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课堂文化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4 14:49:01

课堂文化论文

课堂文化论文范文1

[关键词]高效课堂;文化建设;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10-0079-02

一、引言

高效课堂主要研讨两大方面,即教师与学生,也就是教与学,是研究主导和主体及二者的关系。教师是学教学、搞教学,教学就是如何把知识同化在学生身上,“以我昭昭使其昭昭”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所有学生并不在同一认识水平上,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会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一次成功,这就是效率。而有的教师反复讲,这不能理解为“诲人不倦,百讲不厌”,而只能说明教师的水平问题。教要出效率、出效益,学也是如此,要指导学生学习接受知识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思维。有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学生理解得快,接受得快,记忆得也牢固。平常我们谈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如何备学生?那就是要清楚学生的基础、思维和接受能力。所以,必须肯定两个方面,即教师如何导、学生如何学。积极构建高效课堂文化,可使二者有机结合,这样才能达到高效。

二、高效课堂的要求

一是明快。首先,是教师的情绪要平和,不能过分激昂或低落,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或抑制的最佳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状态是最有利的;其次,是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形成互动;再次,课堂的节奏感和逻辑性要适合课堂教学内容。

二是融洽。主要指整个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这个氛围要由教师来创设,从情绪到求知欲的引发,以及整个课堂的感应互动都能体现这种关系。

三是效益。投入少,产出多,这就是效益。课堂时间是既定的,在这个时间内要研究如何提高效率,不必自设框架,用最少的时间圆满完成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就是高效。

三、高效课堂文化构建途径

一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任的,也是杂乱无章的,必然也是低效的。要创造高效的课堂,利用好40分钟的每一秒,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不能因为自己预设得不充分、目标掌握得不明确,对于课堂即时生成调控不力而浪费时间。新《标准》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做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研读《标准》,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对照执行。首先,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就跟打篮球一样,篮框太高了,学生再怎么努力也投不进去球,自然就丧失了信心;而篮框太低了,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投进球,当然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喜悦。其次,教者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这三个方面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再次,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保证课堂上80%以上的学生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对于优等生,可以在课外延伸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练习;而对于那些学困生,也可以为他们制定一些浅层次的要求,让他们循序渐进。此外,还要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不是面面俱到,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体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之处,重点加以突破;合理地讲练,每节课都要有比较深入的信息反馈与调整,确保每节课中目标的达成度。

二要营造活跃的课堂状态。要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其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就是一节高效的课、成功的课。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育情景,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教师要时刻牢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要精心设计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课堂教学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教师要由“演讲者”转变为“编剧”和“导演”,要像导演给演员说戏那样,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做中学的情景,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当然,不仅仅要关注学生双基的掌握,更要在课堂中以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及事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促进三维目标的全面达成。

三要应运科学的指导方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有根本的改变,要让学生先学,让学生按照老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在导学提纲的指导下进行看书、自学。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自学的情况进行下一步教学。在这个教的过程中,教者要做的事情就是“授之以渔”,让学生在自学中自己发现问题,并且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参与合作探究,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完全融入到一起。

四要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培优补差工作不是课后的工作,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事实表明,利用课余补课的学生成绩并不比不补课的学生成绩好。因此,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培优补差工作,尤其是补差工作值得我们重视。补差首先是“治懒”,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的原因首先是因为懒,包括思维上的懒和练习中的懒。思维上的懒常常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的心不在焉、注意不集中;练习中懒表现为练习速度慢、作业完成不及时、家庭作业拖拉等。针对以上情况,分别要施之有效的措施:一是在课堂中加强“快速提问”,增加提问的密度,把一些略简单的问题请差生回答,让他们形成一定的自信心;二是给他们表演的机会,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三是课堂作业堂堂清,教师要严格监督,不给他们抄袭的机会;四是不能让他们有拖拉家庭作业的机会,一经发现及时进行批评,并严格处理。

五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成绩的进步,更要鼓励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对学生能积极地发言、认真地练习、及时完成作业等都要及时鼓励。适当的激励,正是为实现全体学生高效学习、实现课堂更大面积高效作准备。一是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预习不只是把书本看看,还要思考一些基本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行吗?跟以前的知识有什么联系?这样,学生听课就会有的放矢,会抓重点,攻难点,课堂自然就有效了。二是培养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上课要做到声声入耳、字字入目、动手动脑、用心学习,要端座在凳子上,起立时要站直;听课时目视老师,重点内容要在课本上勾画,没有的要记在课本的空白处或笔记本上;老师板书时要目视黑板;老师提出问题时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明白的问题及时问老师;回答课本上的问题时将书捧在胸前,声音要宏亮;书写时执笔要正确,要认真,书写解答过程要规范,写在规定的位置,不写错字、别字,要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讨论问题时要主动参与,积极发言,集中精力紧紧围绕老师的讲课思路用心学习。三是要养成良好的课后巩固习惯。坚持先复习后做题。复习是巩固和消化学习内容的重要环节,把所学知识认真复习一遍,该记忆的记住了,该理解的理解了,然后再做作业。假如每次作业都能够做到先复习,然后像对待考试一样对待作业,那就等于一天几次考试,就不会出现平时作业100分正式考试不及格的情况了。

“一个班级的学生就像一支运动队,教师就是教练。”每一节课就像一次训练,没有科学的方法就不能产生刘翔、王军霞这样的世界冠军;同时,没有足够的训练强度,也不会出现中国女排。只是教师“一头热”是很难产生高效课堂的。如果每个学生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再配以优秀的教师队伍,课堂教学想不高效都不可能。

[参考文献]

[1]谢峥.浅谈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2).

