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集锦9篇

时间:2022-04-21 20:15:46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范文1

关键词:BDS 星载InSAR 地质灾害 监测 预警

中图分类号:P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5(c)-0036-01

1 背景及意义

我国山区面积占全国面积的2/3,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经常发生,不仅对房屋等建筑物有强大破坏性,还对我国的交通系统和水利工程等有很大的危害,每年都对国民经济等造成了巨大损失和人员伤亡。目前常用的泥石流、滑坡的监控手段主要采用静态RTK进行定点连续观测或利用车载三维激光扫描仪进行坡面扫描。上述方法具有费用高、监测范围小和应用面窄等缺点。如何利用北斗卫星的定位、通信功能及应用范围广、受众多等优点结合精确、大范围的地形监测技术设计一套集成系统,为普通用户和专业用户实时提供实时泥石流和滑坡发生的危险度,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1]本集成系统的设计结合了BD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星载InS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对泥石流、滑坡等危险点自动进行全天时、全天候和大范围的监测,当用户利用BDS系统可便捷查询所在位置的地质灾害危险等级,可大大节省专业部门的经费支出和实现地灾预警的大众化应用。

2 基于BDS结合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的泥石流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2.1 该系统的主要功能与应用

该系统主要是充分结合和运用了BDS、星载InSAR、高分辨率遥感卫星三者的功能,使其功能优势互补,共同组成了本系统的关键核心技术部分。能够实现全天候、全天时、广范围的对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监测,通过对收集的大量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灾害发生等级,并及时做出预警,向用户和部门及时发送预警信息,提前防范灾害的发生,减少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该系统的应用如下:

针对户外活动的用户:对参与野外探险、野外勘探、旅游登山等人群,他们可以运用手持用户终端,实时地通过BDS向地面综合控制中心发送服务请求,BDS获取用户所在的地理坐标数据,并发到地面综合控制中心,地面综合控制中心通过综合星载InSAR发来的数据和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发来的土壤墒情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用户所在地的灾害发生潜在危险等级,并通过BDS的短报文功能及时反馈给用户[2]。同时还可以向用户提供其所在地的气象条件信息和坐标数据等相关服务。

针对山区等固定居民用户:地面综合控制中心实时的把经过综合分析得出的地质灾害发生的潜在危险等级,一旦发现危险,及时通知当地的相关政府部门,以及时的采取灾害应急响应,并提前采取防护措施。

针对交通领域:通过运用本系统实时监测交通沿线山体情况,并及时把信息反馈给地面综合控制中心,由地面综合控制中心进行调控,运用BDS的短报文通讯功能,可以实时通知行驶中的车辆。这样做的优点一是大大减少了目前对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成本,并且速度快、效率高、范围广;二是大大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目前交通水利、林业、农业等各部门各自为阵,浪费大量公共资源。本系统通过建立一个大型的综合地面控制中心系统,可以实现全国的铁路、公路各部门共享一个系统,利用BDS的短报文功能实现现场实时查询,大大节约公共支出。

还可用于矿山、水利工程等工程设施的防护,一旦发现潜在危险,即发现山体的微小位移形变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预防。

2.2 该系统的实施流程如下

首先用户用手持终端通过BDS向地面综合控制中心发出服务请求,BDS把用户的坐标数据发给控制中心,星载InSAR获取地质灾害可能发生地的相关精确影像数据,高分辨率遥感卫星为地面综合控制中心提供地表土壤含水量图像信息和相关气象条件数据,再一并发给地面综合控制中心并存储到大型数据库中;[3]

接着地面综合控制中心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发生后的等级水平,并把这些信息以短报文形式反馈BDS和相关政府部门;

然后BDS把收到的来自地面综合控制中心发来的数据、气象数据和坐标数据实时的发给用户持有的用户终端,用户可根据收到的情报信息及时规避灾害或采取其他下一步行动,相关部门再把收到的灾情预警情报发给周边区域,并提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应急响应。

2.3 该系统的应用前景

随着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逐步步入法制化轨道,BDS结合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也将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全国许多地方颁布实施了地质灾害防治地方性法规,部分省级和市县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已经建立,地质灾害定期调查制度、防灾预案制度、灾害速报制度等正逐步形成。

常见的泥石流监测方法虽然很多,但大部分却需要人工的操作,且泥石流一般发生于边远的山区地带,不仅观测麻烦,不能够实时监测,且受天气影响颇大。而BDS结合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不仅可以实时、自动、精确地监测泥石流,而且可以贯穿泥石流灾害的调查、监测、预报、评估的全过程。并可以对滑坡、崩岗等水土流失地质灾害。所以BDS结合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定可成为地质灾害的动态监测和灾情损失评估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 邱中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其它卫星系统简介[M].测绘工程,2012.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范文2

【关键词】地质灾害;监测系统;构建

0.引言

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有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一般集中在汛期发生。引发地质灾害原因,一是人为因素,因修建乡村道路时对护岸、边坡加固不力;二是地质构造因素,岩层软硬相间,断层纵横交错,岩浆岩穿插,地表风化等是地质灾害形成的内因;三是气候异常,雨量集中,造成土壤严重超饱和吸水,稳定失衡;四是地形陡峭,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其中气候、天气因素的影响是气象部门关注和工作的重点。我国地质灾害动态监测数据库系统的起步相对其他行业较晚,发展也较慢。为了提高地质灾害防御能力,充分发挥气象科技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建立统一的地质灾害动态监测数据库标准体系、地质灾害动态监测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动态信息系统在技术上和数据获取方面的条件都已经成熟,也是及时和必要的。本文就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构建谈几点粗浅认识。

1.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构建

1.1系统概述

本系统是一种软件与硬件结合的自动化网络式管理系统。以C/S结构为主体,GIS技术为支撑,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为展示分析平台,以水文、地理为依据,空间数 据和属性数据为基础,集数据采集、管理、分析、表达、三维地图全方位表达为一体,利用数据库管理技术和高级编程语言,以灾害预警及管理为主要目的,实现 图、文、表一体化。

1.2系统构成

整个系统由终端设备、底层软件、上层软件三大部分组成,通信服务器接收终端通过GPRS或CDMA传输终端信息至中心。

1.3系统功能

基于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场景对汛情信息、工情信息、防汛调度信息、山体滑坡灾害信息等进行分析,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提供功能完善的信息查询和决策支持。

1.3.1雨量监测系统

采用“DSD1雨量遥测仪”,遥测仪采集的雨量资料通过GSM 网络进行无线通讯,数据采集时间密度为每分钟一次,并每十分钟一次向中心站传输数据,基本保证了地质灾害点雨量监测实时化的要求。中心站自动接收监测点传输的数据,并通过数据库对监测点降水资料进行管理。同时建立了基于雨量点地理信息和降水资料的图形化显示系统和信息服务系统,在互联网上以Web的形式提供灾害点地理情况、交通情况、危害到人员安全情况、以及预防地质灾害发生预案等信息,实现了地质灾害点降水实况的显示、查询服务和雨量资料的共享。同时,在政府及国土、水利、防汛抗旱等部门的领导计算机内收藏“地质灾害雨量监测站网”网址,实现了地质灾害点自动雨量站数据实时显示,便于决策部门根据网站提供的实时雨量、雨强信息,进行地质灾害应急指挥。

