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学历教育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7 17:59:56

学历教育论文

学历教育论文范文1

关键词IT职业教育IT学历教育职业素质

1概述

人才是国家IT产业的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IT和人才市场却出现了非常矛盾的现象:一边是IT企业很难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却发现有很多大学的机及相关专业毕业生却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①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重基础,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能力的养成而不是一时技术技能的训练;②教材体系的改革难以适应IT技术的发展;高校教材对实际IT人才的培养缺乏具体的指导性,仅仅在教学总纲上做出了一定的描述,而且高校教材没有做到统一,各个学校和各个老师仍然仅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来选择相对合适的教材。如何实现基础理论、创新能力和实用技术的有机融合,培养出具有完整理论知识体系结构、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人才是本文探讨的主要。

1.1IT学历教育的现状

首先,一部分大学生在从高中教育到大学教育过渡的过程中,还没有及时调整心态,切换身份。其中一部分学生放松了对自我的严格要求,对知识的掌握仅停留在表面,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进而造成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的动手能力。结果是绝大部分大学生可以顺利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但并不是所有的毕业生都已经具备了迅速适应企业环境的工作技能和职业能力。

其次,IT学历教育体系本身也存在一些的。比如,大学教学体系不能随时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存在与市场需求脱节的情况。同时,大学学历教育周期长,专科三年,本科四年,无论三年还是四年时间对于IT技术和市场的发展都不是一个短的时间。计算机硬件的发展是每18个月就有一次新的变革,软件行业的变革也不会超过两年。所以往往造成这样一个现象:大学四年学到的某些知识在毕业的时候就已经过时了。为了找到工作,必须重新学习当前市场最新的技术。有报道称,到国内某知名IT培训机构来培训的学员中,70%是计算机专业的本专科毕业生,他们在学校学了三四年计算机,却还需要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造成资源的浪费。

第三,IT学历教育是以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为主导思想的,并不是以就业率作为第一指导方向,而是更侧重于大众化、基础化和系统化的教育方向。教育部部长周济2006年7月13日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说,到2005年年底,的高等学校数为2300余所,在校大学生总数已超过2300万人,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21%,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周济同时指出,注重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着力于分析能力与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倡刻苦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历教育的这个主导思想导致了以下情况的出现:如果大学毕业生没有在大学期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并有针对性进行自身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提升,那么就难免面临毕业后就业难的现状。

1.2正确处理与解决这些矛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29岁的杨先生在深圳一家国内知名IT企业担任部门主管,他告诉我们:招聘人才企业看重的是实际操作能力,不能说学历完全没有用,但是在IT行业,能力远远比学历更重要。何况IT业是一个不断更新与发展的行业,“我们平均一个月就要接受一次培训,才能跟上步伐,适应发展,否则就会被淘汰”。

上面这个例子肯定不是所有学历教育的普遍现象,但却折射出了学历教育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学历教育期间,学习的都是基础的理论知识,而理论知识的实际,需要在课外花大量时间去实践、钻研和领悟。现在的普遍情况是:学生在学历教育期间,无法得到好的引导,很难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没有终身学习的心态,因此到了大学毕业时,知识体系就已经落伍了,所以在这种环境下培养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将很难迅速适应企业的环境,也就很难受到招聘企业方的青睐。这是造成目前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大学应届毕业生零工资就业的“怪现象”,而且给已经在职的公司职员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的压力是多么大,解决这个问题迫在眉睫。因此,解决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要从解决人才培养这个根本问题开始着手。

2IT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定位与分析

目前国内对大学的定位有各种分类原则,根据现在较为通行的大学层次划分,中国1400所高等学校中型大学和教学科研型大学分别约占中国本科大学的14.29%和65.10%。这样的大学以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科研型人才为主。这些大学的教育内容相对来说偏重理论化教育,重在培养研究型人才。据不完全统计,毕业生从事研究的比例不到1%,事实上需要的是大批量的具备实际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人才。由此可见大学学历教育的目标和国内主要的人才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以应用为目标,按应用需要设置课程,在教学上以就业为导向,从应用入手,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实,95%以上的人是为了应用而学习的,他们学习计算机技术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用计算机工作,用计算机去解决问题,成为计算机应用人才。也就是说,IT技能教育培训的学生,学生目标非常一致:学以致用,为毕业后找到一份合适的,满意的工作。所以学习的劲头比较足,目标明确。

3职业的特点与优势

IT职业教育能够在上得到认可,其实与其本身紧跟市场,面向就业等特点有很大的关系。

3.1课程体系版本更新紧跟市场需求

IT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紧跟市场需求,一般每两年就能根据市场需求升级新的版本。而且同一IT教育品牌往往采用统一的自编教材。这些教材和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对学员掌握相关技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使得IT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相对来讲更加实用。

3.2强化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综合培养

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强调机专业技能的培养之外,始终强调职业素质教育,并且着重突出两者的综合教学。其实需要的人才更多是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同样优秀的综合型人才,众多企业甚至认为,职业素质比专业技能更为重要。专业技术技能更新快,通过短期的培训可以强化,但是职业素质的培养却是一个长期过程,而且职业素质也是决定人才未来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综合以上,企业更需要动手能力强和职业素质高的综合性人才,而不仅仅是学历高的人才。IT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无疑比IT学历教育更好地迎合了这一点。

3.3教育符合IT习惯

IT职业教育的教育方法非常符合IT学习的习惯,其可以说基本颠覆了传统的IT学历教育的方法。大学学历教育中,IT相关专业的上机和实验的时间远少于课程,这导致学生在学习后理论相对清楚,但是不会动手使用。与之对比,IT职业教育采取理论课和上机实验课平行安排,一般先理论后上机,能够及时对理论课的知识进行消化,并且还有专门的上机实验课来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

