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集锦9篇

时间:2023-03-15 14:56:24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范文1

小说赋予学生的阅读美感相对来说是更为直观和丰富的,给学生的审美愉悦也是立体的,它使学生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引发对社会的思考和感悟。那么如何培养初中生对小说的审美和赏鉴能力呢?这里,笔者以《我的叔叔于勒》一课为例谈一谈小说阅读教学的方法。

一、从人物评价入手,探索“真假”人性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作品酣畅淋漓地揭露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自私冷酷的金钱关系,拷问了人性。从这篇小说入手,教师可以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了让学生体会小说的主旨,教师可以从人物主角于勒开始挖掘。一开始可让学生寻找文中评价于勒的词语、句子或者是段落。接下来,学生会找到相关的称呼和评价:“分文不值的于勒”“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这个流氓”。那么于勒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为何这些评价前后矛盾?“花花公子”是对于勒的评价吗?学生在文本中搜索答案,发现于勒真正的身份是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可是为什么这些评价反差如此之大?这些评价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学生从文本中又可以找到答案:当于勒成了“全家的恐怖”时,他被赶走了;当于勒写信说要赔偿父亲的损失,发了财一起快活地过日子时,他成了全家唯一的希望,于是这一家人每到星期日都会到海边的栈桥上盼于勒回来。

那么他们是真的在盼望于勒回家吗?那为什么真的见到了于勒却要避开他呢?课文中有这样的描述:

父亲总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对于勒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

这些描述是对于勒的盼望吗?学生此刻通过梳理思路,发现菲利浦夫妇盼望的不是亲情,而是金钱。当他们真的见到于勒的时候,发现他只是个穷困潦倒的老人,此时于勒被痛骂成流氓,而且菲利普夫妇对他避而不见,生怕于勒拖累他们。

这样学生通过文中这些对于勒评价的语句,看到了冷漠社会的人情冷暖:于勒赔钱的时候,被赶走;于勒有钱的时候,被盼望和赞叹;于勒没钱的时候,被痛骂和逃避。 这就是当时社会现状的真实写照 。

二、解读人物形象,比对分析,理解社会背景

课文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代表着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盼望;第二个阶段,则是他们对于勒的责骂和躲避。

在这两个阶段,为何菲利普夫妇的态度转变如此之大?到底是什么在作祟?学生理解到,这家人无非只是为了得到于勒的金钱,他们把骨肉同胞当成摇钱树。而当十年后一朝相逢,骨肉兄弟如同陌生的路人,这一切都是金钱至上的社会造成的。

那么对于评价于勒的菲利普夫妇来说,他们前后反差明显的态度,凸显了他们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呢?

学生从文本中可以通过母亲克拉丽丝对于勒的评价看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克拉丽丝无情,满脑子只有金钱,非常自私、势利,只管自己的得失利害,只有若瑟夫是纯真的。在文本中,大人都是世故圆滑的,而且是以金钱作为衡量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探究到这里,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何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

学生深入文本探究,就可以找到答案。其实在课文中,作者在传递一个思想:他一直希望人们能像若瑟夫一样,对人多一点同情,能够给这个可怜的人一些友爱和善良。

三、给学生讨论的机会,让他们评说“真、善、美”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由静态知识的占有者转变为知识的动态研究者。这个时候,教师一定要能够给学生一个空间,让学生的才华得到充分的施展,使其个人素质获得提高。

为此我引导学生思考:于勒到底是不是一个令人讨厌的家伙?

我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进行分层次讨论:

第一组可以从反面角度来论证:于勒是令人讨厌的。这就要从菲利普夫妇的角度来看待。

第二组的学生则从正面角度来论证:于勒并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这里,学生就可以从社会背景来分析,从文本中寻找线索,比如于勒写信给哥哥嫂嫂,他并不是没良心,他努力想给哥哥嫂嫂带来金钱。

第三组学生则从社会的角度来考量:为什么于勒会过成这样?第一,他生在那个时代,人人都渴望金钱,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以金钱来衡量。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范文2

关键词:语文教学 细节 教学契机 课堂效果

教学细节,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很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或是一个细小的片段。它是华美乐章的一个音符,是宏篇巨作的一个单词,是万顷波涛中的一朵浪花……它充盈着灵性的智慧,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在语文教学中,及时捕捉在课堂上出现的每一个细节,便能使课堂精彩起来。为此,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挖掘教材,打造细节;精心预设,经营细;关注过程,捕捉细节,我们的语文教学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一、挖掘教材,打造细节

课堂中的细节看似是信手拈来,即兴所得,而实质是一种匠心独运,蓄意安排,它的背后是教师的一种理念,一种思想。细节的设汁源于教师对教材、对学生等的深刻理解与把握,源于对多种教学资源的有效组合和利用。教学中的细节很多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主要源于教师对教材深入的理解和挖掘,作为教师课前应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

我在上《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通过认真备课,深入分析教材,决定抓住"盼于勒"这一细节重点分析。来看一下当时的教学片断:

师: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盼"字,文章哪些细节体现了"盼"字?

