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国际贸易课程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3 15:11:06

国际贸易课程论文

国际贸易课程论文范文1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与开发;实践性教学模块。

为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与开发。课程整合指的是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做系统的考察与操作,即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研究教学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成分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由于课程整合是一个“过程”,所以它的实践形式就是一种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依托和丰富的存在形式。

一、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与构建。

(一)“以岗为纲”,设置和构建专业课程。

“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职业观。在常规教学中,大多以大纲规定的目标为尺度衡量教学效果的好与差,所以“以纲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着教育者的思维。“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思想与其相反,它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以岗为纲”,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定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教学纲目,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深受一线岗位的欢迎。

1.在教学上对岗位能力四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对知识与素养的要求是了解,然后再理解,对一般能力的要求是掌握,而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是熟练掌握。

2.正确处理基本素质、一般能力与职业能力三者的关系。从短期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主要来自职业技能。但从长期发展看,知识与素质教育是基础,是基本功,基础不牢,专业难精。一般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因此,必须长短兼顾,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

3.国贸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职业能力是由基本素质能力、业务能力、协调能力、谈判能力、交际能力、口才能力、应变能力及处理法律纠纷能力等合成。合成过程是通过每一门课程内容教学得以完成,但课程本身具有缺乏弹性的特征,即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且存在时滞性,须将课程的“刚性”尽可能柔性化,增强课程的灵活性。课程的取舍或更新,都要依据职业技能、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来确定。课程整合不是一个简单拼凑过程,而是要从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寻求其内在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异同点,严格以职业能力或岗位能力为主线进行整合,遵循各课程间递进式关系,循序渐进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设置的思路。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国际贸易行业的岗位对人才的知识与素质,一般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来确定,主要包括四大模块:即11国际商务英语,含商贸英语、商务英文函电、英语口语等;21国际市场营销,含市场调研与预测、营销策划、推销理论与技巧、商务谈判、经营管理等;31电子商务,含计算机操作技能、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电子单证交换技能等;41国际贸易业务技能,含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报检、报关实务、国际货运与保险、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等。这四大模块中各有众多的课程组合,而前面三个模块的课程都是为后一个模块打基础或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业务素质服务的。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避免各模块各门课程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要保证国际贸易专业骨干课程的教学不受冲击和挤占,这就必须对各模块的课程进行整合,打破原学科的系统性,避免各课程内容的重复。可将相关联的课程整合为一门课,例如,“推销技巧”与“商务谈判”就可整合为一门课,电子商务的几门课可整合为一或两门课。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的“国际金融”课,可采取开讲座的方式,只侧重讲解与外贸紧密相关的内容。“国际商法”课程要打破原学科体系的框框,专讲其他专业课未涉及到的国际贸易法律知识,例如,WTO规则,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有关托收、信用证的国际惯例等,相关课程已涉及到了,没有必要重复开设,可采取专题讲座方式讲授一些与国际贸易业务紧密相关的国际法律知识,这既节省大量课时,又达到扩展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有关的法律知识的效果。又例如,“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同样需要与“国际贸易实务”进行整合,删除与“国际贸易实务”重复的内容,专讲各种业务单证知识和单证制作的技能,把教学重点放到指导学生缮制业务单证的训练,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从事单证业务打下扎实的功底。另外,其他的课程也都可考虑进行必要的整合。至于如何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是一项具体而系统的工作,需要分别做出详尽的方案,这里不再赘述。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开发。

依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以岗为纲”的教学要求,为适应市场对各种专业人才必须持证上岗的需要,国际贸易行业先后出台了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跟单员及单证员等资格证考试制度,凭有关机构认可发放的资格证书才能持证应聘上岗的普遍做法,应指导学生积极应试,并通过相关的资格证的考试,这是应用型高校应尽的职责。专业资格证通过率的高低,这是评价一个应用型专业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为此,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前普遍要求参加有关资格证的考试,学校应组织开发有关资格证考试的“报关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报检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及“单证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等的编写和组织辅导工作,并使这些教材能有效发挥指导学生应试,大幅度提高考试的通过率。这是国贸专业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学院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市场培养大批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急需。

三、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采用“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

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是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的关键。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实施来实现,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笔者认为国际贸易专业应配置如下四个实践性教学模块:

1.课程认识实习模块,巩固基础知识。

课程实习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内和学年中的寒暑假,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例如:当讲述国际贸易政策,特别是进出口商品政策中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时,为了更好地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关税变化,说明当前国际经济中“关税壁垒”日益弱化的特征,而非关税壁垒,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中国企业“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情况的相关数据,分析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的现状,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经过这样的训练,理论已经完全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学会如何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

校内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三到五学期,目的是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研究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可以分为:

(1)课程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调研实训、国际市场营销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报关实务实训、外贸单证实训、电子商务实训等。在《外贸单证实务》与《报关实务》课程中,会有很多进出口贸易的单据,教师在教学中尽量收集企业常用的单据类型提供给学生,使学生获得逼真的实训效果。同时,尽可能贴近业务和实际,收集实际的案例,这样不仅使学生有亲切感,而且非常实用,让学生学得踏实。

(2)考证实训项目。结合“双证书”制,要求学生获得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报关员、单证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对国贸专业的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考证实训,一方面利于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另一方面普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专业综合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是集本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利用外贸综合业务实训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综合训练,其中涵盖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报检、报关实务、单证实务、托运与投保、国际货款结算等多项专业技能。通过对整个业务流程的运作和全套单据的制作,让学生掌握从分析市场环境开始,到完成市场开拓,同外商建立起业务关系的整个流程。具体以进出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具体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进出口商品成本核算、出口报价与还价、交易条件的磋商、进出口合同的订立、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单证的缮制、审单付汇,验货收货等主要业务为序进行训练。同时,在实训中要求学生通过因特网去寻找出口的商品和客户,自己设计产品目录、宣传网页和出口营销方案。通过这样集中的训练,学生对三年的专业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强化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又通过这种模拟训练,培养了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既具备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又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3.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全真的实践。

实习基地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协议式的,主要是同外贸企业或工商企业订立实习协议;另一种是非协议式的,主要是到一些政府的职能部门,如海关、商检局、商务局、港务局、国税局等。一方面,建立几个稳定的协议式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既便于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也便于外贸企业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非协议式的实习基地,如组织或鼓励学生参观港口、码头、仓库、生产车间,让学生看到真正的货轮、火车车皮、大型拖车、集装箱、堆场、货物包装方式、海关监管场地等实物。鼓励学生直接找船运公司、保险公司、海关和检验检疫局咨询相关问题。

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也可归入这一模块。毕业实习的考核主要依据学生的实结,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意见及指导老师的不定期抽查结果加以确定。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六学期进行,由专业老师负责论文的指导、答辩和成绩考核。

国际贸易课程论文范文2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实践教学作者简介:

目前,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彩电、洗衣机、空调器、集装箱等一百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中国是汽车和手机等行业增长最快的市场.它还消耗全世界约1/4的钢铁、一半的水泥和1/3的石油。中国似乎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世界工厂”。

中国虽是制造大国,但还远远不是制造强国。中国产量虽大,但品种少,技术含量低,其含金量远不及“美国制造”、“日本制造”。目前世界制造业进一步向我国进行战略转移,而且它们大都具有现代制造技术的特点,而我国制造业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素质偏低,尤其是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据央视2004年8月5日报道,目前,我国数控机床操作技工缺口达60多万人.一些企业开出月薪6000多元都找不到会操作数控机床的人才,好钳工比研究生还难找,年薪16万招不到模具技工。

