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小学教师教育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4 15:09:15

小学教师教育论文

小学教师教育论文范文1

作为高等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一名具有多年实习教学指导经历的教师,通过对实习教学的观察和调查发现,当前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实习教学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一)授课模式僵化,教育理念陈旧

在持续多年的实习教学指导工作中,感受最为强烈的是“90后”大学生和即将退休的“60后”老教师授课几乎无区别。虽然教改、课改不断在改,但是我们培养的学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却依然固化。虽然学生、课标不断在变,但是我们培养的学生的授课模式依然僵化。例如,讲授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96%的授课学生依旧按照传统固定模式进行讲授。基本授课“格式”不外乎三类:之一是教师先领读一遍课文,然后让一个学生读第一段,另一个学生读第二段……最后全体同学一起通读课文;之二是按座位分读,按性别分读,按小组分读,最后全体同学一起通读课文;之三是把课文内容复制到多媒体课件上,一个或一列或一组或男女分读课文,最后全体同学一起通读课文。这三种教学形式看似有所不同,但教学理念、授课模式和教学方法无质性变化。只有不足4%的实习学生在“教语文”的同时,运用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启发小学生思考小蝌蚪为何有尾巴、小蝌蚪为何长的和妈妈不一样、小蝌蚪为何先长后腿不是前腿、小蝌蚪为何要找妈妈等问题,来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灌输式”教学盛行,课堂启发诱导不足

随着教改和课改的持续推进,教育理念在不断变革,原本“满堂灌”或者“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广受诟病,取而代之大为提倡的是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式。反对“满堂灌”式的讲授法,倡导“师生互动”,变教师主导为学生主体,还课堂于学生是当前教改的主旋律。诸如大力推广的杜郎口中学“10+35”模式(教师用10分钟分配学习任务和予以点拨引导,学生用35分钟“自学+合作+探究”),就是传统教学方式改革的典型代表。令人困惑的是,教育专业学生自己反对甚至反感的教学方式,实习教学中却频繁出现在其身上。调查结果显示,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90%的学生反对教师满堂灌的授课方式;93%的学生赞同还课堂于学生,师生互动、讨论和探究;92%的学生认为其在实习教学中缺失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式;95%的学生认为其在实习教学中缺乏真正的师生互动;82%的学生认为其在实习教学中“满堂灌”或者“变相满堂灌”。

(三)教学过度依赖网络资源,学科专业素养亟待提高

当前我们处于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电脑和智能手机几乎成为人人必备之物,利用电脑、智能手机或者其他电子产品上网浏览信息、收集资料或者学习,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虽然便利的网络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现成的、可供参考的或者直接可拿来用的资料。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利弊共存体。不可否认,便利的网络资源也让今天的大学生养成了过度网络依赖症。教学资源“拿来主义”盛行,甚至已严重到无网络不能授课的程度。笔者多年观察发现,学生实习教学授课用的教案或者教学课件多是从网上下载,有的甚至照单全收,不做任何改动。因此,导致很多教育专业学生在实习授课过程中高度依赖多媒体,一旦多媒体出现故障问题,便手足无措不知或者不会讲课,或者不得不中途中断授课。实习教学授课成为网络资源的“代言人”,缺失本人的思想观点和教学特色的教学普遍存在。当前小学教师学历层次较以往有大幅度提升,由原来20世纪90年代中等师范学历到高等师范专科学历,再到今天高等师范大学本科学历及以上,较短时间经历了一个快速提升的过程。虽然大学生学历提高了,但是学科专业素养仍然不容乐观。例如,高师院校小学教育语文专业实习学生讲授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普罗米修斯》这篇课文,95%的实习学生不知道宙斯为何不让普罗米修斯把火给人类?宙斯为何不希望人类更好地生活?讲不清普罗米修斯盗火给人类做了好事,为何会受到宙斯的惩罚?97%的实习学生照本宣科讲解。95%的小学生听老师讲完该课后一头雾水,仍然不知为何普罗米修斯盗火给人类,做了好事会受到严酷的惩罚,有的甚至误认为做好事要慎重,因为有可能要付出沉重代价。这样的结果,从根本上背离了本篇课文的本意,甚至对小学生构成严重误导。

(四)课堂秩序失控,管理和沟通能力有待提高

没有良好有序的课堂秩序做前提,再好的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作为实习教学指导教师,通过多年观察发现,当前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小学生的课堂管理问题,管不住、管不好、管不了呈现普遍态势。有的实习学生甚至必须请班主任老师坐镇课堂,才能顺利完成正常的授课任务。调查结果证实上述观点,实习学生中92%的认为其在教学中碰到的最大问题是对小学生的管理;89%的认为对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感到束手无策;85%的学生认为在小学生管理方面,自己和非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相比无明显优势;35%的学生实习教学中请过小学班主任教师辅助维护课堂秩序。

二、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习教学的问题成因与建议

(一)问题成因

通过对高校教师、实习学生、和小学实习指导教师三类人群的调查,发现导致上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课程设计比例失当,部分课程缺失,教师教育理念僵化

当前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部分课程的开设和教学,与当前教改课改相脱节。课改和教改的理念、内容未能及时充实到高校的教学内容中,理论教学内容比重过大,重教育理论学习,轻实习教学实践问题依旧存在。班级和课堂管理类课程缺失,部分高校教师教学方式仍然保守僵化。75%的实习学生认为,高校教师教育理念需更新;78%的实习学生认为,小学实习指导教师教学理念和方式陈旧;80%的实习学生认为,班级和课堂管理类课程的缺失是导致其课堂教学秩序失控的主要原因。

2.实习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知识面窄,专业素养低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快速转型和发展的特殊阶段,社会功利心态和浮躁之风客观存在。“90后”大学生浸溺其中难以独善其身。80%的高校教师认为,当前在读大学生学习态度较以往大学生更加浮躁、功利和现实;83%的小学实习指导教师认为,其指导的学生知识面窄;86%的实习学生认为,专业知识薄弱、知识面过窄是导致实习学生教学照本宣科,难以做到旁征博引的重要原因;90%的实习学生认为自身专业知识素养有待提高。

3.基地学校实习制度不健全,指导教师缺乏专业培训和认定,指导随意性大

据笔者观察发现,当前大多数实习基地学校没有针对实习学生的实习制度。实习指导教师的选择和安排随意性大,实习指导教师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和资格认定。多数实习指导教师对实习教学任务、内容及考核标准不明确,致使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实习学生时随意性增大,以致出现同一所小学同一批实习学生实习教学情形大相径庭之怪现状。96%的实习生认为,实习教学能否授课及授课时数主要取决于指导教师;90%的实习生认为,实习成绩的给定主要取决于实习指导教师与自己关系的和谐程度;85%的实习生认为,实习指导教师对其教学的指导主要依据自身教学经验,指导效果差异性大。

(二)建议

1.调整和修改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致力于课程

培养体系和培养方式的改进。增设小学班级和课堂管理类课程;增设课改和教改内容;加大实习教学课时和学分比重;增强教师对当前教育教学热点、焦点及改革发展动态的关注度;设法降低教师教学的惰性和惯性;加快高校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

2.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应

加大对专业基础知识的考核力度,拓宽在读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对学生课堂学习和考试的管理,努力营造和创设优良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最大限度降低社会浮躁和功利心态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和干扰。

3.实习学校制定和出台

小学教师教育论文范文2

目前,我国小学英语教师的培养机构存在着多层次、多类型的现象。就层次而言,有中等师范院校、专科层次的高等师范院校、本科层次的高等师范院校等;就具体的承担单位而言,有的由教育学院(或教育系)承担,有的由英语学院(或英语系)承担。不同层次和类型教育的性质,规定着该种层次和类型专业的培养目标。太原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在办学性质、办学层次、办学类型等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该专业培养目标的特殊定位。

