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自动识别技术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7 17:59:02

自动识别技术论文

自动识别技术论文范文1

 

关键词:自然语言处理 语言翻译 人工智能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于此同时人们在快速信息检索、语言翻译、语音控制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如何将自然语言处理中取得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文本、语音等方面已成为目前应用研究的一个关键。论文将从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的基础出发,系统的论述它在语音和文本方面的广泛应用。  

二、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简介  

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产生于上个世纪40年代末期,它是通过采用计算机技术来对自然语言进行加工处理的一项技术。该技术主要是为了方便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流而产生的。由于计算机严密规范的逻辑特性与自然语言的灵活多变使得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较复杂。通过多年的发展,该项技术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其处理过程可归纳为:语言形式化描述、处理算法设计、处理算法实现和评估。其中,语言形式化描述就是通过对自然语言自身规律进行研究,进而采用数学的方法将其描述出来,以便于计算机处理,也可认为是对自然语言进行数学建模。处理的算法设计就是将数学形式化描述的语言变换为计算机可操作、控制的对象。处理算法实现和评估就是通过程序设计语言(如C语言)将算法实现出来,并对其性能和功能进行评估。它主要涉及到计算机技术、数学(主要是建模)、统计学、语言学等多个方面。  

三、智能应用  

通过多年的研究,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在应用方面。它主要被应用于文本和语音两个方面。  

(一)自然语言信息处理在文本方面的智能应用  

在文本方面,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主要应用在语言翻译、字符识别、文本信息过滤、信息检索与重组等方面。其中,语言自动翻译是一个十分重要并具有极大现实意义的项目。它涉及到计算机技术、数学建模技术、心理学以及语言学等多个方面的学科。通过近些年的努力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已在多个方面提升了翻译的效率和准确性。如自然语言处理中的语言形态分析与歧义分析对翻译技术来说十分重要,可以很好的处理翻译中的多意现象和歧义问题,从而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字符识别具有广泛的商业应用前景,它是模式识别的一个分支。字符识别的主要过程可分为预处理、识别以及后期处理。目前,字符识别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效果良好,但还存在识别不准确的问题,其主要问题就出在合理性上,其中后期处理就涉及到采用词义或语料库等对识别结果进行合理性验证,通过该技术就能很好的解决识别不准确的问题,当出现识别不准确、出现多个识别结果时可以通过合理性验证技术高效的过滤掉异常选项,从而实现快速、准确的识别。目前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在文本方面应用最广的就是文本检索。通过采用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一方面能快速分析用户输入信息并进行准确理解为检索提供更加准确的关键词,并且可以扩展检索输入的范围,让其不仅仅局限在文本输入方面,如采用语音输入或基于图像的输入;另一方面,通过采用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可以对搜索到的信息进行处理让用户获取的是更加有效、准确的信息而不是海量的信息源(如许多网页)。因为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与文本重组技术相结合就可以极大的提高检索的效果,缩小答案的范围,提高准确性。当然,还可以提高检索的效率。目前,在中文全文检索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效果良好。  

如果能进一步的研究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将能实现信息的自动获取与重组,这样将能实现自动摘要生成、智能文本生成、文件自动分类与自动整理。若能进一步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将能实现文学规律探索、自动程序设计、智能决策等诸多方面的应用。这样可以减轻人类的工作强度,让我们从繁琐的基础工作中走出来,拥有更多思考的时间,从而能更加有效的推动技术的进步。

自动识别技术论文范文2

――对准知识管理的OA

内容摘要:变革中的组织结构、变化的人,转瞬即逝的技术与一用即弃的设备,OA怎样才是有生命力的?而我们的工作怎样才真正具有价值?本文试图探讨围绕前沿热点话题“知识管理”展开对技术与管理的关系、知识管理在管理创新中的作用与意义、管理创新的征象问题的讨论。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办公自动化实践中的最大不足是忽视了技术与管理的结合部,缺乏围绕信息技术的管理新思想和新理论的创新。管理创新是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基础,对知识管理的探讨是信息时代管理创新理论的立足点。

办公自动化管理知识经济制度创新

一、技术还是管理?

对于一个社会,管理和技术同等重要,但技术和管理的结合部比二者更重要。这是最新的“知识经济”理论提出的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的创见。它明确地表达了这样一种一直被混淆的观点:人类的首要和终极目标不是为了追求技术而是为了追求知识,知识只有在具有创新能力的情况下才能被获得。此外,现实的情形是,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本身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人们可以买到技术但却不能仅靠金钱买到效率,(我们有太多的用钱堆砌起来的信息系统,在那里人们见惯了高技术与低效率畸形并存)。但尽管世人对技术成果必须经由管理创新才能发挥作用不持异议,但如何使技术成果特别是信息技术成果实现管理创新却是令所有人困惑的问题,而“知识经济”理论所提出的“知识管理”的探讨,令人信服地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之处与核心精神。

二、知识与创新

在信息技术时代,知识与创新具有怎样的特征与意义?美国《福布斯》杂志1998年4月22日题名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文章1很好地阐述了这一论题。主要内容如下:

(一)信息技术时代的“知识”

知识与信息

文章指出,知识不同于信息,并且,“知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在信息技术时代知识的具体涵义和目的是: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促进创新。其产生的过程及在信息时代的运用的具体目的是“信息与人类认知能力的结合才导致了知识的产生。它是一个运用信息创造某种行为对象的过程,这正是知识管理的目标”。

无形资产胜于有形资产

知识可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正是隐性知识对发展具有潜力,但是目前能管理隐性知识的技术却很少,知识管理的创造性就是体现在使隐性知识发挥巨大潜力的过程中,知识管理要开发提供处理隐性知识的技术“把隐性和显性知识进行处理用一种适合于用户和商业环境的方式表现出来”。从上述意义而言,在信息技术时代,人们将重视无形资产更甚于有形资产。

(二)知识管理

关于知识管理的概念文章提出了如下几点特征:

知识管理不是信息管理,其重点不是“技术和信息的开发”,而是“个人创新和集体的创造力”;

知识管理“不是一门技术而是各种可行解决办法的一种综合”,“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

知识管理属于管理经营范畴,其实施在于建立激励共享知识的机制,培养集体创造力。作者特别指出“创新和创造能力属于经营过程,但是以前几乎没有那个公司持这种观点”。

三、知识管理与管理创新

(一)成就与反思

自1985年以来,我国制定了办公自动化建设与发展的国家规划,政府各部门开始了大规模的信息技术的引进和信息系统的建设的进程。1996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开始制定《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显示了我国为在下个世纪初的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发展中走在前列而为之奋斗的决心。此后,在这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中,政府部门的办公自动化经过了奠基、初创的阶段,已进入成熟期,然而,办公自动化的建设是否在实质上提高了我国政府的管理效率?在那些具体的方面提高了效率?在那些方面没有?从投入与产出的分析来看,目前的办公自动化建设是有效益的还是低效益的?我们应当如何评价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效益,包括当前的和潜在的效益?

