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5 10:43:48

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

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范文1

[关键词]过程控制 危机管理 高校图书馆 SCI三论

管理中的控制自古有之,以往的控制大多只凭经验进行,伴随着系统论、信息论的发展,现代管理学中的控制逐步上升到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综观国内图书馆界的现状,管理的重点大多注重管理结果,而不是注重管理过程。仅有少量从信息论、控制论角度对图书馆危机管理进行论述的,如向立文在“突发事件信息管理机制研究”中指出,突发事件管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输入、信息输出及信息反馈不断反复的过程;又如,罗贤春在“图书馆危机管理二维框架及其实现”中设计了以危机管理全过程为任务核心的管理维度等。但上述文献研究内容只建立起框架,并且大多以定性分析为主,没有上升到定量化的科学管理研究。

本文拟基于SCI三论,即系统论(System Theory)、控制论(Cybernetics)和信息论(Information Theory)原理,通过危机定量指标系统、危机比较判别系统、危机预警和报警系统、危机管理信息系统四个模块对高校图书馆教学与服务进行全过程控制,力图达到减少高校图书馆危机的目的。

1 控制论的理论基础

1.1 控制的涵义

所谓控制(Control)就是监督管理的各项活动,以保证它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具体是指:为了确保组织的目标以及为此而拟订的计划能够实现,各级管理者根据事先确定的标准,对下级的工作进行测量和评价,并在出现偏差时进行纠正,以防止偏差继续发展或再度发生。对高校图书馆危机的控制是指:设立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标准,对实际存在的危机进行测量和评价,若偏离安全区域则纠正其偏差,以期最大程度地降低高校图书馆危机的发生概率。

1.2 对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过程实行控制的必要性

1.2.1 图书馆知识管理隶属于管理活动,自然不能缺少控制和监督 法约尔在《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中,提出了组织管理的5大职能,其中控制职能为其中一项重要职能,他指出,控制必须施之于一切的事、人和工作。因为,即使计划足够完善、组织和领导及时有效,也不能保证目标能够自然完成,都需要进行强有力的控制和监督。这为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1.2.2 图书馆处于不断发展中,必须实行动态控制 阮冈纳赞(Ranganathan,SR.)在《图书馆学五定律》中提出,“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

面对信息时代,图书馆要满足用户日益变化的需求,必须采取发展人力资源、调整经费比例、提供个性化服务等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该过程为动态过程,高校图书馆必须对影响服务的各个环节加以控制,才能完成既定目标,达到预期效果。

2 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设计与实施

2.1 高校图书馆危机的界定

狭义上,图书馆危机以突发事件为主;但从广义上看,凡是影响高校图书馆教育与服务等职能发挥的因素都可以判定为图书馆的危机。

2.2 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设计

2.2.1 基于系统论原理的系统设计 系统论学科是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创立的,他在1968年发表的专著《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General system Theory;Foundations,Devel-opment,Applications》)中指出,整体性、联系性,层次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研究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和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

高校图书馆危机的爆发虽然具有偶然性和特殊性,但它不是孤立的,存在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只有系统地、深入地分析高校图书馆危机的成因,才能揭示其发生、发展规律,最大程度地减少其爆发的概率或降低其危害程度。

基于系统论原理的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主要通过以下步骤实现,如图1所示:

2.2.2 基于控制论原理的系统设计 基于控制论的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体系主要由以下系统模块组成:①危机定量指标系统;②危机比较判别系统;③危机预警、报警系统;④危机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上述4个系统模块的动态管理,实现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全过程控制,如图2所示:

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体系的4个系统简要介绍如下:

·危机定量指标系统。本系统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原理,将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上建立图书馆危机定量指标系统。具体步骤如下:①确定高校图书馆危机评价指标体系管理的总目标,弄清各种危机所涉及的范围、所要采取的措施方案和政策、实现目标的准则、策略和各种约束条件;②按目标的不同、实现功能的差异,建立由目标层、准则层、子准则层和次子准则层等多层次递阶结构;③基于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结合对国内高校图书馆存在危机的调研情况,建立高校图书馆危机评价指标体系模型;④以危机评价指标体系模型为基础,将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技术(Delphi Technique)相结合,科学设定定量评价标准,包括评价指标项目、权重、满分标准等(见表1)。

以危机评价标准为准则,对高校图书馆危机进行实际测定,评价结果通过Excel表格处理系统,计算得出各级指标中危机单项分值和综合分值(采用百分制),作为对下一步危机进行比较判别的基础数据。

·危机比较判别系统。此系统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实现,模糊综合评判法是通过使用模糊集合精确解决具有不精确信息的一种数学评判方法,是对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做出科学合理的总体评判的方法。具体判别步骤如下:①确定高校图书馆危机评价指标集;②建立权重集,将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相结合分别确定高校图书馆三级指标的权重;③确定评价集,按危机程度大小,将高校图书馆危机警度分为巨警(红色)、重警(橙色)、中警(黄色)、轻警(蓝色)、无警(绿色)5个等级,其危机评价值K分别为:81—100;61—80;41—60;21—40;0—20;④构建评价矩阵;⑤计算单项评价值和综合评价值。

·危机预警、报警系统。高校图书馆危机预警机制的实施包括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分析判断、信息的传 递、制定应对措施和信息的反馈5个阶段。实施的主体是高校图书馆馆长,即由其负责决策和启动应急措施。危机管理的目的是危机爆发前的预测防范管理和危机爆发后的应急善后处理。根据高校图书馆危机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针对不同的危机类型和危机等级,建立《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预警方案》数据库。

高校图书馆危机预警、报警系统通过C语言程序设计实现,将图书馆日常管理数据输入,计算机系统自动输出危机处理方案,真正实现高校图书馆危机全过程动态监控管理。

·危机管理信息系统。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信息系统(Crisi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CMIS)是指对危机管理所需的信息进行收集、传递、存储、输出等处理的总和,是把上述处理过程的手段和方法结合起来的有组织的程序系统。运用危机管理信息系统对其他三个系统实行信息的动态监控。

以上4个系统模块采用计算机管理,对可能构成高校图书馆危机的因素进行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从而实现对图书馆危机的全过程控制。

2.2.3基于信息论原理的系统设计 众所周知,危机管理的成败取决于管理决策的正确与否,而决策的正确与否又取决于信息的准确度和及时性。因此,危机管理的决策过程即是危机信息的反馈和控制过程。

基于信息论原理的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是以危机信息的运动作为分析和处理的基础,将各类危机的具体运动抽象为信息转换的过程。它是一个高校图书馆危机信息的输入、输出、反馈、再输入的循环过程,如图3所示:

2.3 高校图书馆危机控制流程

危机控制过程主要通过以下步骤实现:①设立危机的定量标准;②测量实际值;③将实际值与标准值进行比较;④采取行动纠正偏差;⑤做好记录。工作流程如图4所示:

高校图书馆各项危机值以百分制计算,按危机程度分为5个等级,危机值K在0—20之间为绿色安全标准。若在监控中发现危机值偏离安全区域时,应查找原因,纠正偏差,将危机值调整至安全范围。诚然,危机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标准也应做相应的调整,如此才能更好地适应图书馆服务对象的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在图书馆的具体应用。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要对图书馆日常工作进行动态监控,做到防微杜渐。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图书馆自2007年起,对图书馆的危机进行监控。图5为该校图书馆2007-2008年危机同比评价结果(以服务危机项为例):

3 结论

实践证明,高校图书馆在日常管理中设立动态监控系统是切实可行的。该系统具有以下特点:①针对性,系统管理目标针对图书馆的危机,使图书馆管理过程中任何可能出现的危机或存在危机的关键点都能得到控制;②预防性,它是一种防止危机发生的管理体系,强调图书馆自身在管理全过程中的控制作用,而不仅仅作用于管理的最终目标;③科学性,该管理系统将控制指标量化,使管理更加科学、有效;④实用性,控制论原理已在各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图书馆经过两年的管理实践,证明其具有可操作性;⑤动态性,该管理体系中的危机标准值会随着危机的影响因素而发生改变,高校图书馆管理者应及时对危机管理计划进行调整,真正实现危机全过程动态控制;⑥制度性,基于SCI基本原理对高校图书馆进行危机管理过程控制,应形成制度。该套管理体系应与高校图书馆评估和个人考核直接挂钩,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它。

参考文献

[1]杨善林.企业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3—106;109—112.

