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降低企业成本工作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3-03-15 14:54:19

降低企业成本工作总结

降低企业成本工作总结范文1

关键词:

一、中小企业集群对浙江经济发展的意义

我国企业集群的分布非常普遍,企业集群在我国绝大多数的省份都有分布,如北京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的企业集群、云南的烟草企业集群、重庆的摩托车制造业集群、河北清河县的羊绒加工企业集群等等。但是,我国集群的发展主要还是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一带,而这其中又以浙江省和广东省最具有代表性。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自1989年到2001年,其国内生产总值由844亿元增加到67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6倍,年均增长13.6%,比同期全国平均增速高4.3个百分点,是全国经济增长最快的省份之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009元上升到14655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2.9%,比同期全国平均增速高4.7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的位次均由1989年的第7位跃居2001年的第4位。2001年全国百强县评比中,浙江占了26个,居全国第1位,并且数量明显多于其他沿海发达省市。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中小企业是浙江经济的主体,同时,浙江中小企业的发展又极具特色,是在当地特定社会文化背景、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选择等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一定的区域空间上大量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的集聚而形成的企业集群。2000年单个企业资产在5亿元以下的中小企业有100多万家,约占全部企业总量的99%;规模以上企业中,中小企业占94%,销售收入和利润占70%左右:而在全部工业中,中小企业的工业总产值更是占到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0%左右。中小企业集群的总产值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9%。这样,单个企业的规模并不大,但该地区形成的行业规模却很大,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块状经济”。

二、中小企业集群成本竞争优势

企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就是集群在国际市场中得以实现产品销售和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传统经济理论认为,竞争力的高低取决于产品的成本。

1、外部经济效益降低产品成本的具体表现

在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一些企业逐步将生产的价值链条向外部延伸或剥离(如将一些零部件的生产转包给专业化的小企业),通过合资、合作或建立联盟等方式,与同行业企业共同进行研究开发或生产销售等价值活动,在企业的协同过程中进行创新,从而继续保持或提高市场份额,获得更大利润。在这种情况下,整个行业的发展也由于专业化的协作和不断采用新技术等,导致了其内部单位产品生产的长期平均成本大幅度降低,实现了规模基础上的收益递增,这些无疑提高了产品本身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中小企业集群通过公共受益的外部性使得产品成本下降。具体表现为:第一,中小企业通过共同使用公共设施减少分散布局所需增加的额外投资。第二,中小企业集群内,众多小企业与服务单位和政府机构群居在一起,共同构成一个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减少了向外寻求配套支持的成本。企业群内大量专业化中小企业的集聚使得区位通过分工与协作实现规模生产。相应地,对分工更细、专业化更强的产品和服务的潜在市场需求量增加,为专业化生产商提供了大量的生存机会。而逐渐增强的专业化水平,也使得企业群落内部的生产率不断提高,从而大大降低了产品成本。第三,保证了专业性劳动力的高效供给。企业集群的发展往往能带动地方劳动力市场的形成,集群本身也通过企业和社会化培训高效获取专业性雇员和专门人才,降低人力资源的获取成本。集群营造的产业氛围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性劳动力,另一方面,由于地方劳动力市场流动性强的特点,员工经常在同一地区变化工作单位,客观上还加快了知识和信息的流动,增加了创新的机会。第四,减少市场变化带来的损失。群内市场信息可以使企业洞察市场环境的变化,捕捉有利的市场机会,以便及时调整产品结构,避免或降低因市场变动造成的损失,实现柔性生产。

2、空间聚集效应降低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伴随交易过程的发生而产生,它可看作是一系列制度成本,包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拟定和实施契约的成本(执行成本)、界定和控制产权的成本、监督管理的成本和制度结构变化的成本等。中小企业集群是一种企业间的柔性集聚,其空间聚集的特点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是实现中小企业集群低成本优势的重要来源之一。这主要表现在:第一,降低空间区位成本。企业间的交易本身也包含着区位成本,企业在空间上越分散,交易频率越多,交易成本也就越高。但长三角中小企业集群大多呈现区域分布的特点,众多中小企业集中在地理范围不大的县镇之内,这种空间接近能降低每一次的交易成本,并且重要资源大多可以就近获得,节省了运输与库存成本。第二,降低信息交易成本。集群区域内企业相对集中,并与功能发达而完善的专业市场共存,使企业容易通过市场的变化灵敏捕捉各种最新的市场价格和技术信息。同时由于密切的社区联系和人际交往,信息传播流动加快,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企业搜索信息的时间和费用大大节省,有利于企业的生产贴近市场,甚至超前于市场。第三,降低交易机会成本。在企业集群内,企业的经济活动一般植根于地方社会网络之中,基于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共同的价值观念之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较高,群内企业间容易建立信誉机制,交易双方往往拥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机会主义行为减少,交易过程中的机会成本大大降低。第四,降低配套交易成本。集群内各种不同形式的专业化企业在同一区域的聚集,有利于降低企业之间的配套产品的采购、运输和库存费用以及人才招聘成本。

三、诸暨大唐袜业集群成本控制案例分析

1、大唐袜业集群简介

大唐镇位于西施故里浙江诸暨市西南部,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它是浙江省综合实力百强镇之一,2005年该镇实现GDP48.2亿元,年人均收入达1.8万元。大唐镇经济发展的力量源自于袜业企业集群,它以大唐镇为中心,包括城关镇、草塔镇、五泄镇、青山乡等在内的12各相邻乡镇,120多个行政村,1万多户农村家庭作坊,吸纳从业人员20多万人。2005年该镇生产袜子116多亿双,实现产值236亿元以上,完成出货值76亿元,占国内市场的65%,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强,被誉为“中国袜业之乡”,在整个袜业界,素有“大唐袜机响,天下一双袜”的说法。

2大唐袜业集群提高竞争力的举措借鉴

(1)促进分工和协作

大唐袜业群是以市场为导向,由众多小企业相互联结而成的一个专业化分工网络系统。其专业化可体现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整个集群致力于同一产业,在大唐袜业集群中表现为劳动力市场、袜子市场、原料市场、生产设备市场以及联合托运市场;第二个层次是集群企业基于生产链的不同环节而分工生产,在袜子的生产过程中表现为织袜、缝头、卷边、印染、定型、包装、运输等10个环节,相应地同时形成十大部门:袜子生产企业2500多家,原料生产企业550家、原料经销商400余家、缝头卷边厂312家、印染厂5家、定型厂112家、包装305家厂、机械配件供应商208家、袜子营销商635家和联托运服务企业103家。各个企业的分工协作环环相扣,关联配套产业完善,产业链完整,要素高度聚集,资源配置成本大幅度降低。并且建有占地400亩、共有商铺1600多间的大唐轻纺袜业城。分工出效率,就近建立交易市场从而促进分工,形成镇口为市场、镇内是大群中小生产企业的“前店后厂”新格局,成为我国企业集群获得集群效应的有效途径。

