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建筑工程系毕业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4 15:08:45

建筑工程系毕业论文

建筑工程系毕业论文范文1

(一)选题脱离实际,缺乏创新

作为工程应用性极强的建筑学专业,在进行毕业设计选题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包括脱离工程实际,不能同本地区域经济建设接轨;题目缺少前瞻性及创新性;重复使用相同题目,同质化程度高,差异性不足;过度强调建筑规模,忽视其综合性;选题单一,涉及面窄,主要集中在住宅、办公楼等常规项目。选题不能很好地体现培养目标,降低了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不高。

(二)缺乏与相关专业协作、配合

建筑设计是一项整体工程,规划、建筑、水、暖、电等多个专业既要各司其职又应紧密配合、相互协作才能顺利完成设计任务。建筑学专业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大多一人一题,独自完成,只限于本专业,没有协作与配合,在设计时缺乏整体考虑。作为设计龙头的建筑学专业,应当考虑城市规划对该设计地块的控制指标,包括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高度、绿地率、城市设计等。同时,负责提供给结构设备等专业准确详尽的平面条件,并对所设计的建筑提出设计文字要求。如果不了解相关专业的要求,不经常进行沟通交流,就会积累矛盾,增加后续过程的返工量,甚至造成违法违规设计。

(三)指导模式等同于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任务要求、指导方式乃至成果要求等几乎等同于一般的课程设计,只是建筑规模更大、功能流线更复杂一些。教师给定任务书,明确目的、要求、技术指标等,环境因素限制较少,设计条件相对宽松;学生仅按照任务书要求完成了建筑外环境设计、功能布局、流线组织、造型设计等内容。教学过程注重具体内容和详细设计,缺乏对项目进行论证与策划,缺乏对相关专业的综合考量。

二、团队式毕业设计指导模式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团队式毕业设计指导模式。

(一)制定建筑学专业团队式毕业设计方案

毕业设计具有强化基础训练与专业训练的作用,应以社会发展为背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建筑学专业团队式毕业设计,涉及建筑学、城乡规划、土木工程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相关专业,应结合各个专业对于毕业设计的要求,制定团队式毕业设计实施方案。明确研究内容和目标,协调各专业之间的分工协作,确定实施的具体步骤及措施。同时,加大与建筑设计单位校企合作力度,实行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二)合理选择毕业设计题目

合宜的选题是达成毕业设计系统目标的重要条件之一,选题在内容上宜有一定的综合性,在规模上应有量的控制。毕业设计选题不仅要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还必须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紧密联系本专业发展趋势与前沿技术,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建筑学专业团队式毕业设计的选题不仅要具有以上特点,还必须满足不同专业毕业设计要求。选题与工程实践结合,整体性强、内在联系紧密,能有效反映团队成员间实质性协作与配合。同时,设计理念定位上紧密结合城市文脉特色,突出生态文化特征,与专业发展趋势一致。题目涵盖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设备设计等。

(三)组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团队及学生团队

毕业设计团队是由建筑学专业牵头涉及城乡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等多个专业共同组成。在校企合作基础上,组建由企业导师和各个专业教师组成的指导教师组,负责毕业设计团队的具体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长期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多位教师持有一级注册建筑师、注册城市规划师、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暖通工程师等国家职业注册资质证书。同时,聘请哈工大建筑设计院、方舟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建筑设计院等资深工程师作为企业指导教师。毕业设计学生团队分为建筑设计、规划设计、结构设计、设备设计4个小组。每个团队不少于3名学生。进入团队的学生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和较好的沟通能力。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作为团队负责人,应具有协调组织能力。

三、分阶段循序渐进的指导控制体系

结合建筑学专业特点及团队设计模式,采取分阶段讨论式教学指导,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按照规定的进度框架,先达成共同目标,再由各组学生自己分别完成每一阶段的设计任务,并将阶段性成果汇总交流讨论,由教师指导,循环深入,不断完善。毕业设计是以提高实践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学环节,指导教师应注重使学生从知识型向知识能力型转变,采用讨论互动的方式更能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将复合性建筑工程设计过程分为5个循序渐进阶段,通过分阶段控制方式和相关反馈机制,建立毕业设计课实施过程阶段控制体系。每个阶段设定关键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逐层深化,使之面对复合、综合问题时,能够借助一种系统、循序渐进的方法,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增强设计的系统性和可操控性,加强团队协作。

(一)设计准备阶段调查分析

由建筑设计组负责,集合其他规划、结构、设备组,对选定设计项目制定共同及分组目标任务。各分组提出本专业对其他专业的要求及需要提供的相关资料。对建筑类型及现状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认识、比较、分析,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及设计规范等,并进行现场踏勘,形成图文相间的调研报告。在汇总时展开讨论,使形而上的理论借助实际问题分化为现实可操控的设计原则和理念。各专业相互了解,及时沟通。建筑学专业在此过程中要充分了解相关专业要求,围绕与环境、建筑空间与行为、功能空间的组合等方向展开工作。引导学生将调研问题具体化,使建筑与环境场所、物质技术条件相一致。克服对某一建筑类型设计模式先入为主式的定型化思维,为设计能力及相关研究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明确设计理念。

(二)以建筑学为龙头形成初步建筑方案

在一个综合性的建筑工程设计中,建筑学完成功能布局及造型设计等,规划专业控制其上位指标,结构专业支撑起建筑的骨架,设备专业配给建筑物的“内脏”,各专业各自独立,又有密切关联。首先形成建筑方案,从设计开始对建筑结构设备的运用做出主动的设计回应,在此基础上各专业配合协调,共同完成。对于综合性毕业设计课题,设计前期进行的总体构思,将此前调研、资料分析所涉及问题及具体任务要求、环境要素综合加以构想,完成功能布局、空间形态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进行整体构思。依据整体的构思框架,进行功能空间与流线组织,选择合理结构类型,预留设备空间,形成建筑的初步方案。

(三)设计子课题的完成

在建筑规划方案确定后,各专业小组同时进行结构、设备等子课题设计。建筑创作的核心在于空间界定,结构创作核心是实体,二者相互依存。空间是建筑的目的,实体是实现空间的物质手段。结构和设备都需依托建筑空间设计,必须充分发挥建筑的统领作用,建筑、规划、结构、设备之间如果不能很好地配合,将会造成建筑徒有其表,或违规建设、或结构设备很难实现。因此,在子课题设计过程中必须围绕设计目标和设计理念,紧密结合工程实际,明确主次,及时沟通协作。

(四)各专业协调,深化、整合方案

在设计中结合所掌握的结构、材料、构造知识,扩展深化建筑空间表达途径,对先期所形成的建筑形态特征进行进一步调整和深入研究,并对方案实施的具体技术措施进行探讨,使建筑设计意图与材质表达、技术特征统一为一个整体,引导其方案创作趋于技术理性。整合方案并与相关专业深度融合。完善立面及造型设计,运用新材料与新技术,协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体现地域文化特征。将生态理念引入建筑设计,最大限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五)设计成果表达、评价与标准

