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绘画鉴赏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3 15:10:37

绘画鉴赏论文

绘画鉴赏论文范文1

李素芬 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伴随技术进步,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变革,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引下出现了崭新的学习情境——数字化时代学习的情境。随着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和世界开放教学资源运动(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简称oRE)的推进,基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网络教学资源共享的双重目的,高等院校加速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将网络课堂或混合课堂引入高校教学。同时,伴随混合式课堂理念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创新,各种网络教学支撑平台,作为辅助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物理结构应运而生,并且不断发展。由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的Hstar“云端一体化学习平台”,作为运行网络教学空间、实施网络教学的载体,为全面实现“混合式教学”理念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Hstar“云端一体化学习平台”的特点

云平台是以云计算为核心的先进信息技术,云服务是贯穿教学活动全过程的教学网络平台。华中师范大学Hstar“云端一体化学习平台”第一期主要功能模块包括课程中心、开课、选课、课程建设与学习等四个部分,其中,课程建设与学习包括课程资源、课程通知、课程大纲、在线回答和在线作业等内容。在教学实践中,该平台体现了以下优势:

1.便捷的信息传达机制

云平台具备终端设备一体化和教学应用一体化功能,Hstar“云端一体化学习平台”建立了教师与学生的访问机制。课程中心列出了当前学习平台所有已开设的在线课程,包括课程名称、简介、主讲教师和课程Logo图片等,供教师和学生浏览,方便教师与学生掌握与查看教学信息。

2.突破传统局限,实现双轨学习

云平台作为资源的传输平台,能够上传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实现双轨教学,即视觉(图像)形式与语言(文字)的双重编码,图文并茂地展示课堂教学内容,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3.实现在线互动、讨论

云平台具有提问功能。教师可以在网络预留基于学习活动的资源设计的问题,对学生的在线留言积极回应,使师生在网络上互动答疑;同时,也可以实现学生之间的讨论,教师则负责引导讨论方向,并主动抛出问题,制订奖励政策,鼓励学生之间互相答疑,最终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4.更有效的学习效果评估

云平台中的评估功能除了针对学生期终的课程论文外,还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时间与学习活跃程度,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判断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辅导,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

5.优化、整合、拓展、共享学习资源

Hstar云平台能够支撑各种资源的上传与共享。通过教师对网络资源的精心选择,并将资源整合后上传至网络学习平台,实现了学习资源的优化整合。教师可在拓展资源中共享课堂教学以外的资源,包括文本、音频、视频等学习资源,以及老师自编的教学案例、虚拟实验、动画等资源。

二、《西方现代绘画鉴赏》课程的独特性

《西方现代绘画鉴赏》作为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艺术通识课程,是学校公选课中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它体现了人文教育的特征,担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任务。下文将从四个方面具体分析《西方现代绘画鉴赏》课程的特殊性及在Hstar“云端一体化学习平台”中的建设思路。

(一)教学手段的特殊1生

艺术鉴赏不同于单纯的知识传授,单纯运用文字与语言来传授鉴赏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将听觉、触觉等感官体验结合起来,因此,采用多元教学手段对于艺术鉴赏课程尤为重要。

西方现代绘画艺术所具有的多元化特点,一方面使教学更加复杂,另一方面也利于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表现手段和媒介来展现艺术史内容。与近现代之前的艺术史教学相比,西方现代艺术这一部分的教学可利用的影像和文献更多,保留的艺术家研究资料也更加丰富。自19世纪中叶照相术发明后,众多的艺术家和艺术家团体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资料,搜集利用这些资料并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能够使学生直面真实的历史图像,更加鲜活地展现艺术史的研究成果。艺术巨匠毕加索晚年留下了大量的影视和图像资料;超现实主义绘画代表人物达利,除了生活纪实性的影视和照片外,还留下了许多电影和电视采访资料。

除了这些与艺术史同步的影音资料,当代媒体在解读现代艺术方面也有许多成果。国外的美术馆、博物馆聘请了许多权威艺术史家和与艺术作品相关的当事人,来解读和叙述相关艺术史,并且利用美术馆中收藏的大量的优秀艺术作品进行现场拍摄,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通过影像获得体验和感悟。例如,英国BBC电视台解读现代艺术家的系列纪录片,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芝加哥现代艺术博物馆、法国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等制作的影视作品,详细、生动地展现了最新的现代艺术研究成果。在教学中穿插这些视频资料,展现艺术大师们的音容笑貌,成为西方现代绘画教学的一大特色。

另外,在现代电影艺术和技术的支持下,西方电影利用地理和资料上占有的优势,拍摄了一些比较符合艺术史真实面貌的优秀影片,例如,以艺术家人生为蓝本的传记电影《弗里达》《梵高》《高更》《莫迪里阿尼》等,通过引入入胜的故事隋节和极具感染力的视听体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西方现代绘画艺术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的特殊性

《西方现代绘画鉴赏》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课或美术学科中其他类别的鉴赏课相比,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1.艺术鉴赏课程的感受性

绘画艺术作为平面艺术,其可视性是第一位的。对图示的艺术类通识课的教学,通常是以对作品的鉴赏为手段展开的。艺术家以色彩、明暗、线条为语言,描绘生活,描绘社会和自然中的一切事物,描写自己的心情,形成一幅幅绘画作品。因此,在艺术鉴赏课堂中,要以艺术家创造的形象为通道,走向艺术家的心灵,感受艺术家的情感。

2.现代绘画艺术与当代生活联系的紧密性

许多现代艺术作品都被借鉴到设计艺术中。例如,几何抽象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蒙德里安的绘画形式,简洁的原色和方块,几乎已经渗入现代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建筑、装饰、服装到生活器皿,几乎无处不在;马蒂斯在晚年时创作的剪纸艺术给了现代设计师们无限灵感,荷兰著名画家、米菲兔的设计者迪克·布鲁纳(Dick Bruna)曾坦言,自己受到过马蒂斯作品《蜗牛》的启发;1998年足球世界杯开幕式上,歌唱家卡拉·布吕尼身着的白色礼服上装饰的两只大白鸽,像是从马蒂斯的《波利尼西亚群岛,天空》中飞出来的一般;达利的红唇沙发被现代家具制造者们乐此不疲地演变成各种版本;等等。这么多生动鲜活的素材,使得西方现代绘画鉴赏的教学更加多样和丰富。

3.教学内容更为错综复杂

进入20世纪后,西方现代绘画艺术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现代艺术家们想要通过不断否定传统来建立起新的艺术标准,因此,各种艺术思潮和流派不断涌现又迅速被新的思潮和流派湮灭,而且各个流派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

