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小学数学教研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3 15:08:26

小学数学教研论文

小学数学教研论文范文1

什么是智力?一般说来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对事物进行分析与综合,并据此作出适当反应,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心理能力,集中表现在反映客观事物深刻、正确、完全的程度上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速度和质量上,表现为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用通俗的话说,智力就是“智慧”、“聪明才智”,反映在一个人独立获得知识、驾驶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二、发展学生智力的意义

为什么现在要强调发展学生的智力呢?

教学方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的。建国以来,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最初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强调概念教学,要求讲深讲透;1962年左右提出加强“双基”教学,由前一段教学实践证明,单单重视基础知识教学还不够,还必须加强基本技能训练,这样才能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才能在实际中应用;近年来又提出抓好“双基”、“发展智力”教学,这是由,于随着文化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仅仅抓“双基”又不够了,必须在抓“双基”的同时,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聪明才智。

当前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关于发展学生智力教学的重要性。

l.发展学生的智力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是我国实现“四化”的需要。

当前,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上的新发现和技术上的新工艺不断涌现。据有关资料统计,仅十年来科学技术的新发现、新发明,就比过去两千年的总和还要多。而且每隔七年至十年,人类的知识总量就要翻一番。国际上把这种趋势称之为“知识爆炸”。一个人在学生时代,即使十分刻苦,也不能完全掌握将来从事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当他工作一段时间以后,科学技术又向前发展了。对付这种“知识爆炸”的挑战,最好的办法就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自己去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现在的青少年,是我国实现“四化”的主力军。各条战线都需要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生产能手和技术革新闯将,需要大批攀登世界科学技术高峰的的科学家。因此,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程度和较高的智力发展水平。

2.发展学生智力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发展智力必须从青少年抓起,耽误了这个时期,后来再抓就困难了。因为,青少年时期是发展智力的黄金时代。他们的智力发展,对人的一生有着决定的意义。俗话说:“从小看一半”。儿童可塑性大,模仿能力强,但各种习惯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如果我们不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形成思维呆板、惰于思考的习惯后,将影响他们的一生,这才是真正的“误人子弟”。

数学是科学性、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科学,学习小学数学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有人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习题是思维的磨刀石”是很有道理的。因此,小学教师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是肩负重任的。

3.发展学生智力,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从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来看,部分学校的教学方法比较落后,采取加班加点,题海战术,教学形式机械呆板,学生只会套公式套类型,不能举一反三。这种教学方法带来的后果是学生的负担过重,影响健康;书面考试成绩有所提高,但知识学的不活。要解决既减轻负担又提高质量的矛盾,重要的出路是改革教学方法。在加强“双基”的同时,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也就有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交给学生。只有这样做,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三、正确处理好两种关系

1、加强“双基”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

有些老师认为要发展学生智力,就要多做难题、思考题,把小学数学中的基本训练当作是“多余重复”,可以弃之不用。这种理解是片面的。

如果抓了“智力”,丢了“双基”,就会使“智力”成为无本之木。我们不能“提倡一个,否定一个”,左右摇摆。从某些国家的中小数学现代化运动的经验和教训来看,如果只重视培养数学思想和发展智力,而削弱“双基教学”,也会使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水准下降。有时竞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知道3×7=7×3却不知3×7等于多少,要按电子计算器才知道。这个教训必须引以为戒。

我们应该认识“双基教学”与“发展智力”的辩证关系。“双基”是智力的构成因素之一,离开了“双基”,搞发展智力是空中楼阁;反过来智力发展了,又能更好地促进掌握和运用“双基”。所以“必须加强‘双基’教学,重视发展学生智力”的提法是正确的,符合《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提出的“长知识,长智慧”的要求。

现在问题并不在于要不要“双基”,而在于用什么办法搞“双基”。以前,我们曾采用以先生说、学生听为主要方式的传统教学方法,结果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机械演算。现在,我们要改变满堂灌、课后练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引导学生自学,自己去发现数学的法则和规律,教师要自觉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自学能力。这样就能在掌握“双基”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打个比方说,同样都要吃饭,一个是由教师做好喂给学生吃,一个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自己动手烧饭吃。那么,显然地,一旦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前者只好俄着,或者从头摸索如何烧饭;而后者则不会有挨饿之虞。

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用启发式教学。在采用启发式教学方面,许多教师已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应该在新的要求下,认真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找出哪些是好的,哪些是需要改进的,同时要大胆试验,不断创造新经验。发展智力的教学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把发展学生的学习智力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中。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前提条件。

2、培养学生的兴趣与智力发展的关系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根据儿童智力发展的规律决定的。学生智力的发展,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学生自己多想多做。俗话说:“多想出智慧”、“实践出真知”这是科学的真理。教师是无法代替学生思考的。学生对学习数学有了兴趣,才能产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主动性和积极性,才会多想多做,才会积极思考,去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从“肯于思考”到“善于思考”是学生的智力不断发展和提高的过程。但是学生兴趣的培养,在初期阶段,很大程度上靠老师的教学态度。靠老师热爱数学事业,能以饱满热情的情绪从事教学工作的精神感染学生e小学生喜欢学习那一门课,往往是与他喜欢和尊敬这门课的老师联系在一起的。过去有些数学教师讲课枯燥乏味,学生兴致索然,教师无精打采,学生昏昏欲睡;有些教师凶得怕人,学生见到他,就象老鼠见到猫一样,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不可能对你教的课产生强烈的兴趣。

当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通过一两次教育就能解决的,而是要长期地多方面做工作。根据先进教师的经验,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教师讲课力求生动有趣。

(2).教学方法丰富多样,避免老一套。

(3).多表扬,少批评;特别是对差生要热情鼓励他们进步,有了一点成绩就要加以肯定。

(4).使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进步。

(5).鼓励学生提问题,有了问题允许大家发表意见。

(6).要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

(7).适当运用数学游戏。

“兴趣”与“智力发展”是会相互促进的。它们的关系是:有了兴趣一>肯于思考一>智力发展一>成绩提高一>兴趣更浓一>更加积极思考……这样就会使兴趣越来越浓,智力发展越来越高。

四、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

(一)在口算训练中发展学生的智力

在口算基本训练中要防止死记硬背,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利用意义识记、熟记口诀。例如,有一个一年级学生很快就熟记了20以内进位加法表,他并没有去熟读全部加法表,而是先记住“对子数”(如6十6=12、7十7=14、8十8=16、9十9=18)然后根据推理方法推出其它加法表,如7十8=?先想7十7=14,因为7十8比7十7多1,所以7十8=15,又如6十8=?先想6十6=12,因为6十8比6十6多2,所以6十8=14,这样就在熟记加法表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又因为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大大缩短熟记口决的时间,提高了练习效率。从这里可以看“双基”与“智力”两者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

为了在口算基本训练中避免不必要的单调重复,可以设计多种的练习形式,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如:

1.填数字。

(1)5×()=30

(2)5×()十10=50

(3)6×()十()=50

(4)()×()一()=50

这组题目由易到难排列。这种练习能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例如(4)题,第一步乘法的积必须超过50,算式才能成立。

2.填运算符号。

(1)5()5()5=20

(2)30()5()2=3

(3)4()7十6()7=70

对这类题,学生必须弄清等号两边的数目关系,才能正确选择运算符号。

3.填等号与不等号。

(1)5×7十10()5×7十8

(2)24×5一15()24×5—20

(3)24×4×2()12×8×2

这种练习,不必先算出结果,只要根据和、差、积、商变化的规律,直接填写等号或不等号。

4.根据上题结果,口算下题。

(1)5786十2465=8251

5786十2467=()

(2)345×320=110400

345×321=()

(3)248×36十4=2232

248×18十2=()

以上各题中的下式直接用口算是有困难的。学生先要对上下两式进行比较,然后根据数学规律,算出下题的结果,如(2)题结果是:110400十345=110745

5.速算。

速算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是对学生进行智力训练的一种较好的形式,计算过程中要学生熟练地运用各种运算定律和计算法则。

(1)24十24十23十24十24=

先看成24×10再折半得120再减去l,结果等于119。

(2)25×5×24=

可看成25×4×6×5=3000

(3)125×3.125十125×4.875=

可看成125×(3.125十4.875)=125×8=1000

(4)16十18十20十22十24=

可看成20×5=100

6.口答应用题。

口答应用题也可列入口算基本训练,使学生既练习了四则计算,又能熟练掌握数量关系,发展思维能力。如:

(1)修路队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5千米,还要修25千米才完成,这条公路长多少千米?