建筑工程系毕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校企产学研 建筑工程专业 认识实习 生产实习 毕业实习 毕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057-02

近几年,建筑业从业人员接近0.6亿,尽管我国建筑行业形势良好,但是我国高校尤其一般本科院校尤其职业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习问题存在很多困难[1]。一般院校土木建筑工程专业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部分,其中认识实习主要是使学生增加专业感性认识,为进一步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1];生产实习原则是要求跟班劳动,熟悉并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毕业实习是为毕业设计收集相关资料,并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实战演习。由于学校扩招学生多,实习时间局限性(按学校统一安排),且实习经费十分有限,统一组织十分困难,再加上安全问题,很难找到理想的实习单位和实习项目,项目部多处于安全考虑一般不接待大批学生实习,存在建筑工地多与学生实习难得严重问题。

校企产学研合作是教育部为了加强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精神:一方面,不仅是为进一步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更好的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功能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加强高校与企业的结合,利用市场需求与科技应用导向,促进企业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促进高校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人才、教学实验研究设备、科技创新成果等一切资源,进一步推动其自身的建设、发展和创新[2]。

本文基于高校土木建筑工程专业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高校如何发挥作为产学研基地施工企业一方的优势,有利于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开发性高级专门人才,对提高我国土木建筑工程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且促进经济建设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深化校企产学研合作模式,健全配套的校企合作制度

校企产学研联合培养需要采用“学习+实践+学习”的培养模式,增加学生尤其土木建筑工程这类工程类学生的实习时间,进一步提升学生毕业设计的水平,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但是,目前高校科研评价体系及专职管理岗位缺编等从产学研管理体制方面导致产学研的合作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一般情况下,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注重重大项目、高档次论文、各种科技奖励及发明专利等,科研激励措施很少涉及到校企产学研相关成果转化、产业化等。这些评价体系引起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教师丧失兴趣,直接导致高层次科研人员如教授及博士对于投身产学研积极性不利。而高校管理能力滞后也或多或少制约高校产学研合

作的推进。高校经常收到大量名目繁多的产学研合作推广会和各类产学研合作信息,信息量过大带来的就是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机制,对于与自身学科相关信息的筛选和利用也不够充分。有限的产学研管理人员面对这种海量信息往往力不从心。企业往往重视高校在某个领域内的高水平人才,但是高水平人才往往有着大量教书育人的工作和科研工作任务,缺少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顾及产学研合作的工作[3]。

我校湖南省高校“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对于这方面做的比较成功,以校企产学研示范基地为平台,实行校企“两个培养主体、两个阶段”和“双导师”制。校企合作基地需要建立一个稳定的权威性组织机构管理系统,建立专门的领导机构。该组织管理机构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建立合作示范基地的工作领导委员会,由学校副校长以上的领导和企业负责人以上的人员共同兼职担任,以便充分消除各种障碍和壁垒,保证合作示范基地在利用双方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科技资源上畅通无阻,实现对合作示范基地的宏观指导。工作领导委员会下设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工作班子,由业务精、作风好、工作踏实的校企有关中层干部担任,具体实施合作的有关事宜,确保合作之途始终畅通。在基地的研发队伍和管理团队中,管理负责每年年初由主任和副主任召集并共同主持示范基地工作计划与协调会,省建三公司(企业方)提出科研需求与任务,人员培训计划,湖南科技大学提出科研方案,学生实习计划,经双方协商制定基地工作计划并落实到省建三公司各二级单位。通过以上措施,每年针对建筑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双方安排5个指导老师,每组分别分批指导5个学生,落实指导内容与任务,作为年度产学研考核的主要目标。

2 改革学生实习时间,促进校企双方通过实习环节互利双赢

2.1 生产实习

建议安排大学第5学期末,时间:3个月,从6月底到9月底,包括暑假时间,可到学院签订长期战略性合作协议建筑企业的具体项目部,和技术负责人或项目经理跟班实习,要求学生吃住在工地项目部,提供不少于1个月的施工日记和1个以上合理化建议论证书、制作多媒体汇报材料,要求技术负责人或项目经理对实习学生做出具体鉴定,并盖项目部章;为减轻项目部对学生安全压力,学院可为实习学生购置20~50万意外安全保险,并告知家长,要求签订共同协管责任书(电子扫描件);要求学院实习老师巡查(原则要求每个学生到巡查到,也代表学院慰问实习学生和感谢项目部)、调研,并提交调研报告;十一放假后,实习学生要求全部回校,专业系部按班级组织生产实习专题汇报会,专业教师对学生生产实习汇报进行点评,结合学生施工日记、合理化建议论证书,项目部鉴定书,最终确定学生生产实习成绩。从6月底到9月底正是建筑企业施工黄金时段,需要大量的人员,土木工程大学生(三年级末专业基础课和主要专业课已完成)大有用武之地;长达3个月时间,有利于学生对专业课的理解与实践,同时加深对行业和实习单位的了解,为毕业找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有利于单位对实习学生的考察,选择合适的苗子及时签订引进协议(即毕业协议书),避免招聘会上临时的决策。

2.2 毕业实习

建议安排在大学第7期末,时间:3个月,从12月底到第二年3月底,包括整个寒假时间,可到设计单位或学院签订长期战略性合作协议建筑企业设计部门收集毕业设计资料,确定毕业设计题目;也可到学院签订长期战略性合作协议建筑企业大型项目部(要求是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的,建筑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进行单位见习,并就项目具体问题,进行专项施工组织设计,报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审查,可作为毕业论文(按学校要求不少于2.5万字,雷同率少于20%;要有创新点或新技术或新工艺应用等),在指导教师同意的基础上,实习时间可延长1个月。

2.3 毕业设计内容根据毕业实习情况

3月底完成确定毕业设计题目或毕业论文题目,5月中旬完成初稿,交指导教师审阅,5月底交评阅老师审阅,6月初提交答辩。建议每个专业举行毕业设计公开答辩,每个指导教师选派1~2名学生参加,邀请和学院签订长期战略性合作协议建筑企业老总或技术总工来校参加,为了促进毕业设计与企业界、实际工程的联系,强化学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学校土木建筑专业应该加强与企业合作,安排一些学生在企业进行“完成即用”的毕业设计,由企业技术人员和教师联合指导。学生在企业实习,了解实际工程运作的全过程,设计成果的应用以及企业给予一定的津贴增添了学生的成就感。同时,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企业与学生相互考察对方,为企业招聘人才、 学生寻找就业单位提供了平台,系企合作取得了双赢的效果。“是驴是马,拿出来溜溜”,这样对学生、指导教师都有一定压力,但对整体提高学生素质,对下届学生的鞭策,和学校的宣传都有积极作用。对于学校实践环境培养质量而言,这样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或论文,才真正与实践相结合,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演习。

3 结论

土木工程(公共与民用)建设是到为关系国民经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产学研作为一种教育模式,能把理论学习和生产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充分利用了学校与企业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能力为主的真实工作环境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它突破了在校内进行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既培养学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又对学生进行实际训练,是学校和社会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创新模式。

实践证明,校企产学研合作推进土木建筑工程专业的实习环节质量是高校提高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我校湖南省高校“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的实践,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方面的优势无可置疑,同时,这是一种集学习―实践―开发相联系、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将大大有利于培养土木建筑工程方向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开发性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邹玉.地方院校校企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与研究[J].理工高教教育,2010,29(3):75-78.

