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食品安全检验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7 16:37:37

食品安全检验论文

食品安全检验论文范文1

关键词:食品检验 法律 安全 复检

中图分类号:TS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8-0075-02

近几年来,我国在食品安全方面存在很多隐患,因此食品安全监督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群众的重视,如何加强食品安全监督工作成为了我国长期以来不断探索的话题。食品检验作为评价食品是否安全的重要手段,大大保障了人们的食品安全性。食品检验行为规范了现有的食品生产及经营活动,保障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但是食品检验行为在为人们生活带来保障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法律问题。

1 食品检验行为的一般流程

我国通过《食品安全法》对食品检验行为进行规定,其中包括三个方面。食品检验

机构的执业行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执法行为、食品生产经营者自检或委托检验及食品消费者和食品行业协会等组织的委托检验。接下来,笔者就食品检验行为的一般流程进行简单的阐述。

1.1 食品检验机构的检验流程

1.1.1 食品检验机构接受检验委托、签署合同

食品检验机构在接受各级机关与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的食品检验委托的过程中,必须严格参照有关标准及程序执行,并与委托方签署相关的检验合同,且合同中应根据食品安全法中的相关内容明确相关方的责任和义务。且所有检验委托合同应采用统一格式,并附有相关责任人的签名及日期。

1.1.2 在检验报告中记入检验样品品名

食品检验机构在收到食品检验委托之后,在检验报告中应附有检验委托方及检验被委托方的相关信息。除此之外,还应附有被检测样品的品名,品名代表被检测样品的相关属性,但是并不代表样品的来源。食品检验报告只能体现该样品的检验项目及检验结果,并不能代表其他在委托合同中未提及到的项目。确保食品检验行为的合法性与公正性,食品检验机构有权利要求委托机构提供一定数量的盲样,并将其体现在委托合同中,且一切行为均在不影响正常食品检验工作的前提下进行。

1.2 食品检验阶段

在以上条件具备齐全之后,便进入正式的食品检验阶段了。食品检验机构应参照相关的

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对委托方所提供的样品进行全面检测,并以书面方式提供检验结果,最后进行存档保留工作。最后应说明的是,食品检验结果必须得到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承认之后,方可确定。

1.3 食品监管机构的检验流程

在通常情况下,食品监管机构对于食品的检验是按照以下流程进行的。首先,应购买抽

样检验时使用的样品。安全监督人员在进行样品抽取时,必须严格按照所规定的抽样流程进行,并明确其中所指定的抽样计划。由于抽样检验时的样品是通过购买而得来的,因此不能征收除购买费用以外的任何费用;随后,食品安全监督机构工作人员应将所抽取到的样品及时送交至具有食品检验资质的相关机构进行检验。食品检验机构在接收到样品之后,应立即根据食品安全监督检查机构所提交的检验要求,并按照食品安全检验方法中所规定的的检验方式,进行相关检验活动。在检验活动结束之后,向食品监督机构提交合法的检验结果;最后,食品监督机构应将检验报告中的的检验结果如实转告给被监督方。若被监督方对于检验结果存在任何异议,必须在收到检验报告开始的十日之内,向食品监督机构提交复检申请书。食品监督机构视实际情况,对于被监督方所提交的复检申请进行处理。

2 我国食品检验行为中的法律空缺

2.1 食品检验机构的检验行为中存在的法律空缺

2.1.1 食品生产经营者是否拥有提出异议的权利

在现有的法律法规及行业规定中, 并没有任何规定来保障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驳回权利,也没有明确规定他们对于检验结论提出异议及申请复检的具体流程,仅仅在法规中规定若敏感食品的食品检验报告中具有阳性指标,应立即按照进行再次检验。在食品委托检验过程中,食品生产经营者是委托方,食品检验机构是被委托方,在现行的相关法规中,没有针对食品生产经营者提出异议指定专门的程序,也没有明确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是否有权利提出异议。如果委托方向食品检验机构提出复检申请,食品检验机构有权利拒绝,因为没有任何一部法规中规定其需要承担复检责任,这便是现行食品相关检验法律中所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可以考虑在现行的法律法规中增加相关规定。

2.1.2 食品生产经营者有权利提出法律诉讼

若食品生产经营者对食品检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存在任何疑问或者异议,有权利向法院机构提出民事诉讼。《食品安全法》中已经对于这一点进行了明确规定,对于任何被委托的食品检验行为,食品检验机构都是将其分配至独立的检测人员进行的。检测人员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必须确保所出具的检验报告内容真实合法,不允许出现虚假、和捏造事实的情况。针对这一条件,可以确定的是,当被委托方的食品检验机构没有按照法律法规及合同内容履行相关义务,食品生产经营者有权提出相关诉讼,并从中获取一定的赔偿。

2.2 食品监督机构的检验行为中存在的法律空缺

2.2.1 快速检测行为的法律约束

任何快速检测行为都不能成为执法根据,但是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了,食品监督机构可以将快速检测的结果告知生产经营生产者,并要求其针对快速检测报告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围堵措施,并制定改善措施。除此之外,快速检测行为不仅仅在内部范围内生效,还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并作为一项行政命令进行执行。因此在快速检测行为过程中一旦发生任何损害,受损人都有权利提出行政诉讼。

2.2.2 委托检测及复检方面的法律问题

在相关食品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对食品检验机构所出具的检验报告具有争议,有权利提出异议。而提出异议的唯一手段便是申请复检,相关食品生产经营者可以通过复检来驳回原有的检验报告。在申请复检的同时,申请方必须适当说明申请理由及原因。在复检原因被认可之后,应由申请人重新选择检验机构,在选择过程中应当注意,原有的检验机构不能再次选择。

参考文献

[1]翁岳生.行政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667-668.

[2]胡肖华.行政确认可诉性的实证检讨[J].湘江法律评论,2002,(5).

食品安全检验论文范文2

现阶段,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对食品安全愈加重视。为了保障食品安全,就要采取相应措施检验食品安全。将现代生物技术应用在食品检验当中,能起到积极作用,食品安全检验的效率比较高,技术应用也较方便。本文主要阐述了食品检验中现代生物技术应用重要性和主要生物技术,对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详细探究。希望能借此理论研究,对现代生物技术科学应用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关键词:

现代生物技术;食品检验;技术应用

食品安全检验的方法较多,在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应用下,为食品检验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大大方便了食品检验。从理论上深化对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研究,能为实际的食品检验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促进食品检验工作顺利开展。

1食品检验中现代生物技术应用重要性和主要技术

1.1食品检验中现代生物技术应用重要性

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话题,尤其在近些年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比较突出,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加强食品检验就成为重点工作,传统食品检验主要技术就是通过物理化学仪器,对食品检验的整体效率较低,很难满足实际的需求。而在当前的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下,将生物技术应用在食品安全检验中,就能发挥积极作用[1]。现代生物食品检验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动植物自身对某化学物质特异性识别检验食品性质,能准确检测出食品中各种成分,对保障食品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另外,现代生物检测技术的应用,弥补了传统食品安全检测的不足,提高了食品检验的效率和准确性。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对食品的生产加工等各个环节都能应用,对食品的品质以及安全性和精密性的检验比较有利[2]。对食品的品质评价以及质量控制有着良好作用,未来的发展前景也比较广阔。

1.2食品检验中现代生物关键技术

1.2.1生物传感器食品检验技术

食品检验中运用的现代生物技术类型较多,其中生物传感器技术是应用比较广泛。在用生物传感器技术检验食品时,是把生物相关特性作为依据,把信息输入到传感器识别系统当中,对输入的信息识别分析,转化成有效数据,这样就能方便食品检验工作人员了解食品安全[3]。在对生物传感器检验技术应用的优势比较突出,对食品安全的检验比较迅速,检验的结果准确度较高,提高了食品检验的效率。

