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企业依法行政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3 15:10:45

企业依法行政论文

企业依法行政论文范文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6月16日印发了《关于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和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和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制度作出了具体安排。《意见》规定,2017年底前,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党政机关普遍设立法律顾问、公职律师,乡镇党委和政府根据需要设立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国有企业深入推进法律顾问、公司律师制度,事业单位探索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到2020年全面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和法律服务需求相适应的中国特色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制度体系。按照中央的部署和时限要求,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和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制度工作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一、推行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依法办事,防止权力滥用

《意见》是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6月13日印发的《关于深化律师制度改革的意见》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在有关文件中又一次对深化律师制度改革,对法律顾问制度和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制度所作出的重要部署和全面部署。力度之大、层级之高前所未有。

“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任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推行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制度也提出了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普遍设立公职律师,企业可设立公司律师,参与决策论证,提供法律意见,促进依法办事,防范法律风险。”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顾问制度和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制度是形成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积极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和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制度,有利于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更好地把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效能,提高制度执行的能力和水平。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能力水平;对于实现建成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和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制度有利于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水平;有利于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也更有利于监督和制约权力、防止权力滥用,预防和杜绝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二、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将承担哪些职责

《意见》规定了党政机关法律顾问“为重大决策、重大行政行为提供法律意见;参与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党内法规草案和规范性文件送审稿的起草、论证;参与合作项目的洽谈,协助起草、修改重要的法律文书或者以党政机关为一方当事人的重大合同;为处置涉法涉诉案件、案件和重大突发事件等提供法律服务;参与处理行政复议、诉讼、仲裁等法律事务;所在党政机关规定的其他职责。”等六项职责。规定了国有企业法律顾问“参与企业章程、董事会运行规则的制定;对企业重要经营决策、规章制度、合同进行法律审核;为企业改制重组、并购上市、产权转让、破产重整、和解及清算等重大事项提出法律意见;组织开展合规管理、风险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外聘律师管理、法治宣传教育培训、法律咨询;组织处理诉讼、仲裁案件;所在企业规定的其他职责。”等六项职责。

同时,《意见》规定:各级党政机关设立的公职律师是取得公职律师证书的党政机关公职人员。公职律师履行党政机关法律顾问承担的职责,可以受所在单位委托,代表所在单位从事律师法律服务。国有企业根据需要设立的公司律师是与企业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取得公司律师证书的员工。公司律师履行国有企业法律顾问承担的职责,可以受所在单位委托,代表所在单位从事律师法律服务。

从以上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公司律师承担的职责我们可以看出: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公司律师,既是法律“服务者”,又是决策“把关人”。社会律师无论是担任政府法律顾问还是国有企业法律顾问,以及各级党政机关的公职律师,国有企业的公司律师,都应切实服务依法行政、依法履职,切实服务公共利益、切实服务公平正义,在担任法律“服务者”的同时担当“把关人”, 既为政府和国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保驾护航”,也为政府和国有企业依法科学决策“建言献策”。

三、如何保障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发挥作用

《意见》指出,党政机关要按照要求充分发挥法律顾、公职律师的作用:“讨论、决定重大事项之前,应当听取法律顾问、公职律师的法律意见;起草、论证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党内法规草案和规范性文件送审稿,应当请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参加,或者听取其法律意见;依照有关规定应当听取法律顾问、公职律师的法律意见而未听取的事项,或者法律顾问、公职律师认为不合法不合规的事项,不得提交讨论、作出决定。”同时要求:“对应当听取法律顾问、公职律师的法律意见而未听取,应当请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参加而未落实,应当采纳法律顾问、公职律师的法律意见而未采纳,造成重大损失或者严重不良影响的,依法依规追究党政机关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其他领导人员和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企业依法行政论文范文2

一、工作目标

通过努力,使公司干部职工进一步认识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自觉地把廉政文化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和企业文化建设之中;使广大企业经营者、管理层和党员拒腐防变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反腐倡廉的企业环境和舆论氛围得到改善;使企业经营者树立起诚信经营、守法经营、廉政经营的理念,建立以廉政理论为统领、廉政文化为载体、廉政制度为基础的企业廉政文化体系。

二、内容和形式:

公司以党组织为核心,以群团组织为依托;按照“通过宣传舆论的正面导向和警示教育相结合;有关部门与各企业上下联动相结合;典型引路和兼顾面上推开相结合;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的“四个结合”进行活动。利用电子屏幕、公司内部局域网、等阵地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有条件时还可通过举办文艺演出、演讲赛、书法绘画展,建立固定廉政文化长廊等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廉政文化,使广大职工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在潜移默化感受廉政文化,培养讲法纪、讲道德、守诚信的文化氛围和健康向上的精神境界。重点建好“七个一”:

1、建立和完善一套保障企业党员廉政自律规章制度;

2、每季度开展一次廉政电化教育;

3、每半年开展一次廉政宣传教育课;

4、建立一本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台帐;

5、建立一支企业廉政文化宣传员和党风廉政监督员队伍;

6、建立和完善企业工作规范运转的廉政管理制度和探索企业管理中容易出现弊错的对策;

7、设立一批廉政警示牌。

三、步骤与职责分工

1、前期准备阶段(6-8月)

﹙1﹚建立廉政文化进企业工作小组。

﹙2﹚召开廉政文化进企业活动筹备会议,讨论活动内容、工作方法、步骤和目标,酝酿提出关于我公司廉政文化进企业活动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案,同时统一思想,建立机构,健全网络,落实部门,落实人员,落实责任,明确分工,细化方案开展工作。

2、宣传发动阶段(9、10月)

(1)召开一个动员会。深入发动,统一思想,明确要求,充分认识廉政文化进企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发放一批宣传资料。将廉政文化的有关资料、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宣传品发给各部门。

(3)发出一份倡议书。向全公司有关部门发出倡议,倡导企业领导“诚信经营、守法经营、廉政经营”,营造舆论氛围。

3、工作推进阶段(11月-12月)

(1)举办一次大讨论。利用企业内部的宣传媒体、网页等组织开展“诚信廉政、依法经营”大讨论,增强员工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意识。

(2)开展一次活动,推进企业廉政文化建设。

3、总结提高阶段(*年1月)

(1)认真总结公司廉政文化建设经验,促进企业的廉政建设落到实处,把反腐倡廉方面的规章制度纳入企业的规章制度。

(2)总结面上工作,建立长效机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保障措施,召开总结会议,为下一步开展工作打好基础。

四、成立市廉政文化进企业工作小组:

组长:

企业依法行政论文范文3

论文关键词:经济体制,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尤其是地方政府的财力有了显著的增长,近地方政府已经成为目前经济运行中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但是,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还在进一步改革的过程中,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等还不健全,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尚欠合理,这都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使地方政府成为各种利益关系冲突和矛盾的焦点。这就迫切要求地方政府加快实现职能的转变。

一、地方政府职能转变面临的困境

(一)地方政府越位严重

现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部门利益的驱动,地方政府往往以“全能者”的身份出现在市场经济中毕业论文题目,超越自身权限,涉足市场、企业和社会组织的自主权力范围,管了许多不该管,而且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比如,在渐进的机构改革中,地方政府重点进行了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探索了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途径,撤销了一些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与竞争力。但是,由于国有资产监管机制尚未完善,政府仍然承担着国有资产管理者的重要角色,这就决定了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一定程度的直接控制,地方政府经济调节这只“看得见的手”在取得一定效果以后,在某些地区、某些领域至今仍然伸得过长。表现在不该由政府管的事情政府插手,如地方政府和企业一起争上市,争竞争性投资项目,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与人事管理。地方政府直接介入企业管理,与市场经济所需要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主体资格要求相违背,直接损害了企业利益。

(二)市场监管职能实施不合理

地方政府的职能在于制定公平竞争的游戏规则,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从地方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分析,一些地方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还很弱。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如何实现对本地区的市场经济秩序的监督和管理,对垄断行业如何限制,对市场环境如何构建,对产权如何界定和保护等等一系列问题都不是十分的明晰,因而常常造成地方政府市场监管职能实施不当。具体表现有:地方保护、政策歧视、监管不力、权力滥用等。这些都影响了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三)社会管理职能定位模糊

