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最后一课教案集锦9篇

时间:2023-03-10 14:47:38

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范文1

早在1984年国家教育部就曾下达文件,要求有条件的高校应该以必修课或者选修课的方式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1]。近30年来全国各高校都以各种方式开设了这门课程,尽管名称不一,有“文献检索”、“信息检索”、“文献信息检索”等等,但这门课都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是由于教学方式的不得当使得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不浓厚,学习效果不理想。

案例教学来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哈佛大学商学院,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的事件作为题材,供学生相互讨论,引导和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多个学科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来由于教学改革的需要,案例教学也被引进了信息检索课程当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1 信息检索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1.1 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授课,讲授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一些数据库的使用,然后通过一些实习题让学生使用指定数据库,这个模式在现在这个网络时代就有些过时了,学生可能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都不错,但是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道如何下手了。在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可以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这样会大大的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1.2 提升信息检索课程的地位的要求

信息检索课程在各高校中的教学方式不尽相同,有的采用选修课,有的采用必修课,但是都始终处于边缘化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不太承认该课程的重要性,换句话说觉得在课堂上学不到想要的东西,这主要还是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只有实施案例教学才能增强学生的认同感,进一步提升信息检索课程的地位。

1.3 提升信息检索课程教师专业知识的要求

各高校图书馆信息检索课程教师的素质高低不一,大部分教师都会有一两门专业知识,但是由于不处于学科专业的科研一线,使得自身的专业知识逐渐老旧,不能再为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服务。而采用案例教学使得教师必须准备大量的专业案例,在这个过程中无疑提升了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2 信息检索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条件和要求

2.1 信息检索课程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

案例教学是“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协同学习”的教学,这就对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2]。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合理的选取、甄别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课题,选择合适的检索策略,而且还要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好管理工作,能随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还要做出最后的总结。这就要求信息检索课程教师首先要对图书馆学知识、检索基础理论、检索技巧、检索技能非常熟悉,而且还要对相关的专业知识、学科前沿有所了解,并且具备较高的沟通技巧,这样才能较好的实施案例教学。

2.2 案例的来源要求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选择尤为重要,案例选择有几个原则:真实性、典型性、适度性、互动性、针对性[3]。案例选择有几种途径:(1)学生自行选择案例;(2)教师通过自身知识结合网络选取案例;(3)教师与专业教师合作选取案例;(4)建立案例库并从中选择[4],这几种途径较好的为第三个和第四个。

2.3 案例教学实施条件的要求

实施案例教学由于要学生自行解决问题,因此需要大量的课时,笔者在实施案例教学时主要将几次上机实习的时间用于学生自行完成案例分析、检索、总结,完成不了的只能课后完成。此外对学校购买的资源也提出了要求,包括纸质工具和数据库都必须齐备。

3 信息检索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

笔者实施案例教学的班级有30人,5人一组,共6组,下面简要介绍教学流程。

3.1 选择案例

首先每组同学自行选题,由于本校还未有案例库,故笔者采用推荐加自选方式,即笔者参考各级各类课题及与学院的专业教师沟通获取最新信息来确定参考案例;此外学生可以自行选择案例来进行研究,由于上信息检索课程的学生大多为二年级或三年级,可能还对专业知识不是十分了解,因此选题有困难,笔者建议可以去跟学院教师联系或者通过数据库参考,但需经过审核,通过的案例方可继续研究。

3.2 查找资料

案例选好后需进行分析,选择主题词或关键词,确定检索策略,选择合适的数据库或参考工具,通过不断的尝试获取最优结果,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及时辅导学生,纠正错误,解答疑难问题。

3.3 综述报告

所需要的资料文献都找到后,笔者要求每组同学撰写一份综述报告,当然之前笔者会在课堂上讲解什么是综述报告,怎样写综述报告,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检索结果的处理,总结通过案例取得了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足等问题完成综述报告。

3.4 案例评析

最后一次课上,还需要学生准备一份精美的ppt课件,并且进行演示,时间为15-20分钟,要求对检索案例的理解、分析、检索等过程做阐述,并回答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提问。演示完毕后笔者组织全班同学一起讨论,指出还有什么不足,什么地方可以进一步拓展,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笔者做最后的总结,对学生的检索方法、检索技巧、检索能力做点评,总结重点难点,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因素的考虑问题。

4 实施案例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管理,小组内可能有个别同学不积极参与,不承担相应的任务,为了尽可能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笔者要求在最后的综述报告中需体现每位同学的具体工作,比如说哪位同学查找的那个检索系统必须写清楚,综述报告是哪位同学撰写的,ppt课件是哪位同学制作的,这些都必须要写清楚,这也作为最后课程考核的参考。

另外由于信息检索课程大多数都是大班上课,80人或者更多,这样不太适合案例教学的实施,仅仅ppt的演示最后一次课都不能完成,当然这就需要我们善于变通,比如每个小组人数多一些。

5 结语

实践证明在信息检索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可以改善学生的思维模式,能极大的提高学生对改课程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认同感,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曹学艳,胡文静.提高文献检索课教学兴趣性和主动性的几点思考[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9(3):62-64.

[2]刘岚.案例教学在信息检索课实践环节中的应用[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119-121.

最后一课教案范文2

1.“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优点

“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首先,它让学生能够进行充分的课前预习。根据课案中的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内容,促使学生充分的阅读和了解教材。并根据课案中教师的设计思路把握学习的框架便于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其次,课案中老师会根据历年高考以及地理学科的重难点提纲挈领地设计探究问题,学生在课堂中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合作,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最后,“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模式要求老师编制好课案,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梳理,结合时事热点,借鉴成功的课堂和课案教学案例,不断地冲破束缚,进行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做到课案的有用有效。

2.“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缺点

(1)“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模式并不是任何课型都适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课案导学和多媒体教学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要求老师们所做的课件及多媒体演示资料最好与课案的内容相映生辉,相互完善,不能自相矛盾,要相互配套,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

(2)大部分学生适应了传统课堂模式,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没有良好的课前预习的习惯,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许多老师也面临着学生弄丢课案的尴尬和无奈,以及学生不按时或按照要求完成课案的情况。这就要求老师对课案的制作精益求精,吸引学生的注意,逐步引导学生,慢慢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课案导学问题探究”的使用过程

