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社会安全论文

时间:2022-04-08 10:42:02

摘要:我们要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准确把握我区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新时期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特点,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开创进取,创新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社会管理工作的新路子,为实现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 社会安全 安全 安全论文

社会安全论文

社会安全论文:小学品德与社会安全教育论文

一、精心备课拓宽内容

品德与社会课中很多内容都与安全教育有关,有助于学生学习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技能。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今天,你安全吗》、《公共场所拒绝危险》、《当危险发生的时候》。这三课内容的设计来源于生活,按照学生生活中容易出现的安全问题设计案例。如活动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防溺水安全、防踩踏安全等。以实现以下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具备安全防范意识;引导学生了解与他们息息相关的安全标志和设施,注意公共安全;具备基本的自救自护能力。又如:今年夏天各地溺水事件此起彼伏,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这学期的单元测试卷上出了一道问答题:“下午放学,小军带着小明到附近的水塘边捉鱼,你认为他们可能会遇到什么危险?如果是你,如何避免这些危险呢?”有的学生答案单一:会溺水死亡,要和大人一起去。而有的学生就具备了发散思维,想到了多种可能:会掉到水塘里,会迷路,会被受伤,会被下暴。还想到了多种解决的办法:劝他们别去,如果执意要去就报告老师;和家长一同去时还要带上救生衣、游泳圈等;家长不能去就建议小军他们改做打球等活动,远离水塘边。我采用对比讲解法,最后还补充了2013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防溺水“六不”原则。

二、故事导入寓教于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点,我收集学校身边发生的安全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学生对书上的故事都预习知道了,课上不很感兴趣,但对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很感兴趣。例如,在上三年级下册《马路不是游戏场》一课时,我就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同学们,还记得学校开运动会的那一天吗。清晨,同学们都穿上漂亮的校服,一路哼着歌安全地到达学校。可是,一年(2)班的一个男生却住进了医院,为什么呢?原因是他在上学路上过马路时一手拉着奶奶的手,一手拿着玩具“小虎队”卡片,当他过完马路后发现自己的卡片掉了一张后,他就挣脱奶奶的手,箭一般地冲向马路中间弯腰去捡卡片的瞬间,悲剧发生了,一辆出租车撞上了他,他被撞倒在地,头部出血了,晕过去了……还好,经抢救,生命总算保住了。可承受了手术之苦,花了巨额医疗费,耽误了学习,耽搁了家长上班。安全意识对于我们是多么重要啊!听了老师的故事,学生也乐于收集和分享身边的安全故事。通过讲述适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各类故事,使他们产生对某些问题的感性认识,再加上简要分析,使大家获得相应的安全知识,激起珍惜生命的情感。

三、情景体验培养能力

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参与、体验,只有亲身体验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教育家蒙台梭利说:“一件事,我听说了,随后就忘记了;我看到了,也就知道了;我做了,很自然就理解了”。在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情景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分别感受“真实情景”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然后经过彼此分享。孩子体验要具体化、生活化,可从“见”、“闻”二字做起,在多见多闻中,自有“感受的再感受”──体验的丰富与多彩;生活中处处有感受,儿童体验应重在“感受”,创造条件让他们在“见所未见,见而又见”和“闻所未闻,闻而又闻”中去博闻、强识。有利于安全意识的培养、安全习惯的养成。例如,在上《今天,你安全吗》一课与陌生人交往的时候,就请了两个同学上台表演,一个扮演陌生人,一个扮演小学生。小学生机制应对陌生人,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要是在生活中遇到陌生人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又如,在上《当危险发生的时候》时请了两名学生上台模拟怎样拨打119报警电话。报警以后在等待救援时要将鲜艳的衣服或塑料布用棍子挑在窗外,大声呼救,让消防员叔叔尽快发现你。这些环节都让学生演一演,把知识转化成能力。也实现了叶澜教授提出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四、结语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中蕴含安全教育的内容广泛,方式多样。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灵活处理教材,善于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在教学活动中有机渗透安全教育。让安全教育走进课堂,让安全教育走进学生生活;让安全与学生同行,让幸福与学生相伴;让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如花般绽放,让孩子金色的童年里留下的都是美好的回忆。

作者:王华容 单位:重庆市黔江区实验小学

社会安全论文:地区社会安全管理创新论文

一、准确把握社会管理创新的航向

党的十八大强调,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总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为社会管理创新指明了方向,确立了航向。任何一个省市,任何一个地区,其管理与服务的对象都是人民,脱离了这一主题,其管理就不复存在。所谓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是这个道理。伟大领袖一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辟总结,概述了社会管理的精髓。十八大,融合了几代领导人的智慧和汗水,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一切社会的管理创新都必须围绕这一目标,脱离这一目标,就会失败。

二、整合力量,形成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强大合力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长期探索与实践,我国建立了社会工作领导体系,构建了社会管理组织网络,制订了社会管理基本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一格局与现实需求的差距日益凸显。另外,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带来空前的社会变革,必然带来诸多矛盾和问题,这对已经形成的社会管理格局带来新的考验。如何整合管理资源,顺应历史潮流,在新时期让试验区管理体系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达到管理目的呢?在党委的领导下,政府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主体。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在党的领导下,各种力量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强大合力,才会强力推进社会管理,才能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比如:管理措施的缺失与多变性,管理方法的单一性,政府服务的不到位,等等,都造成了政府管理的被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总是不尽如人意。在基层,各社会团体主动参与社会管理积极性尚未充分发挥,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即使根据党委和政府的要求参与进来,出工不出力、参与和稀泥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公众参与与社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试验区的发展需要一股强大的合力着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三、推进民主与法治,是强化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

推进民主制度建设,就应该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对一个地方而言,就是通过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达进共识,形成合力。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时效性,不搞形式,不走过场。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分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要推进民主制作度的建设,就应着力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既节省了管理成本,又充分调动了人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如果进一步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构,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发挥基层各类组织的协同作用,就能进一步收拢民心,增强凝聚力,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的有机结合,逐步消除部分群众仇富仇官心态,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参与到社会事务的管理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中,真正形成上下一心,整体联动,共同为试验区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四、强化社会管理创新,领导干部是关键

首先,干部队伍应有较强的纯洁性,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的干部才具有公信力。十八大提出:要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没有干部的清正,就不可能有政府的清廉和政治的清明。干部不懂遵纪守法,干部不能遵纪守法,干部的清正从何而来?有后台的干部不愿遵纪守法,不学无术的干部不懂遵纪守法,这样的干部成了害群之马,严重影响了干部队伍的纯洁性,严重损害了党的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失去群众的好感,没有公信力的干部,要推进社会管理,谈何容易?无异于痴人说梦,缘木求鱼。其次,干部队伍应有较强的责任心。每一名干部,如果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社会管理创新就很难有成功的希望。今天的干部就应该服务于民,取信于民,让利于民,以民为本,真正体现政府服务于民的职能。要不辜负人民的重托,不辜负组织的期望,全身心投入工作,将自己的精力倾注于试验区的社会管理,与全区人民一起奏响试验区的和谐乐章,真正凸显干部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关键力量。五、加强社会管理,完善制度建设是保障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社会工程,涉及面广,需要许多相应的制度约束、规范,引导各种组织、各个团体和庞大的社会人群释放正能量。当前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制度还有很多,如: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制度,信访制度,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等。

目前,试验区的流动人口的计生管理早已纳入考核,现已日趋完善,但其户籍管理、子女入学、社会福利与保险等都与现实需求尚存一定的差距,作为党委政府,其如何完善流动人群管理制度,准确引导这一不容忽视的力量参与到经济社会的建设上,同心同力,共同致富奔小康,是一个不能搁置、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总之,我们要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准确把握我区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新时期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特点,紧紧围绕当前我区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开创进取,创新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社会管理工作的新路子,为实现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郭丽蓉单位:中共纳雍县委党校

社会安全论文:改革养老保险实现社会安全稳定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现状;困境;基于现有模式层面的政策选择;结语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制度“盲区”:保险对象游离于制度之外、制度有效性缺失:已入保群体“悬”在问题中、法律介入缺失或微弱、缴费主体疲软、政府责任缺位、相关制度供给的缺陷、改变现有模式困难改革养老保险实现社会安全稳定、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公共服务表现为供给严重不足、推迟退休年龄、老龄化是目前一个政策两难的命题、强化政府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实行全民社保、降低缴费比率、多渠道地适当降低缴费率以拓宽养老金制度覆盖面、让基金保值增值、控制政府消费倾向的扩张,完善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立法、政府应该用强力作为的形象去管理社保基金、征收社会保障税、改征社会保障税具有现实意义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目前,我国社会养老形势日趋严峻,养老保险制度面临问题较多,养老基金缺口较大,企业负担沉重,相关法律缺失,已经影响到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本文剖析了我国养老保险改革问题的现状、面临的困境,并进而提出若干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养老保险现状困境选择

一、现状:

(一)、制度“盲区”:保险对象游离于制度之外

在学术界,中国城市养老保险体系的涵盖对象被分为两部分:非正规和正规就业人群。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属于城市非正规就业人群?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刘贵平的定义是:非正规就业人群不仅包括近年来的下岗职工,还包括在城市的农民工、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以及自由职业者。在非正规就业人群中,有一半以上游离于养老保险制度之外。也就是说,中国整个养老保险体系在其覆盖面上十分有限。①是什么原因造成城市养老保险体系在这一环节出现“盲区”?“这些人要么是老板没有为他们缴纳部分养老保险金,要么是没有老板为他们办理养老保险事宜,这就使得他们不仅失去了雇主缴纳所带来的那一部分经济利益,而且还必须自行承担制度风险,因此导致这部分人群在可能的情况下宁可选择个人储蓄和人寿保险,也不愿选择社会养老保险。”造成这一结果的制度原因是中国的养老保险体系成本昂贵并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扭曲。企业应缴的养老保险缴费率高达薪金的20%,而雇员本人还需再缴纳8%。再加上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其他缴费,企业和员工的全部缴费高达薪金的40%多,在有些地区,实际缴费率甚至更高。这一缴费水平高于很多发展中国家和瑞典、美国等发达国家。如此高昂的劳动成本不利于鼓励雇主为员工利益买单。为进城农民工办理社会养老保险确实体现了政策的人文关怀,但一波又一波农民工退保潮让决策者感到尴尬。率先在全国推广农民工保险的广东省频现退保高峰,退保率竟高达95%以上。仅深圳市每年退保的人数就高达12万以上,该市甚至还出现过一天600多名农民工排队退保的“热闹”场面。是农民工不领政府的情,还是和政府开玩笑?按照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城市农民工每月上缴的养老金占到工资的8%,而且需要连续缴纳15年才能受益。每个城市的工资标准不一样,但养老保险缴费的标准整齐划一:8%,很大程度上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由于缴费期限固定不变且难转移和农民工的流动性。所以,对这些人来说,把钱拿在手里更妥当。

(二)、制度有效性缺失:已入保群体“悬”在问题中

对于城市正规就业人群来说,基本上不存在“8%”的缴付压力和15年年限的制约,但是,他们的养老保险问题也很“悬”。养老保险制度提供给投保者的养老待遇过低。国有企业老职工退休后所能拿到的养老金平均只有三四百元,有些甚至不能保证基本的生活。而一般职工也只能拿到退休前工资的60%,对于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来说,差距则更大。这种状况已经成为一个全国性的问题。目前实行的养老保险是省级统筹,但一些地方连省级统筹也没有做到,造成不同地区保障水平差异很大,富裕地区不愿意为从穷地区转移来的人负责,再加上各个地区因管理机制不统一,不能做到很好地衔接。同时,制度性障碍体现在,由于国家公务员的养老保险与企业社会养老保障分属不同体系,前者的待遇水平要远远高于后者,造成流动困难。另外,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虽然由劳动保障部门负责,但保险体系没有改革,没有与企业保险统一起来,也表现为前者的保障水平大大高于后者,使得许多人因此不敢轻易跳槽。另一个关于养老金风险的问题却让入保者不得不忧心。已入保的职工每个月都在为自己的养老保险帐户“充钱”,但自己的帐户却是空的。因为这笔从在岗“年轻人”手中收来的钱被用来支付给当年已退休的“老年人”了。这种名义上的个人帐户,仅仅只能作为一种记帐单位,没有任何基金积累,究其实质,仍属于现收现付的筹资模式,体现为政府强制力主导下的代际间的收入再分配。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个人自我积累、自我保障,仍是政府主导下的代际赡养。体现了养老成本在代际间的分担,因此这种制度设计在实践中会遇到较大阻力,逃避缴费的企业和个人会增多。为什么要设立个人帐户?其吸引人之处是由个人帐户中的钱形成的储蓄基金可以通过投资来保值增值,在投保人退休后,他可以以年金的形式领取其本人投入的本金再加上可观的利息来安度晚年,如果社保基金不能保值增值,个人帐户也就毫无意义了。当下养老保险制度的尴尬就在于:一方面坚持搞个人帐户;一方面却对基金的保值增值苦无良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人口结构的改变,这种“空帐”运行状况难以得到缓解。因为现行的筹资模式是建立在人口结构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项怀诚称:“中国养老体系面临严峻考验,未来养老金缺口高达9.15万亿。”对于这一巨额赤字,如果仅靠提高缴费来弥补,个人缴费率将不得不提高到缴费工资的37%,是现在个人缴费的4倍多。③按现行的养老保险体制,处于中国人口出生高峰期的70、80年代生人,在30年后大部分均处于或接近于退休年龄,当这些人都面临退休的时候,他们的下一代由于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即1:4的家庭结构的出现,又如何能负担得起这样庞大的养老金支出?而且目前,人口老龄化趋势已日趋明显。这笔钱会不会由后来的投保者来出?我们明天会不会无钱养老?即便最终由国家买单,投保者也要担负货币贬值的风险。对于养老基金保值、增值问题,目前国家还没有相关的保障措施。(就目前情况看,所缴的养老基金)明的是增加了,但因为物价、宏观经济及金融环境等因素影响,实际是贬值的。即便最终由国家来填补养老金缺口,付出的改革成本是不是过于巨大?

