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养生文化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4 15:09:30

养生文化论文

养生文化论文范文1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初中学生已念了七、八年书,阅读似乎不成问题,其实不然。初三学生只可以说能读书,还远远达不到会读书。因为化学学科一是有它独特的阅读重点和方法,二是还有阅读的速度和效果等问题。这些都需要老师悉心指导。如初三化学第一课绪言,共有3500多字,若让学生自己泛泛地读,不会抓重点,花时间多且收效甚微。因为教材中一般包括有常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三方面的内容,但多半是常识的,约占75%或更多些,假若把这些知识比喻为“绿叶”,那么学生理解好这些“绿叶”后,无疑对于掌握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这朵“红花”是有利的。但“绿叶”毕竟是起衬托作用的,可以粗读、略读、领会意思就行。对于基础知识则要求细读、精读、反复推敲、思索而达到理解和掌握。化学的重点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质和变化等。如初三课本绪言中属基础知识的内容是两种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两种质(物理质、化学质),共有110个字,约占3%,这堂课教师可以从演示实验开始,让学生观察实验,共同得出两种变化的不同,推广到两种质,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重点的地方让学生画线标记下来理解和记忆。这样做,学生可集中精力观察实验和思考理解,这比教师按照课本摘要板书,然后要求学生记下来效果会更好些。二、培养观察与实验能力。化学知识来源于实验,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能力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很重要的方面。实验是使知识生动活泼的再现,常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无穷的回忆,也最能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青少年们好奇心强,对观看实验很感兴趣,若教师预先不引导学生应注意什么,让学生凭个人爱好自由选择地观察某一现象,结果得出结论五花八门,有的抓不住要害,达不到目的。所以老师一定要先强调应如何观察,观察哪几点。如先观察镁条的形状、颜色等质,点燃时要注意看发出耀眼的强光(不要正视,防止伤眼),放热等,把点燃后生成物的状态、颜色和反应前的镁带比较,让学生自己得出产生了新物质,(氧化镁)等等。这些细节都要交待清楚,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演示实验的效果。同时,也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观察方法及实验操作方法,如点燃、用坩埚钳夹住镁条在火焰的外焰加热等等。对不同的实验,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要有不同的要求。随着学习的深入,观察项目也逐渐增加,要求也逐步提高,只有不断地使用感官,才能促进青少年感官的发展和见微知著的思维能力。除培养观察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要充分创造条件,尽量减少实验小组人数(能达到1-2人一套仪器最好)让学生独立自己动手去做实验。这是提高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技能的好形式。只有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才能达到熟练的掌握。对基本操作要高度重视,严格训练,发现缺陷及时纠正,务必使操作规范化。一旦让学生掌握了,这是受益终身的技巧。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对一个中学生来说要从培养形式逻辑开始,这是从学生的学习效果考虑的,因为只有学习静态知识,才能进一步把知识变成动态,加以辩证的理解。先讲“静”的知识,再学“动”的知识才能被学生接受。应该启发引导学生,使之认识到,若运用辩证的方法,抓住主要矛盾,抓知识的规律,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对氧化--还原反应,首先要分清楚氧化剂是得电子的物质,一般是非金属,高价化合物,还原剂则是失电子的物质,一般是金属,低价化合物。反应类型可分为三种。学生掌握了规律,就容易理解和记忆,进一步对没有见过的反应也会处理,即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学生有了一定逻辑思维能力后,就可以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这把钥匙,比较方便地打开科学知识的大门,若进一步培养学生具有辩证思维能力,即使是初步的,也为今后的深造铺平了道路。

养生文化论文范文2

人格也称个性,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但如今已经衍生成一个涵义极丰富的概念,可以从心理学、道德层面与法律三方面进行解释,但学生的人格的培养主要还是集中于对人的性格、气质、能力、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与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培养。小学生是天真烂漫、稚气未脱的少年儿童群体,他们好玩好动,喜欢新奇刺激的事物,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形象思维强而抽象思维较弱,没有形成明确的是非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所以,人格尚未形成与型。正因为如此,这一群体极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且可塑性大,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来共同努力。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进步,中国家庭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良好的生活环境与中国城市日益形成的“421家庭”特征(所谓“421家庭”,即四个父母,一对夫妻,一个孩子的这种“倒金字塔”的家庭结构)都使得小孩子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所有家庭成员关注的焦点,但也出现了一些明显的问题。如爷爷奶奶、父母亲的过分溺爱,容易小学生任性自满、依赖性强的不良人格;而过分保护则容易导致小学生形成退缩、抗挫折性差、责任心差等消极人格,加之社会文化影响与价值观念的逐步多元化,也容易对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形成误导。所以,做为小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外因环境,学校在小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中需要承担极其重要的责任。中国句俗话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小学生人格的健康与否将成为决定其一生成败的关键因素,因而,学校教育特别是运用校园文化活动,借助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与形成,效果奇特、意义重大且刻不容缓。

二、目前举行的具体校园文化活动

我校目前开展了文明班队评比、经典诵读活动、校园科技艺术节、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传统主题文化活动、棋文化、闽南文化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对小学生的人格培养发挥了较好的指导定向作用。

(一)“皮格玛利翁效应”的运用——文明班队评比活动

开展文明班队评比活动是“皮格玛利翁效应”在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上的较好应用。所谓“皮格玛利翁效应”,简单一点说,就是当学生的良好行为能够受到老师或学校的肯定、信任甚至高度赞扬时,他就会变得更加自信、自尊,获得一种持续积极向上的动力,从而能够将良好的行为坚持下去并做得更好,这对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十分重要。上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曾在小学中做实验证实“皮格玛利翁效应”,结果证实效果十分明显。即两位专家在学校中随意选3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所谓的“发展测验”。然后,他们随意选出几名学生并通知老师,极有把握地赞扬了这几位将来可能会发展较好的学生。结果几个月后,专家又来到学校进行复试,结果发现这几名学生果然成绩进步显著,且思维能力也较突出,行为习惯也十分良好,原因就是他们从老师口中得知自己被肯定与赞扬的事情。为此,我校也积极将“皮格玛利翁效应”运用到鼓励与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文明班队评比活动中,教室地面、墙壁、桌椅、门窗、讲台、黑板等卫生情况,学生的文明举止与礼貌风范,早自习、课间操、午间、放学时的考勤与纪律情况都被列出重点的评比内容,对于表现优秀的班级体以口头表扬、发奖状、赠锦旗、经验会等方式积极给予高度的表彰,对于表现进步明显的班级也要积极给予有效的赞扬,这样能够激励班级体所在的学生持久地将这些良好文明的行为坚持下去,达到培养学生卫生文明与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养成有责任感、有集体荣誉感等个性特点的目的。

(二)经典诵读活动提升小学生的人格品位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且源远流长,其思想精髓大多依靠经典书面文字流传至今,小学生也处在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唐诗有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能静下心来认真仔细诵读经典的诗词歌赋文等文学篇目,必须从中受到潜移默化,丰富思想,开阔胸怀,陶治性情,形成健康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达到提升人格品位的目标。在众多经典文学篇目中,诗歌由于对仗工整、用词优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可以做为小学生在早自习中诵读的首选,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唐诗对学生悄无声息的影响不止在写作技巧上,更能体现在人格修养中,如诵读《草》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能教育学生形成坚持不懈、坚忍不拔的顽强品格;读《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语句,能培养学生思维习惯的多角度性;读的《长征》,培养自信乐观、不畏艰难困苦的性格;读李四光《我不能失信》的故事,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读《孔子拜师》的故事,培养学生见贤思齐、不耻下问、尊师重教的良好习惯等等,除诗歌外,还有一些散文如《论语》、《孟子》、《荀子•劝学》、《师说》等也应该成为学生诵读的内容。除早自习学生的个人诵读外,我校还积极采取了如加强课堂学生诵读、校园诗歌朗诵会等形式,帮助学生较好地淋浴优秀的文化精神和古人高尚道德情操,将来成为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青年。

