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成本管理硕士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4 15:08:40

成本管理硕士论文

成本管理硕士论文范文1

一、该班属_________工程领域,按照当年该工程领域的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工程硕士生)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计划,由_________大学_________院(系、所)负责组织教学并进行管理。

二、乙方负责选拔符合下列条件者为本班学员,学员资格由甲方审核批准。

1.属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

2.获得学士学位后具有3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或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经历虽未满3年,但具有4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或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且具有4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者;

3.工作业绩突出。

三、该班学员按如下方式进行培养

1.符合报考条件的学员需报名参加当年由国家举行的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甲方从成绩合格者中择优选拔录取。被录取者采取单位委托培养的方式,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需另签订工程硕士研究生委托培养协议书)。录取工作结束后,甲方按照教学计划安排教师授课。

2.若录取的工程硕士生不满_________名,则在未录取的考生中,由本人申请,经甲乙双方研究视其成绩较好与表现突出等,准予参加本工程硕士研究生班的课程学习,同意其参加_________年国家举行的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成绩合格,择优录取为工程硕士生。

3._________年仍未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可以继续进行课程学习,修完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者,可获得由甲方颁发的《_________证书》和研究生课程进修成绩单。

4.仅参加部分课程的学习且成绩合格者,可获得由甲方颁发的《_________证书》和研究生课程进修成绩单。

四、教学安排

按乙方的要求,该工程硕士生班应为非脱产(脱产、半脱产)学习。授课地点经双方协定,安排在乙方(甲方)进行,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不得超过两年,累计授课时间不少于_________学时(培养方案另附)。甲方负责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包括教学安排、教师选派、教材选择、授课和考试等)。

五、论文工作

按照培养要求,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者,一般在完成必修课程学分一半后,可申请论文选题。在职工程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半(从文献阅读选题报告到提交学位论文、申请答辩的时间)。必修环节(包括开题报告、中期汇报、论文答辩等)原则上安排在甲方进行,在职工程硕士生在校时间累计不得少于半年。学位论文工作按甲方《_________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办法》中的有关条款执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全部培养过程最长不得超过5年。若因特殊情况需要延期,需本人申请,导师同意,经本班承办院(系、所)领导批准,报研究生院审批后,可以适当延长。

工程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应有两名指导教师。依据论文课题方向,由甲方选派一名校内指导教师,并聘请乙方一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担任联合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工程硕士生的论文工作。

六、获得学位

在职工程硕士生的培养计划应符合该工程领域的培养方案要求,修完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满足学分要求,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由_________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七、管理

1.按照_________大学在职工程硕士生的学籍管理有关条款,由本班承办院(系、所)负责办理研究生证、ic卡等;

2.在职工程硕士生应遵守_________大学有关研究生的管理规定,按时注册;

3.为保证培养质量,学员学习期间的思想教育工作由乙方指派管理人员负责。甲方本班承办、院(系、所)指派一名教师负责有关课程教学方面的协调工作。

八、培养费用

课程学习阶段,每位学员需交纳培养费_________元人民币(不含教材费用)。按上课学员总人数计算,由乙方一次(分两次)向甲方付清。(乙方具体交付培养费办法为:第一次于开班前交付总费用的一半,第二次于课程教学过半,再交付剩余的全部费用。)中途辍学不退学费。

论文工作阶段,每位工程硕士生需向甲方交纳论文指导费_________元人民币,按录取工程硕士生总人数计算。在开题报告前一次付清。未完成论文者,不退指导费用。

九、费用分担

甲方负责支付办班的业务费和教学、管理酬金;

乙方负责支付在乙方授课的教室安排和任课教师食宿;

(甲方、乙方)负责支付甲方任课教师及管理人员赴乙方从事教学和教务工作的差旅费(或乙方承担差旅费的单程费用)。

十、本协议一式四份,双方各持两份,经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未尽事宜,依据国家政策,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

甲方(盖章):_________乙方(盖章):_________

成本管理硕士论文范文2

关键词:医学论文;硕士学位论文;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319-02

硕士毕业论文是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三年的总结性成果,它不仅是评判研究生学习和学术研究工作优劣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最重要的科学标准。川北医学院自2006年获硕士学位授权,截至2012年12月已有3届毕业生,其中有很多毕业论文被广泛参考引用,有的还被评为四川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这对正处于研究生教育起步阶段的我校既是机遇又是考验,我校应将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视为学校发展的生命力,力争以此为特色创出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品牌。本文以2009级硕士学位论文为例,分析当前硕士学位论文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从管理角度出发探讨有效监控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方法,为提高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探索出一条新途径。

一、此次参与调查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1.论文创新能力较差

创新是硕士学位论文的灵魂。但我们所做的调查结果显示论文创新性在几项得分中偏低,具体表现在论文选题、研究方法、论文设计等方面缺少新见解和新思路。

2.论文写作能力欠缺

论文写作能力主要表现在论文中图表的规范性、参考文献引用的正确性、论文格式的统一性,以及论文中数字、计量单位、外文字母、标点符号的书写规范等方面。此次参加对外盲评调查的10篇论文,均存在计量单位、插图制表、文字表达不规范的现象。

3.文献收集整理利用的能力不强

以10篇论文在引用参考文献的数量、时间、外文文献比重等方面做分析。

从下表可以看出,总体文献引用数量和外文文献引用比重均较高。但由于外语水平的限制,一些研究生没有能力进行外文文献的查阅,因而对自己研究领域在国外的研究状况了解甚少,不能及时跟踪该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

4.科研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科研设计是研究者对研究课题的预期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研究方法的基本构想和计划安排,包括调查设计和实验设计等。比如在调查设计中抽样误差大小和样本含量直接相关,不少同学对样本含量的把握还不十分准确,这样就造成样本过大而造成调查不够细致,或样本过小而造成指标不够稳定、检验效能低等问题。

5.论文格式不规范

我校结合硕士研究生教育实际情况出台了《川北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要求》。但由于学生对论文格式规范性认识不到位、教师指导疏忽等多种原因,造成已经出台的文件不能按要求落到实处,60%以上的论文存在图表应用不当、参考文献引用格式有误、论文各部分顺序错乱等论文写作规范问题。

二、原因分析

1.指导教师水平能力参差不齐

硕士毕业论文质量最重要的就是取决于指导教师的有效指导。我校仍有少部分新聘用不久的指导教师,尤其是校外的兼职指导教师在科研、教学等方面力量比较薄弱,不能保证有效指导。

2.毕业生重视不够、精力投入不足

毕业生们在最后一年除了要撰写毕业论文外,还要应对来自就业、升学和出国深造等多种压力,甚至有的学生因为自己的导师科研课题多、临床工作繁忙,还要帮助导师完成导师的科研和临床工作,因此时间紧、任务重。

3.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

我校尚存在开题把关不严、中期检查走过场等问题。目前我校除了参加“双盲评审”的论文是评阅人由学校单方面联系,其他论文的评阅和答辩等均是学生自己联系专家。这就造成论文评阅和答辩的专家往往是学生指导教师的熟人、朋友,使得论文评阅和答辩流于形式。

三、提高我校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对策

1.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指导教师是学位论文的具体指导者,是影响论文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指导教师的学术水平、治学态度、科研能力和责任心等对论文指导效果有重要影响。我校现有硕士生导师211人,其中校外兼职导师62人。目前,我校已出台的《川北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考核与奖惩(试行)办法》、《川北医学院实施研究生培养“双导师制”暂行办法》等导师考核管理相关文件。文件明确规定:我校硕士研究生导师须每年进行考核,考核“优秀”的给予奖励,考核“不合格”的停止招生一年,三年之内两次考核“不合格”的将取消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考虑到硕士学位论文的重要性,建议学校将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考评作为单独的硬指标纳入硕士研究生导师的考核体系中去。

2.加大对研究生论文写作的训练指导

“语文”、“论文写作基础”、“信息文献检索”是为撰写论文奠定写作基础的三大基本课程。鉴于我校研究生教育在校授课时间短(仅有半学期课程学习时间)、学生临床实习任务重的特点,建议我校在研一下学期和研二阶段灵活开设一些“论文写作基础”和“研究生语文”等讲座,并将讲座视频投放在学校相关网站上,以供我校校外联合培养点的学生下载学习。另外,还可请相关领域专家编印一些语文知识、论文写作指导、信息检索指导等方面的小册子发放给学生,由学生自行学习。

3.完善学位论文质量监控管理体系

我校研究生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论文评阅、答辩等环节上还存在着一些失范现象。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应加强研究生处在学位论文管理中的监控作用,建立论文评阅和答辩专家库。由研究生处牵头联系校内外专家,对专家的科研水平、学术诚信、工作态度等做详细记录,并定期进行专家资格审查,对审查不合格的专家坚决从专家库中予以剔除,并不断引进优秀人才以壮大论文评阅及答辩专家队伍。

参考文献:

[1]宋国建,王倩飞,崔斌,等.医学院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初探[J].教育广角,2009,(6):87-88.

[2]张云仙,吴学东,姜禾娇,等.我校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分析[J].中国冶金教育,2002,(6):14-17.

[3]刘存祥.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校管理,2012,(5):259.

[4]党传升,罗梅娟,等.构建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7,(5):71-74.

[5]李安萍.地方院校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调查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8,(15):18-22.

[6]朱陶,李健,等.某海上石油海上钻井平台作业工人职业紧张现状研究[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2,(8):383-385.

