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微型法治课讲稿集锦9篇

时间:2023-01-13 22:13:52

微型法治课讲稿

微型法治课讲稿范文1

一、XXX年信息宣传工作的经验做法及成绩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学院高度重视宣传工作,逐步建立了信息宣传良性机制,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职能科室具体抓、全校上下协同抓的信息宣传工作格局。宣传部草拟了《新闻宣传工作管理办法》,并把信息宣传纳入全局性工作,在学院日常工作和重大活动中,同步布置安排信息宣传工作,明确信息宣传的重点和要求,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为做好信息宣传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二是增强信息宣传工作能力。明确报送要求,确保内容真实,数据准确,文字精炼,突出特点;注重时效,及时报送。对重大活动、重要会议及突发事件等动态类信息,既主动出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又注意协调配合,互通情况,保持上下级、左右侧的协同一致,努力做到在信息宣传上多创精品、多推亮点、多出成果、多造声势,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同时,注重在拓展信息的高度上、挖掘信息的深度上、及时准确反映学校情况上下功夫。

三是加强新媒体宣传阵地建设。加大官方微信的推广力度,营造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的宣传氛围,涌现出一批学生自主创作的以学校宣传为主题的歌曲、影视作品,励志微电影XXX点播量高达五万余次,学校官方微信影响力创“全国职业院校微信公众号排行榜”第10名的好成绩。与教育部、教育厅、人民日报、央视、江苏教育、南通教育等官方微博及时互动,转发正能量信息;转发学生爱家爱校爱国信息、学生社团的创新活动和先进做法,第一时间校园新闻、专题通讯报道,“早安商院”和“晚安商院”;重视学生回复、了解学生诉求,为网络舆情工作把好关。新媒体平台成为学校对外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

四是加大学习培训力度。做好信息宣传工作,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宣传部逐步健全通讯员网络,加大对教师信息通讯员队伍的培训力度,要求通讯员多看央视新闻联播、新闻报刊,尤其是认真查看自己写的原稿和发表稿的区别所在;对大学生记者进行集中培训,邀请资深晚报、日报编辑和记者亲自授课,传授新闻写作方法、新闻采编和报送技巧。通过培训,通讯员提高了政治敏锐性和新闻敏感性,增强了信息员写作能力,提高稿件质量和采用率。

五是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聚焦学校重点工作,积极向省教育厅、省供销合作社、市教育局等网站投稿160余篇。通过中国教育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新华日报、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以纪念建校六十周年为契机,举办座谈会、校友创业论坛、离退休老同志座谈会等系列活动,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六是构建舆情应急联动机制。学校建立网络舆情监控小组,对全院网络信息进行网上网下实时监控,对热点话题、敏感问题重点关注,及时解决好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牢牢把握校园舆论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提升有效处置舆情的能力,降低网络舆情的风险,促进了学校与师生的和谐。

二、XXX年宣传思想工作计划

XXX年,学校将深化党的基本理论体系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教育,深入学习贯彻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校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新特点、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推进宣传思想工作领域创新,扎实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壮大主流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推动新发展。切实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利用主流媒体的强大优势,加强学校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宣传平台建设、管理和应用,努力构建上下联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学校宣传思想工作大格局。适应信息化持续发展的新情况,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舆论监控,增强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提升舆论引导力和传播力。

1.进一步加强校园宣传环境管理。加强校园张贴物及悬挂横幅的管理,严禁乱挂标语、乱拉广告,营造健康、高雅、和谐的校园宣传环境。

2.进一步加强校园门户网站建设,完善校园网的栏目功能,及时更新内容,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认真做好学校二级网站的管理工作,全面提升二级网站建设水平,使校园网成为学校展示形象和服务社会的重要窗口;继续发挥党建网的宣传阵地作用,宣传学院“两学一做”特色及学习贯彻党的精神的做法,宣传各党支部党建工作亮点。

3.进一步加强校园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宣传平台的作用,优化栏目设置,有重点、有计划、有目的策划主题活动的宣传,确保学校重点工作、重大成绩、重要突破得到及时准确的宣传,提高学校公共平台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4.多措并举,不断提高学校新闻信息报道的数量和质量,做好学校新闻发稿量的统计和存档工作。对于学院主页的新闻,继续严把采编关、审核关,切实增强学院新闻的价值性、时效性和导向性。

5.进一步加强学校意识形态领域及舆情工作的引导和管理。各党支部要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强化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课堂教学活动要遵守“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要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遵守政治纪律;加强对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热点问题及特殊时期、特殊时段的校内舆情的分析和研判,努力维护校园稳定和改革发展大局。

6.进一步加大学校对外宣传的力度。密切结合学校办学特点与工作实际,围绕教学、科研、人才、管理、服务、党建等重要工作和重大活动,策划高水平、高质量的学院专题片、宣传画册等形象展示品,系统梳理办学成就、特色和经验,挖掘宣传亮点,讲好商院故事,传播好商院声音,阐释好商院特色,提升对外宣传工作的水平和质量,提升学校的社会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7.进一步加强学院媒体科学化水平。完善学院宣传工作制度,努力提升做好突发事件的宣传报道及舆论引导工作的能力与水平,维护校园稳定。

微型法治课讲稿范文2

开设红城大讲台

百色学院依托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建设研究基地“邓小平早期思想研究中心”“全国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于2013年开设“红城大讲台”,组织校内外专家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教育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相得益彰。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求,精选红城大讲台讲座主题,组织主讲专家围绕主题研究并进行宣讲,将宣讲录像上传学院专题网站供师生学习,宣讲文稿结集出版,形成了“红城大讲台专家宣讲――网上宣讲――出版物”的立体的、长效的宣讲教育格局。

2013年,红城大讲台共开展了“传承弘扬百色起义精神”“中国梦・我的梦”“党风廉政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等主题共40多个系列讲座,全校师生一万多人次聆听宣讲。百色学院还通过红城大讲台,开展对百色市(县、区)的党员干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前,红城大讲台宣讲文稿集《传承弘扬百色起义精神》《专家谈党风廉政建设》准备付印出版。今年还安排了以“学习党史国史”为主题的宣讲。红城大讲台已经成为百色学院乃至百色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主要平台和长效机制。

组建专家宣讲团

为了确保红城大讲台有足够数量的宣讲专家,百色学院按照思想坚定、理论深厚、真懂真信的原则,选拔建立一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体、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和校外专家组成的宣讲团,学院党委书记卞成林担任宣讲团团长。