1.课案编写的过程

编写课案由地理备课组组长负责组织。开学初,备课组长按照教学进度编写主备教师备课表,将备课任务分配给组内成员。备课组成员按照组长分配的任务,结合地理学科、章节内容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设计,精心编写,在上课一周前写出初稿,交给组长以备学科组集体讨论。每周二的集体备课时间,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对主备教师编写的下一周的每节课案进行研究、讨论、试作、修改,讨论没有异议后,最后组长把关定稿。自实施课改以来,“课案”的编写都要求要体现“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的精神。课案的预习案部分在上课前一两天发给学生,让学生按照预习案按做好预习。教师在上课前应重新复案,进行再备课,使课案体现个人风格,具有个性。课后教师应根据课堂发现的新问题、新思路,在课案上填写教学反思,以便积累经验,改进教学,不断完善课案设计。

2.“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1)课前发放课案,自主预习。课案在授课前一两天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并在课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预习。在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要做好记录,以便在课堂上与同学及老师交流、探讨。

(2)课堂上讨论交流,合作探究。上课开始后,针对预习案中的共性问题由事先培训好的“小先生”先点评,预习案的内容解决完后,当堂发放探究案,针对探究案展开交流、讨论,采取个别提问或小组竞争的方式对学生在讨论阶段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质疑、探究。

(3)课堂上点拨精讲,解难释疑。教师先引导学生对在展示、质疑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暴露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指出错误,然后分析错误的原因。教师针对这些错误问题以及学生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启发、引导,同时根据课案确定的重点、难点问题,适当加深、拓宽对重点的讲解。

(4)课堂小结。让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理清知识结构,总结解题步骤,掌握规律和方法。突出教材中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的掌握,突出学科精神、学习态度的培养和总结反思习惯的养成。教师及时对小组探究情况及学生的预习、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5)课堂训练。最后发放训练案,在课堂上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当堂完成达标测试题。下课后学生将试卷上交老师,教师批完试卷后要尽快发还给学生,以便及时讲评、辅导、矫正、补救,力争做到教师“节节批”,学生“堂堂清”。

三、结语

最后一课教案范文3

一、参与教师独立思考,形成个体初始教案

大江大河汹涌澎湃、气势磅礴,但它们却是由那无数涓涓细流汇集而成。个人智慧就好像那无数的涓涓细流,是集体智慧的源泉。在集体备课活动中,备课的效果最终取决于集体智慧发挥的效果,而集体智慧是否得到最大发挥,又首先取决于集体中个人智慧的最大发挥。教师集体备课,不是用集体备课的形式取代个体备课的形式,而是对个体备课的发展、补充和完善。所以在集体备课活动中教师的个体独立备课不是被取消,而是成了其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甚至是起始环节。教师个体的独立思考和精心准备,是教师有效集体备课的基础和前提。教师有效集体备课,首先就是要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个体必须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查阅各种相关的资料,调动各种教学资源,精心选择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精心组织教学流程,精心设计学生作业,形成个体的初始教案。初始教案可以是详案,但这样比较费时,为了减轻教师负担,所以通常可以写成简案,甚至只是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的构思或框架,不必写出来。

二、参与教师交流讨论,形成集体的案

参与教师个体完成初始教案后,就进入集体备课的核心环节,即参与教师进行交流讨论。能否在好的个体教案的基础上形成好的集体教案,达到最佳的集体备课效果,教师间的交流讨论是否深入至关重要。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师的讨论一定要深入,畅所欲言,把自己的不同观点和意见都发表出来。只有让这些不同的思想和观点进行充分的碰撞与融合,才能从中提炼出相对较好的东西,才能形成优秀的集体教案。

教师的交流和讨论,我们常常按照以下操作流程进行。

1.参与教师说课。参与教师说课,就是让教师把自己对本堂课教材的理解,课堂整体设计思路、基本框架、采用的教学方法、选择的教学媒体以及设计意图等等向其他教师进行介绍和展示,使其他教师明确,让其他教师进行评价。在这一环节,可以让所有参与教师分别说课,也可以是部分教师或者一个主备教师说课。具体采用哪种方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2.参与教师评课。参与教师评课,就是让参与备课的所有教师,对说课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评价,发表各自不同意见,评选出其中好的教学设计、好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一、设计中的不同之处和改进办法等。

3.进行辩论。在评课过程中,老师们发表了不同的意见,难免会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情况。这是就要对这些不能统一的意见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形成共识。辩论时,老师们要以学术研讨的精神来对待,尽情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要有所忌讳,就是要使各种思想和观点进行激烈的碰撞。在激烈的思维碰撞中逐渐达成共识,找出最佳方案。

4.形成集体教案。经过辩论,教师之间形成共识后,参与教师就要一起进行教学设计,形成集体的教案。在集体教案的设计中,可以以个体教案中的某一较好教案为蓝本,对其进行增减修补,形成案。也可以参照各参与教师的意见,博采众长,重新设计。最后由主备教师进行整理,形成教案文本。

三、结合实际,形成集体教案中的特色教案

集体讨论形成的案,只是一个蓝本,而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由于各个班的学生情况有所不同,统一的教案不一定适合每一个班级具体情况。同时,教师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教学风格和教学经验也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所交班级的实际情况等对统一的教案进行适当细化和调整,在体验教案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教学特色,使之操作性更强,更加适于自己驾驭和实施,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即在集体教案的基础上形成适于不同具体实施者的特色教案。

四、实践检验,发现问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个教案如果不付诸教学实践,无论设计得怎样完美,都是一纸空文。一个教案是否有价值吧,必须要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只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才能检验教案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才能发现其中的问题。只有通过教学实践不断的暴露其中的问题,根据发现的问题不断改进,教案才能更加科学和合理。因此,形成统一的教案并不是集体备课的终止,而仅仅是完成了其中的一个阶段。

教师既是教案的制定者,也是教案的实施者。教师应形成这样的观念:教案的教学实施不是集体备课的结束,应看作是集体备课的继续,是集体备课的实验环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关注教学的效果,还要关注依据教案进行教学时出现的问题,找出教案中不便于操作的地方和影响教学效果的地方,以便对教案进行改进。为了更好的发现教案中的问题,备课组内的某一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其他教师要积极的参加听课和评课,这既为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借鉴搭建了一个平台,又便于教师发现教案中存在的问题。

五、反馈交流,逐步完善

最后一课教案范文4

备课管理作为学校常规管理的重要方面,其主要目的就是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使教师进行充分的教学准备,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使学生成长。然而,一些学校管理者在建立备课管理制度的时候,往往不是从学校的现实出发,不是从现实的教师的感受和需要出发,而是从便于“管”的角度出发,从应付上级检查的功利需求出发,硬性规定了教案的格式、字数、篇幅大小甚至书写要求等。在这种严格而畸形的教案管理体制下,教师可能会忘记这只是促使自己进行充分教学准备的手段,而将应付教案检查视为自己工作的最终目的,使抄袭教案成了一种潜规则和普遍现象。

