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西医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2 17:33:31

西医论文

西医论文范文1

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国传统医学思想和医疗经验为基础,囊括“杂医”、“大方脉”等医学内容的医疗科,这一该科学的研究与发展不仅汲取了历代医学的医疗经验,并且有效的实现了中医内科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这也使得其在现代临床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国中医研究发展至今,中医内科学作为临床诸学科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水平。从病种角度进行分析,当代中医内科学所包含的内容主要包括内伤病和外感染两大类病种的医疗,其中内伤病包括气血津液病和脏腑经络病等,这一类病情的医疗主要依赖于气血津液、经络和脏腑等器官中的病理和生理现象进行辩证论治。而内科病中的外感染病类别则主要为温病,伤寒等热性病,这类病种医疗的开展则要以卫气营血、六经以及三焦等的病理、生理进行指导并加以论治。中医内科学所涉及病种范围的广阔,使得其在医疗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学科研究专业,专业所囊括的不同类型和系统疾病的研究,都为中医内科学的临床开展创设了极为便利的前提条件。

2现代西医发展概况探究

现代西医即近代和现代医学,是区别于中国传统旧医而产生的新式医学。在现代西医的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医生首先通过视诊,触诊和听诊,嗅诊等方式,或利用听诊器,体温表和叩诊锤等工具进行对病人的病情进行系统全面的检测,再以诊断结果为基础,借助先进医疗设备和实验室治疗,以实现对患者病情的有效治疗。从发展历史角度进行分析,西医的发展要追溯到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作为一门经验科学,多名医学家的研究与探索为其赋予了实验医学的又一医学内涵,而这也为西医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了医学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西医科学研究中实验的逐渐兴起,高精度、多功能的医学实验仪器应运而生,这把人们的对西医的认知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认知水平。发展至今,现代西医的诊断治疗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其对医药企业的投资数量也在日渐增加,而这都有力促进了现代西医与科学研究间的交融并进,也为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的创收提供了必要前提。在现代西医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医院的规划建设逐渐形成了监视仪器记录病人生理指标,计算机存储和检索病案记录,人工智能技术和专家系统开展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的综合治疗机制,这都是西医发展为我国医学研究应用带来的重大贡献。

3中医内科学与现代西医结合探究

3.1中医内科学与现代西医结合的桥梁作用分析

我国中医内科学的开展是以承接中医和现代西医临床治疗为导向的,而由于中医内科学自身被囊括在中医医学治疗的范畴内,所以其与现代西医的结合便显得尤为重要。分析中医内科学与现代西医的关系可知,中医内科学起着中医基础和西医临床衔接的桥梁作用,这也是中医基础病理融入西医临床实践的有效保障。在中医内科学的桥梁作用下,中医科学中的病因病机,辩证规律等都能够与现代西医治疗中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症特点进行有机结合,使得医护人员和医学研究者得以从理论和临床实践中进一步开展更为深入的医学探究,进而提高我国的中西医学诊疗技术水平。

3.2现代西医治疗中中医内科学重要任务探析

随着现代医学领域中医内科学与现代西医结合发展的推进,中医内科学所承担的任务越来越重要,现代医学教育的开展更是对中医内科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医学教育开展的背景下,现代西医治疗和中医内科学的结合与发展中,中医内科学所承担的首要任务即临床实践研究与教学开展。为更加有力的促进中医内科学和现代西医的结合发展,中医内科学所负责的任务要求医学工作者要注重对自身基础临床实践水平的提升,并且能够进一步完善现代医学教育,使得现代西医的临床医学开展不仅能够稳定顺利的进行,还能够整体提升我国的现代西医教育水平,为今后我国的医学研究与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在现代西医和中医内科学的结合发展中,中医内科学的临床研究与教师开展任务可以在巩固中医内科学桥梁作用的基础上实现现代西医诊疗技术的突破性发展,这对于我国医学领域科研创新精神的培育与形成也是有至关重要的培养意义的。

3.3中医内科学与现代西医结合的有效途径探究

为实现中医内科学和现代西医的有机结合,要首先注重对我国中医内科理论的进一步强化。作为中医医疗开展的主干,中医内科理论在医学研究和治疗中的强化不仅能够突出我国医学发展中“中西结合”的发展特点,还能够有效保持我国中医医学的发展特色,使我国的医学研究与发展能够在稳固的医学基础上得以有效实实施。其次,现代西医与中医内科学的结合还要注重对临床医学的实践与探究。随着我国医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医学中的实践认知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所以两类型医学的融合中临床实践对医学基础巩固和医疗技能的提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此外,临床医学研究的开展也为我国的医学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医学教育也逐渐成为了中医内科学与现代西医结合发展的主流趋势。

4结束语

西医论文范文2

西医学是以解剖学为基础,建立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之上,与当今的科学发展思维一致。与西医学相比较,中医学是建立在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基础之上的,形成了以阴阳五行、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为主导的系统论思维,进而形成了一整套辨证论治的治则与治法[3]。中西医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人体、健康和疾病进行了解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与思维模式。虽然中西医都是以病人为服务对象,以治愈疾病为目标,但由于基础理论和思维模式的不同,导致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等存在很大的差别。故中药临床药学应当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来开展合理用药得研究与实践工作。如中药、中成药的临床应用是否合理应以是否符合整体观念、辩证施治等中医药理论为判断标准。

2中西医治疗药物的差异

西药一般用化学合成方法制成或从天然产物提纯而成;包括阿司匹林、青霉素等。其化学成分单一,结构清楚,作用靶点明确。看其说明书则有化学名、结构式,剂量上比中药精确,通常以毫克计。相对于西药而言,中药属于由食物衍化而来的自然药物,药物成分十分复杂,多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等,药食相兼,注重君臣佐使配伍使用,起到增强、协同、减毒等作用。鉴于中药的特点,中药临床药学也具有一些自身的内容与特点。

(1)中药的质量。与化学药物不同,中药的质量受基源、产地、炮制等方面的影响较大,在目前中药质控模式及相关的监管机制尚不十分完善的背景下,中药师还应肩负起严格规范生产、提高药品质量的责任。