为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性、时代性的特性和要求,宣讲成员除了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专业专家外,还吸收了语言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等学科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加入,组成了一支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多样化、多元性、人数近百人的宣讲队伍。为进一步提高宣讲内容的大众化、通俗化,提高宣讲的实效性,百色学院还利用自身的科研平台,组织宣讲团成员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开展课题研究,宣讲团成员承担了“百色起义与邓小平理论研究”等十多个重要课题研究,形成了“宣讲――研究――宣讲”的良好机制,提高宣讲团成员的理论水平和宣讲水平。

教育载体

开设“红色经典”微型课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百色学院从2012年秋季开始,开设“百色起义精神传承与思想政治教育”特色课程和“百色起义精神与红色文化传承”为主题的系列“红色经典”微型课程,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选修4门“红色经典”微型课程,每门课程0.5学分共2个学分。2014年春季,“红色经典”微型课程开课门数已经达到46门。系列“红色经典”微型课程成为师生学习党的十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传承百色起义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主阵地。学院还出版特色校本教材《百色起义,光照千秋》。

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节庆主题教育中。即坚持开展“清明节祭奠”活动,组织学生到百色起义纪念馆、纪念碑开展缅怀先烈、修身立德、共创和谐清明节祭奠英烈活动;坚持开展“重走红军路,永远跟党走”教育活动,组织新党员到百色起义纪念馆、纪念碑开展走红军路、入党宣誓活动;坚持组织“新生入学主题教育活动”,每学年新生入学后,组织学生到百色起义纪念馆、纪念碑、红七军军部旧址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开展“红色经典”文艺演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学院每年都开展“纪念红五月”红歌传唱、“唱红歌校歌”新生合唱比赛、庆七一“颂歌献给党”、红色短剧等系列红色经典艺术演出;还举办以传承“红色文化”为主题、人人都可以参与的周末文艺广场演出。每年的红色文艺演出有30多场,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其中,隐性教育成效大增。

开展“红色研究”,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途径方法。百色起义精神和百色起义革命者的品质意蕴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蕴含着形象、生动、直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为进一步探索以“红色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学院积极开展“红色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途径方法研究,以研究成果充实宣讲内容,以研究促进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和渗透。宣讲团成员共承担《邓小平在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思想及其实践研究》《红色记忆与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研究》等12个以“红色文化”为研究内容的科研项目,其中,有4项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写出版了《右江苏维埃政权史》等一批红色研究丛书,目前,“百色起义与邓小平理论研究”丛书(14本)即将付印出版。“红色研究”为“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提供保障,增强了宣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发挥了“红色文化”的传承、辐射和渗透的作用。

微型法治课讲稿范文3

作者:李迎春

关键词:创新;党课;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3-0099-01

从石化企业基层党建的实际情况来看,“三会一课”虽然写入了制度,但在如何上好党课方面,还缺乏必要的观念与方法跟进。当前我们的党课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面对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思潮的冲击、面对改革开放背景下出现的“四个多样化”、面对互联网的普及、面对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实际,党课教育的适应性还不够强。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创新”二字。只有坚持党课教育中好的东西,改革不好的东西,创新适应当前形势和党员需求的东西,才能解决党课教育自身存在的现实问题,才能增强党课教育的活力。党课模式创新,要在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观念创新

作为党员思想政治建设重要形式之一的党课教育,必然要接受党的思想路线的指导,而党课教育的改革创新就是党课教育接受党的思想路线指导的最好体现。如果思想僵化,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观念创新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实际的效果来检验党课的质量。很多支部给党员上党课,都是念念党章,读读党史,笔者以为,在新形势下,党课应该有更宽泛的内涵与外延。党课的组织者,在党课开展之前,组织者首先要有策划,要有创新的意识,认真设计好时间、内容、方式、地点等要素,做好充分准备。着重在观念上解决三个问题:什么是党课?为什么要上党课?党课上完要达到怎么样的效果?

二、内容创新

在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过程中,党课教育应该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创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应该成为党员或党小组自主政治学习后的一种必要补给。因此,从宏观上讲,党课教育作为对党员进行经常性教育的一种方式,应该有中长期的规划,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没有章法。从微观讲,一堂完备的党课,应该有一个完整的教案。

党课教育能否深入持久,内容设置至关重要。党课的内容,没有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受众的情况,根据形势的需要来确定。要满足不同党员的差异化需求,可以根据需要,将授课内容分为党建形势任务、党史教育、党员队伍建设、群众工作方法、创先争优、党风廉政建设、安全生产等门类,从不同层面满足党员的学习需求。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党课的内容。

党课教育的主讲者,不一定非得是马列主义老头老太,也可以是一些思想前卫的青年人。党课的指导思想,除了传授新知识、新观念、新形势,更多的还要放在解疑释惑上。

三、方式创新

讲党课,主要是课堂讲授,这是因为党课主要是结合实际的理论灌输。所以,要使党课教育取得好的效果,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如何改进课堂讲授上,不断提高课堂讲授的艺术水平和质量。除了课堂讲授这一主要形式外,还应该考虑根据实际情况而采取别的党课形式。一般情况下,可以采取以下几种不同的形式。

(1)党课与电化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在党课教育中,配合电化教育手段,可以加深党课教育的效果。用电化教育手段,将党的历史和党的建设方面的先进典型录制成党课教材进行播放,配合课堂讲授。

(2)党课与社会调查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党课进行形势教育时,不仅党课讲稿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反映现实,而且可以结合课堂讲授,组织学员搞一些社会调查,走出课堂,到社会上讲授,然后再回到课堂,进行理论阐述。这样可以把党课上得生动活泼,使学员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果。

(3)党课与知识检测相结合的形式。在党课教育过程中,如果能够很好的利用知识检验这一形式,可以促进大家对听课的重视和学习的积极性。知识测验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在讲课之前,作为对大家这方面知识的摸底;也可以在讲课中,作为对大家学习态度的考核;还可以在讲课之后,作为对讲授效果和大家学习情况的检查。

(4)党课与典型报告相结合的形式。有时,根据党课内容,可以请先进党组织和先进党员作典型报告,配合课堂上的讲授。这样做,不仅改进了党课形式,而且大家容易接受、信服,效果比课堂列举一堆典型事例要好。

(5)党课与对话交流相结合的形式。党内对话是党课教育的新形式,这种新形式反映了党内平等协商、互相教育、共同提高的良好风气。它的实行,对于活跃党内的民主空气,增强民主建设,沟通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党课教育的质量是大有好处的。开展党内对话,一定要针对党员中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针对党员中议论的热点和自身不好解决的难点问题来进行。具体形式可以是党员领导干部和普通党员对话,也可以是老党员和新党员对话,还可以是先进模范党员和一般党员对话。

