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课外活动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9-23 00:56:50

课外活动论文

课外活动论文范文1

课外活动作为承载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方面,主要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政治参与类型、社会服务类型、行为养成类型、文化交融类型。

(一)政治参与类型政治参与类型的课外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政治参与技能,使其成为民主社会积极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合格公民,最终实现美国高校道德教育最主要的目标和任务。美国学者AnneColby等人明确界定了政治参与的内涵,指出政治参与和其他公民参与是有区别的,其他公民参与如社区服务、有组织的公民活动、个人生活选择等,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指向。同时指出过去50年间,尽管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迅速增长,但学生的政治知识和政治参与却没有呈现加强和上升趋势(从2008年的选举数据中可以看出),美国高校需要高度重视学生政治参与培养,具体包括政治知识和理解、民主参与技能、政治动机等[10]。美国高校通过有组织的社团活动和主题庆典仪式等培养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通过建立学生社团和俱乐部,聚集广泛的学生群体,组织课外活动,增强学生道德和公民意识。如斯坦福大学电影协会(StanfordFilmSociety),将关注人权、贫困等问题的影片引入校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有些学校成立了专门的政治团体,与周边社区的政治组织或国内政党紧密联系,如乔治华盛顿大学名为“美国高校员”的学生团体,定期举行志愿活动、选举推动、主题演讲等。另外,学生自治组织(studentgovernment)和领导力组织等学生团体,对培养学生成为未来政治领袖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密苏里大学学生联合会与州议会紧密联系,每年假期赴州议会,向议员表达本科学生的利益诉求主题庆典仪式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毕业典礼仪式。美国大学充分利用毕业典礼周对学生渗透道德和公民价值观。如斯坦福大学2012年的“最后一课”,邀请胡佛研究院高级学者、哈斯公共服务中心主任———LarryDiamond,以“为什么自由之风劲吹”为题,通过对近年世界范围内民主、人权大事件的介绍和评介,宣扬美国自由、民主平等的价值观。此外,毕业典礼侧重建立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意在渗透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及政治认同意识。

(二)社会服务类型社会服务类型的课外活动旨在通过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实现道德教育,服务学习是美国大学生进行社会服务的主要组织形式。作为一种教学及学习策略,服务学习与过去百年来JohnDewy以及ErnestBoyer等高等教育改革倡导者所提出的“将公民责任植根于真实的情境中的学习和体验”这一理念相契合。服务学习贯穿于许多学科领域,将课程任务、讨论、反思融入到社区服务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之中。大量实践表明,服务学习能够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因而,服务学习一直得到美国政府和高校的高度重视和提倡,成为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美服务学习中心(NationalService-learningClearinghouse)是指导全国服务学习的专门机构。高校中也设有专门协调学生参与服务学习计划的组织,如斯坦福大学哈斯公共服务中心(StanfordUniversitysHassCenterforPublicServices),将40多个服务学习组织及教职工创立的机构联系在一起,学生亲自参与政府服务、政策研究、领导力项目等。哈佛大学也设有由学生组织领导的、基于社区服务的非营利的公共服务组织———菲利普布鲁克斯协会(ThePhillipsBrooksHouseAssociation),包含86个服务学习项目,聘用全职工作人员予以协调,致力于波士顿及剑桥地区各级社区的改善、提升学生的公共意识、培养公共服务领袖。美国各大学的服务学习项目丰富多彩。作为美国高等教育的先驱,哈佛大学自1636年成立以来就坚持和传承美国高等教育目标中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公民”这一使命。如哈佛校门上的标语所示:“为增长知识走进来,为服务同胞和社会走出去。”体现哈佛大学崇尚服务社会的精神,重视学生服务学习的体验。2009年学校了长达57页的服务学习报告,在教育和学业成绩、医疗与环境、保障型住房、公民生活和文化、就业机会等领域,探索服务学习的开展,尤其侧重研究各学院对于学生服务学习的具体要求和实际操作。由学生组织成立的“哈佛广场流浪者之家”(HarvardSquareHomelessShelter),自1983年至2011年,是全美国唯一由学生组织的流浪人员收容所。一些学院设有专门负责服务学习部门,医学院、教育学院、法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提出具有特色的服务学习研究和实践举措。同时,校内一些学术团体和机构也为服务学习提供有力支持和资金保障,如哈佛大学中国基金会一直定期资助旨在促进中美两国学生交流的服务学习短期旅行。

(三)行为养成类型行为养成类的课外活动是以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为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在个体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公民身份构成首先是作为“道德人”存在,进而才能成为政治人、社会人、经济人。针对大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美国高校通过学前训练、宿舍活动等形式予以体现。入学前,大学通过向新生发放暑期通讯(summernewsletter),介绍学校对学生在学术和道德领域的培养预期。如哈佛大学的暑期通讯主要包括文明礼仪、应对竞争、自力更生、开放思维等内容。学前训练(orientationprogram)是多数美国大学采用的入学教育方式,为期几天或一周,便于学生适应校园生活,使学生了解学校对学生行为的期望,介绍校规校纪,借此机会宣传学校的价值观、个人发展意识、尊重差异的理念等。也有学校将学生的志愿服务和社区服务融入到他们的学前训练之中,如杜克大学的学前训练周,通过为当地公立学校贫困儿童提供课业补习和指导,对学生进行移情训练,进而形成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亲社会行为,这是人际交往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人的终身发展都有意义。

(四)文化交融类型文化交融类型的课外活动旨在实现不同文化背景的大学生能够互相认同,达成融合。美国是一个多元文化国家,高校学生是由不同民族构成的。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地移民的不断涌入,少数民族、有色人种学生的比例有增无减,反对种族歧视、追求民主平等的呼声愈来愈烈,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成为美国现代教育的一种基本取向[11]。美国高校通过多种课外活动形式教育学生反抗种族主义、性别偏见,针对全球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如迈阿密大学的暑期通讯中要求学生提前了解迈阿密大学的历史和传统,增强学生的学校归属感,鼓励学生发现并欣赏民族、种族和文化差异。此外,大学宿舍成为渗透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如哈佛大学的院舍制度,本科生被分配在12个院舍中,定期举办茶会、聚会、体育运动及各种社交活动,促进多种族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往。范德堡大学的梅菲尔德住—学宿舍(MayfieldLiving-studyingLodges),十余名学生同住,常以道德和公民问题为议题组织讨论,包括多元文化历史、流浪者、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等。也有一些学校通过主题宿舍形式,教育本宿舍学生以及其他学生[6]21,如斯坦福大学多元文化主题宿舍(MulticultureThemeHouse)。美国社会及校园的种族多元和宗教多元化常被视为一种文化资源,学生处理文化矛盾和冲突则被看作是学习的过程,而非造成疏远和怨恨的根源。