(三)棋文化对小学生人格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众多棋类中,做为中华文化遗产之一的围棋,对小学生人格发展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这是因为围棋作为一种娱乐游戏,从产生之时就与促进人格发展紧密联系。古人称围棋为“手谈”,说明下围棋不需要与对手语言交流,而是用手进行“无声”交流,小学生下一局的时间大约2小时,因而必须坐得住,这对于集中力容易分散,喜欢受外界新奇刺激事物干扰的小学生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考验,同时也是一种较好的训练方法。而且下围棋一般必须要分出胜负,多次遭受失败能够培养学生抗挫折感、不服输个性,同时,学生必须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千方百计的动脑筋想办法取得每一盘的胜利,能力提高的时候也能够培养起稳定的情绪,沉着的个性与平和的心态。因而,我校专门开设棋课,把棋课纳入学生日常课程教学中,还利用周五大课间活动时间对全校学生讲棋,校园内设一块棋板,每周设个棋局让学生解破,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开启学生心智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此外,我校经常举行围棋讲座、开设暑期培训班与校内围棋大赛,确实,经过几年围棋系统训练的小学生,其做事注意力明显集中一些,意志力较为坚定,性格沉稳外向,处事积极沉着,情绪更为稳定,这都说明小学生经常下围棋,有益于人格健康发展。

(四)闽南文化、传统主题文化、校园网络科技文化对健全小学生人格的作用

另外,我校的闽南文化、校园网络科技文化、传统主题文化等活动对小学生健康人格的铸就也起到了十分积极有效的作用。如我校在首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影响触动下,我校将开设具有民间传统艺术特点的木偶活动课程,通过老师带领学生自编自导木偶剧,使学生音乐、舞蹈的学习内容本土化,生活化,社会化,目前我校的舞蹈《戏偶》获得省舞稻创作汇演一等奖,事实证明这一充分体现闽南文化艺术课程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探究实践能力。此外,今年我校还专门开展以“我们的节日”主题系列文化活动,通过在元宵、清明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佳节之时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浓郁的节日氛围,达到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倡导团结和睦、融洽亲密的人际关系以及平等友爱、和谐有序校园环境的目的。当然,我校还开展了各种文艺晚会、诗歌朗诵会、长跑活动、参加历史博物馆等活动,着重培养起小学生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怀与投身社会、报效祖国的信念。利用校报、学校网站、校广播台、橱窗展览台积极宣传最新的科技成果,同时鼓励小学生在手工劳动课上动手发明创造,参加各种类型的创新发明比赛,这些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式大有裨益。

三、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然,学校目前的文化活动在培养与健全小学生人格方面也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最明显的是在人格内容系统的关注上不完整,健全的人格应该不只是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层面,还包括良好的个性、气质与性格,但是学校在人格培养的关注上往往就在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着力多,在个性、气质与性格相对较少。因为道德品质是一个成人教育,这是为人最基本的教育学校自然责无旁贷,而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学习习惯对于学生未来通过选拔考试,入重点中学甚至大学帮助更大一些,所以成为不仅是学校也是家庭关注的重点,这与目前的升学考核体制有很大关系。但是良好的个性与性格对小学生未来的人生道路影响更大一些,对学生目前学习成绩的提高影响不大,所以学校教育中往往容易忽视一些。常见一些得高分的学生上学放学都是家长前拥后簇,孩子被包裹成缺乏主见、依赖性强、胆小懦弱或者任性自大、自以为是的个性,学校将其归结为家庭的责任区,而由于家长教育的失当之处,也造成了不少学生人格不健全之处。

四、未来改进的对策建议

学校应在文化活动上着力弥补小学生在个性与性格方面教育的不足,具体表现在:

(一)加强小学生独立个性的培养

曾任英国女首相的撒切尔夫人就自豪地说过:我今天的成功都归功干我父亲对我的教育培养,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见,用自己的大脑来判断事物的是非,千万不要人云亦云。针对学生的问题,学校可以开展一些简单有效的活动如号召学生自己独立来上学与放学后独立回家,自己收拾文具与背书包;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向家长宣传培养学生独立性、减少依赖性的作用,并将正反方面的例子做为鲜活教材来教育启发学生家长。

(二)加强小学生责任感、感恩品格的培养

对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的小学生来说,责任感与感恩之心的培养也十分重要。为此,我们可以首先通过教材上的鲜活例子教育启发学生,如小司马光面对失足落水小伙伴的险情,毅然挑起责任砸缸救人的事例;小珊迪关怀弟弟,不忘还钱的品格。同时,可以利用教师节、国庆节、母父亲节在各班级开展感恩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号召学生为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自己的感恩情怀。

养生文化论文范文3

关键词:养成教育 学生公寓文化

目前, 许多高校实行了学分制, 学生自主时间越来越多、公寓逐渐成为大学生非常重要的学习场所。以宿舍、楼层为基本单位的组合形式将替代传统的班级组合形式, 学校对学生在公寓生活场所外的学习态度、组织纪律、文明行为、生活秩序、文化生活等进行引导和管理难度加大, 这些现象更多是表现在学生单个人身上, 更具个体特性而繁杂。学生公寓不仅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还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加强学生公寓文化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学生养成教育工作和学校正常教学科研秩序的稳定。

一、高校学生公寓文化的特征

学生们的宿舍陈设、环境美化、消遣娱乐方式、消费观念、生活方式、交友处事、兴趣爱好等构成其行为文化;而大学生们在宿舍生活中所反映出来的文化观念如:文化认同观念、思想道德素质、心理意志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则构成其精神文化。行为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表层文化,是其外在具体表现形式,精神文化是公寓文化的核心。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的主要特征:一是以优美、整洁、协调的环境和陈设为基础的审美文化。作为大学生生活基本场所的公寓,同时又是学生学习知识、进行文化交流、培养综合素质的辅助课堂。

二是以积极、健康、进取为主要特征的生活方式。大学生以宿舍为业余生活的主要场所而表现出的消遣娱乐、消费、交际方式及语言风格、生活习俗、兴趣爱好的格调等形成了每个宿舍所特有的生活方式,构成了具有个性的宿舍行为文化,同时与学业生活密切相关的按时出早操、上课、就餐、上午自习、晚自习、按时作息为主要内容的“一日生活制”则构成了反映宿舍生活方式共性的以制度约束规范为原动力的行为文化。二者均对宿舍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

三是以启迪思想、增长知识、培养技能、美化环境、愉悦身心、协调人际关系为主要特征的宿舍个体或群体文化活动。公寓有组织、有主题、有总结、有奖评的群体文化活动及宿舍内学生个体间自发进行的文化活动构成了公寓文化的重要特征,具有第二课堂活动的性质。

二、高校学生公寓文化的功能

学生公寓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中一种重要文化形态,有着自己独特的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向功能。公寓文化所营造的优美环境、文化氛围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深刻地影响着每个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的选择。