[2]张明.高效课堂实施障碍与改进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1,(11).

课堂文化论文范文2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我们在化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

例如在讲灭火的原理时,笔者给同学讲了的故事。与战士们一起秘密地潜伏在敌人阵地草丛里,几架敌机尖叫着飞到草丛的上空不断盘旋,接着扔下一排燃烧弹,落在潜伏区附近,一时间黑烟滚滚,大火熊熊。“不能动!一定要严守潜伏纪律!”敌机又一阵疯狂扫射,临走又扔下一排燃烧弹。一颗燃烧弹在身后爆炸了,燃烧着的汽油溅到身上,身上的伪装、衣服立刻烧着了。“哇——哇!”他的左侧,传来了急促的蛙叫声。“叽——叽!”他的右侧,传来了紧迫的鸟叫声。这是战友们用暗号发出的呼唤,他们不住地向示意,赶快将大火弄灭。但却异常平静,他向战友们摇摇头。他当然知道,身后就是一条流水的小沟,滚进去,火马上就会熄灭;或者,踢开腿上的伪装物,就地一滚,也能将火熄灭。为什么要描写他身后有一条小沟,有小沟为什么就可以灭火?为什么就地打滚也能灭火?为什么安静地卧在那里,任凭火舌爬上自己的脊背,爬上自己的双肩,任凭火舌燃烧着他的眉毛、头发……他没有呼喊,没有流泪,只是使劲咬着嘴唇。

通过故事让学生懂得了灭火的方法和原理,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也让学生明白了生活中处处是化学,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习惯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如在新教材(沪教版)中燃烧的条件是通过三个对比实验得出的结论,而在旧教材(人教版)中则是通过白磷和红磷的一个对比实验得出的。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教师也往往采用后者作为补充实验,但几乎所有的教师等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后便结束实验,却不知将它进行适当地改进。由于在学生的头脑中有一思维定势:水能灭火,因此水火不相容。所以,学生便会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白磷在水中不会燃烧”。如果能够将上述实验加以改进:等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后,教师适时设疑:如果用一导气管将氧气通入沸水中与白磷接触,白磷是否会燃烧呢?(学生都会认为不会)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一定会探索其中的缘由,而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设这种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补充实验让学生用一导气管将氧气通入沸水中与白磷接触,同学们就能看到白磷在水中燃烧起来。这样不仅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知识,而且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有力地激发出来,这种学习效果要比教师硬塞现成公式要好得多。

三、创设问题性情境,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课学堂中创设某种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将会引起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

例如:在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一瓶氧气,然后提出问题:集气瓶中的氧气是怎样得到的?由此引出课题《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在实验室里,通常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混合的方法来制得氧气?同时向学生介绍并出示双氧水和黑色二氧化锰粉末。接着提出问题: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是否都会产生氧气?请学生做如下三个实验并观察现象:(1)在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然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2)在试管中加入双氧水,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3)将实验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至此,教师再创设问题情境:双氧水中不加二氧化锰,会产生少量的氧气(有气泡),为什么双氧水与二氧化锰混合以后,会产生大量的氧气?请同学们考虑有哪几种可能性。通过讨论,学生的思维活跃,气氛热烈,情绪高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教学气氛达到高潮。

讨论过后,教师向学生介绍像二氧化锰这种物质叫“催化剂”。在实验室里,通常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的混合来制取氧气。其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加快了双氧水放出氧气的速度。教师此时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1)除二氧化锰外,有没有其它物质可以作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2)二氧化锰是化学反应的催化剂,这种说法对吗?促使学生从概念的内涵、外延去进行思考,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催化剂,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始终处于“愤悱”的状态中,学生才能真正投入到学习中来,提高学习化学的实效。

四、创设操作性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例如:在讲“化学反应的实质”这一内容时,笔者让学生上课时表演,让学生演原子,先组合成水分子,随着笔者的哨声,学生化分成原子,再随着哨声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学生通过亲自演示,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创设竞争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社会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氛围,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重过程,多鼓励。”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例如,在元素符号的教学中开展“看谁记得快”活动,在化合价和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中开展小组比赛,“比比看谁记得多”、“动动脑,我出题来考大家”等竞赛活动,把学生们的兴趣提高起来。通过课堂生动的竞赛,学生兴趣浓了,参与课堂的意识强了,学生也能更好地构建课内外的知识,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创设学习情境有利于解决教学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在丰富多彩的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动机被强化,兴趣被提高,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实效。

参考文献:

[1]裘建浩.创设教学情境改善教与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6).

[2]陈伟,周志华.中学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创设情景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教学研究,2005(6).

课堂文化论文范文3

设计CAI课件,一是要突出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观念;二是要把握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三是要激发学生个体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课堂CAI教学还要方便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突出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观念,就是要体现新型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四个因素的转变:即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地位的转变;媒体作用的转变;教学过程的转变。教学要从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生要从原来单纯听讲,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化为有机会主动参与、发现、探索的教学主体,媒体要由教师的讲解工具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教学过程要由传统的讲解、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学生通过意义构建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获得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

把握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就是要由重视传统的逻辑分析、逻辑综合、讲解说明的教学过程转变为重视学生自己通过参与教学活动,激发个体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创新意识,是所有CAI课件的共性。课堂教学CAI要在这方面应该有更大的突破。良好的CAI课件应是趣味性、科学性融为一体,使学生喜闻乐见,自然接受知识。在教学中使用各种各样的CAI课件,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高效。

