许我向书友会各位成员表示衷心的感谢,你们是图书馆真正的“闪亮之星、服务之星”。

另外,在这里向在各项比赛中获奖的同学表示热烈的祝贺。恳请各位同学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参与书友会今后的活动。

读书会发言稿范文3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简称《讲稿》)是人民卫生出版社近两年出版的中医著作中影响较大,市场效益明显的中医丛书之一。丛书第一辑于2007年出版后,随即引起中医界的广泛关注,受到中医院校师生及临床工作者的普遍欢迎。第一辑出版的13种讲稿,当年全部重印,《刘渡舟伤寒论讲稿》《王绵之方剂学讲稿》《郝万山伤寒论讲稿》现已印刷7次,累计印数3万余册。其中《刘渡舟伤寒论讲稿》《王绵之方剂学讲稿》《王洪图内经讲稿》,分别在2008年和2009年获得全国优秀畅销书称号。目前,丛书已出版到第三辑,仍受到读者欢迎,市场热销不减。 这种热销现象在近几年中医出版界是比较少见的。工作之余,笔者反复思考《讲稿》策划成功的缘由,认为目前中医出版界鱼目混杂,低水平重复现象比较严重,中医类著作的销售颇有些寥落,然而在这样的艰难境地中《讲稿》能异军突起,并不是偶然的。作为这套丛书的策划编辑,现谈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摒弃同质化,捕捉空白点当前,图书市场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颇为引人关注。如何追求高度差异化、个性化图书选题是摆在策划编辑面前的重大课题。特别是中医学历史悠久,深受读者喜爱,也注定了在图书市场具有强大吸引力,使得众多出版社纷纷涉足中医图书出版。目前中医出版物名目繁多,良莠不齐。同类选题或相似选题较多,而且内容质量很难保证,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图书销售低迷。在这样的出版环境下,要想出版读者喜爱的书,就要在选题思路上下足工夫,选好选题的切入点,以鲜明的特色取胜。编辑部通过市场调研和参加专家学者座谈会,策划编辑们了解到目前中医图书市场大多集中在两个层次上:一是中医科普书,即针对广大群众的中医普及读物,如养生、文化类图书;二是针对中医专业人员的,即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医案的书籍。 中医高等教育始于1956年,当时成立5所中医高等院校,教材建设经历从无到有、从部分学科到学科比较齐备、从初创到逐渐成熟的过程。策划编辑在图书市场调研后,达成的共识是真正从中医基础教育教学入手的书籍甚少,而现在高等院校招生量不断扩大,师资紧缺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年轻老师没有教学经验,学生得不到专家级的授课机会,因地域、时间等原因的限制,能够亲耳聆听享受名师名家授课的机会更是屈指可数。由于不少名家已不健在,他们的讲稿被学者视为珍贵的学术资料,亟待挖掘整理。鉴于当时图书市场对名家中医讲稿的整理出版还是空白,于是我们抓住这个时机,从名家讲稿作为选题的切入点,整理中医名家的教学笔记、讲稿,旨在原汁原味地体现名家的学术水平、教学理念和临床经验,使后人学有所宗,师从有门,受用无穷,受益终生,于是组织策划了《讲稿》系列丛书这套选题。《讲稿》的作者多为本学科教材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们亲身经历并参与了中医教材从一版到五版编写和审定过程。因此,《讲稿》体现了中医名师名家多年教学心得,体现了近代50余年中医教育成果,具有不可多得的原创价值。 自古以来,中医学派林立,学说主张有别,如何使《讲稿》在教材的框架范围内做到求同存异,保持原创性,突出名家鲜明特色是成功的关键。名家的知名度就是读者的信仰力和忠诚度,《讲稿》的个性化就是其独特的核心价值。当时市场上整理知名老中医经验的书很多,但大多都是后人加工整理,是否符合老中医的原意,无从考究。因此,《讲稿》在内容上我们尽量保持原汁原味地反映名家名师讲课内容及风格,突出不同名家的学术特点和成就;体例上我们不强求统一,以实用为准,既有学科的系统讲授,也有就某一专题的讲座,让读者各索所需。《讲稿》中有的是手稿,有的是录音,有的是学生笔记,非常难得,我们在整理出版时尊重作者的原创价值,保持其原发的独特的个性。《讲稿》在反映中医教育成果的同时,彰显了中医名师名家的学术地位,体现了中医学术发展历史性成就。 严格筛选,品质第一有了选题设想,如何要抓住时机,寻找突破口,成为编辑部一时难以定下来的大问题。这个问题在编辑部经过几轮讨论之后,才确定下来。当时编辑部了解到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绵之老先生手里有一本讲稿,一直未出版过。王老先生是现代方剂学的创始人之一,方剂学科学术带头人,在中医界颇有影响,他在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方剂师资班授课的讲稿被视为珍贵的资料,深受师生们喜爱,反复传抄。于是我们找到王老先生,决定出版《讲稿》的第一本《王绵之方剂学讲稿》,经过多方努力,老人欣然同意。没想到该书出版后影响很大,读者纷纷打电话订购,不到半年,遂即重印。首战告捷,借着此书出版的良好势头,我们启动了《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第一辑,收选13位中医名师名家的讲稿。 首先确定《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作者入选原则:一是学科奠基者;二是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三是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四是某一学术领域或专题研究的开拓者。每一位人选都是经过反复遴选,反复比较最后确定的。凡入选的名师名家均为国内一流专家学者,他们都是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元老级人物,是中医各学科的创始人或重要的奠基者,在中医界享有极高的盛誉;他们治学严谨,学验俱丰;他们积数十载教学体会和临床经验,凝聚在《讲稿》中。他们中有国医大师颜正华、王绵之及著名医家任应秋、刘渡舟、凌耀星、陈亦人、孟澍江教授等老一辈专家,他们的讲稿已经成为珍贵的中医文献,课堂笔记也被后学者视为圭臬。如任老的《内经研习拓导讲稿》是根据任应秋1976年为某《黄帝内经》研习班所作的讲座手稿整理而成,此稿的内容并不在讲解《黄帝内经》原文的具体内容,而是提出学习和研究《黄帝内经》首先要明确的一些问题,具有拓导性质,反映了任应秋毕生研习《黄帝内经》的心得,是学习和研究《黄帝内经》的重要参考。又如刘渡舟的《伤寒论讲稿》是根据刘老给研究生讲授《伤寒论》时的录音整理而成,被视为学科的珍贵资料,讲稿充分体现了刘老的学术思想、研究心得和治学态度。 我们成功推出“名家”第一辑后,“名师”的组织出版相继跟进。从全国中医院校遴选了知名的优秀教师,收入《讲稿》中。他们继承了老一辈中医学家的丰富经验,又具有现代的中医知识,是当今中医教学的领军人物,在本学科中享有众望。他们的讲稿有着时代的气息和鲜明的特点,沉淀了他们多年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如王洪图、郝万山、张廷模、刘景源等教授,他们都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聘的本学科教学的主讲人,他们的讲稿能理论联系临床,做到活学活用,加上生动风趣的讲述,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学生遍及全国各地。因此,在选择作者上,编辑部多次开会讨论筛选,最终才确定一个权威性的名单,以保证丛书的影响力。本丛书出版后,许多专家都主动与出版社联系,希望入选丛书,但我们还是坚守名家名师的遴选原则,婉言谢绝,以保证丛书的权威性。#p#分页标题#e# 讲稿风格,易学易懂 为了使本系列丛书在内容和质量上更臻完善,实用读者范围更广,我们结合中医教育特点,以各学科教材为蓝本,充分发挥《讲稿》的特色和优势,彰显《讲稿》“铺底拔高”的功能,即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底”,就是每一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高”,就是主讲名师名家的经验、体会和感悟,体现作者在中医学术造诣和临床实践方面高水平、高技能、大视野、广思路。“底”是主体,“高”是灵魂。《讲稿》不仅透彻地解析了本学科的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而且注重理论联系临床。如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中的病例,不仅典型、生动,而且鲜活、翔实,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之感,读后让你不仅学到了大师高超的辨证思维方法,还领略了大师临证如桴应鼓的神奇疗效。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帮助读者提高对中医的认知力、感悟力和临床实践能力。《讲稿》不仅仅是教材内容的延伸,同时是对教材内容全方位的升华,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充分反映名师名家独特思想的专著。各位专家都有颇高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讲稿》以更灵活的形式,使理论与实践达到更加完美的结合,不仅能给读者以学以致用的动力,同时带来了极大的学习兴趣。 讲稿的语言风格是简明通俗,形象生动,清晰准确,易懂易记。我们根据讲稿的语言特点,在文字表现形式上大胆尝试,采用讲稿式的语言风格,适当保留一些口语化语言。讲稿经过主讲人循环往复的讲授、加工、提炼,日臻完善,虽为讲课的实录和备课手稿,但经过反复的教学实践,多次再加工、再创造、再提高,达到可谓炉火纯青的境地。每一个讲稿都体现了专家们的授课思路和鲜明的语言风格,阅读中令人产生一种亲切感。讲稿是从一个知识点出发,进行讲解和阐释,以作者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中医学术,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点点透析,层层递进,逐步展开,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揭示中医独特的思维规律,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临证技巧,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真正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同时对于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阐述深透,使学生掌握突破重点、化解难点的方法,对读者加深理解颇有裨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质取胜,这也是我们在管理书稿和编辑加工时坚持的原则。对书稿中一些过于口头化的语言予以删减;发现学科交叉不必要重复的内容进行调整;对一些不理想的部分内容忍痛割爱,保证了书稿质量。 参与营销,塑造品牌 策划编辑在本丛书完成选题策划后,不是就此止步,而是坚持参加全程的营销。从开本、封面、版式设计,直到市场营销,积极参与每一个环节,把编辑理念继续延伸,这在当时出版社里还是比较少见的。带着策划理念,为体现图书的风格,当时我们大胆启用了小16开本,因为在市场以这样开本的中医图书中难以看到,而且人民卫生出版社也很少用过此种开本。因为特殊开本,在纸张和费用上会有所提高,出版部同仁提醒说,小16开本,费纸,定价也高,但从营销效果来看这是物有所值,只要内容好,定价不会成为图书销售的问题。在封面设计上,编辑部建议美编要典雅大方,体现中医底蕴,最后封面也受到读者喜爱。 《讲稿》出版后,被人民卫生出版社里作为重点书进行宣传。如《讲稿》系列书在中医高等院校、学术会上推广取得良好效果。在广大购书者中不乏莘莘学子、年轻教师渴望拜读名家的讲稿,还有许多中医爱好者、自学中医人士希望看到原汁原味的中医讲稿。在读者当中不乏聆听过老专家课的,现已经成名的中医专家,当看到《讲稿》时,也仿佛回到当年的课堂,看到前辈慈祥的面孔,重温恩师谆谆教诲。 《讲稿》出版后,图书市场一直热销,究其原因,是名家名作的品牌效应。本丛书所选的作者皆为中医各学科的创始人或重要的奠基者,他们当中有德高望重的国医大师,有全国知名的重点学科带头人,他们是新中国中医事业的奠基人,他们是中医发展道路上的开拓者,他们在业界享有崇高的威望。《讲稿》的作者名家荟萃,精英云集,他们在中医界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讲稿》是带着名家的光环问世的,一经出版,就戴上了品牌的标志,名人的光环,再加上品牌效应,成为图书市场上抢手货是必然趋势,甚至一些高年资的专业人士也成为《讲稿》系列忠实读者。 图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们深深地感到打造信仰化品牌越来越难,如果我们深陷同质化重复之中,或在市场上盲目跟风,就将失去创新的动力,最终势必被图书市场所抛弃。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推出新的品牌,才能保持市场竞争的活力,才能保持市场主导地位。

