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入学自传书集锦9篇

时间:2022-05-20 05:34:39

入学自传书

入学自传书范文1

我的父亲当时是xx部队的连长,转业后在xx市建设银行任一普通干部,同时他也是一名共产党员。我的母亲是一名小学教师,曾多次被评为先进教师。在这样一个家庭中,我从小就接受了先进的教育,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积累,更有党的知识的熏陶,可以说我是沐浴在党的阳光下成长起来的。我的父母严谨的工作作风也深深影响着我,他们谦虚、严谨、朴实的品质从小就给了我深刻的印象。我从小就有着这样的志向:一定要努力,将来为祖国做出贡献。

1992年9月,我就读于xx市xx小学。在那儿我受到了老师和学校优良的教育,在小学二年级我就加入了中国少年先锋队,老师告诉我红领巾是少年先锋队队旗的一角,我只有戴上它,将来才能有资格加入中国共青团,直至成为一名中共党员。我于是暗暗下定决心,将来一定要努力向党组织靠拢。我努力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曾担任过副班长、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的职务,年年获得三好学生的称号,还获得过校奖学金。为自己的梦想努力。

1998年9月,我升入了xx市第五中学。在这个新的环境中,我依旧努力学习,成绩优异,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一直担任班级的宣传委员和数学课代表,获得过校奖学金,初三那年还获得xx省自然竞赛市三等奖。我就在1999年9月成功地加入了中国共青团,在闪闪的团徽前,我开心地笑了,这不仅说明我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更说明我向着党组织更近了一步。我那时始终想着什么时候能加入中国共产党,想象着自己成为共产党员的那一刻,虽然似乎离我还有很远的距离,可是我相信,我只要一直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标的。

XX年9月,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xx市的重点高中:xx中学。在高中的这段时间内,我依旧刻苦努力,成绩名列前茅,担任班级的学习委员、宣传委员和英语课代表,年年获得三好学生的称号,多次获得“学习积极分子”的荣誉,高三那年还获得xx省生物竞赛市三等奖。高中我积极参加团组织的活动,曾以学生团员代表的身份出席参加了校共青团代表大会。我在三年的学习中经常阅读一些关于党知识的书刊,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思想也逐步成熟,同时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

XX年9月,我以高出重点线50多分的成绩考入了xx大学。在开学的第一个月里我就主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在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大学里我一直戒骄戒躁,扎实苦干,成绩保持优良,以自己的行动来体现自己的决心。大二的时候我参与竞聘担任了自动化学院团委宣传中心主任的工作,认真努力做好团委工作。同时我也参加了自动化学院的党校培训,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先进个人”的称号而毕业。2010年9月我被确立为入党对象,这对我来说是成为党员重要的一步,也是我人生之中重要的一步。成为中国共产党其中的一员是每个人的梦想,而我在这个梦想下的付出已经有所回报,我相信,我只要继续努力,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将为期不远,而我也会承担起更重的责任和义务,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一生。

入学自传书范文2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思想的指引下,经过长期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顺利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了我国跨世纪发展的的奋斗目标和任务。在2002年召开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新世纪新形势下召开了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大会的主要内容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学而习奋网斗。

党的先进性教育要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应体现在哪几个方面,明白了作为一个学生党员应随时注重自己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关心国家大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具有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的精神境界;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有健康的心理,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来对待生活。党的先进性教育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在政协民盟民进联组会上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中提出的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八荣八耻”,导向鲜明,概括精辟,充分体现了新时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价值观,对于我们大学生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从小耳濡目染了家人对党的执著追求,我从中学起就树立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远大志向,并且一直持续到了今天,热情更是有增无减。在大一入学之际,作为刚刚跨入高等学府的我,我就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党校学习。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同本党员谈心交流思想,使自己能够在正确的引导下更快的成长。在这不断学习和为之奋斗的漫漫长路上,我不断地钻研,不断地请教先进党员,对于党的认识也逐渐加深,那就是我从最初的要当英雄的幼稚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理性认识阶段,可以说我唯一的入党动机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不断追求思想进步的同时,我时刻记得自己还是一名学生,学习是自己的主业,共产党员只有精通自身的业务,才能在群众中起到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为此我努力学习各门文化课,成绩在班中都保持优秀,而且在上学年获得奖学金。此外,我还担任班级的班长工作.工作中踏实肯干,任劳任怨,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带领同学共同建设我们的班集体,为培养良好的学习风气付出了努力。同时我也为学校的社团工作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身为社联外联部长的我,积极与外校进行沟通与联系,并参与组织各类社团活动。我还积极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参加老师的科研活动.通过工作和活动的锻炼,我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明显增强。

我还经常作自我批评,发现自己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没有从实践中对我党的理论进行学习,而是片面地学习文字材料,还有在党员的先进性方面做的略有不足,在某些事情上未能起到党员先进带头作用,不过我会尽我所能予以改正的,同时还请组织给予指导和帮助。

入学自传书范文3

自费出版的地位,已经不可否认。传统出版和自费出版,只是供作者选择的图书出版的模式之一。现在大家争论的问题是:传统出版和自费出版,哪一种模式对作者更有利。

2013年年底,出版专业网站“数字图书世界”(Digital Book World)和《作者文摘》杂志(Writer’s Digest)联手在网上进行了一项作者收入调查。问卷发放的对象是《作者文摘》电子新闻的订户(《作者文摘》电子新闻免费订阅,《作者文摘》杂志的订阅收费),以及美国爱情小说作者协会会员和美国科幻小说作者协会的会员。一共有9210人参加了调查,但是其中四分之三的人是《作者文摘》电子新闻的订户。

调查将作者分为四类:①“尚未出版的作者”(aspiring authors,指那些正在做作家梦,一本书也没有出版的人),②“传统出版作者”,③“自费出版作者”,④“混合出版作者”(指既传统出版又自费出版的作者)。

接受调查的9210人中,5972人是“尚未出版的作者”(其中只有36.4%的人已经完成了书稿),1636人是“自费出版作者”,774人是“传统出版作者”,598人是“混合出版作者”,其余的人因填报信息不全,无法归类。另外,所有作者中,80.4%写的是小说。