一、运用CAI课件,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运用CAI课件教学,可利用图象、动画、色彩等手段来特别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向目标方向思考,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月光曲》这篇课文,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意境和表现他内心的思想感情的联系是理解这篇课文的难点,如果制作这样的CAI课件:清幽的月光洒进茅屋,贝多芬看着这对相依为命、相互体贴的穷兄妹俩,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于是他按下琴键,诉说自己内心的情感。在大海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超着岸边涌来……CAI课件逼真的画面再配以这种意境的音乐,很快使学生也进入这种情境。在耳闻目睹和心灵感应中学生终于悟到贝多芬此时内心的情感,正是他通过音乐所表现出的意境,从而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了课文的中心。再如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理解詹天佑根据不同地形设计的两种凿井法和“人字形”线路,是这篇课文必须突破的难点,学生就会认识到詹天佑“杰出的才能”,也是从实质上理解了本文中心句的涵义,如果从课文内容的实际出发,采用CAI课件教学,将会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以“人字形”线路为例,先在屏幕上出现整个地形图像,伴随着一阵汽笛长鸣,动态画面出现:一阵火车下山时前拉后推,上山时后拉前推驶向远方的情景。这时学生会被有趣的动画所吸引,非常直观地认识了“人字形”线路,并能体会到“人字形”线路的设计是多么巧妙。这样的CAI课件。视听结合,声像并茂,新颖有趣,使学生在较长时间里兴趣盎然地参与语文学习中去。

二、运用CAI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思考问题时不只用语言进行思考,而是以活动的跳跃的形象进行思考。当这种思考完成之后,我要花费很大力气把它们转换成语言。”这表明在人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离不开想象和验证的机会。利用CAI课件创设情境,它是实现启迪思维、激感、丰富想象的最佳方式。教学《观潮》一课,恰当地运用CAI课件,将滚动的涛声,万马奔腾似的巨浪,漫天卷地的余波等潮起潮落的画面形象和自然音响表现地淋漓尽致,把文字作品变成了可视形象,使学生亲眼目睹了“钱塘江”的雄伟壮观,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悟,扩大了生活视野,丰富了想象力,提高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运用CAI课件增加课堂信息的密度,扩大教学的容量

课堂文化论文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学;课堂讨论;优化

新课程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提倡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新的学习方式。课堂讨论是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措施。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充分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课堂教学的优化中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一、用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一门学科学习、研究、探索的内在驱动力。要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求知心理和参与意识是难以奏效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抓住时机组织讨论,可以创造出一种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动脑思考问题,动口表述自己的观点,并产生进一步探求未知,获取新知的主观能动性。文言文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是缺少吸引力的,所以《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我们更多的引入讨论的方式,就文章内容连续给学生出示了系列问题:①全文以蔺相如为主、廉颇为宾书写了几个故事?②文中有几个通假字?③文中有哪些词类活用(包括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以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等)?④文中有哪些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⑤文中出现的五个人物(蔺相如、廉颇、赵王、秦王、缪贤)各表现出怎样的性格特征?学生就问题开展讨论,由讨论中获得认识,枯燥的课文变得富有生气。这样讨论,学生融自己的情感看法于主动发展之中,很好地进入了探求新知的学习状态。

二、用讨论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增强学生的感悟性

要对课文有深刻的感悟必须熟读、深钻课文,在研读文本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挖掘出新鲜有价值的内容,形成自己的理解、看法。要在课堂讨论中表明自己的观点,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学生会更主动地反复研读教材,查询资料,这样教材的内蕴就在一次次讨论中逐渐显露,被学生内化,继而转化为对文本的深刻感悟。教学《小狗包弟》一课时,我们采用自主学习、合作研讨的方式,在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线索的基础上,设置下列问题引发讨论:①小狗包弟有过哪些经历?②随着包弟经历的发展,“我”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变化?③“以前看见包弟作揖,我就想笑,这些天我在机关学习后回家,包弟向我作揖讨东西吃,我却暗暗流泪。”一“笑”一“流泪”的鲜明对比,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情感?④作者为什么要以一条小狗来反映“”的现实?,事不辩不清,理不辨不明,激烈的讨论使学生看问题的目光更趋敏锐、犀利,在深刻理解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品味文本,感悟作者敢讲真话、敢于自责的精神的同时,对文本的感悟性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增强。

三、用讨论及时获得学生反馈,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

教学反馈是教学相长的基础,没有教学反馈,就不是完整的教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增加了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机会和信息量,教师得以及时掌握学生认识中的偏差与疏漏,在教学中不断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修正自己的行为及其方式,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强化。比如在《孔雀东南飞》一课的讨论中,有同学认为结尾“双双殉情”的悲剧形式有些令人痛心,不如设置成一个“大团圆”的喜剧结果令人开心。就此我们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自己设计更多的结局方式并加以辨析。同学们提出的结尾有:焦刘私奔、焦母去世,焦刘得以白头偕老、兰芝嫁太守之子很幸福,焦仲卿抑郁而终等等。但通过综合全文的主旨讨论比较,同学逐渐认识到只有“双双殉情”的结局才能提升人物形象,才能使作品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如果没有由讨论而来的反馈,这一点可能就被忽略掉了。

四、用讨论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

新课程强调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中学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品格。当代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个性有余,合作不足;激情有余,坚韧不足;自我有余,奉献不足,这些不良倾向严重制约了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课堂讨论着眼于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普遍性,将合作性的团体结构纳入其中,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争论中互帮互学,修正自己,接受他人,探寻知识,发现真理,有效克服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学会了与不同的人相处,学会了客观对待错误和挫折,培养了合作的意识和在集体中解决问题的习惯。特别是那些交往能力弱、成绩不理想、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加入到讨论中来,促进了学生个性与群性的协同发展和共同进步。可以说课堂讨论不只是学知识,也是学做人;不但是培养语文能力,同时也是提升心理品质。