上述问题很少被认真提出,而且也很难回答。众所周知,我国的办公自动化是靠技术设备的配置为主体,而不是以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特别是管理方案的创新为支撑点。以这样的方式实行的办公自动化是高投入和低产出的。目前我国政府的办公自动化的效益既没有被重视也没有被普遍地进行评估。在政府管理领域内缺乏新理论和新思维。

不容否认,我们对上述问题尚未能作出科学和明确的回答。特别是当研究的领域不仅仅涉及纯技术层面而且涉及到政府管理以及其间的复合关系时。对于在政府领域内,如何使技术与设备的投入转化为效益成果,当前特别需要各领域专家作跨学科的综合性的探索与创造性的思维。从国际的经验来看,技术要转化为生产力必须经过管理的创新。前述知识管理就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复杂问题的切入点,是任何变革都必须具有的理论准备。

(二)管理体制变革的征象

人类社会仍处于前信息社会,在发达国家,为信息技术时代所作的管理变革也只是初露端倪,但我们已经能够发现一些特定的征象,它们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变革:

组织结构的改变

由于信息传输方式的根本改变,建立在逐级上传下达方式基础上的传统金字塔式等级制的科层制组织结构(包括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正在逐步解体,有时可能会发生突变。七十年代,以阿尔文.托夫勒等为代表的未来学家对社会信息化特征作出过预测2,这些远见卓识的观察和判断以惊人的准确性预言,将产生符合时代节拍的新的组织形式,组织结构呈现出频率越来越快的不稳定性,非常规部门快速增长,职能部门依然存在,但越来越多为解决一个专门问题而一用即弃的小组在其中“时隐时现,快速来去。”新的组织形式将是暂时性很强、适应信很强、变化迅速的,充满着稍纵即逝的基本单位和流动性极强的个人。相应的信息系统体系的建设也应是具有灵活性和强适应性的体系,特别是它导致重要的观念改变:过去一直认为并强调人――机系统要适应人和机构的要求和工作特点,而现在,情况变得模糊了,人和系统要更多地适应信息时代的变化性的特点,更具体的说,是人在改变、要求人作更多的改变。版权所有

2工作岗位的流动与业务过程的多层面交互性

组织结构的变化也会带来工作岗位的不稳定性。例如,今天美国的工作场所的非全日制工作岗位越来越多,同时,衡量工作结果的方式和观念也大大改变,目前已有3/4的比率的工作脱离了按“岗位付酬”的旧观念与旧制度,转而为按“业绩付酬”。

传统官僚组织包括政府和大企业组织的科层制的典型特点是严格的专业分工、部门分工下的业务过程,在信息技术时代将大大改观,取而代之的方式是跨专业学科、跨部门和跨地域的多层面的交互式业务过程。体现在软件开发方面,有大量的关于“群件”的产品出现,适合不同层面的交互性业务过程:一项设计或一个总体方案是由不同地域不同部门的人实时交互进行的,教师与他的学生动态、交互式完成授课,商家更多地与顾客群体一起在相互切磋的情况下完成交易。在所有这些活动的背后的支撑基础设施是环球信息网络。

知识型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

“知识型工作人员需要领导但不承认等级”,这是被称为美国管理理论界的泰斗的彼得.德鲁克早在30年前就指出的。3他说,知识与任务而不是与等级相关,“任务决定一切而不是取决与姓名、年龄,或科目的预算,或从事这项任务的个别人的等级……所以知识必须象一个小组一样地组织起来,其中由任务来决定谁负责、什么时候、负责什么、负责多长时间”。

(三)支持管理创新的系统特点

由上述信息时代管理体制变革的征象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真正的管理创新必须是与这些变化相一致的,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特点:

1灵活应变性

无论是组织机构还是信息系统结构都应以灵活应变性作为主要性能指标,单纯数量上的增减并不能显示改革成就的主要性能。英国《经济学家》杂志1993年9月一期对美国政府改革的评论文章4中指出“改革需要策略变化,消减工作人员只是精简机构的短期设计,当时间到来时,需求会使机构增加,这种作法不甚明智”。同样的意见也可适用于我国今天的政府改革。

开放交互性

同样,业务变化以及相关的信息系统都以能适应和支持开放性和交互性为性能衡量指标。其长期潜在的好处是这样的系统和工作特点是促进知识交汇同时也是促进知识创新的。

知识中心性

等级威权正在信息时代的面前逐步瓦解。知识威权重于等级威权。对以知识为中心的工作的组织管理和支持是管理科学研究和信息系统构造的中心课题。与我国传统的尊重知识分子的观念不一样,知识分子只是一种身份,有时还演变为一种等级身份,而知识管理不重视等级身份重视的是知识,一切围绕知识组织起来,既不为等级所阻隔也不为专业所阻隔。围绕知识的任务一旦完成,组织的使命也就结束。所以,支持知识中心的组织机构或信息系统是最有创造性的系统。

(四)知识管理系统与网络

上述关于支持管理创新特征的系统,即具有知识管理能力的下一代办公自动化系统一定是一个基于Internet的系统,正是因为只有在Internet上才具有支持我们所说的创新特征的充分能力:灵活应变、开放交互和知识中心性。现在正是需要我们对基于Internet网的“网上政府”或“网上办公管理”作前瞻性思考的恰当时机,需要实际地去预见其潜力和风险,作出我们的积极响应与对策。

四政府与管理创新

自动识别技术论文范文3

关键词:人脸识别,安检

 

人脸识别(Face Recognition)一直是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领域的研究热点,在身份鉴别、自动监控、人机交互系统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安检。随着我国民航事业的发展,客流量增多,机场安检工作量加大,传统的低效率人工安检手段已不能满足大型国际机场的需要。如何将人脸识别这种计算机自动验证技术应用于安检系统,并使其成为一种安全、稳定、高效的检测技术,已是当务之急。

人脸识别技术是一种依据人的面部特征(如统计或几何特征等),自动进行身份鉴别[1]的技术。,安检。它综合运用了数字图像、视频处理、模式识别等多种技术。本文针对机场安检的工作要求,提出了一个自动人脸识别仿真系统,并就其主要技术作了详细介绍。