1.2.2生物酶食品检验技术

在食品的质量安全检验技术中,生物酶技术应用比较广泛,这是对食品当中的农药残留以及微生物污染安全问题检验的技术,特异性比较强。生物酶技术是结合了免疫学以及酶学,检验技术应用比较广泛,对食品的检验范围在ng及pg,有着高精度的检验优势,在实际的技术应用方面比较简单[4]。对食品样品当中所存在的有害成本,能够准确识别,有助于保障食品检验工作过的质量,应用价值较高。

1.2.3PCR生物食品检验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中的PCR是重要技术类型,这一技术是从遗传学角度对食品中微生物种类数量分析。通过对指定基因的分析,能有效判断食品当中的微生物种类数量,能对转基因以及基因克隆成分有效控制。这一技术在食品样品微生物形状和遗传背景分析有着积极作用,对保障食品安全有积极作用[5]。在对食品样品病原菌检查后,能分辨食品当中致病菌种类和数量,为食品检验的工作质量提高打下了基础。

1.2.4生物芯片食品检验技术

食品质量安全检验中对生物芯片检验技术的应用起到积极作用,这一技术的主要原理就是光导原位合成以及微量点样,对食品样品当中生物分子实施标记,对大量生物分子排序,固化在指定载体,从而形成二维分子排列,然后和已经标记的生物分子杂交,根据相应仪器的应用就能对生物分子信号强度分析,对食源性疾病临界值加以判断。这一新型检验技术,对食品安全的检验有积极作用。在这方面由夏俊芳等撰写的《生物芯片应用概述》一文可知,目前世界上第一个能够检测肉类中兽药残留的生物芯片系统在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研制的,该芯片能够分析大量的生物分子,快速准确地完成肉类中兽药残留的检测工作[6]。而唐晓明等利用基因芯片对从水中分离的20株细菌杂交检测,用传统方法对这些菌株鉴定,基因芯片检测结果与传统方法鉴定结果的一致性达95%。还有,陈广全等研制了一种高通量检测食品中常见致病微生物的寡核苷酸微阵列芯片,结果表明该芯片的特异性良好,在所检测的菌株之间无交叉反应,与同属其他菌株之间也不存在交叉反应。生物芯片技术在农产品安全检验中和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安顺。

2食品检验中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2.1食品检验中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

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检验的各个环节都能应用,对食品当中存在的有害微生物检验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食品质量安全其中比较严重的就是微生物威胁,对食品当中存在的微生物如果不能有效处理和控制,必然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通过对生物技术的应用,对微生物生存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的了解,有助于判断分析微生物的种类和含量,按照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保障的法律和行业的标准,对微生物的含量是不是存在超标的情况的判断,能最大化把对人的身体健康的微生物威胁降低[7]。在生物技术中的PCR技术的应用能有效达到检验目标。食品检验中对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应用,能检测食品的成分,以及检测食品当中存在的添加剂。在技术应用的时候用生物传感器检测食品添加剂,对甜味剂以及发色剂的有效检测[8]。在对食品的成分检验上也能发挥积极作用,食品成分也决定着食品的营养价值。通过生物传感器技术对食品的成分检验有着显著实用性。通过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对食品当中存在的农药残留检验,也能发挥其积极作用。食品当中的农药残留超标,必然会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在生物技术的应用下,能对食品中农药残留精确分析,有效保障食品的安全,所应用的技术中通过生物酶技术以及生物传感器技术,能对食品农药残留准确检验。食品质量检验中生物技术应用在转基因食品的检验方面比较重要,当前食品当中出现的转基因食品种类比较多,转基因食品对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会造成一定影响,加强对转基因食品的检验,就能保障食品安全[9]。通过相应生物技术的应用,对转基因食品检验,主要是对食品中酸检测以及蛋白质和酶活性检验。在这些方法的应用下,能有助于保障食品安全。

2.2食品检验中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发展趋势

2.2.1高效性发展趋势

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检验当中的应用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物技术的应用将会向着高效性方向迈进。对食品的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实施,要在时间上节约,这就对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的效率要求有所提高,要在短时间内完成食品检验的任务,所以保障生物技术的应用高效性就显得比较重要。结合我国的法规和行业标准,对食品的检验科通过PCR生物技术对食品微生物检测,能大大提高检测效率。

2.2.2多样化发展趋势

食品检验工作实施过程中,对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就要充分重视技术的多样化,这样才能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检验的准确性。在我国的工业化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快下,工业生产带来的污染问题愈来愈严重,而食品受到污染的现象比较突出。在各种污染源的影响下,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也比较多,采用单一的检验技术已经不能满足食品检验工作的需求,所以采用多样化的生物检验技术应用就比较重要[10]。保障生物检验技术对多种有害物质检测,要加强抗干扰能力,从而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2.2.3灵敏性发展趋势

在食品检验工作实施中,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在灵敏性的要求上愈来愈严格。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各个领域中都得到了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食品检验领域中,对生物技术的应用提高食品检验的质量,提高技术应用的灵敏性就显得比较重要。有的食品污染是受到农药残留的因素影响,对人体健康有着严重威胁,而保障生物技术的应用灵敏性,提高检验的准确率,才能保障食品的质量安全。

3结语

综上所述,近些年的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对食品安全检验已经成为保障人们食品安全食用的重要举措。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加强食品的检验效率提高,通过生物技术的科学性应用就显得比较重要。从理论上对生物技术的应用研究,就能进一步深化生物技术的应用认识,从而为实际食品质量安全检验工作的实施打下理论基础,为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苏静.试论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研究[J].食品安全导刊,2015(18):128.

[2]陈兆波,农产品质量安全分子生物检测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9,28(4):444-450.

[3]顾成鹏,余花,徐霞,等.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探析[J].食品安全导刊,2016(12):121.

[4]程敏,徐丽萍.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J].食品安全导刊,2015(7X):285.

[5]罗鹏程.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J].食品界,2016(12):78.

[6]胡宗才.如何提高食品检验结果的准确度[J].食品界,2017(4):90.

[7]李曦,骆佳岚,王翌晨.探讨食品检验中乳酸菌的鉴定方法[J].食品界,2017(4):101.

[8]刘鑫.食品检验实验室管理与检验质量控制的强化探析[J].食品界,2017(4):108.

[9]路鑫.浅议食品检验结果及质量管理[J].食品界,2017(4):113.

食品安全检验论文范文3

关键词: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 教学改革 教学体系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是食品质量与安全、水产品质量与安全、农产品加工与贮藏、水产品加工与贮藏专业等学科相关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课,也是我校本科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是研究和评定食品安全的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它是食品科学的重要分支,是在食品营养学、食品分析、食品卫生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生物化学和食品毒理学的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检测分析手段检测食品中与安全有关的物质的科学[1]。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从课程教学团队、理论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的教学改革,形成了符合实际的教学体系。

一、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

教师是教学的核心力量,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学效果。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内容涉及面广泛,不仅涉及理化检验,还涉及免疫学、生物技术、微生物学等内容。为了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建立课程教学团队,探索轮讲和共讲的课程教学模式。如讲到胶体金法快速检测部分内容时,让讲解食品免疫学导论的老师给学生讲解,该老师博士课题就是胶体金试纸条的制备,因此相关知识由他讲解,不仅讲得很透彻,而且给学生讲解了很多前沿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在涉及转基因食品的快速检测时,让讲解食品生物技术的老师上课,该老师博士研究的就是基因重组方面的相关课题。通过采用这种轮讲和共讲的课程教学模式,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因为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专长,因此相关知识讲解得就更透彻、精彩,学生普遍反映良好,评价每次理论课就是一场精彩的专业报告。