(2)约束规范功能。积极向上、独具特色的公寓文化活动,具有学生认同感强、平等参与面广、互感约束力大等优势,它默无声息地感召、引导住宿学生广泛参与,弘扬文明风尚,培养综合能力,相互砥砺意志,约束规范行为,其教育功能显著。

(3)养成教育功能。健康、进取、富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公寓文化活动,必然会启迪学生认知观念,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明净的公寓和温馨如家的氛围、丰富的活动及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秩序和悦目赏心的环境必将辐射出强大的感染力和凝聚力,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奋求学,进而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铸就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养成教育与高校学生公寓文化的关系

大学生养成教育,一般而言是指对大学生日常道德品质、行为规范或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具体地讲,通过教育者长期培养和多次重复训练、受教育者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形成的一种在外部监督缺位的情况下,也能自然表现出来的健康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这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和基础条件。

学生公寓文化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要解决大学生养成教育问题,必须重视公寓文化建设。一般情况下,学生公寓文化无法强制学生去遵守什么,但它在个体成员的心理上却起到一种自我控制的“软约束”作用,从而将自我行为纳入集体规范要求之中。与“约束作用”相对,公寓文化的“激励作用”不言自明,其主要表现为在共同价值观念驱动下,大学生所形成的一种自发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实践中,不少高校开展的“文明宿舍评比”以及“宿舍美化大赛”等都是这一激励作用的具体手段。

健康、进取、富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公寓文化活动,必然会启迪学生认知观念,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明净的公寓和温馨如家的氛围、丰富的活动及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秩序和悦目赏心的环境必将辐射出强大的感染力和凝聚力,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奋求学,进而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铸就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促进养成教育的培养。

四、加强学生公寓文化新环境建设,积极促进养成教育

学生公寓的环境氛围、文化设施和管理模式、服务质量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对传统的高校学生养成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1.加强“服务学生”的意识。学校后勤管理部门应从“服务学生”出发,将解决公寓学生实际问题放在首位,致力于服务同学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要不断提高学生公寓物业管理员的队伍整体素质。加强物业管理员的培训力度,组织专题培训提高物业管理员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技能,适时提升物业管理员的准入标准;在提高物业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的同时,要让他们真正的参与到学生教育管理中去,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物业管理人员与学生天天打交道, 经常开展安全卫生宣传、舍友关系协调等,是在学生公寓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主体。要提高他们的素质,加强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思想教育方法与技巧,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切实提高一线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

2.学生辅导员深入学生公寓。学生辅导员常驻学生公寓,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倾听学生的呼声,排除可能影响学生思想稳定的不良因素,密切掌握公寓学生的动态,及时处理突发事件,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同时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答和帮助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存在的实际困难,做公寓学生的良师益友。

3.心理辅导室建在学生公寓。针对当今日益加快的社会生活节奏和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大学生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以及新生刚刚进入大学,对大学的学习生活的种种不适等,学校应筹建“公寓学生心理辅导室”,定期邀请校心理学专家前往学生公寓为学生开展心理学讲座,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热线,为学生们安排专门心理辅导老师。

4.学生党团组织进学生公寓。学校应当在学生公寓创建党团活动室,并购置一定的学习资料和电教设备,开展党团知识宣传教育,如组织收看具有教育意义的电教片、影视片,开展学习组织讨论等活动。以学校、学院党校为主要阵地,通过开设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党员学习理论知识,坚持在重要节日开展爱国主义等专题教育。每学期组织学生党员深人到学生公寓,有针对性地与新生进行交流、指导,引导新生在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的同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同时,设立党员监督制度,加强对公寓学生党员的日常管理。重点要求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和“文明校园”建设中真正起模范带头作用。

5.加强审美引导,积极开展文明修身活动。通过开展“文明居室”,“美好寝室”,“示范寝室”等评比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寝室文化,倡导文明做人、诚信做事。同时,学校应当丰富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积极组织开展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通过举办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主题的读书节及赠书活动等;开展班级、宿舍间足球、乒乓球、象棋等体育比赛及书法、绘画、征文、演讲比赛;走出校门,走上社会与校外单位开展共建活动等,既丰富了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又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总之,高校学生公寓文化的建设是学高校一道美丽的风景,不仅为校园增添了勃勃生机,更是为学生养成教育工作开辟了一条新路径。因此,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和加强学生公寓文化的建设,坚持与时俱进,坚持以生为本,及时发现新问题,采取新措施,努力促进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创新和发展,积极完善学生养成教育工作,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高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孙军.高校公寓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N].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2):179-180.

养生文化论文范文4

[关键词] 英美影视;大学生;文化素养;培养

语言是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和载体,而文化则是语言形式所负荷的内容,二者紧密相连,密不可分。语言中储存着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着该民族的全部文化特征。语言及语言的应用不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让不同文化的人们能够顺利地进行沟通和交流。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给学生传授语言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英美文化素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英美影视欣赏,把英语学习与文化习得融为一体,培养大学生英美文化素养,实现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培养学生英美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长期以来一直注重语言技能的传授而忽略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文化教学所占比重很低,教师大部分精力主要放在词汇结构、课文解释,语法练习等语言技能训练上。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语言知识的讲解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占去了大部分时间,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英美文化知识,只能机械、被动地接受语言知识,因此缺乏学习英美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和提高。在实际交往中,学生常常因缺乏文化方面的知识而错误地将汉语使用习惯带入跨文化语境交流,从而导致语言交流障碍。任何语言均是文化的反映,都有它深刻的文化内涵。假如把语言比喻为树,把文化比喻为森林,只关注语言而不去了解语言赖以存在的文化,则等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很难正确理解和准确使用所学语言。

在高等教育中,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这里所指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不但包括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同时还包括社会文化能力和文化素养,即能够了解并熟悉母语和目标语文化的差异。随着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逐渐意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语言教学如果只有生硬的语言材料,而没有丰富的文化背景,就相当于只有外壳没有精神。因此,语言教学与文化习得必须融合起来,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外语教学的目标。

二、英美影视欣赏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影视材料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是在人们文化观念的支配下产生出来的文化载体,展示社会文化中的各种现象。影视材料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主流,以实物的形式使文化不断相授,反映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及内涵。优秀的英美影视作品是英美国家民族特定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对于语言教学来说,英美影视欣赏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文化传授方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利用英美影视材料进行语言文化情境教学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适当选用优秀英美影视作品作为教学内容,以电教多媒体为手段,融视、听、说于一体的教学活动。通过英美影视作品提供生动的语言素材及丰富的生活情镜来增加课堂内容,让学生获得具体情镜中的语言交际能力,并通过鲜明的主题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西方外国社会文化,潜移默化,提高学习效果。另外,对培养学生英美文化素养来说,欣赏英美影视作品具有其他教学模式及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英美影视作品的语言来自真实的语言环境,不但词汇量大、内容广泛,而且日常习惯用语及俚语使用较多,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是学习和了解英美文化理想的材料;其次,英美影视作品所反映的文化背景一般比较全面、具体和真实;最后,英美影视作品所体现的文化便于学生进行不同文化的对比。影视作品中的每个情节与画面,从人物台词到手势及服饰等,都从一个侧面向学生传播一种文化。学生可通过对比本民族文化与异国文化的差异,了解英美民族的价值观及信仰等,从而加深理解英美文化。