几年前爆发的“技工荒”,现在已升级成企业“慌”——没有高级工,上百万元的高档机器无法正常运转;没有高级工,订单将眼睁睁地流走;没有高级工,企业就会被对手打垮。“技工荒”对高职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大专层次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比较优势具体地表现为以应用为目的.理论够用,重技能操作,以提升人才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高等职业学院现行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模糊区域,往往与传统本科教育模式趋近,只是简单地将课时缩短.减少理论知识深度,被称为本科院校的“压缩饼干”。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人才竞争市场中.必处于非常被动地位。欲扭转这种不利的局面.需对现行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必要改革,凸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本文从国际贸易专业理论与实训课程的整合人手,探寻人才培养比较优势。

一、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了找到问题的突破口,我们进行了一些调查。调查主要采取问卷和调研外贸企业的形式。其中发出问卷100份,收回100份,去掉4份不符合要求的共96份有效答卷,有效率为96%。问卷的对象是2002级和2003级国际贸易专业的高职学生。调查表明:71%的学生对于专业前景看好,所以报了国际贸易专业;66%的学生更喜欢做出口,而忽略做进口,认为做出口会更赚钱;74%的学生喜欢做外贸而不喜欢做内贸,认为做外贸比较体面,那才是跟国际接轨的;66%的学生希望由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教师或企业工程师授课:69%的学生希望教学过程与生产一线紧密结合.经常涉及企业实践;56%的学生希望专业课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63%的学生谈到跟本科生同台竞争的时候都显得底气不足,认为他们的学历要高些,底子要好些。

利用课题调研的机会,笔者下到外贸企业进行了充分的调查,企业反馈来的信息是:对学历并没有严格的要求,最主要的是能力,另外,外贸公司的岗位也较多,除业务员外,还有跟单员、晶管员、单证员、财务、统计等;就业务范围来说,也是多管齐下,出口、进口和内贸。例如,笔者调研的其中一家公司——浙江物产国际贸易有限公司,2002年进出口额为32,788万美元,其中出口占5,096万美元,进口却占27,692,万美元,进口额居浙江省外贸行业第一位。累计销售额41.5亿元,显然内贸也占了相当大的一块;对于国际贸易人才的标准是以够用、适度为原则,不招最优秀的,只招最合适的,例如,对于业务员和跟单员的要求往往是不一样的,业务员英语要求较高一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而对于跟单员.要求熟悉工厂管理流程,当然,不管业务员还是跟单员都要求较高的素质,如待人处事的能力、团队精神和吃苦耐劳等。

通过学生和企业两方面反馈过来的信息,我们可以将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①重理论,轻实践。比较注意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却没有足够重视,没有很好地突出知识的实用性。②重外贸,轻内贸。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一个企业往往是同时面对两个市场,即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采购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销售全球化是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学生普遍认为外贸较内贸更加体面,这种认识是危险的,不利于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其实外贸往往较内贸交货期要求得更高.品质质量更加严格,也更加辛苦。③重出口,轻进口。一般教材大多是以出口合同的缔结、履行为纲进行编写的,很容易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容易误导学生.认为出口比进口重要。实际上.中国出口的多是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的产品,利润很薄。通过对我国1978—1998年有关数据资料的实证分析,进口不但能促进我国经济增长,而且其贡献度比出口更大,进口的边际生产力达到1.281,即进口增加1元,会使GDP增加1.281元。①20多年来,我国进口的大部分是急需的生产资料、中间产品、技术含量较高的设备和先进的技术等,其对经济增长作用不可低估。④分散性.各自为政。不同专业课程的老师,往往会过于强调自己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这样不利于学生融合所学的专业知识。

二、整合国际贸易专业理论与实训课程设置,凸显高职国际贸易人才比较优势

“课程整合”的概念是19世纪中期在欧洲工业化大发展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提出是为了克服因为社会分工精细所导致的教育因素发展片面化。理论上,“课程整合”(curriculumintegration)指的是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做系统的考察与操作.即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教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看.课程整合的本质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成分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的过程。由于课程整合是一个“过程”,所以它的实践形式就是一种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依托和丰富的存在形式。

(一)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构建

李岚清同志多次强调“职业教育只有适应市场、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才有旺盛的生命力。”“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职业观。在常规教学中,大多以大纲规定的目标为尺度衡量教学效果的好与差,所以“以纲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着教育者的思维。“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思想与其相反,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以岗为纲”,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定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教学纲目,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深受一线岗位欢迎。

借鉴美国职业培训的KAS模式,将目标岗位的职业能力分解为K(knowledge,我们将之扩展为知识与素养)、A(ability,指一般能力)和S(skill,指职业技能)。根据外贸行业一线管理工作岗位的特征,分解如下图。

1.在教学上对KAS三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对知识与素养(K)的要求是理解或了解,对一般能力(A)的要求是掌握,而对职业技能(S)的要求是熟练掌握。

2.正确处理KAS三者关系。从短期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主要来自职业技能。但从长期发展看,一般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因此,必须长短兼顾,正确处理KAS三者的关系。

3.国贸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职业能力是由基本素质能力、业务能力、协调能力、谈判能力、交际能力、口才能力、应变能力及处理法律纠纷能力合成的。合成过程是通过每一门课程内容教学得以完成的,但课程本身具有缺乏弹性的特征,即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且存在时滞性,须将课程的“刚性”尽可能柔性化,增强课程的灵活性:课程的取舍或更新,都要依据职业技能、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来确定。课程整合不是一个简单拼凑过程.而是要从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寻求其在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异同点,严格以职业能力或岗位能力为主线进行整合,遵循各课程间递进式关系,循序渐进地串联起来。

(二)借鉴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经验.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是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的关键

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已取得显著成绩。北美地区的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模式——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其特点是以职业能力作为进行教育的基础、培训目标和评价标准,以通过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科目,根据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的专项能力从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和学习的教育体系和学习计划②。该模式表现出极强的课程调整灵活性。德国著名的“双元制”模式,其核心是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理论知识在学校学习,而实践性教学在企业完成,是一种典型的校企联合模式。从“双元制”模式经验中可知,实现该模式的关键是有一个实力较强的企业与高等职业学院联合,且最好是著名的或大型企业。原因很简单:该著名企业也是人才需求方,故学生毕业去向明确,在校期间学习针对性强;通过自己企业所培养的学生势必是最了解企业的.可以节省企业新员工与企业之间的磨合成本,缩短新员工见习期.校企双方取得双赢效果。德国“双元制”模式最成功的典范之一是德国西门子技术学院,在该校就读的学生不仅仅有着得天独厚的充分利用西门子公司先进设备进行实践的机会,并且在理论教学上.西门子公司与技术学院之间在教学内容和实训内容方面进行充分协调,使理论知识更贴近实际.这种校企联合办学方式取得巨大的成功。二战后,德国经济腾飞并进人世界前三甲,与其采用“双元制”模式所培养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密不可分。

就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状况.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有一定难度,主要问题是,政府有关高等职业教育相关法规及政策尚未健全,企业界意愿与校方合作办学存在较大难度,有条件进行校企联合办学的高等职业学院为数不多。相比之下.借鉴CBE模式较为可行.也即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同时效仿CBE模式增强课程设置弹性,以此突出高职教育特色。

(三)“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

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实施来实现,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高职专业教学一般包括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教学中只有环环相扣、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为更好地实现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目标,我们认为国际贸易专业应配置如下四个模块的实践教学模式:

1.课程认识实习模块,巩固基础知识

课程实习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内和学年中的寒暑假,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例如:在《国际贸易》这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中,当讲述西方传统自由贸易理论时,可结合当前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欧美是董事会.印度是办公室。中国是世界工厂”,引导学生思考自由贸易理论的局限性。当讲述国际贸易政策,特别是进出口商品政策中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时,为了更好地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关税变化,以“汽车”为例进行分析,说明当前国际经济中“关税壁垒”日益弱化的特征:而非关税壁垒,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中国企业“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情况的相关数据,分析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的现状(也可以当地企业为例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经过这样的训练,理论已经完全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学习厂如何用经济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

据专业进程表,校内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三到五学期,结合专业课的开设而进行。目的是使学生拥有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场所,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研究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可以分为单项实训项目和综合性的实训项目。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外贸地理实训:在《外贸地理》课程中,通过地图、模型以及影音资料等掌握国际商品资源分布和地理航线。②外贸单证实训:在《外贸单证与报关实务》课程中,有很多进出口贸易使用的单据.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收集本地企业常用的单据类型提供给学生,使学生得到逼真的效果。同时,尽可能收集本地的案例.这样不仅使学生有亲切感,而且非常实用,能让学生得到很大启发。③综合技能实训:《外贸实训》是集本专业三年的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为此,我们利用外贸综合业务实训计算机模拟系统,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为期6周的综合训练,其中涵盖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金融、报关理论与实务等多门课程,通过全套据的制作,让学生掌握了从分析市场环境开始,最后完成市场开拓,同外商建立起业务关系的整个流程。具体以进出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具体的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出口报价与还价核算、交易条件的磋商、出口合同的订立、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等主要业务为序进行训练。同时,在实训中要求学生自己通过因特网去实际寻找出口的商品和客户,自己设计产品目录、宣传网页和出口营销方案。通过这样集中的训练,学生对三年的专业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强化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又通过这种模拟练兵,培养了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既具备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又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真实战场

对于实习基地笔者认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协议式的,主要是外贸企业或工商企业:另一种是非协议式的,主要是一些政府的职能部门.如海关、检验检疫局、外管局、港务局、国税局等。一方面,我们已经建立几个稳定的协议式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既便于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也便于外贸企业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非协议式的实习基地。比如,当《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讲到海洋运输时,可鼓励学生自己参观本地的港口,让学生看到真正的海轮、集装箱、堆场、海关监管地等实物、实地;至于运费和保价,鼓励学生直接找船运公司和保险公司去询价;有关报关和检疫的问题,鼓励学生直接找海关和检验检疫局去咨询等等。

当然,毕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论文也可归人这一模块。毕业实习的考核主要依据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意见及老师的不定期抽查结果加以确定。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六学期进行.由专业老师负责论文的指导、答辩和成绩考核。

4.走出去,请进来,创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走出去,就是走向社会,了解各行各业的发展状况,了解本行业的发展方向,鼓励学生为社会、企业服务,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请进来,根据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采用各种方式请企业领导或职员、管理人员来校作报告或讲课.向学生们介绍世界及国内和省市外贸发展的状况,介绍外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的经验,以及外贸企业中青年员工的成长过程等,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更好地了解社会,懂得竞争之激烈,创业之艰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努力培养自己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更是直接聘请外贸企业有经验的从业人员进行授课。这样.使学生在学习中,与社会同步发展,对行业了解非常及时。(见下表)

注释:

①陈冬平.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1.6,P2—6。②邓泽民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模式的比较与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图书资料中心,2003.1。

参考文献

[1]舒惠芳.高职迥专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04.7,P51—52。

[2]张桂春,刘彦鹏.试析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生命力在于适需[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旧4.2,P28—31。

[3]中国工厂”再审视[J],21世纪经济报道,2004.3.11,9—12版。

国际贸易课程论文范文3

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课程教学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带动了国际商事活动蓬勃迅猛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我国高校培养既懂国际商事活动又能运用国际商事法律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因此,符合这一要求的国际商法课程日益受到重视,在法学专业、国贸专业都相继开设,甚至发展成为国贸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然而,作为非法学专业开设的一门法律课程,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授课对象的知识背景与法学专业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要根据国贸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培养目标进行相应的调整。

一、明确国际贸易专业的《国际商法》课程教学目标:

所谓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主体预先确定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任何教学活动均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①教学目标应该和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专业型的法律人才。既包括适合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法律服务和企业法律实务等工作所需要的应用型法学专业人才又包括从事法学教学、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因此,《国际商法》对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仅仅只是一门学科而已,学习只是为了以后面对国际商事活动时,能够较快的进行法律事务的处理。但是国贸专业不同,国贸专业培养的结合贸易、法律、外语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那么,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国际商法是为了使他们懂得与国际贸易相关的法律,加强他们法律意识的培养,为工作中订立外贸合同、预防和解决国际商事贸易活动出现的纠纷奠定基础,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二、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的主要教学内容:

对于国贸专业的学生来说,《国际商法》是让他们了解掌握规范国际商事主体及国际商事交往过程的各类法律。因此,只要是与国际商事主体、国际商事交往有关的的法律似乎尽可囊括,而不必拘于其法学部门的归属。从现在市面上绝大部分的国际商法教材看来通常包括商事主体法、合同法、买卖法、产品责任法、法、国际货物运输法、国际货物运输保险法、国际贸易结算与支付法律、国际商事仲裁法。不过,国际商法内容很多,但往往课时有限,在各类高校32-74个学时不等。如何使得学时和学习内容平衡,笔者认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突出实用性。国贸专业中专门开设有国贸实务、运输、保险、国际结算等等课程,这些课程的一些内容和国际商法的内容是相重合的,这时候我们应该突出国际商法独有应用和实用性强的内容进行讲授。如《商事组织法》、《合同法》、《法》、《产品责任法》等等。

三、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教学方法的使用:

(一)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将学生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究等形式,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阅读、分析和交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学生面对复杂教育情况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式。1②法律课程的学习,有很大一个作用是为了解决纠纷。案例教学法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能使得案例教学法成功呢?第一,选择合适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选典型性和时效性近的案例---在有限的可是和浩瀚的国际商法内容中选取符合具有典型性的综合性案例,激起学生参与、讨论、调查、解决问题的兴趣。社会在不停的发展,我们要注意选取新案例,不能选取早已经过时的案例。第二,案例准备阶段有的国际商法案例较为复杂,涉及到不同国家的当事人、标的、经济贸易关系,可能相关的知识面太广,为了不耽误课时,加大学生的参与面,在课前可以讲案例的相关资料发给学生,让学生查找案例的相关资料、课前讨论和思考。第三,课堂教学阶段,注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做好引导工作。在学生案例分析的过程中,突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直接讲授法。国际商法课程中,依然还是有一些涉及概念、原则的理论性内容。我们不可能所有的课程内容都能找到具体适用的案例。所以传统的直接讲授法依然有它存在的必要。例如国际商法的概念,发展历史,这些采用直接讲授的方法更能理解和掌握。只是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参与和理解,在讲授时要采用比较生活化的语言,适当的结合一些小的例子和习题加深以便学生掌握。

(三)情境教学法。现在国家支持人们创业,国贸专业要培养创业应用型人才。国际商法课程要注重法律知识的应用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应充分使用情景教学法。如何使得学生对国际商法的内容不觉得枯燥,不是死板的条文,在内容传授上引入情景教学法。比如在商事组织法中对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公司的注册内容的讲授上,我会带领他们实际模拟操作注册程序。在学习合同法时,我会将学生分为买卖双方,谈判和签订正式的外贸合同,让他们去解决谈判中的纠纷。在讲产品责任法的时候,会引导他们如何进行产品商标的注册,自身权利的保护等等。通过这些情景教学法的使用,使得学生实践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大大增强,也使得国际商法的书面知识牢牢掌握。