1.3.2自动雨量站点

降水资料数据库的建设为监测点地质灾害分析和预报提供了基础数据。为更好地开展地质灾害预警和,气象局与国土资源局根据地质灾害点的降水强度确定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预报等级,并完善了制作流程、渠道。并根据不同级别通知报政府和相关部门,并向社会公开,同时向县、乡镇、村、隐患点负责人、监测人,逐级通知到位。

1.3.3预报预警

在预报和预警手段方面,利用气象台提供的预报得出未来一周逐日的降水量预报,并根据降水量预报制作地质灾害等级。当出现雷雨、大风等短时灾害性天气,可能诱发地质灾害时,则利用雷达资料共享服务器下载的雷达PUB资料进行临近预报分析,为各地质灾害监测点提供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并通过短信平台向责任人。

1.3.4信息

在地质灾害信息方面,充分利用短信平台、电视天气预报栏目等手段向社会地质灾害等级预报。同时,为做好天气预报信息和预警信息的,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异常暴雨天气预报或监测点出现异常变化时,由国土资源局提出有关短期预报和临灾预报,报人民政府。紧急情况时,经人民政府批准,由电视台、广播电视播送临灾预警信息。

1.4系统特点

1.4.1实时数据同步

本系统开发的数据汇聚平台通过实时对终端数据的分析,采用开放式的接口进行设计,能根据灾害的网络情况及数据源灵活设置数据的流转方向,支持多种数据路由,实现数据同步传输。

1.4.2科学设定预警指标

提出了临界报警的思路,系统支持二套预警指标、四种预警级别。

1.4.3历史资料自动生成

为加强灾害的决策分析功能,系统通过极值分析引擎,希望能自动分析计算各监测站1小时、3小时、6小时、24小时等时段长的历史极值。

1.4.4数据高度共享

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SOA)技术,可实现用户和应用对各种数据源(水雨情、工情、预报、社会经济信息等)的透明操作。利用数据共享空间站提供的功能,各子系统可实现跨数据库的数据交换和访问,实现跨部门的信息共享,满足防汛指挥机构“联合作战”对信息共享的要求。

1.4.5以防为主

在山体滑坡灾害易发区建立快速、准确的降雨实时监测,通过系统对预设信息的分析,并辅之以性能可靠、操作简便的预警响应系统,以人的生命安全为第一目标,把重点放在防灾、避灾上,做到灾前有预警、转移灾中有救援,灾后有抢险,掌握防灾工作的主动权。

2.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经过开发与应用,达到了初期的设计目标,实现了地质灾害的监测管理信息化,为国土资源决策提供了依据。该系统把地质灾害点的数据系统化、信息化,建成信息系统进行统一管理,方便了地质灾害信息的快速、全方位查询。把地质灾害点信息与地形、地貌图结合起来,让信息更加直观,使用更加方便。系统采用了WEB架构设计,将所有的功能都集中在服务器上实现,各级用户端通过IE浏览器来进行访问、维护,不需要安装任何软件或插件,操作简单方便。使用本系统,可以更方便、快捷的浏览、查询地质灾害信息,实现地质灾害监测信息化,有效的提高地质灾害监测与管理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范文3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的意见》(〔〕33号)精神,进一步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一、分级负责的原则,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提高预警信息时效性和覆盖面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推进信息系统建设,拓宽预警信息传播渠道,健全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加快实现气象灾害实时监测、短时临近预警和中短期预报有效衔接,健全预警信息、传播、接收快捷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应对高效。到2015年,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至30分钟发出,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到2020年,建成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和沿海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系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和预警信息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基本消除预警信息“盲区”。

二、提高监测预报能力

(一)加强监测网络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海洋、人工影响天气、气候变化等监测系统以及雷达工程建设,建成气象灾害立体观测网,实现对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的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连续监测。按照共建共管、代建共享的原则,加快推进交通和通信干线、输电线路、水利工程、林区、旅游区、重点经济区、渔业作业区和海上养殖区等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建设,尽快构建国土资源、气象、水利、林业等部门联合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加快海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建设,着重推进北戴河、曹妃甸、渤海新区等区域海洋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建设,提高对环渤海和海上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制订实施全省防治山洪地质灾害的气象监测设施建设规划,实现灾害易发区乡、村两级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全覆盖。加快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与农业气象服务工程建设,完善气象灾害和农业气象监测系统,提高农业趋利避害水平。组织开展江河流域、森林草原、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气象灾害跨部门监测,建设综合气象信息网络共享平台,提升观测资料的管理、应用和信息共享能力。强化我省粮食生产核心区、重点林区、生态保护重点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重点区旱情监测,加密布设土壤水分和地下水监测设施。完善气象应急观测系统和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建设,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

(二)强化监测预报。开展气象灾害调查,加强灾害发生、发展及致灾机理研究。建立气象灾害预报系统,重点加强城市、乡村、江河流域、海洋等区域气象灾害预报,着力提高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预报的精细化和准确率。强化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和预警,缩短突发性、局地性的灾害性天气预警时效。在台风、强降雨、暴雪、冰冻、沙尘暴、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来临前,及时做好滚动预报,特别是要做好短时临近过程的实况监测和实时预警。完善省、市、县三级山洪地质灾害精细化预报系统,加强农村、林区及雷电多发区域的雷电灾害监测和预报。加强森林、草原致灾因子的监测,建立火险监测预警服务平台和森林火险信息交换平台,及时高火险天气预报预警。

(三)开展风险评估。各级政府要组织做好气象灾害普查、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工作,查清本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种类、次数、强度和造成的损失等情况,建设以社区、乡村为单元的气象灾害调查收集网络。组织开展基础设施、建筑物等抵御气象灾害能力普查,推进基层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加强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建设,完成分灾种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及评估。建立健全雷击风险评估制度。在城乡规划编制和建设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重大工程项目、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前,要严格按规定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避免、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省发展改革等部门要牵头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政策研究,形成较为完善的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和技术体系。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气象局等部门要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的项目定期执法督导。

三、加强预警信息

(一)加快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加强省、市、县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的快速。依托中国气象频道建立我省综合防灾减灾频道,加快推进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插播系统建设,实现预警信息在省内各级电视台和广播中的快速插播。把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系统建设、运行情况纳入公共安全监管范围,定期开展监督检查。

(二)加强预警信息规范管理。制定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管理办法,明确预警信息权限、流程、渠道和工作机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由各级气象部门负责制作,因气象因素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预警信息由有关部门和单位制作,根据政府授权按预警级别分级,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自行向社会。

四、强化预警信息传播

(一)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手机短信的作用。各级广电、新闻出版、通信主管部门及有关媒体、企业要完善预警信息联动机制,建立重大和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绿色通道。具有实时传播能力的广播电视台站、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及政府门户网站,收到气象预警信息后5分钟内,要采取增播、插播、增加播报频次和滚动字幕等形式准确播发。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要根据应急需求对手机短信平台进行升级改造,按照政府及其授权部门的要求及时向预警区域手机用户免费信息。省、市主要新闻媒体接到干旱、暴雨、暴雪、寒潮、大风、道路结冰、高温等时效性较长的预警信息后,要在显著位置予以刊载。

