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职业医学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0 16:11:41

职业医学论文

职业医学论文范文1

1.1学校对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力度不够,学生缺乏认识

学校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到目前为止,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是把职业道德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课堂表现形式较为单一、枯燥,无法提高学生的认知度。并且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时,侧重相关法规政策、求职基本技巧方法等传授,不断灌输思想是:医疗事故要为“零”;却轻视了职业道德教育。因此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更加重视专业技能课程,即使学校里也开设了关于职业道德培养的相关课程,但师生们将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了专业技能学习方面,比如学生就十分重视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和医药商品购销员、中药调剂师等各种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获取。

1.2社会上存在的某些不良影响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在有着众多无私奉献的优秀医药工作者的同时,还存在制售假劣药品、药品回扣、医务人员收取红包、医患关系紧张等现象,这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医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作为高职院校医药专业的学生是未来医药行业的中坚力量,他们在校学习期间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辨别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自制力和意志力相对较弱,容易受社会上存在的不良习气的影响。

1.3职业道德教育缺乏与专业课程的相互渗透性

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应该更加注重与专业课程的相互渗透。目前高职院校医药类专业的教师教学任务比较繁重,课程教学学时较为紧张。因此,教师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会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放在知识点讲解和技能实践方面。例如:在《医药市场营销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是帮助学生分析我国的医药市场现状和问题,制订出适合产品的市场定位的营销策略,却容易忽略医药商品营销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2加强医药类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几点建议

2.1增强职业道德的课堂教学重视程度培养“德才兼备”的医药专业学生

2.1.1推进职业道德类课程研发与改革根据医药行业特点,结合高职院校医药类专业自身特点,编写医药专业职业道德的专门教材,提高高职院校医药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完整性。建议在医药类高职院校开设此课程,将对学生有更具针对性的指导意义。

2.1.2职业道德教育与医药专业课程相互渗透高职院校医药类教师要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知识点讲解和实践操作过程中。例如:在《医药市场营销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向学生教授医药产品高场营销技术的同时,就应将医药市场营销者的职业道德融入教学;在《药学服务》课程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向学生教授医药知识的同时,就应将药剂师的职业道德融入教学。在课堂实训过程中,教师点评学生实训操作时,除了点评技能操作水平外,也要点评学生职业道德操守情况,更容易引起学生重视。

2.2加强法制教育,学生熟悉各项医药法律法规

我国现有多部卫生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以及大量的卫生部门规范性文件和卫生技术性规范,在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应加强医药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卫生法律教育,可采取多种途径教育他们认真学习,并自觉遵守各项医药法规,从而逐步增强高职医药专业学生的法制观念,恪守医药行业的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

2.3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实践提升医药职业道德意识

职业医学论文范文2

1.1学校对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力度不够,学生缺乏认识学校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到目前为止,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是把职业道德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课堂表现形式较为单一、枯燥,无法提高学生的认知度。并且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时,侧重相关法规政策、求职基本技巧方法等传授,不断灌输思想是:医疗事故要为“零”;却轻视了职业道德教育。因此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更加重视专业技能课程,即使学校里也开设了关于职业道德培养的相关课程,但师生们将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了专业技能学习方面,比如学生就十分重视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和医药商品购销员、中药调剂师等各种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获取。

1.2社会上存在的某些不良影响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在有着众多无私奉献的优秀医药工作者的同时,还存在制售假劣药品、药品回扣、医务人员收取红包、医患关系紧张等现象,这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医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作为高职院校医药专业的学生是未来医药行业的中坚力量,他们在校学习期间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辨别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自制力和意志力相对较弱,容易受社会上存在的不良习气的影响。

1.3职业道德教育缺乏与专业课程的相互渗透性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应该更加注重与专业课程的相互渗透。目前高职院校医药类专业的教师教学任务比较繁重,课程教学学时较为紧张。因此,教师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会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放在知识点讲解和技能实践方面。例如:在《医药市场营销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是帮助学生分析我国的医药市场现状和问题,制订出适合产品的市场定位的营销策略,却容易忽略医药商品营销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2加强医药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几点建议

2.1增强职业道德的课堂教学重视程度培养“德才兼备”的医药专业学生

2.1.1推进职业道德类课程研发与改革根据医药行业特点,结合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特点,编写医药专业职业道德的专门教材,提高高职院校医药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完整性。建议在医药类高职院校开设此课程,将对学生有更具针对性的指导意义。

2.1.2职业道德教育与医药专业课程相互渗透高职院校医药类教师要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知识点讲解和实践操作过程中。例如:在《医药市场营销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向学生教授医药产品高场营销技术的同时,就应将医药市场营销者的职业道德融入教学;在《药学服务》课程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向学生教授医药知识的同时,就应将药剂师的职业道德融入教学。在课堂实训过程中,教师点评学生实训操作时,除了点评技能操作水平外,也要点评学生职业道德操守情况,更容易引起学生重视。

2.2加强法制教育,学生熟悉各项医药法律法规我国现有多部卫生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以及大量的卫生部门规范性文件和卫生技术性规范,在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应加强医药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卫生法律教育,可采取多种途径教育他们认真学习,并自觉遵守各项医药法规,从而逐步增强高职医药专业学生的法制观念,恪守医药行业的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

职业医学论文范文3

1.阅读在医学生职业素养养成中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以及医学事业的发展,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如同其专业知识和技能一样重要,是医学教育的题中之义。因此,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是医学教育者高度关注的命题。在探讨医学生职业素养形成的有效途径中,笔者认为,阅读对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阅读有助于丰富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医学生的职业认知水平。诚然,医学生的专业学习节奏紧凑,密度高、强度大,占据其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长此以往,容易禁锢思维,而且视野狭隘,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职业素养的形成。通过增加课外阅读,帮助医学生获取各种知识的同时,在原有知识结构基础之上,进行理解和推断,建构新知识并获取间接经验,从而开阔文化视野,扩展知识背景,从根本上改善医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社会认知水平,引导医学生以辨证的观点、积极的态度对待从业环境、学业追求和未来职业的发展。可见,阅读对于丰富医学生知识、开阔其职业视野有着独特的作用。阅读有利于拓展思维,提高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从心理学角度看,阅读过程是一个思维加工过程,它使人原有的思维结构产生变化,进而形成高一级的思维结构,从而不断与外部世界相适应。可见,阅读有利于拓展思维,是培养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借助阅读训练,从根本上促进医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增强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综合能力。这恰恰是当前医学教育改革过程中所孜孜以求的。阅读有益于颐养心灵,促进医学生精神成长,养成崇高职业境界。众所周知,医学生通过阅读,能更多地了解社会和历史以及人性的发展,间接地丰富人生经验,对社会与人性以及自然科学等学科有更多思考和体会,从而增长智慧,促进精神成长,对理想有更多更高的追求,对现实更能明辨是非,逐步确立正确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也就是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以及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各方面达到和谐发展,由此坚定职业信念,到达更高的职业境界。再者,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加之受社会功利性氛围的影响,医患关系相对紧张,医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容易产生焦虑、功利、消极等负面情绪,影响其从医的职业态度和学习动力。而阅读是缓解焦虑情绪的一剂良方。正如科学家杨振宁说的,“读书不仅可以长知识,长学问,还可以防病,治病,养德健身。许多疾病源于不良情绪和行为,而读书是最佳的心理治疗。”通过阅读,颐养心灵,促进健康人格养成是十分必要的。综上所述,在培养医学生职业素养的过程中,阅读能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医学教育改革中,应树立坚定的信念,努力探索相关措施,使医学生通过开展阅读活动而终身受益。

