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师德格言集锦9篇

时间:2023-03-14 14:48:13

师德格言

师德格言范文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由此说明,教育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一个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时下,全社会都在寻找和强调师德建设,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有效加强师德建设已成为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课题。对此,我们每一名教师必须提高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做到内外兼修、德才兼备和爱岗敬业,使自己成为教书育人的典范。

一、爱岗敬业铸师魂,于无声处显风范

师德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教师始终肩负着教育万民、培育万代、推动社会发展的重任。因此,教师这一职业为中国历代社会所推崇,并且有着很高的标准和严格的要求。早在2000多年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创办了第一所私塾,并提出教师要“以身作则”“循循善诱”和“诲人不倦”等教育理念。[2]孔子之后,墨子强调教师要“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3]接着,孟子又从人性论的角度提出培养人的“恻隐之心,善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4]到了唐代,韩愈不顾流俗,写出《师说》一文,倡导“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5]到了宋代,朱熹又提出“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的理论,[6]这是把师德的要求推向极致。进入20世纪,许多著名作家,诸如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叶圣陶、朱自清和冰心等都曾从事过教育工作,他们均非常重视师魂的铸造,对教师职业的性质和特点,对教师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均有着十分清醒又深刻的认识――“教育信仰、爱心、责任心、奉献精神等是教师人格诸要素中的核心构件”。[7]

在众多的著名作家中,笔者个人认为朱自清是伟大的师德楷模,他积极倡导“只问耕耘莫问年”的师德理念,且三十年如一日地辛勤从教。朱自清认为,教育者要有健全的人格和坚贞的教育信仰,其人生理想应该超乎功利之上。所谓“健全的人格”,即“为学”与“做人”应并重。所谓超乎功利之上,即教育者不但要做一个能干而有用的人,更要做一个正直、坦白和勇于担当的人!

在朱自清看来,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教育者首先应严于律己,树立健全人格的标杆,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学生。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朱自清就已经是清华大学的知名教授,他用自身榜样的力量成为学生的生活导师和道德教员,激励学生努力塑造良好的品行。抗战期间,朱自清除了执教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还兼任五华中学的国文课,住所离学校很远,但他风雨无阻从不误课。有一次因西南联合大学临时开会,又无电话可打,他就一大早跑到五华中学请假。作为一名教师,朱自清上课认真,深受学生爱戴,学校还特地邀请他写校歌,歌中唱道:“还我大好河山,四千年祖国重光,责在吾人身上”。[8]诗言志,歌咏情,至今读来仍令人心头一热,气血奔涌。

总之,只有那些有着渊博的学识、敏锐的思想、开阔的视野和谦逊品质的教师,才会赢得学生的尊重与敬爱;只有那些身上体现着智慧、知识和道义的力量,具有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的教师,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和思想的碰撞,才会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实现人格的升华。

二、甘做泥土护花木,与时俱进培师德

教师既是文明的传播者,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汉代儒学家韩婴在《韩诗外传》中指出,为人师必须具备这样的条件,即“智如涌泉,行可以为表仪”。[9]这就是说,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在思想、品质、作风和行为上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教师的言行起着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道德面貌在教育中的力量是巨大的,是任何教科书、道德箴言、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学生的眼睛是“录像机”,耳朵是“录音机”,脑子是“计算机”,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学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某种角度而言,教师的言行重于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人格素养,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表率。

一个没有职业操守的人,即便知识渊博也无法得到学生的爱戴与尊敬,更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相反,一个有着崇高道德品质的教师,他不仅可以获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更能悄然地释放出催人向上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给学生以深远的影响。

选择教师就是选择高尚,选择理想,选择为党和人民无私的奉献。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去影响学生,以高尚的情操熏陶学生,以渊博的学识哺育学生,做到人格魅力与学术魅力的完美统一。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教师素质,重在师德。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面对革故鼎新,社会沉渣泛起,利己主义、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等思潮强烈地冲击着人们。为此,有人把师德的表现分为以下三个层次:“德高”、“德不很高但不缺德”和“缺德”。[10]

从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角度来说,“德高”需要付出全部心血,“缺德”将误人子弟。于是,有人提出一条中间路线――“德不很高但不缺德”,还美其名曰“凭良心教书吃饭”。若以这样低层次的职业态度去教书育人,其后果可想而知。所以,教师应明确自己肩负的神圣职责,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和影响学生,用良好的道德风范教育和引导学生。

在我国教育史上,对教师的根本道德要求是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努力做学生的表率。站在学生的角度,他们很容易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榜样,模仿其言行。此外,教师还要敬业、勤业和乐业。敬业是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内驱力。勤业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乐业需要教师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总之,师德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就是爱岗敬业。师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为学生,教师要教书育人。二是为自己,教师要实现自我价值。教师只有爱岗敬业为学生,才能甘作泥土护花木;才能“只问耕耘莫问年”;才能为祖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才能适应时代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担负教书育人的神圣责任;才能为创造公平公正的教育环境,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和学新,王文娟.师德修养是师德成长的本质追求[J].思想理论教育,2011(6).

[2][3][4][5][6]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7]周纪焕.现代作家关于师德建设的论述[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

[8]姜建,王庆华.朱自清图传[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214.

[9]罗立军.韩诗外传[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167.

师德格言范文2

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①作为生命价值的判断标准,道德在保证个人的自由本质的基础上还要升华为社会的和谐。“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在对象中体现出来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相通,而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人的本质包含了个体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和群体的论文联盟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从哲学本源上看,道德与美同样源于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从目的上看,侧重生命价值判断的道德和侧重生命体验的美追求的都是人类社会的和谐。因此,德与美不仅是五育中的两个重要方面,更是“人”的自由本质的共同体现,两者在哲学根源和目标诉求上具有同质性。当代教师职业道德包含以德性为核心的多项内容,多强调“德”及其内涵,实际上,师德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以美启德”是教师提高自身师德修养和理论素养的重要方面之一。

一、古代文化传统中的美善同源

道德作为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最终指向是“善”,而“美”在审美思想的萌芽时期更多的是从善的角度来解读。当楚灵王面对高大宏伟的章华台自豪地问大夫伍举“台美夫”时,伍举毫不客气地批评说:“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在伍举看来,美是对各方面都无害的,而不是像楚灵王那样劳民伤财。伍举的“无害即是美”“美即是善”的美学观在先秦美学中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他赋予了“美”以强烈的政治和伦理意义。虽然后来随着审美意识和美学理论的发展,“美”逐渐从“善”中脱离出来,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善”始终都是“美”的标准之一。孔子说《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说《武》乐 “尽美矣,未尽善也”,看似是将“美”和“善”分开了,但在评价标准上仍然是倾向于“善”的。

在西方美学理论发展之初,也是常将“美”与“善”并举。亚里士多德曾说:“善是一种美。其所以引起,正因为它善。”普洛丁也说:“善在美后面,是美的本原。”②虽然随着美学理论的发展,“美”渐渐从“善”中独立出来,但“美”和“善”之间的必然联系一直都是美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十六、十七世纪,美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鲍姆嘉登、康德等人也将其定位为连接“善”和“真”的桥梁,在他们看来“美”与“善”并不冲突,“美”之中包含了合目的的善与合规律的真。