(2)中药成分的复杂性。与化学药物不同,中药成分复杂,在药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药代动力学研究、治疗药物监测等方面往往更为复杂,应探索建立与中药特点相适应的临床药学方法、模式和体系。

(3)中药的煎药方法。中药汤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武器之一,它具有可随证加减药物的优势,体现了中医辨证用药的精髓。与化学药物或中成药不同,汤剂往往需要临服用前再进行科学规范的制备。除了部分患者接受医院或社会药店的代煎药的技术服务以外,较多的患者选择自制。由于中药饮片种类繁多,煎煮时对加水量、火候、时间、煎煮程序、特殊煎法、等要求较多,这就需要药师耐心的进行煎药技术指导,防止因制药过程不规范而影响药物治疗效果或产生用药安全问题。另外,中药注射剂也是一类特殊的中药剂型,由于其具有疗效发挥迅速、成分复杂、用药安全问题突出等特点,也应受到更多关注。

(4)实施临床药学人才的差异。临床药学是一门多学科相关的综合学科,需要掌握药学、医学等许多知识。而由于中医药特有的文化属性,中药临床药学要求药师不仅应具备扎实的中药专业知识,还应同时具备中医基础理论以及中医临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中医药文化方面的知识以及西医药学方面的各类相关专业知识,才能胜任中药临床药学的工作。

西医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目的:观察调神汤联合黛力新对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治疗效果。方法:对自主神经功能紊乱128例患者,采用调神汤联合黛力新治疗。结果:显效118例,占92.2%;有效8例,占6.3%;无效2例,占1.6%。总有效率98.0%。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互相取长补短,方法独特,疗效显著,有推广价值。

2006年3月~2007年1月,在我院门诊收治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患者128例,经过调神汤联合黛力新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28例患者,男性48例,女性80例;男、女比例为3:5。年龄25~50周岁,平均36.6周岁。职业: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之比2.1∶1.0。病程1个月~5年。所有病例均进行实验室、心电图、B超、X线及其他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1.2临床表现

多含有不同程度的失眠、多梦、思想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头昏、头痛、胸闷痛、疲劳、倦怠、自汗、眩晕、喉头异物感、神经性喘息等症状。

1.3起病诱因

自出现症状均多次就诊,就诊前均受不良外界因素影响。例如工作、学习紧张,不良生活习惯,夫妻生活不和谐,与领导和同事关系紧张等。

1.4治疗方法

1.4.1一般指导包括三点:①按时睡觉,按时起床,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②尽量保持心情愉快,一般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患者很难保持心情愉快,让患者尽量保持心情愉快;③按医嘱规律服药。

1.4.2中医治疗根据中医辨证,以养心安神、平肝潜阳、疏肝解郁为治疗原则,采用调神汤治疗(调神汤包括百合20g,生地20g,丹参20g,太子参25g,知母20g,柴胡15g,郁金15g,生龙牡25g,酸枣仁30g,远志15g),方中丹参、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太子参、知母补气生津、滋阴润燥,柴胡、郁金疏肝解郁,百合、生地养阴安神,生龙牡平肝潜阳、收敛固涩。各药配伍,起到养心安神、平肝潜阳、疏肝解郁的作用,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7~15d为1个疗程。

1.4.3西医治疗黛力新是由两种非常有效的化合物组成的合剂。其中,氟哌噻吨是一种神经阻滞剂,小剂量具有抗焦虑和抗抑郁作用。美利曲辛是一种双相抗抑郁剂,低剂量应用时,具有兴奋特性。主要适应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神经症:神经衰弱、抑郁或焦虑性神经症、疑病性神经症等;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胃肠神经官能症、心脏神经官能症;③多种焦虑抑郁状态。在推荐剂量范围内,副作用极为少见。黛力新每天早上10∶00前口服1片。20d为1个疗程。

2结果

2.1疗效判断

显效:头昏、头痛、胸闷痛症状消失,睡眠佳,少梦,停药后两个月病情未复发者;有效:上述临床症状消失,停药两个月后复发;无效: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者。

2.2结果

按照以上标准判定,128例中显效118.0例(92.2%),有效8例(6.3%),无效2例(1.6%),总有效率98.0%。男性48例中显效43例(89.6%),有效4例(8.3%),无效1例(2.1%);女性80例中显效75例(93.8%),有效4例(5.0%),无效1例(1.0%)。

3讨论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是一种内脏功能紊乱的的综合征。表现为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功能失调的征状。多由心理、社会因素诱发人体部分生理功能暂时性失调,神经内分泌出现相关改变而组织结构上并无相关病理改变的综合征。自主神经按照其形态机能不同,又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它们既互相对抗又互相协调。如果由于某种因素,使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之间的平衡失调,则内脏的生理功能将受到影响,就会出现种种不良症状,如头昏、失眠、乏力、精神不振、工作效率降低等。但这属于暂时的功能方面紊乱,而非器质性病变。

正常情况下,人体必须对内外界环境刺激作出适当的反应,作出相应的调节以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这些功能必须有自主神经的参与,人体才能从事正常活动。如果不论什么原因引起神经活动过度紧张,且伴有不良情绪,则导致大脑皮质功能弱化,削弱对皮层下自主神经中枢的调节,而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的紊乱。临床上比较常见,特别是脑力劳动者占大多数。本资料中脑力劳动者占67.7%,体力劳动者占32.3%;在性别差异上,女性多于男性,特别是更年期女性比重较大,但是男性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在治疗上比较顽固。除了耐心听取患者供给的病史和为他们细致做体检外,还要强调通过详尽检查确实排除器质性病变,必要时须长时间随访,以防误诊。

对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在治疗上,中医以养心安神、平肝潜阳、疏肝解郁为治则,采用调神汤用于治疗焦虑烦躁、失眠及更年期综合征。西医使用黛力新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此两种方法结合,互相取长补短,对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尤其失眠、多梦、思想不集中、焦虑烦躁,方法独特,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黄德君,卢金萍,王林娣.植物神经功能紊乱126例临床分析[J].黑龙江医学,1999,6:74.