从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来分析,由于人们是在政治统治职能的层面上来展开对社会管理职能的认识的,因此常常将社会管理职能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混同起来毕业论文题目,忽略了社会管理中的公事事业管理这一重要内容论文范文。一些地方政府社会管理的方式还处于短期性、被动性的“拾遗补漏”阶段。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中的危机管理意识和能力都比较薄弱,许多地方政府还未建立起来以政府为主导的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地方政府和社会对公共危机的控制能力还较低.例如政府职能界定不清,定位不准、社会管理组织不发达,体制不顺、管理机制不畅,手段落后等。另外,生产、交通、卫生和食品等公共安全越来越成为广大社会成员的基本公共需求,需要逐步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四)服务职能不强

从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来分析,一些地方政府对本地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远远不能满足公共需求。这一点在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和层级较低的地方政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基层社会基础薄弱,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长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村的文化教育、合作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长期以来得不到重视,影响了农村的发展。

二、经济体制转轨条件下我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对策

(一)转变地方政府执政观念

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首先转变地方政府的执政理念。执政理念的转变,能够增强地方政府转变职能的内在动力。在中国这样有着集权政治、计划经济、一元文化等传统文化思想深刻影响的国度,官本位、政府本位、权力本位的传统管制型政府执政理念根深蒂固,而公民本位、社会本位、权利本位的服务型政府执政理念刚刚形成,明显处于弱势。所以转变执政理念,成为转变地方政府职能的首要问题。因此,地方政府必须树立起以下五种执政理念:一是“以民为本”的服务理念。地方政府是为公民及其他社会主体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必须树立“以民为本,顾客至上”的执政理念。二是有限行政理念。政府不是全能的,政府的能力、权力都是有限的,地方政府在管理中也会出现失灵现象。必须转变政府神圣化、万能化的观念,改变事无巨细、政府统揽的局面,不做越位、越权的事情,政府不应管的事情要还权于民、还政于民。三是依法行政理念。依法行政是政府执政理念的核心毕业论文题目,是政府行政运作的一项基本原则。四是责任政府理念。要构造和完善包括政治责任、法律责任、公仆责任在内的行政责任制度,以确保各级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对百姓负责、对社会负责。五是诚信行政理念。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是老百姓满意的政府,是老百姓心目中形象极佳的政府。这就需要政府不断强化行政道德以提升其公信力。

(二)重新构建政府与企业、市场及社会公众的关系

政府与企业、市场、社会的关系是地方政府职能中的核心问题,是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载体,所以必须重新确立好政府与这三者的关系,才能顺利实现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而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建立起为企业、市场和社会服务的新体制,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根本所在。地方政府必须实现由全能政府、万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克服越位、纠正错位、弥补缺位,把工作重点切实转移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上来,突出其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为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目标,必须妥善处理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方面,政府要把自主经营权利真正交给企业,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建立地方政府为企业服务的新体制;地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建立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一个完备的市场机制和一个有效的政府都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二者缺一不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方面,政府要注重社会潜能,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把不该管、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转交给各种社会中介组织,建立地方政府与社会共同治理的新模式。

(三)加快政治体制变革和创新

首先,要加快地方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科学界定行政审批范围,减少审批项目,简化审批手续,规范审批方式和程序,取消不合法律、法规要求的审批事项毕业论文题目,取消可由市场自行调节、社会自我管理的审批事项,取消部门自设的审批事项。着力在推进依法行政、清廉为政、民主施政、科学理政四个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使各级政府在继续履行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加强和改革政府管理的同时更加注重建设服务型政府;其次,建立公共财政体制。要调整公共支出的范围,提高公共服务支出的总量与比例。把生产投资型财政转变为公共服务型财政,财政支出要以人为本,普遍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水平,将财政支出的重点转向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公共安全和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要制定公共服务的最低标准,保证低收入群体能够获得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论文范文。同时,要通过体制创新,提高政府对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对地方政府应当提供的“公共物品”包括公共安全、国民教育、社会救助、公益事业、环境保护、市政建设等的体制进行创新,逐步从由政府提供向鼓励包括非政府组织在内的民间共同提供公共产品发展;再次,要完善地方政府绩效评价和监督机制。必须尽快废止以GDP 为取向的业绩评价体系,纠正那种见物不见人的片面发展观,整合现行考核办法,建立社会性评价机制,确立多重社会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目标管理(MBO)、全面质量管理(TOM)等手段进行绩效管理,吸纳专家学者、社会公众参与评议和考核,对地方政府业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奖优罚劣,促进政府绩效的提高,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促进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与此同时,要完善对地方政府行为的监督机制。

(四)加快行政法制建设

依法行政是推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有力手段。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各项措施,需要运用法律手段加以保障;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成果毕业论文题目,则需要上升为法律才能得以确认和巩固。因此,只有加强行政法治建设,坚持依法行政,转变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才能大大提高行政效率,切实转变地方政府的职能。主要应做几方面的工作:一是牢固树立行政法治意识。意识指导行动,行动受制于意识。没有行政法治意识,就不可能依法行政;二是完善法律体系。实现依法治国,坚持依法行政,必须加快立法步伐,改变某些领域无法可依或有法难依的状况。要对那些过时的、相互间存在相冲突、相抵触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和清理;三是理顺现行行政执法体制。理顺现行行政执法体制,按照条块结合、适当分权、便于执法、讲求实效的原则,走综合执法之路;四是完善依法行政的监督机制。完善依法行政的法律监督机制,是实现依法行政的根本保障。

转变地方政府职能是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常新的研究课题。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模式将更加明确和具体,那就是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由人治政府向法治政府转变、由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由封闭政府向透明政府转变、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由低效政府向高效政府转变、由失信政府向信用政府转变、由传统政府向电子政府转变。实现以上这些转变,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于鑫,张子礼.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政府职能转变[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6,07.

[2]陶学荣,陶睿.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6.

[3]谢宝富.当代中国政府体制论略[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周平.当代中国地方政府[M].人民出版社,2007.

[5]王阳.转型时期地方政府定位[M].人民出版社,2005.

[6]何强,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动力机制与路径[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01.

[7]刘飞,王彦东.浅析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区域协调发展[J].青年科学,2009,09.

[8]白鸽.关于中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8.

企业依法行政论文范文4

企业会计委派制,由政府会计主管部门向企业派遣会计人员,这是一种新生事物,尚有待于实践去验证。本人对此有不同的个人看法,认为其不太妥当。当然,本文并不反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由政策委派,因其是国家预算拨款单位,政府完全有权派人去监督拨款的使用;另外,这些单位的会计人员编制本来由政府部门管理,派与不派没有本质区别,只是管理方式的问题。本文更不反对政府部门以企业所有者的身份,为企业派去财务总监,因为那是投资者个人的事性。本文所指的仅为企业会计人员委派制。因为其在法律上有矛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贯彻公平竞争的原则,这就要求其必须建设和完善法律体系,保证社会、经济、科技的运行法制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依法治国、依法办事。法律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则,是任何人都不能违背的。政府向企业派遣会计人员,是一种不太妥当的做法,与现行许多法律、法规不协调,需要认真加以考虑。

其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三十六条明确指出:"各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二章第六条又再次强调贯彻这一规定。企业的会计机构设置,会计人员配备、实行岗位责任制是企业内部事务,是企业的基本权利之一,这是任何人不能侵犯和干预的。

其二,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第一百七十四条之规定。《公司法》明确规定:"公司应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建立本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公司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中居支配地位的企业制度,公司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营主体,它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公司的会计机构设置、会计人员配备是公司的基本权利和职责,由政府机构委派会计是侵犯公司权益、干预公司经营的行为。

其三,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作企业法》。该法第三十二条明确指出:"企业有权决定机构设置及其人员编制"。该法第五十八条又明确指出:"任何机关和单位不得侵犯企业依法享有的经营自;不得向企业摊派人力、物力、财力;不得要求企业设置机构或者规定的编制人数"。

其四,不符合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该条例的宗旨是明确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实行行政企业分开,政府转变职能,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国家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下放若干权利给企业,实行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行企业会计委派制很显然不符合《条例》精神。给企业委派会计人员,既不是政府机构的职能,又干预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给企业下放千权万权,归跟结底就是人、财、物权,如今一个会计委派制就收回了企业的财权、人权、再讲什么给企业自主经营岂不是一句空话。

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保证,任何权力都不能大于国家法律,任何长官意志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法律不是只给老百姓制定的,任何人和机构都必须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实行企业会计人员政府委派,必须解决这些与现行法律、法规相悖之外。