二、优化理论教学内容

(一)根据专业特点,合理安排理论教学。

教学内容要反映教学活动中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的范围和性质,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传统的教学以内容专、深、细为主,对知识的细节陈述占据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信息量少,结论、说明、讲解都是现成的,学生被动地听讲和记忆,很少预习、思考、评判和创新。目前,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特点,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工作任务、企业专家意见和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围绕学生就业的工作岗位及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行分析后确定的。河南科技学院开设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的专业是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理论课为32学时,实验课为16学时,为了处理好“学时少”与“内容多”之间的矛盾,保证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课程的内容,教学需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借助各种教学手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由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学过食品分析的理论课程,因此我通过查阅教学大纲、以前笔记和咨询食品分析老师的方式,了解学生学过的内容,对学过的内容不再讲解,避免重复,重点讲述新内容。例如,对学生接触过的食品中营养成分的测定、有毒有害物质的常规测定方法,以及检验技术的基本知识等内容,课上将不再赘述。对学生没有接触的各类食品检验内容,如毒素、微生物、转基因、新鲜度的检验、掺杂掺假的检验等相关内容,相应增加教学时数,这样既增强了课程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又促进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为下一阶段的实验操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改进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能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常常感到课程枯燥、难记忆,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而对于本科教学而言,培养大批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实用型人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所以,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将以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引入教学领域,提高了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灵活性,促进了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可更好地处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的关系[2],具体做法如下:1.进行课前提问。课前利用几分钟时间进行提问,对上节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同时引出新课的内容,这样学生可以温故知新,强化对知识的掌握,同时了解两次课之间的联系,有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强化学习效果。2.案例式启发教学。授课时,结合实际案例,将食品安全问题引入教学过程。例如,讲到黄曲霉毒素的快速检测时引入毒大米事件,讲到贝类毒素的快速检测时引入广东等地出现的织纹螺中毒事件,讲到转基因食品的快速检测时引入转基因大豆油,讲到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时,将海南的毒豆角事件联系起来,介绍农药的主要种类,以及农药速测卡的基本原理及优缺点,使学生感觉到所讲内容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在讲到兽药残留的快速检测时,引入“瘦肉精事件”,以及瘦肉精事件发生后,检测部门普遍使用的检测方法——金标免疫测定法,同时与日常的乙肝检测等联系起来,使学生对金标免疫试纸条的使用范围有更多的了解。了解其测定原理和方法,同时与经典方法进行比较,了解其优缺点,最后将最新研究动向融于其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3.巧用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合理使用信息及多媒体技术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如:通过流程图、图片等,增加课堂信息量,解决“学时少”与“内容多”之间的矛盾,对一些实验条件无法达到,学生难以理解而操作要求又较高的实验项目,使用多媒体教学法能够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教学中播放胶体金的制备过程、金标免疫试纸条、免疫渗滤实验、酶联免疫实验的视频资料,这些生动、形象的示范和讲解,让学生一目了然,快速了解如何制备胶体金和免疫层析试纸条,如何自己制作免疫渗滤装置,以及酶联免疫每一步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以便他们更快地掌握教学难点和重点。4.增加课堂讨论。在讲解完有毒有害物质的快速检测方法后,专门留一次课的课堂讨论,让学生针对目前所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结合所讲内容、查阅资料,自己设计出一种快速检测方法。我发现,讨论课程是学生表现最活跃、最喜欢上的,课堂上,学生展示做好的PPT,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和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评价和补充,学生踊跃发言,尽情享受解决问题的快乐,并能将所学知识真正用于解决实践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改进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

(一)建立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

科学的食品快速检验实验教学体系,要以实验教学目标为依据,以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把知识、技能与素质融为一体,由初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分层次构建实验教学体系[3]。实验的整个体系包括基础性验证实验、综合性应用实验、设计性研究实验。选择较好题材的实验内容,按教学内容进行组合,单独制订实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结合学校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列出实验项目,实验顺序与理论教学内容相一致,每次理论课后,安排相关的实验内容,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加深对理论部分的理解,逐渐适应并掌握各项实验技能,其中包括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方法,化肥污染物硝酸盐的快速检测方法,兽药残留的快速检测方法,病害肉的快速检测方法,假冒伪劣食品的快速检测方法,毒素的快速检测方法等实验内容。百闻不如一见,为了让学生了解快速检测的现状,实验中一些实验器材购买的是市场上的快速检测试剂盒,如毒素的快速检测中购买的是酶联免疫试剂盒,农药的快速检测购买的是农药速测卡,兽药快速检测中购买瘦肉精金标免疫试纸条等。学生通过实验,不仅了解了实验的原理,而且认识了市场上的产品形式,对开阔视野、开拓思路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充分利用实验时间。

结合课程实验特点,合理利用实验时间。一些实验项目在操作过程中学生需要等待的时间较长,为了充分利用宝贵的实验课时,在实验项目的间歇穿插其他内容或另一个项目,充分利用实验时间。例如:测定农业残留快速检测时,除了速测卡外,给学生展示农残快速检测箱,在利用金标免疫法测定兽药残留方法时,利用样品提取时间,给学生展示MIT商业试剂盒。在利用ELISA法测定黄曲霉毒素时,利用几次培养等待的时间,给学生展示吊白块快速检测试剂盒,食盐含碘量的快速检测试剂盒,水溶性非食用色素快速检测试剂盒等。这样既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学时,又能防止学生在实验间隙无所事事,注意力不集中。

(三)实验样品多样化。

实验所用样品尽可能从市场上购买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食品。例如,在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时,从市场上购买容易出现问题的青菜、韭菜等样品;在兽药残留的快速检测实验中,从学校附近的菜市场购买不同摊贩的肉制品;在伪劣食品的快速检测实验时,从学校门口不同超市购买不同品牌的味精产品,让学生检验其质量,看是否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比一比哪个品牌好,采用这种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增强了学生作为食品检验工作者的责任感。对食品快速检测课程教学改革采取的一些有益尝试,学生反应良好,普遍感到不仅学透了书本知识,而且与实际生产、生活紧密联系,为以后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考核方法改革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是以期末成绩为主,由于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真正地反映学生对该门课的掌握程度,对课程进行考核时,把创新能力培养放在首位,着眼于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协调发展,改革课程考核和成绩评价方式。改变单一的以期末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增加课堂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小论文,实操等分值,使课程的最终成绩能真正反映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

五、课程网站建设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检测中发展迅速,网上资料也有很多,各种快速检测方法层出不穷,为了让学生对该门课程有更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搜集了与课程相关的很多教学素材,并进行精选,建设和完善了课程网站,将网站建设作为课堂补充,方便学生自学。实践证明,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增强师生互动的平台,深受学生喜爱,效果良好。

新世纪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树立与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与方法,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庞向红,梁淑珍,王爱华.食品理化检验学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教学天地,2011(5):169-170.

食品安全检验论文范文4

一、关于网络食品的抽样。

网络食品的抽样方式根据《办法》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通过网络购买样品进行检验的,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填写抽样单,记录抽检样品的名称、类别以及数量,购买样品的人员以及付款账户、注册账号、收货地址、联系方式,并留存相关票据。买样人员应当对网络购买样品包装等进行查验,对样品和备份样品分别封样,并采取拍照或者录像等手段记录拆封过程”。《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管理办法(总局令第11号)》里对抽样的过程和文书的填写都有详细的规定,网络食品通过购买样品进行抽样检验,因不在抽样现场,填写抽样单时,抽样单上大部分的信息来源都是通过样品的外包装上的标签标识内容,抽样单上的有些信息对于检验结论是否合格很重要,其中包括“执行标准”、“食品类别”、“加工工艺”以及别的需要备注的内容,样品的执行标准和所属的食品类别,直接决定了该样品按什么标准要求判定是否合格,有时候还需要了解加工工艺来辅助判定标准条款的选择。例如辣椒制品,既可以划分到蔬菜制品,也可以划分到调味品,两者采用的判定标准条款是不同的,再例如还有一些豆制品,其是否经过了油炸工艺,也决定了该样品在选取微生物检验和判定标准时的区别。根据近年来非网络食品抽检来看,样品信息中执行标准缺失或者错误,食品类别划分不清,加工工艺通过外标签无法了解等,很多此类信息都需要通过询问被抽样人才能完善,而目前入驻网络销售的食品经营者,由于其大小规模不等,企业主素质不一,食品的标签标识内容更加不规范,鱼目混杂,良莠不齐。如何正确完整地完成文书的填写,还需探讨,这是其一。

