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初中体育德育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3 15:08:27

初中体育德育论文

初中体育德育论文范文1

[关键词]初中德育教育 实效性 评价机制

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于提升未成年人的道德水平和思想价值观念有重要意义。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暴露出来的问题非常多,各种校园暴力事件、违法事件层出不穷,让全社会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水平提起了更大的关注。初中生本身心智尚未成熟,考虑判断问题不够全面,很容易受到不良诱惑和刺激而做出错误的事情,走向歧途。要提升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需要从学生群体的个性特点入手,更新德育教育工作方式,实现德育教育效果的提升。

一、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合理规划是先导

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不能制定合理有效的德育教育规划,德育教育工作缺乏规划性, 难免出现一些漏洞和不足,难免会影响学生群体的德育水平的有效发展。眼下教育部门对学生的德育工作有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初中学校要善于把握相关的文件精神制定合理有效的德育教育规划,把德育教育工作者的资质、水平,学生群体的道德水平和思想观念概况、预期达到的德育教育目标、德育教育的课时安排和重点培养的德育思想观念等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确保学校整体的道德教育工作有所遵循,有所依据,从整体上把握德育教育的脉搏和节奏,避免德育教育落差太大。

二、教师队伍的德育素养需要强化

初中德育教育工作中,教师队伍的德育教育素养和水平对德育教育结果起到了直接的作用。要提升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最关键的是要德育教育队伍自身的素养有所提高。老师们要注意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和水平,积极以最先进的德育教育方式、德育教育理论进行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更新。

1.强化理论修养,培训和学习很重要

学校要提升初中德育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水平,需要注意对教师们进行理论培训。要将教育部门或相关部门提供的德育教育文件、指导等内容及时传递给教师群体,注意及时更新教师们的道德素养,用强大的思想道德素质武装每一位教师。此外可以考虑让德育教师队伍参加相关部门开展的培训,吸收新的经验和成果,丰富教师们的德育思想素质。此外考虑到德育教育工作需要贯穿到教学的方方面面之中,也可以将其他课程老师集中起来进行德育教育培训,让语文、数学等任课老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也可以发挥出一定的德育教育成效,推动德育教育工作的提升。

2.强化道德实践能力,践行道德风尚

教师们在进行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不要只停在嘴上,还要落实到手脚言行上。老师们要从自身做起,注意在言谈举止中体现出道德观念,体现出师德师风,以身作则的为学生们做出示范,让学生们从教师的实际工作、生活之中的表现获得熏陶感染,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

教师要在教学活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社会公德和传统美德,从细节之处做好道德实践,以优秀的道德素养发挥带头作用,让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群体的熏陶和感染效果,还有利于加深道德教育的说服力,让学生心甘情愿地跟随老师做好德育工作。

三、教师队伍要注意分析学生群体的性格特点,做好教学方式改良

1.分析学生的道德心理特点,了解其特点

针对学生群体的道德观念和心理开展工作,才能确保德育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我国初中学生群体的道德问题比较突出的表现为公德心缺失、以自我为中心,存在较为严重的叛逆心理。初中学生群体的道德心理优点主要表现为乐观、向上、进取心强。除了要了解学生们的道德心理特点,教师们还要深入了解学生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现,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日常生活活动中有哪些违背道德教育的现象或举动,将这些情况进行汇总,在教学活动中以这些行为作为案例进行讲解和探讨,让学生们认识到自己的某些行为举止是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让学生们明确自己的需要改进的部分,从而提升道德教育的实践指导性和实效性。

2.树立典型作为榜样,以点带面提升德育水平

从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来分析,如果能够在班级内形成良好的道德学习氛围,对于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有重要影响。教师们可以考虑在班级中选择一个表现良好的学生作为德育教育典型,进行公开表扬,要求学生们向他学习,邀请模范榜样在课堂上介绍自己的道德观点和经验、思想价值观念,从而掀起一股道德学习氛围,让学生们向特定的榜样学习。

初中学生普遍存在较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在看到其他同学因为道德表现良好而受到表扬的时候,就会引起其他学生的羡慕之情。教师们通过潜移默化的塑造道德模范来激发学生们的主动性,让学生们体验到良好的道德素养是深受广大老师认可和支持的,这对于启发学生群体整体的道德水准提高有重要的模范带头作用。

四、建立道德教育观察与评价机制

合理有效的道德教育必须要重视教育效果的评价与审核机制建设。特别是关注道德教育实效性而做出的探索和改革措施,其实际效果和学生的课堂反映是否达到预期目标难以确定。初中道德教育负责部门和人员要制定合理有效的道德教育效果观察与评价机制,对德育教育新思路、新模式、新理念、新方法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对其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进行汇总,为德育教育方法的改良改进提供客观可靠的指导。健全完善的德育教育效果观察与评价机制对于保障实效性教育尝试和探索的效果有重要意义,一定要引起教师队伍和有关部门的重视。

五、总结

初中德育教育的实效性需要合理的教学规划、优秀的教师队伍道德素质、改进型的道德教育方法和合理有效的德育教育效果评估机制,来共同来促成。初中学校要紧密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资源、师资力量,进行科学严谨的分配、整合,积极落实各项教学规划,确保德育教育成果发展到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纪文晓,高中建.借助社会工作理念创新高校德育方法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05).

[2]张燕.润物无声用爱心播种希望――浅谈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J].新课程,2011,(06).

[3]黄河.《弟子规》在现代学校德育教育中的意义[J].赤峰学院学报,2012,(01).