读书会发言稿范文4

思想政治修养

作为出版行业,坚持政治质量,就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因此,编辑的思想政治修养主要反映在编辑出有一定政治质量的图书的水平和能力上。

政治素质是图书编辑判别是非,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关键,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政治素质,才能在图书的政治质量上真正地把好编审关,为读者提供健康向上的优秀图书。

只有编辑有了一定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从把握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高度来处理各种书稿,对书稿中的毛病才能看得准一些,分析得透一些。这样的编辑,对书稿的处理才能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改稿也才能符合时代精神和正确导向的要求。实际上,编辑人员良好的政治理论素养不仅是不出坏书的重要保证,更是出好书的必要条件。因为编辑在策划选题时,要求有研究社会、分析时局、把握读者心理的能力;捕捉出版时机,也要求编辑有政治敏感、理论敏感,从众多的作者和书稿中沙里识金,汰劣择优,更需要有良好的判断和鉴别能力。编辑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政治理论素养,才能独具慧眼,出奇制胜。

图书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对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道德及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深远影响。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载文》中所说,“夫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乎国风,以察兴亡,是知文之为用,远矣大矣。”图书作为大众传媒之一,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的确是“远矣大矣。”因此,作为图书编辑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对社会稳定和进步负有重大责任。必须通过学习,具备较高的政治修养和水平,把好遴选书稿和审稿时的政治关。图书编辑应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一切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二为”方针,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划清真理与谬误、进步与落后、文明与粗野、科学与伪科学之间的界限。从选题和内容上把握方向和质量,为读者编辑出健康有益的图书,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做出贡献。

业务理论知识修养

现代,新的领域不断出现,边缘科学不断开拓,图书作者的思维往往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其内容谈古论今、旁征博引。所以编辑工作是知识性、学术性很强的工作,它要求编辑必须具备文化素质。人们常说编辑是“杂家”。编辑必须具备比作者更渊博的知识,这样,编辑的知识更需要“广”和“博”。作为一个合格的编辑要了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要了解文史哲经、政治、法律、艺术以及逻辑学等各方面的知识,随时广泛阅读报刊及通过电视了解国际、国内大事和各方面知识,要掌握计算机技术和外语,并通过因特网进一步拓宽知识面,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只有通过这样的不断努力,具备了渊博的学识,编辑才能提高对书稿的鉴别能力,才能“慧眼识珠”,选拔好稿,淘汰膺品,严格把关,多出好书。

但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面对不断涌现出的新学科、新知识,要求编辑门门精、样样懂,也是不现实的。但应当尽量多学习,对自己经常编辑的图书所涉及到的学科应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懂得这一学科的不同的学派和未来的发展趋向等。同时,由于编辑工作没有也不可能做到专业的截然分开,所以编辑对相关学科也应有一般性的了解。此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并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懂得装帧、设计、插图、印刷、校对、发行等业务知识。这样,才能在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等过程中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披沙拣金,在繁杂的事物中挖出常人难以发现的东西,具有较高的鉴赏能力,准确地把握标准,鉴别书稿的质量,为读者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

语言文字写作修养

编辑自己要过语言文字关,一个好的编辑应具备较高的语言文字写作修养。编辑对稿件的修改、加工,就如同裁缝制衣一样,要设计式样、修改式样,要把不需要的剪去,需要的留下或增加,所以好的编辑要具有高超、精堪的文字写作基本功。这样的编辑才能发现书稿的文字错误、语法错误,乃至标点符号错误;才能善于判断文章的结构是否适当,文字是否通顺,语言是否生动、得体,只有这样才能提出正确的文字修改意见,并直接进行文字加工,从而使书稿的书名更加醒目、行文更为准确,内容更有思想意义,中心更为突出,叙述更合乎逻辑,更流畅可读。

一部图书的出版,总是凝结着编辑大量的心血。大凡一部书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书名不恰当,不醒目,结构混乱,层次不清,语法问题,语句不合逻辑,文字不通顺,存在错别字和标点符号错误,引文不准确,如果不作文字加工是难以出版的。这就需要编辑提出具体、准确的修改意见,由作者再行修改,有的甚至要多次修改,几易其稿。有时还需要编辑直接对稿件的语言文字、文章结构、书名乃至语法修辞作较大的修改、润色,做到“妙手回春”,使其成为精品。如果编辑自身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写作修养,显然是难以胜任这一工作的。