4.西方现代绘画的抽象性

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绘画艺术基本上都是沿着客观表现自然的路线前行的,但是,20世纪的西方绘画艺术,“自然”已经不是其表现的主题和目标,而是更多地成为艺术家表现其艺术目的的手段和工具。总体来说,20世纪西方绘画的两大方向是表现和抽象,这种现象是由20世纪特定的时代背景所决定的,它展现的是新时期西方的一种抽象或表现的思维方式。在中国,学生了解和熟悉的更多的是具象的艺术,对西方现代绘画艺术仍处于不太理解的状态,甚至一些人对西方现代绘画艺术存在误解和偏见。对于这种状况,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根源上去分析西方现代绘画产生的原因,剖析现代绘画的意义,引导学生运用抽象思维的方式去理解和欣赏抽象绘画作品,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西方现代绘画的本质和意义。

(三)教学目的的特殊性

爱因斯坦说:“陀斯妥耶夫斯基给予我的东西比任何科学家给予我的都要多,比高斯还多。”《西方现代绘画鉴赏》课程作为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艺术选修课之一,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道主义情怀、提高人文精神修养为目的,集知识性、审美性、趣味性为一体,关注入的自身发展,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西方现代绘画艺术对中国现当代艺术影响巨大,从庞薰琹、林风眠、吴冠中的艺术探索开始,至中国当代艺术面貌的形成,无不体现着这种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将西方现代绘画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结合着时代与文化背景,让学生树立起正确对待西方现代艺术的态度,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可不加改造地因袭,要让学生明白,树立文化地域性的屏障最终只能导致自身的封闭自守,这也是西方现代绘画教学的重要目的。

三、云平台下的《西方现代绘画鉴赏》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前的分析

建设课程前,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相关信息,然后,通过分析这些信息,有的放矢地进行课程建设,以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可以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的艺术知识基础、审美能力、已有经验、期待的教学目标等有一定的了解。笔者在选课人数为100人的《西方现代绘画鉴赏》课程调查问卷中,发现80%的学生没有太多的艺术基础知识,只有约8%的学生有较好的艺术史基础,但是学生普遍喜爱绘画艺术。在选择重视知识性与审美性的选题中,有45%的学生选择知识的扩展,65%的学生选择审美的享受(其中包含两项都选的),因此,在设计中应有意识地对艺术史知识进行“做减法”的处理。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云平台的“课程大纲”中,可以设置一定的学习任务,利用任务和问题驱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够以任务为中心开展学习活动,相互协作搜集相关资料,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文献检索、资料搜集的能力,充分实现自主、探究、合作为宗旨的教学理念。同时,在“拓展资源”模块,教师可以上传精心挑选的相关视频和文献资料,为学生提高阅读质量、拓展知识结构提供支持。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每一单元相应的“问答”模块,预留基于课程教学目的的问题,及时对学生做出回复并引导学生之间的讨论方向,以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能力的提高。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贴合课程、引申学生的思考。进行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将活动环节细化,以保证活动的有序开展。比如,将学生分成几个活动小组,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活动进度,积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知识结构的设计

1.生动宏伟的人文知识结构,打破只讲绘画艺术的单一性

基于艺术鉴赏通识课的诸多特点,在教学知识结构的设计中,将课程内容分为若干主题,每个主题下再分为若干个学习单元,各个单元又分别包含一系列的知识点,从而形成明显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并充分体现生动性和丰富性(图1)。以西方现代绘画“第八讲超现实主义·达利”专题课程为例,在该专题的知识框架图(图2)中将专题分为五个学习单元,即“天才达利”“怪才达利”“鬼才达利”“达利与超现实主义”和“小结”。与传统的设计相比,这样的学习单元设计更加生动且易于学生理解。以“天才”“怪才”和“鬼才”这三个形容词展开对达利的形象塑造,这位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现代主义大师的形象便能更加立体地呈现出来,而且不失学术的广度和深度。

仅仅局限于美术学科的知识搭建是不够的,还要建立宏伟的人文知识殿堂。如图2所示,“超现实主义与达利”学习单元中,链接与之相关的弗洛伊德心理学,“摄影与电影作品”知识点中加入一些学生熟知的希区柯克电影,不仅能使学生学习新的知识点,还能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相联系。在教学中广泛运用这种方法,能有效发掘相互联系的知识。例如,在“抽象主义·康定斯基”专题中,链接相关戏剧的欣赏,帮助学生理解艺术的形式与精神;在“后印象主义·高更”专题中,引入小说《月亮与六便士》的赏析(借鉴江西师范大学《现代绘画赏析》课程),等等。

“天才达利”单元向下展开四个知识点,分“童年”“青年”“中年”“老年”,围绕天才的主题,以达利的生平事迹为切入点,讲述画家的人生故事。“怪才达利”单元讲述达利特立独行的行为艺术;“鬼才达利”单元在重点讲述绘画作品的同时,加入“摄影与电影作品”“装饰作品…‘设计作品”这三个知识点。画家不同形式的作品并不是孤立的,达利绘画作品中的形象也会出现在他的其他形式作品中,这些作品共同构成达利的艺术思想。了解画家的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将有利于学生理解画家的绘画作品,从而形成对画家艺术生涯和艺术风格的整体印象。

2.拓展视野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搭建网络状的交叉知识结构

在鉴赏教学中,不能孤立地鉴赏一幅作品。教师在讲述达利的绘画作品时,将其与其他两位重要的西班牙画家戈雅与毕加索的作品进行比较,将戈雅的《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与达利的《西班牙内战的预感》这三幅战争题材的绘画作品并置,串联起一个同类型作品的艺术史网络,使艺术家的个人风格和时代风格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再如,在导论“艺术的革命”一讲中,将横卧的裸女形象按时间顺序串联起来,从乔尔乔内典雅恬静的《沉睡的维纳斯》开始,到提香的《乌尔宾诺的维纳斯》、委拉斯贵支的《镜前的维纳斯》、戈雅的《裸体马哈》、安格尔的《大宫女》、马奈的《奥林匹亚》,再到莫迪里阿尼的《枕臂的裸女》、毕加索的《戴项链的裸女》等,通过这些经典作品的图片,展示了—部生动的西方绘画风格演变史。将徐渭的《墨葡萄图》与梵高《星空》并置在一起,让学生就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相互交流心得体会。在讲述印象派专题时,将印象派人物与后印象派人物之间的交集联系在一起,建立时间和空间上的流派交集。这些教学理念的实践,是建立在高质量课件基础上的,教师可以上传教学课件至云平台中,并与教学录像整合在同一个教学活动单元内,使“视”“听”“析”可以同步实现,优化资源配置。

绘画鉴赏论文范文2

[关键词]美术教育、欣赏、鉴赏

美术鉴赏教育是将学生带入绘画这一特殊的视觉领域的最基本方法之一,使他们在接受古今中外绘画作品的基础上,特别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引发其对视觉艺术语言的领悟能力、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力,进而养成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理想。

在美术教育中,我认为应将绘画鉴赏作为其基本内容,仅仅靠学校每周两节课的课堂教学来训练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无疑是不自量力的。而培养绘画鉴赏能力无疑是美育的主旨,也是学校教育可以实施见效的。

那么,如何培养我们学生的鉴赏能力呢?