成本管理硕士论文范文3

关键词: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论文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011-02

硕士学位论文是衡量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是检验学业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和必要环节。硕士学位论文从选题到最后成文定稿一般需要1~2年的时间来进行思考、研究和撰写提炼,是一项系统的科研工作。为保证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必须加强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目前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一般包括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撰写、评审和答辩等环节。本文对硕士论文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中国计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工作实践,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选题匆忙,开题把关不严。开题报告是对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和监控的首要环节,不仅关系到学位论文的质量,还关系到论文能否做得下去的问题。但目前很多研究生临近开题才与导师协商论文选题,导致开题报告时文献综述不全面,无具体的实施方案,出现选题过大,甚至个别选题偏离本学科范畴的现象。另外,开题报告无统一规范的评判标准,有的考核老师提问随意,缺乏实质内涵,未能切实起到发现问题、及时纠偏的作用,开题报告把关不严。

2.中期检查流于形式。中期检查是保证论文研究进度的一个重要措施,对硕士研究生和导师的一种潜在督促。中期检查时一般要求研究生填写中期检查报告,对前一阶段论文所做的工作及阶段性成果进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明确后期的研究计划。在实际考核过程中,往往研究生填完中期报告导师审核签字就算通过,没有组织严格规范的考核,中期检查流于形式。

3.论文撰写研究生态度不端正。研究生是硕士学位论文的执行者,研究生的态度直接关系着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好坏。但目前很多研究生只关心就业,从入学起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与就业有关的资格考试或实习中,忽视自己的研究能力的锻炼,对自己的硕士论文要求低。平时很多研究生对科研研究或科研工作处于放松状态,对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不够重视,导致硕士学位论文整体结构不合理,工作量不足,实验数据缺乏,格式混乱。甚至有的研究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存在抄袭和剽窃他人成果的现象。在学位论文最后阶段,研究生往往对评审专家提出的意见置之不理,不再花精力对论文进一步修改,导致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不能提高。

4.导师指导力度不到位。硕士研究生导师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学位论文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的指导作用。但目前高校研究生导师教学和科研压力都比较大,工作忙,经常疏于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有的导师忙于自己的业务,把研究生当作劳动力使用,做一些对提高科研能力帮助不大的工作,使研究生投入学位论文工作的精力不足,导致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不合格。有的导师在论文送审前才开始审阅,对不成熟或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不是阻止学生提交评审,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的学位论文能通过评审。

5.论文评审制度不完善。学位论文评审一般采用双盲评阅和公开评阅两种方式。双盲评阅一般由学校研究生部将论文送给校外同行专家或对口高校研究生学位管理部门,送审论文中不含研究生及导师的个人信息,评阅专家与论文作者和导师均不了解对方情况。公开评阅由学科或导师直接送给校内外同行专家,送审论文中包含研究生、导师的个人信息。2011年以前,我校一直采用一本双盲评审和两本公开评审相结合的论文评审制度。但是公开评审的评阅方式中,有些评审专家不能充分指出论文存在的问题,对论文总体评价成绩过高,使学位论文评审的公正性缺失。另外,由于学位论文评阅只是模糊的文字表述和论文整体的评价结果,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评阅的难度,影响了客观性。由于公开评审有失公正性,同一论文的评阅成绩,会出现较大区别,使研究生和导师对评价结果产生异议。

二、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的改进措施

1.进行选题管理,分批开题,严把开题关。为避免研究生在开题报告之前匆忙选题的现象,研究生入学后就应与导师协商学位论文选题,并于第一学期末或第二学期初初步确定学位论文选题,第二学期开始进行文献综述的撰写和方案论证。为使师生重视开题,学校实行分批开题制度,第一批为第二学期末进行,第二批为第三学期初进行。为保证开题报告质量,首先,要求开题报告前,研究生先填写开题报告表,在导师组内进行开题论证,经论证通过后才能参加开题报告。其次,开题报告由各学科以研究所为单位分小组公开组织,考核小组至少五名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老师组成。再次,学校制定了开题报告评价体系,要求考核小组从选题和文献综述、研究方案、研究基础、开题报告撰写情况和答辩情况等五大方面进行考核,并对每方面的具体评价要素进行了细化,便于考核小组客观评判。另外,学校要求考核小组形成书面意见,对研究生论文研究和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估计,对不足之处提出意见。研究生需根据考核小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并填写开题报告修改反馈意见情况,经导师审核通过后才能进入课题研究,不合格者需重新开题。以上措施,增加了研究生和导师对开题报告的重视,有效防止了开题报告把关不严。

2.建立中期检查反馈整改制度。硕士学位论文中期检查于第四学期进行,学校要求除研究生填写中期检查报告外,各学科需根据学科自身特点采取现场演示验收、材料评审、PPT汇报等不同形式组织检查。检查结束后,各考核小组需根据研究生的论文进展总结和分析情况做出成绩评定,并给出书面意见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指导性建议。书面意见由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汇总后反馈给研究生和导师,导师需指导研究生根据考核小组意见在后续工作中采取改进和补救措施。对于问题比较多的研究生,需整改后重新中期检查。

3.建立严格的预答辩审查制度。为对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进行提前把关,学校建立了严格预答辩审查制度。参加预答辩的研究生除修满学分,通过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外,还需达到以下三个条件:第一,研究生需取得学科规定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业绩;第二,硕士学位论文格式需通过学科组织的格式审查;第三,论文中涉及到的实验装置、软件和实验数据等需通过学科组织的实物现场验收。预答辩的组织各学科严格按照正式答辩的要求进行,并且通过预答辩者需根据预答辩考核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导师审核同意后才能进入下一环节。未通过预答辩者,延入下一批次毕业。经过实践,严格的预答辩审查制度促使研究生和导师对硕士学位论文增加投入,有效防止了论文送审前才临时包佛脚,促进了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

4.引入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为有效防止硕士学位抄袭现象,学校自2009年开始在全校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启用CNKI的“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送审前都必须参与学术不端检测,文字复制比大于20%的论文延入下一批送审。经过实践,该措施对打击学术不端和学术抄袭行为效果非常显著。

5.规范和完善论文评审制度。为保证学位论文评审的客观公正性,学校不断改进论文评审制度。首先,对论文评审方式进行改进,为防止论文评审走过场,2011年我校将原来的1本双盲评审和2本公开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转变为2本论文双盲评审的方式,论文送审工作全部由学校研究生部负责,并对有争议的论文进行加送,保证了论文评价的公正性;其次,对论文评审体系进行了优化,评价体系由以前单一的整体评价改为整体评价与分项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要求评审专家对论文选题、文献综述、知识与能力、工作量与创新性、写作能力等5方面进行评价,减少论文评价的客观性。再次,盲审意见返回后,要求研究生根据盲审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完善,并针对评审专家给出的修改意见逐条写明修改反馈情况,导师审核通过才能参与答辩。通过以上措施,减少了论文评审的主观性,保障了评审的公平性,增加了研究生和导师对评审的重视。

6.建立学位论文过程考核督导制度。为规范学位论文过程管理,学校将教学督导制度引入研究生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的各个环节。研究生教学督导组成员由学校各学科领域有一定威望的专家组成。各二级学院组织各学科对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进行过程考核前,需将考核安排报学校研究生部,研究生部安排督导组成员到考核现场随机抽查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中期检查、预答辩和正式答辩。经过几年的督导实践,我校各二级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过程考核基本规范,促进了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

7.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为提高研究生对其学位论文的重视程度并加强对导师的监管力度,学校将学位论文过程考核结果作为研究生评奖、评优的参考条件,并且每年评选校级优秀学位论文,对获得优秀学位论文的学生颁发证书和奖励,同时对其指导教师给予相应奖励。为保证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学校实行弹性学制,优秀的研究生可以提前毕业,不合格的研究生延期毕业。另外,每年进行校内学位论文抽检制度,抽检比例不少于当年毕业人数的20%。

三、结语

实践证明,学校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措施的不断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有效保障了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近年来,中国计量学院参加浙江省硕士学位论文抽检中,抽检成绩均位于全省高校前列,其中2011年抽检平均成绩和优秀率均为全省高校第一。

参考文献:

成本管理硕士论文范文4

1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

1.1论文相对简单

国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指导意见中指出:论文选题一般应直接来源于企事业单位,具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和实用价值,同时应具有先进性、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在计算机类工程硕士的论文大部分与工程硕士从事的工作相关,来源于企事业单位,有实际的应用背景和使用价值,但深度不够。就近几年的实际情况看,计算机类工程硕士的毕业论文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约占80%,硬件设计约占10%,图形图像处理约占5%,其它约占5%。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大部分是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相对比较简单。所使用技术难度相对较小,工作量相对不足。

1.2论文选题有一定的重复

工程硕士论文选题有一定的重复,相近题目较多,有的相关题目几乎每年都有学生做。这与学生所从事的工作有很大关系,因为很多工程硕士来自不同单位的同一部门或同一单位的同一部门,他们的工作背景十分相似,工作内容十分相似,所开发使用的系统在功能、技术上都有相似之处。

1.3论文对国内外现状不了解,先进性不足

工程硕士论文中引用的参考文献绝大部分是中文文献,英文文献较少,有的论文中几乎没有;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在高水平刊物上发表的文献相对较少;所引用的参考文献的时间较旧;一些学生在论文中很少提相关研究工作。这些都反映出工程硕士论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缺乏了解,所做论文先进性不足,创新少或基本没有创新。

1.4论文写作不够规范

计算机类工程硕士论文各培养单位都给出了统一的格式。但是从提交上的论文来看,工程硕士论文写作不够规范,具体表现在:英文摘要翻译错误较多,参考文献在正文中未标出,论文内容格式不一致,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不统一等。有的工程硕士论文中不区分别人的工作和自己的工作,混为一谈,不突出重点。

2原因分析

2.1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

大部分学生考取工程硕士是为了有一个更好的学习平台,能更好的提升自身素质,学成后为企事业单位更好地做出贡献。但是一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功利目的,或为了评职称、或为了涨工资、或为了升职,只想拿一个文凭。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认真学习,在做论文过程中不认真做论文,甚至有找人替做论文的现象。

2.2导师指导不到位

工程硕士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对毕业论文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导师实行双导师制,这是一个很好的导师指导体制,可以发挥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双方优势共同指导工程硕士。但是在实际指导过程中这种体制却没有充分发挥它的优势,校外导师基本不起作用,有的学生在提交论文之前临时找一个校外导师。在整个论文阶段,工程硕士和导师联系很少。