二、课外活动的主要特征及启示

美国高校以课外活动为载体实施道德教育,对培养和形成大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行为能力等都有较好的帮助和作用。正是因为课外活动的类型及形式灵活多样、组织机构专业、评价体系完善,才能使课外活动成为美国高校实现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总结美国高校课外活动,会发现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一)生活性美国高校课外活动具有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性特征。受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的影响,美国高校课外活动注重解决学校和学生的现实问题。同时,将道德和公民价值观与学术、职业或个人兴趣融合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活动中,设置了一些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通过学生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和实践环节,达到情感陶冶、价值澄明、观念树立的作用,生活性是美国高校道德教育的特征之一。此外,课外活动的实施还与社区相联系,旨在将高等教育资源惠及周边社区居民的生活。借此,也使大学生得到锻炼。

(二)组织性美国高校课外活动是有一定组织的,通过建立组织机构和构建组织人员队伍来实施管理的,组织性是美国高校课外活动的重要特征。活动也多以团体的形式组织开展。组织人员的构成主要来自学生事务管理人员。除此之外,很多学校设有专业教师对课外活动进行管理和指导,并聘请专家学者对课外活动进行系统研究,提出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从而达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

(三)评价性美国高校学生参与课外活动是有评价的,这些评价结果是评定其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在具体操作中,美国高校课外活动的评价与考核包括对项目的评价以及学生学习的评价。一些学校运用多维度的评价方式,除了论文、试卷考核等传统方式,还包括建立学生工作档案和对学生表现的实地观察。对于道德和公民发展的正式和具有系统性的评价则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许多专家学者也致力于开发相关的测量工具以评价道德和公民发展,从而对学生道德培养起到监控作用。通过上述特征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美国高校通过课外活动实施道德教育的组织方式和开展形式具有价值性。当前,我国学界也开始关注国外高校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不断努力创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关注美国高校以课外活动为载体进行道德教育的诸多成功做法,积极探索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和发展,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现实意义。从现实性看,目前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如下启示:

1.对我国高校以课外活动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生活性、隐形性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重视课堂教学,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和探索是学者关注的重点。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和全球化进程加快,使得国内外环境极其复杂,大学生思想意识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对此,一些学者开始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以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和对象的变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如,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人本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试图通过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实现其实效性。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设计、选择、原则的探索,提出了隐性载体、活动载体、实践载体等,其中通过课外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学者们开始关注的重要内容。而美国高校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组织及效果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够实现对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公共意识的培育。同时,在开展课外活动中应摒弃形式主义,发挥课外活动隐性化、生活化、渗透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成为“两课”主渠道的重要补充,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对我国高校以课外活动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加强课外活动的组织性、系统性、专业化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我国高校应建立专门指导课外活动的部门,对课外活动的组织实施进行总体规划和精心设计。目前我国高校组织课外活动通常由团委、校及院系学生工作部门、学生会等负责组织和筹划,课外活动的开展有一定的随机性,缺乏整体部署。同时,课外活动的组织应汇聚多方力量,除学生干部、辅导员、政工干部外,还应聘请专家学者对课外活动进行研究和指导,注重理论对实践的引领,注重专家对活动的指导,建立一支既包括实践经验丰富的学生工作管理者,又具有专业性研究人才的专家型、学者型队伍。

课外活动论文范文2

活动一、寓物理实验于百米赛跑中

高一学过“平均速度”后,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特别是平均速度的数值跟在哪一段时间(或哪一段位移)内计算有关,我与体育老师配合,尝试了一次有趣的课外实验___即在百米赛跑中测平均速度。具体过程如下:

1、组织学生准备:明确本次活动的内容、目的、任务,指导学生通过讨论,设计本次实验的方法、步骤、器材。学生们在讨论中确定了两种方案:一是将整个路程分为几段(如分为5段,每段20米),测出每一段所用时间,进而求出每一段位移的平均速度,并加以分析比较;二是将时间分出几段,测每一段的位移,从而求出每一段不同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进行分析比较。大家一致认为后一种方法较难控制,但为了更准确全面地实现目的,我们还是决定按两种方案分别进行。并将学生分组,布置任务,分头准备器材(秒表、皮卷尺、小旗等),与体育老师联系好,安排时间、场地。

2、组织学生实验测试:将学生分为数小组,一般每小组5人,按照以上两种方案分别进行。每两小组又结对配合实验,即一组做为被测组依次进行百米赛跑,而另一组做为测试组负责裁判、记时、记录,然后两组轮还。如按第一种方案,将跑道分为5段,并插好小旗做标志,测试组的同学分别站在标志处准备记时,被测试的同学做好准备后,教师吹哨提醒后发令起跑,负责测试的同学同时开始记时,当被测同学经过自己位置时停表记下时间,并汇总记录,然后下一同学继续测试。

3、组织学生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讨论:根据实验中测得的数据,按所学知识,每位同学都可计算出自己在每一段位移(或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并据此进行讨论,如自己在每一段位移(或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不同同学在相同位移(或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平均速度能否反映为同同学跑得快慢?如何才能更准确地描述运动的快慢?......