2.培养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笔者曾经在本校针对医学生的阅读现状作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特别少,而且大部分都是浅阅读,收获不大。同时,多数学生都肯定了阅读会给自己带来美好的心灵享受。遗憾的是,多数学生反映,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很少在如何阅读方面给予引导。而这种现象,其实可以延伸到当前我国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的现状。因此,对医学生的阅读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旨在提高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水平和非智力因素工作能力,这是医学教育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强调优质阅读。在阅读内容方面,应包括涵盖各学科的经典书籍和优秀作品,尤其是人文社科类的优秀作品。这类书籍能愉悦心灵、启发心智,有助于医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在阅读方式方面,朱熹说:“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因此,应强调“阅读反思”,强调阅读者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自身阅读过程及自我的阅读理解进行再思考,同时提倡分享阅读体验,以提高阅读质量。在阅读时间分配方面,应鼓励学生腾出更多时间进行认真深入的阅读并持之以恒。优质阅读使医学生能充分利用极少的宝贵时间获取更多的阅读收获。强调自主阅读。独立自主是医学生专业学习和职业成长过程中取得最大进步的前提。而保持阅读的独立自主,能确保思而不罔,学而不殆。因此,阅读过程中的独立自主意识同样可以促使医学生获取最大的收获。学者何伟等人认为,阅读过程中,通过“阅读反思”,对自我理解的“批判”,能把握文本的深层次意义;通过“阅读批判”,对文本意义及其他批评者的“批判”,从而超越文本,更能体现创造性阅读的价值,在对自我经验超越的基础上,尽量能超越作品与作者,产生新见解,有效地提升医学生的思想深度和思辨能力。此外,在阅读内容选择、阅读时间安排以及阅读思考形式等方面,也同样应强调自主阅读。这能使阅读的功效事半功倍。强调开放性阅读。首先,学校有责任营造浓厚的阅读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纸质的和网络的阅读资源,创造安静舒适、随时随处可阅读的环境,经常组织专题讲座,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其次,通过树立新理念、采取新措施,倡导学生热爱阅读,畅谈阅读心得,围绕阅读开展交友聚会等活动。借助头脑风暴式的交流与碰撞,撞击出思想火花并取长补短,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同时,收获更多有深度有广度的观点。这种开放性阅读,有利于促使医学生热爱阅读并蔚然成风,由此获益良多。

作者:邱秀华 单位:汕头大学医学院高教研究室

职业医学论文范文4

[论文关键词]医学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医学职业精神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医学生作为思想政治与德育教育的主要对象和未来的医学从业人员,医学院校在加强信仰信念教育的同时,要结合行业实际进一步加强医学生医学职业精神培养,努力提高医学生思想政治和医学职业道德水平。

一、医学职业精神的基本内涵及现实意义

职业精神是指具有相应职业特征的道德境界和人生信念,是建立在爱国主义与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崇高政治理想基础之上的,其核心是人格和人性的真善美在职业活动中的体现。而医学职业精神是指在医学领域医务人员应确立的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想和信仰,即在医疗实践整个过程中、在任何情况下,医务人员要始终坚持的医学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

2005年12月,ACP-ASM基金、ABM基金和欧洲内科学联盟倡议的《新世纪的医师专业精神——医师宣言》指出:“医师专业精神是医学与社会达成承诺的基础。它要求将患者利益置于医师利益之上,要求制定并维护关于能力和正直的标准,还要求就健康问题向社会提供专业意见,医学界和社会必须清楚了解医师专业精神的这些原则和责任。医学与社会达成承诺的本质是公众对医师的信任,这种信任是建立在医师个人以及全行业的正直基础上。”宣言提出了医师必须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患者自主、社会公平的三大基本原则和提高业务能力、提高医疗质量、对患者诚实等十种职业责任。

我国古今医学家十分重视从医人员的医学职业精神,从思想品德和医学技术上对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进行了精辟的概述。中国晋代杨泉在《物理论》中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达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宋代医学家林逋在《省心录·论医》中说:“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都对从医者提出了很高的医学职业道德培养要求。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非典”治疗研究专家钟南山教授是我国医学界具有崇高职业精神的典范,是医务人员必须树立崇高职业精神道德的积极倡导者。他在《简论医德内涵》一文中指出:“医生要有爱心、良心和责任心,要想方设法为病人看好病,想方设法是指对病人负责的态度,看好病是指医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这正是我国新时代医学职业精神的体现。

《医师宣言》及我国医学家从思想道德、社会、伦理、人性和人文关怀等方面都对医学职业精神的基本内涵进行了高度概括,即 “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服务病人”。医德高尚与医术精湛的有机结合是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内核,两者不可分割,而服务病人则是终极目标。医德高尚是基础,高尚的道德不能等同或替代精湛的医术,但高尚的道德是精研医术的动力和基础。这与现阶段我国开展的以患者为中心,崇尚医德,对医学技术精益求精,关爱生命,淡泊名利,追求真理,服务社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团结进取,对人民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是当代医务人员、医学生马列主义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科学观的高度统一。

二、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教育要把握规律要求

医学职业精神培养作为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要结合医学专业教育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认真研究其规律性,把它建立在理论探索和遵循规律的实践基础之上。

1.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注重医学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道德、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医学专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全过程。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体现在基础课教学、医学专业课教学、实习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管理之中,专业课教师和人文课教师、学生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要相互配合,形成全员育人、共同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的育人系统。

