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研究生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2 17:34:11

研究生论文

研究生论文范文1

一、开题报告的目的?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为阐述、审核、确定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及内容而举行的报告会,旨在监督和保证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开题报告的内容?

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审核和确定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方案。选题依据包括:选题的学科性质、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国内研究现状的分析。研究方案包括:研究内容、研究中所要突破的难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有何特色与创新之处以及与选题有关的参考文献等内容。?

三、开题报告的时间和步骤?

脱产研究生在第2学期末,在职研究生在第3学期末进入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阶段。可先由教研部提供选题指南,在研究生提交选题意向后,由教研部批准。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为确保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开题报告会应在脱产研究生的第2学期结束前、在职研究生的第3学期结束前举行。

四、评审小组的组成?

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评审小组由本学科研究生导师和秘书组成。评审小组的组长由教授或副教授担任。?

五、开题报告的方式和成绩评定?

开题报告评审小组的成员在听取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后,对选题依据和研究方案进行审查,提出修改或补充意见。研究生根据评审小组的意见,在对研究方案进行修正、补充和改进后,按规定程序审批备案和存档,并正式进入论文写作阶段。论文开题报告成绩按合格、不合格两级评定。不合格者不得进入毕业论文写作阶段。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后,需变动论文题目和基本内容时,需本人申请,导师批准并重新填写《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表。?

研究生论文范文2

1.封面

硕士毕业论文的封面由论文题目、指导教师、学科门类、专业名称/研究方向、日期、封面颜色等部分组成,其中:

(1)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字数不应超过26个汉字,可以分两行排列,及中英文对照。

(2)指导教师

填写论文作者的指导教师。没有经过学校相关规定批准的合作指导教师,是不允许在论文上署名的,且署名的合作指导教师人数不超过2人。

(3)学科门类:论文编写者的专业所属的学科门类,例如工学、文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理学、管理学等。

(4)专业名称/研究方向:必须与论文作者的专业目录表和培养方案书一致。

(5)日期:毕业论文的完成时间。

(6)封面颜色:论文的封面颜色可由各个专业自行拟定,每个专业可以选择不同的颜色以示区别。

2.独创声明及授权说明

独创性声明及授权说明页附于论文的摘要之前,需要由研究生和指导教师本人签字后方可有效。

3.摘要

硕士论文的摘要由中外摘要和英文摘要两部分组成。其中中外摘要一般为500-1000字。内容包括本论文的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及得出的结论。摘要应本着突出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或创新点,语言精炼,言简意赅。摘要应当具自我解释性,在不阅读论文全文的前提下,读者就能够获取论文所阐述的主要论点及提供的信息。

英文摘要与中外摘要对应,它是是以英文形式对文章的概述,需要注意的是,英文摘要不是对中文摘要的简单翻译,英文摘要页置于中文摘要页之后。

在论文摘要后,另起一行用于标明本论文的关键词(3-5个)。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便于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关键词间用逗号分隔,最后1个词后不打标点符号。以显著的字符排在同种语言摘要的下方,尽量以《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提供的规范词作为依据。

4.目录

目录一般列至二级标题,即列出到三级目录。目录的内容必须与正文标题及各个章节的标题一致。目录页由论文的章、节、条、附录、题录等的序号、名称和页码组成,需要另起1页排在摘要页之后,章、节、小节分别以1、1.1、1.1.1、1.1.2、2、2.1等数字依次标出,一二级目录用小四宋体,三级目录用5号宋体,数字及英文字符采用times new roman格式。

5.插图及表格

论文中如果涉及到较多的图、表,可以给出一个清单,附于目录页之后。图表的清单应有序号、图表名称和页码。

6.正文

论文正文的字数一般至少3万,它是文章的主体,分为标题、文字叙述、图表、公式和数据等部分,文章组织形式可结合学科实际的要求和研究课题的特点而定。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者论文的整体参考与引用。

8.附录

在论文的编写过程中,对于不适宜放入正文中的部分,但确实与本论文研究有关的过程或资料均应该放在附录中,以免影响到论文主体的结构或者论点。

研究生论文范文3

    几点体会:

    1. 2009届本人所带的毕业研究生看起来比上一届有进步。首先,交稿时间比较准时;第二,文字水平不错;第三,规范意识较强,以前也跟学生说APA style,可是没有几个学生能一以贯之;第四,思路较清晰,框架设计合理;第五,分析还是到位的,对理论的应用不错。看起来还是本人教学有方啊(不好意思有点自卖自夸了哈),没辜负了我的不间断的“谆谆教导”啊,深感欣慰。

    2. 当然问题还是有的,而且也不算是小问题。第一,literature review既要做到介绍,更要做到评述,更重要的还要做到一切都讲完后的画龙点睛的一笔,这才是要害之处,一般研究生做不好这一点,这才是你review半天的真正目的所在;第二,理论创新意识要加强。他人的理论介绍做得很好,运用他人理论分析语料也很不错,但还要做到突出自己的理论创新点,有的同学并不是没有自己的创新,可是都隐含在字里行间了,表述不够明了,我们要旗帜鲜明地道出自己为解决某一问题所设计的理论框架和分析程序,这是根本的原则性问题,千万不能忽略。有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框架,随后的分析才是顺利成章的,否则,只能使别人怀疑你如此这般而不是那般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而然你的研究结论也就大打折扣了啊。一般硕士研究生的通病。第三,细节值得重视,不是有个说法叫“细节决定成败”嘛,注意了细节就等于为自己的脸上擦了粉,可以掩盖一些瑕疵。不过,我觉得这也是培养严谨的做学问精神的一种好方法,细致了才能严谨。

    今天上午又有两名研究生送了论文初稿过来,得继续努力啊,说不定还会有新的发现呢。有发现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研究生论文范文4

今天跟研究生XXX见面,将其论文修改意见一一告知。终于做了一件自圣诞以来最开心的事情。在自己的智商和情商几乎为零、基本等于回到胎儿时代(据说胎儿也不是一片混沌)的日子里,能把这篇论文看完,并提出合情合理的修改意见,鄙人深感欣慰,看来还没有完全化。

几点体会: 2. 当然问题还是有的,而且也不算是小问题。第一,literature review既要做到介绍,更要做到评述,更重要的还要做到一切都讲完后的画龙点睛的一笔,这才是要害之处,一般研究生做不好这一点,这才是你review半天的真正目的所在;第二,理论创新意识要加强。他人的理论介绍做得很好,运用他人理论分析语料也很不错,但还要做到突出自己的理论创新点,有的同学并不是没有自己的创新,可是都隐含在字里行间了,表述不够明了,我们要旗帜鲜明地道出自己为解决某一问题所设计的理论框架和分析程序,这是根本的原则性问题,千万不能忽略。有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框架,随后的分析才是顺利成章的,否则,只能使别人怀疑你如此这般而不是那般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而然你的研究结论也就大打折扣了啊。一般硕士研究生的通病。第三,细节值得重视,不是有个说法叫“细节决定成败”嘛,注意了细节就等于为自己的脸上擦了粉,可以掩盖一些瑕疵。不过,我觉得这也是培养严谨的做学问精神的一种好方法,细致了才能严谨。

今天上午又有两名研究生送了论文初稿过来,得继续努力啊,说不定还会有新的发现呢。有发现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今天晚上和研究生CT一起吃饭,觉得是自己N天以来最有意义的一次约会。不在于我们谈了什么,更不在于我教给了她什么学问大事,pub talk本来就是一条流动的河流,用不着预先规定什么路径,一切顺其自然。原来人生的交往和交往的方式可以有N种多,一定不要把自己套在某一框框中,使自己成为套中人啊。教学相长的确有道理,学生总能以他们那一代人的思维方式给我启迪,丰富我的人生智慧。

窃以为,做教师真的很快乐啊。让我在这条快乐的道路上一直奔跑下去吧。呵呵。

研究生论文范文5

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征及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抓住工程实践环节特性,提出一种渐进式项目化管理工程实践教育平台机制。该机制以建立项目化管理流程、合约管理考核、多渠道经费投入、双导师制等一系列管理机制为基础,构建工程实践教育平台,从而使得学生、导师、企业、学校四位主体收益。以下是学术参考网小编为朋友们搜集整理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致谢,欢迎阅读!

