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建筑规划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1 17:03:48

建筑规划论文

建筑规划论文范文1

论文关键词:生态建筑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牛态工程是既古老又年轻,既通俗又深奥的一门学科。研究内容涉及到农业生态工程、生态,及生态城镇建设、节水与废水处理及利用、山区小流域治理与开发等众多领域。生态建筑作为其中的一个领域引起建筑界的高度重视,其作为一门学科诞生至今不过40多年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尔把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词合并成为Arcology,即生态建筑学。此后麦克哈格、吴良墉等建筑师开始了生态建筑的研究,经过几十年的探索,生态建筑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研究现状

在20世纪80年代顾孟潮就提出了“未来的世界是生态建筑学的时代”的观点,1994年5月,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锄,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后,我国环境保护运动日益扩大和深人,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的绿色革命蓬勃展开。1996年3月,中国国家环保局推出两大举措:一是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二是实施“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在九五期间重点治理淮河、海河、辽河等的污染。199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将“绿色建筑体系研究列为九五重点资助课题”,1998年又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居环境研究”列为重点资助项目。2000年我国颁布了《建筑节能技术政策》;2001年,建设部通过雄录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贝邸首次明确提出了绿色生态小区的概念、内涵;2001年开始实行仁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01年我国第一部生态住宅评估标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删出台,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以节约资源、防污染、保护生态为主题,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推进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生态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生态建筑的正确理解

生态建筑的概念国内外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核心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优点。但是有人认为只要将建筑物周围加一些绿化就是生态建筑,在建筑物内部点缀一些植物就是生态建筑,建筑物单纯的节能就是生态建筑,还有人认为建筑的平面将来有重新划分的可能就是生态建筑等等。但这些观点只停留在生态建筑的表面,对生态建筑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2、缺乏对农村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不平衡,其中城乡的差别较大。目前各个学科研究的重点大多局限在比较发达的城市,缺乏对农村居住环境的系统研究,特别是东北地区。大部分的研究都从本学科(生态学、环境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农业建筑学、能源学)的专业角度出发,虽然研究的内容较为丰富,但是各个学科之间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进行深人的研究,特别是如何在特定地区将人居环境与植物环境工程结合起来是函待解决的课题。

3、缺乏生态建筑的广泛实践

目前,我国建筑界发表了许多关于生态建筑的论文,这些论文对于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绝大多数的论文都停留在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国外先进生态建筑的经验介绍,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

三、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从本质上讲,生态建筑设计是一种由生态伦理观、生态美学观共同驾驭的城市建筑发展观。在实践中的生态建筑设计思路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

1、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

国际建筑师联合会第十四次会议宣言指出:“经济规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应当是探索并满足人的各种需求”。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不仅是建筑发展的最终目标,而且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在未来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认识和确定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关系,强调把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体体现在城市空间的创造中,以适应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市民的多样化需求。

2、善于因地制宜,尊重环境属性。

根据生态学的进化论,生态建筑设计包含着资源的经济利用问题,其中首要的是土地的利用问题。今后城市的发展,势必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内展开,为了节省有限的土地,必须建立高效的空间体系,如在地面上建立亲和大自然、充满人情味的低层高密度建筑;利用生态技术建立起巨构城市,向地上空间要效益;充分开展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研究等,使城市地面、地下、空中连接为有机协调的立体网络。生态建筑设计强调与环境具有最佳关系,对环境破坏最小,一并充分发挥环境效益。与环境互选共生、共同增长是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筑的选择做到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与周围的环境特点以及当地的地理与气候特征相适应,做到“因地制宜”。

3、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调。

建筑物作为联系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桥梁,应尽可能多地将自然的元素引人使用者身边,这也是生态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人是自然环境的一分子,人的活动必须建立在生态化的基础上,必须与环境建立起一种新的结合和协调关系。从建筑设计到建筑建造、使用、报废的全过程中,生态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影响最小。与以往建筑设计相同,生态建筑应致力于为人类提供品质最佳的空间和环境,即使建筑本身对环境污染很小,极为节能,但如果人们的各项活动无法在建筑空间中顺利展开,其空间的存在与人的功能需求格格不人,这样的建筑无疑是失败的。生态建筑的功能应更趋合理,空间更加宜人,更有助于使用者与自然环境间的交流。它应该具备更良好的物理环境,尽可能地采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并具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增加“绿色”面积,保护生态平衡

生态建筑外部与自然相呼应,内部空间的设计也应绿色化,即通过精心的室内设计,将室外的绿色引人室内环境。绿色植物可以制造氧气,吸收各种有害气体、虑尘、调节湿度、温度、减少噪音等。生态建筑的兴起为绿化环境开辟了广阔天地。通过建筑设计,可以使室内空间室外化,运用绿化、水面等划分空间,这些设计手法在建筑创作上最为常见。如建筑物内的共享大厅、内庭院,在其上部加一个可调节的开启式屋顶,根据时间季节的变化,由计算机或人工控制,达到室内温湿度的调节,又可使室内外空间连成一体。另一种设计手法也被建筑师经常应用:屋面绿化。不仅美化了环境,获得了良好的景观,而且对屋面刚性防水有维护作用。生态建筑在保护生态平衡、提高人居的自然度方面大有作为。

根据以上发展思路,生态建筑设计对策可以在以下几个具体环节上进行操作。

首先,在宏观环境方面,城市规划设计要根据生态原则了解城市发展的自然过程,用它来指导土地的利用和开发建设,同时协调好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在空间利用方式、强度、结构和功能配置等方面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区域规划,则要与城市整体环境所设立的系统相衔接,研究探讨城市改造、更新过程中的复合生态问题等。其次,在微观环境方面,如单体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建筑与自然因素的关系。由于微观环境方面极具广泛性和灵活性,所以,其具体途径和式、法非常丰富,蕴含着广阔的创造性生机。

另外,要完善生态建筑设计法律和规范。法律规范是建筑设计的基本依,直接影响我国生态建筑研究的战略方向。在生态建设方面,目前我国已颁布了仲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M-)、《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Z}、佚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R113等法律法规,对我国节约建筑能耗,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政府通过立法对建材选择、每平米能耗标准,对生态技术研究、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等进行规范,不仅使建筑设计中采用的生态策略具有法律依,而且限制不利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建设行为,鼓励有利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建设行为,从而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建筑规划论文范文2

建设部与科技部共同承担的“十五”国家科技重大攻关项目——“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主要围绕我国发展绿色建筑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瞄准国际前沿,结合我国实际和潜在需求,重点研究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规划设计指南,开发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若干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成套设备,实现建筑技术的跨越式发展。通过系统的技术集成和工程示范,形成我国绿色建筑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基地和自主创新体系。“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从八个方面开展研究:

课题一“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导则和评估体系研究”,结合中国的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国情,研究确定绿色建筑的概念,界定绿色建筑的范畴,建立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制定绿色建筑规划与设计导则。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体制的特点,探讨政策控制和市场机制结合,引导和推广绿色建筑的途径。

研究内容包括:对世界上各主要国家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和技术指南进行比较研究;建立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与地域气候条件有关的建筑热工指标研究;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实践;完成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导则及技术指南;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合我国建设工程管理的特点,探讨政策控制和市场机制结合,引导和推广绿色建筑的途径;开发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软件平台和基础数据库;开发用于定量评价建筑环境的模拟软件,包括建筑热环境模拟软件、日照和采光软件等的进一步研发和完善。

课题二“绿色建筑的结构体系评价方法研究”,主要进行五方面的深入研究:建筑结构体系全生命周期技术经济分析;建筑结构绿色评价体系研究;提高建筑结构体系绿色性能的技术手段研究;绿色建筑结构选型技术导则研究;钢结构(含公共建筑与住宅两类)推广应用的制约因素和成套关键技术的研究。

