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食品质量安全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7 16:37:51

食品质量安全论文

食品质量安全论文范文1

关键词: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系统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综合实力的提升,中国的发展也面向了全世界,为了促进各国的交流与发展,食品贸易已成为国际贸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食品安全问题是各国关注的焦点,引起社会、经济、政治和贸易往来的动荡不安,因此,国家必须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以保证各国的友好往来,从而保持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由于食品安全关系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在重视食品安全的同时,也加强了对进口食品安全的监管和控制,改善了出口食品的环境,提高了食品安全的质量,随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出现和各国对食品安全准则的提高,我国要不断完善食品质量安全保障系统,加强对出口食品的监管,从而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交流中的地位得以提高。

1中国出口食品安全概述

1.1出口食品安全定义

在广义上,出口食品安全属于国家食品安全范畴,要求食品中不可以存在损害和危害人类健康的有毒物质,不可以含有导致消费者疾病的安全隐患,要尽可能做到杜绝疾病隐患的发生,与此同时,在养殖、生产、包装、运输、储存等环节中,需严格按照国家安全标准和法律法规进行生产监督,加强对食品出口的管理,全方位实现绿色无污染的食品保障。

1.2中国出口食品安全现状

全球经济危机以来,中国成为出口第一大国,在食品出口方面占据了非常大的比例,中国是农业大国,出口食品主要是以农产品为主,而且都是绿色无公害的有机农产品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与国际自由贸易相融合,加快了食品出口的发展,给国家食品出口企业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契机。由于食品安全质量得到了保证,食品合格率也基本保持在了99%以上,但有将近50%的出口食品遭受到了国际技术壁垒的影响,严重损害了对中国出口食品安全的信任,如果不加强管理和应对方法,中国的食品出口将会在将来遭受到严重的阻碍[1]。

2中国出口食品安全问题分析

近几年,中国的食品出口得到了迅速发展,但随着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频频发生,中国的国际形象也遭受了不好的影响,产生了信任危机。想要扭转这种不利的局面,一定要清楚地知道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原因。

2.1国际市场

(1)绿色无公害食品、绿色消费理念在全球持续扩展,消费者也逐渐关注到环境和人类在平发展中的重要性。所以,绿色无公害产品受到了很多消费者的认可,在国际贸易上更要注意进口食物的环保性和绿色性,要多多倡导绿色消费。(2)国际市场保护主义盛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对外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对外食品贸易,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进口国家的食品行业发展,对其贸易利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有些国家针对我国使用技术贸易壁垒方法,很大程度上约束了中国的出口食品。(3)每个国家的食品安全标准都不相同。食品安全问题是全世界的问题,每一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安全标准,高低不一。很多发达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把食品的检测准则持续提升,大大增加了中国的出口食品成本[2]。

2.2国内市场

(1)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系统并不完整。法律系统的协作性较弱,要求每个部门协同合作,一般都会产生很多问题和错误,法律的操纵性并不是很强,《食品安全法》中规定的一些内容过于抽象,并没有详细的准则,现实操作起来力度不够。(2)中国食品安全准则系统并不完整。在食品制造流程中检测缺少有效的技术指导和标准参照,中国的食品标准相对国外较低,而且适用性也较差。各个企业需要按照该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来酌情对食品生产准则进行内容调整,以适应企业的内部情况,制定一套更为适用的生产制度。(3)食品安全及时测验系统并不完整,检测机构体系也不健全,这就很难保证测验的正确性,测验装备跟技术也比较落伍,与发达国家比较还是有一定的差别。(4)中国食品生产技术落伍。中国食品制造企业群体巨大,种类繁多,差距较大,有些中小型企业运用的技术都比较落后,经常使用添加剂和抗生素,特别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5)中国环境污染问题较重。食品的制造原材料都是来自于自然,如果环境污染严重的话,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食品原材料的品质,引发其他国家对中国绿色食品的信任危机[3]。

3完善中国出口食品安全的保障系统的措施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中国的食品出口贸易量也会逐渐增大,这样就需要我们对于现在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制定出有效的方法,完整食品安全的保障系统,因为其他国家的不确定因素,中国也只有尽力在自身方面实行改变,才可能适应全世界贸易的发展。

