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贸易竞争力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3 15:08:35

贸易竞争力论文

贸易竞争力论文范文1

技术性贸易壁垒指一国或一个区域组织以维护国家或区域基本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而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自愿性的技术性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市场准入上的影响,即达不到设定的技术标准,就不能顺利的出口;另一个是对产品竞争力的影响。企业技术、环保及为改善工人劳动条件的投入都直接增加了产品成本,企业要获取相关认证的费用也相应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从而丧失了产品价格优势,削弱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知识产权贸易壁垒

贸易中关于知识产权的纠纷很多时候是包括在技术性贸易壁垒之中的,但是在这里我们单独把它拿出来讨论是因为与其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相比较,它有其特殊性,而且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会对中国的外贸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知识产权壁垒是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名义下,对含有知识产权的商品,如专利产品,贴有合法商标的商品,以及享有著作权的书籍、唱片、计算机软件等实行进口限制;或者凭借拥有的知识产权优势,实行“不公平贸易”。中国屡遭国外知识产权的调查,严重的影响了中国产品的出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国同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的不断缩小而造成的出口对其国内产业的威胁的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是我们同发达国家真实技术差距的存在。

产品附加值通俗的讲就是指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从原材料到成品的过程中所凝结的技术、创新、人力劳动、品牌和附加服务等价值的增值。它与产品的价值增值链的长度,技术含量,创新程度,附加服务的质量和产品品牌价值等有很大的相关关系。日本经济学家关志雄先生的“附加值”理论告诉我们:在一个产品的业务链上,组装的附加值最低,研发的附加值最高;中间值的生产虽有技术含量,也会慢慢递减,而到了销售和售后服务,附加值会随之高涨起来,因为它有品牌和健全的售后服务体系。由此可见,在组装的上游,是技术、信息与知识;在组装的下游是包装、销售及服务。而在产品的中游组装阶段,是廉价劳动力在创造财富.中国的出口产品基本上集中在初加工的产品、棉纺织品和机电产品上,这些产品的技术含童低,加之中国的国际名牌少,尤其是机电产品甚至包括高新技术产品都是处于产品的中游组装阶段,这是中国利用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的结果,但是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低,出现所谓的“丰产不丰收”现象。这主要是由我国技术能力低所导致的。

3贸易条件恶化

贸易条件是指一国的出口商品价格对其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当这个概念用于两种以上商品时,它的定义则是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的一种指数量值,也可以解释为出口每单位商品所能购买进口商品的数量。贸易条件恶化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最早.由阿根廷著名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在1949年5月提出,他在一份题为《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的报告正式提出了“贸易条件恶化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存在长期恶化的趋势。他指出,在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下形成的“中心—”体系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滋生了一些不利于国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技术进步利益的不平等分配,贸易周期运动的不平等影响,发展中国家不利的产品需求条件和世界经济中心的低进口数。

4贸易竞争优势将受到更大挑战

目前中国最大的比较竞争优势就是处于各层次的廉价的劳动力,也就是说中国不仅有廉价的简单劳动力,还有相对发达国家廉价的熟练劳动力、技术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从本质上来讲,中国现在正是在利用这一竞争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但是,这一优势能够持续多久呢?也就是说廉价劳动力优势是否能够成为中国经贸发展的持续竞争优势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虽然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廉价劳动力还能够作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这是因为中国有着广大的农村人口,可以不断的向城市输出廉价劳动力,但是城市的资源是有限的,其人口的容纳程度也是有限的,目前已经出现了大城市综合症,而且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并不十分迅速,因此有可能农村人口的输出在一段时间之后会放缓直至停滞,在那个时候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将会不断的上升,而随着新的开放国家,比如印度加入国际分工,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竞争优势将会逐渐削弱。

5结束语

总之,中国现今和以后还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因此,没有技术创新就很难继续缩小同前方国家的技术差距,而后方国家则会更快的缩小同我们的差距,表现在贸易上,就是竞争优势的削弱和贸易竞争优势受到更大的挑战。我们只有技术创新,掌握有用自主专利权的技术,才能在对外贸易上取得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李平:《论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载《世界经济研究》,2002年第5期.

[2]宋健学、赵新刚、刘虎兴:《关于我国技术提升和贸易发展的思考》,载《中国软科学》,2002年第1期.

[3]胡艺:《中国企业提升技术能力的国际渠道》,载《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第2期.