1.培养专业型英语教师是高师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

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定位于培养专业型英语教师,这是由太原师范学院高师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要区别于中等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中等师范教育属于中等教育的范畴,在性质上属于基础教育,具有“基础性”的特点;高师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在性质上属于“专业教育”,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太原师范学院属于本科层次的高师院校,与所有的高等学校一样,是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的机构,在性质上属于专业教育,以培养专业教师为主旨。培养具有专业理想、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未来教师,是高师教育的主要任务。作为太原师范学院教师教育的一个专业———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主要服务于培养小学专业教师,应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为目标,使学生树立专业理想,确立专业理念,掌握专业知识,形成专业能力,为成为专业型小学教师奠定基础。同时,因本专业英语方向的定位,使培养目标也自然地聚焦于培养小学专业型英语教师。

2.培养优秀英语教师是高师教育的层次所决定的

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定位于培养优秀英语教师,这是由太原师范学院本科层次高师教育所决定的。作为本科层次的高师教育,其培养目标的制定既要区别于中等师范教育,又要区别于专科层次的高师教育。培养合格教师是所有师范院校培养人才基本的质量标准,是师范院校的底线。中师教育重在为未来小学教师打下扎实的基础,保证质量基准,以培养合格教师为目标;专科层次的高师教育在达成合格基准的前提下,应追求合格基础上的更好;本科层次的高师教育在达成合格基准的前提下,应追求合格、更好基础上的优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规定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基础学历是中师,而现实中大多的中师学校已升格成为专科层次,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学教师的学历底线,即专科层次的高师院校成为小学教师培养的主要机构,本科层次的高师院校主要承担中学教师的培养任务。太原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属于本科层次,与专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相比较,其培养目标应强调合格基础上的“优秀”,在培养所有学生具备合格教师素养的前提下,着眼于学生学科素养、教育素养的优质化,为学生成为未来的优秀英语教师奠定基础。当然,“优秀”也只是一个相对概念,是与专科层次相比较的更好,是在合格基础上的提升与发展,是在达成国家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基础上的更好更优。

3.培养具有较高教育理论素养的教师是教育系的专业特点所决定的

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定位于培养具有较高教育理论素养的英语教师,这是由太原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承担单位的专业特点决定的。目前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单位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由教育学院(教育系)承担,另一个则是由与方向一致的院系承担,如小学教育(英语方向)由英语系承担。培养目标往往要凸显培养单位的专业优势,同一专业培养单位不同,则培养目标会有差异。太原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由教育系承担培养任务。与英语系相比较,除教育学、心理学、学科课程教学论等传统教育类课程外,教育系能为学生开设更丰富的教育学课程,在教育类课程教学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具备为学生奠定较高教育理论素养的专业条件。因此,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的培养目标,应充分体现本系的专业优势,强调给予学生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此处的“较高”,是与传统高师教育中通过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学科课程教学论)给予学生的教育理论素养相比较而言的,教育理论素养主要包括教育理念的确立、教育基本原理的准确把握与深入理解、教育原理和教育技术的操作应用等。

二、突出学科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科素养是教师的基本素养,实践能力是教师素养得以外化的条件。这两个方面既是高师教育所有专业的共同要求,又是当前小学教师培养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的特殊性决定的。高师院校教育系设置小学教育专业包括分学科方向和不分学科两种类型,太原师范学院教育系设置的小学教育专业为前者,定位为英语方向。与设在教育系不分学科的小学教育专业相比较,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以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为目标,英语课程设置的门类多、比例大、专业性强,旨在使学生掌握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准确把握英语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具备较高水平的学科素养,为未来成为专业型优秀英语教师奠定学科基础。同时,从当前新上岗小学教师的现状来看,普遍存在着实践能力薄弱的问题。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这一课题研究中,围绕“地方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素质现状”这一主题,以小学管理者(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为对象,本课题组进行了访谈调查。访谈结果反映,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的新教师普遍学科素养好、理论水平高,但实践能力相对薄弱,尤其是将教育原理应用于教育教学的能力欠缺。作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母机,地方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反映基础教育的需要,突出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满足基础教育对师资的需求。培养未来英语教师的实践能力,既需要加强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类课程设置的改革,为学生搭建“临床”实践的平台,还需要改革课程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以重实践的常态教学濡化学生,发展其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

三、关注发展多元综合性的专业素养

小学教师教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教育科研 课题研究 教学研究

教师工作是一项需要不断实践、不断研究才能做好的工作,教师除了熟练掌握所教学科知识,掌握教学技能外,还要在实践过程中研究教学、改进工作、完善自我。“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现时小学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教育研究应成为教师工作的一部分,推动教师的发展和成长。教师的能力可以分为从教基本能力和促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即科研能力。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优劣是小学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速度快慢的晴雨表,小学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的“薄弱点”是教师科研能力不足。若不突破此瓶颈,小学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含金量”将遭到质疑。

我校语文组教师通过对保定25个县及市区乡校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从语文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与科研经历、语文教师的科研能力与自我评价、语文教师的科研活动形式与科研方法、语文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困惑与需求等方面入手,分析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科研现状、影响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起步与发展的原因,从中找到提高农村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对策,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保定市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科研现状分析

1.对教育科研认识上存在误区。虽然当前对于小学教师能否参与教育科研这一问题的认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一部分小学教师中,仍然存在一些误区,认为教育科研是大学、研究所、专家学者的事,小学教师无须也无法开展教育科研的观点仍有一定的市场;有些教师认为自身的实践经验较为丰富,无须开展科研也能搞好教学。

2.教育科研理论素质不高,缺乏研究能力。缺乏研究能力的内在因素主要有:学校财政支持、资料占有程度、科研方法掌握程度、科研经验、科研时间。

二、解决对策

从培训者的角度看,农村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培训需求有所不同,各项培训计划从农村教师专业能力水平和培训需求的实际出发,避免“一刀切”。对不同的培训对象,采取普及与提高培训、应急培训、专题培训等培训形式,分层要求,按需施训,以满足不同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

作为培育机构,保定市教师进修学校本着以点带面、由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原则,利用继续教育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校长培训等时机,制定专题,普及科研知识。首先,为学员精心准备培训资料和培训教材。在资料和教材的准备上,既考虑到了培训的总体目标,又特别注意到科研能力与方法方面的教材优先充分提供。在课程的开设上,还聘请著名专家学者,为学员介绍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使学员开阔视野,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同时聘请教育方法论专家,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使学员掌握教育科研方法的理论知识。另外专家授课时还言传身教,讲述自己教学研究的成功经验,提出一些自己在平时思考到的科研课题供学员参考。

教师进修学校指导农村小学教师通过教学自我反思,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客体来考察,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或给予肯定与强化,或给予否定与调节。一个教师一旦具备了这种对语文教学问题的敏感性和批判性,就具备了一种自我监控能力,能及时调控教学活动。在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中,进行教学案例的撰写是一种很好的反思方式,它不仅可以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吸取教训,还可以锻炼学员思考教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这是教学研究的开始。教学反思还可以通过学员的教学观摩课展开。一节观摩课上完后,及时组织学员进行研讨,对教学中的成败得失进行客观的总结讨论。这对学员的进步会很有好处,同时还能把一些问题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碰撞出问题研究的火花。还可以通过指导学员写教后记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反思。一个教师应养成写教后记的好习惯,这不仅对教学水平的提高大有好处,还可以从中发现问题,积累资料,为以后的教育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学会教育科研方法使学员逐步掌握各种教育科研方法。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做课题的实践中由易到难逐步完成。通过开题报告的撰写,查找大量资料,学会文献查找法;通过教学案例的撰写,反思教学行为,学会行动研究法;通过对课题研究现状及有关教学情况的调查,学会调查法;通过教育试验的具体开展,学会实验研究法。而在运用这些方法的同时,学会比较研究的方法,使学员的研究水平逐步从直觉观察水平提升到探索原因水平,再提升到迁移推广水平,最后达到理论研究水平。