[2]向立文.突发事件信息管理机制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9,53(4):55—58.

[3]罗贤春.图书馆危机管理二维框架及其实现.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3):59—64

[4]汪药友.三论.[2009-07—01]http://blog.sina.corn cn/s/blog_4f5ec9d201000b96.html.

[5]马小闳,龚国伟.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在高校图书馆评估中的应用.现代情报,2006(7):163—166.

[6]郭宏伟,孙汝杰,玄雪梅.定量评价方法在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中的应用.图书情报工作,2008,52(9):86—89

[7]任华,徐绪松.企业危机管理的预警系统.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3(6):153—157.

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范文2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信息管理;图书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22-024-1

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信息中心,拥有大量的图书和文献资料,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成熟,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方式从原来的基于文本、表格等纸介质的手工处理,逐渐转变为网络化的信息和以计算机为载体的管理方式。所以高校图书馆更应该是一个电子化信息的仓储,能够存储大量各种形式的信息,方便用户通过网络获得需要的信息,图书管理系统也就应运而生。图书管理系统可以帮助工作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电子图书及多媒体资源的阅读与管理,协助学校搭建数字化学习和教育的资源中心,提高高校师生的学习效率。

图书管理系统采用B/S模式及先进的.NET技术研发,技术平台领先,本质上就是一个电子图书馆平台,管理员可通过浏览器浏览、阅读和管理电子图书,通过计算机对服务器上的电子图书资源进行有效管理。

1 图书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图书管理系统具备强大的管理功能,从管理员的角度来看,管理员能通过系统管理服务器上的电子图书,包括添加图书、删除图书、改变图书分类和修改图书信息等操作;管理针对图书的讨论等;管理用户账号和密码;管理员可以浏览和修改当前系统中所有的用户账号和密码,设置是否对用户账号进行锁定和解锁;以指定用户的身份登录;设置用户权限;管理员可以设置用户访问系统的权限,权限的设置包括多种功能的组合。从用户角度看,用户可以在管理员的帮助下创建账号,以浏览阅读大部分图书;同时可以修改自己的登录密码,对图书进行多种条件的查询;用户在阅读图书时,可以书写书评或讨论内容或针对前人的书评或讨论内容进行回复;用户在阅读图书时可以添加书签和收藏夹,以方便将来继续阅读。图1为图书管理系统的电子图书馆内外网应用模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用户可以通过管理系统的界面使用外部信息源和本地资源。

2 系统的总体设计

根据上一部分对图书馆管理系统功能的描述,系统总体设计分为如下几个子系统:系统功能设置、图书信息管理、图书查询系统、读者信息管理、图书借阅系统。

系统功能设置方面包括了管理员设置、图书分类设置和图书馆信息设置。在此子系统中,可以编辑、修改和更新图书馆信息,对图书馆的书架进行管理和查看管理员列表、添加管理员、管理员权限设置和删除管理员等一些功能。

在图书信息管理中,可以对不同的图书进行分类的管理,同时还能查看、添加、修改、删除书籍的基本信息,并打印这些书籍信息。

图书查询系统中,管理员可以使用图书条形码、图书名称或者读者条形码来对图书进行档案查询。同样管理业也能根据借阅图书条形码、图书名或者读者条形码对图书进行借阅查询。

读者信息管理中,可以对不同读者进行分类,对读者进行类型管理;也能根据借阅图书的信息对读者进行档案管理。

图书借阅系统中,实现读者对图书的借阅、续借和归还功能。

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近年来知识管理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不仅创新了图书馆的管理内容、管理模式,而且对于改善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完善现代化图书馆的各种职具有积极的作用。图书馆知识管理能够促进图书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使图书馆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信息服务的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作为经济时代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知识管理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对现代管理的重要作用。图书馆知识管理运用了知识管理理论,以图书馆的各种信息资源为依据,通过对知识和信息进行系统整合和有序处理,建立合理有效的知识库体系,促进知识的不断更新,充分满足读者对于知识与信息需求,不断改善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能够有效地发挥图书馆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信息服务作用的。下文详细论述了图书馆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具体创新表现。

一、管理理念的创新

图书馆知识管理对传统的图书管理进行了发展和创新,即将知识管理理念与图书馆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对图书馆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满足各层次读者不断变化的知识与信息需求,不断提升图书馆的管理效率,使各项职能得到有效的发挥。相比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在管理理念上有以下发展和创新。

(一)理论基础的发展。传统图书馆管理是以管理学的理论为基础,而图书馆知识管理则以知识管理理论作为基础,同时综合了管理学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等多项社会科学知识,适应了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以及现代社会对图书馆管理的要求。(二)管理对象的创新。传统的管理对象是图书馆系统,由建筑、人员、文献信息、经费、设备等要素构成。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管理系统则以信息和知识资源为基础,并且综合了物资资源、人力资源、图书馆文化等多种要素。(三)员工服务理念的创新。传统的图书馆管理虽然也是将“以人为本,读者至上”作为服务理念,但在具体工作中,主要忙于一些琐碎的事务性管理,很难贯彻服务理念。而图书馆知识管理将人力资本管理作为管理的核心内容,将知识服务与知识创新作为图书馆管理的直接目标,能够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贯彻于具体工作中。

二、图书馆组织模式的创新

图书馆知识管理打破了传统的管理组织结构,建立起灵活、高效、凝聚力强的知识型结构组织。知识型组织群体由众多相互协作的个体组成,并以知识的积累、传播及应用为出发点,新型的知识团队组织主要有四部分组成。(一)管理团队。管理团队负责规划、组织图书馆的宏观发展与建设以及微观的日常工作事宜处理,具体包括创建图书馆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平台,加强馆员间的交流、学习,积极组织本行业的学术交流,协调馆际间以及馆内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做好人事和财务管理。(二)信息建设团队。信息建设团队主要负责馆内信息资源的整理、加工以及数字化转换,并对各种服务工作的设计与维护进行指导。(三)服务团队。服务团队即直接面对读者的图书馆员,主要为读者提供知识和信息服务,包括图书借阅、读者咨询、读者培训等信息服务,并且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能不断的发现工作的不足,积极进行总结和创新。(四)技术研发团队。技术支持与研发团队主要负责图书馆新新技术、新设备、新标准的研发与应用,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与更新,图书数据分析处理系统的维护与升级等。

三、服务工作的创新

(一)坚持“读者为中心”的服务取向。传统图书馆管理更多地是关注馆藏和日常事务管理,导致图书馆发展过程中出现很多弊端,如馆藏结构单一、服务范围小、利用率低,直接影响了图书馆经济效益和继续建设,不利于图书管的长远发展。图书馆知识管理全面落实“以读者为中心”的理念,建立明确的读者信息反馈渠道,将读者需求与信息资源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依据读者的知识结构、阅读倾向进行信息的收集,充分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对信息和知识的需求,从而扩大了图书馆的服务面,提升了图书馆信息与知识的服务质量。(二)强化知识服务。当代社会对图书馆提出了很高的知识性要求,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方式不再是简单的文献收集、贮存、推广和应用,而是对于现代知识的开发、创新与应用。在日常图书管理中需要不断扩充服务的知识内涵,不断进行新知识的挖掘与发现,使原有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更加综合化、系统化、深入化,产生针对性和适用性更强的再生知识,实现知识资本的更新、整合和增值。同时,充分利用网上信息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拓宽图书馆知识和信息服务的宽度和广度。

结语:图书馆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理论与图书馆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对于当代图书馆管理工作具有积极的创新作用。当代图书管理工作应当及时更新传统管理观念,积极吸收现代知识管理理念,为读者提供及时、准确、增值的知识信息,以实现知识的价值和创新知识为目标,以知识增值和读者需要为中心,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盛小平.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的创新[j].图书馆杂志.2003(06).

