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煤矿信息化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6 15:40:30

煤矿信息化论文

煤矿信息化论文范文1

煤矿机电信息化管理系统所涉及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该系统可对几方面进行记录及管理。此外,该技术的合理使用还可在很大程度上加快对现场施工过程跟踪检查的实现,且能最大化降低施工过程的经济成本,因此,煤矿机电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科学建立能充分满足企业单位的生产需求。

2煤矿机电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作用及意义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国煤矿企业也开始进行有关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机电设备是煤矿生产过程中的重要部件,因此关于机电设备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拥有重要作用及积极意义。

2.1煤矿机电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作用

目前中国煤矿机电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能为业主或企业进行市场经济决策过程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资源。该系统的建立通常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a)煤矿机电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能准确统计数据信息,确保这些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及实时性,并实现对各台机器运行状况、燃油耗费等相关信息的动态管理;b)由于煤矿机电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对各台机器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检测,这就使得损坏设备的维修过程大大缩短。维修者通过对该系统中有关维修方面的信息进行合理分析,就可快速找出故障原因,及时制定维修方案,从而确保机器设备正常运行。此外,对机电设备相关信息及时性及准确性的检测,有利于提高企业单位相关人员决策过程的准确性;c)煤矿机电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可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信息资源,缩短施工成本。企业单位各个部门借助该信息系统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管理,从而合理优化库存产品及技术人员等资源,在保证成本的同时优化机器设备的运行。

2.2煤矿机电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意义

煤矿机电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不仅能帮助企业单位领导者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及决策,优化管理者进行市场决策的过程,还能在较大程度上降低机器设备运行过程的经济成本。该系统可使管理人员摆脱传统复杂信息的整理过程,优化信息分析过程的同时获取全面性的信息,从而减少决策失误的出现,为企业顺利发展提供良好保障。

3煤矿机电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煤矿机电设备存在安全隐患

煤矿开采环境通常较为恶劣,该环境对机电设备运行所产生的影响较为严重,如果不人为采取措施对机器设备进行保护,那这些机器设备便会更易受到外界尘土或潮湿空气等影响,其使用寿命会明显缩短[1]。很多设备发生故障是由于长期在不合理环境中工作。

3.2煤矿机电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煤矿机电管理制度不健全,煤矿企业生产过程中会存在许多违反标准规定的现象,例如生产质量不达标及生产操作不当等。此外,机电设备的摆放也需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使得工作者在安全距离内进行生产。调查研究表明,中国煤矿企业中存在很多不遵守机电专业标准进行违规生产的现象,这一系列的不规范操作,再加上没有对机电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及保养,就很容易导致机电设备损坏。

3.3煤矿机电队伍的技术及信息化水平不足

煤矿生产存在许多不安全因素,导致许多拥有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不愿接触这方面工作,同时一些煤矿企业认为机电设备的检查及维修技术水平要求不高,这就导致现在煤矿机电队伍的技术水平及信息化水平较低现象的发生。从而使得一些机电设备出现故障也在进行生产。目前中国煤矿企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但有些企业不愿接触计算机设备[2],仍采用传统人工操作设备的工作模式,这就导致该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低下。图1是煤矿企业员工学历比例。

4煤矿机电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创新

目前中国大多数煤矿企业已采用机电信息化管理系统,该系统应用过程中所运用的新方法、新思想对后期煤矿生产效果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这些新思想与新方法的运用主要还是依托信息化管理创新,其中包括安全管理、维修及其它方面。

4.1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创新

煤矿机电设备是由多个独立存在又紧密联系的子系统组成。这些子系统通常会包括通讯、通风、运输及供电系统等,在机电设备的运行过程中,它们相互影响、密切联系。因此,在机电设备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制定严格的制度,并依法进行,同时也需要高技术人才参与。

4.2机电设备维修过程中的创新

对机电设备进行维修及养护的创新思想是煤矿机电信息化管理系统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以往的机电设备检修工作都是在接到上级命令后才展开,这就容易导致维修效果受施工人员想法影响,这对维修人员的责任心及耐心提出很大考验。在信息化管理系统大力推行的今天,企业如仍采取传统模式,便难以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今社会中维持运营。煤矿企业可安装维修预警系统,必须要制定合理的维修期限、维修项目及标准等,在机电设备运行过程中,一旦一个环节不达标,该系统就会进行预警,提醒人对其进行维修。该系统的加入会对机电设备维修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4.3其它方面的创新

除以上所阐述的两种应用创新外,煤矿机电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创新还包括系统运行理论的创新及进行事故分析的理论创新。系统运行理论的创新主要是指在系统运行过程中,不仅需借助系统进行相关方面检测,同时也需专业人员对生产现场进行实时分析及管理。事故分析理论创新指的是在对事故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定性与定量分析要相互结合进行。

5结语

煤矿信息化论文范文2

关键词:信息化;工业化;煤炭企业;融合;构建

前言

我国国民经济强壮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与前提是煤炭工业,对我国能源供给的保证法度与安全法度起着决定性作用。煤炭工业属于高危险性作业,产业结构也是我们最典型的粗放型传统产业。它的施工地点主要集中在地下,其工作环境相当繁杂,不同程度的灾害较多,如水灾、火灾、瓦斯爆炸、工地坍塌、煤尘污染等。煤炭井下的生产环节复杂多样,用人量大,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效率相对低下。为了能够达到安全生产这一目标,煤矿工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奋斗着,不断地推进煤炭生产技术的改革。跨入21世纪,煤炭工业的发展方向面向信息化与全自动化,甚至未来可以做到无人开采,达到安全性高、效率高的要求。想要真正实现上述的目的,必须紧抓信息技术的发展。

1 构建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内在和宗旨

“两化”融合这一课题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十六大”中“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论断,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升为“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国家将我们的工业与信息业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并且设立了“工业和信息化部”,为我们新型信息化煤炭企业的发展指出了内在与宗旨:在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等全方面汇入各类别领先合适的计算机技术、各项领先的通信技术及自动化技术,进一步推进各类流程与各种业务在信息技术作为支撑下产生质的飞跃,大大提升煤矿采掘的工业化水平,使企业内部的结构得到全方位的完善与晋级,构建新型的信息化煤炭企业。

详细概括,主要方面有以下四点:

首先,将我们的信息技术和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紧密联系,进一步提升各类设备的全智能化水平,结合自动化系统设立各类矿井平台,以便达到地面远程操控的实力,完成矿井生产过程的全自动化。

其次,完善各类信息技术在安全监控系统中的套用,对矿井的环境与作业人员及其装备等安全要素实行方方面面的监测,形成精确的安全预测预报体系,完成煤矿作业安全监测的数据化。

再次,有机联合各类业务,务必做到在企业管理范围内建设全面的信息技术体系,完成煤炭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最后,系统完善各类信息资源的统一规划,完成信息管理的集约化。

2 发展信息化煤炭企业主要面临的问题

需要关注的问题是,现如今煤炭这一行业信息化迅速增长的同一时刻,发展水平达不到平衡制约状态,企业管理机制不完善,产业信息化项目总体构建处于低下层次,产业信息的安全保障力度不够和企业控制风险能力不成熟,和适用在矿井下的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较落后等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重视。这一系列问题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我们煤炭行业信息化的学科发展。

2.1 煤炭行业信息化的发展程度不均衡

我国的国有大宗型煤炭企业公司信息化发展相当迅速且发展水平较高。在2008年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的评比当中,其中煤炭这一行业的上榜企业达到25家[3]。然而大部分的中小型煤炭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总体不高,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其没有构建科学的信息化工作系统,信息化充其量只是起基础协助作用。有些地方的中小型煤炭企业甚至一点信息化技术都不具备。

2.2 煤炭行业的信息化技术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信息化管理机制相对较松弛致使煤炭行业信息化的发展欠缺整体组织与引导。煤炭企业的管理机制形式较落后,企业的业务职能不明确,业务流程的清晰度不够,企业的中层人员与基础人员对信息化理解不深,煤炭信息化的规划作用得不到健全的发挥。企业对信息化的投入相对较少,其在销售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偏小。