任何工作都必须以理论为指导,没有理论就没有实践。会计工作也必须如此。会计理论是会计工低实践的总结,它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促进实践的发展。会计理论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的实践性、预测性、前瞻性和指导性。企业会计师委派制,要害的一点就是违背有关会计的基本理论,与理不通。

首先,它与会计的本质不符。会计的本质是什么?是一种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活动的组成部分。杨纪琬教授讲过:"任何事物都有质的规定性,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会计是什么?就要回答会计的质的规定性,用科学的概念来表达会计的本质属性,我们认为,最科学的概念就是‘会计管理。’"①他又进一步解释说:"企业管理学里面,有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计划管理、全面人事管理、就是没有全面会计管理。我看党政军是应该有‘会计管理’,就叫做会计管理。"②汤云为教授也说:"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又是一种管理活动,这是大多数中国会计学者对会计本质理解。"③企业会计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行企业会计委派制,就完全否认了企业会计是企业管理、是企业自己的事,既干预了企业自主经营,又抑制了企业机制发挥作用。

其二,企业会计人员委派制,不符合会计主体这个会计基本前提。会计基本前提是会计人员为实现会计目标,而对所面临的变化不定、错综复杂的会计环境所作出的合乎情理的判断。会计的第一个基本前提是会计主体,国际上也叫会计主体假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会计的主体自然是企业本身,它确定了会计人员核算的空间范围,明确了会计人员为之服务的对象。企业的会计人员由会计主管部门委派,最起码与会计主体假定不符,割断了会计主体与会计人员之间的内在联系,否定了会计基本的存在。常识认为,会计主体才能决定会计人员,其他主体怎么能给企业这个市场经济主体、会计主体指派会计人员,连最起码逻辑都不符。

其三,按会计理论常识,会计人员在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并不是机械的工作,而是主动灵活的进行会计管理。企业会计人员并不是仅限于记账、算账、提供会计信息,他更重要的职责是要制订企业的会计政策,保障和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所谓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④具体原则,是指企业按《企业会计准则》和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原则所制定的,适合本企业的会计制度中所采用的会计原则;具体会计处理方法,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对诸多可选择的会计方法中所选择的、适合本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在制定本企业政策时,企业会计的唯一动机就是保障和维护企业的权益,否则,它就不叫会计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会计更加个性化,更能体现企业这个市场主体的价值。会计政策一定是企业管理当局依照一般公认会计原则以企业身身情况选择会计的结果。尽管会计政策可能导致信息失真,但企业总是把自身权益放在首位。这是《企业会计准则》允许的,也是国际会计界公认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会计准则的成熟,政府以及社会公众准予企业运用会计方法与会计程序是越来越宽松的选择,而不是强令。国际上也是如此,因此,国际上公认会计政策应该考虑谨慎、实质重于形式和重要性三方面。会计政策,说穿了也是企业会计主体--企业的政策,是为了保障、维护企业权益而制订的,至今为止的会计史上还没且个企业故意制订有损于自身利益的会计政策。这在客观上要求起初的会计人员与会计主体一致,为一共同目标而工作。如果企业会计人员实行委派制,会计主管部门委派来的会计人员与企业利益无关,又不归企业这外会计主体管理,能为企业制订保障和维护企业权益的政策吗?会计理论研究中的会计政策研究就失去意义而不存在,会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也将不存在。总而一句话,企业会计委派制与理不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同志倡导下,我们坚持解决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改革开放中,我们坚持的一个最基本原则就是适合中国国性。企业会计委派制度貌似改革,其实与国情不通。因为我国的体制改革,是以"企业本位论"为基础的,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由企业为主体的,企业是市场体系的核心,必须尊重和承认企业的商品生产经营者独立地位,扩大企业的经营自。正基于此,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政府转变职能,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并由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保证"两个转变"。企业会计委派制,根本不符合政府转变职能的改革精神,是政府会计主管部门管了企业的事情,干预了企业独立自主生产经营。财政部在决定不进行一年一度的财务、税收、物价大检查时,项怀诚部长曾讲过,这有利于政府转变职能能,干自己份内的事。现今又去搞企业会计委派,难免让人有"政府转变职能过时"之感,朱总理在九届人大二次大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仍然强调"今年要着重抓好从严治政,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工作。各级政府和各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转变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我们认为政府机构应该加强自身建设,行使各自职能,绝不能违法去干预企业自主经营管理,收缴中央和政府早已下放给企业的财权、人权。相反,应该积极扩大自。

从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干任何工作都有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齐心合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的最基本国情。实行企业会计委派制,从中割断了企业管理与会计人员之间的关系,企业管理要人来参加,以人为主,必须发挥人的积极性,要讲究激励个人积极性。这些改革的一个成功经验就是企业经营成果与经营人员利益挂钩,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由政府会计主管部门派给企业的会计人员,经济利益与企业经营活动无关,干好干坏企业的厂长(经理)管不着会计人员,这里还有什么激励积极性可谈。一旦出现企业经济效益好、职工收入比会计人员高,反而促成会计人员一种消极心理。这就违反了最起码的管理常识,根本与国情不通。

主张会计委派制的人们认为,这样可以防止会计信息失真,防止营私舞弊。我们首先应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有三种:一是企业会计政策导致的,这是允许的;二是会计人员工作的差错所致,这不是故意行为,通过复核、检查完全可以避免;三是有关领导人员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命令人员造假所致,这是应该采取措施、加大执法力度来解决,但是否采用外派会计人员这种作法还是值得研究的。我们必须考察产生会计造假、营私舞弊的根源和原因,才能对症医治。有一点可以肯定,根源不在会计人员身上。企业会计造假完全是领导人的行为,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单凭委派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目的的。

注释:

①引自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1985年会计学论文选》第113页,杨纪琬所著《关于会计理论发展的几个问题》一文。

②同注①第114页至115页,杨纪琬所著《关于会计理论发展的几个问题》。

企业依法行政论文范文5

一、指导思想

以认真贯彻党的十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县委、县政府××年开放型经济工作会会议精神,围绕拼争全国“百强县”、“文明城”的总体目标,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主线,牢固树立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思想,牢固树立环境是发展第一要素的观念,牢固树立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发扬“办好事、好办事”的工作作风,规范行政行为,改进管理方式,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树立社会认可、群众满意的文化广播电视队伍新形象,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文化广播电视旅游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为全县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工作目标

以“审批少、收费低、服务优、效率高”为重点,进一步转变行政职能,改进和完善行政管理方式,转变陈旧观念和工作作风,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政务公开,规范行政行为,完善行政执法运行机制,遏制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行为,提高公务人员和执法人员素质,提高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和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水平,提高行政部门和执法单位的办事效率,严厉查处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违纪违法案件,巩固、扩大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成果,为全县经济的发展和振兴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工作任务

⒈继续深化文化市场经营场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和精简文化市场经营场所的行政审批、审核事项中与现行法律法规不相适应,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不利于全县经济发展的行政审批、审核事项。对去年县政府已取消和转入项行政审批审核事项,要逐个单位、逐个项目的落实责任,强化监督检查。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或取消后继续保留和恢复行政审批、审核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对保留的行政审批、审核事项,要明确责任,严格监督,简化程序、缩短时限,规范操作,公开运行,提高效率,防止出现脱节。对现已具备集中进行行政审核审批条件的项目,实行“一站式”服务,以方便企业和经营者,提高办事效率,利于经济发展。以公告的形式在新闻媒体上公示有关行政审核、审批的主体资格、项目、程序、审批条件、收费标准和审批时限,为企业和经营者提供规范、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建立行政审批、审核项目层级审批、审核制度,按规定的权限进行审批。对难以集中又不属经常性的行政审批、审核事项,实行首问制和主办负责制,无论申办人申报的审批、审核事项涉及几个部门,程序是否繁琐,均由第一受理部门包办到底,按规定时限严以审核、审批或回复、发证。

⒉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禁止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对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对文化广播电视旅游系统行政事业性收费进行逐项疏理,凡依据不足或不符合我县实际,不利于全县经济发展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能取消的坚决予以取消;暂时不能取消的,能降低标准的就降低标准。必须保留的行政收费项目、收费标准要通过公开、简便的方式向社会公示,增加透明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全面、严格地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制度,规范行政收费和罚没收入管理,实行罚缴分离。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治理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等问题的决定》,坚决禁止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以任何名义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集资。对涉及有关经营单位的年检,能简化的简化,能免检的免检,没有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据的予以取消,杜绝搭车收费行为。