二、困境:

1、法律介入缺失或微弱。当下立法层面主要表现为一些法规、规章或通知、地方条例等形式。养老保险基本法尚未出台,而且由于这些立法形式政策性较强,经常变动,且存在明显的地方差异,缺乏法律规范应有的严肃性、规范性及权威性,且不利于中央宏观调控及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征收工作缺乏法律依据,仅靠行政手段,对单位或个人缺乏约束力。

2、缴费主体疲软。对于缴费主体企业来说,由于亏损等原因,一方面使越来越多的企业无力缴纳正常的保险费,欠、逃费现象严重;另一方面,为了维持制度的运行,退休基金供款率需要不断上升,有些地方的供款率已达到工资总额的30%左右。这样,高费率,高逃费率,再提高费率已在一些地方形成恶性循环。

3、政府责任缺位。由于退休金保障制度的法制和资本市场不成熟,基金被挪用、滥用现象时有发生,基金安全问题凸显政府监管缺位。一个负责任、有决心的政府不可能因为财力的限制而承担不起人民基本生存费用,尤其是在成就了二十多年高速增长的中国,更没有理由拒绝通过充分参与和全民社保来彻底解决民生问题,造成财政缺口的不是经济落后,而是政策、管理滞后,贪污渎职等等。谁都算不清巨额的资产流失和浪费的黑洞有多大。不是没钱,是钱被花在了不应该花的地方或被少数人掠夺。而且,由于现有的制度是以城市为单位,由政府社会保障部门来管理基金,管理的手段被严格限制于银行存款、国债投资等,保值增值困难,致使广大应保未保人员处于制度的边缘地位。滞纳金制度形同虚设,而且提供了“寻租”的可能。

4、相关制度供给的缺陷。面对日趋严重的结构性失业、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以及国企改制的推进,失业率逐年飙升。由于失业保障和救济制度滞后,转换机制困难,深化改革受到约束,已成为国企改革的制度“瓶颈”。现行的统筹政策分为城市和行业,起不到对新旧城市、不同行业、垄断行业和竞争性行业等之间的收入再分配作用,而且经济效益好的行业从各地社会保险制度中游离出去,影响了再分配的功能,弱化了社会保险的安全作用。由于企、事业单位的差距较大,且难以消弥,一些人便想方设法往行政事业单位挤,在这样的制度惯性下,企业领导在退休的时候要求个行政级别、复员军人不愿到企业,也在客观上造成了行政事业单位机构膨胀。而所有这些目前仍没有一部相关的统一的法律来规范,各地都是从现有经济条件出发,制定相应条例并按各自的条例执行,有差别也就不足为奇了,正是这种各自为政的状况限制了地区和人员之间的正常流动和养老保险的转移,从而共济难以实现。当前,在企业改制中,对40、50人员实行退养,并对退休及这部分退养人员的养老金实行预留10年的政策。但大部分国企在改制过程中面临成本高、缺口大的问题。致使改制难以进行,很多地方政府为了甩包袱,使改制进行得下去,对这部分养老金实行只计不提的办法,这样,当一部分在改制时尚未来得及退休的40、50人员在真正面临退休时由于重组或改制后企业未缴足该部分钱而无法按正常程序办理养老保险手续。从而积发了新的社会矛盾。

5、改变现有模式困难改革养老保险实现社会安全稳定

5•2、在农村,我国养老保险体制实际上已处于停滞状态,而在城市,有很大一部分应保对象游离于该体制之外,而占全国人口总数2/3的农村人口,这一制度的覆盖范围实际上已经小得可怜,据资料:目前,我国公共养老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只占人口总数的15%,低于世界劳工组织确定的20%的国际最低标准。就制度惠及主体的城镇各类就业人员而言,现有的养老保障制度也仅仅覆盖城镇职工的55%。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村人口基本上只能依靠土地和家庭养老,仍游离于社会化和共济性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在此意义上,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公共服务表现为供给严重不足。这也正符合当下我国由生存型向发展型社会转变过程中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不到位、公共产品严重短缺之间的矛盾。按照社会正义的需要原则,社会保障应重视由于其大量需要而离常态最远的那些人。②即通过“社会统筹”的功能尽可能更大范围地实现社会公平,以最大可能地化解社会风险。

5•3、尽管面临当前的改革困局,现有养老模式将难以改变。除了制度的惯性外,还有一个巨大的转换成本问题。10年前我国养老体系转换为现在的部分积累模式后,国家付出了几万亿甚至几十万亿的改革成本,如果再次转换模式,同样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养老保险制度因在改革之初就存在着巨大的设计缺陷,导致现在的问题较多。

三、基于现有模式层面的政策选择:

1、推迟退休年龄。老龄化是目前一个政策两难的命题:推迟退休年龄会立即加剧已有的就业困难;不推迟又使养老金储备不堪重负。但迫于就业压力而放慢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速度,对迫切需要经济独立、安全的中国,实属下策。何况,劳动密集型的生产衰落是大势所趋。因此,政策选择的一个方向是适当推迟退休年龄尤其是持推迟女性的退休年龄。退休年龄是影响赡养率的重要因素,由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医疗水平的发展等原因,人口的平均寿命得以增长,为推迟退休年龄提供了可能,退休年龄规定得较高,则在职职工人数增加,退休人数相应减少,赡养率就较低;反之,赡养率就较高;同时,可提高基金积累数额、减少养老金的支出年限,化解“空帐”风险。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从防止资源浪费的角度,适当推迟女性退休年龄值得考虑。

2、强化政府责任。政府为什么要把教育和房地产做成产业,是因为内需不足,内需不足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老百姓没有保障不敢花钱,把钱都存银行里了,如果社会保障到位了,老百姓是敢于消费的,老百姓敢于消费就会拉动投资的增长。所以加大财政投入,实行全民社保。对于不同行业、不同性质单位养老金差额实行补足的政策。给予一些特殊人群如复员军人、企业领导等按贡献给以不同程度的养老金补足,以缩小行业间、部门间、以及企业和事业单位之间差距过大现象。同时,克服各部门、各地区利益对社会保障体制所造成的分割局面,在全国范畴内协调养老金的公共帐户,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进行共济。全国统一的社保体制不仅具有再分配个人收入的功能,而且具有缩小地区和产业差别的功能,而且可真正实现“东部支持西部”。

3、降低缴费比率。多渠道地适当降低缴费率以拓宽养老金制度覆盖面,从公有制部门扩大到私营部门及城市流动人口、农民工等弱势群体。通过覆盖面的扩大和全社会的统筹来分散成本和社会风险、扶贫济困并强化其共济功能,化解隐性社会保障债务问题。并确保企业在改制后必须缴清所有预留保险费。同时,拓宽筹资渠道,可将个人所得税及遗产税作为筹资的主渠道之一。由于个人所得税开征点已提高,而目前收入差距正日益拉大,开征遗产税的条件已成熟。开征这两种税可以平抑企业的缴费率,又可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养老体系中来,降低了经营成本。更强化了政府的再分配和资源配置功能,既提高了效率又实现了公平!另一方面,可发行社会保障福利。在当前,财政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发行社会福利筹资也是不错的选择。

4、让基金保值增值。把个人帐户实行企业化经营,与资本市场对接,由投资公司经营管理,可投资于国家长线重点工程项目如重大水利设施、高速公路等。政府加强监管。对于养老金等普惠性基金,可考虑在人大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定期监管,可以控制政府消费倾向的扩张,完善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

5、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立法。政府应该用强力作为的形象去管理社保基金。形成一部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基本法。明确缴费的权利义务关系,把养老金作为一条高压线,人民法院对社会保障领域里发生的违法、犯罪案件要依法及时审理,对拒不缴纳法定的社会保险费,不适当使用保险基金、贪污挪用、侵占保险基金的行为人,要从重从严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

6、征收社会保障税。改按比例征收养老保险费为按比例征收社会保障税,由于国企改制的推进,国退民进成为事实,而且现在很多县、市已基本不存在国有企业。因此,改征社会保障税具有现实意义。且有利于解决地区之间、企业之间、行业之间的保额差距问题,同时,有利于财税部门介入,有利于加强基金的监管。

四、结语:

制度出生产力。其实任何制度的配套使用效用均会大于其单独之效用。提高政策的配套功能,充分发挥其整体效应,是决策者的应有之义。同样,单纯依靠某一项制度显然难以解决养老保险问题的困境。中国的改革——哪怕移动一张桌子,也会引起全身的反应。在现今各方都不甚完善尤其是相关法律缺失的条件下,多管齐下,或许是应对养老保险命题的理性选择。

社会安全论文:桥头堡战略下的西南边境农村社会安全分析

【摘要】西南边陲从改革开放的后方转变为面向东南亚、南亚及印度洋的桥头堡,对云南经济社会的影响和意义是重大的。西南边境的广大农村地区作为连接中国与东南亚的重要地带,其社会安全很大程度上影响桥头堡的战略建设。现在,西南边境农村社会存在自然和非自然的安全威胁因素,主要包括跨境婚姻和非法越境、矿产资源开发下的环境破坏、气候影响下的自然灾害、风险极大的道路和交通运输方式以及控制难度极大的流行疾病。

【关键词】西南边境;农村社会;安全因素

桥头堡战略下的西南边境农村社会安全分析社会法制社会法制桥头堡战略下的西南边境农村社会安全分析

桥头堡战略的实施把云南从改革开放的后方推向开放发展的前端,表明国家将西南边境的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与传统边境安全建设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等条件的影响,边境农村社会一直处于发展滞后的状态,贫困只是边境农村社会发展现状的表征性描述,而威胁边境农村社会安全的因素正在发生变化。透视与贫困交杂的各种安全因素,才能深刻理解边境农村后发展的原因,为边境农村社会的发展指明道路。本研究基于对云南省文山市边境三县的调查。

一、跨境婚姻和非法越境

在云南全省16个地、州、市129个县(市)中,共有8个地、州、市的25个县(市)与越南、老挝、缅甸直接接壤,国土面积9.2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23.23%;陆地边界线长4061公里。①有壮、傣、布依、苗、瑶、彝、哈尼、景颇、傈僳、拉祜、怒、阿昌、独龙、佤、布朗、德昂族16个跨界民族跨境而居。②

(一)跨境婚姻

马关县都龙镇边境线58.4公里,管辖8个村委会152个村民小组,2个居民组,居住汉、壮、苗、彝、傣、瑶等11个民族8777户32816人,少数民族占人口总数的69.93%。其中8个村委会中有4个村委会21个村小组与越南直接接壤,涉及908户3732人。边境居住的壮苗两个民族,与越南的少数民族同组同宗,语言相通,并且有着古老的民间联姻现象。经排查,涉外婚姻375人涉外婚姻生育子女467人,其中越南妇女368人,越南男性7,人其中境外携入子女25人。

中国男子迎娶的境外妇女,大多是看中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高于越南才选择中国的,如果生活没有达到其预期的水平,或者有其他男性家庭的生活高于其现在家庭的话,他们会选择与原来的中方男子离婚(实际上他们存在的只是事实婚姻,他们没有结婚证,女性也没有中国国籍)。

中国的年轻姑娘大多会选择外出打工以脱离穷苦的生活,她们选择配偶的标准和范围已经远远高于长期居住在边境地区的人们。嫁到外边的女性越多,当地男性越倾向于去越南讨老婆。嫁到中国的越南女性绝大多数没有中国国籍,但是她们与中国男性所生的孩子可以落户。虽然婚姻问题解决了,但是接踵而来的是巨大的生活压力。政府的政策是给予边疆人民一定的补贴以弥补生活的不足,而嫁到中国的越南女性没有权利享受这一政策。多一个人就多一个人吃饭,对于粮食供给就成困难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跨境婚姻家庭的女性绝大多数没有身份证,外出打工很容易被扣留。即使男性选择出去打工,每天可以赚到50块钱,但是每个月下来基本上也没有多少剩余。据当地村干部讲,出去打工的男性由于没有家人和妻子的管束,食宿比较浪费,有的在性生活上不是很检点,感染上各种疾病,最后又将疾病传染给妻子。

(二)非法越境和跨境犯罪

中越边境的中国居民与越南边境居民在进行走亲访友和经济活动时,通常是采用合法入境和非法出境两种方式。中越边境有很多通往越南的山间小路,而边检站只有一个,为了减少麻烦和省去要缴纳给越南边检站的入境费(中国居民出入中国边境时,中方边检不收取任何费用,而进入越南则需缴纳5元钱的入境费)。来中国境内打工的越南务工人员,由于害怕检查,大多也是选择从小路入境。这些非法入境和出境的人员根本没有记录,他们的行踪也是一个谜。就连这个村的村支书都说自己出境的时候大多数是选择走小路以避开边检站。

据富宁县木央镇大坪村村主任和村民杨心明讲述,他们的村庄每天都会有不明来路的陌生人从村子里到越南去,每当这些人回来的时候,中国边境公安局就要出动警力破案。这些来路不明的人有些是中国人,有些是越南人,他们跨境到邻国作案,然后经由小路潜逃回自己的国家。这些人在境外所犯的罪行多为偷盗、抢劫和强奸。

二、生存环境和生态环境

马关县有着丰富的金属资源矿藏,主要出产铜、锌、铟三种金属矿石,县内建有很多金属冶炼厂。金属冶炼需要大量的水资源,而冶炼之后要产生大量的污水和淤泥,位于马关县通往都龙镇的公路上的一家冶炼厂产生的污水和淤泥已经淹没了上游的河道,而河水最终的流向是位于下游的大号水库。

麻栗坡是文山州山地面积比重最多的一个县,全县的卡斯特地貌占全县面积的99.9%,石漠化现象极度严重。中越边境的村寨大火焰自然村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8亩,并且这仅有的土地全部为山地。农作物的种植地点为山地的小面积的分散石缝地,土层稀薄。每到种植玉米的时候只能背着泥巴把种子放进去。麻栗坡所在的地域,曾被联合国专家认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没有条件让人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从笔者个人的观点看,像麻栗坡这样石漠化极度严重的山区,对于居住在里边的农民最有效的扶贫帮助方式就是国家和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在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为他们修建房屋、同时配套田地和就业等后期生活机会。