2.3培养单位管理欠缺

高校作为培养的主导单位,应该制定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地过程管理体制,以利于对每个工程硕士培养实行全程监控,确保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要从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角度去重视这个问题,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不能把工程硕士办成一个产业,一味扩大规模,追求效益,而忽视了质量。

2.4企事业单位应重视

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单位应加强对人才培养的扶持。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单位作为工程硕士的实际使用方,对高层次人才有需求。企事业单位应该为自己单位人才培养提供相应的配套措施,比如给予一定的脱产学习时间,尽早为工程硕士配备校外导师等。

2.5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配合不到位

企事业单位需要人才,派遣相关员工到高校参加工程硕士学习,高校收取一定的费用,为企事业单位培养人才。这是一个很好的纽带,给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合作机会。只有双方联合培养,才能真正培养好工程硕士。但实际工作中,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配合较少,基本处于脱节状态,没有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

3应采取的措施

采取培养单位、企事业单位、导师(校内导师和单位导师)、学生等多方面齐抓共管,提高工程硕士论文质量和工程硕士培养质量。

3.1学生自身

选题时,多阅读相关文献,对论文的国内外研究工作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了解在相关方面国内外研究已到达何种水平。多思考别人已经研究的问题我们能否改进或采用其它方法能更好地解决,别人研究的问题我们能否加以拓展,别人在其它研究中所采取的方法和技术能否应用到我们的研究中改进我们的工作。尽量做一些带有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工作,不要做一些重复性的简单研究工作。

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要注意将别人的研究工作和自己的研究工作分开,首先阐述别人的研究工作,然后重点阐述自己的研究工作及自己的研究工作与别人的不同和创新。

在写作过程中提高规范意识,按照培养单位要求的规范格式来写,参考文献在论文正文的引用位置一定要标出,参考文献引用位置要与引文内容一致。英文翻译一定要合乎语法规则,专业名词一定要使用恰当。

3.2导师职责

指导老师负责工程硕士毕业设计和学位论文的撰写工作。导师的指导、监管和治学作风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工程硕士实行双导师制,由校内导师和企事业单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外导师共同负责。这样做的目的是根据工程硕士在职的特点,充分发挥校内老师理论知识扎实和校外导师有实际项目经验的各自优势,保证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现状是双导师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培养单位在选拔工程硕士导师时应当注重工程硕士和学术学位研究生的不同。在遴选时使用不同的遴选条件,在工程硕士校内导师遴选时要注重学术水平和实际项目经验并重,尽量选取两者兼而有之的作为工程硕士导师。不要把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导师不加遴选直接作为工程硕士导师,这样做没有注意到工程硕士和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的不同,不利于工程硕士质量的提高。没有实际项目经验的导师指导工程硕士是不合适的,但指导高校教师可以。

工程硕士校外导师的遴选现在没有完善的机制。培养单位应该和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单位一起做好这项工作。根据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实际情况确定遴选标准。工程硕士的培养对企事业和培养单位都是有利的。企事业单位可以提高自身人才素质的提高,培养单位可以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工程硕士校外导师应选择企事业单位中实际参加项目的高级技术负责人,由培养单位应该和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单位共同遴选,发放聘任证书并给予较好的待遇。

工程硕士、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在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写作期间应经常互动,交流意见,共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虽然身处异地,但互联网和移动电话技术的普及,使得异地在线交流完全没有问题,尤其是对计算机类工程硕士,语音聊天、视频聊天、电子邮件、飞信等为异地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3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规范论文过程管理

培养单位应和企事业单位共同努力,规范培养流程,对论文的整个过程进行规范管理。

1)开题答辩

开题是论文工作的开始,是学生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指导下完成选题和调研,写出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后进行的工作,开题工作目的是对学生选题的内容、研究方案、可行性、难度、工作量、先进性等进行评估,提出建议,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题目。

开题工作应由培养单位和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单位统一组织,开题小组由非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在内的其它校内、校外专家参加,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列席旁听,可以参与讨论。开题工作要召开专门的会议,学生先对自己选题的内容做阐述,然后开题小组的校内、企事业单位专家提问,提出意见和建议。选题不合格者不能进入论文阶段。开题工作要当场形成集体评议,开题小组专家、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学生本人要在集体评议书上签字确认。学生的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开题的集体评议书培养单位、学生所在企事业单位、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学生本人各留一份存档。

2)论文工作

论文工作应在两位导师指导下由学生本人完成。在论文完成过程中要求学生、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定期(每周一次)交流,交流阶段性的进展、在论文完成中遇到的问题、商讨解决方案。不需要每次都见面交流,可以共同通过网络交流。每次交流要形成论文定期工作报告,内容包括论文进展、期间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案等。论文定期工作报告学生、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培养单位、学生所在企事业单位都要存档,作为对学生、校内导师、校外导师考核的依据。

3)论文查重

剽窃别人论文、科技成果属于学术不端行为,必须防止。为防止剽窃论文等不良学术行为,一些部门开发了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查重软件。培养单位应当购买相应软件,学生提出论文答辩申请后要求学生提交电子版学位论文并使用防剽窃软件对学位论文进行查重。发现抄袭行为,不允许答辩,培养单位和学生所在企事业单位要根据情况对学生和校内导师、企事业单位导师予以处罚。

4)论文盲评

论文写作完成后,答辩前培养单位要组织学生论文盲评,盲评一般要两份论文,为了盲评效果少受其它因素影响,最好两份都校外盲评。盲评两份都不及格,不能答辩,根据盲评意见继续修改论文。盲评两份都合格,可以参加答辩。盲评一份合格,另一份不合格,要再送第三份盲评,第三份盲评不合格,不能答辩,第三份盲评合格,可以参加答辩。所有盲评意见反馈给学生、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培养单位、学生所在企事业单位备案存档。

5)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是论文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答辩由非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在内的其它其它校内、校外专家参加。首先由学生针对论文内容陈述,然后专家提问,学生回答,最后专家根据论文写作情况、答辩情况、培养单位提供的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开题报告集体评议书、论文定期工作报告,综合后给学生论文成绩。论文成绩不能仅仅根据学生的论文和答辩给出。论文工作是一个过程,应该结合论文整个过程的各个阶段给出论文成绩,这样才更加合理。从论文的整个过程中才能发现论文工作的整个轨迹,才能发现学生写出的论文是否是学生本人所作,是否是学生本人的创新。答辩形成集体决议,由答辩专家集体签字。培养单位、学生所在企事业单位、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学生本人各留一份存档。

6)加强考核制度

对导师的考核。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应当联合对校内、校外导师考核,对指导认真,水平高的导师应予以奖励,鼓励先进,发挥榜样的力量。对不认真负责,水平较差的导师应予以惩罚,甚至取消导师资格。

对学生的考核。对于学习认真,成绩优秀,论文质量高,为企业解决了生产实际问题,产生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学生予以奖励。对不认真学习,成绩较差,论文有抄袭,找别人做论文等不良学术行为的学生应予以惩罚,甚至取消学籍。

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应积极总结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培养工作中的不足,借鉴优秀工程硕士培养单位的先进经验。把现有工程硕士教育办好,提高工程硕士论文质量,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使工程硕士真正得到企事业和社会的肯定和欢迎。

参考文献:

[1]王伟,吴信岚.从学位论文的引文分析看环境工程硕士的文献需求[J].情报探索,2010(10):79-82.

[2]郑林华,袁继兵,向良军,等.对指挥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指导工作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3(2):44-46.

[3]王霁,杜璟.工程硕士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5):86-89.

[4]刘伟,郑永果,闫春.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几点问题的探讨[J].才智,2008(5):7-14.

[5]周文辉,张爱秀,刘俊起,等.我国高校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现状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7-14.

[6]徐玲芳.社会服务视角下的工程硕士教育质量标准[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53-54.

[7]李博.培养卓越工程师:比较视野下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创新[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4):79-82.

成本管理硕士论文范文5

关键词 艺术硕士 专业学位教育 质量监督 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Master of Arts (MFA) Professional Degree Education

HUANG Qin

(Graduate Student Teaching Management office Wuha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arts, Wuhan, Hubei, 430072)

Abstract Arts master's professional degree education is a form of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education, it is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lay particular stress on theory teaching graduate student educa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 but relative to the academic graduate degree type. At present our country graduate degree in art education training management of biased perception of inadequate development conditions of teaching management is not perfect quality supervision system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teachers to enrich the 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we should change teaching idea foundation condition specification teaching management proces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and so on.