生:"父亲总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师:于勒在不在这只船上?

生:不在。

师:你怎么知道?你从哪个词看出来?

生:"竟"表示意外,父亲盼望于勒出乎意料地来到身边,表现他急切盼望的心情。

师:说得好。真是望眼欲穿,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刻相见。还有什么细节体现"盼"?

生:"这封信成了我们家的福音书,有机会就拿出来,.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师:这句话是体现"盼"吗?

生:这句话主要体现这家人高兴、得意,还有几分骄傲的心情,把信给别人看,为了炫耀。

师:还有什么细节体现"盼"?

生:"果然,十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

师:很好,十年时间丝毫没有减少他们的希望,反而增加了。还有吗?

生:"对于勒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这笔毫无着落的钱竟列入了他们的开支计划,可以看出他们急切盼望于勒回来的心情。

师:这位同学分析的在理。文中还有一个细节充分体现了急切盼望的心情。请同学们认真看。

生:"那时候大家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

师:他们真的看到了吗?

生:没看到,是他们脑海中出现的幻觉,人到了急切的程度才会出现的幻觉。

师:说得好,这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

正是老师挖掘出了"盼于勒"这一细节,通过理解分,学生对隐含在语言文字背后作者的情感才理解得如此深入到位。在教学中,这样的例子不少,我想这一切源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正是因为对教材的深入挖掘,才打造出了教学中的精彩细节。

二、精心预设,经营细节

根据教学的需要,或为了实现预定的目标,或为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或为了突破重难点,或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要特别关注教学细节的预设,精彩的教学细节是可以靠教师来预设的。

在进行说明文的阅读训练时,我结合2007年滨州市中考语文试题中《海底飞船》的设计,又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范文3

一、进行同类文章阅读,掌握所学文章的突出写法

如学习九年级下学期《变色龙》一文时,同学们通过认读、解读、赏读三个环节的学习,了解到《变色龙》一文运用对比、讽刺、夸张的写法塑造了媚上欺下、见风使舵、反复无常的奥楚蔑洛夫这样一个沙俄走狗形象。为了让学生对这一写法有更深入地了解,我在这一课的“用读”环节中,选取了契诃夫的又一短篇小说《胖子和瘦子》,通过分析瘦子对胖子前后两种态度的不同,学生们对文章的这一写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把握,进而更进一步体会到契诃夫的小说创作特色。可以说,利用“用读”环节进行同类文章的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文章的写法。

二、多种形式片段练习,掌握所学文章的突出写法

片段练习就是意思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语段练习,利用课堂时间进行训练,具有很好的时效性。

1. 仿写。仿写是学以致用、培养语感的既有效又有趣的读写训练形式之一。它有语段仿写和课文仿写。学生们学了课文,有所收获,这时候可让学生模仿写一下,便会达到练笔的目的。例如,七年级上学期《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的用读环节中,我要求学生仿照文章的写法写下类似的经历和感悟,文章做到了三真:即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

2. 续写。续写是培养学生想象力有效的读写训练形式之一。例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我在这一课“用读”环节中要求学生续写。有的学生写道:“菲利普夫妇带领儿女匆匆离开,回家后便搬了家。但为了不让我的“姐夫”看出破绽,每逢星期天他们照例去栈桥上。令人惊喜的是三年后,菲利普一家在栈桥边遇到了又发了财的于勒,于是菲利普夫妇极尽奉承之能势……”有的学生写道:菲利普夫妇经历了提心吊胆的旅行后,回家只字不提于勒叔叔。突然有一天,一家人正在吃饭,想起了敲门声,原来是于勒叔叔,可是菲利普夫妇憎恶的神情令于勒最后孤单的离开,而我的那位“姐夫”也人间蒸发了……就这样一个个合理想象的续写应运而生,学生们的想象力得到了锻炼。

此外,在用读环节中,缩写、扩写也是培养学生读写训练的有效形式。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范文4

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人,新课标的制定打破了过去僵化的教学模式。由以前的教师“教”为核心转变为当前的以学生“学”为核心。也就是说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自主学习的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合作、探讨、感悟、体验、内化,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例如笔者在教《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做了如下设计:先把[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职称论文写作服务lunwen. 1KEJIAN.CO M,欢迎您的光临]教学内容改编成话剧剧本,然后分组选角色进行排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深刻地认识和体会那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啊?他的新装是怎样的新装?为什么大人看不出来,而小孩子能看出来?笔者认为通过这一活动诸如此类的重点问题会迎刃而解。再由学生分组表演,表演结束后再提问题。通过这样的活动,既给学生宽松对时间与空间,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水平,真可谓一举多得。所以我们会得出一个结论:把教学中的自主权是否交给学生,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如果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对学生来说那大有裨益。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其这一地位永远不可能改变,也不会改变,备教法、备教材是备课当中不可缺少的重点环节,但笔者认为备学生才是关键所在,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一点作为我们语文老师绝不能忽视,永远应该铭记。因为只有了解掌握了学生的基本情况,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如学生的知识储备怎样,学习兴趣如何,文化修养和人文情怀咋样,家庭教育和爱好怎样等方面都要考虑进去。只有做到这些老师才能去营造适合于学生发展的