每年的4至9月是文山州大部分县的雨季,大量的雨水冲刷给山坡和公路造成巨大的威胁,自然灾害和交通事故频发。车辆在公路上行驶,每隔几公里就会发现不同程度的山体滑坡和路基塌方。以下是网络和媒体上出现的重大自然灾害的剪辑。

2012年7月17日,麻栗坡县出现了持续性的大雨局部暴雨天气,造成该县境内在建南油水库告急、多条主干道公路塌方、山体滑坡、泥石流、民房受损,灾情形势十分严峻。麻栗坡县11个乡镇均遭受持续强降雨天气引发的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导致农作物、民房和公路等不同程度受灾。灾害造成5人遇难、2人失踪、4人受伤,7.2万人受灾。因受持续降雨天气影响,25日至26日,该县大坪镇戈岭村委会相继发生3起泥石流灾害,已造成4人遇难、2人失踪、2人受伤;六河乡营盘山村委会羊子坪村民小组发生一起因降雨引发的山洪灾害,1名群众被洪水冲走遇难,猛硐乡铜塔村委会那谢村民小组两名群众因房屋垮塌受伤。灾害造成该县5.2万亩农作物受灾,72条县、乡、村公路发生塌方或中断。

2012年7月24,第8号热带风暴“韦森特”波及富宁县,受其影响富宁县大部地区出现强降大雨天气,局部降暴雨,全县灾情严重,造成富宁至花甲至阿用、富宁至那能、富宁至谷拉4个乡镇道路完全中断。

三、风险极大的道路和交通运输方式

云南地处高原地区,除了少数比较平坦的地区的路况比较好以外,其他地区的路况都不乐观。特别是在边远的边疆民族地区,道路弯曲狭窄,路基不牢固,路面坑坑洼洼,在弯道比较急的地方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由于交通不便,公共交通在边远山区根本没有普及,人们的出行主要依靠两种交通工具,一是摩托车,二是用于客运的面包车。面包车载最主要的客源是学生,每逢星期天和节假日,成群结对的面包车满载学生穿梭在狭窄崎岖的山路上。由于路程较远,每辆荷载7个人的面包车会拉上至少10人上路。

2011年12月,广南县曙光乡发生一起交通事故,造成6人死亡,8人受伤。事故车辆为微型面包车,核载8人,实载14人。当时车上拉载的学生有12人,全是曙光中学的初中学生,事故死亡的学生5人。

边民互市的发展使得我们放松了对境外人员入境的警惕和检查。人数众多的外国新娘虽解决了家庭的婚姻问题,却给整个家庭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额外的压力。跨境犯罪严重威胁着边民的人身安全,造成农村社会的不稳定。跨境婚姻存在已久,并且还会继续下去。我们要做的不是阻止边民通婚,而是要加强管理和统计,在全面掌握入境人员以及家庭具体情况的基础上给予提供最大限度的帮助,而不是对于跨境婚姻和边民互市没有准确的掌握。(在调查的时候,多数乡镇一级的政府部门和领导对于边民互市和跨境婚姻没有准确的数据)毕竟这些外国新娘所在的中国家庭的稳定和发展关系着中国边境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四、不稳定的家庭生活

小李(化名)与妻子同为彝族,各自的家是相隔不远的两个寨子,由于从小在一起上学,后来慢慢产生了好感就顺其自然地结了婚。婚后产下了一个男孩,按理说应该会好好过日子的。两年前,因为干农活妻子出言不逊伤害了小李的父母,小李出手打了妻子,妻子跑回娘家,一直都没有回来。后来小李就一个人去了广州打工,这是他两年以来第一次回来,回来的原因是孩子生病了,已经一个多月,现在还没有治好。笔者试图劝说小李跟妻子说说好话,带着孩子去找她,也许小李的妻子就会回来。

可是事情并不像笔者想象的那么简单,小李说出了事情的隐情。妻子回娘家不久,妻子的哥哥就坠崖身亡了,因为家中只有一个儿子,妻子的父母就想让小李去给自己当上门女婿。小李是弟兄两个,弟弟今年已经二十二岁了。但是因为父母年事已高,而弟弟还没有结婚,小李想等着弟弟成家之后再说。可是岳父岳母不答应,要求小李立刻上门。就这样,妻子从来不说明自己的想法,而岳父岳母又在一边煽风点火,小李只能无奈接受与妻子分开的事实。(小李与妻子结婚的时候只是按照农村的习俗办了酒席,一直都没有领结婚证,所以不存在法律上的结婚,更不用说离婚)

虽然有政府支持盖起的新房,家里的收入也算说得过去,多数老人过的并不开心。他们讲,家里穷的时候发愁让孩子可以出去挣点钱补家用。后来扶贫部门为年轻人找到了出去打工的途径,每年的收入还是比较客观的。撇下老人和小孩出去打工之后,子女就很少回家,最多是春节的时候回来,有的甚至两三年才回家一次。家里的农活和照顾小孩的任务完全落在了老人身上。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老人只能忍受着身体和思念亲人的双重痛苦。

五、结语

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造成的贫困是影响边境农村安全和发展的最大障碍。近些年,中央和云南省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加大对边境农村的扶贫力度,实施了整村推进、“山傜”异地搬迁等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农民的生活依旧没有摆脱贫困,农村社会依然存在很多威胁其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安全因素,这些对桥头堡的建设以及边境农村社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在有效预防和控制自然灾害的前提下,应该加强对边民通婚的统计,加大对边民的思想教育,使跨境婚姻成为解决边境农村家庭的合理方式,而不是在解决婚姻的时候增加家庭其他方面的负担。此外,要在扶贫的同时,对农民的家庭生活和情感世界给予关怀。要想把桥头堡战略实施到位,同时兼顾边境农村社会的良性发展,必须加大对边境农村社会的投入,使边境农村能够享受到桥头堡建设带来的实际利益,同时吸引其积极投入到桥头堡建设当中。

【作者简介】

李楠(1987— ),女,天津宝坻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2010级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南边疆社会问题研究;郭帅(1987— ),男,河南登封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2010级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社会学。

社会安全论文: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摘要:社会安全感是公众对社会安全状况的主观感受和评价,是公众在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生活中对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受到或可能受到侵害或保护程度的综合心态反应,也表示公众对社会治安状况的认知,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水平等,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稳定 安全感 潜意识 精神需要 社会发展

引言:

社会安全感是人们对社会安全与否的认识的整体的反映,它是由社会中个体的安全感来体现的,安全感是反映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社会运行机制和人们生活安定程度的标志

一、提出问题

社会的不安全因素是否就对社会经济生活有着消极影响呢,不安全感到底根源何处,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的社会安全感?就此类问题,我们作出了一个社会问卷调查活动。希望通过本次调查了解不同地区的人民对在社会的自身安全的主观感受,再根据感受的特征性和倾向性,进一步分析导致安全感的主,客体因素,寻求提高人民安全感的途径和策略。

二、调查背景及目的

当今社会纷繁复杂,社会治安虽有显著改善公众安全感,实现社会安定和谐,推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我们将通过本次调查了解不同地区人民对社会安全的主观感受,再根据感受的倾向性和特征,进一步分析导致安全感欠缺的主、客观因素,寻求提高人民社会安全感的途径和策略。

三、调查结果及基本数据显示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400份,每个地区100份,共收回400份,其中有效问卷384份,有效率96%。内容设计了16个选择题,其中15个单选,1个多选,地区治安状况、和几年前相比社会安全感如何变化,影响被调查者安全感的原因、治安问题,搞好安全措施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等。

被调查者男女比例基本符合1:1,年龄在26-35之间的占45.3%,16-25占40%,36-50占12%,50以上的占2.67%,认为所在地区治安状况一般的最多占64%,不好的占22.7%,而很好和很差的一样各占6.67%,而在最能影响被调查者安全感的原因中媒体报道高居首位占到了46.7%,自己受到伤害和家人和亲朋好友受到伤害大致相当,分别为16%和18.7%,在社会安全感变化方面没多大变化的占到45.3%,降低的占到30.7%,提高的占到24%,影响被调查者的治安问题中与人身安全有关的社会事件占到了44%,而食品安全(如三鹿奶粉、食物中毒事件)占到了21.3%,而突发事件和公共卫生事件只占到了8%,而当陌生人寻求帮助时,大部分人会视情况而定是否帮助对方,占到了77.3%,会和不会的各占12%,在社会上最易违法的人中社会上的小混混占34.7%无业游民占33.3%惯犯占14.7%,而说不准的占到了27%。关于社区、生活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五大因素。

1、流动人口。在问到“影响我区社会治、安的原因”时,63.6%的人选择了“流动人口太多”,居第一位;“贫富差距过大” 和“对犯罪打击力度不够”也是影响社会治安的重要因素,所占比重分别为16.6%和10.1%。

2、盗窃抢劫和宠物伤害。在众多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因素中,“遭遇盗窃抢劫”所占比重为36.2%,居首位;“宠物伤害”次之,占21.1%。

3、在众多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因素中“网络安全”也成为对大众心理构成影响的因素。

4、公民的社会安全感还来自于政府对于公民各项福利待遇的重视程度。政府对于整个社会的福利重视程度也从一定方面决定了公民的社会安全感。

5、政府赋予公民权利的多少也会影响公民的社会安全感,当公民得不到应有的权利时,公民会感觉被社会抛弃,不相信、不赞成、不支持政府的所作所为,那时的安全感更是天方夜谭。

四、结果分析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虽然男女比例大致相当,但是35岁以下的占到了85.3%,他们认为这几年的社会治安并没有多大变化,相反,36岁以上的人尤其时50岁以上的人却大部分认为社会治安比几年前有了大的提高,这也符合安全感是人的一种感受,不同年代出生的人经历的不一样,因此感觉也不一样。35岁以下的人认为安全感没多大变化的人最多,50岁以上的人大部分都认为提高了。而在最影响被调查者的因素中35岁以下的人和50岁以上的人观点也不同,35岁以下的人认为主要是社会媒体的报道,而50岁以上的人却认为主要是自己受到伤害和家人及亲朋好友受到伤害。外出旅行时35岁以下和50岁以上的人都认为安全感会降低,只是降低的程度不同而已。而当看到有人受到伤害时大家的选择都是积极的,要么报警,要么帮助别人寻找帮助。这说明我们大家都还有社会责任感。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与几年前相比,人们的社会安全感有了很大的提高。社会治安也提高不少。

五、建议

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搞好社会治安提高公民的社会安全感

(一) 小区方面

加强小区社会治安管理,小区全封闭式管理,设立门卫制度,加强门卫责任,全天24小时值班,非本小区的人员进入需要登记。小区内禁止养烈性犬,家养的宠物狗猫应该大预防针,一旦有人被宠物咬伤,应立即上医院。

(二)火车站汽车站方面

加强街头巡逻警力,提高街头治安民警的责任,加强治安巡防。对于小偷决不姑息,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传授旅客如何识别行骗、小偷的伎俩。外来人员方面

要切实保障外来人员的合法权益,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从制度及心理层面消除对外来人员的歧视,并切实解决其实际困难,保障外来人员的人生安全。切实解决外来人员子女上学问题,是实现治安好转、公众安全感提升的重要途径。

(三) 舆论方面

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日常的宣传报道,特别是对社会治安、刑事案件的报道中,必须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宣传媒介的正面作用,注意防止进行个案炒作,消除负面影响,不应该造成公民恐惧心理,维持社会的稳定。

(五)受害者方面

建立犯罪被害补偿制度。从提高公众安全感的角度出发,有必要建立犯罪被害补偿制度。

(六)公民方面

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时刻警惕不法侵害的发生,尤其是在繁华市中心火车站汽车站等地方,掌握基本的安全常识,并且可以和家人及朋友交流,并在生活中有意的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以防被害。要切实按照党的十七大的部署,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全社会的法治意识; (七)违法犯罪人员方面

社会上有一大部分犯罪人员有前科,因此应该特别向这些人员宣传法律知识,通过讲座,看记录片等方式改变他们头脑中的不正确观念,纠正他们的错误行为。降低他们在出狱之后继续从事违法犯罪的概率,以此提高公民安全感。 --!>

六、结束语

解决社会不稳定因素,提高全民安全感,不仅能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环境,也是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举措。重视人民社会安全感,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给全民一个安全感。(作者单位:西华大学管理学院)

社会安全论文:社会安全感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摘 要】社会安全感是人们对社会安全与否的认识的整体的反映,是反映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社会运行机制和人们生活安定程度的标志。安全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一项重要课题。虽然在此之前已经有相关权威部门对此做了调查,但是我们认为不同的人调查的侧重点不同,调查之后反应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在成都市对此做了问卷调查。

【关键词】社会安全感;社会治安;社会转型期;社会变迁

引 言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五种基本需求的塔形层次图。其中安全感的需要居于层次图的底层,是实现人类更高层次需求的基础。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到,一处好的环境意象能够使拥有者在感情上产生十分重要的安全感。每座城市都有不同的意象,每座城市都具有鲜明的意象特色。成都在一个比较封闭的平原地区,生活很是舒适。他们的生活态度比较轻松,使成都人有一种安全感。

在问到“影响我市社会治安的原因”时,63%的人选择了 “流动人口太多” ,居第一位;“贫富差距过大” 和“对犯罪打击力度不够”也是影响社会治安的重要因素,所占比重分别为 17.1%和 9.9%。在众多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因素中,“遭遇盗窃抢劫” 所占比重为 36.2%,居首位;诚信问题会极大的降低人们的安全感。“网络安全”成为对大众心理构成影响的因素,尤其是网络诈骗。公民的社会安全感还来自于政府对于公民各项福利待遇的重视程度。政府对于整个社会的福利重视程度也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公民的社会安全感。周围建筑与格局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心里的安全感,因为人是生活在建筑物中,天天都感受的到。

在最近几年,安全问题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食品药品安全问题被揭发和暴露、台风、海啸、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金融危机风暴、诱骗、盗窃、抢劫等社会不良事件屡见不鲜,使对“社会安全感的现状和原因分析”的调查研究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与参考价值。对此,我们以“社会安全感的现状和原因分析”为调查内容在四川省成都市展开了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1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率96%。共设计了7个选择题,内容如下:

1、 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所在地;