(二)完善预警信息传播手段。各级政府要把气象预警信息配套设施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的工程范围,在机场、车站、码头、旅游景点、重点林区、渔港、渔船出海口,以及学校、医院、社区、林区等气象灾害敏感区域配备预警信息接收、传播设备。建立政府主导、各部门自建电子显示屏共建共享机制,将部门自建的预警电子显示屏运行维持经费纳入地方经费。重点加强农村偏远地区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建设,因地制宜利用有线广播、高音喇叭、鸣锣吹哨等多种方式,及时将灾害预警信息传递给受影响群众。

(三)加强基层预警信息接收传递。县、乡、村和学校、医院、社区、工矿企业、建筑工地等要指定专人负责灾害防御工作,建立各类灾害防御责任人包干到户的预警信息传播机制,形成县—乡—村—户直通的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渠道。将气象信息员等队伍纳入基层应急救援队伍,所需经费纳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

五、有效发挥预警信息作用

各级气象部门要与民政、国土资源、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卫生、教育、安全监管、林业、旅游、海事、通信、电力等部门及军队有关单位,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联动机制,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完善气象灾害预警厅际联席会议制度,会商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工作,协调解决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中的重要事项。军地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信息军地共享机制,通过建立网络专线等方式,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共享,为军队参加应对气象灾害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撑。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适时修订相关应急预案,实现与气象预警信息的有效联动。对矿山、旅游景点、重点林区、水库坝区和重要交通、输油(气)、输电、通信线路等重点区域,要制定气象灾害防御的强制性标准,提高气象防灾减灾应急响应能力。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要在第一时间传递预警信息,迅速组织群众防灾避险。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各级政府要组织建立气象灾害联防体系,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联防机制,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定期开展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各相关部门应急联动情况专项检查,做好预警信息、应用效果评估工作,不断提高气象灾害预警应急联动能力和水平。县级以上政府要加强对气象监测、预警、信息播发等专用设施的保护,按照法定标准制定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专项规划。

(二)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推进我省气象事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做好项目衔接,视财力情况安排配套资金。各级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在年度预算中安排资金,保证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及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各地要把气象灾害防御建设任务和项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并着力落实资金投入。省金融办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与推动中,要注重发挥气象部门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作用,为其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提供科学依据和服务,努力减轻农业气象灾害损失。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范文4

    关键词气象因素;地质灾害;预警报系统;WebGIS

    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常见灾害发生的地域广、频率高,具有较强的破坏性。研究表明,除地质构造及人类活动外,气象条件也是形成地质灾害的一大原因,暴雨或连续降雨常常是触发地质灾害的直接因素。因此,如何通过对雨情的监测提供可靠的地质灾害预警信息,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1地质灾害预警报系统概述

    目前,在气象部门的协助下,许多地区的国土资源部门都相继建立了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灾害的风险预报是指在收集和集中监测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地质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等可能对社会经济、群众生活所造成的影响,提前风险预报,并为政府部门、有关单位及广大民众提供应对的措施和指导。气象监测(特别是雨量监测)系统和基于WebGIS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组成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平台,在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范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1]。

    1.1预警报系统的建设目标

    预警报系统的目标是建设一个时效高、预警报信息内容全面且准确可靠的地质灾害预警报体系,为相关政府部门的决策和灾害地区群众的减灾措施提供科学、及时、有效的信息指导。充分利用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在已获取的大量气象探测和灾害性天气监测信息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存贮、处理和分析,建立地质灾害预警报服务平台和流程,根据决策服务的要求,提供连续无缝隙的地质灾害预警报信息[2]。

    1.2预警报系统的工作流程

    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主要由监测系统和预警报系统2部分组成。启动气象信息收集、地质灾害信息收集以及信息自动生成等模块后,通过实时监控雨情,一旦降水因子达到相应的监测指标,系统即可在决策中心进行数据分析,生成地质灾害预警等级,并在确定信息后,利用短信、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按照预警等级对特定部门及相关群众警报信息。

    2地质灾害预警报系统的组成及实现

    基于WebGIS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中,灾害信息的汇集及预警平台是数据信息处理和服务的核心;气象监测系统具有雨情报汛、预警等功能;群测群防预警系统则包括预警、警报传输和信息反馈功能[3]。要实现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建立高效稳定的应用平台

    高效稳定的应用平台为整个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正常运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对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应用平台依赖于完善的数据信息、高科技的硬件设备、成熟的先进软件环境及规划合理的结构设计。

    数据库是地质灾害预警报系统的核心部分,除实时采集和的雨量数据、预报雨量数据、雷达图、卫星云图和台风信息等气象数据外,当地行政区域图、区域地理信息及区域内的群众信息等,都是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软件系统应由用户界面、后台管理系统、数据交换平台(EAI)、后台管理应用核心构件群、WebGIS组件、Microsoft.NET应用服务器平台及其他系统组成。先进、灵活、适用的软件架构符合管理信息化的要求,以构件化设计为核心,实现事件触发、数据驱动、参数设置的开放可行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管理平台。

    2.2科学合理的灾害等级划分

    灾害等级的划分关系到预警报启动的决策、预警报信息的范围及对象等,在地质灾害预警报系统中,需要给予特别的重视[4]。依照国土资源部制定的地质灾害预报等级标准,预报等级可分为5级:一级为可能性很小;二级为可能性较小;三级(注意级)为可能性较大;四级(预警级)为可能性大;五级(警报级)为可能性很大。从预警报系统的角度分析,一级和二级灾害没有实际预警意义,预警工作由三级开始启动,应围绕三至五级地质灾害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2.3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预警预报系统将为防灾减灾的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和指导,因此,必须保证其安全性和权威性,安全是系统设计的关键[5-6]。首先,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网络安全的问题;其次,注重系统的整体维护是延长系统使用寿命的重要保障。此外,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的联系均以特定的接口程序来实现,当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或相关系统出现故障时,不会出现系统间的相互影响。在系统的运行中,应保留详细的操作日志,出现问题可以查明错误原因,及时恢复,并为系统的科学评价提供依据。

    3小结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的建设和维护是一项长期工作,涉及的部门多、范围广,须参考的因素多而复杂。因此,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并在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建立顺畅的信息链,为相关部门和群众提供即时的、权威的、人性化的信息指导,将地质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

    4参考文献

    [1] 丁建武.湖北省气象预警报网建设现状及对策[J].湖北气象,1996(4):7-8.

    [2] 马文瀚,陈建平.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研究综述[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7,18(1):6-9.

    [3] 周之栩.基于GIS的湖州市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报系统[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预报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6.