1 系统实现

1.1 基本架构及应用环境

本系统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系统主要由脸部图像预处理,特征提取和人脸识别三个部分组成。,安检。

图1 人脸识别系统结构框图

考虑到安检的工作环境及高检测率需求性等特征,本系统的用户检测环境处于室内正常光照条件下,并以墙壁为背景对人脸进行检测,检测过程中要求人脸与相机的距离变化及相机的方向不宜太大,拍摄角度须接近正面,表情保持自然状态。这样可以很好的解决光照不均、表情差异大等常见的检测问题,降低误测度[2]。

1.2 脸部图像预处理

自动人脸识别系统的首要任务是检测和定位人脸,这一步检测效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后续模块的执行效果。本系统采用肤色检测算法中基于彩色信息相似度的人脸定位方法提取面部图像。利用平时常用的色度空间RGB[3],可以很容易排除掉检测结果中在灰度图像中很像人脸,而对应到彩色图像根本不是肤色的区域。

首先将三维RGB(红绿蓝三基色)色度空间降为二维,使肤色区域相对集中。再采用训练方法计算得到人脸分布中心,根据像素离该中心的远近得到相似度分布图,对该分布图二值化以确定人脸区域。

再采用Gamma变换算法将脸部图像进行预处理,提高图像清晰度,使特征明显化。Gamma变换是一种非线性的灰度变换,用式(1)来表示。

即原来的灰度值I用(r>0)或代替。,安检。其中[4]。Gamma变换的光照补偿因图像像素灰度值不同而异,图2给出了不同参数的Gamma变换曲线。,安检。对于图像较暗的地方,光照补偿大,而对于高光部分则较小。,安检。表情图像预处理结果如图3所示。

图2 Gamma变换曲线

自动识别技术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是人机交互的关键技术,已得到高速的发展。论文首先简单的论述了该技术的起源以及发展,然后重点研究了该技术在文本和语音方面的广泛应用。可以预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将被应用到更加广泛的领域。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于此同时人们在快速信息检索、语言翻译、语音控制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如何将自然语言处理中取得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文本、语音等方面已成为目前应用研究的一个关键。论文将从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的基础出发,系统的论述它在语音和文本方面的广泛应用。

二、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简介

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产生于上个世纪40年代末期,它是通过采用计算机技术来对自然语言进行加工处理的一项技术。该技术主要是为了方便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流而产生的。由于计算机严密规范的逻辑特性与自然语言的灵活多变使得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较复杂。通过多年的发展,该项技术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其处理过程可归纳为:语言形式化描述、处理算法设计、处理算法实现和评估。其中,语言形式化描述就是通过对自然语言自身规律进行研究,进而采用数学的方法将其描述出来,以便于计算机处理,也可认为是对自然语言进行数学建模。处理的算法设计就是将数学形式化描述的语言变换为计算机可操作、控制的对象。处理算法实现和评估就是通过程序设计语言(如c语言)将算法实现出来,并对其性能和功能进行评估。它主要涉及到计算机技术、数学(主要是建模)、统计学、语言学等多个方面。

三、智能应用

通过多年的研究,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在应用方面。它主要被应用于文本和语音两个方面。

(一)自然语言信息处理在文本方面的智能应用

在文本方面,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主要应用在语言翻译、字符识别、文本信息过滤、信息检索与重组等方面。其中,语言自动翻译是一个十分重要并具有极大现实意义的项目。它涉及到计算机技术、数学建模技术、心理学以及语言学等多个方面的学科。通过近些年的努力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已在多个方面提升了翻译的效率和准确性。如自然语言处理中的语言形态分析与歧义分析对翻译技术来说十分重要,可以很好的处理翻译中的多意现象和歧义问题,从而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字符识别具有广泛的商业应用前景,它是模式识别的一个分支。字符识别的主要过程可分为预处理、识别以及后期处理。目前,字符识别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效果良好,但还存在识别不准确的问题,其主要问题就出在合理性上,其中后期处理就涉及到采用词义或语料库等对识别结果进行合理性验证,通过该技术就能很好的解决识别不准确的问题,当出现识别不准确、出现多个识别结果时可以通过合理性验证技术高效的过滤掉异常选项,从而实现快速、准确的识别。目前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在文本方面应用最广的就是文本检索。通过采用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一方面能快速分析用户输入信息并进行准确理解为检索提供更加准确的关键词,并且可以扩展检索输入的范围,让其不仅仅局限在文本输入方面,如采用语音输入或基于图像的输入;另一方面,通过采用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可以对搜索到的信息进行处理让用户获取的是更加有效、准确的信息而不是海量的信息源(如许多网页)。因为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与文本重组技术相结合就可以极大的提高检索的效果,缩小答案的范围,提高准确性。当然,还可以提高检索的效率。目前,在中文全文检索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效果良好。

如果能进一步的研究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将能实现信息的自动获取与重组,这样将能实现自动摘要生成、智能文本生成、文件自动分类与自动若能进一步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将能实现文学规律探索、自动程序设计、智能决策等诸多方面的应用。这样可以减轻人类的工作强度,让我们从繁琐的基础工作中走出来,拥有更多思考的时间,从而能更加有效的推动技术的进步。

(二)自然语言信息处理在语音方面的智能应用

在语音方面,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主要应用在自动同声传译、机器人聊天系统、语音挖掘与多媒体挖掘以及特定人群智能辅助系统等方面。其中,自动同声传译主要涉及到语音建模、识别以及语言翻译等方面,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对自动同声传译的每个方面都能得到提高,最直接的部分就是语言翻译部分,同时还可能涉及到语音与文本的转换。特别是在语音和文本的转换方面,目前在中文出来中出现的一个问题是音似问题,即音似字不同的情况,对这种情况如果能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来对其进行校验,将能提高其转换的效果,从而提高转换的质量和准确性。机器人聊天系统涉及到更加广泛的内容,如自动回答系统。在机器人聊天系统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语音与文本的转换、自动回答以及逻辑推理,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能在意义理解、逻辑推理和知识应用等方面得到明显提高,从而使得应答的速度和回复的针对性和准确性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提高,从而提高聊天系统的应用性。在语音挖掘与多媒体挖掘方面,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增强意义理解和提高检索速度这两个方面。通过该技术一方面能根据准确的获取语音所包含的意义,从而为搜集信息提供基础。同时,由于采用该技术也有助于数据挖掘中的对相关信息的检索和归纳。