岁月如梭,如歌。转眼间,三年的研究生求学生活即将结束,站在毕业的门槛上,回首往昔,奋斗和辛劳成为丝丝的记忆,甜美与欢笑也都尘埃落定。交通大学以其优良的学习风气、严谨的科研氛围教我求学,以其博大包容的情怀胸襟、浪漫充实的校园生活育我成人。值此毕业论文完成之际,我谨向所有关心、爱护、帮助我的人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与最美好的祝愿。

本论文是在导师李霞副教授的悉心指导之下完成的。三年来,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导师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虽历时三载,却赋予我终生受益无穷之道。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几易其稿,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我向我的导师李霞副教授表示深切的谢意与祝福!

本论文的完成也离不开其他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与帮助。在此也要感谢王保民等各位老师在论文开题、初稿、预答辩期间所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管理学院能源课题组为本论文提供的数据和建议,还要感谢同门的师兄师妹们,在科研过程中给我以许多鼓励和帮助。回想整个论文的写作过程,虽有不易,却让我除却浮躁,经历了思考和启示,也更加深切地体会了法学的精髓和意义,因此倍感珍惜。

还要感谢父母在我求学生涯中给与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一如既往地支持我、鼓励我。同时,还要感谢马元平同学、张乐同学、赵洁同学、王玥同学三年来对我的爱护、包容和帮助,愿友谊长存!

研究生论文范文6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生产业逐步取代制造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创新的源泉[1]。相应地,生产业成为多学科竞相研究的热点,地理学研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事实上,西方对于服务业的研究由来已久,60年代中期以后,伴随着从业人口由制造业向服务业大规模转移的趋势,经济学者、社会学者和地理学者对服务业给予了广泛关注,并出现了大量研究成果。但是,研究的重点多集中于生活业(servicesofhouseholds),而生产业方面仅从物质规划的角度对办公楼空间布局和空间联系进行初步探讨[2-5],总体来看是被忽略的。1980年以后,随着生产业的快速发展,它逐渐成为服务业研究的重点课题,研究的视角、内容不断丰富,研究方法日趋多样,参与研究的学科和实证城市不断增多。Browning等认为生产业是为其他企业和公共机构提供服务的服务业类型,主要包括金融、保险和商务服务业,如广告、市场研究、会计、法律、咨询服务以及其他智力服务等[6]。也有学者将货物存储与运输、劳务出租、办公清洁等也包含在生产业中[7]。但总体上,Browning等的定义和分类被普遍接受和广泛应用[8]。与其他学科相比,生产业的地理学研究侧重于空间属性分析,内容集中在生产业的增长、空间分布、空间行为、产生的区域和空间影响等方面。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西方生产业地理学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1生产业的增长动力

生产业快速增长的内在动力是经济地理学者和区域经济学者关注的核心课题之一。普遍的观点认为,生产业的快速增长源于生产的垂直分工和外部化趋势[9-17]。外部化主要是指服务活动由原企业内部生产转移为由外部企业生产的过程[10]。20世纪60、70年代是西方资本主义大规模集中生产体系逐渐瓦解的时期,之前大规模的生产体系占据主导地位,“凯恩斯”式的经济管理保证了对大规模工业产出的持续需求。但是,经济上的“滞胀”现象所带来的经济危机,以及政治上要求撤销福利机构的“新保守主义”的出现,使得灵活性生产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组织体系诞生。实现灵活性生产的方式之一就是生产的垂直分工,原来内部包含的很多部门被拆分为若干个小部门,通过市场上的外部交易实现灵活性合作,即通过垂直分工和分包实现生产的外部化。灵活性生产体系兴起的同时,另一个重要经济现象就是生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很多学者用垂直分工和外部化趋势来解释生产业的快速增长。Rajan等通过大量的调查数据和具体实例研究,认为英国1979—1985年商务服务业就业快速增长过程中,外部化所起的作用占43%左右[11]。Lewis从劳动力的角度指出,行业内部提供服务的劳动力被外部所代替,是生产业快速增长的原因[12]。Barcet从“交易费用”的角度指出,与外部服务业建立长期的协作关系有利于使用者降低交易费用[13]。Hatch强调企业对于市场反映灵活性的需求,使得生产业快速发展[14]。Hansen通过对丹麦制造业企业的调查研究,指出生产业的外部化有利于降低生产风险和应对偶然需求,有利于企业专注于核心技术[15]。Geo认为企业内部的技术缺陷使得企业对相关生产业的需求必须通过外部购买实现,进而促进生产业的发展[16]。Perry认为由于企业需要专门化的服务部门提供相对独立、公正的服务活动,如独立的审计和鉴定服务、专业化的法律咨询、项目的专门化评估等,使得生产业快速发展[17]。此外,也有学者指出经济环境变化、服务贸易发展和技术进步等也是促进生产业增长的重要因素[18-20]。Coffey等认为国内和国际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对专业化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18]。Porter认为产品生产周期的缩短使经济活动运行的环境逐渐复杂化,是生产业发展的促进因素之一[19]。Gillis认为生产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在于其已经转化为具有基本活动特征的产业,它的对外输出促使自身的快速发展[20]。

综上,生产的垂直分工和外部化趋势是促进生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节约成本、降低风险、灵活性需求、内部技术缺陷、寻求独立的第三方服务、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等共同决定了生产业的外部化趋势。与此同时,经济环境的变化、服务贸易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也影响着生产业的快速发展。

2生产业在城市和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传统观点[21,22]认为,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处于从属地位,因此在讨论经济基础理论时,只重视物质生产部门,认为制造业是城市的基本经济部门,生产“输出产品”,参与区域分工,决定着城市的地位和作用,促进着区域的发展。而服务业主要是为城市内部需求服务的产业,其活动及获得的收入取决于基本经济活动从外部获取的收入,它们对城市和区域发展的作用是间接的,并由此得到了城市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该观点在西方早期的服务业研究中影响广泛,并使得早期在研究输出活动与产业增长的关系中,以及在城市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中,仅将制造业作为考虑对象,而忽视服务业的作用。