西医论文范文4

【关键词】乳癖消疗效乳增宁疗效

乳腺增生病是育龄妇女乳腺中最常见的疾病。其特点是病程长,易复发,并有癌变的危险性。近年来对其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广泛的研究和探讨。临床上缺乏特效药物和理想手段,引起中西医同道的重视。目前西医仍以保守方法和手术为主要措施。我院于2006年1月-2008年10月采用乳癖消及乳增宁治疗本病,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00例乳腺增生患者均来自我院2007年-2009年门诊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年龄22-52岁。其中22-30岁4例,31-40岁34例,41-52岁12例。月经正常30例,月经失调20例,双侧乳腺增生29例,单侧乳腺增生21例。对照组50例,年龄22-52岁。其中20-30岁2例,31-40岁24例,41-52岁14例。月经正常27例,月经失调23例。双侧乳腺增生35例,单侧乳腺增生15例,资料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制定的乳腺增生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修订版)。有乳腺肿块,且多数伴随疼痛等症状,连续3个月不能自行缓解。排除生理性疼痛,如经前胀痛、青春期乳痛及仅有乳痛而无肿块的乳痛症。利用钼钯X线、干板、B超、热图像等现代检测手段为辅助诊断。排除标准:乳腺癌、乳腺纤维瘤等其它乳腺疾病,严重心、肺、肝、肾疾病,近期服用过激素类药物,未按治疗要求中途退出者。

1.3治疗方法

1.3.1治疗组

予乳癖消。药物组成:浙贝母15g,王不留行30g,鹿角片15g,香橼20g,路路通15g,莪术15g,香附20g,白芥子15g,开心果15g。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1.3.2对照组

乳癖消。每次6片,每日3次口服。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1.3.3疗程2组均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4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有关规定及彩超或钼靶X线摄片复查结果判定。痊愈:肿块及疼痛消失;好转:肿块缩小,疼痛减轻或消失;无效:肿块及疼痛无明显变化。

2结果

治疗组50例,痊愈22例好转,2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9.4%。对照组50例,痊愈20例,好转2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5.1%。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3讨论

乳腺增生病在妇女疾病中发病甚多,属常见病、多发病。始发于中青年妇女,其发病率占全部乳腺疾病的75%以上,给广大妇女带来了生理和心理上的负担。本病主要表现为胀痛和结块,并随月经周期或情志改变而变化。其病理改变除了有乳腺小叶增生外,主要是多数中小乳管扩张形成囊状。

现代医学认为主要是内分泌激素失调,雌激素增多或雌激素孕激素比例失调及乳腺组织中雌激素受体增多,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常采用拮抗剂三苯氧胺(Tamoxifen)以有效阻断雌激素对乳腺组织的过度刺激作用,阻断腺体组织细胞增生水肿,从而解除疼痛和胀满等。该治疗虽能取得一定疗效,但可干扰人体激素间的平衡,停药易复发,且长期服用,有诱发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并有不同的副作用,如月经紊乱,消化道及少见的神经系统症状,以致许多患者不愿接受而影响治疗。

乳腺增生病属中医学乳癖范畴。正如《外科正宗》中描述:“乳癖乃乳中结核,形如丸卵,或重坠作痛,或不痛,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消长,多由思虑伤脾,恼怒伤肝,郁结而成。”清?高锦庭在《疡科心得集》中指出:“乳癖,良由肝气不舒郁结而成。”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若情志不舒,忧思恼怒,日久则影响肝的疏泄功能,以致气机失调,气为血帅,气滞则血瘀,瘀血结聚乳络而终成有形之块。故应疏肝解郁与活血化瘀并用治疗乳腺增生病。乳癖散、乳增宁主要用于气滞血瘀证乳癖。其中柴胡、青皮、香附疏肝理气解郁;白芍药养血柔肝止痛;穿山甲、莪术、牡丹皮活血化瘀通络;夏枯草、玄参清火养阴散瘀;浙贝母化痰软坚散结。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疏肝理气药可促进雌激素在肝脏的代谢,有效消除或缓解主症;活血化瘀药可改善机体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胶原纤维合成,从而促进乳腺增生之肿块及纤维吸收。乳癖散、乳增宁服用方便,止痛散结效果颇佳,治愈率较高且秃明显副作用,可用于乳腺增生病的治疗。

参考文献

西医论文范文5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小儿肾病综合征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21例,女9例;年龄5~16岁,平均10岁;初发病者20例,病程7天~2个月,平均12.5天,复发者10例,病程6个月~3年,平均18个月,24小时尿蛋白定量3.5~11.2g;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6~15岁,平均11岁;初发病者22例,病程5天~2个月,平均15天,复发者8例,病程7个月~2年半,平均18.5个月,24小时尿蛋白定量3.5~10.8g。两组一般资料均有可比性(P>0.05)。

治疗及观察方法:①治疗方法:两组均予以强的松2mg/(kg·日)(最大量≤60mg/日),分3次口服,持续4周。若尿蛋白转阴,继续巩固治疗2周,改为1日量的2/3每日晨起顿服,维持至8周,以后每2周减2.5~5mg,至1mg/(kg·日)时,将1日药量改为隔日1次顿服,以后每2~3周减2.5mg,至10~20mg/2日时维持6个月;若大剂量激素用足8周后仅部分缓解,激素也须减量,减量方法同上;若大剂量激素治疗8周后无效,可使用免疫抑制剂,并建议其做肾穿刺以明确病理类型。治疗组根据激素使用的不同阶段而配以相应中医药治疗。在用大剂量激素时,多为脾虚失运,水温不化型:此型多见于疾病初期,患儿全身浮肿明显,小便短少,纳少便溏,舌质淡红,舌苔白,脉沉滑。治以益气健脾、利水消肿、滋阴降火法,方用四君子汤合实脾饮加减,常用药物有黄芪、党参、茯苓、白术、泽泻、猪苓、车前子、陈皮、厚朴、大腹皮、赤小豆、生地、知母、金银花、连翘;在激素减量期多为阴虚火旺,脾肾不足:此型患儿面赤唇红,精神兴奋,纳食渐增,尿量增多,浮肿渐消,舌质红,舌苔白或少苔,脉细数。治以养阴清热,益气健脾补肾,方用沙参麦冬汤合四君子汤加减,常用药物有沙参、麦冬、玉竹、花粉、生地、知母、女贞子、黄芪、党参、茯苓、白术、山药;在激素维持期,为脾肾不足,虚热未清:患儿浮肿已退,腰酸乏力,口干气短,舌质淡红或略赤,舌苔白,脉细滑。治以健脾补肾为主,佐以养阴清热,方用四君子汤合右归丸加减,常用药物有黄芪、党参、茯苓、白术、山萸肉、菟丝子、山药、枸杞子、仙灵脾、生地、女贞子、沙参。停用激素后,脾肾两虚:此型患儿气短懒言,倦怠乏力,易感多汗,舌质淡,舌苔白,脉细弱。拟以阴阳双调法,予以补骨脂、仙灵脾、仙茅、黄芪、白术、女贞子、旱莲草、麦冬、枸杞子、防风、党参、生地等。加减用药:有血尿者加茅根、益母草、仙鹤草、茜草、丹皮、大小蓟;舌质暗红有瘀点者加赤药、丹参、红花、川芎;舌质红、舌苔黄厚腻者加苍术、黄柏、生薏苡仁、石韦、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车前子、泽泻,整个过程中均加活血化瘀之剂,如丹参、川芎、地龙、全蝎等(对不能接受汤药的患儿予以中药免煎颗粒剂口服)。总疗程1~3年。②观察方法:大剂量激素时,每周查血、尿常规,以后每2~3周查血、尿常规;每月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两组均以1年半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判定疗效。

