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军队后勤工作计划集锦9篇

时间:2023-03-13 11:07:09

军队后勤工作计划

军队后勤工作计划范文1

罗文,本名罗文波,1913年4月28日出生于热河省凌源县(现辽宁省凌源市)四官营子乡小房申村。罗文的祖父从山西榆次罗家庄闯关东来到东北,后来罗文的父亲经商创业有成,一家人终于在热河省的凌源县城安家定居。15岁时,罗文考入凌源县国立初级中学,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春高级师范学校。“九一八”事变后,罗文放弃长春高级师范学校的学业,于1933年冬考取洲国第二批官费补助留日生。第二年的4月,他进入日本成城学校留学生部补习日语,准备投考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军救国。经同学中共党员王岳石介绍,罗文秘密参加了中共组织“东北青年解放社”。1935年春,他受王岳石的派遣,回国考取了奉天军官学校,后再度赴日留学。“七七”事变爆发,罗文冒着被杀头的危险秘密回国,投奔延安,先后在安吴青训班、抗大四期、抗大三分校“东北干部队”学习工作。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9月,“东干队”副队长罗文与队长张学思、政委高存信率84名队员告别延安,准备依托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打回东北。党中央十分重视这批为奔赴东北而专门培养的优秀青年干部。为了保障他们的安全,晋察冀军区的聂荣臻司令员安排他们先到冀中军区工作,等开辟东北的时机成熟后再前往。在1942年冀中“五一反扫荡”战役中,冀中军区司令部队训科副科长罗文协助吕正操司令员、沙克参谋长指挥作战。而且罗文在“掌史突围”的战斗中,第一次指挥就表现出色,这次战斗也被中央军委誉为“平原游击战坚持村落防御战的范例”。

1943年6月,担任冀中军区主力第十七团参谋长的罗文奉调担任冀东军区曾克林部第七区队队长兼政委、凌(源)青(龙)绥(中)联合县工委书记,独立率武工队深入洲国腹地开辟抗日根据地。罗文在《自传》中曾回忆说:“部队在东北严寒期40多天未进过村庄,挨饿,吃野菜、杏仁”,“逐山头、逐山沟、逐村、逐户的斗争,极端惨酷、错综复杂。”罗文出关指挥攻下周杖子金矿,收编青龙县钓鱼台乡周子峰自卫团,坚持长城沿线千里无人区反“集家并村”斗争,成功开辟了凌(源)青(龙)绥(中)抗日根据地。七区队5个连600多人被老百姓称为“罗文部队”,冀热辽军区司令员李运昌1945年4月1日发表的《屹立在敌后之敌后的冀热辽抗日根据地》中说,部队信赖罗文是“会打仗的知识分子”,地方拥戴罗文是“会做政治工作的部队首长”。

收复东北 抢占先机

在收复东北中,罗文是成功接洽苏军的第一人。1945年8月24日,冀热辽第十六军分区副参谋长罗文担任了八路军挺进东北东路纵队先遣队队长,他带领侦察排长和十二团五连,携电台先于大部队从台头营向关外进发,沿北宁铁路寻找联络苏联红军。在关外第一县绥中的公路上,身着笔挺军装的罗文礼貌地拦住了两辆拖着火炮的苏军卡车,并递上事先用俄语写好的国民政府第十八集团军慰问信。苏军少校看过慰问信后,也自我介绍是外贝加尔方面军第17集团军武装侦察小分队少校营长伊万诺夫。在绥中县城的苏军指挥部,在罗文的争取下,苏军队长同意在前往山海关途中与曾克林司令员会面。罗文还向苏军争取火炮配合,以配合曾克林部一举攻下了日伪军据守的山海关。在锦州,罗文给日军和伪军上层军官中的同学送出多封信件,兵不血刃,争取北宁线日伪军两个旅约7000人全部投降。罗文与苏军上校协商共同接管锦州地区14个县,由十六军分区参谋长王珩留下成立卫戍司令部。9月5日凌晨,罗文随司令员曾克林、政委唐凯率2000多名官兵乘一列40节的火车开进沈阳。罗文联系到苏军沈阳卫戍司令卡夫通的副手“中国通”拉夫钦科中校,后与曾克林、唐凯一同征得苏军同意部队驻守沈阳。9月7日,苏联近卫军第六集团军司令克拉夫琴科上将、图马尼扬中将会见并宴请曾克林、唐凯、罗文等人。席间,苏军建议曾克林部队先以“东北人民自治军”名义开展活动。次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沈阳卫戍司令部挂牌,曾克林任司令员,罗文任参谋长并分管对外联络。罗文千方百计将苏联红军的“默许和伟大的同情”作用发挥到最大,还办妥一批有马林柯夫签名的苏军占领区铁皮特别通行证,为我党政军人员开展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经略东北,罗文推动急速扩编东北军队。他建议曾克林兵分五路沿北宁、南满、安奉、奉吉、中长等铁路线迅速接管城市、收缴武器、收编旧武装。在随后的3个月内,东北人民自治军就扩编到10万人。沈阳卫戍司令部面对的是“奉天市公署”摇身一变的“维持会”,市区治安极其混乱,枪声爆炸声不绝。罗文利用在洲国军官学校和日本留学的关系,争取了沈阳中的一批军官,解除了沈阳军、警、宪1.5万人的武装。罗文还争取留用了许多日籍技术人员,他要求十六军分区官兵对留用的日籍人员给予人格上的尊重、生活上的优待。罗文兼任本溪卫戍司令期间,在成功取得林弥一朗等日籍军事技术人员的信任,在本溪组建起东北人民自治军空军航校、炮兵旅、坦克团。到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仅招用日籍医护人员就有8000人。许多日籍技术人员随四野南下征战,一直打到海南岛。

东北决战 参谋智囊

在解放战争的东北战场,罗文连任三纵、四纵、五纵三个主力纵队副参谋长及参谋长。他精于谋划,长于练兵。对训练“旋风三纵”、“敢打硬拼四纵”、“后起之秀五纵”贡献卓著。主官曾克林、吴克华、万毅都对其十分信赖和倚重。

北满三下江南、南满四保临江是扭转东北被动战局的关键战役。1946年11月,新任辽东(南满)军区司令员的肖劲光赶到临江三纵司令部驻地。期间,罗文与肖劲光同处一间指挥所,同车勘察地形。对这段经历,罗文在《自传》中写道:“肖劲光到南满后亲自指挥我们纵队近50天。规模大,加上战斗多,我个人在军事指挥上学到很多东西,是我在实际战斗中学兵团作战组织指挥收获最多时期。”四保临江战役,三纵与四纵紧密配合在运动中歼敌有生力量,创造了红石砬子等许多经典战例,粉碎了杜聿明“先南后北”的东北剿共作战计划。时任四保临江前方指挥员的四纵副司令员韩先楚,晚年谈及选打敌89师歼灭战时曾对人说:“告诉你们个秘密,我有个好参谋长,他叫罗文。”

1947年8月上旬,东北行辕主任陈诚提出“固点、联线,扩面”的作战方针,被东北民主联军历时50天的秋季攻势粉碎。1948年1月飞抵沈阳,增设东北剿匪总司令部,调卫立煌为东北行辕副主任兼剿匪总司令。辽东(南满)军区四纵司令员吴克华指挥四、六两个纵队和辽南吴瑞林独立一师及军区炮兵部队夺取辽阳、鞍山。罗文在这期间协助吴克华周密制定了先扫、步炮协同攻城的计划,指挥部队如期连下两城,乘胜扩大战果奔袭攻下营口。卫立煌上任20多天就损失3个师3座城,坐困沈阳。

1948年春,20万东北翻身农民补充到东北军区扩编的12个纵队。5月,罗文调新组建的五纵任副参谋长。罗文到任就抓练兵,苦练半年,辽沈战役中五纵有不俗的表现,出色地完成了彰武阻击任务,在9个纵队围歼廖耀湘兵团10万大军的战斗中,五纵歼敌近2万人。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主力10个纵队兵分三路入关。12月12日上午,罗文接到中央军委及东总电令:抢占丰台,全力切断宛平(丰台)敌人退路。五纵一路攻击前进,提前一天抢占北平守军的供应基地丰台西仓库,缴获百余辆坦克、装甲车,成为解放战争中我军缴获最多的一次战斗。五纵参与围困北平期间,罗文协助副司令吴瑞林举行宛平攻城爆破演习,、彭真、程子华等首长都来观看。惊天动地一声巨响,800公斤炸药将宛平城墙炸开一个大洞,把困守北平的傅作义吓了一大跳。

大军南下 保障功臣

1949年3月,罗文被调任四野后勤部参谋长,筹备大军南下后勤保障,部长周纯全,政委陈沂。四野共有4个兵团12个军,以及特种兵、铁道兵等部队近百万人,罗文抓紧赶制出百万大军南下后勤保障计划,筹备召开供给、卫生、行军沿途保障及铁路运输等后勤专题会议。