[2]郑彦芬.基于知识管理与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09).

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范文4

关键词:知识管理;图书馆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14(C)-0289-01

作为经济时代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知识管理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对现代管理的重要作用。图书馆知识管理运用了知识管理理论,以图书馆的各种信息资源为依据,通过对知识和信息进行系统整合和有序处理,建立合理有效的知识库体系,促进知识的不断更新,充分满足读者对于知识与信息需求,不断改善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能够有效地发挥图书馆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信息服务作用的。下文详细论述了图书馆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具体创新表现。

一、管理理念的创新

图书馆知识管理对传统的图书管理进行了发展和创新,即将知识管理理念与图书馆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对图书馆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满足各层次读者不断变化的知识与信息需求,不断提升图书馆的管理效率,使各项职能得到有效的发挥。相比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在管理理念上有以下发展和创新。

(一)理论基础的发展。传统图书馆管理是以管理学的理论为基础,而图书馆知识管理则以知识管理理论作为基础,同时综合了管理学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等多项社会科学知识,适应了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以及现代社会对图书馆管理的要求。(二)管理对象的创新。传统的管理对象是图书馆系统,由建筑、人员、文献信息、经费、设备等要素构成。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管理系统则以信息和知识资源为基础,并且综合了物资资源、人力资源、图书馆文化等多种要素。(三)员工服务理念的创新。传统的图书馆管理虽然也是将“以人为本,读者至上”作为服务理念,但在具体工作中,主要忙于一些琐碎的事务性管理,很难贯彻服务理念。而图书馆知识管理将人力资本管理作为管理的核心内容,将知识服务与知识创新作为图书馆管理的直接目标,能够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贯彻于具体工作中。

二、图书馆组织模式的创新

图书馆知识管理打破了传统的管理组织结构,建立起灵活、高效、凝聚力强的知识型结构组织。知识型组织群体由众多相互协作的个体组成,并以知识的积累、传播及应用为出发点,新型的知识团队组织主要有四部分组成。(一)管理团队。管理团队负责规划、组织图书馆的宏观发展与建设以及微观的日常工作事宜处理,具体包括创建图书馆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平台,加强馆员间的交流、学习,积极组织本行业的学术交流,协调馆际间以及馆内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做好人事和财务管理。(二)信息建设团队。信息建设团队主要负责馆内信息资源的整理、加工以及数字化转换,并对各种服务工作的设计与维护进行指导。(三)服务团队。服务团队即直接面对读者的图书馆员,主要为读者提供知识和信息服务,包括图书借阅、读者咨询、读者培训等信息服务,并且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能不断的发现工作的不足,积极进行总结和创新。(四)技术研发团队。技术支持与研发团队主要负责图书馆新新技术、新设备、新标准的研发与应用,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与更新,图书数据分析处理系统的维护与升级等。

三、服务工作的创新

(一)坚持“读者为中心”的服务取向。传统图书馆管理更多地是关注馆藏和日常事务管理,导致图书馆发展过程中出现很多弊端,如馆藏结构单一、服务范围小、利用率低,直接影响了图书馆经济效益和继续建设,不利于图书管的长远发展。图书馆知识管理全面落实“以读者为中心”的理念,建立明确的读者信息反馈渠道,将读者需求与信息资源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依据读者的知识结构、阅读倾向进行信息的收集,充分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对信息和知识的需求,从而扩大了图书馆的服务面,提升了图书馆信息与知识的服务质量。(二)强化知识服务。当代社会对图书馆提出了很高的知识性要求,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方式不再是简单的文献收集、贮存、推广和应用,而是对于现代知识的开发、创新与应用。在日常图书管理中需要不断扩充服务的知识内涵,不断进行新知识的挖掘与发现,使原有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更加综合化、系统化、深入化,产生针对性和适用性更强的再生知识,实现知识资本的更新、整合和增值。同时,充分利用网上信息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拓宽图书馆知识和信息服务的宽度和广度。

结语:图书馆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理论与图书馆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对于当代图书馆管理工作具有积极的创新作用。当代图书管理工作应当及时更新传统管理观念,积极吸收现代知识管理理念,为读者提供及时、准确、增值的知识信息,以实现知识的价值和创新知识为目标,以知识增值和读者需要为中心,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的作用。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图书馆

参考文献:

[1]盛小平.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的创新[J].图书馆杂志.2003(06).

[2]郑彦芬.基于知识管理与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09).

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范文5

从引文分析研究期刊的学术特征 韩丽风

纪念性文献信息的集散 邱碧君

可持续发展与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改革 朱小玲

网络教育刍议 马慧

我国工商企业信息需求及对策研究 陈昭楠,曾建勋,乐镭

台湾『NII发展之路 陈蘋

日本的数据库产业概况和发展前景 周智佑

国内外咨询业人员状况分析 李宇

信息产业基本知识讲座之四:信息产业的管理 王崇德

北京上海社科信息服务发展的调查比较

略论我国社科信息事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论信息资源开发与科教兴国

论著者地址的情报价值

对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方法及标点用法的商榷

与电子出版物相关的著作权问题的思考

谈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 乌家培

网络时代的图书馆学 徐引篪,霍国庆

信息获取模型与信息价值测度 袁红

1996年国外三大检索工具收录我国人文与社科论文的统计与分析 郑海燕

我国上网用户超过62万

21世纪:图书馆应有更大的发展—访于光远 赖伯年

'98全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生学术研讨会撷英 霍国庆

窘境与超越—军事院校图书情报事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金一南

网络环境下省级党校图书馆定位问题初探 李海红

略论采用会员制方式拓展图书馆咨询服务业 张琳

影视文献的特点及开发利用对策 张福珍

图书馆在发展信息产业中的优势及障碍(摘编) 刘志刚

佛山市图书馆延伸服务及创新服务实例(摘编) 杨河源

加强图书馆服务工程的建设(摘编) 李金玲

样本书库的设置与开放(摘编) 谭月生

论企业集团信息系统的建设 程刚

论知识情报学向用户主体情报学的根本转折 朱永礼,许晓霞,徐恒秋

对『信息崇拜的理性批判 陈业奎

论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 李萍

论联机公共检索目录(OPAC)及其发展趋势 黄鹏

网络信息四大棘手问题研究近况 粟慧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辑出版的意义、特点及其对用户的素质要求与培养 李滋兰

