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固定收益证券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2 17:34:25

固定收益证券论文

固定收益证券论文范文1

传统固定收益产品

传统固定收益产品主要是指一些结构比较简单、收益相对稳定的债券、大额可转让存平等产品。

债券(Bonds)

境外金融市场上的债券,可根据发行主体分为国债、机构债券和公司债券。国债因其风险小、收益稳定,成为基础的固定收益产品,而机构债券和企业债券风险大于前者,收益也依次提高。债券的种类繁多,债务发行人不同,决定了不同债券在收益率、面值、本金安全性、到期期限、赋税,以及提前赎回、回售和偿债基金等重要条款方面有所不同。

美国国债(U.S.Trcasurysecurity) 美国国债是最基本的固定收益产品,由美国财政部发行,信用风险几乎为零,因此相对收益也比较低。其主要品种可按投资期限,分为短期国库券(Treasury Bllls)、中期国债(Treasury NoLes)、长期国债(Treasury Boilds)、通胀指数国债(1nfiation lndex Bonds)等。美国国债具有一个全天候高流动性的二级市场,交易活跃,买卖差价小,流动性很强,利息收入免交州和地方所得税,且面值一般不高,付息方式有附息、零息、浮动等,期限越长其利率或收益率越高(如表1所示)。

以往的研究发现,如用美元为计价单位分析债券的风险和收益,美国国债市场的风险和收益最低,然后是加拿大、欧洲国家,日本国债的风险和收益率较高。如用本国货币为单位分析,则德国政府债券的风险和收益最低,英国较高,而日本则偏离了主要市场线,风险居中但收益率非常低。这说明国债的风险和收益与各国的汇率、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相关。

机构债券(GSEs or AgencyBonds) 机构债券主要是由政府或政府主办的企业发行,为公共政策所支持的农业、交通、环保等活动融资。主要类型有市政债券(U.S.MunicipalBonds)、一般责任债券(General ObligationBonds)、收入债券(Revenue Bonds)、换新债券(Refunded Bonds)等。这类债券由政府财政收入担保,信用较高,仅次于国债,评级一般为AAA,利率通常比国债高一些,其变化形式也较多。部分债券的利息免征州或地方所得税。机构债券最低认购金额为1万美元,期限一年以上,通常半年付息一次,以100美元为报价单位。另外有一些税金预期票据,收入预期票据、拨款预期票据等市政票据,浮动利率债券和反向浮动利率债券等产品可以考虑。受地域和规模的限制,这些固定收益产品不一定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发售和交易。

公司债券(Corporate Bonds)公司债券的期限一般介于1-30年之间,但也有例外。从风险方面给公司债券分类,可以分为投资级、推荐投资、可投资级,相应的穆迪评级和标准普尔评级分别为Aaa-Baa和AAA―BBB,Baa/BBB以下为投机级或垃圾债券。公司债券的风险较大,其收益率也相应提高,较大规模公司债券可在全球市场发售和交易。

公司债券种类很多,不同信用等级的公司债券风险溢价不同,具体体现在其利息水平不同。风险高的企业,其债券的利息水平必然高。同时许多债券还附有修改或允许发行人修改债券到期日、提前赎回债券以及偿债基金等条款,从而改变了债券的风险和收益水平,进而影响债券的利息水平。

大额可转让存单(Certificate ofDeposits,缩写为CDs)

人额可转让存单,是由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发售,按一定期限和约定利率计算,到期前可以在二级市场上流通转让的证券化存款凭证。推荐境内个人投资者投资于有FDIC (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保险的可转让定期存单,其种类包括:

一次性可转让定期存单(BulleCCDs) 其初次或新发行的期限从3个月至5年,利息按月。半年或到期支付,利率水平较高,认购起点也不高。

可膜回可转让定期存毕/CallableCDs) 可按照某种条件对这种存单予以赎回,所以发行时票面利率通常比Bullet CDs高。该存早期限比较长,为3.5年、5年、7.5年和20年等。

可赎回所梯式可转让定厨存毕(Callable Step―Up CDs) 该存单发行银行可赎回,其利率开始较低,之后定期增加,其平均利率通常比固定利率高,发行期限从3.5年至15年。

零息票可转让定期存单(ZeroCoupon CDs) 该存单无规定利率利息,到期值为面值,按面值折扣购买。

大额可转让存单,买卖便捷,起始金额较小、品种期限丰富、风险较低、收益稳定(见表2)。

上述传统固定收益产品既面向机构投资者,也面向中小投资者,收益相对稳定,风险溢价成分较为简单,便于投资者识别,适合于无风险偏好、追求长期稳定收益的投资者。

衍生固定收益产品

衍生固定收益产品是在基础金融产品(即利率、汇率,商品、指数的现货及期货等金融产品)的基础上,利用金融工程技术设计出来,收益相对固定的金融产品,如资产证券化、货币市场工具等创新产品,但因其结构复杂、风险与收益水平难以识别、单笔交易规模较大,主要面对有投资经验、有风险承受能力、具有一定资金规模的机构投资者。这里主要对资产证券化产品加以介绍。

资产证券化产品,是金融产品的设计者将一些具有相同特征、不同现金流的基础金融产品(贷款),进行重新整合后而形成的一个独立的新产品,其收益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在一定范围变动的。与债券产品不同的是,其结构复杂、风险较高,通常每月即支付现金利息。

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上资产证券化产品发展迅速。美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规模已经相当于同期美国国债市场的2倍。其中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和资产支持证券(ABS)等资产证券化产品比重较大。

收益相对固定的组合产品

针对普通固定产品(债权)收益水平较低,而其他(股票、期货)金融产品收益较高但风险也高的特点,金融产品设计师们利用金融工程技术,专门设计出一些新的金融产品。这些产品以风险较低的债券与收益较高的股票为基础,组合进股指、期货,期权等衍生金融产品,从而使其收益相对固定或保证本金,同时也有机会获得较高收益。

商业银行的集合理财产品

为了满足普通投资者的投资理财需求,商业银行会根据市场的变化和投资者的实际需求,设计固定、浮动、自选、保本等形式的集合理财产品。这些产品期限灵活,投资起点低,收益有保障。

投资基金(Mutual Fund)

投资基金的投资理念是多种多样的,基金的收益也在不断变化。但有一些基金通过精心配置和动态调整,实现收益基本固定。以不同资产配置的基金,其收益率不尽相同,以债券为基础资产配置的基金,收益率一般较低,而以股票、指数配置的基金收益较高。投资基金具有投资起点低、收益稳定、申购及赎回便利等特点。

保险产品

固定收益证券论文范文2

【摘要】我国于2005年12月由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首单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以来,资产支持证券在我国的发展如雨后春笋,目前规模可观,是我国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主要论述固定收益证券之一的资产支持证券在我国发展的现状,最后系统性地论述我国资产支持证券的优势。

 

【关键词】资产支持证券;资产证券化;固定收益证券

1.固定收益证券基本概述

1.1 固定收益证券

2.2 资产支持证券的定义

资产支持证券(Asset-Backed Security,ABS)是指由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发起机构,将信贷资产信托给受托机构,由受托机构发行的、以该财产所产生的现金支付其收益的受益证券。其属于债券性质的金融工具,其向投资者支付的本息来自于基础资产池(Pool of Underlying Assets)产生的现金流或剩余权益。项下的资产通常是金融资产,如贷款或信用卡应收款,根据它们的条款规定,支付是有规律的,即具有固定收益证券的特征。同时,资产证券化支付本金的时间常依赖于涉及资产本金回收的时间,这种本金回收的时间和相应的资产支持证券相关本金支付时间的不可预见性,是资产支持证券区别于其它债券的一个主要特征。与股票和一般债券不同,资产支持证券不是对某一经营实体的利益要求权,而是对基础资产池所产生的现金流和剩余权益的要求权,是一种以资产信用为支持的证券。

 

2.3 历史发展过程

上世纪70年代,资产支持证券在西方国家融资证券化、直接化的金融大环境下应运而生的,最早出现在美国金融市场,随后被众多成熟市场经济体接受和采用。近年来资产支持证券又在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得以推行,对提高新兴市场国家的资产流动性、分散信用风险、推动金融市场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美国和欧洲的资产支持证券市场规模较大,其他地区相对较小。我国则刚刚起步,2005年12月8日,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了首批资产支持证券,总量为71.94亿元。

 

资产支持证券最初采用的基础资产为住房抵押贷款,随着证券化技术的不断提高和金融市场的日益成熟,用于支持发行的基础资产类型也不断丰富,目前还包括汽车消费贷款、信用卡应收款、学生贷款、住房权益贷款(home equity loan)、设备租赁费、厂房抵押贷款(manufacturing housing)、商用、农用、医用房产抵押贷款、贸易应收款、基础设施收费、门票收入、俱乐部会费收入、保费收入、中小企业贷款支撑、知识产权等。

 

2.4 相关法律体系

在美国,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和交易与公司债券等其他证券基本相同,受1933年《证券法》(Securities Act)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Securities Exchange Act)约束,同时也涉及《投资公司法》、《破产法》、《投资信托法》有关内容及专门的会计、税收政策等。

 

在欧洲,法国于1988年颁布了《资产证券化法》,英国于1989年出台了《贷款转让与证券化准则》,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等国家也出台相关的法律规范资产支持证券市场。

 

在亚洲,为推动资产支持证券市场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国家纷纷推出专门法律,比如日本2000年修订的《资产流动化法》、菲律宾1991颁布的《资产支持证券注册和销售规则》、泰国1998年实施的《证券化法》、韩国1998年出台的《资产证券化法案》、中国台湾2002年颁布的《金融资产证券化条例》等。我国于2005年3月出台《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正式开展资产支持证券业务试点。

 