建筑工程系毕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2

毕业设计作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一个实践环节,是对学生三年所学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全面总结,是学生从理论课程的学习到解决工程问题的升华,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总结的教学环节,可以以此培养学生独立创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各专业协调能力、严谨工作态度、高尚思想品德、端正工作作风以及责任感等各方面的素质。

毕业设计实施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过程。通过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阶段的教学设计对学生毕业后从事建筑设计、规划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建筑材料经商、管理方面的工作以及继续再深造都具有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如何做好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教学,适应现阶段就业大环境下高职高专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培养要求,值得深入探讨与思考。

本文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试对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现状和教学设计进行分析,并提出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方案。

一、毕业设计的教学现状和改革的意义

多年来我院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设计一般只为一个阶段:建筑方案设计。教师按照建筑方案设计的一草、二草、三草分阶段进行,设计成果为设计说明书、平立剖面图及效果图制作等,整个设计阶段集中在最后一个学期12周左右时间完成。在此过程中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1.毕业设计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距离,建筑方案仅仅涉及方案阶段,无前期的与业主沟通部分,设计深度不够,学生基本上不会初步设计与施工图设计。2.建筑方案设计与其它各专业的相协调能力不够,结构、设备知识模糊,不能优化设计方案;3.手绘能力基本功不足,指导老师要求的手绘图纸部分完成质量不高,电脑制作操作又完成的不够熟练;4.答辩时应对学生没有向导性,学生不能很清楚调理的梳理自己的设计思路,完整的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答辩时形成教师一问学生一答模式。这样的教学成果与设计单位实际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只是初步地了解了整个建筑方案设计阶段的过程,不少学生毕业时,对施工图尤其是其它专业的识读能力很差,距高职教育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相差甚远。

在进行毕业设计之前在有一个与毕业设计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环节?——毕业实习。建筑设计阶段是在满足拟设计工程的功能前提下,考虑经济、美观、使用并进行功能、流线、平立剖面的设计,以及相应的环境、构造、做法的设计,同时初步考虑结构方案,与结构专业、设备专业等其它专业相协调一致。通过毕业设计的课程设计能让学生快速适应社会角色需求。

二、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

从近些年我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呈多元化: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室内设计、工程造价等专业,我们教师在毕业设计阶段设计教学指导任务的时候应(1)、适当加重建筑设计与其它各专业设计相协调的比例;(2)、加强学生的基本功练习,手绘与计算机相结合,应保证一定的手绘图纸量,为以后的工作用设计交流打好基础;(3)、毕业设计阶段设于毕业实习阶段之后,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有的放矢的选择毕业设计题目;(4)、建筑设计方案阶段时间适当压缩,加入适当的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量,让学生充分了解整个设计的流程,各专业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在此期间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了解建筑业的发展、设计手段的更、施工图表达等设计知识,模拟工作场景能提出合理、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此间的学习综合前两年的专业知识,系统梳理各门专业间的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大就业的机会。

制定一套适应我校建筑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阶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针对我院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较差、底子较弱的特点特在毕业设计期间制定以下教学方案1.选题,教师可选拟建建筑和已建建筑,切勿在选题阶段过度随意,难易程度适中让学生经过一番努力后能顺利地完成规定的设计任务,充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形成系统,并且上一个台阶,也为以后所从事的工作做演习。2.加强基本功的练习,手绘和计算机绘图相结合,比例适当调整,在此期间加大名著的阅读量和优秀建筑师的经典作品临摹,让学生能从中提炼设计者的设计精髓运用到此次设计中来,提高自身的建筑修养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3.适当压缩建筑方案设计的时间,加入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学习,让学生在此期间能了解单个建筑项目从立项到施工图设计的大概流程,其中各设计专业之间的相互协调,了解建筑构造,为学生毕业以后的工作专业选择奠定基础。4.加强团队合作意识,每个项目分组完成,每个小组成员分工明确独立完成,让学生养成团队合作的良好习惯,模拟办公环境让学生学会查阅资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设计成果验收,包括完整的开题报告,阅读报告,整套图纸和流利的答辩。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类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只要设计合理、方法合适,完全可以在毕业设计阶段让学生能够把三年所学的知识最大化的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对建筑、结构、设备有比较完整的概念,能够基本协调各专业的设计问题,读懂各专业施工图和能够完成建筑专业简单建筑单体的整个设计过程,方案到施工图的设计和绘制,实现教育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

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系毕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职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修订

人才培养方案是指专业在其定位确定后,为实现这一定位而制定的实施计划的总称。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导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课程改革的基础。近几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迅速,“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教育教学理念已在高职院校深入人心。虽然培养了大批的高职毕业生,但并不意味着真正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一方面市场需要懂得高新技术、操作能力强、能够快速适应岗位需求、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并有发展后劲的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许多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没有准确的职业岗位定位,基本素质、职业素质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缺乏就业能力。因此,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认真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么培养?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充分满足企业的需求,这样才能获得自身的快速发展。为此,很有必要对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以求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建筑类人才,为建筑行业作贡献。

一、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当前,由于国内大搞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改造、房地产等项目,给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高职毕业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根据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的信息显示,本专业的毕业生基本能找到工作,工资2000元左右。但学生普遍反映,工作初期很是茫然,到工作岗位后好像什么都不懂,在大学里所学的知识跟实际工作差别很大,以前所学的知识大多没用,有用的又没有学精,有些还根本没有接触过。建筑类用人单位反映,现在就业的高职毕业生基本素质、职业素质不尽人意,好像什么都不懂,必须从头开始培训,培养得差不多了,又好高骛远,一走了之,要想找个合适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真不容易,但工作确实需要人,不得不以次求之。