通过以上生动活泼的课外实验,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组织能力、科学思维分析能力。对高一学生来说,将陌生而抽象的物理问题与他们熟悉而生动的体育活动结合起来,既使学习过程变得形象有趣,也使单调劳累的体育锻练变得轻松活泼并富有意义,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积极的“身体力行”中心领神会地掌握了知识,也同时锻练了身体,增强了体育素质。另外此次活动中,我只是提出要求稍加指导,从计划、准备到组织、实施基本由学生自己完成,这一方面培养了学生们的组织管理能力,也使他们在活动加强了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集体主义思想。

活动二、千方百计测重力加速度

高一学完力学知识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课外活动:请你用所学的力学知识,设计几种测定重力加速度的方法,并亲自做一做,比较一下结果,并分析造成误差的原因和改进措施。题目一公布,同学们就活跃起来了,积极地查资料、想办法、互相交流、讨论,综合运用刚学的力学知识,设计出了多种方案,并一一实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方法一、根据G=mg,只要测出给定物体的重力G和质量m,便可由g=G/m求出。这种方法从原理到实际操作都十分简单,而由于中学条件下无法十分精确地测量力,导致误差较大,但这也不失为一种简单朴素的方法。

方法二、利用自由落体运动知识,测出下落高度h和下落时间t,根据公式h=gt2/2,即得:g=2h/t2。学生们实际实验时,登上四层高的教学大楼,用卷尺测出楼高(下落高度);而测下落时间时,大家又设计了多种方法:有的同学在地面放一块铁板,从楼上释放重物的同时开始启动秒表计时,当听到重物落地撞击铁板发出响声时结束计时,有的同学则设计了一个巧妙的电磁继电器装置用来自动控制计时等等。这一实验学生很容易理解,因而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实验十分起劲,同时他们还模仿了比萨斜塔实验,验证了轻重不同的物体同时落地,但是,由于该实验中空气阻力的不可避免、计时的误差、测量高度的误差等因素都会影响测量结果的精确度。

方法三、利用高一物理学生实验四《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仿照实验三《测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原理,测出自由下落的铁锤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之差ΔS,然后由公式g=ΔS/T2,即可得出g。这个实验综合运用了两个学生实验,体现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综合、灵活应用能力,此实验由于摩擦的存在也会造成较大的误差。

方法四、利用单摆的周期公式测。这种方法教材中已有一个学生实验,但同学们并没满足于此,他们积极开动脑子,对实验作出了许多改进,进一步减小了误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这次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锻炼了他们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综合性和创造性,显示了学生的才能,使他们的思维素质得到了一定的培养和提高。

活动三、用万用表查电路故障

学过电学知识后,不少同学有这样的困惑:怎样才能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往往可以熟练地解一道电路题,但一碰到实际问题便觉得不知所措,例如排除实际电路故障、或要安装一个简单的应用电路等。1997年高考物理试题中有一道使用万用表查电路中断线位置的多项选择题,即14题。原题为:

在图示电路的三根导线中,有一根是断的,电源、电阻器R1、R2及另外两根导线都是好的。为了查出断线,某同学想先将万用表的红表笔连接在电源的正极a,再将黑表笔分别连接在电阻器R1的b端和R2的c端,并观察万用表指针的示数,在下列选档中、符合操作规程的是:(图略)

A、直流10V档B、直流0.5A档

C、直流2.5V档D、欧姆档

该题设计新颖、构思巧妙,将物理知识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求学生不但能熟练地掌握有关万用表的原理、使用等知识,而且要能在实践中灵活地加以运用。因此,我们从该题入手,与劳技老师配合,安排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学习用万用表检修电器的初步知识和技术。

首先我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分析、研究上题,并做出总结,学生们很快便从理论上掌握了方法,明确了用万用表的电压档、电流档、欧姆档或三者组合起来都能够方便地查出电路的故障,只是在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上有所不同。然后我们又在实验室设置了许多故障电路,让学生亲自动手查除其中的故障,经过反复地练习,同学们能够将理论知识跟实际操作熟练地结合起来后,我们又将搜集来的有故障的小收音机、录音机、电话等小电器发给大家,让他们结合劳技课上所学的电子技术知识学习检修其中的故障。同学们兴趣非常高,但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为此不少同学主动地学习了有关电子技术、无线电等知识,掌握了焊接、装配等技术,克服了这些困难,看到自己修好的小收音机,他们都高兴得跳了起来。

这次活动持续时间很长,从学习知识、练习方法,到真正地实践检修,一个多月后才有第一台收音机修好,期间的困难也确实很多,但同学们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兴趣,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克服困难直止成功,表现了他们的坚强和毅力。有几个同学甚至还成为维修“高手”,他们已能熟练地排除一些小电路故障,日常还利用自己的技术主动热情地为大家服务,在学习雷锋的活动中表现突出,成为助人为乐的标兵,从而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另外这次活动也渗透着现在流行的“STS”教育的思想,将学科理论、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对于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活动四、美丽的七色

课外活动论文范文3

1.课外体育活动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在社会、家长以升学为中心的思想指引下,学校重智轻体的观念很难改变。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下,虽然从表面上看每周都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满操场都是活动的学生,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学校在不少情况下都是为了应付检查,作给领导看的,片面抓升学率,一切围绕“中考”和“高考”转的情况依然存在。

2.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得不到保障。现在学生的学习负担重,各科作业太多,需要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来完成作业,有的甚至做作业做到晚上十二点,影响了学生第二天早锻炼。

3.课外体育活动场地有限,器材少。现在许多学校学生人数较多,体育活动场地少,器材严重不足。甚至有的学校以安全隐患为由把原有的室外单杠、双杠、肋木、平梯、跷跷板等学生喜欢的体育设施拆掉。其它体育器材没有专职的教师管理,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器材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跳绳、毽子等都是学生自带,学校没有提供必要的体育器材。

4.课外体育活动项目单一。有些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没有统一管理,没有体育教师指导,都是以班主任安排一些简单的体育锻炼如跑步、做操等。谈不上丰富多彩,制约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5.课外活动,只求安全。在体育运动中,“安全第一”不可少,但学校体育也不能为了安全而不搞运动。因为体育活动过程,是以身体活动为主的学习过程,在运动过程中,稍有不当就易发生伤害事故。目前很多学校领导和教师为了避免伤害事故,采取了一些消极预防方法,对体操、田径等危险性较大项目,不想开展。学生活动内容相应减少,学生的运动激情相对减退。

二、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

1.早操、课间操。早操、课间操的组织方法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定。在场地器材的安排上,可集体与分散相结合;在明确内容上,可统一安排和自选相结合;在工作方法上,体育教师、学生干部、班主任应该互相配合;在活动效果上,可平时考勤与抽查评比相结合。

早操、课间操要有专人负责组织,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密切配合;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使学生充分认识“两操”的重要作用,使之成为自觉行动;可通过会操表演、比赛等方式来提高“两操”的质量。