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及对策 李谦

报业图书自动化管理系统—NSBOOK 刘颖,朱韶青

期刊管理自动化系统中刊名变动的处理 金甦文,刘星

勇于探索实践 拓宽图书馆有偿服务 刘相臣

有为才有位—从中国国际台图书资料馆的变化说起 王民琐

文献资源保障应从基层做起 赵美娣,吴蓓珠,陆国强

知识经济与文献馆工作 汪彩鸾

网络环境与图书馆工作 李京萍

论KM与CKO制度的构建 郭强

知识·技术·信息三题 邹平,李东平,宋晓军,孙铭浩

试论民族文献的价值与利用 王淑玲

论知识资本与产业资本相结合的知识管理模式 吴丹

网络环境中的网络犯罪和法律问题研究 靳娟娟

图书馆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的思考 沈怡

SSCI和A&HCI收录我国29所部属院校研究论文的定量分析 黄万欣

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看情报学中的核心刊物 夏明顺

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现状调查 邓胜利

数字图书馆如何继承传统图书馆的原始馆藏 王惠仙

浅议数字图书馆在中国的生存空间 罗明兰

PDG的应用模式 朱平

电子出版物与图书馆工作 刘素琴

西部大开发与陕西的高校图书馆建设 王文哲

集成化、个性化、产品化——新闻资料服务工作发展模式之管见 宋明亮

高校合并后如何实现图书馆资源共享 于剑波

建设专业学科文献中心 提高资料室文献情报服务水平 陆素芹

网络环境对图书馆采访人员传统观念的冲击 许斌

美国信息管理学科院系名称和学位授予点的学科及空间分布 黄奇,袁勤俭,邵波,朱庆华

有益的探索 可喜的成果——评《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报刊文献分析(1978~1995)》 周军

支撑中小企业的信息管理和信息网络建设研究进展(99BTQ001) 冷伏海

试论铁路党校的数字图书馆建设 冯瑞国,黄和建,马桂芳

超媒体检索中的“迷航”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刘玉照,黄蕾

关于西部少数民族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的思考 陈奇志

书目文献数据库建设方案探析 崔光弼

对图书馆自动化二次建设的思考 曾照云

IPAC系统在图书馆资源共享中的应用 赵慧

试论建立国家数字图书馆分中心——关于区域数字图书馆的思考 陈德芳

是“彻底革命”还是“扬弃” 徐军英

面向用户的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与服务 王亚军,张和芬

大学图书馆业务考核量化管理初探 耿正萍

信息资源与信息网络建设及其开发利用 杨艳东,刘洪民

试析新世纪网络图书馆发展的必然性 李淑华

论西部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投资取向 梁春阳

公安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任丽丽,王晓文

咨询服务业的处境与发展对策 王宏义,冷伏海

试论军事教育情报研究 周军

对新世纪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再思考 张远芳

科技人员对社科文献的利用与需求 康世云

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特点及发展 谢琳惠,朱华平

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对外开放的历程 印永清

云南图书馆建筑文化的百年变迁 宋绮

论情报学和知识管理的互动关系 黄欣

从OCLC的发展看我国社科信息事业 袁琳,刘银红

图书情报文献学科期刊榜上有名

信息消费动力及其行为分析 卢小宾

Trips协议与我国信息立法完善策略 周庆山,王涛

质疑图书情报学的单向度发展 陈业奎

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 黄玉梅

信息空间的构建与拓展 郭素红

论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服务理念 张四新

网上中文社会科学信息资源学科分布初探 王知津,张桂玲

军校图书馆专业网站资源的组织与建设 王丽文

网上信息资源与光盘数据库之比较 赵玲

网络环境下社科信息资源建设和开发利用分析 林宁

谈书刊数字化的注册规则 李瑞勤

网络搜索引擎探析 贾红英

关于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周晓英

因特网中党校图书馆网页信息资源的组织与整合——全国党校图书馆网页调查分析 丁小文,卢宏

电子出版物与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 张静波

江苏地区与上海地区文献资源共享体系的比较研究 彭桃英,吴立志

广播电视信息资料集约化管理构想 王亚平

电子信息资源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 郑爽

强化专题文献数据库建设 倡导参考咨询充分服务 朱宜常

论高校重点学科情报调研 陆建芳,张太洪,廉清

高校图书馆要重视开展远程教育 李春

教育转型与图书馆员角色转换 王学艳

网络电子期刊对图书馆期刊工作的影响 薛泳

论情报学的学体化演进嬗变 肖勇

信息法学学科体系构建刍议 宗诚,马海群

中国少数民族文献目录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包和平,包爱梅

文献计量学方法在网络计量学应用中的局限性 吴茵茵

数字鸿沟:概念探讨与问题实质 杨璐露

图书馆自身知识管理的网络实现 刘爱华,关慧琴

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发展历程概述 刘晨

试论学习型组织信息保障体系的的构建--兼论广东社科院知识管理系统建设的目标 邢益海

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改进与现代管理理念的引进 柴晓娟,严彬

重点学科知识组织与专题知识库开发研究--兼论楚辞研究专题知识库的组织与实现 钱智勇

面向重点学科的服务型资源体系建设 刘家新,杨宁莉,于晓燕

高校学科导航资源的知识组织模式及其优化 都平平,宋协武

高校二级民办学院文献保障应明确的几个问题 林建荣

网络环境下专业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 钟英竹

关于构建专家文库的思考 曲绍燕

经营还是服务?--试论中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张金星

对网络环境下引文分析评价方法的再认识 黄晓斌

西部开发中的社科文献信息需求分析 郑家强

当代社会科学学者信息需求特点 田丽君

强化高校电子阅览室的信息服务刍议 胡玉香

基于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知识仓库研究 薛欣,孙成江

我国企业管理网络咨询研究 卢小宾,蒋丽艳

新世纪中国情报学发展走向的展望与思考 肖勇,Xiao Yong

我国信息法学研究方法的创新思维 宗诚,马海群,Zong Cheng,Ma Haiqun

论我国的信息化管理体制 朱虹,娄策群,Zhu Hong,Lou Cequn

政府竞争情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黄加虎,Huang Jiahu

系统理论:一个现代性的图书馆纲要 温新瑞

社会信息控制与知识管理 长帛,王海兰

版权合理使用原则的弱化趋势解析 刘志刚

专题文献的计量学研究方法 陈,杨璐,赵瑞刚

数据库个性化服务功能研究 刘宏军,Liu Hongjun

高校图书馆中跨库检索系统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叶文伟,Ye Wenwei

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范文6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化;信息系统; 战略规划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图书馆信息化也随之成为图书馆发展的重中之重,全国各地图书馆均进行了各色各样信息系统的建设。在开发或引进各种应用软件时,图书馆往往侧重于针对各自业务进行各种信息系统的独立开发,当系统数量较少、业务对系统依赖性不高时,这些系统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随着系统复杂性的增加和馆内业务对系统依赖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出来。

面对这些问题,信息系统战略规划(ISSP)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应用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方法,可以充分利用信息系统来规划组织内部管理,提高组织工作效率和顾客满意度,为组织获取竞争优势从而实现组织的宗旨和目标[1]。

本文将对图书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进行探讨,并提出初步理论框架,该框架从图书馆宏观角度考虑业务需求,合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为图书馆实现长期发展,大幅度提高服务质量提供有效途径。

1. 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概述

1.1 ISSP含义

战略信息系统规划是从帮助企业实施它的经营战略和形成新的经营战略角度出发寻找和确定各种信息系统技术在企业内的应用领域,实现它的经营战略目标的过程[2]。应用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方法,可以充分利用信息系统来规划组织内部管理,提高组织工作效率和顾客满意度,为组织获取竞争优势从而实现组织的宗旨和目标[1]。

关于信息系统战略规划,国内有学者称之为战略信息系统规划[3-5],但容易与“战略信息系统的规划”混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规划对象为所有信息系统的规划(含战略信息系统),而不仅仅是对战略信息系统所进行的规划,因此笔者认为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更为确切。

