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我的网络生活集锦9篇

时间:2023-01-06 00:58:46

我的网络生活

我的网络生活范文1

论坛是一个好地方,在这里,人人都可以照某个东西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可以在这里知晓最新的消息,看看搞笑的笑话,欣赏美丽的音乐图片……等等。同时在这里也可以结交许多新朋友,大家可以互相帮助、互相讨论、互相学习。每个论坛都有不同的板块,如“开心无极限”、“音乐星空”、“时尚生活”等等,可谓五花八门。当然,最受欢迎的就是“灌水区”了。什么是灌水呢?网虫们都知道,其实灌水的本质和聊天差不多,可以畅所欲言。所以,这里是众多网虫们聚集讨论的最好去处。

二、网络生活之——游戏篇

电脑游戏,你不会不知道吧?电脑游戏是很有意思的。但是,如果有一种游戏,可以让你和相隔千里的网虫们一起合作、交流、分享呢?有,这就是网络游戏啦。你同样可以在网络游戏的世界里和其他的网虫交个朋友。有些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在网络游戏里也是好友,说不定自己还豪不知情,待知道后才恍然大悟,两个人在不知不觉中增进了友谊,这也不失为一件好事。但是,玩网游也得有分寸。要把现实生活和网络虚拟世界区别开来,如果一位沉溺在其中,则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网游只能作为在疲惫的学习,工作后的一种消遣,一种放松方式。这才是玩网游的真正目的。

三、网络生活之——语言篇

我的网络生活范文2

人们追求的是和谐,美好的生活方式。当然,网络是最时尚、最能体现一个人对生活的向往了;也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某些事物的不满和抱怨;可以在网络里有所发泄、有所解脱的一个完美的梦幻世界!在发泄的同时,你会感到它会带给你无穷的欢乐与希望,希望时时刻刻都伴随着你走过风风雨雨,走过春夏秋冬;希望也不是那么不可以实现的,它让你笑在心窝里,乐在心头里,那种滋味是你永远也忘不了的,就像我的紫藤花那淡紫的味道时时飘过你的鼻边,那般清香……迷离……

可想想,要是没有网络,那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呢?我不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

想来想去……还是不知道……猜想……那人们一定活的很累,很没意思;生活在现实中,每天见的都是些熟人,没有知心的朋友,即使是有那也是表面的,有什么心里话也说不出口,那样憋在心里,会憋出一身的病,没老死也被憋死了;真是难过啊,为每一个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人们而感到难过,悲哀啊!要是没有网络,那人们都干些什么呢?又想些什么呢?对生活的态度有是什么呢?他们的心境又有多宽呢?能过的快乐吗?能满足他们现在的生活吗?

能有所作为吗?能以诚相待,真诚而友善吗?能有各自的梦想吗?这些我都想知道,想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

至少我交到了几个知心的好朋友啊,是他们让我觉得这个世界还有一线光明;是他们让我感到友情的存在,友情的价值;是他们让我对生活有了希望,有了奔头;是他们让我改变了对生活的种种看法;是他们让我改变了对待身边每一个人的态度;是他们让我学会了宽容一个人和理解一个人;我感谢他们所带给我的心情和一份友情!不管以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我永远也忘不了他们,我永远将这份友谊深深的存放在我那颗火热的心里,直到永远……在此我祝愿他们过的幸福,快乐!

除此之外,我感谢我身边的每一个人让我接触到了网络,让我有了一个新的开端、一个新的生活方式、一个新的心态去笑对人生,笑看风云!

哦,对了,我还没感谢他们呢?那我就祝愿他们快乐每一天,工作顺心,万事如意!

是啊,网络就像是一本厚厚的书,能读懂它,就要看你怀着哪种心情去看它了;调整好一个完美的心态那是要花很常时间的;没有心思去看它,那你永远也找不到书里的快乐,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好好努力哦!

生命在与运动!好好把握你自己,好好努力吧,我的朋友们!

可不知不觉中,我感到网络在渐渐的远离我,远离我的视线,远离我的生活;我说的是感觉而已,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时候;可要是真到了哪个时候又会是什么样子呢?迷茫的的问题,无言的回答?

我的网络生活范文3

我—网络—生活,看似没有什么关系,但他们都亲密无间,而正是网络改变了我的生活。

起因:N年前,偶从friend那儿知道了网络这个东东,于是引发了偶的好奇心,也在此时我与网络结下了不解之缘。

经过:

动画——

最初,动画是我最喜欢的,《灌蓝高手》,《多拉A梦》,等多部日本动画片,让我领略到日本动画技术的高超;同时,《宝莲灯》,《西游记》等一系列国产动画片又让我看到国产动画发展的迅猛。

音乐——

音乐是我在网络世界发掘到的另一个宝藏,借网络这个平台,我可以尽情的在《珊瑚海》中畅游,偶尔在《挪威森林》玩一下《野蛮游戏》,无聊时客串一下《海盗》,不时还要防备随时刮来的《龙卷风》,一不留神《蓝色风暴》会把你卷到九天之上,闲暇时,我可以和朋友哼着《夜曲》,站在《台》上,看一场浪漫的《玫瑰花的葬礼》,last,但愿我《YoungForever》。

书——

是我三大宝藏的最后一个,但也是最有价值的一个。

它让见到了陶渊明的朵朵点缀的南山,感觉到龚自珍的片片落红化成的春泥......

它不仅让我领略到古人的文采,又让我畅游于《哈利.波特》,《指环王》的世界中。

而《文化苦旅》则又让我体会到别样的人生,让我知道生活道路上的坎坷。

结果:

网络带给我无穷多的乐趣,让我交到更多的朋友,学到等多知识,也让我见识到五彩缤纷的世界。

它犹如黑暗中的启明星,让我知道,成功并不遥远;犹如湍流中的踏脚石,让我知道彼岸就在前方.

我的网络生活范文4

现在科技发达了,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脑,有了电脑当然都上了网。

我们家也是这样,网络的好处可多了!有时网络可以帮我们休闲娱乐;可以帮我们增长知识;可以帮我们放松压力等等。

记得有一次,让我们回家查找孔子的资料,我翻了好几本书,都没有找到他的资料,怎么办呢?正当我没有头绪的时候,妈妈说:“咱们家不是有电脑么,你上网查一下不就得了。” “啊!对呀,我怎么把电脑给忘了呢。”于是我做到电脑前打开电脑,到百度网上查:孔子。点击查找,啊可真多呀,于是我赶快拿出本来,把重要的记录了下来。第二天,老师还夸我查的不错,这可都是网络的功劳啊!