    [4] 杨顺泉.突发性地质灾害防灾预警系统方案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2,13(2):109-111.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范文5

根据我县地质环境特征和工程建设活动强度,结合历年汛期气象资料,预测我县地质灾害多发时段主要集中在5-10月。7-10月为汛期,当连续大雨3天以上时,引发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突发性灾害的可能性较大。

二、地质灾害分布情况

县地势相对平缓,强降雨发生频率较低、降水量较少,地质灾害较少发育,地质灾害危害程度低。但受区域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的影响,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泥石流、滑坡、崩塌和地面塌陷。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红沙岗镇区和西大窑矿区。遭遇强降水时,西大窑矿区和野芨里铁矿开采区有可能发生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红沙岗镇的黄蒿沟、石井子沟、红柳沟和西道沟等4条洪水沟下游是工业园区和牧民新村,将会发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三、灾害重点预防区段

根据《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依据地质灾害发育的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和人类工程活动等情况及危害性,选择以下地质灾害隐患点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

1滑坡、崩塌灾害重点防治区。各采石厂和露天煤矿开采区为滑坡、崩塌灾害重点防治区。汛期前要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和巡查工作,落实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点的群测群防责任制,将监测、预防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

2地面塌陷灾害重点防治区。西大窑和红沙岗矿区为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对已经发生地面塌陷灾害的采空区要划定范围,设立警示标志,开展监测。

3泥石流重点防治区。红沙岗镇区和工业园区是泥石流重点防治区。要加强汛期降水监测,发现险情,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地质灾害防范时段

根据地质灾害的形成特点和主要诱发因素,确定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的重点防范期。

一)泥石流。泥石流的形成与大雨、暴雨同步。根据我县的降水特点,确定7-9月为泥石流的主要防范期。

二)滑坡、崩塌。崩塌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降水诱发的灾害具有稍滞后于降水的特点,确定79月为主要防范期;人为因素和其他自然因素造成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情况比较复杂,全年防范。

三)地面塌陷。县已发生的地面塌陷灾害主要是地下采矿引起的其发生、发展与采矿的强度、开采规模、开采形式等有关,矿区应加强日常监测与预报、预警工作,全年防范。

四、地质灾害防治要求

一)灾情速报。发现险情征兆或灾情时,各乡镇和基层国土所要立即采取相应避让措施,并在1小时内分别向县防灾应急指挥部和县国土资源局上报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型、人员伤亡及采取的防灾措施。县国土资源局应第一时间内向县政府和上级国土资源部门报告,及时启动地质灾害防灾应急预案。

二)抢险救灾。地质灾害发生后,辖区乡镇和基层国土所在继续监测有可能再次出现险情的地质灾害和次生灾害的同时,要立即组织当地群众进行抢险自救。县防灾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在接到灾情报告后,根据灾情立即启动防灾应急预案,组织抢险救灾,确保抗灾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加强领导,靠实防治工作责任

各乡镇、部门和单位要切实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主要负责同志对本辖区、本行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分管负责同志具体负责,进一步健全领导责任制和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专人负责制,科学编制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要从以人为本、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各项规定,真正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各基层国土所要推行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工作,即对辖区内居民建房中的地质灾害危险性简单评估到位,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人员联系到位,地质灾害隐患点组织巡查到位,地质灾害防灾宣传材料和防灾明白卡发放到位,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人员到位,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精心组织,加强汛期巡查排查。

要继续坚持汛前巡查、汛期排查、重点核查制度,及早发现灾害隐患点,及时将其纳入监控预警范围,落实防灾工作措施,切实避免突发灾害造成重大损失。汛期内,各乡镇和基层国土所要对辖区内学校、居民点、交通干线、重要工程等进行巡查。对纳入防灾预案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严密观测,不仅要逐点查看隐患点变化情况,还要检查隐患点防灾责任和防灾避险措施的落实等情况。对人工建设活动形成的地面切坡,按照“谁破坏,谁负责”原则,督促业主依法履行地质灾害防治义务,维护好边坡,防止和减少人为工程活动造成地质灾害的发生;对建设工程可能遭受、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必须按照“三同时”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原则,加强监督管理,从源头上减少地质灾害的形成或发生。通过巡查工作,不断细化防灾预案,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扎实有效。

三)落实预案,抓好地质灾害预防。

各乡镇和基层国土所要认真编制年度地质灾害危险(隐患)点防治预案,按照“预案进社区、预案进企业、预案进农户”要求,对已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制定防治预案,全面落实监测责任人、预警信号、撤离路线等防治措施,连同防灾避险明白卡,一并发放到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手中;交通、水务、建设、教育等部门根据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分别制定交通干线、水利设施、市政设施以及学校周边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矿业权人要根据所在乡镇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制定本矿区防治方案,落实各项防治措施,扎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四)加强监测,完善群测群防网络。

要进一步完善县、乡(镇)村(矿)组(点)群测群防网络,强化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切实做好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工作。对可能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地质灾害的重点区域,要确定专门人员,严密监测并及时预警;要把日常巡查与重点防范跟踪监测结合起来,日常巡查每季不少于1次,重点防范期巡查每周不少于1次,暴雨时期实行昼夜24小时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实现监测人员动态管理,针对乡村基层干部变动情况,及时调整责任人、监测人,并加强对新增人员的培训,确保基层防灾工作有人管,应急抢险措施能落实。要开展以机构、人员、预案、监测、经费保障等为主要内容的地质灾害防治“十有县”创建活动,建立和完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落实地质灾害监测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提高群测群防效率和水平。

五)加强宣传,强化地质防灾意识。

要加大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和业务培训,向地质灾害监测人员、隐患区群众普及地质灾害监测方法和防治知识,使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基本的地质灾害识别、监测、预报知识和避让措施,提高群众防灾、避灾、救灾意识。通过向防灾责任单位发放“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向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发放“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明确乡镇、村、社、矿山企业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人、监测人,让群众了解防灾监测人电话、预警信号、避灾撤离线路等。各责任单位要在重要地质灾害危险点的显著位置设立警示标志,提高过往群众的警惕性和防范意识。

六)完善制度,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按照《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要求,各乡镇和基层国土所要进一步完善汛期值班、监测预报、汛前检查、险情巡查、灾情速报、应急调查、领导到场、妥善处置等制度,制定每个危险区(段)和隐患点的应急方案,明确预报预警方式、躲灾避险路线和自救互救方法,并落实到单位和人户,做到应急工作责任、人员、措施“三到位”要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应急避险演练,确保一旦灾害发生,能高效有序地组织抢险救灾工作,确保受灾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要建立完善应急工作机制和应急专家队伍,保证一旦发生灾情或险情,能及时有效进行判断,迅速做好应急处置。对新发现的地质灾害危险点和已发生的地质灾害点要及时开展应急调查,防止灾害发生或灾情进一步扩大。

七)密切协作,形成抗灾防灾合力。

国土、发改、建设、交通、水务、教育、气象、安全生产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按照职责分工,切实做好城市、公路沿线、学校、旅游区、矿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成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合力。国土部门要认真履行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职能;发改部门要加强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各类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建设部门要加强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城镇规划、建设的审批管理,及时制止和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章建设;交通部门要加强工程建设中地质灾害隐患的防治;水利部门负责水库(坝、渠)等水利设施地质灾害的排查、监测和防治工作;教育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校舍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监测及治理工作,并将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德育列入中小学生安全常识教育内容;安全生产部门要加强对矿山安全生产、尾矿库(坝)安全检查;气象部门要做好气象信息的收集,会同国土部门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范文6

关键字:山洪灾害;山洪监测技术;山洪预警系统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规范的人类活动,如建矿、修路等给地质灾害留下诸多隐患。近15年中,每年年均洪涝灾害死亡2800人,其中因降雨造成的滑坡、泥石流等与地质有关的灾害死亡1100人,占40%,并且呈加重趋势。可以说当前我国防汛抗洪中山洪灾害问题越来越严重。滑坡、泥石流等山洪灾害不仅直接导致人员伤亡和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而且对防洪体系的影响十分严重。