(2)降低成本

第一,生产成本的降低。袜业集群内具有非常精细的分工,小企业对内是独立的生产者,对外则联合起来发挥着大型企业的功能。集群这种组织形式大大降低了因企业规模大而引起的内部管理的交易费用,又符合现代柔性生产的要求,具有很高的生产效率,从而降低了集群的生产成本第二,采购成本的降低。大唐镇本身就拥有数百家原料生产和经销企业,能够满足当地原材料需要;同行企业利用地理邻近,通过合作合资、建立联盟等方式共同购销,又降低了原材料价格;同时配套运输业的成熟,也使得运输和库存等成本降低。第三,搜寻成本的降低。搜寻成本的降低主要表现在劳动力和客户搜寻方面。大唐镇聚集人口6万余,袜业从业人员达2.8万,流动性强,可以满足技术水平要求不高的袜业生产,同时各种劳动力中介服务完善,企业聘用劳动力和搜索劳动力的成本都不高。另外,大唐轻纺袜业城和每年一度的“中国袜业博览会”,也使客户的寻找成本大大降低。第四,隐形知识学习成本的降低。袜业集群内,由于地理位置邻近,同行业的生产厂商、供应商、重要客户及其他相关厂商和个人经常聚集在一起,人际间的频繁接触和交流,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降低了隐形知识的学习成本。

3、结论

大唐袜业是长三角地区,也是全中国最典型的企业集群之一,它的产业链相当完整,在规模总量、产业结构和装备技术方面表现出很大优势,群内成熟的分工协作体系保证了产品的质量,集聚效应又使得生产和交易等各类成本不断降低,从而为集群产品提供了质量与价格这两大进入国际市场的“杀手铜”;同时中小企业本身灵活敢冒险的特性,与群内全面即时的信息沟通也使得集群创新力量不断增强,产品的差异化与推陈出新成为集群产品源源不断的竞争优势来源,作为整体品牌,大唐袜业己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大唐袜业发展中政府的作为也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政府的角色已从计划经济时期的“所有者”和“管理者”逐渐转变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看门人”。但针对我国当前的特殊国情,市场经济尚不完善,仅仅依靠市场的作用还存在很大风险,因此在必要的时候,政府要发挥“协调人”的作用,通过政策引导的方式进行宏观调控,特别在影响区域经济的产业问题上要制定明确的战略部署,有效整合各类资源,保障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池仁勇,郭元源,段姗,陈瑶瑶.产业集群发展阶段理论研究.软科学,2005(5):1-3

降低企业成本工作总结范文2

本文旨在通过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企业的人工成本进行科学的分析,并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最终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不断提高。

企业人工成本的基本含义及职能

企业人工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和提供劳务活动中所发生的各项直接和间接人工费用的总和,它包括:职工工资总额、社会保险费用、职工福利费用、职工教育培训费用、劳动保护费用、职工住房费用和其他人工费用。它反映的是企业补偿现有劳动的一般消耗和特殊消耗,维护劳动力再生产等因素所发生的费用,以及企业按照国家法规为职工支付的各种社会保险所发生的费用,一般来说,企业人工成本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功能:

一是分配功能。劳动者的工资报酬是人工成本的主要部分,是劳动者的主要收入形式,是实现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手段。

二是激励功能。企业内部职工之间的工资、奖金分配差距和住房等福利差距,可以调动和激发职工的竞争意识、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具有促进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工资等福利待遇的高低,可以实现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合理流动,从而实现不同素质劳动力的合理利用。

四是社会保障功能。企业对职工所支付的劳动保险费、医疗保健费、养老保险费、住房费等,对职工起到了社会保障的作用。

人工成本统计的重要性

1.统计核算人工成本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加强成本核算。通过对人工成本的统计核算,利于全面掌握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人工成本的主要支出方向,并且可以及时有效地监督和控制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费用支出,不断改善成本费用的支出结构,从而更加合理有效地控制人工成本,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能力。

2.统计核算人工成本有利于加强劳动力管理,有效控制使用各种劳动用工数量,减少和压缩临时用工和计划外用工,不断改善劳动者的技术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

3.统计核算人工成本有利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全面掌握本企业的生产经营运作情况,并据此作出科学的分析、判断和宏观的战略决策,促进企业生产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完善,努力改善和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目前企业人工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更好地分析和发现企业人工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以胜利油田某公司2001-2002年人工成本数据为例。

2001年人工成本总额为:4658.2万元,其中工资总额占85.5%,社会保险费用占9%,职工福利费用占7.5%,职工教育经费占1.3%,劳动保护费占3.8%,职工住房费占1.6%,其他人工成本占1.4%。

2002年人工成本总额为4995.9万元,其中工资总额占7O%,社会保险费用占13.1%,职工福利费用占10.7%,职工教育经费占1.1%,劳动保护费占38%,其他人工成本占1.3%。

2002年该公司的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企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实现利税、成本费用总额和人工成本总额分别是2001年的97.66%、139.49%、117.40%、120.53%、115.36%、107.25%和99.44%。

通过分析发现2002年人工成本总额虽然比2001年增加了7.25%,但由于从业人员平均人数的降低幅度远大于职工工资总额的降低幅度,使企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提高了39.49%、17.40%、20.53%;同时,2002年人工成本总额所占当年企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和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与2001年相比都分别降低了15.11%,1.88%和1.56%。该公司2002年比2001年的企业增加值增加28016万元,产品销售收入增加37136万元,利税增加6519万元。

通过对人工成本情况的比较分析,该公司在企业人工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自觉管理控制人工成本的意识不够强。对有效地管理控制人工成本的宣传,研究不够,在生产经营,劳动工资管理过程中,多数职工对人工成本的概念比较模糊,作为劳资、财务部门和基层领导来说,也缺乏研究,控制和管理人工成本的自觉性。

二是职工人数增长速度较快,加大了人工成本支出。职工人数增长比较快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减员人数少,新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及安置复员退伍军人的数量比较大。此外自2000年起该公司其他用工也明显增长,主体单位农民合同工增加了200多人,同时为解决职工子女就业问题,又招收了185名岗位合同工。由于职工和其他用工数量增长过快,加大了人工成本的支出。

三是人工成本费用统计口径和统计方法不够规范。由于人工成本构成项目多,企业财务报表上不能一目了然地反映出人工成本的多少,存在着由于资金来源不同,而多渠道支出,在统计中有遗漏或重复统计等问题,影响了数据的准确性,给人工成本的分析带来了较大困难。

强化企业人工成本管理的途径

1.要提高企业对人工成本管理和控制的认识。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确保资产增值,企业人工成本必须受资产增值的约束。企业人工成本的支出,既要保证工资水平在劳动力市场上有竞争力,又要保证产品在商品市场上有价格的竞争力。因此,要加强对企业人工成本的宣传,使企业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增强控制人工成本的意识,充分认识统计核算人工成本的重要性。要把人工成本作为劳动力要素投入的总费用,进行严格的统计核算和分析比较,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的经济效益,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值。企业效益好,职工收入的增长才有保障。

2.确定正确的人工成本控制目标。人工成本是总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控制人工成本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利润和提高企业在国内和国外市场上的竞争实力。人工成本与企业利润虽存在着彼此消长的制约关系,但都来自新增值。企业的增值是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其中包含着人工成本的利润,单纯从利润目标出发而降低职工利益的行为必然得不偿失。只有高效率的劳动才能创造低成本、高利润目标出发而降低职工利益的行为必然得不偿失。只有高效率的劳动才能创造低成本、高利润率和劳动者的高收入,而高效率的劳动取决于劳动者的劳动素质和劳动积极性,取决于对

劳动者的投入。因此,人工成本既是与利润来自于“新增价值”这个同一的源泉,又是能够保持同方向变化的成本支付项目,对企业人工成本进行管理和调控,并不意味降低职工收入来增加利润,而是要控制总费用的结构,在增加值的经营方面下功夫,把企业利润和职工收入协调起来。所以,控制企业人工成本目标应该是职工收入与利润的同步增长。