2.3 煤炭企业信息化项目总体构建水平不高

煤炭企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相对较弱,该行业的信息化平台构建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企业信息化项目构建欠缺整体计划,水平低下且反复构建的问题凸显。其中重视硬件设施的投入而轻视软件技术的开发和重视先进技术而轻视实际运用等问题普遍存在。信息化体系的构建出现多、小和杂现象且相对较严重,信息呈单一、孤立现象没有得到治理。企业一体化构建与应用形式发展较慢,集成共享和整体协作水平比较差,公司对决策的支持能力明显不够。

2.4 企业信息安全保障和管理风险的能力不健全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的大众化,网络的安全隐患日渐凸显。如:网络信息系统故障、电脑病毒与木马、黄色网络、黑客入侵计算机等问题。处于日渐严重的网络隐患威胁之下,煤炭行业的统一信息安全意识仍然不够,其信息安全的基础设施较差,完全保障与管理风险的系统极不健全,欠缺相关信息体系的安全应急方案。

2.5 煤炭企业的数字矿山理论探究与实践应用发展较慢

数字矿山这一概论自提出至今已有11年整,但是数字矿山的具体定义还没有完全统一,详细的构建内容也尚未明确,大多数研究依然滞留于理论阶段。数字矿山是相当繁杂的体系工程,不仅要求理论上的创新和多个学科交叉进行还需要与现场实践相互联合。但是根据现在的管理机制,煤矿的管理者对其理解仍然不够,加上构建数字矿山需要投入的资金庞大,大多数企业并未将数字矿山视为战略任务来实行,大大制约了其发展。

2.6 煤炭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培育与队伍的构建投入不足

大多数大宗型煤炭企业中具备IT技术的专业人员在全体员工中所占的比重小于百分之一。煤炭行业内不仅了解煤矿而且又掌握信息技术的精英相当稀少,企业中在岗员工的IT运用能力较差,信息化专业训练范畴与训练深度不够。只有极少企业具有自主探究与发掘、自我精英培育、数据库挖掘、知识应用与管理等深度、广度开发与利用能力。煤炭企业与IT服务厂家合作形式僵化,长期且稳定的专业队伍构建较落后。

3 促进煤炭工业“两化”融合的具体措施

3.1 增强组织领导,构建完善的行业信息化工作机制

完善行业、地方与企业这三级信息化工作领导机制,共同促进煤炭行业的“两化”融合。煤炭企业内部构建总公司、分公司、基层厂矿等多等级信息化工作领导系统。鼓励并支持煤炭企业建立CIO(首席信息官)[4]。构建完善的企业信息化管理部门,进而激励控制体制。

3.2 明确企业发展路线,建立整体协作的行业信息化决策科学系统

依据国家信息化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探究拟定合适用在煤炭行业的规章制度与方法。我国煤炭工业协会带头组织拟定行业信息化整体发展计划、路线与目标,于“十二五”期间颁布一些亟需规范化行业信息化的基准。各个煤炭企业可以在其的引导下,拟定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策略与计划,确保工作路线清晰、目标一致、有规可循与上下统一协调。

3.3 增强团队构建,提升煤炭行业在职员工的总体信息化才干

优化行业信息化的专业人员委员会,构建煤炭行业信息化的专家库,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行业专家效能。增强企业选拨与培育煤炭信息化顶尖人才工作力度。为企业信息化人才的成长、流入、运用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确保信息化精英的范围数目与层次构造适合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要求。拟订行业与企业的全体员工信息化训练规划,实施全方位的信息化训练,逐渐提升煤炭行业对信息化的理解与掌握水平。

3.4 改善工作体制,提高行业信息化的研究与开发能力

建立集产学研于一体的煤炭信息化技术研究与开发形式,构建应该由相关的政府部门进行指导工作,由煤炭行业协会带头,结合各大高校以及科学研究单位、煤炭企业与IT厂家一同参加的协作体制。把基础和应用研究进行有机联合,汇聚各方力量于一体,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对煤炭信息化前沿与重大问题进行着重探究,建立适合煤炭信息化发展道路上所需的促进体制与构建形式。增强煤炭信息化技术的转换功能,促进煤炭信息化向可持续发展靠拢,并且构建相关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

3.5 增加行业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信息化协调发展

增强领先合适的信息化技术传达与推广,可以更进一步地推进煤炭行业信息化技术的交流。经过交流展示、项目标准工程、成果推广等模式,推进煤炭行业的信息化协调发展。增强煤炭行业的信息资源共享,构建行业相关的数据库平台,促进煤炭企业信息化向“两化”融合发展。

3.6 提高安全认识,推进煤炭行业信息安全预防机制构建

增强相关的信息安全宣传力度,加强相关训练与教育对提升煤炭行业的安全认识起到重要作用。在煤炭行业推广相关的信息安全管理负责制,实行信息安全与风险评估机制,实施信息安全多等级维护机制,逐渐构建信息安全评估系统、网络信息安全监督系统、网络信息安全应急解决系统和网络信任系统。

3.7 构建煤炭行业信息化支撑平台

充分发挥信息化作用,进一步增强中型煤炭协会信息化的分化构建,提升信息化分化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煤炭行业信息化支持系统。

4 结束语

经过“两化”融合,推进企业在安全方面、生产过程、经营力度、管理模式等方面发生系统性的改进,构建企业综合信息化系统,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对企业领导做的决策提供有力信息,完善企业机构。不过,想要最大程度的发挥信息化的实用功能,还要不断加大“两化”融合力度,构建立足于企业关键的统一信息资源编码系统与整体信息平台,进而构建起企业信息化与煤炭业务工程的汇成、一致、融合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贺美林.浅谈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A].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第21届全国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学术会议暨第3届中国煤矿信息化与自动化高层论坛论文集(下册)[J].2011:789-800.

[2]鲁远祥.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标准体系构建[A].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第20届全国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学术会议暨第2届中国煤矿信息化与自动化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546-547.

煤矿信息化论文范文3

【关键词】煤矿机电技术;自动化;创新应用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等多种先进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自动化煤矿机电技术逐渐趋于集成化、可靠化、多样化及智能化发展,其在未来的发展十分可观。利用自动化技术能够全面优化煤矿机电系统,实现了煤矿机电系统与外界互联网的相互连接,大大降低了煤矿企业在生产操作中的人工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煤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 自动化基本概述

煤矿机电技术中的自动化主要是指煤矿机械设备或者生产过程及相关管理工作在无人直接参与的状况下,利用自动化设备对整个煤矿生产过程进行自动化检测、信息传输、处理、分析判断及控制操纵等,从而达到预设目标。基于自动化在煤矿机电技术中所发挥的作用上来看,可以说自动化是以一项综合性技术,主要是由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机械技术及自动控制技术等多种技术融合在一起的交叉技术。自动化在煤矿机电技术中的影响,强化了煤矿机电技术的功能性,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我国煤矿业的生产发展。

自动化技术是在70年代中期逐渐开始在国外煤矿机械中应用,80年代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兴起,它的出现极大的推动了自动化在煤矿机电技术中的创新应用,其在煤矿企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也开始逐渐显露,该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煤矿机电产品的整体性能。目前自动化技术已经在国外煤矿机械设备及生产发展中逐渐普及,为了提升我国综合实力,我国煤矿企业应积极投身于煤矿机电技术中自动化创新中,充分发挥自动化在煤矿机电技术中的作用。

2 煤矿机电技术中自动化产品特点

煤矿机电技术中的自动化其所产生的作用主要是由自动化产品应用体现的,随着我国煤矿业的迅速发展,我国煤矿企业在生产发展也开始注重煤矿机电技术革新,目前已有部分煤矿企业在煤矿机电技术中加入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为了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性,逐渐开始在煤矿生产中应用自动化产品。煤矿机电自动化产品与传统煤矿机电产品存在较大的区别,自动化产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2.1 自动化产品具有开放性

煤矿企业生产操作中所应用的自动化产品具有通信联网功能,其中中央处理设备具有多种通信模块及通信接口,其与各底层的设计及双绞屏蔽通信线进行连接通信,能够达到生产信息交互、联系及集中控制等目的。

2.2 自动化产品具有多样性

煤矿企业在生产发展中包含了诸多方面的内容,不同的工作环节对自动化产品有不同的要求,为了满足煤矿企业发展需求,现今我国已经涌现了多种多样的自动化产品。随着自动化产品的不断增多,与其配套的传感器种类也越来越多,这一状况给煤矿企业的生产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

