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微生物学理论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6 15:42:36

微生物学理论论文

微生物学理论论文范文1

【关键词】林业微生物学 理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76-02

林业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着重研究微生物与土壤环境、森林病害及森林培育关系的一门科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为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笔者在课堂理论教学方面进行思考,形成以下几点想法。

一、将微生物知识生动化、趣味化和可视化,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微生物学知识点多,听起来枯燥乏味,且不易记忆。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努力将枯燥乏味的微生物知识生动化、趣味化和可视化,使学生在复杂中有律可寻、在枯燥乏味的学习中获得乐趣。如:在讲绪论部分时,教师应像讲故事般地把微生物研究对象、特点、发展简史及其应用娓娓道来,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新学科的大门,使他们对本学科产生较大的兴趣;再如,在讲病毒时,可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讲解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及其繁殖特点,并播放相关视频详细介绍噬菌体在发酵工业中的危害及其防治方法。

二、老师走“下台”,学生走“上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老师应引导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将老师的“喂饭吃”转变为学生自己“找食吃”,改变过去“学生围着教师转”的被动局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讲”,重点突出,画龙点睛,重点讲解关键基础知识,课后教师通过布置任务,让他们统筹安排学习时间,根据学习要求围绕一些小知识点主动搜集资料进行自学并进行归纳、凝练和总结,然后走上台来给同学们讲解,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做“小老师”。对一些重点知识点,可在学生讲解完后,再召开小组讨论会,老师跟学生一起相互提问、共同交流。这样做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因此,教师要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三、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林业微生物是一门内容枯燥、复杂并且难以理解的学科,初学者往往都难学难懂难记。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可加深学生对微生物知识的记忆。如:为了说明大部分陆生植物都能被菌根真菌侵染,可让同学们从校园中采集各种林木的根系,染色后在显微镜下镜检,观察菌根真菌的菌丝、丛枝、泡囊等结构;为了说明杨树溃疡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可让学生采集发病杨树的病斑,从中分离病原微生物,然后再将分离的病菌接种于健康杨树,观察杨树的发病状况。此外,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可引导学生将微生物理论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实际、科学上的最新成就实际、前人从事科学研究的实际、学生的思想实际等相联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认识所学课程的重大价值,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兴趣昂然地去学习微生物学。

四、将学科前沿知识贯穿于林业微生物教学过程

博士研究生是工作在科研一线的研究者,经过多年的研究训练,他们掌握着各自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方法与进展。据此,在林业微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邀请了与林业微生物相关的博士研究生深入课堂,给同学们做专题报告。博士研究生们就“菌根与植物抗逆性的关系”、“食源性致病菌特性与检测”和“根瘤菌在逆境生态修复中的作用”等专题从不同角度深入浅出地向同学们讲解了微生物学的最新研究方法与成果,并就各自的研究内容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交流。专题报告结束后,同学们“现学现用”,自行分组,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点收集不同微生物的特点、研究方法及其应用等方面的文献和资料,进行演讲比赛,比赛中再邀请博士研究生担任评委,就同学们PPT制作、资料查询、文献总结等方面进行点评和评比,并对表现优异的小组予以适当的奖励。通过开展“邀请博士研究生进课堂,学生“当家作主””专题活动,一方面让同学们掌握了一些微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前沿,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如何收集资料并进行总结、凝练和展示,另一方面让博士研究生的“光环”在一定程度上激起本科生对微生物学的学习热情,为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总之,林业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此外,今后还应进一步强化理论与实验并重,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和个性发展,完善知识背景和提升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延茂,胡江春,汪思龙,王书锦. 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与应用[J]. 应用生态学报,2004,15(10).

微生物学理论论文范文2

解析几何学和微积分的创立;英国科学家牛顿及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及电磁感应原理的发展;原于-分子结构学说的确立;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制定化学元素周期律;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及其生物进化论学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及微生物学的创立;法国物理学家居里夫妇合作发现放射性元素镭;美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著名的物理学的相对论。

2.能力目标:

①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学生思考:为什么近代时期被人们称为知识革命的时代?从而培养学生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列表反映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以培养学生综合所学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近代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促进了生产发展所引起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反过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胜利。

②学习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概况,结合工业革命,进一步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

③近代时期,众多的科学家所以能作出重大贡献,除了客观条件外,还由于他们的努力以及他们具备的优秀品质,如他们的勤奋刻苦、执著追求,牛顿的虚心精神,巴斯德的爱国思想等,都是他们取得成就的因素,也是值得我们青少年学习的优良品德。

教材分析

1.重要人物:

牛顿,法拉第,门捷列夫,达尔文,居里夫妇,爱因斯坦

2.重要词语:

微积分,运动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电磁感应原理,生物进化学说,物理学的相对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牛顿对力学的贡献和达尔文创立牛物进化学说。

难点:本课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如解析几何学、微积分、运动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电磁感应原理、原子-分于结构学说、化学元素周期律、生物进化学说、物理学的相对论等。

知识结构

*

[复习提问]

14世纪,一股资产阶级文化的新潮流在意大利兴起,这种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在历史上称为什么?(答: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发生巨大变化的又一标志,从此欧洲进入一个文化昌盛的时期,许多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科学家给后人留下了不朽的作品和启示。文艺复兴不仅在当时是思想文化领域里的一场伟大变革,而且成为近代文化的先驱,近代文化在它的基础上取得长足的进步。

[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们通常把世界近代史分为两大时期。第一时期从1640年到1870年,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第二时期从1871年到1917年,是“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和帝国主义最后形成的时期。近代第二时期的文化在第二册世界历史课本里阐述。本节课我们所讲的是17世纪以来三四百年的科学和文化的成就,首先我们来了解自然科学革命。

(请同学阅读课文提示)

[讲授新课:]

一、数学和物理学的进展

(1)解析几何学的创立

数学在17世纪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使用了小数来表示分数,代数符号已经规范化。代数是进行着数量关系的研究和运算,它原来只是算术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计算方法的不断改进,符号体系的被引进,使代数有可能成为一门科学。首先用字母做符号的是法国数学家维叶特。后笛卡尔改进了维叶特的符号体系。笛卡尔的方法和我们现在用的已十分接近,表明代数符号已基本实现规范化。符号的规范化,符号体系的建立,使代数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

笛卡尔在数学上的又一大贡献是创立了解析几何学。几何学进行着空间形式的研究,如长度、面积、体积的测量。解析几何学的所谓“解析的”,其意义实际是“代数的”,它实现了几何和代数的结合,即形和数的结合。

(2)微积分的发明

提问:微积分的发明者及意义。

教师特别强调:牛顿和莱布尼茨各自独立发明了微积分。

随着解析几何学的建立,必然导致微积分的产生,微积分是人类思维的伟大成果之一。

如果一个物体,不受外力干扰,进行等速运动,就可以用一条直线来描述,用初等数学就可以求出它的运动速度或者所走过的路程。可是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椭圆,不但运动速度每时每刻在变,而且椭圆的方向处处在变。怎样来计算行星在无论哪个时刻的速度呢?用什么办法来精确地描述椭圆的方向变化呢?科学家牛顿和莱布尼茨在研究笛卡尔解析几何的基础上找到了出路。

可以把任意时刻的速度看作是在微小的时间范围里的速度的平均值;当这个微小的时间间隔缩到无限小的时候,就是微分的概念。一个变速的运动物体在一定时间范围里走过的路程,可以看作是在许多微小时间间隔里所走的路的和,这就是积分的概念。科学家从这些基本要领出发,建立了微积分。

欧几里得的几何学也好,上古和中世纪的代数学也好,都是一种常量数学,微积分才是真正的变量数学。从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使人们习惯于常量计算,但是只要稍稍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人们遇到的就是大量的变化着的事物。现在有了微积分这门变量数学,对变化着的事物进行精密的测量和计算就有了可能。所以,微积分的发明不仅在数学史上,而且在整个人类的认识史上都是一次巨大的飞跃,称得上是一次“革命”。