不过不要常时间的上网,这样对眼睛不好。记得上四年级的时候,老师组织我们开了一场辩论赛,题目是:开卷有益和开卷未必有益,我们是正方,开卷有益,我们查了许多资料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等,我们做好准备,开始了,我们好几次说的对方卡壳了,所以最后还是我们赢了。虽然是我们赢了,但是他们说的也不是全都不对,书也有坏的,正如网络,凡事都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所以我们要避开坏的一面来利用好的一面。上网上多了会

上瘾,所以我们要该的时候用,不该用的时候不要用。

我的网络生活范文5

[关键词]网络生活;伦理;生存

一、网络生活及其主体性悖论

(一)网络生活及其特点

因特网已进入我们的生活,并广泛深入社会各个领域,引起了整个社会生活、生产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开始形成了人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生活空间。网络技术的这一革命性突破,人类第二生存空间的开辟,也为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们正生活在吉布森所谓的“赛博空间”中,可以说,网络生活正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现实生活和人的一种生存状态。

网络生活是基于网络而建构起来的、与人的现实生活相对应人的一种存在状态。网络空间不是一个现实物理空间,不是人的躯体寄托之所,那么,人在网络中的生活,意味着这是一种去人体实体的、纯粹的精神生活。在网络空间中,人符号化的存在着,摆脱了人体肉体的物质束缚,可以自由打破时空的界限,在现实与虚拟之间游走。网络空间丰富了人们关于生活世界的概念内涵,在网络生活中,主体可以化身符号,克服时空的界限和身体的束缚,惬意地过着乌托邦式的理想生活,从事现实生活中一切可以从事的活动。这种在网络中的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虚拟建构,也是一种虚拟的生活。可也就是网络生活的这一虚拟建构,构成了网络生活无法克服的悖论。一方面,人的符号化意味着主体的缺位;但另一方面,精神的运动意味着主体的莅临,在网络交往中,身份、性别已经不十分重要,人们真正关心的是交往的本身,是隐身在符号“抽象他人”身后的精神交流。

网络生活的符号化和精神性,决定了网络生活具有与现实生活不一样的特性。第一,网络生活具有虚拟的特性。作为一种生活平台的网络,由于技术的进步,可以为人类的虚拟生活提供一种技术的支持。在网络中,主体可以利用网络提供的各种技术界面,轻松地进行各项生产、生活和学习,也可以化身符号,克服时空的界限和身体的束缚,惬意地建构自己乌托邦式的理想生活,从事现实生活中一切可以从事的活动。第二,网络生活的自由性。在脱离了物质身体的网络生活中,个人思维力量的边界有多宽广。网络生活的空间就有多宽广。网络生活的自由性可以随着主体思维力量的延伸而随意驰骋。你可以一会儿是恶魔,也可以一会儿是上帝;可以构建一个逻辑的世界,也可以描绘出一个个破碎的场景。第三,网络生活的开放性。网络空间对任何一台联入网络的计算机开放,没有地域条件的限制。如同现实社会一样,只要我们一开门,我们就会遇见人;同样,只要我们一上网,我们也会遇见“人”,就会与“他人”一同生活,因为网络本身就是一个与他人共在的生活场域。

(二)网络生活对人的主体性的影响

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确证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人的主体性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其提出有一个历史的过程。按照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发展规律,人的主体性的发展经历了“人的依附关系”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形态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形态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代表了人的解放自由的不同历史形态,也是人逐步打破枷锁,获得作为“人”的资格的体现。主体性是对作为“人”的资格的规定性,是一个随着历史发展不断显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性的力量、自由和尊严得到尊重并被不断弘扬光大。

网络是一个基于人的思维理性发展起来的技术平台。随着这一技术平台的不断完善,它开辟了人类生活的第二平台。网络生活是一种符号化的精神生活,基于网络,每一个人都可以建构自己乌托邦式的精神生活家园,它具有虚拟性、自由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网络生活的规定性和它所具有的特点,对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作为一个生活平台,网络在构建一种崭新的社会交往形式,在网络生活中,符号形式的“虚拟人”对象化的生存着,构建自己的理想生活。网络使人类摆脱了束缚在每一个人身上的一些枷锁,使人类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诗意地生存。从某种程度上看,网络这一技术平台的出现,是人的主体性达到最终确立的标志,因为在网络生活中,每一个都可以按照民主、平等和开放、自由原则而接近理想地生活。另一方面,网络这一技术平台也增加了人对于网络的依赖,形成了人的主体性困境。我们向往、沉迷于网络所提供的美好、自由自在的生活。但这种生活只有在虚拟社会中才能实现,只有基于网络,沉浸于网络生活才能达到主体发挥的高度。“在人类主体意识空前觉醒的现时代,人们越是追求自己的主体性,就越是发现自己对物的依赖,人的社会关系和能力越来越物化,越来越成为非人即物的社会关系和能力。因而人的主体意识越强,就越是陷入主体性的困惑之中。”所以有人说网络是人的主体性陷阱,造成人的主体性悖论和人性的异化。

二、网络生活的道德可能性

(一)网络生活具有内在的道德要求

网络是恐龙和青蛙的天堂。在网上,无论是强者还是弱者都可以自说自话,进行无意识创作。由于网络生活是一种全新的虚拟生活:虚拟的身份、虚拟的空间、虚拟的交往行为、虚拟的情感,没有人可以直接看见对方的容貌,每一个人都可以凭借着自己的趣味、爱好、话语习惯以及世界观在网上生活。在网上,每一个人既是参与者,又是组织者;既是自我活动的“演员”,又是自我活动的“导演”。正是由于网络是由人们自发建立起来的交往社区,每一个人都明白自己干什么,怎样干,自发地“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为自己做主”,“自己管理自己”。在“对自己负责”、“为自己做主”、“自己管理自己”的过程中,人们为了规范社区的秩序以达到各个人自己的目的,就会自觉地订立各种网络规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地网络伦理原则。

