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降低碳排放的方法集锦9篇

时间:2024-01-27 16:41:35

降低碳排放的方法

降低碳排放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碳排放 危害 对策

一、碳排放的危害

科学研究表明,碳排放的增加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以及出现极端恶劣天气,譬如台风、高温、暴雨、泥石流、干旱等自然灾害的直接诱发因素,而且随着近几年,全球气温变暖的趋势加剧,南、北极冰雪也在加速融化,海平面逐年上升,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且在2009年,美国环保署也首次承认了碳排放增加导致的温室气体将会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碳排放增加的组要因素是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化石能源所造成的。高能源的消耗就意味着高碳排放量,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和人居收入不断增加,对能源和资源的需求量也急剧增大,因此碳排放不断增加,那么研究如何降低碳排放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降低碳排放的对策和建议

城市不仅是人们生产和生活高度集中的地方,而且也是能源资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高度聚集的区域,是碳的主要排放区,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都处于工业化进程能源消耗量大,环保投入力度不大,因此,建立城市低碳经济发展体系,依靠技术进步大力节能减排,加强环境治理,树立低碳意识,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走向绿色和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意义重大。

(一)调整产业结构

低碳经济是指较低的能源消耗、较低的排放、较低的环境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调整现有产业结构,增加投资,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加大科学技术研发力度,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和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减少能源消耗。加大服务业在三大产业中所占的比重,提升服务业的服务质量,在零售、餐饮、生活服务等传统服务行业中进行优化,推进现代金融保险业、文化旅游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能源消耗较少的行业,减少碳排放量。

1、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服务业

目前,城市多以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为主,虽然会形成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污染物的大量排放,所以淘汰这种落后产能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与传统的工业污染严重,能源消耗大的特点比较,现代服务业具有有知识密集型、拉动能力强、产品附加值高、低能耗、污染排放少的特点。如北京市的服务业的增长值在全市国民收入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达到了52%以上,文化旅游产业是其中的重要代表,在整个经济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同时也减少了北京市碳排放量,其他绝大部分省市的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还很低,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2、鼓励科技创新,降低碳排放量

针对能源消耗高、效率低等碳排放量较高的行业,进行技术升级,改进生产过程中能耗高,效率低的操作,降低碳排放量,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鼓励发展低碳技术,寻求新的清洁能源,但是短期内既要追求经济发展水平,又要寻求新的清洁能源,改变传统能源消耗量大的弊端,必须在科技研发上加大投入力度。可以借鉴德、美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投入力度,着力发展核能发电和水力发电,以满足人们需要。

3、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对外贸易

从政策上鼓励社会大众积极从事第三产业,一是制定适合并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有力政策;二要使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结合,如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提升物流服务业的专业化程度;三是制定完善的行业标准和行为规范,以满足社会大众对服务的要求,培训服务行业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升服务质量;最后政府要积极引导,制定合理的方针政策,积极且有效地扩大利用外资,重点引导外资投向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性农业和第三产业。

(二)调整能源结构

据统计,能源资源是主要的能源消耗,支持着经济发展。但是目前在开发与利用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说产品产出率较低、产品使用效率较低以及没有实现循环利用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企业的生产、开采成本比较高,无法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职工收入的提高造成了严重影响,而且还加重碳排放量,因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资源的使用效率,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已经制定了《煤炭资源法》、《煤炭资源开发和利用管理办法》、《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回收率实施细则》、《清洁生产过程促进法》等相关政策,在此基础上还应建立相关的配套服务中心,有专门的信息管理系统,为实现循环经济打造一体化的管理,金融服务、项目管理相互协调,实现共同发展。另外,还应提高企业职工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加强培训和环保意识教育,使企业全体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三)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

1、加大政府支持,建立机制保障

一方面,应尽快出台国家《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制度上保障,进一步促进水能、太阳能、生物能、风能和地热等新的清洁能源的开发,降低碳排放量。与此同时,还应加快《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和环境影响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低碳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应加强监督,采取激励性和约束性相结合的手段,对支持并参与低碳发展的企业进行鼓励,对其他企业进行引导,与企业合作开发新的清洁能源,降低能耗的同时还能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对落后产能的企业,实行技术改造或者是予以取缔。其次,政府还应加大宣传力度,在生产环节降低对能源资源的消耗,在流通环节降低碳排放的污染,在消费环节降低对高碳产品的消费,坚持科学发展观,培养低碳生活方式。

2、加大资金投入

发展低碳经济会涉及到很多与经济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转型等相关的问题,并且前期将会有较大的资金投入、技术改造升级难度高,单纯依靠企业无法顺利执行,所以只有加强政府支持力度才可以实现。

一是,调整财税结构,增加资金投入。如果有了充足的资金保障,在探索发展新的清洁能源、技术升级传统落后产能行业,就能得到顺利的实施。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世界科学报告》中记载,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每年的科技研发资金投入所占比重较少,只占发达国家投入的30%左右,而我国的资金投入比重更低,因此应当逐渐调整财税支出结构,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尤其是应该加大技术研发领域的财政支出比重。政府应继续对各部门专项资金进行整合,监督专项资金使用,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是,完善税收政策,鼓励产业转型。当前,政府对企业发展低碳经济主要采取的是鼓励性的政策,但是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低碳经济从前期投入到得到回报时间较长,所以很多企业不愿意去发展低碳,那么政府就应该引入有奖有惩、奖惩并重的政策,强制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目前,个别省份如山东、广东、江苏等地已经采用了财政资金专门拨款,并建立了由各个地方政府相互监督、管理的“节能减排专项基金”或“循环经济专项基金”,以此来帮助和鼓励企业发展节能技术和改造落后产能。另外,还可以尝试增加新的税种,譬如开征环境污染税、碳排放税等等,将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和产品纳入征税范围,加大高碳和高污染企业的运营成本,生产成本,以此来遏制这类企业的生产。

发展低碳经济会涉及到很多与经济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转型等相关的问题,并且前期将会有较大的资金投入、技术改造升级难度高,单纯依靠企业无法顺利执行,所以只有加强政府支持力度才可以实现。所以,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政府必须发挥其宏观调控的职能,制订出切实可行、完整的财税政策体系来保障低碳发展顺利实施。

3、创新低碳技术发展

创新低碳技术的发展,加大技术开发,可以有效的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的步伐,而低碳经济的推动力和核心就是低碳发展的技术开发,所以要针对其特点制定战略性的发展规划,加大专门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进一步加大低碳技术的开发和研究,所以应该分清主次,加大效能高、能耗低的低碳技术的开发,进一步激发,鼓励企业的研发,加大资金支持,形成政府、企业的相互协作,创新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的工作机制。

首先是建立激励机制,推广低碳技术,加大各相关资金投入力度、鼓励研发部门与企业合作,理论联系实际,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合作,开发出有助于企业降低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增加经济效益的低碳技术,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进行自主研发,自主创新,提高企业的技术力量。

其次是进一步扩大融资渠道,增加各方面资金投入。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技术的开发的资金来源不仅需要政府公共财政的科研经费拨款,政府财税支持,更需要全社会各行业的支持,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市场力量,政府进行积极地引导和鼓励,扩大融资渠道,广泛吸纳外资、企业和社会资金。

(四)节能减排,树立低碳意识

节能减排是应对气候变化,缓解能源紧张,改善环境日益恶化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低碳发展、低成本发展的方式,是实现较低能耗、较低的环境污染、较低的废物排放和较高效率、较高能效,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其实,在很多低碳经济发展较早的发达国家中,关注低碳、关注温室气体排放,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而且企业及企业家都很重视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经常进行自我评估、自我约束,并且利用新的科技技术降低碳排放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完成企业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责任。但是,当前我国对低碳经济、低碳发展比较关注的是环境与资源部门即政府部门,而大部分人对什么是低碳经济和如何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了解甚少,所以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努力提高平顶山所有公众的低碳环保意识,对低碳经济进行大力的宣传,并且要加大研究力度,加大对如何降低碳排放量知识的普及。

一是,企业应该树立低碳发展理念,率先垂范,做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二是,我国人口众多,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引导低碳消费,降低居民碳排放量。在广大民众中广泛宣传低碳发展的益处,了解日常生活中节能减排的小知识,树立起良好的低碳意识,进而促使人们自觉地关注碳排放,控制碳排放量,改变旧的生活习惯。加强节能环保知识宣传活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从小做起,从小培养,自觉地做到节约和环保,过低碳生活。

参考文献:

[1]张坤民.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A].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行动[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845-848