(四)模拟法庭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是法学专业教育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我们在国贸专业学生授课过程中使用也是非常适合的。通过学生对法庭审判、仲裁案件的全过程全真模拟,能够形象、直白的了解法律程序的相关知识。在对理论知识掌握的同时,学生以扮演法官、仲裁员、人、原告、被告的方式,对不同群体的自我权利保护有深刻的认知与体会。通过国际贸易交易过程的模拟,学生通过对进出口企业外贸合同谈判和订立的,处理外贸的纠纷的谈判的演练,能够对国际商法中合同法和国际货物买卖法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五)比较学习法。国际商法涉及到世界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为了更好的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比较学习法是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如在两大法系知识的传授时,可以结合中国大陆法系的法律现象和中国香港的法律现象进行比较,能够使得学生对两大法系的异同有更加直观、形象的了解。在对公司法、合同法知识的讲授时,可以列举一个小案例,引导学生去分析同一案例在中国、英美、国际条约等的法律规定是否相同,分析各自体系法律制度的特性和优劣。在使用比较学习的教学方式时,要注重学生用该种方式归纳、思考总结知识点。

(六)现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教师可以通过中国大学城、微课等校园现代化的管理平台,将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习题、案例、作业等教学资源上网,方便学生查阅、学习、检测,同时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提供一个沟通的平台,实现开放性教学。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解决了传统黑板粉笔教学单一的教学方式。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美观性、实用性等特点。在上课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内容是教师备课时已经写好的内容,不需要像传统的黑板写字,学生在课堂内可以吸取更多的知识,同时,音乐、图案等多种因素的穿插,使得学生在观看多媒体学习时兴趣高昂,参与度更好。

四、总结

国际贸易课程论文范文4

摘要:教学案例是大学实践类课程的重要教学资源,全面分析国际贸易模拟TMT(TeachMeTrade)课程中教学案例的特点,可以发现,教学案例不应只是一个教学片段或辅助手段,应成为动态开放式的实训教材,具备完整性、仿真性、实践性、可控性的特点,学生则通过角色扮演和实际操作来掌握实际工作要求的业务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在内容及方法上让学生“学以致用”。 关键词:国际贸易;模拟课程;教学案例;特点 近年来,大学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探讨成为热点。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比如德国的“双元制”即教学活动的一元是在学校教学另一元是在企业实训,加拿大的CBE(CompetencBasedEducation)模式即能力本位教育,结合我国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社会对于人才的实际工作要求在国际贸易课程中开始越来越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招生规模的扩大与外贸企业的减少矛盾突出,商业机密和工作效率导致外贸公司不愿接纳学生实习…,使得企业作为实践教学资源并不能完全配合学生规模、训练强度和教学时间等,拟景教育引已成为实践类课程广泛应用的新教学模式。因此教学内容不能仅仅依赖于原先的教材,而是需要根据真实交易资料和课程训练要求来设计制作一些教学案例,并配以良好的软件和硬件环境来运行,探究实践教学案例的特点,能让教师在设计、制作、应用、优化这类新型教学资源的工作中进一步明确基本原则和理论依据。 一、充分认识教学案例应切合课程目标 国际贸易模拟TMT(TeachMeTrade)课程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国际贸易实际操作能力而开设的仿真实习依托精心设计的课程平台,学生进入一家虚拟的中国贸易公司,以公司实习生身份亲身体验一笔出口贸易的全过程,动手完成各业务环节的业务操作,通过“做中学”,来实现“熟悉贸易流程、掌握操作技能的课程目标。因此,高质量、仿真度高的教学案例设计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 TMT课程的教学案例区别于其他课程教学案例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已经成为教学内容的主体部分。 从教学角度来看它就是通过网络平台呈现的电子版的动态开放式的国际贸易实务训练教材;从实习角度来看它就是一份完整的出口交易业务资料,包括从交易磋商、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到交易善后的全过程中出口商与进口商或相关机构的所有业务往来文件。 教师在设计、制作、应用教学案例前充分认识关键两点:第一、学生在TMT课程中能学习到什么?国际贸易的业务流程和操作技能。第二、学生该如何参与TMT课程的学习?利用网络平台自主训练、“做中学”、发现问题时与同学或教师交流以解决问题。这完全区别于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 在充分认识上述两点的基础上,TMT课程教学团队通过数十年来的不断思考和实践,共制作教学案例20多套,全部以拟景操作形式呈现于课程平台www.scicib.conl,已有近万名本科学生利用TMT课程教学案例进行模拟实习。 二、全面把握教学案例应具备的特点 在实践和总结中,T课程教学团队对于该课程教学案例的特点有了全面透彻的认识和把握,不断优化教学案例,以更符合课程目标、更利于学生自主训练、更切合实际工作要求。TMT课程的教学案例具备以下四个突出的特点: (一)完整性 一方面,为了让学生熟悉国际贸易业务流程,教学案例的设计不能只是出口业务涉及的某个方面、某个阶段或某个片段,而是一笔出口业务完整的操作流程及涵盖的全部操作文件。教学案例的设计内容完整地涵盖实际业务中的每~个操作环节,包括l2周次的实习任务,按照此笔交易的进程依次完成,从而使得学生对于一笔出口交易的全部流程和各环节具体操作有了直观的体验和整体的把握。另一方面,除了在整体上把握流程外,课程要求 学生在每个操作环节中根据业务信息制作每个具体文件,共20个操作文件涵盖了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所需的六大操作技能:商务信函拟写、出口价格核算、出口合同填制、信用证操作、出口货物托运报关、出口单据填制审核。 (二)仿真性 TMT教学案例尽可能地与实际的外贸业务相符合,包括远程实习的平台环境及现场实习的办公环境、交易商品、费用信息、客户、出口履约中各受理机构的办事程序及机构文件的样式和内容等等,让学生在模拟实习中仿佛置身于一场正在进行的贸易实战。这种高度的仿真性会让学生更投入公司实习生这一角色,感受学习乐趣的同时从一个贸易理论的学习者向外贸工作人员过渡。而在整个教学案例的编写过程中,始终以真实的出口业务资料为参考,结合模拟实习的需要进行整理、设计和编写,以交易进程为主线,从实际业务的角度去考虑各个环节设计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让教学案例尽可能地呈现出客观真实性。 比如在进行出口认证时,出口商应根据客户的要求去申领不同的认证文件,若客户要求的是普惠制原产地证明格式A,学生则应在课程平台下载相应格式的申请文件,填制好后交由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认证签署,随后会收到受理机构反馈的已签署的浅绿色底的普惠制原产地证明格式A。这就充分体现了该履约过程的高度仿真性:第一、办理流程、受理机构及提交文件完全与实际业务相符合;第二、即使是同一个履约环节,由于客户的要求不同,其办理的相关文件也不同,这也与实际业务相符合;第三、上述两种原产地证明的样式、颜色、填制内容与实际业务完全相符。 (三)实践性 TMT课程利用教学案例运行教学过程,全过程模拟实习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登录课程平台,按照课程平台的“操作要求”结合自己的思考判断去跟进业务,理解每个环节“做什么”,通过自己动手完成每个操作文件并在线提交,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而教师在学生实践过程中也有其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通过课程平台的“操作示范”提供每份操作文件的示范样本,让学生查看后反思自己的文件“做得如何”,同时通过阶段讲座、在线讨论等多种形式和学生交流,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和“如何做得更好”。这样让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还有学习的方法和工作的态度。 比如客户需要产品插页,教学案例中已通过课程平台为实习公司建立了相应的商品信息库。学生在课程平台的“商品查询”栏目中根据商品类别查询,然后在下载的实习公司信纸上自行制作各种直观生动的产品插页以提供给客户,待学生提交文件时间截止后教师会在课程平台的“操作示范”中提供一份规范的产品插页供学生参考,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后通过查看示范明确自己制作的产品插页是否符合要求,包括信息是否齐全、格式是否工整、图片是否清楚美观。 (四)可控性 TMT课程的教学案例是依托精心设计的课程平台和先进的教学软件来呈现的。尽管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不受时空限制地参与模拟实习,但教师可通过课程平台的管理端、教师端、学生端来控制业务的进展,并且平台各模块设计充分体现了网络课程设计的指标体系的5个一级指标即课程内容设计、课程交互设计、课程结构设计、课程导航设计及学习评价设计。 比如在TMT课程学生端可通过“在线讨论”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业务探讨,通过“特别提醒”指出学生的操作问题。在TMT课程平台管理端,可依据学生的规模、来源、专业、年级等条件开设不同的班级,开放不同的教学案例,让不同类别的学生进入不同的实习公司参与实习。在课程平台教师端,教师可根据不同班级的实习进度,设置业务文件提交开放或截止开放操作要求、开放操作示范或查看学生文件的提交情况,这些设置可以针对个别学生、一个班级学生或全体学生实现,这就让教师能根据具体的教学计划分别管理。这些都充分体现了TMT课程的教学案例有其精良 完善的控制体系,从而确保教学案例的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国际贸易模拟TMT课程的教学案例有着其自身的突出特点,但这些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国际贸易操作就是在不断变化的,教师也应要求自己不断实践“做中学”,才能准确把握既符合实际工作需要、又能在教学中实现的教学案例应具备的特点。大学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本应如此,不仅在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开放,更重要在于教师本身的不断实践和反思,在教学案例、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上加以创新,创造更多优质教学资源应用于实践教学。