如何通过启发式的教学环节、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能力,是我们一贯彻追求的目标,将讨论引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突破了静止和孤立思考问题的模式,给学生立体和多变的思维空间,是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手段。

【参考文献】

[1]刘菲.浅谈中学语文新课改与课堂讨论的实效性.《教育界(下半月)》2011年05期

课堂文化论文范文5

学习动机理论是课堂导入的主要理论基础。Williams和Burden认为动机是一种认知和情感动力,可以使人有意识地决定做出行动,并努力维持以便达到预期目标。英语学习动机是指学习者学习英语的愿望和求知欲。C.Turney认为导入的主要作用是:引起学生注意,激起学生学习动机,明确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以及建立相互间的联系。上个世纪80年代RogerGower认为在课堂导入时应采取多种方法,应注意将要学习的内容,用简单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C.Turney和RogerGower等学者的研究都注重在新课开始时,应使用多种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其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进入良好的课堂心理准备状态。在西方学者对课堂导入艺术进行研究的同时,国内学者和教育家对此也从诸多方面撰文进行研究。胡淑珍认为课堂导入可以是一堂课的开始,有时也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并对课堂导入的功能、类型和基本要求作了分析。阎承利分析阐释了课堂教学最优化导入艺术,提出课堂导入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一些学科教学最优化的课堂导入方法。李如密认为课堂导入要做到“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铁一样把学生吸引住。

二、立体化教学模式下课堂导入策略实践研究

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非常重要。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有不同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即便相同,班级和学生不同,也应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不同,其导入方式都应该有所侧重。我们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常用的导入策略进行了分类整理,按照呈现给学生的方式分为两类:以“视听”为主和以“说”为主的课堂导入方法。

(一)以“视听”为主的课堂导入策略

近10年来,大学英语教学中广泛采用多媒体教育技术,这使大学英语教学不再完全依靠传统单调的“黑板+粉笔”授课模式,图片、录音、各式视频等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激活课堂语言氛围。所以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视听”课堂导入。当然,视听导入法也包括使用一些传统的实物教具。

1.视频导入

视频导入利用视听影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节选视频往往和文章主题密切相关。视频观看前,教师可提示关键词,特别是课文和视频中都将出现的新词汇和表达法。例如,讲解《新视野大学英语II》AGoodHearttoLeanon《善心可依》时,以影片《阿甘正传》ForrestGump年幼腿瘸母亲送其就学视频片段作为导入。学生观看视频,同时习得单词crip-ple;Forrest因腿部缺陷而遭受歧视时,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这就为课文中“我”父亲的遭遇做了铺垫,更能分析他乐观善良的品质,直逼主题。

2.图片导入

图片教学直观、形象。《新视野大学英语III》FiveFamousSymbolsofAmericanCulture《美国文化的五大象征》新课导入时,教师可先展示若干世界各地著名文化标志,然后过渡到美国文化的五大标志。学生在看图中学习世界文化知识,同时又能提高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3.音乐导入

教师可根据课文需要,利用多媒体播放与课文相关的英语歌曲视频,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讨论歌曲的主题、作者、创作背景等。例如《21世纪大学英语I》StevieWonder:SunshineintheShadow《墙角的阳光》,可采用StevieWonder的名曲IJustCalledtoSayILoveyou《电话诉衷情》导入,聆听着优美的旋律,学生们也想知道StevieWonder的传奇一生。

4.故事、笑话导入

讲故事、笑话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很多人都喜欢听故事、笑话,有趣的故事、笑话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如《新视野大学英语IV》CharlieChaplin《卓别林》,本课内容主要为卓别林的生平和职业生涯;课文导入时,先讲解西方喜剧发展史,再引入伟大的喜剧家卓别林的故事。这样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也可以调动课堂的气氛。

5.名言佳句导入

名言佳句是浓缩的精华,闪烁着智慧的灵光。英语名言佳句是纯正地道的英语表达,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师可以把英语名言佳句和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因势利导地进行课堂教学。如《新视野大学英语II》TimeconsciousAmericans《时间观念强的美国人》课堂导入时,可先导入几个关于时间的英语名言佳句:(1)Timeismoney(时间就是金钱).———BenjaminFrankin,AmericanPresident.(2)Timedropsindelay,likeacandleburntout(时间点点滴滴地消失,犹如蜡烛慢慢燃尽).———WilliamButlerYeats,Irishplaywright.(3)Tochoosetimeistosavetime(合理安排时间就是节约时间).——FrancisBacon,Britishphilosopher.值得一提的是,“时间就是金钱”正出自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美国人惜时如金,这也应和了课文的中心思想。

6.文化背景知识导入

语言和文化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要学好英语必须了解说英语国家的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必要介绍西方文化知识和中西文化差异,这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在英语学习中,因为缺乏文化背景知识或文化差异,学生经常无法理解英语课文。因此,教师在呈现新材料前,导课时有必要介绍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如《研究生英语综合教程》(上)YogainAmerica《瑜伽在美国》,可从当前流行、学生熟悉的瑜伽入手,介绍瑜伽的来源、流派、发展传播等,继而引出本课主题。