[2]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413

[3]游雪晴、罗晖.“低碳经济”离我们还有多远[N].科技日报,2007(7):22

降低碳排放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 “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碳排放;空间转移;节能减排

中图分类号:F54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7217(2016)02-0129-05

一、引言及文献梳理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等政策的有效落实,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环境得到不断改善。目前,国家和地区为了助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相继出台了大量优化交通运输网络发展的优惠政策,促进了经济带交通运输网络不断密集化与枢纽化,推动了城际间生产要素的空间互动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地区碳排放量不断增加的隐患。作为碳排放大国,在大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网络建设的进程中,实证测算经济带交通运输碳排放的城际空间转移问题,对于共建绿色生态“丝绸之路经济带”、“防霾治霾”、打造美丽西部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托比(Tobey,1990)首次分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产业碳排放空间转移的影响[1]。尔后,以翰威特(Hewitt,2008)为代表的学者从国际视角分析了我国碳排放发生空间转移问题[2]。克拉克・萨瑟等(ClarkeSather et al.,2011)论证了我国境内产业碳排放存在显著区域差距的结论[3]。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有四方面:一是以吴先华等(2011)为代表的国际间商贸物流碳排放转移研究[4];二是以李小平等(2010)为代表,采取产业增值与单位产值碳排放系数相乘法对国际间产业区域转移碳排放的研究[5];三是以杨骞(2012)[6]、张为付(2014)等为代表,采用动态分析法测算省际间碳排放空间布局的研究[7];四是以李磊(2012)为代表,采取投入产出分析法测算经济区内商贸物流碳排放转移的研究[8]。

综观国内外可查阅的相关文献,以交通经济带为研究视角,研究地区间碳排放问题很是鲜见,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研究视角的交通运输地区间碳排放研究更是阙如。因此,本文选取“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为研究样本,以交通运输碳排放为切入点,系统地分析这条经济带上各地间交通运输碳排放的空间转移特征、差异及程度大小,以期测算“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北地区环境发展特征,为推动绿色“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推动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及美丽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设计提供实证支持与理论参考。

二、实证分析

(一)研究方法

目前,在测算碳排放的方法中,较科学易操作的是参照《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基准法。即对样本年度所消耗的各种化石资源折算为标准煤系数,以0.7143∶1的标准将其换算成原煤,进而计算碳排放系数及碳转换系数(见表1、表2)。考虑到交通运输碳排放存在空间动态的非均衡性,为了较准确地测算其碳排放变化的空间动态特征,文章参考张为付等(2014)对CO2排放测算方法,[7]从动态分析角度,选取2000~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各地的6种交通运输能源消耗项目,建立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转移指数、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转移指数等模型,计算交通运输碳排放变化率空间差异,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的计算公式为①:

(二)数据分析

1. “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碳排放分析。

(1)“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

2000~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以年均11.01%的增长率增加了2.76倍。其中,陕西(34.74%)、新疆(30.08%)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占西北五省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总量的比重较高,两地区的占比高达六成以上, 均呈现出逐渐增长之态势。甘肃(20.69%)的交通运输碳排放的占比适中,呈现出在2000~2008年占比趋势逐渐下降,2009~2014年渐转上升的趋势。宁夏(10.59%)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占比较低,尽管其占比在趋增,但增长幅度并不显著。青海(3.89%)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占比最低,2008年该地区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占比最高达31.45%,尔后几年的占比渐而下降(见表2)。(2)“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2000~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均呈现出了下降上升下降的态势,随着经济增长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先下降,后略有增长,尔后逐渐减少,表明西北地区的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低碳排放的发展趋势渐而呈现。从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的地区结构来看,青海地区最小(年均0.1316万吨/亿元),宁夏地区最大(年均0.3264万吨/亿元),次之分别是甘肃(0.1862万吨/亿元)、新疆(0.1645

表3显示:15年来,“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从2000年的0.9260万吨/亿元下降至2014年的0.8571万吨/亿元,下降了7.44%,年均下降率为0.045%。陕西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变化最大,上涨了67.61%,呈现出年均0.4034%的增速之势。新疆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上升了4.95%,年均增长率为0.1542%。甘肃、宁夏地区碳排放强度变化率均有所下降,年均下降率分别为0.1637%、0.2993%。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地区交通运输低碳发展逐渐凸显,而新疆、陕西地区交通运输低碳发展质量在下降,其中,陕西的交通运输低碳发展质量下降最为显著。

2.“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碳排放空间转移分析。

(1)“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空间转移。

表4的相关数据显示:2000~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转移系数除了青海地区小于1以外,其它四个地区该项系数值均大于1,按系数大小依次为陕西、新疆、甘肃、宁夏。表示15年来,青海地区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渐而向外地转移,陕西、新疆、甘肃及宁夏地区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向本地内部相对转移。

分时间段来看,西部大开发实施的10年期间,即,2000~2009年“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空间转移系数值仅有青海小于1,表明西部经济大开发大发展的同时,陕西、新疆、甘肃、宁夏地区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向本地内部转移的规模在增加。2010~2014年,西北五省(区)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转移系数均有小幅下降,其中,宁夏地区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转移系数值变化最为显著,从系数值大于1转向小于1。陕西、新疆、甘肃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转移系数值仍大于1。表明最近这5年来,陕西、新疆、甘肃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向本地内部转移逐渐减速,宁夏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呈现出向外地转移的态势,其交通运输低碳发展日渐凸显。(2)“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空间转移 。表5的计算结果显示:2000~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转移系数大于1的仅有宁夏、青海,陕西、甘肃、新疆地区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转移系数均小于1。即15年来,西北五省(区)的宁夏、青海交通运输碳排放相对向外地转移,其余地区均向本地转移,按照向本地转移的速度大小排序依次为陕西、新疆、甘肃。说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陕西、新疆、甘肃地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交通运输低碳发展相对滞后。

分时间段来看,2000~2009年西部大开发实施的10年期间,“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空间转移系数值相对较低。其中,该项系数值大于1的有陕西、青海;系数值小于1的有甘肃、宁夏、新疆。表明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陕西、青海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向外地转移,而甘肃、宁夏及新疆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则向本地内部转移,即甘肃、宁夏、新疆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交通运输低碳发展相对滞后。2010~2014年,陕西、新疆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空间转移系数值小于1,甘肃、宁夏、青海的该项系数值大于1。即最近5年来,陕西、新疆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相对向本地内部转移,陕西向本地内部转移的速度显著快于新疆;甘肃、宁夏、青海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相对向外地转移,转移速度的大小排序依次为宁夏、甘肃、青海。这表示陕西、新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交通运输低碳排放质量相对较低,而甘肃、宁夏、青海则交通运输低碳排放质量相对较高。

分地区来看,陕西在为期10年的西部大开发阶段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空间转移系数最大(大于1),尔后转为最小(小于1),说明陕西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从向外地转移转为向本地转移,陕西交通运输低碳排放质量在快速下降。甘肃则与陕西相反,从西部大开发期间的最小值(小于1)渐而上升为大于1,说明该地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从向本地转移变为向外地转移,甘肃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质量渐而上升。宁夏与甘肃地区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空间转移系数变化趋势相似,近5年呈现出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向外地转移的态势,并且其值最大,转速最快,说明宁夏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质量上升速度最快。青海、新疆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空间转移系数变化趋势均有所递减,其中,青海该项系数值在不同的两段时间均大于1,尽管有所减小但变化并不显著,表明青海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向外地转移的速度在减慢,交通运输碳排放质量有所下降。新疆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向本地转移的速度不断加快,交通运输低碳排放质量不断下降的速度仅次于陕西。

(三)实证结论

通过对2000~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与强度空间转移系数值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见表6):青海的两项指标值显示均外向,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调出地区,也是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与强度增长最慢、变化幅度最小的地区,表明该地区在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低碳排放质量最高。宁夏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空间转移指标单项外向,表明宁夏交通运输碳排放质量渐而提升。陕西、新疆、甘肃三个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与强度空间转移系数值均内向,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调入地区,也是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和强度增长高于经济带均值的地区,表明这三个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交通运输高碳排放。

三、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通过对2000~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相关数据的实证测算,得出的主要结论为:

1.“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以年均11.01%的增长率趋增,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以下降上升下降的态势变化,其年均下降率为0.045%;青海的交通运输碳排放空间转移双内向,交通运输低碳排放质量最高,陕西、新疆、甘肃的交通运输碳排放空间转移双外向,属于交通运输碳排放调入地区,交通运输低碳发展相对滞后。宁夏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质量渐而提升。