Key words master of arts; professional degree education; quality supervision; management system

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不同于传统教学方式上偏重理论传授、学术研究的硕士研究生教育,而是相对于学术性研究生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与公共管理类(MPA)、工商管理类(MBA)、法律硕士(JM)、会计硕士(MPAcc)等研究生专业学位的办学宗旨一样,艺术类专业研究生学位教育的开设目的旨在培养具有扎实艺术理论基础和高水平创作技能,能够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步伐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为了适应目前高等教育需求不断增加、教育规模迅速增长、学科发展不断拓新、学位类型不断丰富、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不断深入改革的新局面,满足社会各界对艺术领域高层次、应用型的高素质专门艺术人才的迫切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5年通过并批准设置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招生规模和数量上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与此同时,在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因此,本文以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实际为例,反思、分析了目前我国艺术类专业研究生学位教育培养管理中存在的实际情况,以期找出问题,更好地促进我国艺术类专业研究生学位教育的未来发展。

2005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关于下达〈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2005]9号)并颁布了《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相关说明。2005年5月,首批32所研究生单位获批开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2005年7月,为加强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指导,首届全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北京正式成立。经过近几年平稳、快速地发展,目前,全国开展艺术硕士研究生学位教育的教学单位已经达到102所。从目前我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初步规模。但是近年来,随着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取得值得肯定的成绩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日益突出的问题,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抓住解决问题的本质,是推动我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前提。

1 我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认识上存在偏颇

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认识存在偏颇严重制约了我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规模与速度。从目前我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无论是开设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的学校规模,还是从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招生数量等方面来看,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在专业学位教育及艺术类研究生教育中的地位也显得分量不够。

本文认为,专业学位教育在艺术类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视程度不够,整个社会对发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的普遍认识不足是制约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MBA、MPA、Mpacc、JM等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名称在大众范围内已经耳熟能详,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但是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MFA)在社会上的享誉度却显然不足。除了知名度不够以外,很多人还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本质理解上存在偏见与谬误,认为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不如学术型艺术类硕士研究生教育“含金量”高,重“学历”、轻“能力”的教育观念始终影响着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对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人才的需求。

1.2 基础条件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专业学位的整体发展历史较短,最早设置的工商管理硕士(MBA)始于1990年,后经论证批准了建筑学硕士、法律硕士、教育硕士、临床医学、农业推广、公共管理硕士等一系列专业学位,与这些专业学位相比,艺术类硕士(MFA)于2005年才获批,设置的历史较短,在培养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基础条件不完善特点。

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基础条件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使用教材质量亟待进一步提高。就目前国内各培养单位所使用教材来看,教师们受掌握资料所限,编写时间仓促、经验欠缺等原因,不少教材虽然大量借鉴了国外艺术类硕士的教材与案例分析,但是明显带有“拿来主义”倾向,没有很好地结合中国实际;有些教材则是在国内原有艺术教育相关教材基础上做的一些修补,内容重复、资料陈旧的问题突出。

二是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教学案例库的建设亟待进一步完善。结合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及办学模式的要求,案例教学方式的启发性、实践性与开放性等诸多优点更加适合专业学位教育的要求,从国外知名学府专业学位教育的实践情况来看,案例教学也在他们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诸如哈佛商学院、肯尼迪政府学院等都有自己的教学案例库。目前,我国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处于起步阶段,案例教学在教育培养环节的缺乏在所难免,未来应该结合我国当前全面推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不断创作出贴合时代要求,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案例,丰富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教学案例库建设。

1.3 教学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

从目前国内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教学管理过程来看,入学、课堂、毕业等多个教学环节存在疏漏,亟待进一步规范化管理。从入学的招生形式来看,应试现象较为突出,不少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考试的目的存在盲目性,个别考生以获得硕士学位为努力目标,往往为考研而考试,而并非出于对艺术事业的追求。而在录取过程中,不少招生单位以初试成绩为主要标准,复试成为一种形式,一些初试成绩不佳,但极具艺术天赋、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往往被“拒之门外”。在教学环节,受师资力量、学科基础、办学条件所限制,一些培养单位的课程设置未能根据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管理的目标与培养方向来确定,所开设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不强。

1.4 质量监督体系与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就目前国内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质量监督与评价机制而言,与其他学科的专业学位教育评价体系基本相同,主要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委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发展中心进行评估。但是,由于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制度才刚刚建立,各个办学机构的发展时间普遍较短,所以,近年来新成立的全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只对少数院校的专业学位教育情况进行了抽查评估,相关部门对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整体评估检查工作开展相对较少,因此导致部分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单位质量观念和危机意识不强,考核工作流于形式,教学质量不能严格把关。质量监督与评价机制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今后必须尽快严格完善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质量监督体系与评价机制,以此来保障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

1.5 师资队伍有待进一步充实

专业学位教育的特殊性对指导教师的品德思想、治学水平、科研能力、创新水平都有着较高要求,“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人才建设理念应该是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理念。但是,由于近年来艺术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现有指导教师数量远远不能适应这种快速增加的局势,在某些院校,一个导师带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研究生的不合理现象普遍存在,专业学位教育的教学质量难以保障。而且,不少授课老师为传统的理论科研型教师,虽然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课堂经验,但知识结构的陈旧、与社会艺术市场的距离,使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反映出社会艺术实践的发展情况,失去了本应有的教学价值。此外,还存在着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总体数量和梯队建设不足,难以适应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体系发展的实际需要。

2 推动我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措施建议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属于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内容,其教育质量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艺术类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与输出规模,其面向应用型培养目标的确立决定了目前在我国加快发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因此,我们亟待在借鉴国外专业学位教育,特别是艺术类专业学位教育的管理、培养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艺术类专业学位教育管理的发展战略与应对措施。

2.1 转变教学观念、端正思想认识

教育实践学证明,没有创新的教育理念,就没有良好的教学质量,仅仅通过传授教学知识内容的传统教育模式注定是低效率的。国外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实践也告诉我们,没有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专业学位教育的推广可能带来盲从、“重数量轻质量”的结果。因此,教学观念的转变是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改革的先导。教学观念是教师对教学与科研活动中存在基本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要从根本观念上树立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正确教学理念,克服传统观念中的偏颇认识,摒弃传统研究生教育模式中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类型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陈旧观念,要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艺术类人才迫切需求的客观实际出发,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要求,培养出艺术类各行业所需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艺术人才。

当然,这包括转变设置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单位教学管理部门的观念、开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一线岗位上的教师的教育理念,以及用人单位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研究生人才性质的认识。

2.2 夯实基础条件

由于艺术类专业的特殊性,艺术类专业学位教育所使用的教材可以根据各个学校专业特长的优势,在教育部统一规范一般理论指导用书的同时,由各个学校自己组织编写适合自己的专业教材。相关管理部门要规定各学校所编教材要突出艺术类学科的国内外最新发展态势以及最新研究成果,以满足艺术类工作者的现实需要。对于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可以参考借鉴国外艺术类专业学位教育教学案例进行拓展、修改和完善,同时,更加注重对现实问题案例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根据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进行搜集和整理,把有现实针对性的案例应用于课堂教学,提高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水平和质量。

2.3 规范教学管理过程

专业学位教学过程管理是指教学管理者依据教学管理目标,按照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和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在教学原则的指导下,对教学工作进行计划、组织、管理、和监督的过程。只有在坚持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严格规范教学管理过程,重视教学质量监管与教学评估工作,才能更好地实现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目标。规范的教学管理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自身特点,该专业教学管理过程的重点环节应该是规范课堂教学管理,其中包括对指导教师职责的明确规定、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具体要求、教学行政档案与教学成果档案的完整保存等内容,要结合艺术类专业的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改革教学课堂管理方法。同时,还要特别重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规范制定,并结合社会发展实践对实践性教学内容及时更新,并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尽快建立规范、科学的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教学评估督导机制。

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强化培养管理水平的基本保障,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知名大学对艺术类专业学位教育教师队伍的管理办法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比如,借鉴美国高校在招聘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教师时采用的竞争性聘用制度,在遵守严格的评聘程序和规范的同时,注重各个环节的公开化和民主性,重视社会同行专家对教师职位应聘候选人的客观评价,以使招聘过程中的不规范和不公正现象减少到最低限度。同时,还可以借鉴德国等国艺术类专业学位教育中采用的校内外“双导师”制度,打破单一的师资结构,选用具有丰富理论知识与指导经验的校内教师的同时,再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艺术类实践工作者一起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以形成一支既有较高学术水平、又有丰富职业背景、较强实践经验的导师队伍,充实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

3 结语

设置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现实需要,是艺术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从无到有,一步步走来,为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今后在转变教学观念、端正思想认识,夯实基础条件,规范教学管理过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定能让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更好、更快、更稳地发展,为我国培养大批高层次、应用型的艺术类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韩明勇.高校“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0(9).

[2] 薛天祥.研究生教育管理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秦赞.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分析及教学模式探索[D].河北师范大学,2008.

[4] 周星.关于艺术硕士培养问题的思考[J].研究生与学位教育,2007(6).

成本管理硕士论文范文6

个人培养方案的科学制定,对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工程硕士多学科综合、较宽口径培养的特点,导师根据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学科背景、工作实际确定研究方向,指导其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其间,既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又要考虑本学科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以及课程性质、学分、学时、开课学期等因素。假设以学科为单位,每学科年均招收20名工程硕士,该培养单位培养方案要求每个工程硕士修满30学分,每门课程1~3学分不等,那么每名工程硕士要选大约15门课程,20名学生就要选择约300门次课程,去掉每个学生相同的20%的公共必修课,还要因人选择高达240门次课程,扩展到全培养单位,工作量将成几何级数增加,传统手工选课方式几乎无法承担。

利用信息网络化工具,跨平台选择课程就成为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的必然选择。所谓跨平台是指研究生课程体系根据学位级别、培养方式等建立的三大平台,即博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平台、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平台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平台。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平台根据培养目标和学制的不同,建立科学学位硕士课程体系平台和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平台。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平台下,根据各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特点建立工程硕士课程体系平台、农业推广硕士课程体系平台、风景园林硕士课程体系平台,及MBA课程体系平台等(见图2)。课程体系平台的特点是大平台之间相互独立,子平台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每个课程体系平台是相应层次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台中包含上千门不同课程,工程硕士原则上可以打通平台,在不同平台中选课,从而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结合工程硕士的特点,指导工程硕士跨平台选课时,既要遵循适度引导、适量选课的大原则,又要体现以人为本、兼顾公平的小原则,同时也要考虑因此带来的课程组织安排等问题。

对于工作单位在学校驻地且导师要求具备较深层次理论知识的学生,选课自由度相对较大,鼓励其尽可能多地选择全日制研究生课程体系平台中的课程,与全日制研究生同堂听课。时间充足的学生按照全日制硕士的课堂秩序要求,时间较为紧张的学生则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来校听课,保证一定的课堂学习时间,其余时间利用平台提供的网络学习功能进行自学。学习方式可灵活选择,但考试方式和标准要与全日制硕士的要求一致,做到“宽进严出”。为维护全日制硕士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在管理制度上要限制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的同质化趋势,并对工程硕士做出限制,如每学期选课不应超过2门,选课的学分不超过总学分的20%,同堂听课的课程不少于50%,等等。这样的培养方案对于在企业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而言,是严格而必要的。