(2)生产队修水渠,原计划28天完成,结果提前9天完成,实际修了多少天?

(3)一段布剪去5米,剩下的是剪去的3倍,这段布一共有多少米?

(4)一桶煤油连捅重12千克,用去煤油一半后,连桶带重7千克,原有煤油多少千克?

总之,口算基本训练要注意变化练习形式,防止单调乏味,机械记忆,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这样能在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

(二)在新授知识中发展学生的智力

新授知识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一环,也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环节。新授知识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讲解要生动有趣,善于提出思考性问题,充分运用直观教具,注意边讲边练。这些做法都能发展学生智力,我们应该继续运用。

例如“发现法教学”就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

发现法教学又称问题教学法。这种发现教学法是适应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需要,而在教学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这种教学法的一般过程是:a.提出问题,b.让学生根据教科书或教师提供的材料自己学习和体验,c.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解决问题,自己发现数学的法则和规律。这里举个课堂实例说明一下:

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时:

课前,每个学生用厚纸,预先做好30块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课上,先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练习纸,上面印有各种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图形。教师引导学生用l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一块一块地摆,直接度量练习纸上各种长方形图形的面积。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一块一块摆固然能测量长方形的面积,但是太麻烦了,而且图形大了,如操场、教室、田地等,我们能一块一块地去摆吧,能不能想出另外的办法呢?”问题提出后,少数优秀生立即举手,这时不要他们急于回答,要求大家先认真阅读教科书,然后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测量长方形面积只要量长方形的长和宽就知道了。

师:为什么呢?

学生:因为一个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它的长和宽所含的厘米数的乘积。

师:能不能写出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公式呢?

生: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又例如教学三步复合应用题时:

例题是:“开挖一条水渠长500米,每天挖50米,挖了4天,余下的要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教学时,教师先不直接讲解这道题目,而是引导学生先回答如下几道题目:(1)开挖一条水渠长500米,已经挖了200米,还剩多少米?(2)每天挖50米,挖了4天,一共挖了多少米?(3)开挖一条水渠长500米,每天挖50米,已经挖了4天,余下多少米?(4)开挖一条水渠,剩下300米,计划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把这四道题目同例题比较,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这道例题的解题方法。这个办法好比教师做好铺路架桥的工作,由学生自己走到目的地。

发现教学法是国外兴起的,从国外的资料来看,他们在运用此法时,有忽视教师主导作用和教科书作用的倾向,我们运用时必须注意这个问题。要做到:

1.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观察、探讨、尝试。教师只有不断摆出“问题”,学生才能去“思考”,没有“问题”,当然无从思考。学生初步“发现”结论后,都是仍要系统地归纳小结,以便使学生掌握系统知识。

运用发现法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设计问题,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过难过易,都会使学生失去发现的兴趣,其次,教师必须给学生创造解决问题的情境,同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利时机,将学生的思维能力推进一步;所“发现”的数学结论,必须是学生自己经过一番努力亲自获得的,而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

2.要充分发挥教科书的作用。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能叫学生盲目去思考,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从教科书上自己去“发现”结论。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自学能力。

3.要面向中下水平的学生,不能急于求成,满足于优秀生的“发现”,应该帮助中下水平的学生去“发现”。

4.要充分注意直观教学,让学生根据教具或图形进行观察分析,多动脑,多动手,以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5.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能发现问题也是积极思维的结果。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允许学生提问,不要怕“乱套”。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有了问题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引进更广阔的领域,从中培养他们质疑的能力。当然,运用发现法进行教学,远不象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为主,按照教师预计的程度,一步一步往前走。现在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结论就可能是多样的,课堂的气氛,随着问题的出现,也会有波动,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面要宽,方法要灵活,思维要敏捷,既不要怕“乱套”,又能按预计目的,掌握教学进程。

6.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发现教学法仅是其中的一种;当然不可能堂堂应用,应该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应用。

(三)在课堂练习中发展学生的智力

一堂课应该留有充裕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练习。目前数学课存在一个普遍问题:课内教师讲的多,学生练的少,课堂练习变成了课外练习,把学生的课外休息和游戏时间剥夺了。学生课外作业负担重,既影响了健康,又影响了学习效果。学生忙于赶作业,还谈得上发展智力吗?因此,课堂练习首先要保证在课内完成,使学生能够安心地在教室里认真思考,认真做作业。

练习不能单纯追求数量,要讲究质量。避免青一色的单调练习,今天教加法应用题,练习的全是加法;明天教两步应用题,练习的全是两步应用题。这样练习,看上去练得很多,其实对发展学生智力不利,反而思维僵化。选编练习题要“练新带旧”“新旧搭配”。特别要把容易混淆的概念编排一起练习。教科书中大都是巩固新知识的练习题,新旧知识综合在一起的练习比较少,教师要注意补充。

课堂练习要提高练习效率,要有重点,练习的时间要花费在刀口上。例如,小数乘法的难点是小数点处理问题,练习题目可以做如下的安排:

a.3.57×8.4=299883.57×0.84=299883.57×8.4=299883.57×0.084=29988

b.907.2÷25.2=36907.2÷2.52=369.072÷25.2=369.072÷0.252=36

只要求学生在积或商中点上小数点,学生就不必把时间花费在已经学过的非常冗长的多位数乘除法计算上。

应用题也可以专门做审题练习,只要求列式或讲出解题步骤,不必一一计算。使学生把时间用在思考问题上,而不是花费在单调的不必要的重复上。

为了发展学生智力,可以设计多种练习形式。例如:

1.判断下面各题的对错。对的在括号里写“√”错的写“×”。

(1)0是最小的自然数。()

(2)圆周率“兀”的值比3.14大()

(3)0.503大于0.50。()

(4)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小数值不变。()

2.多条件或少条件的应用题。

(1)某饲养场有公鸡10只,母鸡20只,一共生了300个蛋。平均每只鸡生多少个蛋?

(这道题是多条件的,“公鸡10只”是多余的,可是很多学生都算成:300÷(10十20)=300÷30=10(个)公鸡也生蛋了。)

(2)农具厂一月份生产脱粒机30台,二月份生产40台。二月份和三月份一共生产多少台?

(这道题是少条件的,缺少三月份的生产数)

这类题并不是难题,但要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才能正确解答。

3.“一题多练”和“一题多解”。

(1)有煤60吨,每天烧4吨,可烧多少天?

(2)有一批煤每天烧4吨,可烧15天,这批煤有多少吨?

(3)有一批煤计划每天烧4吨,可烧15天。改进烧煤技术后,每天烧煤3吨,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

(4)有一批煤计划每天烧4吨,可烧15天。改进烧煤技术后,每天烧煤可节约1吨,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

(5)有一批煤计划每天烧4吨,可烧15天。改进烧煤技术后,每天烧煤可节约1吨,实际比原计划多烧几天?

学生通过对这组题目的分析比较,从而掌握复合应用题的来龙去脉,第(5)题虽然难些,但有前面四题“铺路架桥”,就能顺藤摸瓜迎刃而解了。这样编排练习就能符合既长知识,又长智慧的要求。

练习中要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可把几种解法都写出来。例如:“书店里有3个小朋友来买书,每本0.12元,3个小朗友各买了2本同样的书,一共付了多少元?”这道应用题有的学生能想出四种解法:

(1)2×3=6(本)0。12×6=0.72(元)

(2)0。12×2=0.24(元)0。24×3=0.72(元)

(3)O.12×2×3=0.72(元)

(4)0.12×3=0。36(元)0.36×2=0.72(元)

又如:“一列火车3小时行150千米,从甲站到乙站有360千米。需要行几小的?如果速度提高20%需要几小时?