2.陕西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均值与强度变化率均为最大,交通运输碳排放增速明显;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向本地内部转移的规模与强度均显著趋增,交通运输低碳排放质量快速下降;2010~2014年,其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向本地内部转移速度不断递减,交通运输低碳发展质量有所提升,但仍属于西部五省(区)交通运输低碳排放质量最低的地区。

3.新疆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趋增,其均值位居第二;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变化率、增长率均显著高于西北五省地区的平均值;交通运输低碳发展质量下降较为显著;交通运输碳排放向本地内部加速转移,交通运输低碳排放质量不断下降;2010~2014年,其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向本地内部转移速度次于陕西而渐减;属于西部五省交通运输低碳排放质量第二低地区。

4.甘肃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自2009年以后渐转上升,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均值较高,属于西北地区仅次于陕西、新疆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与强度增长较高的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与强度空间转移系数值双内向,呈现出本地承载了外地向本地较高程度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转移,交通运输碳排放质量逐渐下降,属于西部五省交通运输低碳排放质量第三低地区。

5.宁夏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小幅趋增,其强度变化率有所下降,2000~2009年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强度均向本地内部加快转移,该地区承载了外地向其较高程度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转移。2010年以来,其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及强度均转向外地转移,交通运输转向低碳发展态势逐渐凸显,交通运输碳排放质量渐而提升。

6.青海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与强度系数值均最小并呈下降的态势,单位经济增长的交通运输碳排放最少。2000~2009年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强度均相对向外地转移,2000年以来,其规模向外地转移速度趋增,其强度向外地转移速度稍减,呈现出交通运输低碳发展质量最高而有所降低的特征。

(二)政策建议

“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跨西北五省(区)向西延伸,随着交通基础设施运输通道不断的优化发展,通道上的物流、人流、金融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的空间转移加速会引致地区间交通运输碳排放空间转移迅速变化。在气候变暖、雾霾危害及国际减排压力的发展环境下,为了实现绿色发展与经济增长新常态的目标,切实高效地打造交通运输低碳化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显得任重而道远[9]。目前,“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不断趋增,地区间交通运输碳排放空间差异显著,为了有效地控制各地区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平衡地区间交通运输碳排放空间转移规模与强度的相对差异,各地政府可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科学设置各种交通运输排放规模上限,测算各种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分解交通运输碳减排任务;优化地区能源消费结构,出台加快交通运输机能改造与技术创新发展的相关政策,尽快淘汰高碳排放、推广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交通运输工具的应用;引入“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地区间碳排放交易制度,设立交通运输碳排放空间转移预警体系,配套交通运输碳排放奖惩措施,引导西北地区各地交通运输低碳化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注:对于某年缺失的数据按照《能源统计年鉴》中年度区域能源消费量进行折算。

②依据《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相关数据整理。

参考文献:

[1]Tobey, J. The effects of eomestic environmental policies on patterns of world trade :an empirical test [J]. Kyklos, 1990,43(2):191-209.

[2]Li,Y., C.N. Hewitt. The effect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K on national and global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J]. Energy Policy, 2008,36(6):1907-1914.

[3]ClarkeSather, A., J. Qu, Q. Wang, J. Zeng,Y. Li. Carbon inequality at the subnational scale:a case study of provincialievel inequality in CO2 emissions in China 1997-2007[J].Energy Policy, 2011,(39):207-219.

[4]吴先华,郭际,郭雯倩.基于商品贸易的中美间碳排放转移测算及启示[J].软科学研究,2011,(9):1323-1330.

[5]李小平,卢现祥.国际贸易、污染产业转移和中国工业CO2排放[J].经济研究,2010,(1):15-26.

[6]杨骞,刘华军.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分解及影响因素――基于1995-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5):36-49.

[7]张为付,李逢春,胡雅蓓.中国CO2排放的省际转移与减排责任度量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4,(3):57-68.

降低碳排放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电力企业;碳资产;管理

随着雾霾现象的大范围出现,环境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减少的碳排放量,提倡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低碳时代的来临,企业应通过各种手段以最小的成本提升碳资产价值,获得最大的收益,最终达到碳资产管理的目标。

一、碳资产管理

碳资产管理简单的来说就是企业为了减少的碳排放量而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印6杂诘缌ζ笠刀言,碳在资产管理与企业的经营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企业一方面要从战略的角度来分析碳排放量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要从社会责任的角度来分析碳排放量给社会带来的影响。电力企业想要在提高发电量的同时降低排放量,应从降低燃料消耗提高机组运行效率着手。制度合理的碳资产管理策略,能够降低企业的排放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电力企业碳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一)完善碳交易市场机制

二氧化碳的排放权不再是一个概念性的无形权力,而逐渐成为了有着供求关系的商品。碳交易市场的完善使企业树立了低碳环保的社会责任意识,使企业将将来的预期利益转变成为现时的义务,将碳资产管理纳入企业日常资产管理有助于完善碳交易市场机制。

(二)技术、资源与成本的结合

电力企业进行碳资产管理可以使企业低碳发电技术在资产负债表中得到体现,使低碳的电力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三、电力企业碳资产管理主要方式

(一)CDM项目

CDM项目,即清洁发展机制,是在《京都议定书》中确立的以减少全球排放和降低环境污染为目的,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机制。我国电力企业CDM项目主要包括如下几种类型:(1)多联产燃煤发电、超临界燃煤发电等热电联产方式;(2)低损耗高效率电力输配系统;(3)锅炉窑炉的技术和设备进行改造(4)对工艺流程进行节能改造(5)二氧化碳的回收和再利用。电力企业在进行CDM减排项目时,通常新能源企业来统筹,以充分发挥电力企业的规模效应。

(二)电力―燃料―碳排放

电力―燃料―碳排放方式是将电力提供量、燃料成本、碳排放三方面综合考虑,为了保障电力企业的利润,控制经营风险,并以降低排放成本为目标,而采取的一种方式。电力企业面临着燃料价格、电力价格、碳资产价格三方面的影响,需要根据发电的使用情况来确定燃料的投放量和碳的排放量。燃料价格、电力价格、碳资产价格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变化的,所以电力企业盈利的利差也在随之变化,这就影响了企业的经营决策,同时也影响了碳排放。

(三)市场碳交易

目前我国有7个试点碳市场,但是纳入控件的企业数不多,碳排放配额较为集中,碳市场的流动性较低。在这7个试点碳市场中,2015年的交易量约为1.9亿吨,其中70%为配额交易,30%为CCER交易。我国这7个试点碳市场的平均换手率为0.11,与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EU-ETS) 5~6 相比,差距较大。①截至2016年12月,我国有7个试点碳市场,CCER交易累计成交量为7087.17万吨,排在第一位的为上海,而排在最后一位的为重庆,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四、我国电力企业碳资产管理建议

(一)建立碳资产管理制度

我国电力企业在进行碳资产管理时应建立一套能够有效运行的管理制度,制度应包括碳资产的统计核算方法、开发交易事项、资产监控预测流程、职责划分、报告制度等方面的内容,确保碳排放的各个环节合理、合规。在制度内容中,对于资产监控预测要重点关注,应规定有关部门定期检验数据的合理性,对燃料使用、发电量出现异常的情况要及时对应。

(二)建立碳资产管理监测体系

在电力企业中,碳排放是贯穿于整个工作流程过程中,因此应建立碳资产管理监测体系进行监控。碳资产管理监测体系应包括如下内容:第一,将电力企业的经营效益与排放量进行边界的确定;第二,明确科学的计算方法对碳排放进行测量,明确测量工作中的误差,并设法降低误差;第三,对监测工作采取复核制,定期对记录数据进行复核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第四,对监测计划进行合理规划,并定期形成报表和报告,将报表和报告提供给管理部门作为决策的参考依据,从而提高碳资产管理的效用。

注释:

①数据来源:碳市场交易数据,中国碳交易网

②数据来源:全国CCER交易行情数据分析汇总,中国碳交易网

参考文献:

[1]左东辉.创新碳资产管理降低企业排放成本[J].广东经济,2016(5):38-41.

[2]王洪月.企业碳资产管理初步研究[J].工业,2016(7):00223-00223.

降低碳排放的方法范文4

关键词:加工贸易;出口碳排放;世界投入产出表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6.06.12

中图分类号:F752;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6)06-0053-04

Abstract:The paper calculates Chinese export trade carbon emissions to its main trade partners by WIOD, and utilizes the partners IO technique parameter and carbon emissions intensity from consuming side. It analyz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export carbon emissions, and finds the results as followings: Chinese green TFP (gtfp1) lower, intermediate inputs (interput1) higher, which has caused Chinese exports lower carbon emissions lower and carbon intensity lower. Increase of processing trade imports has reduced Chinese total export carbon emissions and unit export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Furthermore, it proves that Chinese "pollution haven" theory does not exist.