课题三“绿色建材技术与分析评价方法研究”,围绕建筑材料在绿色建筑中应用的关键技术展开,主要研究工作分为绿色建材及建筑部品评价分析技术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新型环境协调产品的研究开发三部分。课题下设9个子课题,包括:绿色建材技术及分析评价方法的研究、绿色建材分析评价技术的研究、建筑部品分析评价技术的研究、绿色建材及建筑部品基础数据库和评价软件的编制、建筑垃圾再生集料及其配制新混凝土的研究、建筑垃圾循环再生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在新型建筑材料中应用研究中、室内湿度调节及抗菌防霉功能建筑材料关键技术的研究、产生负离子功能建筑装饰品关键技术的研究、高效净化空气材料和技术的研究。

课题四“绿色建筑水的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围绕绿色建筑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开发水安全综合性保障技术与两种专项技术(包括湿地-水体复合生态水质净化技术和以降低冲厕用水为核心的节水技术与节水器具)。结合工程项目,通过对供排水系统的分析、工程性试验及跟踪研究,从水量、水质两方面提出不同地域生态、不同自然条件、不同水资源状况的绿色建筑水安全保障的综合控制策略与技术。

课题五“降低建筑能耗的综合关键技术研究”,针对影响建筑能耗的三个关键环节——围护结构、室内环境控制系统和建筑能源供应与转换系统,以及新建建筑能耗标识制度,瞄准国际前沿,从我国实际和潜在需求出发,联合科研机构、设计院、设备产品制造商等技术转化过程主体,集中力量于智能可调节型围护结构、独立控制型低能耗环境控制系统、以天然气为动力的建筑高效热电冷联供系统、以及新建住宅建筑单元能耗标识体系等关键问题,开展系统研究、瓶颈突破和产品开发,并在清华大学和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建筑集成示范平台上安装、调试、测试和评价,形成降低建筑能耗的关键技术系统集成,加快技术产品化和产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课题六“绿色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与改善技术研究”,针对已有建筑和新建建筑存在的室内环境问题,从室内空气质量、热环境、声环境、光环境和室内综合环境等方面系统开展源分析、源传播途径、源作用机理研究,探索不同因素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规律,研发室内环境设计预测、检测评估和控制改善等实用技术体系,为绿色建筑的决策、设计、实施、管理提供有效、可靠的室内环境控制与改善技术手段,提高我国在绿色建筑室内环境领域的研究水平,推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

课题七“绿色建筑绿化配套技术研究”,致力于建立绿色建筑适生植物资源信息库,资源信息库中植物种类不少于500种;不同的绿色建筑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测试;编制绿色建筑绿化配置技术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

课题八“绿色建筑技术集成与平台建设”,为绿色建筑的设计、建设、运营与管理提供关键技术集成平台。结合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导则及评估体系的研究和绿色建筑关键技术,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建造绿色建筑关键技术集成平台,为绿色建筑关键技术提供测试、实验、技术改进和展示的平台,并成为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的教育和培训中心。“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针对我国当前形式下急待解决的绿色建筑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其中结构体系的评价研究是从可持续发展角度通过对各种不同的结构体系进行分析评价,总结不同的自然资源、地理环境条件及应用对象下最适宜的绿色建筑结构体系。绿色建材技术分析与评价则是在对我国各种建材的生产过程中资源、能源消耗情况和对环境的污染以及使用寿命,维护费用及可再生利用性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别针对墙体、门窗、内外装饰、管材等各类建筑部件做全生命周期分析,总结指导性的选取原则与推荐作法。水的综合利用研究则是从节水技术、雨水收集利用、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等方面给出建筑节水与综合利用的全面解决方案和具体技术措施。降低建筑能耗是从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和降低环境控制系统能耗两方面研究系统的节能方案与相关的关键技术与产品。建筑室内环境控制与改善则着重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和声、光、热环境,研究相应的解决途径与关键技术,营造健康、舒适、高效的室内环境。绿色建筑绿化配套技术主要研究与绿色建筑配套的各种绿化形式及其功能和适生植物种类,建筑外环境、建筑体以及室内绿化配置的生态环境效果评价,绿化与建筑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技术等。在充分利用植物的生态效应和景观功能的基础上,提出绿色建筑绿化配套技术和标准,为建设绿色建筑绿化示范区提供指南。

建筑规划论文范文3

一、居住区规划与生态建筑的关系分析

生态建筑的定义是:设计师在全面了解当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建筑空间中的各项因素进行合理设计,使建筑生态环境中的物质、能源等在建筑内部进行有规律的循环转化,进而形成低耗能、无污染的生态建筑环境。生态建筑不仅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还能优化居住环境,使人们的居住体验得到进一步优化。居住区规划是指对居住区的建筑布局、交通布局、公共设施安排等项目进行综合规划安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居住区规划能为居民提供便利,使各项设施设备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生活要求。一方面,在居住区规划过程中,可应用生态建筑理念进行规划,在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居住区的生态效益。另一方面,也可将居住区规划的思想应用于生态建筑的实现过程,提高生态建筑建设过程的科学性。因此,居住区规划和生态建筑的关系可概括为以下两点:第一,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从某种程度上说,居住区规划的理念和生态建筑理念具有较高的相似度;第二,居住区规划理念和生态建筑理念能够优势互补,提高规划工作的整体质量。两种理念相结合不仅能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环境的舒适度,还能实现规划区生态效益的大幅度提高。

二、生态建筑理念在居住区规划中的应用策略

1.生态建筑技术的有效应用

将生态建筑理念应用于居住区规划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因此,加强对生态建筑技术的应用,使用新型生态建筑材料、生态产品和相关生态技术,不仅能提高居住区规划的生态性能,有效提高居住区的生态效益,还能为居民提供更加先进、便捷的生活方式,进而实现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的同步提升。

2.突出居住区的生态特色

在居住区规划过程中应用生态建筑理念时,设计师应全面了解待规划区域的生态条件及其周边环境,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这一区域的生态特点。在规划过程中,设计师应重点突出其生态特点,使居住区形成独特的生态特色。在居住区规划过程中,设计师应重视绿化景观的规划和保护,可在确保居住区各项功能正常发挥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扩大绿色景观的面积,使绿色植物的生态效用得到有效发挥;同时还可以构建屋顶花园,进一步美化环境,提高整体居住区的生态效益,从而使居住区的生态系统功能特色得到更好的体现。此外,良好的生活环境还能提高居民对居住区的认可度,促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

3.提高居民的生态意识

生态建筑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建筑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居民形成良好的生态意识能提高其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维护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意识包括公交出行、步行等绿色出行观念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观念等。因此,积极提高居民的生态意识,使居民的生活意识与生态理念实现有效融合,可以为生态建筑理念在居住区规划过程中的更好应用奠定基础。

结语

建筑规划论文范文4

[关键词]城市建筑色彩;城市建设;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291-01

城市建筑色彩就是建筑及附属建筑设施的外观色彩,其为城市色彩的主要构成部分。我国对城市建筑色彩规划研究比较少,造成色彩的泛滥使用,甚至形成色彩污染,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的整体色彩造成不良影响,破坏城市整体协调性。想要更进一步的提升城市建设质量,就必须要加强对城市建筑色彩规划的管理工作。

一、城市建筑色彩规划实施原则

(一)整体设计原则

在对城市建筑色彩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要认清城市建设为一整体的事实,建筑色彩规划设计并不单单是要求建筑具有美好的色彩,而是要与建筑周围的环境能够融为一体,保证城市建设的整体性、协调性。城市建筑色彩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于城市建设整体设计原则上进行规划管理,对实现城市建设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城市是一个整体,本身具有一定的法则、秩序和建设需求,建筑色彩的确定必须要在满足这些要求的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因此,无论是建筑色彩设计人员、施工人员还是政府部门都必须要严格遵守整体设计原则,不能只追求眼前利益而影响后期整体发展。。

(二)地域特点原则

随着经济全球化建设的逐渐深入,更多的城市在建设过程中逐渐出现相互模仿的现象,城市建筑趋向共同化,不具备自己城市的特点。而真正能够被人们所记住和喜爱的城市,都是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城市。因此,在进行城市建筑色彩规划设计时,必须要遵循地域特点原则,将地方性特色化内容融入到色彩中,充分体现出城市建设具有的特色性,这样才能在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在对城市建筑色彩进行规划设计时,应该与当地传统文化、历史文化以及精神文化等进行结合,将城市建设的更具有特色。