1.2 ISSP主要方法

根据信息系统发展的过程和特点ISSP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数据处理阶段、管理信息系统阶段和战略信息系统阶段[6]。在数据处理阶段,影响最大的是企业系统规划法(BSP),该方法IBM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旨在帮助企业制定信息系统的规划,以满足企业近期和长期的信息需求,它较早运用面向过程的管理思想。在该阶段也先后出现一系列经典方法,如:战略信息转移法(SST)、关键成功因素法(KSF)、企业信息特征法(BlCS)等;在管理信息系统阶段,应用较为广泛的是信息工程法(IE),该方法是James Martin于1982年提出的一套IT规划理论和方法,通过建立企业模型、主题数据模型,确定主题数据库的内容和结构,制定数据库的开发策略。在该阶段较有影响力的还有应用系统组合法(APA)、假设前提法(AS)、战略栅格法(SG)等方法;而到了战略信息系统阶段,价值链分析法(VCA)是一个创新性的方法。其基本思想就是将组织的工作流程视为一系列输入、转换与输出的流程链,流程链上的每个活动都有可能相对于最终输出的服务产生增值行为。VCA的分析角度是更加本质的组织流程分析,这一方法也是当时管理理论的重大创新。此外,该阶段经典方法还有客户资源生命周期法(CRLC)、战略系统规划法(SSP)等。

这些方法均有其科学性和时代局限性,但是并非早期的方法一定没有可取之处,在进行信息系统战略规划中,需要根据各种方法的特点将其结合起来取优弃劣。制定各种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方法的组合策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组合方法的控制规则和方法特性约束规则的制定依据,能得到更好的效果[7]。由于每种ISSP方法都是在一种假设下进行的,即信息系统是促进企业利益的单一实现途径[8],因此在作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时要充分考虑业务需求,使信息系统业务满足度最优,以使假设成立。同时还要考虑信息系统与组织环境的相互关系,一方面使信息系统适合组织环境,另一方面,必要的情况下,也要在规划过程中对组织机制进行一定调整,以使信息系统战略规划得以有效实施[9]。

2. 图书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必要性

在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图书馆也在不停探索着如何在信息化过程中合理调整业务及自身定位。图书馆作为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工作流程与管理模式也必将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进程而不断改进和完善[10]。尤其是近些年,在三网融合等新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希望从根本上改变信息资源的保存、管理、传播、使用的传统方式和手段,给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11]。然而图书馆面对信息技术的冲击,往往习惯从本位主义角度出发,探寻自身的狭隘定位和出路。整个行业缺少整体战略思考,不能站在全局的角度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统筹规划和战略设计[12]。

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第一,重复性建设。图书馆各部门在进行建设时,类似业务流程的信息化系统难免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建设,看似不同的系统其实具备相同或相似的功能,造成资金浪费;

第二,设备的闲置和浪费。各系统设备难以为其它系统所利用,这就造成系统设备存在一定程度的闲置和浪费;

第三,数据的冗余和维护工作量的重复。各业务系统之间的连通性和互操作性要求越来越高,而独立开发的众多系统在建设之初并没有遵循统一的标准规范,硬件与数据平台不统一,数据中存在大量冗余和垃圾信息,维护工作量大,且容易造成维护工作的重复;

第四,建设需求挖掘不力。图书馆各系统之间存在需求信息不通畅,业务系统建设的需求缺乏有效的挖掘,尤其是无法从整体业务角度提出信息化系统建设需求,造成业务协调开展的不便,为基于信息技术的创新型业务的开展带来阻力。

这些是信息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这些问题的根源归结为一点,是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发展到现阶段,需要更加科学的、有效的方法进行战略层面的规划,因此本文结合图书馆实际环境构建出图书馆ISSP理论框架。

3 .图书馆ISSP理论框架

本文所述理论框架,是在总结国家图书馆多年来信息化建设经验基础上抽象而来,综合借鉴信息工程法(IE)和价值链分析法(VCA)中的部分思想,利用信息工程法中构造主题数据模型方法来构造资源池和资源管理方法,利用价值链分析法中的组织流程分析方法来构造需求挖掘和流程优化方法,从而形成适用于图书馆的ISSP。理论框架从整体结构、规划要素、层次分析和规划流程等几个方面进行描述,具体如下:

3.1 结构及要素

如图所示,在框架结构中主要包含如下要素:

(1)信息资源池

该信息资源是广义范畴的信息资源,包含信息设备(网络、服务器、存储等)、信息技术人员、已有信息系统功能模块、信息技术资料等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所有资源,这些资源组成的集合成为资源池,为战略规划提供基础支撑。

(2)信息资源管理

登记所有信息资源,将其汇入信息资源池中,并对池中的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完成数据统计、信息资源分配等功能。

(3)需求分布图

需求分布图记录图书馆所有系统需求,并按照图书馆业务流程进行排列,便于对系统和需求符合程度进行监控,为需求挖掘提供隐含关联关系的数据。

(4)需求挖掘

对需求分布图中数据进行挖掘,使决策人及时获知现有系统是否适应业务需求,业务流程中是否隐含新的信息化建设需求。

(5)论证

对信息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论证,为战略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6)评价

对信息系统建设按照一定的评价机制和指标进行建设前评估、建设中评价和建设后评价。建设前评估可以针对信息系统的功能和效果获得较为明确的理解,并尽可能地建立起量化指标;建设中评价将信息系统建设的具体情况与建设前指定的指标、预期效果进行对比,总结出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对后续建设提供指导;建设后评价可以对系统建设情况进行全面、宏观的评价,总结前一阶段信息系统战略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以后战略规划和实施提供改进依据。

(7)决策

决策为战略规划中的核心,对信息系统建设进行宏观把控,并对建设过程进行决策,例如决定信息系统的建设周期、建设规模、建设模式、实施人员等。

(8)实施

对战略规划决策结果进行执行,完成具体信息系统建设的实施和管理。

(9)流程优化

从企业流程优化的研究和实践中借鉴成熟的模式和经验,并根据图书馆信息系统建设的特点进行完善,并将其应用在信息系统建设中,对建设执行与实施过程进行流程的优化。

(10)仿真环境预研

是指在信息系统建设中,当系统属于前沿性领域时,为保证系统正式运行后能稳定运行,并与图书馆正式系统连接通畅,首先在实际生产系统的仿真环境中进行预研性开发、调试、测试。

3.2 层次分析

本文构建的图书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理论框架分为4个层次:

第一层次,资源层,主要包含信息资源池和信息资源管理两个元素。该层是整个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基石。

第二层次,需求层,主要包含需求分布图和需求挖掘两个元素。该层主要完成对动态的业务需求进行分析、统计和整理,并辅助决策层从全局出发提出需求。

第三层次,决策层,主要包含论证、评价和决策三个元素。该层主要完成战略规划中的决策支持和决策产生。

第四层次,执行层,主要包含实施、流程优化、仿真环境预研三个元素。该层主要完成对规划中信息系统建设的具体实施。

3.3 规划流程

战略规划首先由决策者对需求情况进行整体把控,当系统改造、新系统建设、旧系统废止的需求出现时,进入论证环节,论证通过后由决策者确定建设周期、建设规模、建设模式、实施人员,然后开始对系统进行建设前评估,评估后即进入实施环节,如系统建设属前沿性领域,则进行仿真环境下的预研,之后进入正式系统建设,并行进行建设中评价和流程优化,最终完成系统建设,进行建设后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整个战略规划过程进行调整。

4 .结束语

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高技术、高投资、高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公共文化日益繁荣的今天,必须从宏观和长远角度出发对信息系统建设进行充分的规划和论证,才能够提高信息化效率,降低信息化风险和成本。本文提出的图书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理论框架立足于对图书馆发展战略的梳理和清晰化,涵盖对自身业务需求全面分析的过程,并尽可能使图书馆信息化明确建设目标与方向,建立明确的信息系统评估标准。基于该理论框架进行信息系统战略规划实践,能使图书馆有针对性地按照自身战略发展要求来选择适合的信息系统和建设方案,全面提升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的信息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 潘自强,熊伟,林丽闽.信息系统战略规划发展评述[J].管理信息系统,1999(2):3-5.