编辑每天面对的作者层次参差不齐,书稿也难尽善尽美,对很多有思想、有意义但写作上不成熟的书稿,编辑的作用尤显重要,有时甚至成为一部优秀的传世图书的催生因素。如影响了几代人成长的优秀作品《红岩》,这部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的长篇小说,是在《在烈火中永生》这个回忆录基础上铺设丰富起来的,编辑自始至终和作者一起参加了策划和构思,从而产生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红岩》。要提高编辑的语言文字写作修养,首先需要编辑具有渊博的学识。好编辑熟悉有关语言写作知识,并要有较强的文史功底,平时要勤阅读多积累。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说明了博览群书、学习优秀作品,对提高人们写作能力、文字功底有着重要作用。同时,编辑还应多写作,通过勤写来锻炼,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此外,对一个编辑来说,不仅要熟悉现代日常用词,还要熟悉古代汉语。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方言知识,要了解各种文体的写作特点和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还要随着语言文字的发展变化,熟悉了解各种有时代感的新词汇。

职业道德修养

一个好编辑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夏衍老人在回忆著名编辑邹韬奋时,曾这样说过:“韬奋的特点是用他的精神品德来团结作者和读者”。由此可见良好的品德对编辑工作的重要性。同时,编辑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做到“作风正,纪律严”。编辑良好的职业道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编辑要能廉洁奉公、不谋私利,不搞关系,不开后门,坚持用稿“质量至上”的原则。要防止商品交换原则进入编辑工作领域,防止把作者与编辑的关系变为买卖关系。如不坚持这一点,则图书出版就会出现平庸之作,而高质量书稿却被拒之门外,这样,又如何能提高出书质量呢?

编辑要具备敬业精神,还要对社会、作者、读者高度负责的精神。有了敬业精神,才能坐得住,全身心投入。要当好编辑,编出高质量的图书,舍不得投入,舍不得付出,是不行的。要做好一位好编辑,就要甘当无名英雄,做“杂家”、“为人作嫁者”、“助产师”、“导演”、“批评家”,乃至于做“花匠”、“无名小卒”。这一系列别称也说明编辑在图书出版方面、在帮助作者方面都起着相当重要的、有时也是“默默无闻”的作用。作为编辑,第一要义就是要搞好策划、发现好作者,要像“伯乐”一样发现“千里马”。

编辑的职业道德要求编辑对编辑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严格把好组稿、选稿、编辑、校稿等编辑工作全过程的各个关口。编辑应认真鉴别书稿优劣,慎重决定书稿取舍,提出正确的具体意见及修改、补充的中肯建议。编辑应具有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对所编书稿每个句子,每个字和标点符号以及引证的每件材料,都要认真检查,反复修改核对,做好校对工作,从而把差错减少到最低程度,以免贻误读者。同时,编辑对图书装帧,讲求美观大方,对图书的字体、字号、图案的选择要反复比较、合理取舍,要实现装帧上的高品味和印刷上的高质量,从而保持图书良好的外观形象。

读书会发言稿范文5

一、宋元:初创期的机巧与含蓄

据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宋刊本《新编四六必用方舆胜览》一书《拾遗》目录之前有这样一则启事:

是编既锓流布矣。重惟天下奇闻壮观见于文人才士记述者,浩不可穷。耳目所及,幸而得之,则亦泰山一毫芒耳。因阅群书,复抄小集,附刊于后,名以《拾遗》。每州各空其纸,以俟博雅君子续自笔入,或因鬻书者录以见寄,使足成此一奇书,盖所深望云。[1]

这是一则征稿广告。颇具营销创意的是,该书内容是记述天下各州的奇闻壮观。图书出版者有意在书中《拾遗》部分的各州之后留了空白纸张,希望读者将他们知道的而该书又没有记载的内容写下来,通过售书商反馈到图书刊刻者这里,以便将来刻成一部更为完善的“奇书”。这样让读者参与进来完成图书的编纂,读者不再是消极阅读,而是调动起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储备,兴致勃勃地去检查该书是否遗漏了什么“天下奇闻壮观”;倘若有,再得意洋洋地在书中所附空白纸张上写下来。这在某种程度上和现代营销中一度流行的DIY(do it yourself)模式相似,可以极大地激发消费者的消费兴趣。另外,可以推想的是,倘若刊刻者真的根据反馈回来的征稿完善该书并再度印行的话,那些曾经参与征稿活动的读者极有可能成为稳定的消费者群——因为参与该书的编纂激发的自豪感、荣誉感会促使他们成为“回头客”。

在元代至元二年(1336年)建安书堂刊刻的《元诗》一书上,也出现了征稿广告:

本堂今求名公诗篇,随得即刊,难以人品齿爵为序。四方吟坛多友,幸勿责其错综之编。倘有佳章,毋惜附示,庶无沧海遗珠之叹云。

李氏建安书堂谨咨

张秀民先生认为:“这类建本征稿广告是空前的,明代书坊有所仿效。”[2]说明代书坊也有征稿广告是对的(详见下文);但说这类广告是空前的恐怕不确,因为如上文所述,宋刊本中就有类似征稿广告了,而且极具营销机巧。

有意思的是,上述两则宋、元时期的征稿广告都未曾提到报酬。这或许和儒家传统耻于言利的教化有关。毕竟,虽然也有营利目标,图书出版怎么说也是“读书人的事”,一切还是含蓄些更好。不过,到了明代,这类征稿广告的商业气息就逐渐浓厚起来了,广告中会明白提到报酬问题。

二、明清:兴盛期的细致与务实

明代天启三年(1623年)陈仁锡评选的《明文奇赏》一书,首为陈仁锡序,次为总目,再次即为用浅蓝色墨刻印的征稿广告:《征昭代海内名公笥藏家刻文稿选入名文奇赏续集述引》。如果说上述宋、元两则征稿广告因文字简短,归到牌记中也并无不可的话,那这则广告绝对不属于牌记,而是纯粹以启事形式出现的征稿广告。全文节录如下:

古今文章,以传重,更以选重。……先生曰:“……独虑往昔名作,或已刻而流布未广;或未刻而秘藏于家;或苦于后传之散失而蠹简犹存;或留于知赏之珍收而遗泽未斩。若非设法征续,终是挂一漏万。子雅意斯文,何策以处此?”不敏受命唯唯,退而作征书法于左:

一,名公文集,虽经刻板,刷印未广,地理遥隔,未能流传此处。接武名贤,不忍先泽之落落。或邮传,或特令信鸿赍至,选定发抄,不动笔,亦不沾污,完日仍以原帙缴还,决不浪失。万一愿以本集易他书者,一一惟命。

一,名公著作虽富,或屈于力而未梓,后贤珍藏,慨以原稿来成胜举者,本家计其道里之费、缮写之劳,一一报之,所不吝焉。

一,名公文集无论已刻、未刻,成卷、不成卷,不拘多寡,有特赏高贤、好事良贾多方觅来,共成不朽,本家重酬,不敢匪薄。

愿与征者,或封寄,或面授,须至苏州阊门书坊酉酉堂陈龙山当面交付,万勿差误。

是订。

吴门后学沈国元顿首

该广告声称征稿编续集是为了让更多的好文章经过编选、刊刻流传得更广泛、更久远。在陈仁锡(即广告中的“先生”)的话里以及沈国元拟定的征稿办法第一条里,更是流露出对文人好作品以及好书的珍视、爱惜之情。这使得整篇征稿广告在开头也羞答答地蒙上了一层文人的人文关怀气息,但后文“本家计其道里之费、缮写之劳,一一报之,所不吝焉”、“本家重酬,不敢匪薄”这类文字则流露出明显的商业气息,说明这并非是一个热心的学者为了文化的传承在做公益之事这么单纯,实际上是书坊主在策划下一个选题的图书出版。