[4]高正平:《政府在风险投资中作用的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

贸易竞争力论文范文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业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然而,由于中国服务业发展的起点低、起步晚、基数小,整体竞争力落后。自1992年以来中国服务贸易连续出现逆差(除1994年外),且1996年后逆差不断扩大,似乎表明中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有下降的迹象(注:非要素服务贸易逆差从1992年2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75亿美元。要素服务差额变化甚至更大,则从1992年3亿美元顺差变成到1999年180亿美元逆差,然而,在把这些数据解读为中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指示器时要小心,因为很多服务被计入货物出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要降低市场准入壁垒,逐步开放服务市场,并允许外资进入中国服务业市场,实行国民待遇,这势必会给中国服务业发展带来挑战。因此,认真分析和评估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不仅可为政府采取合理的经济政策提供客观依据,促使服务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指导服务贸易的发展,减小服务贸易逆差,提高中国经济竞争力。 一、中国服务业市场对外开放状况的国际比较 (一)中国服务贸易开放现状 在服务贸易对外开放方面,早在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有关服务贸易的谈判中,我国就已承诺进一步开放航运、专业服务、银行业、广告、旅游、近海石油勘探等6个服务市场。允许外国企业在我国开设合资旅馆,并允许在我国12个度假区或旅游区开设合营的旅行社。外国公司可在北京、上海、广州、青岛、大连、天津等地开设服务行业的合资公司,并在广东、福建和海南省的5个经济特区开设合资零售商店。后来,我国又将开价单扩大到其他8个部门:保险、内河、公路运输、建筑工程、计算机服务、陆上石油服务和租赁市场。实际上,我国也履行了上述承诺,逐步开放国内市场。目前,在商业零售方面,允许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航运业方面,已经有条件地开放海运和货运市场;建筑业方面,允许外国监理提供服务,允许监理中外合资、合作的工程承包企业;允许世界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在我国提供一定范围内的服务。此外,对律师服务、租赁服务、旅游等领域也实行了一定程度的开放。 1999年和2000年中美、中欧分别达成了关于中国加入WTO的协定,中国除了承诺开放银行业和证券业外,还将开放专业服务市场,包括法律、会计、医疗等服务。总的看来,中国服务贸易开放几乎涉及服务贸易的各个领域,采取逐步的和渐进的方式,大多经过合营、控股和独资三个不同阶段,开放的地域也从部分限制逐步扩大。 然而,由于服务业本身具有的一些天然垄断(如水、电、气、铁路等)和人为垄断性质(如因国家经济大局导致国家对银行、保险、邮电等行业的政策性独立),中国服务业与国外服务业相比,其开放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众所周知,在中国,绝大部分服务业是由政府严格管制的,主要的企业都拥有一定的影响市场的能力,如金融、保险、电信、民航和铁路等,在其他一些领域,像住房、医疗、城市交通、教育等,普遍比较重视在社会福利方面的作用(注:参阅陈富良.《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的政府管制》,85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通常,这些政策往往会导致市场准入壁垒和价格管制,从而不利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产品的创新,导致许多种类的服务无法提供或者价格极其昂贵,而且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高成本的服务,无论对于消费者还是生产者都是一种负担,不仅不利于国内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而且会削弱中国经济竞争力。 从投资比重的角度来看,中国服务业的开放情形并不令人感到满意。从对外开放的角度来看,服务业总投资中外商直接投资占2.7%,大大低于工业11.8%的比重,在服务业42个大行业中,除零售、商业、房地产、旅馆、旅行社、娱乐、计算机服务等7个行业外,其他行业外商直接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都低于5%,其中20个行业的比重在1%以下。从国内市场的开放状况来看,服务业以国有经济投资为主,经营上实行垄断,管理上采取政府定价。1998年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投资占5.7%,比制造业高25个百分点 。44个大行业中,有22个行业国有投资占总投资的90%以上,除餐饮、房地产、旅馆、租赁、娱乐业外,其他行业国有投资比重都在50%以上。 (二)中国服务业国际化状况的比较 从出口的产业结构来看,各国均以工业为主体,服务业居中,农业比重最低,服务业比重以10%~30%之间居多,在有数据的45个国家和地区中有37个国家和地区位于该区间(注:这45个国家或地区分别是:美国、瑞士、卢森堡、丹麦、芬兰、日本、荷兰、德国、挪威、冰岛、加拿大、瑞典、中国香港、奥地利、新西兰、法国、澳大利亚、英国、爱尔兰、比利时、以色列、中国台湾、西班牙、意大利、匈牙利、智利、马来西亚、韩国、葡萄牙、希腊、阿根廷、捷克、巴西、中国、菲律宾、哥伦比亚、南非、波兰、墨西哥、委内瑞拉、印度尼西亚、土耳其、泰国、俄罗斯、印度。),低于10%的仅3个,高于30%的只有5个。1995年,中国出口结构中,服务业比重为11%,在45个国家和地区中处于较低水平,表明中国服务业对国际收支作用较小,并且中国服务业出口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仅为8.0%,可见,中国服务业没有积极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 从进口的产业结构来看,与出口的情形极为相似。在有数据的45个国家和地区中(注:这45个国家或地区分别是:美国、瑞士、卢森堡、丹麦、芬兰、日本、荷兰、德国、挪威、冰岛、加拿大、瑞典、中国香港、奥地利、新西兰、法国、澳大利亚、英国、爱尔兰、比利时、以色列、中国台湾、西班牙、意大利、匈牙利、智利、马来西亚、韩国、葡萄牙、希腊、阿根廷、捷克、巴西、中国、菲律宾、哥伦比亚、南非、波兰、墨西哥、委内瑞拉、印度尼西亚、土耳其、泰国、俄罗斯、印度。),仍以工业为进口主体,服务业居中。其中41个国家和地区的服务业进口比重处在10%~30%之间,低于10%和高于30%的分别只有1个国家。中国1995年进口结构中,服务业比重为16%,高于出口的比重,这与国外服务业提供者积极开拓中国国内市场有关。中国服务业面临着国际竞争的强大压力,必须利用先进技术促进本国服务业竞争力的提高,摆脱国内市场被占领的被动局面。 (三)中国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度的国际比较 中国在加入WTO的谈判中对服务业的开放作出了承诺,加入WTO后,中国服务业市场进一步大幅度提高。那么,我们目前服务业市场开放情况与国际相比处于何等开放程度呢?根据国际贸易学者豪克曼(Hockman)提出的方法,对各国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度进行计算,各国得分数如表1。 表1 各国服务业开放度的国际比较 总分数 总分数 总分数美国 384 奥地利 412 印度尼西亚 140日本 408 新加坡 232 韩国 311欧盟 392 阿根廷 208 马来西亚 256加拿大 352 巴西 156 墨西哥 252澳大利亚 360 中国 196 泰国 260新西兰 276 埃及 104 菲律宾 160瑞士 400 印度 132 巴基斯坦 108 说明:总分数越高,表示开放程度越高,反之,亦然。 资料来源:杨圣明:《国际服务贸易:新世纪中国面临的议题》,载《财贸经济》,1999(3)。 从表1资料可知,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还显得偏低,但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并不太落后。在表中所列举的12个大国中居第6位,处于中等程度。因此,在服务业贸易的开放上,尤其是金融、保险和电信 的开放上,应按照我们自己的时间表行动。只要我们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同步开放,就比较稳妥。在上表中,日本得分虽然最高,但并不意味着日本的服务贸易开放程度是最高的,日本名义上开放,实际上封闭。应该指出,上述计算方法没有考虑到各个不同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不同作用与地位,以及在整个服务贸易中的不同比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要寻求各个部门在总服务贸易中的比重,并依此进行加权,以求得更合理的相对可比开放程度。此外,应用Hockman的方法还可以计算整个国家服务贸易开放的部门覆盖率,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求出某个国家的开放程度,中国的市场准入部门覆盖率为13.9%,在14个大的发展中国家中也居第9位,中国的国民待遇部门覆盖率为14%,在14个大的发展中国家中也居第9位,此外,中国服务贸易开放度相对商品贸易开放度的差距正在缩小,1985-1998年我国服务贸易开放度仅为商品贸易开放度的8%,但到1998年该比例已升至16%(见图1)。由此可知,中国服务贸易开放并不十分落后,且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在服务贸易领域中国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因此,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力度适当加大一点,应是我国服务贸易努力的方向(注:参阅黄胜强的博士学位论文:《国际服务贸易规则研究》。)。 附图 图1 1985-1998年商品与服务贸易开放度变动趋势 资料来源:根据IMF: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Yearbook:Annual Report相关年份的数据计算而得。 二、中国服务业出口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一)服务贸易总量的国际比较 进入1990年代以来,世界服务贸易迅速发展。1998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1.36万亿美元,进口1.35万亿美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了50.2%和48.9%。其中,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进出口分别增长了61.2%和79.4%,快于发达国家的44%和50.2%。但由于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进口基数较大,而出口基数小,尽管出口快于进口增长,但服务贸易仍然维持逆差,不过逆差状况正在逐步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中国服务贸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地位不断上升。1982年总额仅为46.11亿美元,到1999年增加到550.69亿美元,增幅达到10.9倍,其中服务贸易出口从1982年的25.87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237.8亿美元,增长9.2倍。同期,服务贸易进口从20.24亿美元增加到312.89亿美元,增长15.5倍。近20年来,我国服务贸易总额平均增长到17%,远远高于同期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也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和全球服务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我国在全球服务贸易进出口中的比重迅速提升,分别从1990年0.48%和0.68%增至1998年的2.15%和1.57%。但是,应该看到,与经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中国服务贸易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比重依然偏低。如表2所示,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份额仅仅相当于排名第一位的美国的10%和16%,如果考虑到经济规模的话,中国服务贸易在世界上的份额比香港、新加坡还低,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还是相当落后的,即使对城市化水平的不同做了调整之后,中国服务贸易出口份额也是相当低的。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一是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1997年中国出口份额排名第16位,进口份额排名第14位,出口份额小于进口份额,服务贸易出现逆差,且1992年后(除1994年)逆差不断扩大,这与近年来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逆差逐渐改善的情形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二是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速小于进口增速,这与前述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出口增长快于进口增长的趋势恰恰相反。 (二)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的国际比较 在服务出口结构变动中,除印度外,运输业的比重是下降的,旅游业的比重变化在各国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在表2中的13个国家中,有7个国家旅游业比重是下降的,有5个国家旅游业比重是上升的,值得注意的是,该比重上升的7个国家是美国、英国、德国、韩国、印度尼西亚、中国,这可能与这些国家的 自然资源优势有关。通信、计算机、信息和其他服务业以及保险和金融服务业的比重则趋于上升。