实际上,教案只是教师备课的一个方面,是进行教学准备工作的外显形式,在教案之外教师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生成和创新。从某种程度上说,学校教案所规定的部分,只是教师进行教学准备的最低行为标准,且这种最低行为标准也不一定非得体现在教案上。过于僵化的教案检查制度,可能使一些能力比较强、很有潜力的教师放松对自身的要求,降低个人的成就抱负水平,将这种“最低”变成了“最高”,对应付检查之外的更为重要的教学准备工作漠不关心。这表面上遵守了学校的规定,实则是消极怠工。原本旨在进一步激发工作积极性的管理制度,却极有可能成为束缚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绳索”。

不过,只要我们认识到问题产生的根源,还是有很大改进空间的。

正如任何药物都有负作用一样,虽然备课管理在制度设计上会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负面效应,但只要我们处理得当,完全可以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它的正面功能,最大程度地增利减弊。当然,这对学校管理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学校管理者认真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和学校管理规律,在管理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教师的需求和感受,以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最终归宿,而不是以管理者管理起来是否方便为出发点。学校管理制度不是为了“管”人,而是为了“服务”于人,备课管理制度也是如此。可见,在备课管理过程中,学校管理者要少一些功利,多一些服务,要充分发扬民主,多征求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请教师参与相关制度的设计与制订,以改善流程,充分激发备课管理的激励和发展效能,避免陷入僵化和形式主义的泥潭。为此,学校管理者要根据教师的能力水平、个性特长、工作年限、抱负水平、任教学科等方面的差异,对备课管理制度进行一定的弹性设计,以切实减轻教师负担,缓解教师精神压力,给教师自主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体现提供空间和平台。

改善备课管理流程

教案,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准备工作的书面体现,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一份精心准备的教案,是教师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然而目前,在一些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教学中,课后补写教案,已是公开的秘密。为了应付检查,频抄教案的现象比较突出。本应为教学提供服务的教案,却成了一些教师的“累赘”。出现这样的现象,就需要我们从备课管理的流程上寻找问题。

备课管理流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怎样备课提出要求;二是为了保证备课质量,建立一定的工作制度;三是对是否达到预期要求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评估。在中小学,备课管理的三个方面,可以说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作体系。一般来说,每个学校都有对备课的具体要求,都建立了比较规范的备课工作制度,都有严格的备课检查评估机制。但是,我们发现,备课管理的工作体系,似乎进入了自我封闭的怪圈。尽管有详尽的备课要求,有完备的备课工作制度,有严格的检查评估措施,但是备课的质量和水平始终没有什么新的变化和进步,抄教案、应付检查成为一些教师心目中备课的代名词。

考察一些学校的备课管理评价体系,大多存在着局限性:一是把备课等同于编写教案,把教案作为评价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很多学校把教师是否认真备课作为考察其工作态度和业务能力的重要指标,而教案则成为考察教师备课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依据;二是管理者对教案编写提出过高要求,过分注重教案的形式。教师为了达到管理者的要求,把备课的重点放在编写教案上。为了达到统一规范的要求,抄写现成的统一的教案就成了一些教师备课的全部。备课功能由原本的“服务教学”异化为“应付检查”。有缺陷的备课管理评价机制必然导致教师抄袭教案现象的发生。为让教案真正发挥起应有的作用,在备课管理体系中,有必要对备课的工作制度和备课的检查评估进行改革。

首先,重新定位备课管理的目的。管理的目的决不是逼迫教师应付来自上面的检查,而是通过备课,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备课管理中的研究制度和工作制度,仍须坚持,但不是为了统一进度、法,而是应当围绕怎样确定学习任务、怎样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怎样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进行设计和反思。

其次,围绕教师专业发展抓大放小。“怎样备课”不单纯是方法问题、技术问题,也是促进教师教育理论与素养提升的过程。由于教师素质与能力的差异,因此,管理者不应当只是在方法和技术上要求教师“怎样备课”,不能期望为教师提供一个完全统一的操作套路,而应当抓大放小,紧紧围绕提高教师教育专业素养这一前提,允许教师开展适合自己的备课研究活动,特别在教案的编写上,允许个性化的教案的出现。

第三,要真正发挥检查和评估在促进教师素质和能力提高上的重要作用。一是拒绝形式主义,教案的编写要从有助于教师发展出发,不过分强调教案格式的统一性。二是检查备课不能满足于检查教师的教案。如果只满足于检查教案,不仅会给教师造成心理压力,而且会滋生只对上负责而不对下负责的不良习惯。要丰富备课的内容和形式,通过开展集体研讨、撰写教学反思等,淡化教案在备课中的唯一地位。

三是管理者应当从评判者转为服务者,不仅对“怎样备课”提出要求,而且应当参与备课,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把管理与服务、研究结合起来。

教案也可循环使用

写教案,一直都是困扰广大一线教师的心病。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把原本并不宽裕的时间用在抄写教案上,不值得。关于教案的撰写问题,相关媒体虽有专论,但似乎只闻争论不见结论,到底该怎样把教师从低效的抄写教案中解放出来?笔者有个想法:教案循环使用。

所谓循环使用教案,就像循环使用教材一样,允许一本教案反复循环使用,给教师节约时间,让教师把时间花在“刀刃”上。当然,循环使用教案不等于不备课。笔者认为,“备”与“写”是两回事,不备好课就没有上讲台的资格,写了教案上讲台也不一定合格。“会不会有消极怠工者趁‘循环’之机而懒上一把?”或许有同志存在着这样的担忧。依笔者看,这种担心实属多余。退一步说,我们大可研究一套“循环机制”来规范“循环教案”的管理:

一是“有格”。首先是“循环教案”的入选标准问题,什么样的教案才有资格循环,我们有必要设个门槛。学校可以通过评审小组审查,不适合循环的自然就给挡在了门外。有了门槛,教师备课的心态定会大变,谁不希望自己过关越槛,以解脱抄写之苦呢?