3.1完善中国出口食品法律安全规定和体系

(1)法律规定要跟着时代的发展而改进,依照市场状况跟国际形势,给出口食品安全拟定越来越具体的法律规定。(2)建设食品安全危机估测和监督体系,收集市场信息,实行市场估测,提早防止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要做到未雨绸缪。(3)政府机关要增强管理力度,把食品安全责任详细明确的分给每一个部门,避免每个部门之间互相推脱责任,加强对于违反法律规定的人员惩治力度,绝对不能姑息。(4)建设出口食品诚信等级规定,对于那些优良品种的食品要进行鼓励与支持,并且要进行诚信等级评测。

3.2完善中国食品标准化准则

(1)对于中国现有的食品安全标准开始整顿,提升中国的安全标准和食品品质,防止制造商投机取巧,乱用添加剂和防腐剂等有害物质。(2)向国际安全标准系统靠拢,依照出口食品稠密国家,拟定与其相符合的安全标准体系,尽可能降低食品入境时的检验时间和步骤。(3)依照国际市场状况及时改进安全标准体系。

3.3提升对中国出口食品的生产检测

(1)针对食品制造商增强监管。在养殖、制造、包装、运送等方面实行全体检测,防止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加强国际企业优秀技术的交流探讨,改进制造能力和方法。(2)加强宣扬绿色加工、绿色生产、绿色无公害食品理念,使中国出口的食品更加符合国际化,扩展市场需要。改进国际对于中国食品的不好认识,改进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原材料的生长环境,给中国的食品制造提供一个优良的条件。

3.4改善中国的检测技术和检测设备

(1)提升测验部门技术员工的总体素质,严格处理各种违规行为,必须要保障测验的可靠性跟真实性。(2)政府定时组织和委派技术人员学习国外先进技术。(3)依照现实状况,对测验装备及时更换,使用准确、先进的测验装备,并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4结语

由于中国对外出口贸易的总额比例日益增加,食品安全成为一个国家的焦点,同时也体现出一个国家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形象,所以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系统,使中国的经济和国际地位得以巩固。

作者:孙优源 单位:广东美味鲜调味食品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孙建国,马祖玲,姜维珍,等.我国出口食品企业质量安全危机管理机制亟需建立[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9-11.

食品质量安全论文范文2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简介

食品质量与安全是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基础,研究食品的营养、安全与健康的关系,食品营养的保障和食品安全卫生质量的管理。它是食品科学与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食品与预防医学的重要桥梁,其基本任务是通过对食品生产、加工的管理和控制,保证食品的营养品质和卫生质量,促进人体的健康。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越来越关注饮食与健康的关系。食品营养与安全的保证主要依靠食品生产全面系统的质量管理,从而使营养与食品安全从过去的监督管理,扩展成包括食品生产、食品营养、食品安全、食品毒理、食品质量控制的诸多领域。它在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的各个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就业方向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一般选择继续深造,因为国家对此方面的人才需求逐渐向尖端人才发展。毕业后可到全国各级食品卫生监督部门、食品企业、社区的食品营养与安全服务部门、餐饮业及教学、科研等单位从事食品生产、食品营养与安全的管理、公共营养等方面的工作。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食品科学、营养与食品安全、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工程等方向继续深造。

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经济、科技、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和谐统一的,富有科学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学和食品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食品质量检测和安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食品质量检测、食品安全检测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食品质量与安全必备能力

1.掌握生物化学、食品化学、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

2.掌握食品分析、检测的方法;

3.具有食品生产管理和技术经济分析的能力;

4.熟悉食品工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食品储运、加工、保藏及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食品质量安全论文范文3

关键词:食品安全控制技术 案例教学法 讨论法教学 情景模拟教学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的关注,全国相继诸多院校均开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安全控制技术》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实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能力教育的重要基础课程。传统《食品安全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方法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针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探索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为顺应当前社会发展趋势,使学生掌握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专业技能,特针对《食品安全控制技术》课程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转向大力发展创造性教育,探究教学方法改革及各类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性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变被动的学习者为主动的探求者,重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综合素质。

一、《食品安全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开设《食品安全控制技术》课程目的是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拓宽专业视角,有效提高将来立志从事食品加工与贮藏工作以及食品生产安全管理从业者的理论知识水平,以适应国际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发展的潮流趋势,并能以优质、高效和全新意识服务于食品加工业。