随着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在提供就业、增加收入、满足需求等方面,对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Hansen研究了美国大都市区生产业的发展,认为信息化时代后福特式的灵活生产组织体系下,生产业与其他经济部门存在日益广泛的经济联系,生产业的发展扩大了劳动分工,提升了生产效率和收入水平,促进了经济发展[23]。Macpherson通过对纽约州制造业企业的问卷调查和电话访谈,指出生产业在制造业技术进步和创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通过与制造业之间的相互协作,共同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24]。Selya将生产业对城市和区域发展的贡献总结为:1)有利于提高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率,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2)生产业本身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之一,同时能够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3)有利于实现城市内部制造业空间重构,从而改善环境状况,提升居民生活质量[25]。Illeris认为生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他强调在现代经济发展的框架中,生产业不应再被认为是纯粹的消费部门,它同样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对地方经济发展而言,生产业不再处于被动地位,它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其一部分转化为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这部分服务业为区域外提供远距离的服务,与农业、制造业一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另一部分虽然仍然是非基本活动部分,但可以看作是间接的基本活动,因为它们主要是为基本活动部分提供服务,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同样具有带动作用。在此基础上,他对传统的经济基础模型进行了修正[26](图1b)。

生产业具有基本活动的属性,因此产生了许多关于生产业对外输出的研究。Daniels认为生产业所具有的可贸易性是其成为基本经济活动的实质,信息技术的进步、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形成与发展、政府战略的扶持等共同促进了服务业的可贸易性和国际化[27]。Beyers等研究了美国大都市区生产业的对外输出情况,认为生产业的跨区域贸易对都市区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并批评了区域发展政策制定中重视制造业、忽视服务业的现象[28]。Coffey等认为对于生产业,外部需求占据其产出的很大部分,对外输出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活动部分之一,并强调生产业在投资、创新、就业、技术进步等方面的作用改变了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29]。

3生产业的空间分布

地理学者从两个空间层次对生产业的空间分布给予了关注。一是从城市等级体系的角度,通过考察部门就业和增长模式分析生产业的空间集聚特征;二是从都市区内部的角度,通过考察具体企业的区位选择分析生产业在城市内部的集中和分散。

3.1城市体系角度的分析

从城市等级体系的层次看,生产业的空间分布更多地体现为在大都市区的空间集聚。Illeris等通过区位商和就业比重等指标,研究了1991年北欧各国生产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70%以上的生产业集中在各国首都,首都和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大都市区区位商大于1,非都市区区位商均小于1[30]。Gbe等研究了联邦德国生产业的就业分布情况,发现就业集中分布在汉堡、法兰克福、慕尼黑和纽伦堡几个大都市区,而靠近东德和捷克边界的广大非都市区很少分布[31]。Beyers研究了美国大都市区生产业的集聚,发现1985年90%的生产业集中在大都市区,占总就业的83%[32]。Gillespíe和Coffey等分别对英国和加拿大进行了研究,同样发现生产业高度集中在大都市区[33,34]。

对于生产业大都市区空间集中的原因,早期地理学者研究认为,生产业的一个最重要特征就是使用者和提供者需要面对面的接触,而人的运输成本是最贵的,尤其是交流频繁时。因此,接近客户的需求使生产业高度集中在大都市区以节约交易成本[8]。但是,随着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对生产业而言,很多情况下消费者和使用者之间的距离并不是很重要,一方面在于这些服务能够通过通讯手段完成,另一方面交通费用相对于服务本身的价格微不足道。因此,生产业在大都市区的空间集聚,更多的学者愿意解释为信息交流的便捷以及创新的可能[35,36]。大都市区各种资源、机构、科研院所、大众媒体相对集中,使得生产业企业对市场信息的及时了解和获取、对周围环境变化的及时把握更为便捷,创新也就更容易产生。另外,大都市区由于具有大规模的高素质劳动市场和良好的环境条件,也使得生产业更倾向于在其中集聚[37]。

远程通讯技术的发展曾对生产业在大都市区集中质疑,技术的发展将替代面对面的交流,生产业在空间上将趋于分散[8]。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更多的研究认为[36-38],对生产业而言,面对面的交流依然重要,生产业在大都市区集聚的态势并没有削弱,相反技术的进步促进生产业在大都市区集聚,以增强其管理、控制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尤其是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一方面促进了制造业的全球分散,另一方面使得生产业,尤其是高端生产业向几个大的世界城市高度集中[27]。

3.2都市区内部的分析

传统的研究认为,生产业通常分布于城市中心(citycore),原因在于:在公共交通基本垄断市内交通系统的时期,中央商务区(CBD)拥有最好的交通通达性以及充分的劳动力市场,能够获得最大的外部效益;其次能够降低面对面交流的费用,进而更好地获取信息[39]。

随着房地产经济和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生产业内部的行业分化,更多的研究则发现都市区内部生产业呈现出由核心向边缘转移的趋势。Schamp通过比较1980年和1991年联邦德国城市生产业的区位商,表明生产业显现出由大都市区核心向边缘转移的趋势[40];Ohuallacháin等通过计算美国大都市区(SMSAs)1976—1986年商务服务和专业服务业增长率,发现郊区的增长率高于城市中心区[41]。相应地,这一时期关于办公业郊区化的研究大量出现。Nelson对旧金山的研究发现,办公业具有一种持续的郊区化趋势,原因在于郊区拥有更为便宜的租金、特定的劳动力市场、良好的环境、完备的办公设施、交通的通达性和停车场以及空间扩张的可能性等条件[42]。Hessels对阿姆斯特丹、海牙、鹿特丹、乌得勒支4个城市737家商务服务机构进行研究,发现57%的企业发生过迁移,主要是迁往郊区,并认为郊区宽阔的空间、良好的通达性和停车场设施等所产生的吸引力与城市中心的衰落、办公环境的制约所形成的推力,共同促成了办公业郊区化的产生[43]。Castells对郊区化的形式和过程进行了总结,认为办公地点的郊区化扩散主要是通过变更现有公司办公地点和在郊区开设新的业务实现,其过程根据办公室功能的不同类型和其在公司中的等级而有所区别[44]。

综上可以认为,虽然城市中心仍然高度聚集着大量的生产业,但社会进步和科技不断创新导致城市功能区的空间替代,新功能的优势使其在空间竞争中对旧功能空间形成威胁,兼之城市中心人居环境恶化以及诸多城市问题的产生,不少生产业已经或将要逐步有选择地向外扩散,而郊区凭借其设施、环境、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成为扩散的主要目的地。生产业的郊区扩散,使得中心城市变得衰弱,至少是相对衰弱。需要指出的是,城市中心区和郊区生产业的类型存在差异。Jackson认为后方办公业是办公业郊区化的重要类型[45];Illeris等认为,技术服务业通常比其他生产业的郊区化趋势更为明显[30];Hessels研究发现多元化的服务企业倾向于在郊区设立公司总部[43]。

4生产业企业的空间行为

随着公司地理学的兴起,产生了许多对于生产业企业空间行为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通常采取大量问卷调查和实际访谈形式进行,内容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生产业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分析和生产业企业的联系网络。

4.1区位选择影响因素

综合来看,影响生产业企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十分复杂,很多学者对不同城市进行实证研究,并总结了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表1)。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与接近性相关的因素,包括接近客户、接近信息源、接近劳动力市场等;2)与通达性相关的因素,包括交通基础设施条件、信息基础设施条件等;3)与环境相关的因素,包括区位知名度、社会和居住环境、办公设施条件、市场环境状况等;4)与决策者个人相关的因素,如个人区位喜好、居住习惯等。Coffey等将各种因素综合,构建了一个办公业区位选择的定量模型,该模型基于3方面的费用最小化:1)信息投入费用,包括通讯、交流费用;2)工资,包括雇佣高素质劳动力的费用;3)销售费用[46]。