牛顿在1665年发明了微积分,但他只是把研究结果通知了自己的一些朋友。莱布尼茨最早关于微积分的笔记写于1673年,他在这方面的著作发表于1684年,比牛顿公开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的时间要早。于是,就引起了关于微积分的发明权的争论,欧洲大陆的数学家们站在莱布尼茨一方,英国的数学家们站在牛顿一方,双方剑拔弩张,甚至进行人身攻击。在牛顿和莱布尼茨死后,经过调查证明:双方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独自发明的。

(3)牛顿和力学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中小字部分:牛顿简介。

再请同学看书归纳出牛顿的科学成就,教师填表格。

牛顿在科学上重大贡献有很多,在

本课课文中主要指的是发现运动三大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这些定律,反映了物体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牛顿把力学确定为完整、严密、系统的学科。

请同学思考:牛顿在物理学上作出重大贡献的原因。

教师归纳: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牛顿以前有许多科学家对力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牛顿本人的天资和刻苦努力。牛顿有句名言: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充分表现了牛顿的谦逊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4)电磁感应原理的发现

提问:电磁感应原理的发明者、时间及作用是什么?

法拉第是自学成才而取得巨大成就的科学家。他出生在英国一个贫困的铁匠家庭,只上过两年小学,十二三岁曾以送报获得微薄收入辅助家庭,14岁当装订书籍的学徒。他求知欲望十分强烈,在七年的学徒期间,废寝忘食地阅读了许多自然科学的书籍,他勤奋好学,工作努力。法拉第由于对电磁学作出的贡献,而成为19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从此,人们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制成了发电机、电动机、建造起巨大的水力和火力发电站。人们利用电能推动工厂机器运转,利用电力为人类服务,推动了一系列新机器和新产品的研制,从而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各方面的面貌。电学的发展,有力地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二、化学和生物的发展

(1)原子—分子结构学说的确立

道尔顿出生在英国一个贫穷的家庭,年轻时干过农活,27岁时成为曼彻斯特新教学院的数学和自然教师。他没有受过正规的科学教育,但他不屈不挠的勤奋自学使他对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1808年,他提出了近代的科学的原子论。他认为:一切物质都是由小的微粒一原子组成的;每一种物质都由自己的原子组成;化合物是由几种不同元素的原子按固定的比例结合而成;不同的元素原子量不同。道尔顿的原子论即使以当时的标准来看也是有缺陷的,但道尔顿不愧为现代自然科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原子科学的创始人和奠基者。

1811年,阿佛加德罗在论文中提出:分子是由原子组成,分子是具有物质特性的最小单位。

原子—分子结构学说的确立,合理地解释了很多化学现象和定律,给化学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石。

(2)门捷列夫制定化学元素周期表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部分,说明门捷列夫的周期律引起广泛重视的原因。

(3)达尔文的进化论

关于生物是神创造的观点,称为“神创论”;关于生物物种是一成不变的观点,称为“物种不变论”。这些都是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但在18世纪中期以前,这些错误观点的盛行有一定的客观原因。除社会宗教原因外,生物学的发展状况也是一个原因。

林耐(1707年-1778年)是18世纪最伟大的植物学家,他在总结前人作过试验的基础上,拟定了最初的生物分类学,但他认为物种是由上帝创造的。

法国学者布丰(1707年-1788年)为进化论的前驱者。他的进化观念最初由观察化石得到启发。他拒绝接受上帝创世的说法,对整个自然界提出了一种发展的观点。他把生物界与地球的历史联系起来,断言有机界并不是以现有的形式被创造出来,而是有自己的发展史。

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1744年-1829年)于1809年出版了著名的《动物学的哲学》一书,明确提出了生物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

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问世,把生物进化思想卜升到理论的高度。他在书中指出:一切生物都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生物不是不变的。他还指出,在自然界,生物物种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生存斗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这就是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论学说。

达尔文进化论是19世纪牛物科学的最大成就。它是生物科学的一次理论综合。从达尔文开始,把生物科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并且从发展的观点对生物进行研究。

进化论的提出,在人类整个思想史上也是划时代的大事。17世纪的牛顿把上帝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虽然牛顿承认了上帝的第一性),现在,进化论又把上帝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

恩格斯在1883年总结马克思一生的贡献时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比喻是对达尔文的最高评价。

(4)巴斯德开创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巴斯德是法国化学家、微生物学家,他开创的生物学分支——微生物学,改变了外科手术的面貌,大大提高了外科手术的成功率。

三、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的科技进步

(1)发现放射现象

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并深入研究了X射线,后人为纪念他,也称伦琴射线。伦琴这一发现,成为人类探索原子内部的微观世界的重要开始。因发现X射线,伦琴获得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

(2)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镭

法国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及其夫人玛丽·居里,在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物质铀(1896年)以后,对放射性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898年7月,他们从铀沥青矿中含鉍的部分发现了一种新的放射性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居里大人的祖国波兰);同年12月又在含钡的部分发现了另一种新的放射性元素“镭”,其放射性强度要比纯铀强900倍。以后,他们又在极其恶劣和简陋的条件下,不顾个人健康,艰苦工作了整整4年,终于在1902年从数吨铀沥青矿渣中提炼出微量的氯化镭,并初步测定出镭的原子量是225。居里夫妇由于发现放射性元素钋和镭等重要成就,而与发现放射性铀的贝克勒尔共同获得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3)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德国出生的犹太血统美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19世纪末,由于电磁学方面一系列的新发现、新实验同经典物理学理论发生了矛盾,物理学出现了危机。当时老一辈物理学家都企图用修补漏洞的办法来维护经典理论框架。科学界中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爱因斯坦,却敏锐地意识到只有对物理理论的基础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才能解决这一危机。1905年,年仅26岁的爱因斯坦发表了《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创立了狭义相对论。1915年,爱因斯坦又创立了广义相对论,进一步揭示了时空结构(四维时空)同物质分布的关系,指出了物质问所存在的万有引力,是由于物质的存在和分布使时间和空间的性质不均匀(即时空弯曲)而引起的。相对论的捉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场重大革命,相对论既是原子内部的微观物理学的基础,也是大体物理学和宇宙学的基础。相对论的提出,使爱因斯坦成为继牛顿之后世界上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

[课堂小结]

1.结合表格小结所学内容,巩固新知。

2.请学生思考:牛顿和达尔文作出重大贡献的原因是什么?两者对比,其共同性的东西又是什么?

[课堂练习]

课后习题一、二、三。

[教法建议]

1.由于本课教材内容丰富,涉及的人名及事件较多,故教师在讲授时要突出重点,详略得当,语言准确,板书可通过列表的形式,边讲边问边填。

2.讲授时最好以启发式讲解为主,配以简明的表格和适当的电教手段,增强其生动性、趣味性。

微生物学理论论文范文3

关键词: 微生物学 教学改革 教学实践

微生物学是生物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它既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又是当前生命科学中极其活跃、生命力强大的学科。[1]如何让学生通过微生物学教学,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从事生产与管理、产品开发、科学研究等工作,是微生物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为了使微生物学教学适应生物工程产业的需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好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微生物学教学中进行了如下改革与实践。

1.明确教学目的,转变教学思想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着眼于理论的运用,突出应用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制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计划的关键是如何安排好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在学时安排上,我们将理论课学时数与实验课学时数之比从原来的7∶3调整为6∶4。使学生不但要学习好理论知识,更要在实践中掌握微生物学的应用技能,积累实践经验。[2]