随着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能应用于诸如自动场景解说系统等。也就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再结合图像理解技术和逻辑推理技术,就能准确的描述当前场景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能和上一个场景进行比较就能及时的描述场景的变化,并通过有效的组织就能实现对场景的自动描述。再进一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知识库及语音生成技术就能实现场景的自动解说,甚至能实现如自动足球运动这样快速场景变换的解说。同时,还能对特定人群提供辅助,如为盲人提供辅助的系统,帮助盲人识别物体以及其他的一些帮助。也可以应用于语音控制,语音控制目前也具有广泛的需求,可以应用在很多方面,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语音建模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控制技术相结合就能实现语音控制,甚至能应用于工厂的智能控制和管理。

四、结论

近年来自然语言处理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其关键技术也获得了突破。该技术所开发的新技术能对文本处理与语音业务处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目前,可以肯定的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能对文本处理与语音处理在建模、识别、理解方面将产生极大的作用,甚至可以预测随着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对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起到重大的作用。如果经过进一步的开发,该技术将能对目前控制方式产生较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丁,李向宏,王鑫.机器翻译转换生成研究[j].信息技术,2002,6:68-70

自动识别技术论文范文5

关 键 词:技术科学;技术;技术哲学

前苏联以及现今俄罗斯的重工业技术和军事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究其原因我们不能 回避其发达的技术科学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其实早在前苏联时期,学者们就对技术科学 哲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其相关研究具有鲜明特色,不但代表了前苏联技术哲学的主要 成就,也极大丰富了当今占主导地位的西方技术哲学体系。

一、 技术科学哲学问题研究背景

前苏联和俄罗斯的科学技术哲学是世界技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指导思想、研究纲领 和研究重心都与中国和西方科学技术哲学有着显著的区别,因而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科学技术 哲学界特别关注的研究领域。值得一提的是,上个世纪我国学者在前苏联自然科学的哲学问 题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对于作为前苏联科学技术哲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技术哲学 的研究却大相径庭。之所以存在上述状况是因为,一方面,正如俄罗斯学者指出的:“哲学显 然很晚才开始研究技术现象。……相对于实践认识和实践理性,哲学更偏好理论认识、理性 和理论规则,显然,这种偏好成为哲学很晚才转向思考技术现象以及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的一个原因”[1]。的确,相对于其他哲学分支学科,技术哲学本身起步较晚,现代技 术哲学就其本身而言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发展也不是很完善,诸如技术的本质 、技术是否是价值中立的焦点问题,以及技术哲学的奠基人物和奠基性著作还没有形成压倒 多数的、相对统一的观点。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前苏联时期的技 术哲学往往被视为资产阶级哲学加以批判。苏俄技术哲学研究开始于19世纪末,那时“п.к .恩格迈尔(п.к.энгельмейер)在自己的小册子《19世纪技术的总结》(1898 )中提出了技术哲学的任务。同时他的许多著作被用德语出版”[2]。但是,自1917 年十月革命胜利后,前苏联技术哲学研究开始转向一个特殊时期。正如俄罗斯学者所评论的: “技术哲学在俄国的命运非常悲惨。关于技术哲学必要性的思想,是由п.к.恩格迈尔提出 的。п.к.恩格迈尔是俄国工程师,他是技术哲学第一个研究纲领的提出者,这个纲领于1912 被提出来。1929年,当恩格迈尔不得不再次号召建立技术哲学时,他遇到的是不理解和公开的 反对。恩格迈尔在《我们需要技术哲学吗?》一文中发展了技术哲学重要性的思想。而在这 个杂志的同一期中还收录了б.马尔科夫(б.марков)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技术哲学 遭到批判-‘现在没有,以后也不可能有独立于人类社会和独立于阶级斗争之外的技术哲 学。谈技术哲学,就意味着唯心主义的思考。技术哲学不是唯物主义的概念,而是唯心主义的 概念’。从这时起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把技术哲学斥为唯心主义,在苏联哲学界已成定论 ,尽管马克思就是19世纪有兴趣从社会—哲学方向研究技术的一个创始人”[3]。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技术哲学”的提法在前苏联时期被禁止,但是对于“技术”的哲学 思考在前苏联却从未停止过。那时(也包括现在)有一大批学者长期致力于技术哲学问题的研 究,其中比较重要的人物有:в.м.罗津、в.г.高罗霍夫(в.г.горохов)、г.м. 塔夫里江(г.м.тавризян)、г.и.舍梅涅夫(г.и.шеменев)、и.т.弗 罗洛夫(и.т.фролов)、в.в.切舍夫(в.в.чешев)和в.с.斯焦宾(в.с. стёпин)等人。他们的研究成果颇丰,而且具有不同于西方技术哲学的典型特色,因而 这些人的思想和成果成为我国学者和西方学者极为关注的研究课题。

в.м.罗津等在《技术哲学:历史与现实》一书中曾写道:“苏联时期对于技术的研究开始于 世纪初(指20世纪初-笔者注)。由于п.к.恩格迈尔,技术哲学在俄罗斯获得极大发展。 后来在我国,这一学科被视为资产阶级科学而被禁止研究。但是却发展起一系列研究或讨论 技术不同方面的学科,并且,如今它们被部分地纳入到技术哲学中来。首先就是技术史。…… 研究技术的第二个领域被称为‘技术的哲学问题’。恰恰在这里讨论了技术的本性和本质, ……第三个领域在苏联时期急剧发展-这就是技术科学的方法论和历史。虽然这门学科 属于科学学和方法论,但如今它们被包括到技术哲学中来。……第四个领域是设计和工程技 术活动的本性和历史。……正如我们已经发现的那样,如今这些研究领域不仅仅单独发展,而 且还处于技术哲学的范围之内。”[3]因此可以说,前苏联时期学者们把技术史、技 术的哲学问题、技术科学的方法论和历史、设计与工程技术活动的方法论和历史等问题不同 程度地纳入到技术哲学的研究范围内。在这四个组成部分中,对于技术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最 为充分,并且具有鲜明的俄式风格。

二、 技术科学哲学问题研究重心

前苏联学者非常重视对技术科学认识论的研究,这主要包括技术科学的起源、对象、结构、 功能、任务等问题,其中技术科学理论的结构问题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1. 技术科学起源的内外史要素