2.3 自动化产品趋于集成化

以往煤矿企业在生产发展中所使用的煤矿机电产品功能较为单一,而现今煤矿企业所运用的自动化产品大多都融入了多种先进技术,具有较强的功能性,自动化产品逐渐趋于集成化。目前煤矿企业所使用的自动化产品主要是以计算机、可编程控制器、单片机及嵌入式计算机等设备作为核心处理器,将高精度传感器作为煤矿机电信息采集及传输元件,将人机界面作为显示设备,从而合理控制煤矿企业整个安全生产操作。

2.4 自动化产品趋于智能化

煤矿企业中所使用的自动化产品内部基本上都有微处理器设备,现如今微处理器功能日渐强大,从而使自动化产品的功能性也越来越强大。目前我国自动化产品逐渐趋于智能化,原因在于微处理器处理信息的能力及速度不断提高,可供智能集成选择的余量也不断加大。

3 煤矿机电技术中自动化创新应用

上述已经全面阐述了煤矿机电技术中自动化产品独有的特点,由此可见自动化给我国煤矿企业的生产与发展带来了宽广的空间,现今我国自动化技术也随着煤矿业的发展在不断更新与进步,以下是对煤矿机电系统应用自动化的技术分析:

3.1 综合自动化技术应用

综合自动化技术是随着我国通信技术及以太网发展起来的,该技术还称之为数字矿山技术,其在应用中主要运用统一工业网络对煤矿企业中所应用的电子系统进行集成化管理,但是该自动化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感知手段较为单一,感知网络较为贫乏,在应用中忽略了软件平台的集成,对于我国多种先进技术缺乏有效融合,因此我国综合自动化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与创新。

3.2 矿山物联网技术应用

矿山物联网技术可以说是综合自动化技术的补充,该技术主要针对综合自动化技术中匮乏的互联网技术及通信技术进行了延伸与拓展。其利用智能装置对煤矿所在位置进行物理感知识别,然后再通过互联网的形式进行传输,运用中央处理器对互联网所传输的信息及西宁处理,从而以信息为依据对煤矿整个操作系统发出控制指令,实现了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相关信息交流及连接,确保了煤矿企业在生产发展中进行各项决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4 我国煤矿机电技术中自动化创新应用发展趋势

现今,我国经济市场中煤矿机电主流处理器的更新速度较快,多线程多核心的自动化产品在煤矿企业实际生产操作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其运算速度越来越快,储存煤矿生产操作相关信息的能力逐渐提高,而相反的其体积却越来越小,满足了煤矿井下工作需要,其在煤矿企业生产操作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诸多煤矿企业在生产操作中所处的工作环境十分恶劣,且工作空间较为狭小,需要具备这些优势的主流处理器。煤矿生产操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若无法确保其安全生产操作,那么会对工作人员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及生命威胁,因此在未来自动化技术及相关产品研究中,要更加注重自动化技术及自动化产品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从而为煤矿企业生产操作提供强有力的自动化技术支持与安全保障。

5 总结

正所谓有创新才有发展,煤矿企业要想在激烈的斗争中占据重要地位,就要与时俱进,对煤矿机电技术不断改革与创新。自动化技术的出现给煤矿机电技术带来了创新源泉,煤矿企业合理应用自动煤矿机电技术不仅能够提高煤矿生产效率,同时还能够确保煤矿生产的安全性,对煤矿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侯睿.浅谈自动化技术在煤矿机电设备方面的应用[J].煤矿现代化,2010(02).

煤矿信息化论文范文4

[关键词] 煤矿业的发展; 地理信息系统; 数字技术; GIS功用

二十一世纪已经是一个多元化信息时代,进而导致大部分企业都在与信息化相挂钩,例如:灾害防治工作与信息化息息相关,人类随身所用的电子设备等等都与信息密不可分,对于新兴的信息化产业在未来会大受欢迎,因为与它的结合不仅可以带来诸多利益,而且对国民经济起到一定作用。近年来信息化对煤矿产业影响最为重大,一方面让煤山的管理和生产之间迈向现代化,另一方面可以解决煤矿产业中所涉及的庞大数据,实现简而易举完成高难度作为。

一 地理信息系统的诞生

1.煤矿业的现状

中国作为世界上煤炭开发的始祖,顺理成章中国的煤矿产业应该是世界的龙头,但事实却不是如此,对于煤矿事故的发生做不到透彻的分析,以至于事故频繁发生,几千年来中国还是依然惯用以前的老式开采方法,虽然在技术有所提升,但还达不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对煤矿业的发展前景还是处于旧思想完全忽略了创新。例如:2011年12月10日发生在我国黑龙江省鸡西的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导致7人死亡1人重伤;2012年2月6日湖南耒阳发生的煤矿事故导致15人死亡多人受伤;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全国发生煤矿事故共17起;以上种种事故说明中国在煤矿业上的技术水平好有待提高,不能只是一味的守旧要时时开创在新思路新想法,探索跨领域技术上的结合问题。

2.煤矿业的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煤炭的供给量也不断上涨,但煤矿开采量的限制导致各种产业链的资源紧缺,所以就发展方面还存在问题尚未解决,具体问题如下:

1) 严重的资源浪费问题

近年来很多私人煤矿的出现导致煤价大大上涨,通过对煤炭的控制已达到暴利,这一行为对煤矿行业造成不良影响。

2) 不合理的分配资源

由于我国对煤矿行业法律方面的不健全相应制度不够完善,导致大量的煤炭资源流向市场。

3) 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我国在煤矿产业上的设备不够先进,导致使用效率低。

4) 安全设施落后,安全知识松散

由于我国的大部分煤矿的使用率已达到上限,对突发的安全事故没有良好的抵御能力,所以在安全上存在很大漏洞,另外我国的众多小煤矿大都分布在农村,私企的老板为了达到暴极利润而忽视安全问题,进而造成煤矿事故的发生。

5) 缺乏高技术人才

在事故的一次次发生后,没有达到透彻的事故分析,所以在技术上就很难改进,而又由于人才的或缺导致这一阶段薄弱更是给煤矿业造成隐患。

在GIS未诞生之前,我国的煤矿事业总是不定时的发生一些事故,让我国的煤矿产业发展速度不能得到快速发展,由于多重原因的制衡不得不让有关人士惊醒深度探索,所以也就有了信息化在煤矿中的大胆运用,起初被质疑的想法现如今被认为很是成功,尤其在平面图分析中,如果认为分析得需要很长时间,但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就会简单绘出,这对完成煤矿的采掘与挖掘工作意义重大。

二 GIS的特点

1. 能及时的与世界最新信息的对接,并对自身数据功能的更新;

2. 能够自动对不同的地质做出不同的分析图形;

3. 在设计与生产操作上信息管理系统还不够成熟,需要按照原有的进行工作;

4. GIS具有在结构上的合理性,在数据量上的容纳性,在数据上的共享性;

5. GIS能实现对煤矿管理上的正规化;

6. 信息系统对图形的处理能力很强,无论是静态图形还是动态图形;

7. GIS在图形的输入与输出时具有独立性;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在煤矿中的运用,让我们不得不承认它就是煤矿业的军师,不仅让操作变得方便而且在工作效率上得到大大提高。

三 地理信息系统的类型

地理信息系统按内容可分为三类:

1) 信息系统的区域化

针对区域性的研究,对所管区域进行信息的统计、分析以实现不同规模的服务;

2) 目的性的地理信息系统

正因为地理信息系统所具有的特定向服务,使该系统在应用时体现出更专业以及目标更明确;

3) 运用工具化的地理信息系统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存储以及管理等功能,对所传信息进行筛选抽取专项的空间数据,另外通过地理信息的传送使该系统达到普遍化而使所传递信息更为实用化。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地理信息系统成为各企业的一大重要支柱,它所涉及的领域广泛,其中包含地理学的运用、管理学的应用、数学的计算、等等,他不仅满足技术的发展而且也满足社会的发展,所以把他归为两者的产物。

四 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

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地理空间数据,管理人员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地理信息系统。

