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7 17:57:40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范文1

长春市妇产医院早教中心,吉林长春130041

[摘要] 目的 研究讨论对婴儿实施规范性的家庭早期教育和护理干预的意义及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在该院正常出生的婴儿,并且是足月健康的婴儿,将其分为两组,一组婴儿从出生即给与规范的家庭教育和护理干预,3个月去婴儿家里对婴儿的体格进行检测,并给与家长家庭教育的培训和护理方法的指导,每隔1个月对婴儿进行发育商的检测,该组定位观察组,另外一组为对照组,不给与规范的家庭跟进服务,只简单进行普通的体格检查和发育商的测定。结果 两组婴儿在不同的护理干预和家庭早教后,比较两组婴儿12个月的身体发育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婴儿的发育商,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主要包括婴儿的动作灵活度、语言能力等。观察组家长在进行培训后对知识的掌握率达到90.51%,培训前仅有28.46%,观察组对于医护人员规范性的家庭早教与护理干预的服务满意度达到92.30%。结论 将传统医疗服务进行完善、创新,针对母婴家庭早期教育的问题深入到家庭并进行规范,能有效的提高婴儿各项身体发育。

http://

关键词 婴儿;家庭早期教育;发育商;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3(a)-0163-02

为了研究讨论对婴儿实施规范性的家庭早期教育和护理干预的意义及效果。该院从2010年开始便开展对婴儿的家庭早起教育以及护理干预问题进行规范性的跟进服务,将产科、婴儿、保健、护理等多方面进行整合,实现一条龙的规范性服务,有效的融合医院与家庭,使医护人员即婴儿家长共同参与,延长了家庭早期教育时间,规范了家庭早教的管理及应用,最终取得显著的效果[1],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研究对象为在该院正常出生的,并且是足月健康的婴儿,共计260位,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30人。

1.2 方法

1.2.1 两组婴儿护理方法 观察组婴儿从出生即给与规范的家庭教育和护理干预,3个月去婴儿家里对婴儿的体格进行检测,并给与家长家庭教育的培训和护理方法的指导,每隔1个月对婴儿进行发育商的检测,对照组不给与规范的家庭跟进服务,只简单进行普通的体格检查和发育商的测定。在实验进行1年后对两组婴儿的各项身体指标及发育商值等进行对比分析。

(1)课程培训,在婴儿出生时开产亲子的系统培训课程,主要由产科的专家、婴幼儿的保健专家进行讲解,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对婴儿的日常护理、喂养问题、早教的方法等。通过各种形式把培训内容灌输给家长,并且在培训同时对婴儿的身体等各项发育进行记录。

(2)制定家庭早期教育方案,制定月度计划、季度计划等,并协助家长一一完成进行,主要训练的内容有婴儿的视觉感官等,肢体协调等,并且即时对婴儿的变化进行记录。

(3)建设门诊服务台,专家坐诊进行接收咨询。观察组婴儿在新生儿出生后60d后的每月都到门诊处进行婴儿身体指标以及发育商的检测,并且针对婴儿的独特性,进行一对一的指导,给予最合适的早教方案,并给予实施培训[2]。对照组只定期对婴儿的体格进行检测。

(4)家庭跟踪访视情况。观察组婴儿在出生后的1年内每3个月进行1次跟踪家访,并根据婴儿的个体身体变化进行家教方案的变动和完善,给予规范性的家庭早期教育指导,包括科学育儿、保健营养,并且对婴儿的身体指标和发育商进行检测。

1.2.2 分析指标 比较两组婴儿12个月的身体发育指标,包括神经、行为、语言等多种能力发育情况。应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包括有填空、选择等形式对观察组家长在进行早期教育方面的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研究,调查家长掌握的知识主要包括护理干预知识、实质训练知识等。其综合知识考核在80分以上者为掌握,该研究130例婴儿家长中,有效的调查问卷有116份。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运用t检验,计量资料运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1年后的体格发育情况

见表1。

2.2 两组婴儿在1年后的发育商情况

两组婴儿发育商的对比主要比较婴儿动作的灵活度、语言能力、适应能力,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观察组家长在进行培训后对知识的掌握分析

观察组家长在进行培训后对知识的掌握率达到90.51%,培训前仅有28.46%,掌握知识面主要包括对新生儿的护理知识,保健与营养知识、早期喂养知识、规范的护理流程、早期家教培训知识、婴儿的护理技巧知识、婴儿家庭健康评估知识等[3]。

2.4 观察组对规范性的家庭早教与护理干预服务满意度情况

观察组家长在进行培训时,包括护理知识、家庭早教知识、培训的服务态度、与医护人员的沟通情况及综合的服务情况,有120人认为满意,满意度达到92.30%,有10人认为一般,占7.70%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的优生优育等国策的推进,对于母婴的早期家庭教育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环节。但是,在传统的医疗服务中,未能突破其传统方法。近年来,将母婴的教育工作深入至家庭,是国内外针对母婴教育及护理工作的重点,为研究讨论对婴儿实施规范性的家庭早期教育和护理干预的意义及效果,综合的观察规范性家庭早教服务模式对婴儿的身体发育及发育商的影响情况[4]。

通过表1显示,早期的护理干预可以帮促婴儿的身体的生长发育,该研究两组婴儿在1年的身体情况,如体重、身长的,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与在早期教育中对观察组婴儿实施运动、语言、适应能力等综合训练有极大的关系[5]。在给予婴儿家长全面的培训后,婴儿在营养及护理方面均有明显的提高,因此在婴儿处在快速生长期间,经过以上的培训和护理,可以提高其身体体格发育[6]。从表2中结果可看出,在给予观察组婴儿全面的培训后,观察组婴儿在灵活力、语言能力、适应能力等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对婴儿的家庭早起教育以及护理干预问题进行规范性的跟进服务,可以帮助婴儿在快速生长期有效的促进其生长发育,此方法对于社会及个人加工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会推动医院产科、儿科及相关科室的建设及发展,值得广泛推广。

http://

参考文献

[1]耿庆妍,岳晓红,徐大宁.个性化教育对婴幼儿体格及智能发育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10(8):194-195.