2、 被调查者是否担心自己的真实信息被泄露;

3、 被调查者是否担心独自逛街时被抢;

4、 被调查者是否担心所在地区的社会治安状况;

5、 被调查者是否担心夜间单独出门及是否担心出门后家中被盗;

6、 被调查者是否担心自己在网上购物时会上当受骗;

7、 被调查者在公共场所或拥挤地方是否会更加戒备或感到不安。

在调查中,被调查者的男女比例基本符合1:1,18岁以下占16%,18-30岁占54%,30-55岁24%,55岁以上占6%。所在地为城区占65%,农村占35%。

非常担心 有点担心 不担心

是否担心自己的真实信息被泄露; 47 33 20

是否担心独自逛街时被抢; 52 28 20

是否担心所在地区的社会治安状况; 10 53 37

是否担心夜间单独出门及是否担心出门后家中被盗; 27 60 13

是否担心自己在网上购物时会上当受骗; 74 15 10

在公共场所或拥挤地方是否会更加戒备或感到不安。 54 33 12

从上述调查结果看,社会民众对社会治安有一定的信任度,但安全感普遍不高,尤其是在交易方面。经过我们的分析,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流动人口、无业人员的增加;

2、底层人生活得不到满足,社会贫富差距悬殊、分配制度不公;

3、经济、心理因素使中等收入的人在社会治安方面没有安全感;

4、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感降低。

由此可见,人们社会安全感的变化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转型期间,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被激化出来,导致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力下降,一些不法分子便趁机制造混乱,扰乱社会治安。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搞好社会治安提高公民的社会安全感:

(一)小区方面。加强小区社会治安管理,小区全封闭式管理,设立门卫制度,加强门卫责任,全天24小时值班,非本小区的人员进入需要登记,小商小贩不得进内,车辆进出需要经过检查。所有居民应该安装防盗门红外线防盗系统。

(二)火车站、汽车站方面。加强街头巡逻警力,提高街头治安民警的责任,加强治安巡防,倡导旅客按秩序排队进站上车,减少小偷行骗的机会,健全机制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及时解决旅客之间的矛盾。对于小偷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

(三)司法机关和公安人员方面。司法机关和公安人员的形象和地位是影响公众安全感水平的重要因素。为此要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扩大司法公开,进一步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不断充实警力、提高素质、规范执法、改进作风,树立政法部门的良好形象。积极推进宪法和法律实施,保障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司法活动的满意率。

(四)外来人员方面。要切实保障外来人员的合法权益,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切实解决外来人员子女上学问题,是实现治安好转、公众安全感提升的重要途径。

(五)公民方面。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时刻警惕不法侵害的发生,尤其是在繁华市中心火车站汽车站等地方,时刻小心小偷、抢劫,平时可以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途径了解公民防范措施,掌握基本的安全常识。

(六)社会法制方面。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法治理念教育学习培训班,引导广大政法干警牢固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理念。要紧紧依靠群众,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平安建设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七)社会基层人员。社会基层人员是最有可能威胁社会治安和公民安全感的不稳定因素,解决好他们的问题,可以大大提高社会治安。切实保障基层人员的生活问题,解决好基层人员子女的上学问题,是提高社会治安和人们社会安全感的根本途径,是最切实有效的方法。

社会安全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无论什么时候它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目前人们的社会安全感有了很大的提高,社会治安也比几年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仍有改进的地方。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调查与论文写作能对成都市的社会治安管理提供一定参考,同时为其他省市的社会治安整治提供参考。

社会安全论文:谈中国海外企业的社会安全管理

摘要:2011年初突尼斯爆发“茉莉花”革命后,北非、中东一些国家局势持续动荡,为在这些国家从事业务的我国企业的社会安全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规避社会安全风险,是我国海外企业面临的严峻课题。本文论述了阿拉伯国家的局势和影响,指出我国海外企业社会风险类型,分析了目前海外企业社会安全管理工作现状,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最后以中国石油乍得人员撤离为实例,总结了成功经验,供其它海外企业借鉴。

关键词:海外 企业 社会安全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长,赴海外投资和开展业务的企业越来越多,对外交流和沟通的广度和深度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应该看到,我们有很大一部分海外市场仍处于政局动荡、经济落后、宗教和民族矛盾冲突的国家和地区。尤其是2011年初,爆发了突尼斯、埃及、利比亚等国家的社会骚乱,为我国海外企业的社会安全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规避社会安全风险,是我国海外企业面临的严峻课题。

一、“茉莉花革命”的影响

所谓的“茉莉花革命”始于2011年1月,突尼斯农村贫民走上街头,抗议高失业率、物价上涨及政府腐败,并由此引发了全国性骚乱,导致执政20多年的本阿里总统下台。此后,革命浪潮席卷北非阿拉伯国家,这些国家的政治结构和社会问题都有相似性。此类事件的根源在于以下四点:

1.高失业率

联合国最近发表一份阿拉伯国家发展报告称,2005年阿拉伯国家总体失业率高达14.4%,远高于同期全球6.3%的平均水平。特别是青壮年失业率居高不下,成为部分阿拉伯国家经济安全的最大威胁。据了解,突尼斯的青年失业率高达52%,埃及国家统计局的失业率数字自2007年起就始终徘徊在10%左右,阿尔及利亚的失业率为10%,16岁至24岁的青年失业率为22%。巴林和也门的失业率分别在15%和35%。

2.贫困问题

阿拉伯国家的贫困率一直居高不下,黎巴嫩和叙利亚的贫困率为28.6~30%之间,埃及为41%、也门高达59.9%。据此推算,大约有6500万阿拉伯人生活在贫穷中。另外,贫富分化现象也较严重。

3.政治腐败

阿拉伯国家腐败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行政缺乏透明度,以及某些政府工作人员个人丧失职业道德和操守。此外,政府部门在选拔干部时没有仔细甄别也是腐败现象滋生的原因之一。

4.经济衰退

一些阿拉伯国家拥有巨额石油收入,掩盖了其经济体本身存在的漏洞。这些收入大多投资于外币资产和境外以及国防和军队,真正用于实体经济的规模较小,这加剧了阿拉伯国家经济衰退。”

此外,阿拉伯国家近年的通货膨胀速度显著,承受着5~13%不等的通货膨胀率。而埃及的动乱以及穆巴拉克的下台,则大大鼓舞了中东各国的抗议者,各国民众纷纷举行示威游行。

阿拉伯国家有一种历史惯性,由长期执政的强力人物统治着媒体、军队等,如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任总统30年,突尼斯的本阿里担任总统长达23 年。尽管在这些国家,主流阿拉伯电视台仍然是最主要的媒体平台,他们可以对新闻进行选择性播放,但是新旧媒体的结合已经成为改变该地区一股强大的力量,facebook等网络媒体传播的越来越广,破坏了政府控制信息的能力,整个阿拉伯世界的人都能从互联网上看到突尼斯暴乱的画面场景,政府越来越难介入控制。

“茉莉花革命”对中国海外企业和人员的影响重大,近年来,中国公司加大了在非洲、中东等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的投资,积极参与到资源开发、工程承包、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以利比亚为例,随着中国海外工程项目的拓展,中国在利比亚已承建了价值数百亿美元的大型建设项目,它们分布在这个拥有632万人口的国家近百个大大小小的地点。形势极端恶化后,中国政府开展了1949年以来规模最大的撤离海外中国公民行动,共动用91架次中国民航包机、35架次外航包机、12架次军机,租用外国轮船11艘,中远、中海货轮5艘,军舰1艘,历时12天,撤离中国驻利比亚人员35860人。

二、我国海外企业社会风险分析

1.按照风险等级,我国海外企业人员面临的社会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1极高风险:包括战争威胁、恐怖袭击(枪击、爆炸、劫持、绑架)、武装冲突、无意识遭遇的枪击爆炸;

1.2高风险:包括劫持、宗教冲突、火灾、自然灾害;

1.3中风险:包括盗窃、抢劫、劳动场所争议、交通事故、社区滋扰;

1.4低风险:包括人员突发疾病、军警骚扰、劳资冲突。

2.结合外交部、有关安保咨询公司以及海外项目安全日报提供的信息,海外各国社会安全风险等级情况如下[1]:

2.1高风险,应禁止旅行的国家包括:哥伦比亚东北部山区、巴基斯坦俾路支省和西北边境省、伊拉克、苏丹、阿富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索马里、埃塞俄比亚欧加登地区;

2.2较高风险1级,仅允许必须旅行的国家:海地、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尼日利亚、尼日尔、乍得、阿尔及利亚、伊拉克库尔德地区、刚果(布)、刚果(金)、也门、利比亚;

2.3较高风险2级,限制旅行,旅行必须采取增强的安全措施:委内瑞拉、危地马拉、印度尼西亚、印度、菲律宾、沙特阿拉伯、伊朗、埃塞俄比亚欧加登以外地区、津巴布韦、格鲁吉亚;

2.4较高风险3级,旅行必须采取增强的安全措施:哥伦比亚、泰国、缅甸、孟加拉、东帝汶、尼泊尔、巴布亚和新几内亚、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中非共和国、哈萨克斯坦、马达加斯加、多哥、安哥拉卡宾达、几内亚、科特迪瓦、塔吉克斯坦、布隆迪;

其它国家为一般风险和较低风险。

三、我国海外企业人员安全现状

应该说,随着“走出去”步伐的加快,我国企业在融入国际社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总结了不少海外工作经验,但总体来说,“重经济收入、轻安全投入”的现象还很普遍,尤其是一些人认为我国与第三世界国家有着传统友谊,在这些国家会很安全,疏于安全防范,一些企业和人员在应急意识和应急措施上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

1.企业组织和制度不完善

没有完善的社会安全管理制度、未设立专职部门和人员、信息收集能力差、无资金保障等;

2.人员安全意识差

随意外出,随意谈论宗教、社会问题等敏感话题,行事招摇、炫富、随身携带大量现金等;

3.缺乏应对紧急情况的有效预案和经验

应急预案可操作性差,未提前安排应急物资、未考察撤离路线等;

4.安保、交通、通讯设施等配置明显不足

对营地缺乏有效监控;缺少紧急情况使用的卫星电话、对讲机等通讯设备;未配置紧急情况下能够调动的当地车辆和司机资源,不能在最有利的时机和地点实施人员的撤退和转移等。

四、建议和措施

综上所述,中国海外企业必须结合所在国家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社会安全管理,保障生命和财产安全。

1.完善社会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加大社会安全管理投入

应该从政策和目标、组织机构和职责、安全风险分析、风险管理策略、安防标准、防恐措施、管理要素、应急准备和响应8个方面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规范(见图1)。建章立制体现一个单位的管理水平和对员工的关怀。在较高风险以上国家,必须在公司经营预算中明确专门的安保预算,投资和人员的到位,才能确保安保工作的正常开展。

2.加强驻地硬件建设、增强保障能力

对于野外驻地,要构筑壕沟、围墙、铁丝网或防护墙等(见图2),并配置CCTV视频系统(见图2)和足够的安保人员。在入口设立检查岗哨,严格凭证件出入。设施和物料分类摆放,布局合理,危险品、易燃易爆物品要尽可能远离宿舍、办公区等。照明灯光要满足夜间执勤的要求。要设置安全警报和紧急集合点,满足应急需要。

对与城市内的办公区域,要保证足够的安保人员和出入检查,加强CCTV视频系统的布设。在没有围墙保护的情况下,建筑物应有矮栏、水泥花架或其他周界保护设施。这些设施应适当摆放,并使建筑物与通道和/或车辆行驶区之间的距离最大化。

要积极协调并联系当地执法部门或政府机构,并要求他们禁止、限制或阻止机动车辆在建筑物前面停放或上下人。

3.要配备足够的交通和通讯设备,如越野车辆、大中型载客车辆、对讲设备、卫星电话、车载电话(电台)等(见图3),车辆配置GPS或类似的定位监控系统。

在较高风险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外出人员必须保持每两小时以内必须和营地人员通讯报告一次,以确认安全。

每个中方人员集中地点必须至少保留有一辆车供紧急状况下使用。

4.要加强与所在国政府部门、军警、社区(部落)的沟通,努力拓宽有效信息来源渠道,认真研判所在国及项目所在地周边局势变化,提高信息分析能力和预警能力。

定期组织开展动态安保风险评估,根据各级、各单位人员汇集的安保信息,群策群力,共同对下一阶段可能出现的安保情况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安保防范措施。

5.强化应急反应能力

要学习借鉴国内外内应急成功的典型案例,根据所在国和地区局势变化情况,及时检查、演练、更新和完善应急预案,明确每个人的职责(见图4),选择、确定有效的人员撤离路线,评估和落实应急撤离所需要的交通资源(包括可调用的当地司机和当地车辆),储备必要的生活生产应急物资(至少储备30天的基本生活物资)。要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建立至少2种以上有效通讯方式,确保应急状态下,通讯渠道畅通。要密切保持与我驻外使(领)馆联系,如遇重大紧急情况,服从外使(领)馆的统一指挥。与当地相关医疗机以及国际SOS组织建立联系,以便接受救援协助。

6.要按照所在国局势,控制海外中方人员总量

尽量减少人员外出活动,做好出行管理,特别是在注重做好野外现场安保工作的同时,加强位于城市和人员聚集区的项目办事处、办公室的安保管理。及时发现和化解与当地雇员的矛盾,积极开展公益事业回馈当地社会,树立企业良好社会责任形象和声誉,为项目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7.加强社会安全方面的教育和培训

通过文件、宣传栏、会议等多种形式反复大力宣传安全理念,做到全体中方人员对企业的安保要求耳熟能详,避免出现麻痹思想,自觉遵守企业的各项有关安全规定。

对于较高风险以上国家的人员,要切实提高防恐安全管理能力、个人防范技能和被绑架后生存技能,一般的培训课程应包括:海外恐怖风险的识别与应对、个人安全防护技能、国际手语、自救与互救、如何应对枪击爆炸和抢劫绑架、心理危机的预防与调整,以及防卫与反抗等七项内容。对员工进行上岗前的当地语言培训,学习30~50句当地语言,重点是涉及逃生、生活起居和当地习俗的语言和知识。