有人认为网络是一个“丛林世界”:在网络上,由于身份的虚拟、空间的虚拟、交往行为的虚拟、情感的虚拟,每一个人都可以“为所欲为”。客观上,由于网络社会出现的时间短,兴起的速度快,网络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无序的现象,在网络上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黑客肆虐,网络色情与网络犯罪也层出不穷。但是,我们讲,有人的地方就有理性的存在,无论人类理性的光芒如何微弱。网络社会现在是有一些不规范的地方,但是网络社会并不是一个可以脱离人类社会的真正的“丛林世界”,真正的“丛林世界”是一个无意识、无思想、无人类生活的生物世界,网络世界不管如何虚拟,但是虚拟的背后总是有一个主体的存在。我们在悲伤“网络不幸”的同时,正是网络伦理意识苏醒的来临。所以,网络虽然现在看似一个无序、杂乱无章的混沌社会,但是由于人类理性的存在,网络社区的生活也蕴涵着人类道德生成的内在要求。

(二)网络生活的特点决定了网络生活具有现代德育的生成条件

由于社会的变迁,人类社会生活的变化,现代道德教育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现代道德教育打破了传统道德教育中的“教师中心地位”、“课堂中心环节”的道德教育模式,主张在受教育者的生活实践中,注重教育过程的双向参与、主体体验,达到道德观念的主体自我建构。道德在主体个人生活中展现,也在个人的生活中生成,只有挖掘生活的意义,激发主体的道德需要,并在个人的生活实践中注重体验,积累生活的智慧,才会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现代德育这种关注生活实践,重视情感体验,从而达到道德观念的自我建构的道德教育方法,为网络德育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网络德育是立足于网络而开展的一种道德教育活动。由于网络开创了人类生活的另一个空间,也为人类的道德教育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由于网络空间的特殊性,它为现代德育的开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首先,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特点,网络为网民提供了一个平等、开放的互交空间。在这个空间,没有权威、压迫以及其他专制手段(除非自己愿意),交往的双方可以互诉衷肠,相互娱乐,共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网络生活的这种“去中心化”,自由平等交往,讲究自我体验的道德教育方式,与传统道德教育讲究师传我受,以教师为中心的道德教育方式相去遥远,也有利于形成受教育者独立、自主、开放的人格。其次。网络有规则,网上有大量的、丰富多彩的伦理教育资源可以让人们去体味和学习。网络生活是有规则的。在什么地方生活、怎样生活,都必须遵从共同的约定,愿意就可以干,不愿意可以离开,当然你也可以按照自己的规定自己建设自己的“房子”,在网上离群索居。一个人在网上犯罪,不仅会让全体网民共同声讨,而且也会在现实社会中得到惩罚。所以,在网上生活会让你慢慢学会一些基本的伦理原则,这就是平等、民主、公正、诚信、尊重多元文化与交往规则、不损害他人利益等。与此同时,由于技术的进步,网络上充满大量的鲜活的道德教育素材,而且可以在第一时间图文并茂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使人们受到震撼,从而受到教育。网络生活的这种德育教育方式是在生活的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它一方面让人感到很“自然”,另一方面也让人感到很震撼,于无声处听惊雷。最后,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网络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治疗精神疾病的疗养院。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快,精神负担重,身上压力大,成天生活在由各种条规法律等组成的无形大网中,需要一个发泄渠道来调节身上的精神压力。网络的出现正好所以拯救人们负伤的心灵,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隐秘的疗伤之所。我们讲,网络是人们精神的乌托邦,就在于它能修复那被现实社会压扁了的社会人格。

三、网络生活如何走向伦理的生存

(一)加强主体性教育是网络生活走向伦理生存的根本

网络生活是一种“去身体化”的主体性的生活。

主体性意味着理性,意味着人存在的价值。网络生活不管如何虚拟,如何精彩,都是主体直接参与的结果。网络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可以虚置躯体的精神活动场所,主体可以化作一串数字、字母甚至猪猫犬兽等数字符号而存在,但不管这些符号如何活动,在它的背后是人这个主体在运动,主体的意识在起着决定性作用。网络活动反映主体的思维活动,标志一个人的存在状况。现实网络生活中,由于网络所提供的空间实在太具诱惑性、神秘与实在感,许多人迷失在网络中,沉浸在网络生活的所制造的神秘感与虚拟满足感之中,以为自己真的可以摆脱躯体,变成符号而随心所欲不能自拔,失去了自我,形成了对于网络的依赖,严重者导致形成网络成瘾的精神疾病。

主体要理性地驾御网络生活,促进人类精神境界的提升,就要大力加强主体性教育。一个人能自主地控制自己的精神力量,而不被网络生活所控制,就能理性地利用网络,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提升自己生活的境界。加强主体性教育,第一就要唤醒个体的自我意识,这是培养个体主体性的前提。只有个体对自我存在、自我活动的体悟与认识,才会有对个体主体性的感悟。第二要尊重个体的主体地位。要形成人的主体性,首要的一条就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第三要发展个体综合素质与能力,这是形成人的主体性的关键。没有素质与能力,就不能表达自己的主体地位。所以,培养人的主体性,就要培养人的素质与能力。第四要塑造主体的人格。塑造完美的人格,就是要确立人的精神价值,使个体自由发展,成为“万物之灵”。人格的形成,也就是主体性的确立。一个具有主体性的人,就是一个懂得人的价值、尊严,能理性运用的精神力量而生活的人。

我的网络生活范文6

关键词:网络;影响;社会生活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3-0000-01

Internet Impact on the Real Life

Qin Airong

(Zhangjiakou Infectious Disease Hospital,Zhangjiakou0750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net’positive and negative impact on the real-life,the technology has changed the life objective and rational judgments.In the growing influence and permeate all aspects of social life at the same time, proposed to rational use and development, develop advantage and avoid weaknesses,in playing an active progress role of the network.