[2]徐志兵,杜德锋,张晓雁.早期教育对早产儿大运动发育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1(19):396.

[3]范瑞芝.河南省农村幼儿家庭早期教育的现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438.

[4]林广起,谷梅,王宏丽.婴幼儿早期教育对智能发育影响效果的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2(2):164.

[5]张丽珊,段娅莉,徐兵.早期教育对儿童智能发育长期影响的研究[J].上海预防医学,2011(3):207,208-210.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范文2

南京胸科医院胸心外科,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 目的 观察早期护理干预对胸心外科手术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该院胸心外科住院治疗的120例手术患者,按照住院顺序编码,使用抛硬币法简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呼吸频率降低、血氧饱和度升高、最大通气量、时间通气量及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33%(14/60),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早期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胸心外科手术患者康复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

关键词 ] 早期护理干预;胸心外科;康复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b)-0072-03

[作者简介] 鲍秦琴(1986-),女,江苏南京人,本科,护师,研究方向:护理。

胸心外科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麻醉药物使用剂量高,手术过程对呼吸系统有严重的影响,容易出现呼吸道感染、肺不张、急性呼吸功能衰竭等并发症[1]。进行胸心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如何提高胸心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康复效果,降低呼吸道感染率和死亡率是当前医务人员关注的一个热点之一,目前有研究报道,采用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术后呼吸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3]。为观察早期护理干预对胸心外科手术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现对该院2011年2月—2014年3月间收台的60例胸心外科手术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胸心外科住院治疗的120例手术患者,按照住院顺序编码,使用抛硬币法简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32~76岁,平均年龄(42.4±12.5)岁,其中食道癌手术患者8例,肺癌手术患者26例,心脏手术患者12例,其他种类胸心疾病手术的患者14例;对照组患者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32~76岁,平均年龄(42.8±12.5)岁,其中食道癌手术患者10例,肺癌手术患者25例,心脏手术患者15例,其他种类胸心疾病手术的患者10例。两组患者均采取气管插管全麻。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胸心外科常规治疗和护理,护理内容为:术前用药及术前胃肠道准备,术后进行病情观察及进行各种管道护理。患者手术前接受与手术治疗有关的知识宣传教育,询问患者病史,对患者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健康教育方式和内容,让患者改变不良的行为,戒烟戒酒。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采取护理干预,方法如下。

1.2.1 病房住院环境 加强对病房环境的管理,每天定期打扫病房,保证病房干净、整洁,保持房间通风,房间内空气清新、温度及湿度适宜。对有呼吸机的患者要严格执行消毒程序,减少灰尘及其他污染,减少肺炎发生率。同时对护理人员开展预防感染的相关培训,严格无菌操作。定期更换被褥,夜间关灯休息或者使用暗光灯光,减少对患者的刺激。

1.2.2体位护理 由于手术后需要进行体位治疗,因此必须对患者进行体位护理知识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进行体位治疗。

1.2.3开展心理干预 大部分患者手术前出现抑郁、焦虑、恐惧等负性心理,担心整个手术过程是否能顺利,担心手术麻醉效果及手术后疼痛问题,担心手术费用过高而对家庭产生巨大的经济负担等,因此,手术前必须给患者心理支持。为了保证心理干预质量,该研究主要措施是:由具有三级心理咨询证书的护士对胸心外科护士进行心理培训,让每个护士都能单独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保证心理干预的质量。根据每个患者的心理特点制定合理的个人心理干预护理措施,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开展循序渐进的心理干预,消除患者心理负面影响。

1.2.4腹式呼吸训练 嘱患者采取平卧位,全身放松,吸气时候尽量使腹部最大向外扩张,呼吸时腹部尽量向内收缩,并保持胸部保持不动,以不憋气为宜,呼吸频率控制5~6次min左右。

1.2.5有效咳嗽排痰训练 让患者端坐5 min,保持平静,让患者先深吸一口气,让声门紧闭,使膈肌迅速抬高,增加胸腔的负压,同时让肋肩肌快速收缩,然后咳嗽,让声门迅速打开,让气体快速从呼吸道冲出,利用急速的气体将痰液排除体外,每天让患者练习数次,直到患者能熟练掌握。