前苏联学者普遍认为:“技术科学是关于有目的地将自然物质和过程改造成技术对象,关于 构建技术活动的方法,同时也是关于技术对象在社会生产体系中起作用方式的特殊的知识系 统。”[4]关于技术科学的产生,前苏联学者们的观点可以概括如下:技术科学的产 生有 外史和内史两方面因素。从外史方面看,人们的生活、生产(特别是机器生产)为技术科学的 产生和发展提出研究的课题,并决定技术科学的研究方向。从内史方面看,一方面,技术科 学是技术知识的系统化、逻辑化的结果,它是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在对象活动中所形 成的对习惯、概念、认识的思考和概括;另一方面,有一部分技术科学的产生源于对基础科 学的应用,是从基础科学中分化出来的;此外,还有一部分技术科学源于不同知识、模型、 概念和原则的大综合,是这些要素横向搭构的结果。

2. 技术科学对象的两重性

关于技术科学对象,前苏联学者们认为,技术科学对象具有两重性,即技术科学对象有“天 然的”和“人工的”区分。而且其中技术科学的“天然性”对应着技术与自然、技术与自然 科学的关系;而技术科学的“人工性”对应着技术与人、技术与人文科学的关系。正如в. г.高罗霍夫和в.м.罗津在《技术科学的哲学方法论研究》中指出的:“在技术科学中可 以统计出两个技术对象:自然的技术对象和人工的技术对象。……技术对象的人工性在于, 它们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它们的天然性首先在于,所有人造对象归根到底都是由天然的(自 然界的)材料制成的。”[4]而这种观点也得到а.н.鲍戈柳波夫(а.н.бого любов)的认同,他指出:“技术科学不仅与自然科学(这决定了技术科学的‘天然的’特 征)相联系,而且它还与经济学和人文科学有着不同的、极为重要的交叉(而这一点相对于它 的‘人工的’特征)”[5]。

3. 技术科学理论的三种结构要素

在对比自然科学理论和技术科学理论的结构时,前苏联学者认为,自然科学理论和技术科学 理论的结构均可分为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本体论模式、数学工具和概念工具,但其含义却有 很大差异。其中自然科学的本体论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理想化实验中的理想对象的总和。而技 术科学理论的本体论模式可分为三个基本层次:以数学描述为目标的函数图像;在工程对象 中进行的自然过程的连动模式;表现为构造参数和工程计算的结构模式,即研究对象的结构 。此外,在自然科学理论中,数学工具首先是为了实验计算,它们是建立和证明所获得的理 论知识的手段。而在技术科学理论中,数学则具有多方面作用:第一,用它来对工程对象的 结构和工艺参数进行工程计算;第二,用它来分析和综合技术的本体论模式;第三,用它来 研究发生在工程对象中的自然过程[6]。可以看出,技术科学理论结构中的三个要素 要比自 然科学理论结构中的要素更为复杂。其原因恰恰在于技术手段具有特殊性,它是主体和客体 相互联系的中介,而且它往往比自然科学理论更多兼顾实践的方面。

4. 技术科学功能的工程指向性

与此相联系,在对比自然科学理论和技术科学理论的功能时,前苏联学者认为,自然科学理 论的功能主要是反映自然过程,研究理论问题,以预测和描绘理论发展的未来状况。而技术 科学理论功能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对工程对象的技术结构和 工艺参数进行理想描述。而且技术科学理论功能的实验层次不仅仅包括实际上是以概括工程 师的工作经验为目标的结构技术和工艺知识,还包括特殊的实践方法知识。当前工程研究的 目的是:把在技术理论中获得的理论知识形成实践方法的形式,提出新的科学问题。这些问 题是在建立工程对象的各个阶段中,在解决工程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而且它们将会传播到 技术领域当中去,以实现技术理论的功能[6]。

5. 技术科学任务的实践特征

技术科学与自然科学结构与功能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在科学领域中所担负任务的 不同。作为科学知识集合的自然科学的任务在于:揭示和研究新的自然规律,预测自然过程 的发展;而作为技术知识集合的技术科学的任务在于,从实践上利用这些自然科学成果,研 究自然规律在技术设备中的作用,以及运用知识和计算保障工程技术活动[4]。尽管 前苏联学者认为技术科学的任务在于实践,但是他们仍然强调不应将技术科学的形成与技术 科学在工程中的应用混为一谈。в.г.高罗霍夫和в.м.罗津指出,技术科学的形成与技术 科学应用于工程实践是有区别的:前一种情况说的是独立学科的建立,这意味着各种不同科学 知识、模型、概念和方法被应用于一定的研究对象,并建立起理想模式及其转换程序,形成现 有学科所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和任务;而后一种情况指的是在解决具体的工程任务过程中,各 种科学知识、方法、模型和原理的系列化和组织化的过程[7]。

三、 技术科学哲学问题研究特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前苏联学者习惯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四个角度分析自然 科学哲学问题,这一传统也影响到技术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即学者们往往从技术本体论、 技术认识论、技术方法论和技术价值论角度来研究技术科学的哲学问题。因此可以说“师从 自然科学哲学”是前苏联技术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特点。

在前苏联学者看来,自然科学方法论之所以能够类推至技术科学领域是因为,自然科学和技 术科学都是科学的组成部分,因此较为发达的自然科学方法论当然可以成为技术科学方法论 研究的范例。这正如前苏联学者们指出的:“技术科学与自然科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无论是 在起源方面,还是在起作用的过程方面。技术科学最初的理论原理、认识客体和概念的方式, 恰恰是从自然科学向技术科学传递过来的;同样,技术科学自身科学性的规范、知识理论结构 的确立、理想对象的结构和数学化,恰恰也都是从自然科学借用到技术科学中来的。”?? [4]尤其针对技术科学的数学化,а.н.鲍戈柳波夫指出:“知识数学化的问题是历史 性的问题,从广义上讲,未必能够在科学史和技术史的框架之外去研究它。特别是相对于技术 科学,更是如此。多亏技术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紧密联系,才产生出将适合于自然科学的数学 化模型转移到技术科学中去的可能性,并且同样产生出利用自然科学数学化历史来了解数学 在技术知识发展中所起(或者说它应当起)作用的可能性”[5]。正是基于这一点,前 苏联学者更关注自然科学对技术科学和技术科学哲学问题的影响。