[2]. 仲伟俊.企业经营战略和信息系统技术战略的结合方式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51-56.

[3]. 李东,牛芳.一个集成的战略信息系统规划框架[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46(S1):897-901.

[4]. 李培,路彩妹.战略信息系统规划方法的研究[J].情报杂志,2005(1):91-95.

[5]. 徐作宁,李涛,武振业.基于核心能力的战略信息系统规划方法[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5, 40(2):259-263.

[6]. Ward John, Griffiths Pat, Whitmore Paul. Strategic Planning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M]. John Wiley and Sons, 1990.

[7]. 张学军,蔡晓兵.再论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方法的分类及组合策略[J]. 情报杂志,2005(10):31-33.

[8]. 罗钢,林健.企业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方法组合分析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11):112-114.

[9]. 姜同强, 王世民.融合模式下企业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组织机制[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3(2):45-49.

[10]. 陈能华,刘昆雄.信息化环境下我国图书馆业务管理模式变革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3):33-35.

[11]. 孙常丽,卢国强,孙达辰.三网融合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研究[J]. 现代情报,2012,32(4):138-148.

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范文7

[关键词]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 教育整合 课程设置

[分类号]G250

1 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整合的必要性

1.1 历史回顾

关于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整合的问题其实很早就在业内提出了。早在1978年的七、八月,在四川召开的“首届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学术讨论会和经验交流会”,可以认为是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整合的开端。会议讨论了图书情报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并确立了10门核心课程,包括科技文献检索、图书馆自动化、计算机情报检索等情报学课程首次渗入到了图书馆学教育中,而情报学专业课程体系中也有图书馆学专业课程或派生课程,如情报学专业必修课中包括科技文献检索、科技文献管理、情报标引与检索语言、情报用户研究,分别对应于图书馆学专业的科技文献检索、分类与编目、主题标引、读者研究等。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整合的另一标志是20世纪80年代图书馆学教育机构的第一次更名热。1984年武汉大学成立了图书情报学院,同年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系改名为图书馆学情报学系,其他也有不少图书馆学系科先后改名为“图书情报学系”、“文献情报科学系”。应该说,80年代的更名热并没有太多功利性的目的,而是人们对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规律的一种探索。只是当时的图书情报工作实践还没有能够为图书情报教育的整合提供必要的基础和条件。

20世纪90年代图书情报学教育整合又出现过一次机遇。为了应对招生和学生就业的困难,几乎所有的图书情报教育机构都在90年代先后更名为“信息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系或学院。本来,这是一个从学科专业名称、培养目标,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全面整合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契机,然而,在很多新的信息管理系或学院,图书馆学与情报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基本上还是“两股道上跑的车”,无论是招生、教学组织,还是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都自成体系。虽然有些院系为两个专业设置了若干共同的平台课程,但距离整合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2006年10月,在武汉大学召开的“第二届中美数字时代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国际研讨会”上,美国Syr-aeuse大学信息研究学院院长Raymond F.von Dran教授、华盛顿大学信息学院院长Harry Bruce教授在他们的会议报告中都谈到“iSchools”的概念,介绍了美国信息学科族群化的情况,指出了数字时代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整合发展趋势。国内学者也纷纷撰文探讨iSchool运动与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变革问题。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整合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1.2 整合是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2.1 图书馆学情报学的亲缘关系是学科教育整合的基础 情报学与图书馆学是有着亲密血缘关系的同族学科。首先,从情报学的起源来看,一般认为,它的职业活动基础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专业图书馆活动及文献运动,而二战以后图书馆文献工作是情报学真正生长、形成的温床。20世纪50、60年代情报学初创阶段关于机器检索的研究成果以及这些成果的研究者,很多都是从图书馆学或图书馆分离出来的;其次,从研究对象来看,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研究对象都是信息知识,两者在很大范围内是重叠的;再次,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的学科宗旨与任务是相同的,科学方法也存在着相似性、同一性,如两者都是为了满足人们有效地利用信息知识的需求而提供最佳方法与工具,两者都有对情报的搜集、加工、整理、分析、报道、检索等科学方法的运用等,因此,它们一直以“姊妹学科”的形式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1.2.2 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工作一体化是学科教育整合的实践依据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的发展,使信息的生产、组织、储存、传递和获取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无论是图书馆工作还是情报工作,都需要面对数字化的信息资源,都需要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的加工处理,都需要通过网络检索信息和提供信息服务。可以说,计算机和网络为图书情报工作构建了一个共同的平台。

由于信息环境的变化和当今社会对信息、情报的需求日益复杂和多元化,图书馆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手段已无法满足用户需求。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图书馆在致力于变革传统的工作内容和方式,开辟出知识资源数字化、条形码应用、网络知识组织与检索、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多媒体文本、人工智能服务、元数据加工、网络推送等诸多新的业务领域,把工作的重心转向面向各种用户需求的、有针对性的、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实现着各项业务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而这些,一直被认为是情报工作的传统和优势。由此可见,当今的图书馆工作与情报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融为一体。

1985年“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改名为“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实现了图书情报工作一体化管理;随即部分企业如武钢、宝钢等相继实行了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充分发挥了文献信息的整体功能。1996年上海图书馆与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合并,成为我国大型图书馆实现图书情报一体化的标志性事件。这些都是我国图书情报工作一体化的成功实例,也反映了我国图书情报工作一体化的制度创新。

1.2.3 增强学生职业竞争力是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整合的现实需要 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教育说到底是要培养图书情报职业所需要的人才,因此,如何适应图书情报职业的需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是图书情报教育工作必须关注的问题。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社会对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复杂和多元化,信息服务业也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日益提高。信息服务业已逐渐成为一个知识、技术密集型的职业,它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有信息组织、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存贮、信息传播等信息处理能力和进行信息数据分析、开展信息咨询、提供决策支持的信息服务能力,而且要有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现代图书馆职业理念。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图书情报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应该是融合技术与人文、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新的图书情报整合的教育模式。

2 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整合

2.1 美国

美国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一直走在世界前列。20世纪90年代,随着因特网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美国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内容呈现向情报科学(Sci―enccs)汇集的趋势。Nancy A,Van House与Stuart A.Sut-

ton警示了图书馆学情报学面临的冲击,建议图书馆学情报学以信息为中心,向专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近年来随着iSchool运动(Information Schools Movement)的兴起,图书馆学情报学整合的趋势已十分明显。

在专业设置上,向情报学和技术领域倾斜。美国大多数开设本科教育的LIS学院的专业都集中在情报学和信息管理与技术领域,独立的图书馆学不再作为本科层次教育;研究生教育中,也只有少数开设了单独的图书馆学硕士学位教育,博士研究领域基本是图书馆学与情报学,或者是情报学与技术的综合研究。

在课程设置方面,美国的LIS学院大多数参与了iSchool项目,网络技术和计算机使用几乎已成了LIS课程体系的必备组成。WWW资源设计与检索、知识网络可视化与导航、信息多媒体技术、元数据理论与实践等课程和传统的编目、检索课程一样成为学生的必修课。具体的课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图书馆、信息学基础认识;②信息网络技术与信息系统;③信息组织与获取;④信息与社会、艺术、法律;⑤信息与经济、管理与市场;⑥认识论与研究方法;⑦主题讨论与研究;⑧专门学科与信息,等等。

在教学内容上,突破了传统图书馆学单纯以作为机构的“图书馆”为对象的局限,突出了以信息为中心、以信息使用者为导向,关注人类的需求与信息系统以及社会结构的关系,按照信息社会对信息人才的需求特点和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内在本质特征来安排教学内容,致力于培养具备图书馆学和信息科学等信息职业所需素质和领导能力的学生。