三、运用英美影视欣赏开展英语教学

(一)课前做好英美影视作品的选择

英美影视题材广泛,剧目繁多,要将英美影视欣赏用于大学英语教学,达到传播语言知识和文化的目的,影片选择非常重要。通常,教师对影片的选取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保证通过影视欣赏这种教学手段的有效性和积极性。首先,影视材料的思想内容一定要健康。不是所有的英美影视材料都可用于英语教学,影视材料的内容一定要确保健康,对那些暴力、血腥、恐怖以及色情的影视则应予以筛除。一部思想内容健康向上的影视作品,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远大理想,能激励学生的斗志,陶冶学生的情操,学习积极进取的精神,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以影片《当幸福来敲门》(The Pursuit of Happiness)为例,这是一部励志题材的影片,反映的是一位黑人为了生活四处奔波,通过自己的坚强和不懈努力,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影片对学生有很好的现实教育意义,它引导学生通过正当的努力去改变自身现状,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其次,影视材料文化内容要丰富。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反映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变化、代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影视片。如影片《毕业生》(The Graduate),通过影视欣赏,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影片中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人物的语言和特征,而且能够对影片中所反映的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文化及美国青年在此背景下所表现出的人生观、价值观、婚姻观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第三,影视材料要尽量与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及理解层次相适应。影片的语言信息含量应尽量符合目前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及按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去选材,即根据学生所掌握的词汇量水平和理解水平,选择语音纯正、清晰、语调优美的影视作品供学生欣赏,便于学生理解。例如,动画片《美女与野兽》(Beauty And The Beast)和《狮子王》(Lion King)等,语音优美纯正,语言浅显易懂,教师都可以在课堂上采用。语速太快或语音不纯正的影视作品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的判断,影响欣赏效果,不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二)课上组织好对英美影视作品的文化介绍

在影片播放前,教师应先就影视剧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特殊情节以及主要人物作简要介绍,并把片中所涉及的俚语及表达方式向学生说明,解释其所隐含的文化内涵。教师通过文化背景的介绍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影视的主旨,而学生通过影视欣赏,即可以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生活及文化有一个直观生动的理解。因此,教师在影片播放前给学生所作的介绍,就如同让学生在观看欣赏影片之前对影片进行预习,并已经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就能为学生更好地欣赏影片提供可能。当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和进一步地理解影片的内容,对英美文化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教师还应针对影视内容布置学生课前查找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和熟悉故事发生背景,并就影片内容和情节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影片,更能增强对影片内容和文化的理解及记忆。以电影《阿甘正传》(Forrest Gump)为例,该影片一直被视为原版经典,也是语言课堂教学首选的影视材料。影片反映越战、和平谈判、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政治丑闻、种族歧视、学生运动等相关历史背景知识。通过欣赏这部影片有助于学生了解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的美国社会。同时也让学生学习和了解到:影片中尽管阿甘是个弱智者,但处处彰显了美国的个人主义和平等主义文化的价值取向。因为美国文化认同个人的努力,“傻子”阿甘最终赢得了很多人的尊重。在让学生欣赏该影片时,为了使学生清晰、准确地理解影片内容、文化背景知识以及学习片中人物语言,教师除了在影片播放前向学生作好相关介绍外,还可根据教学需要在播放中适时暂停影片,就已播放的内容进行提问;或讲解其中的文化内涵或经典对白;或就某一语言现象或文化差异让学生展开讨论;或鼓励学生朗读、背诵影片中经典、耐人寻味的对白。让语言学习与文化习得融为一体,达到英语教学的良好效果。

(三)课后布置好对英美影视作品的讨论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由于受教学课时的限制,课堂上的影视欣赏很有限,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远远不够,因此,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课后学习的指导。教师在课后可布置学生对影视中反映的人物及其文化背景进行分组讨论,要求学生可以根据人物、思想、主题或情节等方面进行讨论,探讨中西文化差异,总结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教师还可以根据影片中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识,布置学生到图书馆或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不断提升他们的语言知识与文化素养。

四、影视欣赏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明确把英美影视欣赏运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正确指导思想,即欣赏英美影视作品是为了语言学习,而不是为了娱乐。不可否认,英美影视欣赏有利于英语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英美文化素养,但决不可本末倒置,把大部分英语授课时间用于影视欣赏,尤其是当有限的语言大量密集或大量的陌生语言输入时,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学生的学习动机容易减弱;其次,教师在英美影视欣赏教学活动中,担任的角色是一名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是一名简单的放映工作者。因而,在影视欣赏前,教师要对影视材料进行选择、介绍、剪裁、设计,让学生能更有效地利用课堂了解西方文化。在影视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对影视中所看到的、听到的、不易理解的生词和语句记录下来,课后要求学生去查阅、理解和记忆,不断扩大丰富词汇量,提高英文水平与文化鉴赏能力。总的来说,教师要充分发挥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一名组织者、管理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将语言学习和文化习得融入影视欣赏中,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文化学习视野。

五、结 语

在大学英教学中,教师运用英美影视欣赏,融语言学习与文化习得于一体,通过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情境,深化所学的语言与英美文化知识,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系统的语言与英美文化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学生以后的知识运用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然而,文化素养的提高和英文语感的培养光靠一两部影视剧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长期积累,合理安排,最大限度地发挥英美影视剧的文化传播作用,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语言文化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郭爱莲.论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美文化素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中州大学学报,2009(12).

[2] 冯正斌.建构主义视角下以电影为载体的英美文化教学[J].电影文学,2010(01).

[3] 查爱萍,赵玲洁.英文经典电影欣赏与大学英语文化教学[J].时代教育,2010(11).

养生文化论文范文5

一、增加课外实践活动

化学课程是一门实践课程,所以教师要加大力度开展研究性学习。因为授课时间都是有限的,这将导致一些问题在课堂上不能得到满意的解答。对此,可让学生在课后形成一个课外小组进行解决,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深入研究,还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图书等资源进行探讨、研究,让学生对研究感兴趣,对学习感兴趣。最普遍、最常见的化学课外实践活动是开展课外小实验活动,主要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开展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实验探究活动或化学制作活动,如自制简易净水器、自制汽水、自制面包、从工业废水中提取金属、检测真假黄金、测定矿石成分、测定雨水的pH、测定土壤的酸碱性等,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实验操作技能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和自主开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强化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教师在讲课时,应通过模拟教学,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其他良好情感,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枯燥和乏味的,但是我们必须要学习。提到学习,我认为必须从教育做起,而教育是一条很漫长的路,需要由每一个人从自身做起,人要走进知识宝库,是一辈子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实际上,学习是为了让我们有更美好的未来,适应社会环境,为自己未来的就业着想。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教学的难点,也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在化学教学中,如果按照化学课本上的内容按部就班地讲,学生会感到特别的乏味、无聊,将会导致学生全体趴下,伏在桌子上睡觉。这种情况是教师上课时最不喜欢的情况,所以教师上课是简单,但是上好课就不是简单的事情了。例如,在讲《化学能与电能》时,教师首先在课前应准备250mL烧杯、电流表、导线、小灯泡、金属夹、锌片、铜片、铁钉等一些实验器材,然后进行实验。在实验之前应了解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知道电池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了解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假设与猜想、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总结,最后得出实验结论。与此同时,还应通过我国电力状况的探讨和火力发电利弊分析及电池的开发,树立学生的能源观、环保观,增强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再通过原电池实验设计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以及化学在生活中的巨大实用价值,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培养学生的理想精神