⒊清理行政执法依据。对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不符合政府职能转变要求、不利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要列出清单,下发文件予以废止。确需保留的列出明细,汇编成册,向社会公开,方便企业和群众。对文化广播电视旅游事业的政策、规定和重大决策事项,要实行政务公开,使企业和群众知情、参与,并给予监督。文化市场稽查大队要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必经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管理和服务双重职能,必须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原则,坚持行政执法的公正、公开、公平、合法、合理、便民原则,依照法定程序执法,切忌违规执法。在执法中要正确区分合法与违法的界限,坚持打击非法、保护合法,对企业和经营者在合法经营过程中出现的过失违法行为,可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理。情节轻微的,经教育和责令改正后,可不予以处罚或从轻处罚。在对企业实施行政执法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检查申报和检查预警制度,做到上级不批准不查,上级批准后依法认真查处。在实施行政处罚的过程中,必须严格履行必备的执法程序,除简易程序外,必须依法调查取证、制作法律文书、形成卷宗;必须向管理相对人告知复议、诉讼权利。对涉及较大数额罚款,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营业执照的处罚决定作出之前必须告知听证权利,处罚决定作出之后日内必须向上级法制部门备案。处理违法案件,必须按职责范围权限,实行层级审批制度,履行法制审核程序,经局法制办审核同意后,再由局领导批准。对于案情复杂、处罚数额较大、需举行听证的重大行政处罚,在处罚决定做出之前,必须认真履行听证程序,做出处罚决定时由局领导集体讨论决定。行政执法人员执法时,必须持证亮证文明执法,必须保持良好的文化广播电视旅游执法形象。

⒋严肃查处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重点查办可能出现的、吃拿卡要、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用职权、徇私枉法等群众反映突出、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认真解决我局执法队伍中个别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随便执法、以罚代管、耍威风刁难人、不文明执法的问题,认真纠正个别存在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搞特权等不正之风。

⒌为企业分忧解愁,提供政策、法律服务。继续履行服务承诺,完善对政策、技术指导和法律服务。向文化广播电视旅游企业和经营者搞好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帮助企业解决政策、法律上遇到的困难,为经营者积极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定期听取和征求企业和经营者的意见,不断改进服务方式,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为企业和经营者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认真受理群众的投诉和举报,及时进行调查处理。

⒍强化新闻舆论监督。加大优化投资环境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舆论为企业服务的正确导向,以正面报道为主,大力弘扬宣传先进典型,对破坏我县投资环境的典型案件公开曝光,形成“安商光荣、坑商可耻”的社会环境。广播电视台要进一步实行记者新闻责任机制和激励机制,努力提高记者工作积极性,鼓励记者深入一线采访、挖掘有关优化投资发展环境的正反面新闻,完善审稿制度,对有利于优化投资发展的新闻稿件,优质、高效播出,对影响我县经济发展环境的反面事例,要做到打破情面,坚决予以曝光,真正实现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

五、主要措施

⒈切实加强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领导。为保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能够深入持久地开展,并取得实效,我局决定成立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领导小组,由党组书记、局长李惠琳任组长,副局长熊青利、李玉龙、樊桃芳任副组长,县广播电视台党支部书记赵腾益、文化市场稽查大队负责人秦涛、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传输中心主任杨明亮、局办公室陈大辉、赖志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优化经济环境的组织实施工作。各有关单位要结合文化广播电视旅游工作实际和工作职责,深入调查研究,采取具体措施,狠抓落实,常抓不懈,务求实效。根据县委、县政府的要求,我局决定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纳入局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和评价体系,将各单位的工作作风、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执法情况纳入考核内容,作为衡量工作成效、评比先进、干部奖惩、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⒉积极开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大讨论,进一步提高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在全局开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树立文广电旅良好形象”的大讨论,引导大家找准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进而提高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强化“人人、处处、事事都是发展环境”和环境是发展的第一要素的观念,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全县经济发展的大局意识,从思想上、行动上切实增强为实现南昌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企业依法行政论文范文6

关键词:企业文化;思想政治工作;经济发展

引言: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文化理念的历史传承,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内核,是企业前进的内在动力。现代的企业管理面临诸多问题,只有将企业文化融入到现代企业管理中,才能促进企业经济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实力。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能够在增强企业内部向心力和凝聚力上起到重大作用。

政治思想工作是建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都具有指导作用。想要做好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要依照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并用科学办法将这种思想渗透到职工中,用来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思想问题。

一、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与功能

(一) 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与功能

企业文化理论最早来源于20世纪的西方,伴随企业经济的发展,企业文化已经不是一个陌生词汇,企业文化理论研究者将引进的理论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企业文化理论研究逐渐呈现出多向性和跨学科的特点。综合国内外关于企业文化概念的阐释,笔者认为企业文化是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企业内部的经营理念、价值体系、管理方法、行为准则和集体意识的总和。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无形生产力,首先,它具有引导企业发展、规范员工行为的导向作用。导向作用可以使员工的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保持高度一致,进而加速企业发展;其次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使员工主动将个人的思想、行动与企业紧密联系起来,将工作过程中的矛盾最小化甚至消灭,发挥出团结人际关系的凝聚作用;其三,企业文化能够调动员工积极性、满足员工的归属感、提升员工的自信心,对员工有种无形的激励作用;其四,企业文化有时候也是员工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对员工具有约束作用;其五,企业为文化还具有调节心理、调节人际关系、调节环境氛围的作用,能够使企业和员工逐渐调节自身以适应顾客乃至社会的需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协调功能;最后,企业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会在企业内部传播发展,甚至还会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具有扩大影响的辐射作用。

(二) 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与功能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指企业在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印Mü这一实践活动使员工树立与企业一致的远大目标,提高员工工作热情。随着经济发展形势变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是共性与个性获的相互统一与结合。

科学合理的企业政治思想工作能够起到提高员工素质的作用,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素质、心理素质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企业的运营、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二、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一)企业文化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重物质、轻精神的弊端。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物质文明建设有精神文明建设是共举的,不可偏废奇其一。但一些企业往往注重物质文明建设,忽视员工的精神追求和心理需要。企业建设过程中不能片面重视科学技术的提高,也要兼顾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理念,反映企业管理风格,显现企业精神内核,打造自己的企业品牌,塑造独具特色的企业形象。

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重形式、轻内涵的弊端。企业文化建设现在处于一种盲目期,盲目推广各种思想理念,在展示企业文化底蕴,提高自身素养方面还处于缺失状态。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如果没有自己的完整的文化体系,就没有自己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多数企业存在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认识模糊的问题。很多员工对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较大误解,认为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是企业为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对员工进行的洗脑活动。因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常常在推行中遭遇轻视甚至反感。其实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带有一定独立性的,可以说它不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范围之内,由于这项工作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因此它具有成本高、收效低的特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被忽视的现状,造成了这种重视经济、忽视政治的现象。

在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活动中,还普遍存在着工作方法单调的问题。由于对思想政治工作存在长期的轻视观念,我们不能及时有效的了解新的工作方法和媒介,跟不上新形势的发展。多数企业依然采取作报告、开座谈会等传统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忽略新兴的文化载体,使工作成效依然不高。

三、解决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问题的对策

(一)解决企业文化建设所面临问题的对策

想要解决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首先应该让员工认识到自身的主体价值,因为他们是企业文化真正的建设者和传播者;其次,从企业领导者的角度来说,领导人在推广企业理念时应该身体力行,起到示范作用,使企业文化得到更好传播;第三,培养员工的团队意识,增强团队合作,明确团队目标,使企业各个部门之间成为利益共同体、情感共同体;最后,企业管理者要集思广益,听取群众意见,为职工创造一个能够畅所欲言的渠道。

(四) 解决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问题的对策

首先端正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态度,使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相互结合进行;其次要采用先进的思想政治工作信息获取手段和推陈出新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

四、结语

本文对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和功能分别进行了阐述,着重分析这两项工作中所面临的系列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笔者明确指出了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发展的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长伟.从现代企业制度看思想政治工作载体的创新[J].理论前沿,2012(10)

企业依法行政论文范文7

[关键词]国有企业;从严治党;依法治企;措施;研究;

