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化学科学集锦9篇

时间:2022-11-29 10:15:13

化学科学

化学科学范文1

英文名称:Scientia Sinica Chimica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4-7224

国内刊号:11-5838/O6

邮发代号:80-20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0

期刊收录: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百种重点期刊

中科双高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化学科学范文2

一、我的教育理想

刚上班时我将“职业是谋生的手段,事业是进步的阶梯”,作为座右铭压在办公桌的玻璃板下,以此激励自己,把教育事业当成终身的追求。

在现实通往理想的道路上,我满怀信心的迈出了第一步:看书查资料,从一开始就脱稿授课,做到心里有数。这在当时也是自己值得骄傲的一个方面。在拼命把化学知识灌输给学生的同时,我还想让他们知道“单纯的热爱是毫无用处的”,我们热爱生活,如果没有能力创造生活,丰富生活,只喊热爱是无用的,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你的热爱才能更有意义。

这个观点在起初的学生中还能有一点共鸣,但随后就被“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的喊声湮没了。每年联考之后,是老师们评论最多的时候,有人说“某某”学校为了提高分数,对学生的作弊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唉,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沦丧?还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二、理想在现实中渐行渐远

我心中的教育在现实中已不复存在。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平淡的不能再平淡。然而几则新闻使我平淡的情绪变得沉闷起来。有一大三学生把浓硫酸泼到了动物园狗熊的身上,说是在做“试验”;一初三男生把浓氢氧化钠溶液泼到同岁的堂姐脸上,因为不满堂姐学习好,长辈们经常夸奖堂姐而说他淘气。还有新闻报道说南京某大学学生下毒杀害自己的室友等,诸如此类的消息。真不知道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真是“有才无德,不如无才”。化学知识在他们手里成了伤害的工具,作为化学教师的我即感到气愤又感到伤心,同时开始思考“化学教育”究竟该教给学生什么?只是化学知识和化学方法吗?思考归思考,现实让我每天像陀螺似的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教师累、学生累、家长累,社会效果不好,真不知道这种局面何时能够结束。

三、沉寂水面上荡起的涟漪

新课程改革在沉寂的水面投入了一颗石子,荡起了层层涟漪。课程目标中设置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老师和学生们似乎看到了希望,期待教育局面能得到改观。但是,学生的成绩考核中只能体现前两个目标,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得不到体现,因此,这一目标便成了“优质课”和“赛讲课”的道具,在日常教学中得不到充分地体现。知识和方法的教学还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在新闻报道中,偶然听到一个故事。说是一个小男孩得了很严重的脑部疾病,需要手术,但手术有很大危险性,征求家长意见,是做手术还是保守治疗,小男孩说“我相信科学”,一句话让在场的医生都非常感动。我也非常感动,同时想,如果在学生的心中,科学也有如此高的地位,学生也和小男孩一样,相信科学,崇尚科学。这样才是科学教育的成功,也是化学教育的成功。

四、对化学教育的“再思考”

1.对教育的认识

“教育以探索人的幸福作为出发点”,我国曾把其内容分为五部分即“德、智、体、美、劳”,也就是在教育中,德育为先。老人们常说“有才无德不如无才”。我们的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责。我们培养的人才应以德育为先的人才,这些人无论能力高低,带给社会的都是正能量,都可以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对化学教育的认识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化学教育当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前提。科学素养包括科学思想,科学教育,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科学思想是要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以及认识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造福。

五、挖掘教材中思想教学内容,作好“三维”目标的实施者

初中化学其实也就是化学的入门课程,正是因为是入门课,其所担负的培养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职能就显得更加突出,因此初中教师就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有利于培养和提高科学素养的内容。

化学科学范文3

关键词: 科学素养化学教学科学教育

“科学素养”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最早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现在使用最广泛的是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乔恩・米勒(Jon Miller)教授对科学素养的定义,他认为科学素养包含三个维度:对科学规范和科学方法的理解;对主要科学概念和科学术语的理解;认识并了解科技对生活的影响。

乔恩・米勒认为,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有以下能力:

(1)能够从各种观点中分辨出哪些是科学观点。

(2)能够认识到几乎人类社会的各个侧面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

(3)能够区别科学和伪科学。

(4)认识到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

(5)知道如何分析和处理各种信息并从中获取知识。

(6)知道在个人和社会背景中的问题可能无法用对错来回答,尤其是当问题中包含伦理、司法和政治行动时。

(7)认识到何时在解决科学-社会问题时会牵涉到文化、伦理和道德问题。

(8)他对世界充满了乐观的态度。

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调查:1996年的调查表明,在理解科学术语和概念方面,我国在15个国家中排最末一位;在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方面,我国的水平低于美国10.7%,低于欧共体国家6.3%。2001年我国“具备科学素养”的统计人数比例为1.4%,2003年提高到1.98%,呈良好的增长态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比较大。我国已经推出宏大的“全民科学素养计划”,准备到2049年,我国全体公民中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达到100%。

那么,在初中化学教育中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教师的道德修养、心理素养、思维模式、性格情感、人格气质及生活态度等对于学生的成长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上,影响学生意识状态的因素有:学生的心理或生理疲劳程度、学习动机或需求、原本基础或能力等;影响教学氛围的因素有:生动鲜活的情境创设、扣人心弦的情节发展、步步紧逼的逻辑推理等。化学教学与人文素养、情感世界紧密相连。如果说感觉、思维、知识是属于智商,那么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意志、性格是出于学生的情商。IQ只决定人生的20%,而EQ决定了人生的80%。所以课堂的化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给学生一个真实的化学,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化学从生活、生产、社会、科学、实验和自然界中来,使化学教学更贴近自然、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学生、更贴近学生的心灵。