3.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在节约使用劳动力上降成本求效益

根据成本各管理的目标和生产需要,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合理、节约使用劳动力,用尽可能少的人力创造出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这是劳资部门加强成本管理、降低费用支出的重要任务。具体措施是 一是要按定员定额组织生产。各个部门、车间(科室)、班组,都要做到用人不超定员,劳动要有工时定额,每个人都要有明确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职责范围和岗位责任,不断提高劳动工时利用率和工作效率。二是要坚持做到用人有标准,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摸清劳动力现状和使用情况,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并加以合理的调剂使用,充分发挥每个职工的应有作用,逐步做到严格按标准配备合格的人员,保持职工队伍精干、高效,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三是推行系统化、标准化操作系统,不断改善劳动组织。通过改造,逐步建立科学、完善的标准化的系统操作,最大限度地使劳动组织和科学技术进步相适应。充分利用工时,避免浪费人力,为合理节约使用人力,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条件。

3.建立科学统一的人工成本统计制度。目前,人工成本的统计还未纳入统计体系,也没有统一规范的统计报告制度,实行人工成本统计的仅仅是少数企业,统计的数据缺乏可比性。国家统计局和各行业主管机关、各地方政府,应尽快将人工成本的统计纳入到统计体系中,作为劳动工资统计的一项内容,反映在劳动工资统计年报中,每年与劳动工资统计年报同时填报。人工成本的统计应以财务核算年度作为人工成本统计年度,以财务及其他专业的统计核算数据业为依据,由劳动工资统计部门单独进行统计,即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但人工成本的统计结果应与财务核算和其他专业统计核算的结果保持一致。国家统计局和各行业的主管机关、各地方政府,应将企业人工成本的统计结果,作为劳动工资统计公报的内容向社会定期公布,便于企业在国内外企业之间进行比较分析。

4.提高各级领导和劳资、财务部门对加强人工成本研究和管理的认识。要把人工成本作为劳动力要素投入的总费用,进行严格核算,尽可能地使人工成本的投入得到高产出。把人工成本同生产成本一样纳入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定期研究分配,进行有效地管理和控制。

5.逐步规范人工成本的统计、核算工作。明确人工成本核算与企业财务核算及其他专业的关系,逐步统一统计口径的方法,提高人工成本分析的准确性、可比性。通过对人工成本的统计、核算,了解企业的产品成本和人工成本主要支出方向,及时有效地监督、控制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费用支出,改善费用的支出结构,节约成本,降低消耗,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6.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发达国家企业的平均单位时间的人工成本大大高于我国企业的水平,其单位时间内创造的社会财富也远远高于我国企业的水平,其中很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科技水平高,产品和劳务中科技的含量多,劳动生产率高。所以,提高装备的科技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是降低企业人工成本的关键途径。

降低企业成本工作总结范文3

一、成本动因的概念和战略成本动因分析的重要意义

(一)成本动因的概念和分类

成本动因(cost driver),是指引起成本发生的原因。了解成本的动因,实际是进行成本管理的前提和根本。

传统的成本管理(包括成本计算)忽视了对成本动因的分析和把握,因而治标不治本。对于成本动因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5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出版了他的三部曲中的第二部重要著作《竞争优势》。在该书的第三章中专门介绍了影响成本的一些结构性因素,即他所谓的成本动因。这些成本动因主要有规模经济、学习、生产能力利用模式、联系、相互关系、整合、时机选择、自主政策、地理位置和机构因素。他认为,成本动因是一项活动的结构性原因,或多或少能够置于企业控制之下。这些动因常常相互作用以决定一种特定活动的成本行为,各种价值活动中成本动因的相对影响会大相径庭。因此,没有一种成本动因,如规模或学习曲线等等会成为企业成本地位的唯一决定因素。判定每种价值活动的成本动因能够使企业对其相对成本地位的来源和它如何被改变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在迈克尔·波特教授之后,有很多学者研究成本动因问题,他们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成本动因的内容,形成了不同的成本动因理论。wWW.lw881.com总的来看,各位学者提出的成本动因可以分为两类,即战术成本动因和战略成本动因。

战术成本动因即各种与日常作业相关的成本影响因素。如产量、销量、人工小时、机器小时、维修小时、生产批数、调整准备次数等。此类成本动因的变化引起特定成本项目的比例增减。从成本管理的角度看,通过控制战术成本动因降低成本意义不大,因为企业不可能为了降低成本而减少战术成本动因,除非部分成本动因是无效的(例如产量相对于市场需求过大,造成了库存积压,此时可以降低产量)。

战略成本动因是指从深层次影响企业成本,由企业战略决策决定的因素。与战术成本动因相比,战略成本动因有如下特点:一是与企业战略决策密切相关,如公司规模、业务范围等;二是对成本高低的影响更持久更深远,是决定企业成本竞争态势(优势或劣势)的根本因素;三是战略成本动因的形成与改变均较困难。

1993年美国john k.shank和vijay govindarajan在《战略成本管理与价值链》一文中,根据迈克尔·波特以及其他作者在有关战略管理文献中列出的成本动因清单,为我们列出了一个战略成本动因清单。这个清单包括:规模、范围、经验、技术、复杂性、工作队伍投入(参与)、全面质量管理、能量利用、工厂布局效率、产品构造、与供应商和顾客之间的联系等11个成本动因。其中,前5个称为结构性成本动因,后面6个称为执行性成本动因。

结构性成本动因产生于企业对其基础经济结构的选择,这些选择决定着任何给定的产品群的成本态势。执行性成本动因则是指那些对公司成本态势的决定力视其成功地执行的能力而定的因素。与结构性成本动因不同,结构性成本动因并不总是越多越好(more is not always better)。例如,规模或范围超过一定程度就会产生不经济;在一个动态的环境中,过多的经验与没有经验可能一样糟糕(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就因为强调学习曲线,结果变成了世界过时机芯的最低成本生产者);对绝大多数公司来讲,采取追随策略较采取技术领先策略是更合理的选择。相反,执行性成本动因总是越多越好(more is always better)。

(二)战略成本动因分析的重要意义

战略成本动因分析就是针对特定的企业分析其战略成本动因,这种分析可以使企业了解决定企业成本态势的基本因素,从而采取一定的战略和措施有重点地对成本动因加以控制或改善,最终使企业拥有超越竞争对手的成本优势。由于战略成本动因分析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故战略成本动因分析在西方被作为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的基本方法。

二、以战略成本动因分析理论为指导,探讨物流企业降低成本的基本途径

近年来,我国社会物流总成本与gdp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高于发达国家8~10个百分点。这种状况表明,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物流成本高昂,同时也表明降低这一成本的潜力巨大。

中国物流成本占gdp比例高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产业结构原因。在gdp构成中,中国现今第二产业占到50%以上,第三产业仅占30%左右,而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第三产业已经占到gdp的75%。第二产业的物流直接消耗大于第三产业,以消耗大的产业为主的国家将产生较大的物流成本,所以中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高于美国。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成本管理水平低。有的学者选取2000年美国的物流水平数据与中国比较,假设我国2000年的各产业结构已达到美国2000年的水平,即农业产值占2%,工业产值占26%,第三产业产值占72%,按这个产业结构比率计算,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应该是14.29%。而美国2000年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10.2%,排除统计口径方面的因素,这两个数值之间的差值就是两国物流成本管理水平的差距。