还可以根据实际,在抓常规党课教育模式的同时,不断开拓思路,推进教育方式创新,如开展“送党课、微型党课、互动式党课、网上党课”等模式。送党课就是组织机关干部把党课送到基层。由繁到精的微型党课,就是鼓励基层开拓创新,探索新型党课教育模式。比如“十分钟党课”活动,“党员轮流上党课”等,让党员自定专题、讲稿,结合自身经历轮流上台讲课。由被动到主动的互动式党课,就是跳出单纯听课的党课教育固定模式,推行座谈会式的党课教育模式,听课之余,发动党员积极参与讨论,畅谈心得体会,提出意见或建议,使得课堂气氛融洽。由课本到多媒体的网上党课。

微型法治课讲稿范文4

关键词:军校;微课;比赛;思考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10-0089-02

微课程的概念及开展微课程比赛的流程

1.微课程的概念

如今热议的微课程概念是在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 提出的。[1]他提出了建设微课程的五个步骤:罗列教学核心概念;写15~30秒的介绍和总结,为核心概念提供上下文背景;录制长为1~3分钟的视频;设计引导学生阅读或探索课程知识的课后任务;将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2]国内教育技术领域的学者们也分别从各自的研究方向给出了“微课”的定义。国内微课的创始人胡铁生认为,“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境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3]

2.开展微课程比赛的流程

一般院校开展微课程比赛的流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①技能培训主要是由院校相关教育技术人员组织任课教员进行微课程教学设计、制作方法及技术规范的知识培训。②选题申报是院校以教研室为单位开展微课程选题的论证申报工作,同时院校的技术保障单位信息管理中心需提出相应的技术保障方案。③设计备课是参加比赛的任课教员搜集相关的多媒体信息资源、撰写讲稿、编写微课程制作脚本、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并准备备课试讲,同时信息管理中心也应参与脚本的设计,提供技术咨询服务。④录像制作是在信息管理中心的协助下进一步对录制内容作精加工处理。⑤评审奖励主要是验收作品。

军事院校开展微课程制作比赛的意义

1.提升教员的信息化教学水平

军校教员利用参加微课程比赛的契机,参加相关的知识、技能培训,认真学习微课程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打磨在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课堂讲授等方面的基本功,主动开展微课程制作和教学方法的研讨与交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自身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水平的能力。

2.激发教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微课程的设计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也不同于网络课程、视频公开课的教学设计,它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借助各种教学媒体工具及课程制作工具,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教员使用新兴教育技术手段的主动性,同时,要想设计出优秀的作品,获得比赛名次,作品的创新性也是必不可少的。

3.进一步丰富军校的数字媒体资源

遴选一批优质的微课程,建立具有军校学科特色的微课程群,不仅可以丰富军校的数字媒体资源,还能进一步推动学员岗位任职实战化培训由课堂教学向网络教学的延伸。

当前军事院校开展微课程制作比赛存在的问题

1.微课资源比较散

目前军事院校微课资源应用中普遍存在微课资源比较散的问题,没有形成系列化、专题化、结构化以及完整的微课体系,给师生的使用带来了不便。一旦教与学的过程产生障碍,就必然会导致微课资源在教学中的使用率下降,因此,无法真正发挥微课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功能和优势。

2.微课程的制作形式比较单一

微课程从制作的方法角度来看,可以分为拍摄型微课、录屏型微课、幻灯片型微课、改良型微课、动画型微课等多种类型。[4]而目前军事军校制作微课程的形式比较单一,一般只采取拍摄型微课的制作形式,拍摄型微课一般适用于语言类以及操作类的课程,这就使微课程的主题选择有了局限性。

3.比赛与常规教学易脱节

微课程在军队院校的发展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面对这种新生事物,教育技术能力本身就不是很强的任课教员无疑有些力不从心。同时,学校也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及机制体制,因此,在微课程比赛中脱颖而出的作品也常常出现与实际课堂脱节的问题,使微课程制作比赛的教学效益大打折扣。

如何提升微课程制作在军校的教学效益

1.精选微课程主题

军事院校要制作微课程,应优先选择军事体育训练、政治工作能力实操训练、政治理论教学疑难点问题解答、国际国内社会热点问题剖析以及典型战例解读等学员关注程度较高且与提升实战能力密切相关的内容。精选了微课程的主题,微课程的设计就成功了一半。

2.开发微课程学习平台

军校设计与制作微课程是为了达到真正应用的目的,那么,在网上开展优秀微课程展播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集资源上传、修改、、交流、共享、搜索、评价等功能为一体的微课程学习平台是至关重要的。微课程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开发不仅要为课程提供者带来便利,还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考虑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需要的其他平台功能,这样才有助于微课程的推广。只有建立了微课程学习平台,对各类微课程进行整合、分类,才能达到以建促用,促进微课程制作常态化、有序化发展的目的。

3.加强团队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一门微课程的内容一般只聚焦于某个很小的知识点。因此,微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工程,仅凭任课教员的技术水平和力量很难做出一系列优质的微课程。微课程的制作需要遵循一定的技术规范,对场地、拍摄方式、录音器材、课件、录制以及成片规格均有一定的要求,这就需要有专业的教育技术人员来协助完成。因此,军队院校应该加强微课程技术团队的建设,为任课教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4.协调好微课程比赛与日常教学的关系

“以赛促教”是军校开展微课程制作比赛的真正目的,应该坚持“以建为用”的原则,不搞形式化的突击比赛,让比赛常态化,鼓励任课教员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微课程方面的教学设计,增强知难而上、抢占先机的意识,积极参加知识、技能培训,加强课堂教学中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努力提升微课程的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Shieh,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J].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9,55(26):A1,A13.

[2]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3]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37.