五、中国石油乍得撤离的成功案例和经验[2]

2008年 2月初,面对乍得境内突发的内战,中油国际(乍得)公司(以下简称“乍得公司”)组织和带领在乍得服务的所有员工安全撤离乍得,没有发生任何人员伤亡。取得的经验主要包括:

1.成立专职部门,做好应急准备

乍得公司建了安保部,聘用了西方安全官和安保监督,成立了应急领导小组,编制并及时更新《应急预案》和《撤离计划》,定期对员工和来访人员进行安保培训和安全教育,并开展了撤离演练。

2.多种渠道收集信息

主要通过四种渠道获得反政府武装的活动信息:一是关注媒体,如 BBC和路透社以及当地电视广播等,了解政府军和反政府军的动向;二与法国和美国驻乍得使馆的安全官员和西方公司如 Exxon和斯仑贝谢等公司的安保人员建立定期联络制度,共享情报;三是通过当地警察局、保安公司、军队以及当地员工和友好人士,建立不定期的信息报告制度;四是注意观察当地的异常动态,如法国学校和商店营业情况等,从市民的反应观察紧张程度。

3.及时预警

根据反政府武装据点在乍得东部边境的特点,从时间上制定了三级预警制度:一级是充分预警,即根据掌握的信息判断,突发事件如战争爆发的可能时间在 72小时 (3天)之后,首都和作业区无突发性危险;二级是部分预警, 24~72小时内可能发生突发性事件;三级是无预警,即在 1天内随时有可能爆发战争,也是乍得公司确定的红色警戒线,首都随时有可能发生重大危险,必须立即撤离。针对不同的预警级别,编制了相应的应急措施和检查表。

4.配置通讯设备和必要应急物资

给所有员工配备当地手机的同时,中方主要人员还配备了喀麦隆手机,开通了国内手机的漫游业务,部门经理以上人员和现场所有甲方监督都配备Thuraya卫星电话和 Inmarsat数据通讯设备,保证作业现场和首都办公室的通讯在任何情况下不受影响。此外,还在首都和作业现场配备了必要的应急物资,并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包括应急资金、应急食品和应急药品等。

正是由于以上工作,当2008年元月 30日首都恩贾梅纳政府军开始征用过往的皮卡车和吉普车,首都的安全局势急剧恶化后,乍得公司于 1月 31日果断启动应急预案和撤离计划,到 4日下午成功将 CNPC在乍得首都和作业现场的188名中方员工、2名台湾同胞和 27名西方员工安全撤离到喀麦隆。

作者简介:薛华(1976-),男,辽宁人,研究生学历,从事HSE(健康、安全、环保)管理工作近10年时间。

社会安全论文:和谐校园视阈下高校突发社会安全事件预警管理研究

摘要:近年,高校突发事件日益多样化、频繁化和严重化,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一旦发生校园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往往会对高校正常教学秩序产生影响。如何有效防范高校突发事件、减少事件损失已成为高校教育事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本文分析了高校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的内涵、特点、广东高校突发事件预警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加强广东高校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预警管理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 突发事件 预警管理 和谐校园

高校历来是社会稳定的晴雨表。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和各种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变迁的不断加剧和高校自身各项改革的深入,高校校园由过去的封闭式进一步向开放式转变。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高校发展带来巨大发展活力的同时,也伴随着矛盾和阵痛,影响校园安全的因素日趋复杂。高校是一个聚集智慧、创造和传播知识的地方,高校稳定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随着高校不断改革发展,高校内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也反作用于高校自身的发展,高校安全形势不容忽视。高校突发事件影响学校正常教学工作秩序,给高校广大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高校应急管理包括事前的监测预警管理、事中的应急响应处置和事后的善后管理三阶段。而监测预警管理是高校应急管理的关键。建立健全高校突发事件预警系统,对有效减少或控制突发事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但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在应急管理中往往缺乏整体设计,将应急管理简单等同于现场应急处置,重响应轻预警,注重应急处置环节,忽视预防和预警建设,对事前的预防准备、预警监测等基础性保障工作重视不够。这种重视事中与事后管理、轻事前监测预警管理的应急管理模式受到了频频发生的突发事件的严峻挑战,造成高校应急管理工作的被动,使高校丧失了将事件控制在萌芽状态的时机。面对频发的高校突发事件,有效的策略是建立以预防为主的预警管理体系及其体制机制,加强对突发事件的预警管理,大力加强学校安全教育,全面提升高校应急管理能力,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创建平安、和谐校园,维护校园稳定。

一、高校突发社会安全事件概念内涵、特点

1.高校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及预警管理的含义

突发事件,国外学者一般称其为危机(crisis)。荷兰危机管理专家罗森塔尔(Rosenthal)认为危机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构架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政策的事件。”国际上一般认为突发事件是一种特别、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的事件。美国教育部2003年在向全美学校下发的《危机计划的实用资料:学校与社区指南》中将学校危机定义为:危机是学校领导在信息、时间和资源都不充分的条件下,必须面对和做出的一个或多个重要决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高校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不仅具有突发事件的一般共性,而且有高校自身的特性,是指在高校范围内或与高校相关的突然发生的,通过实施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规定的行为,可能导致或促使危机事态加剧、扩大,危及人身安全或扰乱、破坏高校稳定秩序,应采取应急措施及时应对的事件。如在校园内外涉及师生的各种非法集会、游行、示威、请愿、聚众闹事等群体事件,各种非法传教活动、政治性活动,针对师生的各类恐怖袭击事件,师生非正常死亡、失踪等可能引发影响校园和社会稳定的事件。

“预”是事先预备的意思,“警”是警示,提醒人们需密切关注可能会发生危险或紧急情况。《汉语大词典》中预警被解释为事先察觉可能发生某种情况的感觉。“预警管理,就是通过确认、搜集与监测突发事件的征兆信息,对征兆信息进行识别、诊断和评价得出评估结果,并据此做出预警决策的管理行为。它是一个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管理整体。预警理论起源于19世纪末,最初多出现在经济学领域,到20世纪50年代不断改进、发展进入实际应用时期,美、日、英等国都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经济预警系统。

2.高校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特点

高校突发社会安全事件既具有一般突发事件的特点,又有高校这一系统的特殊性。其主要特点包括突发性、紧迫性、种类多样性、组织性、敏感性、危害性以及双重性等。

(1)突发性。突发性是突发事件的普遍特征之一,高校社会安全突发事件一般是较难预测、常在人们毫无防范准备之下突然爆发,且事态发展往往十分迅速。由于采取常规管理方法一般不能有效应对,使得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甚大。

(2)紧迫性。突发事件爆发的突然性特点决定了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者须在极其有限的时间里做出快速响应处置,否则可能一发不可收拾。因此,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快速科学决策和反应便凸显高校社会安全突发事件的紧迫性特征。

(3)种类多样性。主要的高校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种类有治安刑事事件、针对师生的恐怖或类恐怖袭击事件、非法传教活动、非法游行示威、师生非正常死亡、聚众滋事、打架斗殴事件、罢课罢食、他杀、师生失踪、失窃失盗以及与管理服务方冲突事件等。

(4)计划组织性。部分高校社会安全突发事件是在有组织、有计划的情况下发生的,如一些盗窃事件,作案分子在作案前一般会先摸清校内外的环境或是对象的相关信息,以便挑选适当的时间、地点作案。事发后,由于早有计划,所以撤逃迅速,不易留下蛛丝马迹。由于高校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这一特征,在预防和应对时更具难度。

(5)敏感性。高校是一个特殊的公共场合,是科研重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高校安全不仅关系到全体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高校作为人员密集、社会关注度高和具有较强社会敏感性的部门,无论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家长,都对高校提出了很高的希望和要求。社会媒体也尤为关注高校发展,高校突发事件易成为公众热点,放大成为公共事件。

(6)危害性。危害性是校园突发事件的本质特征,因为凡突发事件,都是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的事件。这种危害性体现在它一旦发生,将造成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校园环境破坏和秩序的不稳定,最终对学校甚至社会的发展构成威胁和损害。此外,高校突发事件的危害也是极具持续性的,如突发事件对学校造成的声誉、品牌形象等无形资产的损害,不是一朝一夕能轻易恢复的。

(7)双重性。即危害与机遇并存。高校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容易产生共振,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产生负面影响,处理不好会产生极大的破坏。但如果高度重视,处理得当,将会收到转危为机的良好效果。

二、广东高校突发社会安全事件预警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自古就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危机意识,但现代意义上的危机管理的研究到20 世纪90 年代才起步。目前,广东高校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管理,主要还是“以响应管理为主,以预警管理为辅”的应急管理思维,在高校社会安全突发事件的预警管理过程中仍存缺失。

1.学校应急管理意识淡薄,理论与经验不足

高校内部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每个管理部门都是系统中的的重要环节或部分,它们相互联系、密切合作才使高校工作顺利运行。然而一些高校管理投入不足、管理缺位,导致危机信息搜集、评估及预警能力偏低。部分高校尚未树立起“校园应急预警管理”意识,未认识到高校应急预警管理是一个高校内外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的互动过程,需要借助和发挥各方力量协同进行。同时,也未树立全程应急管理的理念,把应急预警管理当作偶然的临时工作,重视不够。

虽然突发事件往往是出乎人意料发生的,但事先总会暴露出或明或隐的迹象。如果高校各级管理层能重视对危机信息的收集、评估,就可能尽早发现端倪,从而尽力将事件危害降至最低。但由于一些高校危机意识薄弱,应急管理理论和经验缺乏、应急管理和安保工作边缘化趋势等,导致当前广东部分高校缺乏常设的应急管理机构(一些高校目前在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管理组织机构方面的建设,基本是停留在临时组建突发事件领导小组这一阶段)和应急预案建设,在突发事件信息的收集、整理、监控、评估等方面尚未成熟,因而当事件发生时往往束手无策、仓促应对,造成事件处置的科学化水平低、效率低、成本高。

2.对大学生应急预警教育不足

高校对突发事件进行应有的应急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增强应急预警意识,体现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等传统应对危机的思想。但当前广东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应急教育明显不足。由于近年高校出现扩招趋势(2006年—2011年期间,广东高考考生逐年增长,高考录取率从六成向稳居七成转变,录取人数从36万增加到50万),每年高校入学新生成千上万人,要开展小班授课不易。虽然随着高校对应对突发事件的安全意识的提高,部分高校近年来也陆续将安全教育纳入各类教学计划,但课程种类和数量不足,且大多高校仍采取“照本宣科”教学,教育方式单一,内容单调。存在着过度重视学生的智力与学习能力的发展,轻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风险教育、安全与自我保护教育等问题。这就容易造成学生普遍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常识与技能,缺乏灵活应变能力,危机意识和心理成熟度偏低,不能很好地敏感察觉突发事件,也无法沉着应对,间接使事件危害扩大。

3.缺乏预警科技的有力支撑

高校的预警技术包括多方面的技术,如:校园安全监测技术、舆情监测技术、心理评估技术、气象监测技术、分析评估技术等等。但由于部分高校突发事件预警技术支撑体系尚未建立或完善,缺乏科学性和技术性的防范管理,对监测得到的突发事件信息的鉴别和分类、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类型及危害程度的评估分析、对可能或已经引起突发事件的经济、文化、社会等环境因素的评估和预测很有限,因此常因预警不足或预警不当而造成对突发事件预警缺位,进而错过了事前预警预防应对的时机。

4.应急管理队伍建设不足

随着高校规模越办越大,安全管理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然而部分高校安全管理与应急管理队伍存在人员配置不足、文化程度偏低、结构不尽合理、缺少后续力量、应急管理队伍越来越跟不上高校扩招的步伐、兼具多校区和大学城区以及高校内外部环境巨大变化带来的挑战。一是机构设置不健全;二是应急管理干部的管理观念落后,缺乏创新,对新政策、新问题研究不够,应急管理与安全管理思想较保守;三是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管理缺位、错位,管理部门间分工不明确,责任不落实,容易使安全管理部门形同虚设。

5.缺乏应急管理经费、设备及物资的有力保障

经费、设备及物资是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尤其是预警工作的保障。高校突发事件处置得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与保障工作是否到位有密切关系。这些物质基础工作必须在平时就要抓好,做到有备无患,万无一失。高校应急管理经费理应与其他管理经费得到同等的重视和保障。虽然近年广东高校在安全基础建设和技防设施、设备的配置上有了一定改善,但部分高校开展安全管理时,仍投入不足,又轻维护,安全管理与应急管理经费、设备、应急物资缺乏,导致应急管理过程中出现捉襟见肘、临时抱佛脚、仓促准备、延误战机的状态。

三、加强广东高校突发事件预警管理的建议

加强高校预警管理是关系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大事,是构建和谐社会及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和谐校园”必须是平安校园、稳定校园,构建“和谐校园”应从消除突发事件和风险隐患入手。针对当前广东高校所处的的安全环境及预警管理现状,从广东高校校园安全隐患问题现状出发,贯彻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预警管理原则,加强广东高校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预警管理可从以下基本方面做起。

1.提高应急管理能力,构建高校应急管理系统

高校应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涉及校内外的诸多管理部门。但无论这个系统多么复杂,各部门都应明确各自的工作责任,相互联系、沟通与合作,既分工协作,又协同管理,才能有效发挥高校预警管理的职能。

高校应不断提高预警管理意识,从思想上、领导上高度重视。从古至今,无数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启示人们应对突发事件的最佳办法就是提升危机意识,居安思危,提前预防,做尽可能充分的准备。高校应探索“一岗双责”制度,强化各级干部的危机意识,严格实行领导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各项责任落到实处。各级领导应通过持续的自我学习或参加应急培训,提高应急理论和技能水平。

设计完善、监测可信度高、维护得当的预警系统的建立有助于高校应急部门做出快速反应,切断或延缓事件的扩散,减少损害。高校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预警管理系统从空间分布上,可简分为校内和校外预警管理子系统,其中校内预警管理子系统包括以各院系划分预警管理范围的院系预警管理小组和统筹全校各院系的校内相关职能部门。将高校以院系为单位划分各预警管理小单位,由各院系根据自身特点实现基层预警管理,一般包括院系主管领导、院系团委、学生工作干部、班主任和班委会三个预警层次。而校内相关职能部门包括安全保卫部门(在美国,各高校都成立有校园警察机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后勤管理部门、应急管理专家组等,是实现加强各院系预警情况联动沟通的桥梁,指导和协助院系优化预警管理。校外预警管理子系统是指不在校内驻扎并实现日常预警管理的部门,如政府与高校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治安、交通部门等,它们通过履行自身的社会管理职能来实现高校预警管理。