上述现象表明,我院根据现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求,为了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高技能人才,抓住目前良好的就业形势,建设好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创造品牌专业,很有必要根据市场需求,对我院现有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二、人才培养方案包括的主要内容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以下18项内容:⑴人才培养目标;⑵招生对象与学制;⑶人才培养规格;⑷毕业要求(毕业证获取要求,职业资格证要求);⑸人才培养模式;⑹面向岗位(群)、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⑺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⑻实践教学体系;⑼专业核心介绍;⑽各学期时间分配表及进程计划表;⑾各教学环节各类课程的教学进程计划表;⑿各教学环节各类课程教学总学时(分)比例统计表;⒀其他培养措施;⒁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⒂专业教学队伍;⒃校内外实训基地;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审议意见;⒅学校各级有关人员的签字。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

1.学校制定并颁发《关于制(修)订各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原则意见》应包括的内容: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基本原则;基本框架及相关说明;有关具体规定和要求(如课程编码要求,归属要求,精品课程,多媒体教学,网络课程,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教材,考试考核,学分计算等);附表等。

2.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流程

(1)调研;

(2)分析调研材料;

(3)学习“原则意见”;

(4)专业带头人起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草案)或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5)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讨论“草案”,提出修改意见;

(6)专业带头人修改草案;

(7)再讨论再修改后形成讨论稿上交学校教务处;

(8)教务处组织专家审议并提出修改意见;

(9)专业带头人根据《原则意见》再修改后定稿实施。

四、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1.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

(1)适应社会需求的原则;

(2)以培养技术应用型管理人才为目标的原则;

(3)适应学生智能特点的原则;

(4)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筛选课程内容的原则;

(5)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内容组织原则;

(6)基于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构建课程体系的原则。

2.调研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面向建筑生产一线的技术与管理人才,我们通过对行业企业的走访与座谈,了解到建筑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要求是:爱岗敬业、勤奋务实,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能够脚踏实地、安心在生产第一线工作;善于沟通、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善于观察总结,能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在不断实践中积累自己的经验;在知识层面上,能识读施工图纸、能完成定位、放线等施工测量任务、能运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及建筑CAD软件完成工程项目资料数据整理、熟悉施工的全过程并能组织施工、在施工过程中能做好质量、进度和一般的成本控制工作并能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同时,我们还同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保持不断线联系,定期不定期地询问他们的工作情况,在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难我们及时帮助出谋划策,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及时向我们反映,我们及时加以改进工作,便于更好地培养学生。

通过对行业、企业、学生考察和调研,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化,课程整合、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模式改革需要进一步推进;师资队伍数量不足,青年教师缺乏企业从业经验,师资队伍中缺乏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教师等问题需待逐步解决,“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需加大培养力度;现有的校内实训场地与实训设备还没有充分利用,还需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完善改进;同时,校企合作虽然已经开展,但深度不够,范围不大,需要进一步把建筑类企业先进技术与标准、工作内容、工作经验等引入教学过程。在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的同时,结合建筑行业的特性(季节性、建设周期长)还需进一步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因此,结合当前建筑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及本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的差距,进一步构建符合高职人才培养规律、适应建筑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3.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

新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压缩了公共课所占的比重和课时,增大了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比重和课时,构建以基本素质与能力课、职业素质与能力课两个组成部分。基本素质与能力课包括公共必修课和公共任选课;职业素质与能力课包括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整个课程体系结构围绕学生的职业知识、素质、能力进行构建,使学生能学到更多更宽广的知识,使学生能掌握更多的专业基本技能与技巧。其重要修订内容包括以下5个方面。

(1)公共必修课程。所开设的公共课程严格按教育部的要求执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考试课,共48学时,全部为理论教学,安排在第一个学期;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考试课,共96个学时,其中理论教学56学时,另外以讲座的形式授课40学时,安排在第二个学期;体育与健康为考试课,共112学时,安排在第一、二、三和四共4个学期,按每学期14周,每周2课时计算,该课程原培养方案是安排为56学时,安排在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完成,每学期28学时,从这一变动看出增大了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为完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作所应具备的强健体魄打好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为考试课52学时,理论和上机实训各占26学时,安排在第一学期完成,这门课课时有所压缩,原方案是64学时,要求学生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则可;大学英语为考试课在新的方案中由原4个学期的学习共240学时压缩为第一和第二学期完成共120学时,要求学生通过大学英语三级考试;形势与政策为考查课,这门课由原来的课程讲授改为讲座的形式完成;原方案普通话课程改为表达与交流课程,由原来的28课时增加到56课时,要求学生除了会说普通话以外,还要有一定的语言文字写作表达能力。从新方案和旧方案的比较可见,公共课程的总课时压缩,但拓宽了知识范围,效果反而增大,为后面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和提高学生基本素质打下基础。

(2)专业必修课程。建筑工程技术作为典型的工科专业,高等数学(考试课,96学时,安排在第一、第二学期完成)、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原为建筑工程制图,进行了知识扩充,由考查课改为考试课,提高其学习要求,共88学时,分2个学期完成,第一学期60学时讲授基本识图与制图知识,第二学期28学时讲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识图与制图),将原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3门课程合并为建筑力学一门课程(考试课,60学时,安排在第一学期完成)、建筑材料与检测(原为建筑材料,考试课,60学时,增大了材料检测内容的实践课时);工程测量(原为建筑工程测量,考试课所学内容进行扩充,64学时,安排在第二学期完成)、建筑CAD(为考查课,56学时,原来安排在第三学期改到第二学期完成,主要为完成工程测量课程数字化成图作基础);原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课程合并为建筑结构一门课程(为考试课,共108学时,安排在第三学期完成);其他专业必修课变动不大。专业必修课调整后为学生后面专业限选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专业限选课程。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学而不精的问题,新人才培养方案特设置了3个专业方向的限选课程,要求学生根据爱好选择一个专业方向来专攻。3个专业方向分别为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方向、建筑工程造价方向和工程监理方向。根据专业方向分别设置相应的限选课程,如,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方向设置有建筑施工组织、建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建筑施工组织课程设计、建筑安全技术与管理4门限选课程;建筑工程造价方向设置有工程造价软件应用、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和建筑施工组织3门课程;工程监理方向设置有建设工程进度控制、建设工程进度控制课程设计、建设工程投资控制和建设工程质量控制4门课程。同时还要求每位学生参加相应方向的毕业顶岗实习,让学生学有专攻,毕业后能“下得去、做得下”。

(4)专业任选课程。考虑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任职历程,将来需要通过一级或二级建造师的考试才能获取做项目经理的资格,特设置了与建造师考试相关的还没有讲授的课程供学生选修,如建设工程经济(60学时,安排在第三学期)、工程建设监理概论(36学时,安排在第三学期)、钢结构(36学时,安排在第四学期)、建筑工程管理与实务(60学时,安排在第四学期)、建设工程项目管理(36学时,安排在第四学期)等5门课程,这些课程全为考查课程,为以后参加建造师的考试打下一定的基础。