2.2 德国

德国拥有较为完善的图书馆与情报科学教育制度,并有重实践技术的传统,各个图书情报学院多根据社会市场需求来进行教育改革。它们认为LIS学院毕业生不一定将择业区间界定在图书馆,也可从事各种管理、信息研究等公司、企业或其他研究机构。所以在专业和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涉及了不同的领域,并制定各相关教育计划(见表1),以使毕业生具有对劳动力市场适应的高度灵活性”。

2.3 日本

日本图书情报学会于2003年至2006年间实施LIPER项目,对日本图书情报学教育展开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①日本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发生转变,由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培养向一般信息专业人员(Information Profession)的培养过渡,图书情报学教育向更一般的情报学教育转型;②本科及本科以下层次教育难以满足各类图书馆对信息专业人才知识及技能的要求,不足以承担专业教育的任务,专业教育要向研究生教育层次过渡;③希望从事图书馆工作的非专业学生人数增多,帮助他们进入图书情报学领域既符合他们的利益,也有利于增加专业研究的活力;④教育相对于图书馆实践的脱节与滞后。另外,现有课程在总体上置焦点于文献或信息的收集、组织、利用上,对利用它们进行知识探索活动的主体及其信息行为的关注相对薄弱。因而在图书情报学教育上它们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在专业设置上,将原来有图书馆情报基础、情报认识论、情报构成论、情报载体论、图书馆情报组织论、图书馆情报检索论六个专业方向进行修改和重组,形成了四个新的研究专业领域:情报和媒体社会研究、情报和媒体管理研究、情报和媒体系统研究、情报和媒体发展研究。

在课程体系上,课程体系中都加入了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信息系统和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等技术类和管理类课程,并注重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此外,为活跃教育环境,日本图书情报学教育还实行联合办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图书情报大学与许多国家的大学、图书馆或情报研究所签订了合作合同,进行联合办学。如:匹兹堡大学、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上海图书馆、谢菲尔德大学、图书馆情报学皇家学校、密西根大学信息学院等。

3 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整合的思路

3.1 调整培养目标

在国外,经过整合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主要以培养满足社会信息化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为各行各业培养从事信息管理的人才。这启示我们首先转变培养理念、调整培养目标。具体来说,在当今自由竞争、自主择业的大环境下,图书馆学情报学毕业生就业取向已不局限于图书馆或情报机构,而是面向社会广阔的各类信息部门,如政府机关、企业、经济部门、文化事业等单位。因此图书情报学教育要淡化以往单纯为图书馆这一“机构”培养人才的模式,要注重为“信息职业/行业”培养人才,形成“宽口径”人才培养机制。

宽口径培养人才并非培养能从事各种职业的“通才”。经过整合的图书情报学教育应将人才目标定位在培养能熟练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采集、组织、加工、分析、评价和开发利用信息资源,能在图书馆、信息服务机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服务及管理工作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应该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但更重要的是必须具有系统扎实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领域的核心知识;应该掌握图书馆学情报学基本理论,但更应该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信息管理好信息服务的技能,适应当今图书情报工作一体化的职业需求。

3.2 整合学科名称

经过整合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应该有一个名实相符的学科与专业名称。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图书情报教育机构的更名已然成为趋势。有专家调查,美国全部49所LIS院系名称中,37所仍有“Library”字眼,占75.5%;既有“Library”也有“Information”字眼的共36所,占73.4%,都超过三分之二。已无“Library”字眼的有12所,占24.5%。英国17所LIS院系名称中,只有1所有“Library”字眼,其余16所已无“Library”字眼,但都有“Information”字眼。日本10所LIS院系名称中,有“情报”字眼的有8所,有“图书馆”字眼的只有4所,且都与“情报”连在一起,构成LIS。这些虽然都只是院系名称的变化,但也可以看出学科的发展趋势。在我国,涵盖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的一级学科是“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是所有一级学科中唯一将二级学科名称并列的学科,因而常为人们所诟病。因此,选择一个能反映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发展趋势、体现本学科本质特征和特色的一级学科名称是非常必要的。有专家提出以“信息资源管理”作为一级学科名称,笔者认为是可以考虑的。

3.3 改革课程设置

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整合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课程的设置。改革课程设置,一是要开设图书馆学情报学共用的平台课程,如信息组织、信息描述、信息检索、信息系统等。这些课程实际上是以原图书情报学的核心课程,即以图书分类、编目,情报检索等为基础的,拓宽其应用领域,加入了新技术的内容,就可以成为图书馆学情报学通用的课程。二是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设置,如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人工智能、数据库建设、计算机网络等,将信息技术课程融入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之中。

近年来国内许多图书情报教育机构在改革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探索。但一种偏向是大量增设经济、管理、法律类课程,而将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课程“边缘化”。其初衷是适应社会对宽口径人才的需求,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其结果则是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的核心知识和技能丢失殆尽,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只是学会一点皮毛。这实际上是对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整合的误解。

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范文8

关键词:一体化管理;图书;情报档案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随着一体化管理在图书情报档案中的不断应用,通过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的集图书、情报、档案信息开发等服务于一体的图书情报服务体系,为用户提供了标准化、系列化、网络化的信息服务。而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管理者要立足实际,拓宽一体化管理应用新路,确保一体化管理更好地为图书情报档案服务。

一、一体化管理在图书情报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一体化管理在图书情报档案管理中要解决图书、情报、档案各自为政的问题

在一体化管理中,尽管随着一体化管理的概念的提出逐步被应用到图书情报档案管理中,但是一体化管理难免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此时,大批图书、情报以及档案信息处于封闭的状态,不但不能有效地得到二次利用,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有的档案资料逐步失去利用价值,形成了巨大的浪费。

2.一体化管理还没能真正进入实践

尽管一体化理论如果切实运用到图书、情报、档案管理中会使这些部门直接受益,但是一体化管理模式在很多地区还处于理论层面,尚无实践应用的先例。另外,档案、图书、情报单位的管理者还没有认识到一体化管理的优势,根本不愿意进行一体化管理,这就使得一体化管理还没有真正进行实践当中。

3.一体化管理技术水平以及硬件设施还需整合优化

受经费的限制,图书、情报、档案信息管理各部门的技术水平和设备远远达不到一体化管理的整体要求,这也加大了将一体化管理应用于图书、情报、档案信息管理的技术壁垒。另外,相关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业务素质亟待加强。在图书、情报、档案部门应用一体化管理需要的操作人员的能力和培训善待加强,整体素质也有待提高。

二、一体化管理在图书情报档案中应用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1.一体化管理在图书、情报、档案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

一体化管理融合了图书、情报、档案的管理体系标准,通过综合性管理,提出三者相互遵循的共同的管理标准,并通用同一套管理体系实现图书、情报、档案各项活动的有序进行,避免重复操作给各个部门带来的无序管理以及重复劳作。在这个过程中,相同功能的事物或者活动的类型化繁为简,实现了统一化、简化、协调、优化,确保各个部门能够最佳运行。在一体化管理的设计中,要遵循动态化原则、强制性原则以及人性化原则,促使每一个部门都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都能够自觉执行标准,最大程度维护图书、情报、档案各部门的利益。因此,在我国实现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是非常可行的。

2.一体化管理应用在图书情报档案管理中的实践经验

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原先的“文件、图书和档案处”、“国际情报系统”和“国际科技情报系统”合并,合并后的部门被称为“综合情报计划处”。“综合情报计划处”的主要职能就是促进图书、情报、档案等信息系统之间的联系和合作。美国所建立的“文件、档案、情报、图书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是美国企业信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上述一体化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各个子系统的信息沟通和查询,从而为企业提供快捷准确的信息。其他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也都利用先进的一体化信息网络系统使国家文献信息资源的管理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随后,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科学院为代表的相关部门也纷纷成立了各自的“图书情报中心”。