2.5 发行过程

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过程通常如下:首先由基础资产的发起人(Originator),包括商业银行、信用卡服务商、汽车金融公司、抵押贷款公司、储蓄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将贷款或应收款等资产出售给其附属的或第三方特殊目的载体(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实现有关资产信用与发起人信用的破产隔离(Bankruptcy Remoteness),然后由SPV将资产打包、评估分层(Tranches)、信用增级(Credit Enhancement)、信用评级等步骤后向投资者公募或私募发行.产品类型包括简单的过手证券(Pass-through Security)和复杂的结构证券(Structured Security),如MBS(Mortgage-backed Security)、CMO(Collateralized Mortgage obligation)等。

 

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者主要是各大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货币市场基金、长期共同基金、对冲基金和养老基金等。由于大多数资产支持证券的存续期限、偿付结构、信用增级手段等都各不相同,其交易大都在OTC市场进行,主要通过电话双边报价、协议成交,因此除标准化程度较高的MBS外,其他类型的资产支持证券一般流动性不足、价格透明度不高。

 

2.6 我国资产支持证券的交易特殊规定

资产支持证券可以向投资者定向发行。定向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可免于信用评级。定向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只能在认购人之间转让。

证券投资基金投资的资产支持证券必须在全国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或证券交易所交易。货币市场基金可投资于剩余期限在397天以内(含397天)的资产支持证券。

货币市场基金投资的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评级,应不低于国内信用评级机构评定的AAA级或相当于AAA级的信用级别。其他类别的证券投资基金投资于资产支持证券,根据基金合同制订相应的证券信用级别限制。若基金合同未订明相应的证券信用级别限制,应投资于信用级别评级为BBB以上(含BBB)的资产支持证券。证券投资基金持有资产支持证券期间,如果其信用等级下降、不再符合投资标准,应在评级报告之日起3个月内予以全部卖出。

《资产支持证券交易操作规则》第7到第10条规定:“资产支持证券应以现券买卖的方式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流通。资产支持证券交易采用询价交易和点击成交的报价交易方式。资产支持证券按每百元面额对应的本金进行报价。资产支持证券的交易数额最小为面额10万元,交易单位为面额1万元。”

 

固定收益证券论文范文3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证券投资决策方法

投资是企业重要的财务活动之一,它通常是指企业将一定的财力和物力投入到一定的对象上,以期在未来获取收益的经济行为。投资活动可以按多种标准进行分类,其中按投资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又称为实物投资,是指直接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进行投资,直接形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直接投资往往数额大,回收期长、与生产经营联系紧密。

间接投资一般也称为证券投资,是指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购买或取得其他单位的有价证券(股票、债券等)。

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技术的先进程度、证券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投资对象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潜力,因此,对固定资产投资和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研究和使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固定资产投资决策

1、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如前所述,固定资产投资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由于它投资数额大、投资回收期长、一经决策和实施就难以改变,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成败与否后果深远。实务中,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一般都要提出几种投资方案,进行反复比较后从中选取最佳或最合理的方案,这就需要运用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现值指数法、投资回收期法、平均报酬率法等投资决策方法,但现行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采用净现值(简称NPV)法。所谓净现值是指投资方案的未来现金流人量的现值和现金流出量的现值的差额。用公式可表达为:

NPV=∑CIt/(1+i)t—∑COt/(1+i)t

其中:CI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入量;CO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出量;i表示预定的折现率。

净现值法的决策规则是:在只有一个备选方案的采纳与否决策中,净现值为正者则采纳,净现值为负者不采纳;在有多个备选方案的互斥选择决策中,应选用净现值是正值中的最大者。

2、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不难发现,净现值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净现值法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能够反映各种投资方案的净收益,即以各种投资方案收益的大小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因此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净现值法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相一致。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就是该方案能够给企业增加的价值,因此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净现值最大且不小于零的投资方案。

因此,现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主要采用净现值法进行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

二、证券投资决策

1.证券投资决策方法。证券投资决策的目标就是将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风险联系起来,对二者进行权衡后选择最为合理的证券进行投资。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主要是讨论如何在规避风险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证券投资收益,这就是著名的投资组合理论。投资组合理论最初由马考维茨(HMarkowitz)于20世纪50

年代创立,后经威廉•夏普(WSharpe)等人发展,主要运用证券投资回报率的期望值E和系统风险系数β两个指标表示一个证券(或证券组合)的投资价值,以此为基础的分析被称为“E—β”分析。

证券投资组合的风险可以分为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风险,即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是由于一些会影响到所有公司的因素如战争、通货膨胀、经济衰退、金融危机、国际市场的变化引起的风险。这些因素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非系统风险又称为可分散风险或公是指发生于个别公司的因素如新产品开发失败、失去一项重要合同、重大项目投标的失败、竞争对手的出现、生产工艺技术的老化等所造成的风险,此类风险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来分散或消除。

2.对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资本市场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证券的回报率和系统风险之间存在着很高的相关性,即风险与收益对等,高风险可以用高回报来补偿,而低风险则伴随着低回报。在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证券的价格反映其价值,证券的价格在任何时刻都应与其价值相符,因此购买或出售证券只能获得与该证券的系统风险相一致的回报率。也就是说,证券投资的净现值等于零。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不能用净现值作为评价指标,而应采用“E—β”分析法。

综上所述,对固定资产投资与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差异归纳为以下几点:(1)现行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主要采用净现值(NPV)法,而对证券投资决策则采用回报率与风险(E—β)分析法。

(2)只有当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不小于零时,才有可能接受该方案,而证券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一般为零。

(3)由于证券市场的竞争性远远高于产品市场,使得证券市场能够迅速达到竞争性均衡状态,因此,证券投资的平均租金高于零;而产品市场或者因为存在垄断和寡头,或者因为某个或某些企业的创新而使得该行业调整到竞争性均衡状态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可以赚取经济租金。

三、原因分析

1.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角度来看。上面的分析似乎表明固定资产决策和证券投资决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决策类型,其实并非如此,两者实际上都使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量化风险。

威廉•夏普1964年开创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AssetPricingModel,简称CAPM)被认为是财务管理学形成和发展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出现第一次使人们能够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这一模型为:

Kj=Rf+βj(Km—Rf)。

式中:K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必要报酬率;Rf代表无风险报酬率;β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β系数;Km表示所有股票或所有证券的平均报酬率。

可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简单、直观地揭示了证券的期望报酬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例:当前的无风险报酬率为6%,市场平均报酬率为12%,A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大,其值β为1.5;B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小,其β值为0.75,则:

A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1.5×(12%—4%)=18%

B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0.75×(12%—4%)=12%

因此,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证券投资分析的直接工具,应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可以直接预测证券投资组合的期望报酬率;而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同样发挥作用,即可以用于估计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风险越大,资金的机会成本也就越大。如果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大于零,就说明该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期望报酬率大于资金的机会成本。

因此,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还是证券投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都是一个有效的工具,所不同的是,在证券投资决策中,资金的机会成本就是该证券投资的期望报酬率;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用估计的资金机会成本作为折现率对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预期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计算其净现值,并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投资方案作出取舍。

2.从经济租金和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角度来看。

固定收益证券论文范文4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证券投资决策方法

投资是企业重要的财务活动之一,它通常是指企业将一定的财力和物力投入到一定的对象上,以期在未来获取收益的经济行为。投资活动可以按多种标准进行分类,其中按投资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又称为实物投资,是指直接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进行投资,直接形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直接投资往往数额大,回收期长、与生产经营联系紧密。

间接投资一般也称为证券投资,是指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购买或取得其他单位的有价证券(股票、债券等)。

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技术的先进程度、证券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投资对象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潜力,因此,对固定资产投资和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研究和使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固定资产投资决策

1、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如前所述,固定资产投资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由于它投资数额大、投资回收期长、一经决策和实施就难以改变,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成败与否后果深远。实务中,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一般都要提出几种投资方案,进行反复比较后从中选取最佳或最合理的方案,这就需要运用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现值指数法、投资回收期法、平均报酬率法等投资决策方法,但现行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采用净现值(简称NPV)法。所谓净现值是指投资方案的未来现金流人量的现值和现金流出量的现值的差额。用公式可表达为:

NPV=∑CIt/(1+i)t—∑COt/(1+i)t

其中:CI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入量;CO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出量;i表示预定的折现率。

净现值法的决策规则是:在只有一个备选方案的采纳与否决策中,净现值为正者则采纳,净现值为负者不采纳;在有多个备选方案的互斥选择决策中,应选用净现值是正值中的最大者。

2、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不难发现,净现值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净现值法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能够反映各种投资方案的净收益,即以各种投资方案收益的大小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因此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净现值法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相一致。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就是该方案能够给企业增加的价值,因此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净现值最大且不小于零的投资方案。

因此,现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主要采用净现值法进行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

二、证券投资决策

1.证券投资决策方法。证券投资决策的目标就是将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风险联系起来,对二者进行权衡后选择最为合理的证券进行投资。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主要是讨论如何在规避风险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证券投资收益,这就是著名的投资组合理论。投资组合理论最初由马考维茨(HMarkowitz)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后经威廉•夏普(WSharpe)等人发展,主要运用证券投资回报率的期望值E和系统风险系数β两个指标表示一个证券(或证券组合)的投资价值,以此为基础的分析被称为“E—β”分析。

证券投资组合的风险可以分为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风险,即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是由于一些会影响到所有公司的因素如战争、通货膨胀、经济衰退、金融危机、国际市场的变化引起的风险。这些因素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非系统风险又称为可分散风险或公是指发生于个别公司的因素如新产品开发失败、失去一项重要合同、重大项目投标的失败、竞争对手的出现、生产工艺技术的老化等所造成的风险,此类风险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来分散或消除。

2.对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资本市场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证券的回报率和系统风险之间存在着很高的相关性,即风险与收益对等,高风险可以用高回报来补偿,而低风险则伴随着低回报。在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证券的价格反映其价值,证券的价格在任何时刻都应与其价值相符,因此购买或出售证券只能获得与该证券的系统风险相一致的回报率。也就是说,证券投资的净现值等于零。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不能用净现值作为评价指标,而应采用“E—β”分析法。