根据中国物流权威机构于2004年的计算,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每降低1个百分点,则可以在货物运输、仓储方面节能降耗1000亿元以上,可以增加1300亿元左右的社会效益。以上测算表明我国物流成本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并且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来降低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那么,如何降低物流成本?笔者认为物流企业作为提供物流服务的专业机构,以低成本、高效率提供物流服务是降低整个社会物流成本的重要方面,而西方战略成本动因分析理论则给物流企业指明了降低成本的方向。以战略成本动因分析理论为指导,根据我国物流企业的总体情况,笔者认为物流企业一般可以采取下列基本途径降低成本。

(一)扩大企业规模

很多行业存在着规模经济。所谓规模经济,钱德勒在其名著《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一书中将其定义为:“当生产或经销单一产品的单一经营单位所增加的规模减少了生产或经销的单位成本时而导致的经济”。规模经济说明规模是一个重要的成本动因。在存在规模经济的行业中,一个企业比竞争对手具有较大的经营规模,就能获得一定的成本优势。当然,经营规模也不能过大,否则会适得其反,产生规模不经济。

物流企业也存在着规模经济问题,因为物流业务规模的扩大可以使企业能够利用更先进的技术、设备来使企业内部分工更合理、更专业化,从而提高服务效率。此外,人数较多的技术培训和一定规模的业务经营管理,也可以节省成本。但是,第五次中国物流市场的调查表明,我国物流企业规模在500人以上的企业仅占11%左右,大部分企业规模在500人以下,从事公路运输的企业拥有的车辆不多。企业规模过小,运输能力、仓储配送能力、服务范围都有限,造成服务成本相对较高,规模效益难以实现。因此,扩大规模是物流企业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为了改变我国物流企业规模过小的问题,具体办法有两种;一是通过制定现代物流行业规范和制订市场准入限制等措施,限制小于规模经济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与注册;二是通过鼓励合资、合作、兼并、整合等措施扩大现有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

(二)利用范围经济

范围也存在经济性。所谓范围经济,钱德勒在《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一书中将其定义为“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由这个定义可见,范围是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如炼油厂是一个单一经营的单位,它既生产销售汽油又生产销售沥青,这就是范围。它利用的是同一生产过程——提炼石油,在提炼石油过程中,可以同时得到汽油和沥青。显然,让炼油厂既产销汽油又产销沥青的花费比让它只生产汽油而让其他企业单独生产沥青的花费要小,因而就产生了范围经济。由此可见,范围是一个重要的成本动因。

物流企业也可利用范围经济。例如,从事仓储服务的物流企业可以兼营配送、流通加工、库存管理以及其它增值服务,从而降低相关物流成本。目前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只能简单地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增值服务方面,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在这种情况下,物流企业结合自己现有的业务,拓展相关的经营范围,可以使企业走出一条降低成本,扩展利润来源的新路径。

(三)加强员工学习

一项活动由于学习(经验的积累)提高其效率而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导致成本下降。学习导致成本下降的机制随处可见。一个企业如果能保持较快的学习速度或保持专业的学习,也能获得相应的成本优势。

众所周知,我国物流人才非常奇缺。在这种情况下,物流企业自身更要注重员工学习。但应注意的是,员工学习既要重视物流方面显性知识的学习,更应重视与企业核心业务相关的隐性知识(经验或技能性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发挥学习提高物流服务效率,降低物流服务成本的作用。

(四)提升技术水平

技术在企业价值链的各项活动中应用的水平是决定其成本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物流企业提升物流技术应用水平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措施。

物流技术一般是指与物流要素活动有关的所有专业技术的总称。可以包括各种操作方法、管理技能等,如流通加工技术、物品包装技术、物品标识技术、物品实时跟踪技术等。此外,还包括物流规划、物流评价、物流设计、物流策略等。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普及,物流技术中综合了许多现代技术,如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edi(电子数据交换)、barcode(条码)等等。适当地应用这些技术会显著提高物流服务的效率,从而降低物流服务的成本。

(五)提高物流设施设备利用程度

物流设施设备利用程度是在一定期间内对现有物流设施设备的利用率,利用率越高,单位产出分摊的有关固定成本就越低。在物流企业中,与物流设施设备相关的固定成本比重很大,因此提高它们的利用率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措施。

(六)改善企业内外部联系

物流企业的内部联系是指物流企业内部价值链各项活动之间的联系。物流企业内部有很多活动,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对于相互联系着的活动,改变其中一项活动的实施方式,便可能降低两者的总成本。有意的提高一项活动成本,不仅可能降低另一项活动的成本也可能降低总成本。例如,经常对车辆进行检修、保养,增加了检修、保养成本,但是由此会降低车辆的大修成本以至事故成本,结果可能使两项活动的总成本降低。

物流企业的纵向联系包括与供货商、需求方之间的联系以及与其它物流企业之间的联系。第三方物流是连接供货方和需求方的桥梁,通过加强与供货方、需求方的联系,可能发现降低各方物流成本的机会。例如,将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与需求方、供货方信息系统连接,需求方将货物需求信息直接传给物流企业,物流企业按照需求方指令,需求方通过信息系统向供货方订货并将货物按要求的时间运送到需求方指定的地点,不仅可以提高物流企业的效率,而且对于需求方实行适时生产制(jit),降低库存水平,从而降低物流成本有重要作用。组建战略联盟是加强物流企业之间联系的基本策略。通过战略结盟,物流企业可以在未进行大规模资本投入的情况下,利用联盟企业的物流服务资源,增加物流服务品种,扩大物流服务的地理覆盖面,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提升市场份额和竞争能力。显然,通过战略联盟寻求发展相对于单个物流企业凭一己之力发展是一种速度快、成本低的发展之路。

(七)调动职工参与积极性

降低企业成本工作总结范文4

1.降低采购成本更有利于提高粮食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随着国内市场经济国际化发展,国内企业不仅仅面临国内行业的市场竞争,更要时刻准备着应对国际行业的竞争压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对外开放地市场竞争环境中占得先机。目前,国内知名的食品加工企业都意识到采购环节产品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比如河南大程粮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在保证生产品质不变的情况下,不断的降低采购成本,用总成本领先战略,成就了资产高达14.3亿元的“伟迹”,成为国内同类粮食加工企业中的佼佼者,有效提升了国内外市场企业的竞争力。由此可见,降低采购成本在提高粮食加工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中占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2.降低粮食加工企业总成本的关键是降低采购成本

就世界范围的企业而言,企业的采购成本在经营成本中占据着重大的比例,有的甚至高达总成本的60%。而就国内粮食加工企业而言,这一比值要高很多,有资料统计显示,国内粮食加工企业的采购成本占总成本的70%左右。单从这个关系的比例,可以清楚的看到粮食加工企业成本中采购成本占据主体和核心地位,采购成为粮食加工企业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由此可见,降低粮食加工企业总成本的关键是降低采购成本。

二、粮食加工企业采购成本控制管理不善的问题

1.不规范的采购制度

虽然企业中有相关采购制度的制定,但是与完善的程度还有很大的距离。如此不规范的采购制度,一定程度上导致无章可依的采购活动,出现采购不及时或是采购质量不稳定等情况,也让采购工作有进行暗箱操作的机会,增加不必要的浪费和采购成本,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

2.供应商管理不到位

控制采购成本的关键之一就是优选供应商,但是,在选择供应商方面很多粮食加工企业处于被动地位,导致不少选择的供应商并非最优,无形中增加了采购成本。另一方面,由于缺乏长期合作意向,不少供应商与生产企业多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货款两清后走人,从而会影响到采购成本。