南下后勤保障计划中规划成立天津留守站和6个后勤分部,依托分部开设兵站运输线和兵站医院,各方向南下部队分别实施伴随保障。四野后勤部拆了东北的5条铁路,确保自天津经济南、徐州、郑州至信阳铁路运输干线的畅通,后勤部自备了4个汽车团共1200辆汽车接续铁路运输。动员地方保障力量,委托华北人民政府70华里设一小站负责柴草供应,200华里设一大站负责粮秣供应。在大部队开进之前,罗文筹划先期发出200多趟专列,将7422个车皮的弹药以及粮食、豆饼(马料)等物资运抵郑州一带。同时,给各军提前拨付3个月的经费、食盐和药品,印发了途中使用的粮、草票证,制定了统一的粮食、菜金伙食标准,颁布了不许扰民的宿营规定和买卖公平的采购政策等。四野作为实力最为雄厚的野战军,其南下成功的后勤保障工作开启了我军正规化后勤的历史新篇章。

1949年12月中旬,四野首长召见罗文,当面交代任务:带一批干部立即赴广东,靠前组织指挥海南岛战役的后勤保障。罗文挑选100余人从武汉赶赴广东,走前他与四野后勤部领导研究渡海部队武器弹药等物资的供应,决定抽调一个兵站、一个医脘、一个团又5个半连汽车部队,归广东军区后勤部建制。罗文带人与广东军区和第十五兵团后勤部一起边搭机构边拟制渡海作战后勤保障计划,人员分成前后两个梯队,前梯队进驻湛江保障作战部队,后梯队驻广州筹措海战物资。

海南岛登陆战役10万“渡海兵团”,由中共华南分局书记统一领导,司令员为邓华、政委为赖传珠、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为洪学智。渡海作战中后勤保障最大的困难就是筹措船只。四十军军长韩先楚提出木船渡海的方案,罗文就到雷州半岛组织汽车司机和当过木工、铁匠的战士,给木船装上汽车引擎和轻火炮,造出土炮艇。他还帮助作战部队开办“机帆船”驾驶员训练班、水手培训班,全部实兵实船演练。经过两个月的紧张筹备,部队从征集来的2130艘船只中选用800余艘作战,共拆下4个汽车连的汽车发动机,改装了200余艘船只,同时征集船工6000余人。参战部队四十军、四十三军改装100余艘船,训练水手6730名。罗文交出了一份令渡海作战指挥部满意的后勤保障报告。

1950年3月5日,我解放部队首次偷渡成功。罗文率后勤部前梯队由湛江进至海康,15日进至徐闻,各大站、分站也全部前移。4月16日晚7时30分,2.5万人分乘500多艘船只,从雷州半岛南端各港湾扬帆起航,登陆作战。我土炮舰按预定编队3艘迎战1艘敌舰,各种口径的火炮齐发,击沉敌舰1艘、击伤2艘,将敌旗舰“太平号”上的海军第二舰队司令王恩华击毙。土炮艇缠住敌舰彻夜海战,掩护木帆船主力编队于17日凌晨强行登陆成功。23日,第二梯队登陆成功。4月30日,海南岛宣告解放。

抗美援朝 决胜后勤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不久,美军就发现了志愿军“礼拜攻势”后勤补给困难的弱点,发动“空中绞杀战”。他们用1700架飞机昼夜不停地反复轰炸志愿军后勤运输线,“天上挂灯,路上撒钉,地上炸坑”,实施一车一人一缕炊烟都不放过的超低空“梳篦扫射”。1951年5月19日,中央军委作出“着即成立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的决定。在物色人选时,司令员洪学智和政委周纯全二人不约而同地都想到了罗文。周纯全说:“无论把什么任务交给罗文,他都能干得出乎你意料的好。”当年6月初,罗文奉命赴朝,先任志后司令部参谋处处长,不久任志后副参谋长(当时没有设参谋长),主持志后司令部工作直到停战。

罗文一到志后司令部,洪学智就对他说:“我们是日不能安,夜不能寐,忧心如焚。罗文,保证战场供应,要想一个根本的解决办法。”罗文分析说:“必须变建制供应体制为战役后勤划区供应与战术后勤建制供应相结合的体制,以适应阵地战大格局下部队多方向机动作战保障需要。”罗文来到地图前,将各军后勤至前沿阵地50公里内划为战术后勤区域,取消兵团后勤,各军按建制供应;将国内口岸至军后勤500余公里内,划为战役后勤区域,由志后分部、兵站负责分区供应。战役后勤5个供应区,3个按东、中、西方向划分,负责供应正面作战部队;2个按侧后东西两翼划分,负责衔接国内运输,囤积物资。聂荣臻元帅在回忆抗美援朝战争时曾特别强调:“实行划区供应与建制供应相结合,建成兵站运输网,这是志愿军后勤工作逐步走向主动的成功经验。”

1951年1月末,在沈阳召开的志愿军第一届后勤会议上提出了“千条万条,运输是第一条”的口号。可是修路的速度始终赶不上敌机轰炸和洪水冲毁的破坏速度。罗文计算修路工程进度,指出仅靠志后部队修路至少需要半年时间。洪学智提出发动全军修路,罗文迅速拟制了40天道路修复计划,将工程任务“分段包干”以作战命令下达,还开展劳动竞赛。结果,在朝鲜军民的支援下,志愿军二线11个军加上9个工兵团、志后3个工程大队,仅用25天就全部完成任务。不但整修了原有公路和桥梁,还新修7条公路和大批汽车掩体和半地下仓库。到1952年夏,共用394万个工日,将朝鲜战场修成前后贯通、纵横交错的道路网,汽车掩蔽部最多时达到8900多个,为完善兵站运输网打下了坚实基础。

抗美援朝后勤局面的改观根本在于树立后勤也是作战的现代战争理念。罗文落实洪学智的指示,在国内口岸至三八线附近成功开辟了一个纵深500多公里的“运输、抢修、防空”三位一体的后方战场。志后司令部指挥的部队由刚入朝时不足7000人增加到后来的30万人,除后勤自身的汽车团、分部、兵站、仓库、医院、修理所、警卫力量等,还配属有步兵、铁道兵、工程兵、高射炮兵、通信兵,形成多兵种合成的作战部队。志愿军先后有4个高炮师、4个城防团、53个独立高炮营入朝,其中划归志后司令部指挥的兵力最多时达3个高炮师、4个城防团、16个独立高炮营、1个高射机枪团和1个探照灯团。罗文协助洪学智将50%的防空力量调集到蜂腰部三角地带“重点保卫,机动作战”。

军队后勤工作计划范文2

军队后勤领域应充分利用IT和网络技术,建立和完善全军性的计算机警报监控网络中心,在各军兵种设立各层级的分支机构,专门负责监测各种潜在的危机,并把监测到的信息迅速传输到上一级监测中心,分级分层负责。同时,还应增加计算机系统方面的软硬件资源的投入,研制开发检测分析危机信息的软件系统,实现信息数据的快速准确传送。另外,还要制定完善的应急处理预案。主要包括:一是,制定危机管理的整体策略规划,如:战略物资储备的计划、意外事故资金设立、反恐维稳等重大后勤支援。二是,组成危机管理小组,成员应尽可能选择政治素质好、业务技能精、综合能力强的行政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并应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善于沟通、严谨细致、处乱不惊、亲和力强,以便于统揽全局、迅速做出决策。三是,制定危机管理预案启动标准以及各种原则性策略办法。如:物资储备和调动方案、人员调整和疏散方案等。

2完善军队后勤机制,促进科学管理

科学的决策,是内在规律的反映,违背决策的内在规律,就必然会受到惩罚,向科学决策要效益,就必须完善科学的管理决策机制,促进科学管理。一是规范决策程序,对基本建设中的重大项目,大宗物资采购和大项经费开支的决策、计划、分配,部队各级后勤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按程序决策的规定,反复论证,综合分析局部计划与发展规划、发展规划与后勤实力、后勤实力与军队实际需要等因素。坚决按照先由决策层的建议咨询机构提出的建议,拟定方案,再由专家小组研究论证,然后制定实施计划步骤、预测效果、修正方案、党委集体决策的程序。并严密组织,形成层层把关的决策机制,力避决策上的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当然,对大量的日常工作的决断,即那些重复性的、简单明白的一般决策程序,也要灵活处理。二要,规范决策方法和技术手段。从定性决策向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决策方法转变,从个人决策向个人与组织相结合的集体决策方法转变,从单一的决策方法向多种决策方法综合运用相转变,从简单的人的决策向人、机结合的决策手段转变,提高决策质量。三要,建立民主决策机制。尽量扩大官兵参与决策,保证官兵从决策制定到决策实施全程参与,让参与决策的人员了解情况,把握依据,做到心中有数,善于集思广益,及时综合归纳,重视汲取决策过程中的不同意见,要勇于否定自己,服从多数人意见,一旦出现意见分歧,应多商量,缓决策,慎表决,通过反复酝酿,仔细研究,直到时机成熟再做决断。四是规范党委集体理财机制。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经费预算集体研究制度,重大开支集体把关制度,动用资金逐级报批制度,坚持做到没有列入预算安排的项目不建,没有经费来源的不办。而军队的困难原则上由机关统一研究,统一计划,统筹解决,并逐级上报请示,机关下达批复的程序办理。