小学教师教育论文范文4

一、独生子女化与体育教学的相应改革

独生子女问题是我国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目前,我国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已占绝对多数。因此研究独生子女的身心特点,并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和组织方式等方面适时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不仅是一项关系到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和学校体育发展战略的宏观研究,同时也是学校体育如何适应社会需要,怎样扩大教育功能,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紧迫课题。

“独生子女不可独处”,要让独生子女从“独处”的环境中解放出来。独生子女与同龄人的交往机会相对较少,易产生孤独和寂寞感,因此,独生子女有强烈的交际欲望,追求集体活动。体育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调整体育教学内容,提高集体项目的比重。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分组练习,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有一定的优势。分组练习就是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全体学生的练习。以小组为主体进行体育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学生顽强进取的精神。分组练习是一种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是以各个小组在达到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这有利于培养独生子女集体主义的观念。小组练习将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相互作用视为教学活动中赖以进行的动力源泉。小组练习不仅讲合作,而且还要竞争。学生之间是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关系,有利于培养独生子女全力以赴,与同伴和睦相处的能力。分组练习能够增加独生子女之间的接触,使得优、差生在帮助和被帮助的过程中,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有利于改变独生子女不合群和胆小的不良性格。

二、教学方法要儿童化、兴趣化和游戏化

1.儿童化

儿童化教学就是要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儿童是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活动中,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儿童的“本性”往往毫无保留地反映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应懂得儿童的心理特征,按照童心、童愿和童颜组织体育教学,才能防止体育教学的“成人化”。要防止单纯技术传授。有些体育教师把现代竞技运动中的先进技术充实到小学教学中,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但必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看这样做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切勿单纯以技术掌握程度来评定教学的好坏。

2.兴趣化

体育教学的兴趣化可以给儿童以情绪的满足,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某一个动作而感到枯躁,教师可采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此外,还应做到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准确的动作示范,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兴趣化,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

3.游戏化

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好地运用游戏教材,充分发挥游戏教材的教育因素,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对小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体育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教材之一。体育教师应适当地采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阶段,采用游戏法对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课的顺利进行。小学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因此,要采用变换游戏方法,加深形象化教学,使每一个游戏都能吸引住学生。通过游戏,提高小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是小学生体育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三、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

身体素质是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的各种机能能力,它是衡量体质状况的重要标志。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五个方面。在山东省教委公布的1985年至1995年全省学生体质调查结果中,显示我省中小学生在耐力、柔韧和力量素质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上好体育课,对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体育教学应重视全面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1.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是指肌肉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的一种能力。儿童少年各年龄阶段都可进行力量练习,但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要与成人有区别。儿童少年时期,由于肌纤维较细,蛋白质含量较少,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功能还欠完善,肌肉群的活动不协调,加之儿童少年长度的发育领先宽度和体重的发育,所以,力量素质较差。在力量练习中,应采用负荷较轻,动作较快的练习,或中等负荷的练习,适宜做速度性力量练习,以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单位的动员能力,改善肌肉协调工作的能力,避免过重的负荷练习和过长时间的静力紧张练习,以防引起关节损伤,抑制骨骼生长。

2.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是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儿童少年时期,由于大脑皮质兴奋性和提高过程灵活性高,反应快,所以小学阶段是发展速度素质的良好时期。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频率高和反应速度快的教学手段。短跑可以很好地发展速度和速度耐力素质,宜于儿童少年练习,但在具体安排中应科学地控制练习的强度、距离的长短、重复的次数和间隔的时间。另外,在固定跑台上练习跑步时,对技术有一定的要求,小学生不宜采用。

3.耐力素质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也可看作是抗疲劳的能力。耐力素质在儿童少年身体素质自然发展过程中,是较薄弱的环节。目前我省小学生耐力明显下降,令人十分担忧。体育教师不能不进行耐力练习,但也不要过多地进行耐力练习,耐力练习应作为全面身体素质练习的一个必要方面安排在计划之中,但必须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距离,适当合理地安排中等强度的耐力练习,并有间歇地逐步延长持续时间,以便发展耐力素质。

4.灵敏素质

灵敏素质是指人体迅速改变、转换动作、变换身体姿势和方向的能力。灵敏与人体对空间定位和对时间感觉的能力有关,也和速度与力量素质的发展有关。灵敏是一种综合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可采用活动性游戏和各种基本体操等方式,以促进灵敏素质的发展。

5.柔韧素质

小学教师教育论文范文5

平时收集和整理好的体育课堂教学素材,在备课时有助于教师对所学教材的理解和掌握,在处理教材时就能得心应手,使课堂教学内容丰满、气氛活跃。针对体育课堂教学素材的来源,主要的做法有:(1)平时经常随身带个小本,记下教学环节比较理想,游戏有创新、有实效、易操作的部分内容;(2)定期前往图书馆或小型阅览室,有目的地查阅选定的图书,并准备好记录本摘抄有关内容;(3)教研活动中看到别的老师有亮点的设计也要及时记录在资料记录本上。这样不管拿到什么教材,在环节的设计上就有备无患了。记录可以有多种方式,如笼统记录法:即想到什么记什么;分类记录法:分跑、跳、投、体操、球类等,这种方式便于查找;表格记录法。

二、关注课改动态,了解学术前沿

积极参与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因为基层教研活动不仅有优秀教师的课堂展示,还有优秀教师和教研员的点评,这些都是我们检验自己课堂有效性的对照点。同时我们应通过现有的网络资源、教学杂志等了解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最新动态和趋势,如非常贴近我们一线教师教学工作的《体育教学》杂志论坛、《中国学校体育》BBS、体育教师QQ群等,这些都集聚了全国各地的权威专家及优秀体育教师,他们会将最新的体育教学理念及方法与大家分享,同时我们可以提出自己在体育教学中的疑惑与见解,得到专家和老师们的指点和认可。《中国学校体育》的“草根争鸣”论坛,切实解决中小学一线体育教学的疑难问题,依靠专家引领,汇聚众人智慧,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一线教师更好地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我们在参加论坛提出自己见解的同时又能学到其他一线教师的一些经验。如:总57期“怎样确定体育课的观课指标?”、第62期“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等话题对于我们上好一堂公开课都有很大的帮助。笔者在上水平二《跪跳起》公开课时,针对该水平段学生运动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对简单的动作有所控制,动作的精确性、灵巧性逐渐增强的特点,如何更好地完成设计跪跳起动作教学环节,在中国学校体育读者群中抛出问题,在专家和一线教师的群策群力下,采用图片与示范相结合,帮助与辅助相结合的方法完美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理论联系实际,有效落实理念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善学才能善研,善研才能善教,不光如此,我们还要注意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因为学习理论知识是提高体育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只有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才能上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课。学习新课程标准理念,用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实践的策略是:首先,我们要明确新课标理念下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和课时要求,让自己的课堂行走在正确的航线上。处理教材时,要从整体上把握,进行立体化教学。教师只有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充实自己,才有可能设计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同时确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将教与学有机结合,确保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加强实践性教学。有了新理念,就应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加以实施,否则就变成纸上谈兵了,因此,学习新观念是基础,落实观念才是根本。第三,善于总结教学创新性实践经验。教学的发展在于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因此,要不断总结自身的创新教学经验,同时还要借鉴与学习他人的创新性教学经验。第四,经常总结与反思。在理论运用实践过程中,有的是成功的经验,有的是失败的教训,因此,我们要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成功的经验要发扬光大,失败的教训更要认真反思。第五,做好体育课堂“育人”的工作。在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培养学生社会适应领域目标,就是要求在运动技术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笔者在上《平衡游戏》公开课的单脚平衡站立游戏中提出游戏规则,在十秒钟内单脚站立,如未到十秒就两脚落地的,即为挑战失败。游戏过程中老师发现有些同学两脚落地后又将脚抬起来,游戏结束时,教师表扬了失败的同学,理由是失败的同学具有诚实的精神。这种评价方式使同学们明白了诚实的可贵,从而达到社会适应领域目标要求。