其二,购买的样品如果要检验微生物项目,根据现行的致病菌限量标准,一般都是采用二级采样或者三级采样,抽检的样品数量(含独立包装数)较多,考虑快递过程中可能造成破损,可能需要购买更多的数量。根据《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管理办法(总局令第11号)》的要求,所有的样品(含备样)必须是同一批号同一型号规格同一包装。我们在实际的抽样工作中,会遇到有些样品即便堆放在一起,但不是同一批号或者同一生产日期。网络经营者在不知道商品用于抽样检验的情况下,遇到独立包装数量较多的发货时,能否保证所有的样品都符合抽样规范的要求呢?如何保证购买样品符合规范的要求,还需细化。

二、关于网络食品的检验。

抽样后的检验结论的通知根据《办法》第二十六条,“检验结果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将检验结果通知被抽样的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的检验周期按照《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管理办法(总局令第11号)》的要求是20个工作日,被抽样人收到不合格结论后如对检验结果有异议,5个工作日内可以提出复检申请,复检机构应当在收到备份样品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作出复检结论。但《办法》里对于样品初次检验不合格的结论是否作为终检结论,对检验结果有异议是否可以提请复检申请,并未明确。笔者认为检验的过程及检验结果的采纳可以探讨。

三、关于检验结论不合格样品的后处理。

根据《办法》第二十六条,样品检验结论不合格的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停止生产经营、封存不合格食品等措施,控制食品安全风险。通过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购买样品的,应当同时将检验结果通知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依法制止不合格食品的销售。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联系方式不详的,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协助通知。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无法联系的,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停止向其提供网络食品交易平台服务对于检验结果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按照《办法》的要求,抽样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将检验结果通知被抽样的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或者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由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本人采取停止生产经营、封存不合格食品等措施,控制食品安全风险,必需时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配合,依法制止不合格食品的销售。按照《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管理办法》第三十一条“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或者实施监督抽检的检验结论不合格的,抽检地与标称的食品生产者住所地不在同一省级行政区域的,抽检地的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收到不合格检验结论后及时通报标称的食品生产者住所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有关要求,尤其是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生物毒素、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是否应该将检验结果通知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所在地的食品监督管理部门?由其督促责令抽样检验不合格的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履行《办法》里第二十六条规定的义务。

网络食品生产销售的便捷性、入行的低门槛和上线的成本低,使其成为“互联网+”实践的领跑者之一。为确保这一“互联网+食品”新生事物比较自由地发育生长,尽快形成一种新的服务业态,鼓励其在自由生长阶段尽快形成规范的服务模式,监管部门对其采取了十分宽容的态度,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政府的开明与务实。既然是新生事物,其利与弊在初始阶段往往很难分辨,此时若完全按线下食品生产销售的传统办法进行监管,那么肯定一管即死。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由于网络食品生产销售在初始阶段充分自由生长,在目前社会诚信、商业诚信相对欠缺的条件下,网络食品生产销售模式的弊端也容易放大和蔓延。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重于泰山。如何在依法加强监管、确保食品安全与保障经营者权益、促进行业发展之间,寻找到一个科学的平衡点,让《办法》运行得更加合理有效,保障网络食品的质量安全,是笔者也是广大消费者的期盼。

参考文献:

食品安全检验论文范文5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教学体系改革;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9-0165-03

Abstract:To analyze the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major of the higher school about professional training,social needs,student employment situation,the teaching reform situation and problem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raining mode of the current teaching reform of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major for students is insufficient,put forward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practice base of the layout,strengthen the food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design,system knowledge of food test training as supplementary conditions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system of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professional.

Key words: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food;Teaching system reform;Personnel training;Practical teaching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议题,食品安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考量指标[1]。要很好的解决食品安全的问题,首先要解决食品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而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2]。现有大部分高等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中都体现了如下培养目标:培养政治素质过硬、食品基础知识扎实,具备相应检测检验技术,能够适应食品质量、卫生安全和监督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我国现有高等院校的教学体系中,大班教学是被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大班教学能够解决高等院校师资力量、教学实验设备不足和学生知识体系完整等问题,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本处于被动学习状态[3],没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导致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难以实现。教学资源不足是一个必将长期存在的问题,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尽可能满足或靠近设定的培养目标是所有高等院校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为此,本文从食品质量与安全学生就业方向及实际技能需求、现有培养体系的主要问题、现有教学改革方式、改革的主要方向和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1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主要就业方向及用人单位技能需求

1.1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方向可分为两类:专业相关和非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包含政府食品监管部门,事业单位质量检测,企业食品检验、化验、食品品质控制、食品加工、生产方面的管理以及餐饮、酒店、连锁蔬果超市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管理。由此可见,企业为食品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王华[4]、姚静[5]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表明,初次就业中,有50%~63%学生进入食品企业就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占据了就业企业的80%以上。如何培养适合中小型企业需求的人才是当前需要重点考虑得问题。

1.2 中小型食品企业人才需求特点 随着国家食品安全执法力度的加强及消费者对产品品质要求的提升,中小型企业在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产品品质改良、新产品开发的的短板逐渐显示出来。顾仁勇[6]调查了湖南、湖北、贵州、重庆4个省市的81家食品企业,涉及乳制品加工、肉制品加工、果蔬加工、饮料加工、粮油加工、酿造食品、糖果加工、野生资源加工等9个食品加工领域,得出几乎所有企业都对食品专业人才有较大需求并肯定专业人才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专业人才岗位的分配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主要为:质量控制(22.8%),新产品开发(20.1%),生产管理(19.6%),产品营销(19.6%),产品化验(17.8%),岗位需求整体差别不大,所有这些岗位都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知识应用能力,而上述内容中,只有产品化验在学校教育中通过教学实验有系统的讲解,其他3项涉及内容较少,由此可见,现有的培养体系与实际需求还是有较大的差别。

2 现有培养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普通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随之增长,虽然高等教学扩展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7],但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存在较多的问题。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大学的教学方式还是主要采取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在课堂中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学校在教案设计上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教师必须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加之教师除了教学任务之外还有科研任务,导致学生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后与老师的交流都较少。在学校仅有的体现学生邮帜芰Φ氖笛榭纬躺现饕也都为验证性实验,实验过程中大多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亦步亦趋的进行,一旦脱离实验指导,大多数学生实验无法进行;实验过程中,教师为了保证实验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一般采取事先讲解的方法,学生要做的是跟着程序走,由此而造成的学生设计能力、分析能力、推导能力的缺失,进入工作岗位后,对没有接触的工作不知道从何下手,用人单位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培训,从而带来的人力成本必然加到就业者的身上,导致初次就业工资待遇较低,大量的人才流失,专业人才不能学以致用,也间接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8]。

3 现有教学改革的方式

无论是教学工作者还是教育管理者都发现了现有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都积极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探索,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发达的今天,以往很多无法实现的技术问题可以得以解决,由此衍生出来的慕课、TBL(Task-Based Learning)、CBL(Case-Based Learning),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等特殊教学方式。慕课由学生根据网络资源进行全世界范围的课程学习,通过自学为主,慕课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自我管理能力[9],在拓展学生知识面、接受新知识、完成基础知识积累方面起到的较大的作用。TBL、CBL、PBL等特殊教学方式更加细化,设定了具体的任务,案例及问题,学生学习更加具体,对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需求相对较低,能解决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多样性,但其无法解决很多自然科学中需要实验辅助的课程的教学需求,如食品加工色泽、风味等对诱导消费的影响,食品配料的细微调配对产品口感的影响等问题。