对于校企合作培养(有别于“异地办班”,仅限于部分课程教学的合作,而不是全面合作)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部门可根据企业科研、生产任务需要单独建班,指导其共同选择针对性较强的专业课,灵活安排授课时间和地点,单独安排考试,考试方式可根据课程内容灵活选择。这种合作培养模式实现了课程共享,但教学过程无法共享。一方面,同一门课程在不同时间、地点多次开展,致使教学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培养单位中较缺乏具有一定生产实践经验和能力开设此类课程的教师,限制合作培养规模。但无论从招生角度还是从保证培养质量角度看,合作培养方式对工程硕士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因此,必须科学选择在合作培养单位开设的课程,既要考虑教学单位课程资源有效利用,又要兼顾企业生产实践需要。合作单位中一定数量的科研人员可参与课程建设,合作完成课程讲授。这样的课程一旦选定并开设,经过几轮教学实践,待条件成熟后延展到校内供其他层次研究生选择,将成为案例教学的典范,丰富课程体系平台。

对于大部分工程硕士而言,跨大平台选择全日制硕士的课程,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精力上都是很大的负担。但跨子平台选课,打破专业领域的界限进行差异化管理、个性化培养是建设课程共享平台的初衷和任务。工程硕士根据自身知识结构,结合工作实际和论文要求,兼顾个性化需求,在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各子平台上选课,在同一子平台的不同专业领域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课程,可使学习更有针对性。跨平台的选课模式打破依专业建立的班级,增进不同专业领域以及不同性质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使跨专业领域、多学科综合的培养过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对提高工程硕士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作用明显,符合工程硕士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要求。

二、以信息网络化管理为桥梁,创新教学方式,在线“全日制”学习

在教学组织方式上,工程硕士的办学模式是“进校不离岗”。大部分学生是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不能采取完全脱产的全日制教学方式,因此各培养单位多采取在校内分阶段集中上课、到学生较为集中的异地办班、校企合作办班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这样虽然解决了学生上课与工作的冲突,但“单科独进”教学方式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学生普遍感觉集中学习时间短、任务重,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不能很好地同生产实践结合,没时间消化吸收,学习效果不理想。信息网络化管理系统结合网络教育上应用广泛的Blackboard在线教学管理平台,实行校内外结合的开放式教学,专门针对“进校不离岗”的教学特点发挥网络优势,通过采用混合课程,将面授学习与在线学习结合。

Blackboard在线教学管理平台以课程为中心,集成网络“教”“学”环境。教师可在平台上开设网络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并学习课程内容。学生之间以及教师和学生间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讨论和交流。工程硕士登录平台,在Blackboard上学习课程,查阅与课程相关的资料。学习资料依托Black-board数据库实时更新,包含任课教师制作的案例,以及其他科研单位制作的PPT、动画等,使课程内容丰富、生动,从而提高学生在线学习积极性。学习中不拘泥于现有教程,紧跟学术前沿和生产实际,时效性更强。在线学习结束后进行在线考核,考核成绩作为平时成绩。

尽管在线学习有形式生动、时间灵活、内容时效性强等特点,但学生出勤率不高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在线学习目前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学生到校集中学习时还需再次学习该课程。集中面授时,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一些主要原理与方法,回答同学在网络学习后,结合生产实践时遇到的问题,课后考试依然采用传统考试方式,学生的最终成绩为在线考试成绩与面授考试成绩的加权平均。在线学习与集中学习结合,规避了在线考试的身份认定问题,解决了集中学习时间短造成的“消化不良”。在线学习成为集中学习的有益补充,使宝贵的集中学习时间更多地用来完成实验、实践等需教学资源支持的教学环节。

课程考试结束后,管理人员可通过信息网络化管理平台,在成绩查询前安排匿名课程检查问卷调查表,学生填写问卷后可查询成绩。管理人员通过问卷掌握学生对课程、任课教师的主观评价。利用Blackboard平台,对课程的学习人数、成绩分布等数据进行客观分析。综合主观教学效果评价和客观数据分析的课程检查报告单,能比较准确地对该门课程做出科学结论,使两个阶段的课程学习得到科学监测,有效保证学习质量。

工程硕士多数来自生产一线,学习过程中干扰因素较多,错过课程或考试未达标准而重修情况的出现频率远高于全日制硕士,管理者和学生本人需实时掌握信息并及时处理。信息网络化平台为管理员提供课程表、发放调查问卷、统计学习情况等功能;对研究生秘书提供学生成绩查询、成绩单打印、成绩不合格提醒等功能;对任课教师提供作业、在线答疑、在线上报成绩、查看课程评价等功能;对学生提供在线查询成绩和课程表、自助打印成绩单、在线申请重修等功能。这些信息及时在各模块间流动,极大缓解了各级管理者的工作强度,改变以班级为单位的粗放型管理方式。以人为本的集约化管理不仅给培养单位和工程硕士提供高效服务,还体现出管理者的人性化和服务意识。

三、以信息网络化管理为工具,强调过程管理,提高论文质量

工程硕士在校集中学习时间约6个月,主要完成课程学习、论文开题和答辩等关键环节。师生互选、论文选题、中期考核、论文撰写等环节,学生只能在各自工作单位独立完成或由校外导师协助完成。这种过程管理方式是影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

工程硕士实行师生双向选择,校内外双导师制度。首先,师生相互了解是双向选择中需关注和重点解决的问题;其次,双导师制度意味着,师生互选工作量至少是工学硕士的一倍以上,要求实施更精确的管理方式和更高效的管理手段。信息网络化管理平台凭借多信息综合管理、信息实时更新的优势,对师生互选起到重要作用。导师通过入学考试面试环节了解学生,可在平台查询学生基本信息;学生通过平台可查询本学科所有校内外导师信息,及其对所带学生的具体要求。信息对称双向流动,最大可能地避免师生互选中的人为干扰,提高双向选择的一次成功率。另外,通过设置平台中师生互选功能模块的相应参数,管理部门可避免师生互选过程中出现导师“贫富不均”现象,在管理层面上为各级管理者实时监控师生互选提供手段,预先规避师生互选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保证师生互选高质、高效。

论文选题和撰写是工程硕士完成学位论文工作的关键环节。传统的管理模式在这一重要环节是失控的:学生往返于学校和工作单位之间,与校内外两个导师反复协商论文选题,效率极低;学生转述导师意见时,还可能出现理解误差。采用信息网络化管理平台的选题功能模块,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平台为校内外导师开辟具有即时通讯功能的讨论区,不但可进行多方会议,还可视频通话、传输文件,并保存通话记录和所传输的文件资料。校内外导师和学生约定时间进入讨论区,对选题进行充分协商与研究,最终形成高质量的选题报告,经校内外导师同意后,汇总给研究生秘书交学科带头人审核。学科带头人通过网络平台查看导师对学生选题的指导过程和意见,对本学科所有工程硕士的选题进行审核。网络平台审核结束后,研究生秘书整理并打印本学科所有申请开题的工程硕士的开题报告,交导师和学科带头人会签,利用集中学习时间安排开题论证工作。

在论文撰写和实验期间,导师要求学生通过平台定期汇报论文进展、提交研究报告和实验数据,并根据进展情况对学生进行中期考核。学生可在讨论区留言,就某一问题请教导师。校内外导师之间可就学生论文进行交流,遇到难题还可通过平台邀请本学科其他导师参与讨论,以保证学生论文撰写方向正确。学校各级管理者通过对导师、学生上线讨论次数及有效性进行统计,评估导师的指导工作量,起到督促和监督作用。学生通过平台将论文传给导师,导师签署意见后转给研究生秘书,研究生秘书汇总转给研究生管理部门,研究生管理部门通过平台对论文进行和送审等操作。这期间涉及的意见反馈和反复修改等,全部通过平成。学生完成论文后可在平台上申请答辩。研究生管理部门在平台上设置财务控制点、答辩资格审查控制点和论文递交时间控制点等关键节点,控制申请答辩资格和递交论文时间,杜绝人为干扰,保证论文有充足的送审时间,最终保障论文答辩时间。

成本管理硕士论文范文7

一、确立与制度目标协调统一的法律硕士管理和培养模式

法律硕士(J.M)学位设立的目的在于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法律专业人才,这不仅是法律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而且也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首先,它借鉴了美国的J.D法律教育模式,以弥补中国法学教育过分偏重学术教育、本科教育之缺陷。我国法学教育长期以来都以“本”为本,基本上是从本科教育开始的,主要是一种学术教育而不是实务教育。而美国的法学教育是研究生教育,以培养面向社会需求的实务型人才为主。考虑到法学是一门涉及到社会生活多方面的经验性的学科,一个人只有在具备了较为全面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一定的人生阅历之后才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法律,因此美国的法学院一般会要求申请进入本院学习的学生必须要有一个非法律专业本科以上的学位。这样的制度设计有利于弥补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带来的理论思维的浅显和社会实践知识的不足等等弊端。[①]

其次,从招考实践来看,法律硕士专业从创立之初到现在,一直都名列各高校报考研究生热门专业之前茅,最多的报考人数,最低的录取比例,法律硕士一时间成为考研招研的社会新宠,有些教学单位甚至提出要将法律硕士打造成为与MBA一样的金牌学位的口号,这一切无疑都证明法律硕士的设立合乎社会发展要求,其培养目标定位极端必要、高度可行。

基于此种目标,法律硕士教育和教学的全部工作都应该围绕着培养宽口径、重应用、高层次、复合型的优秀人才来进行。但是,这种法律硕士教育的应然性要求与我国现行法硕教育的现实情况和培养模式之间却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在此结合我们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在2003年底进行的一次关于法律硕士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②]对目前法律硕士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简要叙述。