最重要的是大量接触艺术作品。教师当然只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去“读画”,进而理解和接受。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式的引导方法,如:这幅作品给你什么感受,你觉得它的色彩有何特点?与其它作品有何不同等等。我们这种赏析非简单观赏,象在展览馆看画展,随意转一转,大体看一 下,有赏心悦目之感即可。我们追求的是鉴赏。以往的美术鉴赏,仅仅停留在欣赏模式,即时代背景、主题内容、艺术特色的评析。实际上重点放在前两项,后一项是总结、尾声。如欣赏《开国大典》这样的革命历史画,往往把重点放在德育性接受上,就是把绘画作品当作一种德育媒介和手段来对受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而对艺术特点只略作评判,甚至忽略不计。对绘画这种视觉艺术来说,这样的模式恰恰本末倒置。

现将在教学中总结的培养绘画鉴赏能力略作论述:

一、根据自己的第一直觉简单的描述感受,分析其形式

在鉴赏的开始,先是抛开含义、价值判断、背景等因素,只让学生指明画面上存在哪些物象,用语言表达直观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对变形较大的作品,指出原型;对抽象作品,可指出画面存在哪些形状、色彩、结构等,使学生注意到应该注意的所有方方面面,这很重要。因为人们在看画时,常看主要形象而忽略其他,或只看自己感兴趣的而忽略其他细节。以法国表现主义画家夏加尔的《散步》为例,开始学生只注意到画面里突出的人物及夸张的动作,房屋,地面较特殊的绿色。经提示后,学生会注意到画面里突出人物的面部表情,画面中只有绿、红、紫三色,红色衬布上的花,酒瓶,酒杯等等。在学生叙述的同时,引导学生进入鉴赏情操:面对作品,它给了你什么直观感受,教师引导、启发、点拨学生尽可能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以实现审美共享。这阶段不可批评学生所讲的见解,以免其怕自己还会错而不再发表见解,应是鼓励学生直率地描述直观感受。

我们此时要解决的不再是作品给你什么感受,而是画家是如何使你产生这样感受的。这就是需要从艺术语言和作品的形式感来分析,来探讨色彩、形状、线条,肌理、人物描绘的特点,分析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图和背景的关系等。这是鉴赏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形式分析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规律,体验和品鉴形式美的意味,可以由浅到深,由点到面。

二、理解作品的意蕴

作品中的意蕴是一切有形事物的无限延伸因素。意蕴解释是绘画鉴赏的最深层次,从外在层面到内在层面的探讨。对超越画面形象即“象外之象”的刨根问底,当然,我们不能只中循迹而求。

由于有一些作品是缺少意蕴的,有一些作品其意蕴在可喻不可喻之间,有时教师很难将超越作品的意蕴揭示出来。加之学生缺乏精神上和生活上的深度体验,要很好地领悟和体会作品意蕴,这就需要教育来长时间循序渐进的渗透。

以蒙克的《呐喊》为例,画面通过强烈的、流动的色彩,天空中耀眼的红色;背景中倾斜的不稳定构图;道路与人物的强烈扭曲夸张,惊恐男子那夸张变形的狰狞面部表情,整个世界孤寂与无助的情绪,真实的表现了作者的绝望、恐惧、疯狂、忧郁的内心世界。蒙克的这幅画到底想说什么?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经历呢?这样教师适当的引导后,再通过对艺术观的介绍,学生就能够理解画家为什么会画出这样的人物动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达方式,进而领会画家的意图。

三、正确判断艺术作品的价值所在

艺术是非常复杂的现象,所以教师可以有自己的倾向性意见,但万不可以一己之见,或极端的、独断的评判来概括和指导学生,而应当采取开放式的、多元化的评判、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学会对作品进行评价。对夏加尔的作品,我们着重于他的独特性、开创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我在评价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时,除了指出它的优点外,还有意指出它的缺陷,如:人物与背景的处理太唐突,剪贴一般,使得边缘线的处理过于生硬;色彩较为单调等。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明白对绘画作品的判断是多元的,没有固定的结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作为教师鼓励学生应尽量发表各种意见,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

我们作为美术教师首先要认清一点就是学校的美术教育并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作为素质教育的绘画艺术鉴赏教育,也并不是培养专业的鉴赏家。我们的目的是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大众对美术文化的理解力,学会欣赏周围生活中的一切视觉形式,进而使审美不单只是“看”,也不只是大脑接受,而是整个身心的接受。

总之,以上谈到的三点概括了美术欣赏教学的几个不同阶段,只有遵循鉴赏的规律,积极引导学生从感知走向理解,才是一节有效果的美术欣赏课。

参考文献

绘画鉴赏论文范文3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美术审美能力有效性

一、对教材的二次思考

教材是我们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我们授课的一个重要工具。但对于高中美术鉴赏课来说,我们就需要重新审视,若是按照传统教学模式照本宣科,美术鉴赏的教学意义很难达成。所以说,我们要根据课程的侧重点不同,灵活把握教材,能够根据当下学生认知特点选取合适内容进行整合,教材无论多么完美,可依旧需要迎合所有学生,到由于地域与文化的区别,我们有必要根据特定情况,对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老师应该具备这一敏锐的观察力,去粗取精,真正实现教学的实效性与匹配性。例如,分类整合模式,我们可以将其细分为绘画类鉴赏、雕塑类鉴赏、工艺类鉴赏、建筑类鉴赏,等等。然后,再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在每个类别中选取最适合学生们接受、最具备代表性的艺术作品。这样的细化,不仅明确了教学目标,同时也能让学生清晰认知所要鉴赏的类型。如我们在教学“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这一课时,就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处理,一说到文艺复兴,就能想到它在整个西方绘画史上占有的重要地位,但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繁多,作品更是数不胜数,且不说文艺复兴分为几个时期,又具体在哪些地区,又有哪些特定风格,对于涉足这一领域尚浅的高中生来说,不知道到底该如何鉴赏,就连许多老师也有无处着力之感。笔者同样有相同的困扰,难点在于,怎么能把文艺复兴的绘画精髓,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掌握,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笔者在课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就好比剪辑师一般,只留下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最终达到有限课时内简化清晰文艺复兴绘画的人文思想与精髓。