综上所述,对固定资产投资与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差异归纳为以下几点:

(1)现行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主要采用净现值(NPV)法,而对证券投资决策则采用回报率与风险(E—β)分析法。

(2)只有当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不小于零时,才有可能接受该方案,而证券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一般为零。

(3)由于证券市场的竞争性远远高于产品市场,使得证券市场能够迅速达到竞争性均衡状态,因此,证券投资的平均租金高于零;而产品市场或者因为存在垄断和寡头,或者因为某个或某些企业的创新而使得该行业调整到竞争性均衡状态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可以赚取经济租金。

三、原因分析

1.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角度来看。上面的分析似乎表明固定资产决策和证券投资决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决策类型,其实并非如此,两者实际上都使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量化风险。

威廉•夏普1964年开创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AssetPricingModel,简称CAPM)被认为是财务管理学形成和发展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出现第一次使人们能够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这一模型为:

Kj=Rf+βj(Km—Rf)。

式中:K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必要报酬率;Rf代表无风险报酬率;β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β系数;Km表示所有股票或所有证券的平均报酬率。

可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简单、直观地揭示了证券的期望报酬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例:当前的无风险报酬率为6%,市场平均报酬率为12%,A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大,其值β为1.5;B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小,其β值为0.75,则:

A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1.5×(12%—4%)=18%

B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0.75×(12%—4%)=12%

因此,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证券投资分析的直接工具,应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可以直接预测证券投资组合的期望报酬率;而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同样发挥作用,即可以用于估计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风险越大,资金的机会成本也就越大。如果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大于零,就说明该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期望报酬率大于资金的机会成本。

因此,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还是证券投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都是一个有效的工具,所不同的是,在证券投资决策中,资金的机会成本就是该证券投资的期望报酬率;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用估计的资金机会成本作为折现率对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预期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计算其净现值,并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投资方案作出取舍。

2.从经济租金和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角度来看。

固定收益证券论文范文5

    [关键词] 固定资产投资   证券投资   决策方法

    投资是企业重要的财务活动之一,它通常是指企业将一定的财力和物力投入到一定的对象上,以期在未来获取收益的经济行为。投资活动可以按多种标准进行分类,其中按投资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又称为实物投资,是指直接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进行投资,直接形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直接投资往往数额大,回收期长、与生产经营联系紧密。

    间接投资一般也称为证券投资,是指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购买或取得其他单位的有价证券(股票、债券等)。

    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技术的先进程度、证券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投资对象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潜力,因此,对固定资产投资和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研究和使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固定资产投资决策

    1、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如前所述,固定资产投资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由于它投资数额大、投资回收期长、一经决策和实施就难以改变,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成败与否后果深远。实务中,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一般都要提出几种投资方案,进行反复比较后从中选取最佳或最合理的方案,这就需要运用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现值指数法、投资回收期法、平均报酬率法等投资决策方法,但现行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采用净现值(简称NPV)法。所谓净现值是指投资方案的未来现金流人量的现值和现金流出量的现值的差额。用公式可表达为:

    NPV=∑CIt/(1+i)t—∑COt/(1+i)t

    其中:CI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入量;CO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出量;i表示预定的折现率。

    净现值法的决策规则是:在只有一个备选方案的采纳与否决策中,净现值为正者则采纳,净现值为负者不采纳;在有多个备选方案的互斥选择决策中,应选用净现值是正值中的最大者。

    2、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不难发现,净现值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净现值法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能够反映各种投资方案的净收益,即以各种投资方案收益的大小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因此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净现值法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相一致。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就是该方案能够给企业增加的价值,因此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净现值最大且不小于零的投资方案。

    因此,现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主要采用净现值法进行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

    二、证券投资决策

    1.证券投资决策方法。证券投资决策的目标就是将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风险联系起来,对二者进行权衡后选择最为合理的证券进行投资。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主要是讨论如何在规避风险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证券投资收益,这就是着名的投资组合理论。投资组合理论最初由马考维茨(H Markowitz)于20世纪50

    年代创立,后经威廉?夏普(W Sharpe)等人发展,主要运用证券投资回报率的期望值E和系统风险系数β两个指标表示一个证券(或证券组合)的投资价值,以此为基础的分析被称为“E—β”分析。

    证券投资组合的风险可以分为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风险,即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是由于一些会影响到所有公司的因素如战争、通货膨胀、经济衰退、金融危机、国际市场的变化引起的风险。这些因素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非系统风险又称为可分散风险或公是指发生于个别公司的因素如新产品开发失败、失去一项重要合同、重大项目投标的失败、竞争对手的出现、生产工艺技术的老化等所造成的风险,此类风险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来分散或消除。

    2.对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资本市场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证券的回报率和系统风险之间存在着很高的相关性,即风险与收益对等,高风险可以用高回报来补偿,而低风险则伴随着低回报。在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证券的价格反映其价值,证券的价格在任何时刻都应与其价值相符,因此购买或出售证券只能获得与该证券的系统风险相一致的回报率。也就是说,证券投资的净现值等于零。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不能用净现值作为评价指标,而应采用“E—β”分析法。

    综上所述,对固定资产投资与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差异归纳为以下几点:

    (1)现行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主要采用净现值(NPV)法,而对证券投资决策则采用回报率与风险(E—β)分析法。

    (2)只有当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不小于零时,才有可能接受该方案,而证券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一般为零。

    (3)由于证券市场的竞争性远远高于产品市场,使得证券市场能够迅速达到竞争性均衡状态,因此,证券投资的平均租金高于零;而产品市场或者因为存在垄断和寡头,或者因为某个或某些企业的创新而使得该行业调整到竞争性均衡状态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可以赚取经济租金。

    三、原因分析

    1.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角度来看。上面的分析似乎表明固定资产决策和证券投资决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决策类型,其实并非如此,两者实际上都使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量化风险。

    威廉?夏普1964年开创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简称CAPM)被认为是财务管理学形成和发展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出现第一次使人们能够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这一模型为:

    Kj=Rf+βj(Km—Rf)。

    式中:K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必要报酬率;Rf代表无风险报酬率;β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β系数;Km表示所有股票或所有证券的平均报酬率。

    可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简单、直观地揭示了证券的期望报酬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例:当前的无风险报酬率为6%,市场平均报酬率为12%,A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大,其值β为1.5;B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小,其β值为0.75,则:

    A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1.5×(12%—4%)=18%

    B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0.75×(12%—4%)=12%

    因此,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证券投资分析的直接工具,应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可以直接预测证券投资组合的期望报酬率;而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同样发挥作用,即可以用于估计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风险越大,资金的机会成本也就越大。如果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大于零,就说明该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期望报酬率大于资金的机会成本。

    因此,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还是证券投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都是一个有效的工具,所不同的是,在证券投资决策中,资金的机会成本就是该证券投资的期望报酬率;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用估计的资金机会成本作为折现率对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预期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计算其净现值,并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投资方案作出取舍。

    2.从经济租金和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角度来看。

固定收益证券论文范文6

关键词:久期规划 到期收益率 跟踪误差 债券指数

久期规划(Duration Targeting,下文中简称DT)是由固定收益大师莱伯维茨博士在今年出版的新书《Inside The Yield Book》中提出的债券投资策略。该策略虽然简单直观,却颠覆了我们对于债券作为固定收益金融产品的传统认知:一是久期不仅可以用作衡量债券利率风险的指标,还可以作为锁定债券组合投资收益的标杆。二是债券组合的应计利息在经过一定投资年限的累积后会抵消相对应的净价变化对投资收益的影响。

在此,笔者将久期规划策略的主要理论呈现给读者,并将该策略应用于中央结算公司编制的不同类型的债券指数,通过追踪债券指数的投资收益率确实向初始到期收益率收敛,在保持投资期限内的久期稳定的条件下,验证了久期规划策略的有效性。

久期规划策略的内容及证明

债券组合的投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持有至到期、久期免疫和久期规划。持有至到期以追求绝对收益为目的,回收金额和期限固定,但是债券组合在投资过程中的价值会受到债市波动的直接影响。久期免疫用于资产负债管理,主要目的在于减少由利率期限结构变化而带来的风险。二者的共同点在于债券组合的久期均会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降低。与之不同的是,久期规划策略通过定期调整债券组合成份券,保持组合平均久期固定,可以实现无论各成份券的到期收益率如何波动,债券组合的年化收益率会稳定地向组合初创时的加权到期收益率收敛,并且收敛的波动率会随着投资年限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久期规划策略的执行可以通过设定一个债券投资组合的久期目标或者追踪一支久期稳定的债券指数实现。在下文中笔者分别通过趋势线模型以及随机行走模型对久期规划理论进行证明,并给出该策略的跟踪误差以及总波动率的衡量方法。

(一)趋势线模型(Trendline Model)

图1 趋势线模型(单位:%、年)

在趋势线模型中,我们假定持有平均久期为的零息债券组合,且每年该组合到期收益率等量递增。如图1所示,该组合的到期收益率初始值为3.0%,最终值为5.5%,在5年的持有期内每年增加0.5%。为了保持久期稳定保持在5.0的目标(D=5.0),我们在每年的年末对组合进行调整,卖出久期较小的旧债,购入久期较长的新债。

对于零息债券,我们可以用如下公式近似计算其在年末投资收益率:

在第1年末的时候,利用上述公式我们可以推算出第一年投收益率为:。以此类推,表1列出了每年进行调整后的投资回报率。

表1 趋势线模型收益逐年变化(久期D=5年,投资期限N=5年)