二、城市建筑色彩规划设计实施具体策略

(一)城市建筑色彩具体调研

在规划设计前需要对城市建筑色彩现状进行调研,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城市规模、城市建设现状以及民意调查五个方面。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查阅地志资料等来了解当地气候环境,并结合实际环境情况进行分析;可以通过采访当地长久居民和查阅当地历史文献等来了解历史文化资料和传统风俗等,以此作为色彩选择的基础。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城市建筑色彩建设现状的调查,包括人工色彩:如建筑色彩、雕塑色彩、路桥色彩等;自然色彩:如植被、水系、山峦等。最后,还需要对当地居民意见进行调查,对各建筑色彩的应用进行调节。在进行建筑色彩现状调查时,可以通过照相机等设备直接对建筑进行记录,时间最好是天气晴朗的上午十点到下午三点之间,保证建筑色彩所受外界环境影响最少,为提升色彩规划设计提供更多支持。

(二)城市建筑色彩规划定位

在对城市建筑色彩进行规划设计时,应该明确定位城市发展方向和发展需要。在对市场建筑色彩规划方向定位时,结合历史文化的原因主要是保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前后一致,避免出现不协调的情况。将建筑色彩与历史文化相融合,正是体现城市特色的需要。例如延安为红色革命历史城市,在确定建筑色彩时应该选择庄重、严肃的色彩,给人以稳重庄严的感觉。同时,还需要密切结合城市发展的需要来对建筑色彩进行定位。发展才是城市建设的重点,在保证建筑色彩具有浓重历史文化气息的同时,还需要加入更多的新时代元素,保证新旧文化的融合,使城市在保证整体发展情况下持续发展。

(三)城市建筑色彩规划方案预定

在预定城市建筑色彩规划设计方案时,可以采用分区控制法、分类控制法、色谱控制法以及综合控制法来确定。分区控制法就是将城市划分为不同区域,并结合区域特征来确定建筑色彩;分类控制法就是根据城市区域不同功能对其进行划分,如商业区、居民区等,对不同区域的建筑色彩统一规划,保证每个区域内色彩之间的协调性,既满足了城市建设需要又能美化城市。色谱控制法就是对整个城市建筑色彩进行调查、分析,并制定出包括基调色、强调色以及点缀色的色彩总谱。综合控制法就是将以上所有控制法进行融合,更全面的考虑建筑色彩规划设计工作,为城市建设程度的进一步提升提供支持。

建筑规划论文范文5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关系;人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近几十年来,我国大兴土木,平均以每年20亿平方米的新建面积增长,而平均建筑寿命却短得令人咋舌,只有25-30年。这不仅仅是建筑质量的问题,城市规划纸上谈兵也是“共犯”之一。因所谓政绩使然,很多建筑盖了拆,拆了盖,反反复复的情况经常可见。而还未到使用年限就被拆除的建筑只能沦为建筑垃圾,大量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超乎想象。城市规划已不再是“墙上挂挂,纸上画画”,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处理好建筑和城市的关系才是必由之路。

1 城市规划的思想和发展与建筑的关系

1.1 国外重要城市规划思想

1.1.1 田园城市理论、卫星城镇和有机疏散思想

19世纪末的工业化进程下,城市生活与自然相背离,且有无限扩张的态势。为限制此现象,为人类提供适宜生存的环境,英国人霍华德于1898年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田园城市城区平面呈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筑,在城市直径线的外三分之一处设环行林荫大道,城市地区建设工厂和仓库。

为进一步遏制大城市的膨胀,霍华德的追随者恩维提出卫星城镇理论,以疏散人口。在1912~1920年,卫星城镇演化成只提供居住的“卧城”和有一些企业和服务设施的半独立卫星城镇。到了20世纪60年代,因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完全独立的“新城”慢慢得以发展。

不管是田园城市还是卫星城镇,都体现着城市疏散的观点。该思想的提出者沙里宁就是卫星城镇的最初实施者。他利用生物学细胞结构的方法,将城市分为若干功能分区;又通过人体血液流通,将城市主要分区用快车道连接,并避免对住宅区的干扰,由此达到有机疏散的目的。

1.1.2 现代建筑运动与《雅典》

20世纪初起源的现代建筑运动是建筑学逐渐渗透城市规划领域的切入点。这是历史性的时刻,说明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间开始真正建立起了密切关系。

勒・柯布西埃不仅是位建筑大师,也是探索现代大城市规划问题的第一人。他提出的“明天城市”和“光辉城市”颇具代表性。两种城市规划方案均以城市集中为导向,采用高层建筑提高市中心的密度,建设人车分离的高效交通系统,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他认为城市只有集中才有生命力。

与此相反1935年赖特提出了倡导空间分散的“广亩城市”理论。这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异曲同工。赖特认为大城市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乡村,并用电话和汽车相联系。

两种思想界定了城市空间发展的两种指向:城市的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寻求技术的创新和空间的拓展。而现代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最大的影响反映事件为1933年《雅典》的修订。《雅典》针对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等城市功能提出看法,对城市绿地、人口密度以及居住、工作和游憩的功能分区划定和联系三者的交通网等等均有明确要求。1978年一批建筑师汇集在秘鲁的利马,以雅典为出发点进行了讨论,后发表了《马丘比丘》。与《雅典》的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相比,《马丘比丘》更注重人与人的交往和多功能的生活环境。

1.2 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

1.2.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和实践

早在四千多年前中国已有城市的存在,城市规划理论也在夏商周时期初步形成。西周洛邑城是我国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按照城市规划图实施建设的城市。到了战国时期,大城套小城的都城布局模式,使居民居住的“郭”围绕君主所在的“王城”,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社会现象。值得一提的是吴国伍子胥提出的“相土尝水,象天法地”。他奉吴王阖闾之命主持建设阖闾城,也就是现今的苏州古城。伍子胥充分利用区域内的水资源,将太湖水引进苏州城,形成了今天“东方威尼斯”的独特风貌,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秦汉时期邺城规划已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和严格的道路分级。唐长安城采用中轴对称、宫城为中心的布局形式;元大都则采用三套方城的格局,依然为中轴对称和宫城居中。不难看出,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中,皇城在城市空间组织上所占有的绝对主导地位。这是中国最早的城市与建筑的关系。

1.2.2 中国近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

从鸦片战争到现在,中国经历了亡国到自强的历史性飞跃。20世纪20年代末,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我国一些较大城市开始进行城市规划。南京的“首都计划”和上海的“大上海计划”均以方格网道路将城市分为若干功能分区。

解放战争结束后上海完成了《大上海都市计划》三稿。该规划运用了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将“有机疏散理论”和“邻里单位”相结合,代表着近代中国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以“苏联模式”等先进的规划思想,结合国内的具体情况,制定有中国特色的规划。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也开始更为密切。如将城市规划编制过程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阶段;把居住区分为三级;采用居住面积、建筑密度、人口密度等等经济技术指标等等。

2 建筑设计与场地设计

2.1 建筑设计与场地设计的关系

场地设计是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领域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城市规划为场地设计提出规划条件,场地设计又为建筑设计提出具体详细的要求。

20世纪30年代,在欧美地区出现了“邻里单位”的居住区规划思想。“邻里单位”以住宅与日常的公共建筑及设施作为组成部分,每个“邻里单位”又是构成居住区的“细胞”。这个“邻里单位”就是“小区”的雏形。小区应按照城市规划部门出具的规划条件进行设计。该条件会对规划用地面积、规划用地性质、建筑限高、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提出具体要求。进行场地和建筑设计时必须依照此要求进行。以“建筑限高”要求为例。如果场地周边有历史建筑时,拟建建筑高度和与历史建筑的距离都有严格要求,否则会造成遮挡或过于拥挤。