(5)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十分注重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为此新人才培养方案都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设置,一方面大部分课程都设置了相应的实践课学时,另一方面大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原来的“2.5+0.5”模式改为“2+0.5+0.5”模式,即由原来的两年半理论学习加半年毕业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为两年理论学习加半年单项综合能力实践再加半年毕业顶岗实习。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在毕业顶岗实习的过程中不至于一筹莫展,很容易进入顶岗实习角色,同时还可以在毕业顶岗实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实习所接触到的工程完成毕业设计。

五、结束语

在深入调查咸宁市建筑行业企业人才市场需求和我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反馈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研究我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局限性和缺陷,本着服务于学生,着眼于学生,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满足社会市场需求为目标,特修订了合乎实际的新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利于该专业学生毕业时就业面更为宽广,就业机会更多,使其在未来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赵昕.工作过程知识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7,7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建筑工程系毕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毕业设计;设计院工作模式;三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建筑学的毕业设计是建筑学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是大学生从学生角色转变到职业建筑师的关键一步。近年来,社会对毕业生人才的素质要求有大幅度提高,如何扩大毕业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成为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重点。

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专业和风景园林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各专业在设计中存在很多方面相互交叉互补。因此,在毕业设计中进行三个专业必要的交叉和联合教学,对扩大学生专业知识面,培养综合性人才有着积极的意义。

基于设计院的工作模式下的毕业设计,是通过模拟设计院的工作环境,组织建立建筑+规划+风景园林三专业团队,并以设计院的工作模式和流程要求控制整个毕业设计过程。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提前了解并熟悉未来的就业环境,提高多专业协作能力,从而顺利完成角色过渡。

一、建筑学专业传统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主要弊端

传统的建筑学毕业设计模式通常选择在学校内由学生独立完成,命题也是由校内老师指定,导师采用唯一制。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学科不断拓展,传统毕业设计模式,逐渐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例如选题不合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教学指导信息量不足,设计进度管理松散等。

1.设计选题

首先,传统毕业设计选题主要的不足表现在专业过于片面化,不能考察和发掘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满足各专业知识和设计技能间协调配合的整体要求。其次过去的毕业设计选题常常是由单个老师确定设计题目,指导老师个人的自较大,缺乏科学论证,这就容易出现有的选题过大,超出了一个本科生的能力和所学专业的知识范围,或者有的题目过窄,使学生难以发挥其能力的现象。

2.学生学习缺乏设计氛围,学习的主动性差

大多数高校中的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都会面对一个很相似的问题。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自觉性和主动性不高。大五的学生对未知充满了渴望,对学校的课程已经缺乏兴趣,更加愿意去设计院和设计公司参与生产实践。为了兼顾实习的工作,他们很难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上,有些学生总是比规定时间晚完成,或者集中在交图的前几周草草完成设计,反映在设计成果的质量上也就不尽如人意。

3.毕业设计的教师指导方面,唯一的导师制容易造成知识架构不全面。

唯一的导师制,也是传统毕业设计中的一大弊端。每个老师会有自己的专业评价体系,看待问题的习惯和评判方案的方式。在往年的毕业设计成果中发现,建筑学的学生会缺少景观环境与城市意识,规划学生往往建筑单体意识比较差,而景观学的学生则表现为缺乏对建筑与环境关系上的关注。学生方案体现出知识架构的不全面。由一个老师指导完成的毕业设计,学生的作业常常出现相似方案。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得到的信息量不足,设计缺少新思路。除此之外毕业设计指导老师仅由校内老师担任,也造成学生的方案更偏重理论,设计仍以方案能力做为训练的重点,工程实践经验和能力得不到提升。

4.毕业设计的进度管理松散

教学中常常强调设计的过程比设计的结果更重要,但传统模式下的毕业设计学生没有固定的设计场所,也没有固定的讨论和指导时间,指导老师对于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进度把控较难,设计深度就很难得到保证。

二、基于设计院工作模式下“三位一体”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探索

针对传统建筑学毕业设计模式中出现的问题,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根据自身优势,在毕业设计教学中试行基于设计院工作模式下的“三位一体”教学形式。学院希望能通过此模式改变旧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

基于设计院工作模式下的毕业设计教学是以三位一体的毕业设计选题为依托,以建筑、规划、园林三专业的学生为成员,以三专业教师联合指导而完成的联合教学模式。教学的两大目标:一是要模拟设计院的工作环境,建立设计工作室,组建学生设计团队和教师指导团队,为学生提供一个浓郁的学习氛围;二是强调三个专业之间的相互交融互补和学术的渗透,共同构成三位一体相互促进的教学模式。

1.“三位一体”的设计选题

首先,“三位一体”跨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要有综合性,要能满足各专业知识和设计技能间协调配合的整体要求。设计选题不仅要涵盖建筑专业的知识领域,还要考虑到给规划专业和景观专业的同学留有足够的设计发挥空间。其次针对以往出现的设计选题仅由单个指导老师决定,而造成设计题目过大或着过窄,缺少科学性和实践性等问题。“三位一体”的设计选题要求必须由参与团队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所有教师集中商议确定,汇总之后再报送学院审查。学院组织专家对所选课题进行论证,获得通过后方可最终确定为跨专业毕业设计的课题。2011年学院三位一体毕业设计的选题最终确定为商业综合体、校园规划、居住区规划设计三大类型,与以往的以建筑单体项目为主的设计选题相比,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都有大幅度的提升。

2.配备专业的设计教室

建立专门的毕业设计教室是模拟设计院工作环境的前提,一个好的学习氛围首先得有好的学习场所。学院为三位一体毕业设计团队提供了一个专业教室,要求学生定期在指定的专业教室里完成集中授课、讨论、评图等毕业设计全过程。专配的教室为学生、师生提供了相互交流空间,也使得教师能够更好的把握教学进度,设计深度和设计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3.组建跨专业的学生团队

三位一体的毕业设计过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由学生自由搭配组合形成,每个小组由建筑、规划、园林专业各一名学生组成。学生团队的建立有效的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精神,设计中由于每个学生的专业认识不同,思维方式也有所差异,学生间的思想常常发生碰撞而产生新的火花,从而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也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创作热情。

4.指导老师团队组织

三位一体的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由校内的跨专业指导老师组和校外指导老师共同组成。对于参与毕业设计的校内指导老师要求不仅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也要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校内指导老师每组三名,由三个专业分别指派一名教师。除此之外学院还要聘请相当一部分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设计院人员担任毕业设计的校外指导老师,与校内教师共同完成毕业设计的立题、过程指导、论文评阅和答辩等工作。