现阶段高校教育往往存在将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和专业知识传授分割开来的两种倾向:一是将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归结为品德和医德教育,认为只要医德培养抓好了,医学技术自然而然就上去了;二是虚化职业道德教育,认为医学专业技术高就是医德好,就是有高尚的职业精神。这两种片面性认识也存在于医学职业精神培养的教学过程中,表现为两个方面的课程教学缺少关联性,德育教师和专业教师的教学内容缺少互融性。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教师没有医学行业工作实践经验,在教学中脱离医学行业实际;专业课教师只讲专业理论和技能内容,不讲医学人文知识和思想政治道德,专业课教育与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没有衔接,缺乏沟通,没有形成合力。

2.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注重培养医学生自我认知与主动实践能力的相结合。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包括认知和实践两个环节。“认知”是对医学职业精神的正确清晰认识,“实践”是对医学职业精神的主动践行。只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认知”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既是医学职业精神培养的基本途径,又是检验职业精神培养实际效果的标准。考查学生通过培养教育是否能主动自觉地践行职业精神,既要看学生在校期间的品行,更是要看学生毕业走向社会成为医务工作者之后的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和对医学事业的贡献,这是职业精神培养的终极目标。把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仅仅理解为理论知识的灌输和传授,停留在课堂授课和理论讲解上,脱离实践,不面向未来、不注重将来的实际表现,就会出现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相差很远的后果。因此,紧密结合医学实际,面向未来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是对自我认知与实践有机结合要求的充分体现。

3.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注重教师引导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职业精神培养的终极目的是将职业精神内化为医学生的品质,物化为医学生的自觉行为,培育出医学生践行国家、社会和职业要求的自觉精神和人生态度。高校职业精神教育要以教师指导和引导为主。指导和引导要通过课堂理论教学、榜样感召、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循循善诱地感化和启发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医学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念。教师要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和渊博的知识告诉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做什么、怎样做是正确的,让学生能够辨别并自觉实践。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身教必须与言教统一起来,教师不仅要讲清医学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念,而且要用自己的行动实践医学的核心价值观念。具有崇高职业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教师,能够感召学生,被学生自觉效仿,对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和成才起着巨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职业精神培养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医学生的自我教育上,要为医学生营造浓郁的职业精神教育氛围,用医学事业的崇高、用医学先辈和教师的伟大人格、用身边榜样的示范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励学生,深化其对医学职业精神的认识。引导学生自觉地投身医学实践,服务社会、服务患者。

三、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模式及途径

医学职业精神的培养教育既离不开传统的教育模式,又必须结合当前我国医学教育和医学行业实际在传统模式上进行创新,要探索实际效果显著的教育途径。课堂理论教学、校园文化、基地建设、社会实践“四位一体”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模式是对医学院校多年来教育实践过程不断探索的总结,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最重要和效果最显著的教育模式。 转贴于

1.落实以“五个结合”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医学职业精神的培育教育是从课堂开始的。医学职业精神的理论和内涵要在课堂教学中讲解,著名医学家的高尚道德境界、医德高尚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和事例要在课堂上传达,因此课堂教学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起点和基础环节。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是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只有理论与实际紧密相连、有机契合在一起,医学职业精神的概念理论才能被学生接受,课堂教学才能起到打好基础的作用。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要在课堂教学中取得实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五个结合”,即:医学职业精神教育与医学的优良传统相结合、与当代医学发展的特点相结合、与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学生身边的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相结合、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与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按照“五个结合”的要求,在以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为目标的教学中,德育课教师必须用大量具体、生动的案例,讲中外医学的道德传统,讲医学史上著名医学家的高尚道德境界,讲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道德进步的内在要求,讲循证医学的道德内涵,讲学生身边优秀医务工作者和教师的事迹。要用医学伦理学的观点分析医学行业社会热点问题,解答学生关心和思考的医患关系问题。在以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医学研究方法为目标的医学思维方式教学中,医学专业课教师要传授贯穿在医学发展历史中的科学精神,传授科学思维对医学家成就的指导作用,传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外、古今医学大家严谨的科学态度、扎实苦干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要让学生在教师准确、清晰、生动的讲述中,心悦诚服地接受医学职业精神。

2.大力开展以弘扬医学职业精神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医学职业精神的本质是医学文明和文化的传承,而医学院校校园文化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外部条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浓郁的春雨润物般的医学职业精神氛围陶冶学生的心灵,对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至关重要。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突出弘扬医学职业精神为核心,如果偏离了这个核心,校园文化就会流于“通俗大众化”,没有了医学职业精神所独具的特色精彩和灵气。

校园文化建设从形式上分校园校貌次生环境和人文文化环境两个方面。校园校貌次生环境建设要从校区规划建设开始考虑,结合医学行业既要传承祖国医学历史的悠久古老、技艺精湛,又要展现从医人员持重、端庄、亲和、阳光、敬业、求实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要对教室、实验室、图书馆、报告厅、宿舍、纪念碑园及校园亭院绿化等进行医学氛围的规划建设思考,如建立医学广场、医学家塑像群、医学家事迹长廊、医学家名言画像碑林大道等,让学生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一种切身的医学气息氛围和深厚的医学文化积淀。人文文化环境建设要在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与形式上充分体现医学职业精神特征。要充分发挥利用橱窗、网络大力宣传或编写医学家事迹教材宣传为医学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古代医学家,如扁鹊、华佗、李时珍、张仲景等,以及现代医学家的事迹与职业精神,宣传他们在中国医学史上医德高尚、妙手回春、治病救人的故事,让他们的崇高职业精神永远在校园中流传,教育在校学生,激励全体学生。此外,每年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举行“崇尚医德,献身医学”主题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知识竞赛、以医学道德为主题的辩论会、医学技能比赛、学术活动、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等。通过此类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思想上树立崇尚科学,崇尚医学,追求真理的精神,营造争做先进的学习氛围。

职业医学论文范文5

【摘要】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在保证教材理论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本着“必须、够用、实用”的原则,使宠物医疗专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不断适应时展的需要,适应更多更好的培养宠物医疗专业人才的最终目标。理论教学部分与实验实训技能、实践实习考核等课程实验实训内容从传统的教材体系中分离出来,归类到实践技能教材建设之中,把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实践教学部分独成体系,为学生毕业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创造条件,同时也为自学宠物医疗专业的社会有识青年开辟一个职业技能的学习平台。除公共课外,把专业理论教学分为专业基础课理论和专业理论课程两部分,共开设19门课程,总计816学时。其中,专业基础理论9门课程(必修课程6门、选修课程3门),350学时;专业理论10门课程(必修课7门、选修课3门),466学时。