Keywords:Network;Impact;Social life

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它塑造出另一种社会文明形态――网络社会文明形态。人类社会向着更为文明的阶段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进步。网络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的经济、政治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网络带给我们无限的知识和浩瀚的信息。网络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让地球村从理论变为现实。

调查发现中国网民在世界上人数是最多的,有三亿三千万,这些网民上互联网的时间大大高于其它被调查的国家,它平均在网上呆的时间是15.7个小时。另外,在其他的指标里面,71%的网民认为他们拿信息都是从互联网上来拿,这个数字也大大高于其它的国家。还有一个数字,85%的人相信在未来10年互联网对他们的影响仍然是很大的,这个比例也大大大于其它国家的互联网网民。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精神文明建设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更是丰富多彩,有滋有味,而它更为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锦上添花,增趣不少,它便是神通广大无所不在的互联网。网络是个伟大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最好的证明。网络在当今社会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又无时无刻不在,企业、政府机关、医院、学校、银行等等,你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网络活跃的身影。今天网络更是走进了平常百姓家。我们绝对可以说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是网络的世界。

当网络走进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感觉到了人与外界的交流和接触是那么的零距离,通过网络我们发现很多鲜为人知的事情,网络让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丰富了精神生活。

再次,网络带给我们方便和快捷。

网络购物:近年来,许多经销商进入网络,为顾客提供网上购物的平台。通过网络购物平台,您就可以坐在家中,在网上采购自己需要的商品且享受的都是上门服务。数据显示,2009年,国内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为2600亿元,而2010年,国内的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近乎翻倍达5131亿元,也是这一年,网络购物用户增长了48.6%。

网络办公:中关村科技园海淀区的网上办工系统几乎完成了园内的所有企业80%的业务流程,它完成拉5大类64小时的政府服务。

网络新闻:网上有广播电台、数字报刊和视频新闻等,各种主要报刊、电视台等媒体都开通网站。你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了解国内外最新的新闻动态。

网络营销:阿里巴巴成为全球顶级电子商务企业,为供货商和采购单位提供网络营销平台,企业可以把产品资料等各种信息,通过网络随时和世界各国用户乃至潜在的用户进行沟通。为企业提供了无限商机。继阿里巴巴之后,淘宝网站推出个人店铺,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生意人。

网络教育:远程网络教育,可以让学员随时随地聆听专家学者的讲座,这种课堂之外的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让学习变的更主动,更有目的性和实用性。一个大山里的孩子也可以通过电子信息网络,像城里孩子一样享受着知识的洗礼。

网络旅游:网络包容了天下名山大川、江海湖泊、名胜古迹,你可以进入各个国家的有关站点,不出家门就可以游览。

网络就医:远程病情诊断正在为广大患者进行服务,在同一时间,几个地区的医疗专家可以实现会诊。一个缺医少药的山村,也可以请著名医生通过网络来诊断病情。

网络炒股:证券交易所的大厅里不再人头攒动,股民坐在家里,就可以查看股票行情,只需动几下鼠标器就能在线交易,并可以在工作的间隙利用几分钟完成股票交易,还可以利用相应的软件进行技术分析,查询个股资料,获取最新证券信息等。为股民提供了最新最及时的第一手资料,颠覆了传统股民提着水壶在大厅要盯着显示屏度过一天又一天的历史。传输速度之快,资料更新之及时,令人不敢想象。

网络交友:有缘千里来相会,你可以通过网络寻找到面对面但远隔千里的网上朋友。这种交往由虚拟的渠道来实现现实的交流,通过网络聊天工具、论坛、邮件等等,虽然具有匿名的特点,但随着网络实名制的呼声越来越高涨,这种虚拟环境变的更真实,更让网民接受。网络交往是社会上人际交往的延伸,由于网络空间的特点,它和社会上人际交往有很大的区别,网络交往对网民的精神生活影响极大。

网络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对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言,网络对人们物质生活的影响都是正面的、积极的,在提高人们工作效率的同时,促进了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了社会财富。但网络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却要更为复杂,网络除了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正面的影响,同时很多负面的影响也随之而来。

首先,网络带给人们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上的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危害社会尤其影响未成年人的黄赌毒,这些信息成为网络最大的毒瘤。其次,网络游戏的盛行,让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网络上,尤其是青少年,自制能力较差,一旦沉迷于网络,便不能自拔。第三,网络时代逐渐侵犯到合理的个人隐私,明星住址电话被公布到网络,人肉搜索等等,严重影响了他人正常的生活,这些本应该得到充分保障的人身权利,在网络时代却遇到了从未有过的挑战。总而言之,随着电子网络的迅速扩张和网络社会的逐步兴起,传统的生存经验和时空观念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同时,我们也确实也应该注意到,充斥在我们身边的网络社会并非是一片纯净的天空,一个数字化的乐园,它可能会导致文化的消解、制度的解构、社会秩序的混乱、人格的分裂,并成为形形文明垃圾的衍生地,滋生各种各样社会问题的温床。

纵观人类的历史,我们从未发作有任何一个事物像互联网一样发展的这么快,对人们的生活、学习、消费等等方面影响那么大,并且,随着高度信息化的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在生产和生活方式、观念和意识等方面也必然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于互联网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改变,人们好像还没有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因此对于网络衍生出的社会问题,不少人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了一些惊慌失措。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的,网络也是一样。我们既要享受于网络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也要正确读取面对网络带来的这些负面效应,让网络真正地服务人类。

我的网络生活范文7

关键词:宽带网络 发展 应用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12-0215-01

进入21世纪之后,我们迈入了网络的时代。也许有人对网络时代的概念并不了解,但却在享受着宽带网络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在我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今天,网络应用已经深入生活,互联网为我们带来了广阔的人生视角,在通讯、工作、娱乐等各项服务中为我们打开了另一个充满神秘,需要不断探索的世界。

1 什么是宽带网络

宽带网络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根据网络产业部分析,预计宽带网络的发展在今后五年仍将以高于经济增速两倍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发展势头不容小视。宽带网络为新兴通信业务,数据通信、多媒体、互联网、电话网络服务、手机短信等业务将随着互联网迅速扩展;值得关注的还有跟随着网络应运而生的黑马产业,即文化科技产业,如网络游戏等。

当前宽带网络发展的主要特征是表现在计算机方面,而宽带网络中计算机的应用有三个特点,分别是高效化、快捷化;智能化、集约化;网络化、数字化。[1]

2 宽带网络的应用特点

2.1 宽带网络的传播特点

首先,我们应用最的宽带网络即是互联网的使用。我们利用互联网的功能,实现了以前无法完成的事情,在时间上,空间上打破了原有的壁垒。

现在我们可以用互联网在网络上获取知识、收集资料,不需要再去图书馆;互联网还将原有的邮政通信功能最大的简化,不需要通过邮局传递,而是在网络上通过服务器端口直接将网络传递到指定邮箱账号,这个过程只需要1分钟,在效率上简直是质的飞跃;有了互联网以后,我们可以实现音频、视频的即时传递,让远在大洋彼岸的人,达到零距离的接触;工作上,有了互联网的帮忙,人们可以对一项工作同时进行编辑处理,甚至记录痕迹,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