4 改革的主要方向和方式

因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中小型企业,检验检测机构,其工作岗位基本都与产品开发和质量保障相关,所以在校培养过程中,应重点加强这2个方面实践技能的培养。

4.1 教学实践基地的合理化、多元化布局 实践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其质量的好坏与教学实践基地的培养方式,师资力量、硬件设备息息相关。检验技能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必备技能,各个高等院校所处的地方基本都是地级、省级城市所在地,当地检测资源和设备基本都集中在当地的检测院、食品药品检测所,所以检验技能和高端设备的培训必须依托当地的检测机构来完成。在大部分高等学校招生过程中,当地生源占据了比例较高,特别是一些地方性院校,在将来的就业中,地方就业占据了较大的比例,所以在教学实践基地布局过程中,高等学校所在地周边的大型、特使、高价值食品企业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实践能力锻炼过程中,增加企业与学生双向互动的可能,为就业打下基础。

4.2 食品产品开发设计性实验的开展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大部分的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中小型企业,现有中小型食品企业主要的问题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不足,而产品核心竞争力不足主要是因为产品同质化严重,同质化的根本原因是缺乏新产品开发的技术和思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大学生进入中小型企业,其作为企业的技术核心,承载着企业产品开发,质量控制的职能,所以其产品开发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中,学生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融合到实践当中,认识到理论知识的与实践应用的差异性和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应用的重要性。在学校培养过程中,师资力量和实验设备不能满足每个学生多样化产品的开发设计需求,但可以通过培养学科整体产品开发设计的氛围,如除毕业论文设计之外,2~3同学为一个小组,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开发一个产品,每一个小组配备一个导师,产品的开发设计可以从大一开始,让学生在知识积累和相互交流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案,产进入实习之前完成产品的开发,进入专业实习后,了解实验室产品开发与实际生产之间的差异。通过产品方案的设计、开发,营造产品开发设计的氛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有助于加强知识的记忆和增加体验感受,学生在产品方案改进,实验操作过程中能使书本知识更加立体化,使枯燥的理论知识有所依托。

4.3 检验知识的体系化培训 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过程中,检验技术培训可以分为两类,理化检验和微生物检验,理化检验主要通过食品分析、食品化学等课程的教学实验来完成,微生物检验通过食品微生物课程教学实验来完成。这些教学实验课程开设时间相对较早且相对分散,不成体系。为了使学生进入实习和工作中更好的掌握相应的检验知识,在学生进入实习前进行食品检验知识的系统性培训,培训内容模拟市场监督检验的流程,每个小组检验3-5个不同类型的产品,产品检验标准参照相应的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进行,设计的学时80个学时左右。

参考文献

[1]涂永前.食品安全的国际规制与法律保障[J].中国法学,2013(04):135-148.

[2]付红军,汤小红,彭湘莲.关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的思考[J].食品工业,2011(07):110-113.

[3]王贵成,蔡锦超,夏玉颜.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国际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视角[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3):4-7.

[4]王华.中环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009-2011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2(3):80-82.

[5]姚静,陈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研究与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6,22(06):177-179.

[6]顾仁勇,颜文斌,麻成金,等.中小型食品企业专业人才需求状况调查与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2(11):251.

[7]根书,刘珊,钟宇平.高等教育需求及专业选择中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10(10):467-495.

[8]陈宏军,江若尘.高等教育个人需求的系统分析与高等教育需求类型关系的诠释[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02):31-38.

食品安全检验论文范文6

关键词:食品检验检测 加强 现状

前言: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对食品安全方面的监测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国家进出口食品贸易有着积极的意义。然而食品安全检测体系的多头化、检测体系的不完善、检测标准的混乱已严重制约了食品安全监管效力的发挥。

1.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现状

(1)食品检验检测制度不够完善

当前, 由于政府承担了制定检验监管食品质量的职能多,部门分头管理,从而导致检验监管缺位, 陷入了监管定位模糊的困境。目前, 我国涉及到食品安全监管的政府部门有农业、卫生、食品、质量监督、工商、环保等多个部门, 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信息交流, 协调联动性不强, 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诿, 形成了一种大家都监管,但大家都管不好的情况。

(2)食品检测的方法不如意

就食品监管来说,对食品的控制监测可谓说是贯穿了从播种收获到制成食品整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很严格且有效的,但并不是相当完善,因为国家对于食品监测体系相关方面的投入有限。在实际的检测工作中,传统式、突击式以及运动式的抽查比较普遍,这也致使监管监测工作不能达到全程化、日常化以及系统化,最终难以杜绝有害食品在生产销售领域的流通。而且食品检测方式存在差异性,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标准,使各个地区食品监测出现疏漏,使食品安全存在潜在危害。

(3)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差强人意

目前由于受到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的限制,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例如苏丹红、三氯氰胺等事件,不仅严重损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更严重挑战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水平。特别是一些地区资源匮乏,相关食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的建设仍然比较滞后,基层综合性的食品检测机构十分缺乏, 食品监管的重点大都放在了放在最终产品的出厂监督环节,而对相关产品的过程控制不够重视。只在最后出厂时有大型企业进行最后的监测,单丝这种检测效果力度可以说是微小的,会出现严重失误的。

具体来说,目前我国食品检测技术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多残留检测方法较少、快速检测方法开发利用率低下、检测技术手段单一、待检测样品检测前处理方法落后、检测方法不适用于现代食品安全生产标准、检测项目不完善等等,严重降低了我国食品检测技术的准确性和实效性,造成食品检测方面不到位。

(4)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力量薄弱

目前出现了两极分化严重。省级、地市级检测机构设施先进,技术能力强,检测效率和水平较高,而县级检测机构设备老化,专业人才匮乏,直接导致开展的检测项目少,范围窄,检测水平低,检测的结果只能作为参考数据,缺乏法定性和权威性。有的检验检测机构人员较少,相关经费不足, 严重制约了食品质量安全检验监管的范围与技术方法的推广虽然, 我国对食品质量安全检验的投入逐年增加, 但缺乏对一些重要食源性危害的检测技术。如食品的农药残留分析技术方法的推广难以满足目前食品质量安全的技术需求。一些县级及其以下检验监管部门无能力购置必要的检测仪器和设施, 使检验监管工作流于形式, 检测能力差、检验周期过长、检验检测不准的情况时有发生。

(5)重视程度不够。

检验检测工作的强度较大,一个样品的检验检测流程比较长,前期准备工作比较繁杂。管理部门对检验检测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就不能真正认识到检验检测工作对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这样容易打消检验人员的工作热情,致使人浮于事,不利于检验检测工作的开展和进一步发展。

(6)检测机构对于检测方式,结果选取不同

由于国家法律对于食品检测结果的认定没有统一的标准,致使各地区对食品安全的认定有了不同的选取而导致对食品安全的认定结构出现差异性,部委认定和行业主观认定并存,重复的而检测认定给检测实验室带来了负担,不利于认定工作的开展,而且为“有心人士”创造了条件,成为食品安全又一隐患。

2.如何完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

(1)增加检测投入

提高检测水平和能力的关键在于加大对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工作的投入,完善设施建设,引进专业人才,特别是注重加大对县一级的基层检验检测机构的投入,改善基层检测机构的各项硬件和软件设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2)改善对食品的检验检测

由于食品的检测方法存在不合理,所以我们须加强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改革,从传统式的抽查,突击查,运动查这种闭路式的检查方式改革为现在开放式、竞争式、并且对责任负责式的检测市场进行重点投入。逐步消除行业垄断和壁垒现象,加快民营性质的食品检测机构的力量注入,将食品检测工作引入到规范的市场竞争模式当中。

民营性质的食品检测机构的存在,不仅可以为食品安全检测工作设立有力的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屏障,更可以为我国政府的食品检测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促进我国食品安全检测工作准确性和实效性的提高,有竞争就有发展,民营与国营共存的经营模式将会使食品检验检测体系进入另一个高潮。