类似的征稿广告在明崇祯年间刊刻的何伟然选、陆云龙评《皇明十六家小品》中也有。不过与上述广告不同的是,该广告所征求的文稿更加多样化,列了《行笈二集》《广舆续集》《续西湖志》《明文归》《皇明百家诗文选》《行笈别集》《型世言二集》等七种拟刊书名,而所征文稿除了诗文、制诰、奏疏等,还有戏曲、小说,范围很广泛。很显然,刊登广告者并不是单纯为了编一部选文的续集,而是预先设计好众多选题,然后面向社会广泛征稿。这在图书出版业的营运中,具有更加鲜明的商业色彩。从这一征稿广告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图书出版业者(书坊主)为了图书的生产,整个流程和今天很类似,即策划选题、征稿或组稿、编选(编辑)、刊刻出版。

清代编选出版了大量诗文总集,而总集的编选,往往涉及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众多作家与作品,单靠选家一人或数人的见闻所及,不仅前期寻访周期过长,而且不免挂一漏万,最便捷周全的方式自然是利用书中的征稿广告来汇聚稿源。这些征稿广告大多是包含在书前的凡例中,但也有以启事形式专门出现的。例如,清初魏宪编选诗歌总集《诗持》,二集于登选姓氏之后另附启事曰“征言”,其中说“是选一集……兹谋新增是集,兼订三集,次第出质大方。凡我同人,有先世遗篇,平生枕秘,统祈全集邮教,共襄千秋盛业,幸甚”[3]。这是在为《诗持》第三集征稿。

与宋元时期的征稿广告比较而言,明清时期的征稿广告不仅不讳言报酬、更具商业性,而且征稿方法细致具体、接收征稿的地址详明准确,极具可操作性。这充分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图书出版业内竞争的加剧,征稿广告这一营销方式在这一时期的运用不仅越来越广泛,而且在形式上也越发成熟。

三、古代启事式征稿广告的若干启示

上述启事式征稿广告都是附载于已刊刻的图书中,随着图书的流通,将广告信息传达给广告受众。中国古代图书出版业者这样做,显然并不仅仅是为了省掉另外找传播媒介的麻烦,而是考虑到征稿广告的目标有意为之。征稿广告的目的是吸引稿源。有藏稿者或有意提供稿源者多为读书人。利用书籍作为广告媒介,能将广告信息更准确地传达给广告受众,实现更好的广告效果。现如今,对于征稿广告而言,除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外,图书自身仍不失为一种准确直达受众的媒介,有着极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启事式征稿广告出现的具置,基本上是在一书正文之前:或在目录前,或在目录后,有的甚至直接居于一书卷首。例如,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赵炎刊刻《诗藏》,卷首有征稿启事,启事最后说:“近体先经付梓,诸卷嗣将汇成。第恐孤吟之困于壤虫,寸管难窥夫全豹,敢恳高贤长者,锡之佳制,俯慰调饥。或前编登载无多,大名不妨再见;或新咏各体具备,压卷藉以增光。至于爵衔里居,原名别号,亦祈细加详示,以便刊入简端。”正文之前刊登广告,既不与正文内容相淆,又容易引起读者注意,这同样有利于广告效果的实现。

再次,征稿广告多是为续集或同类性质图书征稿。一般来说,读者购买阅读某一图书,说明其对该领域有兴趣,甚至颇有造诣,其中自不乏有类似稿源者。倘若已刊刻的图书内容受读者欢迎,销售得不错,编辑出版者的实力和能力得到认可,这些人就会很乐意应征,这样图书的生产和销售就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例如,王树《淄阳诗话》一书前二卷刊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前有一启事——“征诗入淄阳诗话引”;此书后二卷刊于同治元年(1862年),应该是前二卷刊行后所续征诗歌而成。可见征稿广告对新图书的出版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注释:

[1]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83页。

[2]张秀民:《中国印刷史》,韩琦增订,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30页。

[3]《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38册,四库禁毁书丛刊编委会编,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114页。

读书会发言稿范文6

关键词:通读;编校质量

一、通读的重要性

“三审三校一读”是我国出版界为保证出版物质量而实行的编校制度。通读是书稿印刷前编辑对书稿进行的最后一次全面的审读。从保证图书质量来说,编、审、校、通读几个环节各有侧重,环环紧扣,通读是保证图书质量非常重要的环节。

图书在加工过程中各环节工作重点不同,对编、审、校人员的学识水平和工作重心要求也不同。首先,初审编辑关注书稿知识体系、字、词、句、标点符号等各方面的问题,难免存在编辑盲点。有时初审方法也会成为问题的根源,如由多位编辑分别初审的由多位作者共同编著的书稿,如果没有统稿,可能会存在前后术语不一致的问题。其次,书稿经过设计排版,又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错误。常见的有把原稿中的英文小写字母“o”排成了数字“0”、数字分节错误、不该出现空格的地方出现了空格、标题序号不连贯等等。一些图表较多的书稿,每出一次校样,作者可能会要求更换一些图表。但作者往往把图换掉就完事,并不注意对相应文字作修改,遗留的问题就是图说与文字叙述不一致。再次,在目前很多出版社校对人员水平有限的现实下,三次校对也无法保证百分百发现、解决书稿中的问题。所以,编审校等环节遗留下来的问题就必须通过通读环节来解决,通读环节就成了保证图书编校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

二、目前书稿加工过程中通读环节存在的问题

分工不合理导致通读意义落空。目前在许多出版社,通读一般由初审或者校对人员负责。首先,通读和初审工作由同一人来担任的情况下,由于个人知识构架和阅读习惯的局限以及每个人都会存在的知识盲点,通读环节往往难以发现初审遗留的问题。何况在现实中,由于对通读环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责任编辑不能坐下来仔细地、一字一句地通读付印样,仅仅是草草检查版式即通过,有些甚至依赖校对人员来对编校质量进行把关。其次,通读由校对负责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许多出版社,随着资深校对的退休,校对人员能够胜任本职“三校”工作已属不易,要求其通读理校无疑是勉为其难的安排。另外,由于图书市场竞争激烈,出书也搞“短、平、快”,许多书稿由多人分散编校,没有经过统览全稿的通读理校就匆忙付印。在这种情况下,“无错不成书”就是必然的了。

报酬待遇不合理导致通读工作得不到应有重视。目前书稿加工工作在劳动报酬方面,通读费一般只是初审费的四分之一甚至更低。如此,可能导致两方面的不良影响。一方面,低廉的报酬致使一些不负责任的通读人员只是蜻蜓点水一般审查清样,注重版式而不愿意认真仔细研读全稿。通读不认真,走过场,影响图书编校质量。另一方面,由于书稿的编辑质量不同,付印样的文稿质量差别也比较大。出于对其他编辑的不放心以及利益的驱动,很多编辑不愿意通读其他责任编辑的书稿,通读工作无形中被弱化。

人员素质欠缺导致通读效果打折。关于校对担任通读工作在人员素质方面的欠缺上文已有表述。初审担任通读工作就其学识素质而言也未必胜任。根据我国出版职业资格制度要求,初审一般要求具备初级职称的编辑人员担任,这一要求能够满足初审工作的需要,但达不到通读工作的要求。通读是对书稿质量进行全面、专业的把关,年轻的初审编辑的知识面相对较窄,难以发现有些细节和专业知识方面的错误,通读的质量把关效果因此大打折扣。

三、对通读工作的建议

初审和通读分离。初审人员和通读人员不宜由一人担任,而应该交叉进行,审读分离,或者由出版单位单独培养一支文字功底扎实、专业知识丰富、出版专业技能高的通读队伍。这样便于发现初审人员初审时由于自身所限而不能发现的专业知识性问题或由于疏忽而造成的文字性差错,克服知识盲点,提高书稿质量。

提高通读人员的劳动报酬。通过提高通读费用,增加通读人员的劳动报酬,体现出版社对通读工作的重视程度,从而引导编辑对通读工作加以重视,提高工作积极性,增强责任感。通读人员不仅要认真负责,与初审编辑多沟通、交流通读时发现的问题,还要提出修改的建议和意见。针对出版社目前通读费和初审费的情况,建议将通读费提高到不低于初审费的二分之一。