初中体育德育论文范文2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德育渗透

德育教育作为一种思维意识层面的教育内容,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道德行为。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积极的在初中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渗透势在必行。本文将针对初中体育教学德育渗透的途径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

一、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内容的意义

在学科中积极的融入德育教育因素,是新课程改革中明确规定的教育改革重点内容之一。可以说,开展德育教育渗透,是实现教育改革目标的重要途径[1]。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发育的重要阶段,高效的德育教育,能够帮为学生指引正确的思想道路,帮助学生形成独立、自信、坚强、努力、进取的良好品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初中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德育教育是学生养成良好品质的强大推动力,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的习惯、转变不健康的思想,切实的树立了学生健康、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念,在初中教学工作中积极的渗透德育因素的意义重大。

二、初中体育教学德育渗透的途径

(一)积极的在体育理论课程中渗透德育因素

初中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向学生介绍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以及我国体育悠久的发展历史。与此同时,很多初中体育理论课程中还涉及到了很多中外优秀体育运动员的辉煌事迹,可以说在理论教学中渗透德育因素的效率相对较高,祛除了外界环境的嘈杂,学生们能够更加集中的将精力转移到教师的授课中。例如,教师在介绍我国“国球——乒乓球”时,教师便可以将我国著名的乒乓球女运动员“邓亚萍”向学生介绍。让学生在邓亚萍的事迹中感受到与命运抗争的伟大勇气[2]。通过对“邓亚萍身高太矮被河南省队拒绝”的实例介绍,让学生明确“先天的外在并不重要,重要的还需要后天的加倍努力”的正确观念,培养学生自强不息、顽强努力的良好思想品质。

(二)在体育教学单人项目中渗透德育因素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往往会涉及到多种多样的个人体育项目。教师应该根据不同体育项目的特点,渗透区别化的德育因素,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教育,使学生切实的感受到体育项目锻炼中的理论内容。例如,在100米、200米短跑中,教师便可以从短跑训练中渗透“敢于突破自我”的德育因素,使学生在每一次短跑中都比上一次表现更好;在长跑比赛与单杠练锻炼中,便可融入“坚韧、努力实现人生目标”等内容的德育因素,使学生将长跑当做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通过积极的鼓励,帮助学生努力的克服困难,最终战胜困难取得胜利。针对投掷实心球、羽毛球锻炼时,教师便可以将“学会总结规律、懂得掌握方法”的德育因素相贯通,切实的使学生感受到想要取得成功不能用蛮力、学会掌握方式方法、学会变通的正确思想观念。

(三)在体育教学团体项目中渗透德育因素

团体项目是初中体育教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团队活动中往往会涉及到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处理、矛盾冲突等问题。教师可以积极的利用团队合作项目,针对学生的德育思想进行引导。例如,在班级开展小组接力活动中,由于接力活动涉及到输赢,使得同学之间会出现埋怨的现象。当出现此种情况时,教师便需要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维,培养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良好思想品德。此外,当开展竞技类团体比赛中,教师可以可以积极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3]。例如,在开展“班级篮球赛”时,由于参与球赛的同学普遍都希望自己能够通过出色的表现得到老师和学生的认可,导致同学之间意见不统一的情况,此时,教师便可以积极针对这一情况进行引导。在得知发生矛盾基本情况后,教师便可以将“舍小家、为大家”、“从团体利益出发”等思想道德内容,向学生进行引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手段,使学生们摒弃自私的心态,促进学生团结一致赢得比赛。高效的在团队项目教学中,引申德育教育因素,切实的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取舍,切实的通过德育内容的渗透,深化初中体育教学内容。

三、结语

总而言之,德育教育渗透是初中体育教学工作的重点。高效的开展初中体育德育教育渗透,能够使学生在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滿足了素质教育的需求,促进了新课改内容的深化。充分的分析体育教学内容,将体育教学内容与德育因素进行有机的调整,切实的使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彰显初中体育教学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朱大为.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的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2):87~89. 

[2]张秀媚.初中体育教学在学生德育培养中的价值以及渗透途径的研究[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10):360. 

初中体育德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初中教育 德育教育 实效性

引言:德育教育是初中教育中的基础,是保证青少年能够健康成长的必要措施,是初中文化课教育能够正常开展的支柱,也是初中教师们工作中的重点问题。德育教育究竟应该以怎样的方式进行,能够取得怎样的效果,始终是初中德育教育研究的热点。

1.初中德育教育问题

1.1从根本上改变初中生德育状况较为困难

目前初中德育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尽管对德育教育的改革已经开展起来,但是班会和谈话性教育始终是德育教育的主要方式,前者只能达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目的,后者则主要针对后进生,但实际教育效果甚微。目前初中德育教育的作用仅是维持学校校风校纪,使学生遵守纪律,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关注还存在不足,因此,从根本上改变初中生的德育状况较为困难。

1.2初中德育教育面临“两难”

初中德育教育面对着“两难”的处境,第一种是教师德育教育和家长家庭教育的方向不一致造成的,现在的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仅在于“成绩”,忽略学生的心理发展,使得初中生存在集体心理发展不健全的状况,而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与家长给予的家庭教育是不一致的,给学生造成困惑;另外,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对德育教育的责任分配不均,使学生认为“任课教师管不到我”,也使任课教师形成“德育教育非我的责任”的想法,这使得班主任的德育教育缺乏支持,显得更加困难。

初中德育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使得学校的德育教育力量大大削弱了,德育教育的效果本应该是在保证学生能够健康的适应校园生活之外或者人格成长的动力,逐渐掌握自身发展的方向,而实际上初中德育教育并没有做到这点,这意味着,加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已经成目前初中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增强初中德育实效性的方法

2.1用“爱的行动”代替“谈话教育”

初中德育教育中的班会和其他活动固然能够对学生进行渗透性的德育教育,但在针对后进生的德育教育方面,仅使用“谈话教育”的方式是不够的,初中后进生们本身就对教师的言语说服存在反感情绪,因此,应将谈话教育转变成为以实际行动为主的“爱的教育”,使后进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和来自班级的温暖,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后进”状态。小军是我们班里存在感低、自信心不足的后进生,我在校运动会上对他进行了特殊的观察和照顾,帮助他找到一个发挥自己长处的支点――个子高、弹跳能力强。小军在校运动会上为我们班赢得了年级组跳高第一名的成绩,成为了受同伴瞩目的“英雄”。我当着全班的面称赞他:“小军同学为班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我们大家齐喊三声――小军小军你真棒,我们大家都爱你!”在全班同学的鼓励当中,小军的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2.2尊重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性

初中学生要应对“中考”,大多数教师和家长对青少年的关注点都在学业水平上,很少重视他们的心理发展需要。要使德育教育有实质效果,就必须尊重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性,即学校和家长必须为学生营造一致的德育教育环境。因此,班主任应该从内心相信学生有自我改善和自我成长的能力,将“信任”作为进行德育教育的基础,并将这种德育教育思想传输给学生的家长,力求学生无论是在校还是在家,所处的德育教育环境都是一致的;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和道德表现能够得到班主任和家长的一致认同和支持,只有这样,学生的德育教育主体地位才能展现,德育发展的主体性作用才能够得到发挥。