Key words:processing trade; exports carbon emissions; world IO database

1引言

改革开放特别是成功加入WTO以来,中国对外贸易飞速发展,2014年进出口额跃至430036亿美元,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贸易国。中国以“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为主,占据了中国贸易的半壁江山。跨国公司以加工贸易为载体大量向母国进行出口,民族出口加工企业通过“来料加工”、“进料加工”直接从国外进口原材料进行加工装配,其主要能耗不在我国境内,最终消费也不在我国[1]。2001年中国对世界出口额为2666亿美元,出口占比为58%。2010、2015年加工贸易出口额和占比分别为6717亿美元(56%)、9442亿美元(48%)。

加工贸易进口品国外碳排放的特点高估了国内生产的中间使用及最终使用,夸大了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的碳排放量和对国际环境的负面影响。国内学术界对加工贸易隐含碳排放测算的成果非常少。张少华对加工贸易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效应展开深入分析,证明加工贸易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倒U 形关系[2]。彭水军、张友国指出中国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并存“大进大出”背景下,脱离加工贸易的大环境去考虑出口生产企业的生产效率以及计算出口碳排放含量都是不科学的[3,4]。在传统的测算方法下,有的学者忽略加工贸易进口的这个事实,没有将中间品节省的碳排放从生产侧出口排放中剔除,有的学者将中间品进口的国外排放按照本国的投入产出和碳排放技术系数进行测算[5,6]。如张传国、邓荣荣的测算,没有分离一国对世界各国具体产业的中间进口和最终进口[7,8],导致计算出来的结果与真实结果相差很远,从而大大夸大了中国出口贸易实际的碳排放量。刘宇利用进口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来测算加工贸易中隐含的碳排放量,假设国内技术碳排放系数与国外碳排放系数相同[9]。这种测算不能区分进口来源地和部门的进口额。本文是在世界投入产出表下,完全区分加工贸易进口的不同来源地,利用各个进口国的投入产出系数和碳排放系数来测算加工贸易中间品进口的国外排放量[10,11],剔除了加工贸易进口节省的境外排放,真实测算了中国加工贸易出口碳排放量。

2加工贸易下中国出口碳排放量的真实测算

本文利用世界投入产出网站(WIOD)提供的世界投入产出表对贸易中隐含的碳排放量进行核算。将世界投入产出表的35个部门和国研网海关分类的22个大类相结合,重新划分为15个大类,选择了中国对12个国家和地区2001~2009年的加工贸易为研究对象,采用四种方法对如下出口碳排放量进行测算(见表1)。表1不同测算方法下2009年中国向贸易对象国出口碳排放总量单位:

5百万吨。不考虑加工贸易进口中间品所节省国外碳排放,测算出来的碳排放总量和出口额为正相关,与实际出口碳排放的差异很大。A种测算方法会大大高估中国的对外出口隐含碳排放量。B种方法真实测算了加工贸易出口隐含的碳排放量(本文所用),在世界投入产出法下根据每一个进口国的列昂惕夫逆阵以及碳排放系数来测算中间品的国外碳排放量,再从国内加工出口排放中剔除。B种方法与A种方法测算的出口隐含碳排放差异很大(见表1),差额部分即为中国进口中间品的国外排放。C方法测算出来的出口碳排放量会大大低于实际出口碳排放量,因为用本国投入产出系数和碳排放系数替代进口国,导致中间进口品的国外排放大大高于国外实际排放。D种方法下认可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投入产出系数,由于各国碳排放系数的缺乏,故用本国碳排放系数替代,部分区分了加工贸易中间品的国外排放。

表2测算了2009年中国对不同贸易伙伴单位出口的碳含量强度,表示每万美元出口额所隐含的二氧化碳量。

3加工贸易下中国出口碳排放的影响因子的指标选择与模型建立31指标构建

本文以A、B两种测算方法下2001~2009年中国对日、意、德、美、法、英、澳、加、墨、印、俄、巴的出口碳排放为被解释变量,即不考虑加工贸易的出口单位含碳量(c1)和出口碳排放总量(p1);考虑加工贸易的单位出口含碳量(c2)、出口碳排放总量(p2),c1和p1是根据A方法测算,c2和p2是根据B方法测算。解释变量依次为中国环境规制(regu1)、贸易国环境规制(regu2)、中国中间投入比重(interput1)、贸易国中间投入比重(interput2)、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1)、贸易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2),中国对外商直接投资吸收额(lfdi)、向贸易国总出口额(lex)、对贸易国的加工进口额(limp)、中国与贸易国产业内贸易指数(iit)。中国与他国环境规制regu1、regu2均由世界投入产出表各个国家的能源账户碳排放总量除以国家总产出获得,单位为吨/万美元。中国中间投入比重(interput1)、贸易国中间投入比重(interput2)由各国世界投入产出表所有行业的中间投入除以所有行业的产出获得。中国对各国外商直接投入吸收额(lfdi)由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取对数获得。向贸易国总出口额(lex)和对贸易国的加工进口额(limp)均来自国研网取对数获得。将13个国家(地区)看成是13个生产决策单元(DMU),投入为每个国家的资本存量、劳动力数量以及污染排放量,利用DEAP21软件测算得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指标(iit)引入了Grubel和Lloyd(1975)所提出IIT指数来衡量加工贸易进口和出口的关系。表32001~2009年中国出口碳排放影响因子实证研究结果

几乎所有模型均证明本国的环境规制(regu1)与4个被解释变量均呈正相关关系。本国环境规制越低(regu1值越高),单位出口含碳量(c1、c2)以及出口碳排放总量(p1、p2)越高,这是符合人们预期的。他国环境规制越严格(regu2越小),导致本国消费的进口中间品的国外排放越少,本国节省也就越少,对该国单位出口含碳量也越少(见模型1)。本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1)只对c1有显著影响,与其他被解释变量c2、p1、p2都不显著相关。gtfp1越低,本国的出口单位含碳量也越低,与预期正好相反。这是因为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持续走低,中国粗放型增长的趋势有所增强,并未达到资本、资源和生产率的同时提升。但是,贸易对象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2)提升1%,本国出口含碳量(c2)下降44%(模型4),意味着贸易对象国绿色生产率提升有外部效应,中国通过进口中间品产生技术外溢效应,有利于中国降低出口碳排放总量和单位含碳量。外商直接投资(lfdi)与p1、p2两指标均呈显著负相关,表明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量越大,出口碳排放总量下降幅度越大,从某种意义上否定了中国“污染天堂”的存在。国外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较国内高,跨国公司进入国内合资合作行业以及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存在均提升了技术与效率,也降低了中国出口碳排放总量。跨国公司的中间品内部进口以及民族企业的“来料加工”、“进料加工”节省了中国国内二氧化碳的排放。本国的中间产品投入比重(Interput1)越高,本国出口含碳量(c1)和碳排放总量(p1、p2)下降幅度越大。一般来说,发达国家服务业发达,制造业中间投入比重小于发展中国家,因此产业碳排放强度应该会更小。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无论是低科技含量还是中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均是高投入,甚至越是清洁的高科技产业越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与投入,这样就使得中国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向不太一样,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低投入高增长的阶段,而我国粗放型增长方式仍然未变,高科技含量产业是高投入高增长,低科技含量产业是高投入低增长,因此造成中国的中间投入比重(Interput1)与出口碳排放的指标(c1、p1、p2)负相关。

4结论

本文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测算了加工贸易背景下中国对主要双边贸易国的出口碳排放总量与单位出口含碳量。本国环境规制(regu1)是影响加工贸易背景下中国出口碳排放总量和单位出口含碳量最重要的因素,继续保持中国碳排放强度的下降,提升污染治理技术是解决出口排放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但是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大大低于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生产效率并未达到资源、劳动力、能源约束下的最大化,产业发展依然遵循高投入低产出粗放型增长。中国产业中间投入比重很高,而且越是国家政策扶持的高科技产业、新兴产业,其中间投入产出比重越大。因此中国生产效率的提升一定要建立在绿色生产效率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出口碳排放总量和单位强度,有效降低中间投入比重,走集约型增长道路。中国出口总量更能影响剔除加工进口后的出口单位强度和排放总量,出口总量越多,加工贸易背景下的出口单位含碳量越高,但是中间品的进口额增加会降低出口单位含碳量,尤其是加工贸易背景下,负向影响的系数更大。外商直接投资的吸收(lfdi)与被解释变量呈负相关,表明吸收的直接投资增加,中国出口碳排放下降,“污染天堂”理论在中国不成立,FDI流入下全球产业转移并没有增加中国的污染排放,这有可能是因为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导致,中国的跨国公司加大对母公司或国外子公司中间品的进口,减少了中间品的本国生产,实现了部分中间品的境外排放。另外,民族企业也通过加工贸易的“来料加工”、“进料加工”等方式,使中间品的污染生产部分转移到国外。

参考文献:

[1]陈芳. 加工贸易与能源消耗――基于省区面板数据的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2):137-142.