研究证明,只有学习被镶嵌在运用知识的自然情境中,有意义的学习才有可能发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情境的创设很重要。情境教学能诠释人类认知活动的本质,强调思维的过程同结果一样的重要,使学生把思考和发现体验为一种快乐,重视情感的熏陶,情境所提供的线索起到一种唤醒或启迪智慧的作用。

情境的素材来自生活,生活中的素材经我们的匠心独用,能有机地整合起来,成为导入新课、引发思维、激起共鸣、展开教学的亮点。情境素材可以来自史话、新闻、图表、实物、音响、数据、魔术等。对化学史话或事例教师不能直白地介绍,而要展示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模拟角色,身临其境,感受困惑,提出种种假设,感受科学家是怎样分析解决实践问题的。在讲授“原子结构”这节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看不见的原子有个更加直观的了解,我模拟了卢瑟福的实验:假设教室是一个原子,在教室中间有一个铅球,它就是原小核。把玻璃球扔进教室,会出现什么时况?让学生想象原子的结构。学生得到了这样一些结构假设:原子的中间有个“核”,就像葡萄中有葡萄籽,苹果中有苹果籽一样;原子中有很大的空间。当我把卢瑟福的实验假设结果展示给学生时,学生很是兴奋、开心、激动――他们也当了一回科学家。自信也写在了他们的脸上。接着,我又趁热打铁,介绍了原子的发现史,介绍了卢瑟福这位“原子之父”,使他们感受到了伟人的人格魅力,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素养品行。

科学的进步表现为不断否定、不断批判和不断取代的永无止息的过程。科学是人类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简而言之,科学探究就是“一个对问题作出假设,然后用实验堆假设进行证明的过程”。科学探究体现了科学的价值和特点。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不仅可以获得化学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科学的本质,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全面提高科学素养。

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关注的环境、能源、材料、生命等重大问题均与化学密不可分。因此,化学正在成为21世纪的中心学科。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加强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内容,把生命科学中的化学问题、绿色化学、药物合成、新型功能材料、化工生产和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前言学科和人类面临的危机等对学生作适当的介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科学的社会观、价值观、道德观,更有助于学生理解终身学习的迫切感。

化学科学范文4

在传统的教育思想影响下,教学中往往只注意知识的应用,而忽视知识的获得的过程,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又只重视对知识的理解,忽视了获得知识所运用的科学方法的理解,教学中教师为使学生以较快的速度获得知识,以取挤出更多的时间进行总复习,将获取知识的过程高度浓缩,科学方法教育便抛在一边,教学中为了把知识顺利的灌输给学生,老师只要求学生被动地顺着设计的思路前进,学生不必进行积极的思维,更不必独立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索,把生动活泼地思维过程,提炼得干巴巴的,而测试只从知识理解和运用角度命题,学生掌握科学方法的要求得不到满足,结果导致了教学中对科学方法的忽视,对人才素质要求的降低,这样的教学方法必须进行彻底改革。

在中学阶段了解、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不但对学好化学知识有利,而且对学生毕业后的学习和创造性的工作也是非常有誉的,在化学教学中,应从初中开始就应注意科学方法的教育,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它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探索的科学学习方法和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学生认真阅读化学教材,掌握科学的自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是学生不断更新自己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在

充分了解学生阅读方法的基础上,针对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逐步学会阅读化学教材。其一,以明确,具体,带启发性的阅读提纲为依据进行指导。教师在分析教学大纲、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认识水平等基础上,制定出阅读提纲,学生从中可以了解到阅读的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问题的指向引导阅读,容易抓住关键性知识。讲授新课前要求学生依照提纲,

有针对性地阅读有关内容,找出答案,辩证正误,同时学会旁注和摘录重点内容以备复习和重点学习之用,记下阅读中发现的难点和疑点,促使学生带着问题积极思维,认真听课。其二、通过阅读,要求学生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并运用化学术语和化学用语条理清楚地复述、归纳、概括出课文的大意和中心思想。掌握好通读与精读的关系,重点内容要精读,一般内容可通读,教材要精读,课外参考书可通读。其三、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指导学生选用相应的阅读方法,阅读基本概念、原理、公式时,应结合丰富的化学想象,反复思考这些概念、原理、公式的事实和理论依据。搞清其中的关键字、词和它们的应用范围;阅读元素化合物知识时要联系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己有的感性经验,系统的比较各种物质的异同,掌握变化的规律以及结构、性质、用途、存在、制法之间的内在关系。容易混淆的知识要指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找出差异;内容相关的知识,要前后串联阅读,力求做到在复习旧知识中引出新知识,在学习新知识中巩固和加深原由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获取知识技能,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化学双基知识,又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看书习惯和掌握了科学的自学方法。