1.2.6分散转移患者注意 手术后通过给予患者读报、看电视、听音乐、按摩患肢皮肤等方式分散转移患者注意力,提高对伤口疼痛的耐受能力。

1.2.7功能锻炼 对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早期功能锻炼的认知。

1.2.8 饮食睡眠护理 手术后患者要保证足够的营养和水分,早期可以食用少量的高蛋白纤维素,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进食量,同时每天保证足够的水分供应,可以采取少量多次的方法补充水分。如果患者无法通过胃肠补给营养,则必须通过静脉途径补充营养,禁止患者吸烟喝酒,或者使用辛辣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预防发生便秘,另外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生活规律。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手术后10 d的呼吸频率、血气分析、指脉氧饱和度指标,检测患者手术10 d后大通气量、时间通气量、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等指标。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胸腔引流管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的比较使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术后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最大通气量、时间通气量及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等指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住院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术后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33%(14/60),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92,P=0.004﹤0.01)。

3 讨论

3.1早期护理干预在胸心外科手术中的作用

胸心外科手术的患者一般病情比较严重,大部分患者接受的手术均存在创伤面积大、住院时间长、患者住院期间存在较多的不安全隐患,这些均影响患者手术后的康复和生活质量,因此对胸心外科手术的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生活质量[4-5]。进行早期护理干预,改善患者住院环境,让患者在比较舒适的病房中接受治疗和护理,缓解患者烦躁的心情,对缓和紧张的医患关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体位护理,强化患者接受体位护理,保证手术后能顺利进行体位护理,保证各项临床治疗有序开展。在进行护理过程中注重心理干预,制定合适的干预方案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的负面心理影响,使患者积极参与治疗。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早期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术后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最大通气量、时间通气量及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等指标分别为(13.04±2.32)次/min、(96.8±1.5)%、(69.4±2.4)L、(2.82±0.08)L/min、(1.20±0.14)L,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说明采取早期护理干预模式可以促进患者术后呼吸功能恢复,该护理模式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研究结果明显高于文献报道采用护理干预取得的治疗效果[6-7]。主要原因分析:采取早期护理干预,能全面从术前、术中、术后各个环节对患者进行干预,及早消除影响患者术后的因素,因此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护理干预。另外,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拔管时间(4.25±2.31)d、住院时间(10.52±3.62)d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说明采取早期护理干预能明显促进患者术后恢复,缩短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相一致[8]。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提示早期护理干预模式能明显降低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研究文献亦证实了这一点[9-10]。

3.2 呼吸功能及咳嗽训练的临床意义

呼吸系统受损在胸心外科手术中比较常见,因此,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呼吸功能及咳嗽咳痰训练非常重要,及时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有效降低肺炎发生率,同时也能明显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保证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治疗[11]。另外,也可以有效预防患者手术后发生呼吸道感染,影响患者手术后恢复。通过对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训练,让患者能自行熟练进行正确的呼吸,促进患者将残留在肺内部残留的气体顺利排出体外,提高肺部换气量,减少肺部死腔的通气量,增加肺交换气量,保证机体能够交换到充足的氧气。开展咳嗽咳痰训练可以有效促进患者将气管残留的痰液排除体外,降低患者手术后肺部发生感染的几率。 研究文献报道[12-13],通过护理干预对患者进行呼吸功能及咳嗽训练能改善胸心外科手术患者肺功能的情况。

3.3胸心外科手术患者早期护理干预需注意的问题

为保证顺利进行早期护理干预,需要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具体的每个细节均由科室护长组织全科室护理人员进行充分讨论,尽可能平衡利弊,为患者制定一个最优的护理方案,在执行早期护理干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变化,在实施过程中要及时进行意见反馈,不断改善。由于实际临床护理工作中会出现一些不可控制的影响因素,比如新护士轮转科室、护理人员个人经验有限、沟通技巧不够熟练、患者在护理过程中不配合等[14-15],因此对参与早期护理干预的护理人员必须要经培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才能保证护理干预工作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在胸心外科手术患者中开展早期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胸心外科手术患者康复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该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研究样本例数比较少,结果的验证有待大样本研究加以证实。

[

参考文献]

[1] 林军,樊梅.心胸外科护理隐患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8):361-362.

[2] 仲继红,陈雪莲,王晓峰,等.心胸外科压疮全程预防干预的做法与效果[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23(6):637-639.

[3] 耿利琼.围手术期呼吸功能训练对胸部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现代护理,2005,11(17):1421-1422.

[4] 廖星梅.术前护理干预对62例外科手术患者焦虑心理的影响[J].中外医疗杂志,2011,30 (11):170-171.

[5] 郭丽丽,申秀英.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心胸外科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8): 94-95.

[6] 刘春蓉.护理干预对心胸外科手术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2012,5(9C):111-112.

[7] 陈爱荣.健康教育对心胸外科手术患者焦虑情绪及呼吸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5):24-26.

[8] 成聪利. 护理干预对心胸外科手术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 中国保健营养,2012,8(1):2680-2680.

[9] 郭丽丽,申秀英.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心胸外科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8):94 -95.

[10] 邵爱仙,姚玉娟,沈丽娜,等.呼吸训练技术对明显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临床指标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8):620.

[11] 范悦.心胸外科术后患者呼吸道感染的因素与临床治疗探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20):147-148.

[12] 刘黄华.心胸外科病房防止医院感染的护理措施[J].中国当代医药,2012,9(13):139-142.

[13] 郭慧明.护理干预对心胸外科患者安全护理的影响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17):29-31.

[14] 林世红,韦成信,戴艳萍,等.健康教育和呼吸功能训练在心胸外科患者围术期综合应用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2):103-104.