对这道应用题的第二个问题,一个五年级学生能从以下角度来思考:

用算术解:360÷[(150÷3)×(1十20%)]

用方程解:150÷3×(1十20%)X=360360÷X=150÷3×(1十20%)

用比例解:3:X=150×(1十20%):360

练习“一题多解”把应用题的三种解法(用算术解、用方程解、用比例解)都串连起来了,使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就能充分动员学生的知识储备,灵活地去解决问题,并能使知识融会贯通。这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高一级数学是极有好处的。

学生列出几种解法以后、要引导他们讲出道理,并且让他们充分发表意见。例如有一道应用题:“桌子上有两堆糖,一维9粒,另一堆15粒,把这些糖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几粒?”

大部分同学的解法是(9十15)÷4=24÷4=6(粒)。有一个同学的解法很特别。如:9÷4=2……115十1=1616÷4=44十2=6讨论时同学们都说这个解法不好。教师让这个学生讲讲自己的理由。他说:“我认为这个解法没有什么不好,在具体分糖的时候,如果有两袋糖分给4个孩子,总是先拿出一袋来分,把余下的并在第二袋中再分。”教师肯定这个学生讲得有道理,于是启发问他,你的分法和大家的分法哪一种分得快一些呢?算起来简便一些呢?这样经过讨论,活跃了思想,开拓了思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课堂练习最好能做到当堂处理作业,使学生当堂就知道练习结果:哪几道题做对了,哪几道做错了。根据教育心理学研究,这样做,学生进步较快。做对的有强化作用,做错的有分化作用,并能及时得到订正。

总之,练习不能单纯追求数量.搞题海战术,应该讲究质量,提高练习效率,防止单调重复,搞无效劳动。

(四)在课外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智力

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以后,学生课外作业负担减轻了,就有可能开展数学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既能巩固、加深和扩大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促进智力的发展。而现在课堂所涉及的数学内容,是古往今来人类对空间、时间认识的结晶,是经典的知识。传统的课堂教育对开发学生的智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是以普及性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完成智力开发的全部任务,因而需要开展数学课外活动来补充。充分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联想类比能力,构造模型能力,利用信息能力,决策反应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值处理能力等,大部分都是与数学教育有关的。

小学数学教研论文范文2

“适应”,广义地说,是教学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适应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必须适应人类思维发展的目前状况;狭义地说,就是教和学要相互适应,教师和学生要相互适应,教法和学法及教材要相互适应。

“适应”不是目的。“适应”的目的是为了“转化”,是为了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智力上,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实现“由低到高、由差到好、由弱到强”的转化,从而获得适应二十一世纪要求的、符合党的教育方针的有效发展。

近年来,在运用“适应和转化”这一教学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进行教学改革方面,我们有以下几点心得摘要:

一、课堂教学结构必须和教材特征和学生实际相适应

课堂教学结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等要素间相互关系和联系的表现形式。其经常从教学环节上表现出来,所以课堂教学结构又称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需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就要精心布置教学环节并优化各个教学环节的组合。此中最重要的依据就是教材特征和学生实际。即课堂教学结构必须和教材特征和学生实际相适应。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有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基本知识,有计算、应用题和几何初步知识。不同的教材内容要求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例如概念教学,必须按照“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深化——概念的巩固——概念的应用”这一递进的步骤设计课堂教学结构,而应用题教学,则必须按照“审清题意——明确数量关系——列式计算——检验和写答”的进程设计课堂教学结构。

另外,课堂教学结构还必须和学生实际相适应,绝不能抓了教材,忘了学生。

例如学生的学业基础好,自学能力强,可放手让学生自学新知,通过独立思索和课堂讨论、自练互批等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反之,就要加强点拨讲解、示范指导的比重,实行多搀多扶、小步迈进的教学。

课堂教学结构和教材特征和学生实际相“适应”,着眼点是使教材结构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为了“转化”必须“适应”。

二、认知程序必须和学生的思维规律相适应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熟悉活动总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展开的。精心设计认知程序是优化教学过程的核心。设计认知程序的依据是把握学生的思维规律,使认知程序和学生的思维规律相适应。

课堂教学新知识,学生的思维活动一般是沿着“复习旧知——直观感知——形成表象——抽象概括——消化巩固——具体运用”的规律向前推进的。认知程序的编排只有和此相适应,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设计的程序可有以下七步摘要:1.旧知铺垫。复习面积、面积单位,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长方形;2.拼拼摆摆。?用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摆成3x1、3x2、4x3平方厘米的长方形;3.看看想想。?每排摆几个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一共摆几排?和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

4.看图,脑子里摆图形。想摘要:长和宽和面积有什么关系?先摆长方形长4厘米,宽2厘米,面积是多少?再想像摘要:长摆6个1平方厘米的学具,宽摆4排,面积是多少?

5.大胆设想。长8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面积可能是多少?验证之后得出结论摘要:长方形的面积=长×宽;6.课内练习。内容分三个层次;7.课堂小结。

这七步认知程序,充分反映了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非凡是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建立表象和运用表象进行形象思维,很自然地过渡到抽象思维一环,这是教学和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相适应的结果。

三、教学方法必须和学生需求相适应

由于先天素质、教育影响和个人主观努力的不同,同班级的学生在学业基储学习能力和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这种有差异的学生在学习上的需求是不尽相同的。学生学习需求上的差异性要求教师实行有差异的教学,以适应各类学生学习上的实际需求,促使各类学生获得最优的发展和提高。

由于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相适应,调动了各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业成绩普遍上升,学习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这是“适应”促“转化”的见证。

四、学注指导必须和学生学法水平相适应

小学数学教研论文范文3

关键词:数学差生原因教育转化措施

有人曾说:如果孩子天生就是优生,那教育还有什么功能?又谈什么基础的素质教育呢?是否能有效地转化“差生”,是学校实现素质教育重要的环节。我从事教学工作十几年了,在教学过程中,每届都碰到了一定数量的数学学习上的差生。怎样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是我们每个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和认真研究的问题。在这方面我摸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本文试分析小学阶段“差生”的原因,探求转化“差生”的几点教育教学措施,为提高整体素质服务。

一、小学数学差生的形成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源复杂,差异悬殊。每个学期,我们学校中总要转入一些学生,每个班级中总有一些差生。如今语、数、英三门功课压在学生身上,担子还是比较重的,而无形的竞争(还是比较激烈的;

2、兴趣不浓,积极性低。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抽象性的学科。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使差生在学习数学的许多方面发生障碍,再加上学习数学本身是枯燥的,或由于自身的智力问题,因而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若无其事。解题过程没有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漫不经心;

3、学法不当,缺乏信心。古人云:给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说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差生在这方面就是缺乏好的学习方法,有的差生很努力,但就是不得法,只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会触类旁通。再者,上课听课效率不高,重难点抓不住,别人一听就懂的事情,差生就是弄不明白。久而久之,缺乏学习的信心;

4、贪玩好动,自控力差。一般来说,差生比较贪玩、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能力差,这是由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如数学作业没有完成,就和别人一起在玩了,当天的没学明白,以后又学了新的知识。于是,没明白的越积越多,终于停滞不前,数学不像语文,数学是前后有联系的,是系统学习的,不进则退。因此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对差生引导和督促;

5、复习预习,遇难不究。差生往往表现在缺乏有效的复习和预习,甚至不复习和预习。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再好的记性,再好的脑子也需要勤操练。预习时遇到一点难题就不想探究,不把问题列举出来,打些小问号,做些小笔记,总有一种依赖教师的想法,怕吃苦,怕动脑。长此以往,形不成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往往对以后的学习处于被动的地步;

