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安全用电管理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3 15:10:06

安全用电管理论文

安全用电管理论文范文1

关键词:电力建设行业安全管理存在现状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电力建设行业安全管理理论属于现代行业安全管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现代所流行的安全管理方面的理论最早出现于西方一些国家,可以说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脚步走到了今天。在西方发达国家,如德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研究者最早开始研究安全管理的理论建构问题,并根据其所在国家的实际情况,经过多年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形成了特有的安全管理体系。最突出的表现是在德国和英国都通过了法律条文对安全管理体系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以保证在生产中得到有效的执行,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作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基础,特别强调了政府在生产中的监督作用及行业协会的调节能力,希望通过行业的自我约束和管理达到以人为本、促进员工自觉维护生产安全的目标。

一、西方国家的电力建设安全管理的发展

在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建设项目的安全管理具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并且形成了相对先进的思想和理论,这都是我国进行电力建设安全管理中应当学习的内容。但是在接受和学习国外先进思想和经验的时候要注意吸收和消化,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的创新。综合来说,建立我国特有的电力建设安全管理模式具有以下优势:第一、形成了对于安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进行辨别、评定和控制的方式,并能够保证在管理体系中能够准确的运用。第二、实现了项目管理和安全管理的有效结合,是一种成功的尝试。当前的理论研究指出,只有在工作中具有一个运行良好的安全管理模式,才能保障生产的效率,通过应用项目管理理论将时间和空间集成到安全管理中,可以使现场危险源得到全面、充分的辨识成为可能。第三、在安全管理体系构建和安全管理技术开发方面,信息化和IT技术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手段。如何最好的利用科技的力量进行安全管理最终将成为一种潮流。

二、我国电力建设安全管理的现状和未来趋势

众所周知,电力建设工程不是一个单位就能完成或者做好的,需要有多个单位的密切合作和相互帮助。在这一过程中的工作具有程序复杂、各种环境差异较大的特点,这就容易发生一些危险,将会给电力安全施工带来极大困难。从我国实际情况看,虽然我国电力建设行业随着国外先进思想理念的传入已经开始重视借鉴西方的现代安全管理理论的研究成果,但是还不能满足现实的发展需要,值得欣喜的是这种现状正在发生变化。在未来的发展中,以下方面将成为重点。第一、建立一种具有相应特点的安全管理体系。只有具有一个能够良好运行的管理体系,才能保障安全管理的业绩。第二、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力量开发安全管理的信息系统。在这个重点中应当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开发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的系统、安全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和监测监控智能系统等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以满足对建设项目进行安全管理的需求。其次是对安全管理的程序在保障管理质量和效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最后是研究安全数据统计模型方法和开发安全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第三、将现代先进的项目管理理念与安全管理理论想结合。充分利用项目管理信息平台中的应用软件和信息数据,实现施工进度、质量、成本和安全的一体化综合管理。

通过对高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的引进,帮助我国电力行业发展达到一种较高的水平,并最终实现与国际发展的接轨。电力建设企业不断完善项目管理的体系,保障安全管理知识化,为进行管理持续改进创造条件。

三、我国电力建设行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现代我国电力建设行业安全管理的发展面临着众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电力建设行业安全管理没有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管理的效果较差

在电力建设行业的安全管理中,存在许多的违法、违规的现象,尽管国家或者企业对这一方面制定了一些规定或者规章,但是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对于违反规定的行为多是以罚代管,对危险源没有足够的重视。

2.在管理中没有真正落实安全责任制度

在电力建设行业中对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并将具体的承担主体进行了明确,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部门的领导人员和技术人员基本上都是侧重于工程建设,对于安全问题很少关心,这就造成了安全责任制度难以落实的现状。

3.在电力建设行业的安全管理中没有建立良好的数据分析模式

现代行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通过数据反应实际的情况,电力建设行业也是如此。但是在我国电力建设行业安全管理的统计分析、工作的方法和要求均无科学的数据来反映。缺乏操作简便、效果明显的安全管理辅助软件,对计算机辅助安全管理的优越性和作用没能深刻体会。

四、提升电力建设行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措施

1.将安全管理工作放到突出位置

在电力建设工作中要切实注重落实安全生产的责任制度。尤其是对于第一责任人,必须按照责、权、利对各级人员和部门工作进行明确,完善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监督体系,并使之充分发挥作用。

2.在生产作业工程中加强对安全管理的检测和评估

长期的发展时间证明,对安全进行及时有效的检测和评估能够尽早的发现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能出现的危险,及时解决问题,保障安全生产。同时对于电力建设企业的检测和评估还能实现项目之间安全管理的交流,不断创新管理模式。

3.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及时进行安全管理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较为普及的社会,各行各业都力图通过科技的力量实现有效的管理。因为安全管理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如果只是依靠人的力量是很难实现有效管理的。所以,必须注重涉及安全管理的计算机软件的开发,计算机辅助安全管理系统可通过科学、有效地处理大量真实、完整的管理数据,及时发现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也为安全管理的科学决策提供数据依据。

参考文献:

1.赵琪、官敏、王海林:《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电力建设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载《电力建设》,2010年第2期。

2.刘兴春:《电力建设安全管理中常见问题探讨》,载《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0期。

安全用电管理论文范文2

关键词:电力施工企业;本质安全;电力生产;安全管理;框架体系

一、面向电力施工企业的本质安全框架体系背景分析

“十三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的优化提升、电力改革、国资国企改革及城市能源互联网建设等都对根本上、整体上保障电力安全,预防事故发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新业务、新模式、新技术快速发展也使得电力施工规模与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因此,一旦发生电力施工安全事故,必将导致一系列重大问题。面对这种情况蓟县公司开展本质安全管理框架体系探索与研究,通过深入挖掘本质安全体系框架核心要素,最终实现“责任落实、制度执行、队伍建设、电网设备、专业管理、隐患治理、风险管控、应急处置、监督考核、安全文化”等十项本质安全核心要素的统一。[1]电力施工企业是电力各项工程项目的实施主体[2],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施工范围大分散程度高造成的总体把控调度及现场控制难度大;二是从环境角度看,电力施工现场机械设备和建筑材料聚集度高,多项目交叉施工,露天及高空作业较多,属高危作业;三是从人的角度来看,电力施工对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具有较高的要求。从以上角度分析,结合蓟县公司安全生产管理现状,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全面管理机制,安全制度、安全管理机构及监督措施需进一步完善,进一步适应“十三五”期间智能电网的建设背景,同时制度和管理架构及监督措施需要进一步创新。二是需要进一步开拓思路,现有的安全管理模式迫切需要新思路、新理念的注入。三是施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安全意识薄弱,安全管理不到位,急需建立“主动安全观”。针对上述问题,急需建立一套面向电力施工企业的本质安全管理框架体系,使电力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得到全方位多层次地提升,促进安全管理从被动向主动转变,从根本上控制各类施工作业安全风险,真正实现本质安全工作的全要素统一。

二、国内本质安全框架体系的研究现状

本质安全理论源于20世纪50年代世界宇航技术,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和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对安全文化的认识密切相连的,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对事故由被动接受到积极事先预防的过程,是在安全观方面上取得的一大进步。在研究方法上,国外主要多采用系统优化及控制论等方法,在系统可靠性理论上有诸多研究成果,总体更偏重技术因素;在总体思路上从单一的安全评价转向从设计解决方案的角度来设法提高项目的总体系统安全性。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本质安全理论发展水平较高,其本质安全管理更多地突出了对“安全文化”的研究,值得我们参考借鉴。目前,关于本质安全的研究已在我国安全生产领域得到大范围的扩展——电力、煤矿、交通、核电等对安全生产系统具有极高要求的高危行业,已把本质安全作为安全管理的终极目标。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是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稳定的重要基础,稳定可靠的电力生产是电力施工企业追求的目标。因此探索先进的、适用的本质安全框架体系显得尤为必要,研究从根本上消除或减小危险的本质安全理论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三、面向电力施工企业的本质安全框架体系研究