国际贸易课程论文范文5

1.每门课程过于强调单一职业能力,专业课程体系中缺少贯穿进出口业务全过程和反映职业能力之间联系的综合课程,不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2.各门课程分散于不同学期,设置时间跨度大,内容多且零散,缺乏系统性,容易导致学生由于对前一学期课程内容掌握不牢固而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与理解,不利于学生综合知识体系的形成。

3.各门课程均与进出口操作联系紧密,只是侧重点不同,因此课程之间业务和知识交叉程度较高,导致教学过程中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比较突出。另外,每门课程一般由不同的教师任课,各任课教师大多只专注于所任课程的教学工作,对其他关联课程缺乏足够的认识,教师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导致课程内容衔接困难,并存在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

二、国际贸易实务综合课程的开发思路与实施步骤

国际贸易实务综合课程的开发并不是简单地将实务课程群的内容拼凑在一起,而是需要打破原有课程自有知识体系和教学实施的限制,从每门实务课程中分解提炼出与进出口操作密切相关的知识点与实训环节,以进出口工作过程为主线进行序化后,整合到核心课程———国际贸易实务中,形成一门能全面介绍进出口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国际贸易实务综合课程。为确保国际贸易实务综合课程的开发既做到序化合理,又避免出现遗漏,可通过以下四个步骤来具体实施:第一步,典型工作筛选。课程改革前期应向外贸企业调研进出口业务工作过程和内容,从中筛选出典型工作任务,并分析对应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以此作为综合课程开发的依据。第二步,提炼整合课程内容。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提炼出与各个工作任务密切相关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分阶段、分课程进行整合。首先将内容重复度较高的课程进行整合,如将国际结算和外贸单证制作两门课程的内容提炼整合至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然后再循序渐进地提炼整合其他课程内容,纳入至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最终形成一门综合课程。第三步,建设教师团队。随着课程内容的整合,对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要加强教师团队的建设,才能为综合课程的开发和教学实践提供保障。第四步,改革教学设计。随着课程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教学场所、教学组织、教师的配合、教学考评等也相应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一系列改革。

三、国际贸易实务综合课程的教学内容

国际贸易实务综合课程以进出口业务过程为主线,将教学内容设计为“出口业务”项目和“进口业务”项目,由于两个项目交叉内容较多,因此教学内容以“出口业务”为主,“进口业务”主要以实践操作为主。

四、国际贸易实务综合课程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方法设计

1.任务驱动法。

教学过程中可引入外贸公司的真实业务,作为贯穿课程教学的任务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自我实践和自主探究,体验外贸纠纷案例及业务操作方法,并了解业务的真实流程和全貌,然后再将各个知识点和案例结合起来。

2.角色模拟法。

将国际贸易业务引进课堂,从大量的实际业务中选择典型的内容组成一套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程序,通过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扮演进出口商、货运公司、海关等各种不同的角色,让学生未走出校园就提前进入工作岗位角色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

3.项目小组教学法。

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在项目教学中采取自由组合方式将学生分组,每组3~5人,确定小组长。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完成每个项目、每个模块的任务,特别是完成能力拓展部分的任务。

4.竞赛教学法。

通过举行与课程教学紧密相关的技能大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

(二)课程考评设计

国际贸易实务综合课程强调以实践教学评价为主,采取基于工作过程的考核评价方式,在评价考核的过程中实现项目评价、任务评价、过程评价、量化评价以及多主体评价的实施。从评价内容来说,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应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态度等综合素质的考查;从评价重心来说,应重视过程性评价,更多地考虑学生的进步和努力程度等因素;从评价主体来说,不再以授课教师作为唯一的评价主体,而是形成多元化、交互作用的主体;从评价标准来说,应以考核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和效果为主;最后,评价方法应更加多样化,应包括书面测试、实践活动评价、教师的观察与面谈等。

四、结语

国际贸易课程论文范文6

[关键词]:知识灌输 应试教育 考核方式

一、引言

我国对外贸易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际经济与贸易形势正在经历着一场巨大变化,新的国际贸易问题不断出现,世界贸易格局也在不断调整,这些都需要深入开展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因此,加强建设《国际贸易学》是国际形势和社会实践的需要。《国际贸易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而现有很多高校的《国际贸易学》教学大纲及其教学内容中却没有相关的实验环节,学生对国际贸易实践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教师的讲解,理解不够深刻。为此,本文根据教育部有关课程改革与建设精神,结合国内一些高校课程建设现状与实际的状况,为发展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拟对《国际贸易学》课程改革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二、《国际贸易学》课程的现状

根据调查了解到,我国国内高校《国际贸易学》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形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共同之处:

在教学内容上:《国际贸易学》的很多教材存在着种种不适宜社会实际发展的问题,在学科发展中出现的有实际运用价值的新内容没有适时地被补充进去。此外,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部分没有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现象进行分析。

在教学方法上:在《国际贸易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基本上课堂教学以教师“填鸭式”地知识灌输为主,课堂气氛不活跃,讨论和实践环节的学习较少。忽视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是大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培养的学生多是“高分低能”或“高智低能”。

在考试形式上:在《国际贸易学》课程的考核仍然是传统的试卷形式,虽然试题内容可以包含选择、名词解释、简单、论述、计算等不同的题型,但考核方式死板僵硬,学生依然会采取死记硬背来应对考试。这种考核方式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