2.加强安全文化和预警教育,提高大学生预警意识和能力

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成员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通过应急教育和演练,可使大学生掌握一定的自我保护方法,提高应急预警意识和能力。良好的危机文化和安全文化建设与教育有助高校提升风险预警能力,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化险为夷。

目前,作为高校主体的广东在校大学生大部分是90后出生的新力军。他们当中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父母呵护和老师的关心,但普遍具有生活阅历相对简单、缺乏社会实践经历,缺乏磨炼等共同特点。加之校园相对于其他场所是较安全的地方,往往易使人降低安全防范意识。因此,一些大学生缺乏自我保护和自我防范意识,辨别是非能力不强,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和危及自身安全的情境时,容易由于缺乏防范意识而吃亏。

加之当前广东部分高校普遍存在重突发事件处置、轻预警管理现象,因此预警教育必须加强。大学教育不应仅是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涉及日常生活的安全知识也应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应从突发事件专业知识、突发事件案例、心理健康教育、预警管理与评估教育抓起,培养大学生的突发事件预警与应对能力。但应急教育应以多种形式实现,应多渠道丰富多彩地开展预警教育,利用校园广播、校园BBS网络、校园报刊、有线电视、手机移动网络、宣传展板等,将预警教育更好地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快乐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制定、完善和优化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

高校应制定科学的应急预警预案,构建高校突发事件预警管理体系。这种预警预案应基于情景、切实具有可操作性,应在风险源评估基础上把可能发生的主要突发事件一一罗列并设定好预防措施并反复加以演练,以便在事件发生或可能发生之前,能根据观测到的前兆和预案的相关规定,发出紧急信号,报告险情,从而最大程度减低损失。

当前社会,各类媒体的作用日益凸显。对高校而言,媒体既可助其树立良好形象,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同时也可成为突发事件的制造者或助推者,损害学校形象声誉,因此,积极做好媒体预案争取各类媒体的支持是高校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高校媒体预案,应明确学校信息的基准、要求,确定新闻发言人。日常通过开展各种交流宣传活动,及时、客观、负责、坦诚、准确有利于学校的信息,让媒体发挥正能量,为学校营造有利的社会舆论氛围。

大学生预警意识和应急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在加强理论知识教育上,还更应注重实战预警演练。现实反复证明,只有经过检验的预案才能知道是否科学和具有可操作性。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广东高校较少组织全校师生进行突发事件的演练。应急预警教育需要建立在大学生广泛参与的基础之上,要面向全体师生开展,应将应急教育内容溶于常规教育活动中,通过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实践演练等多种便于学生参加和乐于接受的形式,广泛开展。通过演练帮助参演人员增强预警意识、巩固预警知识和提高预警能力;通过预警演练对检验预警预案,发现不足以进一步修改完善。通过实施预警演练可更好地调整各应急预警部门、机构、人员间的分工,参与预警演练的人员可更加明确各自的岗位与职责,增强预警系统的协调性、可操作性,提高整体应急预警能力。

4.加大科技投入,提高预警监测、评估和决策能力

突发事件风险信息的评估是预警信息系统中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对高校社会安全突发事件监测、评估和决策过程中,需要优秀的专家人才和科学技术贯穿各环节,大力支撑,才能对变化多端的风险进行尽可能准确的预警管理。

(1)提高监测能力。突发事件发生前总会出现一些征兆,在预警中,收集征兆信息非常重要。预警监测就是尽可能地监测和收集这些征兆信息。从征兆出现到突发事件的发生存在一个过程,但由于事件的突发性,这个过程往往非常短暂。监测是针对高校突发事件环境、师生员工的行为和安全管理的过程进行信息收集与监测。高校应投入更多的技术资源支持监测,如:开发建设监测平台、在校园主要位置如宿舍楼梯口等安装视频监控、增加巡逻等,以尽可能地收集更多监测信息,为预警提供支持。要尽量了解每一位师生的各自特点,同时重点关注个别学生群体:学习成绩不理想群体、贫困生群体、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群体、就业困难群体、单亲家庭群体等。

(2)提高评估能力。在获取突发事件相关的征兆信息后,要及时进行识别、诊断和评价。第一,识别是运用预警指标体系对监测信息进行分析,以识别出高校各项教育活动中各类突发事件发生的重要征兆和事件类型。应加强对高校安全的日常监测分析,关注各项教育活动的异常变化,完善危机监测手段,防控潜在危机风险。第二,诊断是对经过识别之后的监测信息进一步分析,以诊断出各种引发高校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的原因,动态分析监测信息的变化,以便诊断研判突发事件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趋势,确定引发高校突发事件的决定性因素。第三,评价是对高校突发事件不良后果进行危害性评价,一般按照紧急程度、危害大小、人员及财产损失情况、涉及范围等指标进行评价。通过危害评价确定事件等级强度,评价结论为下一步预警决策提供重要的基础依据。

(3)提高决策能力。高校突发事件预警监测、预警评估所得到的结果都要服务于最终的预警决策与应急处置,高校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预警决策就是作出适用于当前预警评估分析结果的、力求可改变突发事件后果性质、发生概率和事件后果大小的战略决策。预警决策主要有减轻、转移、回避突发事件三种对策。

5.协同联动校外相关部门,严整高校周边治安环境

高校的安全稳定受到其周边自然、人文与社会环境的影响。高校附近网吧、电影院、KTV房、游戏厅、宾馆等娱乐场所因为大学生这个特殊消费群体的存在不断涌现,使高校周边治安环境日趋丰富化和复杂化,不仅可能对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造成滋扰,也可诱发治安、刑事案件等。高校周边环境如不加以科学管理,将可能危害师生。为此,高校应从高校周边治安环境、安全隐患现状出发,与公安、工商等部门联动,形成群防群治网络,紧密结合安全形势的新变化,列出重点,制定整改方案,加大综合治理力度,采取学校自查和集中排查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的实施治安隐患查处活动,采取有效对策,为师生营造平安和谐的校园周边环境。

6.切实加大投入,建立应急经费设备物资保障制度

构建和谐校园,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是保障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的前提。“平安抓投入,防范抓保障”,加强校园应急预警管理必须建立健全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投入保障机制。物防是安全防范的基础,没有经费和资源保障的校园安全建设工作是难以开展的。校园预警管理经费、设备、资源保障制度是学校为安全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和设备物质保障,确保安全工作各项措施贯彻落实的应急管理基本制度。各校院和各职能部门应根据校院具体情况做好全年应急预警管理经费预算,用于安全隐患整治、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应急事故安全演练、先进个人和集体的奖励等,并保障应急管理经费的落实。

社会安全论文:论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在社会安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波云诡谲、暗潮涌动,地区冲突不断,大国关系异常复杂。随着东方公司在海外勘探步伐的加快,在项目运作中不得不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局面。为了更加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东方公司国际部HSSE部成立社会安全办公室,专门关注项目所在国家信息搜集、整理和研究,为领导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同时也给海外项目快速准确地传达领导决定。海外项目能否顺利运作、员工生命安全能否得到保障,某种程度上说,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收集与整理社会安全办公室 世界形势 预警作用

东方公司国际部HSE部社会安全办公室成立于2011年3月份,它的成立源于利比亚项目由于该国发生战争而进行的紧急撤离,为了跟前方保持有效沟通,跟踪整个撤离过程,将前方撤离的即时信息传递给公司领导,做出正确的决策,保证前方撤离人员的人身安全。同时又将总部的指示以最快的方式传递给前方,指导撤离工作安全有序的运行。这次工作在各级领导的指挥下,HSE部员工和前方的共同努力下,胜利的完成了从利比亚撤离任务。在极其复杂的情况下,短短十多天时间里,东方公司完成了最大规模的一次有组织撤离海外员工的行动。说明东方公司已经越来越成熟,不仅表现出公司对其员工保护能力的提高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增强以及应急机制日益完善,还树立起了一个负责任的公司形象。这次撤离海外员工的行动,获得了总公司的表扬,也博得了广大职工积极评价,参与撤离工作HSE部门员工也深受鼓舞。此举充分体现了公司“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反映了公司对员工生命的高度重视和保护,极大地增强了公司的凝聚力。

这次成功的撤离,作为新成立的社会安全办公室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信息的传递和沟通上,正确及时的信息是成功撤离的基本保证。那么什么是信息呢?信息作为一个科学术语被提出和使用,可追溯到1928年R.VHartly,他认为:信息是指有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1956年,英国学者Ashby提出“信息是集合的变异度”。认为信息的本性在于事物本身具有变异度。1975年,意大利学者G..Longo指出:信息是反映事物构成、关系和差别的东西,他包含在事物的差异之中,而不在事物的本身。可见,至今为止,信息的概念仍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简单的说信息是对某个事件或者事物的一般属性的描述。也可以说,信息就是经过加工处理后有价值的数据。

一、社会安全办公室提供的信息在领导做出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信息历来是一种重要的资源,谁的信息全面、快捷、准确,谁就在未来的行动中占据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跟企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现在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对信息的搜集整理,领导者根据这些信息做出决策,对一个企业的发展生存至关重要。目前公司所面临的现状是,海外项目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危险系数比较高的地区和国家,如何有效地保证全体海外员工的生命安全成为公司HSE工作重中之重。所以必须针对每一个海外项目做出符合实际的风险评估,就是要充分识别风险和危害,根据风险的程度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而对风险要做出正确的评估,必须要有全面准确的各种信息,否则就会得出相反的结论,造成的影响难以估量。因此如何保证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及时性就成为安保办公室当前所面临的最紧要的任务。

HSE部社会安全办公室要根据海外项目所处的不同国家、社会背景、国际热点以及这些对项目的安保影响程度,搜集不同信息,准备不同的汇报材料,并运用其功能为领导决策服务。在一些重大决策需要做出的过程中,比如是否做出类似紧急撤离这样的重大决定,需要慎之又慎。项目的撤离与否都是非常艰难的决定,如果当地的社会安全虽然恶化,但是我们的风险尚处在可控阶段、对项目影响并不大,贸然撤离就会给公司生产经营带来极大经济损失。如果当地的社会安全情况已经非常严峻了,但是HSE部社会安全办公室搜集到的信息不全面、不准确,就会给领导决策带来致命的误判,紧急撤离不及时甚至会危及到海外员工的生命安全。由于国际形势受到多方面影响,经常是瞬息万变,安保形势也会随之而变。为了让领导更好地驾驭全局,做出最有利、最正确的决策,就要求社会安全部门对前方紧急事态做持续追踪,将最新的信息及时反馈给上级领导。因此信息搜集工作不是固定的、阶段性的工作,而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

领导在决策过程中,必须拥有丰富的信息,权衡各方面的利弊,做出最为有利的决定。那么社会安全部门首要的作用就是为领导决策当好一个合格的“参谋”。特点是协助领导打开思路,分析事物中各种相关的矛盾,目的是要保证备选方案的多样性,为决策者提供更广阔的思考与选择余地。信息的搜集和整理是为公司领导服务的,在具体实践中,向公司领导提出的方案及建议措施是经过精心设计,详细、反复推敲论证每一个细节后所得出的。 随着公司在海外市场的开拓和社会安全情况的日趋严峻,当前海外项目面临的安保问题五花八门、纷繁复杂,领导在决策所面对的抉择的问题也越来越艰难。这种复杂的局面也对社会安全工作中的信息搜集和整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这种规模庞大、真假难辨,良莠并存的信息海洋中,存在着诸多不可预见性的变化因素,所以社会安全办公室必须要系统、全面的分析这些不确定因素,充分考虑估计到任何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去伪存真,提炼出真正有用的信息,这样才能为领导做出科学的,可执行性的决策起到帮助的作用。

社会安全论文:社会安全感与民生问题

近年来发生的多起举国震惊的恶性滥杀无辜的案件,被一些专家称之为“报复社会犯罪”。

分析这些犯罪分子的心理时,人们会发现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封闭的缺陷。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对此概括说:“他们的性格往往被称为屈辱人格,一旦爆发就容易走上极端。”他们多是被边缘化的“失败者”,长期处于被人漠视的境地,渴望受人瞩目,但却总是事与愿违,经济窘迫,婚姻生活不如意,生活圈子狭隘局促。

以制造“南平血案”的郑民生为例,他对社会有诸多不满,却没有明确的仇恨目标,作为绝望的失败者,他最终选择了被认为只有有钱有势人家才能进入的小学的学生来复仇。所谓报复社会,在这些凶手眼里,并没有落到某些具体的责任人身上,他们自己甚至都没能弄清楚内心黑暗的根源。

在复旦大学社会学者滕五晓看来,当前国内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的现状,增加了某些底层民众的不平衡感和自卑感,如果再加上某些不公正待遇,他们的长期压抑很可能因为某一个小事或者突发事件,而最终因“个人仇恨”去“报复社会”。

根据国际经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也是社会矛盾较为尖锐化的时期,同时也是社会问题多发期,而中国正是处在这个历史时期。毫无疑问,贫富差距拉大在任何国家都是一个危险信号,而社会学者们在调查中发现,公众对于市场经济导致的贫富差距是可以接受的,但对权力经济、非法经济和犯罪经济所产生的贫富差距是无法接受的。正是后者导致一些人产生“仇富”、“报复社会”等心理。

因此,多位学者不约而同地指出,要抑制“南平血案”式的恶性事件,首先要解决好民生问题、减少贫富差距,逐步降低民众因社会转型而产生的恐惧心理和焦虑心理,恢复民众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指数。同时要加强普法教育,让每个公民都知道法律是社会的底线,确保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法律的保护,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安全感。