[2]张少华,蒋伟杰. 加工贸易提高了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吗――基于Luenberger 生产率指数的研究[J].南方经济,2014(11):1-24.

[3]彭水军,刘安平. 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影响效应:基于环境投入―产出模型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10(5):140-160.

[4]张友国. 中国贸易含碳量及其影响因素――基于 (进口)非竞争型投入 产出表的分析[J].经济学 (季刊),2010(7):1287-1310.

[5]Bin Su, B W Ang, Melissa Low. InputCOutput Analysis of CO2 Emissions Embodied in Trade and the Driving Forces: Processing and Normal Export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3(8):119-125.

[6]Kirstens Wiebe, Martin Bruckner. Calculating Energy-Related Calculating Energy-Related CO2 Emissions 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Using A Global Input-output Model[J].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 2012,7(2):113-139.

[7]张传国,洪琴. 海峡两岸贸易隐含碳排放问题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3(5):104-114.

[8]邓荣荣. 南南贸易增加了中国的碳排放吗?――基于中印贸易的实证分析[J].财经论丛,2014(1):3-9.

[9]刘宇. 中国主要双边贸易隐含二氧化碳排放测算――基于区分加工贸易进口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J].财贸经济,2015(5):96-108.

降低碳排放的方法范文5

 

引言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出口贸易总量不断增多,每年的出口量增速超过20%,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但是,随着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低碳经济对我国的贸易出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何降低各行业出口贸易的碳排放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可知,对CO2排放影响因素分析主要有两类方法:一类是研究经济增长促进碳排放的影响;另一类是对碳排放变动因素进行分解分析。碳排放分解分析领域常用的分解方法为指数分解法。指数分解法包含迪氏、拉氏及费雪理想指数法等,其中迪氏分解法还分成LMDI(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及AMDI(数学平均迪氏分解法)等。Ang B W从适应范围、理论基础、结果表达、应用便利性等方面对因素分解法进行比较,文中指出拉氏指数分解中残量过大会对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影响,而LMDI方法的优势十分明显。同时,Ang B W和Na Liu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拉氏指数法是否适合用于发展中国家的指数分解分析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探讨,而LMDI法是当前所有方法中相对合理的一种。因此,本文使用LMDI模型对我国2005-2014年出口贸易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分析。

 

LMDI模型构建

 

碳排放强度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单位产值的碳排放量,其单位为吨碳/万元,计算公式为:碳强度=二氧化碳排放总量/GDP。碳排放强度还可以称为碳完全产生系数,它可以反映经济对碳排放的依赖程度、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及能源利用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技术进步的变化。

 

根据贸易和环境理论的相关研究结果可知,贸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将会对国家的产业结构、经济规模及技术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低碳经济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主要为Scale Effects(规模效应)、Composition Effects(结构效应)及Technological Effects(技术效应)。

 

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一)数据选取及说明

 

本文对我国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运用目前常用的因素分解分析方法中最好的一种—LMDI分解法,从2005-2014年10年间对我国出口贸易的碳排放量从规模、结构和技术水平参数进行影响因素的分解分析,得到各因素的影响结果和贡献率。GDP 和年度出口贸易总额的数据和来源于历年的《统计年鉴》,能源消费量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各行业碳排放量计算依据: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将能源消费种类分成8种,分别为汽油、煤炭、天然气、柴油、燃料油、柴油、焦炭及原油。本文采用2006 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提供的估算化石燃料燃烧CO2排放量三种方法中的方法一。根据该方法,可以根据燃烧的燃料数量和建议排放系数对燃烧源的碳排放进行估算,引入发热值将各种燃料单位转换成普通能量单位。运用的低位发热量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可知碳排放系数的计算公式为:碳排放系数=含碳量×氧化率×低位发热量。得到各种石化燃料的碳排放系数之后,将该结果和各种燃料的消费量相乘就可得到各种燃料的碳排放量(由于篇幅的原因,不再列出每年的碳排放和碳生产率数值)。利用式(4)-(8)计算,可得到碳生产率因素分解贡献值和贡献率,结果见表1和表2。

 

(二)结果分析

 

1.总体结果分析。如表1所示,我国出口贸易中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为正的作用,同样出口规模的扩大导致出口碳排放量的增加,且结构安排上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导致结构效应负作用增加。最明显为技术效应,对贸易减排起到了正面的积极效应,抑制了规模扩大带来的高速增长,主要是国家“十一五”计划中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号召,实施能源结构战略规划。

 

2.分产业分解结果。三大产业出口贸易碳含量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见表2。

 

规模效应分析。从总体看,第一产业的规模效应最小,因为我国出口的农产品较少,占的比重相对较低。第二产业的出口规模效应对碳排放的增长起决定性作用,主要是因为我国经济产业中工业占最大比重,是生产和出口贸易不断扩大的结果。第三产业的规模扩大主要是因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发展,造成碳排放小幅上升。从部门分布来看,规模效应集中在几个部门:第二产业的纺织业及其制品业、化学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及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等产业规模效应显著。而对于高污染行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等行业由于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碳排放量迅速上升,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而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主要归功于全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碳排放的增长。

 

结构效应分析。从表2中可知,总体上三大产业的结构效应对出口贸易碳排放的影响较小,第一和第三产业在数值上很小而且变化幅度不大,其中第一产业一直为负值,说明该产业的结构调整有助于抑制出口贸易的碳排放量。从部门分布来看,结构效应发生作用的部门结构较为分散,各产业结构分布都比较合理,只有电子设备制造业有较高的结构效应,应将其作为重点调整部门。而纺织业及其制品业的结构调整大幅度降低了出口贸易的碳排放量。因此,出口结构效应在不同产业带来正、负不同效应。

 

技术效应分析。从总体上看,三种产业因技术效应而使出口贸易碳排放量减少,说明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出口碳排放量。第一产业的碳排放量相对平稳。第二产业的抑制作用一直较大,主要因为碳排放量与工业部门技术改进直接关联。比如交通运输设备及通用、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都可以通过技术改进,降低碳排放量。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发展迅速,能源的消费量增长较快,促进了出口碳排放量的增加,应该是值得关注的部门。

 

结论引申及建议

 

(一)结论及其引申

 

低碳经济的兴起和发展对于我国的出口贸易将会产生一定的冲击,将会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和调整。由于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各方面的技术发展还相对落后,鞋帽、通讯设备、纺织服装、皮革制品、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行业的碳排放量较高。因此,会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规模,促进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向绿色出口和低碳出口转型。此外,由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一旦开征碳关税将会改变我国出口商品的地理方向,增加我国产品出口的难度。只有低碳产品才能在全球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拥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低碳经济一定会增加我国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我国出口商品的市场竞争力。

 

引申来说,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对出口规模的影响。在我国节能减排的措施中,碳税政策会给出口贸易的规模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如果对企业碳排放进行盲目征税,会使企业的成本增加,这不仅会在短期中对企业生产技术的提高起到制约作用,不利于节能减排的实施,进而迫使企业缩减产量,降低出口;还会使企业提高产品价格,失去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进一步对出口规模产生影响。对于其他节能减排措施来说,短期结果也同样如此。例如,企业的技术改造会在短期内增加自身成本,针对这种情况,生产商与出口商也同样会以出口价格提升的方式来维持一定的利润,从而减小出口规模。但是从长期考虑,技术改造会提升产品竞争力,最终使出口规模得到一定的增加。

 

现阶段,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量不断增加,在这一背景下,《京都议定书》的生效确定了各发展中国家的节能减排重任,这必定会影响到我国的出口贸易规模。因此,我国应对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以及出口商品结构进行积极调整与优化,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开发低碳产品,以降低低碳经济对出口规模的影响,并在长期增加低耗能产品的份额,促进出口贸易的增加。

 

对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发展低碳经济会在三个方面影响我国出口商品结构:

 

第一,影响高耗能产品。低碳经济政策的实施会提高高耗能产品的成本,进而降低其价格竞争力。而且低碳制度会对高耗能产品产生限制作用,使其需求出现萎缩。然而,高耗能产品的出口会刺激我国经济的发展,考虑到这一层面,短期内高耗能产品是不能够被淘汰的。但是在长期内,技术进步会对出口商品的结构产生影响,增加低耗能产品的出口比重,进而使高耗能产品的比重降低。

 

第二,增加绿色产品比重。低碳经济的发展会增强绿色产品的竞争优势,使之成为世界商品发展的潮流,有利于其进入国际市场。相关数据表明,很多国家的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都会对其是否为绿色产品或其是否环保进行考虑。绿色产品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将会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

 

第三,向技术密集型与知识密集型产品发展。低碳经济政策的实施会促使企业更多地投资于环保方面,通过引进先进的治污技术,改进现有技术,增加环保技术与产品的需求量。环保技术的采用将会增加产品的技术知识,促使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改变,由资源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与知识密集型。

 

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不管是短期还是长期,高耗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度都是逐渐减小的。而对于低碳产品来说,短期上技术创新行为没有完全触发,低碳经济对产业国际竞争力产生了负面作用。但是,生产效率会随着低碳经济对技术创新的刺激而提高,这会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的成本降低,在时间效应与强度效应的作用下,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以及贸易条件的改善最终会在长期内体现出其对成本与价格提高的抵消作用,进而增强其贸易竞争力。

 

(二)建议

 

本文运用 LMDI 因素分解法,将我国出口贸易碳排放量的总体变动分解为三个影响因素:规模效应因素、结构效应因素和技术效应因素。为了进一步降低出口贸易碳排放量,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各级政府完善有关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法规,将碳排放权交易的进行置于法律框架下,提高碳交易的信息透明度和效率,通过透明的信息披露来推动碳排放的市场化,使交易更符合规范;组建专业的排污权中介机构,降低碳排放权交易费用;鼓励碳排放权作为企业资产进入破产或兼并程序,一般的碳排放权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获得等内容。

 

第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特征产业,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李洋(2011)从我国出口产业转型的角度研究了低碳经济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并提出了政策建议。他指出发展低碳经济的当务之急是要对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进行调整。所谓产业结构调整是指通过使目前在我国贸易领域占主导地位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转向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产业,增强我国出口产业的竞争力。其次是要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CO2的排放,实现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如IT和现代服务业。

 

第三,优化能源结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传统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化石燃料所提供的巨大能源,能源结构的高碳化是传统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传统工业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水能、沼气、生物质能、核能等众多低碳能源或无碳能源,逐渐替代化石能源,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使其达到产业化、规模化和商业化的水平。

 

第四,实施有限度保护,加快技术引进和创新,发展低碳技术。鞠鲁霞(2010)主要研究了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调整问题,她强调了自由贸易战略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并指出在坚持自由贸易的前提下对某些战略性产业实施有限度的保护,能够很好的抵御低碳经济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此外还要加强核聚变堆技术、氢燃料提取技术以及一些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等来创新能源技术,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变节能系统,加快一些节能技术服务平台、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

降低碳排放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 低碳;能源;经济

当今世界,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气候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应对不断恶化的环境问题,世界各国期望通过国际合作来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从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到2007年的“巴厘岛路线图”再到2009年的《哥本哈根协议》,这些国际协议或者公约证明了人类已经认识到了气候变化问题的严重性,并期望通过国际合作积极寻找应对气候变化的良方,在全球范围内寻求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京都议定书》为通过国际合作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开了一个好头,但是美国以承担减排义务影响本国经济发展为由而拒签,使得《京都议定书》遭受严重的挫折,国际谈判在解决国际气问题上举步维艰。在此背景下,英国于2003年提出了低碳经济这一概念。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立即成为经济学界乃至整个社会的热点名词,由此引发了对低碳经济研究的热潮。世界各国都开始纷纷探寻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对于低碳经济的含义,迄今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说法,目前低碳经济被广泛引用的定义是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朝高能效、低能耗和低排放的模式转型”。

Yoichi Kaya教授在IPCC的一次研讨会上的报告中提出Kaya恒等式,通过一种简单的数学公式将人口、经济、能源消费等因子与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联系起来,具体表述如下二氧化碳排放量二人口x人均GDP x单位GDP能源消耗量x单位能耗排放量Davis等分析了美国1996―2000年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下降的原因,认为能源结构调整不是主要原因,天气变化才是主要原因。Greening等采用Divisia Index De Composition的方法对10个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成员国家的生产部门、货物运输、居民们终端服务部门、私人交通的碳排放强度进行了分析,认为生产部门能源强度下降是其 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同时能源价格等一些因素也会对碳排放强度有很大的影响;货物运输部门碳排放强度的增长主要是受交通模式向碳密集型模式转变的影响,燃料价格及对购买交通工具征税等措施都不能有效的减少能源消费;居民终端服务部门的终端能源消费结构、发电的燃料构成、能源强度对碳排放强度下降的影响各不相同,但是终端用能方式对其下降却是起了相反的作用;私人交通部门能源强度的下降对碳排放强度下降的影响较大,但是未来仅仅依靠降低能源强度的政策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可能还是不够的。

降低碳排放的方法范文7

(一)出口规模下降

低碳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国际发展大趋势,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开始以保护环境、降低碳排放为借口对发展中国家实施类似征收"碳关税"的贸易壁垒。因为出口结构不合理,出口市场单一,集中在发达国家,而且我国出口发达国家的产品多数是高碳高排放的货物产品,发达国家一旦开始征收碳关税,我国大部分的出口产品将失去现有的低成本优势。不仅如此,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我国的出口产品面临的"碳关税"高达26%,这种严峻的形势可能给我国带来出口量下滑21%的严重后果,大大影响我国出口规模。

(二)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

我国传统高碳企业在国际低碳浪潮中遭遇巨大挑战,迫使一些企业外部成本内部化,由于我国出口结构现状,我国出口以低端产品为主,主要表现为产品科技含量低而且碳排放量高,为了应对发达国家的碳壁垒,企业不得不减少产量,这样会导致我国出口量大幅下降,而且,企业在短期内改进技术、提高自身技术水平、降低产品含碳量基本上也是很难实现的。要使我国出口产品符合进口国家的标准,企业一定会加大成本,我国出口产品价格也随之升高,如此一来,我国产品将失去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

2低碳经济下我国出口结构存在的不足

(一)贸易结构以高碳货物贸易为主

我国对外贸易结构,长期以来是以货物贸易为主,事实上,我国以货物贸易为主的贸易结构与低碳经济的发展存在巨大矛盾。因为货物贸易大部分都是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拥有更多的碳排放量,不利于我国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中国近几年不同行业的能源消耗数据来看,高能耗主要来源于以货物生产为主的行业。我国服务贸易以运输服务与旅游服务为主,而这些行业的碳排放量也相对较高,而碳排放较低的金融、保险、医疗和教育等服务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较薄弱。

(二)产品结构中高新技术产品份额过低

我国出口产品结构极不合理,其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不断增大,但高新技术产品份额还是普遍较低。目前,一些新兴高科技产品如手机、电脑等产品的加工,我国都是以加工贸易的方式完成的,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较发达国家来说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只是简单但加工装配环节的扩大,并没有掌握核心科技,对一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较弱,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这种以低成本和低技术含量产品出口为主的落后产品结构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贸易方式以"两高一资"加工贸易为主

我国出口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并且我国加工贸易中也以"两高一资"即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为主,这种低附加值产品的利润空间也是相当有限,也没有充分地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以及周边产业,以一般贸易方式完成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在我国出口比例中还是普遍偏低。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能源消耗大国,碳排放量一直居高不下,以"两高一资"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结构大大消耗了我国的土地、劳动等资源,这与低碳经济的发展原则相违背。

(四)出口市场结构单一

我国出口市场结构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这些发达国家一直热推低碳经济发展,以保护环境为借口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主张征收"碳关税",设置各种各样的贸易壁垒来抵制外来商品对本国商品的竞争,从而达到保护本国商品的目的。我国高度依赖于发达国家的单一出口市场结构,使我国很容易被动的受发达国家的牵制,容易遭遇以环境保护为借口的绿色贸易壁垒。

