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创新教学法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5 14:56:24

创新教学法论文

创新教学法论文范文1

国际法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一)提高学生素质的应然要求值得强调的是,掌握所学国际法学专业的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是具备其他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准确理解国际法原则、规则的准确含义和内在精神,才能将其运用到对国际热点的深刻剖析之中。但是,具备了扎实的国际法学知识基础,并没有完成教师的教学目标。之所以如此,其原因在于一个学生如果在学校的时候只学到了基础知识,而不具备将其转化到现实生活中的能力,或者缺乏运用国际法的知识对国际社会日新月异出现的新问题进行观察、思考的能力,那么,其在学校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就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也难以符合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对卓越法律人才素质的应然要求。(二)国际法学科建设自身发展的需要建立和形成与行政、司法、执法机关以及企业等法律实务部门的信息交流与人才培养的合作与联动机制,不断进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致力形成具有自身优势与特色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已经成为不少国内法学院教学质量工程的建设目标。一般而言,只有法学教学方法得当,与法学的教育目标相匹配,法学教育才能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并承担社会职能。惟有这样,法学教育才能得到社会的肯定,才能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投入到法学学科的建设中来,才能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选择学习法学。通常,一个社会的国际法意识水平、传播的程度和教学科研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国际法在其空间和对人的效力,进而影响整个国际法的价值在其国内的实现以及社会功能的发挥。目前,就国内而言,部分高校致力于培养符合现实和未来要求的“卓越法律人才”,开设了国际法学的双语课。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有的学校采用的是他山之石———纯外文原版教材,以完全“拿来主义”的方式教授学生,未能将自1949年以来中国对国际法、国际法学和国际法话语体系的构建所作出的创造性贡献(如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WTO“一国四席”、和谐理念对当代国际法新价值取向的启迪等)体现在双语教材之中,进而不利于培养体现中国气派的国际法的精英人才。因此,基于中国国际法学科建设自身发展的需要,老师在国际法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融入中国元素,以培养兼具国际视野和中国风格的法学精英人才。(三)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需要国际法已经迈向“共进国际法”发展阶段。中国的和平发展需要国际法,和谐世界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国际法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基础和保障。一方面,国际法为构建公正和公平的国际竞争秩序提供法律保证;另一方面,中国的发展也必将受到国际法越来越多的约束。国际法作为主要调整国际关系的法律,其本质和目的就是维护国际社会的共同协调的利益。但是,各国利益不尽相同,甚至会发生冲突,此时国家利益至上成为各国一以贯之的基本原则。目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国际社会的交往日益加深。因此,在法学教育阶段,通过对学生国际法能力的先期培养,显然利于其在以后的实践中合理运用国际法规则,正确处理有关的国际法问题,进而毫不含糊地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尤其是中国的核心利益,如国家和领土完整等。

对国外法学教学方法的借鉴

实际上,早在19世纪以前,“教科书法”也是西方通行的法律教学模式。后来,部分讲授者在认识该方法的弊端之后,率先进行了改革,提出了“布莱克斯通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不再单纯讲授法律,而是在政治学、伦理学和管理学等理论的框架内分析法律的原则。由于这种教学模式仍然不能摆脱教师在讲台上以说教为中心的窠臼,因此,又被称为“讲演式教学法”。随后,担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兰德尔教授提出了案例教学法和苏格拉底教学法。该教学方法通过对法律的概念和原则的一系列分析及师生之间的问答,使得学生理解法律的内涵。这种教学方法符合普通法的特点,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但对教师和学生要求都比较高,因此,在推广过程中曾遇到较多的阻力。与之类似,在耶鲁大学法学院,根据教学内容和理论深度的不同,上课的形式可分为讲座法、复述法和案例法教学。这种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而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的方法,无疑对国内的法学教育者具有启示意义。以国际法的教学为例,由于知识点较多,但囿于课时有限,采用复述法和案例法势必需要大量的课堂时间作保证;而另一方面,由于多数学生并没有养成课后预习、思考的习惯,采用这些方法也可能造成知识点的碎片化,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必备的扎实基础知识。因此,就目前而言,国内的教育者在借鉴这种教学方法时,更应关注国外老师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手段,以及学校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机制。为此,在设计教学方法改革方案时,不仅应考虑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还应虑及国内学生不同于美国学生的性格特点。值得强调的是,学习法律在国外被普遍视为一件苦差事,因为学生往往需要在短时间内大量阅读有关法律书籍,这势必需要承担比其他专业更大的压力。但从另一角度而言,大量阅读在法学学习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国内高校,大多数法学专业的学生都没有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即使进行了一些阅读,其范围也仅限于法学专业的书目。其实,大量、充分的阅读正是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的基础,也是国际法课程采用案例法等教学方式的前提。因此,教育者应注意国内学生在阅读能力上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督促、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同时提前布置与随后课堂教学有关的国际法案例的研读,进而为案例教学方法的使用提供坚实的保障。

创新教学法论文范文2

创新式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其教学水平。基于本文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为例,通过创新式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论述,为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水平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实践 创新式教学法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的创新,社会、科学、经济才能够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任何一个在世界上屹立不倒的民族,都需要有创新作为支撑。随着知识的深入发展,目前创新已不再是以往方式上选择,而是需要逐步探索知识的真意,在问题上寻找更为简单的解决方案。知识是创新的前提。

为更好地满足社会创新的需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为学生丰富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兴趣的延伸,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知识向社会技能转化。此外,教师应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采取多种手段锻炼学生能力,并在其中逐渐发现学生潜能,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结合自身一线教学经验,就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粗浅地谈几点建议。