问题情境,才能去构建“教师搭台,学生唱戏”的双主教学模式。笔者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向学生追问课文后面的一个问题:我们一家回来改乘圣玛洛船,这究竟是为什么啊?然后让学生合作、自主、探究这一问题,学生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认真阅读和思考这一问题,通过阅读和思考,他们会得到正确的答案:原因只是为了躲避叔叔于勒。为什么躲避叔叔于勒呢?原因很简单只是因为他从一个我们记忆中的[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职称论文写作服务lunwen. 1KEJIAN.CO M,欢迎您的光临]富翁变成了穷水手。那之前为什么我们天天念叨他呢?是因为他在信中说要给“我”父亲一大笔钱。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追问,就可以使学生强烈感受到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比亲情更重要的炎凉与冷漠的这一主题。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正能体现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也是我们语文老师最应该做的事情。(本文来自于《现代阅读·教育版》杂志。《现代阅读·教育版》杂志简介详见)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范文5

丈夫是医学院毕业的高才生,却没有留在大城市做医生,宁愿回到家乡做一名走街串巷的酒水商贩,目的就是寻找线索、追查真凶;妻子是一名幼儿园老师,却拥有不让须眉的勇气和智慧,陪伴丈夫日夜奔波、四处上访。这一切都是因为,被奸杀的人是丈夫的亲姐姐,而被冤枉成杀人凶手的人是他亲叔叔!

八年追凶,苦头吃尽,夫妻俩终于如愿以偿:随着真凶落入法网,2008年年底,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郑重宣判:原审被告人无罪……

洗冤路长有爱相伴,一个人的悲伤两个人担

2002年9月,22岁的张志明正在河南省沈丘县城从事酒水生意。经人介绍,他与在县城一所幼儿园当老师的素敏相识了。素敏出生于1982年,毕业于周口市幼师学校,人长得清秀,为人大方。二人老家都在沈丘县纸店镇。

第一次见面,素敏就发现张志明思维敏捷,谈吐不凡,不像一个普通的酒水小贩,一问才知道,他竟毕业于新乡医学院。医科毕业生不去做医生,却当起小贩卖酒水?直觉告诉素敏,这个男人身上有着不同寻常的故事。

两个月后,父亲从老家打来电话,验证了她的直觉。“你还记得三年前隔壁小李庄村有个姑娘被她亲叔害了不?你要谈对象的这个张志明就是她亲弟!我和你妈都不准你跟他好!这种乱七八糟的人家,咱惹不起!”

素敏傻了:不会吧?这么大一件事,志明咋一点儿都没跟自己提过呢?

两天后的傍晚,张志明来找她。素敏鼓起勇气问起这件事。张志明脸上的笑意顿时消失了,站在屋子中间,愣愣地看着她,脸上的肌肉剧烈地抖动,大口大口喘起粗气来……善良的素敏看到他这样子,心里发疼:自己正往他伤口上撒盐哪!可是她又不能不问,她越是喜欢这个小伙子,就越想知道他的内心世界。

“志明,你别难过,你说给我听,心里兴许能好受点。”素敏轻轻拉过张志明的手,轻轻地摩挲着。良久,张志明平静下来,开始缓缓地讲述……

1999年12月2日晚,在河南省沈丘县纸店镇小李庄村,年仅22岁的私人诊所女医生张峰在出诊后离奇失踪了。一个月后,她的尸体在一口机井中浮出,后背上还捆绑着半袋碎砖头!

张志明当时已在新乡市一所医院实习,听到噩耗马上赶回了家。他怎么也想不明白:他家世代行医,在周围十里八村口碑很好,谁会对姐姐下这样的黑手?接下来的事情更让他五雷轰顶:警方竟把怀疑的目光落在跟他们同住一个小院、未曾结婚的亲叔叔张绍友身上,并于2000年2月3日以涉嫌、杀人罪正式逮捕了张绍友!

悲痛、震惊、耻辱,一连串的不幸将这个原本幸福、殷实的家击垮了。母亲石素梅当即卧床不起,精神恍惚。父亲张绍军整日流泪叹息,连续数天粒米未进。张志明则红着眼睛喃喃自语:“我得去问问我叔!我不信叔会做下这事,他待我和姐姐亲着呢……”

可是,不管张家人怎样说,警方既不让他们见张绍友,也不放人。三个月之后,警方竟然通知他们:张绍友已经招供,正等待法院判决!