1.硬件系统的运用

请求查询 ―综合信息查询―结果输出端―图形数据的录入―图形数据的获取―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制图、管理―数据库管理,制图喝图形管理―输出图形端―点、线、面、体―属性数码编码―地理信息系统。

2.软件系统的运用

如果要运行地理信息系统,就必须要启动很多程序来加以辅助,所用程序如下:

1)由厂家所配备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汇编系统,编译系统,诊断系统,程序说明等程序,在GIS使用中起这种要作用。

2)GIS所具有的软件一般是与支撑它运行的软件相贯通的,在数据的存储上可以启动数据管理软件,在图形处理上可以运用系统软件等;

3)对于GIS的扩充和延伸需要启动相应的应用分析软件,此软件的优劣性取决于程序水平的高端化;

3.人员管理的终端化

GIS系统的实施是与人员的操作密不可分的,在系统处理数据时需要对数据进行组织,形成规模之后对数据进行管理,同时要不断更新数据系统,灵活的分析所提取的样本信息,为人员的研究与决策做出准备。

4.空间数据的高端化

GIS系统在对数据处理时,是依照一定的空间参照为主的,将一定的数字或是图片等通过扫描仪,传送设备的录入方可输入GIS,录入之后系统进行实质化的高端抽象。

五 地理信息系统的功用

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作用是使煤矿产业的管理先进化,对井内人员位置的追踪,以及对数据的接收、监测、存储等,以提升产业效率为主。但在其他方面的功用也不可小觑例如:

1) 能够把煤矿的现场呈现给领导进行检查,能够实现网上的预警工作,是人员能够第一时间作出分析与判断,并给予解决;

2) 对井下的通风系统进行监测,实现井上与井下的数据对接与显示,并且地理信息系统能够自动把数据进行存储汇总,已达到广泛的知识领域运用;

3) 实现领导与员工之间的数据沟通,就遗漏问题上能快速的给出解决方案。

4) 可以实现数据的处理

对数据进行的转换、概括、以及格式化程序是为了对初步的数据进行处理;

5)采集有用数据

在对数据的获取方面起到一定作用,能做实质性空间数据的统一,逻辑上的正确性;

6) 对图形的显示与输出

对于系统内数据的转化之后所形成的图形,系统自动处理成清晰可见的画面呈现出来,并通过一定的设备进行图形的输出。

7) GIS的自动查询与分析

与大多数数据处理设备一样,地理信息系统也具有自我查询程序,如果对输入数据有所疑问的话,就会自动启动分析功能,进行确认处理。

六 地理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

煤矿也是一个危险性巨大的产业,一般是人们所不愿以从事的行业,因为它是在与未知打交道,但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危险程度。例如:通过信息系统的预测系统可以测出矿内瓦斯的密度大小以及所处距离,通过GIS的检测可以测到煤的位置所在,虽然地理信息系统优点众多,但是就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大部分产业得柱子还在农村,而由于基层对信息系统不了解导致危险系数的增加,另一方面当今社会人被认为是最贪婪的动物,所以在煤矿产业中这一方面体现尤为突出,为了得到较高的收益而不顾工人的安全问题,故而事故频频发生,所以我们要改变这个现状,让基层也领略到信息化的妙处所在。另外更深一步说煤矿产业事故的频繁发生会对国家有所影响,对于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快速发展就应改善安全技术的提高,发达的科技手段,普遍的机械化操作,国民道德素质的提升等等,所以地理信息系统在煤矿产业的应用是改变我国现状的有效措施,具体应用如下:

1.地理信息系统对数据量储存

系统自动建立数据库把对所测地质的成形样本数据一一记录并存储数据库中,但记录的同时要分清地址数据和测量数据的差别,较好的分类能够方便操作。

2.对图纸的管理

图纸的多少与煤矿的大小没有关系,每一个煤矿都应具有不同的地质图纸,有在分析地质时所用的地质剖面图,有在勘测时所呈现的煤的储量计算图,还有在挖掘时用到的平面图等,图纸不仅多而且还很复杂,稍有不慎导致图纸的损坏或是丢失那么损失的不是图纸而是各种代价,所以对煤矿中运用的图纸进行分类别的管理,在时间上,分类上,保存上要分别做到及时更新,分类清晰,安全。

3.加强在井下的监控工作

井下的环境是很那预测的,所以应该在井下安装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并且将其设备与地面上的计算机分析系统相连接,随时根据所传信号的显示图进行操作,如果在计算机的平面图上显示信号超强,则需要关闭风门和停止风机转动,并记录此时的信号预警。

4.对井下工作人员的追踪定位

由于要确保井下工作人员的安全问题,在采掘工程平面图上加强了技术上的要求,业内人士巧妙地将WEBGIS技术与射频定位识别技术相结合,对井下人员进行时时定位,并把人员的位置呈现在平面图上,这样不仅对工作人员的安全起到保护作用而且对下井人员的时间上也起到限制功效。

5.GIS在煤矿环境中的虚拟

以三维建模功能为基础的煤矿虚拟环境系统,通过数据库的储存信息,利用VR技术可以虚拟出可视的地下矿井环境,并且同步显示出煤矿的三维数据,这样一来就可以让用户感觉到在井下工作一样,数据了解的更直观。

6.GIS对设计的辅助

在采掘工程中,设计人员把所需要的参数进行输入后GIS系统就会自动完成对断面处、交叉点处、采掘区处等的设计,对所需方案进行初步设计。

七 数据模型管理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模型管理系统一般可以分为:

1)空间信息的数据库

此模型就是完成在空间上的数据传送,在一定的结构支架建立的基础上完成点、线、面之间的结合,再通过系统自身的分析形成三维孔家实体,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传送。它的特点包含对空间物体的位置、形态描述的空间特性、描述数据的抽象性、不同尺度的多态性、对每一个对象进行编码的分类型、数据存储的海量性等。

2)地下信息数据模型

此模型是实现井下数据与井上的输送,其中就建立阶段分为两个步骤,其一是结构化的TIN三角形的构建与记录,其二是单个的三角形相关参数建立。

通过数据模型的建立,我国现如今以经大部分煤矿产业在勘测地质上、水文测定上、测量数据上应用了该数据模型,并且已经达到与GIS系统进行结合的关系,通过两者的结合,把煤炭的勘探、开采、挖掘等都带入了技术化时代,为我国的煤矿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论述让我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就是对地理信息系统实行数字化系统,这一技术

早在美国的演讲上得以提出,并希望实施于二十一世纪,数字矿山它的实现标准十一高度信息化,而且安全,开采的绿色性等都是二十一世纪的首选,另外它还可以实现再没有人的情况下通过数字控制就可完成采矿与开矿操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国的技术突破问题。矿山数据可以代替GIS的所有功能,并且还能做到高效而有序的管理数据,无论是从任务上还是从结果来看都大大超出了我么的想象。

结论

现如今地理信息系统在煤矿业中的运用程度还是相对较低的,一般应用在电邮、高校、企业等上较多,而真正意义上的实施却是少之又少,所以在未来发展中需要更多地与GIS进行结合,把信息技术普及化,真正的在管理、控制上去取得人类所无法完成的任务,我们相信只要不再一味的固守旧思想,灵活的运用GIS系统,在运用的基础上在进一步探索突破,那么在煤矿业上取得成就就会更为显著,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填补缺口,希望通过此篇我文章的论述能够为GIS的发展起到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建平.地理信息系统与MapInfo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8.

[2] 王德明.王俊.周福宝.基于面向对象技术开发的矿井通风图形[J].煤炭学报.2000-5.

[3] 陈述彭.鲁学军.周成虎.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4.

[4] 胡亚非.张为荣.刘欣.煤矿主通风机在线监测与通讯系统在老矿井中的应用[J].流体机械.2009-6.

[5] 谢旭阳.杜红兵.周心权.基于煤矿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0-5.

[6] 李德仁.地理信息系统导论.北京测绘出版社.2009-8.

[7] 任伏虎.谢昆青.程承旗.地理信息系统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6.