概括说来,前苏联时期,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人们通常只是在科学哲学的背景下研究 技术哲学,把技术哲学混同于规范的科学哲学的附属物,并且仅仅从自然科学知识附属物的 角度来研究技术。技术被归结为科学的附属物,而技术哲学则被归结为运用于技术知识结构 的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研究的简单附属物,这就是20世纪50至60年代的特点[1]。 如果说这一时期运用科学哲学手段研究技术哲学是自发的,那从20世纪70年代中 期开始,前苏联学者就开始自觉地借用科学哲学和科学学的方法研究技术哲学,特别是研究 技术科学的哲学问题。в.г.高罗霍夫和в.м.罗津在《技术科学的哲学方法论研究》一文 中指出:“虽然很早以前,技术知识的不同方面就引起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的兴趣,但只是 在最近五六年才开始形成新的研究方向,在这个方向范围内提出一个目标:就是用科学学和科 学方法论的手段来系统地研究技术科学。”[4]他们还补充道:“技术科学方法的特 点暂时揭示得还不太清楚。一方面,应当注意专业方法独特的多样性,另一方面,要注意广泛 地应用一般科学的认识方法(如分析、综合、模型化、实验)。”[4]在此不可否认, 分析、综合、模型化、实验等方法最先都是在研究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时成熟壮大起来的。

可见,由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自然科学充当了技术科学的基础,因此我们不能脱离自然科学 孤立地研究技术科学;但是我们同时也要看到技术科学相对独立的特点,正如前苏联学者鲍 戈柳波夫指出:“技术科学从本质上应当与不断发展的技术相适应,并且最佳的情况 是应当超前于技术。……技术科学、实用科学和基础科学是知识具体化和概括化的不同层次 。因此,技术科学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能够变成实用科学(如果技术科学的应用范围超出技 术框架外),甚至变成基础科学”[5]。这表明,在技术科学与技术的辩证关系中,技 术科学应当具备先验的预测功能,而且技术科学、实用科学与基础科学之间存在着转换关系 。这是技术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又一个重要特点。

总之,通过上述研究我们能够看到,前苏联技术科学哲学问题研究是其技术哲学研究的重要 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斯大林高压意识形态统治时期技术哲学研究的主要成绩, 其相关问题研究(如技术科学的起源、对象、结构、功能、任务等问题)即使在技术哲学日 趋走向成熟的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重大价值。

参考文献:

?[1]от редакции. философия техники[j] . вопросы философии, 1993(10):24-26.

?[2]стёпин в с, горохов в г, розов м а.философиянауки и техники[eb/ol]. (2006-06-20)[2007 -08-02]. .

?[3]розин в м, горохов в г, алексеева ию, et al. философия техники: история и совреме нность[eb/ol]. (2006-06-28)[2007-08-02]. .

?[4]горохов в г, розин в м. философско -методологически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технически х наук[j]. вопросы философии, 1981(10):172-178.

?[5]боголюбов а н. математика и техни ческие науки[j]. вопросы философии, 1980(10):81-8 2.

自动识别技术论文范文6

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知识流动整体状况

以2010年我国各地区论文合著数据为例,分析我国各区域创新系统中不同机构间论文合著篇数总体状况。20ro年全国同一地区内高等学校之间的论文合著总数为3664篇,而研究机构之间的论文合著总数为1165篇。考虑到全国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的科技人员总量基本相同(2010年分别为342375人和328991人),显示我国同一地区高等学校之间知识流动状况要远远好于研究机构之间知识流动状况。全国同一地区企业间的论文合著总数为116篇,显示企业之间知识流动不足。全国同一地区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之间论文合著篇数最多,达到3697篇,显示我国同一地区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间知识流动比高等学校之间知识流动状况更好,同一地区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间的互动关系相对较好。2010年,全国同一地区高等学校和企业之间论文合著总数为1902篇,而研究机构和企业的论文合著总数为755篇,显示我国高等学校的知识和技术更容易为本地企业利用。大学和研究机构同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相互联系的增加表现为大学和研究机构来自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的增多〔6〕。从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来自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来看,全国高等学校来自企业的经费为5375626万元,而研究机构来自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为3971619万元,同样显示高等学校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要好于研究机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这也显示利用论文合著数量表示知识流动是合理的。为了消除科技人员人数对论文合著数量的影响,分别用各地区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科技人员数量修正其与企业合著论文数量。具体修正方法如下:利用企业与高等学校论文合著数量除以高等学校科技人员数量,然后减去企业与研究机构论文合著数量除以研究机构人员数量所得数值,该数值为负表示研究机构对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相对较大,为正表示高等学校对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相对较大。在我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中,只有贵州、河北、江西、宁夏和云南五个地区的研究机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状况好于高等学校对企业的支持,显示在我国区域创新系统中,高等学校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要普遍好于研究机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研究机构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区域创新系统知识流动演化研究

自动识别技术论文范文7

关键词 车辆牌照 识别技术 模块

中图分类号:U49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智能化交通管理的不断发展,电子收费等就成了具体要解决的难题,尤其是车辆牌照的自动识别技术更成了智能化交通管理发展的瓶颈。

车辆牌照识别技术指的是一个专用的计算机模拟视觉系统,从特定目标中获取出车牌的图像,并通过分割字符等技术,对车辆牌照进行识别,涉及到模式识别技术、人工智能等,可以实时监控出车牌的数字以及字母等,通过电脑算法给出以数据形式的运行结果,实现车辆牌照自动识别。

车辆牌照识别技术全面的应用了图像处理技术,模式识别方法和人工智能技术。主要处理监测动态的视频信息中包含车牌的图像,并针对复杂情况的车牌实现定位和识别。

1国内外发展现状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于迅猛发展的现代交通产业的适应性进步,源于上个世纪的80年代,发达国家就已经开始把图像处理相关技术应用到公路交通等的自动化管理体系中,继而开始了对车辆牌照的识别研究。其中包括车速检测方向、车流量检测方向、车外观检测方向和车牌牌照识别的检测以及车辆的事故处理检测等。

最早的交通系统管理中应用的图像处理相关技术比较单一,就是利用不含有车辆的一副图像做为参照图像,对获取的图像与参照图像进行分析和比较图像的灰度,再采用差分的方式,对车辆区域进行计算。这样可以大略的得出车辆的即时车速,单位时间通过的车流量统计以及道路的承载力等。

车辆牌照识别技术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完善,在许多国家已经有了很多电子收费系统、自动识别系统都应用了该技术,比如optasia公司和亚洲视角公司的产品,不过这些产品都是针对英文和数字进行识别,不能识别出汉字。近些年,我国也有一些车辆牌照识别系统的应用,比如汉王公司的系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技术和算法都相对完善。

2车辆牌照识别技术

车辆牌照识别系统主要可以分为:图像采集模块、图像处理模块、车牌定位模块、字符切分模块和字符识别模块。如图所示:

图 车辆牌照识别技术流程

(1)图像采集模块。该模块通过对交通主管部门指定的摄像机与图像采集卡或者与笔记本电脑等实施连接记性图像采集,把图像模拟信号转变成数字信号。

(2)图像处理模块。该模块是对图像采集模块获取到的图像进行图像的增强化、恢复以及变换等电脑处理,用以把车牌特征明显化,使得车牌区域更容易被提取。

(3)车牌定位模块。该模块是以人眼睛的视觉方式,依据车牌上的字符区域的具体特征,利用二值化图像提取出相关的特点,定位出最吻合的牌照特征的目标区域。由于图像采集中的噪声和复杂的背景图案都能对定位进行干扰,所以说,车牌定位模块是整个车辆牌照识别技术中的难点和关键点。

(4)字符分割模块。该模块是从获取到的牌照信息的特定区域中分隔出单个的字符,用于接下来的字符识别模块。车牌上的信息除了一个汉字之外,所有的都是数字和字母,那么每个字符都是独立并且单独相连,所以可以用特殊的计算方法进行字符的分割功能。

(5)字符识别模块。该模块是利用分割完成的字符,进行文本形式转化,并储存到数据库中或者直接通过客户终端显示出来的功能。

3小结

本文对车辆牌照识别技术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从车辆牌照识别技术的概念,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阐述,对国内外的发展情况进行了阐述,同时对车辆牌照的识别相关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流程化分析。为今后车辆牌照识别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和研究提供了理论保证。

参考文献

[1] 黎绍发,陈智斌.车牌自动识别技术的研究[J].机电工程技术,2003,18(l):55-57.

[2] 徐建闺,贺敬凯.车型与车牌自动识别技术分析[M].交通与计算机,2002,20(2):7-12.

[3] 张苗,妇匕明海,顾勤龙.车辆牌照识别系统的一个新的实现方法[J].控制工程,2003,10(1):59-61.

自动识别技术论文范文8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 物流企业 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TP31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03-0000-00

1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物流企业自动化的内涵

1.1物流企业的基本内涵

所谓物流企业就是提供专门物流服务的经济组织。按照提供服务的内容和特征可将其分为传统物流企业和现代化物流企业。传统物流企业的特征就是经营某项物流服务,如货代企业、仓储企业、信息物流企业等。现代物流企业的特征是指提供综合物流服务,服务内容包括配送、仓储、报关,信息服务,代收货款等综合业务,一般指的就是第三方物流企业(3PL),本文所要研究和分析的物流企业主要就是指的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1.2物流企业自动化

所谓物流企业自动化就是指物流企业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利用自动化设备和设施等进行作业,主要有信采集设备和传输设备等。物流自动化是集光、机、电子一体等各学科综合应用,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把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集成的系统工程,实现三流合一。

2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物流企业自动化系统

2.1物流信息系统层次结构分析

(1)基础作业层:主要是收集物流作业过程中的物流信息,存入 系统数据库。(2)数据处理层:对存储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加工。(3)计划控制层:包含运输过程中的车辆定位,运输路线的最优化选择,仓库作业计划,库存控制,检测信息系统的运行状况。(4)管理决策层:在战略角度创建物流系统中各子系统模型。

2.2物流企业系统功能模块

一般情况下,物流企业系统功能模块主要可分三各子系统,即运输管理子系统,仓储管理子系统,订单管理子系统。

自动化信息系统中基本的信息系统功能有数据交换,仓储管理,智能配送,货物跟踪,决策支持等。

2.3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自动化系统

自动系统设施、设备种类繁多,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将简单介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技术:(1)EDI数据交换技术。就是按照标准化的数据格式以电子报文的方式在络之间进行交换的一种数据交换技术。在供应链的模式下,各成员企业利用EDI进行信息传输方便,准确,高效,提高了工作效率。物流企业利用EDI技术实现物流数据单证的电子化,提高了物流设施设备的利用效率,加速货物周转率,以提高各户服务水平。(2)条形码识别系统。条形码识别技术结合了符号识别技术,编码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而形成的信息识别技术,它照一定的编码规则,用以表达一组信息的识别标识符。可分为一维条码,维条码和库德巴码等。条形码技术和EDI技术相结合应用于物流企业当中,使物流末端的信息采集和传输实现了现代化。

2.4射频识别系统

射频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识别技术,其主要由射频标签和读写装置组成,具有寿命长,安全性高等特点,应用于移动目标的快速识别。物流企业利用RFID技术进行货物的适时查询和车辆的管理。其工作原理是将射频标签安装在车辆或者货物上,射频装置读取标签上的原始数据后转换为数据信息存入数据库。运输系统管理人员可通过数据库的信息查询到车辆行驶路线,货物信息等,行信息处理后合理地安排运输调度。其系统流程如图1所示:

运用RFID技术物流企业可以高效的管理在途货车辆,适时掌握在途货物,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

2.5物流系统的评价指标

(1)货物周转率货。该项指标是衡量货物周转的快慢程度,物流企业每天要处理大量的货物,其货物周转速度的快慢是衡量企业基本的经营效率的最基本的绩效评价指标。 (2)准时供货率。物流的目标就是在适当时间,在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方式将适当的货物交给适当的人手中,即物流的5R理论。这里的适当的时间指的就是交付货物的准时性。(3)单位物流成本。在物流系统论中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目标都要符合物流系统的总目标,单个子系统的优化并不能代表整个物流系统是最优的,因此各系统之间相互有效合理的组建,以达到物流总系统最优化。由于物流活动遵循二率背反的现象,一项物流成本的减少就有可能使另一项成本的增多,例如减少库存成本,就要增加货物的周转,就导致了运输成本的增加。

3结语

我国进入WTO以后国际物流企业已经进驻中国物流市场的竞争当中,要摒弃落后的物流思想观念,加大信息系统建设的投入力度,引进和培养专门的物流人才,物转变经营管理模式,利用现代高科技成果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是当下物流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自动识别技术论文范文9

[关键词] RFID 物资流动 设备管理

一、绪论

高校是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无论是教学还是科学研究都需要完整的实验及试验设备。在高校,教学可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因此配合教学的实验设备及仪表是非常完整并系统的。在高校,设备经费投入很有限,各学校在长期的教学积累过程,使设备及仪表得到完整及系统。当学校资源包括图书及查阅相关资料内容时,高校具备非常好的科学研究条件。高校设备按用途可分为教学使用设备和科学研究用设备,它们之间是相互依赖又相互促进发展,完备的教学实验设备是实现科学研究的前提,高水平科学试验又研究推动教学水平的提升。而高水平的科学过程研究需要高精的设备,许多高精的设备它具备在不同学科的通用性。