2.2 宽带网络推进了大数据发展

大数据(big data),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大数据在宽带网络中的应用,俨然被网络推向了一个巅峰,以前复杂耗时的数据传输,在宽带网络技术的帮助下,变得轻松、简单、灵活、便捷。

这是宽带网络带给我们的惊喜,同时,也是推动宽带网络发展的动力,帮助我们把难的事情变得容易,是当代宽带网络的特点之一。

2.3 宽带网络中多媒体的广泛应用

关于宽带网络中“多媒体”的概念并不统一,一般人们将其解释为“多种媒体的综合”。而宽带网络中应用的多媒体,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媒体进行了组合,变成了一种人机交互式网络交流和传播媒体。[2]

有了宽带网络的支持,各种多媒体应运而生。以学校教学为例,有了宽带网络以后,对于学校的教育发展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多媒体课件的在线应用,使传统教学模式向数字化教学模式转型,只要依托宽带网络,教学素材应有尽有,教师不再需要准备各种资料的课件,只需使用网络资源,加上多媒体技术手段,轻松展示所需要的网络课件进行教学。

3 对宽带网络的未来展望

虽然我们已经享受到了宽带网络的发展为工作、生活带来的提升,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深入,我们应该在宽带网络领域研究不断资源、勇于创新,让宽带网络有长足的发展。

3.1 催生宽带网络产业

宽带网络的发展,催生了很多宽带网络的附加产业,如一直非常热门的网络游戏产业,文化科技产业;还有一些制造电子产品的行业,电子电路、应用软件等产业,甚至通信产业、服务产业等。

这些产业的运生,反映出宽带网络已被广泛应用,且市场活跃,该技术在行业内会有长远的发展。

3.2 提高科技发展水平

网络时代带来的新技术,对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了宽带网络的应用,实现了在计算方面的高效,帮助科技工作者提高了研究效率,同时,宽带网络的应用,将各种资源整合起来,在网络获得方面有显著提高,这些因素均为推动科技发展的进步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3.3 对环境保护的贡献

生活环境不断恶化,全世界都在面临环境拯救的难题。宽带网络的无纸化特点正是符合环保理念的。我们每年要砍伐大量树木等资源进行纸质的生产,包括书籍、文具用品等。有了宽带网络的技术,我们将改变以往的学习工具,将更多的使用电子图书馆、使用电子书籍、甚至于学生作业可以在网络上提交,经网络审核等。

经考核,北京部分小学已经实现了无纸教学的方式。以方星园二小为例,经过采访,该小学4-6年级的学生均采用无纸作业的形式,所有作业均在北京市教委的网站注册账号提交生成,而作业提交后,还将获得积分奖励,教委将根据积分情况发放文具等。

这种形式非常灵活,同样很值得借鉴,此方式不仅为地球的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还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从另一侧面,更是推动了宽带网络的应用程度。

教育行业是网络应用被接受最快的领域之一,教育行业具有的特殊性在于它具有知识的传播性,教育的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所进行的活动是知识交流,因此,在知识的交流中的作为新型应用知识的网络应用自然会受到教育参与者的高度关注,并进而得以广泛推广。[3]

3.4 工作、生活智能化

在80年代初期,可能很多家庭为有一台收音机或者电视机而倍感自豪。科技发展的速度提高,让我们很快就将娱乐活动从线下转为线上,并且开启了智能的生活方式。

有了宽带网络的支持,我们完全不用再为赶不上看喜欢的连续剧而苦恼,我们可以用各种途径、渠道来实现节目的跟踪,如现在的全网同步支持以及台网联动等;

同时,工作中,我们再不用为了赶一个会议而等待,完全可以实现多屏多媒体的互动,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只要能够使用宽带网络,就能把工作和生活管理得一切尽在掌握。

4 结语

宽带网络的发展前景是不容忽视的,我国也应重视该领域的拓展与研究,争取走在世界的前列。只有技术得以快速发展,才能将整体科技水平提高上来,作为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黄伯明.宽带网络的应用特点与发展趋势[A].《消费电子》,2013年第8期(TN0).

我的网络生活范文8

一、多渠道宣传,提升学生网络安全意识。

为了做好"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在全旗各学校内宣传网络安全知识,我局要求各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学校活动方案,并于9月19日-25日期间,悬挂"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的宣传横幅,部分有条件的学校在校园电子屏上不间断显示"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等与网络安全相关的内容,同时全旗各学校采取开展线上线下多渠道的宣传形式,全方位多角度的对网络安全意识的提升加以宣传。通过校园广播电台让全校学生在课余时间对相关知识有深入的了解;通过发动各个班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学习和观看网络安全知识。在各学校的统一安排下,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相继开展了以"共建网络安全、共享网络文明"为主题的网络安全班会。通过以上的宣传活动,使学生从最初对网络安全概念淡漠,逐步上升到树立网络安全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同学们也纷纷宣传并转载了关于"网络道德和网络素养"的文章,将其运用到生活中,以便更好的创造和谐的网络环境。

二、积极参与网络安全知识竞赛,了解网络安全教育。

认真计划并组织学生参与网络安全知识竞赛,深刻了解网络安全教育活动的必要性。各学校在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期间,组织学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网络安全知识的学习,并积极开展了网络安全知识竞赛。竞赛的题目就是生活中常见的网络安全问题,通过竞赛这种方式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网络安全,从而更好的将安全的网络技术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三、组织开展网络安全主题班会和教育课

我的网络生活范文9

1945年秋天,哲学大师海德格尔第一次读到萨特的《存在与虚无》,萨特的哲学叙事方法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尤其欣赏萨特对滑雪所做的哲学思考:对山坡的陡缓程度的体验,取决于你是用适合缓坡的挪威方法,还是用适合陡坡的法国方法滑雪,因所用方法不同,同一山坡时而显得陡峭,时而显得平缓[i]。萨特对滑雪的思考正视了这样一个事实:技术从根本上规定了人对世界的感知,即技术框定了人的视界,已经渗透入我们的生活空间之中。