二、多媒体技术的融入

传统模式下的美术鉴赏仅限于课本,太过局限单一,我们需要更直观丰富的课堂教学,打造一个全新的鉴赏学习角度,让美术鉴赏更具备实效性。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多个角度来丰富美术鉴赏。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美术学科最大特征莫过于直观性,所以说多媒体更适合美术教学,如通过CIA演示,把一些与时代接近的图片进行播放展示,在加之老师的引导与讲解,拓展学生的眼界,同时也给学生眼前一亮的视觉感受,让学生的鉴赏思维更丰富,具备更宽广的想象空间。

三、美术活动的开展应该具有丰富形式与不同角度

美术鉴赏需要多角度多形式的美术活动来进行丰富,能够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刺激与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创造更多可以实践的平台与参与的机会。如我们不止局限于一些美术作品比赛展览的活动,还应该让美术更贴合实践生活,更接地气。如即兴绘画表演、新观念造型展示、垃圾再利用创意,等等,在活动中可以有纸浆画的创作,不必拘泥于特定的专业绘画设备,利用餐巾纸和乳白胶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从材料至构思到完成创意。这样的形式不仅仅是更具备实效性,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对美术全新的体验感,同时也能让学生动手、动脑,活学活用。

四、让学生对美术产生兴趣

具备学习兴趣,学生自然能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从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说,我们应该在每一次教学中设计好每个环节。如在课前,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先给学生播放一段水影画视频,作为导入,充分吸引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来达到让学生对美术鉴赏产生学习兴趣。其创作除了技法上的重要性外,还具备衔接上的创意,无论是影响还是花纹,都是在不断变化中给人美轮美奂的视觉体验和哲学感悟。对于学生们来说,这就是一次美的视觉盛宴,带着好奇、兴奋以及浓浓的兴趣,忍不住的创作欲望。

绘画鉴赏论文范文4

国画展的展示设计功能主要在画展观众的艺术鉴赏活动中得以应用。艺术鉴赏又称艺术欣赏,指人们在接触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活动,也是人们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在艺术鉴赏过程中,感觉、知觉、表象、思维、情感、联想和想象等心理因素都异常活跃。在艺术鉴赏分类中,可大致将其分为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审美升华共三个部分。国画展的展示设计功能体现主要在上述三个部分中得以体现。其在具体的应用活动中,更具人性化,更能迎合受众的审美需求,可有效将展示信息传递给参观,要求设计者在进行展示设计时,尽可能的抓住受众的心理,并为其为创造一个舒适而实用的观赏环境。

2展品陈设及画作说明在审美直觉阶段中的运用

审美直觉,是指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使人刹那间暂时忘却一切,聚精会神地观赏它,全部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艺术审美直觉是主体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客体的整体性直观而做出的一种对其本质性和内在联系的迅速而直接的当下综合判断[1]。在艺术中,审美直觉既可以作用于创作,也可以作用于欣赏。就艺术创作而言,艺术审美直觉实则是创作主体通过直观客观的感性形式而对其表现性内涵加以直接把握的艺术思维洞察能力。

国画展览中的展品陈设及画作说明等基本信息都是在审美直觉环节中重点要领会的内容。展品陈设在此是指国画作品的位置顺序摆放。国画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它的种类繁多,按其题材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中国画的画幅形式,按表现方法有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技法形式,按表现形式有壁画、屏嶂、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因此,在开展国画展展示设计时,应遵照列别的不同,将其划分成不同类别,一个类别为一套展示,便于观看画展的受众,在走进展厅后能够迅速对国画的题材、表现方法、表现形式等有直观明了的了解。

其次,在画作说明是上,国画作品还要署名画家及作品内容的简介,这也是国画作品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在画作说明的比例分配中,重点介绍画家名称及其身份背景,作品内容的简介内容较少,其一方面为受众鉴赏画作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但也为受众留足了想象的空间。中国画艺术作品,一般会展现出创作者这一时期内,自身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艺术经验等,是创作者的主观意志的体现。受众想要更深一步的了解创造人的国画作品,还要对画家本人及作品创作经历进行深入了解,同时加上受众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审美领悟,才能真正的了解到绘画作品的深刻内涵。因此,在进行国画展展示设计中,作者简介、创作经历、作品解析的画作说明是缺一不可的。基于此,在深入了解了画展基本信息的同时还要尽可能针对画作的内容进行周围环境的营造,只有外在环境与内在环境的同时结合,再能推动观众进入鉴赏活动的审美体验及升华阶段,对绘画作品有着质变性的审美感受[2]。

3展示设计的气氛营造在审美体验及升华阶段的运用

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是指分调动创作主体的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因素的基础之上,使艺术审美活动进行到高潮,激发再创造的想象力和联想力,使鉴赏人的情感丰富起来,达到身临其境的独特感受,使受众受到心灵上的洗涤,将创作者所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作为鉴赏者自身的生命活动,其也是艺术鉴赏的高潮部分,也被称之为最高境界。通过艺术鉴赏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在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中直观自身,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3]。想要达到最高境界,除了所鉴赏作品的所要达到的硬性要求外,还要保证外在展示的最优化,使受众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均达到最佳的精神境界。

其中,展厅中的灯光、音效、布景设施,打造等设计都是重点考察的环节,要保证其余与展览内容的本身具备同一性,每一个板块主题都与展览大纲“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同时,要尽可能多的营造不同的观赏视角,设定不同的浏览路线,丰富受众的视觉感受。通过不同的展示设计语言,为国画主题的展示创造氛围,使画展内容与展示形式达到和谐统一[4]。例如,音乐的使用是来源于审美中的通感现象,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现象。古筝和国画都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古典风格古筝曲目和国画作品都给观众以古典高雅的艺术享受。例如《渔舟唱晚》,这首古筝曲目,是众多曲目中的经典范作,描绘了夕阳映照下渔人载歌而归的场景,再听众脑海中描绘着一幅气度高雅的国画人物山水图。这些紧扣国画展览主题的展示设计给观众以身临其境一般的艺术享受,对于国画艺术作品有着深切的审美体验。从而引起受众的共鸣,达到艺术鉴赏的的心灵相通,提高观众精神上的审美体验。

4信息反馈设计在艺术鉴赏及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所谓产品“信息反馈设计”就是在受众鉴赏国画作品之后,所产生的鉴赏感受,并以文字形式或口头表达的方式加以叙述出来,并被加以收集和整理。而鉴赏评价,则指来源于艺术批评家的言论,具备较高的专业性和借鉴价值。但画展受众的评价专业性较低,但其资源丰富,同时具备更高的真实性,使画家可以接收到不同生活阅历和背景的观众的鉴赏评论。由此可见,画展中的信息反馈设计是展示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画展中的信息反馈设计方式十分丰富,可根据画展的具体情况加以设置。例如在画作展示墙的对面设置留言墙,用宣纸作为背景,让观众用毛笔记录自己对于国画作品的鉴赏评价,不但具备较高的实用性,同时也增加了鉴赏的娱乐性,也更能调动人们参与的扔钱。此外,还可以进行鉴赏评论表格的设计,将创作者对于作品可能给予观众的感受评价加以记录和整理,采集观众的艺术评价,调动观众的参与积极性,让更多的观众参与到鉴赏评论中,从而推动艺术鉴赏与艺术创作更深远的发展。