中图分类号:D2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9-0246-01

一、国有企业全面从严治党、依法治企的必要性

国有企业不全面深化改革,不深入落实从严治党的要求,就没有出路。党中央高度重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此作出部署,国务院也专门成立了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协调推进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深化改革,关键在于加强党的领导,要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三中全会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打破利益的藩篱,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贯彻四中全会精神,把功夫下在加强制度建设上,把篱笆扎得更紧,增强制度执行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国有企业的改革还远没有到位,深化改革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透过现象看本质,窥一斑而见全豹。我们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极端重要性,国有企业出现这些问题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党组织主体责任缺失,管党治党不力,领导干部忘记了自己管理的是党领导下的国有企业,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面,离党中央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全面从严治党,靠全党、管全党、治全党,国企不能例外,必须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要从班子做起,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党委成员在职责范围内都负有领导责任。企业纪委要回归本职、干好主业,纪委书记不允许兼职,不允许不作为。对责任落实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问责。强化各级党委抓党建的主角意识和主动精神,真正把抓好党的建设作为第一位的职责扛起来,自觉强化从严治党的思想观念,把“严”的要求落实到经营管理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各环节,加强党组织建设,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持之以恒抓好作风建设,认真落实“两个责任”,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真正把国有企业党建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

二、落实从严治党、依法治企的着力点

1、着力提高思想建党水平

落实始终把思想建党放在首位的要求,以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特别是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发展。要通过系统学习,进一步提高对党建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牢固树立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理念,强化管党治党责任;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抓好党建工作作为最大的政绩;牢固树立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意识,切实增强责任担当。

2、着力强化制度建设

认真落实制度治党要求,突出抓好制度建设和落实,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建制度、明法度、严约束,用有效的制度推动党建各项具体工作的落实,实现理论武装、组织建设、作风转变、能力提升、反腐倡廉等工作的常态化长效化。同时,在党员领导干部中进一步强化规矩准则意识。要重点在党内政治生活方面,在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方面,在党风廉政方面,在加强企业民主管理方面,在作风建设等方面,在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一系列制度规定的同时,紧密结合国企实际,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形成制度体系,织密扎紧制度的笼子。要进一步强化制度执行力,推动全系统党员干部形成遵规守纪的思想自觉。集团公司党组每年将对重要制度规定的执行情况开展专项检查,促进制度规定的有效落实。

3、着力推进方法创新。

积极探索符合企业实际和员工特点的党建工作方法,使国企党建工作更加符合党的建设大局,体现各板块各行业特点。要结合企业改革热点问题和员工诉求,开展不同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互促进。要加强党建工作调查研究,增强党建工作的针对性,注重推进党建工作经验交流。要积极探索加强干部管理、强化作风建设、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行之有效的方法。要高度重视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加强对群团工作的组织领导,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要重视企业民主管理工作,发挥员工主人翁作用,维护员工合法权益。

三、落实从严治党、依法治企具体措施

(一)依法治企

一是完善制度体系。要全面梳理现行法律法规对公司工作的规范性要求和禁止性规定,落实到规章制度中,确保覆盖所有经营管理活动,实现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是系统梳理法律风险。针对安全生产、规划建设、物资及招标管理、市场营销、劳动用工、境外业务、党的建设等领域,开展法律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工作,建设公司分级管理的法律风险信息库,并实现动态更新。

三是引导干部员工严格依法办事。对外要重合同、守信用,树立法治、诚信的企业形象。对内要遵章守纪,做到依法决策、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依法维权。还要深入开展普法教育,积极营造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二)从严治党

一是强化各级党组(党委)的主体责任。党组(党委)书记要切实履行党建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其他党组(党委)成员要做到“一岗双责”、抓好分管业务内的党建工作。

二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按照中央要求,今年在公司系统处级及以上干部中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三是加强党组织建设。把好党员发展“进口关”,确保质量;把好党员处置“出口关”,做好不合格党员退出工作。

四是从严管理监督干部。按“好干部”标准,把好选人用人关,各级党组(党委)向上级报送拟提拔或重用人选时,要对其廉洁自律情况严格把关、作出结论性评价。研究探索干部能上能下制度,完善干部问责机制,解决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继续抓好领导干部违规兼职、超职数配备干部、裸官管理等专项整治工作。

五是持之以恒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落实。不断巩固作风建设成果,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对典型问题实行点名道姓通报曝光,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坚决防止“”反弹。

企业依法行政论文范文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政府有效介入下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编号:BJA120081),主持人:吴建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10-0018-11

校企合作是培养合格职业技术人才的必要条件。但是,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没有建立起必要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严重不足,成为保障职业教育质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制度性瓶颈。为此,我们在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政府有效介入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过程中,对其中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了探索。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按照国务院文件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得少于半年”[1],我国每年约有980多万中高职院校学生需要到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实习[2],有120多万职业院校专任教师需要轮流到企业实践锻炼,有1500多个专业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需要企业参与制定,有2万多种教材需要企业参与编写,还需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数十万名兼职教师到职业院校任教。毕业生就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技术研发等也离不开企事业单位的参与。这种合作需求,既非一次两次,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职业教育决策者、实践者、研究者积极探索,取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成果,也解决了校企合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但是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还存在着政府主导职能不强、行业指导能力薄弱、企业主体作用缺失、学校育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反映出教育界与产业界缺少支持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与运行机制。由于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导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遇到学生实习难、校企合作开发课程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难、学生实习期间的权益保障难、参与合作的企事业单位获得回报难等多个难题。

我国现有的体制机制还不足以解除上述五难。如不尽快解决这五难,不但严重影响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职业教育现代化,而且严重影响职业教育的办学秩序。校企合作依然是我们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致命的弱点”[3]。

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涉及政府、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职业院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多个利益主体,涉及人大、政府及政府的多个行政部门,利益攸关方众多,关系错综复杂,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的成功经验,并在职业院校进行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实践,最终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政策建议,为我国决策部门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提高我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智力支撑。

二、核心概念、研究假设与理论依据

(一)核心慨念界定

1.?业教育校企合作。本研究是指职业院校与产业界协同进行的职业教育活动,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等合作。本研究所指“企业”是广义的企业,包括事业单位和行业组织。

2.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本研究是指能长期保证校企合作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机制”是使制度能够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配套制度,包括比较规范、稳定、配套的制度体系和出于自身利益而积极推动和监督制度运行的组织和个体。“长效”是指能稳定运行10年以上。长效机制聚焦于治本,治标的机制或措施不纳入长效机制研究的对象。

3.政府有效介入。本研究是指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市场失灵的领域进行有效调节的政府行为。校企合作包括合作育人、合作研发、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四大领域。所谓市场失灵的领域是指合作育人,而非合作研发、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领域。

(二)研究假设

本研究提出了三个研究假设:

1.比较优势假设。校企合作办学,相对于单一学校办学或企业办学而言,具有比较优势。其主要观点是:校企合作具有实践性教学的比较优势,有利于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社会资源投入的比较优势,有利于增加职业教育办学资源;具有企业介入管理的比较优势,有利于提高职业院校办学绩效。

2.政府有效介入假设。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的预设性基础是政府有效介入。校企合作多元参与的现代治理,不能完全依赖市场调节解决问题,需要政府的有效介入,长效机制才得以建立。

3.校企合作长期性假设。职业教育是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共存亡的一项长青事业。职业教育必须与企业合作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三)理论依据

1.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和师生等多利益主体参与的活动,不同利益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1984年,弗里曼在《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中,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印S氪?统的股东至上主义相比较,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该理论为本课题分析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学生和教师等责权利,构建职业教育长效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2.机制设计理论。赫尔维茨于1960年和1972年进行机制设计的开创性工作,讨论对于任意给定的一个经济或社会目标,在自由选择、自愿交换、信息不完全等分散化决策条件下,能否设计以及怎样设计出一个经济机制,使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个人利益和设计者既定的目标一致。该理论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设计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3.新公共管理理论。该理论为本课题政府有效介入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内容和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在政府公共部门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重视公共服务效率,强调在解决公共问题、满足公民需求方面增强有效性,自上而下的统治性权力与自下而上的自治性权力交互,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协商与合作,政府低成本运作,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最终结果,引进企业管理的若干机制和方法来改革政府,顾客第一和消费者主权,政府职能简化、组织结构“解科层化”、作业流程电子化。

4.外部性理论。外部性亦称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外部性有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之分。外部性是经济活动中的一种溢出效应,在受影响者看来,这种溢出效应不是自愿接受的,而是由对方强加的。该理论为分析校企合作中为何企业“冷”,以及为平衡校企之间的利益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文献研究