三、《国际贸易学》课程改革具体内容

《国际贸易学》课程改革必须全方位进行,不断优化课程内容体系,运用灵活多样的现代教学手段与方法,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实现基本教材与辅助教材体系完整配套,建立与课程内容相匹配的网络课程平台,实现师生资源交互共享,创新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核方式。

(一)课程内容体系优化

国际贸易学大体上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两大部分:

在理论部分,不能一味地以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为核心内容,应该加大适于解释和分析当前国际贸易现象的理论探讨,尤其是应该将一些处于理论前沿的有待进一步检验的新贸易理论信息传达给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自己能灵活运用新的理论知识解释新的国际贸易现象和问题。

在国际贸易政策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对当前国际贸易领域的新政策的剖析,例如,金融危机以来各国采取的诸如协定关税、碳关税、环境附加税、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双反调查等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和贸易救济措施。

总的来讲,这两部分的授课内容要与国际接轨。这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要求。为此,相关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经常参加高层次的学术论坛与讲座,定期到国外知名学府进行充电灯等。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克服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就《国际贸易学》课程而言,就是要使得学生能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用来解释当前的热点经济现象、国际贸易问题,尤其是注重运用国际贸易与政策的基本原理分析研究中国对外开放发展外经贸事业的实践课题,做到学以致用,一改学生对国际贸易的概念和理论内容停留在死记硬背的低级层次上。例如,利用国际贸易理论来分析当前国际贸易分工的多层次格局、中国制造在全球贸易分工中的位置和在全球利益分配格局中如何提升自己的位置。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

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培养的学生多是“高分低能”或“高智低能”。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必须探讨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推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比如在一些环节引入讨论教学法。教师作为组织者,讨论前要针对课程的重点内容和学生实际能力选择适当论题并提供部分资料素材,讨论结束后要做适当的点评和系统的总结。同时,还可以在一些环节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老师要事根据授课内容选择一些精彩的案例,课上通过案例来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考核方式灵活化

传统的考核方式以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三七开或四六开,其中平时成绩一般与出勤次数挂钩,期末成绩体现为期末试卷的成绩,题型多为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等。这种僵硬的考核方式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为此,《国际贸易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应该与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同步进行。例如,考核应综合体现学生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逻辑思考的能力。为此,应加大这部分能力在考核中的地位,弱化上述期末试卷所占的比重。这样才能够与新世纪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方式与目的以及课程改革的本质相适应。

参考文献:

[1]马玉霞.新形势下国际贸易学科教学创新的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10):149-150.

[2]汪瑾.新形势下国际贸易学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1):182.

[3]李盾.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6):158-159.

[4]李盾.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6):158-159.

[5]王丽萍.《国际贸易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09, 153(5):121-122.

[6]刘叶.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以天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为例[J].商情,2012,(45):19.

国际贸易课程论文范文7

【关键词】提高 国际贸易教学 建议

一、国际贸易课程特征

国际贸易是一门研究国际贸易产生、发展和贸易利益,揭示其特点与运动规律的学科。该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以国际经济学为基础,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从理论发展和政策实施两个方面对国际贸易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较为系统地了解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和分析世界经济和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现实问题,如倾销、贸易壁垒等,从而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浅析当前高校国际贸易教学中的不足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逐年增长,参与国际市场的程度日益加深,中国出现了大量的外贸企业,这就需要大量的专业性的国际贸易人才。国际贸易是培养国贸人才的核心课程,应符合新时代对国际贸易人才的要求。

虽然目前各高校已将国际贸易理论纳入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基础必修课,但是由于该课程理论性比较强,而且比较抽象,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较远,所以存在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教学难度相对比较大、学生厌学情绪比较严重的问题。具体不足如下:

(一)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国际贸易是理论基础课,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传统的国际贸易教学比较重视理论的讲解,轻视实践教学的作用,容易造成理论与现实的脱节。由于理论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较远,所以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导致教学效果较差,是学生难以把握国际贸易理论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政策涵义。同时,还会使学生认为国际贸易相关理论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和解释功能较差,甚至是与现实的脱节,而只是建立在许多假设条件上的理论解释。

除此之外,教学内容多守旧少创新。21世纪以来,国际贸易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多个贸易集团的成立,贸易自由化的扩大等,这都要求国际贸易课程内容也随之变化,理论联系实际,目前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还有所欠缺,如仍然注重古典贸易理论的讲解,只是简单讲解产业内贸易理论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

(二)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国际贸易教学仍采取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过于强调教师在传授知识中的重要性,在课堂上以教师为关注主体,以知识讲授为课堂核心,学生以听讲和记笔记为课堂主要学习方式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互动性、也缺少趣味性,不但引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而导致学生对国际贸易课程产生厌倦情绪。

(三)教师缺乏外贸实践经验

部分高校的国际贸易教师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对理论知识掌握扎实,教学经验丰富,授课表现优异,但是实践性不足。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只是针对教材“纸上谈兵”。而且国际贸易教师获取新信息较为缓慢。在外贸公司从事外贸工作的报关员、外销员、跟单员、单证员等,不仅可以从实践中不断获取许多新信息,而且还可以在国家对外经贸人员进行新政策、新法规和新的业务知识培训中获取新信息。

三、提高国际贸易教学水平的建议

(一)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

教学内容要动态化,实时调整教学内容,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增强国际贸易课程的实践性。如时代背景已变,应突出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讲解。同时,鼓励教师与外贸企业中经验丰富的外贸人员合作新编教材,以更适应国际经济形式的变化。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师生互动性

在国际贸易具体原理的讲解时,采取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若要打破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互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讨论,会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案例分析法,精选案例,以案例带动知识的讲授,以学生分析案例为主,辅以教师点评,理论结合案例联系实际,如解释根据比较优势开展的国际分工,“天生我才必有用”所包含的关于分工的意义就是社会中的每个人不管其先天禀赋如何,都能在社会生找到合适的位置,可以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能增加每个人的福利;情境模拟法,把国际贸易的实际案例搬进课堂,设置国际贸易课堂情景,让学生扮演其中的各种角色,如绝对优势讲解时,让学生充当英国,我充当葡萄牙,比较双方生产毛呢和葡萄酒的绝对优势,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贸易交换的原理。

(三)统筹安排教学过程,增加学生参与

了解学生学习意愿,合理设置教学方案,注重课前引导,督促学生熟悉内容,提倡学生课前预习,让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更加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在课堂上采用启发式教学,以提问开始,让学生在课堂上探索答案,并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互动性,合理选择授课案例,鼓励学生讨论;课后归纳总结,重视调查研究,给学生布置课下作业,多看贸易类杂志和论文,了解国际贸易研究问题和发展形势。

(四)增加专业教师学习和培训机会

由于部分高校的国际贸易教师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对理论知识掌握扎实,缺乏外贸工作经历,实践性不足,讲授国际贸易课程有时会力不从心,容易“纸上谈兵”。所以,要通过各种形式为专业教师提供再学习的途径,如到企业挂职、出国交流等。

参考文献

[1]张永.后现代教学观对国际贸易教学的启示[J].绥化学院学报,2011(02).

[2]徐辉,李长华.国际贸易专业技能竞赛对国际贸易教学的影响探析[J].对外经贸,2013(05).

[3]田园.国际贸易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3(09).