5结语

中国国画所具有的意境美并不是国画作者对艺术形象的简单刻画,而是在通过利用独特的绘画创作技巧的基础之上实现艺术形象与主题思想的统一。其来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感悟,艺术鉴赏受众对作品的审美感受对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意义重大。国画展展示设计在艺术鉴赏过程中的应用,对提升中国国民艺术素养及修养品格具有极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肖春霞,米梅月.建馆收藏艺术珍品展示国画艺术神韵——国画大师易图境作品收集回顾[J].档案时空,2015(12):22~25.

[2]郭琛薇.国画创作中中国笔墨文化元素的应用[J].美与时代(中),2016(4):46~47.

[3]于倍蕾.展示设计中地域特色形式的研究[D].山東轻工业学院,2012.

绘画鉴赏论文范文5

关键词:国画教学;鉴赏力;审美情趣;培养;策略

在我国的国画教学中往往非常重视提升学生的绘画技法,因为国画是具有民族特色与韵味的,不论是材料、工具还是绘画题材,都非常讲究意境的表达,如山川、河水、花鸟等等,都是需要依靠绘画技巧来创作出灵气动人的作品,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打动人心。但是国画教学不但要重视绘画技能的培养,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鉴赏力与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对国画的热情,倾注更多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技能上得到更好的提升,同时也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一、国画画作审美标准

一幅好的国画会蕴含很多信息在里面,在观赏一幅画作的时候,要欣赏绘画技法,更重的是要透过画作领悟到画家的精神与要表达的意境。优秀的国画画家会非常注重笔墨技法,同时也会重视自身修养的提升,这也是作为一名中国画家的传统美德。一幅国画的优劣是有标准的,首先,从整体的角度欣赏整幅画作,在构图与表现方面是否完善,如果画作中透出了矫揉造作之感,就不会是一幅优秀的作品,同时画作要重点突出。在笔墨风格方面,不但要具备自身的风格特色更应该与古代画家的画作有所区别,能够在笔墨间体现变化,不落俗套,画作中的每一笔都有来历,给人一种千变万化的感觉又耐人寻味。最后,画作中韵味的体现,往往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一幅有韵味的作品能够迅速吸引人的目光驻足欣赏。总之,一幅好的国画画作,不仅仅要有成熟脱俗的绘画技法,更应该能够显露画家的修养品性、精神与韵味,这种内在的东西能够与观赏者产生内心的共鸣。

二、国画教学中鉴赏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一)国画欣赏

在进行国画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国画欣赏培养学生的鉴赏力与审美情趣十分必要。教师在学生欣赏国画作品的同时,为学生讲解其中的表现手法与绘画技巧,并且提示学生关注画作中渗透的精神思想与情趣所在,让学生通过优秀画作理解“以形传神”、“气韵生动”等画理知识。

比如,在带领学生欣赏《鸟石图轴》时,可以为学生介绍作品的相关背景,如,该作品的作者是山人朱耷,在明末清初的画坛颇负盛名,当时山河破碎,朱耷独自居住,过着隐居的生活,也是因此,他的作品中蕴含着超凡脱俗的精神,同时也可以体现出他孤傲的性格特征,遗世独立。学生通过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画家的性格特征,了解画作中蕴含的精神与意境。教师还应该通过这样的画作给学生介绍其艺术特征与绘画技巧,这幅《鸟石图轴》墨小多,但是非常灵动,境界感十足,从构图角度来说运用的是虚实相生的手法,以少胜多、空而不空。造型方面追求一种“不似之似”的艺术特色。让学生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能够与画作内容产生共鸣,与其作者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具有感染力的、气氛良好的课堂也是非常重要的。绘画这种艺术与其他艺术之间的联系也是非常密切的,如绘画与音乐之间有着文化精神的契合,绘画作品中的线韵和意境都具有音乐感。比如在欣赏《柳下眠琴图》与唐伯虎的《抱琴归去图》时,因为这两幅画作都涉及到了中国的琴乐文化,了解我国的琴乐文化体会琴乐精神是非常有益的,不但更加易于学生理解画作的内涵,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绘画技法练习

中国的书法与国画都非常重视运用线条表现功能,同时在执笔方法、笔法与墨法方面都是非常讲究的,学生通过理解这些技法创造出来的绘画效果,在自身画作中充分利用表现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同时也能够表达出一种天人合一、行云流水的美好境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勤于练习绘画技法,在练习过程中理解书法入画、书画气韵相生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列举出诗书、印画之间的关系,将这几者融合在绘画当中,同时亲自示范笔墨技法,并且对经典的国画作品进行讲解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了解和学习其中的绘画技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会更加乐于进行绘画技法的练习,找到学习国画的兴趣。

此外,应该通过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比如组织学生观看画展,不但了解国画,还可以了解一些油画等其他画作,让学生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或者是聘请一些专业的画家定期、不定期的对学生进行授课,给学生带去不同的想法与画作技巧,坚定学生学习国画的信念,进而加强对国画的研究,其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也会随之增加。

(三)观察生活

国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鉴赏力和审美情趣不能够脱离生活实际,学生想要学好国画也要从善于观察生活开始。著名画家齐白石,曾经为了将虾画的活灵活现对其进行了非常仔细地观察,包括虾的节数、形状,游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姿态等等,而且每天都坚持观察,之后潜心研究笔墨表现技法,最终利用生宣纸渗化、水渍叠印表现虾的透明感,再用粗细线条的完美结合表现虾的姿态。再比如,很多人都知道徐悲鸿画马是非常出名的,他在生活中对马也进行了非常深入的观察,而且还特意学习过马的解剖,对马的骨骼、肌肉等都是很熟悉的,当然,徐悲鸿借也会借助画马来表现自身的情感,甚至是可以体现出其忧心国家命运之情。

所以,学生在学习国画的同时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生活中也可以获得很多有价值的素材,同时也可以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增加对国画的学习热情。

(四)鼓励学生参与实践

学生在国画课堂上学到的绘画技法需要通过实践进行融汇贯通,理论与实践相互补充,这样一来才能够给学生形成较为深刻的印象,记忆也就会比较牢固。同时通过参与实践可以让学生感悟到国画的魅力从而对国画产生更大的兴趣,在国画课堂上就会表现出更大的热情,当学生更加深入地投入到国画学习的课堂中,接受知识的过程就变得非常有趣,更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结束语:

总之,国画教学中鉴赏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与国画绘画技巧的传授相比,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但是无论是绘画技巧还是鉴赏力、审美情趣的培养都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合理引导与讲解,同时更需要学生结合实践,通过不断的实践将理论融入进去,并且在实践中感悟国画情感的表达与精神、个性的渗透,创作出个性且充满灵气的作品,为弘扬国画精神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旭.浅谈国画教学中的民族元素提炼及释放[J].卷宗,2014,(4):538-538,539.