二、现代教育中德与美的结合

1.教师的善与美。教师的善是指“对受育者合理的共同利益的谋求、对教师责任与义务之毫不推卸的遵循、对受教育者人格尊重和对受教育者发展负有高度责任的认同”③。教师的善体现了人的自由创造本质在生命活动中的升华,它包含着强烈的人格美和社会美。

第一,教师的职业道德与人格美、社会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遵从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定会对教育事业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视教育为毕生追求的理想,以高度的敬业精神献身于教育事业。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则是人格美;而如果上升到人类建立在共同文化价值体系上的情感认同,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就是社会美。

人格美,是指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美,“表现在品德、情操等素质方面。品德,体现着一个人的自觉的道德意识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一个人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对于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有所判断,形成关于真、善、美的价值观念,进而对于真、善、美有所追求。这种追求,作为一种比较稳定的有系统的习惯情绪,便是情操的表现。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在人的言行中表现出来,就是一个人的人格美。”④由此可见,人格美本身就与道德密切相关。教师职业道德由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公正、教师职业荣誉八个部分构成。⑤在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中,人格美也始终贯穿其中。

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教师的言行举止应当符合社会发展方向,体现人类进步的理想和愿望;应当充分显示教师作为人的自由、自觉和创造本性,实现教师作为人的价值;应当帮助学生及他人寻找人生价值与人生意义,学会选择人生道路。以上这些又都是社会美的表现。

第二,崇高的师德与美学的崇高。教师是一种极为普通的职业,但又是一种崇高的职业,这是因为“教师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它来自于教师对教育劳动崇高社会意义的认识,对学生、对祖国和人民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来自于接受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自我道德觉悟的提高”。⑥所以,教师职业的崇高来源于其“树人”的本质,这里的崇高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事实上也符合美学意义上的崇高。作为审美范畴的崇高在西方的起源很早,古罗马的朗吉诺斯在《论崇高》中强调,作品的崇高风格包括五个方面的内涵,即庄严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感情、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辞和尊严的结构。而从根本上说,崇高来自伟大的心灵,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与我们对“崇高”的德性探讨是一致的。

美学意义上的崇高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它的本质是一个相对弱小却代表正义与善的主体与强大的敌对势力奋斗抗争的过程,并通过这种奋斗与抗争展示人的精神与力量。因此,崇高是人的精神与力量的动态展示。相应的,师德的崇高也表现出了这一对抗与提升的过程,那些在大地震中奋不顾身地护住学生的教师们,用感性形式的毁灭换来无数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那些兢兢业业地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的教师们,用一生的时间表现了坚持的崇高;那些甘守清贫的教师们,正在同社会的畸形审美观进行激烈的斗争,其最终结果是精神的升华和飞跃。

2.德育与美育。崇高的师德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保障。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德育和美育是教育的两个方面,即我们常说的“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两种。但实际上,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的每一种形式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自古以来,德育和美育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国语·周语下》分析说:“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若听乐而震,观目而眩,患莫甚焉。夫耳目,心之枢机也,故必听和而视正。听和则聪,视正则明。聪则言听,明则德昭。听言昭德,则能思虑纯固。以言德于民,民歆而德之,则归心焉。”这说明,通过人体的主要审美器官眼和耳,人们可以对外界事物进行审美感知,并且感知的内容对人本身有美育作用。因此,在审美对象的选择上必须考虑德育因素,这样才能使人明辨善恶,振奋精神,归心向善。此外,古希腊、古罗马的“净化说”“寓教于乐说”等美育原则也是与德育紧密联系的。

转贴于论文联盟

在传统观念中,德育侧重的是说理,用世界观、人生观、善恶观等让人们知道行为的准则和界限;而美育则侧重于用感性的事物和形象打动人,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但北师大檀传宝教授在《德育美学观》中强调,德育美学观是对以往功利主义美学观的超越,是解除功利主义美学观危机的有效途径。不可否认德育与美育具有相互独立的特殊性,但两者也有密切联系,既相融也相成,而且美育能够育德,德育也须立美。⑦

三、师德之美的具体表现

1.身教之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的以身作则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学生良好品性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以下是一则著名的表现师德的事例:一位北大的新生因为要去办入学手续,让一位看上去像校工的“老师傅”替他看包。在他一个小时办完手续回来时,那位老师傅仍然很尽职地守在原地。在后来的开学典礼上,他惊讶地发现,那位看包师傅竟然是北大副校长、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季羡林先生崇高的师德的确让人感动,而受他帮助的那位新生也必定能够受益终生。

身教之美包含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外在美又包含仪表美、体态美、外在行为美,而内在美则主要表现为主体的人格美。在对教师的审美评价中,气质、风度、性格、知识、修养等方面的审美价值较为重要。虽然它们多是人的内在美,但却能够外化为人的行为举止,体现为外在美。人格是指人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性格、气质、能力、作风的总和,或者是指行为人在社会活动中具有的行使公民权利责任义务的资格。人格美历来都是生命的最高价值,也是人类所展现的强大的道德力量,体现着个体道德修养的完美程度。

在教育战线上,无数教师忘我奉献,无私耕耘,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生命的理想境界,在这一过程中甚至有许多教师的自由精神超越了生与死的世俗考量。在不同的话语语境中,典范的人格精神都具有原创性的生命魅力,可以产生强大的感召力,成为时代精神的象征。

2.言传之美。教师的言语表达是一种能力,更是一门艺术,优秀的教师能够将高尚的师德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语言之中。例如,一位姓缪的教师刚开始给一个新班授课,自我介绍后就听到学生中有人“喵”的一声引起全班哄堂大笑,缪老师并没有生气,接着说:“我还没有讲课呢,你们就夸我讲得妙,那我一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希望你们能一直夸我妙。”这样就巧妙地缓和了尴尬的气氛。

师德格言范文3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担负着教书育人,传播人类文明,培养合格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重任,教师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人才的质量与教育的效果。教师不只是要会教书,而且要会育人,教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做人。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必须以满腔的热情对待事业,对待学生以外,还必须自觉地,高标准地去塑造自身的人格,从而才能培养出学生健康的人格。这里所说的“人格”,指的是一个人作为某种权利和义务的主体,在道德上应当具备的人品和资格。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教师的职务是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古语也说:“善歌者教人习其声,善导者教人习其志”。一句话,教师要想不愧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就必须在人格塑造上勇于履行“以身立教 为人师表”的道德要求。自古就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说,培养人的工作关系着国家民族的未来与发展。结合我们芦墟二中的办学思想“与人为本,与时共进”,本人想结合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实践探索,来谈谈如何“以身立教 为人师表”,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一、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质,决定了教师的人格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一个教师对自己育人的工作职责是否明确,也就是说一个教师的教育思想是否端正,这是衡量一个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也是师德规范的首要问题。

(一)、教师崇高的思想品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中学生世界观尚未形成,正处于可塑性最强的年龄阶段,是形成人格及人的基本素质的关键时期。一个人能否成才,首先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足够的辨别客观事物崐真善美的能力,是否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学校教育,应首先是“成人”的教育,“成人”才能“成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是班集体的主要教育者及组织者。在学生的人格素质的形成中起重要的作用。人的素质是个整体,而人格素质则是其根和主干,它决定着学生素质的发展方向。教师又是他们心中的偶像和效法的榜样,教师的思想素质无疑在无形中会给学生以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崇高的思想品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幼小的心灵播下希望的种子,就会有一个良好的结果。