一、造设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创造力

良好的课堂气氛,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提升知识传递效率。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对于教师的惧怕,导致课堂气氛十分沉闷,学生知识吸收能力也随之下降。教师应为学生塑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其能够大胆地回答问题,并表达自身想法,教师对于不成熟的建议加以指正,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热情。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弱势群体只有在毫无压力的环境中,才能够释放自身的创造天赋。因此对于学生而言,环境十分重要。同时教师要注重自身的教学方式,当学生发生错误时,应合理地引导,而并非将观念强加于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进而更好地开释天性。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课堂学习的互动性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吸收知识,并逐步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传统教学中最大问题便是过于压制学生的天性,使其必须听从教师的建议学习,进而造成了学生和教师思想观念的一致,这种教育方式,将导致学生缺乏独立人格,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方式,由以往的灌输式教学,向引导式教学过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引导教学时,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并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具体执行过程中,教师可向学生多提问,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并在问题的设立上,尽可能的贴近生活,引发学生思考。在得到学生答案之后,教师进行整理和归类,通过答案的汇总,帮助学生开拓思维。而一些问题学生无法解决之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寻找答案。如《骆驼梨花》一课,教师讲解知识之后,可以向学生传达叙述手法的知识,学生得知相关信息后对该篇课文进行探讨,之后教师会获得不同的反馈意见,进而结合倒叙、插叙等运用方法进行深入讲解,引导学生通过叙述手法再次品读文章,找到文章对自身情绪带来的起伏,进而对几种叙述手法产生了深刻的记忆。

三、创设温馨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意识

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对于情境教学的研究愈加深入,进而发现:不同的情境能带给学生深入思考的氛围,合理的进行情景教学,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扩散。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挖掘学生主观思维与课文的连接,如《皇帝的新装》一课,学生对于丑态万千的人群深感兴趣,却又并不理解他人对皇帝奉承的做法,而文中幼稚的孩童却能讲出真话,因此笔者采用提问的方式,使学生思维与文章的孩童产生共鸣,以培养学生的优越的品格,问题为:“是否在你们身边也有着像奉承皇帝那般的人?”学生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从其反馈信息中得知,学生均已学会了如何讽刺虚伪的意见。该方式不仅调动起了学生积极性,也将其思维彻底的激活。

四、提出质疑引导思考,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思考能力

任何人都有着对周边事物怀疑的天性,但是因为某种因素,而导致一部分人缺乏怀疑的勇气。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很多内容与现代社会有所差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主动寻找真正的答案。许多学生不敢向教师质疑,是因为自身缺乏勇气,怕教师迁怒于他,因此把问题封锁在思想中直至遗忘。该状况下,教师应对学生做出相应的承诺,任何教师都不会因为发生错误而迁怒学生,这是作为教师的基本素质。在教师收到学生问题时,应第一时间给予表扬,使其更为勇敢的思考,并带动其他学生参与其中。另外,教师应加强学生思维训练,教会学生合理思考问题的逻辑方式,通过不断的归纳和总结发现新问题。

此外,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该与学生不断进行互动,因为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传递者,同时也是思想的引导者,学生会根据教师的行为改变自身的认知,因此,教师进行创新,能够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其创新可以在各个方面实现,如一些严谨的短篇小说,教师将结尾去除,要求学生进行设计结尾等。不仅改变了教师以往的教学方式,同时也能够不断激发学生创造的天性,使其更好地投入到创造之中。

总而言之,合理的激发学生创新,需要教师大胆尝试、不断探索,寻找能够激发学生创新天赋的关键点,将语文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效结合起来,开拓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其在未来能够成为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波.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初探[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1(07)

【2】叶淑容.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J].考试周刊,2009(29)

创新教学法论文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创新能力 意义 方法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课堂教学必须自觉地接受创新教育思想的熏陶,把创新教育思想衍化为自觉的教学行为。语文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作用。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立足自主,着眼创新”,即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教育。

一、小学语文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原因

(一)给予民主气氛激发创新思维

在最能表现教师尊严的课堂上,教师一直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因此,所教的学生在知识的吸收时“循规蹈矩”,在邀游科学海洋时“安分守己”,“不敢越雷池一步”。显然,这样的课堂氛围压抑甚至扼杀了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小学语文教育在教学的最初阶段,创新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我们应给于民主的氛围,激发创新思维,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

《课程标准》中指出:“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切实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探索规律,给学生更多的想象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在这期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行创新教育,这样可以根据学科性质、语言特点,凭借教材和其他教学媒体,在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敢于表达,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方式

从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方式。发散自己的思维,以多角度思考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也可以使学生摆脱课堂传统教学的速缚,避免成为应试教育下一个学习的书呆子,不断的解放学生的口、手、脑,使学生能自主处理学生和老师、学习与玩的关系,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多学习和运用相关的知识,提高应用的能力,这样的学生才会在踏入社会后,发挥自己的长处,为社会做贡献。

(二)培养适应时展要求的人才

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现行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当前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不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才会使的学生从根本上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开拓自己的思维,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培养适应时展要求的人才,提出一些符合时展的新观念,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社会的新要求,适应当前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出一份力。

(三)增强人才竞争的实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能力是未来人才的一个核心素质,必须从小培养,打好基础。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一方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人们学习和掌握各门知识的基础学科,在基础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小学语文又是基础之基础,所以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尤其重要。

三、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造和谐的民主课堂气氛,为渗透创新思维提供环境

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根据课文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气氛,以身临其境的方式让学生表达课文中主人翁的心里活动,同时,也可以组织一些课堂辩论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辩论,不分对错,只要理由充分就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手段。实践表明,在教师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时,学生思维跳动最为活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不同的提问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创新思维。

可以根据课文既定的内容,挖掘教材中的亮点,在可提问之处向学生精心设置疑问,进行质疑性的课堂提问,引导学生对学生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刻思考。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提供的情景进行设想性的提问,针对课文内容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进行发散性思维的提问,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层面运用推测,联想,假设等形式指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三)渗透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所学的内容,基于社会的一些话题,给学生提一些假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去想象这样的情景,不仅可以使学生扩宽知识面,更提高了其大胆设想、发散思考的能力,为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创新教学法论文范文4

1.启发示教学

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注重教师的启发与学生的参与。课堂上,教师根据经济社会热点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师生间形成良性互动。但提出的问题本身既要有一定深度,同时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既培养了创造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又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授“价格歧视”理论时,可以让学生讨论在国内很多公园中,针对国内游客和国外游客为什么收取不同的票价?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施行这种差别价格政策才能有效呢?可以启发学生运用三级价格歧视的概念与理论模型进行讨论。由于国内外游客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同,采用差别价格政策能使公园获得更多的利润。但这样种策略的实行是有条件的。首先这种产品必须是一个完全垄断的市场,黄鹤楼公园全国仅此一家,即使收取高一点价格,外国人也不会放弃到此一游。第二,必须能把不同市场或市场的各个部分有效地分割开来。公园可根据国籍、肤色、语言的不同来区分中国人和外国人,对他们实行差别价格。第三,各个市场必须有不同的需求弹性,中国人和外国人的需求弹性不同。外国人的需求弹性比中国人小得多,因而定高一点价格的门票并不会影响他们游览黄鹤楼。接着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现实中还有哪些情况下实行了这种差别价格策略。为了调动学生对启发性问题进行回答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激励措施。如凡是自愿回答启发性提问的同学,如果回答能自圆其说,期末平时成绩可以酌情加分。