《食品安全控制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控制和食品质量意识,使学生掌握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备良好职业素养”为核心目标。通过课程学习,使读者切实掌握和熟悉不同类别食品生产过程、影响安全的主要因素种类、控制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等专业知识。

二、《食品安全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

当前,食品工业逐渐向规模化和多样化的趋势发展,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体系也随之发生极大变化。食品安全问题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使其成了一个需要各级政府、众多部门共同负责、协同管理的综合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以成品检验结果为依据的食品安全控制方法,已经与现代食品加工体系、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要求和与整个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

《食品安全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在充分考虑职业岗位与职业行为的基础上,以“典型食品生产”为载体,依据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岗位要求”,确定“食品安全控制关键技术”为核心,突出“理论必需,应用为主”,选择的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一致。具体包含内容:绪论(食品安全与控制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食品生物性危害特性及其控制技术;食品化学性危害特性及其控制技术;食品物理性危害特性及其控制技术;GMP、SSOP、HACCP及ISO系列及在食品中应用;食品中非法添加物与食品安全管理;转基因食品安全与法规管理;速冻食品危害分析与安全控制技术;罐头食品危害分析与安全控制技术;饮料食品危害分析与安全控制技术;焙烤食品危害分析与安全控制技术;油炸食品危害分析与安全控制技术;肉制品危害分析与安全控制技术;乳制品危害分析与安全控制技术;水产品危害分析与安全控制技术。

三、提高《食品安全控制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

《食品安全控制技术》课程在现代高等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理念指导下,依据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工作岗位对职业能力的需求,以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教学法,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自主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还关注学生终身学习与可持续性发展。

(一)结合食品安全事件,实施案例教学法

《食品安全控制技术》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引入相关案例,以典型食品安全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讲故事的方式传授科学”,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掌握。例如,在绪论中引入介绍2011-2014年间典型食品安全事件,使学生对当前国内外食品安全现状形成总体认识与了解。在课程主体教学过程中,如生物性危害(速冻水饺金黄色葡萄球菌事件)、化学性危害(药物残留-立顿农药门事件)、转基因食品事件(含法律法规方面)、肉制品(非法添加物-瘦肉精)、乳制品(过程产生危害物-反式脂肪酸)、油炸食品(非法添加物-地沟油事件)等章节,以食品安全基本理论为基础,结合食品加工工艺过程,从引入案例发生经过、典型图片、缘由分析、事件本质、危害因素分析与特性、控制技术与应用、管理措施等角度,解析食品安全事件深层次理论,讨论预防与控制措施。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将适宜的食品安全原理融合到实时案例中去,可逐步塑造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其分析案例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未来在生产实际中,提高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能力水平。

(二)采用讨论式教学法,进行问题研讨

讨论法教学内容的选择,主要挑选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及疑点内容等,具体做法首先由教师选定主题内容,并提前1周时间发放讨论提纲内容,要求同学(分成小组)课前预习准备,如预习教材内容,到图书馆借阅相关内容参考书,积极为讨论主体积累内容和素材。然后,由教师主持就指定的讨论主题让学生谈见解与解决办法,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看法,激发学生思考与创新性尝试。另一方面,可要求分组学生就指定的讨论主题,课下进行讨论并完成小组报告,各小组见可进行结果交流与讨论,拓展知识范围与深度,最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此外,对于当下食品安全热点话题的讨论,其中有的讨论稿可经教师指导修改后发表在学术刊物上。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设计的主题讨论例如“罐藏水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与控制”,包含提示提纲有:罐藏加工用水、加工过程中微生物、添加剂与非法添加物、油炸丙烯酰胺、重金属含量等。又如,“腌制食品存在的危害分析”,包含提示提纲有:腌渍用盐、亚硝酸盐产生与控制、生物胺形成与控制、腌渍微生物等。最终,让学生在不断地思考和讨论中得到启发,从而主动的学习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结合生产现状,采用多媒体及视频教学