二是“有变”。“循环教案”的生命力就体现在这一“变”字上,变就是更新。持有“循环教案”的教师,毋须复制全篇,只需因地制宜进行局部更新,他的备课方式一下子就由抄写教案转变成更新教案了。教师钻研教材的过程,就是教案更新的过程。譬如说,想到了更好的导入策略,摸索出了新的问题设计,研究出了更好的作业形式,想引进某个名师的精彩片断等都可作为更新的切入点,这种形式的备课,避免了繁琐的文字抄写,增添了教案的实用功能,何乐不为?

三是“有度”。当然,循环教案不可能无限期地循环下去,一般以两到三年为一个循环同期为宜。如遇教材更新等客观变化,“循环教案”就得及时终止循环。

实际上,笔者曾经就是“循环教案”的地下实践者,为瞒过上级的教案检查,不得已只好费尽心思在旧教案上做点手脚。从抄写中解脱出来的我,利用比别人多一点的空闲,一头钻进书本,在隐形备课上下足了劲。工夫不负有心人,几年下来,我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正印证了那句话:“写三年教案成不了名师,写三年反思一定能成为有名气的教师。”

变检查教案为交流展示

又到月底教案检查的时间了。教师们要把一月来的教案交给分管领导检查。领导主要看教师的教案是否规范,是否有教学后记等,然后打出等第。每当领导对某教师打出等第后,该教师往往不服,拿着教案找领导申诉。笔者闻之,不由得为这样检查教师教案的做法而感到遗憾。

检查教师教案,是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如何检查,如何引导,却是有好多方法的。只靠检查教师的教案,就打出教学常规等第,这种做法有失偏颇,不能说明教师教学的全部问题。

应当看到,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工作更强调发展性评价,强调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师最了解自己所做的工作,最清楚自己备课是否符合规定,所以可以提倡教师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对教学工作进行自我反思。我们应该相信,这样的自我评价是值得信赖的,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发挥其潜力,使他们创造性地工作和学习。

同时,学校领导所做的工作,是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对教案检查,可以变换形式,把教案检查变为公开展览。以往的教案检查,教师交教案,领导检查,纯粹是一对一的关系,好与不好,领导的主观成分比较大。而且,教师优秀的教案,究竟好在哪里,教师本人可能无从知晓,其他教师又无法学习到,而公开展览备教案,将每个教师的教案集中在一起,改变了检查时领导与教师的单一关系,可以接受群众监督。同时,通过相互比较,既避免了抄袭,加强了反馈与反省,也促进了教师之间的相互借鉴。事实上,公开展览教案,对教师也是一个无形的压力,会对教师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公开教案的基础上,学校领导还可以引导教师每月上交“最得意的一课教案”或“最遗憾的一课教案的反思”,一学期进行两次评选,并进行物质、精神奖励。这样就可以大大激发教师备课的积极性和思考的热情,促使教学管理焕发新的活力。

为教师写教案提供弹性空间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方案,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预案,就像打仗没有作战计划、表演没有剧本、建筑没有图纸一样,最终必然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如何编写切实可行的教案,值得我们不断探究。

依据实际情况,因人而异。目前,农村小学多数教师兼任着两门以上的学科教学,教师教学任务之重可想而知。为了适当地减轻教师编写教案的负担,笔者认为,教案要求应当因人制宜,因师而异。对于新教师应提倡写详案,因为他们在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教学过程的设计操作、课堂的调控、教学的应变和驾驭能力等方面缺乏经验,需要较详细的教案作参照,以保证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实施。对于骨干教师而言,可以写轮廓式的简案,详略得当,提纲挈领,课堂练习要精心设计,进而写出个性化的教案。对于老教师的教案要求,就可以更灵活些,教学过程中流程设计方面可以更简略,但对于练习题的设计应具有针对性、层次性与开放性,以便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巩固与应用。这样,可以留有更多的时间让教师们去进行一些有价值的研究。

最后一课教案范文5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财务分析学 蓝田股份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财务分析学是一门重实践、综合性强的交叉学科,要求学生不仅应具备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财会基础知识,同时还应知晓相关行业财务特点,从而对企业财务数据进行具体的分析,得出有效的管理结论。

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整体掌握财务分析理论体系,又能学以致用真正把握财务分析的实质,凭借教材完整理论体系,结合案例进行教学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1 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及实施过程

案例教学法是1870年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提出的,用法庭判决的案件作为案例进行教学,并在课堂上对学生就案例进行提问。

哈佛商学院将案例教学法界定为: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案例以书面形式展示,来自于实际的工商管理情景。学生在自行阅读、研究、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班级讨论。

案例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两个部分(郑金洲,2003),课前准备主要是材料准备和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传统意义的教学过程。这两个阶段都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学生需要课前预习、熟悉教材、搜集资料、参与教学、阅读案例、讨论案例,得出自己的结论,教师需要课前准备案例、预测课堂突况、引导学生讨论、最终做出总结评价。

2 案例教学在财务分析课程中的运用过程

2.1 课前选择恰当的案例

选择案例的过程很重要。一般的案例教学都是教师选好案例资料,但为了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及辨别资料能力,在选择案例时教师应严格根据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搜集相关案例资料。案例的选择一定要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而学生难以了解到,为了让学生在培养搜集资料、辨别资料能力的同时,拿到有分析意义的资料,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财务分析学的教学案例选择应结合财务活动的实际,因为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关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信息比较丰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证券投资网、上市公司资讯网、上市公司自己的网站,进行相关数据资料的搜集。比如在讲到偿债能力分析时,为了很好运用营运资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指标数据来反映问题,可以选择蓝田股份的财务报告来进行分析。

教师讲完企业偿债能力相关指标后,首先让学生课下搜集蓝田股份的财务报告,报告资料一定要丰富细致可靠,在搜集资料过程中,指导学生互相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完善各自搜集的资料内容;然后让学生运用课堂学习的相关知识,从而计算分析偿债能力指标数据,进而得出蓝田股份公司偿债能力强弱的分析结论;最后引导学生搜集其他相关专家学者对蓝田股份偿债能力的分析,看看别人的分析思路及结论。对比自己的分析和他人分析存在的异同,通过分析结论的差异评判结论的合适性。蓝田股份偿债能力指标数据反映的问题比较典型,刘姝威在蓝田之谜里一万多字的报告里,详细说明了这几个指标数据揭示的企业偿债能力存在的问题。若是分析问题的结论不一致,还能让学生从众多资料中选取自己认为分析得有道理的结论。

这些经典案例很好揭示了这些财务指标的意义与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这些案例较早发生,采用的是比较早的财务报告,和现在的财务报告内容有所不同,教师需要对相关案例资料进行相关修正,使案例更好地反映理论。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会计资料的变迁,培养会计专业学生及时学习新知识的认知。