(一)本质安全概念

狭义的概念指的是通过技术、设计手段使生产设备和生产系统的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人员误操作或设备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事故。广义的角度来说就是指通过追求企业生产流程中的人、物、环境、文化系统等各要素的安全可靠、和谐统一,使各类危害因素,始终处在受控状态,从而逐步地趋近恒久型、本质型的安全目标。同时还要通过各种措施(包括教育、设计、优化环境等)从源头上堵住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利用科学技术手段使人们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实现安全无危害化,即使出现人为失误或环境恶化也能有效阻止事故发生,使人的安全健康状态得到有效保障[3]。

(二)本质安全的三个阶段

交互性安全管理理论认为,实现本质安全需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分析如下:第一阶段:本质安全的基本阶段,即基本安全阶段,其主要特征为基本达到技术、人员及设备可靠,可视为本质安全实现的基础。这个阶段的主要研究重点偏重于技术方面,即如何采用更可靠的设备和技术,消除故障。第二阶段:本质安全的规范阶段,即实现了规范化的安全阶段,其主要特征为做到了规章制度规范化、操作施工规范化,管理规范化,建立一套系统规范化的框架系统安全流程模式。这个阶段主要规范了人在工作生产中的安全行为,通过落实规章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第三阶段:本质安全的文化阶段,即实现了文化安全的阶段,其主要特征为达到了人的安全理念、生产系统、管理系统、信息传输系统的高度和谐,高度发展的安全文化如同一只看不见的巨手在引导着个体,组织系统迈向本质安全。在人们对安全生产的认识已到达了本质安全阶段时,管理者意识到只有用安全文化去影响与激励每一位员工,建立一种“安全本能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构建一个预防安全事故的长效机制,实现本质安全。可以说本质安全的文化安全阶段是电力施工企业构建安全框架体系的最终目标。

(三)本质安全框架体系原理

本质安全框架体系的各成分要素通过相互交互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结构模式,限于本质安全机理进化的限制,其复杂性围绕本质安全三个阶段不断交互、演变,在整体自由度中随着人、物、环境和文化等四要素的认知及管理水平逐步提升。经过提升的本质安全将在本质安全体系结构中逐步达到四要素的稳定,增强各要素之间的信息传输率,以满足随时间移动下安全理论的实现方式。单从技术角度来说,技术管理的手段从本质安全概念设计上进行安全事故的预案设计、事故控制、事后分析。另外对于管理层面如何通过规范制度的约束以达到技术流程的创新则取决于第二阶段本质安全与第一阶段交互的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认知水平的变化,从本质安全结构的宏观及微观入手,将本质安全系统内各交互要素即物质要素(物、环境)和社会要素(人、文化)进行有机结合,通过系统自身多重双向的有机交互形成非线性的和谐关系。本质安全基于系统的和谐性,对于系统内部各要素内外交互形成微观层面与宏观要素的统一,即人、物、环境、文化和企业本质安全具体措施实施方法论的相互引导。[4]根据以上对本质安全框架内部要素和理论的分析,对系统内部交互及和谐关系进行组织并形成安全管理框架(如图1所示)。本质安全框架体系研究落实到电力安全工作的各个环节,主要包括阶段演变、阶段设计、要素分级三个主要部分,三要素通过内部交互机制使框架体系达到最大的和谐性,即功能和结构达到最优化。在要素分级上分为一二级要素,其中一级要素涵盖了本质安全基本要素即人、物、文化和环境四方面,电力企业本质安全核心要素作为二级要素,主要包括人的要素之二级要素,即责任落实、制度执行、专业管理、风险管控、监督考核;物的要素之二级要素电网设备;环境要素之二级要素隐患治理、应急处置;文化要素及二级要素队伍建设、安全文化。二级要素目标的完成需要通过框架体系的三个阶段即安全基础、安全规范和安全文化逐步提升安全本质要求,形成认知水平不断提高的风险防控体系。本质安全框架交互机制是从根源上消除或减少危险,而不是通过附加的安全防护措施来控制危险。本质安全框架体系的十项核心要素不是割裂的,而是统一在人、物、环境、文化四项核心之下紧密联系、相互配合的[5],是一个通过复杂的交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对于自交互系统,可以通过优化阶段设计实现闭环管控,达到进一步的基础交互、规范交互和文化交互,如通过概念设计和危险识别完成基本本质安全阶段,以达到将目标系统的风险消除和减少危险的初步目标。通过阶段优化提升,逐步总结适合于安全系统的法律法规、标准及要求,以建设本质安全管理方案,通过进一步优化机构与职责达到安全意识和能力的共同提升。最后通过具体措施的实现将安全意识融入本质安全绩效测量之中,通过事故、事件、调查与纠正不断实现本质安全绩效的提升,并逐步通过安全交流来巩固阶段成果,以达成构建一个内部要素互相耦合促进,内外交互和谐的本质安全框架体系。

(四)各阶段演变内容分析

第一阶段的本质安全包括人物环境的基本要素交互,如技术、设备及具体的工作场所,主要从客观角度从电力企业施工物质层面进行分析,包括电网施工现场设备、材料、施工类型、作业现场把控等方面急需通过技术改进和规范落实进行优化。第二阶段的本质安全主要对人与其他要素的交互行为进行分析,包括人与物、环境、文化的复杂交互关系,体现在电力施工中作为施工主体的职责分工、管理制度、监督体系进行问题分析和改进,面是否能对人物环境进行职责界面和风险流程的规划,能否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系统的应用与综合,并以此提高风险管控水平的能力。本文从本质安全要素出发,通过抽象化电力施工各项安全生产要素,明确本质安全框架体系的演变阶段,设计电力企业本质安全体系框架。该框架从一级要素即人、物、环境、文化要素的特点延伸至二级要素,即电力企业施工安全十要素,提出基于交互的本质安全演变三阶段,并通过从设计到落实各阶段的具体步骤,形成本质安全的良性循环。该研究对如何落实电力施工企业的本质安全体系并改进、完善安全管理举措带来了进一步思考,旨在最终形成一套不断完善其自适应能力的电力施工企业安全管理方法,为形成智慧、安全的“十三五”期间电力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提供有力参考。

作者:郭建涛 杨东 单位: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蓟县供电分公司

参考文献:

[1]黄志刚.探析城市建设规划中的电力规划[J].科技创新与应用——电力科技,2012(11).

[2]吴宗之,任彦斌.本质安全理论的若干问题研究[M].第三届中国国际安全生产论坛论文集,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6:481-492.

[3]吴宗之.基于本质安全的工业事故风险管理方法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7,9(5):46~49.