2.2 建筑设计与场地设计的基本要求

2.2.1功能要求

日照:房屋应满足规范规定的日照标准。

通风:因地制宜,保证建筑有良好的通风条件。

便捷:组织好居住、工作、游憩的交通关系,结构清晰,出行合理。

安全:建筑及场地应满足防火、防洪、抗震的要求。

舒适:与室外环境相协调,保证人的舒适度。

参与:马丘比丘中指出:“人们必须参与设计的全过程,要使用户成为建筑师工作整体中的一个部门”, “只有当一个建筑设计能与人民的习惯、风格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时候,这个建筑才能对文化产生最大的影响”。

2.2.2 经济要求

适宜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是衡量建筑空间规划经济型的主要指标。其中,容积率是指用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之比,是反映土地开发强度的重要指标;建筑密度是指用地上建筑基底面积之和与用地面积之比,是反映建筑空间环境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合理利用量化指标,不仅可以给人们提供舒适的空间,也可以最大程度上节省投资。此外还应考虑道路、绿化、建筑小品等的工程量造价是否合理。

2.2.3美观要求

建筑是城市中重要的景观之一,它的美观与否直接决定了一个区域的整体效果。从建筑单体的造型、色彩和尺度到建筑群、绿化以及建筑小品等的整体效果,都会对小区、居住区、乃至城市的形象产生化学反应。

2.2.4 质量要求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在欧美大部分国家建筑的平均寿命为80年的情况下,我国却上演着“危楼风云”,“楼倒倒”、“楼歪歪”、“楼脆脆”、“楼裂裂”频频见诸报端。这与在利益驱使下的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弄虚作假和监管缺位有着不可逃避的联系。与其说是欧美国家房屋建筑质量高,不如说是他们的城市建设注重科学规范和渐进发展。法律法规、技术规范不是摆设,只有严格遵守才能保证建筑的质量。

3 尊重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指导作用

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到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和绝对君权时期,古代欧洲各个时期的城市都有着典型特点,而这些特点都和具有代表意义的建筑分不开。古埃及时期的太阳神庙,古希腊时期的雅典卫城,古罗马时期的凯旋门,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巴黎圣母院,文艺复兴时期的巴洛克建筑罗马耶稣会教堂,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卢浮宫都是一个时期,一座城市的完美印象。中国也不乏这样的案例。看到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就知道到了北京,东方明珠塔则代表身处上海。而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或地标建筑能够为后人继续瞻仰或在城市的任何角落一眼便能识别,也是与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分不开的。

一栋好的建筑会成为一座城市的标志,诠释城市沉默的记忆。而现在造城运动导致的千城一面的现象,毫无特点可言,已让人产生了严重的视觉疲劳。这不只是建筑设计本身的遗憾,也是城市规划的缺陷。

对于建筑设计来说,尊重城市规划对它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以建设火车站为例。火车站是一座城市的窗口,人、物交织、往来频繁,是一个人对一座城市的第一印象。如何将其设计好,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就变得尤为重要。火车站作为交通枢纽,不是随便找一处空地建立就可以的,要经过严格的选址和城市规划部门的层层审批。一般小城市中火车站应设在边缘地带,大中城市则要设在城市中心,增强可达性。火车站的候车大厅等建筑在满足自身功能要求的前提下,还要考虑外立面与其周边建筑和环境的协调程度和辨识度。反之,如果不按照规划部门所出具的规划条件进行,就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乃至对整个城市的影响都是极大的。所以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才能达到真正城市规划的目的。

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与城市规划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中国现今存在的建筑寿命短的情况,除了建筑质量不过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规划的短视。科学规划迫在眉睫。还有,建筑市场的繁荣,助推了一批建筑师的涌现。然而他们把建筑看成了一个个个体,一味追求建筑的“新、奇、特”,脱离了现实环境,换言之,没有遵从城市规划的要求,造成了不和谐的城市景象。所以,建筑在城市中,就要遵守城市的“游戏规则”。

4 结语

在提倡优化人居环境的现在,人的感受越来越得到重视。而立足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思想和发展,从中汲取营养,深刻体会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相互的作用和影响,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是对历史的和解与对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1]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建筑规划论文范文6

关键词:生态建筑,生态城市,城市规划,系统论

城市规划是指城镇各项建设发展的综合性规划。其内容包括:拟定城镇发展的性质、人口规模和用地范围, 研究工业、 居住、道路、 广场、交通运输、公用设施和文教、环境卫生、商业、服务设施以及园林绿化等的建设规模、标准和布局进行规划设计,使城镇建设发展经济、合理,创造有利于生产发展、 经济发展,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城市规划应成为城镇逐步建设发展的依据, 应予以高度重视。

一幢建筑物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需要经过项目的筹划、 设计、 施工等过程而诞生, 每一个建设项目的筹划均应服从城市规划的要求, 密切配合城市规划设计。所以说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筑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它指导着城市建设发展的方向, 是城市一切建筑发展的总指挥, 城市建筑要发展城市规划设计必须先行。

1 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生态城市

近年来, 全球许多城市正在按照生态城市的目标进行规划和建设。第二届和第三届生态城市国际会议提出了指导各国建设生态城市的具体行动计划, 即国际生态重建计划。生态城市是应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来指导城市建设理想中的21世纪城市发展模式。生态城市是社会、 经济、文化和自然高度协调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其内部的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构成了环环相扣、协同共生的网络、 具有实现物质循环再生、 能量充分利用、信息反馈调节、 经济效益最佳、 社会高度和谐、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机能。21世纪城市发展的模式既已确定, 就应该根据城市具体情况、 研究其发展规模和方向, 确定适合城市远景发展的规划设计, 指导城市建设逐步实施。

2 生态城市规划的确立

2.1综合分析明确城市的性质

生态城市是新世纪城市发展的方向, 要创建生态城市应聘请各行业的专家通过对城市所处地理位置、气候、 水文资源、 自然环境, 结合城市经济、 社会、 文化、 生态环境、 城市建设等综合分析确定出城市的性质。有了这一总体规划, 各个建设的筹划和设计, 无论在建筑的风格上, 还是在结构的选择上,建材的确定上等均有了主旋律。建筑风格应以历史文化为基础, 突出城市的区域特色, 突出人文理念, 在建造上更为贴近百姓, 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群落, 为我国的建筑风格指明了方向。

2.2研究出符合生态城市要求的城市规划

生态城市是社会、 经济、 文化和自然高度协调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所以应该将生态规划的思想和方法纳入到城市规划设计体系中, 真正实现物质循环再生, 能量充分利用, 信息反馈调节,经济效益最佳, 社会高度和谐, 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良好格局。

在此, 可以把城市规划设计作为一个巨系统, 这一复杂的巨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系统结构具有相互紧密联系的层次和系列; 系统的作用大于系统各部分简单的总和; 巨系统中, 上一层次的大系统总是影响下一层次的小系统; 系统有边界, 并总是和更大系统、 旁系统进行种种交换; 系统的非匀质性和相互作用; 系统的自组织和自适应性; 系统的复杂性和系统运行的非定常性规律。

这就要求城市各行业的建设规划设计必须纳入到城市一体化规划设计中去, 不能各自为政, 各摘一套, 相互攀比, 恶性竞争,使城市整体化受到破坏。城市规划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 整体建筑原则: 城市建筑是整个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不应和城市其他部分割裂开来, 建筑规划设计必须纳入到城市一体化规划设计中去。此外, 建筑是构成城市的基本单位, 只有和其他组成部分协调共生, 才能发挥城市的整体优势。

2 ) 系统原则: 无论是建筑群体设计、 交通道路设计、 生态环境设计、 交往空间设计等都具有自身的系统性, 但这些系统之间又是相互作用、 彼此影响的, 从而组成复杂的城市巨系统。

3) 生长原则: 社会在发展, 城市在发展, 城市的规模、 形态、 空间构成以及社会结构都在不断发生变化, 建筑是城市空间的主要构成部分, 是社会结构的构成单位, 因此, 在建筑规划设计过程中, 只有遵循生长原则, 才能不断适应变化的城市和社会。

4) 生态原则: 生态城市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建筑规划设计要求遵循生态原则, 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生态原则要求设计结合自然,表现为对自然地形、 景观、 生物的尊重与关怀, 对资源和能源的合理使用和配置、 减少污染、 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