2.案例教学法

例如在学习《宏观经济学》中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时,可以将我国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两种政策的实际操作过程向学生进行介绍。首先将此段时间的政策操作分为六个阶段,分别介绍每个阶段实行相应操作的经济背景,实行松紧搭配的原因,取得的效果,最后再对政策的混合使用进行评价。这样就结合了IS-LM模型与财政、货币政策运用的原理,解释了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实践。第一阶段是1988.9-1990.9,此阶段实行的是“紧财政紧货币”的双紧政策。第二阶段(1990.9-1991.12),实行“紧财政松货币”的搭配。第三阶段(1992.1-1993.6),实行“松财政松货币”的双松政策;第四阶段(1993.7-1996年底),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第五阶段(1997-2002)实行适度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第六阶段(2004年—2007年)“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还可以联系2008年金融危机后欧美各国经济的不景气,分析各国政府在应对危机时采取了哪些宏观调控的政策以及原因。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又联系了实际经济问题,培养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确定一个感兴趣的知识点并联系一个实际问题进行案例分析,该组同学自己制作课件,然后到讲台上为大家陈述,最后由老师就这个知识点应注意的问题进行点评。这种方式可使学生增强主动学习的兴趣,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精彩陈述,学生必须对理论熟悉于心并灵活运用,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通过讨论,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所以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应尽量在学到相关知识时寻找现实生活中比较贴切的问题进行讨论,这样可以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专题讨论+课后小论文形式

在完成理论讲授、材料分析后,就要结合社会现实并针对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的特点,紧扣所学的理论内容,拟出相关思考题,进行实践性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引发讨论和辩论,把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引向更深层次。

1.专题讨论

教师可以在某个理论系统讲授之后提出一个专题,让学生分析讨论,教师在其中可以适当进行启发式提问,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例如在学习分配理论这一章时,其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一个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所以上课时首先提出问题———公平与效率谁为先,让学生们根据所学的理论和现实情况各抒己见。有的同学从政治学的角度,有的同学从经济学的角度,还有的从富人、穷人的角度分析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阐述了到底以公平为主还是以效率为主。最后,教师结合大家的讨论结果,得出大多数同学认可的观点,即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分配,比平均分配更有经济效率。但是按市场原则分配也有不公平的地方,政府应该对社会收入进行适当的再分配,以兼顾公平。通过这样结合实际的分析,使学生们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感受到经济学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2.组织专题辩论

这主要是选择一些综合性案例,将学生分为正反两组,以辩论会的形式进行案例教学。如“人民币应该升值吗”、“我国现阶段应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还是扩张的货币政策”、“政府与市场的边界问题”等专题都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辩论。在辩论完后还可以要求学生就这些问题写出小论文,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也可启发学生就身边的一些热点问题用学过的理论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知识,锻炼经济思维能力,还可以促使学生去查阅大量资料,拓展知识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创新教学法论文范文5

[关键词]古代文论研究生 创新能力 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王晓恒(1975- ),女,吉林农安人,长春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论及中国现当代文学。(吉林 长春 13003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长春师范学院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生创新课程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152-01

一、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古代文论又称中国文学批评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基础课程,是中国古代文学和文艺学专业研究生课程中的重要课程之一。作为一门文学理论课程,中国古代文论在中文学科的课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是由课程的自身性质决定的。

在高校研究生课程中,中国古代文论课程是中文专业古代文学和文艺学研究生的基础课程。从研究生古代文论课程的学习看,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是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要繁荣新文艺,建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理论体系,需要总结和继承古文论遗产,因此探索研究生古代文论课程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二、现有教学模式分析

从我国高校现有的研究生教学来看,中国古代文论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以文论史为讲述重点,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过程进行比较全面的介绍,即按照历史发展线索介绍古代文论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文论思想和代表性文论家及文论作品。基本以教师讲授为主。二是以对中国古代文论的重点篇章分析为主,从篇章分析带出文论发展历史。基本以学生阅读为主,教师辅助分析。

以上两种教学模式都存在一定问题:第一种教学模式虽然能比较全面地向学生介绍文论的发展历史,使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但对研究生教学来说不太适合。大部分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已经学习过这门课程,对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培养科研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模式达不到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与要求。第二种教学模式侧重作品研究,虽然从形式上与本科生的教学有了区别,但从内容上来看还是以文论作品的阅读介绍文论思想,对学生来说是机械学习,不利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三、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模式探索

对于在本科阶段已经掌握中国古代文论基础知识的研究生来说,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创新思维和理论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学的重要目标。研究生教育要求学生对研究的领域有自己的观点,能够发现并探索新的研究领域、拓展研究空间,为进行独立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因此,研究生教学不能只注重基础知识的灌输,还要注重从多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1.区分教学对象,明确培养目标。对于研究生来说,中国古代文论课程授课教师大多数是多年来从事本科课程教学的教师,基础理论知识十分扎实,但也会出现一个误区,即习惯性地把本科课程教学模式运用到研究生教学中来,没有明确区分教学对象,无法正确地贯彻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不能很好地达到研究生人才培养中强调的注重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从上述分析的两种教学模式来看,第一种明显是本科教学模式的延续,第二种虽有所改变,但也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更像是中国古代文论作品选课程的演变。两者都是由于没有认真研究授课主体、区分教学对象造成的。在教学中要首先明确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他们所需要的不单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锻炼理论思维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应该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探索和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课程的教学中使学生的能力切实得到提高。

2.转变教学观念,完善培养目标。素质教育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对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要求更高。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更新教学理念,准确地理解研究生教育的内涵。