结果

治疗结果:两组间经Ridit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经X2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结束后2组均随访半年,治疗组完全缓解15例,未见复发。对照组完全缓解13例,复发4例,占30.8%,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讨论

肾病综合征(NS)属中医水肿(阴水)范畴,病因主要是小儿先天禀赋不足,后天护养失宜,致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因脾主运化、升清降浊,肾藏精主水、司开阖。脾虚则无以化气行水,故水液泛溢于周身;脾虚则水谷精微不得输布于四肢百骸,下注膀胱;肾气虚弱、开阖不利,故精微物质外漏、水液内停,表现为高度浮肿和严重的蛋白尿。因肾病患者本身存在水湿停聚之证,且激素为阳刚之品,大剂量激素治疗后易出现湿郁化热,热毒内盛,加之邪热伤阴,又致阴虚火旺,因此给予解毒除湿、滋阴降火之中药,以使激素所致柯兴综合征等的不良反应明显减少。知母、生地能抵抗外源性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抑制作用;茯苓、泽泻既能利水渗湿,又能健脾补中,达到标本兼治之目的;白术、党参、黄芪均有补气健脾作用,还有增强免疫功能和促进、改善机体代谢的功能;当归、丹参具有活血化瘀以行水的作用;熟地滋肾阴,兼能养肝阴,适用于肝肾阴虚诸证。黄芪、丹参还有直接消除尿蛋白的功效。在激素减量的过程中热毒之象渐减,且由于激素作用减弱,从而表现为湿热内蕴、气阴两虚之证,故予以清利湿热、益气养阴之剂;在激素维持期,由于激素减至最低量,激素的阳刚之性渐去,从而表现为脾肾亏虚之证,而予以温补脾肾之剂;在激素停用期,由于机体阴阳基本恢复平衡,为进一步巩固疗效而予以调整阴阳之剂,有助于减少机体对激素的依赖,防止病情反复。同时,久病必瘀、久病入络,整个治疗过程中予以丹参、川芎等活血化瘀之中药,以改善患者血瘀表现,在提高激素治疗效果及减轻其不良反应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疗效。

【参考文献】

1儿科肾脏病科研协作组.关于小儿肾小球疾病分类和治疗建议.中华儿科杂志,1979,17(4):248.

西医论文范文6

性胃炎的治疗做一综述。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治疗

【Keywords】Therecentyearsourcountrychronicitywitheringgastritisdiseaseincidenceratetoassumethetrendofescalation,thechronicwitheringgastritishasbeenthefrequently-occurringdiseaseandthecommondiseaseyearbyyear,arousestheinterestdaybydaytoitsresearch.Thisarticlemakesasummaryonthechronicwitheringgastritistreatment.

【Keywords】Chronicwitheringgastritis;Cooperationof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treatment;Summary慢性萎缩性胃炎

(chronicatrophicgastritis,CAG)是以胃粘膜上皮和腺体萎缩,粘膜变薄,粘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是胃癌的癌前疾病(状态)之一,约占胃镜受检病例的14.2%左右。一般认为,胃黏膜发生癌肿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多步骤癌变过程,目前较为认可的人胃癌的发生模式是1988年Correa提出的:“正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小肠型肠上皮化生-大肠型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中重度)-胃癌(肠型)”。而CAG伴重度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的癌变率约2.0%~13.8%,已引起国内外医学者的广泛重视和研究。因此,积极防治CAG对阻止慢性胃病进展和改善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1西医治疗

1.1病因治疗:现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尚未阐明,一般认为其发生可能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免疫反应、胃粘膜营养因子缺乏、胆汁反流、胃动力障碍、宿主遗传性、以及高盐低维生素饮食等因素有关。研究表明如果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是由于黏膜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而致,那么恢复正常的周围环境(即去除病因,如HP,胆汁反流,高盐饮食)胃黏膜有可能恢复正常。但若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的改变是由干细胞基因突变所致,则难以恢复正常[1]。故探讨CAG的不同致病因素,优化用药方案,对CAG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1.2饮食治疗:俗话说“三分药物七分养”,笔者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更应重视饮食的调养。故CAG患者饮食宜清淡,少食多餐,忌烟酒、生冷、辛辣厚腻之品,同时可以根据食物的性味、病人的体质和疾病的证型来指导患者选择饮食。如阳虚体质或胃中有寒者,可选生姜、龙眼肉、羊肉等温热性质的食品;阴虚体质或胃有积热者可选用山药、莲子、薏苡米等健脾和胃之品;性格急躁易怒者可选用百合、大枣、小麦熬粥,有宗甘麦大枣汤之义。