微型法治课讲稿范文5

关键词: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1-0049-03

社会的不断进步使高校教育面临巨大挑战,大数据时代给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带来无限机遇,传统教育模式已经逐渐表现出某种不适应性,合理利用大数据,电子设备及网络资源会大大提高人才培养效率。近年来,国家和各大高校逐渐开始重视微课程建设。

“园艺植物病理学”为园艺及植物保护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整个学科的专业课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

位。该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学科[1]。笔者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表现出诸多局限之处,亟须辅以新型教学工具,微课程的实施给此课程的建设和变革提供了有利的机会,因此,本文针对“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建设展开论述。

一、微课程的内涵及特点

(一) 微课程的内涵

目前,许多人认为“微课程”等同于“微课”,将二者的概念混淆[2],但笔者认为,“微课程”与“微课”有所交叉但又不完全相同,不可同日而语。“微课”是指依托媒体教学视频,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等内容而开展的趣味性强、针对性强且具有启发性时间较短的教学设计。“微课程”指针对某一学科或者某个专题而设计的微型课程,是一个涵盖微课的大的范

围。微课程以一系列密切相关,相互联系的微课为主体,主要应用数字化媒体资源进行教学,微课程不仅仅包含微课,还包含教学设计、课件、习题检测等辅助教学资源以及学生讨论、教师点评等教学活动[3]。

(二)微课程的特点

微课程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课程时间短、所含的内容量较小、表现形式多样;第二,利用电子教学设备及数字化媒体,例如PPT、正式学习微视频、Flash作为教学平台[4];第三,趣味性强,参与性强;第四,利用率高,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随时随地学习。总之,相较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微课程具有更普遍的适用性,更易于被知识接收者掌握和接受,可以说微课程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

二、“园艺植物病理学”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课时压缩严重

“园艺植物病理学”是园艺植物保护专业的基础课程,但现在高校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综合课程课时比例加大,这就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专业课程的课时数量。近年来,“园艺植物病理学”相关的成果、观点不断更新,学生应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不断增加和丰富,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矛盾给“园艺植物病理学”专业教师带来了不小的挑战[5]。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成了该门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合理利用微课程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理论教学方式单一

“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的传统教学方式为教师利用PPT结合板书“满堂灌”教学,有些教师的PPT以大篇幅的文字为主[6]。“园艺植物病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包含许多抽象概念及无直观印象的名词,传统的学习方式往往会使学生感觉枯燥,晦涩难懂,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通过对所教授学生的访谈发现,学生普遍认可该门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但传统教学模式使得许多学生缺乏对此门课程学习的兴趣,往往感觉学习难度较大,无从下手,这就需要教师探索出趣味性、实用性更强的新型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更扎实地掌握该门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内容。

此外,传统“园艺植物病理学”每次的教学时间一般为两学时,每学时45分钟,有研究表明,学生高度集中精力的时间一般为10―20分钟,可见,传统45分钟甚至90分钟的教学并不一定能有效抓住学生精力最集中的时间段来讲解重难点知识。微课程的短时教学恰恰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将重难点知识利用10分钟展现出来,更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

(三)实验教学安排不合理

目前全国各大农业院校“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均已开设实验课程,但是根据实际调查发现,很多学校把理论教学安排在前半学期,实验课程安排在学期的期

末,导致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不同步,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现行的实验课程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缺乏科学性,目前“园艺植物病理学”实验课程主要包括植物病害症状的观察、各类病原真菌引起的主要病害症状、病原特点以及病原分离与鉴定,需要采集大量的活体实验材料,但是实验材料及所用试剂往往均由实验员或教师准备,学生只是进行实验操作,这样导致学生缺乏对实验材料的理解。另外,实验课程教学以教师讲解实验原理与目的以及主要操作流程为主,学生根据教师讲解进行操作,最后撰写实验报告。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和互动,导致学生对实验原理及过程并不能完全深入理解,往往会不明所以,无法真正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此外,现行“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实验考核方式基本是以提交实验报告的形式为主,学生为了能够撰写出数据准确的实验报告往往会抄袭或编造数据,课程效果很难保证。实验过程及实验报告基本不涉及对实验的思考与讨论,无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利于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四)以教师为主体,缺少学生参与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尤其是高校教育,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机会普遍较少。一般授课内容及重难点教学只是由教师确定和设计,缺乏学生的参与,教学过程往往也只是教师“一言堂”,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学评价采用统一标准,针对性不强,很难因材施教。实际上,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学习难点各不相同。微课程的出现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往往只起到引导、启发的作用,学生可以针对自身特点自主选择“学什么”和“如何学”,随时复习重点知识并反复学习难点问题弥补自身的不足。

(五)教学时间、地点有限

“园艺植物病理学”为园艺植物保护方向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现在,对于该门课程我国各大高校普遍的授课方式为利用1―2学期时间,开设30―40学时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课程学习期结束后,学生继续学习的途径较少,且缺乏和教师交流的机会,遇到疑难问题往往无从下手,走出校园后,这种学习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当代的教育应该以“终身学习”为最终目标,微课程的教学依托于电子设备、数字化视频及网络资源,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微课程的这一特点随时随地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提高学习效率,使教学的适用性更普遍。

(六)教师资源匮乏

“园艺植物病理学”涉及的课程内容较多、知识面较广,如园艺植物学、病原学、病理学、病害防治等,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仅有一名教师完成全部教学内容的讲解,但所谓“术业有专攻”,人毕竟精力有限,多数教师往往只对某一个或某几个学科和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因此,传统教学一个教师贯穿始终的授课模式很难实现教师资源最优化配置。微课程便可以摆脱这种限制,可以成立教学教研组,根据组内教师的研究领域及专长合理分配教师资源,如让专门研究细菌性病害的教师讲解细菌性病害,让专门研究真菌性病害的教师教授真菌性病害,让病害诊断方面有建树的教师讲解病害诊断等必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依据各个教师的专长合理给其分配任务,实现教师资源最合理的利用。

三、“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建设原则

(一)微型性原则

顾名思义,既然称之为“微”,时间必然不能太长,但对于“园艺植物病理学”这一原理性较强的学科,时间过短又难以完全将知识点讲解清楚。因此对于该门课程需要在知识点表述清晰的前提下尽量控制讲解时间,经过笔者对该门微课程的实践教学认为,“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时间控制在8―15分钟为宜。

微课程的“微”不仅仅指时间,内容的容量也要把握好“微”原则,切忌贪多求大,应该只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表述宜简单易懂、重点突出[7]。

(二)规范性原则

首先,微课程时间要求短,只有短短十几分钟,因此教学内容甚至讲稿字数均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正常语速下,人可表达120字/分钟,参考“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授课时间,讲稿字数不宜超过1000字。

微课程不同于传统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教学模式,主要依托于视频呈现,因此视频背景要符合视觉审美,宜简洁,不要过于花哨,如用文字表达重点内容时,其和背景的色彩对比度要强。PPT制作要和所表达的内容相符合,“园艺植物病理学”相关名词、概念及理论的表达应尽量避免采用纯文字的方式,应该充分结合图片,形象地展示,并注意构图的艺术性和美观性。