3.4周期一般比较短

IT职业教育的周期一般比较短,从几个月到一年多,最多不会超过两年。周期短而学员必须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会IT技能,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学习气氛相对紧张,学习节奏相对较快,在短时间内强化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从而也强化了技能。这种短期IT技能强化培训也正符合了IT技术快速发展的节奏,也保证了学员学到的技能能够符合企业人才的需求。

4解决方法

4.1调整IT学历教育的导向

IT学历教育可效仿职业教育,以市场为导向并及时修改教学体系。同时,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给大学计算机学院更多的自利,使得学院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和修改教学的体系结构,拟定出符合市场要求的培养计划,培养出更具专业针对性、更贴近市场需求,更受招聘企业方青睐的大学毕业生。

4.2调整IT学历教育的课程设置

IT学历教育可进一步加大上机实验课的比重,加强上机实践课的效果。大学里面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很多的计算机专业课的更多的是以卷面考试的方式作为学生对该门课程掌握情况的评判标准。这样的考试导向使得学生在学习上存在“弄清书本上讲的知识点,就等于掌握了这门课程”的想法。老师在教学上也势必会出现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方式,而轻视了实践环节。所以,学校可以在加大对上机实践课的比重,加强上机实践课的效果等方面做出努力。以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加大学生的实际编程经验。

4.3改善IT学历教育的教学资源匮乏的现状

面对市场的争夺,学历教育并不是没有认识到自身存在的这一。与企业合作,让学生参与技术就是寻求突破的途径之一。在北京大学,与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的合作实验室就为信息学院在读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际操作平台。北大一位在校博士生说道:“这里与外面的企业没有本质区别,我们参与各种项目开发与技术研究,动手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但并不是每所高校都能拥有这样良好的条件,毕竟寻找一位合作伙伴并非易事,尤其是那些没有什么“名气”的学校。资源匮乏的实验室,根本无法容纳逐年递增的本科生。所以,寻找与高校合作的合适企业,改善实验室环境都成为了改善教学资源匮乏的重要解决途径。

4.4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要做到教学跟上市场发展的需求,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至关重要的。一方面,教师需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清楚地讲授相关知识点;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有实战的工作经验,也就是实际的项目经验。所以对教师队伍的选拔和培养,不仅仅只是以能上课作为衡量标准,还要强化实际项目经验的培养和营造终身学习的氛围。所以要提高教学的质量,授课效果良好、项目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成为了核心。

4.5IT学历教育可进一步加大对职业素质的教育和培养。

“现在的毕业生最欠缺什么素质?企业重视新进员工什么素质?外语流利、专业知识扎实还是计算机熟练?”这些问题应该由人才市场上的买方——企业来回答更具有说服力。最近,上海某高校向80多家用人单位发放了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等“软实力”已经成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毕业生素质,反倒是计算机、外语水平、专业知识等传统指标逐渐退居二线了。

综上所述,如果大学学历教育能够吸纳IT职业教育的经验,加大和改进教学实践环节,模拟企业化环境来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并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训练和培养,这对于缩短大学应届毕业生和企业适用的职业人之间的距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以及输送更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将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历教育的效率,有效的利用了资源。

学历教育论文范文2

1.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如在教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提问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人物展示来让学生回答“他们”分别提出了哪些先进的理论知识,而这些理论之间有何关联性,其中又有哪些是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等问题,让学生在课本中找寻答案或是对以往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

2.正确认识和处理师生间的冲突。

教师处于教育者、管理者的地位,而学生处于受教育者的地位,这些关系构成师生关系对立和冲突,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关系。首先,要防范于未然,重视出示矛盾的转化,把教的目的转化为学的目标,把教师的管理意图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尊重学生的人格,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区别对待。其次,一旦出现对立和冲突,教师一定要冷静沉着,从而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良好情绪来感染学生,不要讽刺挖苦学生,尽量避免矛盾的激化,对一时解决不了的矛盾,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方法,以后慢慢处理。这样不仅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还实现了人文关怀教育。

二、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需求为人文关怀教育的途径

虽然高中历史需要学生记住的知识点比较多,但也不是单靠死记硬背就能获取高分,教学中要能体会到历史学科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比如康有为,梁启超,林则徐等爱国人士的行为,对学生而言都是精神的洗礼,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教育。

1.在教学过程中要关心和留意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很多教师只注重成绩优秀的学生,不关心成绩差的学生,认为他们成绩差是不努力造成的,跟自身的教学观念没有关系。其实不然,如果教师多关心和鼓励成绩不好的学生,询问他们落后的原因,并由此根据学生的内心想法来教学,就能很好地实践人文关怀教育的理念。比如在讲“辛亥革命”时,教师以巩固以往所学知识为前提,提出近代历史上我国在寻找救国救民道路上做了哪些探索,结果是怎么样的,造成这样的原因又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完整的,那么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回答得越完整越好,其次是考虑到成绩较差的学生感受,给他们多点时间在书本上找答案,并对他们的回答给予鼓励性评价。而对于理解能力较差或是跟不上上课节奏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自习的时间进行询问,并给予辅导,通过教师关怀,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也能让其他学生学会自主关心他人。

2.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行分层教学。

比如有的学生对书本知识掌握得较为牢固,而有的学生则是记不住详细的知识点,但分析问题和评价历史事件方面的能力较强,那么教师就可以通过分层进行教学。还是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对其要求是能熟悉掌握清朝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制度、同盟会的建立和三民主义的内涵、武昌起义事件等书本阐述的知识点;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则以考查他们依据史实来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为重点,类似于对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偶然还是必然进行探讨。除了书本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外,关于历史事件所传达的精神也是教师需要重点教育的,在“辛亥革命”中烈士的鲜血,孙中山先生不怕挫折、奋发向上的精神,以及制订的“临时宪法”所体现的“法为国根,民为邦本”的理念都是教师不容忽视的内容,也是突显人文教育的内容。