从中国知网和读秀搜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文献,获得300余篇,包括报刊论文、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年鉴、专著和课题研究报告等。同时,搜索了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以亚洲开发银行的《TA-7978PRC中国教育示范项目政策研究》的项目成果最为突出。国内各类文献分布如表1。

从时间分布来看,2007年之前为研究的沉寂期,2007年开始发表研究成果,2012-2015进入研究活跃期,年度在50篇以上,2016年开始下降(具体分布如图1)。

研究内容涉及内涵、现状与问题、机制运行与路径、影响因素、机制设计与构建、机制实践案例、比较与借鉴等,而以对机制设计与构建研究最为集中(见表2)。

从课题研究需要出发,重点综述校企合作的本质、理论、政策和技术层面的研究成果。

1.本质层面的研究。杨金土认为,学校和企业是价值取向有很大区别的不同部门[4]。有研究者认为,校企合作育人的本质是一种职业教育行为,是一项准公共事务,必须坚持实习的教育属性[5]。胡海青等指出,企业参与动力不足的原因是产学合作培养人才中存在集体行动困境[6]。王自勤认为,校企合作教育的实质是企业帮助学校培训人才[7]。

2.理论层面的研究。1972年,美国经济学家L,Hurwicz在《计量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信息分散化系统》,标志着机制设计理论的诞生。2007年L,Hurwicz、S,Reiter两人因为在机制设计理论上的贡献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国内校企合作机制研究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理论。近年来,吴立军(2015)从公共品供给的角度,运用博弈论分析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和政府有效介入的方式。程培罡(2014)使用交易成本理论分析了从企业如何低价获取人力资源,从减少交易成本的角度分析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机。王秦和李慧凤(2014)采用SHAPLEY值分析法,分析了校企合作的利益分配机制。姜玲玲(2009)在研究产学研合作时使用契约理论给出了企业和高校合作的治理结构。这些对企业校企合作行为经济学分析的文章全部建立在企业完全经济理性的前提假设上,利润的最大化成为其唯一的目标,由此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设计也都是从企业获取经济利益出发。仅从经济理性的角度出发是无法解开企业即便有利可图也不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之谜的。在宏观层面对经济增长与职业教育、制度的效率与公平、政策效果测度等理论支撑严重匮乏。尤其是对校企合作机制设计在使用机制设计理论、博弈论等前沿经济学理论方法进行基础研究上更为明显。

3.政策层面的研究。讨论的是机制设计中如何平衡各种权利关系,以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实施。亚洲发展银行实证研究发现,61%的企业认为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在经济上得不偿失。在案例研究中也发现,企业以成本效益分析为基础,认为接收学生实习不但不应该付报酬,而且需要收费。公共财政有必要对学生实习补贴[8]。匡维认为校企合作是在政府的介入下,学校与企业的一种非零和博弈[9]。刘景忠认为,校企合作中职校生沦为廉价“学生工”乱象的背后,潜伏着用人单位的功利、职校的作假以及职校生的短视等因素。

4.技术层面的研究。舒尚奇等[10]研究认为,机制设计过程首先是社会目标的确定,其次是机制的设计,第三步是对机制运行的分析。王卓甫等[11]认为,从机制设计的目标来看,可分为两类:一是最优机制设计,即机制设计目标最大化;二是效率机制设计,即设计的目标不是某方受益最大化,而是社会的整体效率最优。亚洲发展银行项目(ADB-TA7978)于2012年,从功能、活动和自主权3个维度评价了中国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程度[12]。英国学习和技能委员会还制定了一个雇主参与的工具包[13]。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为五个方面,采用基于事实和实证的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

1.校企合作现状问卷调查。从校企合作广度、深度、持续度、有效度四个维度,编制了27个选项的校企合作现状调查问卷,经过测试合格后,开发了网上调查系统,采用配额抽样的方法,分别对16个省、市、自治区的10所中职、10所高职、319个专业点、241家企业、44个政府相关部门以及行业负责人进行了调查,共收回问卷624份。

2.学生企业实习现状及成本调查。编制了“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及成本调查问卷”,在测试合格的基础上,开发了在线调查系统,分别对学生、学校和企业进行调查,在线调查了全国18省市自治区的19所高职和22所中职,共计收回有效问卷1762份。其中高职学生1122人、中职学生640人。

3.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形成的影响因素调查。在对35位职业教育专家、专任教师、企业代表、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进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编制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形成影响因素调查量表”,分别对14个省份的23所职业院校教师、67个企业、3个行业协会以及15个其他机构进行正式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93份。

4.德尔菲专家咨询长效机制设计。编制了3套“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设计专家咨询问卷”。第一套24个选项,第二套40个选项,第三套29个选项。问卷都由“说明”和“咨询意见表”两部分组成。第一、二轮咨询意见表采用“是”或“否”的简单选项,第三轮采用五级量表。咨询专家样本采取非概率“主观抽样”,专家主要来自在校企合作研究领域主持过课题、出版过专著或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过长效机制论文的专家,或参与过政府部门校企合作政策调研或文件起草的专家,或对校企合作有研究的行业、企业专家,或近年来关注和了解校企合作的中央部委、省市教育和劳动行政部门的政策制定人员,或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工作成效显著的校级或处室主要负责人。共有34名专家接受咨询。

5.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访谈。深入广东中山市教育体育局、中山市电子商务协会、联合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全通教育股份有限公司、华帝股份有限公司、火炬健康医药有限公司、广新海事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明阳风电产业集团、大洋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朝阳区职教教产合作促进中心、求实职业学校、劲松职业高中、万豪卡通公司、北京蓝色智慧公司,苏州市教育局,上海市职教协会等地,对校企合作问题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访谈。

(二)案例法

选取了美国的社区学院、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学徒制、日本的产学合作以及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进行了国外案例研究。经中国职教学会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推荐,选取了沈阳、襄阳、天津、杭州、宁波、台湾地区为对象,进行国内案例研究。

(三)实验法

主要运用准实验的方法,研究设计成果在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镇校企合作办学,共建“专业镇产业学院”的实践,检验实践效果。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如图2。

五、研究发现与基本结论

(一)比较优势是进行校企合作的理论基础

我们进行理论分析发现[14]:进行校企合作的理论基础是比较优势。假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参与者都具有足够的理性,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最佳方案。

假设学校、企业分别参与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学校擅长理论教学,企业擅长实践性教学。他们的比较优势是:学校完成理论教学需要2学年时间,完成实践性教学需要2学年时间。企业完成理论性教学需要3学年时间,完成实践性教学需要1学年时间。那么,他们是否会进行合作?可以进行以下计算:

如果不合作,学校完成人才培养用时2+2=4学年;企业完成人才培养用时3+1=4学年;而他们进行合作:学校负责理论教学,企业负责实践性教学时,完成人才培养用时2+1=3学年。

很明显,合作后学校与企业双方的成本都降低了。所以他们会进行合作。

(二)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处于中等水平

现状调查表明: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总体水平为中等,描述统计量均值0.56(见图3)。从校企合作四个维度看,以合作广度得分较高,合作深度较低,合作持续度较差,合作有效性一般。从地区、院校、专业之间校企合作水平的差异看,总体上东中部地区优于西部地区,高职院校优于中职学校,医药卫生、建筑、电子信息、制造优于文教、公管、艺术设计、传媒、财经、商务、旅游、农林牧副渔类专业。校企合作持续时间较短,50.5%的专业为2-3年,22.3%的专业为1-2年,9.7%的专业不到1年,5年以上的专业占仅为16%(见图4)。目前,政府主要是对校企合作的理念、原则进行界定与规范,而对校企合作的资源配置与法律法规的介入严重不足[15]。

(三)校企合作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实习

对实习生的问卷调查表明,我国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实习难的问题(见表6)。

我们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也发现,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和合作发展四个选项中,合作育人是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设重点。

(四)制定校企合作法律法规是建立长效机制的成功经验

对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以及我国杭州、沈阳、天津、宁波、襄阳、台湾等地的经验分析表明: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需要有法律法规性质的制度保障。一是制定成熟而有效的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二是构建行业企业参与的激励机制;三是设立校企合作基金或建立对行业和企业参与合作育人的经济补偿制度;四是加强对校企合作育人的监督与问责,建立合作育人的评价与问责制度。