面对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总结以前教学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转变教学思想。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我们将教学大纲进行重新调整。具体做法是:(1)将教材中容易理解的内容,编写自学提纲让学生自学,并作适当的课后辅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对那些相互间既有联系又重复的章节,进行重新编排,合并讲解,既节约时间又更加清晰。(3)与实验课密切相关的内容,纳入实验课的教学中,丰富了实验课内容,减轻了理论课的压力。(4)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使用幻灯机、投影仪、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更观、生动和富有吸引力,而且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授大量的知识。上述措施可以将原来的教学内容压缩1/3左右,就可以利用有限的时间,完成微生物学教学任务。

2.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现代教育思想表明,教学方法应将素质教育、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即教师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上。在微生物学教学中,单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大量的微生物学专业名词及抽象的理论硬“灌输”给学生,将会使他们产生厌倦的情绪,既不利于知识的获取,又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探究微生物学知识的认识过程,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学概念和原理是在如何产生的,让学生明白微生物学实验的原理、操作方法。当学生了解了知识的“背景”后,便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获取更多的知识,为毕业后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3]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坚持教研室集体备课。在备课时,分别列出微生物学教材中的重点知识、一般知识和学生自学章节的提纲,分别发给学生。在授课时,结合各章节具体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和归纳的方法主动地学习,使他们对教材内容有比较深刻的领会。例如生物类群形态结构时,可将各种微生物的类群和结构先作扼要介绍,如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菌落形态牲和繁殖方式有何异同,它们之间是如何区别和分类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本章节内容讲完后,再针对性地出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思考题,供学生在课后复习之用。学生要完成思考题,必须在网上或图书馆查资料。这样不仅能拓宽、强化专业知识,而且能锻炼自学能力。

3.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实验技能

微生物学是建立在实验之上的一门科学,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因此,实验既是科学研究的手段,又是教学工作的手段。学生通过做实验,可以验证理论知识,使基本技能得到训练,还可以养成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培养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因此,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我们对能开出的实验,如糖发酵实验、理化因素的诱变效应和噬菌体的分离与纯化等都尽力开出。对于不易开出的实验,如动物病毒鸡胚培养法、昆虫病毒的培养和吞噬作用等,利用放碟片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要求教师将科研和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成立课外研究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搞科研,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如我院2006级学生黄葆文、潘江等同学完成的“水牛奶酒的研制”项目,获得了2009年国家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创新三等奖,并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还有“桑椹饮料酒的酿制”项目、“黑米、黑芝麻婴儿营养食品的研制”项目等也获得了学校的科研奖励,并发表了科研论文。

4.培养创新能力,改革考试方法

在微生物学教学中,我们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教会学生逆向思维,大胆想象;充分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能,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不怕困难、不怕失败,努力进取的精神也是很重要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大小,是衡量学校教学水平的高低和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志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教学管理和考核是提高教学质量保证。[4]考核不应仅仅停留在检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水平上,而应将重点放在知识的应用上,即重点考核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探索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在试题的命题上作了改革,即将试题分为固定答案型和非固定答案型两大类。如在非固定答案中,给定所需的材料、仪器或设备,怎样确定一种微生物属于某种营养型等问题,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

5.重视科学研究,提高教师素质

深化教学改革,开展教学、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微生物学教师,仅有微生物学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同时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无科研工作的教师,许多知识仅停留在理论上,深入展开就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除了要抓好课堂教学外,还要抓好科学研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或主持科研课题,这样能既锻炼教师的科研能力,又能活跃学术气氛,还能使教师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在教学过程中能对深奥理论知识的讲解做到深入浅出,言之有物,使学生为教师的知识所佩服,显著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兰时乐,林元山,邓林伟等.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9,(18):168-169.

[2]王芳.PBL教学法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J].实验室科学,2009,(4):49-50.

[3]苏文金,周常义,苏国成等.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集美大学学报,2008,9,(1):55-58.

微生物学理论论文范文4

关键词 微生物技术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主要技术基础课。本课程主要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在微生物技术及应用领域发展中的作用,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及控制,噬菌体的危害与防治,菌种的退化、复壮和保藏,了解微生物的生态,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途径以及其危害,熟悉微生物学的实验检测方法和手段。以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以适应当前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那么,教师如何教得好,学生怎样学得好,并能合理评价教学成果,充分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突出实用性,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在1988年便成立,为自治区乃至全国培养出大量的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人才,本专业紧密联系自治区的产业特色,被评为自治区品牌专业。为了达到企业对高职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用人需求,对本课程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和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教学探讨,从而使高职生达到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强化职业素质的目的。

1 理论教学方面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理论的教学应根据学生要求掌握技能的需求,结合相关企业的所用知识进行讲解,使抽象的理论易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并能为就业做铺垫,为企业工作需要做基础。对于实践性较强教学内容,则要突出操作的步骤,保证学生进行课外学习的需要。在内容方面的取舍上,需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并侧重反映生产与实践中的实际主要技术环节和存在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实用强,科学合理。

教学要切实应用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将课堂教学内容由死板变为图文声像兼备的有吸引力的变化过程,增加教学信息量,增强新颖度,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微生物是一类肉眼很难观察到的微小生物,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楚其形态。因此,在对微生物的形态做介绍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可直观形象地让学生认知感受,加深印象。

另外,教师除了要向学生教授本专业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查阅有关专业知识,拓展知识面,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增加师学间互动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这对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利,也加快学生熟悉新岗位的工作环境有很大的帮助。

2 实践教学方面

搞好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对加深学生对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环节。我们把教学计划实训课时提高,压缩减了与实践要求较远的理论知识,将有关理论知识整合到实训内容当中。调整后突出实验和实训课,以强化技能训练为主安排实验课程,加强学生微生物基础操作技能的练习,这样保证科高职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迅速胜任相关岗位的工作。同时,按照实验教学内容的特点,将课程教学分成几个模块进行,统一安排重点实验实训,培养并增强实践能力。

对实验教学进行调整改革,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一般4~5人一小组,由老师参与,引导学生一起促成教学内容设计,每个小组成员都与组员互相配合,一起完成实验教学项目。小组间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再由老师进行最后点评,总结本次实验项目的实验重点难点和疑难问题。在实验时,都按企业的标准执行,要求学生按章办事,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3 考核标准方面

融教学做于一体的典型的高职教学过程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课程考核办法。因此,在教学做的基础上实行有效的评价机制,构建“教学做评”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更能促进培养目标的真正实现。为了实现既定的学生培养目标,我校在微生物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上实行理论、技能、职业素养“三元化”的综合评价机制,突出了技能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有的地位和职业素养养成的重视,从而保证学生对实践技能的培养效果和快速适应企业工作的要求。首先,提高理论课程平时成绩的比例,避免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死板评价方法,平时技能和职业素养表现均作为考核项目。其次,课程考核以职业技能考核为重点,即以能力和技能考核为主进行评定,转变过去凭死记硬背的考核形式,真正检阅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另外,考核形式实行多元化。实践调查报告,实验设计方案等都可以作为考核方式应用到教学考核当中,从而保证考核的科学合理性。

4 教材建设方面

高职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教学应着重讲解在实际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结合微生物技术岗位的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学内容根据生产实际进行内容增减,增强实用性,以操作技能为侧重点进行教学内容的设定和安排。我们根据各专业方向的不同,编写了切合本校学生实际的,能够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食品微生物》、《乳品微生物》和《生物化学与微生物学》等教材正在我校所设专业内部进行初试,并根据教学中出现的实际教学及实践问题进行灵活调整,不断进行改进和优化,形成行之有效的特色教材。

总之,为了培养面向生产一线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课程教学需要准确定位,并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和教材建设方面进行不断实践和探索,形成实用的教改理论,使高职生达到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强化职业素质的目的,为高职教育更好地服务。

参考文献

微生物学理论论文范文5

关键词:中专 微生物教学 实践 体会

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之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特异性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科。它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基础理论性课程,学好它对以后学生学习其他的课程起着很大的帮助。中专微生物教学包括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和实验教学,基础理论教学是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相关知识,而实验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方法、实验技术和操作技能,它不仅仅只是为了验证理论知识,更是对理论知识的拓展和升华,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但是由于微生物教学内容多,抽象复杂,如何学好这么课程,在这里结合个人实践教学谈些体会。