煤矿信息化论文范文5

【关键词】自动化 高效 煤矿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动化产品的种类、功能以及科技含量上均得到了长足发展,自动化已经成为社会各行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煤矿企业也不例外。目前,煤矿产业无论是在采煤、掘进领域,还是在供电、排水、通风、运输领域,均有自动化的参与,实现煤矿生产的自动化为我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那么如何立足于煤矿建设现状,推进自动化进程,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煤矿自动化系统集成要点分析

(一)网络方面

一是需要高带宽。现阶段,多媒体技术已经在井下广泛应用,网络所传送的除了传统的数据之外,还包括音频、视频等信息,而这些信息对带宽的要求很高。二是需要较强的抗干扰性。矿井作业环境是非常恶劣的,因此自动化系统的网络建设必须要具备很强的抗干扰性,以满足煤矿生产的防尘、防爆要求。三是具有完善的防火墙系统与病毒防御系统。煤矿企业的矿局域网与以太网在物理层面上是连接在一起的,如果有黑客、电脑病毒恶意攻击煤矿网络系统时,二者都会受到牵连。为了确保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必须要构成坚固的防火墙系统。四是具有可拓展性。网络技术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而且随着煤矿企业的发展,其业务量必然会随之增长,所以自动化系统必须要具备可拓展性。五是具有可管理性。网络管理是自动化系统网络运行的核心所在,只有完善的网络管理系统,才能进行煤矿生产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进而才能监测与预警。

(二)软件方面

一是要具有较强的兼容性。由于自动化系统分为若干个子系统,而每一个子系统所采用的控制技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其数据表达格式并不统一,所以自动化系统的软件平台必须要具有很强的兼容性,这样才能实现子系统之间的无缝链接。二是拥有强大的数据库对系统的运行进行支持。数据库建设必须要从始至终贯穿于自动化系统改进的全过程,这样才能够保证数据全部在一个数据库中收集、分析与管理,在保持数据一致性的同时,还能够对数据进行重复利用。三是要能够实现信息共享。这里所说的信息共享,除了包括整个矿井内部各个机构能够共享信息之外,外部信息需求者也可以通过授权的方式,运用互联网对信息进行查询,这样就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四是具有人工智能化特性。自动化系统软件具有统一的用户操作界面,所有用户使用这一界面进行编程、设计、远程维护以及硬件组态,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二、以实例分析煤矿自动化系统的实现

图1为某煤矿构建的自动化系统,从图中我们可看分析出,该系统采用的是框架体系,运用以太网环网技术建立起来的,其中的环网交换机运用的是标准接口,这样每一个子系统就能够动态的、顺利的与集成平台进行链接。与此同时,每个子系统之间又利用环网平台实现信息交换与信息共享。基于以太网而构建的环网平台能够消除信息孤岛,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信息的利用价值。

图1 某煤矿自动化系统结构示意图

该自动化系统能够有效连接井上与井下区域的控制系统。这一系统的数据采集服务器是由二台主备冗余服务器组成的,它能够把收集到的信息,及时发送给数据服务器,数据服务器再通过分析、整理,对比较重要的数据进行,操作人员根据这些数据就能够判断出煤矿生产的具体情况。该系统网络平台安全维护利用的是网闸设备,一方面能够确保安全生产,另一方面还能够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互联,实现了整个网络的安全、高效。

调度室控制台的显示器,能够将逼真、形象的将工艺流程展示出来,控制人员利用操作平成工艺的参数设定、信息输入、信息储存以及信息调用。同时该自动化系统还具有查询、预警以及打印数据的功能,能够自动统计出产量与时间,对于信息查询来讲,该系统采用的是授权管理模式,查询者根据自己的权限对信息进行浏览。除此之外,调度员还能够实现在一台工作站上对所有的集成系统进行实时监测与控制,提高了监控水平与调度能力。

除此以外,该自动化系统监控的对象还包括:通风系统、锅炉系统、供配电系统、污水处理系统、排水系统、运输系统等等,其中有些系统能够真正实现无人值守,极大的节省了人力、物力。企业管理层与调度人员在调度室内,通过操作平台就可以了解生产的具体情况,也能够了解每一个系统、每一部机器运转的情况。由于该自动化系统是与煤矿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链接的,因此,在企业的办公室中,就能够利用网络调出相关数据,使管理层了解煤矿生产具体情况依据。从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以环型以太网为基础的自动化系统,一方面能够为技术人员服务,使他们通过网络就可以完成远程数据的维护工作,另一方面,它能够为管理人员服务,提供决策与管理所必需的数据与信息。

三、结论

综上所述,煤矿产业肩负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性能源的历史使命。煤矿自动化水平影响着煤矿生产的安全性与效率,其改进与革新同样会对我国煤矿工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现阶段,我国煤矿自动化系统几乎涉及到了煤矿生产的方方面面,比如开采、通风、排水、供电、运输以及提升等系统,它为我国煤矿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煤矿生产的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它也必然会在煤矿生产领域发挥着更为突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谭得健.我国煤矿自动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工矿自动化,2010(09)

煤矿信息化论文范文6

[关键词]数字测量图 煤矿地质测量 应用 发展

[中图分类号] P623.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2-166-1

0前言

随着煤矿行业地质测量资料的丰富化、多样化,煤矿开采的地质条件也从原来文字的展现形式转换成图文并茂的展现形式。在煤矿生产的整个过程中,可以说煤矿地质测量资料是所有环节实现的理论基础,这个理论基础的表现形式主要以图件为主。传统的煤矿地质测量的信息和资料主要是靠人力资源的收集与分析而得到,但是在现代煤矿事业中,这种传统的信息收集方式远远不能满足生产与技术的双重需求,更不能对矿井工程的安全给予相应的保障。为了更加精确、快速的获取煤矿地质测量信息,利用高科技的计算机以及网络对信息进行系统、自动的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1数字测量图技术概述

近些年来,现代测绘图像技术日趋完善,但是人们并不满足于手动绘图的低成效率,数字化成图技术应运而生。以绘图技术为基础并结合高科技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而产生的数字化成图技术,在各类企业的不同工作环节中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与它特有的功能有很大的关系。在数字化成图技术中,数字测量图技术可以说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自动绘图技术,它可以以数字形式将地球表面的空间要素信息进行高度的抽象,用坐标、属性、图像和关系来描述对象,并把这些资料以文件的形式保存下来供人们调取、使用。这种自动化的测量图技术,大大节省了手工绘图所需要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对图像生成以及分析的准确性的把握将更加精确。随着高科技计算机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相关电子测量仪等相关设备的日趋完善,数字测量图技术面临着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2煤矿地质测量中的数字测量图技术方法分析

前文已经提到数字测量图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这些应用行业中以煤矿地质的测量工作最为代表性,其表现在:煤矿地质表面的空间信息通过数字测量图技术中的坐标、图像等环节的描述抽象的表现出来,随后以数据的形式存储在计算机中,以供日后查看。

数字测量图技术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数字化仪输入法。数字化仪输入方法是一种最为原始的数字测量图技术方法,这种图形转换方法采用的是人工跟踪的手段。在近些年来,由于数字化仪相关电子设备的价格昂贵,转换效率较低,已经逐渐被更为先进的数字测量图技术方法所取代。

(2)智能扫描矢量化输入法。智能扫描矢量化输入法的实现关键技术就在于“扫描”。扫描仪把一张原始二维图纸进行扫描,并把扫描的结果经过相关手段传入计算机设备,而后经计算机内部高科技转换软件把二维图像转换为矢量的数据,最后通过矢量数据的分析对原始二维图进行编辑和校正。这种方法虽然在转换速度上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在扫描过程中容易产生较多的误差,为后期校正提供了繁重的工作量。

(3)人工跟踪矢量化输入法。在煤矿地质测量中,最为广泛使用的数字测量图技术当属人工跟踪矢量化输入法,这种方法需要人工手动的方法给予实现。一个普通的二维图像,通过“图形编辑系统”进行数字化转换以后,可以借助计算机相关功能对图像进行编辑。

3煤矿地质测量中的数字测量图技术具体应用过程分析

3.1数据获取及矢量化

在煤矿地质测量中的数字测量图技术的实现过程中,矢量化的数据获取是基础环节。在点图元、线图元、面图元等矢量图形数据获取成功之后,计算机内部拥有数字化制图功能的录入系统会把数据收集进计算机。