微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无法和教师进行面对面的表情和眼神交流,只能靠听觉来接受知识,这对教师的授课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这就要求授课教师的语言表达一定要清晰准确,应该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授课,语速不宜过快。此外,教师的语言应流畅、生动、易懂、趣味性强并具有较强的引导性和启发性。

(三)完整性原则

上文提到,微课程不同于微课,不仅仅包含微课内容,微课程是一个完整的教学阶段。“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设计要从确定教学目标开始,包含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布局、教学情境的创造。此外,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应被纳入其中,而现行的“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大多缺乏教学效果评价这一环节,这也是其他学科微课程创设过程的一个共性问题。微课程讲授过程中往往无法涉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教师往往对教学效果的反馈及课后练习,学习效果检测等方面不够重视,而微课程是一个完整的学习体验,在进行“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设置时要充分融入各个学习环节,加强课后辅导、教学效果检测及师生交流互动、答疑解惑等环节的设计。

(四)多样性原则

在进行“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设计时要充分合理利用各方资源。首先,要合理利用教科书及互联网资源,多吸取优秀微课程设计的经验。此外,微课程的制作也要综合利用各类媒介和资源,避免单一的文字资源,要根据微课程所要讲解的内容合理利用文字、图片、影像、Flash等资源。如在具体园艺植物病害讲解时可合理利用图片或感病植物标本进行直观展示;在讲解某一病害的治病过程时,可利用Flas模拟病原侵入及植物感病过程,生动形象地给学生进行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在讲解真菌性病原特点时,可选取有代表性的属配合游动孢子囊及孢子梗等特点形象地进行展示等。

(五)系统性原则

微课是一个将整体知识碎片化的过程,每一个微课重点涉及一个知识点,但微课程不仅仅包括整体知识的碎片化,还应包括碎片化的知识整体化。微课程所包含的各个微课不应孤立存在,各个微课之间要存在逻辑联系,要相互承接,相互关联,各个微课设计的风格和标准要在统一中求变化,避免各行其是,互不联系。

(六)学生主体性原则

微课程是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优质的微课资源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以满足学生的需要,解决学生的难题困惑为根本出发点。笔者认为,“园艺植物病理学”这门课程不应仅立足于园艺专业或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对有此方面学习需要的非专业人员也要予以考虑,在微课程设计前可分别对园艺或植保以及非相关专业学生进行访谈,依据各类学生的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重难点不同的微课程,来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

四、“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建设策略

“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的实施应涵盖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展示、教学策略运用以及教学效果评价四个过程。

(一)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是“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实施的重要前提。首先,要明确该门课程的整体目标,一切教学任务均应服务于整体教学目标,“园艺植物病理学”的整体目标为通过对病理学总论及园艺植物病理各论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诊断植物病害,掌握发病规

律,及时预防并能够实现病害治理。此外,由于每个微课程仅涉及一个知识点,因此教师在明确整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还要充分理解各个知识点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

(二)优化教学内容

“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需要教师区分课程的重难点及普通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如对园艺植物病害分类以及寄主、病原、传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等易于理解的知识点和通俗易懂的概念可简单讲解,对如何区分病毒、细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和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以及各种病害的防治措施等重难点教学内容要着重生动讲解。

(三)选择多样化教学策略

对于记忆型、概念型知识点,可以采用讲授性策略,这对于教师的语言功底要求较高,需要教师把晦涩难懂的概念、知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给学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该知识要点,如讲解“黑霉病”、“白粉病”以及“垂直抗性”、“水平抗性”这一类的概念型知识点时,如果语言不够生动、易懂或缺乏引导性和启发性,只是照本宣科,对于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必然造成障碍。

对于园艺植物感病过程、病原侵染过程及具体病害的危害状况等实践性较强的知识点则应运用实例教学策略,充分利用动画、植物标本及实践实验教学来拓宽学生对该类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

(四)注重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评价的实施无论是对教师的教学成果还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均会起到良好的指导和检测作用,对微课程标准化、正规化发展均极为有利,此方面前文已经提及,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本文主要针对“园艺植物病理学”的微课程较之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设计的原则及教学实施要点进行了叙述。“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是适应素质化教学改革的优质教学资源和途径,但并不代表其可以替代“园艺植物病理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应该将其作为“园艺植物病理学”教学的辅助工具加以合理应用。由于水平所限,本文只是进行了浅显论述,尚存在一些不足,今后希望能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建设更加便捷、完善,应用范围更广的“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

参考文献:

[1]阮彩霞,王川.微课程的概念、特点和理论基础[J].课 程・教材・教法,2014,(11).

[2]张霞.微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以教育技术 学专业两门微课程为例[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4.

[3]廖颖.初中语文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D].上海:华中 师范大学,2015.

[4]谢复玉.基于微课程的“应用写作”教学设计[J].中国电 化教育,2014,(6).

[5]张茹琴.《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 对策[J].科技信息,2011,(3).

微型法治课讲稿范文6

审计局传达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精神会议发言稿:

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是坚定维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旗帜鲜明讲政治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向纵深发展的关键举措,是贯彻落实视察安徽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建设五大发展美好淮南的内在需要。全体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贯彻的重要指示精神,把中央和省委、市委的部署要求贯彻好、落实好,切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必须把学习贯彻视安徽的重要批示精神引向深入。要深刻领会重要批示精神的内涵与实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原原本本学习、逐字逐句领悟。要对标重要批示精神谋划推进审计工作,增强作决策、做工作、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要着力加强作风建设,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助推审计事业创新发展。要切实增强转变作风的钉子精神、要切实增强严明纪律的自律精神、要切实增强服务大局的拼搏精神、要切实增强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努力实现审计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加速推进审计工作转型升级,全力推进审计事业创新发展。

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分解任务,确保“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有力有序有效开展。要认真对照中央《意见》和省、市《实施方案》的规定动作以及局制定的实施意见,要层层落实责任、要注重分类指导、要强化典型带动、要加强统筹兼顾,确保学习教育落实好完成好。

旅游局传达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精神会议发言稿:

市旅游局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强化问题导向,坚持对标“两个绝对”、丰富学习内容、强化制度建设等具体措施,不断提高党员干部职工的党性意识和理论武装水平,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更好地服务和推动全市旅游中心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和组织保障。

一是严格对照“两个绝对”标准,不断强化思想武装。始终把“两个绝对”作为检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效的最高标准,强化问题导向,对照“两个绝对”要求,深入查摆全局在党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队伍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严格要求整改期限,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职工尊崇党纪国法,恪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牢固树牢“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始终对党绝对忠诚,坚决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绝对一致,使“两个绝对”成为思想自觉、党性观念、纪律要求和实际行动。