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出口结构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保险金融、通信、计算机、信息和其他服务业的出口比重相对较高。在13个国家中,只有中国、印度尼西亚和韩国该比重是下降的。而以中国最为引人注目,其金融和保险服务出口比重从1980年的8.0%下降到1997年的0.8%,这与中国金融保险服务垄断经营造成效率低下直接相关。金融保险与国际水平差距很大,1980年出口比重在所有国家中是最高的,到了1997年,该比重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仅仅为发达国的1/7水平),而且还低于低收入国家,仅为低收入国家的1/4,可见,中国金融保险服务在90年代竞争力有下降的迹象。今后应该大力推动这类行业的高效发展,并发挥其对各种社会服务上的带动效应。 表2 服务贸易出口结构的国际比较(%) 附图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9年世界发展指标》,中文版,226~228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三)服务贸易差额与服务贸易竞争系数的比较 1982-1999年这18年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累计1906.3亿美元,而进口额则累计2042.7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累计136.4亿美元。1992年前,中国服务贸易均为顺差,逆差发生在1992年以后,1992-1999年间,除1994年外,中国服务贸易均为逆差,逆差累计达254.6亿美元,相当于18年服务贸易逆差累计的1.9倍,这表明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较弱。 表3 1985-1999年服务贸易逆差与服务贸易竞争系数 出口(亿美元) 进口(亿美元) 差额 贸易竞争系数1985 29.3 22.6 7.3 0.1411986 36.1 20.3 15.8 0.2801987 41.8 23.4 18.4 0.2821988 46.9 33.3 13.6 0.1701989 44.0 35.7 8.3 0.1041990 57.0 41.4 15.6 0.1591991 67.9 39.4 28.5 0.2661992 90.5 91.9 -1.4 -0.0081993 109.5 115.4 -5.9 -0.0261994 162.4 156.4 5.6 0.0181995 184.3 246.4 -62.1 -0.1441996 205.7 223.7 -18 -0.0421997 245.3 300.6 -55.4 -0.1021998 240.4 287.8 -47.4 -0.0901999 237.8 312.9 -75.1 -0.136 说明:服务贸易竞争系数=(出口-进口)/(出口+进口) 资料来源:相关年份的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 tistics Yearbook(IMF)与WTO Annual Report。 中国服务贸易不但总体水平低,国际竞争力弱,而且服务贸易发展态势表明其国际竞争力有所下降(见表3)。为此,我们列出了部分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国家在1980年和1997年服务贸易进出口及差额,并计算了各国服务贸易竞争系数(见表4)。其中,服务贸易竞争系数为正的6个国家和地区是:美国、英国、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和香港。服务贸易竞争系数为负的国家或地区有:德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俄罗斯、印度尼西亚、泰国和中国。我们发现,在贸易竞争系数为负的国家中,系数值下降的只有中国一个国家(俄罗斯联邦在1980年没有相应的数据,故不纳入比较范围),其他国家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这表明这些国家虽然存在逆差,但其逆差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这与近年来中国服务贸易自1992年出现逆差,1996年后持续扩大的情形形成鲜明的对比。 表4 各国和地区贸易竞争系数的国际比较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银行:《1999世界发展指标》(中文版,226~228、230~232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中各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数据计算而得。 (四)服务贸易逆差与服务贸易竞争系数的结构分析 中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弱的判断只适合于总体状况,并不能准确反映出我国服务业竞争力全面的结构特征,笼统的评价可能会掩盖一些重要的现象,具体到我国的主要的服务贸易项目,其国际竞争力的强弱不尽相同。 如果某个服务贸易项目的收支差额为顺差就表明其相对具有国际竞争力,而逆差则表示其相对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话,从历史上总体数据观察,我国仅在旅游、通讯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项目下存在服务贸易顺差,而其他项目均为逆差(见表5),这表明我国在绝大多数服务贸易项目上不具有比较优势,尤其是新兴服务贸易项目,如金融保险业、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法律咨询、广告、宣传等服务项目与发达国标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通讯服务的比较优势是不正常的,它的获得主要是靠国家垄断。 表5 中国服务贸易各个项目差额状况 单位:亿美元 1992 1994 1995 1997 1998 1999 1982-1999运输 -26.6 -48.0 -61.7 -70.0 -44.6 -54.8 -501.4旅游 14.4 42.9 50.4 39.4 34.0 32.3 423.4通讯 2.8 5.6 5.4 -0.2 6.1 4.0 34.64建筑 0.4 0.2 -0.4 -6.2 -5.3 -5.6 -12.64保险 2.1 1.8 -24.4 -8.7 -13.7 -17.3 -51.53金融 - - - -3.0 -1.4 -0.76 -3.59计算机和 - - - -1.5 -2.0 -0.42 -3.05信息服务其他商业 3.0 4.3 -31.5 24.3 7.8 -19.7 27.75服务专利 - - - -4.89 -3.6 -7.2 -15.62咨询 - - - -1.2 -2.4 -2.4 -6.06广告 - - - -0.03 -0.5 -0.02 -0.55电影 - - - -0.34 -0.2 -0.3 -0.85未提及政 - - - -1.8 -1.9 -5.4 -26.87府服务总计 -1.9 3.2 -60.9 -57.3 -49.2 -75.1 -136.4 资料来源:各年《中国 统计年鉴》中的国际收支平衡表。 从表5还可以看出:(1)1991-1997年运输服务差额一直呈上升趋势,1999年高达-72.4亿美元,是造成中国服务贸易巨额逆差的主要原因。因此,顺应国际货运的需求,改善货运方式,提高货运质量是解决服务贸易逆差的重要途径。(2)旅游业已成为中国服务贸易的生力军。到1999年旅游收入进一步提高到141亿美元,中国凭借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可以为改善服务贸易收支状况作出重大贡献。(3)中国建筑服务从1995年开始出现逆差,并有扩大的倾向,对于中国这样的一个拥有众多过剩的劳动力的国家而言,劳务净输入不是好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中国劳动力素质太低,不能满足国际劳务市场的需求。 从服务贸易竞争系数的行业分布来看,中国服务贸易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990年代运输服务贸易指数绝对值大于1982-1999年总体运输服务贸易竞争指数,说明近年来运输服务贸易比重逐年下降,而旅游业则相反,其贸易竞争指数一直为正的旅游业正在逐步取代运输成为我国服务贸易的支柱项目。1998年国际旅游收入和支出占我国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分别高达59%和35%。行业竞争指数显示中国除了旅游、商业服务(通讯除外,原因见前面的分析)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外,其他服务贸易项目并不具有国际竞争力,尤其是新兴服务贸易项目(见表6、表7)。 表6 中国服务贸易项目的贸易竞争系数的变化 1997 1998 1999 1982-1999运输 -0 .551 -0.573 -0.531 -0.426旅游 0.086 0.156 0.130 0.306通讯 -0.033 0.596 0.506 0.543建筑 -0.344 -0.307 -0.220 -0.125保险 -0.714 -0.641 -0.810 -0.245金融 -0.845 -0.717 -0.294 -0.450计算机和信息服务 -0.469 -0.428 -0.085 -0.240专利 -0.817 -0.740 -0.828 -0.802咨询 -0.149 -0.188 -0.33 -0.210广告 -0.007 -0.114 -0.004 -0.040电影 -0.628 -0.435 -0.672 -0.570其他商业服务 0.188 -0.067 -0.183 0.33总体服务贸易 -0.104 -0.093 -0.136 -0.035 说明:本表数据系笔者计算结果。 资料来源:①《中国统计年鉴》(1998、1999、200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②管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入世的影响》,载《国际金融研究》,2000(12)。 表7 1998年美国服务业各行业的贸易竞争系数 运输 特许费 旅游 旅馆业 其他私 与国防有 服务贸易 人服务 关的服务 竞争系数-0.04 0.61 0.18 0.18 0.37 0.03 0.23 资料来源:U.S.Department of Commerce 1998,Table 4.3. 如前所述,中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在于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这两项基本上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当然,旅游业可以看成是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的结合),反映在出口收入上其稳定性差。一旦国家服务贸易环境发生变化,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无疑将受到很大打击。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加入WTO有助于刺激中国服务业的稳定发展,美国是当今服务贸易强国,尤其是在金融、保险、数据处理、专业服务、电讯、技术知识等资本密集型服务,这些服务项目在美国乃至全球服务业贸易中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大力发展这些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项目是我国今后服务贸易的发展方向。 三、国际比较的启示与基本结论 经过上述国际比较和实证分析,我们可以提出以下结论: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贸易虽然发展迅速,但总体水平不高,整个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相对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中国服务贸易占世界贸易的份额都是相当低的,其进出口份额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份额分别为美国的10%和16%。中国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没有同步发展,服务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低,整个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服务贸易总体水平低制约了商品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2.中国服务贸易不仅总体水平低,整体竞争力差,而且出口结构不合理。目前,中国服务贸易发展主要集中在运输、旅游、劳务出口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部门和资源禀赋优势部门上,而全球贸易中发展迅速的金融、保险、咨询、电信和邮电等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我国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甚至相对于1980年代来说其与经济发达国家差距还扩大了,尤其是金融保险业方面,其出口份额由1980年的8%下降到1997年的0.8%。因此,在这方面是一个薄弱环节,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3.在那些新兴服务业方面中国和其他可比国家的差距比传统服务业方面的差距要更大。这是一个相当普遍的规律。除了政策、体制方面的原因外,城市化水平与市场化程度低对这些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产生障碍,使得服务的供给无法有效地对不断增长的需求作出反应。因此,当前的选择是在发挥中国服务业的竞争优势的同时,分阶段、有重点地发展高层次的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发挥示范效应,带动服务业的薄弱部门,尽快缩小差距。 4.服务业开放程度低,对外开放水平不高。今后应使中国服务业逐步地渐进式地对外开放,这就要求:一方面要适当保护某些尚处于幼稚状态的服务业;另一方面,要分行业、分地区、有选择地开放,根据行业特点、地区条件好坏逐步推进服务业的开放。【 《国际金融研究》,2000(12),61~66页。 8. 世界银行:《1999世界发展指标》,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9. 《中国统计年鉴》(1991-200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国际统计年鉴》(1998、1999)。