年 初始到期收益率 到期收益率变化 最终到期收益率 久期 净价变化 年末总回报率

1 3.0% 0.5% 3.5% 4.0 -2.0% 1.0%

2 3.5% 0.5% 4.0% 4.0 -2.0% 1.5%

3 4.0% 0.5% 4.5% 4.0 -2.0% 2.0%

4 4.5% 0.5% 5.0% 4.0 -2.0% 2.5%

5 5.0% 0.5% 5.5% 4.0 -2.0% 3.0%

6 5.5% 0.5% 6.0% 4.0 -2.0% 3.5%

7 6.0% 0.5% 6.5% 4.0 -2.0% 4.0%

8 6.5% 0.5% 7.0% 4.0 -2.0% 4.5%

9 7.0% 0.5% 7.5% 4.0 -2.0% 5.0%

平均值 5.0% 0.5% 5.5% 4.0 -2.0% 3.0%

表1显示,债券组合在每次调整后,由于债券到期收益率增加而带来的净价损失是-2.0%,然而由应计利息累积的投资收益却在逐年递增(由第1年时的3.0%增加至第5年时的5.0%),但是净价损失所带来的影响还是主导了投资收益,前5年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只有2.0%。我们由此继续推算,当久期规划策略执行到第9年的时候,由不断增加的应计利息累积所产生的投资收益会抵消净价方面的损失,9年持有期的平均年化收益收敛至该组合的初始到期收益率3.0%。

表1仅描述了到期收益率持续增加的一种情形。事实上,当债券的到期收益率下跌时,在净价方面的获利会被不断下降的应计利息收益削减。表2描述了在5年的投资期限后,最终到期收益率在(-3%,3%)的区间之内,超额年化收益率(Excess Return)(等于年化收益率-初始到期收益率)与到期收益率变化的关系。

表2 趋势线模型收益和价格变化(D=5年,N=5年)

到期收益率变化合计 净价变化合计 应计利息累积合计 总收益合计 5年平均年化收益率 超额年化收益率 超额年化收益率/到期收益率变化

-3.0% 12.0% 9.0% 21.0% 4.2% 1.2% -0.40

-2.0% 8.0% 11.0% 19.0% 3.8% 0.8% -0.40

-1.0% 4.0% 13.0% 17.0% 3.4% 0.4% -0.40

0.0% 0.0% 15.0% 15.0% 3.0% 0.0% -

1.0% -4.0% 17.0% 13.0% 2.6% -0.4% -0.40

2.0% -8.0% 19.0% 11.0% 2.2% -0.8% -0.40

3.0% -12.0% 21.0% 9.0% 1.8% -1.2% -0.40

值得注意的是,表2中第7列中超额收益率与到期收益率变化的比率一直是-0.4,这个比率被称为趋势线久期(Trendline Duration)。在久期规划策略中,趋势线久期可以用代表应计利息累积因素的累积因子(Accrual Factor)与代表投资期限因素(也可视为代表净价影响)的久期因子(Duration Factor)描述:

图2 累积因子与久期因子对投资收益的影响(横轴单位:年)

如图2所示,在执行久期规划策略的初期,代表净价影响的久期因子对投资收益起主导作用,远高于累积因子的影响。然而,当久期因子与累积因子相等的时候,趋势线久期等于0。此时无论债券组合的到期收益率处于何处,该组合的平均年化收益率与初始到期收益率相等。在图2中,累积因子与久期因子在第9年时相交,印证了表1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向初始到期收益率在第9年收敛的结果。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当投资期限为2倍久期目标减1的时候,趋势线久期等于0,该投资期限被称为有效到期日(Effective Maturity),有效到期日描述了实现收益率收敛所需的投资期限长度。

(二)随机行走模型(Random Walk Model)

趋势线模型可以扩展为包含随机行走的更符合实际债市波动的模型。利用随机行走模型,我们可以估算出由债券收益率波动而带来的趋势线波动率(Trendline Volatility)与跟踪误差(Tracking Error)。在随机行走模型中,趋势线波动率与跟踪误差互相独立,共同构成了久期规划策略投资收益的总波动率(Total Volatility)。

趋势线波动率是指由最终到期收益率的随机变化而产生的波动率,也是超额年化收益率的波动率。我们假设到期收益率的变化是一个以均值为0,年化标准方差为1.0%()的随机行走过程。在5年的投资期限后,最终到期收益率变化的标准方差变为,这也意味着68%的收益率变化会在倍标准方差之内。

在表2中,我们可以发现使用趋势线模型的5年期年化超额收益率等于第5年时趋势线久期的负值(-0.4)乘以到期收益率变化合计(到期收益率最终值-初始值):

所以,趋势线波动率可以由以下方法计算:

图3 趋势线波动率(D=5年,单位:%、年)

在图3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投资期限的增加,趋势线波动率由第1年时的4%,快速减少到第5年的0.89%。当投资期限等于有效到期日时(),趋势线波动率为0,9年投资期限的平均年化收益率等于初始到期收益率。

图4 非趋势线路径(单位:%、年)

趋势线波动率描述的是最终到期收益率的随机变化情况,然而如图4所示,非趋势线路径中所产生的应计利息累积与趋势线模型的应计利息累积结果之间存在残差,跟踪误差(Tracking Error)即描述残差部分的随机变化,跟踪误差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近似获得:

有了趋势线波动率和跟踪误差之后,我们可以计算出在不同的投资期限N时,久期规划策略投资收益的总波动率:

图5 久期规划策略收益的总波动率(D=5年,,单位:%、年)

在图5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久期目标为5.0的久期规划投资组合的投资收益总波动率由第1年时的4%,逐渐减小至第3年的1.8%和第4年的1.38%。在第8年时总波动率达到最小值0.84%。

中债指数的策略应用

为了验证久期规划策略在债券指数化投资中的收益率收敛效果,笔者选取了中央结算公司编制的六支债券指数进行测试:分别是中债-综合指数、中债-中短期债券指数、中债-长期债券指数、中债-固定利率金融债指数、中债-浮动利率金融债指数及中债-高信用等级中期票据指数。

(一)中债-综合指数策略应用

图6 中债-综合指数平均市值法久期

数据来源:中债综合业务平台

由图6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债-综合指数在2002年创建以来,平均市值法久期稳定在4左右。过去12年该指数的平均久期为4.3,过去3年间该指数到期收益率的平均年化波动率是1.5%。如果我们选择投资期限为4年,根据久期规划理论,4年期的年化投资收益率应该向4年前该指数的平均到期收益率收敛,二者误差在总波动率的范围之内。

图7 投资中债-综合指数平均市值法到期收益率与4年年化收益率

数据来源:中债综合业务平台

图7中蓝色的曲线为中债-综合指数的平均市值法到期收益率从2002年至今的走势,橙色的曲线为从2002年开始投资该指数4年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如果我们将橙色的曲线向前挪动,使之与中债-综合指数的到期收益率曲线重叠,年化收益率确实向初始到期收益率收敛(图8),两条曲线走势基本一致。

图8 投资中债-综合指数4年年化收益率收敛

数据来源:中债综合业务平台

在图8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2002-2008年的年化收益率与到期收益率之间误差较大,超出了总波动率的范围。这是因为2008年之前中债综合指数的久期呈现趋势性下降(见图6),久期规划策略所要求的久期稳定条件没有满足。2008年3月至今的中债综合指数久期比较稳定,今年6月份以来的债市收益率显著上涨,扩大了收益率波动率,但是投资收益与初始到期收益率的误差依然符合之前的总波动率范围(图8中箭头标示的区间)。

(二)中债-中短期与长期债券指数策略应用

图9 投资中债-中短期指数4年年化收益率收敛(单位:%)

数据来源:中债综合业务平台

2005至今,中短期债券指数的平均久期为3.90,图9为投资该指数4年的平均年化收益率(红色曲线)向4年前的初始到期收益率(蓝色曲线)收敛。

图10 投资中债-长期指数4年年化收益率收敛

数据来源:中债综合业务平台

2002年至今,长期债券指数的平均久期为12.16,图10为投资该指数10年的平均年化收益率(红色曲线)向10年前的初始到期收益率(蓝色曲线)收敛。

(三)中债-固定与浮动金融债指数策略应用

图11 投资中债-固定利率金融债指数9年年化收益率收敛

数据来源:中债综合业务平台

2002年至今,固定利率金融债指数的平均久期为5.08,图11为投资该指数9年的平均年化收益率(红色曲线)向9年前的初始到期收益率(蓝色曲线)收敛。在第9年时趋势线波动率几乎为0,上面右图中蓝色与红色的差别仅为跟踪误差。

图12 投资中债-浮动利率金融债指数4年年化收益率收敛

数据来源:中债综合业务平台

2008年至今,浮动利率金融债指数的平均久期为3.76,图12为投资该指数4年的平均年化收益率(红色曲线)向4年前的初始到期收益率(蓝色曲线)收敛。由于浮动利率债到期收益率波动性较固定利率债券高,过去3年的浮动利率债收益率的波动率为1.8%,而同时期的固定利率指数到期收益率波动率为1.5%,图12中的收益率收敛较固定利率金融债波动性更大。

(四)中债-高信用等级中期票据指数策略应用

图12 中债-高信用等级中期票据指数4年年化收益率收敛

数据来源:中债综合业务平台

2008年5月至今,高信用等级中期票据指数的平均久期为2.81),图13为投资该指数4年的平均年化收益率(红色曲线)向4年前的初始到期收益率(蓝色曲线)收敛。

从以上四个策略应用可以看出,在保持投资期限内的久期稳定的条件下,无论由何种类型债券组成的债券指数都验证了久期规划策略的有效性。

小结

债券作为固定收益金融产品,与股票等风险资产的差异在于,应计利息会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逐年累积。因为通常对债券组合的收益/风险的分析是在较短的投资期限内, 所以应计利息对于投资收益的影响被忽视。在久期规划策略中,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应计利息对投资收益的影响不断上升,并在有效到期日后超过净价变化对投资收益的影响。