此外,对于不同空间层次上的区位选择而言,影响因子的重要程度也有所区别。宏观层次上,生产业企业进行区位选择时更多考虑的是与接近性相关的因素,如接近客户市场、特定劳动力市场、信息源等,因此生产业倾向于在大都市区集聚。而在都市区内部,生产业企业在进行微观区位选择时,交通通达性(包括停车场设施)、区位影响力(知名度)、用地条件、成本因素(工资、租金等)则显得更为重要,而接近客户市场、接近信息交流中心等因素却很少提及。

4.2企业的联系网络

在后福特式的灵活生产组织体系下,生产业部门与其他的经济部门之间存在紧密的前向和后向联系。许多专注于企业联系网络研究的地理学者,同样把目光投向了生产业企业。Coffey等指出生产业在大都市区的集中,产生了具有高度交织的投入—产出网络联系的“公司活动联合体(complexofcorporateactivities)”,它类似以“新产业空间”为特征的制造业综合体,内部功能和组织不同的企业之间存在紧密的前后向网络联系[18]。Bryson等通过对英国120个商务服务业小企业的访谈,发现这些小企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网络,这些网络联系使得这些小企业能够在技术或者价格方面保持市场竞争力。并具体指出:一种是与需求相关的网络,指与客户之间的各种非正式的网络联系,目的在于对市场需求做出灵活的应对;另一种是与供给相关的网络,指与其他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合作,进而形成了紧密的前后向联系[47]。Goe通过对俄亥俄州4个都市区生产业企业的研究,发现生产业的客户对象主要是其他服务业,而非制造业企业。并指出这4个都市区的生产业企业存在两种不同空间层次的网络联系,一种是依靠当地市场,与地方企业形成的网络;另一种是对外输出,与外部企业形成的网络。其中当地企业之间的网络联系占据主流,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48]。

有的研究把视角放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探讨生产业企业的全球网络联系。Hepworth以计算机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空间系统,探讨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企业网络的影响:一方面增大了企业的区位弹性,改变了多区位公司的空间组织;另一方面改变了企业之间相互联系的时空距离[49]。Howells以制药、化学能源行业为例,研究了全球研发机构国际网络的变化[50]。Waft和Perry分别研究了金融服务业、咨询服务业跨国企业的全球网络结构[51,52]。这些研究发现,生产业企业的网络联系不但影响企业自身的发展,同时改变区域和城市的空间结构。

5生产业与全球城市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经济全球化具有复杂的二元结构,一方面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分散,另一方面经济活动却在全球范围内统一组织。现代经济活动在地域上越分散,越需要强大的中心控制和管理功能。经济全球化程度越高,中心功能在某些地区集聚的程度也越高。这种二元性和中心功能的集聚塑造了主要城市新的战略角色,出现了所谓的“全球城市”。许多学者在全球城市的框架下对生产业进行研究。Sassen指出生产业发达是全球城市最重要的特点,全球城市除具有原有的国际贸易和银行业中心功能外,还具有4个角色:1)全球经济组织高度集中的控制中心;2)金融业和专业服务企业的集中地,这些产业取代制造业成为经济的主要部门;3)主导产业和创新的基地;4)所生产的产品和创新的主要市场。这4项功能都与发达的生产业相关,全球城市是生产业的生产、创新和市场的集中所在地[53]。Friedman认为,全球城市不仅是协调过程中的结点,还是特殊的生产地区。既是专业服务的生产地,为跨国公司控制全球的工厂、办事处以及服务出口贸易而服务,又是服务创新和服务市场的关键区位[54]。总之,全球经济核心在于一个制度性框架和机制的出现,企业要采取全球经营,就必须进入这个框架或空间[55]。而生产业在全球城市的集聚,使全球城市拥有了使这种制度框架得以运作的服务功能。在全球化进程中,生产业是支持企业跨越地域制度和文化障碍,实现全球运营的关键。

与此同时,也有学者对生产业在全球城市的集聚所产生的空间影响给予了关注。Noyelle等通过对全球化趋势下美国生产业的研究,认为高端的生产业在少数几个城市的集聚改变了美国的城市体系结构,在新的城市体系等级结构中,首位城市的地位更加突出[56]。Bailly分析了高端生产业对空间不均衡的影响,认为高端生产业和高度专业化的信息流在全球城市集中促使了空间极化格局的形成[57]。

6讨论与建议

研究生论文范文7

一、正在出现的技术

Klingler(Lncytepharmaceuticals,PaloAlto,CA,USA)强调基因组学正推动制药业进入信息时代。随着不断增加的序列、表达和作图数据的产生,描述和开发这些数据的信息工具变得对实现基因组研究的任务至关重要。他谈到了Incytepharmaceuticals对大规模基因组数据和生物信息学的贡献。

Lipshutz(Affymetrix,Santaclara,CA,USA)描述了一种利用DNA探针阵列进行基因组研究的方法,其原理是通过更有效有作图、表达检测和多态性筛选方法,可以实现对人类基因组的测序。光介导的化学合成法被应用于制造小型化的高密度寡核苷酸探针的阵列,这种通过软件包件设计的寡核苷酸探针阵列可用于多态性筛查、基因分型和表达检测。然后这些阵列就可以直接用于并行DNA杂交分析,以获得序列、表达和基因分型信息。Milosavljevic(CuraGen,Branford,CT,USA)介绍了一种新的基于专用定量表达分析方法的基因表达检测系统,以及一种发现基因的系统GeneScape。为了有效地抽样表达,特意制作片段模式以了解特定基因的子序列的发生和冗余程度。他在酵母差异基因表达的大规模研究中对该技术的性能进行了验证,并论述了技术在基因的表达、生物学功能以及疾病的基础研究中的应用。

二、基因的功能分析

Overton(UniversityofPennsylvaniaSchoolofMedicine,Philadelphia,PA,USA)论述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下一阶段的任务——基因组水平的基因功能分析。这一阶段产生的数据的分析、管理和可视性将毫无疑问地比第一阶段更为复杂。他介绍了一种用于脊椎动物造血系统红系发生的功能分析的原型系统E-poDB,它包括了用于集成数据资源的Kleisli系统和建立internet或intranet上视觉化工具的bioWidget图形用户界面。EpoDB有可能指导实验人员发现不可能用传统实验方法得到的红系发育的新的药物靶,制药业所感兴趣的是全新的药物靶,EpoDB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这可能是它最令人激动的地方。

Sali(Rockefelleruniversity,NewYork,NY,USA)讨论了同源蛋白质结构模建。比较蛋白质模建(comparativeproteinmodeling)也称为同源模建(homologymodeling),即利用实验确定的蛋白质结构为模式(模型)来预测另一种具有相似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靶)的构象。此方法现在已经具有了足够的精确性,并且被认为效果良好,因为蛋白质序列的一个微小变化通常仅仅导致其三维结构的细微改变。