安全用电管理论文范文3

关键词 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综合测评;指标体系;权重

中图分类号 TM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1-0049-04

0 引言

我国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今天,离不开电力的支持,经济的发展需要电力生产平稳发展,但是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根据国家电力监察委员会数据,2012年,全国发生电力人身伤亡责任事故49起,死亡86人。 改善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情况首先需要对其有一个科学、客观认识。因此,对企业安全生产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估,成为促进现代安全管理和提升企业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本文设计的安全生产综合测评体系是基于科学评价技术,实现对企业安全生产综合管理水平的评价和考核,以及安全生产动态综合管理的测评,从而为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

1指标体系的构建

1.1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1.1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原则

首先要在工业安全原理和事故预防原理的指导下,研究电力安全系统涉及的人因、设备、环境、管理等基本要素,设计的测评体系能够全面反映电力安全要素;二是应用管理学、文化学的理论,在安全管理体系、企业安全文化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电力安全生产测评指标体系。

1.1.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电力安全生产系统的要素,既涉及到技术、设备、环境、事故频率等可定量性因素,同时也受人因、管理、文化等定性的因素影响,因此,设计电力安全生产综合测评体系,必须兼具定量和定性方法。根据评价对象和因素的不同特性,对于不容易定量的因子和指标,采用定性的指标来评价,对于易于定量的因子和指标可采用定量方法评价。对于定性的因子和指标可通过半定量打分的方法和技术进行量化分析和评价。

1.1.3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是在进行研究设计时的一个主导原则。因为考评工作一定都是由人来完成的,人的工作能力以、投入的物力和财力也都是有限的,好的测评指标既要反应设计及水平还的操作简便。

1.1.4比较性原则

在设计安全生产综合测评体系过程中,在吸收与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评价模式及方法的同时,还以相关行业和企业现有的安全生产业绩测评技术作为参照,在对电力行业自身特点分析基础之上,结合电力企业或公司的实际,考虑建设方案的可行性和现实性。

1.1.5 坚持PDCA持续改进

安全生产的综合测评是为了提升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动态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1.2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1.2.1以安全科学理论为支撑

六大安全科学理论依据:系统安全工程、安全风险管理、安全行为科学、安全文化学以及事故预防原理等。

1.2.2紧扣国家及行业部署

指标的设计必须紧扣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电网公司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思路和要求。

1.2.3借鉴三大先进体系

OHSMS管理体系、HSE管理体系和南非NOSA五星管理系统是世界先进的管理方法,已经在国内外实践中获得认可,体现持续改进的内在要求。

1.2.4充分体现电力行业特色

指标设计要以测评对象为出发点,在充分研究电力行业的安全生产综合管理特性的基础上,设计适合于电力行业的指标体系。

1.3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确定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思路的基础上,设计了六大测评系统,分别是:人员素质、安全管理、安全文化、设备设施、环境条件及事故状况六类,每个系统又分一级指标、二级2指标权重的设计与确定

2.1设计方法

各指标的权重关系到最后考核结果的正确性。权重的最终分配包括前面对事故统计分析和组合分析的结果等因素,即对容易发生的并且后果严重的的事故总结引申出的指标应适当加大权重,最后再利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最终权重。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将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该方法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本世纪70年代初,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我们利用层次分析法来计算各下级指标相对于上一级指标的权重。

2.2设计结果

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测评系统、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重要度进行了专家问卷调查,调查表将每个指标权重(重要程度)分为三级,分别为高权重、中权重和低权重,经过统计分析后,确定了指标体系的权重,六大系统的权重如下图1,各级指标的权重见上表1。

3 结论

1)本文结合电力企业实际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确立了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综合测评指标体系,包括6大测评系统,25个一级指标,78个二级指标,给出了三级指标设计依据,为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综合测评提供了一种实用方。;

2)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系统、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

3)科学地设计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综合测评的安全指标体系,对于定量地分析和电力企业的安全状况,科学地评价企业安全生产综合情况;为有效地企业的安全生产决策,合理的采取安全生产措施,提高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供技术和方法的支。;

4)研究较少涉及测评工具的设计,最终测评结果还需依靠测评工具才能获得。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监会.2012年电力安全监管报告.

[2]罗云,程五一.现代安全管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张兴容,李世嘉.安全科学原理.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4]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生产事故调查规程.国家电网公司,2008.

[5]职业安全管理系列,初探职业安全及健康评估系列,绿十字,1999,NO6.

安全用电管理论文范文4

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一)

建筑电气工程的原材料质量采购过程不透明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工程人员,如果没有合格的原材料,他也无法造出安全可靠的房子。同理,原材料对于建筑电气工程安装来说,其意义深远,影响重大。这不仅因为原材料的优劣决定了成果的合格与否,而且关系着使用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当前,原材料问题表现在采购过程、以次充好、质量不过关等问题上。原材料的采购中存在的普遍的回扣现象,采购人员受高回扣利益的驱使,欺骗企业与一些不正规的厂商签订购买合同这就使大量的不合格产品用在工程上,影响了工程质量。另一方面,现在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很多,如果企业没有很好的区别,很有可能购买到不合格的产品。这些都有可能对电气工程产生巨大的影响。

建筑电气施工过程粗制滥造,管理混乱建筑电气工程的最终成果是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才能完成,最终为使用者验收。毋庸置疑,施工过程的管理秩序,人员的责任心和专业素养等因素都对最后结果起着重要作用。而当前的建筑电气施工过程则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线路的设计和铺设上存在施工不严的现象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此问题,厚壁钢管对焊连接,会产生内部结瘤,使穿线缆时损坏绝缘层,薄壁钢管熔焊连接会产生烧穿,埋入混凝土中会渗入浆水,导致导管堵塞。这些现象都是不允许发生的。二是照明器具安装存在问题。照明器具的型号、规模和安装都是需要专门设计的,然而很多时候工程师却没有重视这些问题。

从质量管理角度对建筑电气工程的对策分析

电气施工人员应具有相应的责任心及工专业素养作为一名专业的电气技术人员,首先应该具有过硬的专业素养的责任心。这就要求应对所承担的电气工程负责,还要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水平,深入、细致地搞好电气工程的技术、质量、签证、进度、安全等管理工作。这里要特别强调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问题,因为很多建筑电气工程出现事故的根本原因不是由于知识不够,而是过分相信自己的能力,或者是根本不重视手头上的工作,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这个问题值得整个行业的从业人员的重视。与此同时,专业的电气施工人员还要不断学习,落实和强化新的知识。现阶段强电各系统的技术已比较成熟,但电气设备、材料及元件种类繁多,要全面掌握各种电气产品的性能,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积累经验,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强化对建筑电气工程的质量管理建筑电气工程的质量管理是控制施工过程,保证最终结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改进程序,提高效率的关键所在。我们要从整个施工过程着手,把质量管理贯穿到所有的施工程序之中。首先,在施工准备阶段,要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作为一名电气技术人员不能只停留在按图施工的水平,要全面熟悉设计图纸,努力并善于发现图纸中的不足,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对业主而言是维护其利益,对自己也是技术能力的提高。其次,对于工程要求比较高,对人员要求也比较高的项目,要求施工前要对施工队伍及人员进行考核和评估,并调整好技工和普工的比例。对技工进行培训、考核后持证上岗。

加强对建筑电气工程的安全管理安全是永远是第一位的,对于建筑电气工程来说,安全尤为重要。这里的安全,不仅仅是指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而且还指使用安全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工作报告。要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首先就要提高施工人员相应的规范的工作措施,还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安全训练和培训,同时要强调施工的程序性,杜绝赶快超快的现象发生

WiseMedia

安全用电管理论文范文5

实体安全为主信息安全为辅的后端保护思想主要是指在电子文件产生初期,照搬传统档案保护理论和实践的模式应对电子文件安全的思想,其出发点是围绕实体安全需要指导和实施电子文件安全管理。

1.1后端保护思想产生的根源

20世纪80-90年代是我国电子文件应用的初期,主要应用于办公自动化和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业务中,电子文件发挥的作用主要是纸质文件的副本,所以电子文件安全还不是文档工作的重点,即使开始关注电子文件安全,也是在文档分离体制的框架内进行,因而对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照搬传统档案保护的安全管理思想也是顺理成章的。