(收稿日期:2014-09-06)

文 题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范文3

【关键词】 早期护理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240-01

慢性阻塞性肺炎(COPD)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气流受限性病症,具有进行性、死亡率高等典型特征[1]。有研究认为,给予COPD患者早期护理干预能够起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情绪状况等重要作用[2]。为此,本研究拟对我院2年间收治的86例COPD患者及其临床护理资料进行讨论,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2013年期间到我院就诊的86例COPD患者及其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有47例,女性有39例,年龄为52岁到79岁,平均(64.2±3.7)岁;所有入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排除患有严重意识障碍、上消化道出血及不配合研究者。

1.2 方法

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全组患者早期护理干预,具体包括:(1)早期心理护理。通过为患者讲解相关的疾病知识、治疗方法,并与其家属共同配合和给予情感支持等方式,告知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治疗的重要性,尽量满足患者需求,帮助其树立起治愈出院的信心。(2)早期饮食干预。均衡饮食对于控制COPD病情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指导患者每天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及热量,少食多餐,对于牛奶、豆类等产气食物应尽量少食。(3)早期功能锻炼干预。以“卧位体操坐位体操立位体操”为练习顺序,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包括每天固定时间练习腹式缩唇呼吸、深呼吸、扩胸和四肢运动等,每周进行散步、打太极和登梯等运动锻炼,1d可练习3次(10~30min/次)左右,具体运动量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而定。(4)早期氧疗护理。长时间氧疗对COPD具有改善症状、延缓发展等作用[3],为此,临床可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给予2.0L/min左右速率的双鼻头吸氧管吸氧,1d15h,同时对部分错误认为吸氧量越多越好、症状明显改善时中断吸氧者进行纠正。(5)其他早期护理。加强宣教,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严密观察和监测,帮助患者家属掌握“湿、翻、拍、咳”口诀,即湿化呼吸道,可增加日饮水量至1500mL左右;定时为患者进行翻身,部分痰液较多者,则需半小时翻身1次;为患者拍背、指导其有效咳嗽等,以避免出现呼吸道感染、呼吸不畅等情况。

1.3 判断标准

在患者入院第1d和治疗3个月后,分别选择生存质量评估表对其生活功能、社会功能、情绪状况等3项指标进行调查[3],分数越高表示病情越重。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选择SPSS16.0统计包软件处理数据,其中计量材料以(x±s)形式显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P

2 结果

经护理后,发现本组在生活功能、社会功能、情绪状况等生存质量评分方面分别为(2.13±0.71)分、(2.19±0.54)分、(2.11±0.61)分和(2.20±0.67)分,与护理前的(2.72±0.74)分、(2.85±0.62)分、(2.81±0.75)分和(2.83±0.6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据有关资料显示,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炎的因素多种多样,临床普遍认为这主要与下呼吸道感染、呼吸道黏膜红肿、黏液大量分泌等因素有关,容易增加呼吸阻力及其功耗,加重患者病情[1,3],但通过早期心理疏导、功能锻炼干预、饮食干预和早期氧疗护理等一系列早期护理干预方式,能够对患者的病情加以控制,提高其生存质量。结合本研究来看,86例COPD患者经早期护理干预后,其各生存质量指标均有显著下降(P

综上所述,给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早期护理干预,能够帮助患者改善生存质量,临床应用价值相对较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韩永兰.护理干预对9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疗效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6):283-284.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范文4

【关键词】胃肠营养;早期;干预;危重患者;预后

【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582

ICU患者病情危重,且多伴有器官功能损伤、衰竭或全身性炎性反应等,因此ICU危重患者常会出现营养不良症状[1]。如患者的胃肠道及其他身体组织长期得不到充足的营养供给,将会对加重呼吸衰竭症状或导致免疫功能严重受损,在严重的情况下将会直接导致患者死亡。本文分析了早期胃肠营养干预与预后的相关关系,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经ICU治疗的78例危重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男41例,女37例;年龄在17岁至89岁之间,平均(46.9±2.6)岁。患者进入ICU治疗的病因如下:重症肺炎19例、农药中毒9例、脑卒中22例、颅脑外伤28例。将以上78例患者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9例;经统计检验发现两组患者的病因、年龄及性别等均无显著性差异,可以对比预后情况。

1.2方法

所有患者进入ICU后根据原发疾病实施常规治疗及护理,如平衡电解质及抗感染等。在进行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同时,为观察组39例实施早期肠胃营养干预。干预的具体方法如下:连接好机械通气装置,并确保患者可以维持呼吸后,及时留置胃管以便于利用胃管回抽胃液。确认患者的胃液量在150ml以下且消化道无出血症状时,便可以进行胃肠营养干预。营养液的浓度为2.5kJ/ml,剂量为500-1000ml/d;采用早期胃肠内营养泵全天24h连续不间断为患者提供营养支持,初始滴速控制在20ml/h左右。营养干预的时间为20d,在进行干预的过程中根据病情状况,如血气分析、电解质及肝功能变化情况等调整营养液剂量及滴速。如胃肠内干预仍无法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则根据患者体质情况选择合理的肠外营养干预方法提供营养支持,如静脉滴注营养液等。采用胃肠外营养支持为对照组患者进行护理,具体方法为连续静滴氨基酸、葡萄糖及脂肪乳等,同时根据病情变化适量补充电解质、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