二、强化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用科学方法处理化学问题。

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还有助于培养事实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在实验教学中要坚持防止只重讲授,轻视实验的偏向,必须交给他们掌握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实验的方法,使学生逐步学会从宏观现象出发,经过分析、想象达到得出微观抽象结论。如给学生形成“分子”概念,老师先演示两个实验让学生观察:(1)、碘的升华:(2)、品红的扩散。从这两个宏观想象提出问题:为什么发生这样的想象?如何解释呢?老师要引导学生着重分析碘的固体状态,碘受热发生的变化,变成深紫色的气体,冷却后再回到碘的固体状态。重点引导分析,想象得出物质的微粒性。紧紧抓住微粒性,并指出这种很小的微粒就是分子,再引导学生分析品红扩散的想象,从而得出分子的一些性质:(1)、分子是一种很小的粒子:(2)、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着:(3)、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等。以抽象出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通过实验,将外表的宏观想象跟内在的微粒运动联系起来,从而认识物质化学运动的本质。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必须把加强双基教学和传授科学方法两者结合起来,使学生懂得做化学实验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认识大自然和改造大自然的重要科学方法。

三、培养学生全面深入,准确地分析事物的科学方法。

使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中

要尽可能通过观察、实践或对物质的变化现象分析,经过抽象概括形成概念。例如:给学生讲“溶解度”。概念时。其定义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要求学生理解这个概念,必须引导学生分析掌握四个要点:(1)、一定温度;(2)、100克溶剂:(3)、溶液达到饱和状态;(4)、单位是克。判断某物质溶解度大小,及进行有关溶解度的计算。上述四个条件都必须具备,缺一不可。让学生从这四个方面来分析溶解度定义,紧扣定义中四个要素。长此下去,养成分析事物的方法,从而准确全面地深入理解,认识事物。应用知识和技能是学生认识活动的更高阶段,它起着加深理解和发挥创造思维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提出一些进一步让学生思考的问题。这样,在运用知识中,更加深对要领的理解,开阔学生探索科学的思路,培养分析事物,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四、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和演绎的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经常地引导学生自己掌握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去获得知识和技能。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概念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的总和跟反应生成各物质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化学科学范文5

小学英语教学要有效果,就要重视小学英语教学的科学化,依靠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的全面规律,进行统筹决策。教学符合科学规律,可以弥补师资和教学条件的不足之处,扬长避短,实现优化。反之,则会使师资和教学条件的弱点更加突出,负效应更加明显,使小学英语成为夹生饭。 遵循科学理念,进行科学决策,首先就要从实际出发。我国小学实际总的说来,一是班大人多,教师英语水平不够高;二是学生已经在语文课和数学课上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既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又有正在发展的概括、归纳、演绎、推理能力。这里有不利因素,也有有利因素,需要在小学英语教学决策中全面考虑,把小学英语教学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来对待。构成这一系统的各种要素必须保持平衡和谐,教学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如果过分强调本系统中一部分因素,忽略另外一个因素,就会影响小学英语教学的系统平衡。动和静,学和思,语和文,行为和认知,技能和知识,教具和教师,都不能相互代替,而只能和谐统一。从系统平衡的大方向处理小学英语教学问题,就要既防止成人化,又防止幼稚化;既防止聋哑,又防止文盲;既通过教学形式引发表层的暂时学习兴趣,又通过教学内容激起深层的永久学习兴趣;既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又发挥智力因素的作用,使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会学,也就是用智慧学习英语。 现代语言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一致证明,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的基础是智力。幼儿学习和使用母语之所以效率很高,是由于概括和推理起了关键作用,在大脑里不断生成语言结构、语言使用和语言学习的规律,因而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而不是单纯模仿,鹦鹉学舌。幼儿学母语是以智取胜,学生学外语更是以智取胜。即使是小学生学外语也是这样。在教学中,一方面发挥智力的作用,另一方面使智力在活动中得到发展。这是外语素质教育的重要表现。智力的发挥和规律的认识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小学英语教学不能排斥最基本的语言规则,如语法规则、读音规则等。问题在于如何教和如何学?是感性和理性同步,行为和认知同步,技能和知识同步,还是分家?绝不能把语言规则教学的失误归罪于语言规则本身。 小学英语教学不排斥语言规则,可使教学方法、方式、形式、手段更加多样化,使学生大脑接受的刺激及时变化,总是处于兴奋状态,避免单调刺激引起大脑抑制,降低学习效率。基于同样的道理,小学英语教学也不应排斥文字。文字不但是语音的一般表现,同时也是语言规则的更好表现。例如,英语名词复数和动词一般现在时单数第一人称的文字形式,就比相应的语音形式简单,易懂和易学。所以在英语学习中语音和文字结合,就会互相促进,相得益彰。而且语和文统一教学,听、说、读、写作为教学手段可以互相穿插配合,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样,教学效率自然会比重语轻文或者重文轻语的路子要高得多。 教育心理学中关于学习的基本规律之一,就是参与学习的感官越多,学习效率就越高。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小学英语学习。听、说、读、写结合,也就是听觉、发音动觉、视觉、书写动觉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学生对所学的英语会印象深刻,记忆牢固。这样做,还有助于从学习心理上调动全体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防止两极分化。因为学的记忆类型有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和综合型的差别。英语教学法多样化,听、说、读、写和谐平衡,各种类型的学生就能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但学了英语,而且提高了整体素质。 综合以上所说,以科学规律为依据的小学英语教学法可以大致概括为:语文结合,乐学会学,认知交际,系统和谐。

(北京师范大学 胡春洞 《光明日报》2001.02.22)

化学科学范文6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学习兴趣;学习能力

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说过:“化学实验室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最有效和收获最丰富的场所,培养化学科学素质,不仅要传授知识,最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因素包括动手、观测,查阅、记忆、思维、想象、表达七种能力,其中思维是智力因素的核心。上述全部质量因素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皆能得到一定的训练,而且非智力因素也与所增长。”为此,运用化学实验,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能够较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