Babbitt(UniversityofCalifornia,SanFrancisco,CA,USA)讨论了通过数据库搜索来识别远缘蛋白质的方法。对蛋白质超家族的结构和功能的相互依赖性的理解,要求了解自然所塑造的一个特定结构模板的隐含限制。蛋白质结构之间的最有趣的关系经常在分歧的序列中得以表现,因而区分得分低(low-scoring)但生物学关系显著的序列与得分高而生物学关系较不显著的序列是重要的。Babbit证明了通过使用BLAST检索,可以在数据库搜索所得的低得分区识别远缘关系(distantrelationship)。Levitt(Stanforduniveersity,PaloAlto,CA,USA)讨论了蛋白质结构预测和一种仅从序列数据对功能自动模建的方法。基因功能取决于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三级结构,但数据库中蛋白质序列的数目每18个月翻一番。为了确定这些序列的功能,结构必须确定。同源模建和从头折叠(abinitiofolding)方法是两种现有的互为补充的蛋白质结构预测方法;同源模建是通过片段匹配(segmentmatching)来完成的,计算机程弃SegMod就是基于同源模建方法的。

三、新的数据工具

Letovsky(JohnshopkinsUniversity,Baltimore,MD,USA)介绍了GDB数据库,它由每条人类染色体的许多不同图谱组成,包括细胞遗传学、遗传学、放射杂交和序列标签位点(STS)的内容,以及由不同研究者用同种方法得到的图谱。就位置查询而言,如果不论其类型(type)和来源(source),或者是否它们正好包含用以批定感兴趣的区域的标志(markers),能够搜索所有图谱是有用的。为此目的,该数据库使用了一种公用坐标系统(commoncoordinatesystem)来排列这些图谱。数据库还提供了一张高分辨率的和与其他图谱共享许多标志的图谱作为标准。共享标志的标之间的对应性容许同等于所有其它图谱的标准图谱的分配。

Markowitz(LawrenceberkeleyLaboratory,Berkeley,CA,USA)讨论了分布式数据库与局部管理的关系,以及用基于工具的方法开发分子生物学数据库(MDBs)的问题。许多方案当前正在促进搜索多种不同来源MDBs的数据,包括建立数据仓库;这要求对各种MDBs的组合有一种全局观,并从成员MDBs中装填数据入中心数据库。这些方案的主要问题是开发整体视图(globalviews),构建巨大的数据仓库并使集成的数据库与不断发展中的成员MDBs同步化的复杂性。Markowitz还讨论了对象协议模型(objectprotocolmodel,OPM),并介绍了支持以下用途的工具:建立用于文本文件或者关系MDBs的OPM视图;将MDBs作成一个数据库目录,提供MDB名称、定位、主题、获取信息和MDB间链接等信息;说明、处理和解释多数据库查询。Karp(SRIinternational,MenloPark,CA,USA)解释了Ocelot,一种能满足管理生物学信息需求的面向对象知识陈述系统(一种面向对象系统的人工智能版)。Ocelot支持略图展开(schemaevolution)并采用一种新的最优化并行控制机制(同时进行多项访问数据的过程),其略图驱动图形编辑器提供了交互式浏览和编辑功能,其注释系统支持数据库开发者之间的结构通讯。

Riley(MarinebiologicalLaboratory,WoodsHole,MA,USA)在讨论大肠杆菌蛋白质的功能同时,特别提到了GPEC数据库,它包括了由实验确定的所有E.coli基因的功能的信息。该数据库中最大比例的蛋白质是酶,其次则为转运和调控蛋白。

Candlin(PEappliedBiosystems,FosterCity,CA,USA)介绍了一种新的存储直接来自ABⅠPrismdNA测序仪的数据的关系数据库系统BioLIMS。该系统可以与其它测序仪的数据集成,并可方便地与其它软件包自动调用,为测序仪与序列数据的集成提供了一种开放的、可扩展的生物信息学平台。

Glynais(NetGenics,Cleveland,OH,USA)认为生物信息学中最关键的问题之一是软件工具和数据库缺乏灵活性。但是,软件技术的发展已得到了其它领域如金融业和制造业的发展经验的借鉴,可以使来自不同软件商的运行于各种硬件系统的软件共同工作。这种系统的国际标准是CORBA,一种由250多个主要软件和硬件公司共同合作开发的软件体系。联合使用CORBA和Java可以开发各种通过一个公用用户界面访问任何种类的数据或软件工具的网络应用软件,也包括生物信息学应用软件。Overton不同意Glynias的这种想法,他强调说CORBA仅对软件集成有用,不兼容的数据库软件可能是计算生物学所面临的最困难问题,一些制药公司和数据库仓库最近资助了一项用OCRBA链接不同的数据库的计划[2,3]。

四、制药先导的发现

Burgess(Sturcturalbioinformatics,SanDiego,CA,USA)讨论了填补基因组学和药物设计之间鸿沟的蛋白质结构中的计算问题。在缺乏主要疾病基因或药物靶的精确描述数据的情况下,药物设计者们不得不采用大规模表达蛋白质筛选方法;而结构生物信息学则采用一种更为实用有效的计算方法直接从序列数据中确定靶蛋白质的活性位点的精细结构特征,它利用一种集成专家系统从现实的或虚拟的化学文库中进行迅速的计算筛选,可以达到一个很大的规模。

Elliston(Genelogic,Columbia,MD,USA)讨论了治疗药物开发中发现新的分子靶的过程,着重讨论了基因发现方法。他认为,随着日益临近的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几乎全部基因的特征将在序列水平得到揭示。但是,对基因的认识将有赖于更多的信息而不仅仅是序列,需要考虑的第一类信息是转录表达水平信息,而Genelogic公司的GeneExpress就是一个由mRNA表达谱、转录因子位点、新基因和表达序列标签组成的数据库。

Liebman(Vysis,Downessgrove,IL,USA)介绍了Vysis公司开发的计算和实验方法,这些主法不仅用于管理序列数据,而且被用于以下用途:分析临床数据库和自然—突变数据库;开发新的算法以建立功能同源性(区别于序列同源性)模拟生物学通路以进行风险评估;药物设计的靶评估;联系复杂的通路特性以便识别副作用;开发疾病发展的定性模型并解释临床后果。

随着发现的新基因的日益增多,这个问题显得格外重要:基因的功能是什么?Escobedo(Chirontechnologies,Emeryville,CA,USA)提出了这个问题的一种方法:将分泌蛋白质的基因的功能克隆与筛选这些克隆(可能的药物靶)结合起来。在这种方法中,在微粒体cDNA文库池中进行体外翻译避免了劳动密集的克隆、表达和纯化步聚,对文库池中的翻译产物在细胞水平进行筛选,测试其在细胞增殖和分化中的作用。例如,在用这种方法识别的111个克隆中,56个属于已知的分泌蛋白质,25个为膜相关蛋白,另外30个功能未知,可能是新的蛋白质。一种相似的方法在转移到小鼠模型系统中的基因传导载体中构建分泌蛋白质的cDNA文库来克隆特定的功能基因。