莱伯维茨博士所提出的久期规划策略在商业银行中其实已被隐性地使用,持有至到期由各种长短期限的债券所组成的阶梯型组合,并不断地在旧债到期后购买新债,持债组合的久期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稳定。在实际的投资过程中,久期规划策略展现出两面性:一方面,如果投资者对当前的到期收益率满意,他无须担心未来的债市波动会对投资收益造成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执行久期规划的债券组合可以被视为“收益率陷阱”,因为投资者即使不满意当前债券的收益率,也无法寄希望于未来上扬的到期收益率对投资收益有所改进。从这个所谓的“收益率陷阱”离开的方法就是实质上延长或者缩短债券组合的久期。

对于当前高企的债市收益率,笔者认为无论是通过久期规划策略安全地锁定较高收益率还是在未来收益率下降时实现交易性获利,债券指数化投资都不失为一种值得考虑的投资方式。但也需防范债市收益率继续上升所带来的风险。

作者单位:青岛农商银行资金运营部

参考文献

[1]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中债指数编制说明,2012

固定收益证券论文范文7

关键词: 商业银行战略 城市商业银行 利率互动 理财产品 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 F830.573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6-1770(2008)07-060-04

“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其本质是一种收益增值产品(Yield Enhancement Products),是指结合了银行债券和固定收益保本型理财产品的金融衍生产品,其收益与产品中所规定的银行债券的利率挂钩并互动,同时利用保本型理财产品降低客户财务成本,转移银行债券资产风险。即运用利率产品与传统理财业务相结合的一种创新理财产品。

一、对银行债券“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开发的构想

银行债券“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其挂钩的是城市商业银行持有的、有固定收益的中长期“银行债券”和其他金融机构保本型金融资产(包括保本型理财产品、信贷资产、银行债券等)的金融衍生品,其本质是与利率走势相挂钩的理财产品。对于城市商业银行而言是一种利用存量债券资产资源和风险对冲原理设计的低风险高收益金融衍生产品,对于客户而言则是银行间债券交易和“杠杆”放大原理设计的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理财产品。其既适合政务类或对公类客户,同时也适合风险偏好和收益预期较高的高端优质客户。具体的产品组合、操作流程、风险管理和预期收益图示为:

图1说明:

(1)客户向银行缴纳银行债券“利率风险保证金”,覆盖利率波动对银行债券市值损失的风险,银行冻结客户利率风险保证金。

(2)客户向银行支付高于银行债券利息收入的手续费(开放式“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可以选择后收费;封闭式“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则选择前收费。“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封闭还是开放取决于挂钩保本型理财产品的协议约定),与银行签订银行平仓和划扣风险保证金回购银行债券的授权委托书,购买“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

(3)银行接受客户购买“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指令,通过银行债券市场抛售所挂钩的银行债券,回笼资金进入资金专户封闭管理,并买入其他金融机构保本型理财产品或银行信贷资产。

图2说明:

(1)保本型理财产品或银行信贷资产收益即期划入客户保证金账户,作为补充保证金,但不允许循环使用买入“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

(2)对于开放式“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银行接受客户赎回指令后抛售挂钩的保本型理财产品或银行信贷资产,回笼资金进入资金专户,在约定工作日范围内通过银行债券市场买回所挂钩的银行债券,将盈余资金划入客户风险保证金账户,或根据客户授权委托书约定,将短缺部分资金从保证金账户划扣补足。

(3)对于封闭式“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产品到期兑付时,银行抛售挂钩的保本型理财产品或银行信贷资产,回笼资金进入资金专户,买入所挂钩的银行债券,将盈余资金划入客户风险保证金账户,或根据客户授权委托书约定,将短缺部分资金从保证金账户划扣补足。

(4)银行与客户结算,扣除银行固定收益和约定的浮动收益,并将保证金和收益兑付给客户。

图3说明:

(1)银行按约定比例收缴并冻结“利率风险保证金”,覆盖“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锁定期内银行债券市场利率异动产生的利率风险;

(2)银行封闭管理抛售银行债券和保本型理财产品或银行信贷资产回笼资金。

(3)保本型理财产品收益即期划入客户利率风险保证金账户,作为补充保证金,但不允许循环使用买入“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

(4)银行密切监控银行债券市场利率波动,银行债券市值低于止损警戒线时及时通知客户补充利率风险保证金。

(5)客户未按指定时间补充风险保证金,或银行债券市值接仓警戒线时,银行根据客户平仓授权委托书,强行平仓客户保本型理财产品或银行信贷资产,并划转客户利率风险保证金账户资金,通过银行债券市场及时回购所挂钩的银行债券。

图4说明:

银行综合收益率=“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固定收益+保本型理财产品手续费或银行信贷资产价差+协议约定的“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浮动收益+派生存款创利-银行债券利息。

图5说明:

客户综合收益率=风险保证金存款利息收入+保本型理财产品收益+银行债券交易利差收益-银行固定收益-银行浮动收益。

二、“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的可行性实证分析

(一)利率敏感型“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

该类产品挂钩的银行债券应选择长期固定利率债券,适合风险偏好较高、收益预期较高,对于银行债券业务有较高专业水平,能够较准确地判断市场利率走势的目标客户。其利润诉求以赚取银行债券交易利差为主,以保本型理财产品收益为补充。银行的风险控制重点为利率波动风险,故对于客户利率风险保证金的放大效应应采取审慎原则,即给予相对较低的放大比例。

以“2005年记账式(四期)国债”(010504)为例:

2007年3月份央行六个月期存款利率R0为2.79%,9月份央行六个月存款利率R1为3.15%。2007年3月30日“05国债(4)”收盘价P0为107.10元,2007年9月28日“05国债(4)”收盘价P1为93.50元,2008年2月28日“05国债(4)”收盘价P2为99.54元。假定客户风险保证金为2000万元,银行放大效应的比例K为5倍,保本型理财产品年收益率Rp为6%。银行固定收益率R*为6.11%,浮动收益约定为客户利润的20%,银行存款年收益率Rd为2%,保本型理财产品手续费率Rc为3‰,银行债券年固定利率Rc为4.11%。

①在客户利率走势判断正确(如2007年3月30日至9月28日期间)的情况下,设银行的综合收益为∑y1,银行固定收益为Y*,保本型理财产品手续费为Yc,银行浮动收益为Y1(t0,t1),派生存款创利为Yd,银行债券利息Yb;客户综合收益为∑y2,客户风险保证金存款利息收入为Yr,保本型理财产品收益Yp,银行债券交易利差收益Y2(t0,t1)。

银行综合收益(见公式1):

由公式1,并代入已知参数,可得出银行综合收益为591.69万元。

客户的综合收益(见公式2):

由公式2,并代入已知参数,可得出客户综合收益为1128.54万元。

②如果客户利率走势判断错误(如9月28日至2008年2月28日期间),由公式(1)、(2)可算出银行综合收益为312.45万元,而客户综合收益则为-597.5万元,即亏损597.5万元。

从“05国债(4)”的例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对于银行而言,“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属于低风险高收益的金融产品,银行债券利率风险能够有效转移,无论客户对于市场利率的判断准确与否,银行都能够获得较为丰厚的综合收益,银行的收益率大约在3%-6%之间,并且至少高于3%。“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的推出,银行债券收益在原先4.11%固定收益的基础上,能够提高到7%到10%,并且至少高于7%,银行债券资产盈利能力增长了一倍以上。

对于客户而言,“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属于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产品,客户收益高低取决于客户对银行债券利率波动判断,专业能力越高收益越高,风险也相对较低。反之,专业判断能力越低可能投资的风险越大收益越低。客户对利率能够准确判断,相对于客户投入的风险保证金而言,客户收益率可能达到甚至超过60%。但客户如果对于利率判断失误,客户投资损失可能超过30%甚至更高。

(二)利率不敏感型“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

该类产品挂钩的银行债券可选择浮动利率债券(或者银行采取债券组合打包的方式有意降低挂钩债券利率敏感度),适合风险偏好一般、收益预期一般,对于银行债券业务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对利率走势有一定判断能力的目标客户。其利润诉求以赚取保本型理财产品收益为主,以赚取银行债券交易利差为补充,甚至是以赚取保本型理财产品收益和承担银行债券交易损失的利差。银行的风险控制重点虽然仍然是利率波动风险,但重点要选择收益较高的保本型理财产品,对于客户利率风险保证金可以提供较高放大比例。

由于该类产品所挂钩的银行债券对于市场利率波动必须具备较强的惰性,意味着在银行债券品种的选择上要以周期较短的浮动利率型债券为主,或者采取不同利率敏感程度的债券组合打包,削弱利率波动对债券价格的影响,降低利率敏感性。由于对银行债券浮动利率或债券组合测算较为复杂,对于该类产品的实证分析需要后续更深入的研究。但在银行实践工作中,利率不敏感型“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的风险把握相对敏感型“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较为容易,收益的预期相应的也略低。故不作精确的实证分析对实际操作没有明显影响。

三、“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对城市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启示

(一)“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是金融资源有效整合的“复合型”创新

“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属于金融资源“整合型”创新思维,基于自身金融资源和客户资源现状,激活并满足潜在的金融需求,创新成果更能够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经济效益,同时也容易形成特色优势。因此,金融资源有效整合的“复合型”创新比单一产品的复制型金融创新更具现实意义。与此同时,“复合型”金融创新符合市场细分原理,可以较好地回避城市商业银行创新型人才储备不足、科技支撑不强大等相对劣势。