首先,要明确传统的以授受为主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合研究生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从传统教育思想中的“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观念转变。要意识到传统教育中形成的“教师中心”的教学机制在研究生教学中应该向“学生中心”转化,以发展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为主。过去的“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研究生教育培养,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无法使学生参与到问题的研讨和拓展研究中来。在研究生中国古代文论课程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建构起“以学带教”的新教学模式。例如,针对古代文论文学化的课程特点,把古代文论的重点篇章布置给学生,先做文学层面上的阅读,在课堂授课时让学生结合具体的作品来理解并讲解文论思想,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其次,从研究生培养的教学目的来看,要明确“发展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观,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针对中国古代文论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进一步完善培养目的。根据中国古代文论课的理论课的性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对研究生来说,在学习和科研的过程中时时处处要以理论支撑观点,对中文专业的古代文学的研究生来说,不了解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思想,很难深入透彻地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对文艺学方向的研究生来说,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是重要的方面。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把具体理论的分析讲解与普遍规律的深入研究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理论思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具体理论分析文本的能力。

3.创新教学方法,拓展研究空间。教学方法在教学模式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使用何种教学方法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在研究生古代文论课程的教学中,应该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研究空间的拓展。

首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研究型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不但掌握知识,更能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例如,在中国古代文论课的授课中,可以采取以问题带动研讨、以研讨带动科研的方法,边学习边研究,巧妙地把学习与研究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研究的能力。再如,可以在授课前进行重点内容提要讲解,设定一些问题,组织大家讨论,也可以把问题先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并以报告或小论文的方式在课堂上进行论述。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可以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其次,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针对一些比较难理解的问题,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启发式的引导,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在古代文论中,关于“灵感”问题的论述,在陆机的《文赋》中首先以“应感之会”进行了形容,可以联系西方文论史中柏拉图对于“灵感”的论述引导学生分析,从中西的比较中,深入理解文论问题。还可以从古今文论的论述上来理解古代文论思想,例如,关于文学的本体论,当今的文学概论教材的论述已经十分详尽,有“劳动说”“游戏说”“巫术说”等说法。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对这一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文学“源于道”。可以把古代文论家的论述和当今的文学理论的基础知识进行对比学习。通过中西、古今文论的多方面的对比学习,开阔学生的理论视野,拓展学生的学术研究空间,培养学生多层次的创新研究思维的展开,增强学生在科研领域的创新研究能力。

总之,在研究生中国古代文论课的教学中,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模式的更新,多方面、多角度地调动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教学实践培养高素质的研究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创新教学法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教师教给学生最重要的内容是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学会学习的切实可行的途径。

创新性思维是创新性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力求将学生从传统教育“读死书、死读书”的通病中解放出来,从单纯的学生追求“学会”向学生“会学”转化,最终达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功能乙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方面探研高中语文创新教学策略。

一、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习惯

课堂教学中,采用直接激励和间接激励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直接激励。直接激励是指教师采用教学语言或各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或作用于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较快进入创造性思维的阶段,并产生创造性思维成果。具体方法有:在教学中充分采用“扩散性问题”进行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采用让学生讲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来讲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过程;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充分注意教师对学生在感情、情绪上的交流、对创造性思维的激励作用;在教学中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影响对创造性思维的激励作用。

2.间接激励。间接激励主要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消除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抑制因素,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具体做法有: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成果超越了教师所设计、安排和期望的轨道时,不强行地力图将学生的思维过程重新纳人教师设计的轨道,不以教师的思维成果和教材上的内容去束缚学生的思维,也不采用粗暴的手段和语言中断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思维过程;就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而言,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宜采用批评、训斥、蔑视的语言来取笑、讥讽学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不宜过细、过小,要有较大的内涵,不致使问题本身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产生抑制;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进行和成果的显示,要有足够的耐心,要注意消除教师的急躁情绪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抑制;充分扩散,延时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扩散思维要充分进行,但对于扩散思维得到的各种想法,解法要推迟作出评价,不一定每一种都在课堂上详细地讨论,要有取舍,有的问题可在课堂上讨论解决,有的可让学生课下研究和讨论。

二、利用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习惯

应该说,语文阅读教学能为创新教育提供广阔无垠的天地。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努力挖掘阅读教学的“创新点”,使创新教育之锤敲得准,敲得巧,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营造大的课外阅读环境的基础上,还要在语文课中有一定的时间作专门的课外阅读指导,系统地指导学生的阅读,并给课外阅读制定明确的目标。这样,既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突出了人文精神,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又搭建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体会、抒感;在朗读、理解、体验、交流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了启迪。

三、利用单元整体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学会读书,获得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方法,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好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在单元整体教学中分以下几步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以便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单元整体学习方法。

具体方法;要求学生搞好每单元开课以前的预习活动;在教与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好总结。将所列内容分条责任到人,在学习中已解决的问题,要及时的归纳总结答案;每单元结束后,做好单元知识的总结方法的归纳、能力的展示工作;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查漏补缺,取长补短,全面深刻掌握知识和方法,更好地培养能力和合作意识。

这些方法,能够促使学生自主钻研,很好地掌握了单元整体知识,最终获得对他们今后人生都有明显助益的诸多方面的能力。

四、利用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习惯

创新教学法论文范文7

关键词:创新创业;工科院校;教与学模式;改革创新

0前言

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热点。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主干,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培育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1-2]工科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应当积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利用相关工程技术知识来进行产品创新和产品研发设计能力,并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实现产品向商品的转化,从而实现自主创业。基于以上,本文结合实例,简要探讨了创新创业教育下工科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相关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世界各国积极注重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美国哈佛大学早在1947年就开设了面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课程,政府、高校及社会机构联合建立了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体系;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则实行“导师制”教学模式来实现差异化教学,以此来培养创新型人才。相较于国外来说,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为了促进经济转型和发展,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上做出了重要努力。2002年,教育部对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进行了创新创业教育试点,2008年,教育部建设了多个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试验区,2012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3]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包含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个层面,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创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举办一些创业参观活动,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一种转变和革新,将高校教学模式与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无缝对接。工科院校肩负着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重任,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在创新创业教育下,工科院校应当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形势,从教学模式的改革着手,促进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对接,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积极提升工科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这对于扩大大学生在就业、促进社会经济创新发展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