[2]潘芳.试论高校国画教学中实验水墨的重要性[J].美术教育研究,2015,(14):160-160.

[3]孙晓瑞.中国国画教学的方式与特点[J].艺术科技,2014,27(3):376.

[4]赵爱军.浅谈国画教学中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策略[J].金田,2015,(6):226-226.

[5]张月铭.探析高校国画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神州(下旬刊),2014,(3):137-137.

绘画鉴赏论文范文6

角度;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24―0115―01

一、从绘画作品造型语言的角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绘画造型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明暗、构图等基本造型元素。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作品是怎样通过造型语言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或者是怎样围绕作品的主题进行组织的,让学生学会欣赏作品。如,吴冠中的《春如线》中往返游动的线描写的既是春光的流转,又表达了作者奔放的情态。画家自己说过“线,形象地表达了情之缠绵。”又如,梵高的《星空》主色调蓝色代表苦闷、阴沉的感觉,很粗的笔触代表忧愁,画中的柏树犹如黑色的火舌一般,直上云霄,令人有不安之感。作品通过强烈色彩的视觉对比体现画家躁动不安的情感。再如,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引导人民》整幅画气势磅礴,色彩与明暗对比强烈。他用暗色作为主调,采用了顶天立地的构图形式:倒在地上的尸体、战斗的勇士以及高举法兰西旗帜的女子,构成了一个稳定又蕴藏动势的三角形,象征自由、平等、博爱的三色旗位于等腰三角形的顶点,自由女神和人群的头部处在横竖黄金分割线的位置上,场面宏伟,构图组织井然有序。表达了作者坚信革命一定会胜利,自由终将会到来的强烈情感。

二、从绘画作品的风格角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风格指艺术家在创造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个性和艺术特色。如人们经常说的“画如其人”、“见字如面”。凡有成就的艺术家都有其鲜明的艺术风格。“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就是画家创造出的富有个性的表现人物的衣褶手法。五代画家马远、夏圭被人称为“马一角”、“夏半边”,就是因为他们与众不同的构图和题材。

风格还包含了画家创作的追求,因而在题材上也有一些倾向性,如,梵高迷恋于法国南部阿尔勒的阳光、麦田的描绘等。宋代的“徐熙野逸”、“黄筌富贵”都是对画家风格的高度概括。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形式和风格,让学生从中看出美术创作与时代、民族的关系,引发学生对社会、文化、地域关系的思考。

三、从绘画作品历史背景的角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这一角度主要是借助绘画作品来介绍某一历史背景或历史事件。因此,教师可以从这一角度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无论是人物、房屋、街道、桥梁、船舶、店铺,还是牌匾、轿子、车马、酒楼、城门、骆驼……都画出了北宋都城东京汴梁的繁华景象,成为今天许多历史学家、导演、建筑及桥梁研究者等参考的资料,它是北宋历史的缩影。又如,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以富有民族特色和大国气派的构图和色彩,成功地再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伟大庄严时刻的宏伟场景。再如,陈逸飞的《占领总统府》表现了中国人民占领南京总统府,升上红旗的场面,标志着蒋家王朝的覆灭,新中国的开始。作品场面壮观,气势恢宏。画家用现实主义创作的方法使这一历史题材的创作非常具有纪念意义。

四、从绘画作品在美术史地位的角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师给学生介绍美术作品时,可着眼于作品在某一画派的地位、在美术史上的贡献,通过这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如,莫奈的《日出・印象》真实地描绘了法国海港城市日出时的光与色给予画家的视觉印象。由于他突破了传统画法的束缚,有批评家就借用画名嘲讽以莫奈为代表的一批要求革新创造的青年画家为“印象主义”。这一画派以此而得名,开创了新风,在美术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地位。又如,南宋画家梁楷的《泼墨仙人图》,此画以高度集中概括的简练手法,寥寥数笔,如墨泼纸,描绘出一个醉醺醺的神仙形象。他以“减笔”画法传神地表现出对象的神态、情状,开创了写意泼墨人物画的先河,在中国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五、从文化背景的角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绘画鉴赏论文范文7

1.我国关于美术欣赏的研究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关于美术欣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986年,陈望衡、张涵在其著作《艺术美》中提出,艺术欣赏实质上艺术美的欣赏,是一种美感活动,艺术欣赏的特点主要是娱乐性、主客观辩证统一性、与创造过程的紧密联系性等。1995年,尹少淳在其著作《美术及教育》中指出,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1998年,张道一在其主编的《美术鉴赏》中提出,美术鉴赏对于鉴赏者来说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与艺术的创造一样,同是知(认识)、情(情感)、意(意志)等过程的系统组合。21世纪伊始,关于此方面的研究近一步深入。2000年,王大根在《美术教学论》中提到,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它是从视觉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开始,通过知觉与联觉、统觉而变成情感和意识的过程。2001年,王向峰其著作《美的艺术显形》中指出,艺术欣赏的主要特征有:艺术品相对与欣赏者的外在性、艺术欣赏的过程性、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的创造性。2002年,陈新汉在其著作《审美认识机制论》中提出,艺术欣赏是纯粹化、集中化的审美活动,是客观化审美活动的主观化,它作为对艺术作品的具体把握,是欣赏者接触艺术作品而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通过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去间接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

总之,美术的欣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

2.写意

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我国传统绘画(区别于“西洋画”)。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 “笔墨”。

写意画即是用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写意画多画在生宣上,纵笔挥洒,墨彩飞扬,较工笔画更能体现所描绘景物的神韵,也更能直接地抒发作者的感情。

写意一词在元代的绘画典籍中已经出现,一则见于夏文彦《图绘宝鉴》,其中说北宋僧仲仁画梅“以墨晕作梅,如花影然,别成一家,所谓写意者也”。另一则见于汤逅《画鉴》,他说:“画梅谓之写梅,画竹谓之写竹,画兰谓之写兰,何哉?盖花之至清,画者当以写意之,不在形似耳。”前者意在“舍形而悦影”,强调的是略形而重意。后者主张创作的关键在于意的彰显,不应该把形似看作根本目的。在更早的画论里,虽然没有使用写意一词,但南朝宗炳的“畅神”说,唐朝张彦远的“怡悦情性”论,宋代欧阳修、苏轼的“古画画意不画形”、“笔简而意足”、“意气所到”的主张,都说明写意精神出现在前,写意画法出现于后,因此不但概括随意的画法可以表现写意精神,工细的画法同样也能表现写意精神。