贸易竞争力论文范文3

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个产业内的产品同时发生输出和输入的活动。二战以后,这种新的贸易形式发展十分迅速,在当代的国际经济活动中,产业内贸易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分工、促进新兴和主导产业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一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新贸易理论认为,在贸易模式上,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使得每一个企业不会去生产完整系列的产品,而会生产某种具有专业化的产品,即专门生产一定的差异产品,这样就会发生以差异产品为内容的产业内贸易。而当代跨国公司的大量出现,使产业内贸易的形成机制出现了复杂化。因此,分析产业内贸易的形成机制,对提高我国产业内贸易水平,从而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产业内贸易水平与对外贸易竞争力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评价产业内贸易的指标是1975年由Grubel Herbert & P.J.Lloyd给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许多研究发现,工业化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而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水平又高于非新兴工业化国家,如表1所示。 表1 世界各国(地区)产业内贸易指数(1978年) 非新兴工 新兴工业化 工业化 业化国家 国家(地区) 国家 阿尔及 苏 希 澳大 利亚 1.5 丹 0.8 腊 21.1 利亚 29.3 喀麦隆 6.1 巴基斯坦 14.8 巴西 37.8 奥地利 74.1 智利 10.1 泰国 17.3 香港 40.3 加拿大 66.9 多米尼加 6.9 塞内加尔 18.7 以色列 61.9 芬兰 45.4 埃及 6.8 突尼斯 17.3 墨西哥 31.9 法国 80.3 象牙海岸 13.4 土耳其 7.9 葡萄牙 32.8 德国 62.7 牙买加 14.4 菲律宾 15.0 西班牙 52.1 意大利 59.0 加纳 4.3 圭亚那 19.6 南斯拉夫 50.7 日本 26.0 肯尼亚 13.9 危地马拉 32.7 新加坡 66.9 新西兰 25.9 斯里兰卡 4.8 马来西亚 32.4 台湾 34.9 美国 59.4 资料来源:鲁明泓《中国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测算与评估》,《国际贸易》1995年第4期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推断,较高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反映了一国在多变的贸易环境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产业内贸易指数以及它的增加值反映了一国在面临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时快速调整自身生产的能力,这也是竞争力的一个方面。由此可见,提高产业内贸易水平,是发展中国家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有人曾对发达国家的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1976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进行了分析,发现与科学技术密切联系的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的产品,是西方7个工业化国家进行产业内贸易的热点,医用电子设备7国中有5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在50%以上,办公设备有6国在60%以上。可见产业内贸易发展与一国的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产品,附加值高,需求弹性大,生产规模和贸易规模持续上升,为产业内贸易发展提供了空间。同时,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加快了科学技术、管理经验、企业家精神在不同国家同一行业内的传播和扩散,给同类产品生产上档次提供信息,并通过规模经济,实现不同国家在产品层次上的分工,实现产品生产的国际化,从而促进一国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 总之,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产业内贸易在给各贸易国带来贸易利益的同时,还可以促使一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因而,产业内贸易最终将取代产业间贸易而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这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产业内贸易形成的机制 一般来说,消费者偏好的多样性、国际直接投资活动是产业内贸易最基本的推动因素。 (一)产品差异与产业内贸易的形成 产业内贸易首先表现为差异产品的贸易。所谓差异产品,是指相似 但不完全相同,也不能完全替代的产品。差异产品一般分为三类:水平差异产品、垂直差异产品和技术差异产品。商品差异的类型不同,引起的产业内贸易的原因也不同。 水平差异,是指同一类商品具有一些相同的属性,但这些属性的不同组合会使商品产生差异。从水平差异分析,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消费者偏好,即消费者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当不同的国家消费者对彼此的同类产品的不同品种产生相互需求时,就可能出现产业内贸易。 垂直差异,是指产品品种上的差异。从垂直差异产品看,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消费者对商品档次需求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取决于个人收入差异,收入高的消费者偏好高档产品,而收入低的消费者只能偏好中低档产品。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就可能出现高收入国家进口中低档产品和低收入国家进口高档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技术差异是指技术水平提高带来的差异,也就是新产品出现带来的差异。从技术差异商品看,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产品存在生命周期。先进工业国技术水平高,不断推出新产品,而后进国家则主要生产标准化的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因而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同类产品会发生产业内贸易。 (二)国际直接投资与产业内贸易的形成 随着跨国公司的大量出现,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极大地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在跨国公司理论中,把跨国公司分为垂直一体化模型和水平一体化模型两种。垂直一体化模型中的跨国公司将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阶段分散于不同国家,而水平一体化模型中的跨国公司在很多国家重复从事大致相同的活动。垂直一体化模型和水平一体化模型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机制是不同的。 1.垂直一体化投资与产业内贸易的形成 垂直型跨国公司在总部和海外工厂之间实行纵向分工,设在母国的总部和工厂从事产业链中关键的产业环节,一般是知识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活动;海外子公司则往往从事产业链中增值相对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活动。这种纵向分工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发展中东道国传统的直接投资方式。 当母国与东道国的要素禀赋存在一定差距时,处于某一生产阶段的子公司会从其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输入零部件或中间产品,加工后输往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由此产生“垂直贸易”。有的学者认为这种垂直贸易应该算作是产业间贸易,但在各国的统计上常常将零部件、中间产品及加工产品视为同组商品,因而被统计成为产业内贸易。 由此可见,跨国公司的垂直型内部贸易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来源之一,使无论是投资国或是东道国的产业内贸易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且随着跨国公司数目的增加,产业内贸易额也会增加。但这种产业内贸易的增加对投资国与东道国的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影响是不同的。对母国而言,当它对外进行垂直型直接投资时,为了保持母国对东道国的技术优势,母国会利用它的有利经济条件,包括丰富的人力资本、大量的研究机构、以及研究与开发投资等,提高母国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因此,一国的垂直型对外直接投资越多,产业内贸易额就越大,所体现出来的对外贸易竞争力就越大。而对东道国而言,虽然吸引垂直型跨国投资可以增加产业内贸易,从而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从短期来说对一国外贸竞争力具有促进作用,但从发展的角度分析,发展中国家总是接受前一轮被淘汰的技术,在技术发展上始终处在相对劣势的地位,对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不大,因而这种产业内贸易的扩大并不能代表产业真正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的提高。 2.水平一体化投资与产业内贸易的形成 在水平一体化模型中,跨国公司因为主要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规模相似的国家之间从事类似的经营活动,因此倾向于在各个国家都建立自己的生产和销售体系,在当地生产,满足当地需求。从表面上看这种投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国际贸易,但如果结合产品差异和消费者偏好来研究,则会发现跨国公司的水平一体化投资也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来源。这种水平一体化跨国公司在经济发展水平类似的国家之间建立内部市场,进行差别产品交易,呈现出产业内贸易的特征,同时又有规模经济的特征,在需求的拉动下,产业内贸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二战后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投资额与产业内贸易额同时增长的现象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由水平一体化跨国经营所产生的产业内贸易的增加,无论是对母国还是东道国的对外贸易竞争力都具有促进作用。对母国来说,水平一体化跨国公 司在总部与海外工厂之间平行分工,从事基本相同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获得了规模经济,降低产品平均生产成本,这种建立在规模经济基础之上的产业内贸易的增加极大地促进了母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提高。 而对东道国来说,跨国公司的进入会给东道国带来母国先进的生产和经营技术,促进东道国的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即使母国和东道国技术水平相差不大,跨国公司也会为东道国带来有特色的生产方式、新的营销渠道,以及不同的管理理念等,因此,由水平一体化跨国公司所带来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高同样也促进了东道国的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提高。 三、充分重视产业内贸易,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 目前,我国的对外贸易格局基本上是以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的,突出我国与贸易伙伴国之间产业结构的互补性,也就是说,我国的贸易格局还基本上是建立在以比较利益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而产业内贸易则较不发达,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在国际贸易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仅仅按照静态的比较利益进行分工和贸易还是远远不够的,它会造成我国产业结构的滞后。因此,逐步实现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贸易格局,发展高层次的产业内贸易,是我国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一)大力发展差异产品,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 在垄断竞争市场条件下,产品差异为发展中国家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思路:即工业产品的多样性使得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有足够的资源来生产、出口全部工业产品,国际贸易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大,即使在同一行业内,也可能既进口又出口。因此,对别人已经形成优势的产品,我们也可以通过开发更新的差异产品或其他种类、型号的产品,并通过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形成自己的优势产品并向国外出口,形成对外贸易竞争优势。 1.加快发展高科技产业,促进与发达国家之间水平差异产品贸易的发展。从我国目前出口的现实来看,美、日、欧等发达国家是我国出口商品的主要市场,贸易模式主要是产业间贸易,而产业内贸易额较小,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与这些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差异产品贸易额偏小。特别是现阶段我国与发达国家在高技术产品上的分工程度还很低,我国仍需要进口许多高新技术产品,而出口的则是一些层次较低的加工产品。因此,发展高科技产品,促进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水平差异产品之间的贸易,是改变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的贸易模式的重要途径。 此外,发展高科技产业,在某些领域形成技术优势,使我国与技术水平落后于我国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形成技术差异,促进以技术差异为主的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也是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2.实施品牌战略,促进差异产品的发展。在产品差异优势中,品牌是实行“差别战略”的重要手段。品牌代表着一个产品的质量、性能、功效以及产品的市场定位、文化内涵、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程度等。现代企业越来越多地运用品牌及其品牌系列产品来代表企业的产品与其他企业产品的差异。品牌的差异不但体现在价格的差异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产品的营销、市场、技术和经营管理的差异化上,因此,实施品牌战略是我国出口企业提高产业内贸易水平,实现出口商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从而提高外贸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3.加快对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技术改造,促进差异产品的发展。我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力要素,因此,对我国现有的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我们可以通过高新技术加以改造。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但可以创造产品的成本、价格优势,还可以进一步增强产品的差异化优势,使产品向多规格、多品种方向发展,以满足人们对产品不断变化的需求,利用高新技术可以不断变换生产技术、改进生产工艺、创造出适合不同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促使传统产品向精加工、多功能、高附加值的科技型产品转换,使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从而提高我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及我国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地位。 4.积极介入产品销售领域,获得差异优势。产品差异化的内涵相当广泛,除了指产品在档次、质量、款式、颜色、商标等方面的差别外,还包括了在销售上的差异,如广告、包装、售后服务以及人们主观意识上的差别,这些差异化极大地增加了产品出口的附加值。在当今科技革命迅速发展和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的时代,各企业在生产和流通活动中实行差异化竞争策略是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而我国在开展对外贸易时,常常忽视产品差异,特别是忽 视或根本不能介入产品广告、宣传等销售领域,而不能获得较多的利润。例如,我国大量存在的加工贸易、“大进大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它们的产品的出口价格往往只是发达国家最终零售价格的1/4或1/5,其他的增值部分归于推销、批发与零售服务、商标、广告设计等增加产品差异化的有关工作,而我国的厂商因为不能介入这些造成差异化的领域,而失去了获得较多利润的机会。因此,积极介入产品销售领域,是我国企业增加产业内贸易,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5.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研究,提高产业内贸易。如何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一直都是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我国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当,大力发展水平差异产品贸易大有可为。我们应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研究,生产出适合不同消费者偏好的差异产品,提高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水平。 (二)充分利用国际直接投资,提高我国产业内贸易水平 如上所述,无论是垂直一体化的跨国投资还是水平一体化的跨国投资都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源泉,但两者对母国和东道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影响是不同的。 从我国目前的现实来看,要大力吸引水平一体化的跨国直接投资还不具备条件,因此,短期来说,我们还是要通过吸收发达国家垂直一体化的跨国投资,获得资本、技术、产业升级效应。但从长远来说,我们应该尽量吸引发达国家的水平一体化的跨国公司的对华投资,提高我国的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从而增加与发达国家之间水平差异产品的贸易,提高我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从而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 在对外投资方面,一方面,我国应鼓励一些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对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甚至更高的国家进行水平一体化的跨国投资,形成规模经济,甚至是效益更加明显的范围经济,增强产业内贸易;另一方面,通过对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我国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垂直一体化投资,加大我国产业内贸易份额,使我国的一些产业继续保持规模经济优势,也是我国提高外贸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 鲁明泓:《中国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测算与评估》,《国际贸易》1995年第4期。 张建红:《对国际贸易中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探讨》,《思想战线》1997年第6期。 杨秀云、张玉萍:《产业内贸易与中国外贸发展取向》,《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张碧琼:《国际资本流动与对外贸易竞争优势》,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版。