四、同行虚心求教,反复评课磨课

备好课是上课的前提,但它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基础上。是否安全、有创新、易操作、有实效上还必须通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所以备好课后要进行磨课,并请组内老师、校外老师、教研员、校外专家听课指导。磨课是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中常用的方式之一,是为了达成更佳的教学效果,围绕某个教学主题,在特定时期内通过多种教学研究形式,借个人或集团队之力反复推敲,打磨而形成好的教学方案的过程。磨课的好处主要是:首先,磨课能指导教师深刻理解教材。其次,磨课能指导教师精选教材。第三,磨课能指导教师丰富教学手段。第四,磨课能指导教师学会精益求精。“宝剑锋从磨砺出”,只要好好磨课、多次磨课,我们课堂中的疑难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如上小学灵敏素质教材的公开课,笔者在设计灵敏梯创新游戏“钻山洞”的时候,认为利用灵敏梯作为“山洞”,学生从底下穿过,是一个锻炼学生灵敏素质和合作能力很好的游戏,但由于小学生对事物好奇、好动、自控力相对较差,在实践过程发现,学生很难从灵敏梯底下穿过,学生间容易碰撞,所以利用灵敏梯游戏“钻山洞”在实际操作中是不可行的。当然,这里的“磨”要把握好“度”,有些老师为了让公开课教学结果“如愿”,避免出现冷场或难于处理的教学环节,事先在要上课的班级里反复试教,不但使课堂失去真实性而且也磨失了学生的兴趣。

五、发挥个人本领,大胆展现特长

小学教师教育论文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语文教师;教学改革

Abstract: “The Primary Chinese Curriculum and Its Teaching Theory”is the key course of primary education specialty in higher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is course should not only take into accoun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imary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the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and the demands for teachers, but also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e combination and the connection of pre-service education and in-service teacher development. As for the discipline aims, we should not only lay a solid foundation of teaching ,but also cultivate the developmental potential of students. As for the discipline contents, a complete curriculum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including main courses, selective courses ,practical activities, research topics and academic activities so as to meet the demands for students’ development. As for teaching method, it should b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primary Chinese, and coustrust a teaching mode with reflective practice as the core;as for teaching assessment, it should serve the in-servic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primary Chinese teachers.

Key words:Primary Chines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heory; curriculum construction;Chinese teachers; teaching reform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高师小学教育专业重要的、并充分体现出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承担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和效果,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他们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进程。

一、课程建设的基本依据

在构建与实施“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一学科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以如下理论与现实两方面的因素为思考基点。

(一)理论依据

1.深入研究基础教育阶段小学语文学科课程价值取向的转变与发展,洞察语文学科课程改革的基本状况与走向,以便在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的方式方法上贴近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并体现出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

2.深入思考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所发生的变化,针对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师所提出的新的要求与挑战,构建合理的学科课程体系,以便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师范生具有能够胜任小学语文学科教育教学任务并能适应语文课程改革发展方向的教师基本素质。

3.站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连续性、长期性的角度上,兼顾职前教育与职后专业发展,将职前教育置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中进行整体考虑,在职前奠基阶段的本科教育过程中,准确把握应使学生获得怎样的知识和技能、奠定怎样的专业发展基础,以便打破原有的终结式培养模式与思路,体现出课程的基础性与发展性,使师范生既能应对现实挑战,又具有发展潜力。

(二)现实依据

1.从课程取向上看,现有的小学语文教法课,仍未能走出终结式培养的基本模式。表现为:往往以理想状态下完美型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尤其是教育教学技能方面的素质)为终结性的培养标准,而很显然,这样的培养目标在四年的奠基阶段是不可能达成的。这一课程取向源自对教师专业发展过程认识上和理解上的不足,其后果是:在不断的技术性模仿与训练中、在严格的理论识记和行为规范的要求中,师范生虽然暂时成为了合格的知识传递者甚或教学能手,但从长远来看,后劲往往不足。其原因是,这种急于求成的终结性培养模式导致了那些对于教师发展而言更为重要的东西在过程中的失落,诸如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决策能力、研究能力等。

2.从课程内容上看,现有教学法课,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逻辑性、理论知识的学术性,过于注重规律与原则的教学,从而使课程封闭于固有的理论体系中,走进了枯燥、陈旧、繁琐的、理想层面的象牙之塔,远离了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和丰富的教学实践本身。如此去武装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等同于以整齐划一的方式训练教师的思维与教学行为标准,其结果自然是在真实教育情境中的实践性知识、创造性、决策力的极其缺乏。尽管他们也许能够遵照相关的原则与规律进行教育教学,但他们所具有的是遵照执行的教学观,是教育教学的执行者而不大可能成为创造者,所进行的语文教学也往往会走上固定僵化之路,鲜有活力。

3.从课程实施上看,现有的教法课,过于强调对学生进行外在的灌输与塑造,漠视了对学生个体内部因素的唤醒与发展,淡化了学习者对教育教学情境的感悟和实践环节,而在评价上又过于关注固有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这里隐含着一个错误的认识,即语文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娴熟掌握必然会带来相应的教育实践,但事实上,教育教学的理论却恰恰产生并发展于教育教学实践本身。这种认识上的不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表现为重传递轻研究,重理论轻实践,重统一要求忽视个性发展;表现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差,教学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动力未能得到真正唤醒。

基于如上思考,我们对“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课程从目标到内容上进行了重新定位与调整,从课程实施的方式方法上进行了改革与思考,力图充分体现出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开放性与创造性、研究性与发展性,以期能更贴近当前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现状,更好地服务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师的需求。

二、课程目标与内容

(一)课程目标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课程是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以小学语文学科的课程形态与教学形态为其主要研究内容。课程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师范生对小学语文科课程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能力,奠定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基础并使其具有较为深厚的发展潜能。具体表述如下。

1.培植师范生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兴趣,会做经师,更为人师;

2.了解小学语文课程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熟悉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内容和特点,能根据具体的社会环境、学生情况、教育条件等选择、利用、开发相应的课程内容与资源;

3.深刻理解小学语文课程对儿童发展的多元意义,掌握小学语文课程的目标体系,并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4.充分认识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话与习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以及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特点,了解并能够辩证分析针对如上教学内容常见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了解小学生学习如上内容时的心理过程并能据此进行合理的学习指导,能够对如上五种教学内容进行独立的教学设计;

5.了解小学语文教学常规,具有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技能,如独立分析教材的能力、备课编写教案的能力、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与课后反思能力等,具有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扎实基本功,如语言表达、三笔字、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

6.掌握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意义、内容及方式,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设计评价内容、选择恰当方式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评价,能够从不同角度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讨论与评价;