(二)、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催化作用。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品质高尚,而且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首先,他应满腔热忱,关心爱护学生,不歧视、辱骂、体罚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这样的老师可敬可亲,学生才会愿意学,也才学得好。其次,他应该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工作总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这同样会给学生以影响和感染,使本一心向善的学生更增添了动力,小树才有机会长成参天大树。

(三)、教师文明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起着修正作用 。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就必须知道怎样做人。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如果一位教师在讲台是教育学生应当诚实,但某天为应付检查,为了听领导的话,居然教唆学生如何去说谎,在学生心灵中留下难以磨灭扔阴影,那又如何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呢?。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教师内在素养的外在体现,都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而学生也正是通过这一点来了解教师的思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注重修养,注意言行,处处给学生做出表率,言教辅以身教,身教重于言教,学生受到影响,其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受到约束,得到修正。

(四)、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起着完善作用。一个心理不健全、不健康的教师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同样,一个心理不健全、不健康的学生也很难说是一名优秀的学生,将来也很难成为出众的人才,挑起重大的责任。比如遇到困难和挫折,是张皇失措,退避三舍,还是从容镇定,迎难而上呢?又比如遇到不顺心的事,或是领导同事的误解,或是家庭内部矛盾,是大吵大闹,怨天尤人,还是不争不辩,宽宏大量?完整的德育教育应包含心理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是今后德育中应该加强的地方。

二、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其中最主要的最不可忽视的应是社会影响、人际交往及课外生活的内容。在现代多元的社会思潮及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由于学生自身发展的不成熟、辨别能力相对较差,模仿心理、流行心理、攀比心理较强,很易受到社会中消极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从他们的人际交往圈中导入。古人云:“学好千日不易,学坏一日有余。”如果教师不在这些方面加以注意和进行正确引导,会使教育效果出现偏差。所以教师在具体的教育中应注重提高人格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及可行性,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及个体特点找准人格教育的切入点,注重言传身教的结合、情理结合、学校、家庭、社区的结合,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结合。切实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素质。那么,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该如何“以身立教”,以人格培养人格呢?

首先是教师要真诚。教育学生不是演戏,决不能搞“两重人格”。只有真正发自内心的、表里如一的、言行统一的美好品德,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使他们受到教育和感染,引起他们的共鸣和仿效。要以诚相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一项调查显示:在回答"我碰到问题首先找谁商量"时,寻找同伴的占70%,寻找父母的占10%,寻找老师的占8%,其它占12%。这表明学生碰到麻烦,他首先想到的是伙伴。因为家长、教师往往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居高临下,学生的心灵很难敞开,也就很难沟通、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由于得不到及时、正确的疏导,往往会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有损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作为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消除其对师长的畏惧、隔阂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可见,我们教师平素不能搞师道尊严,不能摆架子,只有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把学生当成知己的朋友,对他们充分地加以信任,这样学生才会把心里话告诉你,他们才会向你倾吐心中的沉闷和不快。

作为班主任,热情关怀,热心帮助,多跟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使学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融洽,班主任和蔼可亲、坦诚相待才会有力地做好教育工作。

其次是教师的人格要合格。教师的职责是育人, 作为在学校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要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在育人过程中,要牢固树立一种观念:学生接受能力有强弱、学习进步有快慢,在教育教学活动时可以因人而异、分类推进、互帮互学。教师要用健全的人格素质和良知影响学生,关心学生。一切师德要求都要基于教师的人格。教师的人格作为师德的有形表现,高尚富有魅力的教师人格能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良好效果。因此,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教师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学生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信赖,往往使他们在观察教师时,产生一种放大效应,教师的一种小小善举,会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欣喜;教师的一点小小瑕癖,则会使他们产生巨大的失望。所以,教师必须对自己的人格修养提出严格的要求。

第三教师要讲究文明,以身作则。

我在刚做班主任时,曾走过一段费力不讨好的道路,对于学生的错误,我非得揪出来,从不轻易放过。因为我认为如果不管他们就是不负责,而教师就得负责,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比如,有的学生"不认真"做值日,我就在班上公开批评他,而后便是罚他再做一天,并申明,如再不认真就再做,直到会做为止。结果值日问题只是在短期内有一些变化,时间不长又开始恢复原状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百思不得其解,请教了老教师之后,我才明白这是独生子女的通病。家长们总认为孩子干点儿活得很累!于是,大人们便剥夺了孩子们的锻炼机会,直至今日孩子们没有能力。在与家长的交流中,我了解到绝大多数学生在家里根本是不干活的。因此,他们中的多数并不是故意偷懒,主要是由于不知道怎样做才算是认真?怎样才算是做好了;再有就是有些学生已经养成了偷懒的坏习惯。基于这种情况,我在班上没有责怪他们,而是对他们讲:"我认为大家都想努力为班级奉献自己的一份心,只是有些同学实在是不知道该怎样做才能把事情做好。今后,我会教同学们做。"从此,我几乎每天都和同学们一起做值日。对于做得好的学生,在班里大力表扬。从此,班里的值日问题基本解决了。从这件事情的解决中,我领悟到了学生绝不是我们可以随便发泄怨气的被动接受者,对于教师来说,言谈举止不是区区个人小事,而是一种对于学生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因素。我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就象我们照镜子一样,你对他笑,他就对你笑;你对他怒,他就对你怒;你对他冷淡,他就对你冷淡。有所不同的是:你若对他微笑,他可能对你大笑;你对他冷嘲,他可能对你抵触。而后,你再对他笑,他也有可能无动于衷。

所以,教师的高尚人格不仅应当反映在内在的精神境界上,而且应当体现在外在的言谈举止上。。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仪表。主要包括衣着发式,修饰打扮等,是教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外部形态。这方面的要求是要清洁整齐,朴素大方,协调得体,与教师的职业特点相吻合。

(2)举止。 包括坐立行的姿势,以及表情动作行为习惯等。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中的“人体信号”。这要求是表现出良好的教养和振奋的神态,要与教育教学过程密切配合,发挥出最佳的辅助作用。

(3)语言。 这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使用的最主要的手段。教师的语言要规范纯洁,准确鲜明,生动幽默,要善于运用语言的力量启动学生求知的欲望,拨动学生上进的心弦,把知识真理和美好的感情送进学生的心田。教师的语言还要情理结合。要让学生知晓做人的基本道理,让学生在思想上认同以后再加以行为上的引导,使他们在思想、行为上不断积累加强自己的人格素质。

(4)礼仪。 主要是指教师在与人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文明礼貌行为的总和。富有时代特点的必要的礼仪,是协调人际关系的杠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表现。教师要通过文明的礼仪表现出应有的风度,反映出对他人应有的尊重,从而不但给学生以良好影响,同时也促进全社会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关系的形成。

师德格言范文4

关键词:德育 身教重于言教

学校是人才成长的基石和摇篮,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灵魂,是关系到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而教师在学校德育工作的全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思想素质、知识技能、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