5.三阶段的教学控制

毕业设计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设计前指导阶段,会邀请校内校外指导教师开展每周一次联合授课,让每位指导教师都发挥出自己的积极性。学生完成资料收集、案例分析、基地调研与总图设计;第二阶段为设计中指导阶段,这一阶段是方案成形阶段,强调方案的合理性,和专业的衔接性,教学的安排是,教师团队每周有一两次的设计辅导和讨论。在这一节点结束时会由学校统一组织教师团队,聆听学生组的方案汇报并提出方案优化意见;第三阶段为正图完成和期末公开答辩、公开展览阶段。在三位一体毕业设计教学探索中发现,公开答辩和公开展览会成为毕业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自己出海报,在老师和同学面前介绍和汇报自己的设计作品,能增加他们的设计动力和对毕业设计重视程度。低年级的学生也能从旁听中获得答辩的经验。

基于设计院工作模式的三位一体新的教学方法,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意识,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学院在通过对新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探索中,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教学改革初见成效。

三、基于设计院工作模式下的“三位一体”毕业设计教学的未来建设方向

目前我院的基于设计院工作模式下的“三位一体”建筑学毕业设计教学方法的探索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和学习。教学资金不足,教学资源的局限使得三位一体的教学形式还无法在全院全面实行。未来我们希望能够突破学院内的专业合作,利用学校建筑学科全的优势进一步拓展毕业设计的专业涉及面,与学校的土木工程,环境与能源,电子与信息,管理等学院形成更完整的毕业设计团队,使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获得更加广博的知识,广阔的眼界,为培养职业建筑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文全,孙伟民,龚延风,林小东,梅 凯,张九根,郭樟根. 基于建筑设计院模式的跨专业团队毕业设计的研究与实践[J] . 高等建筑教育,200817(2):111-113

[2] 刘运林,方潜生,丁克伟. 设计院模式下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J] . 高等建筑教育,2011,20(2):22-24

[3]王雨村,胡堂,基于工作室模式的设计课程跨专业联合教学探索[C].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96-99

建筑工程系毕业论文范文6

摘 要:本文提出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应成为工科院校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专业建设特色。在实践教学建设中要重视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出发合理安排实践课程体系,以期培养出高素质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

关键词: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 实践教学 实习基地 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1、2]。沈阳建筑大学为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于2007年通过全国专业委员会的专业教育评估。多年来我校在工程实践教学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实践教学的安排突出地区专业特点,使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教学与本地区的城镇建设的实际工程紧密结合,突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地域特点和为地方服务的办学思想。

1.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必须重视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

实习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为工科专业,所以实习基地建设尤为重要。近年来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与企业联合共同建立实习教学基地。目前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23个,其中校外实习基地16个,校内实习基地7个,遍布沈阳及周边地区。实习基地性质也由原来单一的建筑安装公司,扩展为建筑设计研究院、环境科学研究所、实验中心、监理公司、运行管理单位、设备制造单位以及其他与专业相关的单位。

在实践教学中我校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的实习基地和技术平台,完成大量本科实践教学任务。同时也为研究生培养和开展各类科研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利用校内的实习基地开设一些将实验和实际生产紧密结合的创新实验项目。

2.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必须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一贯重视实践环节,专门制定了一系列实践教学管理文件和大纲等指导性文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专业培养计划要体现出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1认识实习。通过对建筑物供暖、供燃气、通风、空调、室内给水排水、建筑电气、锅炉房等系统的参观,了解控制建筑物内外环境的能源系统和设备概况,加强学生对建筑设备在建筑功能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的认识。

2.2生产实习。目前我校本专业的生产实习内容已经从过去单一的施工现场实习,扩展到设计院的工程设计实习、供热燃气公司的运行管理实习以及科研院所的研究课题调研等内。通过生产实习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训练,并具有一定的工程设计、施工安装调试、设备系统测试以及运行管理的能力。

2.3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结合进行,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将要进行的毕业设计内容,到相关部门进行调研,也可以到设计单位去收集有关设计资料。

2.4科技周。主要通过讲座的形式,介绍专业技术规范、标准、技术措施及相关法律,介绍本专业新技术、新设备,及未来发展情况,介绍本专业的学科前沿知识和工程实践,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训练,以适应社会需要。

2.5专业岗位实训。在大四上学期设置,使学生有更多时间走向社会,寻找就业机会,了解产业状况,了解用人单位的要求,参加用人单位的实际工程,体验本专业相关企业工作的内容和方法。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快融入社会,逐步实现由学生到社会的转变,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2.6专业课程设计。为加深和巩固课程学习内容而进行的工程设计训练,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初步掌握室内暖通空调系统和小区供热管网及相关设施的工程设计,加强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

2.7毕业设计。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课程知识、解决本专业有关的工程技术实际问题,使学生掌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设计程序、具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方案制定与设计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研与技术开发初步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调查研究、检索和阅读中外文献资料、综合分析、设计和计算、实验研究、数据处理、计算机应用、拟定技术文件和口头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充分体现本地区的特色,如北方建筑供热、建筑节能、热泵技术应用等设计课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注重对学生确定设计方案的培养,尤其是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注意各种系统设计方案的组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近年来还尝试开展与设计院共同指导毕业设计的方法,教研室选派学生到沈阳建筑大学设计院做毕业设计,由设计院具有丰富工程设计经验、责任心强的高级工程师指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10年和2011年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学生连续两年参加由全国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ASHRAE(美国供热制冷空调工程师学会)、中国制冷学会(CAR)共同举办“CAR-ASHRAE学生设计竞赛”,并获得优异成绩。

3.结语

重视实践教学是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建设特色之一,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具有综合应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本专业有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创业、创新能力,实现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应用型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

注: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JG10DB200。

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系毕业论文范文7

一、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实践教学环节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各高等学校普遍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环节、轻视实践教学环节,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目的性和系统性研宄不够,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上缺乏连续性、科学性。在对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上照搬照抄理论教学的考核方法,无法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甚至存在一些实践教学环节仅仅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效果或者实践教学的效果不明显,这不仅影响后续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也影响理论教学的效果,影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部分实验课程教学理念陈旧,基本上针对理论教学的知识性验证,缺少相关课程和相近学科知识间的联系与验证,学生所学知识不连贯,缺乏系统概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各司其职,缺少沟通;实验教学时间短,没有真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没有调动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实验课程质量监督体系和学生成绩考核机制不健全,导致学生对实验课程不重视;从事实验教学人员大多年轻,实践经验缺乏,实验教学不深入,效果欠佳;缺少学术交流氛围,学生不能及时了解和参与具有明显专业背景的科研项目和工程技术等。针对这些现实问题,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育必须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创新实践教学管理与操作模式,切实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系统综合和实际工程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另外,我国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教育对实践教学特征的理解存在误区,主要表现在:一是因为强调建筑电气工程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就片面地理解为,在建筑智能化专业课程教学中,必须把工程实际操作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和考核内容;二是因为强调建筑智能化教育必须深入实际工程环境,就简单地理解为让学生去某些企业熟悉建筑智能化工作的过程和具体的工程技术处理措施;三是因为强调必需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而片面认为应把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作为直接教学目标。对此,我们必须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出发,通过对建筑电气实践教学改革的研宄与探索,改变当前建筑智能化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以适应应用型本科学生的教学要求。