温伯格解释,这个调查不是一个很科学的调查,因为调查对象不是随机选择的,而是收到《作者文摘》杂志的通知后自愿参加,因此不一定代表所有作者。但是,温伯格又认为,9210人回答了问卷调查,数目可观,超过任何新闻记者所能做的调查,因此也能从中得到一些结论。

调查报告的作者是“数字图书世界”网站主编杰里米・格林菲尔德(Jeremy Greenfield)和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社会学教授达纳・贝丝・温伯格(Dana Beth Weinberg)。温伯格拥有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在皇后学院主持“数据分析及应用社会研究硕士课程”(MA Program in Data Analytics and Applied Social Research),在康奈尔大学出版社出版过一本学术专著,也自费出版了一本惊险小说,所以她自认为是一个混合出版作者。温伯格对与康奈尔大学出版社的合作非常满意,因此对传统出版充满好感。

温伯格称,从调查结果看,尽管现在自费出版似乎轰轰烈烈,但是总体而言,接受调查的作者们更倾向通过传统出版方式出版他们的下一本书。其中,87.2%的传统出版作者希望下一本书仍旧用传统方式出版,76.8%的尚未出版的作者倾向传统出版,53.5%的自费出版作者倾向传统出版,57.8%的混合出版作者倾向传统出版。

格林菲尔德也在《福布斯》杂志上写文章,宣传他们的调查结果,题目是《自费出版的作者能赚多少钱?》(How Much Money Do Self-Published Authors Make?),他在文章的第一句亮出答案:“简单地说:赚不到钱。”

格林菲尔德列举读者调查的数据为证:“自费出版作者的平均收入不足5000美元,近20%的自费出版作者报告,他们从写作上没有得到一分钱的收入。相比之下,传统出版作者的平均收入在5000美元至9999美元之间,混合出版作者的平均收入在1.5万美元至1.9999万美元之间。6%的传统出版作者和3%的混合出版作者在去年一年没有写作收入。”

高收入的自费出版作者更是少得可怜。格林菲尔德透露:“在那些成功的作者中,1.8%的自费出版作者去年从写作上获得了10万美元以上收入,而8.8%的传统出版作者和13.2%的混合出版作者去年从写作获得10万美元以上收入。0.6%的自费出版作者获得20万美元以上的写作收入,4.5%的传统出版作者和6.7%的混合出版作者获得20万美元以上的写作收入。”

格林菲尔德和温伯格得出结论,以写作为职业不容易,更别说靠写作发财了。但是从这次调查的数据看,如果想有一个经济上稳定可靠的写作生涯,最佳途径还是混合出版和传统出版。

这份调查报告给传统出版业打了一针强心剂,令许多传统出版社扬眉吐气。但是,自费出版界对这个调查却嗤之以鼻,指出调查对象四分之三来自《作者文摘》电子新闻订户,而《作者文摘》是业界公认的鼓吹传统出版的喉舌,其订户多是正在做传统出版梦的所谓“尚未出版的作者”,而大多数自费出版作者压根就没有听说这个作者调查。著名的自费出版作者,《羊毛》一书作者休・豪伊撰文反驳这份调查报告,指出格林菲尔德和温伯格的调查方式使用了双重标准。

传统出版业里有一个贬义词叫“烂泥堆”(slush pile),指那些被文学人和出版社拒绝的书稿。根据业界公认的数据,所有投给文学人和传统出版社的稿件中,95%-98%都被拒绝,也就是说,传统出版业里“烂泥堆”的规模占所有传统出版稿件量的95%-98%。

豪伊指出,在比较传统出版与自费出版的盈利和销售数字时,传统出版方面必须包括所有那些被文学人和传统出版社拒绝的书稿,即“烂泥堆”,因为这些都是拼命要走传统出版途径的作者和图书。而格林菲尔德和温伯格的调查方法,是将所有自费出版作者的收入与2%―5%的传统出版作者的收入进行比较。

假设一个作者,书稿已经完成,万事俱备,只欠出版。这时,他有两个选择:传统出版或自费出版。

如果选择传统出版,作者先要寻找一个文学人,接受书稿,然后向出版社推销。假设所有的文学人都拒绝了书稿,作者得到的只是一摞回绝信。这时,作者收到《作者文摘》的问卷调查。因为他的书稿被人拒绝了,进入“烂泥堆”,没有出版,就不算“传统出版作者”,所以《作者文摘》的问卷调查对他忽略不计。

如果同一作者,选择将同一书稿自费出版,这时他不需要人,不需要出版社,自己花钱雇人,编辑书稿,设计封面,上传到亚马逊电子书店,出版便大功告成。但是这位作者运气不佳,一本书也没有卖掉。这时,作者收到《作者文摘》的调查,虽然他没有赚一分钱,但是他属于“自费出版作者”,他的“零”收入被汇总到自费出版作者的总收入,用来计算“自费出版作者”的平均收入。

一个作者,如果传统出版失败,进入“烂泥堆”,《作者文摘》的调查就对他忽略不计,因此他对传统出版作者的平均收入没有影响;同一个作者,如果自费出版失败,分文不进,《作者文摘》的调查却把他算进自费出版作者的总数,他的零收入就会影响自费出版作者这个类别的平均收入。

豪伊认为,如果《作者文摘》的调查计算所有的自费出版作者,他们也必须计算所有尝试传统出版但被拒绝的作者,即那些留在“烂泥堆”里的作者。但是,现在这个调查,对传统出版只计算其中少数的胜利者,对自费出版却计算所有的失败者和胜利者。

豪伊进一步指出,虽然调查数据中收入达10万美元的自费出版作者只有1.8%,而收入达10万美元的传统出版作者有8.8%,考虑到《作者文摘》的调查是拿整个自费出版界的收入与一小部分成功的传统出版界的收入相比,这说明收入达10万美元的自费出版作者人数大大超过传统出版作者人数,而且,这些收入达10万美元的传统出版作者往往从出版商得到所有的促销支持和经费,自费出版作者凭借的全是个人的努力。