学生常以教师为榜样,在各个方面模仿教师

我们知道,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除了父母之外,关系密切的就是教师。学生常以教师之是为是,以教师之非为非,甚至连父母都无法左右。教师的道德情操、言行举止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影响着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人生观的形成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在很多方面都在模仿教师,诸如:教师的兴趣爱好、情绪表现、语言行为、生活习惯等。甚至教师的字体,也会出现在学生的作业本里。我上中学时的一位老师,写的字横平竖斜,竖笔全向左斜,板书整齐,自成一体很有特色,同学们好奇,竭力模仿。毕业考试时试卷密封,老师们交换改卷,可一看字迹,大家都知道这是哪个班的学生。教师个性张扬,其学生大多活泼外向;教师治学严谨、恪尽职守、勇于进取,其学生一般都能安心学习,积极向上;教师注重仪表,品味高雅,其学生相对也喜欢打扮,文明、整洁。人们常常在学生身上看到教师的影子,教师的示范作用显而易见。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楷模

教师担负着向学生传授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重任,应该严于律己、勤奋进取、为人师表。所谓师表,也就是“身教”。师表中的 “表”字,并不是单指表面,而是指表率、楷模、榜样、标准。一个有威信的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应该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应该用自己作为榜样来引导学生,事事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应该首先是这样的人;要求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和道德品质,自己就必须首先具有这样的美德,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打铁必须本身硬”。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一样,需要说话的时候才说话,需要说多少就说多少。不随便靠在墙上或伏在桌上,不躺在沙发上,不随地吐痰”等。他甚至认为:“从口袋里掏出揉皱了的脏手帕的教师,已经失去了教师的资格。” 教师的形象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教师干净而利索的演示,科学而诙谐的讲述,庄重幽默的举止,萧洒而规范的书写以及良好的教态,都可以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因此,教师不仅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努力加深自己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功底,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和教育教育技艺,更应该有高层次的思想觉悟、高水准的道德情操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勤奋进取,孜孜求索,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成为学生的表率与楷模。只有这样,才能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 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道德情操,激励学生追求知识,追求真理,奋发向上,勇攀高峰。

师德格言范文5

 人格问题乃“做人之道”。心理学认为,人格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内在组织,它包括人的思想、态度、兴趣、气质、潜能、人生哲学以及体格和生理特点等心理物理个体性的多面综合,简单地说,就是指个体的差异,也可以叫人格的个性特征。如果我们完全从伦理或道德的语境中谈人格,就是指人的品格,是指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高低,也可以称人格的品质特征。所以,无论是从心理学还是从伦理学的视角分析人格问题,都很难区分开人格的个性特征和品格特征。这与过去的教学理论研究只重视物质世界问题的研究,不重视人的问题的研究,在有关人的问题上大多偏重对学生问题的探究,却常常忽视对教师本身的研究。

心理学上的人格解释至少在两个方面是与伦理问题相沟通的。第一,道德人格是人格的组成部分。能够正视环境与个人的责任,因而对自身、别人或所居处的环境,能够正确适应的所谓“健全人格”,如从伦理学的角度看,亦可认定是一种道德人格。第二,人格的动力特征与道德问题相沟通,以某种行为方式行动或能以某种特定结构组合一系列外在行为表现的整合能力。所以,人格的心理学与伦理学的解释是沟通的,人格与道德问题有相关性,讨论人格建构不可不讨论道德教育,尤其是道德人格的建构。而道德人格的建构有外部和内核两个层面,前者指一系列的道德行为规范组成的外在系统的建设,后者指道德观念、情感、信念等内在系统的建构。由于中小学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更应着力关注对自身的道德观念、情感、信念等的内在系统的建构,加强人格修养。

我们之所以要将中小学教师的人格修养作为一个重大课题来研究,是因为在每个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社会媒体是学习的源泉,有很大的社会化力量,在青少年生活的不同时期,这些社会媒体都有各自突出的作用,并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施加不同的影响,特别是中学教师的人格修养,甚至影响着学生们的终身,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带有社会责任,对学生人格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从学校教育来看,教师的人格,体现着教师之间的个性差异,诸如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稳重的态度、积极的兴趣、刚毅的性格和良好的品性等,这些因素在不同的教师身上的外在表现是不同的,具体反映在教师个体为人处事的道德风尚上,体现在不同的教学风格中,也表现在不同的德育环境里,而这些反映与表现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师德。可见,教师的人格与师德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切师德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教育家提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学生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由此可见教师人格的力量。学生往往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发展其性格,从教师的品行中形成其品德,从教师的威望中完善其人格的全部含义。

我们应该特别强调在理想的教师人格中,道德的纯洁性如雪一样洁白。不管有人还是无人,行动都是表里如一,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学生,都能赋予公正的爱,这样的人格才是真正有魅力的人格。慈爱和权威是为师的特质,因而也是人格感化的根本动力。而慈爱和权威决不是对抗的二元的东西,而是由同一根源——教师高尚的人格涌现出的。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威信,没有威信就没有真正的爱。金子般的人格,能给学生们带来足够享用一生的“热量”,能还给教育一个更加深刻的内涵,既使父母给予孩子们足够的爱,青少年的身心也并不一定能够健康成长,来自师长的爱是无声的,但却是最有份量的,学生们在学校里最渴望的就是来自教师给予他们的那种发自内心的爱。

在学校道德教育中,要实现学生道德人格的提升就必须重视建构合乎时代的道德理想人格;道德理想人格的塑造要在神化人格与现实人格之间保持张力、取得平衡,使之既有现实性,又有一定的神圣性;理想人格追求在教育或修养中的具体落实应通过榜样人格——具有优秀人格魅力的教师作为中介去完成,对每一个个体而言,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既要以理想人格作最高参照系,又要以榜样人格作最切近的参照。所以,我们不仅要把教师当作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的执行者、知识的传播者,而且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该突现教师的道德人格魅力。在学校,教师是学生最依赖的人,是学生的人格榜样,学生在教师那里获得信心和力量,学到高尚的思想品德。教师是学生情操的陶冶者,心灵的哺育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处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还很不成熟,其成长不是自发的,教师要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在言传身教中去影响和指导学生健康成长,实现他们的理想人格。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迅速地发生着变化,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对教师特别是中学教师而言,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核心人格才是真正有魅力的人格呢?

教育规律告诉我们,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新的教育氛围对中学教师首先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极强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愿意为教育事业而献身,为此,他们应该不断地钻研业务,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凡是学生尊敬和爱戴的教师,都是有着较强业务能力的教师。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并且善于把必要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发展学生的智力,在教师的服务中,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掌握知识的乐趣与教师的人格力量。为了实现教师对学生的真正的爱,教师要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表现为有理想、有道德,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能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一言一行能成为学生的表率。教育是双边活动的过程,只有学生对教师道德人格的认可,师生关系融洽才能使教育取得成功。