1.2后端保护思想在实践中的表现

后端保护思想的核心是以文件实体材料的安全为主要保护对象,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实行了一种权宜之计的“双套制”管理模式,即采取一式两样的方式,纸质版文件一套,电子版文件脱机备份一套。试图通过这种“双保险”的方式既保障文件内容的安全,又保留电子文件的特性。与此配套国家相继出台了《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第一部分:电子文件归档与档案管理》(GB/T13967-1992)、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行业标准《磁性载体档案管理与保护规范》(DA/T15-1995)、《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下文简称《规范》)等标准,从这些标准内容可以清晰的反映出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是被放在传统保护框架内进行的。如《规范》中的“7.1归档要求文件形成部门或信息管理部门应定期把经过鉴定符合归档条件的电子文件向档案部门移交,并按档案管理要求的格式将其存储到符合保管期限要求的脱机载体上。”“8.1归档电子文件的整理按DA/T22规定的要求进行,8.2归档电子文件以件为单位整理”等,这些规定集中体现了对电子文件的管理是按照《规范》中所指的DA/T22,即《归档文件整理规则》(DA/T22—2000)来实施。虽然在《规范》中的第3条对电子文件的术语和定义做了规定和说明,关注到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的不同特性,但管理方法上并没有实质性的调整。

1.3后端保护思想产生的影响

传统档案管理思想的束缚和固有管理模式的惯性使电子文件管理初期形态存在诸多问题,给电子文件全面的安全管理埋下很多隐患,主要表现在:在管理理念上,夸大了电子文件的不安全性对电子档案代替纸质档案持怀疑甚至是否定态度,阻碍了对电子文件安全性问题的积极探索;在管理实践上,“‘双套制’的存在为电子文件(档案)取得信任设了一道难过的坎。”也给档案管理带来不少新的问题和挑战。诸如电子文件的流失、制作及保管成本的大幅度增加、电子文件方便利用优势的丧失等等。2008年的一个调查显示“在机构大量生成和使用电子文件的前提下,有73.5%机构认为电子文件不可以代替文件独立行使文件的职能”,这种情况至今没有太大改观。由于实体安全为主信息安全为辅的后端保护思想,不是从电子文件本身特性出发量身定制,因而它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电子文件安全管理问题。所以,突破传统观念藩篱,建立符合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的指导思想成为继续探索的方向。

2前端控制与全程保护的风险管理思想阶段

任何新事物本质的发现,都需要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电子文件这一新形态文件的出现,同样需要逐步了解和认识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最初的几年,档案学界和业界对电子文件安全所进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摸索,基本上廓清了电子文件与纸质等传统文件(档案)的不同,为找到真正适合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的指导思想和恰当的实践方式提供了指引。由此我国的电子文件安全管理进入了实体安全与信息安全并重的风险管理思想阶段。

2.1信息安全是表征电子文件安全性的核心指标

透过对电子文件产生和管理环境特点的研究,可知电子文件与传统纸质文件相区别的基本特征有两个:一是计算机系统是电子文件生成和管理的必要环境;二是电子文件信息以二进制数字代码记录和存储。这两个基本特征应该成为探寻电子文件安全管理指导思想的出发点和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的重点。计算机系统是信息技术的核心产品,它具有升级换代快,个性化强(不同的用户可按需定制软硬件系统,造成格式多样,信息不兼容等问题),安全漏洞高科技化(操作系统、信息流转通道中存在后门、黑客、病毒等恶意破坏和窃取信息的操纵者等多种风险)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生存在其中的电子文件形态多样且更新淘汰快,可操作性强,信息安全问题更加隐秘复杂,难以控制。照搬传统档案单一策略的后端的实体保护难以应对电子文件在生成和管理环境中面临的安全问题,只有将安全管理扩展到文件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中,通过全程保护才能满足电子文件安全的需要。笔者认为上文提到的《规范》中已经界定了有关电子文件特性的内容,可为探求电子文件安全本质问题提供指导。《规范》中术语部分有三个重要概念的界定,即“真实性(authenticity)指对电子文件的内容、结构和背景信息进行鉴定后,确认其与形成时的原始状况一致;完整性(integrity)指电子文件的内容、结构、背景信息和元数据等无缺损;有效性(util-ity)指电子文件应具备的可理解性和可被利用性,包括信息的可识别性、存储系统的可靠性、载体的完好性和兼容性等。”这三个术语揭示了电子文件生成环境和管理环境基本特性的内涵,为确定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目标提供了方向。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三个指标的管理目标的实现,必须将电子文件生成系统的安全、文件信息内容及流转过程中的安全、存储载体的安全等纳入到一个完整管理系统中进行全程动态监控和管理。所以,用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指标表征的信息安全是电子文件安全的核心指标。

2.2前端控制全程保护对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电子文件的产生使得人们更有必要以比过去大得多的热情关注文件运动的整体性,更积极的把文件‘从生到死’从头到尾的整个运动过程全面而系统地管理起来。”国际档案理事会也指出:“电子文件管理工作范围的第一项原则是‘档案馆应参与产生和保管具有档案价值文件的电子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以便文件真实可靠,且适合保存。’”由此出发,国际档案理事会1997年颁发的《电子文件管理指南》把电子文件生命周期描述为概念阶段、形成阶段和维护阶段。这种有别于传统文件生命周期的描述是充分考虑了电子文件的特性,因而是符合电子文件运动规律的。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的概念(或曰设计)阶段是至关重要的,它的质量直接关系着电子文件生命周期全过程的有效监控和各种管理功能的实现。文档部门互相协作,科学指导是对概念阶段质量把控,满足生命周期全程保护需求的重要保障。具体做法是:在电子文件管理系统方案设计时文档部门要本着充分贯彻既瞻前又顾后的全局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管理系统具备为电子文件的生成、系统运行的过程控制和升级换代的日常维护等一切生命过程提供安全保障的功能。实际上,无论对纸质文件(档案)的保护还是电子文件(档案)安全管理,前端控制和全程保护都是必需的。根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可知,所有形态的文件与档案都是同一内容的不同价值形态,所以只有保障文件(档案)从制作形成到寿命终结的每一个阶段的持续保护,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护文件(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2.3风险管理在电子文件安全管理中的引入

前端控制全程保护与风险管理的理念高度契合,二者都是从防患于未然的角度来实施安全管理。风险管理作为安全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不仅是一种安全管理指导理念,同时也是一种安全实践方式。用风险管理的思路来研究和管理电子文件主要是通过防止不良后果的发生或减轻风险事故的危害而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在档案界有关电子文件风险管理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是冯惠玲带领的课题组出版的《电子文件风险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该成果系统的阐释了电子文件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管理对策。该成果指出:电子文件风险是指“电子文件质量缺损及其引发其他损失的不确定性,是可能产生的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的负面差异”,通过对电子文件风险的识别、成因的分析、风险的评估等系统的规划,有效监控风险,应对风险,使电子文件更加安全。在电子文件安全管理中最能体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关于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功能的设计,二是对“元数据”功能的研究和管理。有关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功能设计在本文2.2已做了阐述,主要是通过前端控制来贯彻风险管理的思想。至于对“元数据”功能的研究和管理问题,档案界经历了一个从忽视到重视的过程。元数据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元数据”是电子文件身份和内容的证明和封装,也可以表达为“元数据加上文件内容就构成了有证据作用的文件”。我国自电子文件产生以来,元数据的管理是比较最薄弱的环节。无论是“双套制”,还是专门的文档管理系统,一直存在“元数据”功能的残缺和管理缺位的问题,这也是长期以来电子文件的安全性和档案性不被信赖的重要原因。因而在电子文件安全管理过程中坚持贯彻风险管理思想的指导和实践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我国应用风险管理指导思想比较明确和有成效的实践是电子文件备份制度的建立和推广。2009年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全国档案馆工作会议上提出:“为确保国家档案安全,各级国家档案馆要通过建立异地备份库等形式,对本级重要档案及电子文件实行异地备份,对重要的电子文件还要实行异质备份,确保电子文件的长期可读,确保档案信息资源的绝对安全。”同时要求这项工作要在2012年底前完成。备份的方式有两种模式可供选择:一种是主要针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电子文件,通过建立专有网站或是开发应用软件对重要文件进行集中保存和统一备份;另一种是馆际互备,这是目前选择备份的主要方式。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全国已有47对副省级市以上国家档案馆达成协议,互为档案异地备份馆。此外浙江省根据国家要求,结合本省情况,在2013年颁发了《浙江省档案登记备份工作规范》(浙档发〔2013〕23号),包含了传统和电子文件所有档案的备份工作要求,把风险管理贯穿到所有形态档案管理过程中。国家档案局在2012年颁发了《电子档案移交与接收办法》,开始推进电子档案的集中保管。电子档案移交的前提是电子文件必须完整安全的归档,所以随着该办法的实施,对电子文件安全性全面认识和科学管理将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前端控制全程保护的风险管理指导思想的贯彻也将更加有效。