2创新创业下工科院校开展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1)适应时代经济发展和变革诉求。着眼于世界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社会产业链条不断变化,我国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4]社会经济发展是教育事业的领航器,建设创新型国家必然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应运而生。因此,工科院校需要积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以此来将工科院校打造成为教学、科研、生产的一体化基地,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输送更多的人才。(2)凸显工科院校竞争力的契机。在创新创业教育下,工科院校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必然趋势,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实现特色化教学,避免办学趋同性,有助于提升院校的竞争力,打造特色院校品牌。(3)实现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要路径。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每个人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而创新创业教育着眼于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培养,目标在于促进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工科院校为了缓解就业压力,需要积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对接,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发展,以此来实现学生个体发展。

3工科院校教学理念和教学特征分析

3.1工科院校教学理念CDIO是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工科院校教学理念的基础,CDIO主要表现为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现)和Operate(运作)。即以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整个生命周期为基础,对产品进行系统性的设计,以此来对学生职业能力、交流能力及团队配合能力进行培养,同时提升学生产品构思、设计及实施运行等综合素质能力。[5]对于工科类院校来说,其课程有着显著的技术特色,实践性与综合性较强,要求学生不仅要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掌握,同时要具备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推进CDIO理念,重新构建教育模式,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体系、课程体系、评价机制及实习实训等诸多方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素质提升等教学目标融合在一起,真正实现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对接。3.2工科院校教学特征在创新创业教育下工科院校的教学特征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师及学生互动等方面体现,具体特征总结如下:工科院校涉及到的专业课程大多理论性较强,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6]从课程内容上来看,工科院校涉及到的课程知识面广泛,且知识更新快速,尤其在创新创业教育大力开展的背景下,许多工科院校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都融入了创新创业专业课程,这也无形之中增加了工科院校相关课程的教学难度;工科院校相关专业课程还有着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教学目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在创新创业教育下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在课程体系构建上,不仅涉及到理论课程,还涉及到实验教学、项目教学及实践实习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这就要求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以此来更好地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

4创新创业教育下工科院校教学模式改革

4.1教学内容上文中提到,工科院校学生有着基础知识丰富但实际动手能力较弱的特点,因此,有必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应当以教学大纲为基础,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同时注意各个专业学科之间内容的交叉和联系,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在知识讲授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基础理论和原理的讲授,同时应当融入领域中的新技术,并将专业领域内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前沿创新知识搭载到教学内容中。[7]此外,工科院校专业课程涉及到的知识相对庞杂,不仅涉及到理论分析与计算、工程建模等抽象性和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同时由于相关知识更新快速,涉及到众多前沿技术,许多专业教学模式中都融入了创新创业教育。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应当有效梳理教学内容,以知识难易程度、重要程度及学生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为根据,对教学内容进行层次性划分。在基础层阶段,主要进行理论知识、基本实验及参观实习等方面的教学,积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提高阶段主要以专项训练、科研项目、专题讲座及案例训练为主,积极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探索能力,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和创业能力。4.2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不仅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是连接教与学的重要纽带。教师应当综合考虑课程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实际学情等多方面因素,合理的选择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灵活应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合作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局限性,让学生在掌握扎实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工科院校不同专业课有着不同的特点,教师应当以此为依据,结合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求,采用“课堂教学+实验实习+项目设计+创业训练”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于核心专业课教学来说,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灵活采用网络、多媒体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学内容讲授,同时将创业训练、创新竞赛等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活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对于偏重于工程实践的专业课来说,应当适当增加项目实训、参观实践、实验教学等学时的比重,以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及探究教学法为主,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实习实践有机结合到一起,以此来深化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4.3考核方式对工科院校课程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有利于发挥引导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导向作用,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创业素质的培养。在考核方式上要打破传统以试卷考试为主的考核的局限性,坚持以学习过程为主导、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灵活采用技能考试、小组团队测评等多种考核方式,考核重点集中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上。考核内容要增加实践性、拓展性及涉及到创新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团队配合和技能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5实例分析

自2013年起,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全面开展“教学模式改革”,“自动控制原理”作为主要专业基础课赫然在列。本文以“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模式改革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及考核方式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具体的改革方案。5.1教学内容改革“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化及电气工程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主要从时域、频域和复频域的角度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并探讨非线性系统的分析方法。要求学生逐步掌握“定性、定量分析、仿真实验和实践应用”的研究思路,提升学生的理论研究和创新实践能力。课程总学时为80学时,改革前理论教学72学时,实验教学8学时,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理论教学,不符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要求。本文以模块化思想为基础,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下工科院校教学需求和教学特点,将整个课程教学细分为四个模块。(1)理论讲授模块(56学时,占总学时70%):主要包含六方面内容:①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让学生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式,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稳态和动态性能要求;②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讲述复频域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和求取方法、梅森增益公式的正确理解和应用,奠定学生学习的理论基础;③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从整体上介绍线性系统的稳态与动态性能指标,典型系统的时域分析法,重点掌握二阶欠阻尼系统的分析方法;④线性系统的根轨迹分析法:重点讲述根轨迹的绘制法则及利用根轨迹分析系统性能;⑤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重点掌握频域特性的绘制方法,利用频域法分析系统的性能,组织学生进行专题探讨,探讨BODE图和NYQUIST图在实际系统的应用,并引导学生拓展思路,提出关于频域法分析的新想法。⑥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探讨校正环节对系统性能改善的作用。理论讲授内容学时虽然有所减少,但内容更加精炼,重点突出,为后续实践教学奠定扎实理论基础的同时,融入了学生探索的相关内容,有利于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2)案例分析与综合训练项目模块(12学时,占总学时15%):选取一级和二级倒立摆、智能寻迹小车等先进性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系统数学模型建立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控制理论在实践中的具有应用;综合训练项目主要以“自选被控对象数学建模”、“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撰写研究论文”为主。通过综合训练项目让学生了解如何从工程背景下提取系统的数学模型,以及先进控制理论的应用是提升系统控制质量的关键。通过案例分析与项目综合训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并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拓展,此外,综合项目训练可以与工科院校相关创业项目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3)实验模块(8学时,占总学时约10%):实验模块主要包括二阶系统过渡过程研究、控制系统的校正、控制系统的半实物仿真等,实验的选取要有着典型性和创新性,通过实验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设计实验讨论和探究,引导学生展开思维进行工艺创新等。(4)实习与实践模块(4学时,占总学时约5%):与当地企业进行合作和交流,到实际企业观察控制系统的具体构成和操作流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5.2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特点,对传统偏重于讲授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灵活使用启发式、探究式及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举例来说,线性系统频域法、非线性系统分析等是课程中的重难点,涉及到的知识相对抽象,不便于学生的内化吸收,此时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合理的引导与启发来发散学生思维;在讲解频域分析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工程实例对频域法的详细过程进行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微视频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频域分析方法的特点呈现在学生面前,最后对频域法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进行总结和探讨。5.3考核内容及方式改革考核方式遵循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考核内容适当增加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项目设计等与创新创业教育息息相关的内容,最终设计考核方案如下:①平时成绩(10%):主要对学生上课出勤率、听课认真程度、思维拓展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考核;②项目设计(20%):主要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项目设计能力及创业素质等进行考核;③实践动手能力(20%):主要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等进行考核;④考试成绩(50%):在试卷中增加实际应用试题,考核学生的创新思维。6结论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下,工科院校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是十分必要的。而工科院校教学有着知识更新快速、基础理论繁杂及学生动手能力较弱的特点,基于此,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工科院校教学模式的改革方案,实例分析表明,此方案能够与创新创业教育良好对接,有助于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