1.3观察指标

两组危重患者的护理干预时间均为20d,为分析胃肠营养干预与ICU患者预后之间的相关关系,本研究分别在护理干预前后测定了对照组与观察组的胆固醇量、摄入蛋白量、血清红蛋白及血清清蛋白,同时比较了两组的并发症情况。

2结果

经统计检验发现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胆固醇量、摄入蛋白量、血清清蛋白及血红蛋白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进行干预后,两组间的营养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ICU危重患者大多已丧失自理能力,且在治疗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及体重迅速减轻等状况。相关研究指出,如在ICU治疗及护理期间,患者的营养状况得不到有效改善,则将会严重影响预后[2]。对此,应在ICU护理工作中强化早期肠胃营养干预,以便能够及时为患者补充充足的营养,为治疗及预后的改善提供保障。胃肠营养干预不但可以有效增强肠外组织及全身的免疫能力,预防肠黏膜出现萎缩现象,同时还能够促进肠道功能尽早恢复。有研究指出,在对ICU危重患者进行早期营养干预的过程中,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比肠外营养支持更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同时还可以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及预防并发症[3]。本研究采用了两种护理方法对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进行干预,经过20d的护理干预之后,实施早期胃肠营养干预的观察组营养状况及预后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护理干预前两组胆固醇量、摄入蛋白量、血清清蛋白及血红蛋白均无显著性差异,但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各项营养指标值均较高,且两组的营养指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另外,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6.2%,明显高于观察组的15.4%,因此可以证实早期胃肠营养干预有利于改善预后,营养干预与预后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

为了保证早期胃肠营养干预的有效性,则应注意在治疗ICU危重患者的过程中做好以下常规护理工作。首先,应定期帮助患者翻身,同时采用滑石粉或酒精按摩受压部位,以预防发生床褥等并发症;为患者更换床单,并保证床单处于干燥整洁状态,避免床单上出现渣滓或皱褶等,以免对患者的皮肤造成不良影响[4]。其次,要注意变换患者的;当患者无法顺利咳出呼吸道当中的分泌物时,可以进行雾化吸入排痰或直接采用吸引器将痰液吸出,以免造成窒息或引发肺炎;活动患者的四肢有利于预防肌肉萎缩,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协助患者被动活动四肢。此外,应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呼吸及脉搏等进行实时监测;如发现危重患者的心脏骤停,则应及时进行心肺复苏[5]。实践证明,在护理ICU危重症患者的过程中综合利用以上常规护理措施,并强化早期胃肠营养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胆固醇量、摄入蛋白量、血清清蛋白及血红蛋白等营养指标,还能够使患者的机体功能尽快得以恢复,对于并发症的预防及预后状况的改善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临床中应重视推广应用,以便能够从根本上加快ICU患者的康复进程。

参考文献

[1]王凤英,陈静玲.ICU危重患者全胃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干预后的依从性与护理[J].中国社区医生・医学专业,2011,13(27):252.

[2]郑勇.早期肠内营养对改善ICU病房机械通气患者营养状态及预后的临床作用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0):4296.

[3]李云阳,赵兰菊,徐翠莲.口咽部及胃肠营养护理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J].河北联合人学学报(医学版),2013,15(1):109-110.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范文5

关键词:预防性护理干预;孕妇;早孕反应;观察;临床效果

多数孕妇通常在6-12周间会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不同程度的早孕反应,如未得到有效护理容易对孕妇和胎儿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1]。本文针对已选定的60例孕妇予以预防性护理干预,分析预防性护理干预缓解早孕反应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护理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于本院收治的孕妇60例,按照完全抽样法1:1分成两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年龄21-34岁,平均年龄(26±2.63)岁,怀孕周数6-11w,呕吐次数10次/d,轻度脱水10例,中度脱水3例;对照组年龄22-35岁,平均年龄(25±2.57)岁,怀孕周数7-12w,呕吐次数11次/d,轻度脱水12例,中度脱水4例。两组孕妇的年龄、怀孕周数和病情状况等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产前护理。观察组:予以预防性护理干预,(1)生活护理:对孕妇进行生活禁止宣传,如戒烟戒酒,尽量避免与刺激性的化学物品接触,用温开水漱口等;强调饮食的卫生和科学,尽量避免辛辣刺激性和难消化的食物;多饮水,预防大便郁结;(2)心理护理:怀孕初期孕妇通常会容易伴有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可导致精神性呕吐等早孕反应;需要为孕妇创造良好的病室环境保持病室通风、安静和清洁;常与孕妇沟通了解焦虑不适的原因,并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讲解不良情绪与早孕反应间的关系,鼓励孕妇正视早孕反应现象。(3)互动护理干预:选择个性开朗且又早孕反应的体验者与孕妇进行交流谈心,沟通自我调节的经验和方法。

1.3观察指标

向孕妇发放早孕反应调查表,其指标包括厌食量、呕吐程度、厌食持续时间、每日呕吐次数及呕吐持续时间等,分为1-3级计分,分数越高表示早孕反应越重;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孕妇的焦虑状况进行评定,SAS标准分≥50分为有焦虑症状。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所有数据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当P

3.讨论

早孕期一般指妊娠期的前三个月,是孕妇妊娠过程的基础阶段,尽管部分孕妇在此期间不会出现早孕反应,但多数孕妇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呕吐、恶心等早孕反应[2]。资料选取本院收治的孕妇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门诊护理,观察组予以预防性护理干预,本文通过观察比较干预前后孕妇的不良情绪和孕妇的早孕反应程度,观察预防性护理干预对于缓解孕妇早孕反应的临床效果。