成功案例分析发现,政府对法规建设和资源配置的介入能形成长效机制。在国内,沈阳市政府构建了统筹规划和购买机制,襄阳市建立了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管理机制,天津主要实施行业企业办学机制,杭州以政府主导、行业引导、企业参与的机制为特色,宁波则实行“法规先行、服务跟进”的校企合作机制,台湾构建了“规范、评鉴、激励”相结合的校企合作机制。在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建立了法制与市场相结合的校企合作机制,德??建立了行业企业主导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英国是典型的以国家资格框架为核心的校企合作机制,日本建立了校企合作的政府奖补激励机制,澳大利亚则建立了“质量标准导向”的校企合作机制。

成功案例分析还发现,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对企业参与职业技术人才培养都采取了政府干预的办法。政府往往以法规形式规定企业的教育职责,并给企业减免税收或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的形式引导企业参与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同时,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促使校企双方以各自拥有的资源,发挥供求关系、市场价格以及竞争机制的作用,并以合作契约的形式形成合作。由于前面两种机制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一个国家或地方完整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需要形成政府有效介入和市场自行调节相结合的治理机制。

(五)五大因素影响长效机制形成

调查分析表明:影响长效机制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政策法律法规、职业院校、企业、社会环境、行政等5个方面。5因素的重要性分析表明: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形成时,政府的态度和认识水平、政府和人大对制定校企合作法律法规的推动力度、校企合作相关政策法规的可操作性、公共财政能力、校企双方的参与程度等因素影响重大(见表7)。

(六)校企合作育人的任务清单为10个方面

确定校企合作育人的任务清单十分重要。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育人的内容有10项,具体任务见表8。这是机制设计要调节的对象和任务,也是政府购买服务预算的基本依据。

(七)“企业冷”的主要原因是政府购买服务不到位

对合作单位的属性和合作内容的性质分析表明:校企合作具有双异质性。一是学校和企业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社会组织。企业是盈利组织,没有提供公共服务的义务。而公办职业院校属于公益二类或准公益类事业组织。二是校企合作内容涉及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研发、合作发展四个方面内容。而合作育人属于准公共产品,其他三项属于非公共产品。这种“双异质性”和公共产品的外部经济性决定了校企合作育人不能靠市场调节,而应该由政府有效介入,包括购买企业的育人服务。

对实习生顶岗实习成本调查显示,每个学生每月的顶岗实习总成本为7659元。其中企业承担了5709元,占总成本的74.53%(见表9)。

企业承担四分之三的成本合理吗?我们的分析表明是不合理的,实践中也是企业“一头冷”。因为企业接受学生实习,其收益具有“外部性”。企业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培养的实习生,并不全在本企业工作,大多数实习生毕业后去别的企业工作,或者说,培养实习生的企业投入,其收益外溢到了别的企业。接受和培养实习生的企业是不合算的。作为营利组织的企业,校方要么通过其他方面的交易进行补偿,要么政府购买育人服务,合作才得以进行。当职业学校无力提供其他交易时,或政府购买育人服务被搁置时,校企合作育人就无法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一种普遍的、不正当的交易,即学校将实习生作为廉价劳动力输送给企业做“学生工”,引发学生的实习质量无法保障,实习生的权益受到损害。

政府购买企业育人服务政策出台后,由于没有配套政策,购买服务既没有清单,又无购买价格、预算和支付流程,使得许多地方购买服务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购买,自然就服务不足。要企业提供合作育人的优质服务,政府就有必要列出购买清单、议定价格、纳入年度预算、确定支付流程。

但是,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也不要陷入经济理性的陷阱。从图5可以看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行为,既有经济动机,也有社会和道德动机。企业并非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企业还有获得尊敬、声望、友谊等其他社会心理的目标。在构建校企合作激励机制的时候,要防止企业过多考虑获得经济回报,不然,就有可能适得其反或产生道德风险。

(八)长效机制由职责分担、条件保障和监督执行组成

1.职责分担机制。首先,应当明确行业组织、企业和事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的各自职责。参与机构的职责分工不明,是校企合作交易搁置的机制性原因之一。为了使国家规定的校企合作的任务得到有效落实,需要做出以下分工:

(1)全国性行业人才需求预测与、国家职业标准制定由国家相关行业组织负责,并参与指导或评价本行业的职业教育教学活动。地区性行业组织负责本区域的标准制定和教学活动。

(2)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必须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院校,接受相关专业学生的实习或教师实践,参与相关专业标准、职业标准的开发,组织企业员工培训。

(3)有关事业单位负责接收相关专业的学生实习或教师实践,参与制定相关专业标准和职业标准。

(4)部级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会同劳动行政部门研究机构组织制定国家资格框架,负责组织研究和制定职业院校国家专业标准。

2.条件保障机制。另一个重要长效机制,就是为承担育人的行业或企业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政府购买企业、行业组织和事业组织的服务。包括:制定专业标准和职业标准,国家资格框架和人才需求预测以及,其经费从中央财政教育事业经费中列支。

(2)企业支付给学生的实习期间的报酬,准予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3)企业举办的职业学校,其生均经费拨款、专任教师待遇等方面,享受公办院校同等的待遇。

(4)职业学校自办的、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的企业,享受国家税收优惠。

(5)企业或事业组织接收学生实习,政府按生均和实习期限给予经费补助,并减免教育附加税,补助和减免标准由省级政府制定,补助经费由主办地方政府负担。

(6)企业建立实训实习基地,或举办职业教育机构,执行公益事业用地的有关政策。企业建立稳定的学生实习基地,政府应给予经费补助,其标准由地方政府制定。

(7)企业提供现代学徒制岗位,政府按接受?W徒的人数补助经费,标准由所属的地方政府制定。

(8)企业、行业组织和事业单位合作举办职业学校或班级,根据出资的比例或协议,享受相应的待遇。

(9)企业长期提供实习岗位,且实习生毕业后聘为正式员工,达到一定的比例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予以奖励。

(10)政府应制定购买行业企业的职业教育服务的清单,规定购买价格协商的程序,并纳入年度财政预算,规定支付程序。

3.监督执行机制。建议制定有关行业组织、企业和事业组织参与校企合作的规范和监督措施:

(1)政府购买行业组织、企业和事业组织的服务应签订合同。

(2)建立标准审核制度,国家职业标准、资格框架和专业标准,须经国家标准主管部门核准后方可实施。

(3)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制定实习企业的资质标准,建立实习企业的准入、问责、年检和退出制度。

(4)企业、事业单位接受学生实习,应当与实习生签订合同。

(5)将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纳入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

(6)企业、行业组织和事业单位履行职业教育职责的情况,政府教育督导部门负责督导。

(九)创建了一个“一纲六目”治理新模式

我国现行基于“四合作”(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行政任务型”治理模式(见图6),合作育人的重点不突出,过分关注“政校行企”合作项目、具体措施、合作模式、方法的具体行为,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校企合作育人的重大现实问题。因此,必须进行治理模式升级。为此我们提出了基于“合作育人”的“依法行政型”治理新模式(见图7)。

在新的治理模式框架内,以合作育人为“纲”,以三个长效机制性要素和三个结构性要素为“目”。三个结构性要素是:

1.依法治理。建立长效机制主要手段是完善法律法规,依法治理。校企合作育人长效机制的基本框架由政策目标、政策内容和政策载体三方面组成(见图8)。

校企合作育人的政策目标,一是保障职业院校和企业在育人领域进行合作。二是提高校企(事业单位)人才培养培训资源配置效率。三是平衡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尤其是调动企业的积极性。长效机制有三:即职责分工机制、条件保障机制和监督执行机制。机制形成的载体,一是国务院制定《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法》,二是修订《职业教育法》,三是修订《工伤保险条例》等。

2.政府介入。课题组从公共品供给的角度,运用博弈论分析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和政府有效介入的方式,结果显示:一是尽管政府不是校企合作的主体,政府也不直接从中获取利益,但政府仍然需要积极地介入。二是从PPM机制下博弈分析看,公共产品的自愿供给,还要依靠市场的力量自发形成“参与”。

?恼?府有效介入的角度出发,可尝试建立校企合作招标制度,参与企业的“少数”奖励制度,以及参与的“多数”返还制度[19]。

政府购买服务是一项大政策。那么,一年大概需要投入多少经费来购买服务呢?课题组以中职学校为例进行了初步框算(见表10)。

由于校企合作育人的性质决定了不能完全靠市场调节,必须有政府介入。经研究,梳理出政府在校企合作发挥作用的领域(见表11)。

(3)关注学生。新治理模型中的六个要素,实质上是以“关注学生”为核心,并呈现互动和协调关系的(见图9)。校企合作必须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来展开,包括保护学生的权益。