(3)提高检验技术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自我检验检测对从源头上保证食品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基础力量,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应当高度重视,加强企业自身食品安全检验室建设;积极培训企业员工,提高人员素质,通过一系列措施,确保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储运等各个环节不出差错,尽最大可能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无论是源头管理、市场准入、产品

抽检等都要有相应的检验技术。当前,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也对质检机构的检验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挑战, 对质检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新形势下的食品质量检验工作, 质检机构一

方面要加强硬件建设, 不断充实新的检验设备、先进的检验手段, 另一方面还要配备高素质的专业检验人员, 为食品质量安全检验监督寻找到最直接的保障。

(4)统一检验标准

我们知道,由于检验认定标准的不统一,使监测环节出现纰漏,造成检测室和检测人员的双重压力,因此健全检验标准迫不及待。我们可以结合我国食品行业监测体系的特点,借鉴国际食品检验检测技术,加强食品检验检测先进技术、方法、标准的研究。积极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检测技术。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资质认定,明确准入条件、法则等。除法律明文规定外,不再将检验检测机构的资产性质、部门隶属关系等作为检验检测市场准入的前提条件。建立部级的检验检测机构能力验证管理制度,开展食品检验检测能力验证活动。

(5)检测资源和检测信息共享

在有效控制和合理解决检测机构重复建设的同时,国家应加紧构建国务院各部门间检测信息沟通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互联互通。其

快捷有效的方法是整合当前各部门的检测信息和资源数据库,形成国家统一的、全面的食品检测信息和资源共享平台,并通过对信息的电子化、网络化加工,实现检测活动的电子监管,再辅以科学合理的信息机制,可保证信息及时准确的传递和共享。

结语

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存在的问题之多,让我们看到,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完善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广大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一步步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顺应经济发展,顺应市场要求,最大限度地健全中国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把好百姓生活的第一关。

参考文献

食品安全检验论文范文7

关键词:《食品卫生检验》;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054-02

《食品卫生检验》是我院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主干基础课程之一,是营养学、公共卫生学、食品微生物学、现代仪器分析、食品化学、食品分析等课程的理论和技术为基础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公共卫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也是具有较强的技术性、理论性和系统性的学科。根据教育部“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贡献”的文件精神和我校加强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探索及“宽口径、厚基础、教学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思路,笔者对该课程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进行改革探索,取得了相应的效果。

一、改革课堂教学

1.因材施教,因教选材。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我们在进行食品卫生检验讲授时,选择21世纪规划教材。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参考其他各类相关参考书,组织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因教选材。如针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对有关产品加工工艺相关知识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在本课程讲授特别传统加工过程和工业化生产比较讲授在食品卫生控制方面知识讲授时,提前指定相关加工参考书目让学生进行讲授前的预习,以此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加工过程中的食品安全防控措施。

2.插入案例教学。食品卫生检验不仅是为讲授确保食品卫生与安全的理论和实践的知识。最终的目标是学会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最大可能的减少或避免对消费者造成伤害。案例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学习目标更加清晰、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我们在讲授“兽药残留”时,为了不让学生死记硬背,加入媒体公开的瘦肉精中毒事件案例、以案例为中心进行,增加瘦肉精小词典、瘦肉精在我国畜牧业中的使用历史及问题的产生等,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极大提高。

3.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根据学习内容和目标设计相应的问题,在进行每节内容讲授时,结合案例,提前给出问题;如在学习重金属污染小节时,结合世界最著名的水俣病案例,提出“什么是重金属?”“重金属有哪些?”“各自的理化特性是什么?”“如何污染食品?”“怎样伤害肌体?”“如何检测和判断?”“如何控制重金属污染食品?”讲授完成后指导学生到图书馆及利用网络查文献进行总结;分组进行讨论、归纳和汇报;最后教师作点评、总结。通过这种学习模式,促使学生转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寻求知识,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角色互换式教学。为进一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进行内容简单章节教学时,采取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角色交换,即学生扮老师讲课,老师扮学生听课,以此给学生机会“寓学于教”。如在讲授“各类食品卫生”这一章节时,将全班学生按5人一组进行分组,以组为单位,在本章节中自选内容(尽量不要重复),查找资料,共同讨论并备课,制作课件,上课时选代表为在座的老师和学生讲授选定食品内容的卫生问题和防控措施,在座老师和学生进行提问。每组讲授完成后,任课老师对该组学生讲授情况从内容的完整性、讲授过程的思路、适当的板书、课件制作的合理性等进行点评和课程内容补充。通过这种形式,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5.研讨和辩论走进课堂,培养严谨学习态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材料在食品业的广泛使用和工业发展、环境污染等问题加之消费者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热议和讨论。如:“添加剂有益于食品安全还是有害于食品安全”、“农药有益于食品安全还是有害于食品安全”、“新技术的应用有益于食品安全还是有害于食品安全”等,这些观点都是目前最为关注的食品安全热点问题。当学生面对这些既具现实意义又具争议性话题时,一方面求知欲更加强烈,另一方面课堂教学要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讲授时难免会造成顾此失彼。为了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广泛学习。积极尝试将研讨和辩论方式引入本门课程的教学课堂。在对课程模块内容讲授完成后,把上述热点和争议性问题组织开展专题研讨和辩论。在准备前,将学生分成正反两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明确自己的立场。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大量的文献查阅、丰富自己的依据,完善自己的论据,更加明确自己的观点。辩论课上,由学生主动报名或组内推荐的形式推荐5名学生开展辩论,他们用丰富的理论和事实依据来论证自己坚持的观点,批驳对方的立场。整个辩论过程由任课教师担任辩论主持,并积极引导在座学生进行提问、参与提问和讨论。

6.有效运用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增强教学效果。高效的教学离不开各种教学辅助手段。计算机、照相机、摄像机等技术的发展,方便我们捕获和制作更好的图片、视频效果,更能按照自己的需求制作出高质量的flash。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和教学效果。合理运用这些教学辅助手段可帮我们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它可营造一个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减轻了教师上课的劳动强度,还可以将一些抽象、枯燥的课堂教学简单易懂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以此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们在讲授农药残留定性检测时,就可以将从样品处理、设备的组装、分析步骤等抽象的过程真实地向学生进行展示,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加强作业练习与考核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习的知识,在每个章节授课结束后,我们有针对性地布置不同类型的作业。例如“我国现在十多个部门设计到食品卫生监督监管,但是,食品安全问题仍然频频曝光?为什么?还有哪些方面可以改进?如何改进?”等,期望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作业,对应用所学食品卫生检验知识进行再补充。期末考核时,为了更全面、更客观的评价学生食品卫生检验的掌握情况,我们在考核方式上做了相应改进。一是丰富考核内容,增加食品安全热点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并在考核内容上采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双轨考核。将原来的理论知识的考核比重由70%降到60%,实践性内容增加到40%。二是丰富了考核方式,采取了过程考核、交叉考核、自主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例如除了期末考核外,增加中期考核或平时考核或是就某个专题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之间交叉考核方式。多样灵活的考核方式使课程成绩的考核变得更全面客观,同时起到督促学生平时加强学习的作用。通过以上改革,学生在综合实验或创新能力有所提高。两年来,申请学校创新创业基金十余项。

食品安全检验论文范文8

关键词:食品检验;结果;准确性;有效性

前言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繁荣,民以食为天,我国食品种类越来越多,丰富了人们的餐桌文化,但食品安全问题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不合格的食品问题频频爆光,不仅严重的威胁了人们的健康,同时还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建设。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关注程度也不断增强,食品安全监管随之成为新的关注焦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明确提出食品安全监管应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监管,这为政府执法部门提出一大难题。国内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逐步调整监管模式,由部门监督向技术监管转变。本文主要就技术监管中检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进行探讨。