图形数据编辑处理工作的核心是数字化系统,该系统通过点、线、面、区以及各种编辑功能来实现录入系统的传输进计算机的数据,并对图形进行属性层面的编辑工作。

3.2.1编辑点、线图元符号和子图库。当图形编辑系统获取到一个编辑需求的时候,可以从系统数据库中自动调拨出图形、矢量字符以形成一个子系统,临时建立的子系统可以在编辑需求完成的过程中随时被调用。

3.2.2图形编辑。在煤矿地质测量中的数字测量图技术的整个实现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图形编辑。图形编辑,顾名思义,就是对需要改变的图形进行修饰、改善、校正,编辑的实现需要编辑系统的帮助。

3.2.3误差校正。误差校正是图形数据编辑必备的环节之一,这是因为误差在煤矿地质测量中的数字测量图技术的实现过程中可能随时会出现。在矢量化的数据获取的过程中产生的误差,称之为源误差;在图形转换、编辑的过程中引起的误差,称之为处理误差;在误差校正的环节出现的校正误差称之为应用误差。

3.3数据输出

3.3.1图形输出。当图形编辑系统完成对编辑需求之后,系统会反馈给输出装置完成信号,进而输出地图形式的图形。

3.3.2文件输出。把需输出的图形整合成文件形式进行输出叫做文件输出,这个环节就是为了实现不同的图形成品形式的需求。

4数字测量图在煤矿地质测量中的具体应用

数字测量图在煤矿地质测量中的应用是极为广泛的,其中测量现场、周边等地形图是最主要的应用。利用数字测量图,煤矿开采工程可以在图示设计、工程规划以及现场救援等方面得到来自数据和地形方面的有力保障。数字测量图的实现基础是矿业信息数据库,当矢量化数据获取完成后,根据数据库提供的相关信息,利用高科技的电子仪器、计算机设备等新兴技术对信息进行仿真和分析,仿真的结果对矿产资源的勘测、工程计划的设计、工程的安全以及工程的管理决策都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在煤矿生产中引入以地理信息为基础的数字化系统是一个大胆、创新的尝试,数字化煤炭的应用就是为了解决煤矿量难以计算以及验收的问题,它对工作效率的提升、信息的全面搜集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帮助。

5结束语

由于受我国市场经济的影响,我国煤矿行业也在如火如荼的发展着。数据自动化管理系统,可以在短时间内生成工程所需的各种数字测量图件,这对煤矿井下事件的决策与分析有很大的帮助。我国的煤矿行业只有真正认识到数字制图的重要性,切实的把数字制图应用到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发挥数字制图的作用,才能真正使煤矿行业以健康、安全的姿态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煤矿信息化论文范文7

【关键词】GIS技术;煤矿地质测量;信息系统;具体应用

当今社会,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由于其广泛的渗透性和先进性,可高效,和谐更好的与传统产业对接。网络和信息已成为数字的基本手段,他们在企业中的应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我国煤炭矿山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在粗放阶段煤矿管理,没有统一的信息标准体系和共享机制的矿井生产系统,导致在一个煤矿网络和信息工作落后于时代。矿区作为一个复杂的地理系统,由于其地形变化中,矿体,围岩的影响,结构和围岩压力和采矿活动,以尽量减少由采矿造成的损失,预测,评价的影响,本文将从一些技术方面阐述基于GIS的煤矿地质测量信息系统的应用。

1 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存储,收集,管理,和对地球和地理分布的地表空间信息系统数据描述分析。与一般的信息系统不同的是,它收集的信息是基于地理空间分布特征反映了地理实体的结构及其动态变化规律。从学科的角度,GIS是地理地图制图学的一个课题,测量和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开始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立的学科体系;从功能上,GIS与空间数据的采集,存储,显示,编辑,分析,处理,输出和应用功能。

煤矿地理信息系统(煤矿GIS)是用来描述煤矿地质信息,地下环境和设备的应用软件。煤矿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地建立矿山空间数据库,实现矿山的全景显示,动态显示,真实,直观,准确,清楚地表明形成,骨折,矿体与围岩形成,表达的钻井,矿(轴,轴),道路,沟渠,采空区,采空区,采工作面表达形式,配备和各种机械设备,操作空调,表达矿井风流状况、瓦斯浓度、地应力场等现象。煤矿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有的数据对未采区和回采工作面深部及战线,地质构造,矿体,矿床分带的变化及其他开采条件预测。

2 煤矿安全生产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及体系结构

2.1 煤矿安全生产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基于地理空间数据库,描述,存储,和空间信息输出分析一个交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它是地理模型分析方法的使用,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系统,及时提供地理研究和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目前,煤矿安全生产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计算机语言(VB,VC)与其他组合软件(AutoCAD)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信息系统,二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利用图书馆的两倍的功能的发展,开发专用软件,地理信息系统。而煤矿安全生产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信息技术和信息的煤矿安全生产相结合,充分发挥了GIS的功能,实现共享和煤矿安全生产信息资源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在煤矿中的具体应用。

2.2 基本体系结构

煤矿安全信息管理系统是基于Internet,是煤矿安全监察与当代先进的互联网技术需求相结合构造。基础架构主要包括:文本数据库(包括新闻,政策法规,学术论文,煤矿安全监察类),图形数据库和网络。

基于Web GIS技术的支持,集成的地理空间数据和跟踪井下安全实时监控系统,对所有的数据存储在后台数据库的共享和煤矿安全信息网络平台的决定,由空间数据存储平台,安全专业的阳关应用平台和Web协作服务平台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基于GIS的煤矿安全管理系统,以安全生产为中心提供的监测,分析,规划,决策。修复系统可分为:安全生产决策管理(的崇山峻岭生产调度系统),矿山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全面的煤矿崇山峻岭和网络服务支持系统的质量控制系统。

综上所述,现阶段国内煤矿安全生产地理信息系统的结构主要是由一个安全系统信息库,图形信息库,属性信息数据库,网络支持系统和用户系统,主要通过企业在企业局域网中实现信息共享。

3 基于GIS的煤矿地质测量信息系统的应用

3.1 GIS应用于矿区开采的数据库建立

GIS是空间数据库发展的主体它所管理的数据主要是二维或三维的空间型地理数据,主要包括地理实体的具体空间位置、拓扑关系和属性。对于这些数据的管理GIS是按照图层的方式来进行的,这样的管理方式对地理数据的修改和提取非常方便。

地理信息系统采用野外数字测图、手工和扫描数字化、遥感与摄影测量等多种方式采集空间数据。对于矿区开采沉陷的监测必须要用到矿区的测量数据、矿区的开采方法、地质采矿条件、地质构造等各方面的资料,这些基本上都是外业的数字测图和手工绘制,对这些采集过来的数据进行有效地数据库管理、更新、维护、进行快速的查询和检索,并且使用多种方式输出所需的地理空间信息,以便于对矿区的沉陷情况作进一步的预测。GIS与面向特定领域的专业应用模型相结合,进行有关数据处理、信息管理、空间分析、反演预测、决策支持等已经成为一种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考虑地理信息系统对于矿区开采沉陷数据库的建立是非常合适的。

利用GIS技术解决矿区开采沉陷中出现的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首先GIS理论和技术方法是矿区多层空间以及资源环境等动态时空信息的存储、处理、复合、分析与评价的最好方法。开采沉陷所涉及到的数据都是具有空间内涵的数据,GIS的最大特点就是管理处理具有空间内涵的数据,并且GIS的数据库管理功能可以对大量的开采沉陷数据进行统一的管理;其次二维矿图管理是目前GIS技术非常成熟的应用,利用GIS的制图功能可以绘制出矿区开采沉陷监测所需的各种可视化图形。而且GIS的空间查询和分析功能还可以对开采所引起的一些损害进行全方位动态监测并可以确定损害的程度,在采动过程中随时根据监测所显示的资料对开采方案作出适当的调整。

3.2 GIS应用于矿区开采沉陷预测的可视化系统

可视化(Visualization)是对人脑印象构造一种方针,目的是便于人们理解现象、发现规律和传播知识。由于可视化能迅速、形象的表示空间地理信息。传统开采沉陷的预测的可视化方法工作量大并且复杂、预测的速度慢、绘制出来的图形直观效果较差而且精度低,但是利用GIS进行开采沉陷的预测的可视化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预测的精度和预测的速度。