关于技术的缘起有许多古老的神话。在哲人柏拉图讲述的爱比米修斯造人的故事中,技术与人的起源几乎是同时的:在造物主创制生命的最后阶段,造物主命令普罗米修斯和他的兄弟爱比米修斯替生物进行装备,分别赋予种种特有的性质。爱比米修斯对普罗米修斯说:“让我管分配,你管检查吧。”普罗米修斯同意了。爱比米修斯一一作了安排:他给有些生物配上了强大的体力,而没有给予敏捷,把敏捷配给了柔弱的生物;他给了有些生物武装,为没有武装的生物设计了别的手段来保护自己……。可是由于他不够聪明,竟忘记已经把可以分配的特质全都给了野兽,他走到人面前时,一点装备都没有了。普罗米修斯前来检查分配的情况,正轮到人从地下出世的时刻即将来到。情急之下,普罗米修斯只好偷了赫菲斯特的用火技术和雅典娜的制造技术,同时还偷了天国的火种送给人。[ii]

这个故事似乎说明,诸神只把人造到一半就推他上路了,技术是一种补偿,引入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弥补爱比米修斯的失误,是为了让人凭藉技术谋求生存之道,实现自我“完善”。换言之,天赋不“完善”的人无力直接应对自然的挑战,而不得不诉诸技术,将自己周遭的生活环境改造为一种人为的、技术化的世界。

然而,实际的情况可能恰好反过来:人的自然特性或动物性本来大抵“完善”,倒正是在无止境的创造冲动和技术旨趣驱使下,人们选择了“未完成”这一开放式演进模式,而逐渐生疏了“已完善”的天赋,减少了对其自然特性的依赖。即人因为选择了技术而成其为人,而具有与动物不同的生活方式。

由是观之,技术本质上是一种开放式演进的旨趣,这种旨趣和意向使技术活动成为人的内在向度:技术既是人的自我创造、自我展现过程,也是使自然和人的创造物被再造、被展现的过程。简言之,人建构了技术,技术反映了人的开放性的本质力量。

二、网络空间中的生活

20年前,网络空间(cyberspace)只是个生造的科幻概念,其话语前提乃十分技术化的控制论,前卫小说家试图通过它展示一些类似于电子神经系统的反乌托邦情境。但此后不久,电脑信息网络蓬勃兴起,人们几乎在一夜之间被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世界。尽管人们沿用了网络空间这一隐喻描绘他们的新奇遭遇,以万维网、虚拟实在为典范的新技术给世界带来的却是另一番生活化的景象:网际交往和虚拟生活。

网际交往是现实交往的延伸,其动力机制主要包括寻求注重内涵的交往、建构新的社会网络、建立网际社会地位和形成网络亚文化群体诸方面。网际交往中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有二,一是网络空间中的情感和爱欲,二是以网络为中介的群体行动。人们对前者的态度不无暧昧:一方面消费社会将情感和爱欲作为诱饵引诱人们不断地追逐欲望的消费;另一方面,又将网络中的情感与爱欲视为另类。而这更增加了网络情感与爱欲的诱惑力。以网络为中介的群体行动包括公共参与、共同抵制等方面,事实表明,以网络为中介的群体行动,会在网络之外产生现实性的后果,因而问题的关键在于,通过网络,群体的意愿和力量如何显现?这种显现方式对于建设性和对抗性的群体行动分别会导致何种效应?显然,对于这种全新的社会群体行为,我们很难从理论上加以抽象的定性,而应进一步由具体个案加以体悟。

在网络空间中,身份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导致了多重自我现象,使得自我身份的认同远较现实生活复杂,也使网络交往具有与现实交往迥异的特征。从本质上讲,这种新现象源于现代人对交往的矛盾心态:一方面,人们希望与他人对话、交流、沟通,希望表白自我、理解他人并对他人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人们又对对话、交流和沟通的可能性缺乏信心,十分惧怕他人的误解、控制和伤害。当网络这种非面对性的交往平台出现时,人们便表现出信任与怀疑、互助与争斗、赠予与索取、游离与沉溺等相互交织的矛盾心态。

网络空间被喻为电子的新边疆,网络空间中的生活形式堪称虚拟生活。网络空间和虚拟实在的出现,强化了人们对游牧部落式的虚拟生活的向往,并希图以此摆脱政治-经济体制的制约。虚拟生活方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建构某种角色化的通过旨趣和情感联系在一起的社群部落,如亚文化群体的“狂欢”即属于此类。二是完全逃逸真实社会生活的“自娱自乐”。

虚拟生活凸显感性、个体、游离等后现代特征,被形象地喻为“后现代游牧部落”。网络空间和虚拟实在的确给予了人们诸多逃脱现实压抑和规范的“自由”,但这种“自由”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虚拟沉浸与网络性爱是对感性的放纵还是意向和想象层面的解放?网际群体抗议和共谋行动究竟是一种“能动者”的行为还是对现实责任的逃避?而更值得思考的是,在这种“自由”状态下,人们究竟是一个“体验者”、“参观者”还是“流浪者”呢?沉浸于网际的“体验者”们的生活状态究竟是沉溺还是乐不思蜀呢?浮光掠影的“参观者”能够永远与网络保持若即若离吗?在现实生活中丧失了理想和爱恋的网际的“流浪者”,终会找寻到生活信心和可以驻足的家园?

网际交往与虚拟生活已经或正在成为人们生活世界的一部分,鉴于非此即彼地将技术视为乌托邦或反乌托邦的局限性,在自发的狂喜痴迷或懊悔诅咒之类的情绪化反应之后,需要的是更为深刻的反思。

三、建构论视角下的伦理关照

技术的演进和生活世界的开拓源于人性的开放性和未完成性,正是由于生活世界无止境地向前拓展和铺陈,人性的深度得以从潜在状况中显现出来。网际交往与虚拟生活使人们面对各种全新的选择,网络空间因之成为一个开放的人性试验室。如何剖析网络空间这一全新的生活空间,进而反思其中的伦理冲突,并作出恰当的道德抉择呢?视角的选取无疑是首要的问题。对于网络空间这一技术化的生活空间的伦理关照应基于一种恰当的技术观。

依据庸常的技术决定论,技术的发展完全由它的科学基础所决定,技术必然随科学的进步而不断进步,人在技术发展中所能做的与其说是选择,不如说是顺应。在这种视角的笼罩下,耗资巨大、影响深远的工程的论证权完全掌握在代表了技术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的技术专家和技术官僚手中,公众则完全丧失了话语权力。而公众的经验分明是,在许多日常技术的广告中,技术的先进性每每作为首选的说辞,但许多“领导新潮流”者竟不乏明日黄花。毋庸置疑,暗示技术价值中立的技术决定论,掩盖了技术化的生活世界的真相,如此缺乏人文关怀的技术观,很难生发出对人的伦理关怀。