1完善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内容

中专教育的使命是向社会基层输送大量的实践性强、动手操作技能好等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故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微生物教学中,为了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实验教学。培养他们的动脑动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尽快适应基层工作的需要。由于微生物课程内容多,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

1.1 重点讲授总论,适当讲授各论

总论在微生物课程之中的地位是非常之高的,它不仅涵盖各论之中的重点内容,而且能够让学生对整个微生物学课程有一定很好的认识。通过对总论的讲授,让学生对课程有了总体认识,同时总论之中含有大量的概念,记忆性内容多而复杂,对学好各论有着铺垫作用。

1.2 精简教学内容,做到与社会实际情况相结合

我们教师在微生物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从学生及社会需要出发,精简教学内容,对于重点、难点内容详细讲,讲深讲透; 对于一看就懂的内容以及一些 “过时”的内容一律不讲或少讲。

2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手段,一个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达到教学效果。要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如下方法和手段。

2.1 灵活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微生物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仅用传统的语言教学难以完全表达清楚。多媒体教学则具有很强的直观性,通过播放相关图片、音乐、动画片段等电教手段使大量信息具体化,视听结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全身心地去体会、去感悟,使原本枯燥、抽象、平铺直叙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栩栩如生。

2.2 归类教学。即把生物学性状相同、致病机理相似的细菌归为一类,如革兰阳性茵、革兰阴性菌、主要产外毒素的细菌、感染途径相同的细菌、能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茵、致败血症的细菌、致化脓性感染的细菌等分别归类介绍,这样既能举一反三,便于学生抓住重点,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帮助学生复习与巩固。

2.3 启发式教学。在微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之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学生所学知识的记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改革实验教学,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起合理的引导作用。在微生物学实验课中,要求指导教师讲解要精炼,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原理要清晰,实验方法与步骤要明了;并随时检查和纠正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重视操作程序的错误会直接影响整个实验结果的成败。

3.1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微生物学实验课是通过实习、示教及展示,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学生在实验教学中,要从最基本的操作技术做起,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基本技能训练。一般示教操作由教师演示,教师一定要以严谨的学风为学生做好示范。如:接种环使用方法、平器盖和棉塞的正确放置、细菌的划线接种等。特别是在做细菌染色、细菌的接种等实验时,因要接触到活的细菌,教师要重点强调无菌观念,建立无菌意识,防止污染。只有通过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

3.2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针对一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并进行综合分析时,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扩展学生分析问题和想象问题的空间。例如抗生素抗菌敏感度实验、细菌的生长现象等结果的判断与分析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实验中的现象,为何会出现如此的现象,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找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3.3 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科研能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促进教学条件改善,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增强。通过让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和课题设计教学,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思路,提高了学生阅读和分析文献的能力、口头表达和确立观点的能力、撰写研究论文和综述的能力以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等等,从而提高了学生在科研工作中必需的科研素质以及满足了培养高层次的医学人才的需要,这充分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改变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教育状况。

总之,微生物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微生物教学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探究,但是,都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同时,在具体实施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并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或修改。

参考文献:

[1] 陶晶,张湘燕.针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常见问题的思考与探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的思考[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6):1 226―1 228.

[2] 王志强.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常见问题探讨[J] .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

微生物学理论论文范文6

(兰州城市学院 培黎工程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摘 要:微课形式灵活,短小精湛,不受课堂教学的限制,是近些年新兴的一种教学方式,其教育方式得到了教育界学者的认同,众多学者开始研究和探讨如何将其应用于教学之中,以实现课堂更高效的教学效果.本文旨在探讨微课在高校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充分发挥微课教学的能力,打造高效的物理课堂,培养具有良好应用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 :微课;教学模式;物理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230-03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正走入一个新时代---微时代:微博、微信、微小说……微课也悄然出现,微课既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形成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方式,微课的出现,让教学者开始重新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方式,微课教学随之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微课教学与传统课程相比,具备时间短、内容精、知识点突出等特点,能够弥补很多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并且其主要以一些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灯移动设备来传播,符合当前学习者碎片化、移动化的学习方式,更好的实现了知识的传播与共享.将微课与高校物理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符合物理学科的特点,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应用能力,是打造高效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

1 微课应用于高校物理专业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时间长度为8分钟左右,教学内容主题突出,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远程教学形式,微课的主要特点是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资源结构情景化.在教学中可以将其穿插于课程的导入、重点讲解、难点教学、课后拓展等教学环节之中,通过微课能够让枯燥乏味的物理课程变得生动形象,更能够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

传统的信息化课堂旺旺是教师的一种理想化设计,较难反映实际教学的全貌和真实情况,而“微课程”是以时长在十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包含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教学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体,它所蕴含的信息量是传统信息化教育资源难以比拟的.相对于传统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弊端,“微课程”表现出了其独有的时间短小、内容精悍、应用灵活的特点,不仅顺应了网络时代学习者的注意力模式,在实际的使用中也更加的切合教学实际,使得师生对信息化教育资源的使用更为高效.近期,对“微课程”的关注与研究愈演愈烈,全国各地都掀起了一阵“微课”热.

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观察是其研究的基本方法,并且其有知识体系严谨、精密定量的特点,将物理课程“微课程”化是物理信息化教育资源改革的重要措施,因此在“微课程”的大浪潮之下,对高校物理知识的“微课程”设计和开发研究显得很有意义.

2 基于微课的物理教学新模式设计

2.1 基于微课的物理教学新模式的设计原则与理论依据

2.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物理微课平台实现了物理学习环境情景化,强调学生的物理知识是他们在物理微课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自行构建的,学生既是物理教学内容接受与反馈的主体,又是学习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在交互式物理学习过程中实现了协作与会话.

2.1.2 视听心理学理论

人脑通过接收外界的刺激,从而产生心理活动的过程称作心理过程.没有客观事物作用于人,便不可能产生心理活动.视听心理学认为只有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认识发展规律,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将微课结合到物理教学课堂之中正是借助于人的视听两个感官来(通过摹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激发学习者的心理活动.微课是一个崭新的教学方式,它不同于传统的信息化教学形式,其倡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把学习当成乐趣来实施.并且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运用视听心理学的专业特点,根据分析不同内容,设计出适合学习者学习的微课件,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的乐园.

2.1.3 教学传播理论

基于微课的物理教学新模式从教学传播过程和完整的教学系统角度来考虑最佳的学习资源配置,物理微课通过计算机把文本、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体综合起来,使之建立起逻辑连接,并对它们进行采样量化、编码压缩、编辑修改、存储传输和重建显示等处理,这些依据的是教学传播理论.

2.2 基于微课的物理教学新模式的设计

我们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交互式教学方法为基础,设计出以物理微课为媒介的“介入互动式”教学新模式,这种新模式的核心要素是物理微课,学生与教师以平等的关系介入教学活动,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进行交互式讨论.教师首先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设计规划教学目标,然后围绕教学目标研制物理微课,教学目标则通过物理微课来体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学生则根据物理微课学习情况来反馈教学目标,教师、学生、教学目标之间形成一种三角关系.引入物理微课这种远程教学新媒体之后,教师、学生、物理微课之间会形成另外一种三角关系,它们彼此之间交互进行,教师对物理微课进行研究制作和,学生对物理微课进行学习活动和反馈,教师和学生以物理微课为媒介,共同展开教学活动,物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指导作用,这种模式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便于教师因材施教.

2.3 基于微课的物理教学新模式的优势

基于微课的物理教学新模式与传统物理教学模式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优势:

2.3.1 学生地位主体化

基于微课的物理教学新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物理教师起主导作用,新模式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过程既注重物理知识的传授,又重视能力的培养,这种模式将被动的灌输式教学变成积极的互动式教学,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教学模式.