张家上下大呼冤枉,哭成一片。此时,张志明反而冷静了下来,受过高等教育的头脑恢复了理智:虽然不知道为什么叔叔会招供,但只要判决没下来,就还有办法。这办法就是――赶在判决之前,找到真正的凶手,替姐姐报仇,洗刷叔叔的冤屈。

2000年秋,一家经营酒水生意的小店铺在沈丘县城开张了,老板就是张志明。他开这家店的动机很简单:留在新乡当医生,不太可能找到凶手,张志明需要一份能接触到整个沈丘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的工作,认识的人越多,线索就会越多,查出真相的可能性就越大。

“素敏,你能理解我心里的苦吗?我不能眼睁睁看着姐姐白白冤死、叔叔无辜坐牢啊!不抓住真正的凶手,不还叔叔清白,我一辈子都不会安心的。不抓住真凶,凶手还会危害社会……”说完,张志明陷入沉郁。

素敏早已听得泪眼模糊,此刻,她已经完全爱上了这个宁可放弃前途为姐追凶、替叔洗冤的小伙子!“志明,我和你一起寻找凶手!”她仰起娇小的面庞,坚定地看着张志明。

这个夜晚,两颗年轻的心紧紧贴在了一起。张志明温柔地搂着素敏的肩说:“追凶会有危险,你怕吗?”素敏摇摇头说:“不怕!”

改判死缓远远不够,得还叔叔一个彻底清白

2002年12月24日下午,张志明正在装箱准备给客户送货,突然接到父亲打来的电话:“快回家来,你叔被判死刑了――”

张志明的心像被人狠狠捶了一下。来不及难过,他叫上素敏赶紧打车回到家中。见他进门,父亲哆哆嗦嗦地捧着法院送来的判决书给他看。这份编号为“周刑初字第60号”的判决书上白纸黑字写着:“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以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决定执行死刑,……”

“志明,找律师上诉吧,再晚就来不及了……”素敏开口了。她后面的话是,如果死刑执行了,再有天大的委屈也没用了。张志明感激地看了她一眼:这个弱女子,关键时刻竟然比男人还要镇定!

晚上,张家所有亲人齐聚一起,大家一致认为素敏是对的,决定由她和张志明一起代表张家出面。张绍军看着素敏说:“闺女,你虽然还没过门,但早就为张家出力了,张家已把你当作亲人了。我们相信你!”

“我也去!”一个虚弱的声音从床头传来。只见母亲石素梅挣扎着坐起身说:“我了解绍友,他不会做那种事的,我要去法院上告……”

张绍军几步走到床前,颤着声音说:“老伴,你不能去,身体要紧哪!”张志明也劝母亲不要去,可石素梅坚决不答应。素敏见状说:“让老人家去吧,我照顾她!”

2003年1月3日一大早,张志明、素敏搀扶着母亲石素梅坐上了开往郑州的汽车。上午11点,在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接待员面前,石素梅一字一顿地说:“我是张绍友的嫂子,他不会做那种事,我要上诉――”因为激动,刚说完,石素梅便晕了过去。接待员见状,嘱咐张志明和素敏赶紧带老人家去医院,并表示法院会审慎调查后再作决定。

晚上,在医院陪护母亲时,张志明看着身边的素敏,心疼地说:“小敏,要不以后你别再陪我了,这事熬人心,不知啥时是头!”

一抹红云袭上了素敏的脸,她直截了当地说:“志明,咱们结婚吧!结婚后,我继续陪你追凶……”

2003年3月18日,沉寂许久的张家院落热闹起来,大门上贴着喜字,院子里洒上清水,五彩花带在门柱上绕了几个圈,喜庆的气氛洋溢在每个人脸上。上午10点30分,随着一阵震耳的鞭炮声,素敏身披婚纱,挽着张志明的臂膀款款走进院落,向坐在前排的张家两辈老人一一鞠躬问候:“爷爷、奶奶,爸、妈!”

抹去挂在眼角的一滴喜泪,年逾九十的爷爷颤巍巍站起身,慢慢挪到大门口,拖着苍老的声音冲街上喊出

了心底的话:“冲喜喽――”

婚后没几天,张志明和素敏又开始频频上访,几乎找遍了人大、政法委、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等所有能找的部门。他们的努力终有回报。2003年11月20日,全家人盼望已久的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判决书终于传达下来了。“豫刑一终字第00171号刑事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张绍友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张志明念不下去了,泪水打湿了手中的判决书,“俺叔不用死了!俺叔有救了!”

当晚,张志明来到姐姐坟前,摆上糕点,烧了冥纸,心情复杂地说:“姐,这是你最爱吃的。咱叔的命救下了,可是冤屈还没伸,害你的人也还没找到。你再给我一点时间,我和小敏一定要给你报这个仇!”

2003年11月27日上午9点,时隔三年零九个月,在河南省商丘市豫东监狱围墙里,张志明终于见到了叔叔。这是自张绍友被逮捕后警方第一次允许家属探视。

脚步声越来越近,叔叔沧桑的面庞终于出现在眼前。“志明,你咋才来呀!我没害死小峰,是他们打我、逼我我才认的,我冤哪!”张绍友嘶哑着嗓子冲他号哭起来。隔着铁栏,叔侄两个哭着,又笑着……

神秘电话揭露真凶,小夫妻不屈抗争惊动最高检

“我没害死小峰”――叔叔亲口说的这句话,让张志明更坚定了追凶的决心。

利用送酒水的机会,张志明几乎走遍了全县的乡镇,即使数九寒冬,他也开着小型货车去各个村子送酒水。表面上,他是个爱与人聊天的热情青年;实际上,他是在用心打听各村那些小混混、小流氓这几年的反常行为。只是时间一天天过去了,还是一点有用的消息都没有,夫妻俩非常着急。

2006年秋,事情有了转机。张志明去胡楼村送酒水,听说该村一个名胡小刚的人刚在新疆出车祸死了。“不可能吧?他不是几年前带着老婆、孩子去新疆打工吗?”对胡小刚这个人,张志明有印象,小学五年级时他们曾经同班。“咋不可能!他妈说的,还到处跟人说呢!”