国际贸易课程论文范文8

【关键词】国际贸易理论;教学方法优化途径

1前言

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最重要的基础理论课是国际贸易理论,更是在学习国际贸易商和外贸业务课程之前就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在整个国际经贸课程体系之中,占据着最为基础的位置。作为国际经贸专业的必修课,将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相关措施和政策通过知识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在日常的观察和认识中进行运用,并且将周围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从而使得学生在实际贸易问题的解决能力上得到提高,这是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但是较强的理论性存在于这门课程当中,其中涉及问题的范围特别广。举例来说,国际贸易乘数理论、国际贸易受关税影响情况等,这些较为抽象的问题,对于刚刚进行该课程学习的学生来说较为难以理解,所以教学质量差、教师教学困难等现象十分普遍。如何将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已经成为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概述

国际贸易指的是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交换商品和交换服务的活动,我校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核心内容主要有:国际贸易概述、国际贸易协商、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的方式、国际贸易合同和国际贸易业务后期处理等。我校的国际贸易理论课程具有以下两大特点:第一,大量的条例、大量的相关贸易术语、大量的基本概念,要求学生对于这些知识要熟悉理解,并且达到掌握的程度,而不是仅仅将这些概念、条款和术语进行记忆背诵,所以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第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国际贸易理论课程中也同样重视,理论课程中一些关于合同事务的知识,要求学生能够将它们正确地运用在实际工作当中。

3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教学现状

3.1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开放性

在我校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学中心往往是理论知识,对于各个知识点进行着重强调,形成了了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不够重视交互式教学,没有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多数学生只是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进入相关的实践过程,即便将案例穿插在教学过程当中,但大部分案例已经不能与时俱进,没有时效性。被动学习的学生不会去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和互动过程,只是简单的进行听课和记录笔记,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本无法全面调动。

3.2考试方法和内容较为片面

学生形成基本素质、培养职业能力的情况要通过考试都有反应,即使理论和实践的完全结合在教师的教学计划中得以强调,但是对于学生能力和技能的考核,在国际贸易理论考试中只占了一小部分,笔试仍然是考试的主要方式,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进行重点考察,却忽略了考察学生的职业能力。考试只采用闭卷的方式,而对于操作考试、笔试面试结合和相关演示考试的形式来说较为少见。

3.3教学与实训内容没有联系

在我校国际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与实训课程基本没有联系。课上特别重视理论的讲解,却忽视了理论在实际工作当中的运用,而实训课只是教学生如何做,没有做到与相关理论进行联系。举例来说,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有着较多的理论概述,却没有实际操作的案例,学生对于条文内容只能死记硬背,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方法根本没有了解。根据调查表明,得出以下结果:通过图表显示,该现象在我校国际贸易理论教学当中普遍存在,造成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发生。

3.3.1教材内容陈旧

当前我校国际经济贸易理论教材选用的都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编写的相关教材,这些教材是国际经贸专业的经典教材,教材中的基本原理具有比较强的权威性,但教材中相对陈旧的数据和内容,使得我们教师必须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收集一些新的素材和案例,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才可以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充分的激发。而国外的教材做到了案例和知识点的配合,与生活联系紧密。所以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离不开教材中的有效信息,教材内容陈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3.2任课教师缺乏实践性经验

我校中的国际经济贸易理论教师,大部分并没有真正的进行过外贸工作,只是毕业后就进入了高校进行教学工作。由于学历背景和工作经验的影响,就会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对于理论极为重视,却忽视了将理论和实际进行联系。由于学生在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学习过程当中脱离了外贸市场的现实情况,学习的针对性也就无从谈起,造成了学生不清楚国际贸易的工作范围,这种失败的教学既对教育资源造成了浪费,又对人才市场的需求没有进行满足。由于国际经贸专业的特点是操作性和实践性,我校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既要进行理论教学,还要让学生接触大量的国际经贸案例,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沟通能力。

3.3.3学生英语水平差距较大

由于国际经贸专业的特殊性质,就要求学生有着较高水平的英语技能,但这一特殊需求没有被我校在招生过程中进行重点考虑,通过以下调查情况可知该专业的学生有的不愿用英语进行交流,口语较差。部分学生由于英语基础不好,导致的从心理上就不愿意学习英语。英语教材的缺失,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就对我校国际贸易理论相关课程的开展造成了阻碍。

4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优化途径

4.1保证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实践性、理论性和政策性较强是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特点,该课程如果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对于学生的兴趣得不到非常好的激发,这就要求国际贸易理论教师授课过程中保持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第一,可以采用情感渗透教学法。人都会受到感情的影响,所以学生学习的好坏受到教师教学情绪的影响。首先,教师在国际经贸理论课堂上就要以饱满的情绪面对学生,要将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案例讲解分析得富有激情,用自己的情绪将学生带入学习的氛围,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可以充分调动。教师上课时的思维受到学生的热情和兴趣感染,也会激发得更加活跃。其次,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也要求教师采用情感渗透教学法进行处理。教师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一定要将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在学习和生活方面也要积极的和同学进行交流,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进行主动了解并进行帮助,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课堂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第二,可以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教师通过给个人和团队进行任务的分配,在任务的推动下,学生对于学习资源的使用就会变得主动,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都会得到提高。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会增强,学习成就感大幅度提升。但是这种教学方法要求老师在任务设计是控制适当的难度,难度的设置会对学习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除此之外,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也通过任务的评价、分配和检查进行体现。教师要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合理的考核和评价,在学生或团队任务完成较好的情况下,教师要及时的给予奖励。

4.2重视对教师培训工作

我校国际贸易理论课程面临着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教师自身的实践不足,只有教师进行亲身的实践,才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所以我校要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工作。第一,地方企业和我校要进行联盟,实现共同发展。我校派遣教师去地方企业进行培训,教师通过亲身的培训可以了解企业需求人才信息,并根据此及时将培养方案进行调整。第二,针对理论和实践联系较为紧密的课程,我校可以聘请企业中具备高校教学资格的人来进行任教。第三,将课时分配的权利还给任课教师。当前高等教育在我国非常受重视,我校会非常严格的要求教师的授课时间和课时,但是将课时分配权力还给任课教师,对于一些实践和理论联系较为紧密的课程,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人脉关系,邀请部分专家来进行讲解,这样教学效果得到了提高,并且学生的学习体验还得到了丰富。

4.3提升学生英语水平

由于学生对国际经贸知识的学习,受限于英语水平的高低,所以应该有目的性的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进行英语水平的提高。举例来说,在大学四年学习的前两年,让学生泛读一些经贸类的英文文章,使得学生对专业词汇有所积累,阅读水平可以提高,同时学生还可以对经贸热点进行更多的关注。在大三时,可以开设难度适合学生学习的经贸英语课程。在大四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在英文文献中查找相关的参考资料。经过四年的经贸英语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

4.4完善专业教材

要将专业教材进行完善,就要重视教材内容陈旧的问题。第一,将国际经贸专业教师进行组织,增删、合并、处理原有教材,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教材进行重新编写,在教材中加入任课教师上课时采用的较为新颖的素材,对实际的教学需求进行满足,以达到教学效果提高的目的。第二,结合当前我国国情,对国外教材进行适当的参考。第三,选择教材时要吸取学生的意见,根据这些意见,对教材进行调整和变动,教材的内容要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有利于顺利开展相关教学活动。

4.5加强教学研究工作

我校国际经贸专业相关课程存在着教学内容衔接配合不紧密和内容重复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就要求教师要加强教学研究工作。在教学计划进行制定的过程中,集中教师进行问题讨论,达到解决教学问题的目的。可以合并一些内容具有重复性的课程或进行不同方向的讲解,在安排专业课程时间时,要先将基础课程进行安排,这样学生对于专业的学习才可以循序渐进。与此同时,教师要将自己的教学资料定期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共享,教师的工作效率得以提高,教师进行课程创新的积极性也可以充分地被激发。

5结语

我校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教学宗旨是将越来越多的外贸行业人才输送到社会岗位之中,只有将教学方法持续进行研究和优化,才可以实现这一教学宗旨。在我校教育中教学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笔者在本文列举了多种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优化途径,分别是:保证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完善专业教材、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工作、提升学生英语水平和加强教学研究工作。除此之外,还要采用综合的考试形式、将多媒体运用到教学之中等教学方法,这些优化教学方法的途径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需要我校和专业教师将多种方法进行有机结合,这样教学方法的优化效果才可以最大的发挥出来,使得学生对于国际贸易理论知识达到学会、爱学、会学、会用的程度,促进我校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岩,高鹤.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2(06):13~14.