矿区开采引发的地表变形,可导致地表的土层破坏、平地积水、地面裂缝、周边的山体滑坡和房屋倒塌等现象。利用ArcGIS中的ArcScene对地面沉降预测数据进行模拟和三维动态显示,能够很直观的得出三维可视化图形,也可以进行等值线绘制、任意的剖面图制作、任意的点位变形数据提取和最大变形方向等多种三维可视化随即应用分析,可进行矿区开采沉陷方面的一系列灾害性的后果预测分析。另外可基于ArcGIS的3D扩展模块生成各种地表变形的三维动态场景和三维动态实时可视化,并且可以进行动态演示。

GIS的可视化系统和空间分析功能在矿区开采沉陷的分析中具有着重大的意义。主要有开采沉陷数据的输入与输出、已开采地区的沉陷预测可视化、未开采地区的沉陷预测可视化、开采沉陷数据的管理和开采沉陷数据的可视化输出等。

目前GIS在矿业领域的应用还包括有:矿区不同比例尺的遥感测图、地质勘测、资源管理应用、矿山规划与设计、工程地质应用、环境污染监测、矿区测量控制网建立、建筑物变形监测等各个方面。

4 结束语

矿区作为一个实时动态地区,矿区的开采沉陷必然会引起地表的变形与破坏,GIS作为一种新兴技术融入到矿区开采沉陷中,对矿区的各种变形进行预测、分析与评价,并且能够绘制出各种具有可视化效果的变形曲线和图形,可以说这两者结合起来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煤矿地质测量空间信息系统,使煤矿地质测量信息采集的多源化、管理的网络、决策支持的智能化,以及与其它系统的集成得到了实现,具有数据收集、分析、处理、储存和等便捷功能,必将成为煤矿企业地址测量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姜在炳.煤矿地质测量空间信息系统及其发展趋势[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5(4).

煤矿信息化论文范文8

1.论文引言

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企业安全生产、提高员工安全意识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安全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经成为现代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复杂社会技术系统实现本质安全化的前提和基础。

煤矿企业属于复杂社会系统,其安全管理是组织管理的主要方面。长期以来,安全文化的缺失导致了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出现,从而会诱发事故的发生。因此,煤矿企业在装备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煤炭企业在强化质量标准化建设的同时,不断推进和深化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建立本质安全型矿井,需要在日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把安全文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来抓,建立适应煤炭特殊作业环境和企业实际情况的本质安全文化。

企业本质安全文化建设又是一个循序渐进和持续改进的过程,伴随着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应定期对企业本质安全文化进行评价,确立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点,从而不断提高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水平。

2. 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内涵

2.1 安全文化

20世纪80年代国际核工业理论第一次提出“核安全文化”概念,自此,对安全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随着研究的进展而不断深入。目前,对安全文化的定义有多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美国学者道格拉斯、韦格曼等人的组织层次安全观,西南交大曹琦教授的安全结构论及最近提出的安全文化场理论,以及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副秘书长徐德蜀提出的广义安全说和大安全观。安全文化作为关于安全问题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方式的集合体,其要点是要解决人的本质安全,安全文化不是安全行为的简单综合,而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有关安全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借鉴前人的定义,笔者认为,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活动所创造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的精神、观念、行为与物态的总和,是企业安全管理所需要的核心理念。

2.2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是煤矿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在煤矿中居主导地位并为绝大部分员工所接受的安全生产价值观、安全生产信念、安全生产行为准则及具有特色的安全生产行为方式与安全生产物质表现的总称。主要有三个不同层次,一是价值观、信念及行为准则,通常称为煤矿安全生产精神,体现在安全生产宗旨、方针、目标、计划和体制等方面。二是中间层行为状态的员工工作方式、应付事故的方式等,通常称为煤矿安全生产作风。三是层物质形态的安全生产设施、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用品、员工作业环境等,通常称为煤矿安全生产形象。煤矿安全文化是煤矿长期的安全生产实践的沉淀,是煤矿员工内在的思想与外在的行动和物质表现的统一。煤矿安全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

2.3 煤矿企业本质安全文化

本质安全最初用于电气、仪表设备,主要是指利用本身构造的设计,防止电火花的产生,以免引起火灾或爆炸,这是一项设备自身本质上的安全设计。

煤矿本质安全化是将本质安全的内涵加以扩大,已不是单纯指设备构造的本质安全设计,而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煤矿具有相当的安全可靠性,具有完善的预防和保护功能,具有良好的安全文化和安全风气,以及科学的安全管理体制,使事故、灾害降低到规定的目标或可以接受的程度。

煤矿本质安全文化是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体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精神,并为广大员工所接受的安全生产价值观、安全生产信念、安全生产行为准则以及安全生产行为方式与安全生产物质表现的总称,是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灵魂所在。

煤矿本质安全文化体现了人-机-环—管的系统安全观,是符合煤炭企业特点,全面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这三个表征文化内容的完整的安全文化,是安全文化的较高境界。是通过追求人、物、系统、制度安全的和谐统一,实现系统无缺陷、管理无漏洞、设备零缺陷、不发生已知规律安全事故的矿井恒久性安全目标的安全价值观以及与之相连的理念、制度和行为习惯。

3. 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建设

3.1 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建设内容

(1)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建设以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珍惜生命,提高全员安全文化素质为核心;以安全宣传、安全教育、安全管理为手段,贯穿于生产经营全过程,形成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

(2)将企业安全理念和安全价值观表现在决策者和管理者和员工的态度及行动中,落实在企业的管理制度中,将安全管理溶入企业整个管理的实践中,将安全法规、制度落实在决策者、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方式中,将安全标准落实在生产的工艺、技术和过程中,由此构成一个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通过安全文化的建设,影响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安全生产自觉性,以文化的力量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和经济发展。

(3)安全文化建设除了关注企业中人的知识,技能、意识、思想、观念、态度、道德、伦理、情感等内在素质外,还重视人的行为、安全装置、技术工艺、生产设施和设备、工具材料、环境等外在因素和物态条件。

3.2 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建设模式

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建设的层次结构模式,可从企业安全生产观念文化、管理文化、行为文化和物态文化四个方面设计。纵向结构体系:按安全文化形态体系划分,分为观念文化、管理与法制文化、行为文化和物态文化。横向结构体系:按层次系统划分,第一层次是安全文化的形态,第二层次 是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体系,第三层次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模式和方法体系。

3.3 煤矿本质安全建设保障

要深入推广本质安全文化,必须有保障条件,使得安全文化在大范围、深层次发生作用。

(1) 制度保障

在分析总结安全事故多发的原因中,有物的因素、管理因素、环境因素、技术因素,但归根结底是人的因素。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人的素质入手,即推行安全文化,建立和履行必要的制度,从根本上提高职工的安全需求和安全价值观念。为了顺利保证本质安全文化的实施工作进行,需要建立相关的本质安全文化制度。

(2) 组织保障

充分发挥企业安全文化实施机构的作用。使其研究企业安全文化、传播企业安全文化,负责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和教育,了解政府部门、企业员工对本企业安全文化的看法、态度,向企业领导提出企业文化实施的建议和改革意见等。

(3) 人员保障

1) 领导重视。企业决策层是企业的最高领导层,第一负责人也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党政工团的思想工作应紧密围绕本质安全文化。新时期要求企业决策层不仅具有政治思想觉悟,文化知识结构,企业管理才能以外,而且还具有安全文化素质,重视安全生产,将安全责任贯穿于经营决策和组织管理的全系统中。

2) 职工参与。安全是人类的永恒主题,安全生产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头等大事。企业职工既是企业的主体,又是安全生产的保证人。所以,紧紧抓住以“人”为主,安全文化人人参与的形式,提高他们的安全水平,是推动本质安全工作的首要内容。

(4) 经费保障煤矿每年应有专项资金进行本质安全文化建设实施,建立本质安全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明确资金来源与用途。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正确摆正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如对安全文化不闻不问,效益就会得不到保证。

4. 基于生态学视角的煤矿本质安全文化评价体系

煤矿安全系统作为由“人-机-环-管”构成的复杂系统,具有6个基本属性:整体性、稳定性、相关性、目的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煤矿安全诸要素协调匹配,构成了煤矿安全状态的动态平衡。笔者结合前文对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建设内容及其相关因素分析,从生态学视角的能量流动、物资循环和信息传递三个方面,构建了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建设水平评价模型。