受地形和气象等自然因素影响,近年来,呼图壁县成为山洪灾害多发区。根据国防办《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大纲》的要求,我县组织组织开展了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项目建设工作,建立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该系统对加强山洪灾害的防治工作,保障全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积极的意义。

1.什么是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

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是建立山洪预警系统为前提,预见山洪,利用现代科技技术及现代化设备,做到监测、通信及预警为一体,及时准确的向管理部门提供山洪预警信息,全方位的服务社会,有效减少或避免山洪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深受百姓欢迎的一套系统。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体系是自动监测与远程遥测技术、通信及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地图和现代水文模型等专业技术,通过实施雨量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预案编制等非工程措施,加强宣传和管理,提高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构建群测群防体系,力求达到及时转移受威胁群众、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的目标的一个项目。

2.呼图壁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概况

2.1 项目区域现状

呼图壁县的呼图壁河、雀尔沟河流域(6个山洪沟)经常在汛期爆发历时灾害严重的溪流洪水灾害,给全县人民的财产和生命造成大量无可挽回的损失。同时,县内部分区域还存在发生滑坡等山洪灾害和潜在的隐患。由于原有的防灾工程设施基础薄弱或尚未建立,防灾标准低,同时财政资金有限等种种原因,呼图壁县防灾减灾体系尚未全面健全,信息传递非常困难,预报预警效果不理想,预警通信手段原始落后,与防御山洪灾害的要求差距较大。

2.2 项目建设内容

山洪灾害预警预报系统通过建设雨量站、水位站,配设简易站以及预警点等工程,建成后在监测信息采集、预报分析、视频会商决策的基础上,根据预警信息危急程度及山洪可能危害范围,通过手机群发、传真群发、无线广播、对讲机、高音喇叭、手摇警报器、锣等预警程序和方式,将预警信息层层传达,及时、准确地传送到山洪可能危及的区域,使接收预警区域人员根据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图2―1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结构示意图

利用自动监测与远程遥测技术按照站点布设原则在各个小流域中上游布设自动雨量站和自动水位站,实现雨量和水位的自动监测。并通过通信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监测数据的自动传输。

利用原有自动气象站可以实现雨量的自动监测,通过GSM/GPRS实现监测数据的传输。通过本次项目建设在该站点安装数据备份和转发设备,从而将该站点纳入到县监测预警平台的自动雨量监测网络中。

已有的水文站建有简易雨量站一个,简易水位站一个,均可正常工作。通过本次项目建设应将简易雨量站纳入到县监测预警平台的简易雨量监测网络中,将简易水位站纳入到县监测预警平台的简易水位监测网络中。

呼图壁河流域建有渠首3座,其中只有青年渠首建有简易水位站,可以实现水位的的人工监测,通过本次项目建设应将简易水位站纳入到县监测预警平台的简易水位监测网络中。

利用通信及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地图、现代水文模型等专业技术在呼图壁县水利局建立县监测预警系统和山洪灾害信息监视系统。

系统建成后,在县行政区划内具备宏观掌握境内雨情时空变化的趋势,并按照前期分析设定的成灾雨量等级或成灾水位等级,实现实时预警。建设简易监测站,强化群测群防体系、完善防御预案、宣传防御知识、演练防御过程,提高全民防灾避灾意识,有效防御山洪灾害。

2.3 建设流程

本次非工程措施建设分两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完成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第二阶段:分阶段完成整个项目的建设任务,并完成各套系统的最后调试及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建设完成非工程措施建设并纳入州防御系统,实现逐级传递,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改变呼图壁县山洪灾害日趋严重的局面。

图2―2 工程建设流程

为了使系统设施在多种气候、多种环境下长时间无故障运行,除了对设备自身的质量要求外,还需要对建筑安装工程的设计、施工、维护、安全进行严格把关,达到设计合理、施工方便、低成本、使用安全、防火防盗等目标。

目前呼图壁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外业土建工程已经实施完毕。安装调试工作已完成,基础数据已传入中心机房。建议建立相关规章制度,落实运行维护管理单位和运行维护管理经费列入地方年度财政预算。

3.山洪预警系统的优点

山洪灾害预警系统有数据传输准确、高效、稳定,供电灵活、使用便捷等优点,在山洪灾害预警监测的过程中可以大大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损耗,加大灾害预警能力。在灾害发生前可提前做出应对方案,进行人、物的安置转移,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国家应对灾害的财政支出,保护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数据准确性。在灾害发生时系统能够准确反映所监测区域的数据变化情况。传输高效性。通过视频监控系统能够实时监控山洪灾害发生发展情况和人员转移避险行动情况,并可根据通信网络实际情况采用定时拍照上传图片和实时动态视频传输等方式。传输稳定性。采用无线传输方式,可以不受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减少布线所带来的巨大工作量,保证传输的稳定、可靠、及时。供电灵活性。灵活的选择风光互补供电方式,保证设备的持续工作。可以对实时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高预警信息的质量和时效性。使用便捷性。可根据需要配备移动巡查设备,在山洪灾害发生时,防汛人员携带移动巡查设备到达现场,能及时掌握实时雨水情和区域汛情,并实时采集现场图像和相关数据资料,上传到防汛指挥部门,为应急指挥提供支撑。

4.对山洪预警的展望

山洪预警系统是人们根据山洪已有的发生规律,采用无线通信技术,提前告知灾害的到来,为项目区居民组成一道坚实预警墙。过去山洪来了,老百姓只能等死。因为山洪暴发的突然性,洪水来势凶猛,老百姓还没来得及逃,就被其吞没。如今到了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借助软件技术,提前预测山洪的到来,大大减少洪灾带来的损失,甚至利用洪灾发生的特点,可以阻止山洪的发生,这也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在知识不断丰富的今天,强调用智慧,用科技去征服大自然,改造大自然,才能为百姓谋利,让百姓的生活更加安定幸福。

5.结论

山洪灾害的预防涉及学科范围广,是一项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应该不断改进技术,提高灾害防范意识。建立起科学、准确、及时的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体系,利用自动监测与远程遥测技术、通信及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地图和现代水文模型等专业技术,通过在呼图壁县开展以建设山洪灾害防治与防汛预警监测系统的建设,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改变呼图壁县山洪灾害日趋严重的局面,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变被动抗灾为主动抗灾,扭转防汛抗灾传统、被动的局面,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为呼图壁县易发山洪、泥石流、滑坡的河流和支沟暴雨、洪水的情况进行实时有效监控和及时科学调度奠定坚实基础,为抗洪抢险赢得宝贵时间,为防洪减灾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 刘昌东.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标准化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3.

[2] 王召贤. 山洪灾害监测预报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

[3] 欧阳骏,陈新国,高,陈瑜彬. 县级山洪灾害预警平台建设与应用[J]. 人民长江,2011,06:109-113.

[4] 张审问. 浅析山洪灾害预警系统项目建设[J].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11,07:50-52.

[5] 修富钧. 新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与信息共享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厦门大学,2014.

[6] 胡维忠,叶秋萍,陈桂亚,张平仓,丁洪亮. 构建科学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J]. 中国水利,2007,14:34-37.

[7] 王景浩. 山洪灾害预警系统概述[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0:25.