2.班级体育锻炼。班级锻炼是以班级为单位分成若干小组,在班干部和锻炼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的体育活动。班主任和体育教师应进行指导,要在时间、内容、组织和生理负荷等方面要提出具体要求。

班级体育锻炼的内容,可以与体育课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围绕《课程标准》开展锻炼,可以与传统体育项目和学生喜闻乐见的简单易行的非正规项目,如与游戏、校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

3.体育节。体育节一般有“体育周”和“体育日”两种形式。

“体育周”是集中利用一周下午课外活动的时间,组织各种宣传教育、锻炼、比赛等活动,如体育专题报告、体育讲座、体育知识竞赛、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游戏等。开展“体育节”活动应列入学校的体育工作计划,成立临时的指挥机构,取得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并作好充分的准备。体育周结束后要做好总结工作。

“体育日”一般是结合有意义的节日或重大的国际、国内的体育活动日,利用一天和半天的时间,开展专题性的体育活动,进行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一般可组织全校性的活动,也可按年级、班级进行,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节假日体育。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可以在校内进行,也可以到大自然中组织进行。校内活动,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器材等活动条件,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要加强领导,搞好组织工作,注意安全和卫生,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三、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建议

1.管理者要重视。要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研室、班主任、任课教师、学校医生,以及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等部门在课外体育活动的作用,切实把青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放在教育工作、体育工作的重要位置。

2.加强学生组织建设。要充分调动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适合不同年龄、性别和学生需求的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使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得到保证。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和使用好学生体育骨干,使他们在体育组织中发挥积极作用。

3.安排好时间和提供必要的场地、器材、设备。要安排好时间,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锻炼时间和相应的场地器材。把“阳光体育”工程落在实处,加大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力度,学校要按国家规定建设体育场地配置器材。

4.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与比赛。各级教育、体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组织、公共体育场馆都要组织适合学生参加的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及竞赛。要针对当前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重点开展长跑等简单易行、锻炼价值大的体育活动。

5.加强宣传。思想教育工作要有针对性,要符合实际,教育要形象化,多样化。宣传的重点是学生、家长,要使家长深刻认识从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出发,应以“健康第一,学习第二”,使家长自觉督促孩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要对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宣传,积极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6.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要使课外体育活动的工作坚持有序的进行,需要认真贯彻有关法规制度、考勤制度、检查评比制度和定期测验制度等,使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得到保证。

7.加强医务监督。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工作,医务监督是必不可少的,定期对学生健康进行测试,随时处理学生的一些运动伤病,保护学生的健康,确保课外体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谢琼桓,刘德佩,白君玲.2010年中国社会体育的战略构思.体育科学,1997,17.

[2]龚坚,张新.体育教育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刘清黎.体育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课外活动论文范文4

关键词:中职语文 课外活动 工具性

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不仅能使学生习得母语知识,亦能帮助学生提高沟通能力,使其听、说、读、写能力得到提升,进而改变以往职业教育过于重视技能的现状。为确保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把握中职学生的学情,据此开展与之匹配的语文教学活动。而语文课外活动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各种素质与能力,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一、中职语文教学的特点

中职语文教学呈现出了很多新的特点。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当前中职语文教学比较偏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同时,多数中职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不足,尤其是对于非专业课――语文,更是缺乏学习的动力与积极性。

1.偏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他又强调:“语文是人与人交流和交际必不可缺的工具。”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较为突出,中职语文课程能够帮助中职学生提升母语运用能力,进而帮助学生提升个体素质,使之成为符合现代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2.中职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从年龄构成情况来看,中职学生的年龄相对较小,因而其在知识体系架构层面、知识理解层面相对不足,并且大多数中职学生不具备明确的择业观,因而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这种情况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学习。

二、中职语文课外活动开展的必要性

为了促进中职语文工具性的实现,同时充分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必要开展课外活动。

1.促进语文工具性的实现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中职阶段,学生即将走向工作岗位,语文学习也应该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有所帮助,应该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满足岗位需求的能力。而在课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语文的工具性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学生可以在课外活动中学会运用语文知识,从而在促进工具性实现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的实践性。

2.调动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课堂,语文兴趣的培养也不能仅依靠课堂教学。尤其是在中职阶段,学生本来就对语文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加之语文课不是专业课,很多学生因此更不热衷于学习语文。所以,中职学生缺乏语文学习兴趣是让很多教师苦恼的原因。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符合中职学生好动、猎奇的心理,它能创造各种情景和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兴趣盎然,使学习轻松愉快。因此,中职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是十分必要的。

三、开展中职语文课外活动的策略

具体而言,在中职语文课外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组织,强调落实,根据中职学生特点设计活动内容,创新课外活动的形式。

1.精心组织,强调落实

中职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应该精心组织,强调落实。那么,如何精心组织呢?当前,普遍认为实用性、职业性和生活性应当成为普通文化课程内容改革的基本理念。语文活动训练应着眼于学生听、说、读、写以及提取信息能力的培养,语文活动的设计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训练的材料应尽可能来自日常生活或挖掘其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语文活动可以与专业实训紧密结合在一起,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不断地精心设计与组织,语文课外活动会更加科学、饱满,而只有教师不断地探索、实践和落实,中职语文课外活动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2.根据中学生的特点设计活动内容

中职学生的特点是比较鲜明的:一方面,中职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中职学生个性活泼,创造力较强。因此,教师应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设计课外活动的内容。一方面,根据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缺乏学习兴趣的特点,教师应该设计一些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外活动,例如,带领学生参加招聘会,让学生感受招聘会的氛围;另一方面,根据中职学生个性活泼、创造力较强的特点,教师可以将课外活动的选题交给学生,在学生的建议下,积极组织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的新鲜点子来点亮课外活动,使课外活动散发出更迷人的光彩。

3.创新课外活动的形式

课外活动的形式有很多,辩论赛、模拟情境、读书会、课本剧等,都可以成为学生课外学习语文、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方式。笔者仅从通过辩论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和通过真实与情境模拟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知识学习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其他的课外活动形式,仍需教师不断探索。