1.3情志治疗: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情志因素在胃病中的影响越来越大,慢性萎缩性胃炎与情志不舒关系十分密切,所以精神调护对本病的预后有重要作用,它可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致消化吸收功能障碍,从而产生各种病患。所以应指导病人远烦戒怒,怡情悦性。

1.4药物治疗

1.4.1清除幽门螺杆菌(HP):研究表明HP感染是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原因[2]。HP产生的毒素能破坏胃黏膜屏障,使机体产生炎症和免疫反应,增加胃泌素的分泌,从而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形成。据报道,根除HP后胃炎的病变可以逆转,Chen等[3]对HP阳性的慢性胃炎病人根除HP后作了5年的随访发现,根除HP不仅可以改善胃炎病变的严重程度,而且可抑制肠化生的发生。目前清除HP最理想的方法是联合用药[4],即胶体铋剂加两种抗菌药,疗程7~10天,HP的根除表达90%,不易产生耐药性,费用低,效果持久,且不易复发。

1.4.2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合欢香叶酯能增加胃粘膜更新,提高细胞再生能力,增强胃粘膜对胃酸的抵抗能力,达到保护胃粘膜作用,剂量为50~60mg,每天分3次服用。也可选用活血素,剂量为每天80~90mg;或选用硫糖铝、尿素囊、生胃酮、前列腺素E等加强胃粘膜营养。

1.4.3胆汁反流:消胆胺可络合反流至胃内的胆盐,防止胆汁酸破坏胃粘膜屏障,方法为每次3~4g,1天3~4次。硫糖铝可与胆汁酸及溶血卵磷脂结合,也可用于治疗胆汁反流,方法为0.5~1g,1天3次。亦可给予熊去氧胆酸(UDCA),每次100mg,每日3次。Stefaniwsky认为胆汁中对胃粘膜最有毒害作用的是去氧胆酸和石胆酸,在胆汁反流患者胃液中胆汁酸以胆酸和去氧胆酸为主,UDCA仅占1%。服用UDCA,胃液内胆汁酸以UDCA为主(可占43±15%),而胆酸、去氧胆酸和石胆酸浓度明显下降,从而减轻后两者对胃粘膜的损害作用。

1.4.4改善胃动力:多巴胺受体拮抗剂胃复安、吗丁啉,能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协调胃、十二指肠运动,防止胆汁反流;5-羟色胺激动剂西沙必利,能刺激肠肌神经元,促进平滑肌的动力,具有较好的胃动力改善及抗反流作用。

1.4.5其他对症治疗:包括解痉止痛、止吐、助消化、抗焦虑、改善贫血等。若为缺铁性贫血,应补充铁剂,大细胞贫血者应根据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量分别给予补充。方法是维生素B1250~100μg/日,连用20~30天;叶酸5~10mg,每日3次,直至症状和贫血完全消失。

1.5手术治疗:中年以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如在治疗或随访过程中出现溃疡、息肉、出血,或即使未见明显病灶,但胃镜活检病理中出现中、重度不典型增生者,结合患者临床情况可以考虑作部分胃切除,从这类病人的胃切除标本中可能检出早期胃癌。

2中医中药治疗西医学虽然对癌前病变的基础取得了飞速进展,但临床仍缺乏阻断或逆转这种病变的有效方法。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CAG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

2.1辩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华所在。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上众医家辨证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李儒文[5]在治疗CAG伴异型增生,属脾胃气阴两虚,兼痰湿瘀毒者,用黄芪、茯苓、生地黄、石斛、百合益气养阴为主药,辅以浙贝母、半夏、陈皮化痰浊,郁金、三七、血竭、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蒲公英活血行瘀解毒防癌,收到一定的效果。张可堂[6]辨证论治为3型,肝胃不和型治宜舒肝和胃,理气止痛。药用柴胡、枳壳、甘草、佛手、白芍、延胡索、丹参等;脾胃虚弱型治宜健脾益气,和胃止痛。药用炙黄芪、党参、白术、山药、鸡内金等;胃阴不足型治宜滋阴养胃,理气止痛,药用沙参、鸡内金、麦芽、麦门冬、当归、白及等。游涛等[7]将该病分为5型:脾胃湿热型治宜清热化湿,和胃止痛,方选清中汤加减;肝胃不和型治宜疏肝和胃,行气消胀,方选柴胡疏肝散合四逆散加减;脾胃虚弱型治宜健脾益气养胃,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加味;胃阴不足型治宜养阴益胃,方选一贯煎加减;胃络瘀血型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选活络笑灵丹合失笑散加减。2.2专病专方治疗:近几年来研究出很多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专方。它们作用专一、效果明显。对CAG的临床症状、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改变均有较好的疗效,且服用方便,容易推广。彭罗瑞等[8]用理气活血益胃汤(党参、白术、山药、北沙参、香附、枳壳、丹参、三七等)治疗CAG30例,并与用胃复春片治疗30例进行对照,结果总有效率达96.67%,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显示该方能增强胃动力,疏通胃粘膜局部血液循环,从而促进胃粘膜腺体萎缩、上皮肠腺化生、细胞异型增生等病理改变的逆转作用。韩春华[9]用益胃煎(太子参、沙参、当归、白芍、黄连、白花蛇舌草、三七等)治疗CAG56例,总有效率达89.3%。认为该方能明显增强胃粘膜屏障功能,促进气血流通,濡养胃粘膜,使萎缩的胃粘膜得以恢复。高鼎榕[10]用胃复新(党参、茯苓、半夏、白术、藿香、厚朴、枳壳、柴胡等)治疗CAG69例,有效率达88.5%。沈国林等[11]用柴胡、香附、白豆蔻、炒白术、党参、鸡内金、茯苓、白芍等,随证加减治疗CAG110例,总有效率94.55%。刘海燕[12]用香砂六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木香、砂仁等)治疗CAG42例,总有效率达95.24%。翁万康[13]用活血消萎汤(丹参、三七、蒲黄、元胡索、乌药、川芎等)治疗CAG55例,结果治愈15例,显效19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9.1%。