3.主体精神

不能说中国艺术精神就是写意精神一端,“写意精神”强调了主体精神世界的表现,通过“寓意于物”、“寄乐于画”,实现个体的“畅神”。但中国的艺术精神,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载道”精神,“载道”精神注意群体意识的表达,看重表现天人和谐的秩序和人际和谐的秩序,在中国画里一直存在。

另一个是“畅神”精神,也可以叫“写意精神”,比较注重个体意识的自由,个人精神对物欲的超越,这两者的互动和互补推动了中国画艺术的不断前进和发展。但“写意”与“载道”并非互不相关的,个体的“意”直接联系着精神品格和道德理念,所以古人说:“人品不高,用墨无法”。“载道”可以起精神导向的作用,不过也要通过个体才能实现,一张好的画不仅可以让人愉快,而且可以使人得到更高层的启示,因而在中国“载道”精神和“写意”精神,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表现出“寓教于乐”的特点。于是,在人们的认识中,这个“写意”精神就变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一个非常主要的且一直被关注被重视的方面。

4.传神

对写意传统的理解,无外“写”和“意”两个要点。“写”是指书写性,作画时应书法用笔,“意”是指作者主观内心的思想感情,可能是一种审美感情、一种精神品格,也包括艺术家的个性。“传神”的“神”是指客观对象的精神风貌,最早是讲人物传神,为人物传神写照,后来有人用到山水花鸟里面。因此,写意画在山水画、花鸟画中得到发展。在中国画“天人合一”写意性艺术观念的指导下,中国画家“望秋云,神飞扬;临秋风,恩浩荡”(南北朝王微《叙画》)的艺术情怀,使其对自然山水的表现变为人化了的自然,这不仅仅是“天”与“人”的高度融合,而且是画家内心世界自由扩展与情感的抒发。

写意画在长期发展中,造成了主客观结合的独特方式。画家是用“写意”主导“传神”的。所谓“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造型观,要点是不走极端,既抽象又具象。

画家虽然要以客观世界为依据,但不是被动地模拟对象,画中的客观对象已经经过了画家心灵的陶冶,注入了自己的感受,诸如抽取、疏离、夸张、比喻等因素,而且不同的人,感受也会有所不同。如果画得光有民族性、时代性,没有个性,没有个人风格,那也是不成功的。齐白石所总结的中国画的造型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包括剪裁,包括变形,还包括幻化。所以对写意精神的理解,有写,有意,二者可以并行不悖。作为写意画家更应该考虑:怎样在重视写意精神的前提下,把写意画法与工笔画法结合起来,把“写意”与“传神”结合起来,把“畅神”与“裁道”结合起来,怎样把写实因素,写意因素和传统的装饰因素加以解析重新整合起来。

5.意境

中国画的写意理论,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在古代画论中,最早的“意”是讲“立意”, “意境”的意,是讲画家在创作作品以前要有一个意念,要有一个意想,要有一个意图,要有一个创意。这个意图,这个创意当然是跟创作者的艺术思维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不是“主题先行”。看一张画首先是感受画家的“意”,画家的精神。所以一张好画不仅要笔精墨妙,还必须神满意足。笔精墨妙离不开在自由书写中形成笔墨相对独立的美,从而又要把意境、意趣书写出来。

绘画鉴赏论文范文8

关键词:高中美术 鉴赏 多媒体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3-0125-01

美术鉴赏课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基于“欣赏、评述”又高于“欣赏、评述”的美术审美活动。如果我们能够将美术鉴赏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有效结合起来,则既可优化美术鉴赏教学课堂,又可以激发广大高中学生喜爱美术鉴赏课程的浓厚兴趣。

一、创设动感场景,增加画面立体感

美术鉴赏课有很强的直观性,使用多媒体电教设施辅助教学,可以通过投影仪将作品的各个部位立体性地、特写镜头似的清晰地展示在同学们眼前,让学生在多媒体屏幕中反复地、多视角的、多维度的、多层面的欣赏艺术作品。

引导同学们学习鉴赏瓷器时,如果仅仅凭借教材中的几张图片是难以调动学生鉴赏历史文物的积极性和浓厚兴趣的。假如我们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播放一些不同角度和层面的瓷器的高清图片,并且把图片中印有精美的图案的局部进行放大处理,学生不仅会一目了然,而且会为我国古代先人制作的精美的艺术珍品感到自豪,其鉴赏和赞叹之情也就会油然而生。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对多媒体电教设施播放的陶器图像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以期同学们更完整地了解和鉴赏。当然,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还可以展示更多同时期、同类型的作品,并在展示过程中配以周杰伦的歌曲《青花瓷》等作为背景音乐供同学们视听。如此,同学们不仅会对之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还会产生妙不可言的审美体验。

二、创造虚拟时空,激发身临其境之感

如果我们在备课的时候,预先利用多媒体电教技术将与课堂教学、鉴赏内容相关的各类视频进行剪辑,插入一些模拟古代生活背景的场景,制作成PPT课件,就可以起到吸引同学们眼球、激发同学们观赏兴趣的作用。

比如,我引导同学们学习鉴赏《古代人物画》时,课前,我利用多媒体电教设施从网络下载的各个朝代诸如屈原、曹操、刘备、孙权、唐太宗、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古典人物图片,并将上述图片原型进行3D技术处理之后,再在图片的下方配上这些古代人物的重大活动记事或者他们所创作的诗词文赋和诸如《月儿高》、《广陵散》等古典音乐作为背景音乐等,做成PPT课件。上课伊始,就播放给同学们视听。同学们欣赏之后纷纷说“这些历史伟人,好像就在我们的身边,他们是那样的可亲可敬可感。”又如引导同学们学习鉴赏《古代山水画》时,课前,我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古代山水画中景观的原型照片进行3D动画制作,再插入古曲《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后,再添加了一部分古代的人文景观和生活活动场景。课堂上,我采用多媒体电教设备播放这个3D动画课件时,同学们情绪高涨,都说有一种仿佛穿越时空、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灵活性强,便于引导学生鉴赏