入学自传书范文4

书法艺术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国文化元素的独论文联盟特代表,区别于其它艺术类型,因其雅俗共赏性具有独特的造型艺术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吸引人们揣摩和欣赏,从中感悟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魅力。随着社会日趋信息化、国际化,数字化网络媒体的迅速兴起与飞速发展,汉字的书写一度陷入尴尬局面,国人对书法艺术越来越生疏,甚至发展到不会写字的地步。文化是什么?文化的前提是文字,而离开文字的学问慢慢变得机械而枯燥,甚至丧失了学习的乐趣。书法艺术传播正是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在社会文化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去利用竞争机制实现书法艺术传播的市场化来保护书法文化?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所以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以大众传媒引领书法艺术传播发展的主流,净化书法艺术创作环境,让人们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让书法艺术欣赏者能更好地理解创作者的意图,营造良好的书法艺术生存环境,不断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民族书法艺术的发展,要拓展当代书法艺术的社会价值,挖掘艺术与科学合流的价值,实现书法艺术可持续发展。

一 书法艺术传播发展的优势

1 书法艺术传播形成了以政府主导的科学发展架构

为了弘扬和传承书法艺术,目前中国已形成以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等权威机构为主导,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共同推进发展、构架合理的发展局面。1981年初,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成立标志着国家在开展书法教育与书法艺术的推广导向作用,中国书法家协会通过举办大规模的书法展览和“书法名城(之乡)”审批等方式,去推动当代书法艺术的复兴;2004年,国家成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旨在进行深层次的书法理论和书法艺术的内涵研究,系统开展书法艺术可持续发展的探究;2009年,国家教育部通过开展大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践行了国家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广与普及书法艺术,让各级各类学生感悟传统文化魅力、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的决心;2011年,国家教育部规定义务教育阶段三至九年级必须开设书法课,从政策上进一步明确了书法艺术传播的发展方向,书法教学要从基础抓起、“软硬兼修”,强化对传统书法艺术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书法艺术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价值观。国家这一系列的举措,为书法艺术传播发展打好了科学发展的构架。

2 书法艺术传播媒介实现了多元化

现如今书法艺术传播与发展在学校教育和传统传播方式以外,还出现了诸如“另类书法”、“火星文”、“翻转书法”等崭新的艺术形式。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应当尊重这种新时代下的思维方式,学习新一族的长处,历史自然会保留流行文化中彰显传统文化的精华。为了适应时代快节奏的发展,书法的学习、传承不再拘泥于书斋案头的“学徒式”,传统书法艺术传播媒介被电视台、网络媒介所代替。随着数字化媒体日趋成熟,让各种书法节目、电教片、专题片、还有影响较大的电视书法大赛相继展现,让人们能够跨越时空,身临其境感受书法艺术的流派纷呈,领略其中的无穷魅力。另外,网络媒体丰富了书法艺术的传播渠道,大众也可以一睹尊容,受其教诲,让人们学习书法实现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再者,诸如《中国书法》、《书法报》、《书法》、《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中国艺报》等平面媒介的壮大与发展,并和《中国书法家论坛网站》联合推出“让古典走进互联网——名家临贴展”,这是书法网络与传统传媒的一次有益的具有积极作用的探索性尝试,是一种传统媒体和书法网络的良性互动。正是现代化科技的冲击使书法艺术传播“去传统化”,实现大众化,让书法艺术学习者回归书法原点,适应文化传播的时代要求,多元化的传播媒介,让书法艺术传播异彩纷呈。中国书协每年推出的“中国书法进万家”活动是一项服务人民的活动,以春联等形式送到军营、哨所、民众等各行各业,发挥书法艺术的作用与优势,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团结,对于推动地方文化建设、繁荣发展书法艺术、构建文化强国也具有积极的作用以及深远的意义。

3 书法艺术传播能够提升全民素质

书法是中国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在世界艺术中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它所表现出的中华艺术的潇脱、灵动和飘逸,在笔墨的韵律中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真实的精神轨迹,吸引人们投入书法艺术的研习。正如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潘天寿先生历经千辛万苦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性出发去抢救民族文化遗产,创办书法专业,孜孜于传统书法艺术倡导与传播,这正体现了他对书法艺术传播的一种高度历史责任感、时代使命感。书法艺术传播发展的魅力贵在影响学书者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辨是非,逐步理解人的生存、奋斗、成功、智慧之道,有利于使学书者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艺术欣赏能力等,从而达到影响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传统艺术——书

法的学习与鉴赏,已成为人们提升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书法艺术还具有修身养性的功效。因为传统书法艺术用毛笔书写时要求人们入静、入定、没有杂念,全身放松,这也是中华气功和武术所具备的养身功之要领,是不可多得的活动,是健康养生、延年益寿的功法,日益受到人们的推崇,丰富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形式,增强了民众的身体素质。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高质量的生活,书法艺术正是对传统文化审美引导,学习中可以体会到以眼感受美,以心领悟和探究美,以手创造美独特艺术魅力,书法艺术有诗的韵味、画的美感、舞的节奏和歌的旋律,它深深地熏陶着每个热爱中华传统艺术的国人,为了弘扬书法艺术和传播中华文明,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一年一度开展的“送欢乐、下基层”中国书法进万家的活动,是一项惠民工程,提高了群众的书法素养,让人们深切感受古代文化的无穷魅力,激起民众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的信心与决心,同时书法家们也从朴实的群众生活中捕捉灵感,汲取营养,锤炼自己的艺术创作,这正是书法艺术传播对精神文明建设和提升全民素质的动力所在。

转贴于论文联盟

4 书法艺术传播能够推动文化外交的进程

国际传播的最为重要的形式之一论文联盟是国际交流,即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文化信息的交流和传递,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书法艺术传播已成为西方社会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桥梁和纽带,让外国人通过学习书法,进一步了解与认识中国,虽然西方国家拥有中国文化资料十分有限,也难以对中国书法有实际感悟,但其分析问题的角度对于我们研究中国书法却有很好的借鉴意义。2009年,中国书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就证实了中国书法艺术不仅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