创造性、创造精神是中小学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内容。创造精神是和保守、守旧思想相对立的,一个具有创造精神的人在这样一个信息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对信息的捕捉、吸收、筛选和运用,都需要有新的思维方式。这就要求每位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去捕捉新的有价值的信息,并会对庞杂的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和整理,从中找出主要的问题,据此做出决策,指导行动,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对信息的处理上,不仅会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做定性分析,还会利用数学及其他科学手段做定量分析,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很好地结合起来,加强思维的精确性。一个具有创造精神的人,一定是敢想、敢干,有勇气独辟蹊径,有能力开拓新的领域,敢于创新,想前人所未想、做前人所未做的事。关于这一点,目前同仁们还有不同的看法,争论的焦点是中小学教师到底该不该从事一定的科研活动,教师们应该是只依据教学大纲传授知识,还是在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的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承担一些课题研究;教师的科研能力是否会对其正常教学有帮助的问题。我认为,开放思想是时代对人的素质提出的要求。在人们的思维方式上,也应该有新的转变,要改变思维的参照系,扩大思维的空间范围,从过去那种狭隘的、封闭型中解放出来,变为宽广的开放型。要使人们的思维在更广阔的领域中驰骋,以发展人们的创造精神,中小学教师也不例外。低水准、低素质的教师既使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也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但高水准、高素质的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就一定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而且其先进的、甚至是超前的思维方式会使所有的学生受用终身。

独立的人格才是真正的人格。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品德高尚的教师应该具有能够摆脱物质诱惑、耐得住寂寞、淡薄名利、喜欢独处和隐静的品质。赖以指导教师人生目标的是他们所具有的价值观和情感,对待那些能引起人们混乱的事情常常能保持超然、平静、泰然自若的态度。他们很容易找到自我克制的方法,以及找到使自己保持平静和安详的方法;因而教师能做到在处理个人名利、灾祸时不像一般人那样反应强烈。他们能做到在有失尊严的情境中也有能力保持自己的尊严。这种自我克制是根本不同于严厉和冷漠的。由于教师的独立自主,因此总能不受环境的约束,比依赖外部世界更多地依赖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呈现出一种清新不逊的鉴赏力,以敬畏的、惊奇的和愉快的心情体验其一生中遇到的各种事件。由于内心世界的纯洁,使他们对每个学生或每次日出都像第一次见到那样感到美丽和令人激动。他们表现出对自己、对别人以及对整个自然的最大的认可,他们所能做的就是让这个世界更加美丽。

师德格言范文6

关键词:中职;德育教师;人格魅力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7-0066-02

近年来,由于普通高中升学比例的提高、大学的不断扩招,以及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舆论导向对中职学校认识的偏见,中职学校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生源不足、生源整体素质下降的困局。同时,中职学生一般处于15~18岁的青春期,身心发展不成熟,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正处于性格塑造、人生发展的关键期。而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道德观念分化,价值体系发展趋向多元化,使中职学生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这使得整个中职教育,尤其是中职生的道德教育面临极大的压力和挑战。

2004年10月25日,教育部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的总则首段就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教育。它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2005年11月9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强调:“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这再次突出了德育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德育是教育的先导,这是古今中外众多教育思想家的共识。正如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所言:“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也指出:“道德普遍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在我国,道德教育的缺位和强化已成为社会和教育界的共识。因此,要摆脱目前中职学生的教育困境,全面提升中职学生的教育质量,必须从根本上抓好中职学生的德育,全方位、多形式地开展“灵魂工程”建设。其中,处于第一线的德育教师的素养,特别是其人格魅力,对德育的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德育教师人格魅力的内涵

所谓人格,是指人的个性所表现出来的做人的基本格调,它是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是个人的思想、品德、尊严、价值、学识和能力等方面的总和。一个优秀的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中不仅要授业、解惑,还需要通过其言行举止、气质风度影响学生。而德育教师的人格魅力,就是它在能力、气质、性格等人格特征方面所具有的吸引力。它建立在教师自身良好素质基础上,并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积极健康的影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辐射效应。德育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才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德育教师的人格魅力是由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学识水平、个性情趣等多面熔铸而成的。具体而言,德育教师的人格魅力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正确的政治方向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教师个人对青少年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无论什么样的思潮,无论什么样的奖惩制度都是代替不了的。”因此,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和学校德育骨干力量的教师,应该是优秀道德的传承者,先进文化的传播者,良好校风的倡导者,学生行动的榜样。其中,第一位的要求就是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如果一个德育教师的政治思想不合格,甚至与现阶段党和人民的根本要求相冲突的话,那他培养的学生很可能是将来破坏社会稳定的危险分子。因此,德育教师必须具有优秀的政治思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觉与党的方针、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一致。这既是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所在,也是我国德育工作的理论基石。

崇高的道德修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当然组成部分。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作风仪表,言行举止,都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尽管道德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但崇高道德修养是不同时空条件下德育教师的共性,如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和敬业、乐业、精业的职业观。青年学生模仿能力强,可塑性大,他们对德育工作者不仅会听其言,而且会观其行。只有拥有良好的品德修养、高尚的情操、严谨的作风,才能真正熏陶和感染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称得上有魅力的教师。

渊博的学识 知识渊博的教师往往更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这是教育目的直接决定的。因此,一个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不仅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崇高的思想道德修养,还应有深厚的科学文化素养。常言道,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其中,最基本的就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即德育主体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道德哲学、德育理论和德育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修养,对道德教育内容和策略的原理有专门、具体和深入的认识。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等人将这类知识称为教师的“本体性知识”。除“本体性知识”外,林崇德教授还特别强调教师必须具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因为“教师丰富的文化知识不仅能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广博的(文化)知识对于其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具有与本体性知识同等重要的意义。”讲授德育课的过程,不仅是单纯的理论宣讲和简单的说教,更是结合生活与实践,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寓德育难点与问题于平常课堂内外交流之中。相比于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德育教学更需要有广博深厚的知识,全面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头脑,起到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的作用,从而综合提升学生的素养。

无私的大爱精神 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敏感多变阶段,他们渴望得到亲人和同伴们的关怀、信任、尊重和肯定,并且乐于用同样的感情回报周围的人。在学校师生之间,学生更关注教师对自己的态度。因此,德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多肯定和鼓励学生,勇于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深入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良师益友。这是一种神圣无私的爱,“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学生一旦体会到了这种爱,就会更加尊敬教师,亲近教师,认可教师,视教师为心灵之友和行为榜样。同时,这种爱更是一种博爱,一种大度之爱,不是单凭学生的行为表现来决定爱与否,而是视每一位学生如亲人,以帮助、包容的心态来感召学生,化解偶尔的摩擦。

德育教师人格魅力对中职学生的影响

关于教师人格的榜样作用,从古代孔子的“身正令行”观到韩愈的“以身立教”,再到国外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认为的“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无不表明其力量的强大。现代的苏霍姆林斯基则更直接地强调:“形象地说,学校好比一种精致的乐器。它奏出一种人的和谐的旋律,使之影响一个学生的心灵——但要奏出这样的旋律,必须把乐器的音调准,而这种乐器是靠教师、教育者的人格来调音的。”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德与育并举,综合素养全面提升,德育教师的人格魅力作用将更加凸显。