2.2 课堂精心组织讨论案例

案例准备之后,提前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课下仔细阅读案例资料,思考相关问题,对案例有充分的了解和分析,以便课堂进行相关讨论,这是案例教学进行的前提。

互动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特征,课堂对案例的讨论很好体现这一目标。讨论能够扩展参与者的知识面,增强其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师生之间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和控制,以免学生的讨论达不到既定的目标。在案例教学法的课堂上,不纯粹地追求正确答案,而是重视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整个思考过程,体现学生是课堂主体的作用,通过课堂讨论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教学目的。

为了更好地使所有同学都参与其中,可以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比如为了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可以选择河南郑州比较有名的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分析。为了进行比较,同时选择与宇通客车主业性质相同而且规模相当的厦门金龙进行分析。这时就可以把班级学生分成两大组,分别分析这两个企业盈利情况。为了使学生重视这次讨论,假设两个企业都在拉拢同一个投资人,课堂上采取辩论赛方式让两个小组学生分别阐述各自企业的财务状况,最终通过学生的激辩比较出两个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最终说服投资人对本企业进行投资。通过这次讨论不仅让学生深刻了解了两个企业的实际盈利情况,同时也锻炼自己的表述能力。这样一种讨论方式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3 课后细致评价总结案例

最后教师要对整个课前准备和课堂讨论进行评价总结,评价学生搜集案例的恰当性、分析方法的合理性、分析结论的适当性,从而对这次案例讨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课后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评价主要针对两个方面:一是对案例本身进行评价,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使学生能把书本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情况,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表扬案例教学中表现得积极主动的学生,对讨论中出现的新思路新方法给予肯定,重点关注案例教学中学生表现出的学习态度,表明教师更加重视学习态度的端正。

3 结论

相较于一般的讲授法,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还要求教师能够驾驭课堂讨论,解决突发问题,并对讨论做出恰当的总结。教学相长,通过案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同时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素质。

当然这种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案例教学法需要教师和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准备,一门课程一个学期最多也就进行三四次的讨论,如果进行讨论的次数过多可能就会影响教学进度。教师应注意把握采用案例教学的时机和具体的案例内容,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案例分析不仅使学生看得懂财务报表,还能进一步发现财务数据下呈现的企业管理质量问题,培养具有财务综合分析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最后一课教案范文6

论文关键词 独立学院 刑法 案例教学法

刑法学是一门很重要的法学专业主干课程,具有内容多、难度大、不易掌握等特点,抽象的法律解释容易枯燥。独立学院学生,更需要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刑法案例教学不但能使抽象、复杂的法律条文变得简单、易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有效地检测教学效果,通过开展案例辩论、案例分析,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目前独立学院刑法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独立学院刑法教学中已经普遍穿插了案例教学,但由于独立学院发展历史不长,师资队伍还不很稳定,教研投入力度有限,独立学院刑法案例教学还存在不少阻碍和问题。

1.案例教学方法相对单一。理论讲授法仍然是当前独立学院刑法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讲授过程中任课教师大多会穿插案例教学,但案例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举例的方法是通常使用的方法,主要用于解释某一刑法基础理论知识。“案”“理”结合不紧,很多时候是教师设问,教师自己回答,学生参与程度低,学习积极性没能充分调动起来。教师没能精心设计案例教学课程,在教学活动中仍然扮演着中心角色,案例讨论的课堂组织不到位,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能得到培养和锻炼。

2.案例教学课时不足。很多独立学院刑法教学按总则与分则分上下两个学期完成教学,每学期周课时3节,其中实践教学课时没有硬性规定,因需要讲解的内容较多,整个刑法教学基本以理论讲授形式进行。案例教学需要全面了解案情、分析探讨争议问题,常常要花不少教学课时,很难从现有的每周3节课时里抽出时间组织案例教学。

3.教学案例没有系统化。案例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任课教师往往随机从网上收集案例,很多案例都近乎虚拟,案情设计有些理想化,案例争议性较小或代表性不强,当地法院时新的审判实例使用不多,没有形成统一的刑法教学案例集。

4.案例教学考核方式不尽科学。案例教学考核机制不健全,目前针对案例教学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期末考试的案例分析题,这种考核方法带有较大的偶然性,且不能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

5.案例教学配套机制不健全。案例教学不仅涉及教学方法和理念的革新,还需要教师素质的不断提升、教学管理和教学内容的不断完善以及学生的积极配合和参与。但从当前独立学院案例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案例教学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上尚未形成正确、统一的理解和认识,任课教师组织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不高,教研组织力度不够,而且,案例教学师生素质也难以满足严格意义上案例教学的要求。

二、独立学院刑法案例教学改革设想

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要求学生具有更强的实践能力,刑法案例教学的改革和运用是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改革刑法案例教学模式

刑法案例教学本身是个复杂的过程,其中不仅涉及教师的讲授方法,还涉及学生的参与方式和课堂氛围。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模式:

1.列举案例教学模式。这是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刑法教学过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模式。列举案例教学是指教师在授课中,为了解释某一法律理论、法律条款或某一实践问题而列举一个或一组案例进行示例性解说的教学方法。列举案例教学对案例的细节没有过多要求。可以是几句话就讲完的一个案例,也可以是在一节课内讲完的一个案例。既可以是实际案例,也可以是教师根据有关材料加工而成的案例。

2.课堂案例讨论模式。课堂案例讨论模式可选择使用,课堂讨论可以小组讨论或对抗辩论形式进行。重要的讨论案例应课前提供给学生预习。小组讨论时小组成员可相对固定,一般为4-6人,小组讨论时,每个成员都要求充分表达个人观点,教师可选择部分小组当堂进行观点阐述,最后任课教师进行点评分析。对抗辩论通常将全体学生按照观点不同分为2-4个小组,经充分讨论后以小组形式当堂进行课堂辩论。辩论过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同学、师生间的交流和了解,也能有效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表达与合作能力。

3.模拟法庭模式。刑事案件的模拟法庭教学可与“刑事诉讼法学”课程教学同步进行。由学生担任法官、检察官和律师角色,利用律所或法院提供的真实案例,按照法院审理刑事案件的程序和方式进行模拟审判。学校需建设模拟审判法庭,并购置必要的服装和器具,力争达到仿真效果。模拟法庭教学需要做多方面的准备工作,使用次数不宜过多,一学期以3-5次为宜,每一个角色可由3-5人担任,学生可更换角色进行操练。