儿子死了还到处跟人说?张志明觉得很反常,决定去探望一下胡小刚的父母。谁知,胡家父母一见到他就非常紧张,草草地说了几句儿子的情况,就反复打听张绍友的案子。

回到家,张志明和妻子说起了心中的怀疑:“我咋觉得这个胡小刚有问题呢?会不会是他妈故意散布假消息,想隐瞒什么?”素敏说:“我有个办法,咱们先弄清楚胡小刚是什么时候去的新疆。如果是姐姐被杀的时候,那就有嫌疑!”

几天后,张志明借着送货的机会又去胡楼村打听。结果让他心头一紧:胡小刚果然是在姐姐被奸杀几天后带着老婆去新疆的!这说明,胡小刚是有作案嫌疑的。“你干脆去新疆一趟,去查清楚!”素敏大胆建议。

2007年春,张志明的爷爷去世了。临终前,老人嘱咐儿子:“把我埋在孙女身边,我要护着她……”

安葬完爷爷,张志明决定去一趟新疆。行前,他暗暗打听到了胡小刚打工的地方是在新疆库尔勒市。

可是库尔勒太大了,张志明查找了半个月,仍一无所获。回家的前一天,他遇到了几个周口老乡,张志明向老乡们讲述了姐姐和叔叔的遭遇,又把自己怀疑胡小刚的事细说了,最后留下了自己的手机和家里电话,求这几个人帮忙打听胡小刚的下落――他不相信胡小刚已经死了。

2008年3月15日下午3时左右,一个神秘女人把电话打进张志明手机:“你是不是周口的张志明?我听说你在找当年杀你姐姐的凶手。告诉你,你找对了,害你姐的人就是胡小刚……”话没说完,电话就断了。张志明觉得心都快跳出嗓子眼了,他转身就要去报案。素敏一把拉住他说:“现在不行,没有证据。”张志明急了,打来的电话不是证据吗?素敏冷静地说:“口说无凭,最好拿着录音去报案。”一句话提醒了张志明,是呀,不能莽撞,万一走漏了消息,胡小刚逃跑了怎么办!

商量一晚后,第二天上午,张志明买了一部带录音功能的手机,拨通了头天那个神秘女人的电话。

“你别管我咋知道的,反正这事确实是胡小刚干的。他现在在库尔勒经营一家麻将馆……”电话挂断了,素敏的笔录也做好了。

3月18日上午,张志明、素敏夫妇带着录音、记录,搀扶着母亲石素梅走进了河南省公安厅刑警总队一位副队长的办公室……

2008年4月23日,河南警方在新疆库尔勒市一举抓获了胡小刚。在审讯中,胡小刚对自己犯下的罪行供认不讳,并且供出作案后是他的父母劝他带着老婆孩子逃到新疆的,那些关于他车祸身亡的消息也是家人为了掩人耳目故意散布的。

2008年5月30日,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刑事裁决:张绍友被取保候审。

当天傍晚,令人心酸的一幕出现了。送张绍友回家的警车停在张家门口,张绍友身子颤巍巍地下了车,走到离他当年睡过的床一步之遥的地方,双腿再也没有力气抬起。张志明、素敏见状,急忙上前把老叔抬上了床。躺在床上,张绍友闭上眼睛,两行浊泪顺着脸颊淌湿了枕巾――在监狱被无辜关押了八年多,这一刻,他总算回到了家。

2008年12月25日,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宣告原审被告人张绍友无罪。2009年1月8日,就在这份判决书送达张家的同一天,河南省高院对胡小刚案作出了终审判决:判处被告人胡小刚死刑,!

当天下午,张志明、素敏把叔叔扶上手推车,来到姐姐张峰坟前。张志明流着泪说:“姐,害你的人抓到了,我和素敏替你报了仇,咱叔也回家了,你可以安息了!”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范文6

平凡处有风景,小问题上蕴藏着大智慧。课堂提问同样是一门艺术,是我们收到良好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法宝,需要我们悉心揣摩。

一、精简设问,有的放矢

课堂提问不在多而在精,有效提问才有价值。我们有时看一节课,表面上很热闹,老师满堂问,学生张口答,看似气氛热烈,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没有开动脑筋,思维火花没有点燃,对教材的理解就不会深入,就不会有自己的心灵体验,更谈不上提高了能力。