技术哲学与技术社会学的晚近研究表明,技术不是一种抽象的、与价值无涉的工具,而根植于特定的社会情境,技术的演替由群体利益、文化选择、价值取向和权力格局等社会价值因素决定。这种立场就是所谓的建构论(constructivism),又称情境论(Contextualism)[iii]。建构论是一种与技术决定论迥异的立场,其最大差异在于,建构论力图揭示蕴涵于技术化的生活世界中的价值因素,力图从技术与社会互动的角度体现人在其中的作用。

由于建构论以利益相关群体的互动来诠释技术的发展过程,对技术的建构论分析也必然蕴涵对此过程中伦理冲突的揭示。这种揭示既是社会学意义的微观经验分析,也是伦理学意味的描述性伦理研究[iv]。尽管描述性伦理研究是与规范性伦理研究并立的伦理研究进路,但在至少在中国伦理学界未受到重视。如果说规范伦理学更注重规则(或普遍、或权威、或超越),寻求的是秩序和稳定的话,描述伦理学则立足于现实伦理实践,其主要旨趣不是像道学家那样做道德裁判,而是发现具体的伦理发生与作用机制。

传统社会的相对稳定性使人们对伦理产生了一种错觉:伦理规范生活。但实际上应该是先有生活,后有伦理(伦理规范),或者说伦理发端于生活中的冲突和失序。在变动不居的现代生活世界中,真正能够使人克服冲突和失序的既不是道学家制定的所谓伦理规范,亦非更抽象的伦理原则,甚或不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类的普世黄金律,而是人性深处对道德和伦理精神的切身感悟,是人在生活情境中的权衡和抉择。换言之,现代社会的伦理是利益相关群体在特定生活冲突的逼迫下不断反省,不断磋商的结果,是一种实践的明智。基于这一至今仍为人们所忽视的事实,建构论的分析令我们看到,在加速变迁的技术化的生活世界中,伦理机制内在于具体的生活实践。

四、兼顾虚实的伦理考量

在建构论的视角下,我们可以从技术与社会互动的角度理解网络空间的形成和演进。从历史的脉络来看,网络空间是一种政治-经济体制宰制下的知识权力结构。网络空间和虚拟实在是几个世纪以来社会生活信息化的结果,其动力源自以资本和知识为主导的社会权力结构对更有效的市场控制的需求,它向人们昭示着信息完备的“无摩擦经济”和“一对一营销”等“虚拟资本主义”愿景。对网络空间的建构过程的分析不仅廓清了技术发展的脉络,也是对其中的价值伦理问题的揭示:网络化、数字化的“虚拟资本主义”的确会带来节省资源和消费个性化等具有解放性的一面;但与此同时,由于网络化和数字化优先考量资本-知识等权力阶层的市场利益,所谓世界的信息化往往忽视或损害非权力核心群体的权利,这就是哲学家们常说的异化或非人化。鉴于网际交往和虚拟生活从一开始就被纳入了大众生产-消费文化之列,网络空间不可能完全摆脱社会现实政治-经济体制的制约。因此,网络空间的伦理考量,首先是寻求一种能够联结虚实两界的伦理纽带。

本文认为,这一纽带应该是利益相关人的信息权利。简言之,由于潜在的知识权力结构左右着显见的信息权利分配,我们应该在正视这一现实的前提下,以信息权利制约网络(知识)权力结构,并以此为指导思想,建构合理实现网络信息权利的伦理原则和伦理协调机制。

网络知识权力结构的要素有三:技术螺旋、市场螺旋和相关利益群体。

技术螺旋是网络权力结构的动态模式之一,也是一种十分微妙的循环反馈机制。其技术实现机制是信息过载与技术进步的相互促进。其实质与网络知识权力结构中的精英对利益的追逐密切相关,但同时由于共生性关系的存在,技术螺旋也是一种解放力量。

网络权力结构的市场螺旋是指,当网络成为基本的市场经济基础架构时,网络效应会引起需求方规模经济和正反馈。从表面上看,它说明,网络的价值不仅仅由网络权力精英决定,还需要通过广大网民的充分参与才能体现出来。但在网络成为市场的基础结构的过程中,网络权力精英对广大网民的控制是一种无法消除的事实,网民对权力的分享是以接受这种不平等的事实为前提的。

网络内外的相关利益群体或利害关系人,包括网络用户,网络服务商(ISP等)、网络信息设备制造商和网络信息软件服务商,利用网络确立业务流程的公司,非盈利性的社会事业机构,媒体,网络行业组织和管理机构,关注网络发展的社会群体,国家和各级政府等。

在网络知识权力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进一步对网络信息权利分配进行伦理反思。

其一,网络信息权利的价值取向。网络信息权利的实质是网络相关利益群体对网络信息传播所带来的利益的要求,这些要求中渗透着网络相关利益群体的伦理价值取向。现实的网络信息权利的价值倾向有两个值得关注的面向:(1)各个群体的本位主义倾向十分明显,他们都希望在网络中既保持原有的利益又获得更多新的利益,同时尽可能免于伤害;(2)网络的发展导致了一种新的公民自由主义倾向,出现了单子化(atomization)和无政府主义思潮。导致这两个价值取向的根源依然是网络知识权力结构对网络权利实现的结构性宰制。

其二,网络信息权利的伦理原则。为了制约网络知识权力结构对现实网络权利的宰制,我们从应然的角度提出了5个伦理原则:〔1)无害(nonmaleficence)原则;(2)行善(beneficence)原则;(3)公正(justice)原则;(4)自主原则(autonomy);(5)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原则。同时强调了规范意图与明确责任的结合。

其三, 网络信息权利的伦理协调。网络信息权利的伦理协调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以基于伦理精神的产生式的权力不断与网络权力结构中的等级式权力相较量的过程,网络权力结构下的网络信息权利的伦理协调机制是一种微观生活政治的展开。因此,网络信息权利的伦理协调机制是在各个具体的微观情境中展开的,并奉行中庸之道。

五、走向虚拟生活的伦理架构

建构论并不满足于从政治-经济体制宰制下的知识权力结构诠释网络空间,进而从人(主体性)的旨趣和共同体(交互主体性)文化层面“进入”网络空间和虚拟生活内部反思其伦理架构。由此,网络空间和虚拟实在可以视为人们在的欲念驱使下形成的一种向内爆发的空间。