(二)以“说”为主的课堂导入策略

1.谈话导入

谈话导入法就是教师提前准备一些学生熟悉且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交谈话题,课上通过看似随意的交谈(谈生活、谈学习、谈思想)将学生逐步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教师也可以把握机会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和价值观教育。利用国内外大事,或大学生自身关心的话题导入,可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如《新视野大学英语II》MarriageacrosstheNations《跨国婚姻》新课导入时,可可以谈如下问题如:“Whatqualitiesshouldyourlife-longpartnerhave?”、“Marriage,forloveorformoney?”、“Doyouprefercross-nationalmarriage?”等问题。学生对这些问题比较感兴趣,自然会积极参与讨论,学生也想知道老师的观点。此时应抓住时机,在恋爱观和择偶标准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2.演讲导入

讲台不仅是教师的舞台,更是学生的舞台。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布置学生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3分钟演讲。通过演讲学生可以锻炼口语,还能培养自己大胆发言的自信心。如《新视野大学英语II》EnvironmentalProtectionThroughouttheWorld《世界各地的环境保护》课文导入时,教师可让学生准备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演讲,题目可以自拟。聆听同学的演讲,学生各受启发,这为课文讲解做了很好的铺垫。

3.角色扮演导入

角色表演是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扮演其定角色,根据自己构思的内容,组织语言进行表演。例如《大学英语听力III》TheBusinessWorld,导入时教师可让学生模拟一个场景表演:Ifyouareareceptionist,whatshouldyoudotomakeyourvisitorsfeelcomfortableandhaveagoodimpressionofyourcompany?学生们一边构思如何才能使顾客feelcomfort-able,一边观看其他同学现场表演。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急切想知道课文对话人如何做才使得顾客舒服,这样他们便会认真听,进入了良好的听力状态,为学习PartB:Wel-comingVisitors做好了铺垫。

4.疑问导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由此可见“疑”的重要性。要使学生对英语课堂教学产生兴趣,课堂导入问题要精心设置。要注意的是,问题要选准切入点,不能随便问,要仔细推敲和琢磨。切入点要选得好、选的准,设置一些巧妙并富有启发思考的问题,紧扣学生的心弦,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如《新视野大学英语I》TheWidow《寡妇》,可用这样一个悬念来导入的:Awidow,whoisalonenow,writesapainfulquota-tioninanotebook.Whyissheinpain?

5.竞赛导入

简单的游戏、竞赛等同样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解课文快速阅读时,可采用竞赛法。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比赛抢答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回答问题最多的小组获胜,最后失败的小组需接受惩罚如表演节目。为获胜,学生们会积极快速地阅读课文,并回答或抢答问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享受竞赛快乐的同时,同学们已掌握了课文的主要情节。然而,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形式多样,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来选择导入方式,例如本文中没有提到的:复习导入法、分组讨论导入法、任务导入法、想象导入法等。英语教师要不断探索发现更多更好的课堂导入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课堂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课堂导入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应具备趣味性、任务性、知识性等功能。课堂导入设计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1)导入设计应紧扣课堂教学内容。导入要与课堂教学内容保持统一性和连贯性,为顺势进入新内容的教学内容服务;(2)导入设计应由浅入深,具备可性行和可操作性。导入内容应该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尽量选择他们熟知的、感兴趣的人和事;(3)导入设计还需具有可控制性。教师要对学生可能互动的内容有前瞻性,精心设计好导入步骤,考虑好各种情况的应对措施;(4)课堂导入一般以3~5分钟为宜,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利用最简洁有效的导入内容和方式使学生进入最佳听课状态;(5)课堂教学的导入、呈现、理解、巩固和结尾五者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所以,新课一开始就应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应抓住时机,逐步形成教学高潮,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四、结论

课堂文化论文范文6

[关键词] 初中英语;课堂文化;构建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将课堂文化和语言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学生文化意识的提升,也需要文化和语言的有机结合。本文对创建英语课堂文化的途径和策略进行探究,希望为提升学生素养和学习质量提供有益借鉴。

一、英语课堂文化和语言文化的差别分析

从文化传播的形式方面分析,英语课程可以分成英语课堂文化以及英语语言文化。对于英语语言文化来说,是在英语教学中为学生传播在教材文字符号以及材料中的知识内容,属于包含于英语教科书中的,能够看到的文化元素。而英语课堂文化指的是在英语教学中,学生和教师共同拥有的能够帮助获得交际能力以及跨文化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反应系统、行为模式、行为规范、情感态度、思想观念以及价值判断等的总和。

比较而言,英语课堂文化和英语语言文化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着较大的不同:第一,英语语言文化属于显性文化,而英语课堂文化是一种隐形文化,是包含在学生和教师的行为方式、思想意识以及价值观念中的,是课堂氛围的体现。课堂文化并不针对特定的学科内容,但是具备一定的同化力,能够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以及思想观念,这是显性的文化元素难以比拟的。第二,英语语言文化属于一种固化文化内容,而英语课堂文化是具有较强互动性的,不仅仅是精神方面的交流,还是一种具有一定反思性质的精神交流,同时具备内心的沟通和外在的活动。正是互动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发展和存在的动力。第三,英语语言文化是不能离开教材文本的,而英语课堂文化属于情景性文化。这种情境性指的是发生在特定的教学时段以及教学场所内。总而言之,英语课堂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行为方式、思想意识以及价值观念等,其中主要载体是语文文化知识,平台则是特定的情境,属于师生之间的精神互动交流。