一、强化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实验是化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它对于培养学生地学习兴趣,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初次接触化学学科的人来说,学习兴趣的培养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所以,强化化学课的实验教学,能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演示和学生动手做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实际操作和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对培养他们热爱化学学科,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大有好处。

二、围绕实验的三大原理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

化学实验理论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实验原理、装置原理、操作原理。教师应当在具体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上述“三大原理”进行探索、理解和辩析自始至终渗透着思维训练活动。

三、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为创造性思维夯实基础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各种与化学有关的现象随处可见。用砖砌墙和贴瓷砖时,先要将砖和瓷砖用水湿润,建筑术语:发透;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长得很茂盛……这些奇妙的现象都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水泥、铝和氮气的性质。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奇特的实验现象。例如,一铝制的盛饮料的易拉罐内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首先,易拉罐“内凹变瘪”,接着“瘪了的罐重新鼓起来”。对于前面的现象一般很容易解释,这是因为学生很容易从固有的思维定势出发,即分析物质发生变化时,只从加入的物质来考虑,只分析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就解得出易拉罐“内凹变瘪”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后面的现象呢?深入思考,不难得出这是因为容器本身“铝”与氢氧化钠溶液也会发生反应。对这些现象的好奇,能使学生的情绪亢奋、激动,从而在白热化的思维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一般说来,学生对化学实验有兴趣,但往往只是好奇驱使所致,由于观察实验时目的性不明确,不善于集中注意力与那些关键设备的重要现象,加之演示实验时仪器少而教室范围宽、学生多,所以他们观察实验并不准确。为此,在可能条件下,教师宜改演示实验成并进实验。

四、运用典型实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为了提高化学实验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效能,教师应当借助典型的化学实验来诱导、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这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1、教师宏观地把握课标,教材的整体,知道通过哪些典型实验能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思维训练、分阶段、分层次实施。例如,物质燃烧时有不同的特征。气体燃烧时产生火焰,固体燃烧时产生火星或火花,而硫在通常状况下是固体,可是,它在空气中燃烧时为什么产生火焰不产生火星呢?我们只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硫燃烧的特征就能把握其中的奥妙。原来燃烧时,固态硫先液化后再气化,因此硫蒸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谈蓝色火焰就不足为奇了。

2、激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将教材规定的某些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改为实验设计或实验习题,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自己提出实施方案,以提高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例如,给初中学生讲铁的性质,做铁钉生锈这个演示实验时,可先让学生自己找材料,每人在实验前十天准备三支干净的医用针剂小药瓶。按装满水、少量水、干燥三个不同条件各放入铁钉一枚。让学生每天观察一次并做发记录。等到讲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带来“成果”,然后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结合,直到得出正确结论,学习效果就比较好。

3、选用一些中考试卷的典型综合实验题,指导学生解题,乃至跟动手实验结合起来训练。中学教材和历届高、中考试题,不乏优秀的典型化学实验题型,如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的制取与系列性质实验,学习这些内容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颇有作用。

五、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对化学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参与科学探究式学习。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重视让学生从化学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从而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动手动脑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等,全面提高化学科学素养。

综上所述,注重化学实验教学应是每个化学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在教学中只有多做实验,让学生养成勤动手动脑的好习惯,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磊.中学化学实验及教学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2009.09.

[2]肖常磊,钱扬义.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论[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化学科学范文7

1.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般来说,老师在上科学课时,可以采用下面几种方法:第一,探究发现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二,实验探索法。由于科学课是一门比较灵活的学科,因此,在课堂上,会经常涉及到实验,老师可以在给学生做简单的演示之后,让学生亲自做实验来验证书本上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让学生能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第三,小组讨论法。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按照自由组合或者前后桌组合的方式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老师根据即将要学习的课程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让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互相的讨论,通过查找资料和做实验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并且将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等到正式上课时,再由老师帮忙解决。采用这些方法,不但可以缓解紧张、枯燥的课堂氛围,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共同合作能力,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中,真正体验到科学带来的乐趣,从而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1.2创新学习方式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老师一定要鼓励学生进行自学。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毕竟还是孩子,虽然在很多方面都还不懂,但是,他们却有一颗很强的好奇心。因此,老师可以将这个作为出发点,在科学课堂上,利用一些道具,创设新鲜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接触这些新鲜事物之后,从好奇心转变为对知识的探求欲,从而实现对课本知识的自主学习。第二,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给学生介绍学习方法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且可以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第三,让学生去尝试。在还未进行下一课的教学之前,通过布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学生在经历过回答错误地失败之后,就会逐渐的养成提前预习课文的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学生了自主学习能力。

1.3加强学生价值感和情感态度的培养

对于小学生而言,还处在一个心智各方面未发育健全的年纪,还需要老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虽然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对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小学老师在进行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要理清各方面之间的内在联系,将蕴藏在知识结构内的学科知识整理出来,然后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小学科学教师一定要将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载体,逐渐地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将“教书”的这个过程真正变成“育人”的过程。

1.4拓展课外知识

在小学的科学课教学中,一定要树立“大课堂”理念,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也要多多阅读课外知识,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科学知识储备。由于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课本内容更新速度较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有些课本知识也显得比较落后,因此,一定要依靠对课外知识的搜集,将生活的活水引进课堂。只有这样,才能让科学课更加的贴近生活,并且变得更有趣,学生也会更愿意上这门课,在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中,学生也增加了对老师的信任,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和学生一起共同感受成长的快乐,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2、结束语