二是突出精准化具体化要求,不断丰富学习内容。按照学习内容精准化、具体化、差异化的要求,明确学习教育的重点内容,重点突出党规党纪、《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党内规章,突出党的十和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突出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视察青海时提出的“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及省、市委全会精神,突出国家、省、市旅游工作会议精神及相关领域专业知识,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确保全局党员干部深刻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中央、省市委决策部署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真正做到学习教育不虚不空、不走过场。

微型法治课讲稿范文7

关键词:中小学;微型;课题

“微型课题研究”是指把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即时梳理、筛选和提炼,使之成为一个课题,并展开扎实的研究。微型课题要立足学校实际,着眼点主要关注于教育教学细节,研究内容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碰到的真问题、实问题、小问题。

一、微型课题的特点

1.小,即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问题小。微型课题研究主要聚焦于学校教育教学某方面的一两个因素的实质或关系的矛盾和疑难,研究的内容是教师教育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有价值的细小问题。“小”还表现在研究的规模上,微型课题研究涉及的范围小、人员少、时间短,因而规模小、投资少。

2.活,即灵活。首先,实施流程没有规划课题那么复杂。其次,组织形式上,可以单独,也可以合作研究,它不需要严格按照“选题论证—设计方案—立项开题—实施研究—结果分析—鉴定推广”等环节,可以说微型课题研究没有固定的研究模式,没有强制的操作流程,人人都可以研究,时时都可以开展,处处都可以进行。

3.实,即实在。首先是选题“务实”,微型课题研究立足于当前教育教学工作,针对教师教育工作中遇到的盲点、热点、难点、疑点问题,选题贴近学校、贴近教师、贴近教育教学实际。其次,研究过程“踏实”,源自于教育教学实践的问题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解决,微型课题研究在教中研、研中教。再次,研究结果“真实”,微型课题研究成果的表述不同于科研课题,强调在“做得好”的基础上“写得好”。

4.短,即周期短。微型课题研究的时间视研究的内容而定,可长可短,时间短的两至三周就可以解决问题,长的三至五个月,最长的一般不超过一年。

5.平,即符合当地、当时教师的研究水平。微型课题对研究技术水平、理论水平要求不高,教师学得懂、做得会、用得上。

6.快,即见效快。由于研究的周期短且基于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具体问题,因而速度快、效率高,一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转入到下一个问题的研究;一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得到一点收获。

二、校本微型课题设计方案的基本要点

在课题研究的方向和内容确定后,就要着手设计研究方案或研究计划。(1)问题描述。即描述遇到的问题及课题产生的过程,并由问题提炼出课题名称。在描述时,一般都是采用白描的手法叙述此课题产生的过程,阐述问题时观点简洁、言简意赅、点到为止。(2)明确研究的目的。开展微型课题研究是围绕学科、立足课堂,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以及解决这个问题想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要根据具体情况而确定。(3)研究的基本内容。根据微型课题研究的目的和特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确定研究的内容:一是问题的现状与归因;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4)研究方法。方法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没有方法就没有研究,微型课题研究的方法一般有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案例研究、经验总结等等。(5)实施步骤。即本课题研究计划分几步完成,每一步做些什么。一般都分为课题准备阶段、课题研究阶段、课题结题阶段。每一阶段所做事项和科研课题的相似。(6)预期成果。即该研究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和要求。研究成果涵盖着教学案例设计稿、听、评课稿、教育案例、教育故事、课堂教学实录,也可以是研究小报告、访谈记录、调查问卷及报告、沙龙材料、学生作品,还可以是音像作品(课件、光盘)、图表、教具等各种资料。

三、微型课题实施阶段操作步骤

在确定了研究课题、制订完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之后,课题研究就进入到实质性的研究阶段。(1)调查与分析。研究前要有摸底调查(前测),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情况,确定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和策略。(2)研究与策划。根据所制订的阶段性研究计划,认真完成每月及每周的研究活动,并注意过程性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3)反思与调整。在实践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反思、总结,否定不合理部分,肯定成功经验,并修订、完善方案。(4)收集与整理。收集各类数据和资料,并对资料和数据加以整理。

四、微型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

微型课题的结题报告既是对研究结果的说明,又是研究的直接成果。微型课题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其研究报告撰写的灵活性,报告的呈现形式除了前面所讲的课题结题的基本格式外,还可以是课题预期成果中列举的要素。

五、微型课题研究中应注意的事项

做好课题首先要严格执行课题研究计划,认真实施课题研究的步骤,避免课题研究的随意性及前紧后松、虎头蛇尾的现象。其次,课题组分工明确,职责清楚。最后,收集保存好研究资料,妥善保管。

微型法治课讲稿范文8

【关键词】CAI;积件;积件系统结构;网络课件

1、积件思想的基本特点

1.1注重人的主体性。积件将教学信息资源与教学思想、教法、学习理论相结合的主动权交给了师生,将过去课件设计者从事的教学设计回归到教师学生自己的手中,成为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的工具,因而适应任何类型的教师与学生,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可重组性,充分体现了面向21世纪尊重人、以人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教学设计和学习理论的运用,不是在课件开发之初,而是由师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真正做到以不变(积件)应万变(教学实际),计算机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工具,成为教师和学生个性与创造性充分发挥的技术保障。

1.2积件与教材版本无关性。积件是以知识点为分类线索,这样,无论教材课件体系如何变化,教材版本如何变化,积件都可被师生应用于当前教学活动中。

1.3基元性与可积性。教学资源素材愈是基本的,附加的边界约束条件愈少,其重组的可能性就愈大。以往的CAI课件总是有启承转收,有头有尾,自成整体,断了哪一个环节都不行,这种看似完美的软件固化了知识的联系,模式化了思维过程,机械化了教学程序,很不适应于千变万化的课堂信息交流;它排斥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创造性、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忽视了教学环境与学生原有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的多变性。积件则不然。积件中的积件基元就是一个基本知识点,它不囿于任何特定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也不局限于课件体系和教材版本,其附加的约束条件少,因而可积性(可重组性)就较大。值得强调的是:积件并不排斥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相反,它将许许多多好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以教学基本策略基元形式积聚成库,犹如集古今中外优秀教育家的智慧于一炉,炉中每一粒星火都能燎原学生思想之光芒。