培养学生人文素质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尤其是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对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兴趣能够激发每个学生对于学习的好奇心,有好奇心才会有理想的精神。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著名化学家的励志故事。例如,著名化学家李希读书时说过:“我想当一名化学家。”当时全班同学都笑话他想得太高了。后来,他发奋图强,经过百折不挠地努力奋斗,不仅在无机、有机和生物化学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还成为农业化学的奠基人。通过这样的故事告诉学生,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要有理想,要有为达到目标不断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因为,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可以使人产生巨大的力量,促使人不断进取,自强不息,战胜挫折和失败,加强对自己的约束,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使人燃起智慧的火花,充分发掘自己的潜力,不断提出新要求,去完成各项任务,去发明创造,从而取得成功。这种方式能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为学生创设创新探索的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有这样一句名言:人活着没有理想是可怕的。的确,没有理想,哪有学习、生活的尽头,所以每个人都要有理想。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理想是属于未来的,它是一个幻影,不适合成为我们的人生标签。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理想、目标,培养学生的理想精神。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动力之源,是下一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有趣而生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阅读一些课外书籍,让学生了解当今时代的问题以及最新的创新知识,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让学生开拓创新思维,培养人文素质。如了解化学研究成果在当下社会发展中的促进作用。例如,颜料的发明,使得世界五颜六色;石油的应用,便有了汽车、飞机等高速的交通工具;铟的发明和合理应用使我们用上了笔记本电脑和液晶显示器,看上了液晶电视,用上了太阳能。

创新思维是相对于常规思维而言的一种思维方式,在一般情况下,创新思维是指在创新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一切形式的思维活动的总称。创新思维,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成绩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成绩是取决于学习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首先要有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从程度上分,可分为创新意识教育、创新思维教育、创新操作教育。而创新意识是基础,创新思维是关键,创新操作是目的,培养学生创新操作能力,创新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创新来源于生活实际,而生活也离不开化学。例如,塑胶用具均是利用石油工业提炼成的副产品加工制成;煮食锅和刀叉等金属用具均是利用化学方法从地壳内的矿石提取出来的金属经加工而成的;漂白水和清洁剂等家居化学品均来自化学工业的制成品等。但由于化学课程与我们的生活还是有一些区别的,这就使得学生思维受到限制,想象力难以拓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关键,是学生终身学习的保证。所以我们要开拓学生创新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五、结语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案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方案,要有课外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利用新的教学手段、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学习乐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理想精神,有更高的理想,有更高的奋斗目标,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创新教育,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突破学生思维定式,促使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

参考文献

养生文化论文范文6

 

关键词:文化意识 英语教学 高中阶段

引言: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传播文化的一种媒介,一个民族的语言与文化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正如美国杰出的语言学家Edward Sapir所论述的:“语言不能脱离文化存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它也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第三,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①语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学习中有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者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

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部分,是要为语言教学服务的。文化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为主要目的。《英语课程标准》把“文化意识”作为基础英语教育阶段的目标内容之一,并在目标描述标准中详细描述了文化意识的具体内容。那么,什么是文化意识呢?文化意识指对目标语文化的社会规约、价值观、信念的知晓。②那么,又如何培养高中生的文化意识呢?教师应注重跨文化研究,以便在讲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能恰到好处地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材料,给学生营造一个利于语言学习的氛围。在课堂上实施文化意识的导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让学生掌握与词汇有关的文化内容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是语言系统赖以生存的支柱。英国著名语言学家Wilkins说过,没有语法不能很好地表达,而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不能表达。③词汇又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词汇常能反映该语言群体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词会大量地涌现,而一些旧词又会被淘汰。词汇反映文化,是文化的载体。

词汇的理解涉及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英语中的许多词汇与中国的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因此,在词汇教学中应该适当地给学生文化信息的输入。例如:“peacock(孔雀)”在中国文化中是喜庆的象征,人们认为孔雀开屏是大吉大利的事,而“peacock”在英语中的意义表示一个洋洋得意、炫耀自己的人,如“the young peacock(年轻狂妄的家伙)”“as proud as a peacock(骄傲的人)”等。再如,英语中的green指“嫉妒”一义,通常用green-eyed,而中国人则用“红眼”或“眼红”来表达这一意义。在中国文化中,“龙”被认为是一种图腾,是权力和尊严的象征,而西方国家的dragon不同于中国传统形象上的龙,被认为是邪恶的化身,因此在翻译相关“龙”的词语要注意避免引起本族语的歧义,例如:“亚洲四小龙”我们应该译成“Four Asian Tigers”。

英语中的许多词汇,尤其是习语、典故等,也承载着一定的文化意义。如:Achilles’ Heels(阿基里斯的脚后跟—表示某人唯一致命的弱点)、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指一切灾难之源)等。同时,还需广泛学习谚语。谚语是各个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经验的总结。比如:A fall into a pit, a gain in your wit(吃一堑,长一智);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情);A good medicine tastes bitter(良药苦口);All rivers run into sea(海纳百川);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等。学习谚语,不但有助于增强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从中受到教益和启示,而且精炼的语言对学习者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课文的文化背景知识

文化背景知识是指在英语教学中出现的与阅读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一些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所选的阅读教材大多会涉及到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有的课文选自英美原著,带有浓厚的英美文化色彩。有些阅读文章的主题范畴生疏,文化跨度较大会对学生的阅读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果仅仅就语言本身进行教学,往往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在课文中涉及到关于历史背景、地理知识的文章,例如:在高一阅读教材 My First Ride on a Train这个单元中,涉及到了澳大利亚这一文化背景知识。因此,老师在授课时可以通过一些辅助材料对澳大利亚的历史、地理和人文知识做稍微详细的补充说明。在增加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

宗教问题对中国学生而言是一

[1] [2] 

个难点,也是个重点。在教学时,教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所信仰的宗教及其宗教文化,否则学生在阅读中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④例如:在阅读课文中出现的“He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在缺乏宗教文化知识的情况下,这句常使一些学生感到困惑,为什么他不吃鱼经常玩游戏就可靠呢?实际上,“to eat no fish”出自一个典故,在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代,基督教为了表示对政府的真诚,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天主教在星期五只吃鱼的习俗。因此,此短语表示忠诚,而“to play the game”和“to play fair”同义,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为人忠诚,而值得信赖”。西方有许多国家都信奉基督教,因此《圣经》的许多典故都会被应用到文章中。教师应该给学生介绍诸如典故的来源以及暗含意思,以帮助学生理解。如:Judas kiss(犹大之吻),Garden of Eden(伊甸园),Covenant with Noah(不可背弃的盟约)等。

文学方面,比如在英诗西风颂中,著名诗人雪莱用优美而蓬勃的想象描写出了西风的形象,赞美了西风。而谈到西风时,我们不禁会联想到的是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却不是那温暖的、令万物复苏的春风。因此,学生会对原诗的理解产生一定影响。

三、要让学生将中西方文化差异应运于跨文化交际中

跨文化交际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除具备一般的交际能力要求外,还必须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⑤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外语进行交际,而学生缺乏文化意识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课堂上应尽可能地让中学生多的用外语进行交流,并让学生将文化意识应用于跨文化交际中。

在汉语中日常交际说:“老师好!”“老师早!”在这里“老师”不仅是称呼语,还是尊称。但是,在英语中teacher却绝不可以作为称呼语,也不是尊称。在英语国家,中小学里一般是在姓前冠以Mr,Mrs或Miss,称呼教师。⑥中国人见面就喜欢问“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lunch)”或者“去哪里(Where are you going)”之类的话。这并非是问句,只是寒暄语而已。而英语国家见面打招呼是会说“hello”,“How are you”,“What good weather”之类。要让学生明白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时禁忌的一些话题有:对方收入、年龄、宗教信仰和婚姻状况等。

另外,由于汉英文化的思维方式存在很大差异。汉语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讲究克己谦和;而英美国家的人则不同,他们很乐意接受对方的赞许。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会在交际中产生误会。如:

Foreigner: Your watch is so nice!