(1)目前我们在法学学位上实行的是法学硕士与法律硕士齐存的双轨制,对此有部分大学的法学院也正在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试验,但究竟法律硕士如何进行培养,还没有多少经验和制度设计,许多法律硕士教育单位中仍然沿袭和简单复制原有法学硕士、博士教育那一套,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上缺乏创新,学习效果差,从而使得法硕教育和培养没有特色、缺乏应用性,缺乏特色和深度,陷入进退失据的尴尬局面。用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兴良教授的话说,就是:“对于法律硕士,不知是当作法学硕士来培养还是当作法学学士来培养。我作为一名法学教授,同样存在这样的困惑。给本科生上课,我知道应当讲些什么;给法学硕士上课,我也知道应当讲些什么,就是给法律硕士上课,我不知道应当讲些什么。到目前为止,也还没有一套形式与内客俱佳的法律硕士教科书。即使是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上,也存在争议。”[③]

(2)目前各高等院校法学院相对缺乏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其法律教育资源的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本来就十分有限,而面对研究生连年扩招的时代背景更是“捉襟见肘”,不仅使之在法硕招生收费和学生住宿安排等问题上屡遭质疑,[④]而且也大大降低了法硕教育水平和培养质量,这已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法律硕士制度的整体形象和社会评价。目前在校的法律硕士在被问及对法硕教育的总体感受和评价的问题时,只有2.25%的被调查对象感觉很满意,感觉良好的占17%,而感觉一般和不好的却分别占到41.1%和39.7%.而对于认为社会可能对法律硕士作出何种评价的问题,有67.3%的被调查者选择一般,25%的认为较差,而只有7%多一点的认为很好或好。

(3)目前我国高校的法律硕士教育体制与法律职业需求以及司法人员资格认证制度之间相互脱节,相对脱离法律实务,与立法、司法、行政执法部门的沟通和联系较少,致使法律硕士的就业优势无法体现,成为法律人就业市场中的“鸡肋”。尽管有很多人呼吁尽快确立J.M教育在我国法律教育中的主渠道地位,也已经有不少高校的法学院也为此进行了多项制度改革,将面向法官、检察官、律师以及

公安人员的社会就业问题,看成法律硕士教育的“指挥棒”和“晴雨表”。然而,由于其培养法律硕士的动机和方式均非为着满足实践部门的需要,而是偏重于理论性法学教育,培养研究性人才,加之学制较短,法学知识的传授尚不全面,故此在法律硕士的就业问题上,同法学学士、硕士以及法学博士相比较,总处于劣势,形势不容乐观。在调查问卷中,当在读的律硕士被要求就自己的就业前景对作一个预期时,问卷一中58.3%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乐观;而对报考法律硕士者的调查问卷即问卷二中则有76.3%的认为就业情况会一般。

(4)除了在培养应用性和高法律素质的法硕人才方面尚有欠缺之外,宽口径和复合型这两项要求也还需进一步落实。尽管法律硕士学生分阶段涉猎了两种专业的知识和经验,而普遍(58.4%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理应属于复合型人才,但也有40.2%的人认为自己的法律理论基础薄弱,同法学硕士相比处于劣势地位;另外,对于如何将法硕阶段的法律知识学习与原背景专业相结合的问题,回答说不知道如何结合的竟然占到53.8%.

显而易见,法律硕士研究生报考的高热度与社会对法律硕士的满意度并不成正比,二者之间也绝非简单的数学公式。当前我们的核心任务是:按照法硕培养目标来建(重)构各高校法学院系的法律教育培养模式,改变法硕培养中的“本科化”局面,变单纯“以本为本”的法律教育为学术教育(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和实务教育(法律硕士)并举,并形成按照两种人才培养目标和理念执行的两套可操作的培养方案,最终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实践的平衡。

二、建设结构合理的法律硕士课程体系

在攻读法律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课程体系的科学设置问题。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宗旨,就是安排结构合理、循序渐进、互为支撑的多门相关课程,实现法硕教育和教学的目标。课程设置的关键就是把握好基本的法律知识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之间的平衡,把培养学生的法律理念和习得法律实务技术结合起来。

在过去的几年里,针对法律硕士课程设置这样一个学生反映比较多的问题,[⑤]人大法学院针对实践要求,对课程教学进行了大胆改革,改进课程设置,调整教学计划,使学习更具系统性。按照法硕学生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需获得学位课程总学分保持在45学分以上(其中必修课不少于30学分,选修课不少于20学分)的基本要求,在开设通行的法学必修课之外,注意做到:(1)系统开设多项程序法使之同实体基本法相配套,如民诉、刑诉、仲裁法、行政诉讼法等);(2)对于各个实务性部门法,均安排相关案例法选修课(如民法案例分析、刑法案例分析、民诉案例分析、刑诉案例分析、经济法案例分析、知识产权法案例分析、知识产权法案例分析等);(3)案例课采取法学院教师与外聘实务人才相结合授课的办法,发挥两个积极性;(4)专门就法学新兴应用学科和社会热点领域开设选修课程(如法律经济学专题研究、信托法、房地产法、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物证技术学等)。这样一来,尽管法硕招生数量和规模仍相对较大,但是通过面向法学实务,每学期滚动开设近30多门的任意选修课程,既有利于学生各取所需,方便选课,又确实丰富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了他们从事法律实务的能力。

当然,围绕着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组织的其他环节也要与之紧密配合,一体改革。其中包括:(1)选任合格的、有丰富法律实务经验的主讲教师,合理安排指导老师,改变法律硕士学生没有导师的现状,在选择指导老师和专业方向方面,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而不是靠抽签或指定的形式,应该充分发挥指导老师制度的积极作用,如建立导师与学生的固定联系制度,还可以尝试让学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和处理案件的活动等等;(2)加强教材建设,组织优秀、精干的法硕教育专家(包括一定数量的资深律师、法官以及立法、执法人员参加)编写一套适合法硕培养需要的专用教材,并同司法考试与培训书籍相互配套;(3)鼓励法律硕士同学学以致用,与法律实务部门相互配合,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和普法活动,还有就是由法学院统一组织以法律硕士同学为骨干的模拟法庭活动;等等。

针对学位论文问题,我认为按照法律硕士的培养目标,在修满必要课程学分外,获得学位的最终环节不应以撰写毕业论文为唯一条件,也可以是某种调查报告(如案件调查、立法调查等)、毕业设计(如公司上市招股说明书等)甚至于某种特殊贡献(法医学鉴定成果、证据认证方案等)。而论文也不应强求多高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而更应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选题一般要具体、应用性强,具有可操作性。

三、推进密切联系实际的法律硕士教学方法的改革

关于法律硕士教学方法的问题,在调查问卷一中,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法律硕士的教育方法有待改进,这个比例占到了69.2%,此外还有27.8%的人认为目前(2003年前)的培训方案很糟。至于具体的改革方案设计问题,有73.9%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与法学硕士有所区别。

如前所述,我们对法律硕士的培养目标定位

是非研究性专业,换句话说,它要培养的是法律实务人才,而不是理论家(当然也有不少法律硕士选择考博或立志做研究,但由于其比例极少,暂不讨论)。所以,在法律硕士的教育中应该突出其实践性和针对性。在这方面,法律硕士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问卷一中,在问及法律硕士相关教学方法的缺陷时,有61.9%的被调查者认为应用性不够,56%的认为针对性差,而在问及所钟爱或认为适合的教学方法(多选)时,案例教学法排到了第一位,占78.6%,61.3%的人选择小规模教学,59.5%的人选择互动式分组讨论,54.2%的人选择情景模拟教学。同样,在被调查者的建议中,多数也反映教学没有针对性,教师没有考虑到法律硕士的特点,即各有特色的专业背景,而是“一视同仁”。

对此,我们要认真改进教学方法,使其更适合法律硕士的特点。这样的改进方案,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种,(1)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2)改变现有大班(通常是200人左右的大教室)授课制度,采取小规模教学模式;(3)法硕分班分组,在课前、课中、课后均进行互动式分组讨论;(4)针对具体法律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采取诊所式法律教育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等等。

法硕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时普遍感觉到,法律的概念、规则、制度、法律条文都非常抽象,其之所以抽象,因为这是法学家们通过长期对诸多复杂的法律现象进行抽象逻辑思考后归纳整理出来的。对于这些抽象的法学(不仅是法理学,还包括民法、刑法等各个部门法)理论,单纯的死记硬背是无济于事的,很可能一个法律制度,学完以后,能说出其中所涉及概念的定义、法律特征、构成要件,可一遇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却依旧茫然不知所措。这时候,“案例分析”方法就是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法学理论真正与法律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的桥梁,它非常有利于培养法硕学生作为一个法律人应具备的能力。

以民法的案例分析教学为例,首先,对于初学民法的学生来说,应该选定一到两本非常简明、清晰的民法学教科书,认真读上几遍,对书上讲到的民法的基本概念、规则、制度都非常清晰的通盘了解。这是下一步进行案例分析加深对民法理论掌握成都的根本前提。然后,学生们可以在得到老师的指导帮助或聘请高年级同学加入的前提下,组成案例分析小组,三五人或七八人都可以,从一本好案例分析的书籍(如果没有也可以直接从我国各级法院已经公布的案件)中选择一个案子,发给参与讨论的同学。获得案例后,由小组选出一位负责的学生将案例材料复印分发给大家,同时规定一个时间,让大家各自研究,写出案例分析报告。等待开会讨论的前四五天由这个负责的同学收上来,交给老师或高年级的同学(或邀请到的法学硕士),由他们选择一到两个主题发言人。在开会时主题发言人先就各自对案例的研究做出主题报告,其他人既可以提问,也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通过不同思想、观点的冲撞砥砾,好的思想观点自然脱颖而出。会后参与讨论的全体学生中分析的不正确的同学应该应反思自己为什么分析的不对,找出原因,发现问题,然后查找资料,进行核对,进而重新学习没有理解透彻的民法理论,此时他自然会别有一番滋味的。如此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到抽象,穿梭于法律与事实之间,循环往复,持之以恒,就会有非常大的长进。