2.3.2 评价模式多元化

新模式的教学评价是多元化的,首先这种模式建立在互动的师生关系上,物理教师对学生的成绩、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方法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学生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等做出相应的评价,帮助教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强调交互式的师生对话.

2.3.3 优质资源共享化

新模式可以实现师资优化配置,合理设置物理专业课程体系,新模式的教学组织方式与教学方法多样化,采用物理微课视频授课方式,能够很好的解决传统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新模式可以提供物理理论课一对一的辅导从而实现个别化的教学,也可以不厌其烦地重复执行某项任务提高学习效率,学生还可以在物理微课数据库查阅优秀教师的微课视频进行学习,从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满足个别化的学习要求,同时也降低了教学成本.

2.3.4 教学活动开放化

新模式在内容上是互动的,在形式上是可以移动的,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根据不同的需求开展不同方式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环境的限制,是开放式教学活动.物理微课视频短小精悍,学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学习一个完整的知识,碎片式的学习时间变得更加可控,学生可以在移动状态或空闲时间进行移动学习,从而提高了学生掌握学习时间的灵活度.

3 基于微课的物理教学新模式的实现

3.1 基于微课的物理教学新模式的实现条件

3.1.1 科学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是新模式实现的理论前提

新模式实现的理论前提是制定与物理微课适应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是实现物理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方案,是组织、管理、评价物理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大纲依据教学计划制定,而教材是实施教学大纲的载体.教学计划的制定必须对物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发展规律等进行深入分析,而教学大纲的设置包括教学目标、具体物理课型设置、教学原则、评价方法等.

3.1.2 稳定的网络环境和移动终端设备是新教学模式实现的物质保障

新模式实现的网络条件是以普通高校100Mbit/s校园网为基础,要求支持多媒体的宽带网络系统,终端设备要求具有显示和处理教学活动中的视频、音频等信息和进行加工处理多种信息类型的能力,然后通过网络传送到其它终端,它包括多媒体电脑、手机等.这种物理教学新模式建立在Browser/Web server/Satabase Server三层结构基础上,需要支持多媒体的操作系统.

3.2 基于微课的物理教学新模式的实现方案

基于微课的物理教学新模式是基于一定的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以计算机网络支持环境为平台,由适合的物理微课数据库、教学支撑系统、管理系统构成;物理微课数据库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物理微课库、乐谱案例库等六个部分;物理微课教学支撑系统用于管理和维护物理微课的教学,包括微课与教学内容的更新,漏洞的修补,功能的完善和升级等,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教学管理系统、物理微课系统、辅导答疑系统、作业评阅系统、远程考试系统、教学评价系统等,学生通过评估系统反馈对教师、物理微课等方面的意见,以便根据反馈意见对教学和系统进行完善和改进.需要注意的是微课除了基本的视频以外,还应该包括教学设计、辅助学习资源、社会性交往平台等组成一个完整的微课程体系.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管理系统登陆,教师可以进行微课,在线评阅作业、对学生辅导答疑,管理试题库等,学生可以点播相关物理微课进行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通过E-mail提交作业,还可以通过BBS、Chat与老师交流.另外,担任管理任务的教师可以通过管理系统对物理微课教学支撑系统和物理微课数据库进行管理,包括性能管理、故障管理、安全管理等.

4 基于微课的物理教学新模式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4.1 过度注重微课的制作形式

微课是一种以视频为呈现形式,围绕着某个主题,针对教学中的某些知识点,尤其是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点等,而进行的简短的教学活动.微课不是把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切片,而是需要重新设计,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微课以“微”为特色,时间短,内容少.很多老师在运用微课开展物理教学时,过度的注重微课短小的形式,而忽略了教学内容的选择.在微课的制作形式方面,也表现出单一呆板等不足,一些老师只会用幻灯片形式制作微课,缺乏对音频、视频等课程资源的灵活运用,导致微课的呈现形式过于简单,而且没有体现物理课程教学的特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了学生运用微课进行自主学习的效果.因此,老师在设计高校物理课程的微课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重视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明确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攻克学习物理的重点难点,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4.2 微课的制作技术比较不足

毋庸置疑,相对传统课堂教学来说,不论是从课程的呈现形式,还是设计理念等方面,微课是一种全新的突破,但是,这种新型的教学形式需要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作为载体,这就对老师们在制作微课时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挑战.从当前高校物理课程的微课制作现状来看,很多老师都反映微课视频的录制与后期的处理比较复杂,一方面打击了老师们制作微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微课的质量,不利于微课更加广泛的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因此,一方面需要加大微课设计制作的培训力度,聘请专业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帮助老师们提高视频制作技术水平;另一方面,需要加大普及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微视频制作技术,例如一些简易的视频剪辑软件等,通过这些软件的使用,老师们可以更好的进行微课制作.

4.3 微课的教学内容未成系列

从当前高校物理微课教学的现状来看,由于对微课的理解存在一些误区,还只是对物理教学中的一些零散的教学重点、难点进行微课的设计,存在一些随意性,系统性不强,还没有结合物理课程教学的知识点,以及学生在学习物理时遇到的问题点,进行系统的设计,无法完整的展现课程的连贯性,不利于学生进行系统的物理知识的学习.知识系统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这种没有成体系的微课,很难达到全面系统的丰富学生知识体系,只有目标明确、内容完整、呈现形式新颖的微课,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更容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从而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5 结束语

我们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听心理学等理论为依据,根据国内物理微课迅速发展的现状,设计出基于微课的物理教学新模式,论述了这种物理教学新模式的具体实现方案,详细阐述了物理微课的制作与收集,微课的归类、整理和部署,物理微课教学支撑系统的管理等问题,并对实现物理教学新模式需要的条件等进行了论证,特别提出实现该方案该如何解决团队协作问题、教学资源浪费、新模式的适应等问题.基于微课的物理教学新模式在个性化教学,教学资源配置等方面都显示出了明显的优势,尤其是教学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能够实现移动学习,能够显著提高教学效率,因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研究建立在理论基础上,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和进一步完善.另外,这种新模式在客观上造成了学生与教师的分离,其局限性在于不能与学生面对面直接交流经验与共享喜悦,不能灵活圆满地解答学生的问题,更不能用高尚的行为直接去影响学生,由于物理专业的特殊性,教师面对面的教学指导仍然是非常必要的,鉴于上述原因,新教学模式尚不能立即成为物理专业的主流教学模式,但新模式可以作为传统模式的有益补充,该如何协调这两种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彼此扬长避短,是今后重点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乔际平,邢红军.物理教育心理学[M].广西:广西教育教育出版社,2002.

〔2〕陈琳.现代教育技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刘睿智,髙炳岩.现代教育技术[M].海南出版公司,2005.