Chinese student: No, it’s just so-so.

Foreigner:…(at a loss)

由此可见,在语言交际中,学生懂得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日常交际的重要性。如果学生不能准确地把握其差异,不仅会造成交际双方尴尬、无法正常交谈下去,而且会使双方产生成误解。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总结一些交际中的语言和方法,并且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进行外语交流。

结语

养生文化论文范文7

关键词:文化自觉;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是人与文化的中介,课程的内容来源于经过筛选的文化,离开文化,课程便成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文化自觉思想为课程理论提供新的认识论视角、价值论支撑和方法论指导,同样也为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开发与培养学生文化自觉的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文化自觉的涵义

文化自觉概念是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提出的,这一理论经过近几十年的演变,得到了逐步完善和发展。当前,普遍认为文化自觉的是人对文化发展和变迁的认识,具体地说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明白其文化的来历、过程、意义和受其他文化的影响及其发展方向。

个体的文化自觉培养是实现文化自觉的前提和基础。费孝通先生在论述个体的文化自觉的培养时指出:“作为中华民族的成员,我们有责任先从认识自己的文化开始,在认真了解、理解、研究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参加现代中华新文化的创造,为新世纪的文化建设积极准备条件。”对于学生而言,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是指在相关课程内,通过一定的学习和实践,明确自己及其文化的存在状况、现实使命和未来走向。学生一旦形成文化自觉意识,就能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另外,只有个体的文化自觉才能上升到群体的文化自觉。

二、校本课程开发中培养学生文化自觉的意义

(一)培养文化自觉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学生个性发展离不开富有个性的课程。在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中,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未必能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以培养学生文化自觉为核心的校本课程,是依据学校教育哲学、学生需求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对传统文化的需要和兴趣,并把共同的文化价值观转化成内在的信念和价值观的个性化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追求学生获得,从“校本”走向“生本”。生本教育,提倡尊重差异,张扬个性,学生的个性发展有一定的历程,在青少年时期,他们希望能够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内心体验,并能独立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目前,不少青少年在文化的选择和判断中出现困惑和盲从,这是青少年在文化上缺少自觉性的结果。因此,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辨别能力和批判精神的文化自觉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培养文化自觉是校本课程开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当前,各地各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非常丰富,尤其在本土文化资源方面,可谓是异彩纷呈。但纵观这些成果,无非是把本土文化用文字描述一遍,用图像记录一次,简单地把文化知识复制到教材上。在课程活动中,学生对文化“看”的多,“听”的多,唯独是“想”的少了。“编教材”、“建资源库”几乎成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代名词,校本课程开发几乎成了公式化的程序。过分关注作为客体的文化,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不是校本课程的最终目的。为克服校本课程偏于技术理性和理论基础不足的弊端,校本课程开发策略必须改革,一方面要保持课程原来的优势,另一方面需要适时地变革,经过积累—变革—再积累—再变革,逐步向高一层次发展,注重自下而上的建构理论,不断走向以文化自觉为培养核心的实践,实现课程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三、校本课程开发中培养学生文化自觉的基本途径

文化自觉是一种文化意识和心态,其生成过程基本包括对文化的认同、对比、反思、创新等四个过程,因此,在以培养文化自觉为核心理念的校本课程开发中也应有相对应的基本途径。

其一,提升对传统文化认同感

传统文化认同感,是对传统文化的架构及其价值的认可,其重点是对文化精神、文化价值和文化定位的认同。提升学生对文化认同感,就是要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历史传统、道德风俗、生活方式等,并把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转化为自己的内在信念和价值观念。然而,由于疏于认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日益减少。学校教育中学生传统文化认同感缺失的现象也令人担忧。比如,许多学生从小就生活在岭南文化的氛围中,对岭南文化耳濡目染,却不知“祠堂”为何物?不知何为“镬耳屋”,可谓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却“不识庐山真面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旧村改造工程的推进,身边的古祠堂、古民居等文化符号在逐渐消失,人们不禁会问:岭南传统文化会被现代文明的浪潮淹没吗?岭南文脉会失落吗?总之,正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命运和前途的思索,才引出了这样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

在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应当遵循主体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一是主体性原则。学生一方面是传统文化的客体,另一方面也是文化的主体。在现实中,教育者常常忽略了后者。所以,在课程的活动实施中应注重倾听学生的心声和需求,了解他们感兴趣的文化话题,充分准备他们面对这些话题可能生成的问题,规划问题展开的方向、思索的逻辑,设计学习线路图,把深奥的文化知识用生动的形式来呈现。二是活动性原则。校本课程是“活动型”课程,是以活动为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与经验。一方面,课程是以引导学生获得体验,形成经验,获得文化滋养为主要目标,而非以知识教育为主要目标;另一方面,这些内容选择主要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和文化活动,在实践中,可以把问题变成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通过文献调查、实地考察、访谈调查等活动,唤醒对同宗同源文化的记忆,进而唤起对民族文化精神的认可,提升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是文化自觉的前提和基础。

其二,对不同文化的比较

学生在接触不同地方文化时,常常用自己熟悉的词汇来解读,难于摆脱已习惯的思维方式。对不同文化的比较可以克服先入为主和盲目的文化自信。用客观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文化,树立多元文化意识,尊重文化差异,可推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比较”可分成五个步骤:第一步“确定”比较研究的两个文化对象。第二步分别对比较的对象进行“描述”,把不同文化尽可能完整、客观地描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若有条件允许,还会对研究之对象进行实地考察。第三步是“解释”,在完成对不同文化的客观的描述之后,以学科知识为基础,对文化的主要特征进行解释。第四步是“整合”,在这个阶段,进一步对资料进行分析,提出比较分析的假设。最后一步是“比较”,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比较得出一定结论。

对不同文化的比较研究,主要指同一类型文化在不同地区的比较。比如在建筑文化校本课程中,可通过“岭南建筑”与“徽派建筑”比较研究,从中可了解建筑与历史传统、习俗风情的密切关系。比较后同学们认识岭南古建筑与徽派古建筑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体会到岭南建筑文化的独特元素和人文内涵。同时,在比较中理解岭南古建筑与岭南炎热、潮湿、多雨、多台风的气候的关系,也更深刻地领悟岭南建筑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体表现。当然,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选择对不同文化内容进行比较,其的目的并不是要分出文化的高低优劣,而看到不同文化有不同特点,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外来的文化。

其三,形成对文化的反思

费孝通先生在论述文化自觉的方法时指出,反思实际上是文化自觉的尝试。“日三省乎己”是中国古代哲人强调反省自我的重要的方式。对文化的反思,不是简单的回顾和分析,不是简单的继承和割裂,而是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有效地延续。