作者:任志玲 李巍 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琼.知识运用与创新能力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6.37(3):62-67.

[2]胡文龙.工程专业认证背景下的高校教师教学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73-78.

[3]孙伟,王美,费兆奎.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科学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1:51-53.

[4]肖国红,周梅,弓清忠.工科类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基于集美大学机电工程专业成功案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7:43-45+90+128.

[5]宋之帅.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

创新教学法论文范文8

一、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

创新教育精神、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知识、创新心理特征及其他一些重要的相关素养是形成和发展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基础,也是教师自主而有效地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条件。教师应当具有营造适应创新教育需要的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的能力,建立起开放、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以有助于学生求新求异的批判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还要善于对学生进行研究,这对完成创造性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合理性及实效性均有益处。教师应掌握了解学生的方法、增强对学生个性、潜能等方面的研究能力。只有这样,才有条件进一步发展其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能力和开发学生潜能的能力。教师不仅自身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还要具备塑造学生人文精神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实现创新教育,关键是教师的素质。作为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品德素质、精湛的业务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高尚的人格素质,这样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培养出适合时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从总体上是基本符合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素质的,但也必须承认为数不少的教师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不能够与时俱进,还是简单地把自己理解成党和国家政策的传声筒,而不是将自己看做学生精神成长的训练师。不少教师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等基本问题懒得思考,将具有创新精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讲得枯燥乏味、支离破碎。因此,要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第一步就是要解放思想,要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本身,要将活的马克思主义讲活。第二步是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培训,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让大部分教师学习和掌握创新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第三步是要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创新教育

[收稿日期] 2014-06-03;[修回日期] 2014-06-24

[基金项目] 商洛学院科研项目(07sky007,07sky008);商洛学院教改项目(13jyjx141);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13A001)

[作者简介] 张秦中(1963-),女,陕西合阳人,商洛学院五级科员,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李龙强(1971-),男,湖北荆州人,陕西商洛学院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商洛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有机融合的操作程序。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教育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创新型的德才兼备的人才。两种教育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如果能够相互结合、协同作用,就更能发挥育人功能和人才开发功能。

二、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创新教育元素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材目前是05方案规定的四本书、五门课,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本教材四门课加上“形势与政策”课程。这五门课程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修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历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动态——形势与政策”。可以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的红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体化的体现,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是社会创新的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解释中国的现象和改造中国的现实,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生长点,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生命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中国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历史。

创新的本质就是主体遵循一定的规律将不符合特定目的的对象体系变换为符合特定目的的对象体系的过程。人类之所以能够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不断创新。善于创新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根本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更多更好的中国梦的前提。一个不具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或迟或早会被历史所淘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蕴涵着丰富的创新教育元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人类社会的本质与发展规律”中就蕴涵着创新是人类进步的动力的思想。资本主义社会的最新发展趋势、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等内容中也蕴涵着“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的思想。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关于中国精神的章节就包括创新的时代精神的论述。同时在大学生素质的论述中也蕴涵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内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整部教材从1840年开始展开,贯穿着“保守 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创新导致进步、进步就能胜利”的思想。清政府中的保守势力扼杀戊戌变法最终导致政府垮台。马列主义传入中国后,先进的中国人将这一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后进行实践创新,推动了大革命高潮的到来。后来一些教条主义者墨守成规,不能够依据中国实际进行创新,最终导致中国革命的受挫。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进步力量大胆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使中国的局面柳暗花明。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本教材也可以直接命名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没有理论创新就不会有毛泽东思想、也不会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理论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构成的完整体系。

《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可以理解为在日新月异、日益复杂的新形势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如何因时制宜、与时俱进,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动态过程。在这门课程中蕴涵大量创新教育元素,如每年的诺贝尔奖、每年的科技进步、每年的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等。

上述散放在五门课程中的创新教育元素必须进行整合,使之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以整体的力量去实现创新教育功能。可以从整体上制定一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创新教育实施纲要》,统筹安排创新教育的内容和节奏。将散放在五门课程中的创新教育元素整合为一个专题“马克思主义创新观”。

该专题可以包括如下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理论;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创新中华、和谐世界的中国精神;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创新素质;当代世界的最新创新动态。

三、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教育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教学方法使用得是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效果甚至成败。所以,加强教学方法的学习和研究,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对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是当前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学存在着“五多五少、五轻五重”的现象,即知识系统化多、抓重点少;理论讲得多,联系实际少;演绎方法多,归纳方法少;内容重复多,新信息少;课堂教学多,社会实践少;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灌输,轻启发;重明理,轻导行;重理性说教,轻情感激发;重言传,轻身教。另一方面,在现有条件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又难免会受到时间、空间、教师个人素质、学生整体素质、设施甚至教学经费等因素的影响,所有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是: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希望以最受学生欢迎、最有效的方式和手段组织教学,却依旧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以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将丰富的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不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在视觉、听觉、思维和创新上的诸多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的特点,对教学方法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认识问题、教学的环境问题,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等,都需要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来加以解决。