(二)“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适合性

一是对于宏观政策和宏观形势的较强适应性。无论是稳健型还是偏紧型的货币政策,对于不同金融市场所带来的风险和收益存在较大的不对称性,而这种时间或空间上的不对称性恰恰为“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提供了“套利”机会。二是对于客户多元化金融需求的高度满足性。随着社会财富和阶层分化趋势的增大,不同客户的风险偏好出现了较大差异,金融资源组合对于风险的有效对冲、收益的交叉补贴,最终给客户的是一种综合收益率,能够较好地调适和满足客户个性化金融需求。三是金融产品开发的灵活性。“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能够随行就市,适应市场的较快变化,哪个金融市场哪种金融产品存在明显的市场机遇便可以直接挂钩哪种金融市场的金融产品,对于特定市场环境和特定金融需求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如“加息通道”可以设计“银行债券―保本型理财产品”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降息通道”同样可以逆向运作设计相应的理财产品;如基于利率互动可以设计产品,基于汇率互动同样可以设计相应的理财产品。四是对金融资源历史存量的较强认同性。特定的市场环境和特定的发展阶段,银行日积月累的经营过程难免会形成金融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部分过去属于优势资源的业务或许会成为新一轮发展的累赘,给金融资源的重新配置带来困难。“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依托的恰恰就是银行的存量金融资源,挂钩新的市场机会满足新的市场金融需求。

(三)“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能够解决城市商业银行的突出问题

“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可以提升银行金融资源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规避市场转轨时期利率波动较大的经营风险,缩小银行债券账面价值和市场价值的“缺口”,弥补城商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同时,“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还将为城商行金融创新注入新的思维:其一,没有出卖的金融资源是产品,已经卖出金融资源同样能够再生资源,金融领域同样也有循环经济概念。其二,资源优势是价值,资源劣势同样也能创造价值。创新并非意味着先破后立,全盘否定过去,也可能在肯定或承认既成事实的前提下进行。其三,经营风险是创新,转移风险同样也是创新,经营风险可以创造价值,转移风险同样也可以创造价值。其四,机会成本也是成本,付出了机会成本同样也应该得到利润回报。其五,时间可以创造价值,时间同样也是风险,时间换空间、空间换时间也是创新。

参考文献:

1.周雪平:《对当前城市商业银行市场经营环境分析》[J] 金融与保险(人大复印资料)2003(3)

2.周雪平:《城市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型构建》[J] 西部论坛 2005(4)

3.周雪平:《城市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及预警系统模型构建》[J] 中国金融电脑2004(6)

4.陈黎明:《对城市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思考》 [J]武汉金融2002(7)

5.银监会:《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2006年12月11日

6.唐双宁:《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兵家必争地”》[J]理财周报2008年2月

固定收益证券论文范文8

关键词:商业地产;实物特性;租金收益权;企业财富;效应

2014年,中信证券使用资产证券化方式“售后返租”了自有物业大楼并回笼大笔现金。此外,其还帮助面临电商经营模式冲击而进行转型的苏宁集团进行了类似操作,达到了“沉睡盘活”、改善企业财务状况的效果,并为苏宁发展自身实体店提供了一种可供尝试的“资金-商业地产-证券化”循环模式。

一、文献回顾

1、我国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分类与REITs综述

以银行信贷为主的各类债权无疑是我国资产证券化资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此外,非金融企业未来收益权作为另一类主要证券化资产,其发展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辨析(徐昕、郭翊,2008;吴越,2013)。对于苏宁、中信物业资产这类较为新颖的证券化实践,有学者(张悦,2014)因其基础资产异于前述两类资产特性,考虑将其单独归为一类。相对于前两类证券化研究而言,该基础资产特性及影响分析较少,值得进一步展开。对于一些金融从业者,苏宁、中信物业证券化行为的另一个理解角度则来自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作为把流动性较低的、非证券形态的房地产转化为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证券的重要手段(郭臣英、黄汉江,2004;李智,2007等),传统RE-ITs与该类资产证券化确有相似之处,特别当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涉及物业不动产或相关债权时。然而严格来说,资产证券化与REITs这两种相对独立的证券化手段,其区别体现在资产选取范围和实际证券化操作的各个方面,本文也将对这些方面进行一定的梳理。

2、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影响研究综述

资产证券化的影响效应从一开始就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早期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监督成本减少、流动性增进(Kehoe、Levine,1993)、监督成本减少(StevenL.S.1994)等积极方面,我国学者张伟、周丹、王恩裕(2006)将这些大多涉及原始权益人的影响统称为财富效应。后来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人们对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影响也有了进一步的反思,如流动性脆弱(Allen和Carletti,2007)等。这些负面效应更为宏观,若仅从对微观发起者的影响角度看,与正面财富效应多存在对应关系,因此可以将证券化风险对企业收益的减弱作用当作负面的财富效应。在具体资产证券化研究中,基础资产选择和资产未来现金流期权定价两个方向也涉及到基础资产的微观影响。对于基础资产选择,微观影响分析帮助选择合适证券化基础资产和证券化方式,以定性分析为主。其中,张旭、郭晓音、任丽明、李存金(2014)在军工企业证券化基础资产选择的分析具有较为普遍的借鉴价值;而罗斌、曾祥(2006)、靳晓东(2012)等则考虑建立模型或选择指标体系来发起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对于证券化定价方面,基础资产影响分析主要指(信贷)资产未来现金流受外在各种因素影响而具有不确定性。期权定价思想(Findley和Capozza,1977)是证券化定价中比较重要的一类方法,即将影响现金流稳定性的(外部)因素看作随机过程进行考虑。一些重要的信贷资产未来现金流影响因素有交易成本(Dunn和Spatt,1985)、借款人异质性(Stanton,1995)。与信贷(债券)定价不确定性主要考虑外部因素不同,物业资产价值及租金本身的变动性就可以被看作随机过程。王志诚(2004),仪垂林、刘玉华(2005)在(不动产)抵押贷款定价的期权思想使用正说明了这一问题。综上,本文将在分析商业地产资产证券化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侧重分析存在不确定性的商业地产基础资产、租金特性,以及对资产证券化、企业可能产生的新影响、新效应。

二、物业地产证券模式与REITs的异同分析

1、苏宁云创(一期)证券化模式分析

本节以苏宁资产证券化(一期)为例进行分析,因为其证券化中的具体细节最多借鉴了REITs的形式,这一方面可能与其更为迫切的发行、增信有关,另一方面可能来自中信物业资产证券化发起模式的探索。苏宁物业资产证券化之所以被称为私募股权REITs,是由于其在资产证券化前的物业处理上借鉴模仿了股权类REITs。具体而言,苏宁通过与私募投资基金(相当于REITs)进行交易(见图1左上部分),获得这11家门店的控制权,并将专项计划的基础资产从物业等固定资产变为债权收益权以及私募投资基金份额;之后苏宁再通过认购私募投资基金全部份额的方式来实现对这11家门店的间接控制,为进一步证券化做好准备。在不考虑增信措施及其带来的收益情况下,该专项计划基础资产为债权收益权以及私募投资基金份额,而实际主要涉物业租金及本身价值收益。从REITs涉及资产角度而论,可以看作债权、股权均有的混合型REITs或股权类REITs。实际上,标的资产分为债权和私募基金股权,主要为资产证券化产品分级增信使用。虽然苏宁等物业资产证券化具有REITs属性,然而仍与真实REITs具有许多差别。一是发起主体不一样。前者为资产拥有企业;而后者为REITs本身。二是发起目的不一样。REITs资产证券化发起者的主要目的为盘活固定资产和融资;而传统REITs为通过专业化的管理人员“集合”中小投资者资金并进行房地产业投资。三是基金经营方式不一样。资产证券化专项计划规定了整个证券化流程,其基金可决策性极小;而REITs无论是股权还是债权型,其经营都是对物业投资动态调整的过程。四是投资标的范围不同。资产证券化投资标的主要固定为被证券化物业;而后者范围并不确定,由REITs实际经营决定。

2、资产证券化与REITs分类及异同对比分析

在商业地产证券化模式的基础上,我们对资产证券化与REITs模式的异同进行分析。由于金融机构证券化基础资产以信贷为主不涉及地产,这里实际考虑非金融企业的证券化与REITs的异同。实际上,REITs的投资涉及地产及相关债权,由证券化基础资产是否涉及地产物业可以较好分析二者的关系。

三、商业地产资产证券化的影响分析

1、商业地产证券化基础资产辨析及影响分析

商业地产证券化基础资产性质较为特殊,区别于一般债权、收益权资产。在该证券化中,商业地产整体作为基础资产,资产期末价值与各期资产租金收益构成整体地产价值,其中租金部分与收益权又有相似性。事实上,该租金收入与收益权仍有区别。资产证券化的收益权一般来自于企业相关基础资产、产品第三方使用的真实租金、费用,如物业对外租金、水电企业相关水电费;而对商业地产证券化租金来说,其原本是发起企业自有物业的隐性租金成本。由于资产证券化导致基础资产的转移,使得该隐性租金由发起企业向证券化投资者支付。由于商业地产证券化基础资产性质,其风险特征将产生如下几方面影响:一是发起企业(如中信、苏宁)物业为自用性质,企业经营风险对资产租金收益的影响更为显著。二是在商业资产较为优质的情况下,资产本身特性通过资产剩余价值能起到较好的企业风险隔离效果。就具体机制来说,由于物业资产能较好变现,避免了发起者违约情况下物业不得不再次租赁以回收租金的缓慢做法。三是相对于仅依赖于收益权的证券化产品而言,商业地产证券化同时体现了基础资产价值与租金价值,无疑使该类证券化产品未来现金流更加稳健。

2、实物地产证券化影响的简单模型分析

这里主要考虑影响资产价格的收益率及相应波动率因素,假定租金与资产价值保持一致变化。资产价格方面,仿照股票价格行为经典模型———几何布朗运动,建立物业资产价格所服从的过程。

四、结论与展望

1、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我国最新出现的优质物业地产证券化在借鉴传统REITs的基础上,达到了物业地产证券化的目的。但与传统的REITs相比,商业地产证券化在发起者、发起意图、运作方式及基础资产方面仍有显著的区别。与以往类型的基础资产证券化相比,优质物业地产本身价值及租金对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稳定性具有促进作用,同时改善了企业的融资效果和财富效应。模型指出,资产价格的预期增长和波动对这一效应具有影响,特别是前者能极大地促进企业资产证券化的财富收益。

2、展望

目前,优质物业地产方面的证券化模式无疑为许多相似企业提供了融资参考。同时,也为人们对使用实物资产进行证券化提供了启示。但仍有两个严苛的标准阻碍了更多实物资产的入选。一是实物资产的保值、增值性,即资产价值不能随着时间而快速损耗;二是实物资产的变现难易度,这是指一些大型特殊项目无法像商业地产快速、高价变现。由此可见,优质商业地产在未来较长时期将会是实物资产证券化的主流发起资产。

参考文献

[1]徐昕、郭翊“:基础资产”选择过程中的法律瓶颈———对于“债权”与“收益权”的法律评析[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

[2]吴越:基于内含期权法的中国企业资产证券化定价研究[D].复旦大学,2013.