4.法律诊所教学模式。诊所法律教育是一种由教学单位开设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凭借自己已经学到的法律知识去办理真实案件的教学方式。诊所通过指导教师(clinic professor)指导学生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文书、或参与案件等方式,促使学生在具体办案过程中主动学习法律和运用法律,加深对法律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应有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得到增强。

笔者所在单位早在2006年就建立了江西省第一家高校法律援助工作站,一直以来,利用这一平台,在法学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对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咨询、代书、调解、调查和诉讼等法律服务。学生参加法律服务的热情很高,所有参加法律援助的同学都认为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学到了许多课堂教学中不能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了有效地培养。这种教学模式一般是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需要任课教师课外进行单独指导。办案过程中,教师可拿些典型问题到课堂讨论,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保证必要的案例教学课时

《刑法学》计划课时一般为108-126课时,而需要讲授的内容较多,如果面面俱到,则完不成教学任务,根本没有案例教学所要求的分析和讨论时间。任课教师应合理分配讲授课时,挑选各章节的部分内容着重讲解后,类似内容可通过案例教学形式完成。这样既避免了连续理论讲解的枯燥,又挪出了案例教学时间,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刑法分则的讲解不需要面面俱到,只需挑选重点罪名进行案例讨论式教学。

本课题组还设计在《刑法学》课程结束后,作为必选课程开设一门“刑法案例分析”课程,约18-20课时(9-10周),时间安排在大三年级。主要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及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同时紧密结合司法考试题型,训练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刑法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法律诊所式教学也可在这一阶段进行。

(三)收集典型刑法案例,编辑刑法教学案例集

案例的选择至关重要,过于简单的案例,没什么争议,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案例太难,让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则会产生畏难情绪或依赖思想,容易造成冷场,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有案例的选择一定要有针对性,难度要适宜。

采取案例教学法,应该精心选择并编写系统案例。选编案例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其一,案例要新颖。即尽可能选择司法实践中的最新案例,以使案例教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并通过案例讨论了解司法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其二,案例要典型。即紧密围绕所要传授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理论选编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以达到通过案例讨论使学生加深理解法学基本理论之目的。其三,案例要系统。根据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配备相应的典型案例,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同时,根据理论学习的需要选定案例,并设置问题的广度、深度和难度。其四,案例要多样。既要选择仅涉及一个问题的单一题眼的案例,也要选择适量的综合性较强的案例;既要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微小案例,也要选择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大案要案;既要选择已有确切答案的案例,也要选择争议颇大,尚无定论的案例。

(四)改革刑法学课程考核方式

刑法学课程考核和成绩评定可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面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

1.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应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部分,课堂案例分析和讨论是记录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任课教师要对学生课堂案例分析讨论时的表现进行及时的记录和评分,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案例研讨的积极性,保证学生适应从被动旁观者到主动参与者的角色转换。

2.面试成绩。面试以现场抽题并口头回答问题的形式进行,主要题型为案例分析。面试可以很好的检测学生的口头表达、逻辑思维、心理素质以及应变能力等。学生抽题后需有必要的思考时间,教师当堂根据学生表现,记录学生得分。评分时既要关注学生对问题的判断结果,更要注重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思维过程,教师需及时点评,肯定优点,也指出不足。

3.期末考试成绩。期末考试以笔试形式进行,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及其运用情况。重点可模拟司法考试试题形式,考试题型主要采取选择题与案例分析题型。笔试成绩还是学生总评成绩的主要部分。

三、实施案例教学法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案例选择的适当性与典型性

案例教学的要求较高、难度也较大,教师平时需要注重积累和搜集典型案例,适时编制教学案例集,针对主要知识点配备典型案例,并及时更新,供教学使用。教师应与司法实践部门密切合作,一方面可以获取最新、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案例,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和完善理论。

(二)实行小班授课制

实施案例教学应当实行小班授课。目前,我国高校流行多班合并上课的做法,学生少则六七十人,多则100余人。在这种大班授课的情况下开展案例教学是相当困难的,即便勉强采用,也不可能产生应有的效果。因此实施案例教学必须实行小班化授课方式。班级人数最好控制在30人左右,案例教学时间弹性较大,很可能拖堂,课程应尽可能安排在某时间段的最后一节课。

最后一课教案范文7

分层次任务教学法是通过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基础型、课后型、提高型案例任务来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础型案例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同时夯实学生的基础;课后型案例能够巩固课堂内容同时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型案例能够拓展课外知识同时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1 基础型案例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同时夯实学生的基础

我们学校的PhotoShop课程教学均在机房进行,教师会将课堂教学分解成四合一的教学模式。即每堂课前半段将要讲授的知识点和要训练的技能隐含在具体的基础型案例中,后半段通过将四个左右的小实例汇总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平面设计,这样让学生既熟悉了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又能学以致用。在平面设计教学中,将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融入到一个个基础型的案例中,学生通过案例操作掌握基本知识、基础操作和各种工具的使用。基础型案例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同时夯实学生的基础。以PhotoShop中的选区为例,教师在讲授这段内容的时候,简单介绍各种选区工具,然后给出“多边形套索工具―订书器广告”、“磁性套索工具―空中气球”、“魔棒工具―更换图片背景”、“快速蒙版工具―人物选择”等一系列基础型的案例来逐一讲解各种工具的使用技巧以及注意事项,然后学生通过这些案例来实践选区工具的具体使用。学生实践后,教师可以给出一个“办公产品宣传海报”的应用案例让学生对案例进行设计、讨论、整合。最后老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进行总结,并布置一系列课后型案例对本次课的内容进行巩固。

2 课后型案例能够巩固课堂内容同时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在平面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在每次课都布置课后型的案例让学生课后实践。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在欣赏过往届同学的优秀作品后,进行课后型案例的制作不但能够巩固课堂内容同时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技能。教师把任务布置给学生之后,鼓励学生自己分析解决,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予启发性的指导。另外也鼓励学生使用其他软件的优秀功能帮助自己的设计,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多种方案。在每堂课的课前都会要求学生讲解演示上一堂课老师布置的课后型案例,以“图层蒙版”教学内容的课后型教学案例为例,我们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布置了三个任务,分别是“明星换脸”、“透明的杯子”和“水天一色”,在课前选出三组代表,给大家演示完成案例的全过程,总结使用的知识点,这样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得到启发,而且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