我们要杜绝这样的“笨提问”,提问要有的放矢。这就需要教师熟练掌握教材,创造性处理和加工教材,对教学的内容做到取舍有度,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还要了解学生,提出的问题难易程度适中,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在教材和学生空白点处提出感兴趣问题,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在不断“碰撞”中闪亮,在思索中获取知识,增长智力,张扬个性。只有精当的提问才能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收到了“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之良效。

二、管中窥豹,巧妙设问

提问不仅要精当,还要力求巧妙。巧妙提问,最重要的是找准问题的突破口,看似信手拈来,却有牵一发动全身的效力,收到管中窥豹,一叶知秋的良好效果。

在教学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对学生们来说,理解本文的主题有一定难度,我在上课时就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读完文章后,你觉得作者喜欢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有人说是百草园,因为那是“我的乐园”;有人反驳,因为三味书屋的后花园,同样也有无尽的乐趣,“争鸣”到一定程度,教师稍加引导,学生就能找出最合理的答案:“我”热爱大自然、喜欢那种没有束缚、没有压抑的生活。巧妙设问,找到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拨动学生的兴趣之弦,才会“投石冲破水中天”,涟漪荡起,满堂生辉。

三、深题浅问,化难为易

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越深越好吗?自然不是。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如果超出他们的智力水平,只能是揠苗助长的结果,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进行“深题浅问”处理。

比如在教授《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我采用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先提出问题:菲利普夫妇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的“善变”体现在哪里?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盼于勒回来”、“打发于勒出去”、“极度赞美于勒”、“咒骂于勒”“躲避于勒”等;在此基础上,再继续提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很容易地回答:“对金钱的钟爱”,最后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从易到难,步步为营,环环相扣的设问,学生对本文主题的理解就容易了。这种深题浅问的方法,可以化难为易,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四、抛砖引玉,拓展思维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范文7

一、激发创新兴趣,奠定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学习新知探索未知的过程中,兴趣是第一要素,如果学生情绪不高,心理上无准备,感知生理器官呈封闭停滞状态,还谈何创新呢?因此,为了刺激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应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启迪学生的兴趣,为创新打开大门。毫无疑问,巧妙设计的课堂导语,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的很关键步骤。我在实际教学中,把这一步骤叫做“激趣定标”,激发兴趣是一节课的入门基础,确定标准是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用灵活的导入方式把学生的情绪调节到一种亢奋的状态,是课堂导语所要达到的目标,我常常使用的课堂导入方式有,设置悬念、情境导入、情感定位、声像引导、演讲导入等等。

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原动力和基础,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培养。入情入境的导入环节,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更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敢想、敢问,通过想和问,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二、创设民主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友好、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与学生的教育交往最根本的是二者作为完整的人与人之间理解与沟通,是人和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师要放下“架子”和“尊严”,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和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关系。师生关系和谐,会使学生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感情体验,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等。所谓“乐其师,听其言,效其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自由开放的空间,创设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就能主动参与,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诚于嘉许,宽于称道”的态度,想方设法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间,使自己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位听众,一位合作者,也是一位指导者,充当智多星、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和信任带入课堂,在足够的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三、巧妙设置疑问,让创新融入语文教学当中

新的语文课堂教学当中,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巧妙的设置疑问,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注意以下三点:首先,设疑的目的性要明确,不可随心所欲,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要本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而设置。其次,设疑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创新思维,疑难要设计得科学缜密,更要使学生感觉兴趣盎然,避免呆板枯燥。最后,还要有一定的难度。所谓难度,就是教师要设疑给学生解,让学生逾越,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从而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思考。

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进行提出质疑,优秀的教师总是能够激发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教会学生学会质疑,也是新课程的一项基本要求。教师一定要营造一个设计提问的教学环境,对提出问题的学生多表扬,多鼓励,使学生想问、敢问、善问,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

四、开展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源泉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使学生活跃思想,自由地、有选择地吸收知识,能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追求、探索,以及对多种创新思维方式的借鉴。

可以开展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很多的,如古诗词欣赏、办语文手抄报、时文选读、创新写作竞赛等等。这类活动不仅使学生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还常使他们产生新的观点,激发起创新写作的灵感。同时,还要经常搞集体活动,如社会热点问题讨论会,学生辩论会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和教师的地位平等,大家随意交流、辩论。在这种氛围中,自由宽松的进行思想交流,常使同学们超越老师,对某些问题产生新的观点和想法。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新想法,别出心裁的视觉角度等等都是一种创新。比如创新写作,学习了《孔乙己》,可以让学生写《孔乙己后传》,学过《我的叔叔于勒》,可以布置写作《真正的于勒叔叔回来了》(设定课本里所写的在船上遇到的那位老年水手,是一个跟于勒叔叔长相、经历十分相同的人,而真正的于勒叔叔是一位发了财的大商人),类似这样的创新写作,可以记号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另外,要经常组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从组织到安排,从活动方案的拟定,到活动最后的总结,教师要放手让学生来具体实施,要相信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选择有创新空间的活动。诸如进行实地考察,撰写调查报告;了解社会动态,组织新闻采访;参加公益劳动,品尝生活甘苦,走进社区访问,了解社会动态等等。