近年来,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也逐渐得到深化,取得很多优秀成果。目前,已经逐步形成互动式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等几个大的类型。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相应的局限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将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机整合,以实现优势互补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选择与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与本人优势相协调的教学方法组合。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在教学方法现代化发展趋势的过程中,教育科研的重点应是各种方法结合的理论和实践,以及根据相应条件选择一整套最佳教学方法的理论和实践,即应重点发展教学方法最优化的理论和实践。用最优化方法培养人,培养最优化发展的人。所谓最优化,就是在给定条件下价值最大化。

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在探讨、质疑、竞争、合作等活动中形成信念、提高能力、养成习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包括:一是强化三大认同,即强化大学生对中央政权、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强化对社会规范、社会秩序、社会理想的认同;强化对普遍真理、普遍规则、普遍价值的认同。二是培养三大能力,即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参与实践、自主实践、创新实践的能力;培养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为指导进行自我认知、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三是养成三大习惯,即理性思考、理性表达、理性行动的习惯;善待自我、善待他人、善待自然的习惯;守信、守德、守法的习惯。

从认识上解决“以学生为本”并不困难,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落实“以学生为本”难度很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普遍较差、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程度普遍偏低,这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共识和定见。我院左晓民教授、王思怀教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宝贵的探索。提出的主体多维式教学法、五步教学法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国内学者在专题式教学、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这些教学方法在普通高校运用起来困难重重,老师们运用时很难得心应手。根本原因还是没有寻找到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国内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研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没有正面回应大堂课的现实。许多教学方法并不适宜100多人的大堂课。教学方法的创新不是用一种方法取代另一种方法,而是找到适合于任课老师、适合于学生特点、适合于课程性质的教学方法体系。教学方法体系因人而宜、因时而宜。以学生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逻辑起点。只有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积极性主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是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引导大学生参与互教自育的实践才是最好的实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向体系化、人 本化、实践化方向发展是比较明显的趋势。

通过理论研究和教改实验,探索出一套便于教师掌握而又受学生欢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Mutual-teaching and Self-educating)。该模式以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将学生的团队精神与主体精神巧妙耦合,将各类教学法进行优化组合,实现用最优化方法培养人、培养最优化发展的人这一根本目标。

“互教自育”教学模式以发挥教师积极性为主的专题式教学、以案例说理的案例教学法、团队学习法、实践性教学、研究性教学等方法融为一体,将其简化为便于师生操作的流程,即五环五步。

学生的学习任务分为五环:

第一环:听,听老师讲课、听新闻联播、听学术报告、听同学发言、听家长嘱托;

第二环:看,看经典影视作品、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看祖国大好河山、看社会发展新变化、看社会前进中的新问题;

第三环:讲,学生讲演、学生讲课、学生辩论、学生谈体会、课堂发言。

第四环:唱,唱国际歌、唱国歌、唱国内外经典歌曲、唱励志歌曲、唱校歌。

第五环:行,搞调研、写论文、做志愿者、学雷锋、勤工俭学。

教师的教学进度分为五步:

第一步:分,以8到10人为一组将大班分组,将理论教学内容分解成专题,将实践教学内容分解成项目,每组分配大致相同工作量的任务;

第二步:导,教师要对各小组长进行辅导,把其培养成小老师,由其对组员再进行工作辅导;

第三步:选,各小组在内部对其成员的各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比,推选代表本组最高水平的项目负责人准备参加大班评比;

第四步:赛,选择活动场所进行正规比赛;

第五步:评,学生分别给组长的组织能力打分,学生在自评、互评的基础上给任务完成情况打分,在此基础上教师出学生的最终评价。

我国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实行大班教学,规模从70-300左右不等,一般以120人左右居多。采用这种大堂课教学的主要理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不够、教室也不够。大堂课教学的效果总的说来不尽人意。近年来各高校 “大力提倡运用启发、点拨、诱导等多种教学方法.重视和提倡综合、归纳、渗透为主的教学方法体系,灵活使用案例式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悬念诱导式教学法、信息反馈式教学法等,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

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也在进行考试方式的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起着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关键作用。考试改革的思路和措施是: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充实考核内容、考核形式多样化、评价方式多元化等。”[4]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两翼,既要晓之以理,也要践之以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过程实践性的增强决定了在考试中要体现理论结合实际的内容。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应利用假期、周末和课余安排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对基本国情的了解,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察、分析、解决社会问题,并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为了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使学生能更好地主动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要把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形式作为考试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把实践教学制度化,通过调研报告、小论文、热点专题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5]

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来讲,大堂课适合于情感教育教学而不适合于理论教育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大趋势应当是统分结合,即大班互动与小班辅导相结合。可以这样讲,如何突破大堂课教学瓶颈是摆在全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前的一道创新课题。基本思路是首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一体化,减少相互重合的内容,将教材体系转换为课程体系,再将课程体系整合为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在课程一体化基础上进行小班授课与大班授课的对比实验。最后在基本不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平均工作量与课程体系基本信息量的基础上减少培养方案的授课时数,普遍回归小班教学。

参考文献:

[1] 林桂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教育:教师素质是关键[J].理论探索,2011(19):56-57.

[2] .真正使创新创造落地生根开花结果[D].科技日报,2013,10(23).

创新教学法论文范文9

关键词:TRIZ理论;创新教育;电工电子

作者简介:王兆华(1980-),男,江苏海安人,江苏大学管理学院,讲师;黄丽(1977-),女,甘肃天水人,江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镇江 212013)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011-02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思考教育问题就不能离开这个重大的课题。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中,创新精神是指创新人格特征,是主体创新的内部态度与心向,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情感和创新意志三大方面。创新能力是创新的智慧特征,是主体创新的活动水平与技巧,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两大方面。总而言之,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综合的创新素质。

创新教育在20世纪中期就受到各国重视。二战结束后,美国率先开始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70年代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跨世纪人才的目标,80年代提出面向21世纪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以提高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创造性科技立国”的口号,把培养创造性人才作为基本国策。我国从90年代末也开始了创新教育的研究。[1]

传统的创新理论及方法非常多,常用的有试错法、头脑风暴法、形态分析法等,但这些创新方法过多依赖人的心理因素,其过程具有很大的无序性、随机性和偶然性,造成可操作性不强,难以寻找其规律,难以大规模地推广和复制。[2]相对于传统的创新方法,“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是具有完整体系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和方法,在产品开发和创新领域有重要影响。近年来,一些学者将TRIZ理论引入教育领域,开展基于TRIZ理论的创新教育,指导学生掌握创新的规律和途径,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以期培养创造性人才。本文着重探索在电工电子教学中如何采用TRIZ理论进行创新教育。