Ffuchs(Glaxowellcome,ResearchTrianglePark,NC,USA)讨论了生物信息学更为广义的影响:它不仅影响到新药物靶基的发现,还对改善药物开发的临床前期和临床期的现状极具重要性。众所周知,涉汲数以千计病人的临床试验(可能是药物开发最为花钱的部分)的设计不论多么仔细,也不能为正确的药物选择正确的病人。而在基因组水平划分病人群体的方法可以大大改善发现新药的效率。Fuchs介绍了一种将病人的基因型和表型标志结合起来以改善临床前期和临床期药物开发过程的系统GeneticinformationSystem.他强调将遗传学和生物信息学数据同化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和医学数据连接起来的集成信息管理和分析方法是极其重要的。

Green(HumanGenomeSciences,Rockville,MD,USA)介绍了他的测序工作中采用的数据管理工具。基于EST的测序方法所面临的挑战是,在对几百个cDNA克复测序之后,产生的数据堆积如山。由于大多数人类基因都是用这种方法发现并在么有数据库中分类编排的,面临的识别开放读框、重叠序列的重叠图谱、组织特异表达和低丰度mRNA基因的任务是令人生畏的。HumangenomeSciences公司开发了一些可用户化数据库工具,在同一个数据库中可包括以下功能:WWW上访问和检索数据,序列拼接,临视潜在药物靶基因的研究进展等。这些能够管理多项任务——从注释基因序列到成功开发基因产物进入药物发现的流程——的软件工具,极其可望从一种基于基因组知识的药物发现方法中得到新的药物靶。

Summer-Smith(Base4bioinformatics,Mississauga,Ontario,Canada)描述了一种相关的策略。药物发现阶段中所要求的软件工具的任务是多样化的,要能注释基因,并阐明它的生理和病理功能及其商业潜质。对这样多种来源的信息的集成与分析,在派生的、项目取向的数据库(project-specificdatabase,PSD)中可以很好完成。由于项目贯穿于发现到开发全过程,其间又不断加入背景的成员,PSD在项目的管理与发展中成为一种关键性的资源。

按照Smith(Bostonuniversity,Boston,MA,USA)的观点[2],我们并不需要更快捷的计算机或更多的计算机科学家,而是需要更的生物学家和生物化学家来解释序列的功能。这对有些软件或硬件专家来说是个打击,但生物学系统的复杂性是令人生畏的,并且对基因功能的认识可能需要生物学方法和计算方法的结合。探索基因的功能很可能要花费生物学家们数十年的时间,本次会议表明没有任何单一的方法可以得出一个答案;但是,将计算生物学同大规模筛先结合起来识别一种化学靶物(hit)是一种产生化学工具来探索基因功能的方法,这些化学工具接下来就可以用作理解基因功能的“探针”。这种方法在Butt(GeneTranscriptionTechnologies,Philadelphia,PA,USA)的描述中,既是一种检查基因功能的简单方法,也是为潜在的药物靶发现化学先导物的简单方法,他描述了一种可以在酵母中重建人类基因功能的酵母大规模筛选系统。在此系统中,可以迅捷地在一个化学文库中发现配基。这种技术的重要特征是它不仅仅是发现一种药物靶的配基的筛板(screen),相反,由于该系统的高速度,它也是发现先导靶基因的一种筛板。过去,世界上的制药公司通常在某一时间内仅能对有限数目(约20多个)的药物靶基因进行工作,鉴于此,我们需要根本不同的方法如基因组学来打开通向“新”生物学的通路。由于机器人和合成化学的进步,药物发现中最关键的问题不再是得到一种先导化合物(leadcompound),而是得到导向靶基因。此次会议为从计算和实验方法中发展出的新生物学迈出很好的一步。

参考文献

1LimHA,BatttR.TIBTECH,1998;16(3)):104

研究生论文范文8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理念班级管理效能班主任角色转变

在传统教育背景下,班主任是学科知识的灌输者和班级秩序的维护者人们普遍认为,优秀的班主任应该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蜡炬成灰泪始千”是他们“红烛精神”的真实写照。然而.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对班主任角色应该有新的定位。笔者在班主任工作中尝试运用新的教育理念进行有效管理,并结合自身的探索、反思,总结出班主任在新课程背景下班级管理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六个方面的角色转变。

一、变“以班主任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班级管理往往以班主任的思路为中心,强迫学生遵守纪律、听话,忽视了学生的需求、情感、体验和多方面的和谐发展,以致常常对学生的做法看不惯或难以理解。“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和灵魂。班主任不能再把学生看作是消极被动的听话“机器”,而应该把学生看作是期待点燃的“火把”.是拥有巨大创造力的班级建构者。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发展的本能来自内部,发展是主体的主动行为。班主任是通过营造发展环境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其直接的工作目标是促使班集体尽快地形成和尽好地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主体,在教师、同学与社会的影响下,自己主动选择、体验、尝试、修正的变化过程;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走向成熟,走向自觉,学会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社会与自然的成长过程;也是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所以,发展是主体的主动行为.是主体积极的变化过程和结果.发展就意味着进步。班主任应尽量营造民主氛围,引导学生开展班级诊断研究性建设;启发学生随时提出疑问,并对提问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多方面的发展。这样,学生在班集体建设中就能够体会到思考的快乐,逐步成为班集体的主人,变“你要管我”为“我要管我”。

二、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合作”

要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管理模式,就必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在课外从多种媒体获取的信息或知识比过去丰富得多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会“经常有惊喜”.也可能“有时被难住”.但不要觉得被学生“难住”很没面子.有失“尊严”。如果对于这类情况处理欠妥,师生关系就会受到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从而不利于教育和管理。虽然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但教师不是万事皆知的。对此班主任要直面现实,与学生共同快乐地获取知识和才能。班主任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个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个班集体活动的合作者。一个帮助学生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班主任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实效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启发、引导、点拨、暗示、理解、尊重、赞赏、帮助、反思和合作,与学生达到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和鼓舞。班主任只有鼓励学生与自己一道主动投入对问题的探索中,才能真正做到师生相长,这样的关系才是共同学习、共同探讨、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师生关系。这种“我一你”式平等交往的生活关系。使班主任与学生的心灵彼此敞开,彼此接纳,心理距离拉近,使学生获得了平等、尊重、信任、友善、理解等积极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态度。长期坚持下去,必将使学生形成与社会、与他人积极的交往关系,从而影响其一生

三、变“班主任一言堂”为“学生主动参与”

传统的班主任一张嘴自顾自地讲整整一小时的现象并不罕见。对于学校校纪校规要求的内容。班主任在有限的教育管理时间内,未及时找到更好的事例说明,只好实行“教条主义”,学生也只好囫囵吞枣。“满堂灌”、“一言堂”的教育模式,扼杀了班级教育管理的生机和活力。导致学生不去面对现实思考未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缺失,更谈不上发现和创新了。而不少班主任虽然找到材料分析论证,但材料过于复杂,难以让学生理解:或者材料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学生并不感兴趣。面对新课程,班主任应该在教育管理理念上作一些转变,实行开拓主义,即根据班级管理目标的要求,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事例或资料,去体验,去发现,去分析,去感悟学校和班主任的良苦用心和校纪班规的合理性。要努力寻找贴近学生、贴近思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案例进行分析挖掘,让学生体验、感悟和升华。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参与者,班主任要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走向平等对话中的首席,通过寓情于形、寓理于情的师生合作探究,与学生共同进行演练.相互交流心得.一起进入情感体验等平等的对话形式.引发学生的自主精神,使他们在自由自在的班级活动中实现自己,找到自我的价值。学生通过参与管理和探索,学会思考、理解和应用科学的思维方法,逐步成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班集体主人。