1.4开放性,自繁殖性。积件的素材资源和教学策略资源都是以基元方式入库供教师重组使用,因而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教师(学生)都可以将最新的信息和自己的作品添加入库,只要确立了积件的信息标准,入库规范,积件在教学活动中就自然具有开放性、自繁殖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全体师生的参与,积件的迅速发展将不可思议,就象今天Internet网上的信息爆炸一样。

1.5继承性与发展性。积件系统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临时组合可成为一种临时课件,或者说课件就相当于积件系统中的“微教学单元”,因而积件与课件的关系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课件适用于某一具体的教学情境,积件适用于任何变化的教学情境,积件更适宜教师学生相互交流为主的课堂教学情景。课件经过适当加工(去除冗余部分,规范接口标准),就可纳入积件的微教学单元库,为其他教师重组使用;积件经某教师组合成为适合当前教学情境的内容,也就构成了一个“临时”的课件(准确地说,是“堂件”)。当积件库(甚至组合平台)的载体从磁盘、CD光盘发展到网络时,积件的思想和着眼点就发展到全球化、虚拟化、社会化,它会超越今天人们关于课件的种种经验和理论,提出更多更新的课题等待我们去探索。

1.6技术标准规范性,为了实现积件在校、地区、全国、全球的可重组性,积件的各类信息资源必须遵从当今世界主流标准和规范,例如,文本的格式,图形的格式、声音的格式、动画的格式、Internet网络接口的格式等都必须与世界主流应用软件一致,否则无法实现素材资料的组合。教学信息的分类、编码,应有类似“中图法”图书分类的法则。此外,还应考虑光电阅读、条码扫描系统、CD-ROM、VCD制式等多方面的因素。这需要在国家一级层次上确立法规性的标准。

1.7易用性、通用性、灵活性、实用性。积件集中了当代应用软件的设计思想精华,它有大量丰富的教学素材、用起来很方便,操作界面直观、明白、人性化、教学化,适于全体师生,适于不同的教学情境,成为课堂教学的实用工具。

2、“积件”系统的基本结构

“积件”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积件”库是教学资料和表达方式的集合,可将大量的知识信息素材提供给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由使用。“积件”库包括以下五种类型:

多媒体教学资料库:以知识点为基础、按一定检索和分类规则组织的素材资料,包括图形、表格、公式、曲线、文字、声音、动画、电视等多维信息的素材资源库。分为最常用库、次常用库和扩展库三类,并配以方便、快速、自动、智能光盘和网络检索方法。

微教学单元库:以帮助教师讲授某个教学难点,或帮助学生学习某个知识技能点为目的,或为学生探究认知而创设的学习环境等而设计的“小课件”和“微世界”,它的设计开发方法与原来的课件类似,不同的是微教学单元是供教师学生在教学中重组使用而准备的资源,所以它一般不需要封面设计,也不需要多余的背景、多余的解说配音等,短小精悍、符合“积件”组合平台要求的接口格式,方便教师学生检索和组接在当前的教学情境中运用。

虚拟“积件”资源库:将网络上的资源作为“积件”库资源。可以由师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网络进行检索、重组、灵活地结合当前教学需要建立的教学资源库包涵了学科教学、政治思想、教学管理诸方面的信息和素材,部分已在教室里安装了计算机和联网的学校,可以直接调用该教学资源网上的素材用于课堂教学。

资料呈现方式库:供师生选用的各种教学素材表达的方式。例如,屏幕上的图形和文字的移动,变大变小,反白,闪烁,声音开关,各种强调的方式,引导学生注意的方式,概括总结的方式等,将多种多样的资料呈现方式进行归纳分类,设计成供教师容易调用与赋值的图标,就形成了教学资料呈现方式库。

教与学策略库:课堂教学的模式、方法与策略千千万万。如讲述方式、问答方式、习题演练方式、记忆背诵方式、动手操作方式等;将不同的策略方式设计成可填充重组的框架,以简单明了的图标表示,让师生根据自己需要将不同的素材、微教学单元与不同的资料呈现方式和教学策略方式相结合,将产生“组合爆炸”式的效果,灵活地应付各种教与学情况;更能帮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积极探索和认知学习。

转贴于

3、网络课件的设计思想

网络课件作为一种教学材料,能够使学生在交互状态下进行学习,实现因材施教;能够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师分析教学效果使用;能够创造和谐有趣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跟其他教学材料一样,在“积件”思想的指导下,网络课件的设计和实现同样必须遵循教学设计的方法和原则。

3.1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地选择和设计教学媒体信息,并在系统中有机地组合,形成优化的教学系统结构。教学设计原则是注重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分析;设计教学活动时注意情境创设,强调“情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注意信息资源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自主学习设计;强调“协作学习”,注重协作学习环境设计;注重基于网络教学策略设计。

l

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希望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思维、情感和行为上发生改变的阐述。它是教学活动的导向,是学习评价的依据。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也是其他设计工作的基础。为了使网络课件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分析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特点制定出学生应达到的教学目标,指出通过该单元的学习之后,学生在行为上应该发生哪些变化。

l

教学内容的选择

就多媒体表现的效果、课程本身的特性来讲,不是说所有的课程都要作成网络课件;就一门课程来讲,也不是所有的部分都要用网络课件来呈现。基于此,在选择内容时,应该选择那些适合多媒体技术呈现的内容,教学过程可以通过人机对话来实现,如对抽象的理论或过程。能够利用计算机的图形和动画功能进行模拟,使之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另外,选择的内容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做到量体裁衣,有的放矢。

l

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的选择

在确定教学内容和相应的教学目标之后,应该选择最适合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和所用的媒体。教学策略反映在网络课件中,就是学生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形式,或者将它称之为模式。

媒体的选择指的是对信息载体的选择。根据学科特点和内容,选择那些能高效实现教学目标的媒体,合理的设计课件中文本、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媒体的运用形式。举例来说,在几何、物理等理科内容,应该选用模拟模式,在媒体的选用中就应该选择动画来实现;在讲授性教学模式中,选用视频、图像来呈现学习内容。

3.2 系统设计

由于网络课件的信息量大,而且要求具有友好的交互性,因此,必须认真设计网络课件的系统结构,以保证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l

交互性设计

课件内容的设计尽量加入交互方式,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在疑难的知识点上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展现其内涵,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l

屏幕页面的设计

课件的网页无论从形象、风格还是课件的前后顺序,以至各对象的形式都保持统一的风格和操作界面。具有友好的页面,使学习者在使用时,可以很快领会如何使用软件。

l

课件导航设计

建立信息间的层次结构和浏览顺序。在网页中有到课件起始页、前一页、后一页、上一页、上一层、相关内容的超链接,提供由关键词(基本概念)和目录树查找相关网页的快速跳转功能。对于描绘教学内容的重要媒体提供查询和直接显示功能。