3加强军队后勤保障的社会化

军队后勤工作计划范文3

【关键词】国防与军队;装备与后勤;体制机制

战争形态的发展变化和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空前使用,对各国国防及军事武装力量装备保障建设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战争形态的发展变化、精准提高保障效能,外军从综合国力支撑装备后勤的战略高度,统筹规划装备与后勤保障工作,把军民一体、集约高效作为装备后勤保障改革的核心目标,构建了适应现代化作战需要的装备保障新体制、新机制。

一、外军装备保障机制新形势

当前外军装备保障机制呈现出鲜明的两大特点:一体化管理与统分结合。一体化管理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由装备主管部门对科研、采购和维修保障一体化管理,二是装备保障与物资储备供应等所有后勤工作由采办主管部门一体化管理;统分结合指在统帅部统一领导下,由三军分散实施。这种大机制主要有三种模式:

一是以美、印、日为代表的国防部主抓装备后勤保障政策、计划,由三军承担实施装备保障业务。如印度国防部国防生产与供应局,负责装备保障政策、计划和协调,三军司令部相关部门如陆军军械局、海军物资局和空军维修局负责本军种维修保障的实施。日本防卫厅管理局对自卫队的装备科研、补给与维修保障实施统一管理,合同本部负责维修保障的合同管理,三军在防卫厅统管下设相应的装备保障机构具体实施。

二是以俄罗斯为代表的通用装备保障由国防部统一管理,专用装备保障实行三军分管。俄国防部总装备部负责统管全军装备科研、采购和通用装备保障工作,陆海空军司令部设技术保障部门,分管本军种专用装备的维修保障。

三是以法、德为代表的国防部领导全军装备保障,国防部与三军共同承担装备维修保障任务。如法国、德国国防部武器装备总署不仅负责装备保障的统一领导,而且负责海空军装备、战略战术导弹等重大装备的维修保障的实施,同时各军种参谋部负责本军种装备保障实施。

二、外军装备保障运行体制新特点

(一)强调后装保障的统一组织、综合协调。

美、英、德、法、日、印等多个国家各军种部和战区以下参谋部设后勤与装备保障主管,负责统一指挥装备保障与其它后勤工作。如美军“21世纪部队”保障系统由战略层次的“高级后勤(装备及物资)主管”统一负责,战略、战役和战术各层次的后勤主管将整个作战空间保障部队联为一体实施综合保障,从而为美军实施空地一体化作战和体系支撑精兵作战等全新作战样式提供了可靠保障。

(二)强调“军外经营”战略,全面实行军民一体化保障。

现代化作战对保障的高度依赖性,决定了装备后勤保障仅依靠军队建制保障力量远远不够。目前,美、英、德、法、日等国家,均将军民通用装备保障工作和服务性、储备性、保养性工作交给地方管理,通过扩大军外维修保障,实现以综合国力保障军队及作战行动。如美军通过“军外经营”战略和“利用民间力量加强军队后勤计划”,将现军事力量中约十九万人的装备保障工作(美军仓库维修保养工作的28%、空军后勤服务的50%、陆海军后勤服务的45%)交给地方经营和完成。同时,美国国防部依托民用部门减少国防部库存,通过“供应商直接交货计划”和“供应商进货计划”,由供货商向国防部用户直接交货,大大节约了库存。因此,国防后勤局的物资库存减少了76%,周转期缩短了93%,管理经费减少了31%。

另外,外军高度重视广泛动员民用部门力量,建立后勤保障预备役部队和高技术装备保障力量。海湾战争中,美国从高技术部门和1000多家企业中征召装备后勤保障后备役人员10余万人,占美军参战后勤部队总数的70%。如组织2架E-8A新型飞机战场中、小修,格鲁曼公司就派出50多名专家。

(三)强调建立强有力的区域内综合保障。

进入21世纪,美军、俄军均按照“区域维修理念”,通过赋予一定的业务自由度和经济自决权,逐步建立了划区保障体制,形成每个区域多个综合保障中心或一个综合保障基地的新格局,实现了“资源集约、综合高效”的保障体系。如海湾战争中,美军欧洲总部建立了一个后方支援基地,并在地中海、印度洋地区和海湾国家设临时基地,在陆上动态部署了2个军级后勤保障部队为战役军团提供伴随保障,在海上部署了庞大的海上机动保障力量,在空中动用了本土和欧洲加油机提供动态保障,从而构成了“多点聚焦,逐点递进”的保障体系。

(四)强调三军联保和布局结构优化。

首先是注重布局结构精简优化。经过十年不断调整精简,美军军内维修厂由100多家压缩到30多家,海军船厂由8家精简为4家,空军仓库从5个削减到3个。同时明确各保障单位任务分工,避免重复交叉:陆军安尼斯顿维修厂统一负责M1“艾布拉姆斯” 坦克及重型车辆的维修保障,科帕斯克里斯蒂维修厂统一负责陆航装备,空军奥格登后勤中心统一负责F-4、F-16飞机和“民兵”、MX导弹的维修保障。

其次是注重军种间联合保障。美国防部设立了国防仓库保养委员会,统一组织、协调三军计划,提出“只要能获得经济效益又不影响作业能力,应实现军种间维修保障相互支援”,明确规定军种协作协议的签订、经费的偿付,使代修方获得经济补偿。目前美军相互代修装备和联合保障遍及各军种:陆军为海空军代修战术卫星通信终端设备,海军为空军代修“麻雀”空空导弹,空军为陆海军代修惯性导航系统。

三、对我军装备保障机制体制改革的核心启示

(一)坚决推进装备保障军民融合建设。

按照关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要求,坚决破除军队自成体系,坚决打破军地利益堡垒,把能依托军外力量承担的装备保障工作,特别是部队难以完成或没必要由部队完成的高技术装备、军民通用装备保障,尽可能通过竞争择优方式交给工业部门;军内仅保留少数核心维修工厂,其余逐步转交地方或委托地方管理。同时,从以上地方高技术部门和装备生产维修企业抽调专业力量,组建装备保障预备役旅团、营、连,以适应战时快速动员、迅速组建军外支援保障力量的要求。

(二)坚持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军、地分工分级管理体制。

借助军队全面改革契机,完善集中统一领导与军地分类管理、分级实施相结合的装备保障体制,一次性理顺军地双方及上下、纵横关系;在修订装备及后勤保障《条令》、《条例》时,全面明确、规范军地分工、分类分级管理的层次、关系和责任,以全面改革保障体制机制、优化力量结构布局、提高军地联合保障效能。

(三)强化战区一体化综合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战区统一的装备与后勤联合指挥机构,由主管装备工作的领导牵头负责,统一指挥和协调区域内装备及后勤保障工作;在运行上,加强装备保障与物资器材供运的统一指挥和跨军兵种的联合保障,强化快速、高效的战役装备保障力量及体系建设。

(四)优化区域通装联合保障结构布局。

根据联合作战对装备与后勤保障的要求,按照“划区保障、通装联保”的思路,及早优化各战区军兵种联合保障力量结构和布局。在各战区择优抽调现有维修力量,组建各战役方向通用装备保障中心,直接对区域内各军兵种通用装备实行统一保障,对专用装备开展“联合军种”或“牵头军种”的保障模式,以全面提高装备保障资源利用率和保障效能。

参考文献:

军队后勤工作计划范文4

[摘要]构建区域性军事训练伤监控反馈系统,加强训练伤防控指导与技术帮带,做好部队转送伤病员的收治工作,建立防治功能一体化服务保障模式,能够提高卫勤保障质量,降低训练伤病的发生率,实现军队医院与部队卫勤保障能力协调发展。

[关键词]军队医院;区域性;军事训练伤;一体化服务

紧紧围绕能打胜仗的强军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深化军队卫生改革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充分发挥军队医院的资源优势,与部队卫勤力量合作,探索并实践区域性军事训练伤防治功能一体化服务保障模式。

1区域性军事训练伤防治功能一体化服务保障模式的概念和建设任务

1.1概念

区域性军事训练伤防治功能一体化服务保障模式是以军队医院为中心,以区域性部队为范围,加强与部队卫勤力量密切合作,实现卫生资源共享,共同开展军事训练伤预防治疗一体化的工作,建立军事训练伤预防、临床、教学、科研平台,提升区域性军队卫勤综合保障能力的模式。

1.2建设任务

充分发挥军队医院的资源优势,通过现代化信息手段,实现医院与区域性部队卫勤力量有机结合,加强对部队军事训练伤防控指导与技术帮带,做到防治结合,降低训练伤病的发生率、致残率,提高部队参训率和训练质量,有力推动部队卫生工作与医院建设协调发展。