化学科学范文8

关键词:杜威;经验;科学;价值;文化

Abstract:Starting from his basic standpoint of empiricism, Dewey denied both the partition and opposition between the science and value He believed that science itself implies the value on which the judgement is scientifically logical Science is a system composed of many conclusions, and the value as its connotation is actually the result of a process in which such factors as national policies, scientist's inpidual attention and interest and the common people's demand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Then, the scientific method and scientific conclusion come together at the level of cultural structure to form new desires and purposes through changing human beings' original beliefs, thus extending the connotation of humanism

Key words:John Dewey; experience; science; value; culture

杜威将他的哲学叫做“自然主义的人文主义”,因为他反对以笛卡儿二元论为基础的近代哲学观,由于这种哲学观把经验与自然对立起来,最终造成了科学、事实和客观性领域与伦理学、价值和主观性领域的分离和对立。杜威拒绝承认在经验科学和价值判断之间有任何分离。按照杜威的理论,自然包含所有的实在,知识是人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因此,价值判断既不是在一个理论推理的行动中被构思或想象出来的,也不是先验地存在的,而是在具体的情境中被经验到的。面对问题情境,人需要利用他的经验进行认识、判断与选择,因此,科学家即使不受伦理的约束,也会受逻辑的制约。在这一意义上,无论是价值判断还是科学假设,都是人与自然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人应付自然的工具。杜威因此相信经验判断能够被延伸到人文科学领域中,他说:“价值不在经验事实之中的观念和价值概念必须从外在于经验的来源中输入的观念都是人类心灵曾经接受的最奇怪的信仰”[1]。正因为如此,杜威否认在经验寻求和道德判断之间存在任何分离,他通过论证经验探究方法是一种既可以应用于科学假设,也可以应用于道德判断的方法,从而把科学和道德统一在了一起。

一、 科学已经内化为人类文化

与人性的重要构成元素杜威认为,人们在提出科学与价值无关的观点的时候,通常在“纯科学”和“实用科学”之间加以区别。他们争辩说,科学研究纯粹是以探索自然的奥秘为目的的,而技术的应用所导致的社会后果是与科学无关的,因此,从推动人们行动的目的和价值来说,科学是完全中立的,它至多只是为实现人的目的提供一种比较有效的手段,而目的则是由完全独立于科学之外的需要和欲望所决定的。杜威对这样的辩解不以为然,他反问道:“科学的社会后果到底是什么?科学的社会后果,由于技术上的应用,是否真是那么不重要,因而社会利益超过了学术利益吗?……而我们知道科学研究乃是决定工业进程种种发明的源泉”[2]100。杜威认为,问题并不像有些人所声称的那么简单,从深层次上讲,这是一个文化与人性的问题。杜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第一,杜威认为国家在决定科学的发展方向上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我们发现,在一切工业化的国家中,政府活动范围的扩大在某些年代里呈加速发展的趋势加强了国家利益和科学研究之间的联系。这从以下三点就可看出。①科学研究不可能脱离政治的调节,例如,纳粹德国规定了人类学中关于种族的科学真理,而莫斯科则决定了孟德尔主义在科学上是错误的,并规定了遗传学研究必须遵循的途径,国家对科学研究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②国家往往在战时把科学研究人员组织起来帮助国家,这是国家对科学进行干预的最突出的表现。不仅如此,这种干预甚至在和平时期也比较隐晦地和在暗中继续着。③在现代生活中,工业地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国家至上”的呐喊也是一道激励科学研究者的“正面的晕光”,因为它使人们相信科学事业的发展将增进社会的公共福利或者至少是国家利益。因此,“发明家把数学物理的公式转变成为机器和其他的设备,因而它对发明家的意义又十分不同。因为在他看来,它不是抽象的技术;它是在现存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之下发生作用的技术”[3]131。因此,科学的社会后果与科学密切相关,虽然科学研究是科学家个人的事情,是自由的,但科学活动的目的在一开始就负载着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第二,科学家的个人因素对其科学研究有没有影响?杜威不认为科学家个人的经济利益在指导他的研究中起着任何重要作用,但他同时提醒人们注意那些影响个别科学家研究的其他因素,例如,注意力和个人兴趣。杜威把注意力和兴趣看做是决定科学家活动的路线图,因为它们“是在一定的路线之内活动着的,而一般的文化状况决定着这些路线”[2]102。科学家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人,他们生活在社会共同体这个大环境中,这个共同体的文化形成了一种“舆论的气候”,影响着科学家的兴趣和注意力,这种“舆论的气候”决定着科研活动的方向,正像自然气候决定着农业活动一样。在科学史上,科学家的科研活动受这种“舆论气候”影响的例子并不鲜见,例如19世纪流行的关于科学的机械主义的信念就是工业生产中机器所具有的重要性的间接产物,而当机器生产让位于电力生产时,基本的科学“概念”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可见,一旦科学通过技术的社会应用给社会带来了巨大效益,科学就必然会被社会共同体的文化所接受并形成一种科学文化,它反过来又在科学家的心理上产生一种敏感的反应,从而影响他们研究科学的兴趣与注意力。因此,社会的兴趣与注意力影响着科学家个人的兴趣与注意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科研选题和科研活动。