于是,我们从人(主体性和交互主体性)的角度展开了对网络空间和虚拟实在本质的讨论:一方面,人们的兴趣、意念和欲望在网络空间和虚拟实在中得以纵横驰骋,物理空间和物理现实在一定程度上被突越;另一方面,网络空间和虚拟实在如同无形平台,使人的交往活动超越了面对面在场的限制。因此,网络空间和虚拟实在不应该被简单地理解为符号化信息的容器,而应视为独立于物理空间的意象、精神和文化的空间。换言之,网络空间和虚拟实在之中流动的信息不仅仅是一种可操作和处理的无意义的数据,而是表征具有价值意涵的意象、精神和文化观念的符号。这些符号固然与物质和物理空间等“原型”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但它们一旦进入网络空间和虚拟实在之后,就具有了虚拟“原型”的作用,即不仅可以由意象、精神和文化本身产生新的意象、精神和文化观念,而且还能够由意象、精神和文化观念生发出虚拟的身份、人格、交往活动甚至生活场景。这对哲学家们几千年来争论不休的“实体”和“实在”的概念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如果人们可以“经历”他们的意象所衍生的生活,人的意象之类的实体是否也具有某种“实在性”?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的是:“实在”一定是与人无关的存在吗?无疑,构成网络空间与虚拟实在的符号的创造和解读都是人的杰作,难道它们不是某种“实在”?

当人们投入并沉浸于网络空间之时,网络空间的敞开和虚拟生活的建构一并发生,虚拟生活的伦理也在此过程中形成并得到实际的践履。尽管普遍性的原则、抽象的规范和超越的信念依然存在于其中,但整个伦理架构的认同主要基于社群自治和自我调适,其具体的程序就是社群的磋商和自我的反省。我认为,虚拟生活的伦理架构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网络社群的自治伦理和网络空间的自我伦理,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考量伦理的(网络)文化战略。我的主要观点是:(1)尽管网络社群是一个十分松散的“联合体”,但在网络社群的实践情境中,人们内在的伦理精神仍可能生发出寻求伦理规则的需求,这使得网络社群可能建构起某种自治的伦理架构;(2)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虚拟生活可视为一种自我生活,为了实现网际自我生活的幸福必须建构一种自我伦理架构;(3)应该确立一系列基于伦理考量的网络文化战略。其内容简述如下:

网络社群的自治伦理

与真实生活一样,伦理是由生活实践启发的。虚拟生活的伦理源于网络社群的成员体悟到失序之际,由伦理直觉感悟出的违反伦理的事件导致了伦理机制的形成。

鉴于网络社群是一种由各异的旨趣决定的区位化的社群,网络社群的伦理建构应该是建立在群体共识基础上的微观伦理建构,而不是整体的宏观伦理建构。鉴于网络社群是松散的“联合体”,其生活形式也不如真实生活那么严肃,不可能以真实生活中的固定规范来建构其伦理体系,其伦理建构的依据是人们在特定的伦理冲突中的伦理直觉,其基本模式是一种开放性的自治伦理:初始共识社群原始规则特定冲突新共识新伦理规则。

网络社群实现和谐的关键环节是建立一种能够为网民所接受的伦理─权力机制,使网络社群的和谐得到某种制度性的保障。这一机制包括伦理指南机制、伦理商谈机制和伦理执行机制。此机制最大挑战是网络社群成员的社群认同感和参与意识,这涉及到上述机制的合法性(legitimacy)、透明性(transparency)、责任(accountability)、回应(responsiveness)和效率(effectiveness)等5个方面的问题。

网络空间的自我伦理

网络空间中的虚拟生活使很多人对网络产生了依赖感。网络依赖的主要表现为网络沉迷(obsession)和网络沉溺(addiction)。由此可能导致“数码焦虑”(digital distress)、丧失自主性和“脱离肉体效应”(discarnate effect)等网际自我异化现象。网际自我异化表明在看似非中心化的网络空间中,在各种层面的知识权力实体的左右下,主体丧失了以个人或集体方式把握自身的能力,行动和创造的能力也遭到了削弱。这一伦理实践中的问题导致了建构网际自我伦理的必要性。

网际生活首先是人面对机器独自生活,它应该是使自我能够自主地建构自身的生活,即自我生活。尽管存在着网络知识权力结构的宰制性,人仍然有自我实现和获得自我幸福的自我责任,故网际自我生活需要一种自我伦理。自我伦理的应该遵守两个基本原则。其一为自我伦理的目标原则──自我实现与自我幸福,其二为自我伦理的实践原则──自我反思与自我管理。

网际自我伦理实践就是一种自我调适。网际自我调适应遵循自我选择、适度节制和虚实协调的精神,还可以采取免疫法、对话法、斋戒(fasts)法等动态自我调适机制。要达到自我幸福必须遵守两个原则,其一为幸福的社会化原则,即自我的快乐并未有意或严重妨碍他人的快乐;其二为获得幸福能力原则,即当下的快乐不会减少今后的快乐。

基于伦理的文化战略

我们提出了四条基于伦理考量的网络文化战略:

(1)从乌托邦原则到责任原则。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必须遵循一种新的责任原则。这种新的责任原则不仅仅要求人们对某种信念负责,也不是传统的自责,而强调人们应该朝向未来,以行动对可以预见的后果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2)走出电子公共牧场的悲哀。网络空间中,“公共牧场的悲哀”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流行的消费性网络文化在社会信任、信息内容和交往方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对于中国来讲,在娱乐性的消费之外,还应该寻求一些有益于提高国民素质的发展路向,网络信息企业和广大的知识阶层应担当其职责。

(3)适度保持虚实之间的张力。为了形成一种开放的网络文化氛围,应在虚拟和真实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首先,应该消除虚拟生活的神秘性,鼓励网际探索。其次,应加强虚拟生活与真实生活的联系。此外,还应在一定程度内容忍网络空间的无序性和网络文化的消极性。

(4)建构批判和反思性的文化。其核心任务是对网络文化本身进行批判和反思。建构批判和反思性文化的目的是减少网络知识权力结构对微观生活的压制,为微观生活政治的展开铺平道路。

[i] Ruediger Safranski: 《海德格尔与战后的法国哲学》(上),载《哲思》杂志第二卷第一期(1999年5月)http://www.zhesi.org.

[ii] 戴子钦译,柏拉图《对话》七篇,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