3纳入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安全管理思想阶段

网络时代,乃至扑面而来的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已不断上升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范围的信息安全风险日益复杂,日益严峻,从国家整体和高度进行顶层设计的信息安全战略成为当今信息安全管理指导思想的主流。国家战略的目的是从国家意志的高度出发,统筹协调各个领域的安全问题,制定国家宏观规划和重大政策,不断增强国家安全保障能力。电子文件是国家信息安全的核心资源,为了维护国家整体信息安全,寻求宏观层面的政策、标准等管理力量的支持,将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纳入到国家信息安全战略进行顶层设计和指导变得日益重要。

3.1国家信息安全战略思想的提出及其内涵

随着电子文件实践的深入,各种安全管理问题陆续展现。世界范围内对电子文件管理共性的认识和管理策略不断趋于一致,特别是一些信息化整体水平较高的国家,经历了由分布式管理到集中式管理的探索过程,在21世纪最初几年“纷纷以战略动议、政策引导、标准规范等形式提出体现国家意志和利益的重大举措,”进入“以顶层设计带动总体规划,以国家战略带动全面发展”的时期。我国在2006年以冯惠玲为代表的理论界率先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和实施我国电子文件管理的国家战略已经迫在眉睫。”随后她带领团队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其成果集中体现在《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一书中。“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就是从国家层面和战略视角对电子文件管理全局性、基本性、长期性问题所进行的目标定位、统筹规划和基本制度安排。是一个国家对电子文件管理工作的基本态度和总体思路,其表现是法规、政策、标准、规划、项目等体现国家意志、带有全局性的关于电子文件管理的国家行为。”由于我国实行的文档分离管理模式,以及各自为政的电子文件分散管理现状等,使得电子文件失真失控,信息孤岛等问题严重。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引入系统论思想,将顶层设计思想应用于电子文件安全管理中,“摒弃单一部门,单一技术方法的做法,从国家安全的高度认识电子文件安全的重要性,协同多部门多途径维护档案的安全,”构建起基于立体的档案保护环境的档案安全保障体系。

3.2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推进电子文件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实现的途径主要从技术、国家政策、标准规范等几个方面进行推进。

3.2.1技术层面的国家战略。信息安全关系到国家重大安全的关键因素,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掌握先进技术开发与应用主动权的发达国家,成为垄断和控制发展中国家信息安全的最大威胁者。美国微软公司对全球电脑操作系统的掌控,以及不断爆出的信息窃密事件,诸如斯诺登事件等,不断敲响信息安全的警钟。信息安全领域中高科技的窃密手段无孔不入,上到国家,下至个人,无处不在的第三只眼睛的窥探,隐私难保,安全岌岌可危。主动进行风险监控、防范是必要的,但更有效的办法是推动国家信息技术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开发和应用。“从国家安全的高度考虑,国家已开始建设‘自主、安全、可控的IT系统’,把信息安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确保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电子文件的管理对信息技术具有高度的依赖性,由于技术原因造成的安全问题也是最为突出的。我国在2009年4月9日成立了版式联盟,该联盟由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发起,联合我国版式技术应用领域产品与服务的制造者、使用者、政府和中介组织版式技术等部门,对广泛涉及档案管理、数字出版、数字办公、数字印刷、信息等领域的信息进行统一规范,为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长期可读性提供良好的技术环境。

3.2.2政策层面的国家战略。政策以其权威性、导向性、探索性、灵活性的特点可以为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引导和支持。我国政策层面的国家战略指导思想主要包括国家层面的五年规划、信息行业的发展规划、文档部门的发展规划等自上而下编制和推行的宏观层面上的方针政策。2000年后我国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2003年国家“两办”颁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明确了我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指导方针、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并确立了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工作目标。同时将等级保护、风险评估、应急响应和灾难恢复作为我国信息安全保障过程中的四个重要环节。与电子文件信息安全密切相关的国家标准对电子文件安全管理有着更直接的指导价值。文档部门对这些标准的解读与应用要重点的关注和研究。据统计,信息行业“在1995-2008年期间的信息安全国家标准共83项。”并且在这期间更新标准高达60%。由此可见我国在国家层面上对信息安全是非常重视的,对信息技术发展的动态跟进也比较及时,这为电子文件安全管理标准的研制和推广提供了有力的指导。近年来国家档案局也开始重视顶层政策的设计,不断向国家安全战略靠拢,最为显著的成果是在2010年5月12日,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全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树立‘档案安全事关党和国家根本利益的思想’,要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要树立‘安全问题人人有责’的思想,与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相呼应,建立起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国家信息安全战略是一个系统大工程,关系到体制、技术、法规等多层面的设计和协调,在推进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将是复杂多样的,因而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层面要关照到所有的信息领域,真正做到统筹兼顾,确保推行的实效,信息资源(包括产生、流转、保存等)行业也要肩负起国家安全职责,为建立起强大的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安全用电管理论文范文6

[关键词]用户;用电安全;管理;技术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2.050

[中图分类号]TM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2-00-02

做好10 kV用户的用电安全管理工作能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其用户的人身安全,避免经济损失,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成本材料的损耗,从而保障10 kV用户能够正常用电。但是在目前的管理工作中仍然发现了许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首先要正视,其次要进行探讨。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以目前10 kV用户用电安全管理的发展现状为着手点,着重分析加强10 kV用户的用电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希望在理论层面上能够提出一些思考,促进10 kV用户用电安全管理工作的改进。

1 目前10 kV用户用电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10 kV用户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其趋势的背后除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所造成对于电力的大量需求之外,还有目前我国的电力企业在进行相应的转变这一因素存在,无论是扩大10 kV用户数量名额及提高电力输送容量,这背后都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所以做好目前10 kV用户的用电安全管理工作就十分重要。

但是目前10 kV用户的用电安全管理工作中,往往忽视了对10 kV用户的安全教育工作,10 kV用户还没有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对于10 kV客户档案信息的收集与信息管理工作做的还不够到位,致使10 kV用户无论是生活用电还是工业用电其安全事故频发的同时却又得不到及时的处理。目前的安全用电技术也无法达到电力行业技术规程中所规定的标准。

这些都是目前10 kV用户的用电安全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发展现状,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这是每一个电力企业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2 加强10 kV用户的用电安全管理工作的对策

2.1 对10 kV用户进行用电安全教育培训

无论10 kV用户的用电安全管理工作是如何进行的,都要首先在思想观念上对其进行相应的教育,使10 kV用户能够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安全用电意识,规范相应的用电操作,重视因不安全操作用电而产生的严重后果。

首先,从思想层面上对10 kV用户进行教育;其次,可以通过下发相应的安全用电宣传手册,定时对10 kV用户进行相应安全用电课程的培训等多种方式,增强10 kV用户安全用电意识,规范

10 kV用户的用电手段,以此促进10 kV用户用电安全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加强。

2.2 进行10 kV用户档案整理及归纳工作

明确10 kV客户个人信息及进行10 kV用户的信息档案收集与整理工作,对于加强10 kV用户用电安全管理有相当大的作用。可以通过构架相应的用电用户信息管理平台的方式,促进用电客户用电数据的收集工作,明确电力客户的用电分类,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选择合适的供电电压。