1 影响食品检验结果准确性和有效性的因素

食品检验技术含量高,并且内容较复杂。它主要是指依据一定的基本理论和各种技术,按照制订的技术标准、相关法律法规及食品安全标准等,对食品质量进行检验,以确保产品质量合格的一项工作。食品检验内容十分丰富,包括食品营养成分分析,食品中污染物质分析,食品辅助材料及食品添加剂分析,食品感官鉴定等食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1.1 样本抽取和样品制备

在食品检验开始前,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样本的抽取,取样有具有代表性,这样可以有效的证明食品的质量状态。取样时要保证不破坏待检验食品的性状,这样才能保证检测结果具有证明的意义。样品抽取后要按正常的程序进行储存,以免发生样品变质的情况。

1.2 仪器、试剂、检验方法等

首先,在食品检验过程中,因仪器本身的缺陷等原因,会给检验结果带来误差;其次,试剂配置的科学性、合理性也会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造成一定的影响;最后,食品检验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样品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所以检验方法选择的不同,也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1.3 实验室误差

衡量食品检验结果的标准是准确度,具体而言就是指测量检验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相符合的程度,它是由与误差值的反比关系来体现的。准确度越高,误差越小。而准确度的高低受到实验室环境如室内温度、湿度、气压等影响。例如如果没有控制好实验室的湿度会造成仪器准确度发生偏差,或使样品发生质变、腐烂,这必然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1.4 检验人员素质

食品检验人员的素质是关键因素。在检验的过程中,如果检验人员偏离标准操作,随意操作就会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同时在食品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整体素质,包括:专业技术水平、知识文化水平、工作经验、熟练程度等都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例如如果检验人员对检测标准的理解存在偏差,则会导致检验结果的误差扩大,最终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 提高食品检验结果准确性和有效性的措施

2.1 样本选取和样品制备需要严格把控

《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规范》中规定,样本抽取原则是随机抽样,抽取的样本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抽取和送检样品的过程中,必须确保取样工具、盛装容器、样品袋的清洁卫生,严防任何有害、有毒物质的侵入。在样品制备过程中,应采取分类制样的方法。

2.2 检验中正确使用仪器、试剂和检验方法

首先,检验仪器和试剂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例如,天平能够衡量样品等的重量,PH测量仪能够得出食品检验的相关参数等。食品检验中所需要用到的其他仪器也都会对结果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缺乏对这些精密仪器的检查、校准、维护、保养,则在使用过程中就无法保证仪器得出的数据都是真实有效的。其次,检验方法也十分关键。食品质量检验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可以采用,其中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甲醛测试仪法等。不同的检验方法有不同的优缺点,适合于不同食品的检验。如果检验方法选择不当,则很难保证检验数据的有效性。具体来说,检验方法还包含了仪器读数、滴定检测等,方法的不同可能会使检验结果产生不同的准确度。最后,样品的采集也是检验技术的一项内容。如果没有严格按照采样的标准流程进行工作,或者采集之后没有按照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保存,那么就会导致食品样本达不到作为检验对象的标准,检验也无法真正体现食品的性质。

2.3 改善实验室环境,控制实验室误差

进行对食品分析的目的是为在更高标准下获得准确无误的食品检验结果,指导生产和引导消费,只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即使运用精确的方法、精密的仪器和检验人员熟练的操作,测量的数据与真实值也会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必须根据实际掌握误差规律,减小误差值。

2.3.1 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是由在分析操作过程某些界定因素造成的。在重复检测时,检测结果相似,分析结果显示也较为固定,而且系统误差可以归为由忽略程度而造成误差。有以下几种因素造成,仪器误差是仪器标准校正不及时,砝码失重、测量仪器不精确或稳定性差、测量仪器不能达到检测要求等因素,引起测量误差;因测量食品质量分析模式造成的方法误差,形成理论数据与现实数据的不符;试剂误差与操作误差均由操作的不规范引起的测定误差值,加强分析工作者的操作技能培训,理论知识学习,避免系统误差的出现。

2.3.2 偶然误差。由测定结果受到各种因素随机变化,尤其环境控制条件而引起测量设备性能的变化,引起的误差是偶然误差。环境温度或湿度的波动均为造成偶然误差的因素,在现实测量中,偶然误差是客观存在的,属于不可避免的逻辑因素。在食品样品制备过程中,检验结果的重复性引起的偏差是偶然误差,可以应用多次检验结果取平均值来避免此类误差。

2.4 抓牢检验管理工作,提高检验人员素质

首先,抓牢检验管理工作。通过校园招聘,寻找高素质人才来充实检验管理工作队伍,提高检验团队的整体理论水平;通过社会招聘,寻找具有经验的人才,提高检验团队的整体操作水平。其次,提高检验人员的素质。通过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检验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增加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提高工作人员的知识文化水平和操作技能。食品安全问题重于泰山,小则关系到个人安危,大则关系到国家社稷,做好食品检验工作利在当下,功在千秋,不仅关乎国计民生,更是对社会负责任的一种表现。我们应该进一步提高食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让老百姓吃得放心,过得舒心。

结束语

食品安全问题重于泰山,小则关系到个人安危,大则关系到国家社稷,做好食品检验工作利在当下,功在千秋,不仅关乎国计民生,更是对社会负责任的一种表现。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要求的提高,食品检验工作更显其重要地位,保证食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更是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的重中之重。确保测量仪器检测质量的提高,尽量减少限制食品检验的环境或技术等因素,降低分析结果与真实数据的差异,在检验过程中,寻找产生差异原因,并进行研究,克服因各种因素引起的误差,加强检验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控制,确保获得准确的食品检验结果,增强食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员春燕.探讨提高食品检验准确性的控制因素[J].乡村科技,2014(2):34-35.

[2]温福田.提高食品质量检验准确性浅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4(7).

食品安全检验论文范文9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 课程 能力本位 CBET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5-187-03

随着近期我国食品质量问题的不断出现,如有毒奶粉、毒罐头、地沟油等,同时许多食品企业已经意识到食品的安全质量、营养将会对食品企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迫切需要大量专门的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的人才。造成了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的专业人才缺口越来越大。据统计,2012年的食品安全专业毕业生不到5000人,但我国近期的需求量约为6万人,包括高、中、低级的人才。从2005年开始很多高校都纷纷开设了该专业。如广东的华南农业大学、仲凯农业技术学院等十多所高校。高校的目标是培养高级人才,而中、低级人才的培养还是空白。尤其是珠三角食品经济发达地区,对这类人才需求更为迫切。

我学院是珠三角学校第一个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校,目标是培养此类的中、低级人才。以往高职、中职、技校的课程源于本科或专科的课程,学科体系的特征较为明显,学术性较浓,实用性较少。并不适合中职、技校的特点。中等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所急需的技术、管理、服务地方性的人才。所以中专、中职、技校的课程不能照搬大学或大专甚至是高职的、也没有其他相同中专课程作参考。本文试从“职业能力本位”为原则,借鉴北美及澳大利亚的CBET课程开发模式,建立“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CBET”模式。“能力本位的教育和培训(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简称CBET。CBET的特点是依赖职业能力分析的结果,确立权威性国家能力标准。通过与这些标准相比较,可确定学员的等级水平。所谓国家能力标准,指的是按照就业中所必须履行的工作职责和所必须执行的工作任务,就其所涉及的知识技能以及这些知识、技能的应用所作的明确说明。国家能力标准的确定,制定全国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资格证书有高、中、低不同的等次。可满足不同层次的人。体现了很强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这种模式能增进公众和各行业对国家证书整体上的认可和信心。从事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人员相应考取国家食品检验工的高、中、低级的证书。

“能力本位”即CBET的课程体系有以下主要特点:

(1)将学习目标指向的学生个体,以及他们内部心理和外部行为所将要发生的变化,用能力指标来反映这些变化。因此,能力本位的课程开发需要研究学生的认识和学习规律,并重点去考虑如何安排各种学习任务,使之与学生的学习规律保持一致,让他们学得更好。