2.3加强任课教师对德育教育的辅助作用

要增强学校德育教育的力量,就要使全体教师都担负起德育教育的责任,很多班主任甚至学校领导认为任课教师在德育教育中缺乏经验,可是任课教师却能更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有一次班级扫除,班主任病了请任课教师代替看班,在扫除过程中学生并不积极,任课教师只说“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也不喜欢做这些事情,但是我现在很乐意做,因为,成年了之后任何事情都得自己处理,没有谁会跟你身前身后替你打理所有事情,到时候你和别人一比,什么都不会,直接被鄙视”,这样简短的一段话,使学生都默默投入到扫除中,大概是怕以后“被鄙视”吧。任课教师没有班主任“管束”学生的角色束缚,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不被班级事务缠身,有更多的精力进行德育教育,因此,任课教师在德育教育中的优势是值得发挥的。

3.增强初中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意义所在

中学学校教育的目标包括学生的知识文化和其他综合素质等几个方面,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高,在校学习过程中少给教师找麻烦,回家能主动完成作业,对自己全面发展有所要求,那么学校教育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德育教育的另一个意义就是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当前中学生存在种种心理问题,对青春期的心理发展来将极为不利,而通过德育教育,使青少年从自负、自卑、自私的心理阴影中走出来,使青少年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达到知识和思想的统一发展,这是学校德育教育为青少年成长送上的最宝贵财富。

4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德育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实际效果并不能展现德育教育的优越性。为了加强初中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教师应该在德育教育投入爱心,以实际行动进行后进生教育,重视德育教育环境的营造,并加强任课教师在德育教育中的辅助作用,只有这样,初中德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作用才能展现出来,初中德育教育的实际效果才能得以展现。

参考文献:

[1]杨娇珍.发挥学生主体性,增强德育课时效性[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01):38-39.

[2]严世祥.分析中学德育管理中的“以人为本”[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7):16-17.

[3]刘来喜.例谈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16-17.

初中体育德育论文范文4

我国重视德育教育工作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党和国家都多次召开了关于德育教育的专题会议并且出台了大量重要文件并且广大的教师无论在教学上还是在科研上都付出了较大努力。但是,德育教育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本人在这里着重想与大家讨论的是:造成德育教学陷入如此栓桔的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存在以下原因:首先,课程地位理论上与实际上相差甚远。我国一直是提倡思想道德教育,国家也要求各类学校将德育教育与工作放在首要位置。但理论上的“德育首位”的说法在实践中却大打折扣。以我校为例,从任课教师数量、课时、工作量计算到职称评定上都受到了尽可能的压缩,目前在于为中考“让路.,;第二,教材更新滞后,不能与时俱进;第三,教学与实践环节脱节,使得德育教育成为空谈。

二、提高德育教育有效性之策略分析

1、授课内容与时俱进注重知识深度是基础

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不仅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并且也引发了新的社会思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给人们生活水平带来极大提高的同时其负面效应也越来越凸显,高速的社会经济进步与思想道德建设的相对落后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们的德育教育内容并没有跟上时展的速度仍以守旧的思维去教导现在的学生,可见教学内容是多么的滞后。本人认为,想要改变初中德育教学死气沉沉的现象就要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入手。现代生活使得人们出现过分追求名238利而无视其道德前提与社会责任、性格暴躁及遇事不能冷静处理等诸多问题。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除继续传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熏陶外还应教导学生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提高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同时,我们的德育教育要结合现代社会背景即网络技术时代的来临,增加利用网络进行知识犯罪、文化垃圾对抗等教学内容以体现德育教学与时俱进的特点。

2、授课方式多种多样注重课堂生动重要途径

初中德育授课方式相对传统枯燥是阻碍德育教学的另一重要问题。因此,德育教学方法应注重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灌输式变为启发式、体验式的教学模式。本人认为德育教育并不是“教”出来的而是“体会”出来的,告诉学生“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不如告诉学生“自己如何去做”。根据初中生的成长特点,我有针对性的利用网络生动性的特质来进行道德宣传,PPT形式或者Flas的讲解形势有力的激发出学生的德育学习热情。另外,积极参与实践是德育教学的另一创新之路。通过社区服务活动、社会职位换位活动让学生体会到高尚道德与职业情操的珍贵,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更加紧密。

3、注重“以情促教”加强情感交流是关键

对于初中德育教学来说,教师除了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外还应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我们知道,德育教育并不是一味的说教,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也只能弥补德育教育课堂枯燥、死板的问题而学生的思想问题还需教师的及时沟通了解,给予争取的指导。加强这种情感上的交流能令学生敞开心扉,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困惑与疑问,这才是德育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那就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心理与正确价值观。

4、内化校园德育教育小环境是保证

以上论述都是从德育课题这个角度讨论的,那么怎样建构校园德育大环境也是德育老师们应重点注意的问题。优化校内育人环境才能为德育教学与德育工作提供外部大环境的有力保障。因此,在校内德育文化建设方面笔者认为学校可以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加强绿化与美化校园的文化环境,抵制消极思想的腐蚀。

三、总结

初中体育德育论文范文5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人文素养;适应性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教育将学生看成文化人加以培养,将课程看成为具有丰厚文化价值的精神粮食和文化资本,以用来挖掘学生的生活感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其在文化中体验生活,创造生活。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主要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课程,课堂上,思想品德教师对于学生的培养不能只是对书本知识的讲解,应该结合教学的真正目的,促进教学的适用性,将教学范围拓展到人文教育方面,以体现教育对学生的创新教育、情感教育、美育教育、公民教育。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将课堂知识纳入到一种人文背景中进行传授,促进思想品德知识跟教育目的相适应、跟人社会需求相适应、跟学生的人文精神追求相适应。主要应该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充分体现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适应我国社会发展方向,树立人文素养教育理念