要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悟人生、洞明世事,培养敏锐的察力。通过生活实践培养健康、丰富的生活爱好,从中陶冶情趣、情操,愉悦中开阔视野,振奋精神。总而言之,语文教学只有回归生活,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永不枯竭的创新的源泉。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范文8

(一)、寻读,辨析主要人物。

亮点探究一:从标题上看,这篇小说写的是谁?(于勒)从小说的内容看,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吗?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1、讨论前,教师提示:如何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呢?有三个角度,首先看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这种带着一个主问题进行阅读的方式叫做寻读,寻找发现,大家开始阅读,发现后做好记录,然后分组活动。并确定发言人。

2、学生寻读课文。开始思考批注。

3、分组活动,确定本组发言人。

4、确定四个小组开始交流汇报各组的发现。

5、教师归纳小结。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这样出现的一是全家人的谈话二是插叙介绍三是在游船上,真正的主人公则是菲利普夫妇。

亮点探究二:于勒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可老师感觉于勒这个人物在文中无处不在。

大家的意见是怎样的?从文中寻找信息谈谈你的理解。

1、学生寻读课文,整理相关信息。2、相互交流,明确:

于勒显然着墨不多,但很重要,它的命运决定着菲利普夫妇的变化,并在他们一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澜。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

我们带着第一个问题阅读解决了另外一个问题——小说的线索,这就是寻读的效果。

(二)、理读,体会精妙构思

刚才我们一起弄清楚了小说的线索,下面请大家据此梳理本文的情节,对课文进行梳理式阅读,就是理读。并通过理读情节,各提练一个字概括情节内容:

从课文顺序上看:[盼]于勒——[赶]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从小说情节上看:[赶]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亮点探究三:作家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情节:

①为什么将“赶于勒”以插叙方式安排?②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我可以这样设计:于勒来过几次信,再以写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吗?改后效果有什么不同?

1、分组活动,确定小组发言人。

2、相互交流,一人发言,其它同学可作补充。讨论明确.

①巧设悬念,开头反复渲染盼归的气氛与心情,埋下伏笔.

②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构成情节的曲折美,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

③安排船上相遇给人物亮相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展台,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具有一种较强的讽刺意味。

3、教师小结:概括后板书:小说的情节美。

(三)、品读,评说人物形象

本文除了以精妙的构思吸引人,更重要的是以其丰满的人物形象而经久不衰。理解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品读细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去品析。这篇小说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骂于勒,高潮部分)

首先,我们来一起读一读几个精彩片段,请大家在我的提示下朗读课文片段。

①在游船上,父亲被太太高贵的吃法打动了,于是请家人吃牡蛎,他故作高雅,摆架子爱慕虚荣的高峰,同时也是不幸的开始。母亲的一番话别有情趣(读23段)②当父亲朝那年老的水手走去时,突然发现那人很像于勒,神色不安,骤而紧张,以至失魂落魄:(读25段)③在母亲的要求下,父亲再一次向船长走去,在极度的担忧与恐慌中终于证实那就是于勒。这一消息对于母亲如同晴天霹雳,怒火如同火山爆发,他们虚幻的幸福峰巅一下子跌入了现实的悲苦深渊:(读38段)④也许是对叔叔不幸的一丝同情与怜悯,我给了于勒叔叔10个铜子的小费,但母亲仍不忘作了最后一次精彩的表演,让其卑劣自私的灵魂再次曝光:(读46段)

亮点探究四:对人物的描写中,哪些词句最有表现力。抓住这些具有表现力的词句评说人物形象。

1、品读示范:第25段,品析

“不安”.“瞪着眼”,“赶紧”,“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低声”等词语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学生读句品析,评说人物形象。3、教师小结:通过品析,我们看到了一个唯利是图,虚伪,自私冷酷的形象,他们以贫富为兄弟相认的原则,在他们眼中,情不如钱!(板书)

(四)、说读,对人物说话。

赏读完这篇小说,大家有没有什么话想对小说中的人物说呢?或者对作者有什么话说吗?

例如:老师读完后,我想对作家说:莫泊桑,谢谢你的一支妙笔,向我们勾画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人性泯灭的现实,在这样的现实中生活,是人类的悲哀!大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说几句好吗?

1、学生练习用“读完这篇小说,我想对_________说……”句式说话。

2、结束语:用一幅对联来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正是:十年思盼同胞好比摇钱树, 一朝相逢兄弟形同陌路人(板书)

案例反思:

教学在合作讨论与交流表达中结束了,回顾这篇文章的教学。我觉得三种构想的实施是成功的。

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这是对话的基础。通读文本,并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阅读才是自由的阅读,有效的阅读。而我们平时的教学,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读出感受的更少。

上课伊始,学生还未开口读书,学生未及进入作品之中体验,教师就已经强加给了学生,表现出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体验的充分不相信。我在教学中,给学生一节课自由读书(自外),并要求在读完后能谈自己对作品、人物的认识。事实证明,这个目标实现了。