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中职学生一般处于青春发育期,相比于初中生,其自主意识已明显增强,个性特征也日益鲜明,但他们人生经历和社会阅历非常有限,对社会和人生的基本看法尚未成形,人格特征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因此可塑性非常强,极易受到社会潮流的影响,会不自觉地模仿他人的行为。德育教师的学识、能力、性情、涵养等多因素熔铸而成的人格魅力则能无形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感染学生,为学生树立可以效仿的榜样,从而逐步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主体意识,并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强烈而持久的影响力,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思想激烈交锋,社会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青年学生虽有一定自主性,但因各种因素的限制,缺乏判断力,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和错误言论的影响。加上中职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大多无心向学,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较差,道德是非观念淡薄,因此,加强中职学生的道德修养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但是,关于做人处事的道德规范,学生从小听到大,如果德育教师仍靠传统的理论灌输和空洞说教,学生难免会产生逆反心理。反之,如果德育教师能够依靠自己的人格魅力,通过自己坦荡的胸襟、高尚的人格、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阅历,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将相对容易为学生接受。教师将道德行为和道德观念表现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将成为学生自我审视、自觉规范行为和提升道德修养的具体参照对象。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不要让任何一颗心灵的火药未被点燃。”不仅如此,学生大都会因喜欢某个教师,而喜欢上这位教师的课。德育教师呈现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而是知识与兴趣、理想、情感、意志等综合信息,会从不同侧面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因此,德育教师的人格魅力不仅能使学生爱上德育课,由往日的“反感”变成“渴望”,而且能激发学生全面学习的兴趣。从近年来的招生情况看,中职学生大多在初中时成绩比较差,考不上高中,而不得不就读职校,一般对学习无多大兴趣,甚至在学习上存在自卑和自甘堕落的心理。德育教师的人格魅力会学生不仅易于接受德育,而且不知不觉中受到知识的感染和熏陶,唤起对学习的兴趣。

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中职学生入学前往往因为成绩差、日常行为问题而不受教师的喜爱,他们带着无奈与不甘心,甚至是混日子的心态来到学校,对中职学校的教师自然会存在敌视、厌烦的惯性态度。但德育教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精神,则会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温暖和受尊重的感觉。教师学识和涵养则更能折服学生曾经逆反的心理,使学生变得乐于接纳教师,改变以往对教师和学校的印象。这样,德育教师的人格魅力能激起学生愉快的情绪体验,触动他们的心灵,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从而引起学生对教师敬佩和爱戴的积极反应,学生的敬爱又会强化教师人格魅力的作用,形成良性循环,并不断升华。

德育教师人格魅力的培养途径

德育教师的人格魅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个体通过后天坚持不懈的努力来培养,不仅需要理论的学习、实践的摸索,还需要极大的情感注入。在新时期中职教育面临诸多挑战的情势下,广大德育教师更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道德素质,完善自己的人格,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并在德育实践中发挥更为积极主动的作用。具体而言,塑造德育教师人格魅力的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己身不正,焉能正人?”德育教师的工作是育人,是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因此,德育教师首先要严于律己,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认真把握“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精髓和精神实质,并融入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实践,应用于实践。同时,教师还应敢于抵制各种不正之风,以身示范,知行合一,为学生做好崇高思想道德素养的典范。

加强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德育教师仅靠静止的“一桶水”已难以满足新时代中职生的要求,应当紧跟时代步伐,树立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使知识储备处于“长流水”的状态,不断更新和累积。因此,德育教师不仅要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学习,还要密切关注现代科学的发展变化,善于吸收和利用新知识拓宽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使自身人格魅力更持久。

加强德育实践研究 德育教师人格魅力的塑造与提升是一个长期、复杂和艰苦的过程,需要教师终身努力,孜孜以求。德育教师积极投身于德育实践,并在实践中总结、反思教学的不足,锻炼和提高自身修养,积累德育经验,探索德育工作的基本规律,才能不断提高德育教学的有效性,人格魅力才能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卢丽华.论高校德育教师的素养结构与示范作用[J].职教论坛,2004(18).

[2]罗建兵.高校德育教师的道德修养[J].娄底师专学报,2004(S1).

[3]李香善.高校德育教师人格魅力对人才培养的影响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

[4]吴仁礼.浅谈新时期中职学校德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4).

[5]王艳,任晖.浅谈高校德育教师的人格魅力[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

[6]黄浩娟.广州市中职学校德育活动的调查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5).

[7]徐爱英.浅谈中职学校德育教师的德育工作理念[J].中国科技博览,2009(9).

[8]薄翔.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德育教师的人格示范作用[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5).

[9]周宏岩.论德育教师的人格修养[J].思想教育研究,2005(6).

[10]郭冬梅.论中等职校德育教师的内涵[J].职业教育研究,2006(11).

[11]沈文.浅析高校辅导员人格魅力在大学生德育中的作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5).

师德格言范文7

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精神源泉”,这些教育名言说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职业劳动是用人格培养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劳动,加强教育道德修养,塑造良好教师形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师德学习感言讲话稿范文1000字,请您阅读!

师德学习感言讲话稿范文800字1本学期校园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师德学习活动,使我对自身的师德修养有了更明晰的认识,为今后强化师德,提升个人素质奠定的良好的基础。

首先,透过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我认真查找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好的继续发扬,差的地方就不断反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争取一点点改善,做一名称职的老师。

其次,透过听先进师德标兵的报告会,我耳闻目睹了身边发生的真人真事,更进一步促使我不仅仅要把工作干好,还要以高尚的人格、无私奉献的态度去影响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

师德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有持之以恒的勇气和毅力。应对挫折与困难,应对金钱、权利、地位的-,我们仍能坚守本色,用纯真的爱、率直的情、宽容的心去对待学生,无怨无悔,乐此不疲。也许我要用一生去-,但是既然选取了这一行,再苦再累,我也不能松懈,要为学生树立榜样。

“教师”被人们赋予了那么完美的称呼,这其中承载着千百年来人们对教师人格的敬重。没有这样的师者典范,又怎能引发人类的诸多幻想“教师是蜡烛、是春蚕、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我们不能让坏名声辱没了先人的努力。先不要管别人做的如何,先从自身做起,哪怕是众人皆醉我独醒,我们也要学荷花的高贵品质“出淤泥而不染”。

教育成败的关键就在于德育。而德育的最有力武器就是我们的一言一行。无论身处何地,我们都要养成谨言慎行的好习惯,为学生为他人树立楷模。

我骄傲,我是一名教师;我努力,我会成为师德的践行者。

师德学习感言讲话稿范文800字2在师德教育活动中,透过一系列的学习结合身边优秀教师的事迹,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育人”需先“育己”。

自古言:为师之人,以德为先。所以,在数年的教育过程中,本人一向以优秀教师为榜样,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和教育理论学习,在教学中以身教重于言教为本,时时注重自己的师德修养。例如: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尽职尽责,善于理解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对于那些成绩差,不完成作业、调皮的学生,因人而教,多方面鼓励关心他们,设身处地为他们排忧解难。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本人从不震之以打,吓之以骂,而是以说服、正确引导和批评激励法教育他们。使犯有严重错误缺点的学生心服口服,用心上进。

总之,透过学习朴航英、陈丽华两位教师的先进事迹。使我心灵又一次得到启迪,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学习、无私奉献、勇于探索,把书教好,把孩子教好,做一个优秀的教师。

师德学习感言讲话稿范文800字3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很荣幸能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演讲——《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古今中外所有教育者应秉承的教育教学理念,可谓是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的立足之本。我国当代教育宗师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由此可见,“为人师表”是何其重要,教育者的一言一行都要足以成为受教育者的模范。如果教育者自己都不能实践,又如何来要求受教育者呢?