3.库存量管理不合理

在粮食加工生产过程中,有时会遇到生产部急需某种原材料而库存不够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采购部门就不得不忙于采购,知道行情的供货商,肯定会瞬时提升采购价格,导致采购成本增加。当然,也有库存水平过高、过多,占有生产成本太多的采购资金,导致成本浪费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平时不做好库存管理,缺乏对采购需求的分析而造成的。

4.采购人员管理不善

要想使企业的采购成本降低,必须有一批高素质、懂业务的采购人员,做好采购工作。有一些企业不注重对采购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在实际工作中,会出现各种采购问题,增加了采购成本,影响企业效益。

三、探究粮食加工企业产品成本控制的策略,优化采购成本管理

针对目前成本控制方面出现的问题,本文认为应采取如下策略对采购进行优化管理,实现产品成本的控制。

1.规范和完善原料采购制度,严格控制采购成本

制度能约束人的行为,也能激励人的潜能。不规范的采购制度,使着采购工作无章可循,为采购工作的暗箱操作提供了可能。规范和完善原材料的采购制度:第一,对采购产品的流程、商品采购的申请进行严格规定;对相关部门的责任、关系和各种商品采购的规定;对方式、报价和价格的审批等。第二,对于与本企业建立良性供货关系的供应商应该重点标示,将其详细的联系方式、厂家厂址、交付款条例、供货品质、汇款账号、交货信誉等等一一做详细记录,成立专门的专属档案,便于今后归类管理。第三,建立价格档案、价格评价体系以及商品采购的标准价格。企业的采购部门对每一批采购商品的报价与归档的材料价格进行比较,对价格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建立一个所有采购商品价格的档案。财务部对材料的重点监控应该根据定期制定采购价格标准的产品标准成本和市场的变化,针对重点材料的价格建立价格评价体系。

2.加强供应商管理,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粮食加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物资供应链就必须要既稳定、又优质。换句话说,必须要对供应商加强管理。第一,对供应商的综合素质进行优选,与其建立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第二,当目前供货商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时,必须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第三,定期调查考核供货商的企业发展状况、信誉度、供货能力等等,并结合调查情况做综合性地评价;第四,优选优质企业,商讨长期合作意向,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既可保证采购物资质量过硬,又可在长期合作中谋求低廉的价格成本,从而达到降低采购成本的目的。

3.加强采购产品库存管理,维持合适的库存

提升库存管理效率,重要前提就是企业能够不间断地、有节奏地生产,这样可有效控制库存资金,降低采购成本。结合各粮食加工企业生产管理实践,建议采用零库存策略,有效完善库存管理。所谓的“零库存”对商业企业和工业企业来讲是一种全新的库存理念和重要分类概念。零库存的含义是仓库储存形式的某种或某些种物品的储存数量很低的一个概念,即不保持库存,甚至可以为“零”。一,对一些离公司比较近又不会立即危及生产的品种,由供应方按公司的要求保持成品库存的一定数量。二,对部分必须保持一定库存储各的零散用料及关键品种,由供应方在公司仓库存放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有权仍归供方。无论如何操作,零库存的重要前提就是保证企业生产加工的顺利进行,如果脱离这一实际,谈什么都是毫无意义的。

4.加强采购人员培训和管理,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的优秀采购队伍

采购是一项专业性活动,同时也是一项对人道德考验的活动,要求采购人员不仅能保证为企业的生产提供所需的物料和服务,争取到最低的成本,使存货和损失降低到最低点,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自己产品质量和服务。对于在采购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目前,粮食加工企业中管理人员拿回扣、暗箱操作等问题甚为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劣品高价商品屡见不鲜,一定程度上导致采购成本居高不下。因此,对采购工作人员要加强管理。首先,加强采购人员的职业培训,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业务能力、提升其职业素养、增强其职业道德,强化主人翁意识。其次,建议落实轮岗制,对于同一采购管理岗位每年进行一次调换。最后,严格监督惩处力度,一经发现,立马辞退,提高其对此问题严重性的认识程度。通过培训和管理,建立一支优秀的采购队伍,使其不仅能保证为企业的生产提供所需的物料和服务,争取到最低的成本,使存货和损失降低到最低点,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自己产品质量和服务。

四、结论

降低企业成本工作总结范文5

[关键词]项目成本 目标成本 成本控制

工程项目作为企业施工生产的主战场,不仅是展示企业形象的窗口,造就和培养企业管理人才的摇篮,更成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源泉所在。只有对工程项目全面贯彻实施目标成本管理,把影响企业成本的各项耗费控制在计划范围之内,才能增强企业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项目成本是项目在施工中所发生的全部施工生产费用的总和,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和间接费用五项内容。项目目标成本是企业效益的根源,是保证企业市场竞争的命脉,科学有效地进行项目目标成本管理,是企业控制消耗、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重要途径。

项目目标成本管理是全员的、分层次的、全过程的动态管理,目标成本管理的原则是“自上而下层层分解,自下而上层层保证”,在项目实施中进行事前的目标成本预测控制,事中的目标成本计划执行控制和事后的实际成本核算与目标成本比较分析控制,把目标成本管理控制贯穿在成本形成全过程中,以完善的工作质量推进成本管理的进一步实施。

一、 目标成本预测控制

(一)以施工项目为成本中心,依据施工合同、总进度计划、市场行情调查资料、消耗定额、企业内部指导价,测算并确定工程项目的目标成本,落实目标责任人,签定《项目目标管理责任书》。

(二)目标成本制定主要从:工期、质量、安全文明施工,人工费、材料设备费、机械维修保养、周转材料使用和不可预见费等方面设定,项目经理部在总目标的指引下,组织制定年度、月度生产计划和项目计划,制定各项制度和措施,做到目标层层分解、层层保证、层层落实。

二、 目标成本事中控制

(一)严格工程合同的签订

工程成本的确定最终是通过合同形式来实现。合同签订时既要考虑价格、付款条件等主要因素,同时需对进度、质量、安全等有相应的制约条款和制约手段。合同签订前应采用招投标管理及合同评审制度,使项目部的预算、技术、财务、质检各职能岗位对合同的主要条款内容有所了解,并使他们各自有自已所肩负责任的签字权限,将合同规范化、细则化,确保目标成本的实现。

(二)加强工程合同的管理

项目合同管理是目标成本控制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加强合同管理,建立合同台帐,跟踪记录合同执行情况,才能及时、准确、有效地实施目标成本动态控制。

(三)加强目标成本费用的控制

1、人工费的控制。人工费用占工程成本较大的比例,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劳动力占有降到最低水平,是降低工程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项目经理部对分包作业班组实行监督、协调、控制的管理制度,使施工班组提高效率、保证质量、防止返工,对零星作业人员实行计件工资制度,减少窝工浪费,压缩非生产用工和辅助用工,将人工费支出控制在目标成本范围内。

2、材料费的控制,材料费占工程成本的比例最大,约占目标成本的60%以上,直接影响工程成本和经济效益。因此,材料控制是目标成本控制的关键,材料成本的节约是降低工程成本的关键。材料成本节约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① 严格控制材料消耗量。首先,根据工程进度和材料消耗定额等资料编制材料采购计划,并附有“材料用量明细表”由材料采购部集中采购供应,实行限额领料制度,严格按合同“材料用量明细表”控制施工作业队的领料和使用,如需要超过限额领用材料时,必须先查明原因,经过一定程序的审批,采用超额领料单进行补偿;其次,对各种材料坚持余料回收;加强现场管理,合理堆放,减少搬运、仓储和摊销损耗等;此外,改进施工技术,推广使用降低料耗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使材料的损耗率降至最低。