[8] 何秉顺,黄先龙,郭良. 我国山洪灾害防治路线与核心建设内容[J]. 中国防汛抗旱,2012,05:19-22.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范文7

第一条为了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防和减灾等活动。

第三条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趋利避害、统筹协调、分级负责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领导,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安排必要的气象基本建设和事业经费。

第五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以下简称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管理和监督本行政区域内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气象灾害应急服务,以及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雷电灾害防御等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气象灾害防御的有关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气象灾害防御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将气象灾害防御的科学技术研究纳入科技发展规划。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科技的研究与应用,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的准确性、及时性,提高防御气象灾害的服务水平。

第七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气象灾害防御法律、法规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增强社会防御气象灾害的意识,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第二章规划与实施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

第九条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区域、流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农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旅游等专业规划,应当符合气象灾害防御的要求。

第十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城市规划编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以及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对气象灾害风险作出评估。

需要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项目的范围,由省发展改革部门会同省气象主管机构确定。

第十一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建立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实现气象灾害的动态监测,及时城市气象灾害信息。

第十二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农业、水利等部门,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评估体系和粮食安全气象预警系统。

第十三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交通、公安、国土资源、林业等部门,建立专业气象监测网和气象灾害预警系统,为道路交通安全、水上交通和水上作业安全、地质灾害防治、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等提供气象实时服务。

第十四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卫生、环境保护等部门,建立气象变化对疾病、疫情、环境质量影响的气象预警系统,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环境事件等应急处置提供气象实时服务。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因气象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森林火灾、植物病虫害、环境污染、流行疾病、疫情等次生、衍生灾害的防御工作。

第三章建设与保护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合理布局、有效利用的原则,组织建立本行政区域气象灾害监测网络。气象灾害监测网络的构成,包括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以及农业、水利、林业、交通、环境保护、国土资源、民航等有关部门和单位所属的监测站点。

气象主管机构对监测网络的气象监测业务实行统一指导和监督。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加强气象预警基础设施建设,畅通预警信息与传播渠道。

新建机场、铁路、高速公路、大型水利工程、大型桥梁和配置大型港口机械的港口等,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将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纳入建设项目,统一规划和建设;已投入使用的,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加装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标准划定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并纳入城市规划或者村庄和集镇规划。

发展改革、规划、建设、国土资源、无线电管理等有关部门在审批可能影响已建气象台站探测环境和设施的建设项目时,应当事先征得有审批权限的气象主管机构的同意。

第十九条依法保护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

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因不可抗力因素遭受破坏时,当地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紧急措施,组织修复。

第四章监测与预报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建立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共享机制,建设监测信息共享数据库。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共享数据库的管理工作。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各自职责提供与气象灾害有关的大气、水文、环境、生态等监测信息,并相互及时通报预报、预警信息。

第二十一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重大灾害性天气的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监测、预报,及时提供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旱涝趋势气候预测,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通报有关部门。

第二十二条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根据可能造成气象灾害的监测信息和天气变化趋势,按照国家气象主管机构的规定向社会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向社会。

第二十三条各级广播、电视台站和省人民政府指定的报纸、网站收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要求播发的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应当及时向公众传播;对重大灾害性天气的补充、订正预报,应当及时增播或者插播。

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以及通信运行企业向社会传播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应当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提供的适时气象信息,并公布时间和气象台站的名称。

机场、港口、车站、高速公路、旅游景点、学校、医院、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管理单位,在接到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应当及时向公众传播,并采取相应防御措施。

第五章防灾与减灾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重大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建立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机制和预警应急系统。

重大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应当包括气象灾害的性质和等级、组织指挥体系及有关部门职责、预防和预警机制、应急预案启动和响应程序、应急保障和后期处置等内容。

第二十五条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气象灾害的严重和紧急程度,决定启动并组织实施重大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应急预案的分工做好相应的工作。

启动和终止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并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

第二十六条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对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及时划定气象灾害危险区,并予以公告。

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逐步设立乡村气象灾害义务信息员。鼓励志愿者参与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帮助群众做好防灾避灾工作。

第二十八条发生重大气象灾害,当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根据灾害危害程度,采取停工、停业、停课、交通管制等必要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措施。情况紧急时,当地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企业、学校等,应当及时动员并组织受到灾害威胁的人员转移、疏散。

对当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采取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措施,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不得妨碍气象灾害救助活动。

第二十九条重大气象灾害发生过程中,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所属气象台站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跟踪监测,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天气实况和变化趋势。

第三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完善人工影响天气的基础设施,健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在大型水库、城市供水和工农业用水紧缺地区的水源区域,森林火灾频发区,干旱和冰雹灾害高发区域建立专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并适时组织作业。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的,由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非法向社会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

(二)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以及通信运行企业向社会传播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不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提供的适时气象信息的。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十条第一款、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三条第一款、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有关企业事业组织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由所在单位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未按规定的程序启动并组织实施应急预案或者未按照应急预案的规定采取有关措施、履行相关职责的;

(二)未按照规定提供与气象灾害有关的监测信息和预报、预警信息,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应当组织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的项目未组织论证,造成重大损失的;

(四)广播、电视台站和省人民政府指定的报纸、网站未及时播发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或者未及时增播、插播重大灾害性天气补充、订正预报,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三十五条气象主管机构及其所属气象台站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因,导致漏报、错报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

(二)出具虚假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的;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范文8

一、*年全市地质灾害概况

*年全市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共310宗,受威胁房屋1831间,受威胁群众1568户9385人,损毁房屋191间,安全撤离6379人,直接经济损失1059.4万元,没有发生人员伤亡事故。与*年相比,发生宗数增加145宗,但经济损失下降了42%。主要原因有: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精心组织,科学部署,靠前指挥,做到领导到位、任务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经费到位;二是地质灾害重要预防区域划定比较准确,预防措施有力;三是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及时和比较准确;四是地质灾害易发区广大干部群众通过地质灾害预防知识宣传与培训,防灾、减灾意识得到加强。

二、2009年地质灾害类型及重点防范期

我市是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多发区,是广东省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区,地质灾害多以中、小规模为主,呈点多面广、突发性强、危害性大等特点。今年,极端气候因素仍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根据市气象局初步预测结果分析,2009年登陆和严重影响我市的台风有3~4个,与常年同期相比,全市大部分地区降雨量略偏多。地质灾害的发生类型,仍将以山区风化残坡积土层和各种因素的劈坡导致岩土体失衡而诱发的边坡崩塌、滑坡和泥石流为主,以及石灰岩分布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地下水变化,易造成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时期为4月15日至10月15日,其他时期应加强人为工程活动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以及冰雪融化和地震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和研究工作。

三、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段分布情况

今年,我市地质灾害重点防范的区段是:

(一)高易发区:〖HT〗主要分布于*市中部、北部,*市区北部山区,西江北岸(*至*段),*县西北部、东部,*西北部,*县中部、西北部,*县南部、东部,*县南部和东北部。总面积3776平方公里。区内地形陡峭,地质构造复杂,岩石风化破碎,残积土层厚,侵蚀、剥蚀作用强烈,斜坡不稳定,河流切割和人类工程活动强烈。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历史上区内地质灾害已导致80人死亡,34人受伤,目前受威胁人口22766人。