(1)依托辩论赛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对于中职语文教材中的一些篇目,例如《项链》《天堂与地狱比邻》等文章,内容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如果教师采取常规的讲授方式,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十分有限。因此,语文教师可以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在课外组织学生举办辩论会,将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出来。例如,《项链》一课的课文学习结束后,笔者给学生提出了一个辩题:玛蒂尔德的悲剧到底是谁造成的?是她咎由自取,还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大环境使然?然后,组织学生课后进行分组,查阅资料,在课外开展一次辩论赛,两组学生分别担任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

(2)依托真实与情境模拟,组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针对中职语文教材中的演讲词、广告词等应用文内容,语文教师可以据此为学生创设模拟情境,以便使学生从中获得职业体验。例如,为了提高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能力,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校园招聘会,并且参与到应聘的过程中,真实地与面试官进行交流、询问,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应聘面试的程序和要求,掌握面试的知识和技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临场应变和沟通能力。借助这样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宝贵的求职应聘体验。

四、小结

笔者从中职语文教学的特点入手,对中职语文课外活动开展的必要性和开展策略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课外活动是学生从课内知识的学习走向课外实践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所必经的路径。教师应该积极利用开展课外活动的机会,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能力,真正发挥课外活动辅助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促进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晓婷.中职语文课外活动开展现状分析与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10).

[2]赵晓辉.谈中职语文课外活动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07(12).

课外活动论文范文5

摘 要:本文论述了如何将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和演讲培训有机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提高其综合素质。

关键词:第二课堂活动;演讲与辩论培训;学生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106-02

一、引言

近些年为了推进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教育部先后修订了《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和《大学英语课程大纲》。修订后的两版大纲均指出了我国现今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在语言技能训练中往往强调模仿记忆却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国内学者文秋芳等(2010)通过对全国11所高校2189名文科学生思辨能力的调查发现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降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往往在口笔头表达中出现逻辑性差、表达困难等问题(高一虹,1999)。针对这些问题,两个新版大纲同时指出当今外语教学应加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随着要求的提出,国内各个高校教师纷纷撰写论文提出新的课程规划,如任文(2007),刘艳萍(2009)等提出演讲教学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周淑珍(2004),李凤荣(2005)则提出通过各类型的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虽然笔者所在高校也一直举办一些常规性第二课堂活动,如英文歌曲、配音大赛来丰富同学课余生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学生在用英语做交流时,依然存在言辞表达不准确,缺乏创新观点等问题。选拔出来的学生在参加省、市和部级各类英语大赛中也收效甚微。第二课堂活动并未真正成为课内教学的延续,学生缺乏一个课内外相互结合的平台来活跃其思维、拓宽其知识范围,加强其人文素养和提高其思辨能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所在的课题组重新定位了当前第二课堂活动的目的,将演讲和辩论课程的建设与二课堂活动紧密结合,期望能真正实现学生语言、知识范围、心理素质和思辨能力全方位的提高。

二、二课堂活动和演讲培训课整体规划的必要性

高校英语的课内教学(无论专业与非专业)长期以来强调对学生的语言基本功的培训,模仿、记忆、重述都是常用的课堂训练环节,缺乏对思维方式和判断力的培养。广大学生也以通过各类考试,获得不同程度的等级证书作为学习的终极目标。即便有意识的要提高外语的表达能力、提高沟通技巧,往往也会因缺乏相关技巧的培训而无法在语言使用层面产生巨大飞跃。此外,二课堂活动如仅仅设计以模仿和背诵为主的配音、朗诵大赛则无异于课内训练,难以做到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突破。

演讲辩论培训课和第二课堂活动整体规划强调在课内(即演讲辩论课)加强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合理安排信息要点、掌握公众讲话技巧的能力;课外为学生搭建相应的实践活动的平台,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其学习动力,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这样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保证学生从学习知识到学习方法,从懂得语言用法到会用语言,从学习交际到交际中去的能力不断加强。

三、改革后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

为了解决本校学生口语表达方面开口难,内容空洞等问题,笔者所在的课题组一致讨论认为应将演讲与辩论培训课作为整个体系的中心位置。以该课程所提出的训练目标位依据,设计我们的第二课堂活动,以演讲辩论课为圆心辐射带动各项活动的开展。在课题开展的一年半里,我们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演讲辩论培训的方式。笔者首先在外国语学院英文系作为试点,每周三为学生开设2节有关演讲和辩论的培训课程。授课教师为学院外籍教师,课题组教师与其他3名中教配合辅导学生。培训课每学期为17周,学期末参加演讲测试,合格者会给与创新学分。学生的主体为2、3年级,少部分为1年级新生。整体课程的设置也充分考虑到了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接轨,并为第二课堂活动做指导。

(二)在第二课堂的活动中,首推每年一次的英语演讲赛和辩论赛。演讲赛在每学年第一学期举行,比赛形式分定题演讲、即兴演讲和现场回答三个部分;辩论赛则在第二学期举行,比赛模式与现今国内举办的大赛保持一致,即采用英国议会制的辩论格局。中教负责对入选选手做进一步的除常规培训外的赛前指导。校内比赛选拔出的优秀选手会被推荐参加自治区及部级的相关比赛。

(三)开设外教讲座和口语角。课内对学生在公众演讲技巧上的指导无论从时间和人数上都无法满足非专业学生的需求。外教则利用周五晚上时间为校内非专业同学开办西方文化及公众演讲能力的讲座。在省和部级比赛中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则轮流负责在校内开办口语角活动,以自身的经历感染更多同学。无论是讲座还是口语角我们都期望能带给广大同学更多的信息,扩大他们的视野,树立学习的榜样。

(四)开设英语戏剧比赛。国内学者黄源深(2010)曾提出我国英语人才培养方面必须加强课程设置的改革,语言基本功的课程应当尽量减少,语言文化知识、思想方法和思辨课的比重则需要加强。这期中就包含对西方经典名著的细读,如莎士比亚作品等。为了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避免学生仅仅以掌握语言技能为终极目标,我们鼓励二年级以上学生以班级为单位选取莎剧的片段来表演,各班授课老师负责指导和排演。校内选拔优秀的表演小组还会得到外教的进一步指导,在校内一年一度的外语文化节上公演。2011年优秀获奖者还参加了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莎士比亚戏剧节”的选拔赛。