3 城市建筑应密切配合城市规划的要求

生态城市的总体规划要求组成城市的每个建筑应设计成为生态建筑, 所谓生态建筑就是指在建筑生命周期 (选址、 规划设计、 施工、 使用管理及拆除过程) 中, 以最节约能源、 最有效利用资源的方式, 建造最低环境负荷情况下, 最安全、 健康、 高效及舒适的居住空间, 达到人与建筑、 与环境共生共荣持续发展。生态建筑意味着建筑不仅被视为非生命元素来对待, 而更被视为自然生态循环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个建筑在筹划设计时, 最起码要明确最初的城市只是建筑聚积到一定程度以后自发形成的,但城市一旦形成之后, 建筑只是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体现着一座城市的人文精神、 文明程度和文化观念。

3.1 科学列待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设计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因此城市规划设计应该包括从策划到维护的所有内容。 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中。 出现了不同的类型。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 交通流线, 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 尺度、 比例、 色彩、造型、 材料、 空间等。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与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在我国—般—个城市规划设计经批准后。 要执行十年以上, 在批准城市规划设计时一定要采取科学认真的态度。

3.2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规划设计。 美国城市规划 师伊· 沙里宁曾经说过:“通常做设计是要把它置于一栋房子中;将一栋房子置于周围的环境中; 将 周围的环境置于一个城市规划中。建筑师在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 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阃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建筑设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建筑创作繁荣的同时。 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 有些建筑师一 味追求“新、 奇、 特”而不考虑建筑物所处的环境。 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下,注重周围环境的协凋, 即使是最简单的建筑设计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建筑规划论文范文7

关键词:大学校园;建筑;城市规划;校园文化;跨学科研究

随着大学校园建设量成倍增长,有关大学校园的研究也日益升温。因为大学校园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建筑性和教育性。所以,对它的研究也多局限在建筑学、城市规划和高等教育三个学科领域。

一、建筑及城市规划界对大学校园的研究

我国的大学校园建设开始是以西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校园规划理论为指导原则的。建国以后,根据经验,结合国情,确立了以功能分区为核心准则的校园规划理论和规划指标体系,指导了我国现有的绝大多数大学的建设与发展。然而,那些曾被奉为经典的校园规划理论和规划指标体系都是建筑、规划界的学者站在自己学科视野中的阶段性经验总结,是相当不成熟的,至今,这些欠成熟的校园规划理论仍是我国大学校园规划建设的根本依据。在理论欠缺的情况下,建筑、城市规划领域对大学校园的研究只能是实践走在理论前面。

随着近几年高教改革的深入,校园建设工程量比过去翻了几翻,建筑和城市规划界开始频繁关注大学校园建设的理论建构。2001和2002年在北京和台北分别举办了“海峡两岸‘大学的校园’研讨会”,在大陆和台湾的建筑规划界掀起了大学校园的学术热。与以往相比,两次会议的论文开始重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大学校园建设的历程,不再局限于校园工程的阶段性总结。

一些建筑学者开始关注高等教育思想对校园建设的影响,只是他们的观点阐述不太系统,只能说是一种“散见”。如:《大学校园规划结构的研究》一文认为“大学校园形态与大学当时的办学理念、教学制度和内容是一致的”。如中世纪的大学主要职责是培养神职人员和为王室服务的人才,大学校园必须是封闭的,能够使学院排除外界各种影响,完全服从教会,校园生活充满清规戒律。因此,校园多附属于教堂或修道院,或者以宗教建筑为样本进行设计建设。19世纪工业革命后,美国高校将学术自由理想和为社会服务的办学宗旨相结合,创立了独特的高等教育模式,也创立了影响全世界的开放式校园形态。20世纪后期,教育体制走向多元化,校园形态也越来越多元。这种对教育思想和校园建设关系的描述,虽然稍稍打破了一点建筑界习惯性思维的限制,但依然停留在对高等教育理论浅层次的理解上,并没有阐明在大学校园形态演变中表现出的教育与建筑之间的互动关系。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一些建筑学者除了对校园形态的“过去时”进行归纳总结外,对于校园的当下形态和未来趋势也作了一定分析探讨。一部分人认为,大学城将是我国大学校园在新时期的某种发展趋势。“大学城”是国内近年来新兴的概念之一,至今并无确切定义。一些文献资料认为,“大学城”是一种特殊的城市化方式,其发展模式大致分为“传统学术型”、“商业创新型”,或介于两者之间。前者多起源于历史悠久、具有强大学术号召力的一所或多所大学,经过漫长历史时期,逐步形成了校城交融的自然环境,如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城,德国的洪堡大学等。“商业创新型”大学城起源于新兴的理工科院校,以科技创新与市场紧密结合,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如美国“硅谷”和斯坦福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关村则兼有二者的特征。

虽然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对大学校园建设起重要作用,教育界每一次大的运动都在校园形态上留有痕迹。但是多数情况下,建筑界与高教界的对话局限在建筑工作者面对高教体制改革所作出的单方面呼应。在现代教育哲学的指导下,现代大学不断构建着新的教育理论,这些理论虽然对校园建设有一定影响;可这种影响对建筑界来说是被动的,因为建筑界还没有系统地探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与大学校园建设的关系。凭着对教育思想一知半解的领悟,喊几句时髦的教育口号,校园建设只能停留在肤浅的、“闻风而动”的层次,不可能有深度。

总之,当前建筑和城市规划界对大学校园的研究大部分是针对我国大学校园建设的实际问题提出的,研究思路也是围绕这些实际问题展开的。他们本着务实精神对教育界的热点理论进行可行性探讨,从建筑和规划的视角提出方案、进行实践,为新时期大学校园形态的发展作出有益的探索,也为下一步更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创造了氛围。

二、高等教育界对大学校园的研究

大学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主要机构,一直是高等教育学科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但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学科领域对大学的研究多集中在理念、制度、机构等非物质层面,很少关注大学的物质实体——校园,即使有所触及也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同大学校园形态有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校园文化”的研究领域。

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亚文化形态,它渗透到学校的各个方面,涉及到全体师生员工的观念和行为。高校校园文化是在“大学这一特定的环境氛围内生活的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和这些价值观在物质与意识形态上的具体化。它的主体是包括学生以及教师、行政人员在内的大学校园文化群体;它的内容分为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大层面: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文化,包括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文化素养、心理素质及校风和校训、学风和教风、学校的传统习惯、校内文体活动等,物质文化包括校园建筑特色、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校园绿化美化、学校的信息传媒等。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校园价值观”。从这段表述中可以看到教育学者们倾向于把校园形态划分到校园物质文化领域。

过去,大学校园形态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一直被忽略着,被忽略的主要原因大概是大多数人认为:建筑与教育没有多大关系。是的,建筑没有以“知识”的身份、“课程(狭义)”的姿态进入人们的“学习”视野,但它对人的教化作用是“知识”和“课程”所不能给予的。这一点,中国古人深有体会:《三字经》的头几句,“昔盂母,择邻处”可谓家喻户晓。正是孟夫子本人,亲身体验到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作出了“居移气,养移体”(《孟子•尽心》)的总结。中国古人早就懂得环境对人的“模范”作用,环境就是“模”,就是“范”;使用什么样的模范,就可能塑造出什么样的人物。英国首相邱吉尔也讲过“先是人创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创造人”,非常准确地表述了建筑与人的关系,暗示了建筑的“育人性”。

当前,教育界在反思现代教育中的弊病时,把环境的教化作用提到了哲学的高度。金生在《理解与教育》一书中谈到“在科学技术和大工业生产的冲击下,现代教育本身也被工业化和技术化,学生被纳入教育生产的流水线,与日常的生活世界相隔绝”。面对这个现实问题,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呼吁到:“人类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教育的研究都来源于并且归根于实践生活世界的需要”,“对教育的认识并不是一种事实的因果关系分析,也不是把人和教育作为孤立的客观对象去解剖,而是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理解和解释,也是‘同情’与‘参与’”。狄尔泰指出“理解和解释是贯穿人文科学的方法”。人文学的对象是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而生命总是具有意义并且要不断需求意义的,所以它就需要不断地理解和解释。这种方法把研究活动、研究过程看作是解释者和被解释者之间不断进行的对话,通过这种对话使研究者直观地体验和把握对象的内在精神。学生在校园中生活、学习的过程就是与周围环境不断对话的过程。大学校园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充满意义的“生活世界”,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意义形式”,学生生活在其中,通过理解和解释与之“对话”、“交往”,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教育不知不觉进入学生的精神整体。大学校园形态就是一种教育表达式。