四、完善面向就业和社会需要的法律硕士管理和评估体系

(一)从法律硕士的管理体制上讲,招生规模问题、学制问题以及收费问题至为关键。

首先,关于招生规模的问题。对此目前学生们的反映比较大。在问卷一中,有51.7%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当适当缩小规模,44.2%认为应该大规模削减,只有0.6%的人认为仍有扩大招生的余地。实践中,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许多学校盲目扩大法律硕士的招生规模,把法律硕士视为“创收”的重要途径,法硕人数的激增必然导致听课效果的降低。尽管国家教育主管机关最近作出了继续扩大硕士招收的决策,但如前所述,考虑到目前各高校现有教室、教师等教学资源相对有限,捉襟见肘。因此,一味地扩大招生规模,只会进一步降低法硕培养水平,导致低水平的教育和低水平的就业二者间的恶性循环。因此,在目前的招生规模条件下,不再认为扩大,而是进一步改革挖潜,优化资源,合理安排教室,最大程度解决法硕教学“座位紧,上课难”的具体问题。

其次,就法律硕士的学制问题,有63.5%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用三年的时间读完该专业,只有13.8%对目前的两年制感到满意。在问卷一中,被调查者普遍反映,两年的时间对于法律硕士是远远不够的。对此许多任课教师也是这样反映。法律硕士入校后,除去写论文,找工作,真正学习的时间也只有一年多一点甚至不到一年,而即就是在这短短一年里,也无法进行深入广泛的学习和研究。对此,我认为,应该改革法律硕士目前实行的两年学制为的弹性学制,一般毕业为2~3年,个别人提出延期答辩的还可以再行延长。在实际操作中,应该针对法律硕士不同的背景,实行不同的或相对灵活的学制,平均下来,一名法硕学生在校修完50学分,应该花3年时间,其中优秀者,则可以提前申请答辩拿到学位。

最后,关于法硕收费的问题。有超过89%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的收费偏高,10.1%的人认为适中,0.6%的人则认为收费偏低。尽管各高校的教学水平、所处地域、市场平价等具体情况都有不同,从而导致法律硕士收费不一。但也应该按照公平、公开的原则进行认真讨论,关键是要做到培养费的收费透明化,然后依靠人才使用市场的供求来决定最终的收费。

(二)法律硕士的质量评估体系

法律硕士的就业,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他们的现实利益及其未来预期。一般说来,法律硕士毕业后绝大多数的都会自觉地选择法律实践性行业或职业。对于“你未来会选择什么职业”这样一个问题(允许选择1-2种预期职业),在读法律硕士选择当律师/顾问的占59.6%,选择司法工作人员和国家公务员的则各占43.5%,但选择教师科研人员的比例也比较高,约占24%;与此略有区别,正准备报考法硕的备考者选择将来担任司法工作人员、国家公务员、律师、企业法律顾问的分别占到19.5%、11.5%、28.3%、32.7%,其中律师和企业法律顾问比例最高,在总数之中只有1.8%的选择教师及科研人员。

总的来说,法律硕士质量评估的核心乃是平均就业率和社会满意度,这里,真正影响平均就业率的实际上是法律硕士的能力培养和

综合素质。在调查中,几乎所有的被调查者都认为法律硕士应当注重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这其中:实践能力、法律思维能力、法学理论功底、表达能力所占比例分别为:92.3%,88.1%,48.2%,48.3%.这些要素在法硕教学质量评估方面的内容则还包括课程质量评估、教学组织评估、教学管理评估、教学手段评估、基础设施评估等等。

五、结 语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我国当下的法律硕士教育是利弊兼有,得失并陈的。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法律硕士培养制度,确立培养法律硕士的新理念,寻求培养目标与培养实践之间的合理平衡。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法律硕士教育政策的制定者的政策研判同法律硕士自身的主体意向是趋于一致的,都是力图早就合乎社会发展需要的法律高水平实务人才,因此,未来法律硕士改革的重心应该放到如何塑造法律硕士的核心竞争力——法律综合知识与实践能力——方面来。为此,本文提出确立与制度目标协调统一的法律硕士培养模式;实现法律硕士教育招收管理制度的创新;建设结构合理的法律硕士课程体系;实施灵活多样的法律硕士教学组织和教学;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规范法律硕士毕业论文写作与答辩;完善面向就业和社会需要的法律硕士人才质量评估体系等相关改进意见,以期推进中国法律硕士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我深信,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伴随着法律制度要因应的社会关系的日趋细化和专业化,法律硕士作为法律实践活动中最有活力的人才群体,将会日益发挥他们的作用和聪明才智。

注释:

[①]详细论述可参阅贺卫方教授:《法律教育向J.M教育的转向》,转引自《法苑·法律硕士(创刊)号》。

[②]该项问卷根据不同的调查对象分为两类:问卷一针对的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目前在读的法律硕士,共发放问卷200份,2003级学生和2002级学生各100份。2003级收回有效问卷84份,其中男生占38.1%,女生占61.9%;文科占65.5%,理科占34.5%;应届占32.1%,非应届占67.9%.2002级收回有效问卷84份,其中男生占40.5%,女生占59.5%;文科占66.7%,理科占33.3%;应届占78.5%,非应届占21.4%.问卷二则是针对正准备报考法律硕士的应考者,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3份,其中男生占36.6%,女生占63.4%;文科占57%,理科占43%;应届占38.7%,非应届占61.3%.(此次调查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苑》杂志社组织进行的,参加此项调查的包括曹芳、侯巍林、徐婧、余俊、孙莉斯、梁宁、管友发、刘福生、魏巍、石仁勇、吕红、韩燕等许多同学,其数据是客观真实的,其中暴露出的问题也绝非人大独有,其他高校还可能更为突出,可以用来反映法律硕士教育的现状。)

[③]参见陈兴良:《法学的诱惑:北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论文写作优秀范例·序》,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④]关于招生规模的问题,法硕学生的反映比较大。在问卷一中,51.7%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当适当缩小规模,44.2%认为应该大规模削减,只有0.6%的人认为仍有扩大招生的余地。关于收费的问题,有超过89%的被调查者认为收费偏高,10.1%的人认为适中,同样只有0.6%的人认为收费偏低。

成本管理硕士论文范文8

关键词:工程硕士;培养;实践探索

作者简介:高文波(1964-),男,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副处长。(湖北 武汉 430072)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015-02

武汉大学是全国首批招收、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高校之一,目前工程硕士招生领域数已达到22个,涵盖水利、电力、测绘、机械、建筑、环境、计算机、电子通信、制药、物流等,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与发展,为社会、行业培养了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一、适应社会需求,创新工程硕士教育理念

随着我国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才资源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的转变,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迫切需要转变教育理念,调整研究生培养结构,大力培养各行各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长期以来,武汉大学坚持“以质量为核心,以学生为根本、以教师为主导,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应用、重视工程实践,开放办学”的工程硕士教育理念,为社会、行业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1.树立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

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在培养规格上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工程硕士是一种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它按工程领域设置,以专业实践为导向,侧重实务和应用,强调实用性和综合性。在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尤其要重视工程硕士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之需。

2.树立开放的教育理念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工程硕士教育必须学习和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先进经验,必须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和创新培养模式,完善培养方案,大力改革课程体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工程硕士教育水平。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课程设置方面体现多层次、多领域、多方向、模块化、开放式的特征。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3.树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着力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面向行业实际,侧重实践,将理论学习应用到实际工作之中,体现强化能力、突出实用、结合工程的特点,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树立“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确立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其身心特点、兴趣和个性特征,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不断获取知识。课程教学更加注重对其思维方法的熏陶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实践能力、职业素质的提升,使工程硕士研究生在研究方案的制订、研究资料的收集、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调整、研究结论的得出和研究报告的撰写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中体现出较强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

5.树立“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

“大工程观”是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思想道德与工程实践融为一体,具有实践性、整合性、创新性的教育理念。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需要亟待改变狭隘的学术教育观,树立“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重视工程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兴趣、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工程创新能力。

二、面向行业实际,探索工程硕士培养模式

在推进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战略过程中,武汉大学秉承“规范管理、提高质量、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理念,始终抓住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这一核心,经过不断实践探索,初步构建形成了以质量为核心,以培养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与行业紧密联系为根本,包括课程教学、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三大环节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工程硕士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与行业紧密联系。

1.课程教学环节

增设“行业前沿讲座”课程,大力推进案例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行业前沿讲座”。为了使工程硕士研究生尽早接触行业、贴近行业,增进学生、教师与行业专家的密切接触和交流,帮助他们开拓视野,激发他们对于行业前沿重大应用问题的研究兴趣。我校把“行业前沿讲座”作为一门课程进行规划、建设,选定相关讲座内容,定期开展讲座,并保证讲座质量;聘请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了解产业发展需要、熟知行业发展动态的行业专家开设前沿讲座。近年来,学校对各培养单位邀请行业高级技术和管理专家来校开设“行业前沿讲座”进行资助,每年都拨专项经费予以支持。

(2)案例教学。为了借鉴国际一流大学先进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我校在工程硕士课程教学中大力推行案例教学。近年来,我校坚持抓案例课题申报和案例库建设,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2.专业实践环节

通过加强专业实践的组织与实施以及专业实践基地建设不断强化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其职业素养,通过专业实践锻炼,增长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1)专业实践。我校通过制定《专业实践手册》,严格按照实践手册要求完成整个专业实践过程。主要把握好四个方面的内容:实践计划制订;实践阶段小结与自我鉴定、指导教师阶段成绩评定;所有实践阶段完成后,专业实践学结报告;导师组给出专业实践最终成绩。