(二)中易发区:〖HT〗主要分布于*区,*市*至城区西江*,*市东南部丘陵平原隐伏岩溶区,*东部丘陵区及东南部平原石膏矿开采区,*县西部丘陵河谷平原区,*县西北部丘陵、*岩溶区,*县中西部低山、丘陵及河谷平原隐伏岩溶区,*县西北部与南部低山丘陵区,总面积3393平方公里。历史上区内地质灾害已导致10人死亡,目前受威胁人口8442人。

(三)重点防范的城区、街镇:〖HT〗*城中街*岗、大沙镇,*市*街、*镇、金利镇,*县江口镇、长安镇,*县怀城镇、*镇、*镇、*和梁村镇,*县南街镇,*县九市镇、*镇,*区*镇以及西江、贺江、绥江、新兴江两岸冲积平原软土区。

(四)重点防范的交通干线:〖HT〗广肇高速公路;国道321*-*段;省道四(会)连(山)线四会-*段;怀(集)封(开)线、悦(城)怀(集)线;*桥莲线;*-*路段;*县盘龙峡境区公路。

(五)重点防范的中、小学校:四会中学高中部;*县坳仔镇中学、罗逢小学、鱼南小学;*县*中学、赤坑中学、古水镇蒙坑小学;*县江口中学;*县九市镇中心小学、九市镇幼儿园。

(六)重点防范的矿山(区):四会石膏矿,*河台金矿,*县长安石膏矿,*县白水带铁矿、洽水铋矿、*藤铁铁矿,*市河台尚德-*县古有-*县清桂、木格瓷土矿区。

(七)重点防范的水利枢纽:九坑河水库大坝,白水河梯级水库(包括高塘、鱼跳、新湾和长调水库)大坝,景丰联围。

(九)重点防范的景区景点:星湖,鼎湖山,*县盘龙峡景区。

四、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措施和责任单位

据统计,目前,我市有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68个,其中,威胁1000人以上的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6个,威胁500人以上的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7个,威胁100人以上的中型地质灾害隐患点53个,威胁100人以下的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点2个。除4个矿山地质灾害隐患点外,其余均为威胁村庄、学校的地质灾害危险点。

(一)*区:睦岗镇三村岗边一、二队崩塌、*镇下*村委阜通村崩塌、*镇蓝塘山体滑坡。监测预警,险情避让,建议工程治理。责任单位:*区人民政府。

(二)鼎湖区:坑口办事处迪村塌陷、凤凰镇同古村委观音岩。监测预警,险情避让,建议观音岩整体搬迁。责任单位:鼎湖区人民政府。

(三)*:城区*岗边坡崩塌、四会中学高中部河岸滑坡、大沙镇江民村地面塌陷、江谷镇洗田村佛仔坝滑坡、江谷镇马岗村滑坡、石狗镇庵江村滑坡、石狗镇讴坑村委八村四队滑坡,监测预警,险情避让,建议工程治理。责任单位:*人民政府。

四会石膏矿地面塌陷和坑道充水,监测预警,建议工程治理。责任单位:四会石膏矿。

(四)*市:*街道山口村山体滑坡、*镇桐槎村委金扇村滑坡,监测预警,险情避让,建议整体搬迁。乐城镇布浮村委布浮洞、水南镇教师宿舍楼、活道禾地咀大湖塘新村滑坡、河台镇尚德村坑口泥石流、蛟塘镇朗下村地面塌陷、金利镇鹿洲村地面塌陷,监测预警,险情避让,建议工程治理,受严重威胁的局部搬迁。责任单位:*市人民政府。

*河台金矿采空区和尾矿坝,监测预警,建议工程治理。责任单位:*河台金矿。

(五)*县:南街镇本策火箭一队滑坡,监测预警,险情避让,建议整体搬迁。*中学教师宿舍后背操场崩塌、*县农机学校滑坡、南街镇人民路滑坡、南街镇古琴岗崩塌、南街镇星坪深元垌村滑坡、赤坑镇教师村山体滑坡、古水镇蒙坑小学崩塌、洲仔镇盐田村滑坡、排沙镇春水瓦灶岗村滑坡、排沙镇扶罗村委坑边洞村滑坡、木格镇车下村滑坡、联和镇砚坑村崩塌、宾坑镇寺湾中寨村滑坡、宾坑镇吉崀、朱君村滑坡、宾坑镇罗溪大林村滑坡、宾坑镇罗汶山根过坑村滑坡、石涧镇马坳塘蚌村滑坡、横山镇后山崩塌、坑洞镇坑洞小学滑坡,监测预警,险情避让,建议工程治理,部分搬迁。责任单位:*县人民政府。

(六)*县:洽水镇天堂村山体滑坡、甘洒镇南洞村邵屋寨山体滑坡、甘洒镇罗密村山体滑坡、桥头镇徐安村大路下滑坡,监测预警,险情避让,建议整体搬迁。*镇邓屋中心村地面塌陷,监测预警,险情避让,建议工程治理,部分搬迁。坳仔镇中学崩塌、坳仔镇罗逢小学滑坡、坳仔镇鱼南小学滑坡,监测预警,险情避让,建议工程治理。责任单位:*县人民政府。

白水带铁矿排土场、尾矿坝滑坡、泥石流,监测预警,险情避让,建议工程治理。责任单位:白水带铁矿。

(七)*县:白垢镇白沙村背后山滑坡,监测预警,险情避让,建议搬迁避让。江川镇料塘村大巷口崩塌、江川镇江山村北凤咀滑坡、江口镇中学后山滑坡、江口镇塔山二路滑坡、江口镇虎鼻山滑坡,监测预警,险情避让,建议工程治理。责任单位:*县人民政府。

长安石膏矿地面塌陷,监测预警,险情避让,工程治理,部分搬迁。责任单位:*县长安石膏矿有限公司。

(八)*县:九市镇中心小学河岸滑坡、*镇里村黄泥坑村崩塌,监测预警,建议搬迁避让。*镇云帮新村滑坡、*镇云帮金坑村滑坡、*镇小水珠源村滑坡、九市供销社崩塌、莫村镇古有居委新街崩塌、永丰镇文善双款村崩塌、回龙镇六水大湖村滑坡、高良镇金山旧屋村滑坡,监测预警,险情避让,建议工程治理,部分搬迁。责任单位:*县人民政府。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大局稳定。我市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环境脆弱,是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多发区,具有地质灾害类型多、分布广、危害大等特点,是我省地质灾害较严重的地区之一。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南方出现一系列极端天气,更应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和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我市地质灾害隐患潜在威胁4.2万多人生命和财产安全,其中威胁100人以上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点)68处,受威胁人数2万多人,潜在经济损失约3.6亿元。同时,我市地质灾害防治监测机构不完善,防治科技含量低,装备落后,经费投入不足,基层管理力量薄弱等问题比较突出,直接影响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清醒认清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严峻形势,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范突发性重特大型地质灾害发生,避免出现群死群伤事件,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HT〗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坚持贯彻以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实行“市领导包县、县领导包镇、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片”的四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汛前,市、县、镇、村要层级签订防灾责任书,明确各级防灾责任人。各级国土资源、建设、水利、交通、气象、教育、民政、公安、农业、林业、经贸、卫生、旅游、财政等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加强协调,健全互动工作机制,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汛期,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把灾害危险点的监测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明确具体责任人,真正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确保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三)加强管理,提高防灾工作能力。一是加快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实施工作。各地要在认真组织实施《*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基础上,尽快启动县(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工作,确保2009年底前编制完成。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必须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编制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在开展矿业、农业、林业、水利开发利用和建设时也应重视预防地质灾害,确保生产安全。二是完善制度,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市、县(市、区)、镇、村四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不断完善汛期值班、险情巡查、灾情速报与专报、地灾评估、群测群防、灾情险情登记台帐、应急管理等制度。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地质灾害危险点要制定防灾预案。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确保形成“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尽快形成“政府统筹协调、群众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机制。提高群众“自我识别、自我监测、自我预报、自我防范、自我救治”的自救互助能力。积极推进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反馈机制及网络体系,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的质量和水平。三是加强监督,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执法力度。各级政府要将防治地质灾害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依法加强监管。要切实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工程建设的管理,禁止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审批新建住宅以及爆破削坡和从事其他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活动。无法避免必须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新建农房或新村建设选址,要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主体建设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的“三同时”制度。严格控制矿产资源和地下水开发利用以及工程建设项目造成的地质灾害,从源头上减少人为地质灾害的发生。四是加强地质环境队伍和监测机构建设,尽快设立市县(市)地质环境监测站,增加人员编制,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水平。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范文9