[2]姜鸿.试析研究性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为例[J].继续教育,2010(11):22~23.

[3]张敏.试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J].经营管理者,2012(04):08~09.

[4]胡梅梅,王溶花.《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学方法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6(05):09~10.

国际贸易课程论文范文9

关键词:互动式模式;国际贸易理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6-0285-02

互动式教学方式是适应当代教育教学改革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核心的特点,加强了师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作为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之一的国际贸易理论,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单纯的理论教学难以适应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因此,在现实国际贸易理论教学中,必须适时地将互动式教学方式有效地融合到该课程中去。

一、国际贸易理论教学中加强师生互动的必要性

(一)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性质的需求

国际贸易理论课是一门研究国际贸易产生、发展和贸易利益,揭示其特点与运动规律的学科。该课程以国际经济学为基础,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从理论发展和政策实施两个方面对国际贸易进行了系统的阐述。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较为系统地了解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和分析世界经济和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现实问题,从而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虽然目前各高校已将国际贸易理论纳入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基础必修课,但是由于该课程理论性比较强,对整个社会的宏观政策把握程度要求比较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较远,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教学难度相对比较大,学生厌学情绪比较严重。

(二)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国际开放程度的日益提高,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个高素质的外贸人才不仅要熟悉外贸行业,掌握从事外贸的各项专业技能,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有战略眼光,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能够根据瞬息万变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作出正确的抉择。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设立恰恰适用了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但是,在国际贸易理论教学中,往往以理论教学为中心,注重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忽视学生宏观分析能力的培养。在知识迅速更新的今天,大多知识点在学生毕业后已完成自己的使命而退出历史的舞台,这一点在国际贸易政策中尤其明显。

二、国际贸易理论教学中互动式模式的构建

教、学关系是课堂交流中的一条主线,是影响课堂质量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国际贸易理论教学中,必须始终围绕师生互动这一核心,一方面要加强教师在教学中的启发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激情。为此,结合互动式教学方式的要求和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特点,在国际贸易教学中,可以设置以下互动流程(见下页图):

三、互动式方式在国际贸易教学中的实施

(一)了解学生学习意愿,合理设置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设置的好与否,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质量。由于在国际贸易理论实际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偏重于理论教学,而忽视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忽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理解能力的培养,其结果直接导致“教师为了完成任务而教,学生为了获得学分而学”。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国际贸易理论教学中必须合理地引入互动式教学方式,并使之贯穿整个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要在第一堂课,通过问卷或与学生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的意愿,然后将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与学生意愿相结合,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案,并在以后的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修改。这不仅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而且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二)注重课前引导,督促学生熟悉内容

课前的预习对于学生理解授课内容、跟上授课节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大学教育的特殊性,教师不能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因此,对课前的引导应该放在每节课下课之前。在下课之前,任课教师要适当拿出一定的时间对下次课所要讲述的内容做适当的点拨,并督促学生查找与此有关的资料,以便学生最大限度上熟悉该节内容。而每次开课前的几分钟,可以通过问答形式简单地检查一下学生的预习情况,以此调动学生参与预习的积极性。

(三)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正如前面所述,相对于其他课程来看,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理论性比较强,单纯的“灌输式”教学势必会受到事倍功半的结局。因此,在国际贸易教学中要适时地采用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为此,作为授课教师首先必须熟悉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对于教材中的内容,哪些该讲哪些该让学生自习,要做到心中有数。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要合理使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适当地将视频、动画、图表、图片等内容引入到课堂中来,以便最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诸如,涉及世界贸易组织这一部分的讲述,大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课下自学,教师可以收集一部分加入WTO之后中国在金融、贸易、知识产权、零售等方面的视频供学生观看,然后以提问的形式加深学生对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关系的理解。

(四)合理选择授课案例,鼓励学生讨论

国际贸易理论课程从总体上可以划分为国际贸易理论篇和国际贸易政策篇两部分,这两部分内容从宏观角度系统地阐述了目前国际贸易领域出现的各种现象。因此,授课教师讲述国际贸易理论课程中,必须结合现实,适时地引入一些案例,这对于学生理解课程内容,了解现实发展,加深记忆,意义非常重大。而对于案例的选择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精。选用的案例要具有现实性、典型性,要体现课程中所学内容的特征。诸如讲到国际分工,可以引入波音公司在世界各地设立生产线的案例;讲到倾销,可以引入中国鞋遭遇欧盟反倾销的案例;讲到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引入温州打火机企业“破壁”之道的案例等等。这些案例可以提前发给学生,也可由教师在课堂以简单的语言概述清楚,然后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案例分析的形式可以采用学生个人分析、学生发言、教师总结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的形式。至于采用何种形式,要视课程进度、时间分配、学生人数而定。案例授课不仅可以吸引学生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而且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可以加深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知识与信息的交流。

(五)课后归纳总结,重视调查研究

理论来源于实践,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实践。因此,鼓励学生课后加强理论知识的归纳总结,并参与一定的调查研究意义十分重大。对于学生参与调查研究,可以采取很多形式。在讲到某一部分内容时,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的知识点,可以以作业的形式留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参与调查研究,最终形成书面报告,提交给指导教师,而这将作为学生期末考核的重要内容。诸如在讲到出口退税的调整时,可以让学生利用周末实地走访几家企业,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国家退税政策的影响。此外,让学生参与教师课题也是学生加深知识、锻炼调查研究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课题的申请与研究往往是与大量的社会调查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单纯个人的能力是难以完成的,它需要一个团队的共同协作。

(六)重视课外交流,改善考核方式

互动式教学方式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课后的交流对于互动式模式实施的成功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开课之初,任课教师要将自己的联系方式、邮箱地址及时地留给学生,以便学生遇到问题可以及时地向老师咨询。具备网络教学的学校,任课教师要将大纲、教案、练习题等内容上传至网络课堂,通过网络互动,加强任课教师与学生的课外交流。课外交流有助于教师不断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对教师互动式教学方式的接受程度,查漏补缺,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此外,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对于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考核往往只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引入互动式教学方式后,对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考核就要充分考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将学生的平时表现与最终考核成绩相结合,要将学生课外活动中的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测评结果纳入考核中来,要综合学生的课堂表现、案例分析能力、社会调查能力、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合理公平地给出学生的最终考核成绩。

参考文献:

[1]李画画.《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职业圈,2007(1):180.

[2]姚蓓艳.《国际贸易理论》讨论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时代经贸,2008,(1):5-6.

[3]夏京文.大学互动式教学的实施方法、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J].网络财富,2008,(8):22-23.

[4]张小萍.对《国际贸易理论》开放式课堂教学的探讨[J].全国商情,2009,(19):79.

[5]刘文杰.关于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创新的思考[J].商业经济,2009,(8):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