2区域性军事训练伤防治功能一体化服务保障模式背景、特征和问题

2.1背景

2000年1月,我军正式启动三军联勤保障体制,优化后勤资源配置,理顺保障关系。2013年8月,我军开始实行联勤区域一体化卫勤保障改革试点工作。2014年12月,全军部队卫勤保障模式改革工作会议对试点成果进行系统总结[1]。服务部队、保障打赢是军队医院以及部队基层卫生机构的共同职责[2]。这些都为开展区域性军事训练伤防治功能一体化服务保障模式奠定坚实基础。

2.2特征

区域性军事训练伤防治一体化服务保障模式有以下四个特征[3]:一是根据各级职能任务分工,部队基层卫生机构以训练伤预防为主,防治并重;医院以训练伤治疗为主,预防、医疗、康复、保健并举,联合部队基层卫生机构开展健康促进、健康保护、基本防治工作。二是以医院为依托,以区域内部队卫生机构为基础,实现卫勤力量集约使用,医院与部队基层机构卫生人员双向交流,加强军事训练伤防控指导与技术帮带,强化区域医疗联合体的协调指挥职能。三是按照联建共管、统筹使用、成果共享的原则,科学配置医院和体系部队的卫生资源,建立救治绿色通道,启用联合诊疗团队服务新模式,联合开展军事训练伤的科研工作,承担军事训练医学相关课题,并将科研成果向提高部队战斗力转化,服务于部队。四是依托军队自有网络,推动医院与部队信息互联互通,实现医院与部队间的军事训练伤数据上报、网上预约、远程会诊、健康教育咨询、科研教学、心理服务等工作。

2.3问题

虽然军队医院为部队服务和部队卫勤力量都得到长足发展,取得显著的成就,但还存在很多不足,特别是在军事训练伤防治方面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一是大部分医院对军事训练伤防治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将医院卫勤保障与部队军事训练紧密结合,只是局限于为部队提供常规医疗保障服务;二是大部分医院缺乏军事训练医学高层次人才,缺乏军事训练伤研究、防治等工作发展后劲,未能建立训练伤预防、临床、教学、科研平台;三是医院与部队卫勤保障能力尚未能实现协调一致的共同发展,部队卫勤力量相对薄弱[4];四是部队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与军事训练管理机构协作关系不紧密,参与制定军事训练计划的积极性不高,作用不强,出现训防分离现象,难以科学有效开展军事训练伤预防工作;五是部队基层卫生人员短缺,缺乏军事训练伤防治的技术人才,技术水平比较薄弱[5];六是军队医院和基层卫生机构在军事训练伤防治上都存在重医疗、轻预防,重院内、轻院外的认识误区。针对上述问题,探索并实践军事训练伤防治功能一体化服务保障模式,实现军队医院与部队卫勤保障能力协调发展,加强对部队军事训练伤防控指导与技术帮带,降低训练伤病的发生率,维护和促进部队官兵健康,提高部队参训率和训练质量。

3区域性军事训练伤防治服务一体化保障模式内容

3.1构建区域性军事训练伤监控反馈系统

3.1.1医院建立区域性军事训练伤监测干预中心

医院利用军队现有网络,搭设数据库,组建军事训练伤监测干预中心,牵头建立部队旅团卫生队参加的“区域性军事训练伤防治监控网”,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掌握区域性部队军事训练伤发生特点,探索不同兵种军事训练伤发生规律,积极研究防治措施,督导部队制定合理训练计划,减少军事训练伤的发生。

3.1.2部队设立军事训练伤监测哨点

部队旅团卫生队建立监测哨点,设置专职军医,负责本单位参训官兵军事训练伤健康咨询、诊疗、监督管理,建立参训官兵训练伤防治档案,并通过“区域性军事训练伤防治监控网”将数据上报医院军事训练伤监测干预中心。

3.1.3实现军事训练伤信息互联互通

医院区域性军事训练伤监测干预中心利用军队网络与全军军事训练医学研究所实现互联互通,上报区域性军事训练伤发生情况及相关信息。遇有疑难复杂病例进行远程会诊,指导治疗、康复。

3.2加强军事训练伤防控指导与技术帮带

3.2.1加强训练伤防治理论指导

医院针对部队军事训练的计划、内容、形式,组织相关专家主编不同兵种军事训练伤防治知识问答手册下发基层部队,指导部队科学施训,官兵科学参训,提高军事训练伤的整体防治水平。

3.2.2组织军事训练伤防治健康教育

医院开设“军事训练伤防治医学网站”,对部队官兵进行远程训练伤防治教育咨询。通过编印分发训练伤防治手册、举办专题讲座、组织专家深入部队等方式,为广大参训官兵提供实用管用的健康知识。部队基层卫生机构开设军事训练伤防治教育网页,定期更新充实内容,开展网上健康教育。

3.2.3培养基层部队军事训练伤防治骨干

医院定期举办“区域性部队军事训练伤防治骨干培训班”,对部队卫勤人员和营连训练骨干进行训练伤防护轮训,通过专家讲授训练伤防治知识,提升基层卫生人员、训练骨干军事训练伤防治能力,降低训练伤发生率,保护官兵身心健康,使训练伤的预防成为基层官兵自觉行动。

3.2.4开展军事训练伤防治技术帮带

部队每年选派1~2名卫生骨干到医院相关科室进修。医院对进修人员选配并指定责任心强的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骨干带教,按照规定给予处方权,参加业务值班。医院定期派出高年资专家技术人员,采取专题讲座、教学查房、手术带教、病例讨论、护理示教等方式进行业务指导。

3.2.5积极开展军事训练伤联防联控

医院监测干预中心与部队监测哨点,每年开展2次以上联合周边地区卫生及流行病学调查;部队监测哨点定期将训练计划上报医院监测干预中心,中心将针对参训部队训练计划、专业、内容制定训练伤防治方案,提出军事训练健康保护的措施办法,部队旅团卫生队实施现场指导和保障,必要时医院给予支援保障。对发生群体性军事训练伤的部队,医院训练伤监测干预中心及时派出处置人员,现场指导军事训练伤防治工作。

3.2.6大力开展军事训练安全训练医院结合部队训练演练安排,在上级卫生行政机关指导下,集中开展安全防护技能、安全操作技能、紧急避险、自救互救等训练演练。开展集中训练每年不少于1次,提高官兵防范事故的能力和素质,减少训练伤的发生。

3.3做好部队转送伤病员收治

3.3.1部队上报后送伤员

部队旅团卫生队接诊参训官兵时,按照诊断标准对其进行初步诊治,对符合诊断标准的通过哨点“军事伤防治监控网”上报相关数据和信息,并及时与医院联系实施后送。对于疑似伤员可利用“区域性信息协同平台”向医院监测干预中心提出预约会诊申请,中心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远程会诊,明确诊断结果,提出诊疗计划和处置意见。

3.3.2建立救治绿色通道

部队训练伤患者到达医院后,医院派专人负责,在接诊、分诊、检查、诊断、治疗全程医疗服务开启绿色通道,使伤病员得到及时、规范、高效、周到的医疗服务。

3.3.3启用联合诊疗团队服务新模式

医院相关专业的专家、专科经治医师和旅团卫生队军医密切合作,共同为伤病员提供便捷优质的诊疗服务。医院专家和专科经治医师主要负责伤病员门诊、住院期间的诊断、治疗工作,旅团卫生队军医主要负责军事训练伤的预防和院外伤病员的康复指导与训练。联合诊疗团队实行不间断全程优质医疗服务。

3.3.4医院建立军事训练伤防治专业病区

医院配套设置训练伤专业科室,实行集中收治、集中管理的模式,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把军事训练伤预防与治疗作为学科建设发展方向,建立军事训练伤预防、临床、教学、科研平台,提升团队建设与学术竞争力。

3.3.5强化院外伤病员康复指导

伤病员出院时由医院经治医师制定“康复运动处方”,作为伤病员返回部队后旅团卫生队军医康复训练的指导和伤病员适时适量参加军事训练的依据。

4区域性军事训练伤防治服务一体化保障初步应用

4.1召开体系部队卫生机构联席会议

为推进区域性军事训练伤防治一体化保障工作的开展,医院组织体系部队召开各级卫生机构负责人联席工作会议,充分发挥各级卫生机构作用,健全医院-体系部队一体化保障工作管理体制,建立规范科学的议事决策机制,确保一体化保障工作的顺利实施。

4.2深入部队进行防控技术指导

根据军事训练伤发生特点,医院组织专家编印训练伤防治手册下发部队,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现场技术指导、巡诊等方式,指导部队科学施训、官兵科学参训,着力解决部队训练中存在的健康问题,受到广大官兵的欢迎。

4.3规范培训医院训练伤诊疗骨干

组织医务人员积极参加全军军事训练医学研究所举办的军事训练伤救治的远程授课,通过教学查房、手术带教、专题讲座及病例讨论等方式,不断提升医师诊治能力,使训练伤诊疗更加规范。

4.4建立危重训练伤员救治绿色通道

医院制定危重军事训练伤员救治方案和流程,使伤病员从训练场到医院无缝衔接。针对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完善规章制度,提高硬件条件,落实各个环节,不断提高绿色通道质量,确保危重患者得到高效救治。

【参考文献】

[1]杨明.区域一体化卫勤保障实践与思考[J].医院管理杂志,2014,21(12):1101-1103.