6、师生情感,不够融洽。差生一般来说不受教师们的欢迎,主要受考试,竞争等影响,认为拖后腿,导致教师上课不再让差生发言,有时甚至发生言语、动作的冲撞等情况。因此差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认为教师你看不起我,你的数学课上得再生动,再好,我也不听,这主要师生关系不够融洽所致;

7、家庭教育,重视不足。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姆认为:造成学生学习差异的主要因素不在于遗传或智力,而在于家庭和学校环境不同。是的,学生学习不良,不仅有智能迟滞,还有生理、心理等内在因素,更有造成身心变化的外界因素(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面的影响。如有可能是家庭的原因,父母迷于、父母离异、家境困难、重视不够漠不关心等;总之,在他们的身上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学,而后放弃,为了要应付考试,只得背着沉重的包袱,硬着头皮去学,其实哪里听得进去,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作业拖拉。正是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严重地影响着差生的智力发展,阻碍了差生学习上的点滴进步。

二、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对差生要用辨证的观点来看待

1、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差生。应该说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差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而看不到优点,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有碍学生进步。有一位伟人说过:人来到世界,他总有一样生存的本领,我们要看到他的“闪光点”。

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我们教师应当看到:差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应相信他的明天会比今天好。大量事实说明:今天的“尖子”明天不一定就是“尖子”,今天的差生,不一定明天还是差生,更何况所谓“优生”与“差生”的评判标准本身就有局限性和片面性。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很多。

三、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转化差生的一些措施

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为了提高数学教学重量,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培养差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差生对抽象的东西比较难于理解。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能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达到声形兼备的特点,带给学生良好的多种感官刺激,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获得内心喜悦和享受,也使得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思维更为活跃。

2、融洽师生情感,提升差生信任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才能的基础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或男女青年。”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差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要爱学生,尤其要爱差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他们的信任。

3、真诚以理相待,消除差生自卑感。合理的、理想的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交往表现在师生心灵上、情感上的融洽,这种心灵的交往可促使师生产生相互感知、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吸引的互动效益。如果老师赞许的目光频频投向优秀的学生,对差生则冷眼相待。稍有过失,则加以训斥,得不到理解、尊重、自身价值得不到表现,使他们在心理上自觉低人一等,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他们自我贬低、自暴自弃,产生一种强烈的自卑感。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小学生心理还是很不成熟的,比较容易走极端,在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往往以破罐子破摔的行为进行报复。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你越是逼迫他学习,他越是有反感,学习成绩会越来越差。因此,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必须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和他们谈话,以理相处,以平等、尊重、信任、友好、关怀的态度对待他们,在合适的时机和他们谈谈心,和他们交朋友,满足他们心理需求,消除他们的自卑感。

4、借助集体力量,潜移默化获感染。马卡连柯认为:教师在集体

小学数学教研论文范文4

[关键词]数学教师;课题研究;理论诉求

一、引言

课题一般理解为研究或解决的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问题。课题研究就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诊断、分析、解决从而发现其规律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师所进行的课题研究主要是针对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而进行的一系列研究。[1]笔者在参与小学数学教师“国培”项目中,承担的主要任务是小学数学教师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与小学数学教师一起,就如何选题、如何研究等问题展开深度研讨。在最近一期的培训中,参与了课题研究的结题汇报工作,在汇报中,一线数学教师普遍感到困惑与乏力的是理论水平不高:说理上不透彻、分析上不到位、对策上不科学。渴望理论回归去眷顾现实,理论的期盼几乎成为一线数学教师做课题研究的心声。那么,小学数学教师做课题为什么对理论的诉求如此强烈?在课题研究中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理论?以及如何获取并应用理论于课题研究中?本文对此展开讨论,以期探究课题研究中的理论问题。

二、课题研究为什么需要理论

近期笔者参与了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的111项结题汇报,并对结题报告进行了文本分析,发现在课题研究的反思、困难与问题中有95%的教师认为是“理论功底浅薄,经验不足、认识水平不高,故在课题开展、问题分析、对策探索等方面缺乏理论支撑,说理不透彻;加之没有课题研究的经历,不善于积累经验,收集整理资料不科学,所以研究深度不够,指导性不强、可推广性不高”。从中反映出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对理论的期盼,一线数学教师之所以在课题研究中对理论诉求如此强烈,有其合理性、现实性、必要性。1.诉求理论的合理性课题研究是教师对教育教学中碰到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的过程,一般的程序与思路是:“选择研究问题——梳理研究现状——采用合理方法——透视问题症状——分析问题缘由——探索解决对策”,在此过程中,诉求理论就有其合理性。首先,要对所选择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然后采用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进行症状透视和原因分析,其中用到文献法、调查法等,就是对此问题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类分类,理析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路径,为研究者进行研究寻找一个视角,启发其有效地开展研究,那么前期研究中的理论基础、分析因果关系的工具等就成为课题研究的理论因子;其次,在选择研究对象、工具与方法的过程中也需要理论的支撑,如在众多的样本中如何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选择什么样的研究工具对得出的数据、案例进行分析处理等,就需要数学理论、教育理论、方法理论,以确保研究的结果具有普适性;最后,要对研究结果析出、分析、提出改进的对策建议等同样需要哲学理论、教学理论、信息理论等。2.诉求理论的现实性一线小学数学教师进行课题研究,主要是对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棘手问题进行深度分析的过程,是一线小学数学教师提升认知能力、拓展教学路径、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的过程,是站在数学学科发展前沿讲究学理、追求教学进步、运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以及一定的研究程序,对数学教育现象与事实进行解释、预测和控制的过程。正如教师在结题汇报中所阐述的,进行课题研究使教师更好地分析了教学现状、端正了教学信念、检测了教学得失,从而更有力量地从事教学工作,因此通过课题研究,教师强烈感受到理论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强烈感受到要有效地进行课题研究就必须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特别是数学理论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等。3.诉求理论的必要性由于一线数学教师选择的课题主要是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是想通过研究探查原因,寻找对策。所以进行研究时会自觉不自觉地问为什么?也就是说,总是不断地寻找依据,给出说法,不可回避地要面对理论,因为理论能够正确反映世界中事物的性质、关系和规律,蕴藏着主观认识与客观规律相符合的原理。如有的教师在研究数学错例资源利用时讲到,研究中课题组成员的整体能力与素质不是太高,理论素养相对薄弱,对课题的理论构建能力显得不足,混合运算的错例分析不透彻,分类不够详细;加之繁重的事务、课务,过程性资料收集不齐全、不详实,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较大,没有形成错例资源有效利用的科学方法,以后要继续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加大课题管理力度,规范课题研究流程,引领理论知识学习,定期举办课题研究交流、展示活动,及时总结成功的做法,交流、推广经验,发挥课题研究的示范辐射作用,以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课题研究需要怎样的理论