【关键词】高职高专 宠物医疗 理论教学 课程设置 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250-03

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是随着社会需求、在继承传统的畜牧兽医专业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新专业和热门专业。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的开设在国内为数不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宠物医疗专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其理论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模式等研究,在前期“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理论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模式的研究”和借鉴兽医专业教学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对课程的综合与整合、加大实践教学比例、突出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的培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优化公共课、调整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等研究中得到确认,明确了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基础课程600学时,专业课程780学时(含专业基础和专业选修课程390学时),总学时为1380学时。其中,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理论课程为816学时,实验实训技能课程为564学时。

1 宠物医疗专业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高职高专的教育发展仍然处在探索前进阶段,特别在高职高专院校新建立的专业表现的尤为突出。目前,宠物医疗专业仍然延用畜牧兽医传统专业的课程设置模式,特别是国内高职高专院校对宠物医疗专业教材开发建设的比较少,有些已经出版的高职高专宠物医疗专业的教材往往是高职高专兽医专业教材的翻版并存在内容重复现象,而且已有的宠物专业教材的种类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有些出版社出版的宠物医疗专业的教学参考书又不能符合高职高专宠物医疗专业教材的规范,不能突出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如下几方面:

1.1 课程设置留给实验实训课程教学的比重不足

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原则,没有充分按人才定位的培养目标、职业岗位群所需能力及专业特点来确定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对高职高专教材的“必需、够用、实用”的尺度把握不够,普遍来讲宠物医疗专业的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理论课教学比重偏大,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区别甚小,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教学,留给学生实践性课程的比重严重不足。从培养目标来看,实验实训技能课程的缺失主要存在于两方面:一是先进技术项目训练不够,不能与企业技术应用保持相对的一致性;二是训练量不够,不能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

1.2 理论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存在缺陷

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或多或少地延续了原来的畜牧兽医教学传统,不论在教材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都较保守,开放程度不够,不能紧跟时代的脉搏,对社会人才的需求缺乏预测性,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缺乏定量、定性分析,对未来职业岗位能力的确定存在很大的模糊性。仅就教材建设而言,有些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采用普通本科院校教材或在中等职业学校教材中增减一些内容即可,课程设置也大体相差无几,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学生能力的实用性并未真正得到体现,不适应适用型人才的培养。目前,宠物医疗专业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内容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1.3 教材建设落后于国家职业认证标准体系

目前,已有的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的教材与国家职业认证标准体系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不符合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学生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没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合理地进行专业教材职业技能方面的建设开发。

2 宠物医疗专业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的探讨

2.1 课程设置的探讨

按照教育部提出“重在改革,重在建设,重在办出特色,重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原则,重视教学条件建设,重视专业教学改革实施状态和改革的积极性、创造性,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实际效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部有关高等职业教育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和实践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根据社会对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人才的需要与几年来的教学研究实践,通过课题组成员的系统研究,确定宠物医疗专业的课程设置:

2.2 公共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内容

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的公共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内容,按教育部和高职高专院校所在教育部门的统一要求,结合各高职高专院校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在普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大体规定其总课时原则上不超过630学时,必修课程540学时,选修课程90学时。公共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的内容如表1。

2.3 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内容

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内容,按照教育部有关教材建设的要求和“必需、够用、实用”有度的尺度,把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课程单独提炼出来,形成了9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材,其中必修课程6门,选修课程3门。为了便于实践教学独成体系,把传统的教材理论教学部分与实验课程教学部分相分离,把实验、实训课程内容归类到实践技能教材建设之中,形成新的教材建设体系。同时,也为自学宠物医疗专业的社会有识青年开辟了一个职业技能的学习平台。

宠物医疗专业9门专业基础课程总课时600学时(含专业基础选修课程150学时)。其中,专业基础理论课程350学时(含专业基础选修理论课程100学时),专业基础实验实训课程250学时(含专业基础选修课程50学时)。宠物医疗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内容如表2。

2.4 专业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内容

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内容,按照教育部有关教材建设要求和“必需、够用、实用”有度的尺度,把专业课程的理论课程单独提炼出来,形成10门专业课理论教材,其中必修课7门,选修课3门,同样把各门专业课程中的实验实训课程教学内容归类到实践技能教材建设之中,形成新的教材建设体系。同时,也为自学宠物医疗专业的社会有识青年开辟一个职业技能的学习平台。

宠物医疗专业10门专业课程总课时780学时(含3门专业选修课程210学时)。其中,专业理论课程466学时(含专业选修理论课程116学时),专业实验实训技能课程314学时(含专业选修课程94学时)。宠物医疗专业理论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内容如表3。

2.5 理论课程教材建设内容的探讨

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教育在教材建设方面必须实现新的突破,建立以职业或技术岗位群所需理论知识为核心的专业理论教材体系,在教材建设中根据不同课程对专业理论的要求,在基本保证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本着“必须、够用、实用”的原则,精选精编教材内容,做到重视基础,突出应用,反映前沿。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完善宠物医疗专业理论教学体系与教材建设,在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博采众长,抓住特色,与时俱进,实现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教材建设的重大突破。

2.5.1 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材建设内容

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建设内容的建立,是多年来课题组15个高职高专院校任课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总结课题组成员自2005年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和2007年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两轮教材的基础上发展、完善起来的。课题组对宠物医疗专业的9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教材建设内容的适用性、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撤减课程的重复内容、增加了对专业课程有益的必要内容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论证,制定出了宠物医疗专业的9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材建设的编写大纲及主要编写内容(详见附件1)。

2.5.2 专业理论课程教材建设内容

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的专业课程教材建设内容的建立,同样是经过总结宠物医疗专业几年来的临床教学实践,本着宠物医疗专业理论教学的专业课程教材建设“必须、够用、实用”的原则,认真分析、结合宠物医疗行业的实践发展需要而发展、完善的。课题组对宠物医疗专业的10门专业理论课程的教材建设内容的适用性、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撤减课程的重复内容、增加了对专业课程有益的必要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论证,制定出了宠物医疗专业的10门专业理论课程教材编写大纲及主要编写内容(详见附件2)。

2.5.3 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理论课程教材建设特点

以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教育体系为指导,依据教育部高教[2006]16号文件的有关精神,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理论课程教材建设方面,突出了以应用、适用技术为主,充分考虑到了教材与教学的紧密结合,重点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的教学特点,充分发挥各门专业理论课程教材在宠物医疗专业的地位和作用,体现出在专业教材建设的编写思路上有所创新,在编写结构上简略清晰,确保了教材的前瞻性、创新性、实用性。