②严格控制材料价格。施工企业应及时认真分析各种材料的价格走势,对市场行情进行调查,根据材料价格的变化趋势,合理确定材料采购时间,避免因材料价格上涨而造成材料成本的增加。对大宗材料及设备的采购可采用招投标方式订货,择优购料集中供应,充分发挥企业大批量采购的价格优势,降低材料采购成本。同时,还需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减少资金占用,合理确定进货批量与批次,尽可能降低材料储备;并合理组织运输,就近购料,降低运输成本。总之,材料成本的控制合理,对降低工程成本起关键作用。

3、机械费的控制。机械费占工程成本的5%左右,加强企业机械设备管理,不断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充分发挥机械设备在施工中的作用,从而节约机械费,提高施工企业效益有重大的意义。合理使用施工机械,加强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减少机械设备的重复购置和闲置,加强机械操作人员的技能培训和考核,把机械设备使用的经济效益与个人经济效益联系起来,最大程度发挥机械利用效率,将机械费支出控制在目标成本范围内。

4、费用的控制。施工企业的其他直接费及间接费占工程项目成本较大比例,直接影响工程效益,项目经理部严格按照预算管理制度,实行定编定员,高效管理,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严格控制各项费用支出,并可通过挖掘潜力,尽可能降低费用的支出,达到成本控制目标。

(四)加强目标成本执行情况的检查

目标成本过程控制中,对执行情况的检查是必不可少的,检查的目的是促进工程项目成本的降低,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水平。公司成立目标管理领导小组每月对工程项目进行检查,专业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施工现场,对各施工作业队施工情况进行检查与监督,项目经理部每周要结合工程进度、质量、安全召开专题会议,确保项目成本在可控范围内。

三、目标成本考核分析控制

目标成本控制的效果最后是通过考核得以体现、通过分析得以改进。对目标成本的事后控制分施工阶段考核分析控制与竣工结算考核分析控制。

(一)项目施工阶段目标成本考核与分析

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企业对项目经理部进行成本管理考核,项目经理部对项目内部各岗位及各施工作业队进行成本管理考核。公司每月组织专业管理人员召开成本分析会,严格对项目经理部目标成本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查找成本节超原因,及时调整偏差;对施工作业队分地下室阶段、主体封顶阶段、装修阶段和最终结算共四个阶段进行验收结算考核,分析目标成本指标的完成情况;同时,推行激励机制,建立奖惩制度,以调动全员参与成本控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项目成本总目标的实现。

(二)项目竣工结算目标成本考核与分析

降低企业成本工作总结范文6

关键词:日元贬值;对日贸易;影响分析;政策建议

一、大连市对日贸易总体情况

据大连海关统计,2012年大连市(按经营单位所在地统计,含省属在连企业)外贸进出口总值为641.1亿美元,比上年(下同)增长6.8%。其中,出口346.8亿美元,增长11.2%;进口294.3亿美元,增长2.1%,实现贸易顺差52.5亿美元。

大连市进出口总额保持缓慢增长,但作为大连市最主要的贸易伙伴日本,大连市对其进出口双降。2012年对日出口83亿美元,下降9%,占同期大连市外贸出口总值的23.9%;大连市自进口45.8亿美元,下降14.6%,占同期大连市外贸进口总值的15.6%。

二、日元贬值的影响分析

1.中方议价能力不足,导致对日出口货易日元结算比例不降反升

据统计,自2012年9月始,大连市出口贸易结算中日元的结算量呈上升趋势,虽然升幅不是很大,但这一趋势说明在日元持续贬值的预期下,贸易企业出口所得中,日元所得仍在增加,手持的大量日元将随日元的持续贬值,而侵蚀中资企业的利益所得,虽然有心降低日元结算的比例,但由于中方议价能力不足,在对外货物贸易出口中尚处相对劣势。

2.进口企业未享受到日元贬值的利好,进口贸易日元结算比例不升反降

在日元持续贬值的大环境下,大连市进口企业自2012年9月始,日元结算比例有所降低,这意味着进口企业在外币计价中,定价的主动权比较弱化,较难享受到日元贬值的好处。

3.加工贸易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成果初显,出口结算日元收入比例降低

大连市加工贸易比重较高。据大连市海关统计,加工贸易出口187.9亿美元,下降5%,占同期大连市外贸出口总值的54.2%;加工贸易进口102.6亿美元,下降14.7%,占同期大连市外贸出口总值的34.9%。据统计,2012年对日加工贸易日元结算比例持续下降。这体现出,在日元持续贬值的预期下,企业开始有意识地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汇兑风险。

4.对日服务贸易收入一路走低,日元贬值将加快因劳动力成本走高促使日企转移东南亚的步伐

在日元持续贬值的趋势下,大连市对日贸易收入同比增长缩减,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提高了服务价格,使得日本企业开始转向东南亚等人力成本较低的国家获取服务,而日元的实际贬值及持续贬值预期的强化,将加剧这一步伐的进程。

5.周边市场竞争力提升,挤占对日出口产品空间

据统计,2012年前三季度,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包括服装、纺织品、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7大类)在日本市场的份额为63.6%,同比回落了0.5个百分点。大连市的对日出口中,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比重较高,面对东南亚地区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也面临未来订单流失等问题,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解决就业上的作用不可低估,若出口受阻,将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政策建议

1.加强对日本经济和日元汇率走势的研究,建立汇率风险预警机制

人民银行应时刻关注日本国内经济形势和政策变化,加强日元汇率走势分析,科学测算汇率因素对企业出口成本和利润的影响,并与企业建立双向交流机制,共享研究成果。同时建立汇率风险预警机制,通过日常数据分析,发现异常数据,确认风险后主管部门通过适当的方式及时提示企业注意防控风险,减少汇率损失。

2.金融机构加强政策解读,创新金融产品,降低企业的汇兑风险

中央银行及金融机构应建立汇率避险知识宣传长效机制,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加强宣传引导,对涉汇主体进行外汇知识教育讲解和政策宣传,帮助企业增强对现有汇率避险产品的了解,引导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避险工具,最大程度地规避汇率风险。

3.落实国家政策,实施“临时政策”,帮助企业走出困境

2012年8月,国家发改委下发了《中国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规划纲要(2012-2020)》,特别强调要充分发挥大连在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龙头作用,增强辐射带头作用,加快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和现代产业聚集区建设。这些鼓励和支持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将对大连市外贸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2012年11月当月大连市出口38.4亿美元,创历史月度出口最高纪录,12月当月出口值虽有所回落,同比仍增长15.8%。因此,政府的积极推动作用不可小觑,政府部门应深入企业,广泛了解情况,结合目前的特殊状况和形势,调整有关政策规定,在融资、有关税费、财政补贴等方面,根据企业、行业实际状况实行有区别的“临时政策”,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减少开支,缓解压力,化解汇率风险。

4.逐步降低粗加工,拓展贸易伙伴,提升出口话语权

大连市进出口中货物贸易中的加工贸易比重50%左右,其中中资企业的总体特点是大多规模相对较小,并均以粗加工为主,技术含量以及附加值较低,贸易伙伴单一,销售地以日本为主,缺乏竞争力优势,面对日元大幅贬值,显得有些惊慌失措,非常期望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一是政府应建立企业行业状况、产品情况信息档案库以及国外相同或相近行业分布、市场需求等相关信息数据库,为企业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合作和对接提供信息;二是在对外招商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大新兴市场开发力度,贸易伙伴多样化以及结算币种的有效组合,既可降低汇率汇兑不定性带来的风险,亦可拓展多元市场。