[3]张悦:我国资产证券化现有模式分析[J].时代金融,2014(9).

[4]郭臣英、黄汉江:我国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江苏商论,2004(3).

固定收益证券论文范文9

关键词:巨灾风险债券;溢价之谜;行为金融

abstract: as a new financial instrument, the risk premium of cat bond has been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traditional bonds with same credit rating since its issue. although mean-variance analysis testified the existence of the cat bond premium puzzle, the studies based on the classical theory cannot explain the cause for the high premium of cat bond perfectly. the paper tries to resolve the puzzle successfully by using the behavioral finance theory. it discusses some psychological dynamics and behaviors of investors that play a key role in the premium puzzle of cat bond. the result shows that risk-aversion, fixed cost of education, ambiguity aversion and herd effect cause the premium puzzle of cat bond. this discovery not only provides a very important empirical foundation to explain the high premium of cat bond in international cat bond market, but also provides the clues to issuing cat bond scientifically in china.

key words: the cat bond; premium puzzle; behavioral finance

巨灾风险债券是一种收益率与巨型灾害紧密联系的新型金融投资工具,它赋予了保险公司在巨灾事故发生后抵御破产风险的能力。巨灾风险债券的高溢价问题自1997年成功发行以来就一直存在。国内外学者对巨灾债券溢价的成因及合理性做了一定的研究论证。传统的均值方差分析方法已证实溢价之谜的存在,但从传统理论出发的研究并不能充分解释溢价之谜成因。

运用心理学及行为学等方面的知识,本文发现投资者的某些行为迹象可以对巨灾风险债券溢价问题的解释做较好补充。

一、巨灾风险债券“溢价之谜”

巨灾风险债券的高溢价问题在债券成功面市之初就引起了业内外的广泛关注。据guy carpnter & company整理的1997-2006年巨灾风险债券相关交易数据显示,巨灾风险债券所附的风险收益率要比伦敦同业拆借利率所规定的同等级公司债券(bb级)高出近200个基点,且这一差距近年来还有加大的倾向。

单从理论角度看,在相同的价位上,巨灾风险债券应比同等级传统高收益债券更具吸引力。因为巨灾风险债券具有不受金融市场内部波动影响的特点。它所附带的风险收益率仅与巨灾发生的频率和程度挂钩,与金融市场并无很大的联系。因此巨灾风险债券带来的收益就要比传统债券的收益稳定得多。froot(1995)证明了这一优势。litzenberger,beaglehole和reynolds(1996)的研究也表明,巨灾风险债券应该成为投资组合中分散风险的有利工具。

面对巨灾风险债券市场如此高的溢价问题,canabarro(1998)等人以传统的均值——方差分析(mean-variance analysis)方法为基础,对此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首先,设定一个简单的二叉树模型,以便于在相同的框架下比较传统债券和巨灾风险债券的价值。即投资者在此时的收益总额均为本金(100)+本阶段无风险收益率(r)+承诺差额率(s)。

其次,canabarro等人将违约回收率的期望值定义为e[r],相应的方差值则为var[r],那么:

e[v]=(1-p)(100+r+s)+pe[r]

var[v]=(1-p){(100+r+s)-e[v]}2+p{var[r]+(e[r]-e[v])2}

在得到巨灾风险债券及高收益公司债券相应收益的均值、方差的基础上,canabarro 等人用对应的夏普比率(sharpe ratio)度量了各债券的相关价值。结果显示,即使是预估保险公司违约率最高的mosaic class b,其夏普比率(0.42)也要高于ba2级债券的夏普比率(0.25)。这说明,巨灾风险债券的收益率与其他传统债券的收益率是相当的,且就夏普比率而言,巨灾风险债券显得更有吸引力。

到此,人们不禁有疑问,既然巨灾风险债券的安全性更高一些,且收益又要高出许多,为什么投资者还是更热衷于传统债券呢?现有的模型没有解释清楚,为什么人们如此厌恶风险,为什么他们宁愿投资于利息较少且市场风险大的传统债券?像围绕股权溢价之谜展开的讨论一样,巨灾风险债券的溢价难题也引发了一系列争论。

二、巨灾风险债券溢价的传统解释

有些研究认为,并没有所谓的谜存在,只是比较时选择参照物的问题。其他结构的金融工具(cbo、clo、cmo等)及新兴市场债券可能比传统高收益债券更适合于与巨灾风险债券作比较。因为这些市场中有高于libor的较大价差额,投资者们在巨灾债券市场也会要求得到类似的较大价差值。

但是,很显然,就目前的水平而言,损失的概率分布很难估算,所以,前面提及的那些市场中的风险厌恶程度并不容易被推测出来。譬如,像新兴市场债券就没有可用于检验的违约统计概率分布。

penalva-zuasti(1997)认为巨灾风险债券市场中的高额溢价归因于巨灾风险债券的新奇保费(novelty premium)及调整后的政策摩擦(regulatory frictions)。后来briys(1999)同样也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巨灾债券吸引力的观点。briys在研究中指出巨灾债券存在“信用”价差是因为巨灾债券的复杂性及其的期望收益本身所附带的时间高度不固定造成的。他在研究中构建了一个定价模型来反映这些考虑因素。的确,在实际金融市场交易中,接受刚刚的有关市场条件变化的新消息是个渐进的过程,而一次大型飓风灾难的发生从预警到结束全过程可能总共也只有短短几个小时,根本来不及提前警示。不过,在把证券价格定义为一个时间函数时,发行商们已认识到了高收益公司债券的价格中含有扩散部分(布朗运动,brownian motion),而巨灾风险债券的价格则具有大幅突然跳跃的特点(跳跃过程,jump process)。可以说,有关巨灾风险债券收益时间的高度不固定性问题已在定价时被考虑到。

由此看来,纯粹用传统方法的研究成果来解释巨灾风险债券溢价的形成还远远不够。大量的研究陆续发现高溢价现象违背了传统定价理论与效率市场假说,学术界对巨灾风险债券市场中理性人假设的合理性及用传统资产定价理论为巨灾风险债券定价的方法提出了质疑,并转向寻求其他领域的解释。

三、行为金融学对巨灾风险债券溢价的解释

在众多解释巨灾风险债券溢价的文献中,从行为金融学角度出发的分析居于核心地位。可以认为,从人类心理学、行为学的角度分析巨灾债券市场投资者的行为特征,是解释溢价现象的主流观点。vivek j.bantwal和howard c.kunreuther(2000)最先将损失厌恶、比较漠视等行为金融学理论运用于巨灾风险债券溢价之谜的解释中,他们用模型说明投资者对这类证券喜好程度的不确定性对债券价格所造成的影响。david rode,baruch fischhoff和fischbeck(2000)探讨了巨灾风险证券化可能存在的阻碍,并集中研究了人们面对这种新金融工具时行为上的反映。总体来看,巨灾风险债券的高溢价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投资者非理性决策的结果,其具体表现为:

(一)风险厌恶(risk aversion)

基于最大期望效用理论的投资者风险厌恶行为常被用于解释资产定价模型所无力解释的部分。在是否进行对巨灾风险债券投资的决策时,投资者首先考虑的会是如何避免损失问题,其次才是获取收益,这就是风险厌恶,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虽然不受金融市场系统风险的影响,巨灾风险债券的风险收益仍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比如,传统债券的收益率在发行时就已确定,投资者的收益状况是可以预见的。传统债券的收益率由发行人的资信、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发行时的市场利率等因素决定。一般情况下,只要到期后债券发行人能够履行义务,投资者不仅可以收回本金,还可以得到约定的利息。而巨灾风险债券的收益情况就相对复杂得多。

尽管巨灾风险债券发行时就约定了债券收益率的计算标准,但投资者的收益状况还是不确定。这是因为巨灾风险债券投资者的收益状况取决于特定巨灾发生与否、损失程序如何等。所以巨灾风险债券投资者承担的风险要比传统债券投资者承担的风险大的多。债券到期时,如果约定巨灾没有发生或没有达到触发条件,他们往往可以获得比投资于传统债券更高的收益;但一旦特定巨灾事件发生或损失达到触发条件,则投资者不仅会失去部分或全部利息,甚至可能失去部分或全部本金。

其二,在解释巨灾债券溢价之谜的尝试中,rode,fischhoff和fischbeck(1999)的研究指出风险厌恶“会导致巨灾债券投资者过于看重损失的公认小概率因而要求一个更高的收益”。以往的相关研究就曾指出,投资者有过分夸大小概率事件的倾向,即人们对一些极小可能性的事件投入了过多的注意,而忽略了他们估计中的任何错误。巨灾事件在统计上属于小概率事件,尽管其实际发生的概率和后果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糟,可投资者们还是不约而同地对巨灾风险债券有排斥行为。因为他们潜意识中损失全部本金的错觉会膨胀得很大,投资者会因顾忌到巨灾这种低概率事件潜在可怕后果而放弃获得潜在的高收益。