2.3针灸治疗:近年来许多学者采用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何爽等[14]取胸9~12、腰1、华佗夹脊穴治疗CAG13例,虚寒型配足三里、脾俞(胃俞)、公孙、内关,每日或隔日1次,20次为1个疗程;虚热型配胃俞(脾俞)、足三里、内关、内庭,每日或隔日1次,20次为1个疗程。结果临床治愈9例,好转2例。孙玉霞等[15]选用针刺疗法治疗CAG30例,治疗组30例取穴:胃俞、中脘、内关、曲泽、足三里,1次/天,连续5次,休息2天,2个月为1个疗程。对照组28例:患者常规口服克拉霉素、甲硝唑及维生素B1、B6;对症处理给予胃肠动力药;严重贫血者,予维生素B12注射。结果:治疗组显效18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显效17例,有效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5%。

3问题与展望

综上所述,国内众多中西医结合的学者,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做了较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已取得肯定的疗效。但是,由于本病发病隐袭,病程迁延,中医诊断笼统,易致误诊或漏诊,而西药疗效欠佳,从而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提供了契机。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CAG,必须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以现代医学明确诊断,以中医理论辩证论治,在临床疗效上为突破口,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辨病与辩证相结合最终实现根治CAG的目的,让中西医结合之瑰宝造福于人类。

参考文献

1UemuraN,OkamotoS,YamamotoSetal.HelicobacterpyloriInfectionandtheDevelopmentofGastricCancer.NEnglJ

Med,2001,345(11):784~789

2姚永莉、张万岱.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所与治疗[J].新医学,2005,36(12):720~722

3ChenS,ZhuC,LiuT.Effectsofhelicobacterpyloriinfectionongastricmucosaia:a52yearcohortstudyZhonghuaYiXueZaZhi,2001Apr10,81(7):422-4.Chinese

4王震华、熊光苏、吴叔明.含左氧氟沙星四联方案,补救治疗幽门螺杆菌临床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6,(1):12~14

5李儒文.慢性萎缩性胃炎辨治的思路与方法[J].吉林中医药,2006,26(2):12~13

6张可堂.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86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21(10):600~601

7游涛、徐淑静.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治体会[J].吉林中医药,2006,26(3):29~30

8彭罗瑞、李新华、许多文等.自拟理气活血益胃汤治疗萎缩性胃炎60例分析[J].甘肃中医,2006,19(4):19~21

9韩春华.益胃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6例疗效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报,2006,27(1):31

10高鼎榕.胃复新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9例[J].福建中医药,2006,37(1):42

11沈国林、陈英苗、陈钧等.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10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6,13(2):134

12刘海燕.香砂六君子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2例[J].湖北中医杂志,2006,28(6):43

13翁万康.自拟活血消萎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5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6(4):238~239

西医论文范文7

【关键词】老年类风湿关节炎;中西医结合;疗效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魏锦等报道[1]在RA患者中老年发病者占19.5%。目前治疗RA的药物以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和慢作用药物(DMARDs)为主,也采用多种慢作用药物联合治疗方案,但该类药物均有一定的副反应。为了探索效果较好、不良反应较小的用药方案,笔者采用甲氨蝶呤和正清风痛宁联合治疗ERA,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选择我院自1999年6月-2005年6月间就诊的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所有病例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ARA)1987年修订的RA诊断标准[2]。80例患者按就诊先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中,男12例,女28例;年龄60~79岁,病程2个月~13年。对照组40例,男15例,女25例,年龄59~77岁,男女之比3:5,病程3个月~18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关节功能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治疗方法治疗组口服正清风痛宁(湖南正清制药厂生产)40mg,每日3次;MTX10mg,每周1次,对照组口服SSZ0.5~1.0g,每日2次,MTX用量、用法同治疗组;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可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分4、12、24周3个时间段进行观察。

1.3观察指标

1.3.1症状、体征及关节功能包括晨僵时间,关节痛或压痛数,关节肿胀数,关节功能。晨僵时间分级标准:0级:无晨僵;1级:晨僵时间在1h以内;2级:晨僵时间为1~2h;3级:晨僵时间在2h以上。关节疼痛分级标准:0级:无疼痛;1级:关节不活动时无疼痛,关节活动时有轻度疼痛;2级:关节不活动时有疼痛,活动时疼痛加重;3级:疼痛剧烈,关节活动因疼痛而明显受限。压痛分级标准:0级:无疼痛;1级:压迫时患者诉疼痛;2级:压迫时患者不仅诉疼痛,而且有畏惧的表情和缩回关节;3级:患者拒绝医生作压痛检查。关节肿胀分级标准:0级:无肿胀;1级:关节肿胀未超过关节附近的骨性标记;2级:关节肿胀,肿胀处与骨性标记相平;3级:关节高度肿胀,肿胀处高于关节附近的骨性标记。

1.3.2实验室指标观察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一般指标及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测定;并摄双手X线平片。记录治疗过程中所有药物不良反应。

1.3.3疗效判断标准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改善不到30%;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改善30%~50%(含30%);进步: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改善50%~75%(含50%);明显进步: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改善75%(含75%)。总有效率=(改善+进步+明显进步)病例数/总病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均有效。其中治疗组治疗24周后,总有效率97.5%,显效率52.5%(21/40);对照组治疗24周后,总有效率95.0%,其中显效率47.5%(19/40);治疗12周、24周后两组显效率、总有效率相似(P>0.05);但治疗组于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82.5%(33/40)和显效率45.0%(18/40)均高于对照组(P<0.01),详见表1。表1两组的治疗效果

对照组402(5.0)5(12.5)14(35.0)19(47.5)95.0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详见表2。治疗24周后与治疗前两组组内比较,ESR、RF、PLT均有所下降(P<0.05或P<0.01)。治疗组治疗24周后与对照组同期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表2两组治疗前后主要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注:*P<0.01,**P<0.05