(十)市县(镇)两级政府介入对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效果明显

校企合作办学是建立长效机制最重要的形式之一。研究设计的长效机制在中山市校企合作办学的实践表明,市县(镇)两级政府介入对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效果明显。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山市政府和4个镇政府合作,创办了4个产业学院,把高职教育成功地办到了镇上。市镇两级政府通过规划、专项投入、签订契约、派驻官员进入产业学院董事会或理事会、对企业实行优惠政策等方式介入产业学院校企合作,取得了良好效果(见图10)。

实践结果显示,产业学院学生实习质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12)。

六、分析和讨论

企业依法行政论文范文9

「关键词会计委派制/会计管理/会计政策/政府转变职能

「正文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热潮中,极少数地区的企业会计委派制试点工作正在进行,据说这种委派制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高招。本文对此提出质疑,与大家共同探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公平竞争的原则,这就要求建设和完善法律体系,保证社会、经济、科技的运行法制化。也就是常说的以法治国、以法办事。法律是市场经济的规则,是任何人也不能违反的。

企业会计委派制,由政府会计主管部门向企业派遣会计人员,防止会计信息失真、防止企业营私舞弊,是一种不恰当的做法,是违背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而且违背人大常委会立法和国务院规定。

其一,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二十一条和二十三条之规定。《会计法》明确指出:“各单位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1996年6月17日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二章第六条又再次强调贯彻这一规定。企业的会计机构设置、会计人员配备,实行岗位责任制是企业内部事务,是企业的最基本权利之一,这是任何人不能侵犯和干预的。

其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一百七四十条之规定。《公司法》明确指出:“公司应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建立本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公司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中居支配地位的企业制度,公司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营主体,它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公司的会计机构设置、会计人员配备是公司的基本权利和职责,由政府机构委派会计是侵犯公司权益、干预公司经营的行为。

其三,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该法第三十二条明确指出:“企业有权决定机构设置及其人员编制”。该法第五十八条又明确指出:“任何机关和单位不得侵犯企业依法享有的经营自;不得向企业摊派人力、物力、财力;不得要求企业设置机构或者规定机构的编制人数”。

其四,违反国务院颁布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该条例的宗旨是明确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实行政企分开,政府转变职能,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国家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下放若干权力给企业,实行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行企业会计委派制很显然不符合《条例》精神。给企业委派会计人员,既不是政府机构的职能,又干预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给企业下放千权万权,归根结底就是人、财、物权,如今一个会计委派制就收回了企业的财权、人权,再讲给企业自主经营权岂不是一句空话。

以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保证,任何权力不能大于国家法律,任何长官意志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法律不是只给老百姓制定的,任何人和机构都必须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任何革命工作都必须以革命理论为指导,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会计工作也必须如此。会计理论是会计工作实践的总结,它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促进实践的发展。会计理论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的实践性、预测性、前瞻性和指导性。企业会计人员委派制,要害的一点就是违背有关会计的基本理论,与理不通。

首先,它与会计的本质不符。会计的本质是什么?是一种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杨纪琬教授讲过:“任何事物都有质的规定性,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会计是什么?就要回答会计的质的规定性,用科学的概念来表达会计的本质属性,我们认为,最科学的概念就是‘会计管理’。”(注:引自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1985年会计学论文选》第113页杨纪琬所著《关于会计理论发展的几个问题》一文。)他又进一步解释说:“企业管理学里面,有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计划管理、全面人事管理、就是没有全面会计管理。我看还是应该有‘会计管理’,即依靠会计人员,运用会计方法,对会计对象进行管理活动,就叫做会计管理。”(注:引自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1985年会计学论文选》第114页至115页杨纪琬所著《关于会计理论发展的几个问题》。)汤云为教授也说:“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又是一种管理活动,这是大多数中国会计学者对会计本质的理解。”(注:引自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财务与会计》第24页汤云为、薛云奎的《中国会计研究评述》一文。)企业会计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行企业会计委派制,就完全否认了企业会计是企业管理、是企业自己的事,既干预了企业自主经营,又抑制了企业机制发挥作用。

其二,企业会计人员委派制,不符合会计主体这个会计基本前提。会计基本前提是指会计人员为实现会计目标,而对所面临的变化不定、错综复杂的会计环境所作出的合乎情理的判断。会计的第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会计主体,国际上也叫会计主体假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会计的主体自然是企业本身,它确定了会计人员核算的空间范围,明确了会计人员为之服务的对象。企业的会计人员由会计主管部门委派,最起码与会计主体假定不符,割断了会计主体与会计人员之间的内在联系,否定了会计基本的存在。常识认为会计主体才能决定会计人员,其他主体怎么能给企业这个市场经济主体、会计主体指派会计人员,连最起码逻辑都不符。其三,按会计理论常识,会计人员在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并不是机械的工作,而是主动灵活地进行会计管理。企业会计人员并不是仅限于记帐、算帐、提供会计信息,他更重要的职责是要制订企业的会计政策,保障和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所谓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具体原则,是指企业按《企业会计准则》和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原则所制定的、适合本企业的会计制度中所采用的会计原则;具体会计处理方法,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对诸多可选择的会计方法中所选择的、适合本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注:引自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1999年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定用书《中级会计实务》第359页至360页。)在制订企业会计政策时,企业会计的唯一动机就是保障和维护企业的权益,否则,它就不叫会计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会计更加个性化,更能体现企业这个市场主体的价值。会计政策一定是企业管理当局依照一般公认会计原则以企业自身情况选择会计的结果。尽管会计政策可能导致信息失真,但企业总是把自身权益放在首位。这是《企业会计准则》允许的,也是国际会计界公认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会计准则的成熟,政府以及社会公众准予企业运用会计方法与会计程序是越来越宽松的选择,而不是强令。国际上也是如此,因此国际上公认会计政策应该考虑谨慎、实质重于形式和重要性三个方面。会计政策,说穿了也是企业会计主体——企业的政策,是为保障、维护企业权益而制订的,至今为止的会计史上还没有一个企业故意制订有损自身利益的会计政策。这在客观上要求企业的会计人员与会计主体一致,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工作。如果企业会计人员实行委派制,会计主管部门委派来的会计人员与企业利益无关,又不归企业这个会计主体管理,能为企业制订保障和维护企业利益的会计政策吗?会计理论研究中的会计政策研究就失去其意义而不存在,会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也将不存在。总而言之一句话,企业会计委派制与理不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同志倡导下,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改革开放中,我们坚持的一个最基本原则就是适合中国国情。企业会计委派制貌似改革,其实与国情不通。因为我国的体制改革,是以“企业本位论”理论为基础的,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企业为主体的,企业是市场体系的核心,必须尊重和承认企业的商品生产经营者独立地位,扩大企业的经营自。正基于此,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政府转变职能,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并由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保证“两个转变”。企业会计委派制,根本不符合“政府转变职能”的改革精神,是政府会计主管部门管了企业的事情,干预了企业独立自主生产经营。国家财政部在决定不进行一年一度的财务、税收、物价大检查时,项怀诚部长曾讲过,这有利于政府转变职能,干自己份内的事。现今又去搞企业会计人员委派,难免让人有“政府转变职能”过时之感,朱总理在九届人大二次大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仍然强调“今年要着重抓好从严治政,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工作。各级政府和各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转变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我们认为政府机构应该加强自身建设行使自身职能,决不能违法去干预企业自主经营管理,收缴中央和政府早已下放给企业的财权、人权。相反,应该积极扩大企业自。

从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干任何工作都有个人的积极主动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齐心合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的最基本国情。实行企业会计委派制,从中割断了企业管理与会计人员之间的关系,企业管理要人来参加,以人为主,必须发挥人的积极性,要讲究激励个人积极性。这些年改革的一个成功经验就是企业经营成果与经营人员利益挂钩,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由政府会计主管部门派给企业的会计人员,经济利益与企业经营活动无关,干好干坏企业的厂长(经理)管不着会计人员,这里还有什么激励积极性可谈。一旦出现企业经营效益好、员工收入比会计人员高,反而促成会计人员一种消极心理。这就违反了最起码的管理常识,根本与国情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