一般情形下,课题研究从环节的视角看,有如下三个关键环节:报课题、做课题、结课题;从过程的视角看,有如下三个阶段:有开头(框定研究问题)、有过程(描述实证研究)、有结尾(解释分析结果)。无论从环节还是过程审视,最为关键的要素是问题、方法、结果。这些环节或过程都有理论因子的存在:在确定研究问题方面,需要理论支撑;在选用方法方面,需要理论指导;在析出结果方面,需要理论分析。那么在课题研究中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理论?1.理论的内涵理论源于科学范式,科学范式是科学共同体遵守的信念体系,是科学共同体将事物的理解整合成的成熟理论。因此,理论的作用就是促进这个事实的集合,是可以允许对预测和解释进行推论的逻辑体系,也是建立与已知事实相符的最佳(最完整、最简洁、最具预测力)的知识体系。所以,理论可视为人们从实践推演和抽象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有关概念的定义、复杂问题分类、事物性质、逻辑推断、基本原则、科学原理和规律性等认知体系。[2]由于理论是人们认知体系的结晶体,可以用于理解、解释、分析、刻画、规范、预测一些现象,因此在课题研究中,嵌入理论的因子就不可或缺。2.理论的特质理论是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各种概念系统,理论思维是以概念系统为内容的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具有兼容性、容涵性、展开性、开放性。[3]因此,认知事物的运演就必须有理论思维,理论产生于实践,并用于指导实践,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积淀的结果。其基本属性是原理性,所派生出的基本特质有完备性和累积性、包容性和开放性、逻辑性和解释性、实践性和发展性。正是这些特质决定了理论在课题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3.课题研究需要的基本理论课题研究是一种艰苦的探索工作,是一线数学教师有意识地促使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极为重要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的过程,也是为数学教学变革寻找途径的过程。统计发现,一线数学教师研究的问题主要分布在作业问题、计算教学问题、课堂管理问题、习惯养成问题等方面,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融知识、实践、发展为一体,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与思考,需要理论模型的嵌入,在揭示假设、观念,探析行动、方法,检验路径、方式,反思过程、结果中都需要理论。小学数学教师的课题研究是实践取向的,是在改善实践的同时也促使实践者与研究者得到提高,其实质是由参与者自己承担自省性的探究过程。一般而言,人们进行研究的维度及理论特质[4]如表1所示。由于小学数学教师课题研究一般以行动研究为主,在行动研究中,教师所拥有的信仰、假设、经验、方法等众多要素融入其中并构成了一种解释的世界,这种解释的语言就是理论,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批判、反省、矫正、引导着我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由理论所建构的一套法则指导课题研究,每一位研究者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阐述理论的意义并应用理论,进而帮助我们解释感到迷惑的现象。因此,理论提供了可参考思考框架。那么在课题研究中,一线数学教师到底需要哪些理论呢?(1)数学与哲学理论数学与哲学理论是小学数学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基元理论。数学理论帮助一线教师深入理解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内容体系,如实数理论、微积分理论、代数理论、几何理论等对深入理解数学课程内容本质具有重要的价值。哲学理论为小学数学教师辩证分析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视角,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三大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事物的矛盾运动原理、认识的能动反映原理[5],对深度理解数学教育世界中存在的困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两大理论成为课题研究的基元理论,处于根基性地位。(2)教育与心理理论在课题研究中教育与心理理论是基础性理论。教育理论是通过一系列教育概念、教育判断或命题,借助一定的推理形式构成的关于教育问题、现象、事实的系统性的陈述体系,而心理理论则是关于知觉、情绪、愿望、信念、思维、能力等概念如何相互联系并实施组织建构的一种理论解释。由于这两种理论本质上超越于具体的事实和经验,具有广阔的解释力,用于课题研究中可以帮助一线教师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从感性与理性的角度进行问题的分析与探讨,这迫切需要一线教师学习和掌握,以便能在课题研究中对出现的现象、问题进行科学认知。特别是数学教育理论与数学学习心理理论,如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波利亚的解题理论、建构主义数学教育理论、双基数学教学理论[6]等在计算教学、有效教学等课题研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教学与学习理论教学与学习理论是课题研究中的工具性理论。教学与学习理论都经过萌芽、独立体系、科学发展阶段,教学理论是对教学的设计、组织、实施、评价所做的理论概述[7],学习理论则是描述或说明人类和动物学习的类型、过程,以及有效学习的条件,学习理论先后经历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等。[8]比如在研究教学策略、提问能力、听写习惯等方面,这些理论就相当重要。(4)信息与资源理论信息与资源理论是课题研究中的发展性理论。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方法、原理都可归之为信息理论,而用于数学教育体系中的一切资源的技术、方法、原理就是资源理论。有效地从事课题研究,信息与资源理论也是不可缺失的。课标指出,恰当合理使用数学课程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水平和教师从事数学活动的质量[9],可见课题研究中的信息与资源问题至关重要,运用其理论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研究。如有些教师在课题结题报告中所言,一线教师的理论匮乏是客观存在的,需要学习,但缺乏专家的引领和指导、缺乏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支持也使老师们开展课题研究很迷茫。可见信息与资源理论也是课题组成员需要加强的方面。

四、课题研究如何获取所需理论

课题研究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需要理论是基于研究的需求,小学数学教师从事课题研究必然产生理论需求,从而使其以积极的方式进行研究活动。那么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获取所需的理论呢?正确的方式就是学习与实践。1.在学习反思中获取理论并用之于课题研究理论的获取依赖于学习。有研究表明,学科思想方法、学科背景前沿两方面知识是影响研究能力大小的重要因子。[10]首先,要认真阅读、学习数学教育方面的论著,如张奠宙、郑毓信、李士琦、顾泠沅的数学教育著作,以提高其数学教育理论修养,这些著作对丰富数学教育素养,增进数学教育研究信心,提高课题研究水平具有很好的指导价值;其次,要认真阅读与课题相关的期刊文献,如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人大复印资料、各类教育教学、数学教育期刊等,很多学者对小学数学教育体系从哲学、文化、教育、心理等方面进行理论阐述,引领理论更新与观念变革,阅读这些论文可以开拓认识疆域、拓展研究思路、解释研究现象。理论静态地展现在文献中,需要学习与反思,无论是分析的理论,还是操作的理论,都需要一线教师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反思。在课题研究的反思中,大多数教师认为要加强理论学习,要引导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总结提升,不断充实课题组成员自身的理论功底,把握方向,朝着预定目标,以课堂为平台,有序地开展课题研究活动。2.在工作实践中品味理论并践行于课题研究理论是一种思想的发展,属于行而上的范畴。课题研究需要理论范式支撑,而这种范式在小学数学教师以往的学习与工作经历中并没有形成,造成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有方法缺失、对象迷茫、问题不清、自信缺乏、经验失灵的感觉。因此,需要在课题研究中结合工作实践形成理论思维,以使课题研究能够成为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的工作。首先,在融课题研究于工作实际中,不断品味理论的分析解释价值,大胆实践,做到知行统一,丰富研究理论体系。追溯一线数学教师做课题研究,一个明显的问题是阅读的文献偏少,如“开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校本课程的行动研究”“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策略研究”等课题中文献综述不足一页,相关文献阅读太少,归纳整理就不可能精细;还有一种现象是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做研究是突发性研究模式,不是持续性研究模式,因而课题研究时断时续,好的经验不能及时总结提炼,在实际工作中就不能及时运用研究成果于教学实践中,课题研究效率不高,为了避免类似情况发生,需要教师在工作中认真学习并运用理论,使课题研究具有创新特质。理论只有在实际应用中才能发挥其巨大作用,一线教师在“加强学具操作指导,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策略研究”的结题报告中指出,我们善于在课堂中实践,但把实践上升为理论感到很困难,有“做得很多但总结不出”的尴尬,希望能得到专家们的引领。又如在“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研究”的课题中提到缺少高层次理论专家指导,加之条件限制、主动性不够,使课题研究的理论成果与预期目标有一定的距离,其推广价值及影响不是很深远,理论创新力量显得比较薄弱。从中反映出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缺失理论与实践整合的意识与方法,而走理论与实践融合之路已成为课题研究中的重要举措,正确的方略就是及时大胆地运用理论于课题实践中,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对接,让课题研究更有力量。

五、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师从事课题研究是专业发展的必然诉求,也是理论提升与实践能力发展的必然诉求。做好课题研究除了析理教学历程、归纳教学经验、总结教学规律、反思教学得失、奉献教育智慧之外,还要不断地强化学习与应用理论意识。在课题的开展历程中,为了不断地谋划研究主题、深化研究内容、优化研究方法、拓展研究思路,需要在立足于课题研究主题的基础上,学习、掌握、应用理论,使理论的属性与功能在课题研究中不断彰显,以更好地服务于研究与教学。在具体开展课题研究中,一要处理好理论与研究的关系,在学理论、用理论、强化理论修养的过程中,总结分析教育现象,变革教学现实;二要处理好课题研究理论与学科建设的关系,做课题要从战略的高度思考问题,要在关涉教师队伍成长、学科核心问题研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升、学校整体数学发展等方面设置研究课题,使课题研究不断促进小学数学学科发展;三要处理好个人与团队的关系,课题研究有总负责人,也有子项目的负责人,需要协同攻关,围绕主问题与分问题,分工合作,打造研究共同体,形成一个良好的学术团队,在课题研究中既能合作交流、参与分享,又能使个人与团体承担学术责任,共同做出学术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定强,蒋会兵.小学数学教师“课题研究”相关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4(11):31-33.