7.明确小学语文教育科研的意义,培养师范生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与反思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使其具有日后在实践中发展的潜能;

8.了解本地区小学语文教育状况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内教改的新经验、新观点、新趋势,激发师范生参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愿望。

在上述目标的达成过程中,一方面要培养师范生未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学科理论与技能;另一方面,又要通过教育理论的熏陶、实践与反思能力的养成以及语文教育研究的尝试等,使其具有运用理论知识与研究方法探寻和剖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诸多问题的能力和专业发展潜能。

(二)课程内容体系

为达成如上课程目标,我们所构建的学科课程体系由以下内容构成:学科主干课、学科选修课、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研究与学术活动。这四块内容作为整体的课程体系,贯穿于大学阶段的二至四年级。见下表。

1.学科主干课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旨在使学生全面整体地了解和认识小学语文课程,并具备基本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和教师角色意识。主要内容为:(1)小学语文课程沿革与发展;(2)小学语文课程目标;(3)小学语文课程资源与语文教材;(4)识字与写字教学;(5)阅读教学;(6)作文教学;(7)口语交际教学;(8)语文综合性学习;(9)小学语文课程评价;(10)小学语文教师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技能训练”:在学习“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能根据相关理论,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自身特点等进行独立、有创意的教学设计能力,并通过微格训练的形式,强化学生相关的教学实践技能。主要内容:(1)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案例的比较分析;(2)指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并编写出教案;(3)分组进行微格授课,师生点评,并进行比较与反思。

通过如上两门主干课的学习,可以奠定学生初步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技能,为后续课程和真实情景下的教学实践打下良好基础。

2.学科选修课

“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研究和解释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内部心理机制及其与课程、教材、教法、学法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为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法的改进、学法指导等提供心理学依据。

“小学语文教育科研方法”:为培养“研究型”小学语文教师进行理论上和方法上的导引。

“小学语文教材研究”: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专题研究,从纵向和横向的角度对不同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进行比较分析,旨在引领学生能更好地识别、理解、把握、处理好小学语文教材,并具有初步的编制语文教材的能力。

“小学语文案例分析”:对具有代表性的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进行讨论与分析,整合并加深学生头脑中相关的理论认识,建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

“识字与写字教学研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小学作文教学研究”“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指导”“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等:均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基础,对不同内容的教学进行深入的、拓展性的专题研究,既关注教育教学的现实本身,又关注当下课程改革及前沿理论的发展,以使学生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对相关内容的教学进行独立思考和准确把握。

通过如上课程的选修,学生至少能在有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多个方面获得进一步的拓展,并具有较为深入的思考与研究能力。

3.教学实践活动

教育见习:2周,安排在2年级第二学期。主要内容:(1)了解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并写出书面报告;(2)至少听4节语文课并与授课教师交流听课感受;(3)将自己对语文教育教学的感受、疑问与思考形成书面报告提交。见习活动要达到如下目的:对语文教育教学形成直接的体验与感受,并产生初步的思考,以为相关理论课程的开设奠定必要的感性基础。

教学模拟实践:集中安排在“语文教学设计与技能训练”学科主干课上,以微格训练的形式为主,旨在提高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强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常规,要确保每位同学都能经历一次以上较为成功的模拟实践。这种模拟实践也可根据教学情况在其他课程中进行。

教育实习:8周,安排在4年级第一学期。主要内容:(1)深入了解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整体把握语文教学对小学生产生的影响;(2)与一线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与交流,建立起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意识和专业发展意识;(3)至少听12节语文课,讲8节语文课,并能相互评课和独立进行课后反思;(4)能通过不同方式发现小学生语文学习及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闪光点和宝贵经验,也能发现其中的不足或困惑,并结合自己的课题研究或毕业论文做深入思考和解释。教育实习活动要达到如下目的:为师范生从大学到小学、从受教育者到教育者、从“准教师”到“教师”搭好桥梁、做好衔接,如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整合、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获得、教师角色的转化与确立、真实教育环境中自身内部冲突的发现与解决等。这一过程不仅是理论向实践的回归,更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与跨越过程。

“理论知识是从业资格的基础,而专业实践本身是所有知识指向的终极目的。”[1]增加教育教学实践环节、提高实践质量,直接影响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效果,更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和走向。

转贴于 4.语文教学研究与学术活动

小课题研究:主要分布在3—4年级。一方面,鼓励并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课题的申报与研究;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或将自己所研究的课题提供给学生。我们的宗旨是: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并经历一次研究过程,着眼点不在结果而在于过程的指导和研究意识的激发。

毕业论文撰写:相当部分学生在理论的学习、实践后的反思或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会选择有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方面的题目作为自己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学科教师将对这一部分学生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全程指导。

学术讲座:贯穿于1—4年级。邀请一线教师或相关教学法专家进行学术讲座,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现实关注,强化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信念,拓展学术视野,培植学习与研究意识。

语文教学研究与学术活动将使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具有充足的发展潜能和发展动力。

以上学科课程体系的四块内容是彼此衔接、相互渗透的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它所追求的是:培养以整体形式而存在的、不断生成与发展的未来小学语文教师,他们应当具有良好的语文教学观念、扎实的教育教学技能、一定的实践性知识以及教学反思与教学研究的良好意识与潜能。就此,我们一方面要强基固本、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要引领导航、提供持续发展之动力。

三、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前已述及,以往的教法课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存在着诸多问题,并已严重影响了职前教师教育的有效性和职后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此,我们以理论性与实践性、开放性与创造性、研究性与发展性为基本准则,将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微格训练、实践与研究活动等结合起来,进行了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改革。

(一)密切联系小学语文教学实际,课程从封闭走向开放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课程的内容来源于、并最终指向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本身,因此它不能仅存于大学课堂和书本之中,而应建立起与现实的联系。也就是说,它不应仅以固有的、封闭的理论形态而存在,而应在丰富的、动态的语文教学世界中获得解放。

这就要求:第一,从事本门课程教学的教师要对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有较为深入而全面的了解,并掌握足够量的教学案例,以实践为基础进行教学与研究;第二,参与本学科课程教学的不仅要有大学教师,还应有工作在一线、具有丰富的感受与实践经验的小学语文教师;第三,要通过各种渠道,让学生了解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发展的现实情况,并对有代表性的现实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就此,我院师生定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走访“基地校”,深入到课堂和教师备课小组,了解小学生语文学习状态和教师教学情况,我们也常常邀请小学语文教师到我院进行说课、讲课,并进行课后交流。在这些交流中,建立起了一种互动互助的共同发展关系。这样做一方面使我院师生对小学语文教育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教与学更具有针对性,另一方面,也培植了师范生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情意,而更为重要的是,它使本门课程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从理论的象牙之塔中获得了现实的解放,教与学开始变得更加鲜活生动。我们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本身正是小学教育专业“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课程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摇篮。

(二)强化发展主体的参与性,构建以反思实践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相应环境下的主体自我发展,职前教育阶段理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树立起学生的主体发展意识,培养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能力。为此,必须重新认识过去那种“理论必然决定实践”的理想假设,改变以“理论灌输”和“教学技能的机械模仿”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师范生由“被规范、被加工者”发展成为自主性凸显的“主动发展者”。