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即使是在最细微处也要彰显“为人师表”的风范。

曾看过这样一则故事,故事中教师在课堂上一个细小的动作让我记忆到如今。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老师走进教室,在讲台上站定,刚翻开教案本,一抬头看见一个男孩子用棉衣袖口抹了一下鼻涕。全班学生都等待着她开口讲课,可她没声音,她从口袋里掏出叠得整齐的一块手帕,两手慢慢展开,方形的,干净洁白。她用手帕轻轻地擦了擦自已的鼻子,然后叠好,小心地放进口袋里。她取、擦、叠、放手帕的全过程,很慢很慢,教室里很静很静,孩子眼睛瞪得很圆很圆,好像在欣赏一组电影慢镜头,画面很美很美。这时那个用袖子擦鼻涕的小男生,他歪了歪头,也许是他不好意思的流露吧。老师的新课开始。

如今,我也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可是故事中那个老师的动作细节却永远的烙在了我的脑海中,一直与我的教师生涯相伴相随。现在我对“师表”这个概念理解得越来越具体。作为一名教师,面对的是心灵纯真的孩子,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发生着作用。这时,请不要忘记“为人师表”这个词,因为我们的言行正被学生关注着。我们无意的一句话、一个举动,也许正影响了学生的一生。

我是一名年轻教师,却时刻谨记着要“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在课堂上,我规范自己的行为,关注每位学生,培养他们健康的品德修养。在校车上,我以身作则,主动关爱学生,塑造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师风师德演讲稿师表,展示的是教师的崇高人格;

师表,向学生传递的是最丰富的信息;

师表,在教育中释放的是最大的能量。

各位老师,让我们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用崇高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用高尚的情操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对人类的爱心,激发他们对社会责任,激发他们释放出身上高尚、纯洁的潜能吧!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二一一年十月十四日

师德学习感言讲话稿范文800字4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用爱搭建教育的蓝天》。我的妈妈是一名教师,从小,我就梦想有一天我也能像妈妈一样,立足三尺讲台,手持三寸粉笔,画出天地方圆,写尽学海茫茫。后来,我读到这样一首诗:

我是一个老师,我把手中的红烛高高举起,只要我的鸽群能翱翔蓝天,只要我的雏鹰能鹏程万里,只要我的信念能坚如磐石,只要我的理想能永远年轻,我情愿燃烧我的每一寸躯体,让我的青春乃至整个的生命,在跳动的烛火中升华,在血液的鲜红中奔腾……这首诗点燃了我心中的激情,澎湃起我教育的梦想!带着这份激情与梦想,我踏上了由知识、情感、理想、信念汇成的三尺讲台,从此,我拥有了一个和妈妈一样神圣的名字——教师!

从妈妈身上,我早已懂得教育是一个单调而琐碎的职业,伟大在平凡中孕育,崇高以单调为面孔。但是,短短两年的教育生涯,渐渐平息了我初为人师的热情,当我回首这七百个日日夜夜,便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对曾经和仍然战斗在教育战线上的前辈们产生了更由衷的敬仰!

在这样繁重而平凡的工作中,他们默默奉献,甘于付出。而且星河耿耿,银汉迢迢,岁月的长河,千回百转、千淘万漉,使他们中的一些佼佼者如一颗颗明珠浮出了水面,他们的异彩流光,道德风范,照亮了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为千千万万的师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孔子的“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陶行知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林崇德教授的“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疼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等等名言佳句一直启迪和警醒着我!从叶圣陶到吕叔相,从魏书生到余映朝,从夸美纽斯到苏霍姆林斯基,从杜威到马卡连柯,无一不诠释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高尚的师德就无法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这句话。它鞭策着我,鼓舞着我,使我向一名更优秀更崇高的教育者迈进!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对政治的关心和了解,对职业的热爱和投入,与同事的团结和合作,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对学术的严谨和进取,对自己的要求和自律都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教师形象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培养。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立师德,铸师魂,练师功,树师表。”是这个时代的召唤,“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教师不朽的追求。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关爱每一位学生是我们教师的责任。教师的爱与众不同,它是严与爱的有机体现,是理智与热情的巧妙结合。因此,在这条道路上,我愿将青春融化在教育的沃土中,和在座的同仁们一起肩负起国家和人民赋予我们的责任,将一只只凝聚着师爱的手高高擎起,搭建一片教育的蓝天!

虽然我早已知道,那间教室里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是自己;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那根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流下的是泪滴,奉献的是自己。但是!对于当初的选择,今生我无怨无悔。

师德学习感言讲话稿范文800字5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们:

在举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之际,我县教育系统掀起了深入学习贯彻新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高潮。今天,我们为了配合全县举办的“澧州师魂”演讲大赛,全乡中小学教师聚集在这里举行师德师风演讲初赛,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也是我乡教育系统以德为本,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又一重大举措。

在这里,将有十五位教师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行云流水或激情昂扬向我们讲述一个个真实生动、感人肺腑的故事,向我们表达百名教师的心声,体现了我们广大教师对事业、对学生的挚爱,折射出他们高尚的师德,用爱心和责任全面展示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演讲教师讲述的事迹很平凡,但就是这些平凡的事迹、补实的语言,使我们的心灵受到一次次强烈的震憾,受到一次次生动而深刻的师德教育,在这里我代表宜万中学支部和行政向十五名演讲教师带给我们精彩的演讲表示感谢,并向全乡默默奉献在第一线的教师致以最真诚的问候。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教师的质量就是教育的质量,教育的差距归根到底是教师的差距,而师资质量,又以师德为先,教书育人德为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教师本人的师德修养至为重要,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师德,才能塑造学生良好的品德,“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品质,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响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学生心灵上产生积极或消极和影响,有的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教师的道德个性对青少年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

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国家教育部长周济曾讲过:“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精神源泉”,这些教育名言说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职业劳动是用人格培养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劳动,加强教育道德修养,塑造良好教师形像,是我们所有教师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的接受再教育,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和实践研究,不断丰富的发展自己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才能完成新世纪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今天我们宜万中学在这里举行“师之魂”演讲比赛,就是要弘扬优良的师德师风,树立良好的师德形像,希望全乡中小学教师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以那些具有良好师德师风的教师为榜样,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师德宣传力度,深化师德承诺活动,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动力机制,优化制度环境,营造良好氛围,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水平,使每位教师常常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自重、自省、自警、自厉,以德修身,以德立威,内铸师魂,外塑师表,在教师这一平凡而又神圣的岗位上,努力做一名有爱心、有责任心的教师,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品德志趣高尚、风度气质优雅的教师、人民满意的教师。

老师们,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教育的宗旨;做人民满意的教师,是我们追求的永恒;让我们在优秀教师师德师风精神鼓舞下,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进师德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建设和谐文明的宜万乡中学,实现宜万乡经济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

师德格言范文8

关键词:师德修养;人格魅力;师魂

同志指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条件。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应该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和人格魅力。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教师的人格特征中呈现出来,“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行为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言行举止、音容笑貌等。高尚而富有魅力的教师人格能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良好效果。因此,可以说教师道德修养比教师文化修养更为重要。师德才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结合自己的所思所行谈谈师德修养与人格魅力问题。

一、师爱是师德之魂

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师爱”。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但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