二、初中应用课堂文化环境的创建

1.初中英语课堂文化心理环境的创建

从英语课堂文化的内容能够得出,英语课堂文化中体现的是对话式以及交流型课堂文化,展现的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和谐关系。交流的重心不在学生或者教师身上,而是在于对话式交流的动态流动中。想要创建和谐的英语课堂文化,就需要全面改善当前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状况,加强学生的平等交流以及平等对话意识。教师需要努力创建和谐、互助、友爱、平等的教学环境。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以及自尊心,积极提升学生的热情,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以及空间环境。传授并不是教育艺术的本质,教育艺术的核心是鼓励、唤醒以及激励。教师需要应用正面的语言鼓励学生,让学生养成健全、健康的人格,为其长久发展提供合适的发展空间。[1]

2.初中英语课堂文化物理环境的创建

当前,初中英语教师需要关注教学的物理环境。在良好的物理教学环境中,学生和教师更容易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并且营造出相应的文化氛围。初中英语学科属于基础学科,但是也需要关注教学的物理环境。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提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英美国家的课桌排列形式,采用环形摆放的方式,把学生的课桌以及教师的讲台加入到相应的环形中,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在良好的物理环境中,学生和教师能够更好的交流和互动。对于体育运动、车站见面、餐厅对话、购物、电话交流、采访、以及日常的见面和道别,都适合在环形的物理环境进行交流和分组讨论。同时,为了创建良好的英语文化气氛,可以合理地布置课堂。比如在墙壁张贴英语国家的人物、风景照片,英美服饰、饮食、海报等等。在教师的板报部分可以设计英语习语、名人语录以及英语歌曲的内容[2]。

3.初中英语课堂文化的课程环境创建

课堂的设置一般都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材料的合理选择来实现。在选择教材方面,处理使用学校的材,教师还可以搜集一些符合当前初中生水准,并且具有一定的英语文化气息的教材。需要强调的是,教学素材并不要求都是纸质素材,还可以是歌曲、电影、广播、网络资源等辅助型的材料,也可以是服饰、图片以及照片等等。让学生从听觉到视觉接受和了解英语的文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任务教学法、交际教学法以及听说法等等。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创设和谐理想的教学环境。

4.初中英语课堂文化氛围的创建

在初中英语实际教学中,教师在构建课堂文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整合文本内容文化,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整合生活内容和内化的英语知识,并且使用英语的形式进行表达,让内化的知识内容具备生命价值。第二,活化课本的内容。教师需要加强和学生的密切交流,指导学生融合教材内容和生活内容,让学生活学活用。第三,教授学生外化的语言资料,教师需要充分了解教材内容,并且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个人经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应用富有生命力的教学内容[3]。

比如教师在讲解关于圣诞节的内容时,可以指导学生去搜集相关的资料,并且深入了解圣诞节的庆祝方式、庆祝活动、起源以及过节时间,让学生通过自主搜集资料,具备对于圣诞节的初步了解。而后在v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够感受到圣诞节的节日氛围,并且理解西方的习俗。而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比分析东方节日和圣诞节的一些差别,并且总结出相应的不同。在结束课堂学习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堂作业,让学生用英语来讲述圣诞节的庆祝方式和内容,学生需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以及自己所搜集的资料来写出生动的内容。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语言潜力,使其英语能力水平得到提升[4]。

三、初中英语课堂文化的构建策略

1.语法教学中课堂文化的构建

英语语法是初中应用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对于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完整性以及英语学习技巧有着重要的作用。语法教学能够在促进学生英语思维习惯以及表达习惯的养成,为学生后续的英语学习夯实基础。比如下面这个句子中的错误:I lost my keys. You had better match a new key again.通过相应的语法学习,学生就会避免出现这方面的语法错误,并且了解到动词后面需要跟着名词或者副词,但是需要避免形容词。初中语法教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纠正学生的语言表达习惯,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英语用词造句的准确性。在英语课堂文化的构建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下构建英语语法知识体系。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相对自由的练习和发挥空间,同时,学生要在训练中积极配合教师的指导。通过大量的语法训练,学生能够娴熟地应用英语语法知识,提升自身的语感。在构建英语课堂文化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英语表达习惯和特点[5]。

2.口语教学中课堂文化的构建

一个学生的口语水平能够反映出他的英语应用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开展英语口语教学。在构建课堂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在实际的交流中提升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例如,教师可以使用下面的话语来引入课堂教学内容:Today is a sunny day, now we will start an interesting class.通过以上简短的教学互动,让学生尽快地融入英语学习环境中。这种教学互动还可以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尽可能地使用英语教学用语,加强和学生的英语交流,如此一来,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能够提升口语水平。

3.阅读教学中课堂文化的创建

在开展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着力于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来猜想不认识的词汇和句子,在猜想和分析中使其掌握单词和语句的正确意思,提升和完善学生的阅读水准。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不能为了追求速度而忽视了学生实际接受能力。教师需要协调好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有助于促进良好的课堂文化的构建。

参考文献

[1]曹国燕.重建中学语文课堂文化的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6,(17):65-66.

[2]王有鹏.打造生成创新的课堂文化[J].名师在线,2016,(02):87-88.

[3]韩建新.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文化的构建[J].学周刊,2015,(13):56-57.

课堂文化论文范文7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教育发展的产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实施教改和开展课题探究的需要,是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需要,是加强教师备课程度,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需要。那么,她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是怎样体现她成功的一面呢?