2.3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治疗组发生不良反应4例(10.0%),主要表现为皮疹、上腹不适和轻度转氨酶升高,经对症处理均恢复正常。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10例(25.0%),其中胃肠反应4例(40.0%),表现为恶心、厌食、呕吐及腹胀;贫血、白细胞减少2例(20.0%);转氨酶升高3例(30.0%);皮疹1例(10.0%);其中1例白细胞减少患者停用MTX。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RA是一种常见的以累及关节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情迁延反复可造成关节侵蚀性、破坏性改变,最终关节畸形和强直,功能丧失。RA目前仍无特效治疗方法。年龄本身不是使用任何抗风湿药物的禁忌证,但由于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组织反应和内稳定机制的改变,老年人对药物的反应可能改变;老年人还可能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导致的不良反应常见,因此ERA病人药物副作用的发生率相对较多,应引起临床注意。MTX和SSZ的早期联合应用有效率达60%左右[3],但这类药物起效时间较慢,一般在治疗3个月以后方能见效,且毒副反应较明显,患者难以长期坚持治疗。RA在活动期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的程度加重,受累关节皮温升高,晨僵、全身乏力、畏风明显,舌红苔黄腻或燥,中医辨证的主要病机为风湿热毒侵蚀关节筋骨。青风藤在缓解关节症状,调节免疫反应,诱导病情缓解等方面均与MTX、SSZ、氯喹有协同作用[4]。并且缩短了起效时间,一般1周后即可起效,减少了MTX、SSZ的毒副反应。正清风痛宁是从中药清风藤中提取的有效成分青藤碱(Sinomenine,sino),具有祛风通络止痛,抗炎、免疫抑制及调节等作用。本文用正清风痛宁联合MTX治疗ERA效果肯定,总有效率97.5%,具有同MTX+SSZ治疗ERA相似的治疗效果,在治疗6周后正清风痛宁联合MTX治疗RA总有效率和显效率均高于MTX+SSZ组,表明正清风痛宁起效快,能够快速抑制炎症反应、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发展。国内有报道认为正清风痛宁对RA骨破坏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5]。正清风痛宁联合MTX治疗ERA与MTX+SSZ联合治疗ERA比较,同样可以降低活动性炎性指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没有明显肝肾功能损害,患者均能够耐受。采用小剂量甲氨蝶呤和正清风痛宁联合使用对活动性ERA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起效快,抗炎止痛作用强,毒副作用发生率低,是一种治疗ERA较理想的方案,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魏锦,袁国华,黄慈波,等.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43例临床分析.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23(1):27-29.

2ArnettFC,EdworthySM,BlochDA,etal.TheAmericanRheumatismAssociation1987revisedcriteriafortheclassificationofrheumatoidarthritis.ArthritisRheum,1988,31:315-324.

3WilskeKR.Approachestothemanegementofrheumatoidarthritis:rationaleforearlycombinationtherapy.BrJRheumatom,1993,32:24-27.

西医论文范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我院2015年2月~2016年9月收治的内分泌失调精神抑郁症患者中,选取86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43例,年龄41~66岁,平均(47.213.52)岁;病程4个月~6年,平均(1.640.42)年。观察组43例,年龄40~67岁,平均(47.603.55)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1.570.40)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纳入标准:年龄18岁;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2];性激素六项检测异常;符合中医肝郁脾虚分型标准[3];2周内无抗抑郁药服用史;经伦理委员会审查并批准;患者对本研究知情且同意。排除标准:对本研究药物有过敏史;有明显自杀倾向者;合并其他精神障碍患者;重要脏器严重功能不全;妊娠期、哺乳期女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性激素序贯周期疗法,给予戊酸雌二醇(拜耳醫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80036,规格1 mg),1 mg/次,口服,1次/d,连续服用21 d。在戊酸雌二醇用药第12天,加安宫黄体酮(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0715,规格2 mg),6 mg/次,口服,1次/d,连续服用10 d。期间给予抗抑郁药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20100165,规格10 mg),初始剂量5 mg/次,口服,1次/d,2周后增至10 mg/次,1次/d,之后根据患者个体反应调整剂量,最大剂量可增至20 mg/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逍遥解郁汤,方药:白术15 g,茯苓15 g,枳实10 g,当归15 g,远志15 g,柴胡15 g,广郁金10 g,白芍15 g,黄柏5 g,甘草6 g,水煎取汁400 mL,早晚两次分服,1剂/d。两组均以3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4]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5]对两组患者抑郁症状予以评估。SDS量表共包含20个条目,53分为标准分,分值同抑郁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HAMD量表共包含17个条目,分值同抑郁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根据相关文献[6]对治疗效果予以评价,痊愈:HAMD减分率75%;显著进步:HAMD减分率50%,75%;进步:HAMD减分率25%,50%;无效:HAMD减分率25%。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著进步例数+进步例数)/总例数100%。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患者空腹肘静脉血,应用美国贝克曼公司生产的Unicel Dxi800型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对血清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生成激素(FSH)水平予以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DS、HAMD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抑郁症状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改善,观察组治疗后SDS、HAMD评分同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70%,同对照组的72.09%比较,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914,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H、FSH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内分泌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改善,观察组治疗后LH、FSH水平明显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抑郁症是临床常见精神科疾病,其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清楚,生理、心理、环境等相互作用可能是引发该疾病的主要原因。研究[7]发现女性内分泌失调,可引发多种生理、心理变化,并造成下脑丘-垂体-肾上腺轴功能亢进,从而产生高水平皮质醇,对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产生抑制作用,导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活性下降,睾酮及雌激素水平降低,有研究[8-9]证实睾酮及雌激素降低同抑郁症发生有密切关联。西医治疗女性内分泌失调性抑郁症,一般采用抗抑郁药物与激素类药物结合,具有一定治疗效果,但其毒副作用大、停药后易复发、患者预后较差,因此存在明显缺陷。

抑郁症在中医理论中被归于郁证范畴,其中以肝郁脾虚型最为常见。肝主疏泄,可对全身气机运行予以调节。肝失疏泄,则气机运行失常,累及心脾,脾失健运,故而致病。治疗当以疏肝解郁、健脾行气为主[10]。较多报道[11-13]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郁抑症可发挥良好协同效应,西医能迅速缓解症状,中医可对机体进行调理,改善预后。本研究中,观察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逍遥解郁汤,结果显示其治疗后抑郁症状改善情况,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接受单纯西医治疗的对照组患者(P0.05),结果同上述报道相符。