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又有“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这说明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师必须对教育、对学生充满爱心,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师爱即师魂。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出于肩上的责任,出于心里对教育对学生无私的爱,要有教无类,平等的爱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教师爱的阳光,不能嫌贫爱富,不能只爱品学兼优的学生,对后进生、调皮学生更要充满耐心和爱心,对待这类学生更能考察教师的爱的境界。

我国具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尊师爱生的佳话不胜枚举,许多事迹感人至深。我国体坛上著名运动员刘翔和他的教练孙海平就是典型的尊师爱生的佳话。但是,在现实的教育工作中,我们有的老师,却没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甚至一些不当的言行伤害了师生美好感情,让学生对老师产生怨言,这值得我们教师的反思和改进工作方式。

二、自律是铸炼师德的开始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现代教育中,这句话是要求教师能够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品行端正、为人师表,既要言传,又要身教,身教重于言传。这无疑对所有教师尤其是政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首先就要特别强调教师的自尊、自重、自励、自强,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要学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具体来说,教师的作用在于“教育”学生,教会学生做人的根本,形成学生高尚的人格。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生进取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博怀,以及信、义、诚、达、礼等一些优秀的人格层面,这就是做人的根本。但是,关键还在于教师本身是否具备这些品质。学生对老师的信奉程度是同其受益程度相辅相成的。教师只有以模范行为为学生做出表率才可能教育学生遵规守纪。

因此,教师在学法的同时,要懂法、守法、以身作则,在学生中宣传政策和法律条文时,就会受到双重的教育效应。教师要教育学生懂得当代社交的一般常识,讲究精神文明和社会公德,注意礼貌,平等待人,首先自己要能做出表率。教师要成为求真务学的榜样。教师不能满足于先学于学生,而且要坚持继续学习,坚持终身受教育。随着形势的发展,高科技突飞猛进,让人感觉到一停止学习,就会落伍。当今的时代,人们只有具备了学习的能力,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获得生存空间。教师不但要自身保持一种勤奋学习的能力,还要把这种学习能力无私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尊重、陶冶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无任何个性特色”。

三、心态是彰显师德的保障

教师的心态也即心理素质,是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首先,积极地树立开放的意识。教师要改变那种自我封闭、自我满足、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状态;立足岗位和教学实际。通过各种信息传递方式,把视野多角度地扩展到外部世界;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观察、分析、认识问题,把握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动态。寻找自我素质结构定位,并积极创建素质教育的新模式。

其次,坦诚地接受学生的挑战。在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中,虽然教师担任教授角色而学生扮演受教育角色,但教师与学生是可以互相促进、共同增益的。教师作用于学生,而学生又可以能动地反作用于教师。这就是双方教学相长的规律。教师要虚心接受一切人包括学生提出的正确的批评性或肯定性意见;教师在教学中应虚心向后辈与学生学习,而后来者居上;学生也可能超过老师,这就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指导学生学会做事,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在与人合作中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

再次,认真地指导学生的学习。通过导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抓住问题的关键,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最后,要有团队精神。教育学生需要教师群体、教师团队积极合作,密切配合,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团队精神和良好的与人合作、与人沟通能力更是我们每个教师事业成功的保证,教师要与关门主义、孤立主义做坚决斗争。

师德格言范文9

关健词:汉德对比 德语的格 教学方法

一.汉德语言对比

在德语中,有一个汉语中没有的概念――格,格在德语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可以看作是德语的核心。那么什么是格呢?简单来说,格代表着一种功能,是名词、代词或其他词类在句子中的一种具体的搭配关系。[1]德语中一共有一至四个格,每一格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固定,但句子中的成分必须遵循语法规则,不可以随意省略。

语言不是一一对应的,汉语中没有格的概念,德语母语者在学习汉语的时候会有许多困难。与日耳曼语系的德语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固定的形态变化和形态变化标志。汉语具有稳定性 ,句子语序相对固定。[2]汉语有句子中的成分在能够表达基本语义的情况下可以省略,丰富的语气词和量词等特点,这些特点都加大了学习汉语的难度。

二.对德语母语者的汉语语法教学建议

汉语语法类别庞杂,语法总量大,使用方式灵活。它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从点到面、从易到难、逐步深化的过程。只有对教育教学方法予以足够的重视,并不断总结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经验教训,不盲目迷信前人说法,才能够收获良好的教学成果。现在针对对以德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的教学方法提出的合理性建议有:

1.选用适合的教材,教师有能力对教材的教学顺序进行调整。一般来讲,教材的编写者并不是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人,这就使得教材必须符合教育和教学的一般规律,要体现出科学,规范,通用等特性,而且顺应时代、顺应语体、顺应文化,这样的教材不针对某个班级或者某个学生。为教材赋予特殊性和指向性,是每一个教师的工作。在对德语母语者的汉语教学中,教材的选用的依据来自学生的程度,学生的学习汉语的目的,学生的兴趣等,之后教师还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略得当的教学,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2.减少德语母语的干扰。母语干扰是第二语言学习的一大障碍,这种语言学习中的干扰其实是母语负迁移造成的。[3]它不但会使目的语停留在母语的影响下,还会造成中介语在学习过程中“固化”[4]。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该在减少母语干扰上下功夫。教师应根据汉德句式表达方式的不同做出规律性的总结,进行对比区分,方便知识点反复操练。

3.加强汉语趣味性和实用性教学。要在语法教学过程中增添趣味性,可以尝试加强与学习者的母语之间的联系,或者能够有选择地使用有趣的例句。孟国先生曾经提出:“趣味性主要体现在教师身上,或者说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其实,课堂趣味性的产生与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手段和技巧息息相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把难以理解的语言用简单的方法表现出来,就可以让学生受益最大化,最简单办法就是让教学语言趣味化。

增强语言的实用性一直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可以在课堂上塑造语境,为学生模拟语言使用的情境。但是随着这种方法的使用,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有时候课堂上使用的情境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常见。所以建议学生们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将语言应用于平时。

4.合理使用媒介语。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到媒介语。学生学习程度和学生母语背景的不同,要适时适度使用媒介语。在教学的初级阶段,学生听说能力不强,可以使用媒介语,同时要穿插常用的目的语,为后期教学做准备;在教学的中、高级阶段,需要教师自然过渡到使用目的语授课,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5.学习者回避策略的对策。外语学习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某一知识点不熟悉的时候,通常都会采取回避的策略,换一种自己擅长的表达方式。[5]虽然能够使接收方理解基本意思,但表达方式常常不恰当,不得体,容易产生误会甚至矛盾。回避策略会使第二语言变得“四不像”,既有着母语的色彩,又有二语的特点。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长期的写作练习把问题暴露出来,反复练习,增加重复率,鼓励学生自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不能一味地指出学生的错误,容易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要善于引导,用小阶段的胜利来鼓励学生,使W生面对自己的弱点。总之,多纠正,多磨练,多鼓励。

三.结语

总而言之,要教好对外汉语,了解学生是第一步,随之就要了解好学生的语言背景,并根据学生的语言背景制定适合的教学计划。只有这样才能少绕弯子,提高语言教学的趣味性,让更多国家的人喜欢汉语,学习汉语,扩大汉语的影响力。

注 释

[1]徐立华.德福考前必备――语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4-6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第五版 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3-4

[3][4]赵杨.第二语言习得[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5:59-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