(2)专业实践基地。专业实践基地是实现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保障,也是校企合作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平台,对于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素养、实践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校正在制订《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管理办法》,思考怎样选取实践基地、怎样建设和管理实践基地等相关问题。实践基地一般应建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有行业代表性,应具备一定的软硬件条件(如食宿条件、实践场地、实践项目、指导人员等)。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主要依托行业企业开展。

3.学位论文环节

学位论文环节对学位论文选题、学位论文形式以及论文评审与答辩都做出了相关规定。要求论文选题来源于生产实际,有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要在专业实践中选题;论文形式根据选题,可以多样化;可以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工程/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形式;论文评审与答辩必须有行业专家参加。

三、强化过程管理,提升工程硕士培养质量

培养方案制定后,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十分明确,但是要让目标成为现实就必须强化培养链各环节的过程管理,保证培养质量。

1.课程教学过程管理

为规范课程教学管理,我校通过加强教师资格审查、课堂教学检查、考试及成绩登录等各个环节的监控切实保证教学质量。

(1)课程学习是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工程硕士研究生获取本专业领域基础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长期以来,我校坚持课程教学选派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授课,同时聘请行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专业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来校讲课。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之前要编写好课程教学大纲,严格按照大纲实施课程教学。

(2)课堂教学的规范和效果是评判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为此,我校加强了课堂教学检查与督导工作,聘请学校研究生教育专家组成员到课堂听课,选派课程信息员到课堂查课,引导研究生在网上评课,从而对讲课教师的上课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监督。

(3)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知识获得的一种有效形式。我校要求课程考核按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注重平时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并要求上课教师及时将成绩录入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各培养单位将考试试卷等相关材料存档备查。

2.专业实践过程管理

专业实践环节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增长实际工作经验、获取学位论文选题和素材、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也是达到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环节。

为了保证专业实践的顺利完成,我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建立了大批专业实践基地,并组织学校教师和行业企业高级专家共同指导工程硕士的专业实践。同时学校还专门制定了《专业实践手册》,明确专业实践内容及应达到的目标、详细的专业实践计划和实践考核办法,及时对专业实践全过程进行跟踪管理,定期检查、评估专业实践实施情况,较好地保证了专业实践质量。

3.学位论文环节管理

学位论文不仅是检验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工程硕士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专业领域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体现。

我校要求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来源于生产实际,有明确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要在专业实践中选题;论文形式根据选题,可以多样化,可以采用调研报告、工程设计、产品开发、工程/项目管理、应用研究等多种形式;论文评审与答辩必须有行业专家参加,论文评审按程序进行。同时狠抓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评审、预答辩和论文答辩等环节,切实加强论文各环节管理,严把论文质量关。

四、结语

随着工程硕士教育的不断发展,还需在招生体制改革、导师队伍建设、质量保证体系和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创新,真正将工程硕士培养与工程领域各行业紧密联系起来,不断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以期满足社会、行业需求。

参考文献:

[1]林蕙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

[2]高文波.提高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29).

[3]文冠华,姜文忠,陈宏量.抓好专业实践环节,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15.

[4]熊玲,李忠,赵伟.基于大工程观的工程研究生培养目标及相关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15.

[5]张笑燕,宋茂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

成本管理硕士论文范文9

工程硕士教育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使所培养的人才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化技术手段,具有承担工程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管理工作的能力。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工程硕士教育已融入了研究生教育的主流,培养力量逐渐雄厚,生源规模日趋宏大。截至2008年,我国开展工程硕士教育的培养单位已经由1997年的14所发展到218所;授权领域已经从1997年的34个扩展到40个;录取人数从1997年的1525人增加到2008年的59212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侧重于工程应用。专业学位的最大特点是获得学位者并非从事学术研究,而是有明显的职业背景。我国的工程硕士的培养制度是从工学硕士培养制度演变而来,工程硕士培养除了要求其学位论文应结合工程实际外,并未完全针对工程硕士的特点设置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基本上仍与工学硕士培养目标相近,即按学术型人才培养,这与企业所要求的应用型人才有一定的差距。

二、项目管理概述

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rojectManagementInstitute,PMI)认为项目管理是指把各种系统、方法和人员结合在一起,在规定的时间、预算和质量目标范围内完成项目的各项工作,有效的项目管理是指在规定用来实现具体目标和指标的时间内,对组织机构资源进行计划、引导和控制工作。项目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管理,成果指向性突出。应用项目管理使管理者有总体概念,目标明确,围绕目标使管理工作按照一定次序有序进行。在传统的项目管理方法中,项目的开发被分成5个阶段:①项目启动;②项目计划;③项目执行;④项目监测;⑤项目完成。不是每个项目都必须经过以上每一个阶段,因为有些项目可能会在达到完成阶段之前被停止,有些项目不需要策划或者监测,有的项目需要重复多次阶段②、③、④。

三、工程硕士教育项目化管理可行性分析

美国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委员会主席Paul•Grace认为:“在当今社会中,一切都是项目,一切也将成为项目。”从广义的角度看,凡事若以项目的方式运作,它就能作为一个项目,能运用项目以及项目管理的知识。工程硕士教育活动具有项目的属性。首先,工程硕士教育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工程硕士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进行整体规划、分工协作、实施必要的监控和评价,最后也要接受验收。其次,工程硕士教育活动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影响。这些资源和环境包括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生层次、学校的性质、国家教育法规等。第三,工程硕士教育活动存在“项目关系人”。工程硕士教育活动的“项目关系人”主要包括:学校工程硕士管理部门、学院教学管理部门、专业教师、学生、企业领导等。工程硕士教育管理可以视为一种项目化管理。主要表现在:第一,工程硕士教育管理是过程管理。工程硕士教育管理活动是综合运用教育管理理论和方法、技术来对教育实施过程进行设计、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的过程。第二,工程硕士教学管理要实现既定的目标。工程硕士教学管理是为了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按照一定的原则、程序而对教学活动进行的过程管理。第三,工程硕士教育管理强调对质量的管理。项目的质量管理是项目管理的核心之一。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管理是教育管理最根本、最重要的任务。只有严把培养质量关,才能真正实现教育计划规定的工程硕士人才培养目标。工程硕士教育作为一种研究生的培养途径,具有明确的目标、对象、流程,可以作为项目来加以管理。以项目管理的原理和理论为核心,建立适合教学实际的新型项目管理流程和标准,实现项目管理的重构,即体现了从项目管理的维度看工程硕士教育管理,我们称之为工程硕士教育项目化管理。

四、工程硕士教育项目化管理具体阐述

(一)基于项目管理维度,构建合理的工程硕士教育项目化管理组织结构

合理的工程硕士教育管理组织结构是确保工程硕士教育工作顺利运作和教育质量的有力保证。项目管理者针对项目特点设计一个适应环境的合理项目管理组织结构模型,把实现项目的目标任务与管理组织职能、职权和规范有效地配合起来,通过团队组织的努力,汇集个人的才智和能力,以达到最佳效果。在工程硕士教育管理中,虽然各个培养院系都有参与,但大部分工作都是由某一个培养院系完成的。基于项目管理维度的工程硕士教育管理组织结构模式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应在工程硕士培养院系里确定一个该专业工程硕士教育的负责人,类似于“项目经理”,对整个培养过程负全责;第二,应区分项目工作与日常工作,对日常工作的管理,由XX专业工程硕士中心负责,例如,资料收集与整理,与学员进行沟通、协调;第三,指导教师、任课教师分别为课程教学阶段与论文培养阶段的重要参与方,对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第四,XX专业工程硕士中心、指导教师、任课教师的工作,还需要接受来自督导组的监督和检查。

(二)运用项目管理工具,推进工程硕士教育全过程动态项目管理模式

社会对工程硕士教育需求是多样化的,各培养单位根据自身科研特色、行业背景结合社会经济细分市场的需求,发展各具特色的工程硕士教育模式。即使在同一培养单位不同培养领域的工程硕士市场需求也不尽相同。我们认为有必要将工程硕士置身于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在质量、时间、成本等条件约束下,以为不同类型企业培养高素质的管理实践人才为目标,打破工程硕士培养周期重复化的先例,以项目管理的维度来看待每期的工程硕士教育,利用项目管理工具WBS(工作分解结构)对项目工作进行结构分解,按照“项目启动—项目计划—项目执行与监测—项目完成”来实施工程硕士教育全过程动态项目管理模式(见图1)。

1.项目启动阶段。以分析社会和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制定工程硕士招生计划,并组织考核以确定最终录用学生。项目启动阶段是整个项目的最初步骤,对应于工程硕士教育来说,主要体现在招生环节上。

2.项目计划阶段。制订项目计划,即明确特定项目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结合培养目标,研讨确定培养方案。工程硕士培养项目计划更突出企业特色,企业对培养的内容、目标等会有明确要求,学校要在企业要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对工程硕士教育过程中的教学资源、时间等进行重新分配与合理改革。项目计划要以满足企业要求为基础,同时能够有自己的特色。

3.项目执行与监测阶段。工程硕士教育项目执行主要可分为两个阶段:课程教学阶段和论文阶段。在课程教学阶段,整合校内外办学资源,设置课程体系,选择教学模式,配备校内外师资,借助学员、企业评价与反馈机制,结合外部环境和外界条件动态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通过不断与市场需求的偏差分析和市场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培养方法,做到与时俱进,体现动态教学。进入到论文写作阶段,应切实落实“双导师”制,结合企业需求确定论文选题,建设企业与高校共同的产学研平台,加强双导师与学员间的交流及时调整论文研究内容、方法,使学位论文的创新科研成果能够直接服务于企业生产管理实践。

4.项目完成阶段。在工程硕士完成答辩后,进入了项目完成阶段,根据企业的评价与反馈,对项目进行必要的总结,查找差距和不足。同时,积极与企业对项目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改进,提高项目完成的质量,因为每个项目都有其独特性,需要通过总结、改进、提高,将成功的方法应用于提升下一期的办学水平,实现工程硕士滚动上升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