3 理论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的结论

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理论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的研究,主要从整合宠物医疗专业的课程设置,理顺宠物医疗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材的内容与衔接,撤旧增新,避免教材资源浪费与教材内容重复的角度出发,使教材建设达到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应有的课程设置的要求,在教材的内容上符合当今宠物医疗专业理论教学课程体系的发展需要,在保证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本着“必须、够用、实用”的原则,使宠物医疗专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不断适应时展的需要,适应更多更好的培养宠物医疗专业人才的最终目标。

为了把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的实践教学部分独成体系,我们把宠物医疗专业理论教学部分与实验课、实践技能、实训课程内容从传统的教材体系中分离出来,归类到实践技能教材建设之中,便于学生毕业后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创造条件。同时,也为自学宠物医疗专业的社会有识青年开辟一个职业技能的学习平台,即形成了新的实验、实训技能教材建设体系又与宠物专业理论教材建设相互衔接、相互配合,其目的是建立一个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技能为核心的,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通过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的研究,为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具有时代特色的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科目,能顺利通过农业部和国家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的审定,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与实践验证佐证。

参考文献

[1] 凌云.李尚群等.高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原则的研究与实践[R].湖南农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04年5月.

[2] 耿明杰.王润霞.王晓典.高教科研2004.畜牧业高等职业教育应对WTO的策略研究[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

[3] 吴学军.郑翠芝.高教科研2004.黑龙江省畜牧业高等职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

[4] WTO与畜牧业[J].王晓典.黑龙江畜牧兽医.2004年第07期.

[5] 丁岚峰.闫庆健.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理论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模式的研究[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8年08期.

职业医学论文范文6

职业伦理[1]是关于从事一定职业的群体或个人所应具备的总体性的伦理规范和价值要求,是蕴含在人们职业活动中的伦理关系、伦理意识、伦理准则与伦理活动的总和。医学期刊编辑职业伦理是对于从事医学编辑工作的群体或个人的一些总体性的价值要求。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从社会伦理学的角度分析,职业伦理是一种特殊的伦理立法,由其确立职业的伦理规范及价值观问题。他告诉人们在从业过程中,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人生观、职业观,应该如何评判自身行为规范的真与假、对与错、合理合法与违纪违法、高尚与卑劣等等。伦理学在医学研究领域,对医学临床和科研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对医学专业期刊的编辑工作也产生了影响,对于医学编辑职业伦理的探讨就是这一影响的体现。

医学期刊编辑工作中如何适应形势的变化,按职业伦理学要求进行日常工作,从而推动我国医学编辑职业走上符合伦理原则的良性发展轨道,并促进医学编辑职业与国际接轨,是医学期刊编辑工作者面临的新问题。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医学编辑,职业伦理正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1.医学期刊编辑的职业伦理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医学编辑的道德问题

医学编辑职业伦理是医学编辑从业者对具有总体性的社会伦理和社会主导价值观的遵循,其与职业道德的个体性和主观性形成了对照。在社会化和市场化趋势日益凸显的现今社会,对于职业伦理的要求较之职业道德,将更为迫切和必要,因为职业伦理与职业道德相比更加全面和具有操作性。在以往的认识中,我们都认为医学编辑工作的职业性质与业务操作是两个认识范畴,在由此产生的医学编辑职业道德规范中,奉献美德是编辑专业特点所要求的工作态度和道德境界。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但是如果我们把奉献美德这种主观评价当做编辑职业道德的核心精神来强调的话,恰恰忽略了编辑职业道德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应强调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职业观念。医学编辑职业道德的核心精神不能游离于其职业性质,由于社会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决定编辑职业行为的因素很多,比如说选稿、定稿的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因素不单是从稿件、工作本身而来的,单从奉献这个角度从职业道德上评价其伦理是非,既有失公正也脱离实际,同时对医学编辑的职业化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那么,职业伦理作为一种特殊的伦理立法被我们认识,就是要告诉我们不能单从职业道德这个主观层面上确立职业的伦理规范及价值观问题。职业伦理存在的必要性恰恰在于着力解决职业领域内的伦理失范和价值混乱问题。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由于编辑职业的特殊性质,在编辑职业道德上强调社会责任意识才是首要的。时下医学编辑职业面对的道德困惑很难回避,针对医学编辑职业道德的社会指责明显增多,这一问题引起我们对编辑职业道德的反思,强调以社会责任意识为核心的编辑职业道德和以职业伦理为准则的操守观念,有助于增强编辑人员自我制约的能力[2],促进医学编辑、作者、相关医学专业领域的人员正确认识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医学编辑的职业道德。

2.医学期刊编辑职业伦理的构建有利于促进医学期刊编辑对职业角色的定位

职业伦理从社会意义的角度提出要求,是它的基本定位。把从业者视为按照职业来加以区分的特定的社会角色,并在此定位基础上对其权利与义务作出规定,这样来说,职业伦理其实就是角色伦理。作为角色伦理的职业伦理,必然要求明确依照职业来区分的每个社会角色的“名分”所在。“名分”可以看做是“名”与“分”的统一。医学编辑对职业角色的定位其实就是对这种“名分”的明确。对于医学编辑而言,名是医学编辑行业和岗位,分是医学编辑的职责和义务。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名分就是要求医学编辑须恪守医学编辑的行为规范和伦理准则,要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清晰的定位。确定医学编辑的角色伦理是医学编辑工作者确定自己工作定位,从而更好地开展工作的基础。只有将编辑人员的操守和自律意识,上升到职业伦理的层面,使它形成一种明确的编辑职业道德规范和准则,才会决定其道德实践的效果[3]。也就是说只有我们的医学编辑真正职业化,真正把医学编辑工作作为一种有法可依、有德可依、有职业操守和职业伦理需要遵守的职业,我们才能在此基础上促进其职业及事业的发展,同时对其工作及其职业道德进行评价。超级秘书网