社会安全论文:社会安全阀机制对失地农民的重要作用

摘要:失地农民是我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新弱势群体,已经引起了全社会对他们的关注,笔者以社会安全阀理论分析了这一特殊群体形成的原因,以及影响他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提出了重视大众传播媒体,重视社会安全阀机制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城市化;失地农民;社会安全阀机制

1我国的“三农”问题出现新的变化

由以前的“农业、农村、农民”演变成了“农民工、失地农民、村落终结” 这新“三农”问题,充分说明了失地农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无论是老“三农”问题,还是新“三农”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有步骤地将一部分农村人口转到城市,促使一部分农民放弃原有的土地,促进农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农村的城市化与农民的市民化。农村经过城市化实现农民市民化,可以进一步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别。

但是,城市化进程也是有它的负面影响。它在推进农村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同时,也给广大农民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了对土地越来越旺盛的需求,而且很大一部分土地来自于农民的耕地。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李培林教授的统计数字,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由1993年的28%上升到2004年的42%。城市化水平以2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这说明,城市化进程与占用耕地规模是正相关关系。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农民耕田的丧失。农民不断从土地中剥离出来,失去了原来最可靠的生活资料―土地。千百年来,土地对于中国农民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农民安身立命之本。然而,随着城市化、城镇化的铺开,失去土地的农民越来越多,一种新的现象和一个新的群体正在中国形成和发展:失地农民。说是农民,他们己经失去土地。说不是农民,他们却在城市的边缘徘徊。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们的家庭收入不再以原来的农业生产为主,而是以非农生产为主。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就业、社会保障以及失地农民自身的素质等问题,给他们造成了各种各样的冲突。他们生活在农村与城市的“夹缝”之中,成为“边际人”。“边际人”是“置身于‘传统一现代’连续体上的人:他既处在传统之中,又处在传统之外,他既跨进了现代的门槛,又未完全投身于现代的怀抱。与此相应,他的行为也受着‘双重价值系统’的支配,他渴慕现代的刺激,但又摆脱不了传统的掣肘。” “边际人”正是经历着传统与现代两种不同的社会文化的熏陶,使之产生有时可能是互为矛盾的冲突体验。

2我国解决“城乡二元制结构”的不同方式

城乡二元制结构,它是“我国城乡之间因人口流动受到严格约束而出现的一种分割状态,是我国50年代在户口管理、粮油供应、就业安置、社会保障等各方面实施城乡区别对待的政策的基础上形成的。”

自90年代以来,城乡分割最明显的障碍―户籍管理制度一直受到学术理论界的抨击。2001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户籍制度的改革措施。如2001年7月,浙江省宁波市颁发了新的户籍管理制度,建成区内的农业人口和外来人口(包括农村人口)可通过投资落户、人才落户、投靠落户、婚迁落户、大中专毕业生落户、缴纳社会养老保险金落户等渠道获得宁波市的城市户口。这是全国第一个较为全面开放城市户口的中等城市。8月,河北省石家庄市出台了新的户籍政策,允许在石家庄市连续居住工作2年及以上的外来人口(包括农村人口)落户市区。这是全国第一个全面放开城市户口的省会城市和特大城市。12月,广东省宣布,2002年1月1日起,广东省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广东人只要有固定住所和稳定的职业,符合相关条件,户口上哪儿都行。湖南省则宣布:到2002年底,将逐步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二元制”的管理模式,实行本省户籍人口按照实际居住地登记,统称“湖南居民户口”。

但是,在欢欣鼓舞之后,我们还应该看到,“这并不意味着现在的农村居民都可以无条件地落户城市,他们还要跨越‘准入条件’的门坎。这在目前看,还是必要的,因为要在城市长期生活,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譬如要有住房、有工作等等。” 户籍制度不仅限制了失地农民的合理正常的流动,同时也对其生活质量的提高造成的一定的阻碍。

3社会安全阀机制

不同主体之间的功能联系和沟通渠道。功能联系是社会安全阀机制的压力部位,它是人们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社会生活中结成的相互依赖,互助协作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固然由于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关系愈来愈强,冲突极少以暴力等激烈对抗形式出现,但彼此间较为频繁的非暴力冲突亦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沟通渠道则是社会安全阀机制的排气孔部位,它是人们表达不满、紧张的合法方式、场合以及机会。这种渠道越畅通、越广泛、越规范,人们用社会无法接受的方式对经济、社会不平等做出反应的可能性或必要性就越小。功能联系和沟通渠道的关系配置得当,就是成功的社会安全阀机制。而成功的社会安全阀机制能够将不满情绪和不同意见适时的宣泄与表达,能够适时地调适与消减社会矛盾与冲突的强度与烈度,有助于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避免社会秩序的混乱,从而保障了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稳定局面。而对处于急剧转型的中国社会而言,有着排释与调适贫富差距和保持社会稳定及促进社会发展等特殊作用的社会安全阀机制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就应重视大众传播媒介的引导,建立合理的安全阀制度。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媒充当了新的“故事”讲述者,开始了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正如法国新闻学者贝尔纳・瓦耶纳所说:“真正的教育也离不开新闻(媒介)。因为大众传播工具是一种扩大器,可以使教育者的作用超越一般传播的对象。”

大众传媒通常是在城市生产出来的,它们向整个社会传播的是一种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对提高失地农民的城市化意识来说是一种建构性因素和力量。正如英国文化社会学家莫达克所说,传媒能提供新的社会接触点,新的社会习惯行为和仪式……提供了结构与行动、社会与个人之间的枢纽。在长期二元社会结构下,城市的传媒对农村社会的负面报道过多,致使一些城市居民在观念上认为农民是“愚昧、野蛮和粗俗”的。随着社会流动的加剧,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媒体更多关注的是民工犯罪和民工冲击了城市人的就业等问题,这无疑又加大了城市居民对农民的排斥。因此,农民要加快城市居民化观念,大众传媒就要引导一个正确的舆论方向,营造一种和谐的社会文化气氛。

3.1培育传媒的公平观念传媒在评价城市居民与农民时,要使用同一标准,扩大对农民勤奋、淳朴和勇敢的传统美德的宣传,增加农民对城市贡献的报道,以激发农民的上进心,引导城市居民客观的评价农民。

3.2传媒要纠正流行的错误观点,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文化气氛多年以来,城市人尤其是下岗职工,认为是农民抢了城市人饭碗。事实上,进城务工的农民,在城市从事的工作是脏、累、苦的行业,并没有给城市居民就业带来很大的冲击。相反,进城务工的农民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城市已离不开这些任劳任怨的农民了。

3.3传媒应关心农民的文化需求,开辟出农民的专栏,关注他们的生活,提供大量有用的信息、技术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中的教育台、教育频道以及综合频道中的教育节目,直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工作生活技能等,增强农民的自主、自立和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提高城市适应性,从源头上杜绝因生存所迫等原因引发的犯罪事件,逐步消除城市居民的偏见和歧视,改善与城市居民的关系。

3.4培养失地农民的城市社会角色和倡导城市社会规范大众传媒不仅能为农民提供城市角色模式,还可以通过对信息的选择、过滤以及对正确行为、观念的认可,谴责社会违规行为,强化城市社会规范。大众传媒应通过与舆论宣传、知识传播、生活娱乐等方式,对失地农民进行一种关于城市居民的教育,如道德法制教育、文明行为、价值观等等,提高其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拉扎菲尔德和默顿说过:“公诸于众的做法缩短了‘私人态度’与‘公共道德’之间的距离”。 大众传媒公诸于众的做法可以产生巨大的舆论力量,对“越轨”的农村转移人员形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约束力,强化其意识,规范其行为,与城市社会达成一致。

4社会安全阀机制的作用

它对于调适目前我国贫富差距较大所可能带来的社会冲突与社会矛盾激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社会安全阀机制而言,社会流动机制和合法利益表达机制尚存在着诸多不足与缺陷,这需要社会各界作长期共同努力,进而构筑健全、完善的社会安全阀体系。我们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流动机制,充分发挥其消减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强度与烈度的社会安全阀机制功能,同时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合法的利益表达机制,充分发挥其表达意见与宣泄不满情绪以消减社会矛盾与冲突。

社会安全论文:论社会安全阀机制与风险社会治理

【摘 要】中国的社会转型是世界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目前所存在的各种社会冲突则是社会转型与社会风险之间的中介变量。风险社会的治理,需要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领域形成各种社会安全阀机制。本文拟从社会学的视角,结合风险社会理论和社会安全阀理论,对这些问题做一些粗浅探讨。

【关键词】风险社会理论;风险社会治理;社会安全阀

当前我国社会正在加速转型,社会运行总体平稳,但依然存在大量社会风险,消解社会风险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无可回避的重要环节。那么,社会风险是如何形成的?当代中国社会风险状况如何?如何消解社会风险?

一、风险社会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风险

“风险社会”是伴随着现代化而出现的一个概念,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乌尔里奇・贝克、安东尼・吉登斯等西方学者提出了风险社会理论。贝克在《风险社会》中指出:“风险可以被界定为系统地处理现代化自身引致的危险和不安全感的方式。风险,与早期的危险相比,是与现代化的威胁力量以及现代化引致的怀疑的全球化相关的一些后果。”风险是高度现代化的产物。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和日益复杂化,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不断扩散的不确定性,同时也制造着越来越多的风险。人类正从古典工业社会的轮廓中脱颖而出,进入一种崭新形式的风险社会。与财富的分配逻辑不同,风险是人们试图否定和规避的物品,但风险对身处其中的任何人而言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无法摆脱风险的威胁。

吉登斯则从“时―空延伸”的角度发展了风险社会理论。他认为,与传统社会不同,现代社会的“时―空结构”日益分离,现代化的扩散使得各种社会事件过程超出了传统自然共同体“同时同地”的范围。“不在场”的现代性时―空联系,使得社会活动更加依赖于人们在时―空“缺场”情况下的互动。而现代社会在“时―空”结构上的高度伸延,又是通过符号和专家系统这两种“抽离化”机制来实现的。处于分离和“不在场”状态下的人们依靠符号和专家系统获取信息,达成行动共识,从而维持相互依赖。然而,一旦提供和解释信息的符号和专家系统出现问题,现代社会在“时―空”结构上的相互依赖就会受到损害,从而陷入高度紧张和突发性事件所带来的混乱之中。因此,现代社会暗含着“时―空”断裂的潜在风险。

综上所述,风险社会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风险是伴随着现代性而出现的人为现象;风险具有高危险性;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风险分布具有全球性、非均衡性、非同步性,风险威胁所有人,但有程度大小、时间先后之分;不同风险之间相互关联;风险社会的严重后果和高度不确定性,加大了化解社会风险的难度。自风险社会理论提出之后,它就不断为各种灾难和危机所证实。近年来发生的印度洋海啸、汶川地震、世界金融危机、日本核泄漏、索马里海盗挟持人质等事件,更是为该理论提供了最新的注脚。伴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加速转型,中国也正在进入一个高风险社会。中国人均GDP正处于由1000至3000美元过渡的阶段,依据国际经验,这往往是各种矛盾集中凸显的时期,社会风险会急剧增加。现实正是如此: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群体性事件密集爆发、食品安全无法保障等等,故此,该理论对分析危机日益增多的中国社会也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二、社会安全阀:内涵、功能及其消解社会风险的可能性

如何让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是创新社会管理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社会安全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安全阀原本是指锅炉中的一个零部件,它通过自动释放锅炉中的蒸汽压力而保证锅炉设备的安全。美国冲突论者刘易斯・科塞借用这一工业术语,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安全阀的概念:它作为解决社会冲突的手段,能为社会或群体的成员提供某些正当渠道,将平时蓄积的敌对、不满情绪及个人间的怨恨予以宣泄和消除,从而维护社会和群体的生存、维持既定的社会关系。

科塞认为,冲突是普遍存在的,而敌对情绪是冲突的主要表现。如果一个社会无法有效处理敌对情绪,特别是当敌对情绪超过社会系统的耐压能力时,系统就可能解体。为了将具有破坏性的冲突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限度之内,也即防止敌对情绪大规模突然爆发,需要一种社会安全阀机制。社会安全阀的功能是通过为社会成员累积的敌意和攻击性情绪寻找替代目标和替代手段而实现的(当然,这种替代也要由社会和个人付出某种代价)。社会安全阀机制不能从根源上彻底解决问题,但它可以有效缓和矛盾,降低冲突对社会的危害性。社会结构越僵化,安全阀就越重要,因为僵化的社会不允许有冲突,如果再阻碍敌对情绪的发泄,那么对社会结构的威胁就更大。需要注意的是,科塞始终强调,社会安全阀就是要将社会冲突引向替代目标,或提供替代冲突途径,而不是直接指向冲突的最核心;换言之,社会安全阀通过曲线路径来实现缓和冲突的目标。

上文指出,当代中国社会风险数量大、种类多。而这些风险之所以存在,又是与中国社会转型始终伴随着大量社会冲突分不开的,它包括经济利益、政治诉求、文化信仰、社会权利等各个方面的冲突。按照贝克等人的观点,风险是高度现代化的结果,而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的社会转型又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部分,社会冲突则是社会转型(现代化)与风险之间的中介变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1来表示。

图1 社会转型、社会冲突与社会风险作用关系图

说明: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作用、反作用。

按照科塞的社会安全阀理论,我们可以在保证社会运行总体稳定、社会结构基本完整的前提下,寻找若干社会安全阀机制。换言之,虽然目前我们难以完全消除社会冲突,彻底化解社会风险,但我们有可能借助安全阀机制去缓和社会冲突,将社会风险对社会运行的威胁和破坏程度降至最低限度。因此,借助社会安全阀机制来治理风险社会,虽然是一种曲线式的问题解决方式,但具有相当的可行性。

三、消解风险:不同领域的社会安全阀机制

为了缓和社会冲突,消解社会风险,保障社会安全、平稳、持续运行,我们需要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不同领域,形成和完善各种社会安全阀机制。