一、多媒体英语教学的优势

1.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打破了“黑板+粉笔”的原有教学模式,化难为易,化烦为简。多媒体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克服传统教学弊端的全新的教学方式,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成为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向。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喜好,刺激学生的思维,让孩子们一节课有多个兴奋点;还使教材和媒体之间优势互补;多媒体教学新奇活泼的形式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过程,它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生动直观,还能创设教材难以提供的情景,体现多媒体的综合效果,能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结构。

2、多媒体电脑的交互性和智能化,成为医治中国学生“哑巴英语”这一通病的良药。利用多媒体电脑的强大功能,学生们不仅可以和多媒体电脑设置的虚拟人物对话,还能依据电脑的评判(包括语音、词法、句法甚至习惯用语)修正自身的错误,这对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无疑是十分有益的。课件中的跟读、模拟、问答练习、角色扮演等交互式练习,也有利于学生认知发展和思维练习。

3、多媒体信息量大且速度快的优势可帮助教师传递大量的信息,能提供多种形式的练习方法,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机会更多了,有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课堂容量的大大扩充,使课堂内容更加充实。英语教学要求突出口语交际功能,让学生多学多练。但课堂时间有限,轻易出现课堂教学容量不大的缺陷。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辅助教学则不同,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从期望得到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出发,将教学内容重新编排、认真筛选,事先编制好教学内容和程序,节约了大量的时间,使教学节奏明显加快,教学密度增大,因此就能从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压缩出时间来进行大量的口语练习,使学生们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时间。

现代教育技术的确让我们的课堂得到了最优化,但纵观目前多数学校媒体教学开展的实际情况,本人以为仍有几个新问题需引起人们的重视。

二、多媒体英语教学存在的新问题

1.要熟悉到推行教育技术是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事情。实施教育技术的核心是教育的整体改革,只有实现了教育的整体改革,教育技术才有真正的用武之地,否则便会束缚教育技术的手脚,使它得不到健康的发展,发挥不出潜在的功能。实施教育技术的根本目的也在于促进教育的整体改革,所以,我们要从战略高度考虑,只有形成高屋建瓴之势,才能全面推广。这就需要得到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共识和关注。我国的教育技术部门工作人员虽然已经形成了一支力量,但究竟只占教育界的小部分,长期以来只扮演教辅的角色,其中存在一定的历史原因,势单力薄是现实情况。将推行教育技术的责任完全落在教育技术部门的身上是不合情理的。

2.其次是观念熟悉上的偏差,信息化条件下,不少教育工作者仍在用旧的观念看待教育新问题,不了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技术观念的具体内容。因此,不知道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教育的整体变革,不知道如何发挥信息的优势来培养21世纪所需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3.部分教育工作者对计算机存在惧怕感,认为计算机太复杂了,学起来太麻烦,加之目前仍存在“高考”、“中考”的压力,多数人忙于应付日常教学,突击性工作等,或各类文化进修,对计算机这种“可有可无”的教学媒体置之不理,导致一些教师不努力探索,举办的计算机培训班热了一阵,参和人数逐期减少。

4.用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制作相对繁琐,要耗费大量时间,现存的课件使用又不能得心应手。(出售课件的制作部门往往考虑市场商业因素,真正适合教学的课件数量不多),以至使一部分教师心存反感,故相当一部分教师拒绝使用这些先进的教育手段,并认为这些“新玩意儿”没给他们的教学带来多大的改进,也造成一批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老年教师较少涉足多媒体教学。这样计算机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不仅没有解放教师,反而使教师感到是一种负担,久而久之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多媒体教学只能敬而远之了。而对于多媒体教学已初步开展起来的学校,则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摘要:相当部分的教师仅仅是在公开课或评优课时,为达到“使用先进教学设备”的要求,才使用或临时请人帮助做上课时使用的教学软件,匆匆学一点有关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有的本人对计算机辅助教学了解甚少,操作环境又不熟悉,课件设计、制作均由他人代其完成,上课出现些失误,甚至造成干扰。多媒体技能的把握滞后于多媒体的运用。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有的将多媒体权当作单一媒体来使用,放一段录像、一段音乐,出现一些文字内容,课堂整体效果可想而知。

5.也有的只为体现本节课“教学手段的先进和时尚”用多媒体取代教师的教学,忽略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师教学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勿庸置疑,多媒体引入课堂教学后教师的一部分功能将由它的一些功能代替。但其功能仍只是媒介,无法代替教师成为主导。是否使用多媒体教学应是有目的的,它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组织需要。反之,仅将它当作一种摆设和装饰,也将毫无意义。所以这些新问题未澄清,将制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健康发展。

因此,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应清醒熟悉到教育要快速发展,必须把最先进的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的工具,计算机应用于教育,使教育技术信息化,将是教育改革的重大突破口。陈至立部长提到摘要:“我们要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怎样使这些真正落到实处呢?

三、多媒体英语教学存在新问题的应策略略

1.学习一些理论,课件制作应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课件制作本身就是作者理论素养的一种体现,它显现出制作者对教育、教学、教材改革方向的把握,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对现代教学技术的领悟。可以肯定,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是不可能制作出真正成功的课件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课件制作者要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笔者从实践出发,认为有几种理论是课件制作者(设计者)所必须把握的,如“信息传播论”、“系统论”、“最优化理论”和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一定“情境”中,通过“协作”和“会话”实现“意义建构”的“建构主义理论”等。教育信息化、关键在教师。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作为一门新的教学技术,不仅要求教师懂得计算机的使用,而且要求教师在理论指导下学会自己设计和制作教学软件,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项工作除要求教师自学外,最好形式就是组织教师集中进行培训,边进行理论辅导边上机操作,这样即能节省时间,又能提高学习效果。