学会一门技术,掌握一些知识并不是难事,而如何做好一名社会人却是人生过程中的巨大挑战,尤其是实现人的社会化。因此教育应该首先注重人的德性培养,其智性培养应该放在第二位。《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了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基本性质,即: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是“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基本观点的教育,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思想品德文明、物质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的教育,是引导初中生紧密结合文化、思想品德、经济等社会生活的教育,是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同步发展的教育”。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倡导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要求其确保课程管理的民主性和课程教学的适应性,体现教育的主体性,要求课程教学关注“人”的经验和生活,要求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生社会生活中自强、自立、自主的能力,培养学生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使思想品德课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所以,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应该强调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思想品德教学的基本目标。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必须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理念。比如在九年级第二单元《了解祖国 爱我中华》的课程教学中,思想品德教学必须以“人文素养教育”的理念,让学生认清我国国情,明晰我国的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继承我国的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适应学生社会生活需求,渗透人文素养教育内容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思想品德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社会生活的实际,将理论知识跟实践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渗透人文素养,在人文素养培养中渗透生活元素。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活动中,思想品德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报纸和电视等相关途径了解与其息息相关的社会、思想品德、经济、文化和军事等事件,同时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这些事件,并提出自己的相应对策,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思辨能力。比如在九年级第三册《融入社会 肩负使命》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列举世界上发生的一些事件,诸如南海争端、金融危机、利比亚问题、美国对售问题、人民币升值问题等,让学生认清世界现状,看透社会端倪,从而培养他们肩负社会使命的人文素养。同时,通过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探究,循序渐进,不断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升其社会生活能力。

三、适应思想品德教学职能要求,完善人文素养教育方法

在过去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往往是教师传述知识,初中生死背知识,中考考查知识,其整个过程中,理论跟实际彼此脱离,这完全不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造成学生兴趣的丧失,创造性和主动性的渐退。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个人知识看做重要的资源,充分尊重初中生的个人发展,挖掘初中生的心理因素,积极激发初中生的学习情趣,以实现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自主的人文素养教育。所以,在此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以提升思想品德教学效果。

新课标下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很多,下面主要从开放式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开放性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地、不受任何束缚地探究知识,增强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比如在初中八年级第二单元“师友结伴同行”的教学中,思想品德教师应该认清自己的角色,向学生表露“我是老师,更是朋友”的定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设计“教师、同学、朋友”为主题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展开讨论,从而培养学生“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人文素养。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应该充分展现人文素养教育精神,加强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升学生自强、自立、自主的能力,以确保其适应社会、世界、时代日益变化的要求。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方向,树立人文素养教育理念;应该适应学生社会生活需求,渗透人文素养教育内容;应该适应思想品德教学职能要求,完善人文素养教育方法。将学生培养成国家需要、社会需要、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模式.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黄明东.学校教育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平衡与融合.北京: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10(5).

初中体育德育论文范文6

摘 要: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德育显得尤其重要。但关于初中生德育研究缺乏科学化、人文性和生活化的有机整合,不能达到德育效果。在建构初中生“三位一体”德育机制模式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初中生“三位一体”德育运行机制,以此更好地促进初中生德育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生;“三位一体”;人文性

一、问题的缘起

初中是学生素质品德提升的关键阶段,纵观相关研究,发现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德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可能通过一个因素的提升来达到预期的效果。第二,德育过程是动态的,但不是简单的互动过程,而是一个多维度的交互过程,通过双因素来提升德育效果,效果是低效的。第三,德育是一个由外化到内化的过程,三因素或多因素试图在德育过程中通过互动合作实现一体化德育网络格局,但这种只重视外因而缺失内在转换的人文化,效

果不可能持久。

二、初中生“三位一体”德育机制模式的构建

德育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水平。本文在梳理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规范化、人文化、生活化的“三位一体”德育机制。规范化试图通过制度、规范使学生形成严谨的道德知识和认知,是一切德育机制的基础。人文性更加关注学生德育过程中的自我建构和主观能动性,是德育机制的转化桥梁。生活化是学生德育效果的展示,表现在学生品德行为的提升。当然,三者单独发挥作用是有限的,必须将三者结合起来,使之成为相互影响、循环上升的整体,在德育过程中呈现出整体性、交互性和发展性。

三、初中生“三位一体”德育机制分析

1.通过规范化提升初中生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认知

规范化德育知识包括正式的、系统化的,形成于文字的行为规范,如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习制度、生活管理制度、学生的礼貌常规和品德测评制度,还包括各班级规定的各类班级管理要求及评比制度等。正如有些学者所言,学校道德教育太过于注重德性养成而忽视了制度约束和制度建设。而初中时期是学生人格快速形成的时期,因此在德育中应该适当追求实效性、制度化与科学化,即从他律角度通过调节人的行为来影响人的观

念。同时规范化的知识会把社会核心价值观确定下来,对学生的行为起到规范和指引的作用,规范化的知识系统具有明确具体的表达方式,易于遵循,因此,规范化成为我们在德育过程中最常见、最有效、最易行的方式。

2.人文性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

如果说规范化是从外在因素影响学生德育发展的过程,那么人文性更强调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如果受教育者不把德育内容和目标内化为自己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就无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具体操作时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开展,第一,通过学生自我反思,引导学生写反思日记总结得失,提出自我改进的意见和努力方向。第二,通^学生与同伴、长者和榜样对话,激活学生的道德情感自主建构。第三,通过学生自我管理,使学生把外在规范转化为内在需要,提升道德意识水平。第四,通过学生合作交流,完善自我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第五,通过优质的学校文化和社会文化,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发展。

3.生活化提升学生的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

杜威讲过:“教育即生活的过程,不是生活的预备”,德育更是如此。德育工作必须切实地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才能使学生真正行动起来,只有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道德、践行道德,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处理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才能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第一,学生主体应置于生活。杜威说:“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的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这就是说,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之中,生活应该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是每个人切实的经历,它对人产生最直接、最深远的影响。第二,德育的目标应贴近生活。德育目标应具有层次性,应该循序渐进,应使学生的优秀品行得到认可、激发和强化,使学生有不断提升自我素养的动力。第三,德育内容应源于生活。德育的内容应取决于学生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个体。要让学生在了解教育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讨论、启发、引导,不断促使学生接受教育内容。第四,德育工作应融入生活。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感知自我、亲情、生活和社会,在置身于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逐渐形成优秀的道德行为。

4.“一体化”提升德育的方向性和聚合力

素质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需要将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结合、内在素养提升与外在行为表现统一的过程。规范化是德育的基础,人性化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生活化是基本保证。规范化、人性化、生活化三者都是德育系统工程的重要子系统,缺一不可,一个人的品德是在整个德育系统的共同影响下形成发展的。它们以不同的空间形式和时间形式占据了青少年儿童的整个生活,任何一个方面失控,都会导致整个德育出现漏洞,给不良思想以可乘之机。因此,建立规范化、人性化、生活化的德育网络,可使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互相衔接,并在德育的方向上保持一致,使三方的教育力量统一起来,构成一个三维空间,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整体合力,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屈陆,冯文全.德育实效:在制度与生活之中[J].思想理论教育(新德育),2005(2).