微生物学理论论文范文7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烹饪与营养教育

基金项目: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武汉商学院《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基金。

中图分类号:G642;TS201.3-4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食品微生物学是“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它不仅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也是当今发展最为迅速、知识更新最快的科学领域之一[1]。《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人才[2]。本文通过对武汉商学院13级和14级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的学生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问卷72份),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食品微生物学》双语课程学生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课程定位、课程设计与实施以及教学效果等,为优化专业课程教学,深化双语课程体系改革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学情分析

(一)“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武汉商学院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13级和14级学生中女生占绝大多数,达总人数的75%,而男生仅为25%(图1)。如图2所示,13级70.3%的学生和14级61.8%的学生高中都是文科背景,理科学生相对较少。由以上数据我们初步推测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进行双语教学过程中语言基础较好,但在专业课程内容的学习上需要补充大量理论基础知识。

(二)“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学生本科前双语课经验及本科英语成绩分析

如图3所示,14级学生中本科前修过双语课程的人数占到总人数的34.5%,显著多于13级,双语教学在初高中阶段越来越普及。多于1/3的学生有过双语学习经验,这将有助于《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开展。

由图4可知13级烹教班当时仅5.9%的同学自认为自己的英语水平可以过四级;而大二下学期该班一次性四级通过率达72.9%。仅58.8%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英文达到学校外语教学要求水平;实际上全班仅5.4%尚未达标。由此可见13级烹饪与营养教学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英文水平极度不自信,在双语教学中部分学生可能表现出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这提示着在《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情绪进行引导和鼓励,更重要的是要合适安排语言难度,在教学初期适当降低英语比例。

(三)学前“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学生对《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态度分析

由图5可知,不论是13级还是14级学生学前对《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持否定态度的约为24%,持肯定及较为肯定态度的占绝大部分,约为76%。多数同学(50%13级学生和58.6%14级学生)在学前都认为《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可以尝试。

在双语教学开始前52.9%13级学生和65.5%14级学生都认为课堂英语比例应低于30%,约30%的学生认为英文应控制在30-50%,低于10%的学生能接受英文占75%,仅13级1位同学认为应该全英文教学(图6)。绝大多数同学(85.3%13级学生和96.5%14级学生)都认为《食品微生物学》双语课程中英文应控制在50%以下。学生的英语比例期望值与学校关于双语教学的规定相差较远,学院规定双语课程建设第一年英语比例达50%,而第二年英语达75%。这要求除专业上尽量使用英语外,其他课堂用语尽量使用全英文。

二、《食品微生物学》双语课程定位及分析

(一)《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定位

《食品微生物学》是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较系统全面地了解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分类与形态结构、营养与生长繁殖、生化代谢以及在环境中的生态;重点掌握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及微生物引起食品污染的途径及后果;熟悉食品企业中控制有害微生物的方法等基本理论;并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能独立获取食品微生物相关的前沿知识,掌握基本的食品微生物检验操作,具备分析解决食品微生物相关问题的能力[3]。此外在烹饪与营养教育课程体系中后期的《烹饪卫生与安全》、《食品贮存与保鲜》和《食品法规与标准》都需要《食品微生物学》的相关知识作为基础。

一般情况下,《食品微生物学》的先修课程为《微生物学》及《生物化学》,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及教学课时有限的现状,我院并未单独开设《微生物学》,而《生物化学》和《食品微生物学》同在第二学年上半学期开设。这可能造成学生基础较为薄弱,课程学习过程中感到内容多而且部分章节很有难度。此外作为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在大一大二四个学期均有开设,也就是说学生在上《食品微生物学》双语课程的同时也在学学英语课程,这样英语学习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且双语《食品微生物学》还可以为大三下学期《食品专I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目标

教育学家麦凯和西格恩教授认为双语教学应同时具有三个目标:学术目标、语言目标和社会目标[4]。在双语课程的学习中,英语是学生学习相关学科知识的工具,通过工具的使用又促进了学生对工具的运用和掌握,所以双语教学中语言的学习是隐形的[5]。

针对我校属于应用型本科及“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学生的学情,我院《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目标主要在于学习国外先进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体系,重点在于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和提高其英文水平。《食品微生物学》短期目标是使学生基本能听懂教师的课,具有阅读英语教材的能力,掌握食品微生物相关的专业英文词汇;而长远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将英语作为可以自行使用的语言而且具有较为先进的学科体系和前沿知识。

(三)课程重难点分析

“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大中专烹饪及相关专业培养理论知识扎实且具有一定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师,因此本专业《食品微生物学》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强调以下几点:(一)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二)关键知识点的准确理解;(三)较强的动手能力。课程重点在于微生物对食品的作用。尽管前半学期“基础微生物学”也非常重要,是理解食品与微生物关系的基础,然而后半学期“食品与微生物”的学习才是整个课程的重点。而“基础微生物”中“微生物的营养与生长”、“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及“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涉及数学模型、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知识,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

通过对13级学生课后调查发现:29.4%的学生认为此门课程内容较多、专业术语较多;20.6%的学生反映自己高中是文科生,因而基础较差,在涉及到微生物生长中数学计算时和微生物代谢中涉及到生化知识时,感觉较难。学生反映的重难点基本符合《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本身的规律。

三、《食品微生物学》双语课程的课程设计及实施

(一)教学内容上:凝练教学内容,突出重难点。

由于本院烹与营养教育专业并未开设《微生物学》课程,故而《食品微生物学》理论包含两大块内容:第一部分为基础微生物学知识;第二部分为食品与微生物的知识,此外此门课程还包括《食品微生物学实验》。但是课程总课时只有48节,所以必需凝练教学内容,同时保证理论知识体系相对完整。在基础微生物部分,最终选择“微生物形态与结构”、“营养与生长”、“新陈代谢与遗传”和“微生物生态”四部分内容,每部分内容4课时,共16课时。在食品微生物部分,包括发酵食品10课时、腐败微生物4课时以及微生物与疾病6课时,共20课时。食品微生物实验部分共12课时,包括显微镜与革兰氏染色、培养基与无菌操作、发酵食品的制作以及微生物计数四个实验,每个实验3学时。值得注意的是,在双语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课时拖延的情况,因此要格外注意课堂进度,把握好课堂节奏,以便稳妥有序地进行课程教学。

(二)语言策略上

总体而言,我校采用“维持性双语教学模式”,即学生刚入校时采用中文,然后逐渐地使用英语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仍采用中文教学[6]。在此大语言环境下,《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需分阶段实施。在《食品微生物学》理论课程前半部分即讲解基础微生物知识部分,大多数学生第一次接触双语课程,有明显的畏难情绪,对自己的英文极度不自信,故而对新的知识点我们采取先讲中文,在中文解释清楚,学生理解准确透彻的基础上再翻译成英文。英文占课堂语言4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在《微生物代谢》这一章,这是全书的难点之一,故而英文较少约30%左右。随着学生渐渐地适应双语环境以及专业词汇不断的重复,在课程后半学期即食品微生物内容部分,逐步提高英文比例,最终稳定在65-70%。

(三)教学资料上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选用科学出版社原版引进的《Brock微生物生物学》和江汉湖、董明盛编著的由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年再版的《食品微生物学》两本教材。考虑到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差而畏难情绪较强,我们还提供双语PPT供课前预习,以提高学生自信和学习积极性。《Brock微生物生物学》语言难度不大,信息量较大,内容翔实,案例丰富,每次课前课后需要阅读70-80页英文,学生普遍反映课程负担重,故而并未强行要求阅读原版教材。原版教材仅作为学有余力的同学的补充读物。此外本课程每次课前还提供专业词汇表,以便学生更有效地预习;课后提供相关的听力练习和阅读材料等习题库,以巩固所学的微生物术语和知识。

(四)教学手段和方式上

在既定的教师和学生的前提下,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有效手段。在《食品微生物学》上半学期时,主要以教师讲授和课堂讨论为主;而下半学期时在“发酵食品”和“病原微生物”部分主要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7],即:在课程开始之初,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选题,选择与食品相关的微生物为主题,进行文献调研,做成PPT和报告;就做成的PPT教师和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最后在课程后期进行汇报。每个小组约为3-4个同学,全班约10组。汇报时一个负责主讲,另外两个同学负责回答提问,这样能有效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和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此外本课程还邀请了两位专家进行 “发酵食品”和“病原微生物”的专题讲座。由于学生选题与专家报告内容有密切联系,相当于学生在自学相关知识后再听专家报告,所以教学效果显著,反响较热烈。总体而言在《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中学生建立了 “听课+讨论+展示”的学习模式。

在《食品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如在讲解微生物形态时多采用图片讲解,将抽象的难理解的结构形象化具体化;在讲解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时则使用Flas,完整生动地展现微生物的生命史;在讲解病原微生物时则多采用案例分析,在案例中生动体现微生物感染的环境、条件及病理特征等理论知识[8]。