贸易竞争力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技术和技术创新对当代的国际贸易已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一点得到了广泛的共识。各国都把技术创新作为提升本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最有力的武器,使本国能够从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本文就技术创新对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影响作了分析。 论文关键词:贸易; 竞争力; 因素 中国加入WTO以来,宏观经济和对外贸易都增长迅速,整体经济贸易形势继续了多年来的良好态势。但是,在普遍乐观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隐藏在这种良好态势后面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经济增长方式的单一,以高投入低产出为特征的经济效益低下,贸易方面的出口产品附加值偏低,对外贸易条件恶化,以及频频遭受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等都在困扰着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术性的贸易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指一国或一个区域组织以维护国家或区域基本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而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自愿性的技术性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市场准入上的影响,即达不到设定的技术标准,就不能顺利的出口;另一个是对产品竞争力的影响。企业技术、环保及为改善工人劳动条件的投入都直接增加了产品成本,企业要获取相关认证的费用也相应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从而丧失了产品价格优势,削弱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 知识产权贸易壁垒 贸易中关于知识产权的纠纷很多时候是包括在技术性贸易壁垒之中的,但是在这里我们单独把它拿出来讨论是因为与其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相比较,它有其特殊性,而且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会对中国的外贸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知识产权壁垒是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名义下,对含有知识产权的商品,如专利产品,贴有合法商标的商品,以及享有著作权的书籍、唱片、计算机软件等实行进口限制;或者凭借拥有的知识产权优势,实行“不公平贸易”。中国屡遭国外知识产权的调查,严重的影响了中国产品的出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国同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的不断缩小而造成的出口对其国内产业的威胁的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是我们同发达国家真实技术差距的存在。 产品附加值通俗的讲就是指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从原材料到成品的过程中所凝结的技术、创新、人力劳动、品牌和附加服务等价值的增值。它与产品的价值增值链的长度,技术含量,创新程度,附加服务的质量和产品品牌价值等有很大的相关关系。日本经济学家关志雄先生的“附加值”理论告诉我们:在一个产品的业务链上,组装的附加值最低,研发的附加值最高;中间值的生产虽有技术含量,也会慢慢递减,而到了销售和售后服务,附加值会随之高涨起来,因为它有品牌和健全的售后服务体系。由此可见,在组装的上游,是技术、信息与知识;在组装的下游是包装、销售及服务。而在产品的中游组装阶段,是廉价劳动力在创造财富.中国的出口产品基本上集中在初加工的产品、棉纺织品和机电产品上,这些产品的技术含童低,加之中国的国际名牌少,尤其是机电产品甚至包括高新技术产品都是处于产品的中游组装阶段,这是中国利用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的结果,但是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低,出现所谓的“丰产不丰收”现象。这主要是由我国技术能力低所导致的。 3 贸易条件恶化 贸易条件是指一国的出口商品价格对其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当这个概念用于两种以上商品时,它的定义则是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的一种指数量 值,也可以解释为出口每单位商品所能购买进口商品的数量。贸易条件恶化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最早.由阿根廷著名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在1949年5月提出,他在一份题为《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的报告正式提出了“贸易条件恶化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存在长期恶化的趋势。他指出,在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下形成的“中心—”体系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滋生了一些不利于国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技术进步利益的不平等分配,贸易周期运动的不平等影响,发展中国家不利的产品需求条件和世界经济中心的低进口数。4 贸易竞争优势将受到更大挑战 目前中国最大的比较竞争优势就是处于各层次的廉价的劳动力,也就是说中国不仅有廉价的简单劳动力,还有相对发达国家廉价的熟练劳动力、技术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从本质上来讲,中国现在正是在利用这一竞争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但是,这一优势能够持续多久呢?也就是说廉价劳动力优势是否能够成为中国经贸发展的持续竞争优势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虽然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廉价劳动力还能够作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这是因为中国有着广大的农村人口,可以不断的向城市输出廉价劳动力,但是城市的资源是有限的,其人口的容纳程度也是有限的,目前已经出现了大城市综合症,而且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并不十分迅速,因此有可能农村人口的输出在一段时间之后会放缓直至停滞,在那个时候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将会不断的上升,而随着新的开放国家,比如印度加入国际分工,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竞争优势将会逐渐削弱。 5 结束语 总之,中国现今和以后还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因此,没有技术创新就很难继续缩小同前方国家的技术差距,而后方国家则会更快的缩小同我们的差距,表现在贸易上,就是竞争优势的削弱和贸易竞争优势受到更大的挑战。我们只有技术创新,掌握有用自主专利权的技术,才能在对外贸易上取得有利地位。

贸易竞争力论文范文5

[摘 要] 国际服务贸易是当今国际贸易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随着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及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日益上升,世界各国纷纷加强对服务贸易的研究。如何提高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话题。因此,认真分析和研究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实际状况,对指导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和提高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 服务贸易 竞争力 对策 一、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1.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目前国际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险服务、咨询服务、信息服务、通讯服务、计算机软件服务等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方面,而我国在这些领域起步较晚,尚处于萌芽或较不发达阶段,尚未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站稳脚跟。我国服务贸易的输出,主要集中在劳务工程承包、远洋运输、旅游等劳动密集型部门和资源禀赋优越的部门,而在大量专业服务和高技术领域,则处于净进口的状态。 2.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滞后。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管理方面仍有许多缺陷。中央和地方在服务业国际贸易存在政策和规章存在差异性,缺乏统一的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协调管理部门。服务贸易发展政策缺乏透明度,各有关职能部门在服务贸易方面上实行多头管理,容易造成责任不明确、交叉和条块分割、经营秩序混乱以及行业垄断。 3.服务贸易方面的人才缺乏。服务贸易本身就是一种智力密集型产业,服务行业大多都是通过人的智力完成服务的过程, 有的行业还需要专门的科学技术和专有知识。在服务贸易领域里,近年来就业人数增长迅速,但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人员所占比例极低。在我国熟悉服务贸易的研究人员、工商企业家、金融家、会计师、审计师、律师和工程承包商等大量缺乏。 4.服务贸易立法不健全,服务贸易立法严重滞后。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立法有较大改观,现已颁布了一批涉及国际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如《海商法》、《保险法》、《中央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广告法》、《建筑法》和《律师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对构建真正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和国际通行规则需要的统一开放、有序竞争、规范管理的服务贸易体制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同服务贸易广泛的内涵和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二、增强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1.调整服务贸易内部结构,加快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有关部门和企业应从我国经济和服务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服务业内部结构进行合理调整。 (1)对交通运输、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医疗等传统服务业,要用现代高新技术进行改造,提高这些服务行业的科技含量和服务水平。(2)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电信、咨询以及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使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向着合理化方向发展。(3)要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提高服务业的研究投入,同时促进科技成果在服务业中的推广与应用。在科学研究与技术进步的基础上,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从而在知识资源的形成、积累、创新中形成自己的知识比较优势,提高服务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提升和优化服务业结构。国家要从各地区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出发,鼓励、引导不同地区依据自身比较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确立不同的发展重点。中心城市要按照城市功能定位的要求,着重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积极发展信息咨询、科技服务、电子商务等知识密集型产业,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合理化,使之成为我国服务产品主要输出地区。有条件的要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交通、商贸、旅游等特定优势的中小城市,要进一步突出特点、强化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其他地区和农村,要根据当地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发展服务行业。 3.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要迅速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确定服务业进出口政策的归口管理和综合协调部门、管理范畴和管理机构与组织。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都相对滞后,应充分发挥政府在服务贸易的管理优势以带动整个服务业的发展,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顺应国内产业调整和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在优势服务项目上充分利用国际规则,制定服务业出口市场战略和服务业出口部门战略;二是顺应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趋势,放松对服务业的管制,引入竞争,鼓励创新。三是采取有效的服务贸易政 策,确立服务业公平竞争规则,维护市场秩序。四是充分利用和改造原有服务企业,发挥其竞争优势,积极参与服务贸易市场竞争。 4.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增强国际竞争力。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出口,以此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当前应重点和扶持一下几个行业:一是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就业容量大、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如商贸、运输、金融、保险、旅游、房地产等;二是发展与科技创新相关的新兴行业,如咨询、信息、中介等各类专业服务;三是发展农村服务业,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专业化服务;四是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的行业,如教育事业、公共服务等。 5.加快服务贸易人才培养。从本质上讲,人力资本与服务业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今后我们在充分发挥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业竞争优势的同时,应多渠道、多层次培养服务业所需的各类人才,特别是能够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精通国际金融、国际运输、国际商法等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加快发展技术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产业,使服务业发展真正建立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之上,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本基础。