面对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之间的冲突,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我们该怎么办?如果对某种文化只认同和服从或拒绝和抛弃,而不反思和批判,并不符合教育的本性与逻辑。新课标提倡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它可以使学生深化对文化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完善认知结构,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反思不是盲目的,反思可以从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发展性三个维度去思考。具体做法可以邀请文化机构和学者走进课堂,让专家与学生进行对话,话题应由学生发动生成。平等的对话,能让学生从多角度、多维度去观察与思考文化,从而做出自觉的判断和反思。还可以组织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辩论。辩论可引发学生进行文化的探究、是非判断、价值取舍,辩论中虽然会出现认识上的矛盾,但也是一个智慧碰撞和切磋学习的机会,可获得更新、更全面的认识。反思的内容,包括文化的历史、现况和未来发展的问题,比如岭南建筑如何实现继承和创新?文化与自然是什么关系?在反思中生成对文化的自觉。尽管,学生的分析和探讨并没有专家那样敏锐和成熟,但只有今天的敢于反思、乐于反思,才有明天的文化自觉。

其四,体验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觉的核心价值。文化自觉作为一种理性的文化意识,更是一种理性的创新精神。文化自觉只有落实在创造一个新的文化的发展上,才能体现出它的实践价值。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的文化自觉必需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文化自觉只有落实到创新意识的培养上,才能转化为具体行动。

文化创新能力的提高必需立足实践,立足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和博采众长。没有实践、没有继承、没有借鉴,创新就会成为空谈,文化自觉的价值理念也就无从体现。例如在校本课程《探究石碁古建筑文化》设置了的“‘岭南风·生活意’设计与制作”活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文化创新。在作业中,学生用“锅耳墙”、“四合院”等造型元素现代设计了电子产品、茶壶、茶杯、家具、文具、服饰等造型新颖、岭南风格浓厚的生活艺术作品。有些同学还设计开发建筑文化旅游线路等方案。因为设计与制作活动贴近生活,而且富有一定的挑战性,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所以学生乐于对建筑和文化进行思考和探索,并用创造性的思维解决问题。此外,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表现在学习和接受文化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

总的来说,从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开始,经过对不同文化的比较,发展对其他文化的肯定和容纳,然后通过对文化的反思和体验文化创新,学生的文化自觉得到了由低至高的步步提升,实现了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文化自觉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的三个基本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2(05).

[2]叶波,范蔚.课程改革十年:校本课程开发的进展、问题与展望,2012(04).

[3]张冉.文化自觉的概念说与本质特征[J].人民论坛,2012(02).

[4]董玉辉,马金婷,李艳.论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5]靳玉乐、罗生全.课程理论的文化自觉[J].教育研究,2008(06).

[6]刘正伟、李品.论基于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J].教育发展研究,2006(09).

养生文化论文范文8

高职英语教学社会文化能力高职英语教学和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只有共同的目标,完美的结合才能让学生对两者的结合产生一定的兴趣。高职英语教学并不受学生的认可,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高职英语即使学好也不会被重视的。这种观念像沉重的包袱死死的压在每一个高职学生头脑里。这种想法十分消极,只有打破学生的这种思想观念,高职英语教学才能更好的得以发展并延续下去。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一直处在被忽视的状态,高职老师往往眼高手低,觉得入职到高职学校就等于低人一等。上课也极其的不负责任,也不管学生接受的程度如何,只是一味的快马加鞭是不正确的。高职老师只有端正心态处处为学生着想,才能彻底地改变高职学生的思想和观念。英语教学是一项十分严谨的事,有半点马虎都是要不得的。教师的态度也同样影响着他们的学生,因为学校为了留下这些好教师也费尽了心思,有了这些待遇高职教师也都安下心来工作。

一、高职英语教学的优越性和缺陷

(一)优越性

1.英语教学成了教学当中首屈一指的学科。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进展,高职英语教学也摇身一变成为高职教学的领头者。高职英语教学由原来的冷门一度演变成热门,里面也包含着高职英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辛酸与泪水。

2.高职英语教学在社会文化领域里不断的发扬光大,这是与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鲜花再美也是需要土壤与水的培养和浇灌,高职学生今天所取得的成绩也是与老师的培养相关联的,没有昨日的辛勤汗水的灌溉,哪有今天良好的收成。

3.高职英语教学再一次得到了此项殊荣,这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培养息息相关。从而进一步证实了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为高职英语教学开辟了一条又一条的新路,高职英语教学才能风雨无阻走了数十载。

4.实践证明一切高职学生只有在学好社会文化能力的前提下,才能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取得惊人的成就。这是与社会文化相辅相成对称的一种表现。高职英语教学取得今天这样可人的成绩也是与广大师生所分不开的。它代表着每个学生的努力和进程的不易,它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的乐章。

5.高职英语教学和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牵动着数十万高职师生的心,他们明白能够有今天的成就是人人可见的。但是他们所付出的那些辛苦恐怕早已经被人所遗忘在一个角落当中。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给高职英语教学带来了无限的喜悦和希望。

6.随着时间的推移,英语的广泛应用高职英语教学也在逐步的更新中。高职英语专业毕业的学生出去工作已经不再是阻碍。大部分的高职英语学生都能找到与自己相关的工作。随着英语的普及,高职英语专业的学生也是供不应求。如此广泛的空间,给高职英语专业的学生带来无限的财富。越来越多的学生自愿来高职英语学校学习,因为他们在此找到了生活的出路。

(二)缺陷

1.高职英语教学形式过于简单,很难让学生接受。而且入学学生的英语水平有限,阅读能力普通。

2.听说读写的能力也无法达到一定的标准,这就要求学生不断练习加上高职英语教师的辅导技能,并组织学生多看多听,以此达到读写顺畅的能力。

3.这个专业并不完全被看好。就连进入高职英语班级的学生也是这么认为的。毕竟入学到这里的学生并不是成绩相当的优秀,每个入学的学生也只是为了简单的一个文凭而进来的,因为他们没有这个条件和能力。

4.学习成绩将他们与好学校失之交臂。正规高中也只能是他们梦幻的港湾,他们想去也是极其困难的,没有人肯给他们任何的出路。

5.高职学生没有学习的目标,甚至有的学生有想要离开这里的想法,为了这些学生,学校也没少找家长给以配合。好说歹说总算是将学生给留了下来。

二、高职英语教学的指导方向

(一)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误区

1.入学英语成绩的因素。高职英语学生入学时,英语考试成绩的层次不同直接影响到英语教学的水平。因为学生的接受能力有所不同,因此产生一定的差距。

2.这些直接的因素一直都在困扰着广大高职师生,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心情。同时他们也十分的自卑。不管是谁问到是哪个学校的,他们都不敢回答这个问题。

3.骄傲在他们身上一点都没有,相反他们倒是责怪起自己为何会有如此的表现。这都是因为没有自信心所造成的。究其原因还是脸面上觉得无光,毕竟不是正规学校毕业的。

(二)高职英语教学的差距

1.师资力量的薄弱。高职英语教师的缺乏是影响高职英语教学的另一个因素,一些英语教师宁可去有名的学校也不愿意来高职学校。原因在于高职学校的学生普遍不好管理。

2.在这里入职觉得脸面无光,不管走路还是与人交流都没有底气。最关键的原因还在于来这里的高职老师都把这里当成向上跳的跳板,有时候曾经换过多少老师,学生们都已经记得不那么清晰。