考虑到以上两方面因素,保险公司为了增加新兴债券的吸引力,提供相对于无风险利率的高溢价也是情理之中的举措。

(二)固定教育成本(fixed cost of education)

bantwal和kunreuther(2000)指出,巨灾风险债券附带的风险收益之所以较传统投资工具的风险收益高,主要是因为巨灾风险债券对于资本市场上大部分的投资者来说还是一种相当新的投资产品。大多数投资者并不具备对于这种产品进行定价、评估以及风险分析所需技能和知识,所以大部分人对这种新工具还持观望态度。即使是投资于巨灾风险债券,也需花费一定的人力、财力和精力来理解新市场的法律和技术细小差异。而这笔初期的花费可能会超过刚开始投资时从巨灾风险债券中得到的收益。

因此,人们也可能怕得不偿失而忽略巨灾风险债券的优势,进而避开对巨灾风险债券的投资。而发行公司为了吸引和促使投资者们对这种新型债券进行持续和连续的投资,就会给予初涉此市场的投资者较高的溢价。在此,完全可以将投资者认识和评估新证券的过程理解为发行商出资帮助投资者了解这类证券的过程。发行商给予的溢价部分就相当于是对早期投资者勇于尝试的奖励,或是帮助投资者熟悉新市场的教育成本。所以,我们也可以将溢价部分称之为“新奇溢价”(novelty premiums)。

如果投资者只是以股票或传统债券的标准来衡量和评价巨灾风险债券,那可能会忽略巨灾风险债券的一些重要特征,或认为巨灾风险债券存在某些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征。例如,某投资者将巨灾风险债券看做是传统的固定收入金融工具的一种。

对传统债券而言,在票据到期时如果投资者所得款低于票面价值,就表明票据发行者的金融状况很差,不能够完全返还本金。而对巨灾风险债券来说,低于票面价值返还本金则意味着发生了合同内注明的灾难事故,巨灾风险债券的持有人替发行商分摊了一部分赔付损失责任,此时发行公司的金融状况非但没有出现财务危机,甚至还得到了加强。

由此可见,如果不付出相当的交易费用,投资者就不会明白这种债券的特性,并可能做出错误的选择。这种失误也算作是在巨灾风险债券市场学习所支出的教育费用。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投资者对巨灾风险债券的学习支出费用将会随日益增加的相关知识积累而递减。考虑到巨灾风险债券市场的日趋成熟,新证券的日益普及,发行商给予投资者的这种教育成本补贴额也将会慢慢降低直至最终完全取消。所以,有不少研究者都认为巨灾债券与传统债券的溢价差距终会有慢慢缩小的趋势。

(三)模糊厌恶(ambiguity aversion)

ellsberg (1961)认为,人们在不确定性出现中的自发行为不仅仅依赖于问题事件可察觉的概率,也取决于它的模糊程度。人们在熟悉和不熟悉的事情之间往往更愿意选择熟悉的事情而回避相对不熟悉的。

kunreuther等人(1995)对保险及再保险行业的研究证实,在损失发生概率的不确定及损失大小不确定的情况下,投保人将被要求支付一笔更高的保费。这就表现了人们对模糊情况的厌恶情绪。这种倾向同样存在于巨灾风险债券市场中投资者的行为中。巨灾发生本身就充满不确定性,而由于技术等原因,巨灾风险预测建模的可信度目前也尚不能让人完全信服。早期巨灾风险债券的损失依赖于发行公司自己估计的损失量,真实的具体损失情况投资者并不能弄得很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将所购债券与模糊风险、不对称信息捆绑在一起,投资者自然会要求得到更高的回报。

fox 和tversky (1995)的很多实验都表明,当人们比较两件熟悉度不同的事物时,对比会让较不熟悉的事物吸引力小一些或是让较熟悉的事物更易令人接受一些。这种现象被定义为“相对无知”假设。巨灾风险债券市场中的投资者表现出了这种行为特征。

即便市场上能够获得关于巨灾风险债券更多的有利信息,投资者可能还是会觉得他们对于保险、巨灾及巨灾风险债券的知识都是有限的,而他们对于高收益债券的知识却是专家级的、经过检验的。这种认识可能称为“绝对有限认知”。

另一方面,即使投资者通过各种途径能够获得甚至掌握了巨灾风险债券的有关信息,他们也可能认为,保险公司比他们拥有更多关于巨灾风险债券的知识和更好的掌控能力。这可以称为“相对有限认知”。不论是“绝对有限认知”还是“相对有限认知”,都会使投资者要求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至于巨灾风险债券定价受人们的“绝对有限认知”和“相对有限认知”分别引起的溢价影响程度各是多少很难区分。

不过,“绝对有限认知”会随着保险、巨灾知识的普及和巨灾风险债券市场的成熟而减少甚至完全消除,而“相对有限认知”即使能够减少却不能完全消除。所以,“相对有限认知”引起的溢价将会一直存在。

(四)羊群行为(herd behavior)

bantwal和kunreuther(2000)还指出,巨灾风险债券的高溢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群体信念下产生认知系统偏差,导致投资者行为羊群效应的结果。巨灾风险债券市场中投资者羊群行为产生的原因并不复杂。新兴的巨灾债券市场在信息披露方面还存在一定缺陷,技术方面的发展也还不完备。信息不对称使机构投资者(即经理人)掌握的交易信息处于残缺状态,他们的理性选择就是观察别人的投资行为并模仿,看大众的潮流而动,从而产生羊群行为。具体来看,主要包括机构内和机构间两个方面:

在投资机构内部,出于保持群体凝聚力的目的考虑,决策方面的相关人员有时会觉得人际关系的维持远比固执己见重要。当决策群体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维持机构内部的人际关系时,机构中就可能产生从众的倾向。经理人个体间的差异和不同的观点会被暂时性地掩盖,从而决策不能按照理性的方法和程序来进行。

因此,由于各经理人对巨灾风险债券的认识程度不同,通常在还没有找到最优的方案或还没有充分地评价各种解决方案的利弊之前决策人员之间就达成了一致,这样便可能产生抵制对巨灾风险债券投资的决策。

russo和schoemaker(1989),staw(1997)研究表明,在未来结果值得斟酌的时候,群体决策加大了管理者的行为偏差,从而群体比个人更容易在不确定性情况下做出风险决策。scharfstein和stein(1990)认为当经理人的投资决策影响其名誉时,经理人会有从众的倾向。投资经理也惧怕因投资于一个“不可思议”资产赔钱而影响他们的名声。与投资于传统高收益债券不同,将资金投入巨灾债券可能会立即消失且预警很少。虽然,这种意外出现的概率很低,但大额损失的潜在性仍会让投资者担心不已。

所以,“聪明”的经理人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便会把自己机构的决策与其他机构的决定内容挂靠,而不是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进行独立的理性决策。这样,机构跟着选择投资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会与其他机构的结果相同,经理人的名誉也就不会有所损失了。

综上所述,从众倾向的存在使得机构投资者放弃自己的理性分析,在信息的收集、加工、筛选方面产生“搭便车”的心理,依照别人的行动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从而导致现实巨灾风险债券市场中投资者跟风买卖相同决策的羊群现象。

(五)其他行为因素

由于巨灾风险债券的复杂性,投资者们对其定价内幕并不熟悉,故他们在面对此类投资工具时的心境也很复杂。除了本文前面所分析的几种行为因素外,巨灾风险债券的高溢价形成可能还受到了投资者后悔厌恶、锚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家认为后悔对于投资者来说,是一种除了损失以外还自认为必须要负责的感受,所以后悔带来的痛苦较由错误造成损失所带来的痛苦还要大,即“后悔厌恶”。在金融市场中,即使是同样的决策结果,如果某种决策方式可以减少投资者的后悔心理,对投资者而言,这种方式就是优于其他决策方式的。

于是,为了避免决策失误带来的后悔痛苦,投资者往往采取推卸责任的方式。比如,“随大流”,仿效多数投资者的行为进行投资(如从众倾向),等等。损失和后悔厌恶表明,在面对不同情况时,人们的风险偏好发生了改变。

而受认知过程的“锚定”心理影响,人们很难改变自己原有的信念和认识。特别是职业的投资经理人以及证券分析师们由于对证券市场有很深的研究,对巨灾债券的认识可能还“锚定”在对传统企业债券或股票的认识上,并以此为基准形成预期判断而忽视充分调整,从而对新信息反应不足,认识不到巨灾债券的新特点,这同样也会影响投资者的积极性。

另外,投资机构的制度安排同样也会妨碍投资经理投资于巨灾债券的能力和欲望的决策。rode,fischhoff和fischbeck(1999)就指出:“很多投资经理被限制购买(债券和股票)那两类以外的证券”。这些限制通过投资机构有限的关系虽然有助于减少市场低迷和流动,但也阻碍了投资资金进入巨灾债券市场。

四、结束语

巨灾风险债券的高溢价让发行公司背负了沉重的交易负担,而投资者却依然不为所动。如何有效地提高这种债券的吸引力?弄清楚高溢价的成因及合理性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研究发现,行为金融学能对传统分析方法未解释清楚的部分做了较好补充。当然,心理因素对巨灾风险债券造成的影响相当复杂,并不仅限于以上讨论的几种情况。我们相信,投资者的心理因素是造成巨灾风险债券溢价之谜的关键因素,想要更好地解释这一现象,有赖于对投资者的心理特别是巨灾风险债券投资者的心理和投资决策模式做进一步认识。而这些认识不仅是对国际巨灾风险债券市场中的溢价现象进行合理解释的重要依据,也将为我国科学地发行巨灾风险债券提供可行思路。

参考文献:

[1]richard r.anderson, fouad bendimerad:analyzing insurance-linked securities.fixed income research.october,1998

[2]vivek j.bantwal,howard c.kunreuther:a cat bond premium puzzle?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financial markets.2000,vol 1,no 1,76-91

[3]david miller,ph.d.:uncertainty in hurricane risk modeling and implications for securitization

[4]patricia grossi, howard kuneruther:new catastrophe models for hard times.contingencies,2006,mar/a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