针对10 kV的客户,完善相应的数据收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输电工作的进行,保护好客户的用电数据信息及个人信息,以此便于10 kV用户进行管理。

2.3 完善10 kV用户的检查环节

检查环节不仅仅指的是电力企业对于10 kV用户用电安全方面的检查工作,也指10 kV用户对于自身用电安全管理问题进行相应的自检工作。要将外部检查与内部检查有机结合起来,及时排查相应的安全隐患,对于用电过程之中的不恰当行为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正。

无论是供电电源、电流交感器、发电机设备,还是较为专业一点的用电负荷密度,都要做到合乎标准,例如:用电负荷密度的标准商用规定在0.7~0.85,办公用的系数则规定在0.7~0.8,居民系数则要求一定要大于0.45。

另外,也要从设备的检查处着手,加强对于10 kV用户的检查环节,帮助10 kV用户进行用电安全问题的相应调整,希望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规避相应的安全事故,促进安全隐患相应排查工作的进行。

2.4 完善10 kV用户的用电安全应急机制

目前,我国在针对10 kV用户的安全管理工作中对于安全事故事后处理环节上做的还不够,不能够满足10 kV用户用电安全管理工作发展的标准.在此基础上,更加要完善10 kV用户的用电安全应急机制,通过改善安全应急机制来促进10 kV用户用电安全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可以通过提前准备多种应急预案、储备好相应的电力事故处理设备及物资等方法,最大程度上做好对于10 kV用户的用电安全应急防范准备,尽力将损失降到最小.将10 kV用户的用电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在实处,提高10 kV用户用电安全管理工作的时效性,以此完善10 kV用户用电安全事故的相应处理工作。

2.5 完善相应的用电安全技术及用电管理系统

完善技术及用电管理系统,对于10 kV用户的用电安全管理工作而言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可以通过使用新兴的用电安全检查技术,比如:使用手持式巡视移动终端以及巡视优化管理平台的方式,完善相应的用电安全技术及用电管理系统。改善10 kV线路,设定相应的用户保护定制,无论是进线总庇护,还是配电变压器庇护的设定,都是用电安全技术环节的一种改善,工作人员要注重其安全技术保护,以此促进电力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2.6 完善用电安全管理制度

想要加强用电安全管理工作,就必须从制度这一层面进行着手,根据目前的安全用电管理规定,对于目前的用电安全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完善,将具体的用电安全责任划分下去,把责任划分落实到个人身上,以制度的进步促进10 kV用户的用电管理大发展。将用电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善作为进行用电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与保障。

2.7 加大10 kV用户用电安全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

加大对于10 kV用户用电安全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可以对安全设备进行相应的更新,排查不符合安全要求的设备,最终保证设备使用的安全性,保护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另外,资金投入可以在技术水平上及硬件设施这两个方面上促进其安全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也能为完善目前10 kV客户的数据信息库及优化相应的管理平台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以经济支持的方式加强10 kV用户的用电安全管理工作。

3 结 语

在我国对于电力需求量扩大的状况之下,做好10 kV用户的用电安全管理工作对于促进电力行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工作人员要正视目前10 kV用户的用电安全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现状,通过对10 kV用户进行用电安全教育培训、整理及归纳10 kV用户档案、完善10 kV用户的检查环节、完善10 kV用户的用电安全应急机制、完善相应的用电安全技术及用电管理系统、完善用电安全管理制度、加大对于10 kV用户的用电安全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等多种方法加强10 kV用户的用电安全管理工作,解决目前10 kV用户的用电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促进电力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黄昭鲜.10kV用户的用电安全管理问题探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6(2).

[2]孙先山,邢小雷.浅析10kV用电工程施工用电安全管理及控制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21).

[3]陈文兵.关于高危和重要用户的用电安全管理策略探析[J].科技展望,2015(10).

[4]李玉玲.用电检查中自备电源用户安全管理不宜忽视[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0).

安全用电管理论文范文7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策略

1 安全管理在电力施工中的应用

1.1 安全管理制度的规范

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应该从制度上进行规范,避免出现不按照制度办事的行为。在电力施工过程中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制度,对施工方案和施工规范进行合理制定,让施工人员按照详细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从而减少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此外,还应该建立施工责任承包制和施工奖惩制度,使得施工中的职责和分工较明确,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管理人员应该在施工中加强安全管理力度,确保施工人员按照具体的施工程序进行施工作业,避免违反施工规定造成的施工安全问题,从制度上对电力工程的安全施工有效实施保障[1]。施工奖惩制度的实施可以对施工人员的工作进行规范,对施工过程中表现较好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发他们工作的热情,有助于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积极努力;对于施工中违反规定或是投机取巧的员工按照制度的规定给予相应的惩罚,方便他们以此为戒,减少施工中的错误操作。除此之外,施工中管理人员应该随时做好检查工作,及时发现施工中的安全隐患并对其进行处理,从而消除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保障施工人员安全的同时提高施工质量。

1.2 施工过程中加强防范措施

电力施工中安全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避免实务操作引发的安全隐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加强施工防范措施,主要措施有四点。第一点,施工人员应该对施工中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进行遵守。第二点,将安全生产作为工程的目标,以此制定准确的施工方案。第三点,在安全工作中加强监督,实施规范化的安全管理措施[2]。监督人员应该切实履行自身的职责,发挥其监督的效果。第四点,管理人员应该认识到施工现场存在的安全问题,对施工的薄弱环节进行检查,做好施工现场的组织工作,从而确保施工的正常运行。

1.3 加强落实安全责任制

在电力工程施工中,到位管理和安全生产是落实安全责任制度的关键措施。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应该遵守安全施工规定,结合部门要求制定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需要企业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确保员工责任得到有效落实。此外,安全生产的责任还需要进行细化,将职责和权限进行规范化,从而更好的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

2 质量控制管理在电力施工中的应用

2.1 工程项目设计中对质量的控制

电力工程的施工设计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初步设计阶段,第二阶段是施工图纸的设计阶段,部分复杂工程的设计,还有技术设计阶段,每个设计阶段都是我国施工项目的基本工作模式。施工设计中包括的内容主要有三点,首先是设计说明,其次是技术文件,最后是经济文件。在实际施工中,由于工程的模型和工程性质存在差异,所以需要设计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才能确保工程的正常施工,施工中的质量控制要在设计开展初期和施工阶段同时进行控制。

2.2 电力施工中对质量的控制

施工阶段是整个工程项目的重要环节,对工程的质量起到较大的影响。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首先应该从材料上面进行控制,做好材料的准备和购买工作,从而为工程的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施工材料的管理应该安排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购买的材料要符合施工的具体标准。此外,施工工序的控制也是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工序的控制中应该设置具体的控制点,工序的操作应该严格按照施工的要求和规定进行,施工工序在执行过程中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实施,还要加强对质量的检查,施工成品应该做好保护工作,确保每道工序达到施工要求才能符合施工的具体标准。

2.3 工程完工后的质量控制

完工后的质量控制是整个工程后期的重要管理部分,工程完工的质量控制主要分为两节阶段,分别是工程施工的中间验收和工程的竣工验收。工程的竣工验收可以对整个项目的建设成果进行全面考核,包括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质量的检查工作,是工程最后一个施工环节。工程项目的竣工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整个工程项目的结束和工程投入生产试用阶段的开始。完工后的质量控制有单项工程验收和全部工程验收两个阶段,其中单项工程验收是指施工单位对单项工程通过预验收的同时监理工程师通过了初验,在这样的验收条件下对工程进行的正式验收;全部验收是指符合竣工验收标准的整个建设项目通过了施工单位的预验收和施工监理人员的初验收,组织设计和施工单位参加的整体项目验收。进行整体项目验收时,对之前的单项验收不再进行重复的验收,也不用进行正式验收,不需要办理验收手续,但是需要将单项验收的项目单作为验收依据存入整体验收的结果中。

2.4 工程投入使用中的质量控制

工程在投入使用阶段有一定的施工维修期限,在规定的期限内原有施工单位需要对工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维修,根据用户的意见对工程的质量进行控制。工程的使用过程一定程度上是对工程质量的考验过程,施工单位在规定的维修期限内应该组织相关人员对整个工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制定科学的维修方案对工程进行改进,以此来提高整个工程的质量。维修人员进行检查时,对影响质量安全的问题应该及时进行处理,施工单位的保修应该填写保修单或是保修依据,将这些资料制作成书面报告作为施工的技术资料进行保存,方便在以后的施工进行查阅,避免在以后施工中出现类似的施工问题。

3 结语

安全管理和质量控制是整个工程施工质量的必要保障,电力施工中的安全管理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对质量的控制。施工过程中只有将安全管理和质量控制的措施进行有效落实才能为工程后期使用的安全性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万勋.三维数字模型与动态模拟绘制在盘南电厂4×600MW机组工程中的应用[A]. 贵州省电机工程学会2007年优秀论文集[C]. 2008.