读书会发言稿范文7

[关键词]特殊图书;图书审读;注意问题;处理方式

中图分类号:G2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5-0207-01

前言:在出版社的出版运营及管理中,图书的审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出版社经过图书的审读,能够有效的增进对社内各部门图书出版的情况进行了解,从全社及全局的角度考虑书稿是否适宜出版或是由哪个部门出版更加合适,比如:党史类、历史人物传纪类、民国史料图书等。而特殊图书极易出现问题,下面就对特殊图书审读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图书审读工作的内涵分析

图书审读工作评判的主要法律依据是国务院《出版管理条例》,其重点是检查出版物或出版单位所出版的书稿是否有违反《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条所规定的内容。即任何出版物不得含有以下内容: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危害国家统一、、领土完整;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或是损害国家荣誉及利益;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宣扬、封建迷信;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宣扬、、暴力或是教唆犯罪;侮辱、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利益;危害社会公德或民族文化传统;有法律、行政法规、国家规定等禁止的其他内容等。例如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出版物,不得含有诱发未成年人模仿、危害社会公德、违反法律法规等犯罪的行为内容,不得含有恐怖、残酷等妨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等。因此,图书审读人员应该本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严肃认真的对图书作出审读,对自己不了解或不能准确作出判断的图书作出说明并上报。

二、特殊图书审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政史类、重要历史人物传记等纪实类图书的审读

在图书的审读工作中,对于政史类,以及重要历史人物传记的审读,必须对其政治导向作出严格检查,看重要史实是否正确以及是否存在着泄露机密等问题。同时要对图书中涉及到的公共安全、国防、宗教、外交、民族等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查。图书审读工作应该紧跟社会的发展而作出相应的变化,切记用现有的思想去批判历史人物所做出的功过成绩。对于这类问题,学术性图书中较少,而纪实类书稿相对来说要多一点,所以纪实类的书稿将是审读工作的重点。但部分纪实类书稿因其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从而将重点放至揭秘阴暗面等内容,不重视资料的来源,对于大段引文未注明其出处,对书稿中所涉及到的重要人物心理活动做出无端揣测以及大段描写,所以这些都是极易出现问题的部分,应予以重视。对于在总体倾向和基本立场上存在问题的书稿,在图书审读的时候必须加以否决。而对于歪曲史实的只要把问题解决好并加以修正,就可以进入出版流程。

2、引进版图书的审读

引进版图书也是属于特殊图书中的一种。对于引进版图书我们必须注重对宗教、外交、政治、军事等方面问题的研究,其中主要包括重要政治人物、历史人物评价、西方观、价值观、宗教观等。比如说:部分儿童类的教育引进版的图书通篇都是宣传国外的自由教育,这样的图书在价值导向上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不太适合引入我国作为少儿读物。还有国外一些宣扬违心史观哲学等著作也不适合引进出版。部分图书在总体上虽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书中一些地方对我国边界的历史或是宗教人物等进行不恰当的评价;部分图书对新建历史的叙述不正确、片面的描述以新疆为例的民族问题;以及包括对台湾在内等的不正确描述,这些都将是我们在图书审读工作中需注意的问题。在引进版的图书中,对于书中地图的国界划分、地名标注等都应重视,并且在翻译的时候,还需注意外国的人名、地名的翻译,按照相关规范标准,以保证中文译名后全书前后一致。

3、民国史料图书的审读

对于民国史料的图书审读,我们需要注重对当时重要政治人物、历史人物的评价。对于重要历史事件多方面的态度,例如:部分的高级将领,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时期,对其功过都有不同评价,不能一概而述。对于少数民族在历史上称呼、评价、生活习惯等进行描述时,应重视其特点,不能存有藐视之意,破坏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对于这类图书的审读,我们需重点关注作者主体的倾向,凡是对少数民族态度存在歧视、内容不真实、格调不健康等,均不可采取。若是图书主体没有问题,只是书稿中存在着不妥问题,我们则需尊重史实,保留历史真面目,并且还要避免出现因文字使用不恰当而造成争议问题的出现。总原则是只删不加,若是有需要改动的部分,应该对其加注文字说明。此外,对于民国时期的许多文字、语言习惯等与现今的不同,全国的省、市、县、地方区划分、地名改动也是较多,这些都是审读工作中需注意的问题。

三、加强完善特殊图书审读的措施

1、完善图书审读制度

为更好的发挥图书审读应有的作用,还需建立完善的审读制度,由主要领导人或专门的部门负责对审读工作进行组织及开展,按照新闻出版总署的要求,大多数的出版社都建立了审读室,但是由于其“专业性”的不强,经常由总编室进行并兼任管理,这对开展图书审读工作是十分不利的。

2、拥有高素质审读的队伍

高素质的审读队伍是保证审读质量、发挥图书审读监督作用的基础。出版工作对审读人员有着特殊的要求,不仅要求业务能力强、工作态度认真严谨,还需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强烈的责任心及稳定性。审读人员的业务能力必须高出一般的编辑人员才有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当然保证审读队伍的稳定,也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及全社人员的理解。

3、建立健全奖惩制度与反馈机制

若是只有单纯的质量检查,而不对编辑人员进行相关的质量奖罚,对优秀质量的编辑是很不公平的。所以,建立激励机制是加强审读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审读工作的开展好坏,主要取决于奖惩制度的建设。只要奖罚分明,便可有效的调动编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他们不断的学习进取以及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从根本上保证图书的质量。

结束语

审读工作在图书出版社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审读质量

将直接影响着书稿质量及出版社的发展方向。其审读工作不仅仅能够有效的提高书稿质量,去掉不合格的书稿,还可在有瑕疵的书稿中挑选出精品,经过对书稿问题的解决,以保证出版社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对图书审读的工作加以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冯琪;图书审读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科技与出版;2006,03.

读书会发言稿范文8

关键词 《汉语大字典》 修订工作 专项处理

专项处理,即因某一问题、某一项目、某一方面对全书稿进行专门检查、协调处理的工作,它贯穿于整个修订工作的始终,是任何一部工具书编辑工作中不能忽视、必须做并应该做好的工作。特别是在大型工具书的编辑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工具书质量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汉语大字典》(以下简称《大字典》)的编辑出版,在我国字词典编辑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但是,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认识在提高,研究在深入,科技在发展,对它进行修订,是时代的要求,是出版人对读者负责任的体现。

一、修订深入凸显遗憾

随着修订工作的逐步深入,逐渐发现第一版留下了不少遗憾。包括全书的各个方面。如:将清代《说文解字斟诠》作者钱坫误成饯玷;晋代有的标晋,有的分东、西晋;元关汉卿《刘夫人庆赏武侯宴》应为《武侯宴》;《楚辞・惜誓》当作《楚辞・贾谊(惜誓)》;《风俗通・姓氏篇》当删“篇”;清《平定两金川大功告成恭记》作者黄仲则当为黄景仁(标名不标字);等等。其中既有原发性的,即作者方面的,版本不一的,也有继发性的,即编辑工作方面的,而这是大量的。

究其原因,大致有:书稿出自众手――数百人参加编写;掌握标准不一――对编写细则理解有差异;处理无本可依――编写细则没有举例而自行处理;编写中的疏忽――因注意力放在其他问题上而顾此失彼;书稿内容涉及面广――处理有遗漏;资料使用版本不太统一――地处两省多市,资料版本各异;篇幅大――涉及5万多个字头,1500多万字;编辑条件所限――计算机尚未普及,无法进行逐条查改;整卷书不是同时推出――由于当时对工作的要求,每卷齐稿处理完后即印刷上市,后来发现需处理的专项,但前卷已出版,无法补救;编写时有关文字形、音的处理和国家新标准之间有差异……