[2][4]乔纳森•埃文斯.怎样做研究——心理学家实用指南[M].邵志芳,杜逸旻,施轶,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1-2,68.

[3][5]孙正聿.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智慧和实践智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4-28(B01).

[6]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65-183.

[7]钟启泉.课程与教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18.

[8]王运武,朱明月.学习方式何以变革:标准与路径[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3):27-33.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小学数学教研论文范文5

全国第九届初等数学研究暨中学数学教育教学学术交流会于2014年7月14日~7月16日在合肥师范学院隆重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全国21个省市的代表98人。

7月14日晚19:30,召开了全国初等数学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第四次常务理事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大会主席团名单;讨论通过了代表大会日程与议程安排;讨论通过了第九届初等数学研究暨中学数学教育教学学术交流会论文获奖名单;讨论并通过了杨路教授、吴康教授、刘培杰教授、萧振纲教授授予第三届“初等数学研究突出贡献奖”荣誉称号;讨论并通过了王钦敏老师、秦庆雄老师、苏克义老师、黄丽生老师授予“第五届中青年初等数学研究奖” 荣誉称号。

7月15日上午举行开幕式,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宋乃庆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涂荣豹教授,合肥师范大学汤增产纪委书记出席了开幕式。全国初等数学研究会顾问和主要负责人杨世明、杨学枝、吴康、刘培杰、萧振刚、杨世国、孙文彩、江嘉秋等出席了开幕式。杨学枝理事长主持开幕式,并致开幕词,汤增产书记致欢迎辞,江嘉秋秘书长作了理事会工作报告。工作报告回顾了第三届理事会近二年来的主要工作,总结了二年来会员在初等数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阐述了所面临的一些困难以及学会今后的工作思路,报告还介绍了学会理事会申请筹备的一些情况。随后全体代表合影留念。

开幕式后,全体代表听取了2场高质量学术报告:涂荣豹教授为大会作了《教学生学会思考(新课程教学)》专题讲座,内容既朴实又深刻,指出数学教育的最大目标是发展学生的认识力、教学生学会思考,整个过程条理清晰,论证严谨,案例极具说服力,可操作性强,代表们受益匪浅;宋乃庆教授为大会作了《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若干争鸣问题》专题讲座,以争鸣为主题,广征博引,指出了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中的若干争鸣问题,开拓了我们进行数学教育教学研究的思路。

7月15日下午进行了8场10分钟学术报告:杨世明特级教师《初等数学杂谈》,沈文选教授《对教育数学的一些看法》,杨世国教授《三维欧氏空间中广义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吴康副教授《正整数有序分拆积和式计算问题》,刘培杰编审《一道保送生试题的深度解读》,萧振纲教授《数列的广义差分》,台湾蔡坤龙董事长《台湾数学竞赛与初等数学研究》,杨学枝特级教师《浅谈点量》。学会专家的报告内容深刻,意义深远,报告的内容涉及了数学教育、教育数学,初等数学相关领域的许多研究专题,杨学枝和吴康先生的成果都是经历数十年的持续研究,令人感动。紧接着,大会分代数研究小组、几何研究小组、数学教育教学研究小组进行了更加广泛的学术交流。

7月15日晚,吴康常务副理事长主持召开了正副理事长、正副秘书长扩大会议,大家恳谈了学会申报工作;初步商定了2015年暑期在深圳召开第三届第五次理事会议;广东省初等数学学会乐意接受2016年暑期在广州召开全国第十届初数会;会上还酝酿了下一届理事会改选问题;与会人员一致推荐增补郭伟松、唐作明、李世杰、张永芹、杨文龙担任学会副秘书长职务,推荐增补林全文、郑建新、钟进均、郭要红、贺斌、石焕南、张新全、郭小全、杨飞、任迪惠、蔡坤龙、徐胜林担任理事会常务理事职务。还增补了部分理事;会议经研究决定,成立全国初等数学研究会“初等数学研究小丛书”编辑部,由杨学枝理事长任主编,刘培杰副理事长、吴康常务副理事长任副主编,我们欢迎广大初数研究工作者、爱好者积极撰写初等数学研究内容的小本专著。

小学数学教研论文范文6

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研究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叙述的情报研究成果。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都为文献综述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包括:

文献综述的引言:

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

文献综述的正文:

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 (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 (寻求认识的进步), 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文献综述的结论:

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

文献综述的附录:

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一、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

含义。

文献综述范文1:“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 ...我们在网上浏览了数百种教学模式,下载了二百余篇有关教学模式的文章,研读了五十余篇。概括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三类:

(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

(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

(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今较为先进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但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是为数学而数学,没有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生学习数学置于广阔的生活时空中去,学生多角度多途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尤其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提出“‘问题——探索——交流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研究”课题。

文献综述范文1中,研究者对有关研究领域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对相关文献作了批判性的分析与评论。对于正在从事某一项课题的研究者来说,查阅文献资料有助于他们从整体上把握自己研究领域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已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争议的地方、研究的最新方向和趋势、被研究者忽视的领域、对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等。

二、文献综述要文字简洁,尽量避免大量引用原文,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的观点说清楚,从原始文献中得出一般

性结论。

文献综述的目的是通过深入分析过去和现在的研究成果,指出目前的研究状态、应该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依据有关科学理论、结合具体的研究条件和实际需要,对各种研究成果进行评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和建议。应当指出的是,文献综述不是对以往研究成果的简单介绍与罗列,而是经过作者精心阅读后,系统总结某一研究领域在某一阶段的进展情况,并结合本国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提出自己见解的一种科研工作。

三、文献综述不是资料库,要紧紧围绕课题研究的“问题”,确保所述的已有研究成果与本课题研究直接相关,其内容是围绕课题紧密组织在一起,既能系统全面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又能反映研究内容的方面。

小学数学教研论文范文7

各校在开学初,教务处、教研组、教师都制定了相应的工作计划,本学期结束后,又都写出了相应的总结。在备课方面,教师都能认真备课。教师布置的学生作业有计划性、针对性和代表性,作业数量适中,在作业批改和评价上有创新。能积极认真对学生成绩进行质量分析,找差距、找原因,提出了今后在教育教学中的整改措施。各校领导听课节数、业务笔记字数都基本符合要求。较为突出的有三小、一小、四小学校。

不足:

1、有些学校制定的计划太笼统,不易操作。

2、备课方面,抄教案现象还是比较普遍。教师只注重备教材、备内容、备学生,但教法和学法体现不具体。

3、作业批语比较简单。

建议:

1、学校制定的计划要切合本校的实际,要具体系统化,便于操作。

2、加强教师的备课管理。每节课都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可操作的教学过程。

3、作业的批语要中肯,要有激励性的语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要认真作好学生成绩的质量分析,根据学生试卷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要求,改进教学方法,对学生缺漏的知识部分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二、教学研究管理方面

从课题研究制度的建立,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人数,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的积累来看,小学教师优于中学教师。比较好的学校三小、四小、一小、天和小学部、老奇台小学。从资料上看他们注重课题的过程研究,有详细的研究历程,有各个阶段的阶段资料等,而且平时的教研活动记载也注重研究的过程记载。校本课程开发做得相对比较好的是三小、四小、六小学校。

不足:

1、有三个单位的课题管理制度没有建立,还有十个单位没有成立课题鉴定组织。

2、校本课程开发大部分学校有的只是校本课程开发一个方案,缺少执行计划和编写好的可实施的课程纲要。

3、有些中学的教研活动记载不能反映出教学研究的过程,只是每一周的工作安排或者只是一个活动名称。文 章超 市

建议:

1、学校要把一些该有的制度、组织建立起来。

2、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要重实效,活动记载要记清楚活动形式和活动过程。

3、校本课程开发也要按要求做起来。

三、教师素质提高方面多数的学校都能按要求选派教师参加教研活动。但大多数的学校都没有记载。三小的记录详细完整。

1、校本培训:学校的校本培训活动都有培训方案、计划,但大多数学校过程性材料缺乏。三小的培训内容较为为充实。

2、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方面:学校都有培养计划、培养对象名单,但能体现培养成果的材料较少。

3、大多数学校开展了“课堂教学系列达标”活动,并做到了有计划、有安排。“课堂教学系列达标活动”,开展较好的学校有天和学校、三小、老奇台、吉布库。上半年还没有开展这项活动的学校有碧流河、三中。

四、工作业绩方面

优点:

1、大多学校教研组的档案,都能按要求装订,而且材料齐全。

2、部分学校教师都能积极上报论文,篇数较多,获奖率高。(老奇台、二小、一小、三小、西北湾等)

3、大多学校都能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县级或县级以上的学科教研活动。(老奇台、二中、西地、三小、一小、西北湾)

4、教师都能积极参加课题研讨会,认真上好研讨课。

不足:

1、部分学校教师上报论文较少。(四小、西地、吉布库、碧流河、东湾)

2、个别学校教研组档案材料较少,也没按要求装订。

3、部分教务主任没有上报论文。

4、个别校长对教师外出参加教研活动不重视。

建议:

小学数学教研论文范文8

【关键词】教育技术领域;研究性学习;研究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1―0026―04

一 研究范围界定

目前,我国学者对研究性学习的说法还不是特别统一,有的学者认为“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1]有的学者认为“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探究,指学生在仿照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通过探究学习及参与、体验、实践,实现学习的多样化,促进学习方式的优化和思维方式的转变,由原来的单一‘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发现学习’。”[2]但是,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探究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步骤,WebQuest是研究性学习中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等等。因此,主题为“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和“WebQuest”等方面的文章均被纳入本文的研究范围,以保证其全面性、客观性和科学性。

二 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按布拉德福的文献离散规律,一个学科的绝大部分基础文献常常集中在数量很少的核心期刊中,只要对影响较大的核心期刊进行统计分析,即可基本了解该学科的发展情况。”[3]本文最初拟对教育技术领域内比较具有影响力的《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开放教育研究》和《中国远程教育》5种期刊1999年-2008年期间的10年载文进行统计分析,但后来发现1999年和2000年的载文量均为0篇,为了保证本研究的有效性,故只能对2001年-2008年期间8年的载文进行统计分析。

我们为了弄清研究性学习的总体研究状况、每年研究情况、哪些人进行了研究及研究什么内容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采取内容分析法,从载文量、论文作者情况、文章内容等三个维度对样本进行准确、客观地统计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

三 载文总量和年载文量统计分析

1 载文总量分析

为了保证本研究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笔者按照目录对上述5种期刊的8年载文(2001年-2008年)逐一查找,共收集到相关文章159篇,每种期刊平均载文数量为31.8篇,年平均载文数量为19.875篇,每种期刊年平均载文数量为3.975篇,其具体分布如表1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受研究性学习的发展程度、期刊性质和发行方式(月刊、季刊)等因素的影响,同一年中不同期刊的载文数量和同一种期刊中不同年份的载文数量以及每种期刊的8年载文总量均呈现较大的波动性。

2 年载文量分析

为了更加直观、清晰地分析研究性学习近几年来的发展状况,我们有必要对样本文章从年载文量的角度进行统计分析,具体如图1所示。

“为了彻底实施创新教育,教育部[2001]6号文件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4]。因此,研究性学习于2001年在我国才算正式起步。由上图可以看出,2001年我国对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但从2002年研究数量就呈现大幅度增长的趋势,并于2005年达到顶峰,虽在2006年和2007年均有所下降,但于2008年又开始呈现上升趋势并达到了2002年的载文数量。可以说,我国对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从其正式起步至今,是在反复的上升、下降的曲折过程中进行的。

四 作者情况分析

1 作者单位分布情况

通过分析作者单位的分布情况,我们可以对研究性学习目前的发展和应用情况有一个大体了解。据统计,本文所收集的159篇样本论文中共有265位作者,其单位的具体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者分布非常广泛,但来自师范大学和师范学院、综合大学及中小学的研究者占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人们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和审视研究性学习。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学教师所占比例不大。

从不同单位研究者的研究内容上看,高等院校研究者较侧重于理论方面的研究,但还存在着内容较为宏观、空洞、对一线教师指导性不强等缺点;中小学教师多侧重于研究性学习的应用研究,但往往侧重于对某一教学活动的简单叙述,缺乏理论指导,甚至部分论文中没有涉及到参考文献,很难称得上是“科研论文”。

2 作者合著情况

科学研究的合作在论文的外部特征中往往表现为论文作者的合著现象。“在对于合著现象的研究中,论文的合著率和合著度是两个最直观和最重要的量化指标。”[5]一般说来,合著度就是指在确定时域内,某种期刊每篇论文的平均著者数;合著率则是指确定时域内,某种期刊发表的合著论文数与论文总数之比。按照规律来说,一般学科或主题发展的程度越高,合著度和合著率也会越高。下面,我们就对每种样本期刊的合著度和合著率及论文总体的平均合著度与合著率进行了统计,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所选样本期刊中,绝大部分期刊的合著度超过了1.5,大部分期刊的合著率超过了45%,且每种期刊的合著率与合著度基本成正比关系。总体来说,所选样本论文的平均合著度为1.667,合著率为45.9%,即合作研究比率与独立研究比率大体相当,这说明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已经走上合作化的道路。但是,在合著研究中,作者大多来自于同一个单位,跨单位或跨省市之间的合作较少。

3 中小学教师作者情况

研究性学习是在我国建国以来的第8次基础教育改革中明确提出的,我们对中小学教师作者情况的统计分析,对了解研究性学习在基础教育中的运用情况及进一步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中小学教师比例分配

在所选论文中,中小学教师作者共70人,占论文作者总数的26.42%。其中,中学教师33人,占47.14%,小学教师为37人,占52.86%,比例大体相当,这说明研究性学习在我国的中学和小学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其具体的比例分布如图2所示:

(2) 中小学教师地域分布

中小学教师的地域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性学习在各地区的发展程度,下面就对样本中中小学教师作者的地域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其具体分布如表4所示。

上表表明,中小学教师作者在地理上分布极其不平衡,和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及教育发达程度明显呈正比关系,这就说明研究性学习在我国中小学的发展呈现较大的地域性差异,特别是在地理位置偏僻、经济相对落后的西北地区,发展更是缓慢。

五 样本文章内容类目的统计分析及研究重心变化

1 样本文章内容类目统计分析

我们为了弄清研究性学习研究重心的变化,首先把样本文章进行合理分类。我们在认真研读每篇文章的基础上,把样本文章分为“基本理论研究”、“设计与开发研究”、“应用研究”、“评价研究”和“反思研究”五个类目。其各个类目所占比例如图3所示: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但是分布极其不平衡。其中,关于“基本理论研究”方面最多,比例为42.77%,其内容主要涉及到对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及其作用的介绍,对研究性学习要素(如教师)的地位分析和对研究性学习模式及子模式的构建等。其次是“应用研究”方面,比例为35.85%,主要涉及的是研究性学习在某一具体学科中的应用情况,及其某一具体学习模式、专题学习网站等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情况等。再次是“设计与开发”方面的研究,其比例为14.47%,其主要涉及对某具体研究性学习课程或对某一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开发及遵循原则的研究等。在样本文章研究内容的类目中,比较少的是“反思研究”和“评价研究”两个方面,分别占据研究总量的5.66%和1.26%。