以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教学中心,教学过程中结合生产现状、企业中存在问题作为切入点引入课堂教学,结合多媒体、食品加工食品视频及企业现场参观为媒介,充分调动学生“工作”积极性,达到“工作”、“讨论解决问题”和“学习”的紧密结合,实现教学组织、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的工学结合。在《食品安全控制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媒体及视频教学法,具体采用的教学内容及模式举例如:在油炸食品质量控制技术章节中,以方便面类食品加工工艺视频为例,采用“演示―举例―归纳”模式进行分析;速冻食品质量控制技术章节中,以速冻水饺、速冻虾仁现场参观工艺,采用“提问―求解―评价”模式进行讲授;水产品质量控制技术章节中,以鲣节加工视频为例,采用“讲解―演示―测试”模式帮助学生了解工艺过程、质量控制措施等内容。

(四)情景模拟教学法,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食品质量安全论文范文4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008-02

食品安全不仅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1],同时,还涉及社会[2]、经济[3,4]、法律、国家形象等诸多方面,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和文明发展的重要指标。

自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的食品工业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势头,根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国食品工业到2015年将达到12.3万亿元。在这样的高速发展过程中,有些食品生产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难免出现质量把关不严的现象,使得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在这样的形势下,对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人才需求日益增加,从而在教育领域,出现新的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在如此多的院校开办相同专业的情况下,如何办出特色,提高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就成为每个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

天津商业大学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学院,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1983年本科专业)基础上,于2007年筹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008年开始招生,2010年申报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并获得批准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主要针对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主干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以及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着力形成专业特色,提高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一、制定适合现代行业发展需求和竞争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

战略性新兴专业主要任务是为新兴产业培养人才。在2008年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和就业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走访相关生产单位,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我校的优势与特色,对该专业的培养方案进一步修正。

以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食品分析与检测为主要模块,设置教学课程。根据社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人才需要,教学重点侧重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食品分析与检测两个方面。同时,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在进行专业模块学习过程中,必须完成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再选择模块课程的学习。

专业基础课程共38学分,包括: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化学、食品毒理学、食品营养学等。

核心课程共10学分,包括: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等。

食品与安全控制模块共8学分,课程包括:食品标准与法规、绿色和有机食品管理和认证、食品贮藏与运输、食品物流学等。

食品分析与检测模块共分,课程包括:食品添加剂、动植物检验检疫学、食品安全学、食品微生物检疫技术等。

2.加强基础和实践教学,强化个性化培养。(1)在教学计划修改过程中,为了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将总学分从原有培养计划(08版)的191学分压缩至184.5学分。(2)增加实践和实验教学的比例。在修改后的培养方案中,实践课程的比例从原来计划(08版)的18.3%提高到28.5%。通过提高实践和实验教学的比例,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3)增加基础课比例,打实理论基础。在新的教学计划中,授课学分共160.5学分。其中,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占总授课的75.7%,较原来(08版的基础课为69,学科基础课为38,授课学分为15分,占总授课学分比例为65.4%)增加了10.3%。通过加大基础课教学,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4)提高选修课的比例,增加学生自主选课空间。修订后的培养方案中,可供选修课程的41.5个学分,占授课学分的25.8%,较原来(08版选修课学分为38,授课学时为159,所占比例为23.9%)增加1.9%。通过增加选修课程比例,使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的课程。(5)增加工程类课程教学的比例,作为工学学士学位,必须有相应的工程类的课程,在新的培养计划修订中,增加了食品工程原理和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的课程。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工程方面知识。(6)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个人能力。将大学生参加各类科研活动(国家和天津市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科研立项、教师科研)、各类竞赛、发表科研论文、考取各类证书等纳入学分,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全方位提高个人能力。

二、构建主干课程,构建课程教学团队

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对相关课程内容进行重组。通过吸纳食品制造、食品营养与安全控制、食品技术管理等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建议,在修订的培养计划中,对有些课程内容按类进行划分合并,减少内容重复。将《食品原料与安全控制》、《食品安全控制技术》、《食品生产过程安全控制》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等相关课程整合成一门课――《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同时增加该课程的实验课程《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综合实验》(2周),该课程重点是现代检测技术应用和大型仪器操作使用,增强学生实验技能。