三、建立良好的协作机制,实现图书情报档案的一体化管理

1.一体化管理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

社会信息的剧增,图书、情报、档案管理共同具备的属性使得三者之间的知识、社会化的信息互相转化、互相交叉。在这种情况下,一体化管理使档案、图书以及情报之间不但得到了纵向、横向的发展,而且更便于统筹管理,形成现代化网络。因此,图书、情报以及档案的管理人员开始关注一体化管理,并通过一体化管理的网状结构随时实现异地查询,实现档案、图书以及情报资源的共享。对于一体化管理在图书情报档案中的应用,应当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认识,逐步落实。

2.将网络化管理应用于一体化管理

网络化管理是实现一体化管理的有效途径。通过现代电子信息技术进行图书、情报、档案信息的输入以及统计等管理,实现档案、情报、信息资料的电子化,同时采用档案资料的视听化,使档案、情报、信息资料的利用率得到提升,并实现多层次、多方位地获取信息。网络化管理下的一体化管理,方便多个部门随时调用相关信息,促使图书情报以及档案的相关资料被其他部门实时调取,并能够补充利用到本部门当中。此时,三者之间相互协调,整合后的信息可以满足读者对信息资源的不同需要。

3.以信息服务能力作为一体化管理的核心和目标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将独立的部门整合管理,首先需要领导高度重视一体化管理的进程,从各个方面给予投入和支持;另外,要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使工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图书情报以及档案部门都通过互联网连接下的一体化管理程序,并为此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工作人员要能够随着专业技能的不断更新,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具备精湛的检索技术以及相关软件的使用技能,能够使自身的素质符合一体化管理的需要。其次,图书情报档案管理人员要相互沟通,多向交流,使一体化管理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做到网络共建、资源合理共享、远程存取。在这个过程中,要采用信息网络搭建信息服务平台,使情报、信息以及档案能够通过这个平台建立统一的服务系统。

总之,只有加强对相关图书、情报、档案部门一体化管理思想的宣传和教育,才能真正整合图书、情报、档案的资源,并通过优化实现资源共享,为用户提供标准化、系列化、网络化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易美.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探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18).

[2]饶如明.试论图书馆业务档案规范化管理[J].中国医药指南,2008(06).

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范文9

【关键词】图书馆;网络信息;现代化管理

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信息的发展和知识经的需求,计算机作为今天使用最广的现代化工具已深入到各个领域,并且正在成为未来社会――信息社会的重要支柱。基层单位图书资料现代化管理将逐步淘汰传统的运行方式,纸张文献信息转向电子网络信息,馆内转向馆内馆外并重,超越图书馆资料管理的建筑实体,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进行信息储存和提供信息服务的时代变革,这种变革表现在图书馆资料管理工作,管理和服务平台发生的变化,图书馆资料管理不再是传统的手工操作,人工管理,而是全面实行图书资料的现代化管理。

一、基层单位图书资料现代化管理工作的特点

传统的基层单位图书馆资料管理长期以来以文献资源为中心,实行封闭式管理。尽管这种传统管理在长期的实施中采用在对图书资料的藏、用、组织和保护上建立了一套严密的科学方法及管理系统,但随着电子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要求传统的管理体系逐渐要面对社会网络信息的严峻挑战,图书馆资料管理信息化就在于提高图书管理的工作效率,加强基层图书馆的现代化管理。

图书借阅管理系统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由于当时计算机技术已经进入实用阶段,同时大型图书馆资料管理用手工来查找图书信息或统计借阅信息既费时费力又非常容易出差错,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第一代的图书借阅管理系统应运而生。第二代的图书借阅管理系统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无论是计算机的普及性,还是计算机系统工具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都为图书借阅管理系统的阶段发展提供了可能。但未能系统地考虑图书借阅的需求和理念。图书借阅管理系统的革命性变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使第三代图书借阅管理系统的出现成为必然,第三代图书借阅管理系统的特点是从图书借阅管理的角度出发,用集中的数据库处理几乎所有与图书借阅相关的数据。友好的用户界面,强有力的报表生成工具、分析工具和信息的共享使得图书借阅管理人员得以摆脱繁重的日常工作,集中精力从战略的角度来考虑图书借阅规划和政策。

二、基层单位图书资料现代化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数字化、网络化图书资料是基层图书馆资料现代化管理的表现形式,它要求图书馆资料管理员拥有相当数量、性能较好的信息数字化处理设备及信息输出设备,以确保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并实现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图书馆资料管理工作是平凡而琐碎的,对本职工作的兴趣及工作的挑战性或者成功机会都会增加馆员对工作的满意度。日常工作中,面对形形的读者,其中很挑剔者往往难以接待,馆员不免受气;有的读者更是什么事都要投诉,使馆员工作极其被动,馆员对读者的违规行为不敢管,否则投诉信息就开始增加。当馆员遭遇这种创伤时,常常会出现情绪上的焦虑、恐慌、抑郁、退缩等不良心理反应,这就是馆员倦怠。为提升图书馆资料管理的服务,有管理者认为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记录各岗位员工的工作状况、填写读者监督卡,全方位督察图书馆资料管理员的工作等。这样的管理理念出发点是好的,但它在强调读者重要性的同时忽视了馆员的感受,置馆员于一种受监督被教育的境地,暗示馆员是影响图书馆资料管理形象的重要因素,这样对馆员不信任的过度监督会严重伤害馆员自尊心。现代化管理要求图书馆资料管理员拥有相当数量、性能较好的信息处理设备及信息输出设备,确保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并实现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减少科研人员信息搜寻、加工处理的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量。

三、基层单位图书资料现代化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举措

(一)提高基层单位图书馆资料管理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我党在各个历史时期,一直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工作的首位,而馆员的政治思想素质的提高则是指图书馆资料管理员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道德品质和思想作风的综合指标。实践证明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其他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就有了方向和保证。图书馆资料管理员要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切实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投身到现代化图书馆资料管理事业的建设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读者服务工作准确到位,适应新世纪对图书馆资料管理工作的要求。

(二)加强基层单位图书馆资料管理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教育。基层图书馆资料现代化管理要求图书馆资料管理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而拥有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具备牢固的专业知识结构,是图书馆资料管理员履行职责和完成工作的基本条件,一个图书馆资料管理员的思想素质的高低、业务能力的强弱与其所具有的知识含量有着相辅相成的密切联系。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产品的生产和传播对专业知识、外语水平、信息技术有较高的要求,任何一个学科的专业人员,都必须不断地学习,否则将落后于时代,(下转第84页)(上接第88页)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图书馆资料管理员首先必须具有牢固的基础知识,还要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单一的知识结构越来越难以胜任信息服务多样化的需求,要求管理员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综合知识,必须熟练掌握各种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资源开发、数据库的建立和管理、网络与通信、多媒体等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要求图书馆资料管理员还要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与水平。

(三)加强基层单位图书馆资料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网络信息化设备越来越普及,引领基层图书馆资料管理将更加重视高质量的服务,要将图书馆资料管理的服务变被动为主动,从服务的数量走向质量,从图书资料的被动管理走向信息资源的主动管理,这就要求图书馆资料管理员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技能,同时还要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始终遵循“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重视图书馆资料管理员的素质教育,是为了适应基层图书馆资料管理现代化管理现状发展的需求。我们要抓住时代的机遇,努力开拓进取,把握现代图书馆资料管理事业发展的脉搏,迎接图书馆资料管理事业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杨晓光.图书馆与信息素质教育. 情报科学,2001(04).

[2]任会兰.电子图书使用行为实证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02):72.

[3]梁玉.浅议图书馆现代化管理.现代情报201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