本研究可得两组孕妇干预前后的SAS评分和早孕反应评分比较情况两项结果,其中分析两组孕妇的早孕反应评分可知:干预后观察组早孕反应评分优于对照组,这表明予以预防性护理干预对缓解患者的早孕反应效果明显。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对孕妇进行生活禁止宣传,尽量避免辛辣刺激性和难消化的食物,为孕妇提供的科学、卫生、营养的孕期饮食;提供孕妇喜好的食物,帮助孕妇改善厌食的习惯,逐步恢复正常的饮食习惯,并能对因呕吐损失的营养进行补充;与孕妇进行交流谈心,消除怀孕初期孕妇的不安心理,从而缓解因心理问题造成的精神性孕吐,减轻孕妇的痛苦。其中分析两组孕妇护理前后的SAS评分情况可知:干预后观察组SAS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各项检测指标低于对照组。这表明予以预防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孕妇的负面情绪。原因是因为怀孕初期孕妇通常伴有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预防性护理干预通过指导孕妇学习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可减轻孕妇的抑郁、焦躁等不良情绪[3]。此外通过为孕妇创造良好的病室环境,对孕妇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讲解不良情绪与早孕反应间的关系,鼓励孕妇正视早孕反应现象,可有效缓解孕妇的不良情绪。

综上所述,预防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孕妇的焦虑情绪,有效改善孕妇早孕反应的临床症状,具有医疗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秦小虹.妊娠剧吐得心理干预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04(35):54.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范文6

【关键词】妊高症护理 早期干预 健康指导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疾病,是威胁母婴健康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发病率可高达10%左右[1],多数病例在妊娠期出现一过性高血压、蛋白尿等症状,分娩后消失,多见于初产妇、多胎妊娠、贫血以及原有糖尿病、慢性肾炎或高血压孕妇,目前它是导致我国孕产妇死亡的第二位死因[2]。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共256个孕产妇,孕产妇年龄在18-45岁,平均年龄27.6岁,孕期为26-41周,其中妊娠期高血压(血压大于等于140mmHg/90mmHg)172例,子痫前期(血压140-160mmHg/90-110mmHg)70例,子痫(血压160-200mmHg/120-140mmHg)14例,我们将这些人分为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我院对实验组进行定期培训、产前检查、指导孕妇合理饮食等全面护理,对对照组以一般护理常规护理(其中孕妇年龄以及孕期无统计学意义(p>0.5)具有可比性。

2.具体方法

2.1一般护理,加强早期健康教育,指导孕妇合理饮食,增加蛋白质、维生素、钙的摄入,尤其是钙的摄入,可从妊娠20周开始,每日补充钙剂2克,严格控制钠盐的摄入量,孕妇尽量采取左侧卧休息以增加血供,保持心情舒畅,病人如有头晕眼花发生时立即休息,保持地面干燥,减少行走路程防止摔跤。

2.2保证休息,适当减轻工作,保持安静清洁环境,保证充分睡眠(10小时每天),调整饮食。

2.3加强产前保健,适当增加产前检查次数,督促孕妇每天数胎动,检测体重,从而提高孕妇自我保健意识。

2.4每天测血压两次,每周测尿蛋白一次,对于子痫前期患者,可给予每次30-60分钟每天两次流量2-4L的吸氧。

2.5产后随访,对实验组患者进行随机产后随访3-6个月,血压稳定。

二、结果

对实验组178个病例护理干预结果采用SPSS13.0运用x2检验进行数据处理,检验水准为p=0.05,当p

三、讨论

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可使患者正确认识妊高症这种疾病,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及各方面指导可使患者对自己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及时进行干预与治疗对控制本病的发展,降低本病的并发症起到重要作用。所以做好产前健康教育与产前检查,减少并发症是提高母婴生存质量的关键所在[3];早发现、早治疗是治疗和控制本病的关键环节;加强产前护理干预,及时了解孕妇心理状态,及时进行疏导可使孕妇积极配合治疗,从而明显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总之,除了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进行有效治疗的同时,对其进行心理,休息,饮食,以及加强保健方面的宣教等各个方面的护理,可明显控制 妊高症病情,从而达到提高产科护理质量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段莉.护理干预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2):199.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范文7

[关键词] 心理干预;产妇;分娩结局;产后出血;顺产

[中图分类号] R7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7(c)-0237-01

近年来我国剖宫产率不断上升,已远远超过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10%~15%[1],其中社会因素导致的剖宫产率较高,主要与孕产妇及家属缺乏分娩相关知识、恐惧疼痛等因素有关。为了帮助产妇顺利完成分娩,保证母婴健康,本院对住院分娩产妇实施心理干预,以探讨其对孕妇分娩结局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7月~2011年12月本院产科120例住院待产产妇,均为足月单胎,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产妇年龄、孕周及孕产次具有可比性(P > 0.05)。