3.医学期刊编辑的职业伦理有利于医学编辑职业行为的标准化建设和医学期刊编辑的素质培养

一般认为,编辑工作是一种技术行为,然而随着社会及科学的发展,医学编辑的职业行为已不能单纯考虑技术的问题,这是对医学编辑的职业素养的要求。从医学编辑从事的组稿约稿、选稿定稿、审稿复审等各个日常行为中已经体现出对于伦理学的一种需求,针对医学编辑人员日常工作过程中应遵循的伦理学原则,有论者[4]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指出了这种需求的重要性。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这种需求要求医学编辑的日常工作行为既是科技伦理与职业伦理的统一,又是医学道德和编辑专业道德的统一,这种素养的要求是医学编辑职业化及其职业精神的体现,这就需要我们在医学编辑职业伦理的框架下使医学编辑职业行为进一步标准化,而这种标准化并不单纯是指操作规范那么简单,它取决于以社会责任感的编辑原则立场和独立思考精神等等为内容的职业核心。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另外,通过对医学编辑职业行为的标准化建设,对医学编辑职业伦理的认知,还有利于医学编辑的素质培养。编者的编辑过程在期刊操作中至关重要[5],医学编辑职业的特殊性和医学期刊编辑工作对于整个医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会使编辑人员产生一种能维护其职业尊严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的源泉就是编辑职业道德所体现的高度社会责任感,也正是职业伦理存在和构建的意义所在,更是医学期刊编辑的素质培养的核心。

〔参考文献〕

[1]赵一鸣.医学伦理学与期刊审稿和编辑工作[J].中华眼科杂志,2006,42(1):68-70.

[2]林君雄.编辑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J].中国编辑,2007,6(1):26-29.

[3]陈阳凤,梅莉.中国编辑职业化考[J].出版发行研究,2000,16(5):29-30.

职业医学论文范文7

当前人类健康观念相对于以往有了变化,社会对医学类学生除了在专业技术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医德等综合素质。但大学语文教学中主要借助工具,这种方式急剧降低医学生语文素养,因此改革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是必然趋势。首先改革教学是学生完善自我人格的需求;如果不培养医学生美育或健全人格,会造成思想上的迷茫和精神上的空虚。可以说不管任何专业都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正确的人生观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其次完善知识结构需要是改革大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医学生的主要任务学习医学技能,如果长期沉浸在医学专业领域中而忽视外界美好事物,会逐渐降低对社会的期待。医学教育专业教育要结合人文教育,以便在未来就业中满足患者及其家属心理及文化等方面需求。

2教学改革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现状

目前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忽略人文性,一度将大学语文教学变成书写医疗文书课程,特别去强调书写规范性,进而凸显工具性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弊端,学生的人文情感和人文关怀长期以往都会受到影响。在讲解方式忽略从宏观层面分析文选的深层含义,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由于高职院校在改革基础类课程方面没有花费较多的精力,导致多数教师停留在占据课堂主体地位的层面上,依旧实施“填鸭式”教学,不论学生是否有语言表示愿望,课堂气氛沉闷。

3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措施

3.1更新教学方式

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不同的点在于前者更具有理论性和自由行,教书会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传授知识。而改革后的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在教学方式上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1)讨论式;传统教师模式造成学生思维模式统一化,依靠死记硬背学习知识。目前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教育所崇尚的最高准则。大学语文可以借用此方法由教师提出问题或鼓励学生提出与他人不同的意见,以此探寻新的思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2)讲座式;语文课程内容较为广泛,不像医学知识有严谨的体例和程序。所以,可将医学类大学语文划分为独立部分,如应用文写作、文学欣赏、阅读与演讲,适当可举办相应的讲座,由此一来,不仅对教师专业特长满足了学生求知欲望,还能缓解医学生在专业课程方面的负担。

3)体验式;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网上开设各种专题讨论论坛,参加文学社团,促进其将课程内容扩展到日常生活中。借助某项具体活动实现完善自我和走向社会的目的,增强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有利于塑造学生灵魂。

3.2教材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使用的是国家规划教材,只有少数学校使用自编教材。其中部分学生所编著的教材中仅有现代文学作品和古典文学作品,忽视了学生职业语文能力和写作知识、技能的训练。所以,改革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针对学生专业特点精心编写教材。首先教材要具有实用性;高职大学语文教材要适合职业能力需求,尽可能的贴近生活。高职院校就以培养学生实用性技能为主,对此其语文教学应倾向于实用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其中写作培养一方面考虑到学生今后就业应聘,一方面考虑到学生医学实验报告和医学论文的写作指导,为学生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口语训练重点培养学生该如何用语言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在教材内容上要是适当的增加优秀的文言常识及医古文,即能突出大学语文特色,还能与学生专业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其次教材要有针对性;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材忽略了不同专业所需语文学科内容和高职生学生职业特点。因此,教材编写要基于满足学生各自职业发展需求和体现专业特点。此外还要将语文工具性结合人文性,内容中实用写作、口语交际和具有典范性的文学作品要占据相同比例,让学生在接受文学熏陶的同时增强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

3.3教学要结合学生职业道德及职业能力

职业医学论文范文8

论文关键词:中等 中医 教育 培养模式 职业本位

论文摘要:21世纪,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应当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本位”作为本质特征.为此,本文根据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遵循反思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科学性原则,论证了中等中医药教育自身的专业结构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质量保津体系,从而构建中等中医药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1问题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中等中医药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办学理念实现了脚‘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迁移。21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应当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本位”作为本质特征。为此,中等中医药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本位”,力争与中医药行业实际需求接轨、与用人单位实际工作接轨、与国家执业资格认证接轨,把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作为构建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目标,形成中等中医药教育自身的专业结构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

2目标定位

国际职业教育思想的演变经历了从知识本位、能力本位到职业本位。知识本位是重学术、轻技术,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日益显露出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无所适从.能力本位以获得岗位操作能力为目标,提倡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体系。但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在教育目的上,存在着重视行为、忽视品德的倾向;在教育方法上,由于强调针对具体工作进行培训,使日后的职业迁移和继续学业受到影响。因此,能力本位又逐渐被素质本位、人格本位的职业本位所取代。

职业本位主张职业教育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中心,以职业岗位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需求为标准进行职业教育的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估。是一种以人为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新理念。以人为本在教育中就是以生为本,在职业教育中就是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终身发展为教育的根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就是以学生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对从业(或执业)人员的素质、能力需求为导向,使职业教育面向市场、面向职业需求,提高就业率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职业本位的特征:①职业本位的培养目标符合学生职业生涯所必需的素质和能力的需要,能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②职业本位不仅重视能力,而且重视素质,比能力本位有了更丰富的内涵:③职业本位直指职业,比能力本位更有针对性。中等中医药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为此,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定位为:以中医药岗位需求为标准,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主义中医药事业发展需求,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熟练操作技能的技能型、服务型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3指导原则

构建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遵循反思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科学性原则。这四项原则是彼此关联、整合、互补的,应坚持并贯彻于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