第三,对于那些不从事科学研究的普通大众来说,情形又怎样呢?有人认为普通大众崇尚科学不是因为他们从科学中学到了什么东西,而主要是因为科学满足了他们的欲望。杜威显然不同意这种把科学和人的欲望割裂开来的观点,他质问道:科学的发现仅限于加强了我们满足业已存在的欲望的力量的观点得到过证明吗?杜威的意思是,如果这一点没有被证明,那么,关于欲望和知识互相分割的观点就只能是一种臆断。这种把欲望看做是人性中固有的和固定不变的,是不能被知识改变的观点无疑是无法令人接受的,因为即使从表面上看,这种观点也分明和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不相符。正如杜威所说:“如果知识,甚至最可靠的知识,不能影响欲望和目的,如果它不能决定什么是有价值的而什么是没有价值的,那么对于欲望形成的未来瞻望就会是令人丧气的。……形成欲望和目的的将是一些非理性的和反理性的力量。”[2]105杜威正确地指出,人类的欲望是一定文化的产物,因此,科学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和广泛的组成部分,可以通过文化这个中介,形成人类的欲望和目的。我们当然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无论集团还是个人,他们之所以仰慕科学,是因为科学能够明显地满足他们的欲望。但另一方面,也许是更为重要的一方面在于人们之所以愿意接受从科学中引申出来的结论以代替旧观念,并非完全是,或者并非主要是由于直接的个人的和阶级的利益,而是由于从科学中引申出来的结论已经成为文化的一部分。杜威举例说,在航行和采矿中所获得的进步已经变成了文化状态的一个部分。而且正是由于它们是文化状态的一部分,所以,它们才倾向于代替适合于早期文化状态的信仰。从全体看来,应用物理与化学来有效地满足需要和产生新的需要,情况大致也是如此。

我们从杜威的论述中看到,无论是科学家的研究活动还是他们的成果的社会应用都不可能是纯粹的,因为科学家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从国家的角度看,科学家的研究活动要受到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国家科技产业政策调整的影响;从社会的角度看,科学家的科研活动还受到大众对科学的认知程度和社会需求的影响。杜威由此证明科学已经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因而与价值不是分立的。至于科学既可以被统治者和将军们用来从事于大规模毁灭性的战争,也可以被人民群众用于和平艺术的目的,这只能证明在我们的文化中存在着一种分裂状态,这取决于是战争的艺术还是和平的艺术会成为控制文化的因素。人的欲望和目的既非天生的,也非赤裸裸的人性,而是人性在与许多复杂的文化因素相互作用中不断变化的结果。科学当然是复杂的文化因素中的一部分,但只有当这个因素受到经济和政治的传统以及习惯的影响时,才产生出一定的社会后果。原因在于,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科学对于手段和目的两方面的影响都不是直接地施加于个人,而是间接地通过融合于文化之中才施加于个人的。

二、 科学态度承载着人们

的价值判断那些坚持科学“价值中立”观点的人会辩解说,科学只是一种探究和发现真理的方法,而不是获取物质利益的工具,它表现为一种“超利害”的兴趣。按照这些人的观点,科学方法主要包括:决不轻信,大胆怀疑,直到得到真实凭据为止;宁愿向证据所指向的地方去寻求而不事先树立一个个人偏爱的结论;敢于把观念当做是尚待解决的东西,当做尚待证实的假设来运用,而不当做一个武断来加以肯定,以及醉心于新的探究领域和新的问题(这可能是这一切之中最突出的)等。

杜威对这种观点作了深刻的批判,他认为,这种把理论和原则保留起来,不予以解决而等待证实的方法,是与一般的人类本性背道而驰的。因为人类本性中有一种天然地追求安定、排斥不安定状态的冲动,以至于人们通常宁愿确切地期望一个不幸的后果,也不愿意长久继续一种怀疑的、不确定的状态。基于这一原因,在科学产生以前,由于对未知的、变异的和新奇的东西的恐惧,人们总是执着于凝固的信仰和习惯。但科学的出现,使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改变。科学已经克服了使信仰发生变化的强大阻力,并在很大一部分人中建立起了新的欲望和新的目的。就是说,科学凭借其不可否认的社会服务性(能够满足许多个人和集团的欲望)深刻地影响到了人们的思想。正因为如此,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存在,即使在有限的范围内,也已经证明科学不仅是作为一种满足人们欲望的手段,而且科学的内在精神也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它起的作用和科学结论所起的作用是一致的。因此,在我们的文化构成中,科学方法和科学结论是完全结合在一起的。

当然,由于与科学的密切程度不同,不同的人或团体接受科学的影响的方式也不相同。对于那些少数受过科学教育的人或团体来说,由于全面系统地接受了科学方法的塑造,因此他们能够根据系统的和合格的研究所获得的凭据来构成他们的信仰。而对于大部分人和大多数的团体来说,只有在应用科学的时候才和科学发生接触,科学对他们来说就是它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意义,因此,由于没有直接接受科学方法的指导和影响,他们只能依据习惯、偶然的情况、宣传、个人和阶级的偏见来形成信仰。很显然,他们形成信仰的途径是有问题的。我们从杜威的分析中可以知道,应该从文化与道德层面去寻找产生问题的根源。在杜威看来,大多数人没有这种科学态度或科学精神是与民主的命运相联系的,因为当我们从所研究的课题的角度来解释科学时,相信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或有希望变成一个科学家,这是可笑的,但事实是,民主的未来却是同这种科学态度的广泛传播紧密联系着的,这种科学态度是可能形成一种足够明智的舆论以对付目前社会问题的唯一保证。然而,教育的普及,书籍、报纸、定期出版的刊物,这些曾经在相当广泛的方面促进民主自由的东西,现在却可能在制造假舆论从内部来破坏民主。因此,当我们说这个问题是属于道德层面的争论时,意思是说它归根到底要追溯到个人的选择与行动上去。正如杜威所说:“民主政治乃是公共舆论和公共情操的一个机能。但是把民主政治朝着民主的方向的形成当做就是民主地推广科学精神,使它家喻户晓成为人人所具有的通常本领,这就指明了这个争论的问题是属于道德方面的。”[2]114我们可以对杜威的这句话作这样的理解:在民主社会里,政治控制着舆论导向,从而控制着民众的兴趣取向和价值判断。因此,如果个人要用这种科学态度来代替骄傲与偏见、阶级利益、个人利益以及由于风俗和情绪方面的原因而形成的信仰,只有经过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公众的选择与努力才能够产生,这必然涉及道德问题。