在信息全球化、国际化的带动下网络媒介兴起,文化传播实现了跨越国界的覆盖,中国目前正步入经济大国的行列,对外开放如何拓宽?这取决于传统文化的开放程度,中国书法艺术是独立于美学而存在的,蕴含哲理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其视觉上的冲击力可以让不同文化层次的人接受,是中华文化传播的最好载体,人们追求美是具有共性的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对美的资源都是共享的,因此,书法艺术的传播已经成为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传统、传播中国文化的纽带,这不仅推动着东西方艺术与文明的对话与交流的进程,还推进了中国书法艺术走向世界并影响世界的步伐。正如我们通过建立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系统、全方位地推介中华传统文化、推广汉文化和书法艺术,让世界上4000余万外国人参与了中国书法的学习,让他们会说中国话,学写毛笔字,这为书法艺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添加了助理剂。因此,书法艺术的传播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外交手段。

二 书法艺术传播发展的前景

1 时代要求书法艺术传播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书法艺术传播发展要从大系统观出发,强调在和谐、平衡中动态演进,持续发展。书法艺术传播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为只有书法本身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自1982年中国已经举办了十届“书法国展”,以此形式唤醒人们对书法的关注,触及民众对书法艺术的兴趣。2007年,十七大将文化建设纳入会议议题,作为最具民族特色的书法艺术也迎来了复兴的春风,提供了大力发展的契机,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目前已形成义务教育阶段的书法教育体系以及完善的高等教育书法理论教学梯次,各级各类书法艺术团体、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的遍布华夏大地,国家政策的正确引导,逐步建立完善起来的书法艺术理论体系,正潜移默化地贴近大众的生活,无论是“中国书法进万家”,还是国展、省展都用它独有魅力吸引着人们去关注书法艺术,时代要求我们要正确界定书法艺术传播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要想继承传统技法,坚持本源,克服向美术化,就要合理创新,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人们有责任去勇于超越,要根植于传统,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去融古汇今,潜心研习,书法艺术发展既要有传统底蕴,又要彰显时代精神,不断推动书法艺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2 网络技术为书法艺术传播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入学自传书范文5

据光明网开展的一项关于手写汉字的调查表明,汉字手写的现状不容乐观,85.20%的被调查者认为,全民汉字书写水平在下降,提笔忘字现象较为普遍。

现代社会,网络时代,我国传统的书法文化被忽视的现实,已引起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探索网络时代的书法教育文化传承,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国汉字的起源和历史也是源远流长,汉字和它所承载的内容有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重视汉字书写训练,是中国几千年的教育传统。被称为“六艺”的“礼、乐、射、御、书、数”中的“书”,就包括了汉字书写训练。汉字的书写,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传承和弘扬我国汉字书法艺术。我们都知道,练字是一种手、眼、脑三者协调配合的学习活动,智力(设法把字写好)、观察力(细心比照字帖,发现自己的失误)、意志力(坚持“日课”),都可得到训练。练字就是“练脑”。书法训练,是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耐心和毅力、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极好方式。据脑科学家通过长期的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在逻辑、分析、语言方面有优势,而左半球则接受从身体右侧传来的感受和控制右侧的运动。如果我们从小让学生使用右手练习书法,通过右手的运动,可以让大脑左半球经常得到训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分析能力等。同时,汉字书法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在世界文化中享有神奇、崇高的地位。开展书法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综合素质,更能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明。

入学自传书范文6

一本好书,在设计之前要了解书籍本身的内容,虽然可能会有各种原因使得不能够将书读完,但是也要去对书的内容概述进行详细了解,通过已有的对书的了解,如何去查阅收集资料素材,最后确定整本书的设计方案。一本书,最先看到的是对书的客观形象,通常形象对于人的心灵感受是书中的文字无法比拟的。好的设计师往往就会抓住这个关键,一个具有心灵震撼力的设计是读者能够去读下去的必要前提,这往往会形成书籍的附加价值。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往往会根据图书的整体性质进行对书籍的艺术性设计,其中在设计过程中会对开本、封面、护封、书脊、版式、环衬、扉页、插图、封底、版权页等诸多的书籍自身硬实力进行设计,同时在书函在内的开本设计、封面设计、版式设计和装订设计形式,使用材料等诸多软实力方面进行充分考虑。目前在国际上对于书籍的设计通常会以一个专业词性统称,即bookdesign,指的是对于书籍整个整体进行全方面的设计,其中主要是在对于书籍本身制作过程中,所有的参与者,如作家、编辑、设计者、印刷者诸多人员,在文字、内容以及诸多方面上共同投入浓厚感情的生命体。是他们将自己对于书籍的感受用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方式融入到书籍中去,以此形成了具有浓厚的文学气息的书籍状态。

二、书籍设计教学要具备灵性

书,一本好书,在设计过程中,就要有自己的灵性一面的展示。每本书都是有自己的灵性对于书的灵性,要熏陶,要领会。同样的书出自不同的设计者手中,就会体现出不同的文学风格以及自身魅力的体现。在书的设计过程中,主要是要强调书籍的灵性,书是具有生命灵性的立体物,是能够从书本身逐渐延伸到方方面面的灵性物体。书的灵性要用书的内容中所联系到的各种要素进行梳理协调后才能体现出来。一本书,一本好书,如果没有了它灵性的一面,那么这本书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以及它的设计意义。也就是因为灵性对于书的重要使得我们不断的开拓思维推动设计的创新。

三、书籍设计教学中民俗文化的回归

改革开放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全球化的发展,西方文化对于我国社会文化的冲击以及目前艺术设计教育的全盘西化等等,对于我国现在的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我国设计师在和设计的教育体制从出现就被灌输着西方设计的思维,学习的是西方的艺术设计。这些对于中国这一代设计师的设计思维以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我国的设计师在设计灵性书籍过程中失去了自身的意识。的确,现有的西方设计理念对于设计师来说是一个捷径,但是往往就是这样一个捷径使得我国的设计师永远走在原来设计师的道路上,而失去了自身的道路,真正的路是需要我们的设计师用时间去磨砺,用自身的设计理念以及中华民族共同的艺术语言进行融入的道路,这才是中国设计师要走的道路,也是整个教学的重点。