3. 1反思性原则

要构建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首先对历史上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中等中医药教育研究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或“自知”或“自识”,在反思中形成自觉意识,逐步摆脱依附性或从属性,提高中等中医药教育的自我意识水平或自主性水平。反思性原则的基本要义在于为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寻求新的生长点、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中等中医药教育研究,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都在积极地进行,但反观其研究过程却不难发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简单移植与套用式研究、经验总结式研究等研究过程,这些研究都缺乏反思旧范式与创建新范式的变革精神,且在专业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的探讨也不够深入。为此,21世纪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该以20世纪我国的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回顾与反思为起点,并通过反思使中等中医药教育的“自主性问题”凸显出来,并促进中等中医药教育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

3. 2实践性原则

我国目前的中等中医药教育研究仍然是理论性研究偏多,实践性研究不足,且实践性研究大多使用理想化或标准化模型,忽视了中等中医药学校学生的实际状况,也忽视了新时期中医药行业或岗位的实际需求.因此,21世纪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结合中等中医药学校学生的实际状况,根据新时期中医药行业或岗位的实际需求设计实践研究模型,进行‘现实的”实践性研究.坚持实践性原则的目的就是使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通过实践性研究既成为“现代的”又成为“中国的”,由“近代化”的移植转向“现代化”的重构,由“西方化”的套用转向“中国化”的再生。

3. 3创造性原则

21世纪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既需要有宽厚坚实的中等中医药教育实践与改革的经验做基础,也需要有一系列有关中等中医药教育的专题研究做支架,更需要有中等中医药教育理论及方法论的创造性突破。坚持创造性原则就是要从现代中等中医药教育实践与改革的经验中提炼与升华:从中外职业教育史中反思地总结;从中外职业教育比较研究中摄取有价值的内容。

3. 4科学性原则

反观目前的中等中医药教育,不难发现,尚存在着科学性不强的问题。换言之,中等中医药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严重不符,中等中医药教育实际存在中那些不能被实证科学所包容的成分却被那种狭义的中等中医药教育理论研究所忽视、所膺越。因此,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正确理解中等中医药教育的真正含义,注意避免将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狭隘化和片面化.坚持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科学性原则就是要保持中等中医药教育存在的完整本性.中等中医药教育存在既具有物性也具有人性;既具有社会性也具有个体性;既具有必然性也具有偶然性。因此,我们构建的21世纪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就应该是物之学与人之学、社会之学与个体之学、规律之学与现象之学的对立统一。

4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构建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培养目标为依据,学生为中心,突出中等中医药教育的特点,以职业为本位,理论联系实际,充分体现‘实用为本,够用为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教育、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以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核心设计中等中医药教育自身的专业结构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

4. 1职业生涯设计

职业生涯设计是根据职业发展需要和学生实际,制订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过程。中等中医药教育应当包含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教育、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职业的强烈追求和向往,是人们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构想和规划。中等中医药学校的学生树立职业理想、确立自己的职业定位是非常必要的.为此,中等中医药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教育,鼓励学生将职业转化为一生奋斗的事业,并引导对职业认识有偏差的学生,真正理解‘适合自己的职业就是最好的职业”,形成对职业的兴趣,确立实事求是的职业理想,以指导学生确立职业目标。

4. 2建立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等中医药教育的专业结构体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诊疗服务需求的变化,中等中医药教育要进一步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使专业建设向“实用型”技能型仿向发展.在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既考虑中等中医药学校现阶段的具体情况,又考虑中等中医药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既考虑学科、专业优势,又兼顾当地社会经济及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首先,根据农村卫生工作中的实际需求,将传统的中医专业调整为“实用型”的农村医学专业(中医专门化),毕业生通过参加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获得在乡(镇)、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中医诊疗服务的资格,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专门人才。其次,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要,设置中医相关技术类专业。①中医技术类专业:针灸推拿技术、中医康复技术、中医保健技术(保健刮痴技术专门化和足保健技术专门化);②中药类专业:中药、中药制药技术、中药炮制技术、中药栽培技术:③护理类专业:中医护理、中西医结合护理。逐步建立较完善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等中医药教育的专业结构体系,为各级各类中医药机构或行业培养从事中医及中医相关技术服务的、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实用型、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4. 3建立“任务引领”型中等中医药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

随着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对中医药岗位的知识能力有了新的要求,现代中医药行业中最需要的是既有专业技术理论水平又有较高操作能力的人才,这样规格的人才恰恰是目前中等中医药学校所难以培养的,所以传统的学历教育、改良化的中等中医药教育和原有的技术等级标准已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中医药岗位.为此,建立中等中医药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要以逆向设计原理为指导,根据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中医药行业的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分析,制定教学计划和设计教学环节。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设计时,要根据中医药岗位的具体功能、作用及其必须完成和处理的事务以及所需的业务能力与技术操作能力、必备知识,结合中等中医药学校学生的认知前提,设计教学单元;若干教学单元组成一门课程;若干个相关教学课程组成一个教学模块,这些课程模块和必需的文化基础课程及人文素养课程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和相应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从而建立“任务引领’,型中等中医药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

4. 3建立“职业本位”的中等中医药教育的教材体系

建立职业本位的中等中医药教育教材体系,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遵循反思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科学性原则,结合中等中医药学校学生的实际状况,依据新时期中医药行业或岗位的实际需求,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现时代性及先进性,形成自成体系的‘理论一实训一训练’住位一体的中等中医药教育的教材体系。理论内容紧紧围绕“目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前提,主要介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实训内容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并将实训内容直接插入相关的章节,以实现实训内容和过程与岗位实践内容和过程“零距离”;训练内容以基本知识的实际应用为主线,以提高学生工作能力为核心,训练题型多样化,且与国家执业资格认证考试试题相匹配。同时,教材中应穿擂‘知识链接”,其内容是课堂知识的外延、补充和发展,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5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体系

5. 1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

构建21世纪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点是以职业为本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而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落实,为此,中等中医药学校在教学方法上要突破以往的以讲授法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将讨论法、实验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教学、模拟教学、角色体验等形式结合起来,并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教学手段,采用互联网、CAI课件等多种信息传播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技能训练,建立以提高职业素质和能力为宗旨的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管理上要突破以往的以行政管理为先导的管理理念,将现代企业管理中脚目标管理”引入教学管理之中,将总目标、局部目标和个人目标与各专业学科、教研组和教师结合成为一个整体,依据目标进行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教学管理的实效性,形成‘教师一教研组一专业学科’墩学常规目标管理体系.