另外,课后型案例要允许学生在欣赏其他同学作品和总结后重新修改提交,这样我们的课后型教学设计就实现了三段走的过程:“课前自主搜集资料、创意设计”――“课上重现制作过程”――“课后修改、整理、完善设计”。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会非常投入、全力以赴地完成与日常生活和个人兴趣密切相关的课后任务。在这样的实践中学生的收获是最大化的,也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提高了动手能力。

3 提高型案例能够拓展课外知识同时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我们提高型案例的设计基本上经过了这样的过程:学生通过基础案例模仿来学习、借鉴别人方法与思路;在模仿的同时也不断地进行思考和修改,实现部分的自我创意,应用到课后型案例中;到最后就可以脱离模仿而能自己设计作品也就是提高型案例。

在提高型案例部分,我们将学生分组,给出多个设计选题,学生按组选择选题然后完成设计过程。图片素材可以直接从网上下载也可以自己实物创意设计然后自行拍摄,也可以从视频素材中进行截取。以“图层蒙版”教学内容的提高型教学案例为例: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布置了三个任务,分别是“个人名片”、“宣传海报”和“营销广告”,让学生在三个任务中任选一个。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提升是显而易见地,从对选题的深入研究到团队协作意识的提高到创作水平的提升。最后分组汇报是最令学生们兴奋的环节,看到学生们超乎想象的设计也会令老师感到满足和欣慰。

通过提高型案例,学生不但能独立进行图像修复、图像调整、图像合成等日常应用,而且进入社会后能迅速参与实际工作,并运用已有的软件知识,不断创作出更优秀的艺术作品。针对不同的专业,确定不同的作业选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激情。

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为师生搭建一个互动交流的学习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生可以随时开展提问、讨论、交流等活动,克服了课堂的局限。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督促,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大胆加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思考自己可以创作哪些作品,分析所学的知识如何在要创作的作品中进行运用,并通过实践反复检验和提高,逐步走向创新阶段。这种形式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愿望,所以优秀的作品不断地涌现。

最后一课教案范文8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方法;案例法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057-01

案例教学是指老师从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出发,选取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典型案例,通过向学生讲解案例,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事件现场,使其深入角色参与案例分析,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顺应课程改革的潮流,对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需要高中政治老师的积极推广和利用。

1.高中政治案例教学的具体操作步骤

1.1 选择正确的案例。高中政治包含的内容章节很多,需要老师针对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安排合适的有代表性的案例。案例的选择途径很多,可以是查找课本上附带的案例,也可以是从网上、电视上、报纸上报导的新闻里选择一些与课程相关的时事。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对案例进行分类,比如可以分为专题型、综合型、分析型和描述型等等,再针对每堂课需要学生们具体掌握的知识和能力选择相关的案例进行讲解。老师所选择的案例应该尽可能完整,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都应该描述清楚,这样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进行更详细透彻的案例分析。

1.2 选择合适的途径对案例进行呈现和表达。在老师选择好典型案例之后面临的就是如何将案例呈现给学生的问题,老师可以在课上通过口述表达案例内容,再要求学生们讨论,也可以将准备好的案例提前复印出来分发给每个学生,让学生们在课前对案例进行熟悉,并试着进行分析,这样一来方便上课直接讨论,节省课上时间。还可以在课上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案例通过音频、图片、视频的形式传输给学生,使案例更加清楚直观,也能增加学生对案例分析的兴趣。

1.3 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是案例教学法最关键,也是最能有教学成效的一个环节,同样也是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互动的一个步骤。在这个环节中,老师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开口对案例进行分析,可以是以个人为单位,也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小组进行讨论。并需要对学生加以引导和指正,因为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会针对案例各抒己见,并随着同学之间意见的交换容易产生偏离主题,或者讨论激化成争吵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和调停,把握讨论的方向和氛围。

1.4 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老师做最后的总结评述。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在学生进行了充足的分析之后,由老师对案例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评述,对在讨论中积极发言的同学进行表扬,并针对不正确的观点进行纠正,总结学生们容易出现的知识误区,让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加深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

基于案例教学法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诸多好处,高中的政治老师们对此种教学方法都十分青睐,并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之中,但老师们在实际案例教学时,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老师的主导性太强,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因为长时间被动的接受老师对知识的传输,使得学生在案例教学的期初,难以接受这种教学方式,老师为了学生尽快步入正轨,开始包办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的各个环节,常常出现整堂课都是老师一个人在一步一步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实际上是老师自问自答的现象。另外,还有些老师分不清举例教学和案例教学,以为案例教学就是在课堂上为了方便学生理解而列举几个例子,这样一来,这些老师的"案例教学"就会因为例子三言两语,过于简单,不需要学生进行详细的分析整理,而达不到案例教学应该达到的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效果。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需要对其进行优化。

2.优化案例教学方法的注意事项

2.1 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实现主体参与性教学。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得以成功施行并取得较好成效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的积极参与与配合,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仅老师加紧课上尽可能多的向学生灌输知识点,学生同样习惯了被动的接受老师的一切安排,以至于在课堂上学生大多选择倾听,而不是积极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对于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案例分析来说是一个需要突破的关键。因此在案例教学中,老师要重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实现主体参与性教学,只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使案例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2.2 注重理论与实践案例的结合。开展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老师日常开展案例教学时,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案例的结合,选择有针对性的典型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不仅加固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又锻炼了他们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能力。

2.3 注重对案例的收集和整理。案例教学的主角除了学生以外就是典型性的案例,一个好的案例,与理论知识结合度高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法得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要想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最好的办法就是选择合适的案例。而好的案例是可遇不可求的,它需要老师在平时多注意对案例的收集和整理,只有扩大案例的收集范围,增加案例的收集量才能在众多的案例之中选择出最适合课堂教学内容,最能通过学生的分析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案例,才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案例教学的质量。

小结:案例教学法是高中政治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体现了课程改革对高中教学的要求,通过案例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将政治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 李文彬. 浅谈如何做一名合格的高中政治教师[J]. 教育教学论坛. 2010(28)

[2] 周永华. 浅议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进行课堂讨论[J]. 教育教学论坛. 2010(34)

[3] 杨金丽,郑良涛. 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探究[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07)

[4] 朱伶俐. 浅析高中政治教学的生活化[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1(03)

最后一课教案范文9

为打造初中思想品德有效课堂,提升思想品德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我校近几年来都实施课堂教学学案制,即利用学案引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练习,巩固知识,使学生在课堂上做到看、听、想、做、练五统一。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与反思,我发现这种学案制表面上能充实课堂,但实际上并未能提高课堂实效。对此,我分析原因,并提出几点改进的意见,望能充分发挥学案的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有效性。