逍遥解郁汤中所含白术具有燥湿利水、健脾益气之效,茯苓可利水渗湿、宁心健脾,枳实可破气消积,当归可调经止痛、补血活血,远志能解郁、安神、益智,柴胡有疏肝解郁、和解表里功效,广郁金有行气解郁,清心凉血作用,白芍可平肝止痛,黄柏分清热燥湿,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共奏,可达疏肝解郁、健脾行气之效。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柴胡中所含柴胡皂苷能减少大脑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起到抗抑郁作用[14]。

西医论文范文9

关键词: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辨证施治;中西医结合疗法

慢性胃炎系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病变,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浸润为主,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有少量存在。病因以幽门螺杆菌感染为主,也包括自身免疫,十二指肠液反流及其他方面的因素。病位可累及胃大弯,胃小弯,胃窦甚至全胃。2001年1月至2008年10月共收治380例慢性胃炎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80例,对照组200例。现将两组疗效比较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

1.1病例选择380病例均来自2002年至2008年收治的住院患者,均经胃镜,病理检查确诊。男178例,女202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21岁,平均47.5岁。病程2~31年,平均9.8年;浅表性胃炎186例,萎缩性胃炎46例,胆汁反流性胃炎80例,糜烂性胃炎68例,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132例,不典型增生16例。

1.2诊断标准参照200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中的诊断标准并结合临床经验而制定。

1.3试验分组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治疗组180例:其中男82例,女98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23岁,平均47.6岁。病程2.5~30年,平均9.6年;浅表性胃炎92例,萎缩性胃炎21例,胆汁反流性胃炎35例,糜烂性胃炎32例,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64例,不典型增生6例。对照组200例:其中男96例,女104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21岁,平均47.3岁。病程2~31年,平均9.4年;浅表性胃炎94例,萎缩性胃炎25例,胆汁反流性胃炎45例,糜烂性胃炎36例,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68例,不典型增生1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4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纯西药治疗,处方为:阿莫西林胶囊1.0g,口服2次/d,克拉霉素0.5g,口服2次/d,连用7天;奥美拉唑20mg,口服2次/d,疗程2个月。胃镜下见胆汁反流者,饭前30min口服吗叮林10mg,3次/d,连用7天。治疗组均根据其不同的证候特征,辨证施治,给予相适应的中药汤剂内服。(1)肝胃不和型:表现为胃脘胀闷,连及两胁,攻撑走窜,每因情绪不遂加重;嗳气频繁,舌苔薄白,脉沉弦。治宜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以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用:柴胡、香附、党参、白术各15g,川芎、枳壳、陈皮、元胡、沉香各10g,麦芽20g,郁金15g,炙甘草8g。每日1剂,水煎2次混合,分2次温服。(2)肝胃郁热型:表现为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治宜清肝泄热、和胃止痛。用化肝煎加减。药用栀子、柴胡、黄芩、丹皮、白芍各15g,陈皮12g,蒲公英30g,连翘20g,金银花15,虎杖15g,煅瓦楞子15g,煅牡蛎15g,浙贝12g,川楝子10g,黄连10g,吴茱萸3g,甘草5g。煎服法同前。(3)寒热错杂型:以胃脘部痞满,嘈杂为主,干呕或呕吐,肠鸣不利,口渴喜热饮,苔薄黄而腻,脉弦数等。治宜和胃降逆、开结除痞。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药用:半夏10g,黄芩10g,党参10g,黄连6g,太子参20g,甘草6g,桂枝10g,生白芍10g,生黄芪15g,太子参20g,藿香10g,苏梗10g,生姜3片,大枣6枚。煎服法同前。(4)脾胃虚寒型:表现为胃脘绵绵隐痛,喜温喜按,食少纳呆,疲倦乏力,稍食油腻则胃脘胀满,甚则腹泻,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宜温中健脾,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药用:生黄芪20g,党参15g,桂枝10g,白芍20g,大枣10枚,饴糖20g,生姜3片,白术12g,半夏15g,陈皮10g,砂仁10g。如法煎服。(5)瘀血停滞型:表现为胃脘刺痛,痛有定处,痛如针刺或刀绞,痛处拒按,食后痛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脉涩。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用膈下逐瘀汤和失笑散加减。药用:丹参20g,五灵脂15g,生蒲黄10g,枳壳、川芎、桃仁各10g,红花6g,元胡10g,白芍15g,香附5g,甘草8g,田七末10g,每日1剂,水煎2次混合,分2次吞服田七末。(6)胃阴亏虚型:表现为胃脘隐痛,痞满,嘈杂,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以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药用:沙参、生地、石斛、佛手、白芍各15g,冰糖3g,太子参20g,甘草10g。每日1剂、如法煎服。

1.5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

二、结果

2.1疗效评定标准近期临床治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活动性炎症消失,慢性炎症好转达轻度,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腺体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复常或消失,胃酸基本恢复正常,胆汁反流消失;显效:临床主要症状基本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急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好转,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腺体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恢复或减轻达2个级度以上(含2个级度),胃酸分泌功能和胆汁反流明显改善;有效:主要症状明显减轻,胃镜检查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炎症有所减轻,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急、慢性炎症减轻1个级度以上,腺体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减轻,胃酸分泌功能和胆汁反流改善;无效:达不到有效标准,而未恶化者。

2.2治疗结果180例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辨证分型、各型间的疗效比较见表1~3。表1示,肝胃不和型、肝胃郁热型、脾胃虚寒型与瘀血停滞型、寒热错杂型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2示,慢性胃炎各中医证型间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比较,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各证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比较

三、讨论

慢性胃炎的发生与不良饮食习惯、胆汁反流等造成的理化因子刺激、幽门螺杆菌感染、免疫失衡、老化和遗传因素等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其主要因素。因此选用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胶囊以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在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前应询问病人有无青霉素过敏史,首次应用一定要用青霉素做皮试,呈阳性者禁用,以免引起过敏反应。慢性胃炎属于中医的胃痛、吐酸、痞满等范畴。慢性胃炎病程长,其病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久劳疲惫、思虑过度是导致慢性胃炎的起始病因,《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云:“形体劳役则脾伤,病脾则倦怠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即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脾、胃一主受纳,一主运化,二者更虚更实,相互配合,完成消化吸收过程,胃通降失和,往往引起脾失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