(一)书籍设计教学中民俗文化的体现

中国传统艺术在设计过程中,首先会想到的是以图案、纹样等中国传统的艺术教学方式来作为设计理念的表现。其中很多的具有优秀性质的图案、纹样都是从古人手中流传下来,它能够一直流传,不仅仅是因为其自身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它具备的深刻意义以及它在流传过程中融入的中国人文情怀。在偌大的中国中,艺术或是华丽或是朴素,或是高雅或是通俗,它们的形式多样,但是却具有同一个特性那就是其存在的永恒意义:立意的悠远以及含蓄。是中华人文情怀的特性,这是从骨子里流露出来的与西方艺术差别的地方。例如民间图案的“喜上眉梢”、“连年有余。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以及文化精神的主要创造者以及传承者,也是中华精神以及中华情怀的体现。虽然现在依旧能看到不少运用了中国传统的现代设计历练,但是却依旧是停留在人文情怀的浅层次罢了,以为得到某一方面的出彩之处就以为得到精髓所在。

(二)书籍设计教学中民俗艺术的具体应用

只有具备着中华文化特色与内涵的,只有满足大众审美心理以及精神内心需求的设计作品,才是一件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作品往往能够具备形象的立意,靳埭强先生在给中银集团与中国银行设计标志过程中,就充分展示了形象的立意,其铜钱作为标志,是对于中国历史中流传几千年的铜钱思想概括,以大众根深蒂固的思维概念来充当中银的象征标志,同时在铜钱标志中隐约出现的“中”字来对整个形象进行点出,凸显其中华人文情怀。再比如说中国联通的标志,其以中国结作为原型,其自身的意义也得以展现,大众对于其设计的图案也有欣然接受心态。其中中国联通中,对于“联”与“通”进行点题,来彰显中国传统意味。如此说来,要想体现出中国现代艺术的设计理念以及设计特色,只有在设计过程中,将设计的理念、设计作品中融入中国传统的人文情怀,使得在具备精深的美学气息上,又能够与大众在文化的情感上拥有共鸣。

(三)书籍设计教学中要引入民族民俗

当下艺术设计教育中明显存在着种种漏洞,而文化艺术的传承以及其创造的能力,最后是民族的特性方面,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能够体现出其主体地位。而作为古老的传承方式,图案为设计的基础教育并不应该被摒弃,而是在目前的设计理念中被重新赋予更多更具有魅力的性质。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对于民间艺术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去懂得,去了解,去领会中国传统艺术气息的魅力,这对于学生在审美方面以及对于美的直观表达够具备一种较高的艺术气息,使得作品在这样的方式下,设计出来的作品才不会缺失它的艺术内涵以及艺术的底蕴。在设计中融入中国优秀的艺术元素,但是现在优秀的艺术元素蕴含在民间之中,所以设计者需要去领会,去发现艺术的魅力,对于艺术的魅力进行自我的理解,对于艺术的魅力进行提炼,使得对于设计者自身的艺术修养得到提升,同时也是对于传统文化进行传承。鉴于此,我们的书籍设计不能只有眼花缭乱的现代元素或者是全盘西化,当然也不能全盘本土化。应该在书籍设计中融入“人文精神”,彰显个性。在应用现代手法与设计元素时,也要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艺术。

入学自传书范文7

关键词:学生阅读倾向;图书馆工作人员导读

中图分类号:G2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277-02

由于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其中学生是主要的读者群,但学生的思维、思想及世界观处于未形成阶段,而一本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书可以使人上进,一本不利于健康的书却可以使人退步。因此,作为图书馆工作人员,为了解读者的阅读心态,应看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多和学生交流,才能掌握学生的阅读倾向,正确地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在图书馆这座知识宝库中不断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因此,图书馆导读已成为高职院校图书馆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学生读者存在的几类阅读倾向

1.学生阅读具有盲目性、随众性的心理倾向。学生读者,特别是刚进入大学的新生读者,对学院图书馆众多书刊,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什么书刊都想看,这本“流行期刊”想看,那本“军事题材的小说”又想看,但借回去往往是“大概”式地阅读,如我们在一个月里对借阅过名人传记罗曼?罗兰的《名人传》的前50名学生调查得到:因学院系部辅导员要求读的占30%,因看电视喜欢而读的占20%,看见别人读自己又想读的占30%,因它是名著而读的占20%,只有很少数人回答出《名人传》这部文学作品写的是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故事,他们经历了各种磨难却没有向命运屈服,在生命的最后一秒仍不屈不挠地抗争着,最终成了伟人。由此可见,学生读者阅读名著具有明显的随众性和盲目性。

2.学生读者偏爱社科类图书而自然科学类图书遭遇冷藏的阅读倾向。在学生读者当中,大多数学生喜欢文学类的图书,特别是武侠、言情、军事、传纪等小说,其借阅率高于中外名著。而自然科学类书籍也只有科幻、养生类图书有一部分读者。专业类图书,也只有在做毕业设计时,才会有部分读者。例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类图书,几乎无读者阅读。我们对刚入学的100名学生读者借阅统计得到:有40%的学生读者借过武侠、言情、军事等书,有20%的学生读者借过传纪、名著等书,有20%的学生读者借过历史、体育、音乐类书籍,剩下20%的学生读者也是因为有专业课的课程设计,逼迫他们借阅自然科学类的专业书籍,他们对这些书籍需求往往是学业需求。

3.追求所谓“流行”的阅读倾向。有些作品突然在报刊和网上引起争议,从而增加读者兴趣,争相借阅,这就是阅读上追求所谓“流行”的阅读倾向。在学生读者当中就有部分学生有这种阅读倾向,他们一旦得知哪些作品受到社会舆论的争议,总想去看看,以读过这些书为荣。

4.部分新生读者有思想顾虑的心理倾向。绝大多数新入校的学生读者的心理刚刚经历高考的焦虑,还有些胆怯。初到图书馆感到人地两生,面对浩瀚图书如入茫茫书海,唯恐受到图书管理人员的冷遇,不敢启齿咨询。

二、根据学生读者的阅读倾向,有效地做好图书馆的导读工作。

1.在新生读者当中开展“图书馆入馆教育”讲座。图书馆不仅要把图书借给读者,更重要的是要帮助读者掌握、认识图书馆在今后学习中的重要性。因此,在学生刚进入大学时,就应开展“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讲座”,教给学生怎样借还图书,如何检索书目,如何利用图书馆。这样可以避免新生刚到图书馆时产生的顾虑心理,还有利于学生在以后学习中建立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心态。