[2]吴宁建.实施生活德育,促进学生道德自主建构[J].基础教育研究,2007(7).

[3]侯文华.构建生活化的德育新理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3).

初中体育德育论文范文7

[关键词] 德育;小学低年级学生;启蒙;心灵;人化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8-0109-06

近期,阅读了一些关于学生包括小学生德育教育的著述,其中最具震撼的批评莫过于“我们的教育培养了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笔者虽然也略有同感,但不赞成将我们的教育一棍子打死,更不同意以偏概全将学生全部归类于斯。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学生德育是极其重要的,必须引起教育管理部门的特别关注,尤其是应引起初等教育决策者和执行者的重视。

笔者不是德育教育的专门研究者,亦非德育教师。但作为小学教育的科任教师,作为“教书育人”重任的担当者,因为少不了与学生的频繁亲近接触,少不了与学生家长的推心置腹交流,当然也少不了与同事们的相互探索,更少不了对天真无邪少儿的学业进步及其健康成长的关注,有了若干思考,在此不揣浅陋,谈点看法,以供研究者参考。

“小学德育工作是学生人生启蒙和成长的关键教育,对于形成小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1]。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刚离开幼儿园,离开家庭进入小学接受国家义务教育,开始了人生奠基,其德育启蒙即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人、一个健全的人、一个永葆童贞而健康成长的人,起步好坏与否决定他们未来人生。

众所周知,“小学教育是义务、普及教育,又是启蒙教育”[2]。所谓启蒙(古人亦称发蒙),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就是“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当然这是专指伴随识字教育而言的,并非一概否定家庭、幼儿园教育。

小学生入门即入校门,入人生受洗礼之门。入门后和入门过程中,有文化知识的启蒙即识字、算术等文化教育,有思想品德教育,即教会他们初步学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2],而作为初入学的低年级学生,所谓启蒙教育,就是学文化、学常识、学常规,“使学生初步具有关心小朋友的思想和诚实谦让,有懂礼貌、守纪律的品德;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能力[2]。一句话,就是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通俗地说,就是“辅导他们好好地‘做人’,主要是把他们养成道德的人”[3]的系列活动。

不否认,良好生活习惯的启蒙教育,首在家庭,接着在幼儿园。但正规的这种启蒙教育,当在小学,具体说当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因为这个时期的儿童尚属一张白纸――洁白无瑕――任由教师绘画――可塑性极强。因而学校和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引导他们学会做人。作为小学低年级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面对一张张幼稚可爱的小脸,面对一颗颗渴望上进的稚嫩心,对他们不爱不行,不教不忍。实践证明,一旦启蒙教育失败,具体说一个天真浪漫幼稚心灵倘若受到伤害,良好习惯未能养成,那么,从此后无论如何也难校正他们的行为,且在学习上也会事倍功半,有的即使学习成绩上去了,人生事业也难以成功。恰如但丁所言,如果一个人没有知识,道德可以补充;但如果一个人没有道德,那么什么也不能补充了。中国古人亦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所谓七岁看老,就是早期家庭教育及初年级小学启蒙教育决定人生。

平心而论,我们国家始自家庭,及至学校,终至社会,对儿童道德品质教育是十分重视的。若论区别,只是重视程度不同和方法差而已。譬如改革开放近40年来,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曾经的一场“动乱”之后,邓小平同志就十分尖锐地指出,我们的失误在于教育。后来他又补充强调,失误主要在于思想教育。此后,我们党进行了“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接着又进行了“荣辱观”教育等等。这些都大大促进了学校的德育。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以为核心的党中央“48”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入人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学校进课堂促进了学校德育尤其是小学生的德育。譬如上自国家教育部下至全国各地小学,从领导决策部门到基层德育教育者,无不闻风而动,极其重视。其中由教育部审定的如从传统文化层面的德育教本有《国学经典读本》,就是初入学者亦人手一册的人生国学教本。清晨入学,校园里高音喇叭的诵读,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入耳入心,这种“灌输”,可能对大学生无多大吸引力,但对初入校的小学生而言,却是后力无穷。再譬如从小学生成长为公民层面而编辑的小学生人手一册的《道德与法治》读本,让儿童从小接受知情懂法教育,无疑能促使他们法治思维下的健康成长。应该说,这是小学生道德启蒙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德育兴则人道正,人道正则事业成。上个世纪伴随“向雷锋同志学习”号召的一代,任凭金钱诱惑,却难撼动他们正派的初心。他们那一代,做干部,不占不贪,党风正,精气神;当工人,真干实干,不争名利,人正派、心善良;为人师,身在三尺讲台,心系国家未来,呕心沥血,讲的是奉献,拼的是精神……因而,他们历尽千辛,吃尽万苦,因为他们为国家为民族赤子一生,所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关键在于,对于他们来说,启蒙教育成功!