学案制即备课组老师通过集体讨论,每节课都设计出学生课堂使用的学习资料,以配合老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学案通常16开纸大小,内容以三种题型为主;第一题填空题,是对课堂学习的重点、难点内容的填空,从课本上课直接找到答案。第二题选择题,题量一般3―5题。第三题简答题,学生一般也能从书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这种学案制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学案未能得到足够重视,学生学习负担加大

学案的使用本应是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预习,及时练习,发现问题,促进反思。因此,它的使用至少要占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大胆放手,真正做课堂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参与者。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少老师只是要求学生根据学案填空题内容进行3―5分钟的自主预习,在书本上划出答案,然后老师再花大量时间把书本的知识点由头到尾重新讲一遍,无论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是否已经理解和掌握。最后留给学生5―8分钟时间让学生匆匆完成学案选择题和问答题,老师最后还要争取时间一一评讲。很明显,这终究没有改变教师“请君入瓮”的局面。仔细算来,课堂上学生使用学案的时间最多不超过15分钟,而且,如果学生课堂上没来得及完成,学案就作为课后作业。这实际上是加大了学生课后学习的负担。可见,学案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课堂上发挥的作用有限。

第二,学案设计不合理,对学生只是机械操练

学案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应当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达成自主学习。并能激发兴趣,开拓思维,创造智慧的火花。但由于学案的实际不科学,所以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促进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反而只是一种机械的操练。包括缺乏对思维能力的训练、缺乏对学习方法的指导、缺乏教学探究性和趣味性。

第三,学案被过度使用,情感教育被淡化

学案只占课堂上15分钟左右,在需要被使用的没有充分使用,但也存在不需要用的时候被过分使用,体现在初一、初二以思想品德教育为主的课堂上,也从背诵、掌握理论知识点的目的出发使用学案。初一、初二思品课重在对学生品德的教育,旨在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也就是说教学的意义不只在于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更在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乃至信念、行为的养成。这一切都离不开主体体验,离不开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相结合。倘若课堂以学生死记硬背知识,那么这堂课是低效的,失败的。但很遗憾的是,不少老师以应试为目的,利用学案向学生无休止地灌输理论知识,把学案当成提高成绩的有效途径。

尽管我校在学案利用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但不可否认,利用学案提高教学效率,增强课堂实效是一个趋势。通过怎样的途径和策略,才能充分利用学案,打造有效、高效课堂呢?笔者在总结和反思后,提出以下几点愚见。

一、改变观念学案作用大

1.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要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当好教学指导者、点拨者和归纳者的角色,充分相信学生,还课堂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教师要大胆地放足够的时间在学案上,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里,利用学案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学习困难点和疑惑点,继而自己想办法解决。教师只需要深入学生当中,去发现学生遇到的问题,做出点拨和指引即可。只有这样,学案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真正落实先学后教的理念。学生的主体性才会被尊重,课堂才可能走向轻负高效。教师切记不能把学案当成形式和任务。

2.改变应试教育观念。需要学案的时候应该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但不是所有的课堂都需要学案。以道德观念教育为主的课堂不应该过度使用学案,甚至不需要学案。是否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才是有效课堂最好的评价标准,例如初一、初二上学期的思品课。这也是学生觉得学有所获,喜欢思品课的最重要的因素。但如若以应试为目的,一刀切地在所有课堂上都同一模式使用学案,往往会事倍功半,思品课真的成了“背多分”,“假大空”,学生还可能因此而厌倦思品课。

二、科学设计学案质量高

有效的课堂必然能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学案的设计要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本位。据国内外的教学研究者综述,孩子的自主学习有以下几个特点:习惯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习惯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自我调节进度;习惯自己确定解决问题策略,自定思考方式;喜欢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有情感体验和情感投入。

据此分析,我认为学案的设计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题目的类型

类型应该包括预习提纲,选择题、问答题和反思题,至于填空题则可删除。这些题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能轻易从书本上找到答案,需要学生经过思考和琢磨。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会本门学科的“心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实现学生高效学习的灵魂,也是创造有效课堂的重要保障。预习提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自主探究,使学习更具有目的性和可操作性。选择题让学生进行系列训练,当堂达标,让学生能够真正夯实知识基础,把知识变成能力,题量根据教学内容可设计10―12题。问答题是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锻炼分析材料,提炼观点,合作学习的能力。反思题以开放性为主,让学生总结反思,帮助学生整体认知,自主构建知识网络。

2.题目的特点

①针对性。题目的结构必须是难易结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问题设置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和启发性。要让学生从学案中就能发现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发现自己的困难点、易错点和疑惑点,并作出有目的的标记,从而在课堂上有目的、有计划地听讲,而不再是被动地听、被动地记。

②层次性。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和鼓舞。一道题目,一张学案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和激情,关键是题目的设计要有层次性,一个班上总有不同知识基础和能力层次的学生。因此题目可以分为中等题和偏难题,也可分选做题和必做题,有层次性也不乏挑战性,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原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求知欲都能得到满足,同时跳一跳,摘得到,提高学生的信心。

③探究性。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我们应当设置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对问题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自己得出结论。这些题目尽可能选取学生的兴趣点和生活的困惑点,紧扣社会热点,或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背景材料,才能搭建学生思辨的平台,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

三、合理使用学案效果好

有了正确的观念指导和科学的学案设计以后,关键就要合理地使用学案。

在课前。思想品德课是少,课与课间距时间长,这为课前预习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课前预习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基础,是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基本前提之一。因此,学案可提前一个课时发到学生手中,学生根据预习提纲,明确学习的任务和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预习,做出笔记,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上。在课堂上,学生以学案题目为载体进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以练习题为对象进行系列训练,当堂达标。最后经过老师的点拨、指导、解惑以后,学生掌握知识。最后在学案上进行总结提升,构建知识网络。合作探究和交流展示是课堂的一个高潮,是学生展示自主学习结果和能力的过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学案的探究题进行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研讨、交流。他们思维始终处于高涨的状态,兴趣盎然,思想碰撞,火花迸发。师生在案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比较鉴别中辨认观点,在价值冲突中澄清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平等地对话,参与和构建,不仅是知识的共长,更是弥漫、充盈在师生间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讨论交流结束以后,学生把结论有条理地、清晰地写在学案上。自我反思题是本学案的亮点,通过这样的设计,教师就可以引导每一位学生将学习的知识建立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知识提炼得好,学生就学得轻松、记得牢固,就是使课堂效益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