对于大学校园具有的“教化”作用,教育课程理论也有所触及。在课程理论中,校园建筑、文化设施、绿化设施、文化生活、校风、学风、人际关系、环境氛围等都属于“隐性课程”,与其对应的“显性课程”是指学校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规范等。同显性课程的明确性、强制性相对照,隐性课程的特点是:(1)潜在的规范性。无论是校园建筑、文化设施或校风、学风都潜在地蕴涵着一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精神境界,使生活于其中的受教育者感受到应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2)非强制性。不通过强行灌输、纪律约束,而是通过陶冶和感染,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净化人的心灵。(3)作用的持久性。即使生活环境变化或迁移,已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仍能长期保持。我认为“隐性课程”也包括“隐性”和“显性”两个状态。校园形态属于“隐性课程”的物质方面即显性形态,而校园形态所构成的文化氛围,所凝聚的价值观念,所包容的文化生活则属于“隐性课程”的精神方面即隐性形态。对于隐性课程的规范系统的描述和研究以前在我国教育领域不多见。

最近几年,教育界的学者开始用跨学科的方法和视角研究“隐性课程”中的“隐性形态”,如南京师范大学的刘云彬博士进行的学校生活的社会学研究等。但是对“显性形态”——大学校园的系统研究一直被忽略着。

三、大学校园研究的紧迫性

就全球普遍的时代背景而言,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学改变了以往作为社会产品和最终用户之间的中介身份,不仅承担着教学科研的基本任务,更成为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主要环节。大学为社会服务的意识越来越强,功能也越来越复杂,大学校园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我国大学校园的现状在数量、质量、规模上都相对滞后,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培养高等人才的能力,大学校园建设(改建、扩建、新建)工作迫在眉睫。

时代在变,大学的功能、职责、理念在变,校园建设的理论指导当然也要“与时俱进”。我认为,当务之急是高等教育界、建筑和城市规划界的专家学者打破学科壁垒,站在跨学科的视角对大学校园进行系统研究。因为理论的苍白将导致实践的浮躁,校园建设的失败必然会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希望高教界对大学校园的理论探索中多一点对物质形态的关注,改变一下教育研究者在校园建设中的“失语”状态;希望建筑界对大学校园的理论研究多几个视角,改变一下建筑人在校园建设中的“自语”状态。

参考文献

[1]姜耀明,王晓丹.大学校园规划结构的研究[J],新建筑,2002,(4).

[2]王吴.弹性与共享:大学城规划[J].规划师,2002,(5).

[3]胡智丹.关于有效控制校园文化整合方向的几点思考[J].江南学院学报,2001,(9).

建筑规划论文范文8

【关键词】建筑面积;计算规范;房地产测绘;差异性

1、建筑面积的意义及其概念

建筑面积是表示房屋面积大小的一种数量属性,是我国城市管理、产权登记、产籍管理、税费征收、城市地价核算,房产交易、房屋拆迁安置和房屋面积统计等中的计量单位。房屋建筑面积的多少是我国建筑业和房地产业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也是房地产测量中需要测定的基本要素。近年来房地产业快速发展,住房制度进一步改革与完善,在住房商品化以后,建筑面积作为房屋的重要属性,和人们的生活就更加紧密了。当您在市场中进行房屋交易时,买卖双方一定会谈到房屋的建筑面积,新开楼盘的售楼人员会向您介绍商品房的建筑面积;房屋经过当地房地产登记部门登记以后,向您核发的房地产权证中会注明房屋的建筑面积;当您以房屋向银行申请贷款时,金融部门会根据房屋的建筑面积进行评估其市场价值量,以此决定给予您的贷款额度;当房屋被拆迁时,拆迁部门会依据房屋的建筑面积进行拆迁安置和补偿。由此可见,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建筑面积已经融入人们的经济生活之中,成为人们现代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房屋建筑面积逐渐成为广大买房人和卖房人关注的焦点。

那么“建筑面积”是如何解释和定义的呢?目前比较一致的解释是认为,建筑面积是指房屋外墙(柱)勒脚以上各层的水平投影面积,包括阳台、挑廊、地下室、室外楼梯等,有上盖,结构牢固,层高2.20米以上(含2.20米)的永久性建筑。每户(或单位)拥有的建筑面积叫分户建筑面积。平房建筑面积指房屋外墙勒脚以上的墙身的水平面积。楼房建筑面积则指各层房屋墙身水平面积的总和。

同时由建筑面积还派生出若干个与建筑面积相关的“面积”概念。房屋使用面积是指房屋户内全部可供使用的空间面积,按房屋的内墙面水平投影计算。房屋共有面积是指各产权主共同拥有的建筑面积。房屋产权面积是指产权主依法拥有房屋所有权的房屋建筑面积,由直辖市、市、县房地产行政部门登记确权认定。

2、建筑面积计算的不同目的

任何一个工程建设项目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经过多个部门联合协调管理,每个项目的建设大体上要经过方案设计、报建审批、规划许可、勘探勘测、建设施工、监理监督、竣工验收、测绘确权、房产登记、资料归档等环节,在这些诸多环节中,会涉及到设计面积、规划审批面积、工程预算面积、房屋预售面积、房屋竣工面积、规划验收面积、产权登记面积等,而这些环节分属于不同的职能部门监督管理,不同的部门对于建筑面积的确认有着各自不同的计算规范,因此造成目前关于建筑面积计算规范的不同标准。

我国有关建筑面积计算相关规则在《房产测量规范》和《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等计算规范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但由于各种规范使用的部门不同、使用的目的不同,其涵义和作用就不同,这使同一建筑物在不同部门管理活动中确定的建筑面积不同,最终导致了规划设计、施工、确权之间的面积差异,从而容易引起社会经济矛盾,因此对建筑面积的正确理解、适用和确权则成为疏通各种矛盾的重要途径。

经过分析比较,可以发现,对于建筑面积的计算实际上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向的计算目的,分别是建筑工程方面、房屋权属登记方面和建筑容积率指标方面的不同的建筑面积计算目的。不难发现,前面提及的设计面积,工程预算面积应该属于建筑工程方面的建筑面积,其适用的计算规范应该为《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 50353-书馆2005);商品房预售面积,房产办证测绘面积应该属于房屋登记的产权建筑面积,其适用的计算规范应该为《房产测量规范》 (GB/T 17986-2000)以及《关于房屋建筑面积计算与房屋权属登记有关问题的通知》(建住房[2002] 74号文);规划审批面积,规划验收面积应该属于建筑容积率指标方面的建筑面积,其适用的计算规范应该为各各地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相关法律、技术规范和标准,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的地方性的相关技术规定,比如安徽省芜湖市城乡规划局的《芜湖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芜 规字[2009]172号文)。

3、建筑面积计算规范中的若干差异点

通过对《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房产测量规范》及其《关于房屋建筑面积计算与房屋权属登记有关问题的通知》、《芜湖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相关具体条文的研读,可以发现上述这些适用于不同方面的面积计算规范,其绝大部分的技术规定都是相同的或相近的,但是在某些具体技术要点上,存在着差异性的规定。下面具体分析一下这些体现在不同的面积计算规范中的若干差异点。

3.1建筑层高方面的差异

《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规定:单层建筑物的建筑面积, 应按其外墙勒脚以上结构水平面积计算。单层建筑物高度在2.2 m 及以上者计算全面积, 高度不足2.2 m 者计算1/2 面积。利用坡屋顶内空间净高超过2.1 m 的部位应计算全面积;净高在1.2 m~2.1 m 的部位应计算1/2 面积;净高不足1.2 m的部位不应计算面积。多层建筑物首层应按其外墙勒脚以上结构水平面计算二层及以上楼层应按其外墙结构水平面积计算。层高在2.2 m及以上者应计算全面积;层高不足2.2 m 者应计算1/2 面积。