[2]查丛梅.关于《电力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A]. 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 2007.

[3]马志溪.“电气工程”系列课程面向新世纪的课程建设[A]. 第一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 2002.

[4]冯立友,臧永强,卢向东.“3S”技术在电力工程勘测中的应用[A]. 2009全国测绘科技信息交流会暨首届测绘博客征文颁奖论文集[C]. 2009.

安全用电管理论文范文8

关键词本质安全管理电力生产安全应用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

1本质安全理论

本质安全或本质安全管理概念是从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性引申得来的。设备的本质安全性是说,设备本身具有安全机制,使得在设备的运行过程中可以做到安全控制,利用本身机制保障设备及其运行的安全。因此本质安全管理的概念就要求安全管理本身具有安全机制,在安全管理体系的控制之下,各类生产活动以及其他计划的展开都有其控制力,工作进程因此能够得到充分的保证。因此本质安全要求具有足够的保证体系和监督体系来实行整个生产过程的控制,达到消除漏洞和安全隐患的目的。

2本質安全管理体系在电力安全生产中应用

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在电力安全生产中的应用可以根据生产要素的区分来分类讨论在各个生产要素中的应用情况,即人员、设备、运行和管理工作的本质安全,通过对本质安全管理体系中的四大板块进行论述,可以展现出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具体应用情况。

2.1人员的本质安全

人员的安全无疑在生产活动中占有首要的地位。在进行电力生产工作,工作人员的身心都具备良好的状态。生理上要适应工作的强度,保持操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心理上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心,杜绝麻痹大意和不负责任。此外生产环节的控制也要有序进行,并且要及时处理电力生产系统中异常情况。

要做到人员的本质安全,必须从人员的安全和技能培训上入手。既要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又要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并在注意以适当的考核制度鞭策和激励员工朝着更好的方向上发展。参加实际工作以及第一线工作的人员,首先需要通过考核,保证具有必要的职业素质。这方面,持证上岗是员工能力的一个证明。实行持证上岗可以有效避免不熟练的员工在进行误操作时发生的伤害。特别时一线生产工作人员,工作内容本身具有较高的风险,因此特别要对一线人员的能力有一个充分的保证。

安全生产意识的教育要深入电力企业的内部,直至形成一种氛围,使员工沉浸在这种氛围之内,自然而然受到影响,以周围人为榜样,自觉履行安全生产的标准程序和规章制度。要做到这一点。平时进行的安全生产教育一定要到位,从管理人员开始到培训教师,要对安全教育的作用保持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将安全知识完完全全原原本本教授给学员。人员的本质安全就是依靠培训得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在日常工作和关键时刻起到保护人员安全的作用。

2.2设备的本质安全

设备可以说是引起安全问题的原因。在电力生产过程中,设备是必不可少的,设备带啦的安全风险和安全隐患也是免除不得的。因此,设备本身的安全性是本质安全管理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因此,要注意采购安全性能较高的机器,要及时进行维护,同时也要加快升级技术,更换技术更为领先和完善的设备。

具体说来,设备的检修和维护是设备本质安全管理的重心。设备的选择、安装和运行都应当遵循科学原则,以合理的方式进行设备的操作。于此同时,在设备运行期间加强巡检,派遣专员监督设备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设备故障并进行检修。除此之外,需要有一个完善的设备管理制度,包括设备的定期维护,设备的检查流程和分析设备运行情况的方法等具体事项和操作流程都要在制度中予以明确。特别是设备运行情况的分析,要有定量的标准,从而做到对设备状况的精确掌控,保证有关设备的各项数据能够被及时记录和分析,对其表现出的异常能够及时做出反应。

为此,设备的监察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设备的本质安全就取决于完善的制度和高效的规章制度执行力。除此之外,紧跟学术前沿,及时提高生产技术,利用科学理论加强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指数,永远都是一个良好的方法。

2.3运行的本质安全

要达到运行的本质安全,也就是说在运行过程中,在电力生产过程中,要具有标准、合理和科学的生产工序和操作流程规范,通过有效管理提高安全操作的效用,预防和阻止人员的不合规范的操作,从而令电力设备的运行始终处在人工可控的程度。这就要求制度和规范尽可能做到细致,可以预见到可能的误操作,并已经通过妥善的制度对此进行了预防。如电力企业普遍实行的两票三制,对于规范员工的操作,明确人员的责任,实行有效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作用。

2.4管理工作的本质安全

电力企业管理者在把控电力生产的全部环节时,要注意在管理手段中融入安全生产的理念。控制生产使其消除安全隐患,控制安全隐患使其不变成安全事故,控制安全事故使其不发生扩大,并控制其不再发生。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对整个生产管理进行改进。利用多年来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对管理经验进行总结,吸取教训,对整体管理进行优化控制。

在这过程,尤为重要的是能够将各种分散的人、事、物等因素结合起来研究,探讨其关联性,从关联性入手,实现管理策略的最优组合。并且将事故应急预案作为管理工作的主要阶段,与其事故发生之后进行找补,不如预防在先,控制危险源,令事故不管在哪个环节出现,不管以何种方式,都能够有一套应急预案对此采取措施。此外对全体员工素质的管理也是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擅于采取激励或处罚措施,并提供培训机会,促使员工自身素质的提高,最大化地实现安全生产,保证系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团结在一起,为实现整体的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做出贡献。

3结语

其他诸如环境和文化的本质安全等同样是本质安全管理的一部分,以企业文化氛围影响全员,在潜移默化中使之具有安全意识,也是一种良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薛玉峰.再探发电厂本质安全管理[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S2).

[2]薛玉峰.发电厂本质安全管理探索[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S2).

[3]闵聿华.作业环境本质安全管理工作初探[J].电力安全技术,2014(09).