(五)作业方式

在《食品微生物学》基础微生物中学习微生物形态结构时,课程内容虽然不难,但是内容较多而且抽象,为了让学生形象而生动地掌握此部分内容,课后作业是用橡皮泥或者卡纸做3D的细菌细胞模型。学生反映热烈,认真对照书本、课件以及其他资料完成模型的制作,极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下半学期以“发酵食品”及“病原微生物”为主题的PPT和报告,学生完成地非常认真,修修改改多次,因而整体质量较高。

四、《食品微生物学》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估及改进措施

(一)课程教学评估

对学生综合成绩的统计表明:未采用双语教学的13级食品微生物学的平均成绩为82.5 ±5.0;而采用双语教学的14级食品微生物学的平均成绩为80.3±7.3,两者并无显著的统计差异(p>0.05)。14级烹教班学生学前学后对双语教学态度有较大改善(如图7所示),支持双语教学的学生由17.2%变为44.8%;反对双语教学的由24.1%减少为6.9%;82.8%的学生认为目前课堂英语比例合适。此外《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显著提高学生学习食品微生物的兴趣和创新性,学生参与的食品微生物相关课题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两项,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一项。

(二)课程改进措施

尽管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目前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食品微生物学》仍有迫切需要改进之处:首先专业教师的语言仍需进一步提升。加强师资培训是解决双语教学教师语言能力的根本途径。考虑到教师的实际情况,建议采用国内培训、观摩教学以及国外培训等多种方法来提高教师的语言能力。其次要重构学生考核体系。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考核内容以及考核方式应该与教学目的相匹配,目前仍然以学术知识的考查为主,后期要加强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过程的考查[9]。

参考文献:

[1]葛菁萍. 普通高校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初探[J]. 微生物学通报, 2010, 37 (10):1537-1540.

[2]孟祥忍, 吴鹏. 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普招生源的实践性教学[J]. 美食研究, 2014, 31 (4): 61-64.

[3]雷晓凌, 吴红棉, 吴晓萍, 等. 普通高校提高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效果的探讨[J]. 微生物学通报, 2011, 38 (7): 1121-1124.

[4]麦凯, 西格恩. 双语教育概论[M]. 严正, 柳秀峰译.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9:25-36.

[5]俞理明, 韩建侠. 内容驱动还是语言驱动―对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一点思考[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2, (3):1-4.

[6]蒋亚瑜. 汉语语境下的双语教学模式探讨[J].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8 (2): 74-77.

[7]陈明选, 陈舒. 围绕理解的翻转课堂设计及其实施[J]. 高等教育研究, 2014, (12): 63-67.

[8]张凤民, 李玉军, 付英梅, 等. 以案例导入为基础的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9): 1-2.

微生物学理论论文范文8

关键词:案例教学;微生物学;应用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率较高,但学生往往以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有效提升他们应用理论快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是一直以来困扰教师的大问题。而案例教学,是指教育者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整合的宗旨,遵循教学目的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习者引入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和研讨,从而重点培养学生的独自思考能力及团体合作能力的重要教学形式[1]。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变学生为课堂主体,而教师作为指挥棒是教学的主导。微生物学作为一门高校生物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现代高新生物技术的理论与技术基础,学科地位十分突出。因此,案例教学在微生物学中的应用,既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又可以丰富教学体系,促进学科建设。

1微生物学采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1.1微生物学的实践性强决定了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微生物学和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应用性十分强。小到生活中食物的霉变,大到企业污水的治理都和微生物有关。这种独特的学科特点,使得讲授法在教学中显得单薄。要加强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必须选择一种能够突出学科应用性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弥补了讲授法单纯的强化,教师可以灵活地选择和章节内容相关的案例展开讨论,例如食品微生物污染案例,和生活相关度高,在分析中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等微生物的特性,就得以应用。学生在合作互动中获得肯定,觉得所学知识不是花架子能够应用,摆脱了“理论无用论”,学科兴趣也能增加。

1.2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要求决定了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实践证明,如果微生物学教学脱离实际,那么就只剩下缺乏生动的理论框架,学生往往可以被动接受,应付考试,但应用不足,记忆短暂;而如果单纯追求实践技能,学生的知识就容易松散不成体系,往往比较肤浅不能深入。案例教学促使学生运用理论原则来解决实际问题,透过实际问题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关键点。因此,找到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十分重要。案例教学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教学形式,它在理论与实践的沟壑之间架设了一道桥梁。当然,案例及其教学并非要取论的发展或者实践的观察,而是为从另一种不同的背景审视理论与实践关系开辟了道路[2]。

1.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要求决定了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课堂学习往往都以一对一的学习模式为主,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课堂中以个体为单位接受。学生和学生交流的机会比较少。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通常要经过分组或集体讨论这种多边互动性的交流模式使思维撞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相对独立的完成案例的分析,需要同组同学集体的智慧,取长补短、求同存异,才能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前期准备中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课外知识的查阅,学生也要分配任务做好预习;课堂讨论中,要针对案例以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表达描述。最后这些观点又要形成统一的结论呈现在大家面前。这个过程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学生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1.4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要求决定了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最重要的就是激发学生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案例教学给了学生一个机会,既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比如设计一个土壤污染的案例,让学生对污染种类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微生物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应用到多个章节的理论知识,只有相对合适的方案而不是唯一的答案。这样对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和提高学生探究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都有帮助。

2微生物学案例教学过程

2.1准备阶段

教师课前准备案例教学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选择相关案例内容、设计教学实施过程。案例的选择要能突出重点、代表性强,同时又具有讨论性。在有多个相近案例时,选择时要考虑内在关联大、富有争议、涉及知识点广的案例。例如在“传染与免疫”这个章节的案例教学中,可以选择林区管理员在例行林区巡视时发现有大量老鼠死亡,后感染鼠疫的案例。分析这个案例需要应用到感染的途径和方式、微生物的致病性以及传染后的表征等广泛的知识点。另外,教师还要考虑到在分析讨论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应对策略,以保证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学生的准备主要是有针对性地对相应的理论知识进行熟悉,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案例也无法展开讨论。同时,教学班级中要分好讨论小组,人数以4-8人一组为宜,这样组内同学可以有充分的发言空间。

2.2实施过程

2.2.1案例的提出

案例的呈现要在理论知识点提出的基础上引入,这样才不显得突兀、和课程内容脱节。如上述案例,教师可以“角色互换,做一回医生”为提议,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在提出问题时,教师要考虑到符合学生逻辑思维的顺序。教师可以列出患者情况:工作时发现大量死老鼠,回家2日后出现发热、头痛、淋巴结肿大伴疼痛,淋巴结穿刺液涂片染色镜检,查见革兰阴性两端浓染的短小杆菌。首先提出患者可能为何种细菌感染并罗列出依据。再深入地分析如何进一步进行检验?在检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事项?总结分析致病菌致病的机制,并对如何预防提出建议。这种有代入感的案例引入,往往让学生身临其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以及后续讨论的开展。

2.2.2讨论的展开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到正确的引导学生。由于分组的差异,每个学习小组在研究问题时思考方向和结果如有误差,教师要及时发现并修正。如上述案例,鼠疫的检验方法比较多,学生在讨论时比较容易局限在细菌的分离和鉴别上,教师要提醒学生发散思维,考虑放射免疫沉淀试验等抗原抗体反应有关的血清学检查。学生容易将如果提出的预防解决方案存在理论错误时,也要加以提示,促使他们换一种思考方式。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如发现有新意的提议或有争议的问题,应该记录在黑板,在总结时一并分析。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和观察,对于学生的团队配合、理论点的掌握等要及时进行记录。另外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对讨论时间要进行严格的控制,合理的分配课堂时间。