[2]任国荃.坚决贯彻现代后勤“三大建设任务”,努力推动军队卫生工作创新发展[J].后勤学术,2013(10):4-8.

[3]陈勇,向月应.区域一体化部队卫生服务模式探索[J].医院管理杂志,2014,21(3):236-237.

[4]向月应.军队医院区域性一体化卫勤保障探索[J].医院管理杂志,2012,19(7):601-603.

军队后勤工作计划范文5

根据《兵役法》、《国防法》和《国防教育法》规定,以推进学生素质教育为宗旨,着眼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总要求,通过军训,培养参训人员的集体荣誉感和组织纪律观念,进一步增强国防意识和爱国奉献精神,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和协调能力,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优秀人才。。

二、军训目标:

1、通过近一个星期的艰苦训练,强健学生的体魄,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与军人般严守纪律的好习惯。2、利用军事训练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国防教育、法制教育、行规教育等方式,培养学生爱国爱校情感,规范自身行为,使其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高中生。

3、通过军训期间的集体生活,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形成良性的团队协作精神与竞争氛围。

三、具体工作:

1、组织机构:

①策划编排组:

③学习生活指导组:

④住宿生活指导组:

⑤后勤保障组:

⑥安全保障组:

⑦考勤考核统计组:

2、工作人员职责:

(1)军训设立办公室,主要负责有关对军训的具体事务的处理工作.主要工作内容有:与县人武部联系并商讨军训的具体工作安排、布置并设计军训工作的各组织机构、策划军训课程及活动内容、协调每一项目的工作、处理军训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特殊情况等。

(2)策划编排组:主要工作内容有:负责高三、高二学生分班、高一新生的报到登记工作、对参加军训的新生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队、住宿生进行编队、迟到队员插队调度、军训活动的组织开展等工作。

(3)宣传报道组:全面负责军训期间校园布置、标语张贴、摄影摄像、军训特刊、校园广播等相关宣传工作。宣传工作主要人员分工如下:

(4)学习生活指导组:具体负责队员的思想政冶、生活指导及帮训工作。其主要工作职责:负责军训思想教育工作,特别是安全教育、国防教育、校史教育、行规教育等;做好各连队的集体化建设,组织各连队组织机构,确定每连队的通讯员、生活委员;关心学生在生活及军训等工作、严格要求队员的作息时间、训练前整队、训练中跟队、训练后集队,全力配合教官和政教处作好学生的军训与生活上的工作。

(5)住宿生活指导组:主要负责军训期间学生住宿安排、住宿生活指导等工作。

(6)后勤保障组是军训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后勤保障组的主要工作包括:做好军训收费工作、休息住宿场地安排工作、开训典礼及结训典礼场地布置工作、教官日常生活的安排工作、教官膳食安排工作、每天的防暑药品、茶水安排及管理工作和新生的生活保健工作、联系瓯北中心医院医生工作等。

军队后勤工作计划范文6

从三总部到八总部的发展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按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以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简称“中共中央军委”)为基础,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央军委”)。中央军委是国家最高军事领导机关,统一管辖和指挥中国人民及其他人民武装力量。中共中央军委不复存在,所辖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分别改称中央军委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1950年9月,中央军委总干部管理部成立。至此,中央军委所属总部机关,共有4个。

1954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重新成立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取代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但是,中共中央军委不是政府机关,在许多情况下不宜公开署名,各总部冠名中共中央军委不太合适。10月5日,、、、、聂荣臻、等人建议,各总部冠以“中国人民”称谓较合适。中共中央军委决定采纳这一建议,并得到中共中央批准。10月11日,总参谋部将上述决定通知全军。从此,原中央军委四总部分别改称中国人民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干部部、总后勤部。后来,相继成立训练总监部、武装力量监察部、总财务部、总军械部,形成中国人民八总部。

在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实践中,关于成立八总部是否正确逐渐出现争议。客观地看,八总部领导体制分工细致,职能清晰,是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但是,八总部摊子较大,使用人力、物力较多,这也是不可回避的事实。一些干部不适应新的领导体制,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不满情绪。中共中央军委不断听到反对意见,对坚持八总部体制的决定产生动摇,最终认为:“从我军的实际情况来说,由于数量庞大,组织编制不合理所产生的人力、财力的浪费,都是很严重的。”因此,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废除八总部体制,恢复三总部体制。

1957年1月,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撤销总军械部,将其划归总参谋部;撤销总财务部,将其划归总后勤部;精简训练总监部、武装力量监察部。1958年7月,中共中央军委扩大会议通过《关于改变组织体制的决定(草案)》。《决定》重申:中国人民的组织体制仍然存在着机关庞大、部门过多、组织重叠、分工机械的现象,有必要进行某些改革。因此,决定中共中央军委下设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撤并其他总部。三总部作为中共中央军委的工作机关,负责各部门主管的工作。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成立。从此,中央军委的概念,既包含“国家中央军委”,也包含“中共中央军委”。

任何一个体制都有优劣成分,关键是如何认识和如何化解所出现的新问题。片面的认识角度,容易产生错误的判断,可能导致决策的失误,最终出现被动的局面。将八总部体制整编为三总部体制后,职责不清、多头管理的弊端难以克服,就是一个历史的教训。最突出的是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管理、维修,逐渐分散到国防科工委、总后勤部、总参谋部之后出现混乱现象,严重地影响到部队战备与训练。1998年,中央军委不得不痛下决心,决定成立中国人民总装备部(相当于恢复了总军械部),统一领导全军装备工作。

总参谋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军委总参谋部改称中央军委总参谋部。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中央军委总参谋部总参谋长,聂荣臻为副总参谋长。11月,聂荣臻任总参谋长。1951年11月12日,粟裕任第二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部的实体为作战部、情报部、气象局,后来逐步调整充实,相继成立了若干新的部、局。截至1952年,总参谋部下辖作战部、情报部、技术部、联络部、通信部、军训部、军务部、人民武装部、军事运输司令部、测绘局、出版局、气象局等。1952年10月23日,黄克诚任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

1954年10月,中央军委总参谋部改称中国人民总参谋部,成为中共中央军委的军事工作机关。它的职责是:负责组织计划军队的编制、装备、训练、兵役、动员、战场准备、工程建设、作战指挥、行政管理、后备力量建设等方面,并负责组织各部门的协同,调整和解决军事工作中共同有关的各项问题。为了加强对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领导,总参谋部先后进行多次调整充实,增设了机要局、外事局、管理局等部门。

1954年10月31日,粟裕任总参谋长。11月9日,张宗逊、李克农、陈赓、王震、许世友、邓华、彭绍辉、张爱萍、杨成武、韩先楚等10人任副总参谋长。此时,总参谋部下设作战部、情报部、第三部、通信部、组织编制部、动员部、装备计划部、队列部、军事交通部、测绘局、机要局、行政经济管理部、政治部、干部局等机构。鉴于大多数副总参谋长不能马上到职,粟裕与几个副总参谋长进行了分工:粟裕除抓总体工作外,侧重抓作战和涉及国防、军队建设的大事;李克农分管情报;张爱萍分管军务动员和行政管理;陈赓分管作战。1958年7月,将训练总监部、通信兵部、防化学兵部划归总参谋部。同时,撤销总参谋部警备部。10月,黄克诚任总参谋长。

总政治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改称中央军委总政治部。1950年4月,总政治部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扩编,下设组织部、宣传部、保卫部、文化部、青年部。总政治部主任,副主任谭政。

1954年9月,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改称中国人民总政治部。主任,副主任谭政、傅钟、萧华、甘泗淇。1956年12月,谭政任主任。总政治部下设组织部、干部部、宣传部、保卫部、文化部、青年部、敌工部等机构和秘书长。1957年4月1日,干部部并入总干部部,文化部并入本部宣传部,青年部并入本部组织部。同年,刘志坚任总政治部副主任。1958年7月,总干部部、军事法院、军事检察院划归总政治部。

总后勤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军委总后勤部改称中央军委总后勤部,下设财务部、军需部、军械部、卫生部、运输部、营房管理部、油料部。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1950年,贺诚、宋裕和、张令彬任总后勤部副部长。1951年10月1日,总后勤部军械部改隶中央军委炮兵建制,称中央军委军械部。1952年10月23日,黄克诚任总后勤部部长。

1954年10月,中央军委总后勤部改称中国人民总后勤部。在原有各二级部基础上,增设司令部。截至1955年底,总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副部长洪学智、张令彬,副部长兼副政治委员邱会作。总后勤部下设司令部、军需部、卫生部、汽车拖拉机管理部、油料部、营房管理部、军需生产部、政治部、干部部等机构。1957年5月10日,洪学智任总后勤部部长,余秋里任总后勤部政治委员。截至5月15日,总后勤部副部长张令彬、邱会作、饶正锡、唐天际、张贤约,副政治委员邱会作(兼)、李耀、李雪三。5月15日,总财务部撤销,并入总后勤部。