三、以重视学生的道德水平和健全的人格为人文关怀教育的重点

人文关怀教育的关键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道德素质得到提高,形成健全的人格,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就是互帮互助,合作式的学习模式,通过历史课本中的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有责任心和社会使命感。如在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让学生通过演讲的方式介绍为什么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反映了什么精神?先将学生进行小组分组,让他们各自在上课之前分工收集关于的资料,并讨论评价,这样在演讲时才能发挥自己小组的特色和对事件的独特见解。此外,经过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相探讨性学习,也能克服以往独立学习的弊端,学会乐于分享,当以后遇到问题时,同学之间能互帮互助,尤其是成绩不好的学生能主动去帮助成绩差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多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和交流,不仅有助于他们道德素质的提高,让学生朝着乐观开朗的性格发展,而且受到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感染,能有效地建立起爱国精神和社会使命感。

四、结语

学历教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人文素养;内容;措施

在新课程背景下提升人文素养教育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主题之一。中学历史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在历史教学中,应通过加强情感的投入与陶冶、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对历史现象及人物进行评价时应当加上道德维度、转变教育观念加强人文修养以及加强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从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发挥历史教学在学生人文素养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在陶冶人格,开阔视野,传承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初一历史教学中实现人文精神的培养呢?本文就自己初一历史教学实践与体会谈一点看法。

一、人文教育的科学内涵

何谓人文教育,目前较为普遍的理解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所谓"文化"绝不单纯就"知识"而言,更特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与人文教育相联系的是人文科学和人文素质。一般认为人文科学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史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语言学"等。人文素质是"人文科学、人文教育在教育对象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成果,也称文化素质,包括语言及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政治理论修养、历史与哲学修养"等。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二、初一历史人文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

初一历史教育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应包括民族精神、公民意识、国际意识、人格意识。

1、关于民族精神的内容

古代历史上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追求真理的爱国主义情怀;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浩然正气的民族气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前途紧密联系起来的忧患意识。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写照。

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结合时展要求,在不断继承丰富发展原有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又培育了新的民族精神。民主革命斗争中培育、形成了井冈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培养了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培育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勇于改革、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这些宝贵精神财富,是民族精神的进一步发扬光大。

2 、关于公民意识的内容

历史学科的内容贯穿古今,涉及中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科学,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各方面内容,在实践公民教育中发挥着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能给大家带来许多关于公共精神的思考,如自立,公心,宽容,理解,同情,正义,责任,参与,奉献等。

3、关于人格意识的内容

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有许多宝贵的精神文明财富,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格特质,如热爱真、善、美,讲求礼、智、信,勤劳节俭,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等,这些传统的优秀人格品质,需要通过普遍化的人格教育去挖掘和发现,使之在现代青少年身上发扬光大。世界史教学中也有很多进行人格教育的素材等。

三、初一历史教育进行人文教育的策略

1、在观念中形成人文精神

初一历史教育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因素,情感不但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在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在行动中提升人文素质

历史教学活动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平等、民主、和谐、合作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参与的热情;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唤醒学生的潜在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主动的力量;采用多种让学生参与的形式,如谈话、讨论、辩论、角色扮演、调查访问,以及案例教学的方式等,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3、在评价中促进学生成长

初一历史教育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必须要改革传统的"一刀切"式的历史教育评价方式,构建个性化、多元化的历史教育评价体系。在评价方法上,除了常用的纸笔书面测验法之外,还应当综合采用观察法、活动法、个人成长档案袋法、自我评价法等。在考试形式上,亦可以采取开放式、分层式、自主选择式,等等。在评价效果上,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量化评价,更应当关注其学习过程的质性评价。

总之,初一历史教育从提升人文素养着手,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增强自理、自立、自强的能力,具备对他人、对自然、对社会、对世界承担责任的人生态度,具有开阔的胸怀,健康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这些应是中学历史教育的永恒目标。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

[2]何成刚.历史课程改革的人文取向分析.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 1-2合期.

学历教育论文范文4

1发挥历史学科特点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表现在要求教师对教材中的深层含义进行挖掘,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道德教育。首先,可以结合历史教材中人物的生平事迹,在潜移默化中教导学生做人的道理。如在学禹治水时,就可以通过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行为,教导学生学禹高度的责任感;在学习司马迁的生平时,挖掘出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人生价值观;学习诸葛亮的相关事迹时,可以挖掘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教师对教材中历史人物的内涵进行充分挖掘,并且由此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水平。其次,教师通过对教材中近代史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中国的近代史就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的历史,是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历史。中国在近代相继遭受到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等多次外国的侵略,中国人民也进行了相应的抗争,在抗争过程中涌现出无数的民族英雄和他们的英雄事迹,这些民族英雄和他们的斗争实际就是教育学生爱国最好的素材。另外,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还有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和辛亥革命,都没有带领中国走上新的道路。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才真正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才最终走向新时代。教师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讲解,使学生们深刻认识到共产党对新中国建立的重要性,能够更加热爱我们的党和祖国。

2教会学生独立学习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要求,只有拥有独立学习的能力,才能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占有主动性,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应该在学习过程中占据绝对主动的地位,只有让学生在开心快乐的状态下进行学习,才能够有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和学的过程融为一体,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下进行教学。比如,教师在讲解中国近代史中的《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来对圆明园为什么会被英法联军烧成一片废墟进行思考,还可以引导学生对鸦片战争后,英国侵略者为什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国第一份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以及我国是如何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学生通过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心中的愤怒和痛恨不言而喻。中国近代史中这一段段残酷的史实教育了学生,也将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可以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不仅能够学到课本中的知识,也能够对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有自己的理解,学习效果比教师的一味说教要强得多。