降低企业成本工作总结范文7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 成本管理 成本控制

引言:自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内建筑市场将成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国内建筑企业在应对白热化竞争的同时,还要面对国际建筑集团的竞争压力。国内建筑业早已经进入了微利时代,如何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成为摆在建筑施工企业面前的紧迫课题。

1、某公路项目工程总承包成本管理实例

1、工程概况

A项目作为XX路的一个标段,主要承建大桥和与之相接的路基工程,全长2.5公里,工程量总计1.2亿元,其中土方工程3.58千万元。

2、项目成本管理的实施

(1)重视成本管理意识的培养

A项目成立之后,组建了精简高效的领导班子,但项目职工对成本管理的认识不尽相同,有深有浅。因此,项目领导很注重对各管理层的人员进行成本管理意识的培养。让成本管理的观念深入到每个职工的脑海里,并将其贯彻到具体的工作中去。

(2)目标成本的确定

1.结合项目的实际状况和当前的市场价格,重新做出施工预算,确定施工项目的预算成本。

2.在综合考虑了项目整体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之后,对施工预算成本中各分部分项工程以及重要工序再次进行分析,找出能够降低成本的关键点,进行资源配置的合理优化,并根据其重新确定目标成本。如表1和表2。

(3)成本目标的分解

成本目标的分解必须是在对部门、岗位、班组及其作业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

1.按各分部分项工程进行成本目标分解。整个工程项目是由各个分部分项工程组成的,确定了项目的总体成本目标之后,要根据施工预算和施工组织设计,对各分部分项工程进行费用的归集,并在对各分部分项工程进行分析、剔除不必要的作业的基础上,确定每个结构工程的成本目标。如表3。

2.按工程进度进行阶段成本目标分解。A项目的合同工期是18个月,在项目中标之后,必须尽快做好工程进度总体规划,排出进度计划。成本目标确定之后,就可以结合工程进度计划,将成本目标按照年、季、月进行分解。

(4)项目实际成本核算与分析

A项目实际成本汇总表如表5。由表5可以看出,A项目的总成本比预算成本降低了320.9万元,比目标成本降低了80.1万元。人工费比目标成本超支23.2万元,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一方面是因为物价上涨引起的人工费单价差,在制定目标成本时,对物价上涨的影响考虑得不到位;另一方面是因为赶工期间,人工加班工资要比平时高,而且对一些临时用工控制的仍然不够严格。

材料费比目标成本降低了90.4万元,主要原因是与主材料供应商达成长期合作的协议,使得材料的价格上涨幅度比计划的要小得多;同时,A项目对材料的管理也做得较好,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浪费,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材料费用;另外,A项目还重视对新型材料的应用,在功能不变的情况下,用量相对减少,使得材料费用相应减少。机械费比目标成本降低了29.3万元,在燃油费上涨的条件下,机械费用仍然降低的原因,主要是项目部加强了对机械的管理,尤其是对机械配置结构的优化,提高了机械的利用率,降低了机械成本。其他费用比目标成本超支了16.4万元,主要是受到物价的影响,现场经费有所增加,同时项目部管理费用也有超支。在项目经理部全体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采取的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得到了有效的实施。A项目发生的工程实际成本为10 046.5万元,比预算成本10 367.4万元降低了320.9万元,比项目目标成本10 126.6万元降低了80.1万元,实现了总体成本降低的目的。

2、总结:

鉴于以上论述,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搞好成本控制: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成本管理组织机构,建立以项目经理为主的成本控制体系。成本控制工作不仅要从技术上下功夫,更要建立以项目经理为主的统一领导的机制。作为项目经理,首先要全面了解、掌握各专业的工序,设计的要求。由专人统一指挥,解决各施工班组的协调工作,这样才有可能统筹各专业的施工班组,保证施工的每一个环节实施成本最低化且有序到位,以达到可能实现最低的目标成本的要求。制订和完善成本管理责任制,制定出一系列规章制度,使成本控制的责任落实到施工管理的每个角落和每一个人。

参考文献:

[1]厄休特・库恩(Ursula Kuehn)(美国),项目成本与进度综合控制 .

[2]姚强,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在建筑施工中的作用与关系[J],经济管理,2006.3-5.

降低企业成本工作总结范文8

业内专家认为,我国在降低融资成本、税负成本方面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降成本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任务,下一步,要加速推进要素市场改革、财税改革等系列改革,逐步建立健全降成本的长效机制。

部署 20余省出台降成本方案

今年以来,中央层面的降成本政策接连出台。8月22日,国务院了《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提出将从税费负担、融资成本、制度易成本、人工成本等八个方面,着实降低实体企业成本负担。

今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5月1日起开始的两年内,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费率和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初步测算,此举每年可减轻企业负担1000多亿元。随后,5月1日开始全面推行的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预计全年减轻企业税负5000多亿元。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还出台了降低工商业电气价格、降低银行刷卡手续费等政策措施。其中,通过实施煤电联动、推进电力直接交易、完善两部制电价用户基本电价执行方式等,每年可减少企业电费支出约1500亿元;通过下调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每年可减轻用气行业企业负担约430亿元;通过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包括清理进出口环节收费、降低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和征信服务收费标准、取消部分涉企经营服务收费等,每年可减轻企业负担约540亿元。

除此之外,针对多个行业,中央也执行了多项针对性降成本政策。例如6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清理规范工程建设领域保证金。9月,国家发改委《物流业降本增效专项行动方案(2016―2018年)》。

地方层面,目前已经有20多个省份出台了降成本的具体方案,从各地方案来看,具体举措均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其中多地方案剑指“高税费”。

陕西省近日印发《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计划》。计划明确,经过一至两年努力,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经过三年左右努力,使实体经济企业综合成本合理下降;每年为企业降低用工成本41亿元、企业税费150亿元、用地成本20亿元、用能成本53.5亿元、融资成本15亿元、物流成本30亿元,共计达到310亿元左右。

广东省出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行动计划(2016―2018年)》显示,预计为企业降低的税负成本达到减负总规模的50%以上。山东省针对降税出台了《关于减轻企业税费负担降低财务支出成本的意见》,初步测算可累计为全省企业减负2000多亿元。此外,天津、江苏、江西、贵州等省份预计每年可以为企业减轻负担500亿至1000亿元不等。

粗略计算,从中央到地方降成本方案全部落地后,合计可为企业减轻负担近万亿元。

收效 红利初显但制度易成本仍偏高

从经济数据来看,降成本的效果已经初步显现。国家统计局10月27日的最新数据显示,前9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87元,同比下降0.11元。9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73%,同比上升0.21个百分点。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表示,2016年经济一季度见底企稳,到二三季度L型增长底部进一步确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过去一年多时间,国务院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降低企业成本方面出台多项政策与具体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滕泰说,在用电、用工方面降低用电成本,降低工人社保基数等政策效果立竿见影,对工业企业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国有企业费用控制方面,相关政策也起到显著作用。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自2016年4月以来集中全院主要科研力量在全国多地开展了“降成本”问题大型调查。日前的调研结果显示,近三年来,企业微观经营效益普遍下滑,东北地区尤为突出;传统产业效益下滑明显,行业效益分化显著;行业之间成本费用结构差异较大。具体看,总体税负有下降态势,行业税负存在一定差异;综合融资成本有下降趋势,但结构性差异显著;制度易成本依然偏高,“权力中介”现象普遍存在;人工成本增长存在地区差异,三大险种占工资总额比例基本稳定;用能成本居高不下,物流成本有上升势头。