(五)建立模拟联合国协会。经过60多年的发展,模拟联合国活动现在已经风靡全世界,形式多样,规模不一,有国际大会、全国大会,还有地区级和校际间的大会。通过在校内组建模拟联合国协会并派代表参加校际交流,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且学会了阅读背景资料,会场上书写大量文件,听取发言、阐述观点。在这样一种体验式活动的过程中,青年学生们扮演不同国家的外交官,作为各国代表融入外交情景,自觉主动的运用英语进行表达。这种互动性极强的学习经历不但锻炼学生组织、策划、管理的能力,研究和写作的能力,演讲和辩论的能力,还加强了他们解决冲突、求同存异的能力,与他人沟通交往等多方面能力。

四、改革后的第二课堂活动成效

通过将课程设计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机结合,我校学生在过去一年中积极参与到各种类型的表演和竞赛中,不仅提高了自己语言使用能力,更加强了学习信心。

(一)校际交流和竞赛。2010年1月,我们选派3名同学参加了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莎士比亚”戏剧节。6月份,选派4名同学参加了“外研社杯”和“欧盟-中国友好交流年辩论邀请赛”。4至7月,我校选派10名同学分别参加了在石河子大学和兰州大学举办的“模拟联合国大会”,获得最佳演讲、最佳代表和最佳立场文件奖等多项奖励。10月份,2名同学获得“外研社杯”新疆赛区演讲比赛特等奖,2名同学获得一等奖,4名同学获得二等奖。2名特等奖同学还取得全国总决赛中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

(二)校内文化节的顺利举行。2011年3月至6月间,我们在全校范围开展了外语文化节。在为期3个月的活动中,我们着重开展以培养学生外语思辨能力的为主的各类型活动、竞赛及专题讲座。全校22个学院,近1500多名学生参与了我们从初赛、复赛到决赛的4大类竞赛。各类决赛获奖者参与了文化节闭幕式的汇报演出,在师生中引起巨大反响。

五、第二课堂活动改革的启示

通过一年多的教学改革实践,我校学生不仅语言能力有所提高,其思辨能力也得到很大的发展。这些改革也带给我们更多的启发:

(一)形成动态、灵活的学习体系。在整个第二课堂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的学生一直处于培训、比赛、培训这种连续性的学习体系下。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同时即获得练习的机会,并在教师的协助下发现自我的不足,及时弥补。

(二)提升学生自信、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通过系统的培训和相关竞赛的锻炼,学生不仅掌握了如何有效推理、运用论据、组织观点的方法;也更加注重在公开场合讲话时如何与听众沟通,及非语言因素的使用。有了这些相关知识的储备,学生自信心得以提升,语言的表述也更加准确、清晰、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三)培养了学生互学、互助风气。在课题开展一年多的过程中,我们有很多意外收获,其中之一就是培训班里最早的一批同学在修完课程之后,自发组织起来招募新生,每周一次的协助低年级同学锻炼公众讲话能力。老生带动新生,并树立了榜样,校园内学生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2000.

\[3\]高一虹.外语学习木桶的”短板”——从一次失败的演讲谈起\[J\].国外外语教学,1999,(3):6-9.

\[4\]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1):11-16.

\[5\]李凤荣,安晓灿,孙东菱.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69-72.

\[6\]任文.英语演讲课与能力素质培养\[J\].中国外语,2007,(10):66-70.

课外活动论文范文6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位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连接着小学语文教学与高中语文教学。与小学、高中相比,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内容与方法多有不同。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在难度与小学相比有所提升,要引导初中学生正视语文学习内容,教师需要丰富教学方法,加大语文教学改革。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开展语文教学,有利于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为主题,展开了探讨与分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若干思考。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设计

在教育改革快速实施的今天,加强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具有较强的必要性。要开展多元化的语文教学,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地设计。

一般来讲,初中语文学习的内容主要有教材中的课文以及写作两个主要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讲解课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写作。除此之外,当代初中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以及联想能力的提升。像在阅读理解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对教学方法进行多元化设计。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对文章内容进行解析。教师先引导学生一起去探究文章的大意,发现文章的核心内容与精神,再让学生从自己个性角度去谈个人体验,促进初中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文章。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一个观点。像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审题,发现作文题目的层次性,就能够促进学生写作想法的多元化,让学生的写作结果更加丰富。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实施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开发不同的教学手段,做好初中语文教学创新工作。

(一)丰富初中语文课外活动

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普遍缺少课外活动,教师过于关注课堂内的教学活动,忽视了课外活动的开展。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只有让学生具有学习兴趣,他们才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多元化教学的实施,需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调动,强烈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让学生乐于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所以,当代语文教师要重视课外活动的作用,利用课外活动的有效开展去满足初中学生的好奇心与未知欲望。课外活动的设计应当符合课内教学需求,通过课外活动去扩展学生的视野,让语文学习变得更有乐趣。

比如在开展写作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针对写作主题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像在以“我的自然之旅”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下时间组织学生来一次自然之旅。教师要结合当时的季节,选择不同的自然之旅项目。在春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春游,在夏季,可以组织学生去参加森林公园,开拓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了解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在课外活动中,学生深入观察,与大自然合为一体,有利于其收集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将个人情感与初中语文写作学习结合在一起。

(二)加强分组讨论活动

课堂讨论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教学氛围的活跃。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分组讨论,有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挥,更能让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得以形成,共同探究语文学习内容。分组讨论活动的开展,会让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形式更加丰富,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元化发展。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让思维活跃度高与思维能力一般的学生一组,让学生之间建立学习支架,促进学生共同进步。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选择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促进学生在小组内开展讨论,得出小组讨论结果。

比如讲解《背影》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父亲的背影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作者从父亲的背影中体会到了什么?”这些问题具有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组织学生讨论,有利于学生分享他们的个性化想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合作学习。在讨论之后,教师让每个小组派出一个代表向其它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就感,有利于激发其语文学习兴趣。

结语

课外活动论文范文7

关键词:对外汉语专业 应用型人才培养 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对外汉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立体化教学实践体系(以下简称“体系”)的构建是对外汉语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就对外汉语教师培训与人才培养而言,传授知识较易,培养能力较难……”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该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我们将致力于研究探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环节体系的构建和改革。如何构建尚并无深入研究和实践。目前的主要认识有:

1 实践为重。通过语言结对、汉语课堂观摩、根据授课内容编写教案、课堂教学实践,锻炼对外汉语教师的业务能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深化对课堂教学内容理解的实验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性活动、专业相关的弘扬中国语言文化精神的活动。

2 “最好能具备绘画、书法、唱歌、表演和编导等艺术才能。不仅在教学中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义或文章。”

3 分阶段教育实践模式。“包括课上教学实践、课余活动教育实践、参与性教育实践、仿真性教育实践、方法性教育实践、社会实践、教育实习等。”“大一、大二进行课上教学实践,课余活动教育实践,参与性教育实践,社会实践四项较容易的实践项目。”“大三、大四以实践为主,进行课余活动教育实践,参与性教育实践,仿真性教育实践,方法性教育实践,社会实践,教育实习六项实践内容”。

国内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通常为课程实践(实验)、社会实践、专业见习、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缺少宏观策划与微观运作的体系化考虑。如何构建对外汉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对对外汉语专业建设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现实的意义。

二、对外汉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立体化教学实践体系

(一)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实现途径

对外汉语专业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注重语言学和汉语言理论素养及其运用能力、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体系”既是专业办学水平的体现,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链环。“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一定的涉外项目组织工作能力,做到“两强”,即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的强,又有专业实践能力的强。

(二)八个层面的“体系”

“体系”具有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多功能的特点,“多角度”是要避免只有检验教学内容学习结果的单一角度;“多方位”是要从多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多功能”是每一个教学实践的内容既有自身的功能,更有综合合力的功能。“多角度”、“多方位”、“多功能”最终体现到“多层面”上,即课程实践类的实践课程、课程实践、境外课程学习(SAP,Study Abroad Program);实践类的教学实践(实习)、国际教育文化交流团体工作、专业社会实践、自愿者组织、学习型社团活动等八个层面。

(三)课程实践类

1 《对外汉语专业实践》指学生参加涉外活动项目的设计、实作并获得学分的课程,它着重专业实践能力养育过程。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渠道为文化交流团体工作(夏令营等),长短期汉语文化教学,SAP+实践,语言、生活伙伴等,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小组实践活动。根据实践任务、次数和时长作考核,指导教师作阶段性指导评价和最终评价。

2 课程实践是指汉语言理论、对外汉语教学法、中国文化等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1)《现代汉语》、《对外汉语教学法》

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对语言本体和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学习和思考。课程实践教学环节:①课程学习小组,通过多边互动与协作的信息交流、问题探讨、成果分享,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合作精神;②教学小组活动,观摩见习留学生课堂教学,作小组主题讨论、撰写教案、设计教法;③评价,教师对学生在课程小组活动、教学小组活动过程中的能力表现进行过程评价和总绪性评价。

(2)《中国文化技能与传播》

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是一门综合多学科内容、多学科教师任教、以专题形式修读的课程。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是汉语教授者,更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作为汉语文化教授者,需要有辅助教学的诸如简笔画、书法等能力;作为传播者,需要对书法、国画、武术、剪纸等蕴含中国文化精神的具体样式有一定的掌握。本门课程需要和相关的书画、京剧等学习型社团结合起来。

(四)实践类

实践类含国际教育文化交流团体工作、自愿者组织、学习型社团活动、教学实践、专业社会实践五个课程体系外的两个实践活动板块:扎实基础类――国际教育文化交流团体工作、自愿者组织、学习型社团活动、专业社会实践,扎实教学实践能力、职业素养、跨文化交往能力和国际意识。展现才干类――教学实践(IAP、SAP[课程学习+实践]、校内实习)。

1 国际教育文化交流团体工作:学生参与夏令营、文化交流团体服务等项目的设计与开展,担任教学活动、语言生活伙伴,在任务中获得中华文化传播技能、项目组织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

2 教学实践:传统实践中结果性检验项目,主要有境外汉语教学实践(IAP,Internship Abroad Program)和校内实践两种,实践对象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

(1)IAP:是对外汉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运用能力、外语水平与实际运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水平、跨文化交际与国际意识、独立工作与敬业精神等都得到全面考验和提升。

(2)校内汉语教学见习、实习:在学校相关单位担任汉语言、文化教学项目的专业实习实践活动。教学单位以组织安排学生听课、观摩课堂教学、撰写教案、独立授课、课外辅导及参与短期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等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进行校内实习实践,锻炼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课外活动论文范文8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含义;形式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含义

思政课是高校的一门公共课,长期以来其教学主要依靠单纯的理论教学来进行,暴露了诸多弊端,表现如下: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授课方法单一,以理论说教、灌输为主,重课堂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养成;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和学生实际;缺乏感染力和说服力。很多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教学效果很不理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理论界对思政课教学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

1.思政课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思政课课程的一种教学形式。当前诸多高校在制订的教学计划中,对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定为2∶1。笔者认为,这种安排比较合理,因为思政课毕竟是理论课,实践教学应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虽然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但没有理论的实践更是盲目的。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教学可以通过活生生的事实、图像、资料以及亲身感受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认识,甚至可以“解惑”,这种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课程教学效果。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思政课课程的一种教学形式。之所以强调这点,原因在于人们往往把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专业实习混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青年学生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参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主要是团学组织和学生会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勤工助学等形式开展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一种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表现形式。实践教学则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手段,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的一种教学形式。可见,二者有许多相通的地方,但实践教学是一种课程意义上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与课程理论教学相呼应,为该课程教学目的服务。把宽泛意义上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思政课范畴是不明智的。专业实习是为达到专业课教学目的进行的教学环节,与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的也是有差异的。

2.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通过具体的实践形式对理论知识的内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实践形式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实践形式”简单地讲就在于要学生亲自去做。除了上课听老师讲理论以外,还要把全身调动起来去“看”、“听”、“做”、“写”,去感受理论的真实,实现对理论的内化。所谓“看”,也就是参观,通过参观中国革命圣地、中国革命纪念馆、博物馆、各种建设科研成就展览等,以获得更多感性认识。所谓“听”,就是请专家、模范等给学生作报告,让学生拓宽眼界,感触社会中的真实。所谓“做”,是指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主题,让学生亲身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寒暑假“三下乡”活动等。所谓“写”,就是在“看”、“听”、“做”的基础上写体会,写感想等。