3结合多种教学手段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也是素质教育中应当重视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创造更好的教学条件,尽量对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进行改进,充分利用现有的电脑、网络等高科技技术,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场景,通过声音、光照形式与学生互动,使学生多方面地体会教学内容,增强课堂内容与学生的实时互动,更直观地展现出历史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如讲解二战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投影或电脑,通过影片或历史图片,向学生们直观地演示希特勒是如何发动战争,日本如何突袭珍珠港,还有日本是如何节节溃败最终签署无条件投降协议的。这些场面真正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比起课本上枯燥的文字,学生更容易接受。而且学生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丰富了感性认识,对课本知识理解得更加全面,对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和独立性都能够进行有效培养。

4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在课下时间,组织学生对历史博物馆进行参观,相比于课本上枯燥的文字,历史博物馆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参观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兴趣,就会向教师提出各种问题,教师解答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教学的过程。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下组织学生举行辩论赛,如在学习完鸦片战争后,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对“如果没有鸦片战争,清朝会灭亡么?”这一问题进行辩论,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借用网络和课外书等工具,对相关知识进行仔细研究,在辩论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充分阐述,最后教师对这个问题进行总结,说明清政府失败的原因是由于政府的迂腐,封建社会随着历史的前行也必然会被取代。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本节知识,还在搜集素材的同时锻炼了自学能力,在辩论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结语

学历教育论文范文5

论文关键词: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指人力求接触、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爱好活动的意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初中历史若能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学起来轻松且趣味盎然,若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则任何一门学科都会变成让学生头痛的课.经过几年的教学本人有几点想法:

一、导入教学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根据不同的教材

摘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如我在上《秦朝的统一》这一课时,首先挂出一幅秦始皇的图像,让学生描绘出他的外貌特征,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灭亡六国、统一全国的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也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千秋一帝”,他究竟有何功过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秦朝的统一》。图像与一个人的事迹结合,学生记忆深刻。

二、 拓展思维讨论兴趣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之一教育学论文,而在诸种能力之中,思维能力又居于核心地位,它控制并制约其他能力的发展,指挥并调节着其它能力的运用,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由此看来,启发思维并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多种,通过讨论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讨论可分为学生与学生讨论法和师生间讨论法。那些较易回答且并不要求有一个统一的答案的讨论题目可交由学生自主讨论,那些较难回答且答案较固定的讨论题目须由老师引导讨论。如:你认为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点有哪些?学生讨论后回答可能很多,老师便须抓住统治者的腐败、逆民心这一条线来讲,不致让学生偏离主题。

三、创设情境以情求趣

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情感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如在讲文天祥这一课时,可告诉学生,文天祥生活在南宋后期统治极端腐朽之时,那时,蒙古族正对南宋虎视眈眈。文天祥20岁那年,在临安参加科举考试,他大胆地在试卷中提出来了改革政治的主张,希望强军富国,挽救南宋,那么文天祥的建议得到了采纳吗?他金榜题名了吗?此时学生会为文天祥的命运担忧,同时又佩服文天祥的勇气。继而再讲到文天祥运气还好,他的试卷获得了主考官的常识,金榜题名,高中状元。然而命运多舛,文天祥的报国志向还没实现,南宋都城临安被元军攻陷,此时文天祥被任命为丞相,坚持领导抗元斗争。被俘后,他誓不投降。元军用船押送他南下,过零丁洋时,文天祥写下了表达自己意志和决心的诗篇《过零丁洋》,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在元朝大都的监狱中,他又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正气歌》。元军见他意志坚定,不能劝降,于1823年,杀害了文天祥,当时他年仅47岁。请大家想一想教育学论文,当时元皇帝用汉族贤才,如果文天祥归降,结局会怎样呢?文天祥为什么不归降呢?从文天祥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什么?通过一系列的思考、讨论,学生会为文天祥的爱国精神深深感动,这样以情感人的教学,既使学生对这一段历史印象深刻,又培养了学生好的意志品质和高贵的道德情操。

四、组织历史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兴趣

历史课外活动课不同于正规课堂的教学方式,它可由教师或同学自己组织,形式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在课外活动课中,学生天真烂漫的天性得以回归,气氛轻松,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发挥学生主动性,给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天地。

历史教育对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历史教学中,使学生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学历教育论文范文6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育 人文精神 培养方式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在中国,“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贲》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就是教化的意思。在西方,古希腊人认为“人文”指的是教养和文化、智慧和德行、理解力和批判力等理想的人性;而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出现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想,欧洲的思想家对“人文”的含义赋予更丰富的内容,指的是建立在以人为中心基础上的个性、自由、权力、人的尊严、价值、情趣、人格、人性、人道等内容。

总之,“人文精神”是指一种注重人的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它既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和生存质量的关注,对他人、社会和人类进步事业的投入与奉献,又是对人类未来命运与追求的思考和探索,还是对个人发展和人类走势的终极关怀,更是人对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关心和改善的态度。它以完整人性为基础,以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目标。

二、中学历史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曾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学习去了解人们的动机、他们的幻想和他们的疾苦。这些宝贵的东西,是通过同教育者亲身接触,而不是通过教科书传授给年青一代的……当我把‘人文学科’作为重要的东西推荐给大家的时候,我心里想的就是这个,而不是历史和哲学领域里十分枯燥的专业知识。”爱因斯坦的这段话突出了教育中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梁启超曾明确指出史学是:“最博大、最切要的学问”,能起到“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的作用。“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中吸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人文主义精神理解、诠释历史,并发扬人文主义精神,已成为历史教育的关键。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熏陶,是历史教育最基本的功能。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历史教育,更是承担着人文精神涵养的重要责任。

在中学历史教育中积极倡导人文精神的教育,不仅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更好地认识自己,还可以使学生增强公民责任意识,更好地认识他人,认识社会,为学生的成长服务。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寓人文精神于历史教育中呢?