(一)政治领域中的社会安全阀机制

第一,健全政治参与机制。政府要尊重人民群众在选举、听证等各个方面的合法权利;加强政务公开力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积极创造条件,扩宽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加强公民教育,提升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加强社会统计调查,收集社情民意,主动关注舆论;依法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第二,完善信访调解制度。要创新工作理念,将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视为信访和调解工作的核心原则,主动解决问题,充分尊重当事人的合法自主权利;合理界定二者与公检法系统的关系,确认二者的法律效力,促成二者与法律诉讼之间的合理衔接;加强信访和调解的组织队伍建设,足额配备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提升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与素质;改进工作方法,提倡文明接访、公平调解,逐步引入调解听证制度,保证信访和调解过程的公开、公正和透明。

(二)经济领域中的社会安全阀机制

第一,建立劳资协调机制。推动劳资纠纷解决的合法化,通过有效合同来明晰劳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促进劳资纠纷解决的制度化,逐步以集体协商等制度化的和平方式替代零碎化、破坏性的劳资冲突;增进劳资纠纷解决的透明化,在解决劳资纠纷的过程中要自觉接受外部监督。第二,完善现行税收制度。要健全税收法律制度,更加凸显税收的公平价值取向,严厉打击偷税漏税等不法行为;注重发挥税收作为二次收入分配手段的重要作用,利用税收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合理分配,平衡地区之间的财富分配;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根据国家、企业与个人按比例分摊的原则,试征社会保障税。第三,发展商业保险制度。政府要充分重视保险制度在转移社会风险方面的作用,加大对保险行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对保险行业的引导和管理;保险公司应该抓住机遇,适时推出指向社会风险的新险种,大力开拓市场,同时加强行业自律;要增强社会成员的风险意识,鼓励有条件的社会成员积极投保,政府和各类慈善组织要筹措专项资金,为弱势群体投保,持续延伸保险网络。

(三)社会领域中的社会安全阀机制

第一,培育各类社会组织。政府要合理界定社会组织的性质与功能,对其合法性地位予以确认;向社会组织赋权,通过授权、委托或其他方式向社会组织转移部分政府职能,必要时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引导社会组织向养老、医疗、环保等领域发展,弥补政府管理的漏洞。社会组织自身要准确定位,明确职责,突显特色;规范运行机制,提升专业化水平;承担社会责任,坚守非营利性的基本宗旨;不断提高对经济市场化、管理社会化的适应能力,既要争取政府支持,又不能丧失独立性。第二,激活社会流动机制。要努力打破以二元户籍制度为核心的、限制社会流动的一系列体制障碍,促进城乡人口自由流动,缩小地区差距;形成竞争、公平、透明的职业市场,破除就业市场中的歧视性规则;发挥教育对社会流动的促进作用,完善经济落后地区的基础教育条件,降低高等教育收费,提高农村学生各阶段的入学率。第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政府要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在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这一基本方针的同时,要突出保障重点,加强对底层群体、特困地区的社会救助;规范社保基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创新社保基金投资运作模式,实现保值增值;引入社会资本,推进社会保障的社会化运作。

四、结语

社会安全阀机制是风险社会治理的有效工具,如果能够构筑起健全、完善的社会安全阀机制,社会风险必定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与消解,社会运行的安全系数将得到更多保障。但是,我们不能过分夸大社会安全阀机制对于风险社会治理的作用和功能,因为它本身并不是以全面、彻底、直接化解社会冲突为目标指向的,它只能缓和社会冲突,将社会冲突控制在社会结构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所以,社会安全阀机制对社会风险的消解作用是受到很大限制的,我们不能对它抱有过高的期望。社会安全阀机制的功能是有限的,风险社会治理,还需要更多、更大的智慧。

社会安全论文:社会安全网建设研究

【摘要】社会安全网坚持以人为本,在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具有特殊作用。结合历史实际,通过分析辽宁社会安全网的建设现状、已有成绩以及不足之处,提出完善辽宁省社会安全网的几项对策:解决资金短缺难题,完善相关管理体制以保障群众合法利益,充分发挥司法机制对社会安全网的保障作用。

【关键词】社会安全网 建设基金 管理体制 司法机制

社会安全网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社会安全网,是指国家为了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在社会成员年老、失业、生活困难、遭遇灾害、疾病、伤残等情况下,由政府主导依法对其给予物质援助,以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求的制度保障体系。它是一种安全保护措施,保障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安全存在,维持整个社会的稳定。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社会安全网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保障,同时提出发展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的补充。它们有机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安全网络体系。

社会安全网的建立与完善是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治国安邦、社会稳定的根本。建立健全社会安全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同以往相比,国家的“十二五”规划更加注重民生问题,强调“以人为本”和社会公平,要求与百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都是百姓关心的社会保障问题,这些问题也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建立完善的社会安全网是关乎全社会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工程。完善的社会安全网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器”,是社会公平的“调节器”,是扩大内需的“稳定器”。

辽宁社会安全网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辽宁社会安全网建设现状。“十一五”时期是辽宁省社会安全网建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辽宁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大局,坚持民生为本以促进统筹城乡就业、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安全网体系,全面推进社会安全网的各项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部分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辽宁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保障。

辽宁社保基金运行稳定,全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女工生育保险等五项基金累计收入达2872.4亿元,年均增长近30%。“十一五”期间,辽宁省积极落实调整企业养老金政策,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企业养老金水平逐步提高;同时,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将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多层次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初步构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运行机制得到不断创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正式启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构建。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落实,社会保险管理服务社会化和基金监督检查工作取得较大进展,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建设初见成效。城乡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得到有力支持。阶段性扶贫工作任务取得圆满成果。

辽宁社会安全网建设存在的问题。目前,辽宁已基本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不断扩大覆盖范围,逐步增强社会保障能力,有效解决了一大批社会保险热点难点问题,为辽宁省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与此同时,辽宁省的社会安全网建设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辽宁社会安全网的资金严重短缺。在全国范围内,辽宁省是实行计划经济较早的省份,大中型国有企业比较多,企业离退休人员多,国有企业下岗失业问题严重,社会安全网建设工作落后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等都存在较大缺口,主要原因包括历史欠账、逆向选择和欠缴等,这些问题已成为辽宁省社会安全网改革的瓶颈。

其次,社会安全网的保障水平过低,管理体制有待完善。辽宁省绝大部分市没有实现真正的“五险合一”,其中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分别由不同的社会保障经办机构负责,导致“政出多门,标准不一”局面的出现,难以真正实现社会保障管理的社会化。由于管理机构分散,机构重叠,管理成本大幅上升。同时由于管理体制方面的缺漏,导致保障水平过低,大部分集体企业职工、其它非国有企业职工与农村劳动者得不到应有保障,总体保障水平低下。

第三,社会安全网监察力度不够。当前社会保障工作中普遍存在着立法滞后的问题,没有与社会保障制度相配套的地方法律、行政法规、规范性文件。特别在监察力度上没有细化、手段不多、力度不大。而辽宁省在此方面的工作乏善可陈,致使社会安全网无法建立和完善。加强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强监察力度,完善监察手段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除此之外,辽宁社会安全网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实施标准不统一、覆盖面积窄、覆盖率低等一系列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完善辽宁省社会安全网的对策

目前辽宁社会安全网改革的大气候已经形成,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也将社会安全网体系的建立推到了迫在眉睫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个问题需要特别关注。

解决资金短缺的难题。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工人曾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过杰出贡献。但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等原因,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处于下岗、失业的困境。政府应努力保障他们的生活和再就业,积极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要从根本上摆脱社会安全网建设资金不足的困境,国家需要在财政上对辽宁地区实施补偿性的政策支持,将一部分国有资产纳入到社会安全网建设基金中,准许社保基金在资本市场上运作。同时,还可考虑发行社会保障债券等。具体到落实上,当地政府应加快制定具体方案并付诸实践。可利用多样手段,包括:彻底改变过去由企业和国家财政注资的单一投入、现收现付的筹资模式,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加强基金监管,确保基金安全完整,并将其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来完成;实行个人账户资金的市场运营,确保结余基金的保值增值。此外,还应不断拓宽投资渠道,扩大社会安全网保障的范围,充分发挥社会安全网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功能。

完善社会安全网管理体制,保障社会群体合法利益。当前的社会安全网管理系统处于多家分管、标准各异、条块分割的局面,应该积极构建分工管理与集中协作相结合的统一管理体制。由政府建立统一独立的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各项社会保障政策、法规,使其具有一定权威性,同时将分散在各管理部门的各项职能统一调配。建立业务经办层,按照政事分开和执行与监督分设的原则,依法设立不独立于政府部门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业务经办单位,受政府和社会监督,负责基金的收缴、管理和支付的运营。加紧建立社会保障投资部、社会保障基金会等机构,研究解决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营运的手段和途径。建立行政监督机构,保障投保人对社会安全网建设的全面监督。

充分发挥司法机制对社会安全网的保障作用。健全的司法机制为社会安全网的健康运行提供可靠保障。同其他制度一样,社会安全网同样需要健全的司法机制。人民法庭对社会安全网系统内出现的违法、犯罪行为,应依法及时审理、惩处;对拒不缴纳国家法定的社会保险金,拒不履行支付保险金义务,不正当使用保险基金,贪污、挪用、侵占保险基金的行为人,应当依法分别追究其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充分运用司法机制,保证社会安全网相关法律的有效实施,维护其权威性和震慑性。(作者单位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社会安全论文:社会安全阀与维稳新思维

一些基层政府在面对突发性群体事件时往往采取不负责任的粗暴手段,企图靠打压来遏制,岂不知这种治标不治本的维稳方式非但不会化解矛盾,反而更易激化冲突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利益的差别化、贫富差距的拉大、贪腐之风的蔓延等现象必然诱发许多不稳定因素。除自然灾害因素外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的事件和因素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群体性突发事件,主要是由社会矛盾积聚造成的,如瓮安事件、孟连事件、石首事件等;第二类是社会公共事件,主要是行政的不作为导致的,如矿难的发生、食品药品的安全问题等。

在处理各类群体性事件中,涉及到的不仅是当地政府,更多地表现为中央与地方纵向的政府合作或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互动,这就需要一种网状的政府组织通过相互沟通与协作实现共同治理,即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各地方政府和不同职能部门之间通过分权与合作解决社会矛盾问题,以此提升行政效能、创建“服务规制型”政府。换言之府际治理的实质,就是对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利益关系、权力关系、财政关系和公共行政关系中进行协调与合作。

[合作缺失致使信访的安全阀功用降低]

首先,各级政府间合作能力不足与相关法律缺失。如2005年11月13日发生的松花江污染事件,当地政府事隔十天后才向国家环保总局通报,延误了治理灾情的最佳时间。此事件暴露了环保部门上下级之间信息传递的不畅、省内不同部门合作治理的滞障缺失、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失衡等府际协调的问题。

其次,信访工作不到位与政府服务职能弱化。如2008年11月17日甘肃陇南市30多名拆迁户集体到市委上访,由于信访干部未及时接访和处理,导致聚集群众不断增加、进而发生砸坏车辆与打伤武警的激烈冲突。群众上访的受阻,必然产生对政府的信任危机进而实施强制性的利益表达。当前不少地区的信访工作存在着无明确权限、流于形式、互相推诿等问题,这是一种政府服务职能弱化的表现,它造成了上下沟通渠道不畅和信访安全阀功用的降低。

再次,政务公开建设不完备与统合性的信息管理缺乏。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不但可提高各级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还能使公民及时了解相关信息,适时调整维权活动、增进政府与民众的沟通。特别在自然灾害与社会群体性事件中,由于公共危机的突发性、紧急性以及不确定性,及时公布相关信息和政府决策对于稳定人心、化解危机、平息矛盾非常重要。

最后,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与协调治理滞后。当前社会不稳定的主要根源之一在于公共资源和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合理。近年来,由于我国不同社会阶层间收入差距拉大,导致了低收入群体对社会和政府的不满,偶然因素极易引发大规模群体冲突,如这两年发生的孟连事件、石首事件等。当前我国利益流向出现两极态势,富豪阶层增多的同时绝对贫困人口的基数仍很大,超低收入群体有2.7亿之多。随着人们公平诉求意识的不断增强,收入分配不公的感受深深刺激和影响着群体行为。然而,对该问题的协调治理却相对滞后。一方面,各级政府既没有通过调整国有资产配置等手段来打破行业垄断,缩小贫富差距,也没有通过立法来规范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关系,以求府际间公共服务和各地公共资源配置的均等化;另一方面,基层政府在面对突发性群体事件时往往采取不负责任的粗暴手段,企图靠打压来遏制,岂不知这种治标不治本的维稳方式非但不会化解矛盾,反而更易激化冲突。

[未来确立维稳新思维的核心]

应增强制度的吸纳能力,扩大制度化参与,在社会保障与公共预警等方面为合作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要重视合作制度的完善与创新,健全民众利益表达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加强协商机制和民主参与机制,以确保各级政府之间及政府与民众之间联系渠道的畅通。

调整和协调服务职能。今后我国的维稳工作应朝着服务转移和地方政府自行调整机制方向努力。但是,这一政府职能的转变并不意味着政府推卸和放弃维稳的职责,恰恰相反,要协调政府服务职能,首先要建设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其次要继续扩大政务信息的公开范围;第三,在继续推行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通畅信访举报渠道、建立信访举报人法律保障体系的同时,要明确信访五大系统各自的职责范围,避免在公民上访中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

探寻事前化解矛盾的机制。为根治公共资源和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引发的社会危机,今后我国需要建立开放互动、相互信任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健全合作的利益分享与补偿机制,加快财政收入转移支付政策的改革,加大对西部贫困地区的投入,让改革开放成果惠及中低收入阶层。要充分运用府际治理体系、宏观经济职能、社会保障制度、个人税收调节等措施努力缩小地区间、不同阶层间贫富差距,从根源上化解基层民众的不满情绪。

树立新的思维模式。要想真正解决维稳问题,既需要重构新的维稳体系,也需要改变旧有思维定势,树立新的思维模式。这就要求执政者具有较高的道德,业务水准和智慧。未来确立维稳新思维的核心是努力提高公务人员素质,培养公仆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教育和约束每一位公务员为民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杜绝敷衍塞责、滥用职权等不当行政行为。在对待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问题时,要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努力维护社会公平,力争及时、公正、合理地解决,变堵为疏,变被动“维稳”为主动“创稳”,积极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总书记最近关于要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精辟论述。无疑应成为今后我们树立新的维稳思维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