遗憾的是,近40年来,因为“教育失误”,因为“金钱至上”,所以私欲横行,所以道德滑坡,所以雷锋“傻”论出现,所以“雷锋叔叔不见了”……对此,我们不得不反省,道德教育不抓紧不行,而且必须从小抓起,必须从娃娃抓起。正如“”结束后再次掀起的学习雷锋热潮之初(后来直到今天仍在坚持的每年的“3.5”活动)中国文化史学大师冯天瑜先生说得好:这种教育对于大学生虽然作用不明显,但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而言,却是后益无穷。

人之正道在心灵。所谓“后益无穷”,正因为早入心灵。作为人文教育,具体说作为如何做人的道德教育,无论时代变迁或是国域差异,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譬如在国外学者看来,教育人尤其是教育儿童,“必须克服利己主义。利己主义会导致过强的自我意识;竭力追求强权、威望和功绩”[4]。虽然作者是从人的创造扫除而发此论,但通过现象(利己主义)而涉及心灵(人性),说明心灵纯洁何其重要。相对而言,中国古人做事必先做人,做好事必先做好人的种种理念,说明国人对人性之灵教育更是看重,几乎推向极端。朱熹说得很明白,“存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当然,知耻只是道德教育的一个点,不是全部,然这确也是道德教育包括道德启蒙教育的起点,是人与动物的区别[5]106。仅是这一点,就有力地嘲讽了某些人“我生来不会害羞”的谬论,这些有据之论,说明道德启蒙教育是从“知耻”开始的。试想,人有知耻之心,学生考试会作弊吗?商人会做假吗?干部会贪得无厌吗?这算是道德启蒙教育的真谛所在吧!此其一。

其二是知良善,从良善做人而不断升华到“人化”。所谓“人化”,具体说就是学会做人,即中国古圣贤所说的“立人”“树人”“以德树人”――由懵懵懂懂到清清白白,由“无知”到“觉醒”。恰如泰伊亚・法・夏尔丹所言:“思想的觉醒是生物状态发生变化的结果。已不仅仅代表个体的人和人类所必经的临界点,而且,它影响了整个人生命的本质。”[6]39这就是社会上所常言,教孩子其实是教他如何做人,学会做人,做个像样的人,最终实现“精神创生”――成为有灵魂的人。

这里必须提及的是,“人化”的进程不是像空气流程那样不着边际,亦非山水那样放任自流,而应是有一个定向的而且是有节制的。“即向更高层次的人格化方向前进。”[6]64当一个个体人即便是小学初年级学生,只有知耻辱,明是非,具善良之后,亦即在打牢“人化”的基础后,方能涉足并健康步入知识学习的殿堂和前进于人生的健康大道。当然,这种人格是善良的,同时又是聪明的。只善良不聪明不行;反过来,只聪明而不善良同样不行。一个浅显的道理,很多行为不轨之人包括小偷和骗子,不能说他们不聪明,但可以肯定,他们绝非善良之辈。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受教育者既善良又聪明且具有大智慧。那么,伴随“人化”必须且必行的知识教育应从何处发力呢?民国教育大家蔡元培作为教育部长时所推行的启蒙教育,为我们作了成功实践。例如当时的“发蒙”教育,不是数学第一,不是外语第一,更不是考试第一,而且是国学第一,而且这种重视国学启蒙教育,首在国语,即培养孩子会说话、敢说话,培养孩子说真话、说实话,说符合民族传统的话。其具体方法就是让初入学儿童看图(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人物如爸爸、妈妈或生活物品如水缸、箩筐等)说话。次在国文,即培养孩子学会作文,看图作文,做事作文,用陶行知的话说就是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国语训练是为了国文写作,国文写作是为了手脑并用。表面上看,国语学习到国文训练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其实,这种严格区分有紧密结合的学习真正遵循了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循序渐进规律。尤其是符合小男孩心理滞后发展的现实需求。

其三是考试,想必家长教师都有话说,甚至都有诸多无奈。作为小学教师,我不是考试的推崇者,亦非反对者。道理很简单,因为考试或曰会考试是人生的必备课,对于学生而言,是基本素养之一。因为他们未来人生,不但应通过诸多学业考试、升学考试,即使是择业,也必须通过考试这一关。考试,一方面考其知识、技能,同时,也是检验他们综合能力的一种方法,而且是测验他们心理是否健康健全的一种手段。但是,笔者反对初年级小学生很快步入“应试”程序,尤其是很快进入诸种“弯弯绕”式思维的考试之中。道理很简单,因为初小学生重在识字,一个不识几个大字的孩子,一个连说话都十分稚气的孩子,一个思维尚未定型的低年级学生,如果过早进入当下的考试圈,只能泯灭他们求学的兴趣,只能消除他们的童贞,只能过早地加重他们的负担,迫使他们滑向厌学之路。到那时,他们不相信教师,不相信学校,不相信教育,不相信家长(因为家长成了“应试教育”的“帮凶”),那么,所有德育教育都成为不可能。何况智育第一,考试成绩(有天生会考试)优者一俊遮百丑,又何r不少“俊”者是灵魂被扭曲者(当然这是高中的事),那么,在当今以高考论英雄的价值观下,学生自然在失却人生乐趣的同时,缺失做人的后劲。多少年来,不少大学生“玩大学”“混大学”的事实,就是他们在小学时期德育不成功的最佳注脚。

“人化”的启蒙教育不是关门死板的教育,而应当是在游戏中学,在“玩”中学,在“打打闹闹”中学,在别样环境中学的自然教育。因为初年级小学生天生是好动的、好玩的、好奇的。其中一个好奇,对于当代教育理论研究者认定的“PQ”而言,正是未来科学家的早期教育所应尊重的。“玩”中学,劳动中学(德智体美劳),不但没有教室中教师满堂灌之疲劳,没有教师点名答题之恐惧,重要的是没有“方块”教室环境束缚而有异想天开的发散思维,这种思维是宏观的,是发散的,是活跃的。尤其是群体在外,一帮小朋友的“疯疯闹闹”,无形中形成的集体主义元素,这对于他们来说,这种开放环境教育,必然为他们的后天学业成功开了个好头,种下了成功种子。笔者不是教育理论专门研究者,但工作之需也常读教育理论书籍。因而十分喜欢孔丘式的教育。在孔子那里,没有繁杂的教学手段,甚至没有教科书(当然谈不上材),席地而坐,学生问,孔子答;或周游列国,见人谈人,见事谈事,三千弟子,贤者七十二,成绩斐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孔子懂得让学生求得知识包括做人(道德教育)的途径,因而娴熟地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常让他的学生处于一种“欲罢不能”“常学常新”的状态。相比较当下沿袭汉代“重教材不重方法”“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上世纪60年代初就曾批评过)的教学模式[3] 85,因而,延伸到道德教育,亦逃脱不了灌输。于是,种种“不得其法”“管教无方”直到让学习者把“死书”读得“死去”“活来”,[3]8如此这样折磨人,我们为什么不能像孔子那样教学生呢?譬如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譬如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譬如学与习紧密结合:“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譬如学与行相结合:“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等等。说实话,真羡慕那个时代做孔子的学生――教师自如地教,学生自如地学,完全一派学以致乐、学以成才、学以成仁(道德品质优良)景象。