三、中学历史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方法与策略

(一)历史教师应做人文精神培养的先行者。

在中学历史教育中能否较好地弘扬人文精神,关键看教师有没有较高的人文意识。如果教师不注重人文精神,怎么可能培养出有健全人格,良好人文素养的学生呢?邓小平曾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如果教师缺乏人文意识,学生就无法在教学活动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因此,为适应人文教育的需要,必须培养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品质,让教师做人文教育的先行者。那么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人文精神呢?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多十倍,多二十倍,以便能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最重要的来讲。”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必须见多识广、旁征博引,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拓宽专业知识面,加深专业内涵,否则就会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情况。平时可研读司马迁的《史记》、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赵亚夫教授主编的《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中国史研究动态》、《世界史研究动态》等书籍、资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历史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在历史的大海中精选出人文素材,教化学生。除此之外,优秀的历史教师还应该追求自己的个性,追求历史学者的博大精深。只有厚积薄发、充满个性魅力、富有人文气息、具有高尚人格的历史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人文素养、高品质的学生。

(二)制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育环境,是人文精神培养的基础。

历史教师教学一定要改变传统“填鸭式”的灌输,不能唱独角戏,一灌到底,独断专行。老师要像指挥家一样,引领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探究,去讨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力求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谈到了中美学生创造性差异的原因,其中提到宽松的教育环境是学生发挥创造性的肥沃土壤。陶行知说:“民主的教育方法,要使学生自动,而且要启发学生使能自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能使学生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与信任,有利于他们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如在教授如何评价商鞅时,我征询学生的意见说:“司马迁认为商鞅天性残忍,变法时严刑法治,不择手段,非常刻薄,最后被车裂。而苏轼认为商鞅变法独断专行,虽使秦国很快国富兵强,并统一六国,但也引起天下怨恨,使秦朝迅速灭亡。同学们认为这两人对商鞅的评价正确吗?你们有什么不同意见吗?”学生分小组展开激烈讨论,然后纷纷发表意见,我再点拨、总结,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功与过不能只看他的一面,而应该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秦始皇的暴政,商鞅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这样学生对商鞅就有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学生在这种“体验”中学习历史、了解历史,在“体验”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并升华为人文精神。

(三)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培养人文精神的核心。

曾说:“史学于人生的关系,可以分知识方面和感情方面二部分去说。从感情方面说,史与诗(文学)有相同之处,如读史读到古人当危急存亡之秋,能够激昂慷慨,不论他自己是文人武人,慨然出来,拯民救国。我们的感情,被他们激发鼓动了,不由得感奋兴起,把这种扶持国家民族危亡的大任放在自己的肩头。”可见历史教育中充满了以情感人的元素。

历史教育不是只要求学生背诵那写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更要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教育是在与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打交道,是丰富多彩的。如在教授《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时,我们把“一国两制”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这一伟大的创造性的构想,是邓小平从历史与现实出发做出的理论创新,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认识人生的价值。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以诗歌为线索,将元老、辛亥老人于右任临终前的悲歌《望大陆》作为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在讲香港回归时,引用曾任我国驻联合国大使的著名外交官凌青的诗:“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百年国耻今昭雪,只缘华夏已腾飞”创设问题情境,分析香港顺利回归的原因;最后朗诵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结束本课,使整个课堂浸润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之中,达到情感、知识、思想教育合一的效果。把强烈的情感色彩有机地注入历史课堂中,怎能不给学生以极大的感染力,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在这种氛围中教授历史知识,必然把历史教育和人文精神无形注入了教学中,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正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文精神的过程。

总之,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历史教育一定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把提升学生的人文教养作为我们的历史使命,使历史学科充分体现其独特的社会人文教育功能,从而真正做到以史育人。当然这绝非一朝一夕、一招一式之功,需要历史教育者长期不懈地努力。

参考文献:

[1]任鹏杰.历史教育:现在思想人格[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7.

[2]何文.中学历史教学中应该加强人文精神教育[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6(3).

[3]文辅相.我对人文教育的理解[J].中国大学教学,2005-6-5.

[4]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九五”教育规划课题组.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M].华文出版社,2001,3,第1版.

[5]余伟民,主编.历史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第1版.

[6]王晓林.历史的属人性与主体的创造性[J].历史教学,1997(5).

[7]李军.素质教育改革更应注重人文精神[J].江苏教育研究,2000(3).

[8]张桂芳.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J].历史教学,1999(7).

学历教育论文范文7

关键词IT职业教育IT学历教育职业素质

1概述

人才是国家IT产业的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IT企业和人才市场却出现了非常矛盾的现象:一边是IT企业很难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却发现有很多大学的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毕业生却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①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重基础,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学习能力的养成而不是一时技术技能的训练;②教材体系的改革难以适应IT技术的发展;高校教材对实际IT人才的培养缺乏具体的指导性,仅仅在教学总纲上做出了一定的描述,而且高校教材没有做到统一,各个学校和各个老师仍然仅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来选择相对合适的教材。如何实现基础理论、创新能力和实用技术的有机融合,培养出具有完整理论知识体系结构、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人才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1.1目前IT学历教育的现状

首先,一部分大学生在从高中教育到大学教育过渡的过程中,还没有及时调整心态,切换身份。其中一部分学生放松了对自我的严格要求,对知识的掌握仅停留在表面,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进而造成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的动手能力。结果是绝大部分大学生可以顺利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但并不是所有的毕业生都已经具备了迅速适应企业环境的工作技能和职业能力。

其次,IT学历教育体系本身也存在一些的问题。比如,大学教学体系不能随时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存在与市场需求脱节的情况。同时,大学学历教育周期长,专科三年,本科四年,无论三年还是四年时间对于IT技术和市场的发展都不是一个短的时间。计算机硬件的发展规律是每18个月就有一次新的变革,软件行业的变革也不会超过两年。所以往往造成这样一个现象:大学四年学到的某些知识在毕业的时候就已经过时了。为了找到工作,必须重新学习当前市场最新的技术。有报道称,到国内某知名IT培训机构来培训的学员中,70%是计算机专业的本专科毕业生,他们在学校学了三四年计算机,却还需要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造成资源的浪费。