二、旨在准确规范

贵在协调照应

需要专项处理的问题,既有政策性问题、政治性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也有成套的知识性问题、引书体例问题、字头相关义项的注音问题、联绵词的前后字落实问题,等等,既有原则问题,又有具体问题,有的虽然是很小的问题,但还是不能放过。这些问题说到底还是一个相关照应问题、协调问题,均与书的质量密切相关。无论是释义还是注音,无论是笔型还是标点,只要在使用中出现了差异、不一致,就会影响书的质量,就会给读者带来疑惑和不便,工具书的作用就会受到影响。

作为国家的重大出版工程项目,作为饱含参与编纂、修订的几百位专家学者几十年心血的书稿,改正其硬伤,弥补其遗憾缺陷,执行国家语言文字方面的新标准、研究领域的新成果,使其准确规范、协调照应,更完善、更好地服务读者,就成了我们编辑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这一宗旨和心愿,我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在有限的时间内,倾注心血,精心打磨,力图让这一传承人类文明的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大型语言文字工具书成为精品。

三、立项多层次、多角度

针对第一版存在的问题和修订步骤,前期,我们安排了资料收集、注音、古文字、综合处理、繁简字互列、地名、相关照应、插图、版式等,安排专人逐卷进行专项检查和处理。随着修订工作的进展,感觉到某些方面还有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处理,于是,项目在不断增加,不断细化。如,不列目字的清理、释义中成套知识相关字的协调照应、引书格式、语言规范、科技名词术语、数字计量单位、环境保护、动物保护、民族、宗教等被列入了专项,从横向、纵向、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序列监控把关,严防死守,希望能让《大字典》更严谨、更完善。

四、量大烦琐

缺一不可

对于大型工具书的编辑来说,专项工作是一项应该细说而非戏说又不得不说的工作。细,细得让自己烦,更让别人烦;说着显哕唆,做着也细碎。《大字典》的专项处理,粗略统计了一下,有800多项。这些项目按涉及范围分,有大、中、小之别。

大的,如注音,涉及每一个字头,即6万多字的数倍;如《说文解字》字形,起码涉及9300多字;如引书格式,涉及几百种书(如出现超出原规定引书格式之外的书种的某一种书的多种引法,在确定统一的格式前要先到资料室查实了,如有问题,还须查核其他版本,况且资料的查核还不是手到擒来),需查每一个字头,还不能用简单的替换方法解决,有时在同一种书上还会出现新的问题,该项又要推倒再来,颇有费时费工、得不偿失之感。

中等的,如民族(56个)、节气(24个)、某个年代编的县志。

小的,如某个联绵词的落实、某个非全同繁简关系字的某一义项的注音、某一字形出处用字的与众不同、某一数字的字体异常等。

大量的时间精力用在以下的专项上:

注音先由专人审订,意见返回后,由专职编辑过录到正在运行中的该份校样上;后续工作中,又安排专人检查:相关字注音、非全同繁简字注音、有儿化音字的注音、多音字音项序号。

古文字专人分工审读,检查形体与字头的一致、解形与字头的一致性、出处的准确性、失去甲骨文风格的形体――标出并替换、《说文解字》部首表现形式相近的核实处理等。

部首

旧笔形改新笔形,按国标排,并交叉检查。

正文字头排序按新的国标数笔画、笔顺、排序(某些主副部首要分别排列),交叉检查多次。

繁简互列

凡是《简化字总表》上的简化字均列在相应繁体字的后边,其他的简化字不能列在后边,只能以类推简化字的身份作为字头出现,标明关系,这就要进行逐一的核实清理,编写归位。

新收字收集新收字(3次),时间长而繁杂,程序是:确定范围、收集资料、感觉、查证、制卡、、审定、编写、审定、归部、数笔画、插入稿内。

清理不列目字不列目字,指出现在原稿中其他地方而本稿字头中所无者。发现后,找资料,编写,复印留底(进入原稿),复印件插入到校稿上或进行其他处理。

成稿的宇头为做检字表,再次分工将全部字头进行核对并交叉检查(因这项工作只有等正文定稿后才能进行),发现重者,两相对比斟酌,删其一或取其优合并,然后对笔画和音序检字表进行相应处理。

通读稿件 正文5000多页从头到尾通读3次;读一次,发现的问题如涉及同类,则需处理,再返照排改一次,重新校对,期间如有新的资料还要处理;如此多次,时间拉得很长。

统一体例 体例的不统一,原因很多。例如引书格式,来源于原稿的不统一(有的同一种书出现三四种引法),有悖于编写细则规定的引书格式;有的成套知识的相关字释义不协调;有的同一个人标注的朝代有异;有的由于不同人的修改、综合处理,对发现的问题缺少沟通,各行其是……所以,每次接到主编、编委对书稿的意见,每当领导检查书稿发现问题,每当书稿被送出去请专家、老

师审定返回,每一校次校对出的问题,每逢读者来信提到的问题,都要仔细翻看,看哪些地方我们处理得不妥,哪些问题没看出来,哪些问题涉及同类情况需要一并处理,都要逐条记下来,并根据本书编写细则有关文件、国家新的规定、专家的意见,确定专项。这部分工作量很大,仅引书格式一项,粗略统计前后有近700种书,每一种书都要查,有的不止一次,从朝代名、作者名、书名、篇名、章节名、标题名,到引文内容、标点、专名号,都会涉及。只能根据现有版本实际,确定同一种书的引书格式。其他如:宗教(潜在数)、环保(潜在数)、动物保护(潜在数)、残疾人(潜在数)、天文、作者朝代(无数)等,均要一一落实,确定如何处理,形成文字,复印给相关人员,然后用电脑的“查找”功能对全部正文进行逐项查找处理。问题是陆续出现的,专项项目随时都可以立项,但只要立了项,就要落实到每一卷正在运转的当前校次上。所以,经常是后面的卷次发现了问题,需要全面处理,就把正文的所有前校稿全部检查一次。如果这卷挪不过来,就要用前校样查出并记下来,再过录到返回的当前校次上。由于校稿使用人员多、反复使用,以致有的卷角破损,只能在背面用不干胶补上继续使用。

处理新的研究专著中涉及的《大字典》问题 《大字典》出版多年,不断有针对它的研究著作出现,而且汉语言研究蓬勃兴起,涉及《大字典》的内容也不少,都要请专人阅读,把对书稿的修改意见直接写在流转外的校样(前校样,为了不影响其他项目的处理)上,交回后先与流转中的校样核对,再将修改处复印剪下贴到流转中的校稿上,又有专人检查是否有遗漏,再请领导审定。这项工作每次涉及内容都不同,来了就做,时间不固定,以致多次出现刚刚决定要收口了又来新意见而改变主意的事。

处理读者意见 这是经常性的工作,有信必回,可采纳者做成卡片,经编辑处理后过录到校稿上。

复查所有前校样 为了减少失误,确保编辑、校对工作的准确性,将字典正文的所有前校样,多的7份,少的6份,找专人就改出问题过目一次,看有无不妥,有无遗漏之处,由于校样太多,只好用汽车运至看稿老师家。

检查序号 包括音项序号、义项序号、非全同繁简关系字有关义项的序号等。

读清样 1次,发现有问题,推版,涉及范围还要重出纸样,再读一遍,不敢丝毫掉以轻心。

插图 为了使图达到最准确、最好、最具表现力,风格、大小一致,多次和作者沟通,推倒重来,费了不少精力。

版式 大到正文和零件的协调,小到包括音项与释义内容的版式,音义未详字的版式,专名号,引号,段首标点,中圆点,冒号,序号阴阳码,括号,字距,行距,地脚内容,图表的大小、位置、与文字距离等都是版式处理的对象,全稿正文近5800页,逐项检查,至少通查了8遍。

页码 书稿近5800页,每卷有500多页,每一次书稿返照排部交接时要逐页清点,因内容的变动牵涉到推版,也要检查,故而次数众多。

检字表 字头、页码逐一和正文核对,看笔画笔顺页码是否正确,如有改动,还要将相关字和相关检字表一并改正,看音序检字表的多音字音项所在页码是否与字头一致、同音字笔画多少的顺序是否有误、声母音节是否遗漏。