财科院副院长王朝才表示,制度易成本依然偏高、“权力中介”现象普遍存在也是“降成本”面临的一个问题。

调研组还发现,由于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和成本结构,因而未能兼顾不同行业自身特有的降成本需求,做到“因业而异”,从而使得降成本的政策效果打折扣。如电子商务企业大多数为中小企业,人力成本比较高,市场回报周期长。这个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资金和人才比较缺乏,同时可抵押物少,现行降成本政策缺乏对电子商务行业实际情况的把握,商务企业融资难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在财科院专家看来,尽管政策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各地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和复杂矛盾,影响各地经济增长和地方财政运行的深层次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此外,政策同质化的问题也存在,不能搞“一刀切”,应多渠道化解企业转型升级成本。

潜力 要素市场改革等仍待推进

下一步,加快推进要素市场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多项改革,建立健全降成本的长效机制,成为业内专家的共识。

滕泰表示,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要真正推动卓有成效的降低成本,未来任务还较为艰巨。“因为降成本不仅仅是靠一个指令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各项要素价格配合,深化要素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完成。”他说。

滕泰指出,以降低土地成本为例,必须推动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增加土地有效供给,改善土地供给结构,降低土地价格或地租成本才能达到成效。以资金成本为例,虽然自2014年5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降低融资成本后,不仅出台降息降准政策,制度改革也取得一定成效。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表面上短期利率下降较快,但对于大多非热门行业民营企业来说,融资成本下降速度依然缓慢。

滕泰认为,未来我国在降低融资成本、税负成本方面均有较大的改进空间。“目前经济在长时间下行后见底的形成来之不易,我认为并没有二次见底的可能性,但是实现反弹复苏的动力也依然不足。”他表示,为了强化经济企稳,促进经济反弹复苏,使L型往上走,未来我国必须进一步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全面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降成本最终还是要通过税收收入制度和征管体制实现税收法定原则来改革。”在日前举行的成本研究会2016年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降成本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或是生态问题,而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涉及经济、社会多层面,所以要多措并举,从制度性、改革的角度去统筹。

降低企业成本工作总结范文9

一、成本控制的总体思路

(一)加强战略成本管理意识

以前我们的成本管理是单纯为降低成本而控制,依赖于现有的成本会计系统,关注于企业内部生产过程,重视有形成本,追求的是短期利润,不能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和企业战略制定相应的措施。而现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我们应该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广阔的视角、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将成本管理与企业的竞争战略相结合,进行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并从战略的角度分析哪些地方影响成本,应向哪个方向改进,以达到降低成本和加强战略位置的目的。

(二)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控制

成本发生在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这就决定了成本控制必须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企业在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发生有形的或无形的资源耗费,企业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员工个体的行为都会影响到企业总成本的高低。这就要求把成本控制管理当作系统工程,把各个环节之间形成互动关系,并使人人有指标关心成本,个个有压力会算成本,促使每个环节、每个员工个体都处于受控状态,让成本控制的观念成为每个部门、每一个员工个体的自觉行动。

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源来自企业内外部两方面,企业的成本控制如何有效地整合利用内外资源,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为此,企业应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对企业内外部资源的整合利用,让成本控制的领域不断延伸、扩展,从成本发生的源头着手,在基建、生产、经营等各个领域进行全方位成本控制。

(三)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进行成本控制

在成本控制中要引入价值链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每个环节、每项工作都要用价值链分析方法,分析其是否有效地利用资源为企业创造了最大化的价值;使用投入产出的概念分析每个环节、每项工作是否都能获得效益,为企业整体价值最大化产生正面的作用。要从成本、售电量、安全生产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来总体观察,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使用新的手段,对企业经营全过程的每个环节,无论是组织结构、业务流程,还是工作方法、业务手段都要进行深入的分析,不断优化企业经营全过程,让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种要素,包括人、财、物及信息和流程都能得以最佳地配置,让有限的资源得以有效利用。

二、进行成本控制的具体措施

(一)实施目标成本控制管理

目标成本要按照科学性、关键性、挑战性和强制性的原则确定。根据不同部门、不同条件、不同成本项目,分别测定指标,对变动成本指标核定单位成本费用,对下达的成本指标力求客观、合理,既要避免指标定得过高,无法实现,又要避免指标定得过低,达不到管理的目的。成本控制的目标主要在材料费控制、修理费控制、工资及福利费控制、管理费用的核定控制等。二)加强燃料煤的管理

火力发电企业使用的燃料是煤,其成本占发电总成本的60%,所占比例非常大。近年来煤炭价格大幅上涨,直接导致电力产品的变动成本上升,在这种情况下,降低燃料煤成本成为维持火力发电厂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第一,要抓好燃料煤的质量管理,发热量必须达到规定值以上才可以入炉;第二,要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减少燃煤使用量,降低供电标煤耗;第三,进行动态成本分析,做到分机组、分小时计算燃煤成本,按日或小时汇总,形成机组的日成本或小时成本,实时观测燃料煤成本的变化情况,为降低其成本进行事前、事中的管理控制;第四,要与燃煤主要供应商签订长期供煤合同,降低采购价格以及避免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三)采用综合利用项目

火力发电企业是燃煤大户,目前使用的煤粉锅炉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粉煤灰等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为了社会和企业的长远利益,企业应采用集综合利用、环境保护、节约能源于一体的新型环保锅炉,这有利于:第一,将原发电用的原煤改为煤矸石、中煤作燃料,而煤矸石、中煤是洗煤厂的废弃物,这将大大降低燃料煤的采购成本;第二,燃烧后的煤会产生粉煤灰,可用来制砖和水泥骨料,发电机组排出的循环水还可养殖罗鲱鱼,增加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企业走出一条“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开发、全面发展”的良性发展之路;第三,提高环境质量,减少环保部门的罚款支出;第四,企业采用综合利用项目后,可以享受免交50%的增值税的优惠政策,减少了企业的税负支出。

(四)控制工程造价

火力发电厂在工厂规划建设、生产线安排、设计阶段,总成本的80%左右就已经确定了,留待生产过程中可控成本大约只剩下20%,所以要做好发电企业建设的规划设计,严格控制工程造价,防止结算超预算、预算超概算、概算超估算的“三超”现象,要对工程造价进行审核、控制和把关;要从项目选择、设计方案优化、设备招标采购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各项费用量准价实;要从前期工作开始到对工程工期、质量进行监督控制,全过程管理,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工程造价。

(五)提高发电效率

发电量是计算电能生产数量的指标,是发电机组转换产出的有功电能数量,表示为电功率与时间的乘积,以发电机出口电能表计量为准。它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影响企业成本,具有大机组的火力发电企业相对于小机组的小电厂来说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益和无法比拟的成本优势。因此,火力发电企业应通过技术改造等方式提高装机容量,提高发电效率,降低每度电的固定成本。平时还要对发电设备进行定期的检修和维护,以提高发电设备的可靠性和完好率,使发电机组等效可用系数增大,降低发电成本。

(六)加强线损管理

在优化电网结构的基础上可从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来开展降低线损的工作。技术上:合理安排电网运行方式,优化潮流分配;加强用电需求管理,通过移峰填谷,充分利用低谷电力电量,最大限度地发挥电网供电能力,加强无功电压管理工作,做好无功分层平衡。管理上:进一步扩大分区、分压、分线考核管理的范围,加强用电营业管理工作和用电检查工作;加强关口表的管理,有效控制统计损耗。线损的管理实施分级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线损考核指标,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