(2)面向企业,即市场,企业需要什么就培养什么。由企业代表参与选择课程甚至撰写课程。只有产业界代表才最能把握职业岗位现在与未来对于其从业者的能力要求。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教师也要参与,以便加深对各项能力的理解及企业的需求。

(3)教育程式由传统的“重教”逐步向“重学”转变。

在能力本位的体系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资源,是学习的促进者和组织者。而且课程的内容和学习时间、进度是灵活的,不一定要统一的。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学生可有不同的课程。可建立完善的学分制度。

根据以上的特点和要求,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中专课程设置如下:

1 普通文化课程的设置

职业教育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考虑,要强化学生在未来社会竞争中进一步提高自我的能力。要求职业教育也要提供给学生一个较宽的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以适应学习化社会。虽然这一功能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也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实现,但只是片面的。而普通文化课程则是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系统地为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和全面文化素质。

要处理好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两者比例适当。将普通文化课程的功能定位到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或素质上来,就是加强职业教育中普通文化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以适应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学生有了扎实的文化基础,其体现出来的一般能力和素质得到加强,也必然会更有利于专业的学习,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为专业服务。根据有关国家食品检验工的中、低级资格证的规定及本专业特点,学生应具备下列基本素养:

(1)政治理论素质: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但不必开设马克思主义和思想,只需开设必修《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理论》课程。因为邓小平理论是建立在前两者的基础上的,是它们的升华和发展。而且通俗易懂。

(2)思想道德法律素养:掌握思想修养必备的知识,能够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指导下加强自身修养,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具备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掌握我国法律的基础性内容;了解就业形势,具备良好的就业心态,掌握相关知识;了解国际、国内时事,理解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开设实用的必修《法律》和《职业道德和就业指导》课程。

(3)身体素质及国防意识: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理论和方法,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具备基本的国防知识。开设必修的《体育与保健》课程。

(4)外语素养: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开设食品实用的英语,能以英语作为工具读懂和获取专业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即开设必修的《实用食品英语》课程。

(5)计算机应用技能: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熟练掌握WINDOWS OFFICE等通用软件,并可应用互联网获取本专业相关的信息。开设必修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6)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素养: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了解当代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及关注的主要方向和领域。了解国内外食品质量及安全领域的发展动态等。开设必修《语文》、《数学》、《社会科学》和选修的《艺术欣赏》。

综上所述,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中专专业的普通文化课程应开设以下文化课程:

必修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理论》、《法律》、《职业道德和就业指导》、《体育与保健》、《实用食品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语文》、《数学》、《社会科学》和选修的《艺术欣赏》。这些课程体现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又符合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要求。这些文化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约占总课时的30%-35%,其中有许多内容的教学可通过活动课或与专业课结合进行,课程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使其达到理想的效果。

2 专业课程的设置

根据国家食品检验工初级、中级技术专业资格证的要求,培养的学生应达到以下的知识和能力:

(1)专业基础理论素质:掌握食品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即掌握化学、生物学、营养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食品工程原理及仪器分析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

(2)专业理论素质:掌握食品工艺,熟悉食品生产的标准、法规及政策,掌握食品质量分析与检测原理和方法、食品卫生及安全性评价原理和方法,具备在食品领域从事质量控制与安全评价的能力。

(3)实用操作技能:熟练掌握食品生产工艺、食品分析、检测基本技术和技能,掌握食品安全评价原理和方法。

综上所述,食品质量与安全中专(中职、技校)专业的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应开设以下课程(注:部分课程会根据企业的要求而开设或修改,或是由企业撰写的):

(1)食品化学(必修):食品化学是是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从化学角度和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对食品品质和加工性能的影响的一门基础应用科学。食品化学是多学科互相渗透的一门新兴学科。本课程主要内容有食品中的水分、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六大营养成分及食品色、香、味成分的结构、性质、这些成分在食品加工和保藏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变化,以及食品成分的结构、性质和变化对食品品质、安全性和加工性能的影响,酶和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2)食品微生物学(必修):食品微生物学是介绍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形态、生理、分类以及微生物生命活动与环境条件的相关关系。并介绍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方法,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和引起食品变质的基本原理。

(3)食品分析(必修):本专业的专业课之一。食品分析是研究各类食品组成成分的检测方法及有关理论,进而评定食品品质的一门技术性学科。本课程主要内容有样品的采集、制备和预处理的常用方法;食品中的水分、灰分、矿物元素、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与氨基酸、有机酸、维生素等一般营养成分及常见食品添加剂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分析的基本操作技能,检测结果的表示与数据处理,分析的质量保证等内容。重点介绍国内外常用的标准分析方法及一些新分析技术。了解食品分析在食品的开发、生产、质量控制和评价中的重要意义。本课程是一门理论学习与实验技术训练相结合的专业课。

(4)食品质量检验(选修,根据当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选取内容):课程主要介绍各类食品商品质量检验有关的内容。主要包括:粮谷、粮油制品、糕点糖果、蔬菜果品、肉蛋及制品、乳及乳制品、酒类、软饮料、调味品、茶叶等食品的检验。介绍每类食品商品分类或种类、商品及原料、质量特点、质量要求、质量标准、检验项目、质量检验方法选择等有关基本知识;介绍识别变质食品、伪劣食品商品和绿色食品等有关的基本科学知识及基本技能。介绍食品质量检验现状、必要性及前景。

(5)食品卫生学课程(必修):本课程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专业课,为考试课程。本课程主要讲授食品从原料到产品全过程(原料获取、贮运、加工、包装和销售)中可能存在的污染源、污染途径、危害及其如何预防,介绍各类食品的卫生标准和检测方法,使学生全面了解食品卫生学的基本知识。

(6)畜产品加工学(选修,则重选肉类加工):本课程为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专业课,包括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两部分,主要介绍畜产品中包括肉、蛋、乳等原料的组织结构、化学组成和性质,各种肉品、乳品和蛋品的加工原理、配方、加工工艺及生产中产品的质量控制等专业知识,使学生掌握畜产品的加工原理、加工技术及产品质量控制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我校处是中国腊味名镇,腊味的年产值过10亿元。

(7)食品质量管理(选修):本课程不但系统地介绍了食品质量管理的有关知识,而且增补了现代化管理所需的标准化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相关知识。主要内容包括:标准化与标准的制定(基础知识、分类和体系、标准的制定、结构和编写要求);食品质量管理概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意义和作用、发展趋势);食品质量决策(质量与经济、质量与社会、质量成本、新产品开发与设计);食品质量控制(质量数据、质量控制的传统方法、质量控制的新型方法);食品质量保持(重要性、途径);食品卫生质量管理(内容和目的、食品从业人员健康检查、食品生产企业建筑设计卫生要求);食品安全质量管理(食品污染及其控制、食品安全性评价);食品工业全面质量管理(概念和要求、推行);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与认证(认证概述、标准介绍、文件要求与编写)。

(8)食品标准与法规(必修):本课程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学生的专业考试课,主要讲授各类食品的国际与国内质量标准和要求、 食品生产的最新法规和政策,使学生了解我国与国际接轨过程中应遵循的国际规则,更好地监督食品的质量与安全。

(9)食品生产的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选修):本课程为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专业课,在教学本课讲授食品生产中可能存在的各种生物、化学和物理的危害,并对这些危害的关键点进行分析、控制,结合实际案例讲授食品生产的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的原理及方法。使学生知道食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或存在的各种食品安全问题,掌握危害分析和防止、控制的原理和方法,并熟悉其执行步骤,具备在食品各个生产领域、流通环节中管理、控制和监督食品质量、安全卫生的能力。

(10)食品毒理及其安全性评价(选修):食品毒理及其安全性评价是从毒理学的角度,研究食品中所含的内源化学物质或可能含有的外源化学物质对食用者的毒作用机理,检验和评价食品的安全性或安全范围,从而确保人类的健康。

专业课程,必修和选修相结合,根据不同的实际,和学生的差异进行选择搭配,体现了CBET的灵活性和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