贸易竞争力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 纺织品作为四川省的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具有比较优势。但随着贸易保护大行其道,四川省的纺织品出口受到很大冲击,竞争力明显下降,出口受到影响。本文通过分析竞争力指数NTB和优势变差G曲线在受到贸易摩擦前后的变化情况,来证实贸易摩擦对纺织品竞争力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 四川 纺织品 竞争力指数 一、引言 在贸易摩擦高发期,四川省的传统产业由于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附加值低,在国际市场主要凭借价格优势赢得出口额,所以很容易遭到进口国的反倾销调查和技术设限。结果被征收高额反倾销税,乃至退出整个市场,对四川省纺织产业发展有严重影响。 二、贸易摩擦对四川省纺织品竞争力的影响 我们主要利用贸易竞争指数NTB和G在遭受贸易摩擦前后竞争力的变化情况来验证其对纺织品竞争力的影响。其公式为:NTBi=(Xi-Mi)/(Xi+Mi),其中Xi为第i项产品的出口值,Mi为第i项产品的进口值。NTB 指数的取值范围是:-1≤NTBi≤1。当NTBi=1,意味着一国或地区在第i项商品的贸易中拥有完全优势的地位;当0.8≤NTBi<1,表明该商品具有较高比较优势;当0.5≤NTBi<0.8,表明该商品有比较优势;而0≤NTBi<0.5,说明该商品有低比较优势,且当NTBi越接近0或等于0时,比较优势很低或几乎完全丧失。同样-1≤NTBi≤0时也有类似的定义,NTBi越接近于0或等于0,表明该种商品已没有明显的比较劣势,当NTBi越接近于-1或等于-1,表明该商品比较劣势逐步加重,直到完全处于比较劣势,只有进口而没有出口的状态。 第十一类产品和第十二类产品NTB曲线图 如图所示,四川省第十一类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2002年以来总体呈现平稳增长趋势,虽然这时段遂宁市新绿洲印染公司、四川省丝绸进出口公司、省丝绸公司、成都天友、成都佳泰、宜宾丝丽雅有限公司、宜宾海丝特有限公司、宜宾惠美线业有限公司等31家企业遭受了来自印度、秘鲁、土耳其的反倾销调查,反而提升了四川省纺织业的质量,在国际上更具有竞争力,这一案例说明贸易保护措施也有积极意义,但2006年急速下滑,由于印度等再度加大反倾销力度,所以四川省纺织产品出口下降。 2005年四川省第十二类产品的NTB值下降,这主要是因为2005年内江丰泰鞋业有限公司、成都艾民儿皮制品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遭受了来自欧盟的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为681万美元,此案正在进行中。 按照 HS 的分类标准,在同一类产品中,包含了各种加工程度不同的各章产品,在某类强(弱)比较优势产品中,可能包含了弱(强)比较优势的章,大类的 NTB 指数只能说明同一类产品的大体情况。为了更为细致地考察四川省对外贸易的特点,我们同时运用出口优势变差指数分析四川主要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所以我们特选择2003年~2006年纺织品中的丝类和鞋类作为研究对象。出口优势变差指数的表达式为(Gi-G0)×100,式中:Gi为i产品出口增长率,G0为出口增长率。我们计算出出口的平均增长率,以此为标志,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可以依其增长率与出口增长率的比较而计算出竞争优势变差指数(记为G)。区分为四类:第一类,强竞争优势(10<G);第二类,弱竞争优势(0≤G≤10);第三类,弱竞争劣势(-10≤G<0);第四类,强竞争劣势(G<-10)。 丝类和鞋类的产品优势变差表 如表所示,四川省丝类的优势变差G在 2003年处于强竞争劣势。虽然2011年有所回升,但2011年~2006年直线下降为弱竞争优势。2011年、2005年是四川省丝类产品遭受贸易保护措施最频繁的两年,所以2005年、2006年丝类产品的竞争优势逐渐被削减。 四川省的鞋类产品2011年以来竞争力呈下降趋势,2005年鞋类产品遭受欧盟的反倾销调查,使四川省鞋类产品2006年的竞争力水平持续下降,呈强竞争劣势。 三、结论 我们对造成上述变化曲线的原因作进一步分析,四川省主要出口受阻产品是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和鞋,主要在欧盟、美国和印度受阻,主要是受《纺织品与服装协议》和一些技术壁垒的有关法律所引起的反倾销调查。 四川省出口的纺织品主要是丝绸,其中生丝出口占很大比例,为建国以来四川省国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四川省生丝的品级较低,主要出口印度、秘鲁和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 。近年来,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继续支持印度发展丝绸业,深层原因是不愿看到中国丝绸长期垄断国际市场,便于坐收其利。所以为防止印度对四川省滥用反倾销措施,四川省政府应加强与印度政府的交涉,保持高层交涉压力,加强与印度反倾销调查局沟通,熟悉印度生丝电子检测分级标准。 四川省的鞋类主要出口在欧盟,日前,欧盟与中国达成了新的纺织品贸易协议,对我国纺织品施行“双重监察”。虽然商务部尚未正式对外公布新的对欧盟纺织品出口管理办法,但相关准入“门槛”等信息已经浮出水面。2008年,中欧纺织品配额即将失效,欧盟国家对于中国纺织品“涌入”的担忧卷土重来。 纺织品和服装是我国的传统出口产品,日益受到技术壁垒的影响。其中“绿色壁垒”的影响尤为严重,覆盖面大约在15%。同时,人民币升值,削弱了纺织服装行业低成本的优势,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优势多数是建立在成本低廉的基础上,自主品牌少,出口议价能力普遍不高,竞争力下降。 综上所述,四川省应加强新型贸易保护措施的应对,提升四川省纺织产品的质量,熟悉出口国的技术标准,将产品有目的的出口,积极应对国外的贸易保护措施。

贸易竞争力论文范文7

通过对现有有关服务贸易竞争力有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已有文献对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大多采用单一指标,缺乏综合评价体系,因此,构建服务贸易综合评价体系对于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和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服务贸易竞争力 评价体系 文献 评述

一、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文献综述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日趋“服务化”,国际市场竞争的重心逐渐从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转移,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俨然已经成为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有关的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学者们主要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影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因素进行了探讨。贺卫等(2005)以服务贸易出口额表示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通过数据测算得出:现阶段,我国人力资本、城市化和外商直接投资通过改善资源禀赋质量来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李秉强(2008)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证检验得出了发展中成员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与经济增长、服务业水平、服务业基础设施水平、人力资本水平、政府财政支出规模正相关,与货物贸易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水平负相关的结论;王永宁等(2009)以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与服务业占比、FDI、人均资本、市场占有率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与城乡差距存在负相关关系。

(二)国别或地区视角下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针对国别和地区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问题,学者们的研究主要是采取不同的用以表示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单一指标对国别或地区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赵书华、李辉(2005)运用比较优势指标对全球10大服务贸易强国或地区1995年至2004年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比较研究;谭晶荣(2006)运用RCA指数和TC指数对中日韩三国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比较,经研究发现,三国竞争力尽管有差距,但总体差别不大;殷凤(2007)用服务贸易增长率、服务贸易开放度、国际市场占有率、服务出口占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服务贸易竞争优势和显示比较优势等指标对中国和世界主要服务贸易国家进行了比较研究;徐秋菊、郑莉莉(2007)利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竞争力指数对中国和东盟五国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了比较,并得出了两个经济体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均较差的结论;殷凤、陈宪(2009)从显性比较优势、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服务出口占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和国际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对我国和世界主要服务贸易出口国家进行了比较,得出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较差的结论,并对竞争力低下的原因进行了探讨;陈虹、章国荣(2010)利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TC指数和RCA指数,邢孝兵、张清(2010)利用固定市场份额模型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和Michaely指数分别对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测算和国际比较,均得出了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总体水平较差但在逐渐提升的结论;尹国君、刘建江(2012)通过CA指数和RCA指数对中美两国服务贸易分部门的显性比较优势和显性竞争优势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中国服务贸易在金融服务、版税与许可证费用两大服务贸易部门同时存在比较劣势和竞争劣势,与此相反,美国则在这两个部门存在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三)产业视角下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纵观学者们的研究可以发现,基于产业视角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传统的产业:运输和旅游,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借助一些常用的贸易竞争力分析方法进行国别和地区之间的比较研究。比如,针对运输服务贸易,孙江明、苏琴(2006)和王晓东、胡瑞娟(2006)分别利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专业化指数和贸易竞争力指数(NTB)及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对我国的运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国际比较,均得出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不强的结论;赵书华、徐畅(2007)采用比较优势指标,对全球运输服务贸易排名前10位的国家的运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并分别列出了在运输服务贸易方面存在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的国家,此外还系统阐释了差异产生的原因及趋势;陈秀莲(2011)对中国与东盟国家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尽管我国和东盟运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都较差,但在增速较快的条件下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仍然低于部分东盟国家。

在旅游服务贸易方面,赵书华、李辉(2005)对全球旅游服务贸易收入前9位国家的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墨西哥、中国、美国的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存在比较优势,英国和德国存在比较劣势,并阐明了原因和趋势;董小麟、庞小霞(2007)和徐虹、曲颖(2008)通过对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对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测算,并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结果认为尽管我国旅游服务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依然不是旅游强国。

除了两个传统的服务产业外,有些学者也对一些新兴服务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如黄满盈、邓晓虹(2010、2011)对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研究。曲国明(2012)对中美创意产业进行了比较分析等等。

二、对现有文献的评价

已有文献对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大多采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竞争优势指数和服务贸易开放度等单一指标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殷凤,2007;林珊,2008;殷凤和陈宪,2008、2009;陈虹和章国荣,2010;黄毅,2012;黄健青和张娇兰,2012);或者是采用上述单一指标进行国别之间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比较(赵书华和李辉,2005;丁平和徐松、赵放和冯晓玲、董小麟和庞小霞,2007;尹国君和刘建江,2012);或者是在上述某些单一指标的基础上,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某一服务部门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孙江明和苏琴、王晓东和胡瑞娟,2006;赵书华和徐畅,2007;方慧,2008;曲国明,2012)。上述文献对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均没有形成综合指标评价体系。虽然有些文献的研究采用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但这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至少还是不完善的。

因此,制定出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体系不仅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有推动作用,而且对于全面评价我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满盈,邓晓虹.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于“钻石模型”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1,(07):3-9+87.

[2]陈虹,林留利.中美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实证与比较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9,(12):75-80.

[3]陈虹,章国荣.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0,(10):13-23.

贸易竞争力论文范文8

[关键词] 图书 进出口 贸易 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2-0010-04

图书是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近十余年来,随着我国国际文化交流的继续扩大,“走出去”战略的有力实施,图书对外贸易获得长足发展。在2000―2011年期间,出版物经营单位图书出口名义金额由1233.7万美元增加到3276.6万美元,增长近1.7倍;进出口总额由3664.1万美元扩大到14943.5万美元,增长近3.1倍。与此同时,图书进口也由2430.4万美元增加到11666.9万美元,增长3.8倍;贸易逆差由1196.7万美元扩大到8390.3万美元,增长6倍。面对这种进出口金额、贸易总额和贸易逆差同时增长的情况,如何规范、科学地衡量我国出版图书的国际竞争力,准确评价其现实地位与变化态势,已日渐引起有关管理部门、业内有关人士和研究者的注意,对进一步推动出版“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提升我国图书出版产业实力,均应不无裨益。

1 已有研究述评

就本文所见,以对我国图书出版国际竞争力的衡量路径为划分标准,已有研究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为因素综合,源出管理学或商学范式,多以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为依据或借鉴,分析列举国际竞争力的各项构成或影响因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再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汇总或综合分析。如蔡继辉以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辅助产业、出版企业战略和政府行为5大要素系统构成分析框架,提出了23个竞争力要素指标,主要使用2002年数据衡量,比较了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日本5个国家的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1]。又如徐春生以生产要素竞争力、需求要素竞争力、企业经营管理状况、相关产业状况和环境、国际贸易竞争力状况5大要素,构建起一个包含16项评价指标的指标体系,主要利用2005年数据,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测定,比较了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10个国家的图书出版产业竞争力[2]。