物资系统包括安全设施设备、安全人员配备、安技投入和安全环境,主要反映安全物态文化的内容,是其他系统的基础和外在表现;能量系统通过将保证煤矿安全系统动态运行的制度以及观念类比为一种能量,以这种能量的流动来不断提高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在煤矿安全系统中表现为一种推力,主要包括煤矿企业安全哲学/价值观、员工安全素质、组织承诺、安全制度和激励机制;信息系统是煤矿安全系统各要素有机联系的纽带,通过内外信息的不断传递来保障要素之间的匹配和协调运行,包括行为信息(管理行为和领导及员工行为)、安全学习培训信息、信息沟!通反馈以及安全系统与外部的信息交换即系统的开放性信息。物资系统、能量系统以及信息系统相互协调配合,实现了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系统的有机统一。

对于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建设水平的评价,还需在图2评价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评价指标的内容,构建三级和四级评价指标。三级指标的设置可以参考表1的内容。四级指标煤矿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进行设置。

5. 煤矿本质安全文化评价方法

本质安全文化建设水平评价是一个复杂、系统的过程,它涉及的内容较多,需要考虑的因素也较广泛,具有多层次、多指标的特点。因此,对于评价体系权重的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对于权数确定的方法有很多,如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主观赋权法等,但大都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本文介绍一种基于熵权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这种方法结合熵权法和模糊数学原理的优点,一是能够解决不同评价人员在决策时的信息差距,二是能够形成系统的评价,使得部分影响小的指标或者容易被忽略的指标能够体现在系统之内,保证完整性;三是能够将主观判断与客观计算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精确与非精确相统一,从而保证在进行本质安全文化建设水平评价时能得到比较客观的结果。

5.1 利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5.2 本质安全建设水平的模糊综合评价

(1)建立因素集 因素集是以影响评判对象的各种因素为元素组成的集合。

(2)确定评语集 评价指标影响本质安全文化建设的不同状态,可通过专家进行评估定级。结合操作实际,评价集分为四个等级{优秀,较好,一般,差},结合被评价对象在各影响因素指标上具体情况,得出对被评价对象最佳的评判结果。

(3)建立权重集 权重集合表征各个影响因素对本质安全文化建设水平的影响程度,在权重确定时,采用上文介绍的熵权法确定权重。

(4)确定单因素评价矩阵求得一级评判向量 可选加权平均算子,依权重大小对所有因素均加以衡量,以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合理准确。

(5)确定二级三级评价向量 依照一级评价的步骤,通过评判矩阵和权重矩阵的模糊合成运算,得出二级三级的模糊评判结果。对于最后得到的模糊综合评价矩阵,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即可确定待评企业本质安全文化建设水平。

煤矿信息化论文范文9

【关键词】煤矿;信息化建设;问题;策略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很多行业都积极地投入到信息化的热浪中,享受这信息化所带来的便捷。我国的所有矿井都已经建成并且使用了安全监测系统,大部分矿井内还装置了监视系统,可以随时了解到矿井下关键设备以及主要工作点。企业可以用计算机掌控的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已经在煤矿生产中普及,有的企业运用信息技术还能通过网络在地面对矿井内的状况展开监控。企业在管理信息化方面也逐渐成熟,取得了十分好的经济效益。虽然在煤矿信息化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从整体来看,生产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依旧不高。

1.煤矿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煤矿信息化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仍然不具有通讯的功能,开放性比较差,信息得不到共享,工业电视仍然尚未实现数字化[1]。这些都对我国煤矿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总的来看,如今我国煤矿行业信息水平的低下导致了煤矿井下的安全生产技术支持比较薄弱,这样对生产工作的安全性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很多煤矿企业在整体认识上依然存在着各种误区。

1.1信息化建设缺乏合理规划

煤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当有一个合理的安排与规划,企业的决策者对企业的信息化战略必须有一个清晰、统一的规划,这样才可以引导企业进入信息化进程后,使得信息化紧紧地围绕着企业的目标,使得企业的实际生产与信息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1.2企业领导对信息化没有正确的认识

企业领导对煤矿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觉得不实行信息化建设也能够将企业经营好,同时还对信息化建设存在着不少的误区[2]。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将经济化建设想得过于简单,认为实施信息化建设只要配一台电脑,安装一个软件就可以了。有的煤矿企业花费了不少财力,将信息化设备都落实到位了,然而在网络方面却没有运行任何应用软件,导致了企业内的大量计算机都变成了员工娱乐的工具。有的企业也建立部分应用软件,但由于种种原因,安装了软件后一直无人使用,或者是在使用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就退缩了。很多煤矿企业并没有充分地利用好信息化这一有效的工具。导致不仅没有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还增加了成本。(2)有的企业领导认为信息化建设成本太高,没有必要实施,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并且企业领导觉得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很深奥,自己本身也没有从事这方面工作的能力,需要聘请大量的专业人才来展开煤矿信息化,会导致企业成本增高。(3)信息专业人才相对缺乏。在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是首要的大事,安全生产技术人员受到了企业领导的重视,但是信息专业技术人员却得不到领导的重视,很多计算机专业人员都并没有从事着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煤矿企业的员工整体文化水平比较低,在应用计算机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4)企业领导认为,只要实施了信息化建设,生产工作中的任何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认为信息化建设是万能的。

2.煤炭信息化建设应对策略

2.1加强重视信息化建设

作为企业领导应当加强对信息技术以及信息化理论的宣传,让所有员工都知道什么是信息技术、怎么样落实企业信息化、运用信息技术可以给企业带来什么。企业领导还可以对员工展开培训,从而提高其对信息化的了解,在日后的生产过程中运用信息化,使得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2.2高效使用信息技术

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安排,使得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生产相结合,把信息化落实到企业的每个生产步骤。公司要规划、矿石要规划、信息化要规划。尽量避免矿与矿之间的生产环境、资源状况等差异,制定出符合矿井特点并且操作性强的计划。

2.3培养信息技术人才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以及培养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矿井下的工作环境是十分复杂的,使得煤矿行业生产技术具有较大的特殊性,并且管理难度比较大,对信息化的需求也是不相同的,倘若想要实现煤矿信息化却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部门去推进,那么也只是纸上谈兵。在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等过程中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因此对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展开必要的培训是迫在眉睫的[3]。

2.4加强信息技术管理

信息系统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系统,还是一个信息与人员紧密联系的系统,技术是其核心。只有在组织管理与人员使用的前提下系统才能发挥出其作用。在建立信息之前应当充分考虑生产的需要,随后充分运用好信息系统。使得系统与企业的管理和员工紧密的融合在一起。企业信息化建设是重点更是难点。企业领导予以重视。第一,企业领导应当将信息化建设推广到每一个员工,让员工也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第二,把管理和信息技术结合在一起,信息系统并不是死板的,需要灵活的运用,但是也需要领导的支持以及企业制度的规范。第三,运用信息系统的目的就是给企业带来效益。将信息系统落实的效果与企业业绩挂钩,保证项目的成功。

此外,依照煤矿行业的规则,运用有效的方法,推进煤矿生产安全的电子产品的发展与利用,提高我国煤矿行业的信息技术水平,提高煤矿安全技术,是未来信息产业的重要任务。信息产业各部门应当做到:(1)提供对信息化的认识,将信息技术运用于煤矿安全生产作为重要的任务,积极配合有关安全生产工作。(2)加强跨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推动信息技术在煤矿企业的运用,确保煤矿安全工作的顺利进行。(3)坚持自主创新,为煤矿安全生产企业提供最新最好的技术服务与信息技术产品。信息产业部应当退出适用于煤矿行业特点的电子设备、软件技术等有关产品。(4)开展示范工程,在试点成功后大力推广信息技术的运用,坚持先试点再推广的原则,为煤矿企业做出更大的工作。

3.结束语

在煤炭企业中全面落实信息化仍然存在着很多的困难,企业应当通过不断完善基础信息设备,加强信息系统的开发运用,培养高素质信息人才,确保安全生产,最终实现煤矿生产的信息化,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杜国栋.关于煤矿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 (18), 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