科学精神在科学家中间能够相互传播,但还远没有普及到广大民众的范围,从这一点上看,科学好像脱离了社会。正因为如此,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使得科学家必须担负起传播科学精神的社会责任,以提高广大民众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彻底抛弃这样一种看法:即把科学同一切其他社会利益隔绝开来,似乎它具有一种特有的圣洁性。事实上,推广科学态度所具有的性质和传播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天文学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虽然后者也有价值,但这种价值仅仅体现在知识传播的层面上,而科学态度的传播可以渗透到社会文化与道德的层面,影响人们的信仰、行动与思想。可见,科学态度与价值彼此关联,科学与价值的关系是在社会文化和道德的层面上得以建立的。

一定社会的文化是各种风俗习惯的复杂体,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己独特的样式,是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一种状态。不管人性的构成要素是什么,只要它处于某种社会的文化的情境中,这种文化就必然对人的兴趣选择和道德判断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当科学的结果产生某种效用,当人们对这种效用的取与舍作出判断的时候,不论他选择的结果是什么,都必然是某种文化影响下的选择。从这一意义上说,人们的道德价值判断只不过是科学判断的一种继续。我们可以看出,正是在人类的文化传统中,人的科学判断和价值判断得到了联合和统一。

三、 经验科学的探究与道德判断在

人类文化中获得了内在统一我们看到,在杜威那里,科学无论科学的结论还是科学的方法已经变为人类文化结构中的重要元素,成为人们道德评价的一部分,因而是与人文价值密切相关的。当然,科学对于在其产生以前曾经存在的那些道德价值、目的、规则、原理等不能有什么影响,这是自然的。从历史上看,只有神学家及其形而上学同盟者才坚持科学不具有道德上的价值这一主张,他们之所以毫不含糊地提出这种主张,是为了他们独特的目的,即企图得出道德原则另有其他来源的结论。但科学现在正在通过它的物质技术成果改变着人们的欲望和目的,也决定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这时仍然认为科学是与价值无涉的,这只能说是在以科学的名义来否认有任何像道德之类的事实存在,而这就等于是把一个过渡阶段盲目地当做是最后的了。

从杜威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科学是否是“价值中立”的问题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即科学是否能够影响人们所追求的目的的形成,或者它只是限于具有增加实现目的的力量,而这些目的的形成是和科学独立无关的,也就是说科学是否具有内在的道德潜能性的问题。上述问题之所以能够被提出来,如果不是由于在我们的文化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混乱乃至分裂,就是由于我们的民主出现了问题,因为这种把科学与价值对立起来的主张是以人与自然分离的信仰为前提的。杜威说:这种观点“完全忽视了广大民众的日常关怀和兴趣,而这种兴趣和关怀是和他们所面对的自然条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这些条件对于人类的福利和命运是有着巨大影响的”[3]129。根据这种观点,人被看做是超越于自然之上的存在,是控制自然的主宰,而没有看到人类在谋求生存和维持种的延续时对自然的依赖。杜威对这种状况深感忧虑,他警告说:“如果不能够发展决定这些关系的道德技术,那么现代文化的分裂就会变得如此深刻,以致不仅民主,乃至一切文明的价值都会毁灭”[2]116。就是说,科学的发展和道德的进步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一种文化一方面允许它的科学破坏传统的价值,而在另一方面却不相信科学具有创造出新价值的力量,这种文化就是一个正在经历着自我毁灭的文化。

同时,那种主张科学与人文价值相互独立的论点,也勾画出一幅人类的价值与目的自身正处于危难中的图画,它表明我们今天的人文主义的进步实际上是一种虚伪的进步。因为从根本上看来,把科学看做“价值中立”主张的根源,来自于那些由于在政治、经济制度、道德和宗教以及教育等现有结构中已经取得利益,从而享有控制和管理别人权力的人们,他们反对引入一个由科学所带来的新的、更广泛的和更人道的秩序,因为他们害怕那些业已取得的地位和声望受到损害。他们分明看到了,在一定程度上,科学态度、观点和方法已经在一些人中间建立起了新的欲望和新的目的,以及在变革人类制度方面的意义。总之,他们的担心和害怕可以归结到一个问题,即谁和什么将有权来影响和指导人生。