总干部部

1950年9月4日,为了对全军干部实行自上而下的统一管理,中央军委决定成立总干部管理部。部长,第一副部长赖传珠,第二副部长徐立清。下设任免考核处、军衔奖励处、调查统计处、抚恤保健处、秘书处。10月,将以上5个处调整为4个处:一般兵种干部处、特种兵干部处、军衔奖励抚保处、秘书处。1951年底,将以上4个处改称局,另外编设1个办公室。1952年7月3日,总干部管理部改称总干部部。8月,总干部部下辖部门改称部和一个办公室,即一般兵种干部任免部、特种兵干部任免部、组织统计部、军衔奖励部、抚恤保健部、办公室。1953年9月,抚恤保健部撤销,其工作任务分别移交中央军委总后勤部卫生部、中央军委财务部、中央军委总干部部组织统计部。

1954年12月,中央军委总干部部改称中国人民总干部部。部长,第一副部长宋任穷、赖传珠,第二副部长徐立清,副部长甘渭汉。1955年5月,增设预备干部动员部。1956年12月,萧华任部长,宋任穷、赖传珠、徐立清任副部长。1957年4月,总政治部干部部并入总干部部,在总干部部建制内成立政治干部任免部。总干部部成立后,全军团以上机关成立直接隶属于本级中共党委会和军政首长的干部管理部门。围绕实行薪金制、军衔制、勋章奖章制,总干部部制定一系列条令和规定,中国人民干部工作向制度化方面迈进了一大步。1958年10月1日,总干部部正式撤销。在总政治部建制内,成立干部部,统一掌管全军的干部工作。

训练总监部

1953年6月,总参谋部军事训练部、军事学校管理部独立,直属中央军委领导。1955年4月21日,中共中央军委批准,以原中央军委军事训练部、军事学校管理部和总参谋部军事出版局为基础,成立中国人民训练总监部。10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任部长,张宗逊、萧克、李达、彭绍辉、周士第、郭天民任副部长。未到职,由训练总监部部长。训练总监部下设计划和监察部、陆军战斗训练部、军事学院和学校部、军事科学和条令部、军外训练部(负责学生军训)、军事出版部、体育训练局、战斗训练物资保障局、战斗训练杂志社等机构。训练总监部的职责是负责全军军事训练、全军军事院校的军事教育,研究整理全军各个历史时期的作战经验。1957年11月6日,萧克任训练总监部部长。

训练总监部成立后,在建立和健全全军正规的训练制度,加强院校建设,组织领导全军加强基础训练、开展战斗训练和进行协同作战演习,提高部队原子、化学条件下的协同作战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1958年12月11日,训练总监部正式撤销,所属各部、局整编为军事训练部、学校管理部、出版部,纳入中国人民总参谋部建制。

武装力量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军队建设的不断发展,对军队各方面工作实施及时、严格的检查和监督日显重要。苏联军事总顾问建议成立总监部,对各军种、兵种、各级机关的各项工作,如训练、纪律、行政管理等进行检查。1953年10月29日,主持日常工作的中央军委副主席在给的报告中指出:武装力量监察部,“权大责重,按我军目前情形,有此需要,拟于今冬明春逐渐组成”。10月30日,批示同意。1955年6月22日,经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中国人民武装力量监察部正式成立。部长,副部长周纯全、杨至成、陈再道、阎揆要,后增加彭明治、倪志亮、钟赤兵为副部长。下设陆军监察部、海军监察部、空军监察部、后勤财务监察部、办公室、计划处、行政经济管理处等机构。武装力量监察部的职责是,负责陆海空三军和后勤财务监察工作。

1958年11月1日,武装力量监察部正式撤销。军事监察工作由总参谋部接管,政治监察工作由总政治部接管,后勤财务监察工作由总后勤部接管。

总财务部

1953年10月,中央军委总后勤部财务部独立,直属中央军委领导。1954年1月,中央军委财务部正式成立,部长杨立三,副部长汤平。10月31日,中央军委财务部改称中国人民财务部,部长杨立三,副部长余秋里、唐天际、汤平。

1955年8月11日,中国人民财务部改称总财务部。由于财务部原部长杨立三因病去世,副部长余秋里主持总财务部工作。总财务部副部长是余秋里、唐天际、汤平、何维忠。1956年8月,余秋里任部长。总财务部下设办公室、工程建筑经费局、工厂仓库经费局、会计局、外汇局、预算财务局、劳动工资局等机构。总财务部的职责是,领导全军财务工作。1957年5月15日,总财务部撤销。总财务部机构缩编为财务部,并入总后勤部。

总军械部

1951年9月2日,中央军委总后勤部军械部和军区军械部,分别拨归中央军委炮兵和军区炮兵建制,无炮兵机构的部队由参谋长直接领导。10月1日,总后勤部军械部隶属中央军委炮兵建制,称中央军委军械部,由中央军委炮兵司令员陈锡联兼任部长。

军队后勤工作计划范文7

关键词:美国空军;后勤装备;经验及启示

一、美国空军后勤装备发展经验

从20世纪90年代起,美空军提出了“全球到达,全球力量”、“保持基本力量”战略。美空军后勤为实现其战略,在空军后勤装备发展建设中贯彻了值得借鉴的做法。

(一)增大后勤装备信息化元素构成比例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空军就依托科技进步,增大后勤装备的信息化技术含量,用先进的信息化装备去完成后勤保障任务,减轻后勤负担,将后勤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由更大技术能力装备的、技术密集型力量。美空军采用远程数字化放射诊断系统,利用扫描系统将图像输人计算机,用户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图像和数据传输到数百甚至数千公里以外的医院,以帮助那里的医生进行会诊。该系统还可用于显示和传输超声波测试情况、核磁共振图像和CAT图像数据。美空军采用自动化和信息技术,开展军用飞机加油卡计划,使军用飞机可在任何机场加油。美空军后勤中心耗资10亿美元,建成了需求量资料数据库、武器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合同数据管理系统、库存品控制与分发系统、增强型运输自动化数据系统、仓库维修管理信息系统、工程数据计算机辅助检测系统、局部网络和网络连接系统等,使后勤装备的信息化元素构成比例显著增大,较好地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现代战争后勤保障的需要。

(二)突出后勤装备关键技术升级换代

美参谋长联席会议颁发的《2010年联合构想》勾画出美军军队建设和军队作战的基本内容,也成了后勤建设和后勤装备发展的重要依据。美国《空军2005》白皮书对未来30年美空军的概念、能力、技术进行了全面透彻的分析探讨,具有很强的超前性和指导性,评估出未来最有影响力的10个系统和11类关键技术。其所设想的后勤系统是能提供进入多个系统的方法,确保操作者能看清所有主要系统及组件的全部资源由生到死的完整过程。美空军提出要针对未来战争的特点,研讨精简作战获取及后勤保障程序的策略。美空军对实施空中机动所需装备,如航空医疗、撤运、空投、空中加油、人员物资、空运新装备的发展在采用新型关键技术方面都做出了规划,促使后勤装备升级换代。

(三)重视后勤装备军民一体融合保障

美军认为,后勤保障社会化是社会分工、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军事变革等各种因素所决定的,是美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因此,后勤部门有可能和需要利用民间成熟技术,采用现成的民间装备,加强军队后勤与社会经济领域各个方面的横向联系,走军队后勤装备和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发展道路,确实是提高后勤保障效能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美空军正在实施一项“以民品生产线搞军品”的试验计划。试验结果表明,试验部件平均价格比标准军品约低40%。根据利用民间力量资源计划,美空军要将大约70%的后勤保障工作交给私营公司,其中包括通讯、土木工程、交通、供应、飞机维护、娱乐以及人事服务等工作。海湾战争中,美军为保障50多万军队的作战,政府有80多个经济与技术部门筹集作战器材,1/3的企业为军队生产284.6亿美元的装备物资,并且依靠26个地方承包单位和当地民间力量完成大量装备维修工作,实现了高效的军民一体融合式保障。

(四)改革后勤装备科研和管理体制

美空军将系统司令部合并到后勤司令部而改称为空军器材司令部,实现了武器装备包括后勤装备从研发采购到维修管理的“一条龙”统一体制。美空军还加强了武器装备可用性、可维修性和可靠性的研究,保证后勤装备与军事装备的配套发展。美空军后勤为适应空军“全球作战”的需要,提出了建设“精干后勤”的发展目标,提高以海上预置、战略海运、战略空运为内容的“三位一体”的战略后勤投送能力,并着手建立适应兵力投送所需的“无缝隙后勤”系统。美空军采取的措施有:将上层分散机构加以集中。空军的一级大司令部由整编前的13个减为9个;实行两级维修体制,减少保障层次,从而减少了许多人力、物力和财力;将驻扎在基地上的所有勤务保障部队统一置于作战联队长的管辖之下,从而使派驻部队正式成为联队的下属;给飞行中队配备维修保养人员,把所有外场维护任务移交给飞行中队,使其更加名副其实。