四、变“单纯经验型”为“学习探索型”

传统班主任依照学校管理学生的要求,单纯地控制管理学生,往往会在管理中“照本宣科”。新课程要求教师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这种视角要求班主任以学校管理要求为依据,变“单纯的经验型”为“学习探索型”。班主任首先应该是一名学习者,“教育者先受教育”永远是一条客观真理。在新课程背景下,强调班主任作为学习者的角色观念。让班主任通过学习来掌握知识经验和具备自我学习、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的方法与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学生教育管理中更佳的方式是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例或生活体验出发,去体验和感悟。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认知能力,关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和解决。以往,很多班主任认为只凭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似乎就可以管理好班级。如今,班主任必须涉猎多方面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将这些“营养”运用于管理中,运用学生熟悉的知识分析问题,使教育更加生动、丰富、新颖;同时密切关注现代社会中的大量经济现象及热点问题.将认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理解、认识社会。养成留意生活的习惯,愿意去分析发生在身边的事情。班主任经常对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方式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不但有利于发现自身在教育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而且有助于提升自身的综合教育能力,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形成强大的感召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对班级管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生通过持续的学习、研究和提高可以实现个人生命的需要和价值。五、变“家长保姆式”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传统教育中,班主任是“家长”、“保姆”,对学生的学习及日常生活细节实行紧盯不舍的战术。这种管理方式,不但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而且容易导致学生生成依赖性,抑制学生的创造性。在新课程背景下。班主任不仅仅要“管住学生”.更重要的是发现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探索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实现多元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职责主要是构建一个完善的班级组织,选举合适的班团干部,分工授权,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管理,形成一个“人人有事管,事事有人管”的协调发展新格局,从而使自己从日常琐碎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赢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班级的整体发展。同时,根据学生的自律能力正处于一个可塑阶段的特点.班主任作为促进者,要通过积极的、热心的指导来培养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的合作精神,通过让学生不断地观察和实际操作来提高其自我管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为将来顺利踏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变“结果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

传统的评价,学生是被评价者,班主任作为

[论文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要求双向交互、互惠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组织和促进学习,使教学成为师生平等交流、共同体验与创造的过程,发掘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论文关键词]师生关系学习的主人学习的引导者学习共同体

传统的教育价值观以及课程与教学的背离导致教师的工具性,教师要利用特定的权威(教师的年龄、知识、阅历优势及社会和学校赋予的特殊地位决定的)来控制学生。雅斯贝尔斯指出,控制是针对自然与人而言的,其方法是主客体在完全疏离的情况下,将我(主体)的意志强加于他人身上,使一些人强行压制另一些人。控制固守着人与人心灵无交流的隔绝状态的距离,并以被控制者个性泯灭为代价。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形成了权威性的师生关系,诚如《学会生存》中的描述:“我们应该从根本上重新评价师生关系这个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特别是当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的时候。这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由于一方在年龄、知识和无上权威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另一方的低下和顺从的地位而变得根深蒂固了。”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表演者”或“主角”,他们拥有课堂的话语权,教学过程更多的是教师的“独自”灌输知识而非师生的“对话”,教学变成“专制”。学生是知识的储存器或寄存者而非思考者、体验者,主体性体验的缺失使学生疏离了真实的体验。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必然抑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造成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异化”。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观念。课堂是进行教学的主要场所。那么,什么样的课堂师生关系才符合新课程理念呢?

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

新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实质性的变革。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天赋有各种各样的因素,最重要的任务是发现自己的最佳天赋,并使它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的天赋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课堂教学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孔子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他把“好…‘乐”这些情意因素看作高于“知”这一智力因素。两千多年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从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赫尔巴特学派甚至将兴趣视为教育过程必须借助的“保险丝”。他们都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人的学习活动过程如果是一个操作系统,那么情意活动(兴趣)就是一个激发、调节、维修保养系统。没有激发或调节不当或缺乏维修保养,操作系统都容易发生障碍。所以,在教学中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得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机制。

长久以来,教师在教学中一直本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观念,在课堂上过于繁琐地分析,自始至终是教师唱主角,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较少得到关注。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教师要改“讲学”为“导学”,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究、自主学习,要让学生经历由不知到知的过程,由不会到会的过程,由不能到能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提问时间、讨论交流时间和实践训练时间;在课堂上遇到难度较深的问题时,让学生去探究解决;增加课堂上学生参与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充分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体验学习方法,在过程中领悟和体验,在学法中提高和发展。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利用所给定的材料,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应消极地去接受知识。

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以期促进学生的发展。“桶论”强调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这使人想到“灌输”的形象。似乎教师的作用就是要给学生“灌”知识,而且这种灌采取的是从上往下倒的姿势,教师的桶和学生的碗里装的都是水,教师倒给学生的知识没有经过学生本人的处理。“桶论”反映的是一种应试教育模式,学生被当成被动的容器,被教师注入知识,然后在考试的时候原样倒出来。其实学生就是一眼泉,而教师就是引导发掘泉水的人,使泉水喷涌而出,永不停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倒水人”变成挖泉人,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引导学生在发现与探究中学习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如何迈出这重要的一步呢?

反思以往的课堂教学,主要弊病之一就在于教师灌输的太多,将课文进行“支离破碎”、“碎尸万段”的分析,术语、概念灌得多,感悟、体验被忽视。事实上,老师灌过不等于学生学会,学生学会不等于学生会学,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要达到“学生会学”的境界。教师要尽量改变“讲学者”的角色,尽量做到“四不讲”:其一,支离破碎的“分析”不讲;其二,学生已懂的不讲;其三,学生能讲的不讲;其四,学生听不明白的不讲。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讲授什么呢?第一,不是照搬教参,而是有自己研究的心得体会、感悟发现。第二,能为学生开启心窗,要能讲得学生感兴趣,讲得学生记得住,讲得学生开眼界。第三,必须是传授程序性的知识,而不是陈述性的知识,所谓“程序性的知识”,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做,如何去运用,换言之,就是教他以规律、方法,授之以“渔”。

总之,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从“繁琐分析”走向“导学、导悟”,教师要从过去不停地讲解分析逐步走向引导学生自学、探究问题,组织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共同体验与创作的过程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存在以下四种主要的信息交流方式:以讲授为主的单向交流方式。教师施教,学生受教。以对话为主的双向交流方式。一般在课堂上表现为教师问,学生答。以讨论为主的多向交流方式。一般在课堂上表现为小组讨论,大组交流。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一般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师生共同讨论、研究。

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通的最佳渠道(过程),因此后两种交流方式优于前两种方式,尤其是第四种更有助于学生的发展。这种交流方式的好处在于:第一,把学生个体的自我思考、学生间地横向交流与师生间地纵向交流及时地加以沟通与联系,形成了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的纵横交错的信息交流网络。第二,能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第三,能确保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