2.导读者选择健康书籍,培养读者健康的阅读兴趣。①引导学生选择有利于心身健康、科学类书籍,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在课堂学习的都是基础课程,在大学课程不是太多,但死啃书本也只会掌握最基本的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也在发展,引导学生选择有利于心身健康、科学类书籍,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面,但目前出版物种类繁多。如果没有引导,学生很难选择。例如:社会及网络上有争议的文学作品,对刚入校的学生就不太适合了,因为他们缺少正确判断能力,这类有争议的文学作品容易起误导作用。因此,图书馆应主动帮助学生选择书籍,如《中华的智慧》、《论语译注》、《三十岁以前的》、《读史阅世六十年》、《西方的智慧》、《柏拉图对话集》、《世界史纲》、《爱因斯坦晚年文集》、《别闹了,费曼先生》、《平凡的世界》、《中国书法理论体系》、《历史深处的忧虑》等优秀读物。②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有不同阅读兴趣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选择读物。刚入大学的读者与快毕业的读者在阅读兴趣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刚入校的读者比较喜欢杂志《最小说》、《飒漫画》、《漫画party》等,还有关于港台、日韩明星的杂志,以及言情小说等。而快毕业的学生多喜欢一些励志感人、求职类、心理类等。但有的学生进入图书馆后盲目性较强,看有很多学生在看求职类书籍,认为就是好书,也不管合适不合适,自己也要借。这就不大适合了,因为这本书涉及求职等多方面的知识,对刚入大学校门的学生非常不合适。图书馆工作人员应根据学生读者的特点,由图书馆采编部门编印以课程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训练为主的《新生书籍推荐》和以励志感人、求职类、心理类的《毕业生书籍推荐》,以满足学生读者选借图书。这就避免了学生借阅的盲目性,从而使学生提高自身知识水平的同时又培养了浓厚的阅读兴趣。

3.做好图书的宣传工作。图书宣传是采取多种形式使宣传对象广泛地为他人知道,在书库建立新书陈列书柜,和学生读者一起做专题图书展览,利用图书馆馆报做新书简介、畅销书读后感征文比赛,这些都是图书馆进行图书宣传的有效而简易的方式。图书馆可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配合一些重大节日、重大事件、有目的、有计划地举办一些专题图书图片展。例如在每年4?23读书日,开展读书周的活动,介绍一些畅销书目录,介绍书为何而畅销,开办畅销书研讨会、辩论会等,可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阅读兴趣。

总之,针对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爱好的读者,图书馆的导读服务必须做到书评专业化、书目推荐及时化、专家讲座定期化、读书活动多样化,增加与读者互动的平台,重视读者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马慧.大学生阅读与高校图书馆导读服务工作[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99-200.

[2]赵河清.当代大学的阅读倾向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2008,(6):30-32.

[3]杜穗.从高职院校学生的阅读倾向谈高校图书馆的导读工作——以广东外语艺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图书馆研究,2009,(1):61-64.

入学自传书范文8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新生入馆教育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c)-0-01

高校图书馆是教师和学生进行科研学习的重要学术性机构,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内容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必须熟悉图书馆的馆藏信息和电子资源,才能充分利用图书馆,从而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为其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因此,高校必须认识到新生入馆教育的重要性,并对其加强宣传,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促使学生对图书馆产生良好的兴趣,进而学会利用图书馆的各种资源,提高自身的学习。

1 新生入馆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很多高校都有两个甚至多个校区,图书馆各个阅览室藏有大量的书籍,学生走进图书馆不知改如何获取需要的资料,入馆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入馆教育,新生能有效了解图书馆的性质、规章制度、馆藏资源的分布、借阅流程等,学生才能避免盲目寻找资料。另一方面,一年一度的新生入馆教育正好为图书馆的宣传工作提供了平台,从而有效赢得越来越多的读者,更好的体现了其价值。另外,图书馆代表一个高校的形象,加强新生入馆教育和宣传,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的地位,新生了解了图书馆的各项内容后,能按制度和流程节约书刊,有利于促进与管理员的交流,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压力,进一步提高了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的阅读氛围。

2 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的现状

2.1 对新生入馆教育与宣传的重视不够,基本流于形式

尽管每个高校都有入馆教育这一环节,但除了图书馆管理人员,其他部门机构对这项内容还不够重视,有些校领导认为新生入馆教育可有可无,图书馆自行处理即可,更不关注其成效。学生刚参加完高考,在心里厌烦各种培训,大多数学生也只是出于应付而参与。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在信息时代,各种资料和信息都是唾手可得的,图书馆已不再重要,对入馆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另外,近些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新生人数逐年增加,对图书馆管理人员来说,工作量太大,很多高校将此项任务流于形式,从不过问学生的感想、收获。

2.2 入馆教育效果不佳,且没有较明显的改进

当前的新生入馆教育还是沿袭了传统的模式,缺乏新意,主要陈述一下图书馆的概况和借阅流程等,引不起新生的兴趣,教育效果不佳,在新生开始使用图书馆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入馆不拿代书板,常常出现书刊乱放的现象,对后来的读者带来很大的不便,加大了管理员的工作负担;还有的学生在图书馆的书刊上乱写乱画,造成了书看的严重污损,等等,这些不良现象都是入馆教育没做好留下的后遗症。另外,在1985年国家教委就要求对新生进行入馆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尽管已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发现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变,新生入馆教育这一教学环节发展相当缓慢。

3 改进新生入馆教育和宣传的对策

3.1 加强入馆教育的宣传

刚入校的新生对学校充满好奇和期待,对图书馆也有较浓厚的兴趣,由于在中学时代从没见过那么多的书,初见如此壮观的图书馆,会心生敬畏。为了加深新生对图书馆的认识,可以在新生报到时就向学生发放“图书馆使用指南”等名称的小册子,将书刊借阅的流程、库藏情况、规章制度等做成精美的书签发放给学生,让其对本校图书馆的情况有个大致了解,激发其参与到图书馆教育中来的兴趣,这样就为后来的新生入馆教育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3.2 明确入馆教育的内容,编写教学计划