1.语文教育观念──从灌输、传递走向建构与生成

毋庸置疑,有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方面的基础性知识、理论与观念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是重要的,它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问题是,如果这些知识、理论与观念不是“被传递”和“被灌输”的,我们该怎样促成学生的内发性需要,“使其内化成为师范生所认同的教育理念,为其专业行为提供一个理性支点”[2]?我们认识到,教育理论只有真正唤起教育实践主体内心的参与、价值的认同和精神的再生,真正引起其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意义与价值的深层思考,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而那些直接的告知和给予往往是徒劳的。因此,本学科课程不应是一套原则规律、操作规范的照搬,我们所应关注的是师范生主体内部教育教学观念的建构与生成状况和他们对知识价值的发现过程,而不是知识本身。

我们认为较为合理的做法是:以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直接观察与体验为学习基础,以知识理论的讲授和探究为主线,以案例分析与教学实践(含模拟实践与真实情境中的实践)为主要形式,通过三者的有机结合,促成学生主体语文教育观念的建构与生成。具体说来,就是要打破纯理论、单方面灌输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参与性、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将演绎法与归纳法相结合,将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辨相结合,将理论学习与行动中的实践反思相结合,广泛采取除自学和必要的教师讲解之外的更加丰富的教学形式,如现场观察、案例讨论、教育调查、合作研究、教学实践等,以便创建一种以教育主体的自我建构为中心、多种教育形式交叉互动的教学情境和教育过程,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师范生内隐的语文教学观念的确立,在不断地感悟、学习、实践、反思、修正过程中,促成他们头脑中有关理论知识的整合、认同与建构,实现个体教育知识与观念的统整与提升。

2.语文教学基本技能──强化与更新

语文教学技能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学科教育学的有关知识与经验促进学生学习、达成教育目标的一系列行为方式。“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是由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的”,也是“高师院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3]职前教师教育阶段要切实加强师范生未来工作所必备的教育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为他们步入职业生涯提供必备的专业支持,同时我们也要根据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发展的情况,对这些基本技能进行适当调整与更新。

我们的基本做法是:第一,明确语文教学基本技能的内容。包括: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如朗读、演讲、沟通、文字(含网络)信息的搜集与处理、三笔字等;基本的教学能力,如教材分析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编写教案能力和教学实施(导入、发问、强化、组织调控、作业编排与辅导)能力等;另外,还要求学生能具有熟练运用各种教学媒体的能力和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第二,制定基本技能训练的质量标准。语文教学基本技能是在四年的职前教育阶段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入学阶段我们就把相应训练内容所应达到的最低标准提供给学生,使其能合理安排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并根据自身情况择期参加学院组织的达标测试,四年内要完成所有基本技能的达标。第三,建立科学的技能培训机制。教学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学生主体在一定的理论引导下通过自主训练与切身实践而达成的。因此我们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培训方式,给学生以必要的理论指导并安排相对集中的微格训练。同时,这些基本技能的训练与指导也体现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总之,“专业化的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能力”,[4]而在职前教育阶段,我们应给予必要的加强,以培养出具有扎实的语文教育教学技能的小学语文教师。

3.实践、反思与研究能力──持续发展的动力

教育理论促进教育主体的建构和提升不是直接实现的,而以实践为中介。“实践是教师发展的基础和生命”,[5]而“对教育的理解,只有在丰富的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才能真正获得。”[6]因此,小学教育专业“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要加强实践课程的开发,并通过实践中的反思、建构与生成,促进职前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并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

我们认为:一要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直观体验和认识;二要尽可能多地采取案例教学形式;三要增加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强调反思环节;四要组织各种针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现实状况的研究研讨活动。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直观体验和认识,是学习本学科课程的感性基础。因此在学习本学科课程之前,我们安排2—3周的时间组织学生到小学,深入课堂,接触小学生和语文教师。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对当前小学语文教与学的基本状态有一个全方位的直观了解,另一方面也会促成他们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一些初步思考,从而唤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自觉并培植起初步的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情意。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件的分析与讨论,缩短了理论教学和教学实践之间的距离,而且,伴随着一个个鲜活案例中所隐含理论与基本原理的被揭示,学生头脑中有关小学语文教学的观念也进行着不断地重构与生成。不仅如此,它还能增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反思意识和创新精神,增进解决小学语文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品质。

以微格训练为主要形式的模拟教学实践,要求师范生能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独立分析,并根据相应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在模拟实践过程中还要体现出相应的教学理念,并接受师生的质询与评价。这是对理论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过程,也是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渡。

真实情境中的教学实践是学生语文教育观念的全面展现过程,同时也是教育教学观念的进一步整合与修正过程。至关重要的是,要切实加强指导过程,强调时效性,以使学生通过这一过程能基本建构起职前阶段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理性认识并进一步丰富实践性知识。

以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现状为大背景的各种研究与讨论,贯穿于职前教育阶段始终,但集中安排在三、四年级。这种反思与研究是基于实践基础上进行的,一般以小组形式在学科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的则与学生自己的毕业论文结合起来进行。这个环节能较好地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研究经验。

以上几个环节构成了本学科课程的“实践—反思—研究”系统,这一系统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发展的条件和环境,拓展、改造、提炼和唤醒着师范生原有的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的实践性知识和新的教育思维方式,实现着教育主体的建构与提升。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所关注的是:第一,实践性知识的建构。“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或)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开发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也许比灌输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以及模仿教学技艺更重要。”[7]而实践性知识只有通过实践这一环节才能得以建构,诸如对小学语文教育的信念、教育教学中的合作与沟通能力、教学过程中的情景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等。第二,反思与研究能力的加强。我们认识到,教师发展的动力不在于学会怎样去运用新的理论知识,而在于从经验中学习和对自己的实践加以思考的能力。这是由小学语文教育的复杂性、审美性和创造性所决定的。而只有对教学实践本身的行动研究才是创造与发展的源泉,它也就成了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的动力基础和成为一名创造性教师的必要条件。

4.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封闭、独立走向自主、开放、合作

我们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能仅仅靠“外塑”的形式去达成,而“要从一种外在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的‘灌输’或‘训练’转变为一种内在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的‘发展’。”[8]这就要求本学科方向课程必须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要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需求,采取多种形式创设出有利于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环境,使他们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学习内容由封闭变开放,学习形式由独自状态转变为更多的合作形式。这种自主、开放、合作的学习形式其益处在于: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意识;可以养成基于不同背景的思考与研究能力;可以培植学生的怀疑精神与创新能力。而这正是教师职后进一步发展所应必备的基础。

(三)建立健全评价体系,使评价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

教学评价是学科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往本学科的课程评价在内容上重在考查学生对小学语文课程知识和教学理论的掌握情况,在评价的方法上以书面闭卷考试为主,而评价主体又较为单一。这种关注了终结性而忽视了过程性、关注了现实性而忽视了发展性、关注了内容的固定性而忽视了学生主体的情意与创造性的评价方法,很显然不利于职前和职后教师的专业发展。

对此,我们认为:第一,在评价内容上,既要评价学生对有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知识与理论的掌握情况,更要加强对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同时,要把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态度、兴趣和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以及完成各种学习、实践任务的质量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第二,评价形式与评价主体多样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定期考试与平时考查相结合,书面考试与技能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查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从而对学生作出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使评价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美〕李·S·舒尔曼.理论、实践与教育的专业化[J].王幼真,刘捷,编译.比较教育研究,1999,(3):36—40.

[2]阮成武.小学教师养成方式变革与初等教育学课程使命[J].课程·教材·教法,2002,(2):65—68.

[3]罗雅萍.关于高师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5):49—53.

[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8.

[5]王长纯.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重新发现[J].教育研究,2001,(11):45—48.

[6]宁虹.重新理解教育──建设教师发展学校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1,(11):49—52.