二、为学生创设主问题有层次地探究文本。这是对话的关键。作为世界文学的精典名篇,既有内容的广度,又有思想的深度。这篇小说怎样教学才能实现耗时少、效果好,我设计了四个主问题和四个亮点探究活动:寻读,解决主要人物和线索人物的问题,这是打开文本的钥匙.理读,解决作品的思路,这是学生最易获得的感性认识,并通过理性探究体会构思精美

品读,通过品读细节认识人物形象,并进而学习人物塑造的方法,这是小说阅读的中心任务;说读,表达自己对文章主题、美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这是阅读的更高层次。

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义和阅读活动的乐趣。

三、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表现并强化语文能力。

探究式阅读让合作学习的思想得到最好的实践。小组探究活动中,谁发言,谁记录,谁补充都有明确的分工。

而在表达中,要求学生努力达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提练整合小组的观点,说句意连贯、层次清晰、语言精美的话的目标。从一句到几句,再到一段,有理有据,切近题旨。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范文9

【关键词】阅读教学; 设疑与提问; 艺术探索

The art of questions and ask questions in reading teaching

Ren Yougui

【Abstract】Set doubt and questioning is the most commonly used method of straight a Chinese teaching, explore the mysteries of the inner is helpful to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cultivat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Chinese reading,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education.

【Key words】Reading teaching; Doubt and questioning; Exploration of art

设疑与提问,是语文教学课堂调控的常规武器。设疑是一门学问。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朱子语类》云。

设疑与提问,是促进师生之间信息交流反馈,推动教学流程迅速向前拓展的重要契机。对于学生来说,它还具有多种教育心理功能:既激发学习兴趣,集中学习注意力,又能诱发积极思考,培养思维能力和习惯,启迪聪明智慧,还能充分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养成从容应付,看开陈词的口才。语文课堂调控的起承转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问提问的精心运筹。

设疑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广泛,方式繁多,众说不一,但可依照教师提问的实施程序和学生答问的思考方式为标准划分为下列几类:

首先是超前式提问。大多数用于预习或自学新课,其目的在于确定学习目标,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这类提问一般依据教学重点或课文的内容、结构、写作特点进行设计。比如教学《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文前,要求学生思考:曹雪芹是怎样一位作家?他的《红楼梦》是怎样的一部书?主题思想是什么?“护身符”的内容是什么?反映了什么问题?门子是个什么样的人?等等。

其次是引导是设疑。设计这类问题对学生的思维具有指引性和有到性,要求指向明确,内容具体,采用“套问的方法,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了解教学内容。教师像导游,带领学生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揽胜探奇,饱览名胜风光。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要引导学生体会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除了裸的金钱关系、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货币能使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马克思恩格斯语。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下问题:于勒当初为什么被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被打发到美洲去?菲利普夫妇收到于勒叔叔的信后为什么夸他是个有良心的人、有办法的人、正直的人?之前又为何骂他是无赖流氓――

第三是比较式设问。在教学中设计出横向或纵向比较的问题,让学生在同中求异、异种求同的思辨过程中加深理解,增进思维。教学《故乡》一课,通过纵比抓住闰土“少年英雄”与“中年木偶”的肖像对比,也可抓住杨二嫂“豆腐西施”与“圆规”进行比较,揭示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现实,激发人们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的文章主旨。

在教学《孔乙己》、《范进中举》两片文章后,可以通过横比抓住孔乙己、范进、张乡伸、丁举人的不同命远这一点设疑,更深刻的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最后就是点拨式设疑。这种设疑带有较强的随机性和灵活性。通常有以下几种使用场合:

首先是启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一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说的是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甚通,口欲言而未能掩饰我“愤”、“悱”境地,教师轻轻一点,使学生感到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例如问学生为什么要写杨二嫂从“豆腐西施”到“细脚伶仃的圆规”,学生一时答不上。就可问道,那为什么要写闰土从“英雄少年”到“木偶人”?学生眼前一亮:哦,也是写农村破产。

其次是过渡。此处设疑主要为了起铺路搭桥,且在学生思维运作的关键处、转弯关卡出起疏通作用。

再次就是突破。对于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教师少家指点,便能开拓视野,揭示中心,比如拟设问题:愚公、智叟那个聪明?

为什么?假如菲利普在船上遇到的是百万富翁于勒,其情形又会是怎样?等等》

根据学生答问的思维方式,教学中常会运用到下列就几种方式:复述式设问。常用“是什么”“怎么样”一类文字表述,主要要求学生直接复述教材内容或简单回忆以学知识,但缺乏思维的难度。分析是提问。重在引导学生分析事物间的因果联系或揭示字词句的深刻内涵。常用“为什么”表述,有一定的思维难度。在教学《故乡》时问道,为什么说“我“和闰土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教学《藤野先生》时又问,鲁迅先生为什么弃医从文?概括式提问。常用”有哪一些”、“是怎么样”。比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问学生,鲁提辖有哪些性格特征?而想像设疑则是引导学生深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事实上,提问确实是一种艺术,而不单是技术。“教师提问一定要做到能发能收,运用自如,学生发问离题,教师要能科够因势利导,纳入正轨”。――吕叔湘《语文教学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