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设想

结合多年从事建筑电气专业教学的体会,笔者认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在实施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构建完善、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本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在具备坚实的建筑智能化基本理论教育基础上,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以培养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建筑智能化应用型人才。由于建筑智能化技术是随着现代化建筑的发展而形成的新技术,它集现代通讯技术、现代计算机技术、现代控制技术于一体,是一门综合的行业,学科知识更新快。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建筑智能化技术与电气工程技术的融合,毕业生需要既具备建筑智能化专业的实践技能,又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才能适应知识的快速更新和现场条件、需求的变化,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潜在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建筑电气人员的需要。因此,在建筑智能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一方面要加强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同时不能忽视专业基本理论教学;逐步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加强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制定出符合建筑智能化‘‘应用型人才”教育要求的教学计划、专业发展规划、相关课程建设计划和专业实践教学计划。

为了实施实践教学,需要建立完整配套的电气智能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内容应包括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电子工艺实习与毕业实习)、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在实习教学的设置方面,与理论教学一样,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均要精心编制教学大纲。各种实习都要求学生认真完成规定的实习任务、认真撰写实习报告、完整记录实习内容、仔细分析实习情况、归纳实习心得。

课程设计要强调专业课程的实用性、综合性,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制定相应的指导书和任务书。通过合适选题,锻炼学生全面分析、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训条件,为愿意和有能力的同学提供试验平台,从而可以让他们体验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

毕业设计是学生毕业前对四年所学专业知识的概括与总结,要认真抓好毕业设计的选题与审题、设计指导和毕业答辩三个环节,目的是通过毕业设计这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热爱建筑电气智能化专业的思想、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实际工程训练和一定的科研工作训练。毕业设计要制定相应的指导书和任务书,要抓好全过程监控与考核,强化毕业设计的全过程管理是保证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而毕业设计的考核(答辩)是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衡量毕业设计水平的重要手段。

(二)加强基本理论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课程的结合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中,各课程之间是既相对独立而又紧密结合,基础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与专业课教学相互呼应。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时间应合理分配,让有些课程的教学可在实践中完成。例如:《电子技术》《建筑消防控制系统》等课程,以解决学生对电子元件不认识和对电子设备概貌知识贫乏等问题,以便加深学生对建筑智能化专业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毕业设计安排在最后,是对前面所学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提炼与升华,以体现建筑智能化技术综合能力的培养效果。

建筑智能化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每门专业课程的学习,都要根据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开设验证性(设计性)实验;为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建立直观的工程印象,应尽量采用相对真实的,或者模拟真实环境的实验装备进行实验,使学生在完成课程实验的过程中,如同置身建筑电气工程实际生产的真实环境,从而达到实验目的,锻炼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进一步完善电气工程综合实验室,扩大综合实验设备规模和涉及面,提升实验水平。建筑智能化专业的所有专业、综合实验室要对学生开放,让学生随时都可以来实验室进行课程实验,实现兴趣制作,以提高实验设备的使用效率。实验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仿真软件辅助教学,可以直观、形象地介绍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设计、安装、调试、测试与运行的全过程。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努力培植完善的校外实习场所

由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程专业,所以利用各种条件与企事业或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签定实习基地、产学研合作协议,联合指导毕业设计可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加大力度加强产学研合作,努力培植完善的校外实习场所,本着互惠互利原则,实行学校与企业共建,实现实践教学资源合理配置与使用,并努力使实习基地尽可能涵盖有代表性的相关企业。有些实习可以安排参观、考察,也可以是上岗参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实习时间一般不长,每学年将安排一次。

另外,可以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的技术及施工部门实习,请企业电气工程技术人员讲解有关产品的电气控制原理、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等相关问题。通过这种组织方式的实习,给学生们制造了身临其境的机会,接触实际工程,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基础理论知识。而且,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的现场实习,学生有机会到实际工作中演练,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增强对建筑电气工程工作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电气智能化专业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同时,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可以建立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争取现场生产与技术改造等方面的课题,使学校在社会上得以延伸发展,为企业技术人员、现场操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企业人员的技术素质,从而使学校和企业获得双赢。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实践教学的效果与实践教学教师的经验和能力密切相关。普通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现有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实践经验不足,理论脱离实际,为此,各高校应与电气工程相关的企业建立联系和交流机制。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鼓励并组织部分教师到企业、相关研究所等进修,让他们接触、熟悉电气工程实践,积累实践工程经验,提高实践能力,拓宽知识面。同时组织教师到兄弟院校参观学习,交流教学经验,邀请现场专业技术人员来学校讲学;组织有关企业与学校参加学术交流、研讨活动,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自己所获得的实践经验与技能传授给学生,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的科研工作是教师建立工程实践经验、提高工程设计能力的重要渠道,因此鼓励教师积极争取并完成纵横向科研项目,撰写专业学术论文。通过做项目、写论文,既可以提高教师实践工作能力,又可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授课水平。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在研究工作过程中,拓展知识面,培养兴趣,增长才干。

(五)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合理设置实践性教学考核方法

实践性教学体系的规范与完善,必然需要运用科学的考评方法,这是实践性教学改革的重点。电气智能化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环节多,内容丰富,因此,对实践性教学的考核,最好通过答辩与实际现场考核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提问、实际操作的检查,可以综合考核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三、结语

建筑工程系毕业论文范文8

高职院校作为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要实现长远发展,需要将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人力资源市场相结合,进而满足建筑工程市场对技术人员的需求,需要探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教学模式,以及发展趋势。通过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向、校企结合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通过探索和尝试,促进该专业的发展。明确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工学结合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制定“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

1 课程体系改革是重点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高职院校要对教学的理念、模式、内容、方法进行改革。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来说,其课程体系分本文由收集整理为理论基础课、专业素质课、专业实践课三个部分。

1.1 减少理论课的课时,突出实用。理论基础课主要涉及:①文化基础课。文化基础课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体育等,通过对上述课程的学习,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增强学生的体魄,帮助高职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勇于进取、敢于拼搏的精神。②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力学与建筑制图, 建筑cad设计基础等,通过开设上述课程,为高职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奠定基础,进而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同时为后期的终生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我院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其课时控制在总课时的40%左右,并且一贯坚持够用、必须的原则。

1.2 围绕学生的岗位能力开设专业素质课。专业素质课主要涉及:建筑识图、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等课程。结合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而开设专业素质课,其课程选择一贯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在开设各门课程的同时安排相应的实践课,突破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鸿沟,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完成一定的专业理论课之后,可以到设在校外的实习基地进行实训,通过实训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