2 研究重心的发展变化

要想进一步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发展趋势,我们就有必要对2001-2008年期间研究性学习研究重心的发展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经统计,以上各个研究类目的发展变化情况如图4所示。

由上图可以看出,2001-2002年,即研究性学习在我国正式起步的两年里,人们就对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理论及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开始了探究,且研究数量呈大幅增长趋势,同时人们对设计与开发方面的研究也予以关注,但对评价和反思方面还没有涉及,这恰恰符合了一个新生事物最初的发展历程。2003年,对研究性学习来说,有着非常的意义。这一年,人们对其基本理论的研究热情持续上涨,研究数量出现了最高峰,且设计与开发方面的研究成果数量也大幅增长,但人们并没有被研究性学习这一新生事物冲昏头脑,而是在实际教学中运用的同时进行了思考,黄美蓉老师首先在《中国远程教育》上发表了《关于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一文,开始对研究性学习进行反思。2004-2005年,除了设计与开发方面的样本文章数量稍有降低外,人们在持续关注其基本理论研究的同时,似乎加大了对其应用和反思方面的研究力度。2004年,研究性学习应用和基本理论方面的研究首次出现了持平现象。2005年,应用方面和反思方面的研究同时出现了同一研究类目中的最高峰。2006-2007年,人们对其各个类目的研究热情均有所降低,特别是基本理论方面的研究,其研究数量呈现大幅减少的现象。2006年,首次出现了设计开发研究与基本理论研究持平、应用研究超过基本理论研究、反思研究出现“断层”的现象,但评价方面的研究仍处于“沉睡”状态。2008年,研究性学习首次出现评价方面的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张豪锋老师和华中师范大学鲍平平老师在《现代教育技术》上分别发表了《WebQuest教学模式评价问题研究》和《WebQuest评价体系建构及评价方法研究》,即人们对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视野更加开阔,研究范围也更加全面。

六 对我国研究性学习研究中存在问题的几点思考

通过上面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国内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中还存在着研究总量不大、地域差异性显著、研究重心分布不均等现象,下面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几点思考。

1 转变研究思想,联合理论实践

总体来说,国内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中普遍存在着研究总量不大、高等院校学者的理论研究对教学实践指导性不强和中小学教师的实践研究缺乏理论指导等现象,这实则是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脱节现象所致。如果高等院校研究者仅仅局限于实验室、图书馆等足不出户的理论研究,而中小学教师又满足于课堂经验的总结,这就可能导致高等院校的理论研究对实际教学指导性不强而一线工作者缺乏理论指导的尴尬境地。“我国目前的师生比是1:18.13,一位教师要向几十个学生提供帮助与指导,这很难满足每个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因此有必要引入一些校外人员如专家等参与到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中来”。[6]所以,我们认为,我国广大研究性学习理论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走进真实的课堂,使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是提高我国研究性学体研究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2 采取多种方式,协调研究重心

目前,研究性学习的研究重心还存在着各类研究类目比例严重失调和部分研究类目“断层”现象,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可以试图通过杂志约稿、课题立项等形式来促进人们对研究性学习某一具体问题(如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或质量保证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通过宏观调控,不仅可以调节我国学者的研究重点以解决各种研究类目严重失调的问题,更有利于加大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深度,从而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3 借助远程手段,加强作者合作

虽然目前在我国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中,合作研究已经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但是还大多局限于同单位之间的传统合作,这就不利于我们从不同视角研究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合作方式的同时,进一步借助专题学习网站、BBS论坛、聊天室等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把我国各类致力于研究性学习研究的人集中起来,通过交流找到大家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从而开展合作研究。目前,我国比较著名的研究性学习网站就是柳栋老师的“惟存教育”(省略.cn/),但笔者认为它更像一个资源共享网站,还尚未为读者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因此,我们可以从建立交流平台的角度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跨单位或跨省市的合作,从而提高其发展程度。

4 转变关注视角,促进教育平衡

由上面统计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在基础教育中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问题,确切地说,这属于教育平衡问题。虽然国家对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给予了一定的经济扶持和帮助,但目前我国东西部教育仍存在着较大差距,研究性学习很难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良好实施。因此,国家对教育落后的地区不仅在经济和硬件设施方面给予帮助,更应该在软件、人力资源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从而给研究性学习的全面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陆宏.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2,(1):21-23.

[2] 张鹏.让探究性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基本方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3,(8):42-44.

[3] 徐红彩,冯秀琪.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2,(7):30-32.

[4] 涂涛.从《电化教育研究》分析透视近年教育技术发展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09,(2):37-44.

小学数学教研论文范文9

【关键词】语法教学;小学英语;研究现状;述评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0-194-01

语法教学,是以教学语法为基础,培养学生活动语言内部结构教学活动,是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的基础。2011年,教育部颁发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在课标的附录2中明确了语法教学内容。因此,语教学法备受关注。笔者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英语”和“语法”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对中国近14年(2001-2014)小学英语教学研究的成果进行简要梳理。

一、成果归类

从文献时间跨度上看:近14年在知网上检索统计的结果显示: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从2001年到2007年,知网上的文献数量很少,只有13篇,占总数的9%。但从2008年起,知网上的文献数量不断增多,有137篇文章,占总数的91%。到2011年进入第一个高峰期。

从研究对象上看: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到的关于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研究且有明确区域对象的文献中,关于城市研究的有22篇,而关于农村的研究仅有5篇。没有以朝鲜族小学生为对象的文献。从年级分布上看,在有明确年级对象的文献中,研究高年级即5、6年级的文献多于3、4年级。

从研究方法上看: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到的与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相关的150篇文献中,其中理论思辨的文献有18篇,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有24篇,教师进行经验总结的有108篇。经验总结的论文多于理论思辨和实证研究的论文。

从研究内容上看:在研究内容上,笔者将从中国知网上检索到的文献以2个角度进行划分,即研究小学英语语法教学价值性的文献(14篇)、研究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现状的文献(136篇)。其中,笔者也对研究小学英语语法现状的文献进行归类,即关于小学英语语法教学问题的文献研究(16篇)、关于小学英语语法教学影响因素的文献研究(3篇)以及关于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策略的文献研究(135篇)。

二、成果分析

研究成果日益增多:中国知网上检索统计的结果显示:自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来,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研究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是从2001年到2007年,知网上的文献数量很少,这从客观上反映出人们对于小学语法教学关注度不够,而且小学英语语法教学处于一种不敢教,不知怎么教的状态。但从2008年起,知网上的文献数量不断增多。到2011年进入第一个高峰期,这反映出了自2007年国家提出对课改进行修订以来,人们对小学英语语法教学越来越重视,语法教学要回归,人们需要语法教学。

研究对象单一:在知网上检索到的文献中,关于城市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研究多于农村的,没有以朝鲜族小学生为对象的文献,研究高年级的文献多低年级的,且研究小学阶段英语时态的文献较多。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我国的师资力量分布不均,城市的师资力量大于农村的,人们对于朝鲜族小学生的教育关注度还不够,许多方面仍需要补充。

研究方法科学性欠缺: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到文献中,实证研究和思辨研究少,这是由于大部分文献都来自中小学教师,而他们所提到英语语法教学多是自己的经验总结,使得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研究的基础薄弱,科学性不强。

三、研究结论

研究贡献。自2001英语课程改革以来,学者们对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学者们对小学英语语法教学越来越关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者们认同语法教学能提高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影响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因素有很多等研究局限。十多年来学者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研究中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研究成果不够:研究的不够全面;科学性欠缺等。

研究展望。纵观近14年文献可知,关于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研究仍亟待加强。学者们应更关注朝鲜族的小学英语语法教学,使其小学英语语法教学水平大大提高。对于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研究也要大大增强。在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研究取得了累累硕果后,研究中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可改进的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丽春.尊天性,学语法―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故事价值与应用[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06(21):49-52.

[3]俞林.浅谈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07(8): 26-28.

[4]刘忠政,李西.近12年国内英语语法教学研究综述与前瞻[J].外国语文,2010,3(26):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