替换模糊校样 因经手人太多且时间长而致使校样文字模糊,校稿破损,为了保证清样完整,蒙片有据可依,质量有保证,派人对清样逐页检查,抽出不可用者重出再校后入清样。

蒙片 片子的检查,采取蒙校的办法,字字核,行行对,发现问题,重出片再蒙校。

尽管已是处处设防,小心谨慎,如履薄冰,稍不注意,还是会有让你吓得热血上涌、汗不敢出的事情出现。

做《音序检字表》检查页码时,因为时间紧,音序检字表涉及字头多,字序无规律,只能从页码找字头,做起来慢。鉴于此,只好将清样、检字表分开,让多人参与检查。开做时,要求各位参与者:多音字音项的页码均应与字头所在页码相同,落实者字头画勾。本以为万无一失,但工作完后一检查,有差错,且不是一两个。反思一下,因为查找本身就比较难――既要记住该字头,又要记住该页码,好不容易查到后一看字头是对的,马上画勾,忙中出错、顾此失彼的事就难免了。为了保证质量,不功亏一篑,只好再查。于是就又增加一个专项检查:逐页查找与字头不在同一页码的多音字情况。翻着校样逐一过目,果然收获不小,让人汗颜,更让人庆幸――好在复查了!尽管几乎所有的工作都有检查一项,但这项工作以及其他一些工序给我们的启示是:一项都不能少!

五、系统工程 科学管理

一部工具书,特别是大型工具书,需要进行的编辑工作犹如巨大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中的每一个层面、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孰先孰后,如果考虑不周,就会给后面的工作、进度带来影响:或须补上某一程序,或另增许多工作量。

大型工具书稿,需要处理的专项多、涉及人员多、专项需处理在同一校次的稿子上(目的是使各卷各项目同时前进;需处理的专项、各卷进度都应记录在案),但有时――稿子周转不过来。如何既不影响工作、影响进度,又不停工待稿?科学调配、周转就是唯一的选择了。一是复印周转不过来的该卷,如字形、音序检字(卷7、卷8等)送交看稿的老师进行处理;二是嘱其用统一规定的本卷次该用的颜色笔处理,所动之处标上自己姓的汉语拼音首字的声母(知道是哪一校和是谁的意见);三是待该专项结束返回后再将老师的处理意见过录(或复印处理后剪贴)到那份流转中的校稿上;四是派人检查该工作是否有误。

为了使做同一工序的人有序不乱,动有所据,处理一致,组织者的细致到位是应该的。无论是审稿意见还是校对出的问题,无论是专家意见还是读者来信,只要是发现有可能涉及全稿的问题,都要随手记下,集中起来,归入《大字典看清样注意事项》或《大字典校对注意事项》表,在下一次审稿或校对时发给本次审稿(校对)每一位相关人员,或手写在稿袋上,以便共同遵守,使书稿在相关问题的处理和返稿时间上一致。

面对八卷正文、多位审稿者、多次审读,为了避免同一部分稿子同一个人看忽略某些问题,更为了让多位老师从不同角度不同眼光审视稿子,多发现一些问题,在分配稿子时就错位分配,交错着看,并记录在案,不致遗忘。这样,可以多角度、多机会、严把关、少出错。每一道工序完后,都要交专人检查、交叉检查,力争把错误降到最低。

六、仰仗科学提高效益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给我们的专项工作带来福音。它的查找功能像无形的搜索犬,带你找寻你想要找的,帮你实现你想要做的,使我们的专项工作简便快捷,准确性增强,遗漏减少。

假如面对的是纸质的稿件,要想检查、处理、统一、协调,不管是按音序编排还是按部首编排,抑或是按类编排,翻动起来都很费时、费事。如果完全用人的双眼去盯、去寻,既要逐行逐字去找,又要记住要找的内容,经常是顾此失彼,忙得晕头转向,有遗漏不说,处理者肯定两眼模糊,视物不清,肩颈僵直,苦不堪言。今天,我们的稿子改为激光照排,输入了电脑,使用查找功能就方便多了。只要你输入要统一问题中的关键字词或符号进行查找,它就能找出要找的字词供你处理。如果带有版式,又是同一个文件,就更方便了。

在我们的专项处理工作中,85%都可以用电脑进行。不过,它也会出错,时不时漏一个,当然,这是极少数。

读书会发言稿范文9

作品曾获:第五届中青年书法作品展优秀奖、第八届中青年书法作品展二等奖、第一届楹联书法大展奖金、第三届楹联书法大展银奖、第四届楹联书法大展一等奖、第二届行草书大展一等奖、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奖”等。入展首届全国新人新作展,第四、五、六、八届中青年书法作品展,第六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一、二、三、四届楹联书法大展,全国首届隶书展,首届中国书法艺术节全国百家精品展,全国第一届扇面书法艺术展,首届世界华人书画大展(书法),首届全球华人书法大展,全国第一、二届行草书大展,首届兰亭书法展,九九中国书法年展。另参展首届流行书风提名展,第二届流行书风参评(免评)。

成“稿”之因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安史之乱”开始;渔阳鼙鼓,全国震动,浩劫突来。玄宗于温柔乡中不愿醒起,战机贻误,遂河北、山东相继沦陷,城池失守,关隘异旗,黑云密布,血染河山。天宝十五年,安禄山破潼关烟尘骤起,九重城阙之长安危在旦夕,玄宗携杨贵妃遂出逃蜀中,至马嵬坡,卫队哗变,请杀贵妃及杨国忠,以泄天人之愤。玄宗令杀国忠,令贵妃自刎。时任山东平原郡太守颜真卿,义旗高举,起兵讨叛,被推为义军统领。真卿率部抗敌,浴血奋战,敌每犯辄败,平原郡固若金汤。

真卿从兄颜杲卿时任常山太守(今河北正定),派三子季明与真卿联系,以期联合平叛。颜杲卿与长史袁履谦设计杀死安禄山镇守土门(今河北井泾)之将李钦凑,夺回土门,一时形势好转,颜杲卿即派长子颜泉明押送俘虏,报捷长安,请求救兵。然天有不测风云,泉明途经太原,为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截留,承业欲冒功,拥兵不救,乃错失良机。时安禄山闻河北有变,派史思明回兵常山,颜杲卿孤军抗敌,苦战三日,粮尽矢绝,城破被俘,颜季明惨遭斩首,颜氏家族遇难者三十余人。颜杲卿被押至洛阳,英勇不屈,先被断一足,后凌迟处死。直至肃宗乾元元年五月,杲卿始被朝廷追赠太子太保,溢号“忠节”。颜真卿时改任蒲州太守,闻消息震撼不已,即派颜泉明赴常山、洛阳寻杲卿、季明遗骸,然只领回杲卿部分尸骨及季明头部。为安葬尸骨,以使忠魂安然,颜真卿即写下《祭侄文稿》。

“文稿”曰: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颜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开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乎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

此文一气呵成,乃祭文中之精品,盖乃哀思郁勃,痛心疾首所致也。予每诵斯文,总潸然泪下。

临“稿”之记

十数年前,乡朋程风子持《书法》杂志至寒舍一晤,杂志中附赠页颜鲁公《祭侄文稿》,印制精良,且有释文。午间酒阑,强索归己,程氏无奈,故作大方题名以赠。后此贴相伴至今,其间虽迁居数次,多少物件丢失遗弃,其若至宝,安然于柜,随手披读,似陈酿甘醇,津津有味。

初识“祭稿”,唯知通篇变化大焉,神鬼莫测。行距宽窄不一,字或大或小,墨或重或轻,笔或涩或畅,末局有多字随意穿插,矛盾重重,现干戈相起之意,呈梳木俱下之境。尤发人浮想者:鲁公泪水涕泗,以袖拭之,烛影摇红,悲愤满腔,万籁俱寂,唯其笔所触处,墨已化血,沙沙有声。余尝以羊毫笔临之,虽一丝不苟,总不见成效,松软无骨,笔滞墨阻,仅“尔父”二字像极;而如“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等,则丝毫不类。临而毁,毁而临,临而复毁,毁而复临,终不得似。时杏生先生来访,其国学深厚,于书法则涉及未多,然见余临作,竟感叹:“相与原作,谬之千里。”听其言,懊恼自艾,“外行”亦窥透玄机,可见所临极差矣。午餐不予其酒,赏一碗油泼面而已。此君不谙鼓励之道,余固当发狠,非不好客也。后搁置不临。盖因性格始然,一事不成,则郁闷寡欢,终日别无他事,以酒为伍,醺醺然何曾计日。某日于羽沉兄家酒醉,不慎自楼梯处滚落,致左足骨折,不可下床,此事似有前兆,骨折前日,余持一残疾人读物归家,路有友云:“兄非残疾者,读此作甚?”答:“上刊书法数幅,颇妙。”友又云:“不吉利!”余未为然。事有巧着,自那读物在家,便残疾近月。卧床期间,时常品读《祭侄文稿》,体味其情感之激动,感觉其节奏之跌宕,虽手未能及,而心渐至矣。于今思来,彼卧床期,实影响为艺之道也。祸兮?福兮?