第三,IT学历教育是以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为主导思想的,并不是以就业率作为第一指导方向,而是更侧重于大众化、基础化和系统化的教育方向。教育部部长周济2006年7月13日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说,到2005年年底,中国的高等学校数为2300余所,在校大学生总数已超过2300万人,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21%,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目标。周济同时指出,注重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着力于分析能力与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倡刻苦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历教育的这个主导思想导致了以下情况的出现:如果大学毕业生没有在大学期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并有针对性进行自身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提升,那么就难免面临毕业后就业难的现状。

1.2正确处理与解决这些矛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29岁的杨先生在深圳一家国内知名IT企业担任部门主管,他告诉我们:招聘人才企业看重的是实际操作能力,不能说学历完全没有用,但是在IT行业,能力远远比学历更重要。何况IT业是一个不断更新与发展的行业,“我们平均一个月就要接受一次培训,才能跟上步伐,适应发展,否则就会被淘汰”。

上面这个例子肯定不是所有学历教育的普遍现象,但却折射出了学历教育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学历教育期间,学习的都是基础的理论知识,而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需要在课外花大量时间去实践、钻研和领悟。现在的普遍情况是:学生在学历教育期间,无法得到好的引导,很难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没有终身学习的心态,因此到了大学毕业时,知识体系就已经落伍了,所以在这种环境下培养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将很难迅速适应企业的环境,也就很难受到招聘企业方的青睐。这是造成目前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大学应届毕业生零工资就业的“怪现象”,而且给已经在职的公司职员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的压力是多么大,解决这个问题迫在眉睫。因此,解决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要从解决人才培养这个根本问题开始着手。

2IT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定位与分析

目前国内对大学的定位有各种分类原则,根据现在较为通行的大学层次划分,中国1400所高等学校中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科研型大学分别约占中国本科大学的14.29%和65.10%。这样的大学以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科研型人才为主。这些大学的教育内容相对来说偏重理论化教育,重在培养研究型人才。据不完全统计,毕业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比例不到1%,事实上社会需要的是大批量的具备实际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人才。由此可见大学学历教育的目标和国内主要的人才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以应用为目标,按应用需要设置课程,在教学上以就业为导向,从应用入手,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实,95%以上的人是为了应用而学习的,他们学习计算机技术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用计算机工作,用计算机去解决问题,成为计算机应用人才。也就是说,IT技能教育培训的学生,学生目标非常一致:学以致用,为毕业后找到一份合适的,满意的工作。所以学习的劲头比较足,目标明确。

3职业教育的特点与优势

IT职业教育能够在社会上得到认可,其实与其本身紧跟市场,面向就业等特点有很大的关系。

3.1课程体系版本更新紧跟市场需求

IT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紧跟市场需求,一般每两年就能根据市场需求升级新的版本。而且同一IT教育品牌往往采用统一的自编教材。这些教材和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对学员掌握相关技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使得IT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相对来讲更加实用。

3.2强化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综合培养

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强调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培养之外,始终强调职业素质教育,并且着重突出两者的综合教学。其实企业需要的人才更多是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同样优秀的综合型人才,众多企业甚至认为,职业素质比专业技能更为重要。专业技术技能更新快,通过短期的培训可以强化,但是职业素质的培养却是一个长期过程,而且职业素质也是决定人才未来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综合以上,企业更需要动手能力强和职业素质高的综合性人才,而不仅仅是学历高的人才。IT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无疑比IT学历教育更好地迎合了这一点。

3.3教育方法符合IT学习习惯

IT职业教育的教育方法非常符合IT学习的习惯,其可以说基本颠覆了传统的IT学历教育的方法。大学学历教育中,IT相关专业的上机和实验的时间远少于理论课程,这导致学生在学习后理论相对清楚,但是不会动手使用。与之对比,IT职业教育采取理论课和上机实验课平行安排,一般先理论后上机,能够及时对理论课的知识进行消化,并且还有专门的上机实验课来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

3.4周期一般比较短

IT职业教育的周期一般比较短,从几个月到一年多,最多不会超过两年。周期短而学员必须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会IT技能,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学习气氛相对紧张,学习节奏相对较快,在短时间内强化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从而也强化了技能。这种短期IT技能强化培训也正符合了IT技术快速发展的节奏,也保证了学员学到的技能能够符合企业人才的需求。

4解决方法

4.1调整IT学历教育的导向

IT学历教育可效仿职业教育,以市场为导向并及时修改教学体系。同时,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给大学计算机学院更多的自利,使得学院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和修改教学的体系结构,拟定出符合市场要求的培养计划,培养出更具专业针对性、更贴近市场需求,更受招聘企业方青睐的大学毕业生。

4.2调整IT学历教育的课程设置

IT学历教育可进一步加大上机实验课的比重,加强上机实践课的效果。大学里面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很多的计算机专业课的考试更多的是以卷面考试的方式作为学生对该门课程掌握情况的评判标准。这样的考试导向使得学生在学习上存在“弄清书本上讲的知识点,就等于掌握了这门课程”的想法。老师在教学上也势必会出现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方式,而轻视了实践环节。所以,学校可以在加大对上机实践课的比重,加强上机实践课的效果等方面做出努力。以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加大学生的实际编程经验。

4.3改善IT学历教育的教学资源匮乏的现状

面对市场的争夺,学历教育并不是没有认识到自身存在的这一问题。与企业合作,让学生参与技术研究就是寻求突破的途径之一。在北京大学,与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的合作实验室就为信息学院在读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际操作平台。北大一位在校博士生说道:“这里与外面的企业没有本质区别,我们参与各种项目开发与技术研究,动手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但并不是每所高校都能拥有这样良好的条件,毕竟寻找一位合作伙伴并非易事,尤其是那些没有什么“名气”的学校。资源匮乏的实验室,根本无法容纳逐年递增的本科生。所以,寻找与高校合作的合适企业,改善实验室环境都成为了改善教学资源匮乏的重要解决途径。