提出将射频识别技术应用于高校自动化物资管理,解决自动化立体仓库信息管理与控制调度的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提出了以计算机控制为核心,以射频识别为信息采集手段、以AGV和堆垛机为执行单元的集成系统。基于射频识别的立体仓库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的目的是实现物品出入库控制、物品存放位置及数量统计、信息查询过程的自动化,方便管理人员进行统计、查询和掌握物资流动情况,以达到方便、快捷、安全、高效等要求。

而这类设备购置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在高校多学科并存的环境下,当把高精的设备统一购置及管理后,可避免高校多学科这类设备重复购置,又使这类设备达不到到较高性能的现象。这就是提出对高精设备统一购置及管理的目的,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本论文提出的设想其前提是把这类高精的设备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管理条件下,有效解决制约学校物资管理的资金利用率和管理手段的瓶颈问题。利用校园资源共享,建立起集中式高性能公共服务设备平台,搭建环境,它会大大提高这类高精设备的利用率及管理的科学性。

二、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研究

1.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背景

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活动或者事件都会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数据,这些数据包括人的、物质的、财务的,也包括采购的、生产的和销售的,这些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对于我们的生产或者生活决策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这些实际工况的数据支援,生产和决策就将成为一句空话,将缺乏现实基础。在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中,数据的采集是信息系统的基础,这些数据通过数据系统的分析和过滤,最终成为影响我们决策的信息。在信息系统早期,相当部分数据处理都是通过人工手工录入,这样,不仅数据量十分庞大,劳动强度大,而且数据误码率较高,也失去了实时的意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就研究和发展了各种各样的自动识别技术,将人们从繁沉的重复的但又十分不精确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了系统信息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从而为生产的实时调整,财务的及时总结,以及决策的正确制定提供正确的参考依据。

例如,在当前比较流行的物流研究中,基础数据的自动识别与实时采集更是物流信息系统的存在基础,因为,物流过程比其他任何环节更接近于现实的“物”,物流产生的实时数据比其他任何工况都要密集,数据量都要大。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简称RFDI),融合了无线定位、产品电子编码(EPC)和互联网技术,近年得到快速发展,被广泛用于社会、经济、国防等领域,成为新一轮技术变革的催化剂,得到发达国家的普遍关注,RFID产业与应用正加速发展。

随着芯片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标签芯片日趋微型化,天线多样化,并能以多种介质作为载体,封装成各种形式以适应不同的应用。电子标签具有防水、防磁、使用寿命长、可以在一定距离内读取数据等优点,标签上存储的数据安全、可靠、具有可重复改写等特点。

2.国内研究现状

(1)物流管理领域:生产线自动化、仓储管理、铁路运输监控、民航行李或速递包裹管理、图书或文档管理、强制检验的产品(如压力容器)管理。

(2)防伪领域:商品防伪、证件防伪。

(3)金融收费领域:公路(不停车)自动收费、电子票证及小额支付门票等。

(4)其他领域:汽车防盗、物品跟踪等。

3.射频识别技术原理及系统组成

射频识别技术(RFID)是从20世纪80年代走向成熟的一项自动识别技术。自动识别技术主要功能是能提供关于个人、动物、货物和商品的区别于它物的信息。在当今的服务领域,商品销售、后勤分配、材料流通等领域已得到了快速的普及和应用。RFDI系统是C1卡技术的延伸和发展,它具有非接触、无污染、识别率高、保密性强等优点。射频识别系统的数据存储在电子数据载体之中。应答器的能量供应,以及应答器与阅读器之间的数据交换不是通过电流的触点接通而是通过磁场或电磁场,并采用了无线电和雷达技术。射频识别是无线电频率识别的简称,通过无线电波进行识别。同其他识别系统相比,射频识别系统具有许多优点。射频识别系统组成图如下:

4.功能

(1)存储设备标识信息。

(2)借还信息(包括开启密码)。

(3)状态记录。

(4)与读头之间的通信(合法性验证、信息交换)。

5.举例

全世界的许多大型图书馆都已经使用了射频识别技术,以加快资料的检入、检出、书架库存,以及安全应用。低成本的弹性智能标签可以插入书籍内部,让顾客无法看到。柜台人员可在几秒钟内检入或检出十几本书,无需对每件物品进行人工拿取和对准方向的操作。这种签条还可以用于防盗,与当前零售商使用的防店内行窃技术很相似。图书馆人员可以使用带有射频识别读取器的便携计算机来查看库存,只要沿着书架通廊走过即可发现归档错误的资料,读取器可以自动探测丢失的材料并警告操作员。图书馆的无线射频识别应用属于库存管理应用,这种方式同样适用于其他许多行业。

无线射频识别(RFID)是当今自动识别数据收集行业发展最快的板块之一,在实际应用中,采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极大地改善了信息管理的能力。射频识别技术实际上克服了条形码应用当中所发现的某些限制,因为它不属于条形码之类的光学技术,在读取器与贴有标签的射频识别目标之间无需直视线。此外,射频识别以无线方式发送数据,属可读写技术,因此它可以在跟踪周期内更新或改变编制在标签内的数据。

三、总结及展望

1.总结

学校高精设备管理需要应用大量的先进技术和加强信息化管理手段,射频识别技术的使用可以提高信息采集效率和准确性有效加强了高精设备管理及使用者、设备之间相互联系,降低了信息交换成本,可大大提高了采购设备要求的高精度,为节省资金提高设备利用率得到保障。

2.展望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利用无线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式双向通信交换数据以达到自动识别目的,具有防水、防磁、耐高温、使用寿命长、读取距离大、标签上数据可以加密、存储数据容量更大、存储信息更改自如、可识别高速同时识别多个标签等优点,操作快捷方便,因此更适合于实现全校物资系统的自动化管理。解决数据融合的各种瓶颈问题。

本论文讨论的内容是RFID系统与各学校物资管理系统进行集成时的关键技术。随着各校物资管理的加强,可以实现资源即时掌握、设备状态实时可控等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RFID技术的应用研究,应用RFID技术实现各学校物资管理的思路和想法,将使各校在物资管理领域实现节约、设备高效利用、科学物资管理、资产共享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周之等:SQLServer参考大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P227~282

[2]康立忠 杨 江 李锋华:浅谈军事仓储高新技术发展的对策.仓储管理与技术2001年,第五期P13~15

[3]郎为民:射频识别(RFID)技术原理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游战清 李苏剑等: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理论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5]杨 君 刘 云: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及应用[J].现代通信,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