1.2方法

对照组产妇给予产科常规护理。研究组产妇在产科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包括:(1)入院后向产妇介绍主管医生、助产士及责任护士,介绍产房的环境、设备、分娩的整个过程以及分娩过程中需要配合的注意事项,向产妇普及关于分娩的基本知识[2]。(2)进入产房待产时由产房助产士介绍分娩物品的准备、活动指导、分娩镇痛措施等。产妇宫口开大2 cm后,由助产护士给予产妇生理、心理、精神等支持和看护[3],包括严密观察产程、定时检查宫口、分娩呼吸指导及抚触按摩等,直至产后2 h。(3)产后给予产妇子宫收缩剂促进宫缩,预防产后出血;同时向产妇宣教母乳喂养知识,按照早接触、早开奶、勤吸吮、按需哺乳的原则进行母乳喂养。记录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产后2 h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产妇顺产率高于对照组(P < 0.05),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P < 0.05),产妇产后2 h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3 讨论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社会心理因素在产妇分娩过程中的影响日趋明显。多数产妇在分娩前后常会产生焦虑、恐惧等负性心理[4],能够增加体内儿茶酚胺的分泌,导致宫缩乏力[5]。

对产妇实施早期心理干预,可促进产妇及其家属对分娩过程的了解,使产妇树立阴道自然分娩的信息,选择合理的分娩方式,避免无指征的剖宫产术[6]。研究报道,正确的心理分析和良好的心理护理能减轻临产妇分娩时的痛苦,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7]。本研究通过对60例产妇于产前、分娩时及产后实施正确、合理的心理干预,结果发现,给予心理干预的产妇顺产率较实施常规护理的产妇显著提高,剖宫产率显著降低(P < 0.05),且产后2 h出血量明显少于后者(P < 0.05)。两组新生儿状况均较好,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上述内容提示在保证母婴安全的基础上,对产妇实施早期心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顺产率,并有效减少产妇产后出血,有利于产妇产后有效恢复。

综上所述,对分娩期妇女实施早期心理干预可提高顺产率,减少产后出血,改善新生儿状况,可为临床产妇分娩期护理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杨建敏. 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23-25.

[2] 廖玲,李慧龄. 初产妇分娩期心理干预[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5):107-108.

[3] 雷友金,杨昌媚. 分娩期心理干预对分娩的影响[J].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6):2193-2195.

[4] 曹胜清,周俊辉,龙文平. 心理干预对产妇焦虑和分娩质量的影响[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8,19(4):309-311.

[5] 张志红. 孕期情绪焦虑与抑郁的分析及心理干预[J]. 全科护理,2008,6(35):3250.

[6] 陈红波. 孕期健康教育对自然分娩率的影响[J]. 山西医药杂志,2010,39(7):689-690.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范文8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神经功能; 躯体功能; 早期护理干预

doi:10.14033/ki.cfmr.2017.1.0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1-0068-03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strengthening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Method:24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admitted to the author’s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4 to February 2016,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respectively given conventional nursing mode and strengthen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 mode,function rehabilitation effect difference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The improve situation of HAMD scores and BI scores of interven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neural function score improved more,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Severe head injury; Nerve function; Physical function; The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Luzhou 646000,China

通常患者出F重型颅脑损伤是由于交通事故或剧烈击打等意外造成,其脑部会呈现明显受损情况,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1]。在受伤之后,患者意识会逐渐清醒,但在精神状态、心理状态、认知状态、语言、运动感觉等方面均可能存在异常,影响到正常生活[2]。相关临床研究发现,对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可促使患者尽快恢复机体功能及神经功能,有利于患者的尽早恢复[3]。本文采用对比方式研究加强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功能的改善作用,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2 月-2016年2月收治的2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120例。对照组中男67例,女53例;年龄31~54岁,平均(42.8±4.1)岁。观察组中男65例,女55例;年龄30~55岁,平均(43.6±3.9)岁。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根据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疾病恢复状况实施阶段性护理配合。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加强早期护理干预,针对患者具体功能及神经功能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具体护理操作如下。

1.2.1 心理干预 在出现颅脑重度损伤之后,患者通常会存在情绪上的较大波动,这是由于其表达能力存在缺陷及肢体功能存在障碍所致,患者心理上往往无法在短时间内接受自身身体上的创伤,因此存在抑郁、焦躁等不良情绪。对于护理人员而言,首先应建立与患者的良好关系,确保患者能够接受自己的心理疏导。在护理期间,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情感纠正及心理干预,帮助患者将自身的不良情绪疏解出来。可采用转移注意力方式,通过聊天、听音乐、看报纸等方式让患者逐渐接受外界,避免将自己的内心封闭。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时,可坐在患者床旁,用轻柔的语言关心患者,让其感受到关爱。帮助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用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各项治疗操作,并加强配合程度。

1.2.2 苏醒护理 在患者仍处于昏迷阶段时,护理人员可指导家属不断播放患者喜爱的音乐或不断呼唤患者的姓名,来对患者脑部神经加以刺激,从而让患者更早苏醒。可通过针灸或按摩方式加强对患者皮肤的刺激,一方面可帮助其血液顺畅流通,另一方面也可通过皮肤的刺激让患者尽早苏醒。可使用高压氧治疗方式,促使其受损的脑部组织得到更快的恢复,从而加速苏醒时间。患者早期苏醒有利于对营养的更好吸收,从而促使身体机能各方面及早恢复。

1.2.3 功能康复 当患者病情处于稳定阶段时,护理人员可对患者实施肢体上的早期训练。当患者无法下床时,可促使患者在床上活动,帮助患者弯曲四肢,做屈伸运动。当疾病明显恢复时,可帮助患者在床旁站立[4]。首先令患者将双腿垂在床旁,之后协助患者摇晃双腿,并在床旁站立。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鼓励患者沿着床旁走动。