【关键词】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传感器

1研究背景与意义

到目前为止,地质灾害突已经在世界上的各种各样的地方发生了,其中我国就是灾害发生做多数的国家。一般而言,我们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处理中最常用的手段和方法就是对地质灾害发生的监测和预测。由于监测技术人员在灾害活动地区中是缺乏人身安全保障这就会导致监测预警的效率大大降低,不能够实现对灾害地区的实时监控、自动监控、数据传输以及及时预报。例如,遇到夜晚或者连续大雨时发生灾害,这些情况就更不方便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员实时的了解灾害现场的监测结果,这样就不能迅速的拟定灾害来临的处理和解决方案。随着各种各样的技术和各种各样的理论的成熟,在灾害监测方面许许多多的技术都已经得到了应用。地质灾害其实就是指的是岩土体的移动事件,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就是在大自然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破坏了地质灾害监测因素的条件,致使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地质灾害的发生将会对人民群众以及一些公共设施造成大规模的破坏。一般而言,地质灾害发生的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分别是孕育、发生、发展、衰亡以及稳定的过程。地质灾害发生的最终后果就是在许许多多的地方出现靠近山体的滑坡,大多数土壤松弛的地方出现泥石流、土壤水分过大的地方水土流失等等的现象。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

2地质灾害监测的需求分析

2.1硬件需求

现实中地质灾害监测的硬件系统设计是我们整个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基石,因为我们设计硬件系统的效率将会直接影响到我们设计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性能,易用性,可扩展性。按照监测内容,至少应该含有雨量计、渗压计、形变计、含水率等,其次为了应用预测预报警模型,硬件还必须包括短信猫和预警机,当采集的数据大于设定的预值时短信猫会给预警机发送短信以达到报警功能。

2.2软件需求

此次设计和开发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软件按照开发需求需要对地质灾害监测点灾害现场RTU设备中各种传感器所采集到的采集数据进行接收、按照一定的协议进行解析、做出一定需求的报表进行统计、将数据上报给有关单位和部门进行分析进而做出决断的一个监测系统,此监测软件所具备的功能是对灾害点的动态实时监测、接收采集数据的数据管理、对监测点的测站管理、整个监测点的系统设置、灾害发生时的视频拍摄、对安保人员的短信报警、对采集到的历史数据提取等等多项功能。采用C/S架构的设计,设计出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用户或者客户只需要安装本系统的客户端就可以访问该系统,这样不仅能确保该系统的安全性也能给客户或者监察员提供一个简单明了、直观的操作平台。

3地质灾害监测的总体设计及功能设计

3.1系统总体设计

此次开发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设计时的架构是三层架构,用过户界面层,业务逻辑处理层和数据连接层,将其进行分离,每个层次都相应的处理自己的事情,各司其职。系统的三层架构可以使开发的项目的结构非常的清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能够迅速的改动业务逻辑层以及添加或者删除以及编辑一些监测点的新的设备类型等。即实现了”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

3.2系统物理架构设计

此次开发和设计的监测系统在设计模式上采用C/S模式,对于这种设计模式他有如下的特点:C/S这种开发模式就是我们的都熟知的客户端服务端架构,C/S模式中可以让我们开发者能够尽自己最大化的优势来利用灾害现场所开发出RTU硬件,将其所采集与发送数据和协议分别发送给服务端和客户端。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大大降低了系统的开销,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够大大减小系统自身所承受的压力,在我们国内当前应用的大部分设计软件都是这样的C/S架构。C/S架构可以将PC端的处理能力最大化,用户可以在客户端进行操作,然后将其操作的指令提交给服务端,服务端再进行处理。在C/S架构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客户端的响应的速度非常快。

3.3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是整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能准确的表达用户需求,并将其转换成有效的数据模型,并进行存储和管理。本次地质灾害监测是一个需要进行实时操作的系统,因此这也就伴随着需要大量数据的接收以及对其处理后的存储。在设计和建立此次项目的数据库时应该考虑进行一定的缓存或者写一些存储结构,这样就有利用于数据的查询等等的操作,使其更加快速的完成请求。此次开发的灾害系统中的主要逻辑结构表有:Equipments表(存放设备信息表)、StationConfig表(监测点配置表)、Data_Rain表(雨量数据表)、Data_Crack(形变数据表)、Data_HanS-huiLv(含水率数据表)、Data_GroundWater(地下水位数据表)等等这些都是存储了采集到的相应影响地质灾害监测的因素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类,建立不同的数据表进行存储,这样既方便数据的管理同时也方便数据的查询等操作。

4系统的数据处理

4.1数据的全局显示

此次开发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将灾害点采集到的数据按照特定的协议进行解析并且分析这些数据的规律以及将解析到的数据显示在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客户端中。在地质灾害监测的主界面中能清楚的看到各个监测点采集到的数据对于不同类型的数据,不同监测点的数据都会对应的显示出来,而且为了更好的用户体验,操作者可以在左侧导航栏选择要查看的监测点,此时会显示该监测点下所有站的信息,如果需要对监测点进行图像抓拍,此时双击监测点的站好会对该监测点现场抓拍一张灾害图片,并且能够传输回来供安检人员以及有关部门进行查看。

4.2数据分析

在地质灾害监测系统中可以对采集到的雨量数据、形变数据、土壤含水率数据、地下水位数据做出统计分析。可以对所选择的监测点的不同的站进行日月年分析,分析包括曲线分析和实时的数据,比如日分析的实时数据就包括0到24点的数据,月分析就包含该数据类型天天采集量的累计数据之和,年分析包含该类型数据月月的累计数据和,当用户在操作界面上点击右上角的导出功能按钮,此时可以将分析数据的表格导出供有关部门查看。

参考文献

[1]赵佳,孙佳丽.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的建立[J].北京地质,2002,14(3):36-39.

[2]曹修定.滑坡的远程实时监测控制与数据传输[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