年逾而立,性情陡改,开朗明快,整日乐不可支,似超然于世,游心物外者,行事亦较前果敢,尤以善于为学而享誉同道。辛未季秋,师弟史文涛携所临《祭侄文稿》予余一观,读后诧异,其神虽未至,而形已逼似,加之纸色泛黄,古雅多趣,且字之大小,与原作颇近。辄探首询之以何笔所临,答为临泉小狼毫,遂豁然明了,余临此贴非功不济,实与工具关联。乃若无其事,作认真欣赏状,多赞少评,其精彩处默记于心,交流心得,窃取经验,以为己用。后专业报刊亦载诸多临帖札记,而鲜有《祭侄文稿》也。大凡曲高和寡,此帖虽被鲜于枢评为天下第二行书,然其乱头粗服,用笔毫无精细可言,既少“兰亭”之华美,亦乏“汉碑”之雄强,且“创新”主张引领时风,有几安心临摹此稿者,正所谓不入时人眼也。偶见某书画小报载魏某人临此琐谈,其细论鲁公用笔之法,略叙以何种材料临之为上,此中亦有用狼豪笔之说,颇受启发。冬去春来,时光飞逝,自而立而届不惑,秃笔成冢,废纸何计,与古人为邻,兴致不减。鲁公之《祭侄文稿》,尤为余所重,面之如沐清风,抑或朗月入怀,每书“维乾元元年”,竟生亲切之感。此贴中“九、使、诸、刺、侯、卿、及、震”等十数字之末笔皆有相同处,余喜用之,习惯成性,竟生病笔,被同道讥为“王一甩”。后不敢用,或少用,约三五年方根除。乡贤张先生曾云:“金泉字有似鲁公处,然‘一甩’除去,则沦为杂家,怪哉,怪哉!”余闻言,惭愧不已。细思,则以为是。

近三年临“祭稿”,似有突破,盖因娴熟耳,点画于不经意中见率意,虽乏原帖之内涵,然使转及墨法已臻统一。为达相似,将稿中所有添加穿插之字皆计划周整,熟可生巧,于今临之,已无心理障碍,可从容为之。前年与友联办“泉、舟、琴书道三人行”展,余临鲁公“祭侄”一幅,观者如潮,赞誉不绝。有问及如何临似者,乃如数家珍,滔滔而言,虽间有虚夸之语,而所答基本属实,有心者当可借鉴也。余闲时喜书手卷,基本格调以“祭稿”为本,洋洋洒洒,不拘泥一点一画,通篇追求古茂、平实,于练达中见真性,于率意中见风格。每书一卷,置于地板,先统观,后细察,待确信无大谬,竟自鸣得意,面泛喜色,继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步阳台享凉风轻拂,看万木葱郁,心旷神怡,忘却年龄,不知何为愁滋味。曾书《兰亭序》文,许因文骇意,书时颇讲究笔法,而无意间将右军笔意融之,感觉良好,书毕似发现新大陆般,兴奋异常,二体结合有如此统一,孰未敢想。乃私定终身:今后之书将以此为基调。

日前,于蒙城开一书法座谈会,一作者问:“‘国展’自流行书风后,‘二王’颇为盛行,近年似乎颜书逐渐领先,未知何故?”余答:“勿论于大展中领先与否,当今书坛非昔日可比,盲目崇拜、跟随时风已成过去。鲁公书无刻意之迹,尽自然之貌,赋人以骨气,予人以精神,适今人审美意趣。东坡云‘书至颜鲁公’,非无证之妄语。故颜书风行于书坛,亦理所当然也。”若仔细品味,余所答有强词夺理之嫌,然绝非毫无道理,近千年来,鲁公之书何曾断脉?昨晚元宵节,月满东天,烟花爆竹渐偃,归家无聊,伏案意临“祭稿”,见墨气淋漓,似有个人风范,比以往更近一步。快哉!

读“稿”之评

《祭侄文稿》至今已历阅千年以上,其震撼之度难以比拟,见者莫不叹赏。因此稿乃于极度悲愤之下草就,情绪之波动,心血之激荡,谁还顾及笔墨之工拙、行距之完整,故每字皆随书家之心境起伏而完成,乃精神与功力自然流露。纵观书法史,此类尚不多见。

古贤多有评之,元人张晏云: 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端楷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心手两忘。真妙见于此也。观于此帖,真行草兼备三法。前宋名重当时。元人陈绎曾云:前十二行甚遒婉,行末“循尔既事”字右转,至“言”字左转,而上复侵“恐”字,“有”旁绕“我”字,左出至行端,若有裂文,适与褙纸缝合。自“尔既至泽”逾五行,殊郁怒,真屋漏迹矣,自“移牧”乃改。“吾承”至“尚飨”五行,沉痛切骨,天真烂然,使人动心骇目,有不可形容之妙,与《禊叙藁》哀乐虽异,其致一也。“承”字掠策啄碟之间,“嗟”字左足上抢处隐然见转折势,“摧”字如泰山压底柱鄣,末“哉”字如轻云之匀眨“飨”字蹙衄如惊龙之入蛰,吁,神矣。明人文徵明云:元章独称《座位帖》,盖尝屡见,而《祭侄》则闻而未睹,今《宝章录》可考,宜其并称《座位》而不及此也。世论颜书唯取其楷法遒劲,而米氏独称其行草,为剧致。山谷亦云,奇伟秀拔,奄有魏晋隋唐以来风流气骨,回视欧、虞、褚、薛辈,皆为法度所窘,岂如鲁公萧然出于绳墨之外而卒与之合哉。盖亦取其行书之妙也。况此二帖皆一时藁草,未尝用意,故天真烂漫出于寻常畦径之外。米氏所谓忠义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者也。

众评可谓中肯,解析精微,毫无夸张之嫌,予每细读,乃敬服之。

“祭稿”之感人皆因情感人。书文皆然。而此“情”实达忘情,当血泪交织、悲极哀极之时,作者所表现之心声,唯于“忘情”状态间运行,否则此不朽之制将不复存焉。或云鲁公濡毫时,安有艺术创作之思,仅将胸中郁垒解脱之,故默默倾吐间此彪炳千秋、无可复制之结构方能告成。不意而成,不为而为,艺之境界也,属瞬间之事,只是瞬间需有长期功力积累作铺垫耳。

《祭侄文稿》因于激情中诞生,显坦白真率、随心所欲,述心表志,独异鲜明等个性,情感激越,融于笔墨,畅宣淋漓,意蕴深刻,而形象之生动,前无古人,后无来着。作品透至高之精神品格,显凛然不惧之心魄。此稿与其楷书相比,则愈成熟,更生动遒婉,有驰骋挥戈、拔剑起舞之概,造诣极深。和而不流,威而不犯。运中锋、藏锋、转锋于线内,得苍劲、奇崛、诡异于形中;化浓淡枯润之墨色,发豪放雄健之英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