在哲学上曾经存在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科学既然为我们认识人类以及人所生活的世界提供了唯一可能的正确方法,那么它在知识领域内就是至高无上的了,因为它已经包括了人类经验的全部,因此,哲学的存在就成为不必要的了。对于这样一种观点,杜威是坚决反对的,因为在他看来,人不仅是一个能知的动物,而且还是一个具有欲念、希望、惧怕、目的和习惯的能动的动物。人们所以崇拜科学,那是因为科学对于人所要做的事情和所要创造的事情有重要影响,它能够成为人类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如果人类不能够正确地看待科学的作用及其影响,那么,科学的应用就有可能给人类带来严重的和可怕的后果。从这一意义上讲,即使人类具有了广泛而正确的知识体系,他仍然必须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对于这种知识他将怎样办以及他将利用他所掌握的知识去做些什么[3]132。这样看来,科学不仅要关注存在的事实与原理,也必须关注它自身所造成的结果,即价值。而哲学就是一种对价值进行研究——研究人类行动所要追求的目的的一门学问。既然哲学在它自身以内无可避免地要包含着对价值的关涉,那么,它就具有一种实践的,即道德的功能。当知识与行动、理论与实践之间出现了分裂,从而严重而有害地影响到我们的社会的时候,哲学必须勇敢地站出来抵制这些有害的影响。如果哲学不承认自身的这一功能,不把它突出出来,那么,哲学最终就等于放弃了自己应负的责任,即在价值领域内对人类活动进行可能的指导的责任。

我们由此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经验科学的发展和道德观念的进步对于人类文明都是不可或缺的。科学与哲学虽然具有不同的品格,但在关注存在的价值上是一致的,而这种一致为它们的最终联合提供了可能性和基础。当人类从经验探究中获得的科学信仰和从价值判断中获得的道德信念产生丰富的交互作用,而作用的结果又能在一些关乎人类重大意义的实践中指导人类进一步活动时,人类文明就能够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Diggins J P The promise of pragmatism[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246

化学科学范文9

经过调查统计,我国共有100多所高校招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该专业研究方向过多,一个专业出现87个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的划分有的甚至是跨学科的。如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是属于工学的,应用化学专业是属于理学,可应用化学居然是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的一个研究方向。同属于一个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的名称也是多样化的,缺乏统一标准,如安徽大学、南昌大学的绿色化学工程,上海大学就称为绿色化学与工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请教了化工领域的专家,给这87个研究方向做一个归类,分为9个大的方向(表1)。由表1可以发现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是存在学科集群现象的,表现在:专业的学科建设,已经不单是化学工程的问题,而涉及到了化学化工研究的所有领域,包括应用化学、环境化工、工业催化、资源与材料工程、新能源技术、生物工程与技术、过程系统工程、油气加工及石油化工等。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的力度较大,表现在:各个高校的研究方向基本上都比较多,如清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其研究方向都是传统与现代并存,传统化学化工的研究方向所占比例较大,如化学工程,包含的研究方向较多。部分代表21世纪化学化工发展方向的研究方向,在很多学校都受到重视,如资源与材料工程,研究方向也比较多。

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的创新及竞争优势

本文选择山西省高校做研究,分析其师资力量情况,以分析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集群的创新及竞争优势。山西省作为我国化工3大生产基地,化学化工产业是山西省的支柱产业,化学化工专业是山西省高校、特别是工科院校的学科优势之一。选择山西大学、中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的化学化工学院为样本(见表2),按照前文对学科集群的认识,这些学院都有9个以上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科集群规模。其中论文指该学院教师被SCI、EI、ISTP3大检索刊物收录的论文数。中北大学的数据包含了CA论文。山西大学的数据不包括ISTP论文。专著指该学院教师出版的学术专著数,不包括教材。项目及奖项指该学院教师申请的省部级以上项目、经费及省部级以上奖项。发明专利指:该学院教师申请并且授权的发明专利。3所高校的化学化工学院拥有一定数量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博士学位的教师也占到了较大比例。3所学院教师的科研成果也较为可观,被3大检索刊物收录的论文数量较多,出版了一定数量的专著,申请了一定数量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大攻关项目,以及“863”项目,甚至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各1项。中北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承担过“973”项目,获得过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中北大学和山西大学还拥有发明专利十几项。从师资力量来看,应该说学科集群让山西省高校化学化工领域的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使得山西省高校化学化工专业在全国具有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和影响力。

三、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的协同创新模式

山西大学至今已与国内2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与日本岩手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及科研单位签订协议,开展交流。在校企合作方面,与山西三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太原钢铁(集团)公司、天脊集团等大型企业,在产品研发、岗位培训等多方面进行了良好的合作。太原理工大学与山西化工研究所建立了山西省化学工程技术中心,还与山西焦化集团公司等6个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中北大学安全工程系与航天一院、航天三院、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和相关生产企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科研项目合作。从产学研合作角度来看,三所高校都与国内外相关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从企业合作的视角来看,在研发方面,与山西省的产业集群密切相关,合作领域主要为新能源技术、环境化工、生物工程与技术。3所高校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集群与山西省的产业集群具有一定的协同关系,构建了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模式,围绕着山西省的产业特色,为山西省地方经济服务。

四、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集群的路径

从以上3所高校的情况来看,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单个高校某个学科的集群,在3所高校内部相关专业之间建立了学科集群,集群的方式是建立化学化工学院,统筹化学化工各个专业,从多学科、多专业、多研究方向的角度,进行学科集群。关于区域性学科集群,即单个高校与该高校所在地高校、研究所和企业之间的集群,3所高校都作出了一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实效。集群的方式是产学研合作,与山西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从而服务地方经济。关于跨区域性学科集群,即单个高校与该高校所在地之外高校、研究所和企业之间的集群,中北大学有一定的建树,却没有进一步深入。中北大学之所以能够有一定建树的原因是该校原来是部属院校,与其他部属院校具有一定的合作关系。因此,中北大学的跨区域学科集群,仅仅局限于与兄弟院校的合作,还没有进一步深入到与其他省份企业的合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