2.2.3总结分析

在讨论结束后要及时进行总结分析,教师要组织各个学习组将得出的结果进行共享。通过肯定、纠正、分析、总结的过程,将学生回答的问题与理论知识进行梳理,最终一定要回归教学大纲中的重难点上。如上述案例,学生在罗列感染细菌的依据时往往容易遗漏“回家2日”这个时间段是鼠疫的潜伏期这一点,要在总结时突出,这样学生容易理解并记忆。教师应对各组分析进行针对性的剖析,有必要的知识点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案例中涉及的知识点应在串讲中突出,形成“案例———分析———总结———归纳”的模式。

2.2.4教学反思

这个过程往往容易遗漏,但反思是有助于下次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的。在案例讨论总结后,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及时做到反思。教师要对案例的选择、问题的提出、学生讨论的积极程度、讨论结果的偏差、中间出现的问题、取得的效果等进行综合分析,并形成文字材料。教师的反思评价侧重于课堂讨论效果的评价、教师自我评价与对学生行为变化的评价。学生反思与评价主要集中于对案例内容的评价及对参与程度的评价[3]。

3微生物学实行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3.1案例的数量和质量

案例的收集和编写是案例教学实施的前提,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效果。如果缺乏高质量的案例素材,案例教学就会成为无本之木,失去根基。管理学是实施案例教学比较早的学科,已经有若干与案例相关的编著问世。但是微生物学的案例没有现成的参考,就需要教研室组织任课教师进行收集、选择、整理和编写。这无疑就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对于教师的专业素质也是考验。首先案例的编写要考虑到如何服务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针对生物工程专业的案例要偏重工厂实例,而食品科学专业的案例则要偏重食品污染、食品发酵。有些案例可能新颖有特点,但是偏离了大纲的重难点,也就达不到实践印证理论的作用。其次,既然微生物学是一门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那么在选择案例时也要尽量选择现实中的实例。这些实例可以是众所周知的公共事件,比如“非典”和“埃博拉”;也可以是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实用技术,比如微生物饲料。这样的案例有说服力,解决方案也具有现实意义。另外,要在提出的问题上下文章。问题最好能前后呼应,对于后面的知识点有启发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了高质量的案例,再有能诱导纵深思维的问题,正如好马配好鞍,真正发挥出案例教学的作用。

3.2学生对案例教学的不适应

生命科学专业的学生,习惯了“听课”,在案例教学的讨论环节中往往表现得较为内敛,而讨论是案例教学中的关键要素。尤其是部分学生不能针对案例言简意赅、条理清晰、论证充分的阐明自己的观点[4],或是对理论知识没有做好足够的储备,就会让案例教学成为空架子。另外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学生有时过于纠结各自的不同观点,不能形成较为统一的意见,从而偏离了教学目的。当然,有部分学生对这种主动性较强的教学活动还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这也成为故步自封的枷锁。

3.3投入不足

如上所述,案例的准备需要教师额外的付出,同时还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源。高校教师在科研上投入较多,但深入企业的实践技能不足,容易造成实际案例资源相对缺乏;图书资源和电子信息等共享性资源缺少资金投入也容易短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对于这种新型教学方法,学校、教研室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除了案例的准备,和学生沟通的立体化通道往往也受到限制。例如网络教学平台,在微生物学课程建设中已经广泛建立了,其中不乏和学生的互动,但却很少有针对案例教学的部分。多媒体课件教师们都能精心准备,但是案例教学部分也常常是简单的文字叙述,这也让案例的呈现打了折扣。总之,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挑战。这个挑战能帮助教师完善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更能帮助学生建立起立体化的思维体系。如果能克服以上困难,案例教学在微生物学中的应用一定能更加如鱼得水,并最终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新平.论案例教学及其在教育管理学课程中的运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2(10):56-61.

[2]KatherineK,Merseth.CaseStudiesin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M].Addison-WesleyEdueationalPublishersInc,1997:2.

[3]李斌.案例教学过程的设计与评价[J].教育与职业,2007(3):119-121.

微生物学理论论文范文9

【关键词】无机化学 微观理论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83-01

对于无机化学中的微观理论来说,由于其内容比较抽象,对于学生来说看不到、摸不着,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中职学生来说,由于其想象力还不够丰富,学习方法不够完善,所以在学习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困难,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的难度。如何把如此重要而又比较复杂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得到提高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都非常的重要。

对于宏观世界来说,由于物质的结构和构成不同,所以出现了多姿多彩的丰富的客观世界。大部分物质都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而分子又可能有成千上万的原子构成。如果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和物理性质就要对其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也就是对其微观理论进行认真的研究。因此,无机化学中的微观理论知识是无机化学理论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要想方设法不断的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这部分知识。同时无机化学中的微观理论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知识起到了铺垫作用,要在教学和学习中给予特别的重视。为了有效的提高中职院校无机化学微观理论知识的教学效果,可以考虑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重视微观理论科学研究和发现的过程。

对于无机化学中微观理论部分,由于新概念比较多,而且理论性比较强,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于原子、分子等的认识和模型建立的过程的学习,通过对微观知识和理论研究发现的过程[1]。从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人类如何是发现和研究自然的,从而能够从更深的层次来领悟微观原子的结构知识在自然科学研究发现中的重要性。原子的结构模型是科学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想象和认识,从自己的推测和实验中总结出来的。不同的微观结构模型体现出了人们对于原子结构的不同认识,人类对原子的结构认识经历漫长的历史阶段,特别是在近代获得了巨大的进步。这种过程使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战胜自我方面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步,因为每种理论的和建立都体现了人类的努力。在微观理论中的每个发现都凝聚了无数科学家的心血,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向学生强调不怕困难,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鼓励学生向前辈科学家学习,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知识充满信心。通过在课堂中讲述科学家研究发现微观世界的过程,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鼓励学生战胜困难,对无机化学中的微观理论的学习充满信心[2]。在科学家研究发现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一丝不苟的奉献精神,和对科学知识的执着追求。从思想上让学生对微观理论知识的学习建立足够的信心,使学生能够相信可以学习好这部分知识。

2.重视多媒体工具在无机化学微观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在我国中职院校传统的教学中,常常是用粉笔在黑板上板书。这种方式往往需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特别是在作图的过程中,一些结构比较复杂的图形占用的时间更多,而且教学效果也不够好,不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对于这部分知识来说,由于其内容的特殊性,学生在理解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就容易感到枯燥无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也逐渐在中职院校得到了普及。多媒体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出形象而真实的教学环境,可以为学生展现出真实的微观环境和图像,使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微观粒子产生立体感,能够认真的学习到物体中的原子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通过多媒体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对所学习的微观知识产生形象和直观的印象,而且通过声觉和视觉的刺激作用,大大的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4]。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在微观理论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使课堂变的活泼有趣,而且也有效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3.在教学中重视类别的方法。

类别作为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无机化学描述微观世界时也可以使用。例如为了让学生对原子结构有比较直观的认识,可以把原子结构中原子核比喻为放在一个足球场中的苹果,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明白原子的内部结构和其中不同物质之间的大小比例。又如在讲解气体分子之间的相互碰撞对器壁所产生压力的知识时,学生往往对这一结论很难理解和接受。老师可以举例就像大量比较密集的雨滴不断的落在的伞面上时对雨伞所产生的压力,这些压力就比较形象直观了[5]。这种现象可以和社会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很容易过渡和迁移到分子运动的知识上。在微观理论的教学过程中要使用一些恰当的类别方法,可以达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无机化学作为中职院校化学教学中的重要课程,其学习结果对于后续的化学课程具有重要的影响。微观理论知识作为无机化学中承上启下,和现实宏观世界紧密联系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正确的理解化学的研究方法和化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帮助作用。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主动的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不断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化学知识,对化学学习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1]陈春霞,彭进松,曹晶晶等.无机化学中微观理论的教学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6):91-92.

[2]文君.无机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教育的研究[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05):453-454.

[3]吕继红.中职《无机化学》教学有效策略刍议[J].家教世界,2013,(04):22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