3低碳经济下我国出口结构优化的对策

(一)政府层面

(1)加大法律法规中相应的惩治力度目前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关于环境保护的条款非常有限,而且惩罚力度太小,这给那些通过破坏环境、污染大气而获取经济利益的商人以可乘之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关于环境污染责任的规定较少,并且相当抽象而不具体,此外,在2010年7月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八章环境污染责任内容中,只有四条惩罚条款,惩治力度太低。所以,我国要从立法上加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在应对发达国家贸易壁垒,维护我国权益的同时还要加强法律体系的调整,加大法律法规中关于环境保护相应的惩治力度,细化到法律条文的具体内容,加强可操作性,让环境污染者受到法律严厉的制裁。(2)积极参与国际碳规则的制定目前,国际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碳排放量参照标准,我国在提高综合国力的同时应该积极参与碳规则的制定,发挥发展中大国的良好形象,在国际谈规则制定上掌握一定主动权,维护国家合法权益,积极促进我国的出口结构向低碳化转型。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趋势,我国要增强环保意识,加快开发清洁能源,降低我国产品的碳排放量,促进我国出口产品的低碳化。

(二)行业层面

(1)设立专门的行业低碳发展协会

设立专门的行业低碳发展协会,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行强有力的指导和监督。首先,专门的行业低碳发展协会应定期举行大会,组织行业内企业学习研究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制定符合国际标准又有利于我国环境保护的碳排放标准,引导行业进行低碳生产和进行适度良性竞争,适应低碳浪潮的发展,避免遭受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其次,低碳发展协会也应引导消费者绿色低碳消费,提高绿色环保意识,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

(2)培育低碳产业集群

培育低碳产业集群可有效促进高碳行业向低碳转型。培育低碳产业集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将传统高碳高排放制造业产业集群向低碳产业集群靠拢;将工业园区综合改造为低碳产业集群,从整体上降低工业园区的总体碳排放量;将生产业提升优化为低碳产业集群,让生产业低碳化;开发新能源,将新能源新材料定位于低碳化。

(三)企业层面

(1)加大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研发

我国出口企业应加大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研发的力度与资金投入,设立专门的低碳产品研发部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开发新能源,使用清洁能源,降低企业碳排放量。同时,企业要自上而下深深植入绿色、低碳的生产理念,真正做到低碳生产,低碳销售,低碳服务。企业还应积极开展与国外先进企业的低碳技术交流与合作,学习先进低碳技术,提高低碳产品研发能力。

(2)积极开发多元化国际市场

降低碳排放的方法范文8

[关键词]低碳发展 长沙 评价

[中图分类号] TU984.11+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1-164-2

1引言

低碳发展,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政府低碳政策的扶持下,随着低碳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不断减少高碳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量,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情况下的经济持续发展。

2010年社科院公布低碳城市的新标准,低碳城市包含四大类指标:低碳生产力,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低碳政策;其中包含12类相对指标。

2006年10月,长沙获批成为全国第三个、中部首个国家森林城市;2007年12月,长株潭城市群获批“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发展低碳经济,是促进长沙转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科学发展的需要。

2长沙市低碳利用评价

2.1低碳生产力指标评价

低碳生产力包括碳生产力以及单位产值能耗两个相对指标。根据易东炬在《长沙发展低碳城市评价建议》测算得到长沙碳生产力为3.1672,高出全国平均值0.1820近17倍。从产品单位产值能耗来看,随着长沙市政府淘汰近110家高污染企业,大力引进环保生态企业,生态工业园区规模化、集中化促使长沙的单位产值能耗逐年大幅度下降。

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总量518.46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3.7%,单位产值能耗同比下降16.8%。同年,长沙重点监测高能耗企业的15种产品之中13种单位产值能耗下降,86.7%的工业产品单位产值能耗逐步下降。其中,火力发电耗用标准煤同比降幅1.43%;吨水泥综合能耗同比降幅2.2%;铝加工材耗用能源同比降幅6.4%;机制纸及纸板能源耗费同比下降16.8%。

2.2低碳消费指标评价

低碳消费包括人均能源消费和家庭能源消费。对于低碳消费的数据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法。我们在长沙市六个区以小区为单位按比例共发放5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74份。问卷调查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情况调查,包括调查对象房屋所在小区,房屋建筑时间、建筑面积、家庭人数等。第二部分为家庭能耗情况,包括家庭每月电器量、用电量、用水量、产生垃圾量、小汽车油耗量。第三部分为居民对低碳理念的认识程度。通过调查统计得出,长沙户均拥有电视机1台,洗衣机0.8台,热水器0.75台。小汽车人均拥有量0.17台,其中以中档车为主。长沙市居民户均用电量1-8月超过200度,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10-140度。每人每天用水量超过300升,亦远超国家规定的180-270升。长沙市人均碳排放量大大高于全国平均碳排放量,长沙能源消费主要以煤、石油、天然气为主,反映了长沙市为一个高碳消费生活方式的城市。

2.3低碳资源指标评价

低碳资源包括森林覆盖率、低碳能源所占份额以及单位能源生产排放量三个指标。

2.3.1森林覆盖率评价

如表1所示,近年来,长沙市园林、绿化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从2005-2012年,长沙新增绿地面积达1423万平方米,增幅高达103%。长沙园林绿化覆盖率增长45%,园林绿地率增长49%。根据长沙市绿地系统规划和长沙市城市林业生态圈专项规划,全市森林覆盖率现已达53.6%,超过全国45%的平均水平。2013年,长沙市获评为全球绿化模范城市。

2.3.2低碳能源所占能源份额评价

原煤、电力仍是规模工业消耗的主要能源品种。2012年,全市规模工业能源消费总量中,长沙市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例为3.0%,远远低于全国平均7.3%的水平。非化石能源开发利用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核能,风能还未真正投入使用,生物能,太阳能等在长沙市能源消费比例中占比例很小,长沙市非化石能源目标的实现主要依赖于水电。

2.3.3长沙市单位能源消费评价

长沙市单位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因子为4.1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8近一倍。如图1所示,长沙市2005年至2011年间,工业废气总排放量呈迅速发展趋势,这与长沙近年来工业迅速发展相关。而在2011年至2012年间呈迅速下降趋势。长沙2011年全年淘汰高污染企业110家,完成长沙铬盐厂42万吨铬渣解毒处理工程,一些老工业基地污染企业全面退出,对促进废气排放量下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根据李兰在2010年中国控制工业废气排放的绩效和减排潜力研究中分析,长沙市减量排放潜力为76.01%,这说明长沙市工业废气减排还存在巨大的空间。

2.4低碳政策评价

低碳政策包括现有低碳发展政策和规划、监管系统的建立、公众的低碳意识程度。

2.4.1低碳经济发展规划评价

湖南低碳经济发展规划走在全国前列,2010年,长沙市启动了低碳经济示范城市建设。湖南省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到十二五期间长沙作为低碳城市发展的任务、目标及重点。目前正在编制的《湖南低碳经济发展行动计划》、《湖南低碳经济发展纲要》为长沙市低碳经济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2.4.2低碳发展监管系统的评价

从全国情况来看并没有对碳排放监测和统计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长沙市碳排放监测走在全国前列。2011年12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二个部门联合印发了《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长沙市对列入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的企业重点监测。2012年,列入国家“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的34家规模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51.5%,同比下降15.8%,这使全市规模工业能耗水平下降9.3%。

2013年5月,长沙市发改委联合相关部门根据新调整的“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企业名单,将企业节能状况的考核结果纳入市政府对区、县政府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内容。

2.4.3居民低碳意识程度评价

对于低碳意识程度我们也采取了问卷调查方式,将调查结果按照不同年龄层和不同学历统计分析得到,听说过“低碳”而没有真正了解的人占据总调查人数的72%,不了解的人数占据16%,非常了解的人占据12%。结果表明,低碳意识逐渐深入人民的思想中,但是低碳的真正内涵还未被人们所了解,低碳的政策宣传有待进一步提高。

总体来说,长沙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长沙市低碳工作仍然存在很大的提升展空间,我们不仅要从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技术及低碳城市建筑进一步加强长沙市的低碳工作,而且要制定和执行切实可行的低碳发展规划与行动方案,加快低碳发展的法制建设,提高居民的低碳意识。

参考文献

[1]易东炬,李明生.长沙发展低碳城市评价建议与对策建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报,2010(11).

[2] 黄红胜.探索经济条件下城市土地利用模式[J].中国集体经济,2011(11).

[3]陈梭.长沙市土地生态利用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周军辉.长沙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收支协整型及因果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黎孔清,陈银蓉.低碳理念下的南京市徒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13(1).

[6]吾木提汗o沙尔江,李江宏,史磊.低碳视角下的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模式研究[J].区域经济,2013(6).