小学教师教育论文范文7

关键词:数学教师;教研论文;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3―0081-02

一、研究背景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小学数学教师师资的需求要从数量的满足逐渐过渡到质量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一种趋势。教研论文是评价一个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也说明其对数学新课程的参与、评价和反思过程。本研究之所以选择通过对“中国知网”小学教师公开发表的关于数学教育研究论文的内容作为研究对象,是基于以下方面的原因:教研论文的内容既可以反映出小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关注的热点,又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反映出数学新课程实施近十年来小学数学教师参与教研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小学教师在2010年公开发表的关于数学课程改革的教研论文。文献来源是“中国知网”,选择的文库为“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搜索主题为“数学”;作者单位:“小学”;搜索匹配度为模糊;时间为2010.1.1~2010.12.31。检索结果为2010年小学教师公开发表有1367篇论文。

本研究的样本是从小学教师发表的1367篇论文中随机选取100篇。采用了Excel软件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统计。统计结果如表1。

表1样本中作者单位为小学的100篇文章主要内容分析

三、研究结果

1.文章内容偏重课堂教学。表1数据表明文章的内容有93篇探讨在课堂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可见小学数学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如何上好课。综合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主要探讨两大类问题:

(1)新课改理念下如何更好地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如怎样进行师生互动、如何优化教学设计、在课堂上怎样对学生注重人文关怀等。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质量,在样本所选取的100篇文章中有14篇文章论述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及优缺点的总结。

(2)对新课改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反思、体会、经验谈:如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相关理念的理解及结合具体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应用等。

2.关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所选样本的教研论文中有8篇文章探讨新课程实施中对学生数学兴趣、创新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和经验之谈。这较之以前数学课堂教学只为培养学生考试能力相比是一种很大的进步。这也说明小学数学教师逐步认识到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更多的关注到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3.缺少多角度的论述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文章结构基本以“理论+相关例题”为主。在所选样本的100篇文章中,所探讨的问题角度单一,没有多角度去论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几乎所有文章都是一些课堂实录,文章结构基本形式为“理论+例题”。其中理论探讨都为文章第一段或第一二段,理论探讨的内容基本上以文章所论述主题词的简单定义或某一个问题中的新课改理念为主;大多数文章都没有从理论上做深入研究,例题在整篇文章中占的篇幅过多。

4.小学数学教师对于数学教研能力认识不足。样本中有4篇文章论述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和能力。所有文章都认同数学教师整体素质关系到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成败,认为小学数学教师主要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大体可总结为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教学业务素质及身心健康素质。其中教学业务素质是指一个小学数学教师要具备坚实的数学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但这4篇文章对数学教育的研究能力并没有提及。可见小学数学教师对于数学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只重视上好课,完全忽视了在教学中对出现问题的解释、探讨和总结的科研能力。

四、思考

以小学数学教师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里收录的教研论文为研究对象,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在数学课程改革十年来,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的接受、参与和反思的现状。综合2010年全年所有文献,文章质量普遍不高。虽然小学数学教师在新课程实践中能够发现问题,但很少有相应的教研意识。笔者认为出现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小学教师没有经过数学教育研究的专业化学习和训练,专业化程度不是很高,很多教师仅处于半专业状态。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变革:

1.职后培训中注重教研型教师的培养。教研型教师是指具备教育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中能够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能够从专业的角度作出理论的分析、解释。而职后培训是目前小学教师由“教学型”的教师过渡为“教研型”教师的主要途径。小学数学教师参与教研将有效促进教师专业修养、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和提高。在职后的培训中要有“教研强师”的理念。帮助受训教师掌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提高教育教研理论素养和教研实践能力,使其成为具有教研能力、教研知识和教研精神的专业化数学教师。

2.小学数学教师改变教学反思形式,提高自身职业定位。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只是简单的课后小结或教学日记,这种教学反思只是对上课情况的一种简单描述,而他们日常工作的全部是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传授,因此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为“教书匠”的角色。而数学教育研究论文是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更理论更辩证的一种反思形式,通过这个方式可更快、更好地促进数学教师专业的发展。因此,要鼓励小学数学教师转变观念,不断学习提高,改变教学反思形式,提升自己的职业定位,使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教授数学,做知识的传播者,而是作为研究者全方位的参与到数学课程的改革中。

参考文献:

[1]杨玉东,吕世虎.数学课程改革中教师的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2,(2).

[2]常波.西方反思型教师教育思潮兴起背景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2000,(4).

[3]张奠宙.高师数学系改革的若干设想. 数学教育学报[J].1999,(2).

小学教师教育论文范文8

关键词:职前职后一体化;研训一体;教师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6―098―03

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日趋国际化,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也由封闭走向开放。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这对改革我国原有的教师教育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2001年5月29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四部分第28条又指示:“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等师范院校正在进行的教师教育改革,既是积极应对时展与学校发展的主动选择,也是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的必然趋势。

一、反思新课程改革视野下我国职前教师培养模式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国师范院校职前教师的培养模式存在着不相适应的问题:

1 教育理念滞后。从整体上看,高师院校对新课程的认识比中小学迟缓。高师院校除了一些教育研究机构及一部分参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人员,大多数教师由于学科壁垒的束缚,长期从事本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科研,无暇跟踪教育理论的新进展,先前学习的教育理论大多已经陈旧,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评价观等基本上不能与时俱进,教育理念滞后。

2 课程设置滞后。第一,课程结构失衡,多年来,高师院校强调培养具有扎实功底的专业学科教师,在专业学科方面片面向综合型大学看齐,学科专业课程在整个课程中所占的比重过大。一般在60%以上,远远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专业课程比重过大,挤占了普通教育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致使教育专业课程所占比例过小(不足总学分的10%),教育类课程门类、课时比例等偏低,与发达国家教师教育课程中教育专业课程的学时(美国的教育课程占总学时的20%,英国占25%,日本占38%)相比差距较大。第二,课程内容陈旧。由于教材出版周期的制约,现行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教材多数都未更新,其教学内容陈旧,观点老化,不能解决当今基础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能满足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师范生在职前教育阶段虽然较系统地学习了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和一般方法,一旦进入中小学教育具体的实践情境却往往陷入严重的现实冲突。

3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落后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长期以来,高师院校都采用教育专业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并行开设的方式培养教师。这种培养模式的弊端有三点:一是固化的培养规格和统一的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师范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使学生人文素养不高,思想底蕴不丰厚,学生全面素质和个性发展受到影响,难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二是高师院校的教育理论学习与基础教育实践相互脱节。大学是教师进行理论学习的场所,中小学是教师开展实践的基地,然而二者却缺乏联系,各行其是,相互隔阂,导致师范生对中小学教育感到陌生,进入教师角色缓慢。三是培养渠道单一、封闭,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对多种类型、多种规格师资的需求。