安全用电管理论文范文9

.rmt669 { display:none; }

摘要: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qra)是一项涵盖并以安全工程、可靠性工程、风险分析等为基础的综合研究。针对电力工业自身的特点及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进程,阐述了电力企业qra的基本思想、流程框架、主要工作内容及基本方法。通过实施qra,可帮助电力企业全面识别风险,有利于电力企业将风险水平控制在规定水平之内,并针对风险作出正确、合理的决策。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关键词:电力企业,风险管理,定量风险评估 毕业论文

0、引言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电力作为高风险产业,不仅源于其公用事业属性,以及技术资金密集、供求瞬时平衡、生产运行连续等特征,同时电力项目投资额巨大、建设周期长、沉没成本高,而且,随着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市场建设进程的深入,市场主体越来越多,电力交易关系复杂,不同主体之间协调困难,电力行业规划建设、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加大、电力市场风险增加。根据“十一五”期间电力体制改革的任务,面对我国电力市场化发展的现状,增强风险意识,树立风险观念,加强风险管理将是电力企业的重要任务。本文在阐述了企业风险管理基本框架流程及其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及方法,以期推动电力系统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论文网

1、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作文 /zuowen/

风险作为客观存在,要求人们考察研究风险时,要从决策角度认识到风险与人们有目的活动、行动方案选择及事物的未来变化有关。风险的形成过程和风险的客观性、损失性、不确定性特征共同构成风险形成机制分析和风险管理的基础。 作文 /zuowen/

人们一般对风险持厌恶态度,都想减小风险损失,追求风险与收益的均衡优化。风险管理的提出与发展与企业发展状况、社会背景密不可分。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管理学科,首先在美国应运而生,之后传到西欧、亚洲、拉丁美洲。美国大多数企业都设置专职部门进行风险管理,许多大学的工商管理学院都开设风险管理课程。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科学与艺术,既需要定性分析,又需要定量估计;既要求理性,又要求人性;不但需要多学科理论指导,还需要多种方法支持。 论文

源于风险意识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三大部份。根据风险形成的过程,风险分析需要进行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估计需要进行频率分析与后果分析,而后果分析又包括情景分析与损失分析。通过风险分析,可得到特定系统所有风险的风险估计,对此再参照相应的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判断系统的风险是否可接受,是否采取安全措施,这就是风险评价。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价总称为风险评估。为进行风险定量化估算,要进行定量风险评估(quantitative risk assessment—qra)。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针对风险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对策方案,以控制、抑制、降低风险,即风险控制。风险管理不仅要定性分析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及损失状况,而且要尽可能基于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对风险进行定量评价。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工业企业也希望将风险损失价值化并给出货币衡量标准。风险管理就是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三者密切相联的动态过程,见图1。 论文网

2、风险管理的组织实施与基本流程 毕业论文

为有效实施风险管理,企业应由专门的组织及相关人员按一定程序组织实施风险管理工作。据《幸福》杂志对美国500多家大公司的调查知,84%的公司由中层以上的经理人员负责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趋势是董事会下属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公司风险管理,组织实施的流程是:①制定风险管理规划;②风险辩识;③风险评估;④风险管理策略方案选择;⑤风险管理策略实施;⑥风险管理策略实施评价。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3、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qra)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电力企业qra的建立与发展从内部来看,不仅已有可靠性分析、安全分析、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等各专业分析作基础,从外部而言有电力用户、政府与社会公众、咨询机构等众多相关主体的关注。电力企业qra对企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qra有利于企业将风险水平控制在规定标准的风险水平之内,并符合最低合理可行原则;通过开展qra可帮助企业全面识别风险,并按轻重缓急排序,以有助于管理者将精力、财力、物力集中于风险控制的重要紧急领域,使风险管理决策更为合理、效果更好、成本最小;通过对各种风险控制方案或安全改进措施进行qra,使决策者对方案措施进行优劣选择,为公司提出决策支持。电力企业的风险将对其它企业和主体带来连带影响,并产生放大效应,电力系统安全、可靠、高效、优质是各行各业和政府管理部门共同的愿望。电力企业实施qra具有现实意义。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3.1 电力企业qha的基本框架模式 论文网

电力企业qra是指在工业系统qra的基础上,考虑电力系统的技术经济特点及运行规律,结合电力体制改革及电力市场化进程而以概率模型表征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为便于实施风险管理,保证风险评估质量,满足风险评估过程各阶段的不同要求,构建如图3所示的适用于电力企业qra的基本框架模式。在具体实施时,允许依实际情况而有所改变。 作文 /zuowen/

3.2 电力企业qra的主要工作内容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1)确定目标及范围。包括风险管理的目的与意义,待分析系统的设备配置、工作流程、资金、人员、管理、信息、地区、人文环境等,即确定qra实现目标和实施条件等。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2)风险辨识。即找出待评价系统中所有潜在的风险因素,并进行初步分析,通过安全检查看系统是否达到规范要求。风险辩识的基本途径有历史事故统计分析、安全检查表分析、风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zops)、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故障模式影响及危急分析(fmeca)、故障树分析(eta)、事故树分析(eta)、风险分析调查表、保单检视表、资产风险暴露分析表、财务报表、流程图、现场检查表、风险趋势估计表等。为配合保险公司对出险事项的处理,可采用从下至上的归纳法、从上至下的演绎法及两者综合运用。针对特定风险,可选用基于系统平面布置的区域分析、隐含事件分析、德尔菲法及基于事故树分析的风险事故网络法等。风险辩识不只局限于系统硬件,还应考虑人为因素、组织制度等系统软件。

风险综合集成是指对所有风险按其特性类型分门别类加以汇总因电力工业特点及电力市场化改革特点,把电力系统风险按厂网分开的行业结构进行分类。 毕业论文网

对于发电企业而言,主要有电源规划风险、报价竞价上网风险、供求平衡风险、市场力抑制风险、备用容量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项目风险、中介机构风险等。对于电网企业而言,主要有电网规划风险、电网融资风险、购电电价风险、电力交易转移风险、辅助服务风险、成本分摊风险、输电阻塞风险、输电能力风险、备用率风险、电力监管风险等。另外,电力企业还将面临电力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风险及电能质量风险等。 论文

风险综合集成后的初步风险分析是对已辩识出的风险进行初步分析评估,确定风险的等级或水平。风险水平低的可忽略不计或仅作定性评估,风险水平高的要在定性分析基础上,进行定量评估。 论文

(3)频率分析。即确定风险可能发生的频率,其方法主要有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故障树分析与失效理论模型分析。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是根据有关事故的历史数据预测今后可能发生的频率。因此要建立 毕业论文网

风险数据库,既作为qra的基础,又作为风险决策的依据。故障树分析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逻辑分析法,把可能发生的事故或系统失效(顶事件)与基本部件的失效联系起来,根据基本部件的失效概率计算出顶事件的发生概率。失效理论模型分析是在历史数据与专家经验的基础上,采用某种失效理论模型来计算风险发生频率。 毕业论文网

(4)风险测定估计。根据风险特性及类型,运用一定的数学工具测定或估计风险大小。常用方法主要有主观估计法、客观估计法、期望值法、数学模型法、随机模拟法和马尔可夫模型法等。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5)后果分析。即分析特定风险在某种环境作用下可能导致的各种事故后果及损失。其方法主要有情景分析与损失分析。情景分析通过事件树模型分析特定风险在环境作用下可能导致的各种事故后果。损失分析是分析特定后果对其它事物的影响及利益损失并归结为某种风险指标。 论文

(6)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应遵循最低合理可行(alarp)原则。alarp原则是指任何系统都存在风险,而且风险水平越低,即风险程度越小要进一步减少风险越困难,其成本会呈指数曲线上升。也就是说,风险改进措施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最终趋于零,甚至为负值。因此,必须在风险水平与成本间折衷考虑。如果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所得风险水平在不可接受线之上,则该风险被拒绝,如果风险水平在可接受线之下,则该风险可接受,无需采取风险改进措施;如风险水平在不可接受线与可接受线之间,即落人alarp区(可容忍区),这时要进行风险改进措施投资成本风险分析或风险成本收益分析。 论文网

分析结果如果证明进一步增加风险改进投资对电力企业的风险水平减小贡献不大,则该风险是可接受的,即允许该风险存在,以节省投资成本。alarp原则的经济学解释类似投入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一样,风险与风险措施投入间的风险曲线也呈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3.3 电力企业qra常用方法 作文 /zuowen/

根据电力企业qra的工作内容和实现要求,结合电力企业本身特点,电力企业qra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安全检查表即实施安全检查的项目明细表;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技术和故障模式影响分析与致命度分析(fmeaca)技术;风险与可操作性研究技术;事件树分析技术;基于概率影响图技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可靠性工程技术期望值法、风险主观、客观估计法、模糊评估法等。 论文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