规范中以高度2.2 m 为界分两类进行计算建筑面积的还有:单层建筑物内局部楼层;建于坡地的建筑物吊脚架空层, 设计加以利用并有围护结构的深基础架空层地下室、半地下室、回廊, 有围护结构的架空走廊、落地橱窗、门斗、挑廊、檐廊、眺望门, 不垂直于水平面而走出底板外沿的建筑物;舞台灯光控制室;建筑物顶部有围护结构的楼梯间、水箱间、电梯机房等。

规范突出了高度在建筑面积计算中的控制作用( 高度在2.2 m 以上者计算全面积;高度不足2.2 m 者计算1/2 面积) , 还有很多部位的建筑面积均是依据其净高分3 类( 净高超过2.1 m 的部位计算全面积;净高在1.2 m~2.1 m 的部位计算1/2 面积;净高不足1.2 m 时不计算面积) 进行计算, 如多层建筑坡屋顶内、场馆看台下等。

《房产测量规范》8. 1. 2条内容规定:房屋建筑面积系指房屋外墙(柱)勒脚以上各层的水平投影面积,包括阳台、挑廊、地下室、室外楼梯等,且具备有上盖,结构牢固,层高2.20m以上(含2.20m)的永久性建筑。8. 2. 3(a)条内容规定:层高小于2.20m以下的夹层、插层、技术层和层高小于2.20m的地下室和半地下室,不计算建筑面积。同时8.2.1条的内容中,有关计算全部建筑面积的范围的条文中,均强调“层高需在2.20m以上”。

另外《关于房屋建筑面积计算与房屋权属登记有关问题的通知》的文件内容中,关于层高的技术规定内容有“计算建筑面积的房屋,层高(高度)均应在2.20米以上(含2.20米)”;“房屋屋顶为斜面结构(坡屋顶)的,层高(高度)2.20米以上的部位计算建筑面积.”;“对倾斜、弧状等非垂直墙体的房屋,层高(高度)2.20米以上的部位计算建筑面积.”;“房屋套内具有使用功能但层高(高度)低于2.20米的部分,不计算建筑面积,但在房屋权属登记中应明确其相应权利的归属”。

可见,“层高在2.20m以上”是《房产测量规范》及其《关于房屋建筑面积计算与房屋权属登记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计算建筑面积的必要的要件。

《芜湖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中在容积率计算时涉及“建筑层高”问题时的相关内容为:当住宅建筑标准层层高大于4.3米(2.8+1.5)时,不论层内是否有隔层,建筑面积的计算按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2倍计算。大于7.1米(2.8×2+1.5)时,按3倍计算,以此类推。当办公建筑标准层层高大于4.8米(3.3+1.5)时(除门厅外),不论层内是否有隔层,建筑面积的计算按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2倍计算。大于8.1米(3.3×2+1.5)时,按3倍计算,以此类推。当普通商业建筑标准层层高大于5.4米(3.9+1.5)时(除门厅外),不论层内是否有隔层,建筑面积的计算按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2倍计算。大于8.1米(3.3×2+1.5)时,按3倍计算,以此类推。坡屋顶住宅建筑的顶层,当屋脊线距顶层室内地面高度超过4.9米,建筑面积的计算按该层地面面积的2倍计算。

可见,在涉及容积率计算时的建筑面积中的“建筑层高”技术规定比较复杂。

3.2阳台面积处理的差异

《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3. 0. 18条内容规定“建筑物的阳台均应按其水平投影面积的1/ 2计算”,此条文明确了,无论何种形式的阳台(即不论阳台是否封闭)均按水平投影面积的1/ 2计算。

《房产测量规范》8. 2. 1(f)条内容规定“挑楼、全封闭的阳台按其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8. 2. 2(c)条内容规定“未封闭的阳台,挑廊,按其围护结构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

可见,“封闭阳台计算全部建筑面积,未封闭阳台计算一半建筑面积”是《房产测量规范》中对阳台面积处理的具体规定。

《芜湖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中关于阳台的相关内容为:封闭阳台应有围护结构与建筑室内空间分隔,否则规划审批时作为室内空间计。阳台进深大于等于2米(不规则的阳台,按其进深的平均值控制)的,规划审批时按全面积计算,并纳入容积率计算。与阳台相连、且底板标高与阳台一致的附属构件(如花台等)并入阳台,参与阳台一并控制。永久性顶盖全覆盖的阳台(下层阳台以上层或隔层底板为顶盖),不论是凹阳台、挑阳台、封闭阳台或不封闭阳台,规划审批时按阳台规则计算建筑面积;永久性顶盖未全覆盖的露台、挑台、阳台的覆盖部分,覆盖部分规划审批时按阳台规则计算建筑面积;无顶盖(含顶盖未全覆盖的未覆盖部分)的阳台、露台、挑台,规划审批时不计算面积。

可见,在涉及容积率计算时的建筑面积中的“阳台面积”技术规定比较复杂。

3.3室外楼梯处理的差异

《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3. 0. 17条内容规定“有永久性顶盖的室外楼梯,应按建筑物自然层的水平投影面积的1/ 2计算”。3. 0. 24条内容规定“无永久性顶盖的架空走廊、室外楼梯和用于检修、消防等的室外钢楼梯、爬梯不计算建筑面积”。

《房产测量规范》8. 2. 1(g)条内容规定“属永久性结构有上盖的室外楼梯,按各层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全面积”。8. 2. 2(d)条内容规定“无顶盖的室外楼梯,按各层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

《芜湖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未涉及室外楼梯的面积计算规定。该技术规定说明按照《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的相关条文执行。

3.4室内飘窗处理的差异

《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3. 0. 24条内容规定“勒脚、附墙柱、垛、台阶、墙面抹灰、装饰面、镶贴块料面层、装饰性幕墙、空调室外机搁板〈箱〉、飘窗、构件、配件、宽度在 2.l0m 及以内的雨篷以及与建筑物内不相连通的装饰性阳台、挑廊不计算建筑面积”。

《房产测量规范》及其《关于房屋建筑面积计算与房屋权属登记有关问题的通知》均未涉及室内飘窗的面积计算规定。

《芜湖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中关于室内飘窗的相关内容为:飘窗与室内楼地面高差必须达到0.45米,进深必须不大于0.8米,不计算面积;否则规划审批时计算全部面积,并纳入容积率计算。可见,在涉及容积率计算时的建筑面积中的“室内飘窗面积”的技术规定比较复杂。

3.5变形缝处理的差异

《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3. 0. 23条内容规定“建筑物内的变形缝,应按其自然层合并在建筑物面积内计算”

《房产测量规范》8. 2. 1(o)条内容规定 “有变形缝的房屋,若其与室内相通的,变形缝计算建筑面积”。 8. 2. 3(j)条内容规定“与房屋室内不相通的房屋间变形缝不计算建筑面积”。

可见,“变形缝是否计算建筑面积,取决于变形缝是否与室内相通,”是《房产测量规范》中对变形缝处理的具体规定。

《芜湖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未涉及变形缝的面积计算规定。该技术规定说明按照《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的相关条文执行。

4、总结及其几点建议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关于房屋建筑面积计算的有关规定条款,应当遵循科学合理,简单明了,容易操作,趋于统一的原则。对于上述不同的建筑面积计算规范中体现的若干差异点,提出几点个人认为的改进建议。

第一,建筑层高计算原则,均以2. 20 m作为临界高度,2. 20 m以下不计算建筑面积。简单明了,更易把控。

第二,阳台计算原则,不论阳台封闭与否,统一为按一半建筑面积计算。

第三,室外楼梯计算原则,不论有无顶盖,统一为按一半建筑面积计算。

第四,室内飘窗计算原则,不论飘窗如何设计,均不计算建筑面积。

第五,变形缝原则,无论变形缝是否利用该空间,与室内是否相通,均计入建筑面积计算。

本文是笔者近年来学习研究现行各类建筑面积计算法规的初浅体会,以此供业内同行参考,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够关注建筑面积计算规范存在的问题,能够协调有关管理单位、技术标准归口单位,也希望标准编制单位在修订规范时能够相互衔接和完善,进而把建筑业及房地产业等有关建筑面积计量的法规,归并为一部统一完善的建筑面积计算法律规范,这对于我国建筑业及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也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詹长根,唐祥云,刘丽.地籍测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2]李征航,黄劲松.GPS测量与数据处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3]吴信才.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4]张红英,杨斌,胡友健.关于房屋建筑面积计算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测绘科学,2007,32(1):145-147.