最后一点,正因为孩子好动、好问、好奇,所以我们的教育不能偏科,尤其是启蒙时期孩子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语文、数学狭科上。所以,对他们的启蒙教育应施之于情感教育之中。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等观念,都是今天我们必取的。这种让思想道德品质在自然生活中形成的方法,迫使教师摒弃说教式、挤压式或放任式的道德说教,正是当今我们对学生尤其是启蒙教育阶段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必须强调的是,德育启蒙教育是需要呵护的。对于刚进入小学初年级的学生,尤其需要教师的百般呵护。呵护即是教育。因为他们不但年幼,而且来自不同家庭,不同家庭有不同教法,而且会因不同教法养成不同习惯,有些甚至是不良习惯。对于道德品质起点不同的儿童,教师应持满腔热忱的态度,平等对待。尤其在当下社会风气不良的情况下,教师更应有大爱之心,耐心教育他们,善良地感化他们,直至他们归于正道。经验告诉我们,情感教育、心智教育譬如“故事传播”“小手牵小手”“大手牵小手”“爱家爱校”活动,都是小学生德育启蒙教育的最佳方法,目的就是在爱的熏陶下、感化下形成感恩观,形成爱的习惯,从而在大爱的感召下学会生活、学会学习,达到知识学习事半功倍之目的。正如《道德鼓吹录》作者余心言所说:“共产主义事业需要有无数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新人”,而这种培养新人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了小学教育者身上,首先落在了小学初年级学生启蒙教育者的身上。这是一项光荣的使命。

[参考文献]

[1]王和勇.小学生德育教育中爱心教育的重要性[J],德育天地,2013,(9).

[2]北京市海淀^教育局小学研究室.小学生家长之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3]严元章.中国教育思想源流[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

[4]安多旺・莱昂. 当代教育史[M],樊慧英,张斌贤,译,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初中体育德育论文范文8

 

1.提升高中班主任德育能力的实践方略

2.高中班主任德育实效性问题研究

3.新媒体时代下中职学校班主任德育工作探析

4.初中班主任德育功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5.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

6.提高班主任德育素质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关键

7.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特点与实施策略

8.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现状与分析

9.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理念及方法探究

10.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11.浅谈班主任德育工作现状与对策

12.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的途径分析

13.试论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14.小学班主任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研究

15.提高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16.提高职业院校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强化策略探讨

17.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认识与实践

18.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浅析

19.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经验与思考

20.中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现状调查

21.浅谈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22.中小学班主任德育能力的构建与提升

23.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系统化分析

24.新时期班主任德育工作16条原则(下)

25.会诊式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研究

26.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

27.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研究

28.用系统化的理念引领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

29.新时期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性研究

30.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策略

31.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困境与对策

32.浅谈班主任德育教育的时机把握

33.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探索

34.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分析

35.探讨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水平的有效策略

36.新时期班主任德育工作16条原则(上)

37.新时期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微探

38.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优化对策

39.浅谈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

40.新形势下提高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效率的措施研究

41.润物无声用爱心播种希望——浅谈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

42.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强化策略

43.浅谈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艺术

44.如何提高高中班主任德育能力的策略研究

45.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探究

46.正能量: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积极心理学解读

47.论幸福教育之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方法与策略

48.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方法探析

49.浅谈班主任德育工作

50.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谈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

51.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研究

52.班主任德育方法探讨

53.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54.关于改善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举措的探讨

55.关于如何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探讨

56.关于高中班主任德育创新工作探讨

57.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58.促进高中班主任德育能力的实践探索

59.新形势下提高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效率的措施探讨

60.高中班主任德育能力的提升与德育教育方式解读

61.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路径研究

62.以爱的视角谈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

63.浅谈技工学校班主任德育预设

64.应用网络平台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

65.网络时代班主任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66.提升高中班主任德育能力的实践方略

67.浅析初中非班主任教师德育职能弱化现象

68.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施策略探讨

69.会诊式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探讨

70.探讨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水平的有效策略

71.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72.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面临的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探究优先出版

73.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分析

74.浅析提高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75.如何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76.关于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思考

77.春天只做春天的事——浅谈技工学校班主任德育预设    

78.浅谈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

79.浅谈班主任德育工作策略

80.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要注重创新

81.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的有效策略

82.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

83.班主任德育的时代境遇与突破路径

84.传统的班主任德育教育的反思

85.当思想品德课教学遇上班主任德育工作

86.试论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87.浅析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的实施策略

88.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研究

89.浅议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

90.问题解决取向心理咨询理念在班主任德育工作应用

91.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案例——后进学生转化之我见

92.班主任“德育失效性”探析

93.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路径探究

94.试论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95.新时期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方法的研究与分析

96.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策略

97.浅谈技工学校班主任德育预设

98.班主任德育工作点滴谈

初中体育德育论文范文9

 

道德教育,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内容包括提高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加强道德教育是在推行素质教育的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而初等教育作为对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阶段,应当抓住这一关键时期,结合青少年的身心素质发展特点及其需要和道德认识水平,运用教材课程、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事迹宣传、多媒体等多种教学媒介,加强德育教育,满足学生的道德需要,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启发学生的道德觉悟,引导学生践履道德责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个人良好的品德,成为道德的主体。

 

初等教育即为小学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儿童,作为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最初阶段,是学生道德意识形成的关键环节,如何加强初等教育阶段学生的道德教育,是事关青年学生未来,国家未来和民族发展的大事。宋代教育家朱熹曾说:“古者小学已自养得小儿子这里定,已自是圣贤坯璞了”。[1]“蒙养弗端,长益浮靡”,“而今自小失了,要补填,实是难”[2]。小学的道德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1 初等教育中道德教育呈现的问题

 

初等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高度重视。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们不难看出,历代的政府,教育家都对道德教育有着较高的重视。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也深刻认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反复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等重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抓精神文明建设就离不开初等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全面推行义务教育使得初等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取得较大的突破。但也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取得成果的同时我们断不能忽视问题的存在。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民道德观形成的巨大冲击。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局部的矛盾被激化,一些人被快速发展的经济冲昏了头脑,忽视了道德的重要性,这对正在成长的青少年的道德形成也产生了严重影响,道德滑坡,道德底线一降再降。随着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新媒体等也得到快速的发展,信息化已经得到普及,人们接收新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加广阔,信息的大爆炸对正在接收初等教育的学生来说,既是利也是弊。所以,如何对现代文明加与充分利用,汲取精华变得更加必要。