2.确定一个原则,课件制作最终是为课堂教学服务。

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电教”方式,它姓“教”不姓“电”。课件制作时,我们要给计算机正确定位。计算机作为一种功能强大的媒体在教学中应发挥什么功能呢?按照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认知思维过程,学习过程是通过学习者和外部环境之间的交互活动而展开的。因此,将计算机作为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才是正确的定位。基于此,课件设计者不应将精力放在流光溢彩的图片、活泼生动的动画上,而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喜好,超越传统媒体的局限,变抽象为形象,化繁为简,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我们不要“为多媒体而多媒体”。教学设施再高档,也只有适用于具体的教学目的时才具有效力。不能把英语课上成一堂“图片展示课”或“音乐欣赏课”,毫无交际性和交互性可言。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仔细体味编者意图,广泛搜集相关素材,精心策划制作课件。教学需要多媒体,但用了多媒体未必就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运用多媒体技术是为了搞好教学,但教学不是为了多媒体。

3.把握一个趋向,课件制作应该向积件方向发展。

“教无定法”,固定化的多媒体课件不能鼓励学生的思维多元化,也难以发挥教师的教学特色和教学个性。经过不断实践和反思,现在课件制作开始向积件方向发展。积件是根据教师和学生的需要组合开发的教学资源库、教学策略库和教学软件平台。建立积件后,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需要的教学资源、选择恰当的信息呈现方式和适宜的教学策略,还能利用国际互联网的资源优势,为学生创造最优化的学习环境,实现个性化教育。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一些初具雏形的积件,它们虽然还不完善,但已受到普遍欢迎,这也是课件制作向积件制作发展的趋向的有力证实。

4.做好一个定位,教师始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

课堂文化论文范文8

近年来,学校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巨变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上,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或正发生着一场变革。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了课堂,并得到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应用。随着网络的大众化,语文多媒体教学也正趋向网络教学,网络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语文教学开创了一片新天地。因此在广大农村城镇中学如何运用现有的多媒体及教室网络科学地、有效地开展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前教改崭新的课题。

一、优化学习资源,激发语文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诺曾经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我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网络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在《秋魂》的教学中,文中所描写、歌颂的“秋实”、“秋色”、“秋味”、“秋风”、“秋叶”、“秋土”、“秋景”,与学生脑海中的秋天是否一样。而大多数文人笔下的秋天的肃杀、凄凉的景象也会给学生留下一定的印象。而这些光靠教师口头说说,学生是领会不了的。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对所学内容掌握得更好。

二、创新教学结构,激励自主学习

当前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信息技术进入语文课教学,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认知功能作用、自主探究、交流协作、创新工具等功能,运用“主导――主体”理念,采用“情境――探究”方式 和“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基本模式,再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演译出灵活多样的方式,加上按兴趣重组学习小组,多向反馈,培养合作精神,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挥创造性等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己学习意识,习惯和能力。

三、扩大知识领域,激发创造思维

语文课的特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的目标指向也是现代交际和人文素养。因此它能及时吸纳现代科技,特别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环境,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工具进入语文课程,它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和网络的连接,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信息,大大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实现了课内外的沟通,大大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

四、注意学法探究,激励钻研精神

我们知道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教学生自己学会学习。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语文学习方式”因此,语文课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主体性、自学性、操作性、协作性、循序性的原则,结合实际,创设情境,设计教学过程,安排必要的训练,指导学生独立探求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卡夫卡的《变形记》一文,我是这么处理的,由文中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的格里高尔关心着家人,异化为虫形人,最终被亲人抛弃的情节明确格里高尔的悲剧是令人心酸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并进而提出基本问题:“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有什么普遍意义?”然后让学生自由交流看法,自由讨论,共同明确研究的方法:采用小组协作方式利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源、影音资源,查找资料,自主研究。分组讨论之后,讨论观点汇总后,在课堂上主要是进行小组汇报。这样的模式既符合新课程标准,而且特别受学生的欢迎。老师要能精辟地从普通的教材中发现可探讨的问题,而且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话题,既能将作品与时代牵连起来,又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五、创造学习情境,提高学习质量

人类对于知识地掌握总是从感性过渡到理性。而网络教学借助虚拟的网络,就恰恰可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使语文课教学发生了质的飞跃。另一方面语文课也从单纯语文知识讲授进入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信息素养广阔境界,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让学生通过视听等直观功能,形象地把握教学内容。

六、利用网络环境,拓宽作文空间

课堂文化论文范文9

以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的灵活性想象是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因素,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联想中发出智慧的火花,对发展学生创造能力大有裨益。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利用各种机会,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想象训练,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其做法:

(一)在词汇学习中启发想象

从词汇知识的深度研究来看,一个词是由不同的层面所组成的,学会一个词意味着掌握这个词的各个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词汇,笔者尝试在词汇教学中把学生分成小组,再让小组内同学一起发挥想象力,运用已经学过的词汇和刚学的新词汇编写小故事。最后让小组组长把故事读给大家听,其他小组同学在听故事的同时,还要注意故事中用了哪些新词以及这些词用得是否正确,并对所发现问题如实记录,然后,就所存在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解决。编写故事的过程,让学生最大限度发挥个性化思维的力量,对故事中词汇使用问题的讨论也让学生快速、准确地把握了词汇的用法。

(二)编写剧情

激发想象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笔者经常在写作课堂上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并充分发挥想象力编写自己感兴趣的剧本,对所有剧本教师在语言和文化知识方面给予指导之后要求学生们在课后排演成话剧,然后在下次上课时表演出来。学生们对此活动非常感兴趣,编排出了各式各样的话剧,并以音乐、图画为辅助,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创造热情,还提高了学生对词汇、短语及各种句式结构的运用能力,也了解了更多的西方文化知识。

二、启发学生质疑问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