二、美国空军后勤装备发展启示

(一)提升空军后勤装备建设高科技水平

空军后勤装备发展必须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开发研制那些事关全局的空军后勤杀手锏装备。同时,还必须高度重视对现有装备进行技术改造和更新,形成新旧并存、梯次发展的格局。要在改进装备质量上下功夫,发挥其最佳技术效能,提高空军后勤装备的效率。另外,在发展新装备和改进现有装备时,要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学习借鉴外军空军后勤的先进技术成果,大力采用核防护、远程医疗、远程维修、后勤仿真、数字化、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以及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不断提高空军后勤装备的科技含量。

(二)实施空军后勤装备保障军民一体化

同武器装备相比,后勤装备军民通用程度高,有些军工技术和成果可向民间转移,支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些民用产品采购后可直接用于军事目的;有些民品稍加改装后可直接用于后勤装备。因此,空军后勤装备建设要贯彻军地结合、军民两用的原则。在自行研制的同时,重视与地方研究力量合作,充分利用民间的科技优势和技术资源,尽可能直接采购民品用作空军后勤装备,这是节省后勤装备研制财力、人力,缩短产品的生产和采购时间,扩大产品选择范围、保证产品质量与性能以及直接形成后勤保障能力的捷径。

(三)加快空军后勤装备信息化系统建设

目前,我军空军后勤科技装备信息系统建设仍是薄弱环节。信息资源尚待开发,未进行科学分类与加工;各专业数据库及可利用的信息稀少,难以满足后勤指挥和后勤保障需求;网络建设发展还很不均衡;数据库与网络之间、各局域网之间的互联以及网上信息流通与传递均存在间题,与未来战争所需的信息综合分析、实时传递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加快空军后勤科技装备一体化的信息集成服务系统建设刻不容缓,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层次、分阶段进行,最终要与全军科技信息、军队后勤科技装备信息网络接轨,达到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决策支持能力、协同保障能力、持续发展能力的信息化、网络化要求。

军队后勤工作计划范文8

【关键词】 基层单位 经济管理 财务管理

一、军队基层单位人员管理

1、后勤人员的管理

后勤工作是进行其他工作的保障。后勤管理监督系统的工作是通过统计报表、上级检查评仪、总结评比,以及就餐人员参与管理等使生活管理整个过程得到控制,使上级的规定要求、群众愿望和管理者的决策得以落实。后勤管理反馈系统的工作通过不断地发现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措施,及时修正失误,不断调整计划,吸取经验教训,改善管理。后勤管理中的人员、物资、计划、劳动制度等管理的监督反馈是后勤管理的基本内容,这些内容又是以计划管理为主要的,包括人员在内的决策中心,以劳动管理为基本内容的决策执行系统,协调控制整个管理工作的监督与反馈系统,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以保证后勤管理过程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转。

在后勤管理工作中,炊管人员是关键,他们的思想、技术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基层单位的伙食水平。因此,必须把炊管人员的队伍建设作为伙食管理的重要任务来抓。司务长是“连队的内当家”“半个指导员”。就基层来说,应当在上级机关的帮助下,挑选思想好、作风正派、热爱基层后勤工作、熟悉基层后勤业务的同志,经群众评议,党支部(党委)推荐,上级机关考核批准。也可由政治部门配备经院校司务长培训或相近专业毕业的学员担任。新任职的战士司务长,都应该经过严格的业务训练,使其具有一定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

同时,要按编制配齐炊事人员并注重选配质量。选配炊事员要坚持把好“四关”:即预选关、评议关、审核关和考核关。真正把思想政治素质好,作风纪律过硬,吃苦精神强,身体健康,热爱炊事工作,愿意为大家服务的优秀战士选配到炊事班,再从思想好、业务精的炊事员中挑选炊事班长和给养员。在炊事工作中,提倡计划开支,节约开支,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提倡勤俭持家。加强炊事员的业务训练,不断提高炊事人员的炊事技能。

2、财务人员的管理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日益完善,军队基层财务管理体制也日趋成熟,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及缺陷。比如:基层财务专业人员缺乏,业务技术水平低,财务管理意识淡薄;财务管理透明程度还不够,财务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基层财务工作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军队的稳定,关系到后勤方针政策的落实和各项任务的完成。只要紧紧抓住财务人员管理的问题,认识问题,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充分发挥人员的积极性,就能较好地解决基层财务工作中的不足。

二、加强军队基层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几项措施

1、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军队基层单位的宣传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各种形式,宣传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贯彻落实制度的自觉性。要抓住执行制度好的事例,运用黑板报、墙报等形式,及时进行宣传,要表扬、鼓励敢于坚持制度的同志,养成坚持制度的良好风气。军队基层单位要定期与不定期地检查生活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使制度落到实处,达到标准化的要求。同时干部要加强领导,以身作则,这样各项制度才能坚持下去,就能较好地堵住管理的漏洞。

2、充分发扬经济民主,实行民主管理

严格遵守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基层经济民主委员会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由于目前基层管理干部较为年轻,管理经验不足,一些单位对经济民主委员会的作用不够重视,把经济民主委员会看作是可有可无,形同虚设。因而经济民主委员会组织不健全、活动开展不经常、监督管理作用发挥不充分,导致后勤管理以及其他经济活动等方面贯彻落实制度不严、漏洞较多。这就要求必须充分发挥经济民主委员会的作用。基层管理者要把建立健全经济民主委员会作为全面建设现代管理制度的一件大事来抓,挑选一批思想好、办事认真、有一定经济管理知识的军官和战士组成经济民主委员会。建立各种活动制度,如定期开会、征求意见、审查食谱等,并对活动情况和工作成效进行适时检查,肯定成绩,因势利导。

基层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实践证明,能否坚持贯彻落实好管理制度,是衡量经济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制度健全,各项管理就有章可循,紧张有序,可有效地堵塞各种漏洞,保证开支合理,真正使标准落实到实处。

军队后勤工作计划范文9

南海周边国家海军后勤组织与管理

南海周边国家海军均设立了专门机构负责各级后勤保障事务,确保建立稳固、连续、及时的后勤与技术保障体系,实现持久战斗力。

越南

越南海军后勤保障事务主要包括物资供应、医疗、运输保障和装备技术保障。目前,从越南海军司令部至各旅(团)机关均设有后勤、技术局(处)以及各类后勤、技术保障部队、医院、仓库、油库、弹药库和舰船、武器、装备修造厂等,担负海军各类物资的计划、采购、储存、发放、运输和各类武器、技术装备的设计、建造、维修、保养等。

海军司令部是越南海军后勤保障的最高领导机关,下设海军后勤局和海军技术局,分别负责后勤保障与技术保障事务。海军后勤局编有运输、油料、军粮、军装、军医等机关业务处及海上运输旅、海上运输团、汽车营、医院和若干仓库、油库等后勤保障部队和设施。战时编成各类后勤支援群,担负各主要海上方向和重要岛屿作战的后勤保障。海军各区及各类旅、团也编有相应的后勤业务处(科、股)和后勤保障部队、设施,主要担负辖区部队的后勤保障。海军技术局编有船舶、车辆、武器、技术装备等机关业务处,下辖海测团、雷达修理厂、武器装备修理厂、舰船修造厂、弹药库和器材库等,战时编成若干后方技术保障群,支援各区。区、旅、团也编有相应的技术保障机关,下辖技术保障分队,战时编成若干机动保障队,随舰实施技术保障支援。

菲律宾

菲律宾海军后勤由海军后勤中心负责。其海军后勤中心前身为1946年成立的近岸巡逻供应系统(OSPSS),1950年近岸巡逻供应系统更名为海军供应站。1964年更名为海军供应中心,1994年定名为海军后勤中心,直接受菲律宾海军舰队司令管理与作战控制。海军后勤中心的职责是为菲律宾海军部队提供后勤保障,支持海军高效作战。具体任务为接收、储存和分配补给品;调配各分配点的物资;提供技术保障服务;对车辆和装备进行维修、维护和大修;负责菲律宾海军人员关于后勤保障方面的技术技能训练;开发与运用后勤保障服务新技术等。设主任1名,副主任1名,4名参谋人员、10个机关部门,下辖15个海军站,负责为相关部队提供各类后勤保障事务。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海军的后勤保障工作主要由海军支援司令部和舰队支援司令部负责。海军支援司令部下辖海军支援仓库、海军医院等后勤支援系统,负责海军的所有设施管理、装备维护、后勤支援、医疗保障等勤务工作。海军医院专门负责海军部队的医疗卫生工作,保障部队人员健康、疾病预防,并为伤病员进行康复治疗与体制训练。舰队支援司令部则负责舰队位于各个基地的仓库管理和物资装备的供应工作。

新加坡

新加坡海军后勤主管单位为海军后勤司令部和海军后勤部,其中海军后勤司令部负责海军日常后勤任务制定和操作执行;海军后勤部负责长期后勤规划、后勤政策及后勤管理。2011年10月10日,为简化后勤业务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新加坡对海军后勤部和海军后勤司令部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的海军后勤司令部下辖三个中队,分别为战备中队、支援中队和战斗力生成中队。其中,战备中队主要负责后勤计划管理和工程支持;支援中队集中负责新加坡海军的日常物资供给;战斗力生成中队通过管理预防性维修项目负责新加坡海军装备和器材的日常维修保养任务并管理可用于战争动员的相关民事资源。