 

教育资源的不均等,发展不平衡。首先,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教育投入的不平衡,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西部地区,教育的投入直接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挂钩,所以东部的教育投入明显高于西部,教育水平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其次,城乡教育投入差距巨大,城市无论在居民经济收入还是政府的教育投入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在乡村,特别是西部地区的边远山区,居民收入少,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也少,一些小学出了基本的校舍得到保障之外,教师配备不足、素质不高、连教育部门制定的教学课程、教学任务都难以完成,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等内容更是罕见。再次,学校之间发展水平的不均等,在城市,教育的硬件设施在近些年得到很明显的改善,学校数量增多。但同时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师资水平、教学水平等存在巨大差距,往往存在在新生入学时有的学校爆满,有的学校一生难求的现象。最后,居民的收入差距对学生选择什么样的学校就读影响巨大,家庭收入直接决定了学生能上什么学校,接收什么水平教育。

 

传统教育中道德教育的缺失,这里的传统教育仅指以考试为目的,以分数定优劣的教育。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还未完全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素质教育。在初等教育中德育课程有名无实,在文化课教育中,太多强调考试实用性,以教授考试内容为主,道德的言传与身教均不足。

 

2 初等教育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道德教育有立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我国教育方针明确规定:“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必须从初等教育抓取,甚至更早。初等教育是学生道德认识的初级阶段,对接受初等教育的学生加以道德影响,加以正确的引导,才能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将道德认识转换为道德实践,从而使教育者得到全面的发展。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即知行合一,只有实际行动才能表现出一个人的道德水平。

 

道德是学生与社会接触的必备能力,生存之本。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代表着社会正面的价值取向。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对道德有深刻的认识。社会是复杂的,正在接受初等教育的学生处在与社会接触的初级阶段需要时常以道德的内容约束自己的行为,学会用道德对身边事物作出认识与判断。也是道德观不断形成的过程。初等教育过程中加强道德教育并用于实践。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关键。

 

道德教育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接受初等教育的学生正处于智力快速发育的关键时期,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加以正确的引导,直接关系着个人的成长成才。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是初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初等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有利于引导其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其道德素养,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就要充分发挥道德的功能。要充分发挥学校道德教育在青少年学生发展中的导向作用。因为青少年处在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的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们年轻单纯,缺乏社会经验与识别能力,容易受外界的消极影响,“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情况时有发生,学校德育就可以通过有效措施引导学生抵制和批判外界的不良思想和习气。

 

3 如何加强初等教育中的道德教育

 

加强道德教育,我们应当结合学生道德认识水平和阶段发展特点以及学校师资配备环境建设等实际情况,把握德育教育原则与途径,引导学生的道德成长,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其中,应当注意的是,我们要克服一些思想倾向。一是忽视德育的作用,有些年长的家长或教师认为“家庭环境好孩子自然好”,“树大自然直”,自觉或不自觉地让学生自然或自发成长,放松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二是认为学校德育无所不能,能够“包打天下”,我们应当清楚的意识到学校德育所为有限,虽然学校德育对学生品德发展有导向作用,但其仍受到家庭、社会、大众传媒等方方面面的影响;此外,我们还应当注意到,德育不但有正功能,还会因为德育方向或方法不对导致的负功能。例如,当代社会诱导学生个人崇拜、金钱崇拜、墨守成规、强制说教、高压管制、放任自流、过度吹捧等这些方向和方法就背离了学生品德健康成长的规律和方向。

 

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无论是道德意识,还是道德实践,都需要主观积极的思想活动。在教师群体中,教师年龄参差不齐,教育方法多种多样。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进步速度快,人们的价值观念往往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滞后,特别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很多教师往往在原有的教育体制下固步之封、不能自拔。加强德育教育必须改变教师唯分数是从、为教学大纲是从。敢于接受新事物,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灵活、开放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教师不断加强学习,与时俱进,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学相长。在学习和生活中与学生亦师亦友,距离近了,教育的效果也就明显了。一个学校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要一致,组建相应的以教导主任、团队干部、班主任为中心的教师集体,及时互通学生的情况,定期研究学生德育中的问题,制定教育方案,相互配合开展德育活动,以促进良好的班风和校风的形成,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将学校德育建设充分融入到校园生活中。首先要加强思想品德知识以及自然学科、社会学科的教学。可以是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的口头讲解、师生间的对话交流,或者是课堂上系统的讲授理论知识、期末的试卷测评;还可以是通过学校媒体广播、墙报的方式进行。其次,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劳动教育也是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组织校内的课外活动,通过劳动创设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例如,参加建校劳动、校园清洁、教室布置以及组织学校班级文艺晚会等,发挥学生的积极创造性,陶冶品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团体活动,自觉提高思想觉悟,培养良好的品德。另外,学校要开设心理咨询室。青少年时期生理和心理都发生很大的变化,需要个别谈心、咨询、讲座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适时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重视班主任工作这一环节,发挥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此外,适当组织校外活动也有利于学校德育教育的发展。比如参观历史博物馆、新农村建设、英雄模范事迹报告会、动手劳作植树等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热爱生活,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学校还可以通过树立学生学习的榜样,可以是优秀教师和学生、民族英伟人典范,他们的言行、作风、为人处世、优秀品德都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建立公平公正的评优评奖机制和奖惩机制,促进学生更加奋发向上,互相学习,你追我赶,共同提高。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和道德品质。

 

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价值的内容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用传统文化中的典型例子及文化开展道德教育。中华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积累沉淀了太多优秀成果。加强道德教育必须以传承和学习传统文化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找到道德文化的根源所在,才能找到与现实的结合之处,传统的优秀文化植根于每一位中国人的心里,通过日常的言行举止得到具体体现。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家庭教育是培养道德的重要教育场所之一,人从出生就与家庭建立了联系,因为家庭中存在亲缘的感情因素,更容易形成道德观念。家庭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教育需要在家庭和社会组织中进行实践。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良好的行为习惯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更加注重做人教育,而学校教育主要以科学文化知识的教授为主,但道德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二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