现代教学论也认为教学的实质是师生的交往,教学过程不是单一的、线性的、由上而下的传递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克林伯格(Klingberg,L)强调,教学要求形成人的“交互主体性学习能力”及其他一切素质。美国学者波依尔(Boyer,E.L)认为,学校应当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主体“交互作用”形成的“学习共同体”。学生“交互主体性学习能力”的获得及“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依赖于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根据后现代课程观,传统线性的、序列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将变得更加开放。这种秩序的形成将使师生关系发生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有知识的教师教导无知的学生,更多地体现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的过程中相互影响。师生关系是对话交往的关系,是双向和交互作用的,是互惠式的,而不仅仅是单向的;是一种平等的、和谐的、互动的共同发展的关系。教师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必须调整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中心,也不是“辅助者”,而是与学生一道的共同参与者。教师一改传统的“居高临下”“先知先觉”的权威者的角色,转而以与学生平等融洽的交流者的角色参与课堂讨论,师生成为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共同体”,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研究生论文范文9

关键词:生态旅游;研究开发;问题;建议

1993年9月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与保护会议(北京)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生态旅游”的定义;1994年成立了中国生态旅游协会(CETA)并于1995年1月在云南西双版纳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标志着我国学术界对生态旅游研究开发的关注;1996年6月召开武汉国际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同年10月推出的《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1997年12月,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1998年10月在桂林市召开“亚太议员环发大会”第六届年会主题为“旅游与环境保护”;国家旅游局将1999年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首次承办了主题为“人与自然”的“中国昆明‘99世界园艺博览会”将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推向高潮,1999年前后是我国学术界发表有份量的生态旅游研究成果的高峰期。2001年国土资源部建立11个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首批国家矿山公园挂牌,意味着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向理性发展。我国生态旅游业迅猛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同时由于不规范的过度开发和落后的管理体制所造成生态旅游区资源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旅游废物的处理并不比处理传统工业三废容易,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超负荷运行必将导致景观的消亡和旅游景区的毁灭的警告不是危言耸听的。

综上所述,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历史短,发展快,存在问题多。

一、我国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内涵界定方面存在误区:

1.生态旅游内涵界定生搬硬套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多,创新少。许多研究者频频引用某某外国专家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以示正统或经典,缺乏创新,实际上外国学者对生态旅游的界定到“目前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2.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概念界定争议很多,沟通少。有代表性的有卢云亭(1996)从旅游开发和经营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金鉴明(2002),杨富泉(1995),郭锦超(1997)持类似的观点;张广瑞(1998)从旅游需求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一种“有目的的旅游活动”,李绪萌(1995),张延毅(1997),刘健生(1997),王兴国(1998),王尔康(1998),陈立军(1998),刘家明(1999)的观点与这相近似。李东和等(1999)认为从供给者(开发者,经营者)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将生态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指导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需求者(旅游者)来看,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形式或旅游产品。笔者认为虽然存在上述争议,但是绝大多数研究者对生态旅游概念内核的理解是一致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方式之一。

3.存在严重的生态旅游概念泛化倾向。生态旅游概念泛化是将生态旅游内涵外延的拓展而使其概念主体泛延,其具体所指模糊化的现象。例如有人认为生态旅游既是生态工程又是旅游活动,将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旅游均称为生态旅游,认为中国生态旅游占全部旅游的70%。(冯天驷等,2000),然而,世界旅游组织(WTO,1997)在“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中指出生态旅游在全球旅游市场中仅占3%~7%,中国生态旅游真得那么旺吗?生态旅游概念泛化的结果是引起认知混乱,最终导致消费者对生态旅游失去兴趣引发生态旅游市场的崩溃。

(二)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足

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历史短,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够,目前尚未到形成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上以描述性分析为特征的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只在旅游容量(环境承载力)等个别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如崔凤军[7]等(1999)在泰山名胜风景区案例研究基础上提出一套由生态承载量、资源空间承载量、心理承载量、经济承载量四部份组成的适用于山岳风景区不同功能类型区的量测模型。

我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比较零散,公认的基础是有关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其次是文明社会中人类所共同追求的具有生态哲学意义的“生态美理论”和建立在人与自然协调论和生态人文论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显然,我们在以生态旅游市场主体(生态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消费者)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如消费行为理论)研究不足;针对生态旅游市场客体(有形的,无形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基础研究,如资源规划与管理、旅游地学等方面不够全面,尤其是自然、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方面几乎空白;生态旅游企业营销环境研究,尤其是社会人文生态旅游环境的研究更少。

二、对策

(一)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积极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在实践中实现创新

“生态旅游”是一个正处于发展的概念,它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有待于人们深入研究,但是理论源于实践,目前,我们的研究者应该采取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到实践中去领会生态旅游的真谛的态度,从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及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总结归纳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旅游内涵。

(二)中国传统文化应融入生态旅游理论中促进理论本土化

生态旅游理论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尽管其概念界还无法统一,但是其概念内核是很清楚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这与我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天人合一源于“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历代诸子百家都力图以求天(大自然)人之协调,和谐与统一。西汉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和“无为为之之谓天”(《庄子·天道》)等诸子观点,建立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体系,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类与大自然要和谐共处,只能有限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绝不能盲目地破坏自然规律,使自然生态失衡,一旦失衡必将自食其果。丽江古城之所以能保存完好与东巴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协调的传统不无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理论有许多相似的理念,我们应该将它融入到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中,这将有利于挖掘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有利于生态旅游理论的本土化,将对研究中国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发挥重要作用。

(三)拓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提高生态旅游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

面对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比较零散的现实,拓宽理论基础研究十分重要,旅游地学就是其中之一。旅游地学是运用地学的理论方法为旅游资源调查,规划开发及保护工作服务,从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一门边缘学科。生态旅游资源中的地质旅游资源、地貌旅游资源、水文旅游资源等均涉及旅游地学问题。可见,旅游地学与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密切相关。目前已建立的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矿山公园无一不是科技含量高、文化品位高的生态旅游热点。生态旅游和地质旅游的对象也常常是相同的,例如近年推出冰川探险游,沙漠景观探险旅游,焦作市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及广西西部天坑群科考探险游和全国性的漂流旅游热等等。

(四)加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我们发现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是有某些规律的。一般情况下,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保存完整的地方都分布于相对封闭的地方(以滇西、湘西为代表的西部地区),也常常保存有较完整的民族文化原出状态,具有丰富的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加强两者的整合研究有助于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有利于保护和继承民族文化,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例如,东巴文化与滇西秀美的自然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有助于认识“香格里拉的魅力”,体会东巴文化“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协调美。

(五)完善旅游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引导生态旅游企业贯彻“社会市场营销”理念

传统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偏重于酒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知识结构方面存在自然科学知识面不够宽的缺陷,生态旅游知识更是不足,从而造成我国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开发和资源保障方面的人才不足的现状。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开展消费者教育,并将之渗透到企业营销的各个环节,让消费者在享受生态旅游乐趣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生态旅游的内涵提高生态环保意识。让政府管理层和旅游业从主人员在实施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更加深刻体会生态旅游环境效益外部化和内部化的内涵,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企业乃至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促使他们转变观念,主动地考虑社会长期利益即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好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及社会长远利益三者的关系,真正实现以社会市场营销理念为生态旅游企业经营理念,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16(1).

[3]张广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J].财贸经济,1998,(8).

[4]晓,彭建.生态旅游内涵辨析[J].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学报,2001,12(1).

[5]李东和,张结魁.论生态旅游的兴起及其概念实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2).

[6]崔凤军,杨永慎.泰山旅游环境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利用强度研究[J]..地理研究,1997,16(4)

[7]白光润.生态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