4.4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要做到教学内容跟上市场发展的需求,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至关重要的。一方面,教师需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清楚地讲授相关知识点;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有实战的工作经验,也就是实际的项目经验。所以对教师队伍的选拔和培养,不仅仅只是以能上课作为衡量标准,还要强化实际项目经验的培养和营造终身学习的氛围。所以要提高教学的质量,授课效果良好、项目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成为了核心。

4.5IT学历教育可进一步加大对职业素质的教育和培养。

“现在的毕业生最欠缺什么素质?企业重视新进员工什么素质?外语流利、专业知识扎实还是计算机应用熟练?”这些问题应该由人才市场上的买方——企业来回答更具有说服力。最近,上海某高校向80多家用人单位发放了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等“软实力”已经成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毕业生素质,反倒是计算机、外语水平、专业知识等传统指标逐渐退居二线了。

综上所述,如果大学学历教育能够吸纳IT职业教育的经验,加大和改进教学实践环节,模拟企业化环境来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并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训练和培养,这对于缩短大学应届毕业生和企业适用的职业人之间的距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以及输送更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将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历教育的效率,有效的利用了资源。

学历教育论文范文8

高中历史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会用情境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历史,学生进入情境中后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情,这种感情有时会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呈现主观性,他们觉得自己的感觉就是结论。然而这种感情有时很偏激,它不能让学生宏观地看待历史,教师如果不能对学生的这种感情进行有效的引导,学生就很难正确看待历史知识。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近代以来的世界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时,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游戏话题谈起,教师问学生有没有玩过《大航海时代》系列的游戏,有许多学生很喜欢游戏,他们对这个游戏很热衷,教师引导学生给其他同学讲航海的故事,其他学生被波澜壮阔的航海冒险故事吸引,他们慢慢地进入情境。通过学生的讲述和教师的讲述,近代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发展慢慢会让学生产生自卑感。学生会觉得当年欧洲的文明远远不如我国,然而他们却逐渐走向富强;而我们原先是富饶文明的国家,现在却远远落后于西方的文明,那就代表我国的文明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我们需要全盘接受西方的文明才能走向富强。如果学生以偏激的态度看待历史,就很难得到真实的历史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横向和纵向地评估我们国家的发展。学生会看到近十几年来,我们国家发展的速度超过了先进国家,我们之所以综合力量不能超过先进的国家有多方面的因素,而不是我们的文明落后于先进的国家。教师通过情境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情,再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感情,学生能同时用感性、理性的态度看待历史。

二、情境教学与情感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实践地看历史

高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以后,会对历史事件发表种种看法,他们觉得历史中提到的人做的事情全部都有问题,却不从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考虑历史局限性,他们觉得如果历史中的人们有自己这样处理事情的思路就不会犯历史错误。学生用这种理想化的状态看待历史,也不容易看到历史的真相。教师要用引导学生实践的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思考历史。比如引导学生学习《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有些学生看到西方民主制度的先进性,就认为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是最好的,中国共产党明明看到先进的民主制度在前,却不使用西方的民主选举制度,说明中国共产党执政有私心,他们的行事并不是如中宣传的一般。学生如果不能了解目前我国民主制度实现的难度,就会持这种偏激的观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偏远的农村开展劳动,学生只有亲自去极偏远的农村才会了解到农村的通信不够发达,人们从客观条件上无法开展民主;偏远农村人民教育水平低下,对他们普及民主知识非常困难;偏远农村的生活非常艰苦,人们首先关注的是吃饭的问题。学生只有通过亲自实践,才能了解“实践出真知”的重要意义,以后他们思考虑历史问题时就会从现实的角度思考。

三、情境教学与情感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历史

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学生被情境中的价值观感染,他们的价值观就会产生偏差。部分学生认为历史真相是唯一的,只有坚持历史真相,才是做学问的态度,抱持这种观点的学生对不同的观点持排斥态度。如果学生不能以辩证的角度看待历史,就难以得到历史的真相。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认为明代的制度是封建官僚制度,而清代却是半奴隶半封建制,那么明代的制度一定更先进,清代的制度一定很落后。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要谈论一个制度,不能单从一个角度去分析,而要从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等多个角度去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学者黄仁宇写的《万历十五年》,让学生阅读学者如何去分析一个国家的制度。

四、结语

学历教育论文范文9

历史学教学论教研室认真落实学校 十五!发展规划和教学工作会议精神, 在历史学学科教育学课程建设与改革方面, 做了大量的基础建设工作, 学术找到了一条课程改革与教学实习实践的方向,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以教学立项促进课程改革, 以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一)科研立项进入新世纪, 教研室抓住机遇, 以教学科研究立项为切入点, 积极申报自治区和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教学研究项目, 加大教学研究的力度,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部级期刊从2000∀ 2006年, 我们获准 高师教学手段改革与探索!、 历史教育学教学研究!、 历史教育学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研究!、 历史教育学(蒙文教材) !、 历史教育学课件研制!、 #历史教育学∃主干课程建设!、 比较历史教育学研究(教材) !、 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教材) !、 中学历史教材分析!、 新世纪高师历史教育学系列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等涉及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10项教学研究课题立项, 并获得研究经费数万元。

(二)教学研究

在课程设置方面, 根据历史教育学学科特点开设了3个层面的课程: 第一层面为历史教育教学理论课程(包括学科研究动态、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研究、方法手段模式研究等), 第二层面课程为教师职业技能强化训练的实践课程( 包括教师职业应具备的各种教学技能、中学教材分析及活动课设计、现

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等), 第三层面课程为深化扩大教育视野的选修课程(历史比较教育学), 形成了合理的课程结构。

在教学内容方面, 重新修订了所开设课程的大纲, 更新了教材, 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授课, 深化了教学内容, 把教师的科研成果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同时鼓励有条件的教师编写教