1.3 专业实践课程注重职业能力素质培养。在实践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在建筑生产一线具备顶岗工作的能力。专业实践课主要涉及认知实践、计算机辅助施工组织设计、工程实践及岗位实习等课程。通过校企结合的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两种教学资源,采用顶岗实践、工学结合、社会实践等方法,让高职学生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提前进入岗位角色,让学生“零距离”上岗。

1.4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双证书”制度。在课程体系中纳入施工员、预算员、资料员、质检员、材料员等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关联的课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就业需求,选择报考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当毕业的时候,学生一手拿着毕业证,一手拿着相应的资格证书,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1.5 改变教学理念,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职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提供教学服务,教师将服务的思想融入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健全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制定专业的技能培养方案,走产、学、研合作之路;以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教学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和揉合,通过简明扼要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2 强化实验和实训,走校企合作之路

2.1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学生进行工程实训,根据课程内容设置相应实训项目。通过完善实训设施,满足学生的实训需要。借助校企合作模式,高职院校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人才测评标准等。学校要对学生的业务能力重点培养,同时企业也选择优秀的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形成校企的良好互动。

建筑工程系毕业论文范文9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建筑工程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等教育建筑工程专业为国家基本建设领域培养大量人才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发展。涉外建筑工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开展高校涉外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确保实践性教学质量,使涉外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生能够到国外承担工程项目的技术工作,具备从事涉外建筑工程规划、设计、施工与管理的基本技能,是涉外建筑工程专业培养机制的重要内容[3]。但目前涉外建筑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与实际工程项目脱节,内容陈旧,投入不足等弊110端。如何构建适应现代教学、满足实际工程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熟练外语交流能力的涉外建筑工程专门人才,已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涉外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4]。

2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涉外建筑工程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学科。实践教学是涉外建筑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环节,它的作用和功能是理论教学所不能替代的。如何构建适应现代教学、具有地方应用型本科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出具有工程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工程师,已经成为近年来涉外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涉外建筑工程专业开展的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基础性实践、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目前实践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1)没有一个独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从实践教学环节来看,课程设计、实验课、课程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缺乏整合,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各个环节没有形成层层递进,不符合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的规律,不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2)实践教学实验设备的投入不足,导致专业理论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实践课程的教材、教案、实验步骤、方法落后于工程实际应用;各类实习以参观走访、认识实习代替动手实践,没有形成学生主动实践的环境氛围;(3)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较为落后;(4)面向实际的工程训练不足导致实践教学的理论化;(5)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较低;(6)实践教学缺少自主性和创新性等。综上所述,虽然加大了涉外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力度,但在实践教学改革的突破并不大,主要局限在加大实践教学学时,改变组织形式,在实践内容上做些局部调整,并没有真正解决实质的问题。

3国外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成功经验分析

国外的建筑工程专业能够面向实际,突出技术能力的培养。例如,欧美发达国家在建筑工程本科教育阶段有比较充分的实践教学环节,而在实践教学之后,还必须接受实践技能训练的继续工程教育[5]。英国的土木工程专业是以职业为目标的,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教学计划中,十分注意工程实践和能力的培养。英国的毕业设计强调团队合作和协调[6],如诺丁汉大学土木系的毕业设计,每个学生选择项目内某个相对完整的工种内容来做,每个人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该项目全部工作也就完成了。其毕业设计时间仅为2-3周,只相当于我们一个小组(约8人)完成一个独立项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了高等工科教育提倡“工程实践”的教育理念。国外的土木工程教育注重加强校企合作[7],能给学生提供广泛的实践训练条件。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实践经验和工程资格,如许多国家的大学从企事业单位招聘既有专业技术特长又有余力的土木工程技术人员或是高级主管来校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8-9]。国外建筑工程教育能够重新审视教育机构功能,构建实用的建筑工程教育实践性教学体系。

4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企业调查分析

4.1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涉外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为了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构建相对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至关重要。涉外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见表1。

4.2用人单位对实践教学的信息反馈

实践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对高质量人才需求,开展基于专业项目的涉外建筑工程实践教学,将有助于缩小学生能力和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实践应用能力对开展基于专业项目的涉外建筑工程实践教学持赞同的态度[10],并对实践教学的项目形式、内容以及校企合作形式给出了建议。本文共走访了河北省建筑领域的25家用人单位,被问卷调查的用人单位主要业务为建筑规划、工程设计、工程咨询、项目监理、项目施工、工程概预算等,调查时间为2015年8月,调查内容包括单位基本信息、毕业生能力评价和能力需求(见图1)、对专业实践教学形式、校企合作(见表2)等。从图1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能力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实践应用能力(知识应用、动手操作等)、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分别占32%、15%、18%、5%。其中,实践应用能力关注程度最高,说明在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上,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实践教学的目标。通过以专业工程项目为依托的实践教学形式,可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学生实践能目实践教学,学校组织学生参与企业实际的工程项目占52%,即学生,到企业工程实习的形式,直接参与企业的工程项目,获得工程实践经验,帮助企业完成部分工作,但是存在实习安全、组织管理等诸多问题[11]。此外,建立学校与企业的实践实训基地占15%,学校提供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提供仪器设备和实验平台,构建实践项目的综合实训基地;企业骨干工程师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占13%;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计划体系占4%。上述分析结果将有助于改进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5结论

本文以河北某大学涉外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及现状,对比分析国外大学培养建筑工程专业人才的成功经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及企业的问卷调查,因此,涉外建筑工程专业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实践教学改革:(1)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要配备具有理论水平和工程实践的“双师型”教师。要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逐步形成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懂学科理论与专业操作、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队伍。在公司、企业聘任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理论基础好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主要承担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工作。同时,要求专业理论教师限期通过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试,鼓励教师进入企业与科研机构进行一段时间的工作或再实践学习,对提升教师的综合工程素养。(2)在以专业项目为依托,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意识的发挥,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为主线,教学组织采用分小组讨论、问题引导、启发式教学、集中教学与分散指导、学生汇报等形式,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3)在校企合作方面,在条件具备情况下,考虑学生参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的形式,但要注意校企实习协议的签订、保障学生安全、组织管理等问题。建立学校的实践实训平台基地、引进企业项目案例是促进实践应用能力提升和丰富从业经验的推荐方式。

作者:杨肖肖 李丽 单位:河北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贞姬,刘焕芳,金瑾.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2)

[2]袁洪志.应用型工程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03(9)

[3]王文仲.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

[4]潘睿.构建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的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3)

[5]龚志起,陈柏昆,等.国内外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比较[J].中国高教研究,2009,18(1)

[6]顾祥林,林峰.中美英德加五国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6(3)

[7]朱健敏,万凤华,胡夏闽.德国土木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启示[J].高等建筑教育,2003(4)

[8]李兴业.法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1998(2)

[9]李国强.英国与香港的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选介及有关问题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2(3)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