印度尼西亚

印尼海军重视海军后勤保障,在多次改革调整中始终保留着一支勤务支援力量,并在各级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后勤保障事宜。

印尼海军总部设1名后勤副参谋长,通过下设的物资局、供应局等总部机关以及军事海运司令部指挥与协调海军后勤支援装备运用,保障海军海上运输、物资供应等后勤事宜。供应局下设多个分局与供应中心中转站,负责物资的供应与分配。物资局设有武器分局、电子通信物资分局、技术提供物资分局、船坞物资支援分局、维修队等,负责提供各种作战与后勤保障物资。军事海运司令部下设雅加达军事海运部队和泗水军事海运部队,分为若干个登陆舰大队、运输船大队和海岸装卸站,司令部设在北雅加达的丹戎不碌。其基本任务是提高海军运输系统能力,负责印尼军队人员、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在印尼水域内运送,制定相应运输计划,并建设相关的运输设施。

西部舰队司令部和东部舰队司令部分别组建了舰队物资供应与维护司令部,整合原物资处、舰艇维护站和供应处功能,负责舰队的物资分发与供应、舰艇维修等后勤保障。

泰国

为确保后勤保障高效,泰国海军借鉴美国海军后勤经验,建立了专门的后勤机构,负责平时和战时作战部队的后勤补给、科研研发、医疗、运输、测量等后勤事务。

泰国海军设有1名助理参谋长,专门分管战勤事务。海军司令部下辖的后勤机构包括船坞厅、电子厅、工程厅、军械厅、军需厅、福利厅、医疗厅、运输厅、海测厅、科学厅等。其中后勤补给厅设厅长1名,统筹管理海军后勤需求,包括食品、被装、燃油、弹药和备用品的供应以及舰艇维护、维修和大修等。

作战舰队下设3个区队,每个区队分设勤务队和支援队,勤务队主要担负兵员、装备和物资的输送等后勤保障任务。支援队为作战部队提供战勤支援及后方勤务保障。海军陆战队司令部下设2个勤务营,负责宪兵营、安全保卫团、陆战师、训练中心的各项勤务保障工作。

南海周边国家海军后勤保障力量及特点

长期以来,南海周边国家海军一直实行近岸防御战略,构建了一支小型的后勤保障力量,可支持海军近岸运输、补给、训练、测量和基地保障等任务。南海周边国家海军主要军辅船规模见表1。

在航空力量方面,南海周边国家海军专门用于海上运输与垂直补给的直升机机型较少,主要有越南海军EC-225“超级美洲狮”直升机、泰国海军“贝尔”通用直升机和MH-60S“海鹰”通用直升机等,可担负海上运输、兵力投送与补给任务。

南海周边国家海军后勤保障兵力体系的特点主要有:

海上后勤保障兵力规模较小,大型补给船数量少

南海周边国家海军普遍维持着一支小规模的海上后勤保障兵力,数量保持为2~25艘,尤其是新加坡海军仅有1艘潜艇支援舰和1艘小型训练船。在吨位与性能上,南海周边国家海军军辅船大多属于中小型,吨位较小。而且相当一部分服役时间较长,性能不佳。如越南补给船以小型为主,吨位在千吨左右,仅满足近岸补给运输。2012年服役的国产“长沙”号运输舰标准排水量2000吨,主要用于人员运输。菲律宾海军军辅船多为上世纪40、50年代建造,设施老化,普遍使用性能不佳。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泰国海军也保持着一定数量的老旧军辅船在役。目前,南海周边国家海军现役万吨左右级别的大型补给船主要包括马来西亚2艘“班格・马斯・利马”(bunga mas lima)级、印尼“阿鲁恩”号和泰国“锡米兰”号补给船,数量较少。

海洋调查船占比突出,并具有多用途功能

由表1可见,海洋调查船和测量船在南海周边国家海军军辅船中占比达到20%,足见南海周边国家对该类型船型的重视。例如越南海军为保障新一代常规潜艇水下作战使用,新建了1艘“陈大义”号(tran dai nghia)号海洋调查船,排水量1500吨左右,可在海上续航约60天,不仅可用于水文地理调查,还可用于训练和反水雷。印尼海军4艘“巴鲁纳・贾亚”级测量船分别用于水道测量、海洋学测量、新技术开发等任务,作为重要辅助力量为印尼海战场建设发挥重要作用。泰国海军“PHARUEHATSBODI”号测量船搭载多型现代化仪器设备,不仅可用作水文地理测量,还可进行训练、搜救、治理浮油和反水雷作业等,为多用途测量船。

拥有少量运输直升机,初步构建立体保障体系

长期以来,航空力量一直是南海周边国家海军的弱项,目前现役航空兵力主要以海上反潜、侦察、运输、搜救等支援保障任务为主。部分国家拥有运输直升机,并搭配大型补给船等,初步形成了海空立体保障体系。例如泰国海军“锡米兰”号补给船搭载“海鹰”直升机,可执行特需补给品的垂直补给和伤病员紧急输送等。印尼“阿鲁恩”号补给船设有直升机平台,在需要时可搭载“超级美洲狮”直升机为其他舰艇实施垂直补给。此外,越南海军从法国采购的EC-225“超级美洲狮”直升机也具有一定的运输补给能力。但总的来看,南海周边国家海军舰载运输直升机数量较少,垂直补给能力有限。

南海周边国家海军后勤保障能力

为给作战部队提供全面、系统、有效的保障,南海周边国家海军不仅建造了一支海空支援保障力量,而且还注重基地保障设施建设和装备技术储备,具备了全方位后勤保障能力。

拥有万吨级大型补给船,具有海上补给能力

一些南海周边国家海军拥有大型综合补给船,具备海上补给能力,可有效保障执行远海任务。如马来西亚海军2艘“班格・马斯・利马”级补给船,由货柜船改进而来,排水量9000吨,设计有直升机甲板、通信、医疗、武器弹药设施等,曾在亚丁湾护航任务中提供了主要支援保障。印尼海军“阿鲁恩”号补给船,满载排水量11707吨,舰艉设有直升机甲板,可供直升机起降并实施垂直补给。还设有纵向燃料补给管路,在海上航行中可同时为3艘舰艇实施燃料补给(2艘分别位于左、右舷,1艘位于后方),具有垂直补给和纵向燃料补给能力。泰国海军“锡米兰”号补给船满载排水量23369吨,为南海周边国家最大型的补给船,具有横向、纵向、垂直等多种补给方式。在船的中部设有4组干货、液货两用补给站,可同时向两舷的接受舰补给包括柴油、航空燃油、淡水、导弹、鱼雷在内的干货、液货和武器弹药。船上还设有救护医疗舱、手术室、牙医室和病员舱,可对伤病员进行紧急医疗。该型补给船可伴随航母编队参加远洋作战,不仅保障编队各种干货、液货和武器弹药的补给,还承担伤病员的紧急救助和编队临时指挥等。

国防工业基础薄弱,海空装备维修技术保障能力有限

多数南海周边国家国防工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陈旧,发展缓慢,规模小,仅可承担部分舰艇与武器装备的装配与维修任务。不过随着各国对国防工业的重视,南海周边国家海军装备建造与维修能力得到重点发展。如越南正在加速实现武器装备国产化,自行设计、建造与维修舰船的能力提高,可以维修大部分旧式武器装备和现代武器。新加坡在美国的帮助下,在樟宜基地建造了完善的舰艇维修与支援设施,可为美国第七舰队及其他过往舰艇提供后勤补给和维修服务,其技术保障能力在东南亚国家中位于前列。印尼PT PAL公司为东南亚地区规模较大的造船企业,建有多个车间,具有舰体、上层建筑、推进系统、电子与武器系统的维修与维护能力,负责海军水面舰艇和潜艇的年度和周期性维护,坞修能力达数十万吨。泰国具备产品许可装配,生产、维护小型武器装备和技术含量低的轻型水面舰艇、飞机等装备的能力,泰国曼谷船坞有限公司拥有2座干船坞,为泰国海军建造了多艘轻型护卫舰、巡逻艇和两栖舰艇。意泰造船有限公司技术与设备较为先进,具有建造大中型舰艇的能力,但仍限于建造护卫舰、两栖舰艇和巡逻艇等技术程度低的水面舰艇。菲律宾海军则主要有卡维特、宿务两个造船厂和若干修船厂,其中造船厂仅能建造百吨级巡逻艇,修船厂设有船坞和车间,可修理500吨级以上舰艇。值得一提的是,菲律宾拥有1艘“江河神”级修理船,设有机械修理车间,储存舰艇备用零件,可对舰艇实施海上维修。但总的来看,南海周边国家海军仅能建造与维修部分轻型水面舰艇,技术保障能力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