首先要让新生明白入馆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到图书馆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之间的关系。然后管理人员要引领学生参观图书馆,并向学生介绍图书馆的空间布局、馆藏文献、各种期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以及各种专业书籍的分布区域,让不同专业的学生了解到去哪个馆能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还要向学生介绍图书馆的各种规则、借阅程序、续借方法等,能有效掌握利用图书馆的方法。还要教育学生热爱书籍、爱护书籍,严格遵循图书馆的各项规章。其次,根据教育内容和目标,编写教学计划,选择生动、灵活的培训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入关教育流于形式。

3.3 创设信息时代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的新模式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日新月异,如何在大量的信息资源中有效获取知识是新生面临的一个难题,入馆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绝大多数新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信息素质较差,通过入馆教育要培养学生养成积累文献检索的知识,以及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料的水平。入馆教育还要注意开拓学生的思维和视野,教育学生大学学习不再是教材知识,更重要的是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为以后的就业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促使学生养成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习惯。对于热衷于科研的学生,入馆教育要激发学生查找、搜集资料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能快速筛选、处理和开发各种文献资料,对以后考研及进一步深造有重要作用。另外,图书馆还要建设网上交流平台,将读者指南、专题讲座课件等放在图书馆网页上,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强化新生入馆教育的效果,有效缓解了图书馆管理人员新生借阅出现问题的压力。

总之,图书馆是高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高校的形象,直接反映着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学习风气。因此,新生入馆教育是高校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高校各部门和图书馆应意识到入馆教育的重要性,加强相互间的配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对书籍、图书馆、知识的热爱之情,让学生真正把图书馆当成精神食粮,最大限度的提高图书馆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 赵勇,周瑷.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J].运城学院学报,2011(3).

入学自传书范文9

[摘 要] 慕课即大型开放式在线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技术和教学模式,给高校科研、教学以及图书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文章从慕课内涵和图书馆嵌入式服务概念出发,通过阐述慕课背景下提升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的必要性,提出基于慕课背景提升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的策略。

[关键词]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嵌入式服务;高校图书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7. 057

[中图分类号] G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7- 0123- 03

1 引 言

“互联网+”时代和网络信息技术大革新的今天,高校教育和科研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为高校图书馆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型开放式在线课程(慕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在线教育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教育体制束缚,以开放、共享、便利的理念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慕课的出现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无疑产生了巨大影响,引发了高校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的变革。高校图书馆作为服务高校科研和教学的基地,更需顺应时展,迎接慕课发展浪潮,提升和改进服务层次和水平。嵌入式服务作为图书馆发展理念的新型走向,是高校图书馆融入慕课的重要渠道,图书馆员的业务模式需要有效嵌入慕课环境中,开展基于慕课的嵌入式服务,针对高校师生个性化信息需求,以最先进的服务技术和理念,为其推送优质信息,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2 慕课简介和图书馆嵌入式服务

2.1 慕课概念及发展状况

慕课即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称为大型开放式在线课程。“M” 是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教学课程不同,一门慕课课程的在线学生可以达到上万人;第二个字母“O”是Open(开放),以需求和兴趣为目的,用户只需网上注册就可以参与学习;第三个字母“O”是Online(在线),即不受空间、时间、地域的约束,随时随地都可搜索所需课程进行学习。

慕课最早是在2008年由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的 Dave Cormier和Bryan Alexander提出。2012年,慕课呈现爆炸性增长,Coursera、Udacity、edX三大慕课平台兴起,吸引了全球众多学生使用慕课。2013年,新加坡国立大学与美国公司Coursera合作,加入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平台。2014年,中国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慕课平台中国大学MOOC,由教育部“爱课程网”和网易云课堂推出,全国高校可通过此平台进行慕课课程建设和应用。今天,慕课以其特有模式,正在世界范围快速深入发展,极大地丰富了高等教育的群。

2.2 慕课特征

慕课以网络平台为依托,具有大规模、开放性、自主性、交互性、课程新颖的特征,体现在以下方面:参与慕课平台的高校和教师众多;可供选择的课程规模庞大;不限制学生人数;不受空间、时间、地域限制即可使用;鼓励交互式学习;教学内容和丰富课程资源的开放共享等等。

2.3 图书馆嵌入式服务

1993年美国学者Michel Bauwens首次提出“embedded”(嵌入式)概念并引入图书馆服务中。2004 年,Kearley 和Phillips首次提出“嵌入式馆员”概念,“嵌入式馆员是将参考馆员放入到用户中,随时随地进行研究方法的指导,作为用户群体中的一员,而不仅仅是服务的提供者以及合作者”。

嵌入式服务作为一种图书馆新型学科服务模式与理念,是指图书馆学科馆员以用户对信息资源需求为目的,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其量身定制,将信息资源融入用户需求环境(教学、科研和学习)的过程,并用先进的专业技术手段为用户提供全程知识信息的创新服务模式,从而快速有效地实现图书馆与用户之间沟通。这种新型的学科服务理念和模式得到图书馆界的重视,并成为关注的热点。

3 慕课背景下提升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的必要性

在慕课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为了能继续在高等教育中体现自身价值,需顺应发展潮流,开展慕课服务,将信息资源更好更完整的呈现给用户。近年来,国外高校图书馆纷纷开展慕课服务,如: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开展确保慕课学习者无障碍的获取课程学习中的全部资源;杜克大学图书馆构建了慕课教育工作者和图书管理员所需版权知识的文件;华盛顿大学图书馆创建慕课课程,并以慕课的形式开展面向教学和科研的支持服务等等。国内高校也纷纷开展了慕课服务,如清华大学图书馆改版升级教参服务平台,加入了慕课资源,北京大学2013年加入edX,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在Coursera平台课程,武汉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厦门大学图书馆开展了与信息素养有关的慕课课程等。

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应发挥资源优势,对慕课资源进行整合。图书馆员的服务应‘嵌入’到慕课环境之中,对各种慕课资源进行整合。在互联网建设、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以及学科服务等基础与制度的支撑下,高校图书馆是用户获取数据、挖掘数据信息的最佳场所,高校图书馆兼具信息检索和强大的信息资源优势,应对慕课课程进行搜集、整合、筛选之后,将资源链接进行整理,设立专栏,提供精品课程或热点课程链接,于图书馆主页供读者选择,以确保用户及时高效地检索与使用。与此同时,图书馆可将馆藏书目与慕课课程进行资料对接,为读者提供完整的信息体系。