第二种源自经济学范式,依托贸易实绩,利用产品或服务的进、出口数据构建、计算各种指数,进而揭示该产品或服务及其所属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如李敏鹤使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nternational Flows of Selected Cultural Goods and Services 1994―2003和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提供的2002年图书进出口数据,计算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和中国6个国家图书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收支差额、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并据此评估我国图书出版的国际竞争力[3]。

不论采取何种路径,前述研究均表明:我国图书出版的国际竞争力较低或较弱,但上述结论均立足于某一特定年份,未能描述出我国图书出版国际竞争力的变动态势,且结论基本通过数据排序获得,难以就我国图书出版的国际竞争力做出性质判断,亦未与其他商品进行比较。此外,已有研究使用的图书进、出口数据多为海关数据,在原始数据方面亦存在偏差。

有鉴于此,本文拟对2000―2011年我国出版图书的商品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逐年衡量(受数据采集制约,暂不考虑图书的版权贸易),描述其变动态势,进而与工业制成品及其他杂项制品进行同期比较(根据我国进出口统计分类,图书属于工业制成品中的杂项制品,从全部杂项制品中剔除图书即为其他杂项制品),力求较为立体地刻画我国出版图书的国际竞争力(受各国同口径数据采集制约,暂不进行国际比较),并部分弥补已有研究之缺憾。

2 我国出版图书国际竞争力的衡量

2.1 衡量路径的选择

本文以为,产品或服务在国际市场上的贸易实绩是该产品或服务及其所属行业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同时亦是竞争力诸影响因素综合作用之现实结果,依据进出口数据得到的衡量结果反映的应是国际竞争力的实际水平;而因素综合需在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仔细区分国际竞争力的体现方式与影响因素,避免将竞争力影响因素混同于竞争力本身,否则得到的衡量结果便只反映国际竞争力的潜力,或预期应达到的水平。鉴于本文关注的是现实而非潜在的国际竞争能力,因此将立足对外贸易实绩衡量我国出版图书的国际竞争力。

2.2 进出口原始数据的选择与采集

我国图书进出口数据有海关商品进出口统计和新闻出版部门统计两个来源渠道。海关商品进出口数据见海关总署编制的《中国海关统计年鉴》(各国际组织提供的图书进出口数据亦多来自海关统计),其图书口径较为宽泛,不仅包括本国出版图书的出口和海外出版图书的进口,还包括海外委托印制图书在印制完成后因交货产生的出口和委托海外印制图书在印制完成后因交货产生的进口。委托印制图书的出口和进口实际上是印刷的出口与进口,并不属于图书出版范畴。因此,海关商品统计中的图书进出口,实际上包括图书出版与图书印刷两个行业的对外贸易情况;由此获得的国际竞争力,反映的也是图书出版与图书印刷两者的综合情况。

新闻出版部门统计数据见新闻出版总署有关部门编制的《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其图书进出口口径较窄,不包括委托印制图书,且长期以来统计对象仅限于具有出版物进口资质的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至2011年始数据首次公布包括了非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的全国图书、期刊、报纸出口数据。由于海外图书的进口和2004年前我国出版图书的出口,依据规定均需通过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进行,2004年后图书出口业务的开展不再局限于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因此新闻出版部门统计提供的图书进口额和2004年前的图书出口额即为全国图书进、出口额,属于全国经营单位层面数据;而2004年后的图书出口额则仅体现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的图书出口业务,属于经营单位层面数据,可能低估全国图书出口的实际水平。

鉴于本文探究的是我国图书出版而非图书印刷的国际竞争力,经权衡后选取《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也就是新闻出版部门统计的图书进、出口数据,作为计算我国出版图书国际竞争力的原始数据。

工业制成品及杂项制品进出口数据均采自《中国统计年鉴》。

2.3 衡量指标的选取

在国际贸易研究中,主要采用国际市场占有率(MS)、贸易竞争力指数(TC)、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等指标衡量某种产品或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些指标各有短长,多结合使用。但是由于除贸易竞争力指数外,其他指标均需用到该种产品的世界贸易总额,而与我国新闻出版部门统计口径相同或近似的世界图书贸易数据难以获得,因此本文只能选取贸易竞争力指数这个单一指标衡量我国出版图书的国际竞争力。

贸易竞争力指数又译“贸易竞争指数”[4-5]“贸易竞争优势指数”[6-8],又称“比较优势指数”[9] “净出口指数(NE)”[10]“可比净出口指数(NTB)”[11]“贸易专门化指数(TSC)”[12-13],是指一国某种产品的进出口差额(出口金额减去进口金额)在其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它可以反映一国某种产品相对于世界市场上其他国家的同类产品是处于生产效率的竞争优势还是劣势以及优劣到何种程度[14-16],还可以反映该产品及其所属行业的国际分工类型[17]。

显然,若一国某种产品只进口不出口时,该产品的TC=-1;若只出口不进口,TC=1。一般认为,若一国的某种产品或行业TC≥0.8,说明该产品或行业具有非常明显的竞争优势,属强竞争力产品或行业;若0.5≤TC

3 我国出版图书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及其变动

3.1 图书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及其与工业制成品、其他杂项制品的比较

由表1可以看出,在2000―2011年期间,我国出版图书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小于0,平均值为-0.36,中位数为-0.35,12年中有7年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介于-0.32―-0.47之间。同一时期,图书所属的工业制成品及其他杂项制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大于0。工业制成品的平均值为0.17,较图书高出147%;中位数为0.19,高出154%;12年中有7年的指数介于0.10―0.22之间。其他杂项制品的平均值为0.59,较图书高出264%;中位数为0.56,高出257%;12年中同样有7年的指数介于0.54―0.59之间。

原始数据来源:图书进、出口额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2001―2012年各年,工业制成品及杂项制品进、出口额取自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2年各年。

说明:贸易竞争力指数=(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其他杂项制品进/出口额=杂项制品进/出口额-图书进/出口额。与图书数据分为两个层面相对应,图书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也同样分为全国兼经营单位(2004年之前)和经营单位(2004年之后)两个层面。

如只保留一位小数,则我国出版图书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平均值和中位数均为-0.4,12年中有9年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介于-0.3 ― -0.5之间.同期工业制成品的平均值和中位数均为0.2,较图书高出150%,12年中有11年指数为0.2或0.1;其他杂项制品的平均值和中位数均为0.6,高出250%,12年中有9年指数为0.6或0.5。

鉴于2004年之后的新闻出版部门统计图书出口数据可能低估全国图书出口的实际水平,本文利用已公布的2011年全国图书、期刊和报纸出口金额推算2011年全国图书出口金额(2011年全国图书出口金额=2011年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图书出口金额×2011年全国图书、期刊、报纸出口金额÷2011年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图书、期刊、报纸出口金额),并据此计算出2011年全国层面的图书贸易竞争力指数为-0.41。该数值虽较经营单位层面的同年数据有较大改善,但仍位于2000―2010年多数年份的取值范围之内。

3.2 图书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变动态势及其与工业制成品、其他杂项制品的比较

就总体态势而言,我国出版图书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在2000―2011年间呈下滑态势,12年中有7年贸易竞争力指数低于2000年,2011年贸易竞争力指数较2000年下降0.23,降幅高达70%;即使采用上文推算的全国层面数据(-0.41),2011年较2000年也下降0.08,降幅亦达24%(与其他杂项制品的降幅基本相同)。同期,其他杂项制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也出现下滑,12年中有11年指数低于2000年,2011年较2000年下降0.17,降幅23%;工业制成品则与图书及其他杂项制品相反,呈上升态势,12年中有7年指数高于2000年,2011年较2000年上涨0.11,翻了一番。

就变动路线而言,我国出版图书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在经历了2000―2004年的基本稳定、略有起伏后,于2005年迅速提高,2006年达到最大值(-0.15),再于2007急剧下滑至-0.4以下,此后一路走低,直至2011年达到最低值(-0.56)。工业制成品与图书大致相同:先是在2000―2003年间有所下降(2002和2003两年出现最低值0.09),从2004年开始有所回升,2005年后出现较为明显的逐年上升,至2008年达到最大值(0.27),2009年出现明显下降,但仍高于2000年水平,此后保持基本稳定。其他杂项制品则与前两者有所不同:从2000年开始就经历了较为明显的逐年下降,直至2004达到最低值(0.51),此后开始缓慢回升,至2011年达到0.57,仍低于2000年水平。

4 结论

基于以上结果,可得出以下两点初步结论。

首先,不论在经营单位层面还是全国层面,我国出版图书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均低于0,取值多集中于-0.3 ―-0.5之间。以贸易竞争力指数衡量,我国出版的图书具有不明显的竞争劣势,属竞争力差的产品,图书出版业在国际分工中居于输入型垂直分工地位,其国际竞争力与国际分工地位与所从属于的工业制成品(不明显的竞争优势,低竞争力产品,输出型水平分工)特别是其他杂项制品(较明显的竞争优势,较强竞争力产品,输出型垂直分工),不可同日而语。

其次,不论在经营单位还是全国层面,我国出版图书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在总体上呈现下滑态势。在全国层面,2011年贸易竞争力指数较2000年下降24%,与其他杂项制品的同期降幅基本相同。在经营单位层面,贸易竞争力指数于2007年既已急速降至低于2000年的水平,此后一路走低,已进入明显竞争劣势、竞争力很差或高竞争劣势产品的取值区间;其总体态势同于其他杂项制品,但与工业制成品相反,而具体路线与其他杂项制品并不一致,却与工业制成品颇有近似之处。如以贸易竞争力指数衡量,则我国出版图书的国际竞争力有所下降。个中原因,值得结合图书出版国际竞争力的诸影响因素深入探究。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受数据采集制约,仅用单一指标衡量我国出版图书的商品贸易国际竞争力,获得的结论因此也只能是初步的,有待进一步检验。此外,本文算出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与前述已有研究的同期指数存在质的差异(如李敏鹤计算的2002年我国图书产业贸易竞争力指数高达0.62[21],而本文同年指数则为-0.32),究其原因,在于该研究用于计算贸易竞争力指数的进出口数据来自海关统计,未剔除委托印制图书。由此可见,使用海关进出口数据计算图书出版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存在极大的高估风险,并可能由此误导相关判断,研究者不可不慎察。