1.2.4 思维训练 患者的思维训练必须循序渐进,例如可早期为患者读报纸、与患者聊天、讲故事,帮助患者锻炼思维能力及记忆能力,从而改善其认知功能。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HAMD评分、BI评分及神经功能评分改善情况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HAMD评分及BI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HAMDu分及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评分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NDS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N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NDS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通常存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身体及心理均需要长时间才可逐渐恢复,且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生活质量均会受到严重影响[5]。在我国康复医学中,认为大脑存在很强的重新组合能力及可塑性,因此早期护理干预有利于患者大脑的恢复[6]。虽然早期实施护理干预可能并不会存在明显改善作用,但对于患者神经功能及机体潜在功能的恢复均有有益影响[7]。研究表明,早期康复训练能够促使患者神经元的生长,帮助加速中枢神经功能的恢复。同时,对患者的苏醒护理及心理干预有利于患者早期接受社会,并在了解自身疾病的基础上积极配合各项治疗与护理操作。对患者功能康复的护理有利于加强患者机体的训练,减少偏瘫机率[8]。

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患者心理干预、功能训练、思维训练等多方面的护理,实现了患者功能的更早恢复。结果表明,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观察组HAMD评分及BI评分改善程度明显更大,且神经功能得到更好恢复,说明早期护理干预有利于患者躯体及神经的改善。除研究中提到的几点护理操作之外,还可在患者苏醒之后加强语言训练及生活训练,帮助患者逐渐恢复语言功能,提升生活自理能力。

综上所述,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加强早期护理干预有利于患者身体及神经功能上的更早恢复,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飞.早期护理干预对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4):256-257.

[2]韩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偏瘫肢体康复效果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7):96-97.

[3]陈贞素,郑锦辉,方志红,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肢体运动和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31):123-125.

[4]皮加.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偏瘫肢体康复效果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3,19(20):768-771.

[5]胡永玉,候世珍,麦丽妍.早期患侧良肢位摆放干预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偏瘫后期并发症的效果[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36):2935-2936.

[6]佘会英,闫保良.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障碍恢复的作用[J].河北医药,2015,37(16):2529-2531.

[7]张莉红,刘敏艳,何雪浓.早期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后运动性失语患者康复的影响[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4,36(6):941-943.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范文9

[中图分类号] R74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204-01

急诊科是医院突发事件最多,抢救任务最多,危重病人最多的科室,是医院综合水平的窗口。脑卒中是非常严重的脑血管疾患,其在我国发病率0.15-1%,由于其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严重威胁人民的身心健康,为减轻这种威胁所致的伤害,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我院在急诊建立绿色通道,以此缩短患者就诊时间,并最早实施全面的护理干预,使患者病死率降低,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1 一般资料:2008-2010年我院急诊绿色通道共收治脑卒中患者476例,其中男性273例,女性203例,平均年龄71.2岁;其中脑溢血82例,脑梗塞394例。

2 方法:制定规范、科学、系统的绿色通道管理制度,为就诊的脑卒中患者建立快速高效的服务系统,患者就诊时由高年资护士从入急诊开始负责脑卒中患者的护理,协助医师快速诊断治疗,安全快速完成各项急诊化验检查,并对患者实施全面护理干预。经初步抢救处理后,护送患者收治神经内科病房。如无病房床位,则及早收入急诊观察病房,进行早期治疗与早期护理干预。

3 结果:收治的患者在急诊就得到早期干预与治疗,由于绿色通道及干预措施提前,同时及时有效的与患者和家属的交流,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从96.6%提高到99.6%。降低了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从原来21天降至17天。

4 讨论

4.1 建立高效的绿色通道与“120”联系,建立良好沟通,脑卒中患者来到之前预先通知并启动“脑卒中绿色通道”,根据脑卒中患者病情特点准备好必要的仪器及药物,通知化验,放射等相关辅助科室做好准备工作,减少患者治疗等待时间,达到早诊断,早治疗,早护理的目的。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患者后期生活质量。

4.2 脑卒中患者入院时,大多数患者及家属无心理准备,对疾病缺乏相应的认识,对一些必须的治疗,护理,检查不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及早做好及时的沟通,而传统的医患谈话制度起到了医患之间绿色的桥梁作用[1],中风患者病情变化依其病情程度和所处病情时期不同而不同,及时对每一时期病情变化的告知非常重要,这样便于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理解,并能很好的配合医务人员,积极参与到治疗及护理中,使患者及家属产生一种安全感,满足感及自我价值感,减少医患纠纷。

4.3 脑卒中患者经早期治疗和早期护理后,应及早进入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初期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上或功能上具有重组能力或可塑性。临床资料证实,及时有效的康复护理训练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结构之功能代偿和重组的产生。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的残障率[2]。因此在急诊积极抢救患者生命后,及早肢体康复干预,且24小时连续干预,将极大改善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

目前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已日趋标准和统一,早期治疗和康复的重要性和优越性已得到广泛的认同,通过对脑卒中患者入院即通过绿色通道开始抢救,给予早期药物治疗及相应的急诊检查,并给予早期护理干预,早期康复治疗。可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和正常生活能力的恢复。通过对绿色通道的管理,锻炼了护士在应激状态下的能力,提高了医院在医疗市场竞争力。同时及时向患者及家属告知病情变化及预后,做好沟通,减少医患矛盾,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