材, 2005年编写了蒙古文#历史教育学∃教材, 使蒙语授课生有了蒙文教材划。#中学历史教学技能训练∃、#中学历史教材分析∃两部教材也列入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二学位教材建

设研究项目, #比较历史教育学∃列入了内蒙古师范大学蒙文教材建设项目。

在教学方法上, 以精讲为主, 注重教学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思考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动口、动手能力及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采取 请进来, 走出去!的方

法, 请中学历史教师传经, 组织学生观摩中学历史课和教学能手评比活动, 让学生在比较学习中领悟教与学的道理;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给学生上台讲授的机会。在教师指导下、

采用学生自讲、自查, 同学间互学的微格教学方式, 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 开阔学生思维, 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运用所学的教育理论来观察、分析、研究、评价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能力。在教学手段方面, 教研室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将90%课程制作了课件。随着蒙古文软件的开发, 从2002级蒙语授课班学生开始, 学习制作蒙古文历史课件, 不但提高了学

生制作教学课件的能力, 教学质量也有明显提高。在制度建设方面, 加强了教育实习的科学管理力度、制定了科学的监管措施, 形成了制度化管理的工作, 尤其是在学生学业考核方面, 比较早地探索过程考核模式。( 1)建立了标准化试卷库。根据大纲的修订, 2004年编制了6套试题和标准答案。( 2)根据学科特点, 期末考试实施闭卷、开卷各占50%制度。( 3)从2005∀ 2006学年的第三学期开始, 将出勤、平时讨论、提问、演讲、作业等成绩列入期末考试, 实习2: 4: 4分数段, 平时成绩占20%, 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占40% (闭卷考试),编写教案、教材分析、板书设计、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等能力考核占40% (开卷),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出勤率和学习的积极性。( 4)对于中学教学技能训练的考核采取单项训练成绩与综合训练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5)对于中学教学技能训

练严格把关。由指导教师和院领导组成5- 7人参加的评价小组, 每个学生的课堂教学都要经过评价小组的集体评价, 不合格的学生不许参加教育实习。( 6)教育实习的总成绩由在校技能训练成绩、中学教学实习成绩、班主任成绩和教育调查成绩组成。教学实习成绩取决于平时表现、编写教案、课件制作、听课、评议、课堂教学效果、批改作业、点评等的综合考查,使考核更公平, 杜绝了给印象分的片面性。

(三)科研成果

教学科研立项推动了教研室的教学研究。最近5 年, 教研室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 围绕本科教学, 编写和修订了历史教学论!、 比较历史教育学!、 中学历史多媒体课件制

作!、 中学历史教材分析!等4门课程的教学大纲; 编写、出版了#历史教育学∃蒙文教材; 根据新课程标准撰写并出版了全区中小学使用的地方课程教材#内蒙古历史∃; 发表了#课

程认识: 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谈起∃、#1999年高考试题答卷分高中历史如何适应了3+ X高考改革的需要∃、#高考答题技巧: 从2006年高考文综38题考生答卷谈起∃等

文章, 为我区高考文科考生和高中一线历史教师提供了指导。同时, 还以教育硕士% 历史专业研究生教育为平台, 指导中学一线历史教师撰写并发表了#问题探究式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与思考∃等论文。

二、强化技能训练力度、积极探索新型的教育实习模式教育实习是高师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必不可少

的教学实践环节, 也是教师职业教育的特色。面对学生人数大量增加, 学生素质下滑的新形势, 为了保证培养的质量, 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 以教学论教研室的专业教师为核心, 组建一支稳定的中学教学实习的指导教师队伍。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 教学论教研室教师的4名教师和10名有指导中学教学经验的专业课教师, 形成了团结合作、优势互补的指导技能训练和实

习的团队, 每位指导教师指导技能训练和中学实习的学生人

数在15人左右, 有效地保证了技能训练和实习工作的质量。

第二, 加强了教育实习的科学管理力度, 形成了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工作流程。每年实习前做好实习前的一切准备

工作, 联系好实习学校; 指导教师的确定, 学生的分组; 实习计划的拟定; 经费预算; 实习前的动员大会、进入学校的见面会

等等环节上都作了较详细的部署。规定指导实习的院方教师最少听实习生2节课, 中学教师2节课, 由院系教师与中学指

导教师(专业课、班主任教师) 最后商定实习成绩。

第三, 以 信誉!建立了长期, 较稳定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的选择与巩固, 为教育实习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在实习

基地的选择上, 我们首先考虑初中历史教学, 因为初中年级容量大, 实习生上台讲课机会相对多; 其次考虑中学学校领导的重视与中学历史教师的指导水平和热情; 再次选择离学校近、对实习学生安全的学校。因此, 除了附属中学外, 学院还与呼和浩特三十六中、三十五中、十八中、蒙古族中学和乌审旗蒙中、杭锦旗蒙中先后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2001∀2005年, 我们为3所中学培养了4名教育硕士% 历史专业研究生。我们指导教师的辛勤劳动、责任心, 直接影响着我们一届又一届毕业生。所以我们在实习中对实习生的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为人师表等方面高标准严要求, 赢得了实习学校的信赖。

第四, 强化了学校教学技能训练的验收工作。到中学实习之前, 有4周的学校技能训练工作。对于该项工作, 采取了指导教师分组指导, 全院集中验收和抽查验收的对策。教育职称论文投稿每位指导教师对于自己指导的学生, 进行为期3周的个别指导和训练, 然后在第4周由院领导和全体指导教师组成的蒙、汉两个验收组与两个班级的学生一起, 分别观摩蒙、汉两班学生的课堂教学。根据评分细则, 由验收组为每个学生打分, 进行为期一周的验收。这样做虽然加大了指导教师和学院的工作量, 但确保了学生的训练质量。2004年, 有两名学生在由学校团委、教务处组织的学生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