3.高职英语的教师水平不高,文化层次也较低。没有经过正规的辅导和教学,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能力不足,对学生要求松散。教学不够严谨。

三、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和教育

(一)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

社会文化分为两种文化: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同时交际文化要比知识文化的影响力更直接,文化是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政治经济制度、和风俗人情。

1.知识文化的重要性

(1)要了解什么是知识文化?文化和知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文化的确切含义,即老百姓普遍认同的含义只有一个,即“说话文字化”或“用文字说话的能力”。

(2)人们总是以识字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的文化程度和水平,如小学文化、初中文化、大学文化等。因此,没有文化的人,

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就只能口诛而不能笔伐,也常常受有文化的人的愚弄,吃了大亏。

(3)至于文化的其他含义,至今尚无定论。世俗的文人墨客,普遍擅长胡说八道,从来不讲究构词的确切含义,更不讲究科学性。故什么“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饮食文化”“茶文化”“性文化”“企业文化”“网络文化”等形形的文化,大有泛滥成灾之势。

(4)知识文化的重要性是指没有知识就等于没有文化,二者缺一不可。只有知识没有文化也是万万行不通的。知识文化的丰富同时还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

2.社会文化的意义

(1)社会文化的意义相当广泛,对社会文化能力培养十分重要。在高职英语的教学中,社会文化的培养占据着一定的主导地位。它把二者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充分的发挥它的作用。

(2)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预示着高职英语教学将迈进一个新的里程碑,它的发展给经济一个十分重大的推动力,只有充分的了解并懂得社会文化方面的知识,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才有待于攀上一个新的台阶。

(3)社会文化的培养和高职英语教学相互匹配,它们相互扶持,相互影响。彼此之间的磨合也变得更加融洽了。社会文化的培养就等于给高职英语教学提供了一台制氧机,随时随地都可以得到十分充分的养料。

(4)说它是一台发电机更为可靠,因为它里面含有数不尽的资源,只是在等待被开发的阶段,社会文化能力十分的多元化。只有充分的掌握好它,才能在社会这个领域更加充分的发展。它的发展空间一直都在无限制的扩大。

(二)社会文化能力的教育方式

社会文化能力的教育方式十分的特殊,这就要求高职学生一定要有灵活性的思维方式。而且学习不仅要好还要达到精。

(1)学好社会文化就等于疏通了人脉的精髓,掌握了丰富的社会经验。

(2)社会文化看似十分的简单,但是研究起来却相当的深奥。凡事能够读懂读通社会文化的人,才能真正的撑得起畅通无阻走遍天下。浅显的道理谁都能读懂,但是能够逐步深入的人就寥寥无几了。

(3)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把它和高职英语教学更加合理的应用到一起。社会文化意义之所以远大,因为它的内含丰富。

(4)社会文化有着十分神奇的力量,它的价值远远超越了所有人的想象,它所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灵魂通道,实践可以证明文化的威力的功效。社会文化渗透到每个人的头脑中所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只有悟出其中的奥妙的人才能真正的体会出来。

(5)学好社会文化是每一位高职学生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因此对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才极其的重要。学好社会文化也是掌握了社会的命脉,必须牢牢的抓住才能更加充分的发挥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教育着一批又一批的高职学生,在高职英语教学的领域才能飞得更高更远,社会文化博大精深,它的出现鼓舞着无数人不断的成长和发展。

(6)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并不是简单的形而上学,它充分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社会文化的培养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水准的发展,正在以飞跃式的速度前进着。如果还用老一套的社会文化培养方式有余的。只有多补充新鲜的血液,才能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

四、总结

高职英语教学所取得的成绩与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是分不开的,二者的有机结合是紧密不可分的两个部分,缺少哪一个都不完善,高职英语教学在社会文化的领域中才能的更远更出色。只有通过了才能畅通,毫无险阻。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时刻都在给高职学生敲响警钟,并提醒他们多了解社会文化能力的重要性。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也在不断的扩大着,它不停的吸纳着新鲜的食物和空气。社会文化的交流水平在国际上也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英语人才的不断输出就是一个鲜明的见证。

参考文献:

[1]屠献芳.论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7,(03):107-108.

[2]苏燕飞.论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和高职英语教学[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09):111-112.

[3]杨静怡.论高职英语教学中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05):119-121.

养生文化论文范文9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道德品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校园文化,属于高层次的精神文化。具体的表现形式包括物质文化、组织文化、制度文化和教育文化。同志在十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的软实力和重要性。文化是民族的血液,是广大人民的精神家园。提出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坚持文化强国之路,坚持百花齐放,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让一切文化创造充分涌流,开创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近十年的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精英式的高层次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高水平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培养一批综合素质强、忠实可信的祖国接班人。

一、校园文化建设之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引导认知、渲染熏陶、规范行为和充实生活等功能。通过文化教育、课程开展等多种形式,例如大学思修课程、马列主义兴趣班等组织形式的校园教育教学活动,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有效应用于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道德修养、理想信念、人生价值等多方面的教育中。通过思修课程的系统学习,同时辅助文化课的教学、校园文化的实体活动的积极开展,大学生可以系统有效地从多角度提高自身修养、启迪智慧,掌握陶冶气质和修身养性的方法,不同学院交织一起,文理综合、文艺交融,可以广泛形成学科互补和认知互补,避免单一、封闭的价值观养成。有利于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形成认知方式多元化、价值观念清晰化的良性循环。

1.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间关系

校园文化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平台,是人生道路上的试验田。从另一个角度讲,广大青年学子自身对于教育者或教育机构来说同时也是一片尚待开发的处女地。校园文化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育者,另一方面是接受教育者,二者相互联系又各有不同。作为教育者,应当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具有健康健全的人格、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足够高的政治觉悟,因为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起点,是值得被效仿的典范,是校园文化的引导者和工程师。作为接受教育的大学生,个性鲜明,在接受社会价值观的熏陶的同时,也要在校园文化实践中探寻符合自身特点的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

2.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手段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组织或团体,都有自己的理念或制度文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亦是如此。“学术无,宣传有底线”是高校组织校园文化建设的标准。校园文化建设不能放任自流,应当符合我国国情,即从外部环境讲,西方国家敌视社会主义国家,无时无刻不在企图颠覆和西化社会主义国家,而学生,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是外部势力争夺西化的主要目标,在网络发达、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外部势力的思想颠覆渗透无孔不入,比如,、组织中,有许多受害者和骨干分子都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人群,甚至不乏高学历的受教者和执教者,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形势是十分严峻的。利用校园文化的强力建设,可以形成一道无形的保护伞,及时屏蔽不健康思想。校园文化制度建设,不仅是必要的教学手段,同时也是必须的底线要求,是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的经验总结。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把握点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思想道德教育要符合社会政治的主流思想。应当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坚持用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全民,积极培育核心价值观。

2.以增强综合素质为根本

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完善大学教育,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应坚持推进和完善教育教学改革,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和综合素质竞赛等。

3.增强文化整体竞争力

严格来讲,大学生是敌我双方争夺的主体,目标是否正确、态度是否端正、制度是否完善、体系是否科学是思想争夺战胜利与否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杜国芳,张涛.论高校隐性知识管理[J].中国现代教育教学,2004(3).

[2]梅贻琦.大学一解[J].清华学报,1941(1).

[3]章世虹.最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手册[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