综上所述,笔者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进行如下概括: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在完成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具体实践途径,达到对思政课课堂上学习的基本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吸收、内化,实现对思政课基本理论、原理的应用,从而进一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

1.校内实践教学的形式。校内实践教学主要是在学校内,根据理论教学内容安排的非传统理论教学形式的教学活动。根据不同的理论教学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形式:①案例教学,围绕相关教学目的,把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来思考、分析这些案例,并且独立地作出判断和决策,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②观看记录片等影视资料。组织学生观看、邓小平等伟人的相关纪录片,为真实全面理解他们的思想奠定基础;观看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验教训等方面的纪录片,如《复兴之路》、《大国崛起》等;观看当代大学生最关注的问题的影视片,如《青春中国》等。让学生在声情并茂中深化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③开展读书活动。教师要求学生有目的地阅读一些原著与名篇,写读书笔记,并定期批阅和组织心得体会交流,这样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理论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可以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能力和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同时也能为搞课题研究提供智力的支持。④安排授课实践。根据学时安排,教师可以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授课实践,规定相应题目,让学生备课、讲课,从中体会教师的辛苦,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⑤组织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围绕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活动主要包括:文化艺术节活动、科研征文活动、演讲、辩论比赛等。这些活动不仅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而且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2.校外实践教学的形式。校外实践教学主要是在学校外开展的思政课非传统理论教学形式的教学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具体形式:①参观考察。根据理论教学的内容安排,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观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等,考察具体地区或单位的具体情况,找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如利用学生假期,参观伟人故里、革命遗址、纪念馆、烈士陵园等重要历史纪念地;考察厂矿、商场、公司、农村,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参观考察后撰写观后感和调查报告。②志愿者行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参加公益性劳动,关心社会的发展,如普法宣传,禁毒宣传,环保宣传,慰问老人,为残疾、贫困者献爱心活动,参加法律咨询,参加抗灾救灾以及义务生产劳动,参加边远山区的支教活动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真实的锻炼。③见习、实习、勤工俭学、课外科技活动。通过让学生亲眼目睹,亲自动手,达到加深认识、强化记忆、自觉践行的目的。通过勤工俭学,课外科技活动,使大学生重新认识和发现自我,领悟到自我的价值,学到书本上所学不到的东西,看到自己与现实的差距。

作者单位: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

参考文献:

[1]王金全.张善英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内涵和目标初探[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6(9):23-25.

[2]柳礼泉.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J].思想理论导刊,2007(3):36-38.

课外活动论文范文9

【关键词】提高;阅读能力;课堂;课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随着新课标的不断落实和推进,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越来越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语文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构成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对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一种考察,同时,阅读理解也是高考考察的重要方面,所占的分值也越来越大,如何切实可行的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从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方面抓起:

(一)立足“课堂”主战场,切实提高阅读能力

课堂阅读教学,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既接受教师和阅读文本发来的信息,又是信息输出者。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这也是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开展互动课堂阅读,把学习的主动权和活动空间还给学生

互动的课堂阅读教学,充分体现了阅读教学课堂的特点:建构互动的思维活动空间,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获得阅读的情感体验,显示出互动的课堂阅读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传统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

如在赏析鲍照的《行路难》时,结合北大才女刘媛媛的演讲视频《寒门难再出贵子》,在课堂上适时围绕“你是否赞同‘寒门难再出贵子’的说法”掀起辩论赛,引起了学生的强烈讨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情操的陶冶和对作品的感悟。

2.开展研究性语文学习活动

在某些单元,我结合课外阅读,开展了自己认为比讲课更适宜的研究性阅读活动。比如,人教版必修第四模块的长篇小说单元,都是名著节选,为了更好地解读作品,有所收获,我没有面面俱到,而是要求大家在单元必读的基础上选择一部来进行研学,在指导下写成小论文。如:《论语》名著导读活动中,学生们撰写了《论语对高中生的积极影响》、“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第二)思考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浅谈〈论语〉思想的批判与接受》等论文。

同学们在研学的过程中,从选题到搜集资料,到提炼观点,到初稿,再不断修改,最后成文,不但通读了作品,还要通过上网等参阅了大量资料,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学会了阅读和研究的方法,这也是提高学生阅读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3.开展专题探讨,合作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在课前由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研习问题或学生预习时遇到的问题,以专题研读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然后在课堂上讨论、研习成果的展示、交流,形成共识,达成教学目标。

如教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就是采取这种教学形式:由学生或教师提出课文研读的专题,然后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专题探究,形成文字材料的研读成果或用课件演示,在课堂上由小组代表发言,再由全班同学对其研读成果根据上述的评分标准进行打分,然后质疑,共同探讨,形成共识。若有疑难则通过教师的点拨,师生共同来解决。教x《林黛玉进贾府》,我是这样设计了如下专题:1.贾府建筑结构和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研究;。2.林黛玉性格研究(肖像、语言、细节);3.王熙凤性格研究(人物出场、肖像、语言);4.贾宝玉性格研究(出场、肖像、语言、诗词刻画),小组的学生谈完研读感受后由全班给他们打分,并提出疑问,形成全班的质疑、探究、交流。这样的教学组织,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收集归纳信息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用这样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更为有效。

(二)要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

要树立“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观点,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教材仅仅是例子”,通过“例子”的阅读教学,同类辐射,学生才能触类旁通,在课内“例子”“举一”的基础上,更好地在课外阅读中去“反三”,养成课内外相结合的习惯。

1.由课内阅读延伸出来,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教授《林黛玉进贾府》之前,引导学生开展《红楼梦》前五回目的阅读,让他们了解贾府的人物关系,以及木石前盟的故事,进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中宝黛初会时的场景“这个妹妹在哪里见过一样。”。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物形象的理解,进而引导学生读《红楼梦》关于“金陵十二钗”的判词,进而解读判词中关于人物命运结局的暗示,还引导学生读红楼梦关于刘姥姥两次进大观园的章节,引导学生感知刘姥姥的人物形象,领会刘姥姥的外交艺术。

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引发了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这样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的做法,可以让课内阅读产生巨大的晕轮效应,由课内阅读延伸开来,带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进而有力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