3.3稿本编写

稿本的编写是网络课件设计的重要环节,它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媒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是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的纽带。稿本编写是依据教学设计的原理,选择并设计各种信息媒体,给出制作网络课件的各种具体要求。稿本分为文字稿本和制作稿本两种。文字稿本是按照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的思路及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描述的一种形式。制作稿本是制作者根据文字稿本编写的制作时的稿本,它包括系统设计思想、媒体信息的选择和表现方式等。

3.4开发制作

l

素材收集

网络课件需要用到大量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素材。在进行程序编制之前应将素材数据准备好,方便编辑使用。素材数据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文本的键入,图形和图像的扫描与处理,动画的制作和视频、音频的制作和采集等。素材数据要根据教学内容和选择设计的内容来准备,同时要考虑数据的文件量大小,一般来说,在保证素材质量的前提下,应尽量采用数据量小的文件格式来存储素材数据,以确保网络课件在应用时的运行速度。

l

选择开发工具

文本、音频、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数据准备好以后,便要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多媒体素材编辑工具,利用素材编辑工具将各种数据进行编辑。目前用于网络课件开发的工具软件比较多,各种开发软件和语言的特点不同,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及课件的使用场合。选择好相应的开发工具才能成功地实现教学设计,减少课件开发的时间,有利于推广。

l

制作

按“制作脚本”,用所选的工具软件来制作开发网络课件。这些软件在制作网络课件时的步骤通常是:建立文件、内部制作素材、导入或链接事先作好的各种多媒体素材、设计交互、制作效果及打包。

3.5 应用评价

网络课件的测试、评价和修改是课件开发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网络课件制作完成并投入运行以后,要广泛征集各方面的意见,就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网络课件的评价基本从信息呈现、人机交互、教学过程控制、文档提供等方面提出课件评价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指标。

4、结论

网络课件是随着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而兴起与发展的,但实现一个功能强大、具有人性化和智能化的网络课件只靠单纯的技术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将先进的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思想相结合,运用积件思想,走素材资源库和教学平台相结合的新思路,是实现信息与课件高层次整合的有效手段。使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课内和课外的运用朝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一更广阔、更深层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黎加厚:“课件到积件:我国学校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发展”,《电化教育研究》1997(3、4)。

2、彭绍东著:《信息技术教育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微型法治课讲稿范文9

对社会所需的道桥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结构做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制定课程标准和考核标准等教学文件,完成本课程知识点的研讨与拆分。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我们以掌握工程地质条件为主线,以工程地质勘察为手段,以提高处理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将教学内容分为岩土类型和工程性质、岩土试验、地质构造与地貌和不良地质现象防治四大模块,每一个教学模块再进一步划分学习单元和学习任务。通过知识点的拆分,我们把整门课程划分成了若干个小的知识点,为后期的教学微视频的录制做好准备。2.2知识点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根据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进行教学过程设计,然后整理、修改文字稿。再根据文字稿,收集各种资源,如图片、flash动画、视频、音频等,以文字稿和收集的资源为基础,根据教学过程设计制作知识点多媒体课件。

以土的压实性知识点为例介绍教学过程设计,我们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学习三部分内容。播放某公路土基压实施工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工地现场是如何进行路基压实的,然后动画演示击实试验的过程,最后,进一步分析影响击实效果的因素,进而掌握如何控制路基压实的质量。通过视频、动画及教师的讲解,由浅到深、由直观到抽象,让学生对该知识点进行充分的学习和掌握。

在这个环节,我们将本课程所有的知识点按照上述的思路和模式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和教学过程设计。2.3知识点脚本设计和制作

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根据知识点的内容,设计讲解内容的呈现方式(PPT、教师、视频、动画、学生、实物模型、板书)和具体时间。以土的压实性知识点为例介绍脚本设计和制作。2.4教学视频录制与修改完善

根据已制作知识点教学课件和脚本,进行教学视频录制。每一个知识点对应一个短小的微视频。视频录制包括三个部分:前期准备、视频录制和后期编辑制作。前期准备工作是保障教学视频录制工作顺利完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熟练记忆所讲解的内容,并且在录制前要进行反复的练习和试讲,以保证录制视频的最佳效果;视频录制过程中,教师要展现最真实的讲课状态,让学习者如身临其境,感受到与老师的交流;视频录制完成后,需要专业教师参与后期编辑、剪辑、修改、制作。3《工程地质与土质》课程资源的研究方法3.1资料分析

慕课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潮流和趋势,很多国内外高校都成功的应用与教学过程中。教师们通过资料查询国内外“慕课”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情况,结合本专业发展趋势以及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高职高专特包新的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3.2定期研讨

本课程组的教师们定期进行研讨,比如课程知识点的拆分、教学过程的设计、多媒体课件的设计风格、讲解内容的呈现方式(PPT、教师、视频、实物、动画、板书)和时间等方面,及时交流,解决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3.3经验总结

借鉴国内外高校慕课建设的成功经验以及课程组教师多年教学过程中实践经验的总结,成功的应用于本课程资源的建设过程中。通过积累经验,把知识点拆分的更加合理详尽,把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更加精致美观,把教学视频录制的更加贴近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丰富和完善的学习资源。4《工程地质与土质》课程资源的研究的目标4.1 带动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

以课程的开发和研究为方向,不仅仅是内容选择、内容执行的次序、内容纵深发展的连续性等都将促使我们在研究课程开发的同时去更深入研究本课程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的布局、教学方法的运用等,为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提供了条件。4.2将带动新教师的成长

在职教新理念下,行动导向的课程实施面会越来越大,参与的教师会越来越多,教师由于实实在在的参与本门课程资源建设而将逐步建立起自身课改理念。通过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新老教师在一起其同研讨,带动了新教师的成长。在新教学理念支持下才能发挥各自的特长和能动性,拓宽思路,并敢于尝试新的模式、方法、内容。4.3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基础条件 基于慕课建设我们将进行的本课程资源研究,为实施“慕课”教学模式提供基础条件,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组织,规范教学管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规范教学评价考核。

本课程资源不局限于某个固定的教室中,学生不必面对教师才能获得知识。学生的学习扩展为网络空间,有精美的图片和非常丰富的视频资源,学生可以通过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等资源获取知识。随时随地的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4.4将提高课程组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