[5]肖烨.建筑面积计算规则的差异性研究[J].山西建筑,2010,36(16):14-15.

[6]张洪升.规划建设领域涉及的各类建筑面积分析[J].福建建设科技,2007,(5):41-43.

[7]GB/T 17986-2000,房产测量规范[S].

[8]GB/T 50353-2005,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S].

[9]芜规字[2009]172号,芜湖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S].

建筑规划论文范文9

关键字:工业与民用建筑;测量成果;场地规划;关联;

1 引言

在建筑学中,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可以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用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消费和居住的民用建筑;用于各类工厂施工,组织生产和为了生产提供相关服务的工业建筑;最后就是用于农业生产生活的农业建筑。一般情况下,农业建筑主要是存放农业相关物品的库房等,在建筑工程中所占比重不大。所以本文我们将着重研究的就是工业和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到建筑就不得不考虑建筑施工,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首先我们要进行的建筑场地的规划设计,然而规划设计的基础又是建筑测量。所以本论文将要研究的主要是在我国工业和民用建筑中测量成果与场地规划设计的关联。

2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测量

2.1 建筑工程测量的用途

建筑工程测量关系到我们的工程质量,如今我们的工业和民用建筑多修筑在地表附近,既包括摩天大楼也包括地下商场。为了更加合理的布局,建设出高质量的建筑,使得生活更加舒适,工厂效益更加高,在建设前就要先做规划,因此我们就必须对地表起伏以及周围的情况等相关情况进行整合测量,所以规划设计的基础正是建筑工程测量。

2.2 建筑工程测量的内容和任务

如今的建筑工程测量已经发展为一门学科,并成为了土木工程学的基础科目。关于工程测量的内容主要是研究地球的形状,以及地表分布并确定地面某个点的精确位置。对于如今的建筑工程测量,主要是分为测定和测设两部分执行的。所谓测定就是相关工作人员利用测量工具对建筑地点的具置以及相关数据进行测量和整理,而测设就是将我们在设计图纸上标好的信息转移到真正的实物上并以此作为施工的依据。

建筑工程测量是测量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建筑工程测量的任务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分别是设计前的地形测量,建筑中施工测量和竣工测量。可见在建筑过程中测量贯穿着工程项目的每一个环节,只有熟练掌握测量方法和技术,才可以建设出更高质量的工程。而且由于测量的多程序性质,我们还需在测量中贯穿着“边测量边检验”,以保证测量的准确。

3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场地规划设计

工业和民用建筑是我国建筑工程中的主力军,对于建设出高质量的工业和民用建筑直接关系着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在工业和民用建筑施工前我们都要进行场地规划,对场地中规划进行分析,使建筑进行合理的安排和分布,并就此以提高场地利用的科学性,使场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与其它要素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与场地周边环境有机结合,使建设具有高度综合性,这些都要准确的测量成果来保证。

场地是一块可以利用的地方,而规划则是对这个地方的事物进行分配和安排以使得产生最和谐的效果。人们为了达到某种最和谐的需求而对一块特定的土地进行人工改造和设计,这就是场地规划。建筑场地规划的内容根据用途不同可以分为很多类,而本文主要讨论的工业建筑场地规划和民用建筑场地规划。

3.1 工业建筑场地规划

对于工业建筑场地规划主要是对工业建筑物进行建筑前的场地布局。不同的工厂,有其不同的生产物品以及不同的生产环节,它主要可以分为两步“一是根据城市道路的要求安排厂区的总方位。二是根据生产厂的功能可将厂区分为厂前区、生产区、仓库区,有些厂还需安排生活区。”

在工业建筑中的场地规划应该分清不同区的不同任务,例如“生产区根据工艺流程来安排生产顺序。一般是 原材料检验零配件粗加工零配件细加工装配试车产品检验产品包装入库,根据不同生产性质布置各工序工种厂房,有些生产产品可集中在大厂房中,有些需分散布置。”

在工业建筑的场地规划中我们还应该注意根据生产工艺利用场地的自然状态加以充分合理利用。如在藤县陶瓷产业园区中,在场地设计时根据地形的实际情况,在满足生产工艺及运输、排水等要求下,厂区平面采用台阶式布局,使场地内土方挖填平衡且方量最小,土方挖土由原方案的7235万方减少至5348万方,不但降低了建设成本,且缩短了工期,加快了园区建设速度,使利益最大化。在如今若只考虑生产要素进行设计已经是不能满足的,为了满足环境的要求,在如今的工业建筑中我们还应该注意进行环境方面的设计和规划,在规划中注意绿化美化,建设出低污染的优美工业园区,使得人性化的工业建筑环境塑造出工人强烈的主人翁精神,从而使得工业利益最大化。

3.2 民用建筑场地规划

民用建筑场地规划设计是对场地内的建筑群、道路绿化、各种管线等进行全面、合理布置。在规划设计时应综合利用环境条件,使之成为有机整体。因此在场地规划过程中,更要有准确的现状地形图,以便对场地条件进行全面分析,合理确定场地平面布局和进行竖向高程设计,做到明确建筑主次关系、完善空间布局,合理有序地安排场地内各种绿化及设施,使规划区内闹静分开,不同功能分开建筑,交流流畅,减少相互交叉与干扰,使场地布局整体合理、经济,达到在保证建筑群体空间形式及功能完整统一的同时,使建设项目充分发挥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4 测量成果和场地规划的关联

测量成果是一个区域的综合性数据,只有严格掌控了该区域的自然状况和城市设施情况,才可以保证场地规划可以正确的实施和进行。所以测量成果和场地规划的关联可以分为两部分考虑,分别为测量成果是场地规划的基础,场地规划反馈测量结果的正确性。

4.1 测量成果是场地规划的基础

测量成果主要是对于一个地区的地形结构以及相关需求数据的整合,而场地规划则是利用场地的相关数据进行综合设计,所以测量成果是场地规划的基础。场地规划无论是对于民用建筑还是工业建筑都要求满足以下几个个要求:“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二、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的要求三、满足生产、生活的使用功能要求四、技术经济合理五、满通运输要求六、满足卫生、安全等技术规范和规定的要求七、竖向布置合理八、管线综台布置合理九、合理进行绿化布置与环境保护十、合理考虑发展和改扩建问题 。而为了满足这些要求就需要场地规划时对场地具置,周围环境以及范围要求进行综合掌握,可以在场地设计中准确且合理地作出规划,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完美统一。这些都需要准确的测量成果来保证,所以可以说测量结果是场地规划的基础。

4.2 场地规划反馈测量结果的正确性

场地规划后,我们需要对场地规划的合理性进行监理,而监理工作的进行则是充分考虑到了周围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这种考虑是多渠道,多方面的,并不一定是测量成果。而对场地规划的监理将直接反应到我们测量结果的正确性以及误差性。所以另一方面场地规划也可以反馈测量结果的正确性。

5 结论

民用和工业建筑工程是我国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它直接关系着人民日常生产生活,所以对于民用和工业建筑工程的建筑测量和场地规划我们需要十分的注意。测量是工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只有在有了准确的测量成果前提下,才可以获得高质量的规划成果。而场地规划是需求和谐化的保证,项目没有了场地规划就相当于一个公司没有了预算,实施中将杂乱无,带来的损失是无可估算的。所以测量成果和场地规划它们之间是关联的,并都是一个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影响着工程建筑的质量和经济效益。我们必须既要重视规划前的场地测量,也要重视场地规划,使工程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完美统一,这也是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