降低碳排放的方法范文9

建立一个系统完整的低碳发展模式对于中国十分重要。低碳发展的核心是协调发展和碳减排目标之间的冲突,通过社会机制、制度设计、区域规划和生活模式的整体变革,创造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全新形态。

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是由日本、英国联合进行的“可持续低碳社会”项目提出的,核心内容是:在可持续发展原则下,确保社会各方的发展都得到满足,做出稳定温室气体排放和避免灾难性气候变化的同等努力,利用低碳能源和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选择低碳排放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低碳经济的内涵有四个重要内容:一是强调包括社会机制、制度设计、区域规划和生活模式的整体社会形态变革,以创造一个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情景。二是强调社会整体温室气体排放目标的设定,通过碳排放的硬约束从各个方面驱动整个社会朝低碳方向发展。三是强调城市在低碳社会中的作用。城市是人类社会和能源消费的密集区,其形态设计和发展方式具有很强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四是强调公众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对构建低碳社会的重要意义。

我国与低碳社会概念相对应的是低碳经济或低碳发展,即在强调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形态。

我国碳排放的现状

1990 2005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同时在产业结构调整、节能降耗等方面成效显着。这一时期经济总量累计增长8.9倍,GDP年均增长9.8%,CO2排放增长了142%,但排放强度却下降了43.3%,相对于1990年,平均每年下降2.89%。

虽然这是值得肯定的努力,但中国在发展水平、能源效率等方面,横向比较仍落后于发达国家。(表一)节能减排是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从国际经验看,在实现低碳经济的过程中,节能的贡献率将达到60%,可以说,低碳首先是靠节能,靠大幅度提高能源效率来实现的。目前我国的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至4倍,节能潜力巨大。

建立系统完整的低碳发展模式

文/祁京梅低碳发展的核心是协调发展和碳减排目标之间的冲突,通过社会机制、制度设计、区域规划和生活模式的整体变革,创造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全新形态。43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单位一次能源CO2排放量、单位GDP CO2排放、单位发电量CO2排放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说明我国仍处在高碳生产阶段,生产环节能源利用效率较低。我国人均工业和建筑CO2排放量远高于世界水平,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说明高耗能、高排放的工业生产仍是经济增长主导力量。

根据BP石油公司的《2010年

世界能源统计》,2009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达到31.1亿吨标煤,如果加上香港的能源消费,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在2009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的同时,中国化石燃料产生的CO2排放量仍比2008年增加了9%,达到75亿吨,成为第一个CO2排放量超过70亿吨的国家。因此,我国面临越来越紧迫的碳减排压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是选择的问题,而是如何落实的问题。

表一显示,我国人均CO2排放量和交通领域人均CO2排放量都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说明我国居民现行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我国的消费水平具有绿色和环保消费的开拓空间。如果依照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去发展,则将同样沦入高消费和高排放的消费模式,这与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显然是不一致的。

表一低碳发展主要指标国际对比(2007年)国家/区域单位一次能源CO排放量(t/TJ)单位GDPCO排放(kg/$,2000年)人均CO排放(t/人)人均工业和建筑CO排放(kg/人)人均交通领域CO排放(kg/人)单位发电量CO排放(g/kwh)中国73.6 0.6 4.58 1427 310 758OECD国家平均56.5 0.4 10.97 1599 2990 448全球平均57.5 0.47 4.38 865 1004 50744中国中小企业2010.11Industries产业纵深我国推进低碳经济的尝试中国政府和主要城市对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做出了不懈努力和实践。2009年,我国政府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明确承诺,2020年单位GDP 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50%,这一承诺为近期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设定了明确方向和目标。“十一五”时期政府提出了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时期降低20%,采取了十大重点工程、千家企业节能行动、淘汰落后产能、鼓励新能源汽车等措施,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了CO2排放。

2008年科技部启动了“十城千辆”计划,在城市大规模推广使用新能源和电动汽车,成为低碳城市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我国许多城市明确提出低碳发展,更多的地方则把低碳经济、低碳发展写入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低碳城市的发展开始启动。

2008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选定上海和保定作为低碳城市试点。保定提出“中国电谷——低碳保定”目标,上海在世博会期间践行“低碳世博”。2010年8月,国家发改委启动了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确定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8城市作为低碳试点省市,标志着我国低碳发展和低碳城市进入实践阶段。

国家发改委要求低碳试点省市编制低碳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本地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制定支持低碳绿色发展的配套政策;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思路

(一)低碳经济将是摆脱危机的重要突破

口在后危机时代,低碳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很多国家都提出了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如美国提出了新能源产业为核心的“绿色新政”,欧盟也提出了经济复苏与低碳经济转型结合的战略,日本也着眼未来投资低碳产业,韩国、英国都有所举动。

我国提出了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等七大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潜力最大的是节能环保产业,有超过10万亿元的发展空间;

其次是信息产业,发展空间同样超过10万亿元;电动汽车产业空间也将超过1万亿元。发展低碳经济将催生经济增长的许多机遇。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四个挑战。

一是经济快速发展,必然会使节能减排任务非常严峻。二是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有数据显示,我国经济技术的对外依存度是50%,在低碳经济技术方面,对外依存度达70%,还面临着巨额的资金缺口。三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能源结构调整的压力,在“煤多、气少、缺油”的能源格局下,能源选择空间有限。四是我国在世界低碳经济发展中处于后发位置,在低碳产业技术标准、规则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所需要的政策法规和市场机制亟待完善。

(二)城市化必须走低碳道路

我国处在城市化、工业化的中期,也是快速发展的时期,未来二三十年中,中国将涌现出将近200个巨型的城市,城市化率将达到50%以上。在人均GDP处在3700美元不到4000美元的阶段,正是人均资源消耗量的巅峰期,按照目前的消费模式,我国乃至全世界的能源是不够用的。因此,资源和环境问题面临巨大压力,要顺利平稳地度过这个阶段,我们必须走低碳发展道路。

(三)碳税应先于碳交易的实施

碳税是价格调节机制,是一种约束机制;而碳交易是数量控制机制,是一种激励机制。

发达国家认为,碳市场交易的效果优于碳税。其实,市场经济的发展历史证明,人的本质是趋利避害的,要降低成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潜力最大的是节能环保产业,有超过10万亿元的发展空间;其次是信息产业,发展空间同样超过10万亿元;电动汽车产业空间也将超过1万亿元。

45

本、规避风险,更有效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既需要激励机制,又需要惩罚机制。

在初期阶段碳税约束机制更为有效,更具操作性。

我国的发展阶段决定了碳税应先于碳交易实施。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基本国情是新兴加转轨,我们现在还没有完成工业化,还有巨大的城市化要求,节能减排的难度和阻力较大。碳税的实施成本较低,较易实施,也符合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中国应先实行碳税,再实行碳交易。

(四)实施低碳首先要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是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节能减排首先要建立在能源效率大幅度提高的基础上。从国际经验看,在今后实现低碳经济的过程中,节能的贡献率要达到60%,所以说,低碳更多是靠节能来实现的。

目前我国的单位GDP能耗是世界

平均水平的3倍至4倍,是日本的6倍,印度的1.6倍,所以节能潜力很大。同时,我国的节能形势仍非常严峻,“十一五”提出的单位GDP能耗减少20%的节能目标,前四年仅完成了15.6%。

在加快节能减排方面,我国需要构建以下三个机制:要建立技术引领机制。如美国过去30年的能耗减少47%,主要是归功于技术的进步。

要完善结构调整的机制。研究表

明,结构调整对实现节能的贡献达到60 70%。节能重点应该在建筑、工业和交通三个方面,它们是高能耗的行业,占整个社会能耗的80%。产业结构调整是推进节能的重要手段。有测算表明,服务行业占GDP的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就可以降低一个百分点。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只有40%多一点,而发达国家的服务业的比重占到70%,所以我国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潜力。

要健全政策激励机制。有研究表明,在政府不加干预的情况下依靠市场机制本身,只能解决20%的节能问题。

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一)制定国家碳排放总量目标和国家低碳社会战略

中国政府已经明确做出了碳排放强度下降的承诺,努力控制CO2排放增加量。由于强度指标受经济增长速度和CO2排放的双重影响,硬约束和统计考核办法难以统一。根据“十一五”期间SO2、COD总量控制经验,总量目标实现的效率要高于强度目标。同时制定CO2排放总量控制目标,进行各省区分解,不仅有利于推动CO2自愿性排放交易体系的发展,也有利于消除区域贫富差距和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