5. 2建设高素质脚双师型,’#师队伍

目前,中等中医药学校面向市场、以职业为本位、培养技能型、服务型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的最大难题是教师不适应.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结构不合理,文化基础课和理论课教师的比重较大,实训教师的比重偏小;二是部分教师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陈旧,对中医药行业发展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学习不够;三是专业课教师缺乏实践技能,不会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能教会学生谋生的一技之长.要解决这些问题,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师队伍是根本的途径.首先,中等中医药学校要优化师资结构,引进高学历、高技能、高素质的教师,针对专业设置的需要,合理配置师资力量.其次,要引导、鼓励教师更多的参与岗位实践活动,把参与岗位实践活动作为教师进修的必修课,定期安排教师深入各级各类中医药机构或行业,了解新信息,掌握新技能,以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第三,要重视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重要作用.兼职教师既可以缩小中等中医药学校与社会、中医药岗位或行业的距离,又可以优化当前中等中医药学校师资结构和解决“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第四,建立和完善中等中医药学校教师考核制度、职称评审制度和激励机制,将州双师型”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和目标要求,促进教师从理论型向“双师型”转变。

职业医学论文范文9

在医药类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专题教学法是由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所面临的处境决定的。目前大学语文教学课时极其有限,甚至在某些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根本未设置该门课程,即使开设了这门课程,教学效果却不是非常明显。出现这种状况,究其原因大概有三:其一,是由重专业轻人文的思想意识导致的。在职业教育中《大学语文》教学学时极其有限,尤其是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由于其专业特色较为显著,且毕业生医学知识与医疗水平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这决定了社会对毕业生的专业基本功、业务能力的要求较之其他专业性高职高专毕业要高得多;因而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将教学重点放在了专业教学与技能操作的实训课上,严重忽略了人文公共课程。这就使得《大学语文》课程的课时一减再减逐渐成为豆芽课中的小小豆芽课,嚼之无味,弃之可惜;其二,由于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示范评估带动了专业建设,新专业的开发产生了很多新课程,新课程课时的新生又加剧了大学语文课与专业课课时的矛盾,结果是使得原本课时就极其有限的大学语文课雪上加霜;其三,高职高专医学生主观因素决定的。医药类高职高专学生除了护理专业学生80%以上为文科生外,其余专业如中医学、针灸推拿、药学等学生大多是学理科的,临床医学、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等专业学生100%是理科生。高职高专院校原本录取的是高考末端的考生,更何况是理工科性质的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语文素质以及相关的人文学科的知识结构更是残缺不全。医学生吸收文学知识与掌握赏析技巧就显得非常吃力,而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是区别于中学语文教学重在提升医学大学生的文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但他们现有的知识储备与领悟能力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兴趣,致使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此外,医学生大多志在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学习重点放在了专业课的学习上,大学语文课不过是点缀而已调解一下专业学习带来的疲劳之苦罢了,甚至是一剂安眠药而已;其四,大学语文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未达到育人的目的。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语文课未与医学生的专业特色结合起来,对医学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结合起来;其五,大学语文任课教师,因该门课程的边缘化处境而影响其教学的积极性。总之,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出现了课时少,教学效果不理想,从而呈现出极度边缘化的状态。欲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应该从实际出发,改革教学方式,将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与医学生职业素质紧密结合起来,采用专题教学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语文培养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2医药类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专题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2.1结合医学素养确立医文兼容的专题

目前,以培养医学生职业素质为教学目标实施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的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为数不多。以我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为例,探讨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及其研究。我校自2013年以来对大学语文教学进行了改革,大学语文实施模块化教学,将教材内容与医学生素养结合起来,从敬畏生命、磨砺意志、仁爱、理想等七个方面将教学内容归纳为七个模块,即热爱生命、磨砺意志、爱之华章、放飞梦想、职业情怀等,将教材命名为《医学生文学素养教程》。这种医学生素养+选文的模块化教学,颇为类似于专题化教学,可谓是对沉默已久、按步就班的大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大改革。我认为这仅仅是开始,尚需深入地探讨扎实推进。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效果是否明显,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医学生对应岗位所必备的职业素养与选文的准确性两个方面。因而,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在制定大学语文教学专题时一要考虑覆盖全部专业学生,设置与中医学、药学、临床医学、护理、医学技术等专业学生所具备的相关职业素养相适应的所有模块,编入相应的选文,这样教师在与不同专业学生上课时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每一专题首先要全面准确阐述专题内涵、目标、方法,然后恰当适量选择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在选择文学作品时不能够因教材编写者个人的喜好而集中在某一方面,比如说有些编者专业特长为古代文学或现代文学,选择文学作品时便侧重于古代文学或现代文学的作品,使得学生营养不全面。笔者曾围绕“你喜欢哪一种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你喜欢哪一阶段的文学作品(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做了一个调查,据统计在200名调查对象中,有70%学生喜欢小说,有80%学生喜欢现代文学。这是学生的心声,编写教材,确定教学内容及选文必须要适当考虑这些因素。专题既要体现出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又要精选恰当地、紧贴学生实际与专题主题相符的选文。笔者认为可将医药类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提炼为以下几个专题:一是医德;二是医术;三是医患沟通;四是医学科研;五是文化素养等五个专题。围绕五个专题,选择与各个专业相关的范文,比如医德医术专题,可选孙思邈名篇《大医精诚》,以供相应专业学生的学习。

2.2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得以实施的途径,科学的教学手段对教学效果的提升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确定医德医术、医患沟通、医学科研、文化素养、职业素养等五个核心专题基础上,针对具体专题教学时,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可以采用分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两种教学手段交替使用,相得益彰。

2.2.1研讨法

研讨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专题搜集相关材料进行甄别、分析、提炼以及融合自己的思想重组知识结构,以分组讨论,个人发言、辩驳,小组代表发言等形式,可形成书面的小报告、论文等成果。专题研讨,必须紧密结合医学生专业特点与医学生职业素养。比如“医德医术”专题,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选文《大医精诚》时,引导学生搜集当代德艺双馨的名家名篇,或是简报,或是电视、电影片段,或是文章等题材来源不限,形式多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进行辩驳、论证,得出“要做大医,不做庸医;要做大医,必要精诚”的结论,诱导学生树立崇高的医德,炼就扎实的医术。

2.2.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较为常见的教学手段,给学生以直观而鲜明的印象。教师围绕专题让学生搜集相应的案例,或者教师抛出案例。这些案例或是例文,或是教师口授,或是视频短篇。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分析这些案列,启发学生思维。

2.2.3情景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