另一方面,慕课的开发、宣传、推广离不开高校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传递的直接主导者,在高校教育中担负着推广信息资源的重要角色。慕课课程作为一类新型、高效的网络学习资源,非常适合高校图书馆通过主页通知、海报、讲座、发放宣传单的方式进行宣传和推广,将全方位的慕课资源信息提供给高校师生,为其如何查找慕课、怎样使用慕课等方面提供技术指导,帮助师生迅速获取学习信息,这将促使高校图书馆从被动、课外、辅助式服务向主动、课内、嵌入式服务发展。此外,对于各高校教师制作的优质和特色慕课课程资源,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开展馆际交流,建立慕课联盟,利用各高校学科的专业优势形成慕课资源互补。在图书馆主页设置慕课专栏,嵌入合作高校慕课课程链接,从而实现慕课资源共享和开放获取。

4 慕课背景下提升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的策略

4.1 提高嵌入馆员的专业素质

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作为图书馆嵌入馆员,其自身综合素质和服务慕课的专业技能尤为重要。慕课环境下,嵌入馆员需具备图书馆学、情报学、一定的英语水平以及信息检索技术、课程视频制作技术、版权法等相关法律知识和数据分析能力与此同时,高校图书馆应积极提升图书馆员服务慕课的水平,提供针对慕课的培训,使嵌入馆员在慕课服务中更高效服务于读者。

4.2 积极宣传推广慕课

慕课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新型学习资源,各种慕课资源层出不穷,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的推介者,理应开展推广宣传慕课的活动。通过张贴海报、发放传单、进行宣传讲座以及在图书馆主页设置慕课讲解专区,利用图表、文字、视频、QQ、微信的方式,使高校师生认识了解并使用慕课课程。同时,图书馆可充分发挥空间优势,为读者提供慕课专有体验空间,如目前各高校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或自主学习空间,能为读者提供安静、舒适的体验环境,这样馆员可面对面为读者提供学习慕课的技术指导,第一时间为读者服务。

4.3 嵌入到慕课制作和教学活动中

慕课环境下,图书馆应积极参与到慕课制作及教学活动中,为用户提供全程、高效的信息资源支持,并为其推送所需的各种信息资源,讨论嵌入课程服务的方式与途径,从组织、团队以及其它配套资源方面做好准备。在慕课课程开发前期,做好前置咨询服务,搜集整理相关信息,协助制定检索策略。在慕课建设、使用和传播等环节中,为用户提供全程、无缝的资源支持,为他们提供所需信息资源。在教学活动中,为提高慕课课程教学效果,高校图书馆可根据慕课课程的内容为教师提供相关资源介绍和个性需求服务,为教师提供与课程相关的信息资料、参考文献以及相关信息链接等,通过教师的课件、答疑材料以及课堂记录等资源,利用视频制作工具和数据加工技术协助教师完成制作慕课课程。

同时,在传统教学中指导教师怎样嵌入慕课课程,把与本专业相关的慕课课程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包括课程计划制定、课件制作、辅助教学、为学生答疑解惑、课堂反馈等进行阶段性、针对。

4.4 创建图书馆慕课课程

在数字化的今天,信息量呈现大幅度的增长。读者怎样从海量信息里提取到有用资源,这对读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高校图书馆作为培养信息素养或者说是数据素养的基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慕课的出现为高校图书馆提供了平台,高校图书馆可以传统的信息检索课为基础,创建图书馆慕课课程,为用户提供信息检索和信息组织方面的技能与帮助。现在部分高校图书馆已经拥有自己的慕课课程,如厦门大学图书馆的 “信息素养与网络信息检索” 慕课课程;中国科技大学利用慕课平台开设的“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课程;武汉大学图书馆的“信息检索” 慕课课程,以由易到难、生动有趣的视频及大量实例的方式为读者呈现了信息检索的基本方法、使用搜索引擎技巧等等,增强用户信息素养,使其掌握以最短的时间获取最有用信息的方法,更快更高效的利用信息检索来解决生活、学习、工作与研究中的问题。

4.5 收集、整理慕课课程资源

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保障系统,是信息资源的汇聚地,为高校师生提供优质信息资源,而慕课作为一种开放、高效、优质、便利的在线学习资源,高校图书馆有责任对慕课课程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和保存。目前,随着慕课的发展,慕课平台众多,内容也各有不同,为了提高慕课资源的使用率,高校图书馆发挥信息组织和检索的优势,按照学科、课程类别、语种、使用对象等进行分类整理后,设置慕课课程资源导航,嵌入慕课资源,以方便用户一站式获取所需慕课课程,从而高效获取慕课课程资源。

慕课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实现其社会功能属性,完成其泛在教育和终身教育功能,不仅服务于高校也服务于社会。慕课的发展需要开放获取资源,高校图书馆应作为慕课资源的积极提供者和参与者,通过收集网络免费资源及开放资源,分类整理形成完善的慕课课程资源导航,使用户无障碍获取慕课课程资源。

5 结 语

慕课的发展扩展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空间,改变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意识和方式,给高校图书馆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嵌入式服务为高校图书馆融入慕课提供了重要的渠道,嵌入式馆员理应在慕课与高校图书馆融合中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接受先进技术和理念,充分发挥专业技能和优势,积极参与到慕课制作和学习中,收集、整理慕课优质课程资源,服务于高校教学与科研。

主要⒖嘉南

[1]陆波. MOOC 环境下的图书馆角色定位与服务创新[J]. 图书与情报,2014(2):123-126.

[3]冯君.面向科学研究的高校图书馆“嵌入式”信息服务的研究与实践[J].图书馆建设,2013(2):43-46.

[3]张永清,于虹. 嵌入式服务在图书馆的应用[J].图书馆学刊,2012(1): 119-120.

[4]张丹,龚晓林.大学图书馆参与MOOC 版权服务的实践及启示――以杜克大学图书馆为例[J]. 图书情报工作,2014(10):90-93.

[5]罗博.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与高校图书馆角色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4(2):13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