一、创新教育需遵循的原则

创新教育是带有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不管采用何种方法开展创新教育,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在创新教育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点:

1.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把学生当主体看待,尊重全体学生,建立融洽、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班级里营造宽容、自由的学习氛围,创造条件给予每个学生均等的学习机会,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不断引导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空间;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协作建立同学间团队合作的精神。[3]

3.引导学生质疑探索,鼓励学生所取得的成绩

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质疑能够欣赏、鼓励,并积极解答。学生大胆的质疑和求异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有利于营造班级创新的氛围。[4]

4.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教学中,积极发现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和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采取不同的鼓励方法和教学策略,提出不同的标准和要求,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TRIZ理论概述

1.基本概念

TRIZ理论是前苏联G. S. Altshuller和一批研究人员在分析了大量高水平专利的基础上,总结出各种技术发展遵循的规律以及解决各种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的创新原理和法则,建立的一个由解决技术问题、实现创新开发的各种方法、算法组成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5]该理论使设计者或问题解决人员能运用前人在不同领域的创新知识和经验快速、高效地解决自己的问题。经过60多年的发展,TRIZ已被认为是一种世界级的创新方法。[6]

2.TRIZ体系结构

经典的TRIZ体系结构包含用于问题分析的分析工具和用于系统转换的基于知识的工具和理论基础。TRIZ分析工具包含:物质—场分析、ARIZ算法、冲突分析和功能分析。这些工具用于问题模型的建立、分析和转换。TRIZ包含基于知识的工具:40条发明原理、76个标准解、效应知识库。这些基于知识的工具指出解决问题过程的系统转换方式。

3.TRIZ创新思维方法

TRIZ的创新思维方法有以下几种:[7]

(1)九屏幕法。九屏幕法是指当前系统、子系统、超系统以及这三个系统的过去、现在、未来组成的九个屏幕的思维方法。该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强的特点,帮助使用者解决生活和工程中的疑难问题,提供清晰的思维路径。

(2)STC算子。STC算子是将尺寸、时间和成本因素进行一系列变化的思维试验方法。该方法打破固有的对物体的尺寸、时间和成本的认识,突破思维定式,得到更好的创新结果。

(3)金鱼法。金鱼法是从幻想式解决方案构思中区分出现实部分和幻想部分,再从这一幻想部分区分出现实部分和幻想部分,这样不断地进行划分,直到确定问题的解决方案构思能够实现为止。金鱼法是反复迭代分解的过程。

(4)小人法。小人法是指当系统内的部分物体不能完成必要的功能和任务时就用小人分别代表这些物体,而不同的小人表示执行不同的功能,重新组合这些小人,使它们能够发挥作用,执行必要的功能。

(5)最终理想解(IFR)法。最终理想解(IFR)法是指抛开各种客观限制条件,通过理想化来确定问题的最终理想解。该方法以明确最终的理想方案所在的方向和位置保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始终向着此目标进行,提升创新设计的效率。

(6)资源分析法。资源分析法理想的系统需要资源,为了能够达到目标中的任何一个目标,系统能够选择最有效的方法。系统有能力利用全部学识和周围环境选择正确的资源。

三、基于TRIZ理论的电工电子教学创新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由电工技术、模电技术和数电技术三大知识理论融为一体、覆盖面广、实践性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是高校机械、电子、计算机、工业工程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目标是使学生获得电工电子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了解电工电子技术发展的前沿,为学习其他相关课程打下理论和实践基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8]

江苏大学管理学院工业工程专业开设电工电子基础课。由于学生大多是文科生,对电工电子相关定理、公式和电路图难以理解,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是学生挂科较严重的一门课。电工电子课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在制订教学方案时要充分发挥试验教学的优势,不仅仅让学生掌握电工电子的技术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才能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书本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应用和举一反三。传统的教学方式常常只是让学生学会了解题,对于应用一概不知,这不符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电工电子课程与实际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很适合进行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意识地进行TRIZ创新理论介绍,让学生理解创新是一种有章可循的途径。具体来说,可从三方面入手。

1.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课堂和生活中的实例

例如,教师可以带来电阻、电容、电感、二级管和三级管等电工电子的元器件,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并比较不同类型电阻间结构上的差异和功能上的差异,应用TRIZ理论的40发明原理分析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的结构、各种不同的电阻是应用在哪些领域、将来还可以进行哪些改进。学生通过实例对创新原理深入理解,把创新方法转化成创新习惯,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TRIZ理论的40条发明原理对解释电工电子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和试验环节很有帮助,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穿插这些原理并进行相关案例拓展,让学生参与互动、相互启发,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2.在电工电子课程设计中,积极应用TRIZ创新分析方法

老师提出问题,由学生将问题转换为TRIZ问题模型,利用TRIZ的分析工具和6种创新思维方法进行分析,然后再利用TRIZ的40条发明原理、76个标准解和知识库工具进行分析,最后得到理想解。具体来讲,就是让学生有意识地运用TRIZ的6种创新思维方法设计出新的实验方案或新的设计思路,逐步培养学生进行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途径。

3.积极引导学生发明创造

成立大学生电子协会等科技兴趣小组,积极运用TRIZ理论和创新方法进行小型电子产品的发明创造,支持学生申请发明专利,设立专门的基金予以资助,激发学生的创新荣誉感。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指导学生运用TRIZ理论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这种方法使他们熟悉科学的、规范的创新活动流程,提高大学生对创新活动的认识和对创新方法的把握。

总之,在电工电子教学中,不仅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应用TRIZ理论这一行之有效的创新方法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束语

创新型人才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将TRIZ理论所揭示的创新规律和方法应用到实践性很强的电工电子课程中,从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和课外电子设计竞赛等方面入手,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晓东,戴悦.高校创新教育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8):7-8.

[2]许德志,熊威.将TRIZ引入到高职创新教育中的研究与探索[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3-95.

[3]俞岩.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S1):247-248.

[4]郑海英.创新教育理论框架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50-52.

[5]曹福全.浅谈基于TRIZ理论的创新教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4):30-31.

[6]檀润华.TRIZ及应用——技术创新过程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陈光.创新思维与方法——TRIZ的理论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