二、实施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首先是科学定位培养目标。通过系统调研,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是重庆市在十二五期间农村地区小学师资总体上还存在着数量和结构性不足的问题。未来5年共需要补充近1万名小学专任教师。每年应该补充近2000人充实到农村小学教育;而从地域结构看,地处“两翼”的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小学是教师短缺的主要地区;从学科性结构看,小学师资数量呈现明显的学科结构性不足。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都存在严重的不足,小学语文作为小学的主科需求量较大。二是对高学历一专多能复合型小学语文教师有旺盛的需求。三是重庆市师范教育专业没有专门针对性地培养高学历的小学语文教师。重庆市师范资源比较富集,开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都定位为“中等学校、中小学”。针对重庆市基础教育的需求和实施错位发展战略,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面向农村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的小学语文师资,学生毕业能够胜任语文学科教学,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从事1门音乐或美术等艺体学科教学,并能够胜任班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探索实施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在近十年的部级和市级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中,我们探索“研训一体”的教师成长模式。这种模式立足校本、扎根职场,做中学、做中研究、做中成长,集教育、教学、研究、发展于一体。它通过问题研究、理论学习、现场参与的组织方式与专家引领、个体反思的合作行动研究方式,引领教师研究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支撑和操作办法,以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我们把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到职前师范教育,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探索并改造为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简称为“1+2.5+0.5”模式,着力培养师范生从教的职业能力:“1”是指第1学年集中开设通识课,以理论学习为主,校内课堂学习为主;“2.5”是指第二、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的秋期共5学期,以理论学习和从教能力的实践训练并重,校内和校外课堂相结合,工学交替开展教学活动。具体实施校内课堂教学学占75%,按照学院教学进程表进行,从教能力训练到校外基地学校进行,学时占25%,实行导师制,每月一周到基地学校跟岗见习教师工作,在导师即小学语文教师的带领下参加所在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0.5”是指第四学年春期实习,以校外基地学校从教能力训练为主,在小学集中开展跟岗实习研修。

培养模式的变革必须通过构建学术性与师范性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来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除通识课程外,专业课程由教师教育必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教师教育限选课、艺体教育限选课和学

科专业限选课等板块组成。与其他院校同专业现行课程设置相比,专业课程体系有三个明显的变化:加大了教育学、心理学类、艺术体育教育类课程的比重,共计390学时,占了近20%;增加了农村基础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等课程;改变传统师范教育中学科教学时数过长的弊端,适当减少学科教学时间,增加教学实践环节。该课程体系的特点是:力求使学生能够达到汉语言文学学科专业的培养要求为主,兼顾小学语文教师岗位教育教学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同时,根据一专多能复合型语文教师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小学语文教师培养为主,兼顾艺体类课程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

三、深入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深入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实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要根据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按照师范生的从教能力的需要实施课程内容的重新整合,同时探索与教学内容和要求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古代诗歌欣赏与朗诵”课程改革为例:

本课程是该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项目课程。第一,通过系统的行业调研和小学语文教师岗位分析确立了该专业岗位的能力需求:言语表达能力、文学欣赏能力、语文教学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第二,确定古代诗歌欣赏与朗诵课程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培养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培养朗诵古代诗歌的能力;了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古代诗歌的教学要求,分析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思路,培养语文教学能力,即识字听说能力、古代诗歌的阅读教学能力。第三,根据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内容。由于小学语文教材按照古代诗歌的人文内涵从低段到高段依次安排了歌颂大自然、山水中的哲理、友情、亲情等作品。因此,古代诗歌欣赏与朗诵课程打破了以往学科专业课按照时代从先秦到清代分类讲授诗歌的设计,共设计了十个学习模块:模块一为基本学习模块,以训练学生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的认知和熟悉为目的。模块二至九安排了8个分项学习模块,按照人文内涵依次为大自然诗歌、哲理诗歌、春恨秋愁诗歌、亲情诗歌、爱情诗歌、友情诗歌、怀古咏史诗歌、爱国诗歌欣赏与朗诵。模块十是综合实训模块。除第…个模块外,每个模块都包括欣赏与朗诵两个内容。

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小学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的主要有咀嚼语言读懂原诗、感悟形象领悟人文内涵、琢磨方法体味艺术、朗诵等4个步骤。实际上,小学语文古代诗歌的教学过程就可以理解为“一个项目的完成”。本课程通过学习模块来开展教学,每个模块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十个学习模块共同完成课程目标。因此,本课程采用传统讲解法与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如启发互动、辩论式、项目教学法等。在本课程的分项学习模块教学中,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preject teaching)与以往教师为主导按固定教学内容组织课程教学相对,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实施相关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特点在于:将一个相对独立的现实项目从信息收集、方案设计、组织与实施到绩效评价。组建成一个动态的学习系统,由学生在教室的指导和协助下按规定的教学阶段自我完成,教学内容则是通过项目的实施进程有目的地进行,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在最终完成项目的同时,渐进地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每一环节或节点的基本要求与重点难点,从而高效率地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强调在教学中遵循“从做中学”的原则,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学习过程的教学方法。学生从模拟开始逐步掌握每一模块教学要求中的方法和技能,在实践中加深知识和理论的消化吸收,并内化为能力。

四、打造学术水平与实践能力并重的师资队伍

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一专多能复合型的小学语文师资”的培养目标,以及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是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工作态度与能力是决定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一举一动不仅影响着教师自己的工作效果,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和品格。因此,教师要有高度的事业心与责任感,以及良好的师德修养和开拓创新精神。二是学科专业素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量剧增,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学科不断分化与综合。这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横向知识技能,努力做到“专才”与“通才”的有机统一。三是教育专业素养。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如了解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发展性评价理论等,还要会制作CAI课件、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四是教师技能要求。实施新课程改革,关键在于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主动的探究式,由单一的认知转向认知、情感同步发展,使教学由单向输出式转变为多向师生互动式的合作式教学。

因此,我们提出“三个结合”培养学术水平与实践能力并重的教师队伍:一是学科学术水平的提高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教材、教学的研究相结合,教授不仅要成为学科研究的专家还要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能力。二是在职培训与到小学教学岗位研修相结合。制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培训研修计划,研究提出教师培训研修的时间和要达到的效果;按照计划实施“大小学期”相结合的研修方案:“小学期”即利用假期把老师统一送出去或延请教育专家来指导培训,提高教师的语文教育理论水平;“大学期”即结合学生每月一周去小学研修的时间安排,去小学听语文课,参与进修院校的教研活动研修。三是引进人才与聘请兼职教师相结合。聘请教学一线的名师作为学生的导师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根据小学语文教师的从教能力对学生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根据重庆市小学语文教育的培养现状,针对统筹城乡教育改革的需要,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探索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进而实现小学语文教师培养在目标设定、课程设置、教学设计等方面系列改革,打造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并重的教师队伍,必将对基础教育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学札,等,高师本科的目标培养及课程改革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文辅相。我国大学的专业教育模式及其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0,(2),

小学教师教育论文范文9

摘要:小学英语教师首先是一名小学教师,应该具有普通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情意几方面素质。此外,小学英语教师还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专业素质主要指英语专业知识、英语教学相关的理论素养、英语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四个要素。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把英语课程分为九级目标,其中1―2级是小学阶段的目标,4年级学生应完成一级目标,5.6年级学生应完成二级目标。《标准》对实现各级目标具体要能做什么也作了详细的描述。要使小学生的英语学习达到以上目标,英语教师的素质是关键。作为一名未来的小学英语教师,究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

一、英语专业知识

扎实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是构成教师向学生“授业” 的基本内容。英语是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对于从事小学英语教学的教师来说,掌握系统的英语专业知识是适应英语教学的保障。英语专业知识一般指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内容,还包括准确而流利的英语语音语调,一定的贴近儿童生活的词汇量,牢固的语法修辞及文体方面的知识以及本国与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社会制度、政治结构、价值观念等领域的文化知识。掌握这些专业知识是小学英语教师首先要具备的专业素养。

系统而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良好的言语技能是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语言素质。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文化修养几方面。良好的言语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等几方面。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听、说、读、写等教学理论与技巧,应该具有如何培养儿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及具备上好新授课、复习课等课型的良好的专业授课技巧等。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具有较为系统和扎实的现代英语语言知识,具备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的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只有达到这样的专业水平,才能全面地掌握教材,才能解答学生提出的与课内外知识有关的问题。学习外语学科的语言知识、基本技能及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加强自己所教语言材料的储备能力对小学英语教师基本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理论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