注释

[1]蔡继辉.中国图书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出版经济,2004(9)

[2]徐春生.我国出版产业竞争力研究:以图书出版产业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2008

[3][21]李敏鹤.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D].厦门:厦门大学,2007

[4]刘学忠.我国大蒜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6)

[5]夏晓平,李秉龙.我国羊肉产品国际竞争力之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9(8)

[6]刘海云,张德进,王全意.我国钢铁业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4(9)

[7]马建诚,梁工谦,郭永.我国钼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9)

[8]彭红斌,王文霞.中国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1(9)

[9][14]刘海云,张德进,王全意.我国钢铁业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4(9)

[10]郑风田,李茹.我国柑橘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优势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2003(4)

[11]王寒笑,安玉发.我国鸡肉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3)

[12]彭红斌,王文霞.中国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1(9)

[13]谭晶荣,王逸芬.我国小家电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1)

[15]马建诚,梁工谦,郭永.我国钼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9)

[16][17][20]张庆圆.中国玉米出口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19)

[18]刘学忠.我国大蒜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6)

贸易竞争力论文范文9

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调整,服务贸易在我国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增强。我国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实证研究表明服务贸易促进经济增长(韩振国,王玲利2009;蒋昭乙2008等)。另一方面,我国服务业贸易竞争力也成为了学术研究的热点。陈宪和殷凤(2008)分析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利用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比较了我国服务贸易与其他国家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水平,并探讨了服务业增加值、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货物进出口额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影响。殷凤和陈宪(2009)比较了世界主要服务贸易经济体服务贸易竞争力,并发现GDP、人均国民收入、货物进出口总额和服务业开放度对我国服务贸易有正向影响。庄惠明等(2009)详细分析了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现状,并以“钻石模型”为理论依据研究了影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因素,发现人口素质、货物出口额、第一产业劳动生率、城市化水平和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为我国服务出口的主要影响因素。黄庐进和王晶晶(2010)比较分析了我国和印度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从现有相关文献中可以发现服务贸易出口市场占有率、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服务贸易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文献中最为常用的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指标。而在检验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时,大都以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作为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的变量,文献识别的影响因素包括服务业增加值、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货物进出口额、GDP、人均国民收入、服务业开放度、人口素质、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城市化水平和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等,但结论并不统一。

目前国内对具体服务行业贸易竞争力的研究还非常少。孙江明和苏琴(2006)对运输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进行了国别比较分析,发现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极弱。周经和吕计跃(2008)研究了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发现旅游产业组织、人力资本和旅游交通对旅游服务出口竞争力有显著影响。正如庄惠明等(2009)所指出相关文献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多停留在一般定性判断与初步统计比较上,缺少对影响其贸易竞争力深层原因的深入分析。目前还没有研究深入探讨影响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深层原因。而且相关分析竞争力影响因素的文献多以贸易出口额为因变量做回归分析,然而贸易出口额并不能准确代表贸易出口竞争力。为探索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不强的深层原因,本文以运输服务出口竞争力指标(即出口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为因变量,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运输服务能力日益增加。随着我国运输服务业全面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运输服务贸易也飞速发展。从图1可见,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运输服务贸易出口在14年中(1995-2008年)增长了近10倍左右,进口也翻了两翻。但在1995-2001年间运输服务贸易变化不大,而加入WTO后,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的增速大幅提高,2002-2008年间运输服务贸易总额翻了两翻,2009年由于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滞后影响略有下降。尽管如此,这些年来我国运输服务贸易仍一直存在高额逆差(仅2006年逆差较小)。这说明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不强,出口能力较弱。

本文采用运输服务贸易出口市场占有率、运输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和运输服务贸易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来刻画运输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运输服务贸易出口市场占有率即为一国运输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世界运输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运输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为一国运输服务贸易净出口占该国运输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运输服务贸易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为一国运输服务贸易出口在该国服务贸易出口中所占比重与世界服务贸易中运输服务贸易所占比重的比例(孙江明和苏琴,2006)。这3个指标的数值越大,说明竞争力越强。表1给出2008年世界运输服务贸易主要经济体的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是运输服务贸易进口大国,在16个主要运输服务贸易经济体中排名第4,但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出口额和出口市场占有率仅排名第7,且与排在第1位的美国还有较大差距。尽管运输服务是一项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而且一直是我国一项主要传统服务出口项目,但从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排名第12)和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排名第7)来看,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出口的竞争力并不强,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表2给出了2008年度我国各服务行业贸易出口竞争力的情况。我国各服务产业的贸易竞争力都比较弱,仅有建筑服务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为2.068,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相对于其他服务贸易而言,运输服务业的贸易竞争优势指数较低,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较高(仅比建筑服务业低),这是因为运输服务业的劳动密集度较高,从而有相对比较优势。

总之,从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的纵向发展历程和竞争力的横向比较中可知:我国运输服务贸易近年来(特别是加入WTO之后)发展迅速;但是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运输服务贸易的份额较小,竞争力较弱;而相对于国内其他服务行业,运输服务贸易的出口竞争力较弱,但比较优势相对较强。

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本文以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钻石模型”为理论依据,基于我国1982-2008年的数据,建立计量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1.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分别用运输服务贸易出口市场占有率(MS)、运输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A)和运输服务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来测量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因此它们在不同的模型中作为因变量。自变量确立为上述五方面因素的8个变量:人均GDP(GDP)、货物出口额(EXP)、货物进口额(IMP)、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SER)、服务业劳动生产率(PRO)、城市化水平(URB)(即城市人口比例)、运输服务贸易开放度(OPP)和我国加入WTO虚拟变量(WTO)。运输服务贸易出口市场占有率、运输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和运输服务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数据根据《中国对外贸易年鉴2009》和世界银行发展指数数据库中关于中国和世界服务贸易的数据计算而得。人均GDP、服务业(用第三产业替代)劳动生产率资料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9》;货物出口额和货物进口额资料来源于《中国对外贸易年鉴2009》;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运输服务贸易开放度则根据世界银行发展指数数据库数据计算而得。所有数据的时间跨度为1982-2008年。

2.实证模型

为避免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的高度相关对模型准确度的影响,故利用SPSS18软件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然后对主成分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表3给出了对五方面因素的回归结果。其中需求因素由人均GDP、货物出口额和货物进口额3个变量组成的主成分代表;相关产业支持因素由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组成的主成分代表;生产因素由城市化水平代表;政府因素由运输服务贸易开放度代表;机会因素由我国加入WTO虚拟变量代表。为明确各解释变量对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将表3结果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即主成分的构成)换算成对8个解释变量的回归方程,得到最终回归模型:(略)。3个模型的R2分别等于0.989、0.875和0.838,说明五方面因素的8个变量对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具有很好的解释能力,而且它们的Dubin-watson统计量分别为1.965、1.665和1.251,说明不存在自相关问题。此外,由于所用数据为时间序列数据,为避免伪回归,利用Eviews5.0软件对模型的残差序列进行了Phil-lips-Perron平稳性检验。其结果显示残差序列不存单位根,是平稳序列。

3.模型结果分析

根据表3和最终回归模型的结果,需求因素、相关产业支持因素、政府因素和机会因素都对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有正向的影响。但生产因素对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却为负,这并不是说生产因素对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起负向作用,与波特竞争力理论背道而驰。而是由于本文中仅用城市化水平来衡量生产因素,模型结果的负号,仅说明现阶段城市人口比例与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呈现负向关系。

(1)需求因素(特别是货物贸易)是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这一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货物贸易对我国服务出口有显著的拉动效应,货物贸易发展过程中蕴含着服务贸易的巨大机会。对运输服务贸易来说更是如此。因为货物贸易是运输服务贸易最主要的需求因素,任何货物贸易的完成都离不开运输服务。因此发展货物贸易并充分利用货物贸易的拉动作用是提高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2)相关产业支持因素的表现对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服务业(即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事实上运输服务贸易出口就是我国运输服务业的外向化过程,这需要我国运输服务的发展作为支持。我国运输服务业乃至整个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我国运输服务的出口竞争力。

(3)城市化水平对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出口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是因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镇人口增多,对服务业的需求增大。这就使得城市化水平提高所带来的服务业的增长被国内需求消化,甚至这种增长的国内需求还会促进服务进口、减少出口。而对运输服务业而言,由于我国运输服务业整体水平不高、供给能力有限,由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带来国内运输需求的增长,有可能减少了运输服务的出口能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我国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服务需求相差巨大,所以城市化水平提高带来的国内运输服务需求的增长非常大;另一方面,我国运输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低,结构不合理,供给力不能有效分配。所以城市化水平与运输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间的负向关系不能说明我国应该放缓城市化进程,而是说明我国需要调整运输服务业结构,合理分配其供给力等。

(4)政府因素即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开放程度促进了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的提高。加大我国运输产业的开放程度,一方面有利于我国运输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另一面随着国际运输企业进入我国市场,加大了我国运输市场的竞争,有利于我国运输产业的发展和运输企业能力的提高,因而促进了我国运输服务出口竞争力的提高。

(5)加入WTO促进了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的加速提高。加入WTO后,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包括进、出口)的发展明显提速。一方面,运输业的进一步开放促进了运输服务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其他行业的进一步开放和货物贸易的加速增长都为运输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促进了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高。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