古今中外诸如米开朗基罗的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创世纪》等,其横幅尺寸很大,有的几米有的甚至十几米或者几十米,作品中有无数精彩的局部细节,如果只看书本上的图片会极难体会这些艺术大作的精妙之处。以意大利艺术家米开朗基罗的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创世纪》为例,画中人物多达 300 多人,它分布在画中教堂整个长方形大厅的屋顶。教堂整个屋顶长 36.54 米,宽 13.14 米,平面达 480 平方米。由此可见,这幅画在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礼拜堂天花板上的壁画,作品场面之宏大,人物刻画之震撼人心。引导学生鉴赏这样一幅无论是人物形态还是绘画技法都注入了米开朗基罗艺术大师很多心血的画作,我们唯有细细品读,才能更好地体会其精华和精髓之所在。鉴赏时,我们唯有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将这幅画面的每个局部放大,引导学生认真欣赏每一个局部,画作的精美之处才可以在同学们的视线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当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电教设施将整幅画按一定比例缩小后引导同学们整体感知这幅画的恢宏气势。同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电教设施展示米开朗的其他作品供同学们观赏或者与之进行比较鉴赏,全面感知米开朗基罗艺术大师在不同时期的绘画风格和不同技法。如果同学们想获得这幅画的素描稿,则可以利用多媒体电教技术中的PS程序将作品进行去色处理。实践证明,上述教学理念与教学操作过程等,在传统教学条件下是无法做到的,而采用多媒体电教设施则是举手之劳。

四、当场演示,便于直观教学

美术欣赏与美术教学是一对永不分离的孪生姐妹。可以这样说,没有美术教学就不会有美术欣赏。所以,要引导学生达到美术欣赏的唯美境界,就必须先交给学生美术创作的基本方法,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比如,在绘画知识理论中,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是比较难理解的美术知识,并且中西画家绘画时对空间的不同理解也体现在对散点、焦点透视的不同理解上。通俗地说,焦点透视,其原理与相机照像类似,焦距对准的地方清晰,焦距之外的图像不清晰,以此显示图像的层次。中国历史上的名作顾闳中绘制的《《韩熙载夜宴图》这幅画卷,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五个场景。这就是中国画中传统的也是独具特色的构图形式――散点透视。为了让同学们加深对上述中国散点透视和西方焦点透视绘画技巧的理解,我们可以选择意大利著名画家拉斐尔的《雅典学院》等利用多媒体电教设施播放的方式引导同学们对之进行比较鉴赏。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电教技术中的PS技术手段把《雅典学院》作出透视的辅助线,然后将之与《清明上河图》进行对比播放,无需过多的解释,学生就能深刻理解上述两种透视原理的区别。

综上所述,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多媒体电教技术拥有突破时空限制、集声形光色动静为一体、以其快捷高效收集保存资料和直观教学等优势,为整个教育领域的改革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高中美术鉴赏课时,我们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辅电教设施的优势,突破传统教学的诸多难点,构建美丽、和谐、精彩纷呈的艺术欣赏课堂。

参考文献

[1]周艳慧.多媒体环境下高中美术鉴赏两种教学模式应用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03期.

绘画鉴赏论文范文9

关键词:经营位置;六法;中国画鉴赏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027-01

一、关于六法之经营位置

我们都知道“六法”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和“传移模写”。而现在主要讨论的就是“经营位置”的问题。

“经营位置”或“经营,位置是也”。经营原意为营造、建筑、位置或指物象的地位或指安排配置的动作,因断句不同而使“位置”或为名词,或为动词,总之指构图和构思。“经营”二字含义十分丰富,它包括思考、分析、研究、推敲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位置”也不仅是画面上物象安置的处所,还包括整个画面的结构、格局等。下面从“位置”,也就是构图图式来谈谈中国画的鉴赏。

二、从构图图式到中国画的鉴赏

“经营位置”一般被认为主要是研究形式美的问题。但如果为构图而构图,就会脱离所要表现的内容。所以中国画家总是会先注意到绘画中所表现的内容。

从形式看传统中国画构图,可概括为以下图式结构:横线型、竖线型、斜线型、S型、三角型、团块型、对称型、平行型、垂直型。横线给人的感觉很直观、平静。竖线给人以挺拔的感觉。斜线让人感觉不稳定,譬如,最典型的就是南宋画史上的“马一角,夏半边”。

具有生动构图之称的S型图式结构常见于中国绘画。关于中国人物画中人物排列的处理,如《虢国夫人游春图》马队的排列。

三角形是一种很稳定的形体。三角型图式结构常见于中国绘画中,例如《竹树驯雀图》。

方形给人一种方正稳重之感,圆形则圆润、生动、活泼。在中国画中方正的图式,例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山人的画作中,譬如那些翻白眼的鸟和鱼也常采用这样的图式。

垂直型图式给人以强烈的对比,如任伯年《一路荣华》。画下方横出的芦叶和白鹭呈平行结构,芦叶撇向画外的坚决的趋势加强了白鹭的动势,芙蓉充实了画的内容和厚度,并且参与了直横构成,使得这一画的下部更为稳定坚实。又如查士标的《江天帆影图》,画面看起来非常的干净利落。

还有一方面就是“留白”,它是中国绘画“经营位置”中重要的一部分。例如陈洪绶的《黄流巨津》、黄筌的《写生珍禽图》,这种强烈“留白”的形式感全部源于对中国画中“意境”的追求,而这种留白的意境在现在看来也是很有意义,很有格调的一种无以言表的高雅。这种将“意境”置于第一的终极追求,使得鉴赏中国画犹如中国画及中国画家一样――深厚、含蓄而有力。

也正是在这种对“意境”高度追求的掩盖下,中国画的构图及其形式要素被处理得更为绝妙,欣赏从图式分析中国绘画。

中国画家对构图的探究始终是在对立与统一的矛盾中去实现画面的平衡,这是中国文化的阴阳辩证观念所导致的,在平衡中寻求最具审美的对比关系。中国画家追求雕琢不露痕迹的含蓄境界,如此便在有意无意之间,将构图所涉及的那些形式要素湮没在不同的意境里,这也是中国人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吧。

三、对现代中国画的鉴赏

现代中国画的鉴赏取决于现代中国画构图的一些元素。现代中国画构图将西方绘画构图中常见的满构图、方构图及平面构成的因素吸收进来,表现生活中瞬时性的场景或物象特写,构图上直白的表达取代了传统的“起承转合”。中国画的现代进程同整个中国社会的现代进程大体是相随的。在我国浩浩荡荡奔向市场经济引导下的快节奏生活的过程中,面对西方涌来的各种绘画思潮,中国画经历了从吸收、反省到全盘否定,再到重新认识的艰难行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画更多选择的是对形式的自觉。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对中国画的影响,首先反映在构图上。中国画家抛却从章法而来的“起承转合”式的构图法传统,追求直观简洁的表达方式;抛却文人画影响下水与墨的黑白世界,尝试寻求一种由色彩来表情达意的切入点――直接简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