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强化操作技能的培养

1.系统设计实践教学模块,实现培养目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应用型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必须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在一、二年级以基础课程教学为主,除了公共基础课程外,主要课程有: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仪器分析和食品工程原理等。为了强化动手能力,在课时分配上,无机与分析化学共96学时,实验学时为46,占47.9%;有机化学80学时,实验学时为37,占46.3%;仪器分析为48学时,实验学时24,占50%;生物化学80学时,实验学时为32,占40%;食品工程原理开设1周的课程设计;基础课的总体实验学时占总学时的46.%。在三、四年级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教学为主,主要课程包括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毒理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食品工艺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其中,微生物学80学时,实验学时为32,占40%;食品工艺学实验为40学时;食品分析32学时,实验学时为16,占50%;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综合实验为2周;食品生产规范设计1周;专业实习2周;毕业实习4周和毕业论文为12周。通过修订后培养计划,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学时占总学时26.6%。

2.科研创新、证书考取等纳入培养计划强化个人能力培养。在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学生参加科研立项(国家和天津市及学校的大学生创新计划)、各类竞赛、参加教师的科研,发表学术论文、各类资格证书的考取等纳入学分,上述内容共计5个学分。

目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每年有50%参与科研训练和科研立项,其中包括国家和天津市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以及校级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30%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每年参与数量在10篇以上;有80%的学生通过HACCP内审员、高级检验师、营养师等各类的考试,并获得资格证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课外实践活动,强化个性化培养。

3.实行导师制,指导四年级学生学习。四年级学生主要以专业课学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为主,在这期间,全面实行导师制,形成导师负责研究生参加的指导队伍,将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紧密结合,使学生感受专业学习与领域前沿研究及行业发展前景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4.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升实践教学功能。以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与贮藏重点学科和天津市食品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形成产学研合作机制。发挥学习科研力量和人才的优势,帮助企业开发新工艺和新产品;企业为学校提供生产实习基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保证了实践教学顺利实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增强竞争力。

四、优化教学资源,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完成教学和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我们通过引进、骨干扶植与培养、结构优化等方式,建设一支学缘丰富、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与科研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现有教师12人,其中教授7名(58.3%),副教授4名(33.3%),讲师1人(8.4%);均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50岁以下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师资队伍中,50~60岁6人(50%),40~50岁4人(33.3%),30~40岁2人(16.7%),已形成知识、学历、年龄等均较合理的教学团队。

所形成的教学团队,不仅能够完成本科和研究的教学工作,还具有很好的科研能力,近3年共发表教学改革及学术论文200余篇;主持或参加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5项,其中部级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8项,累计经费达700多万元。

五、结束语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经过6年多的建设,在培养方案方面,经过3届毕业生的检验和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程体系基本成熟,同时建设了一支有较高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能够高质量完成本专业的教学和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

参考文献:

[1]石琰.浅谈食品安全与健康[J].沧桑,2014,(6):184.

[2]黄卫东,邓祺.从食品安全问题看当代企业社会责任[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4):43-45.

食品质量安全论文范文5

关键词:Logistic分析;信心;质量安全;食用农产品;流通领域

一、引言及综述

自进入21世纪来,随着国内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经济状况和消费观念的改变,大众对农产品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尤其大众对安全农产品的需求心理,甚至对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心发生也了变化。在此背景下,如何及时发现大众需求与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之间的矛盾,妥善解决食用农产品供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增强监管部门科学监管,对保证大众日常生活的食用安全,增进监管部门公信力、维护社会稳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国内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谢敏等从市场失效角度分析查找在已有的政府措施下未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王志刚首次采用实证研究法,利用消费者个体对食品安全反应情况作为调查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科学依据。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的着力点也开始细化,施晟等借助产权经济学、博弈论等理论工具对食品安全治理机制进行多维度分析,提出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应构建包括信誉制度、监督制度和激励制度在内的三重监管体系;在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周洁红等研究结论显示产品上下游加强合作、增强法律法规的压力对降低公开召回风险及对追溯行为有显著影响;王秀清等提出农产品安全信息对消费态度有重要影响,强化食品安全信息可以起到显著提高消费者购买意愿和质量安全监管的总效率,同时,强调政府部门的介入,确保生产流通领域农产品质量安全。这些研究虽然从消费者角度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分析,但侧重于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分析,以及对影响消费行为因素的分析,进而分析由消费行为导致安全农产品市场供需的变化,提出在市场调节机能时效时部门调节措施。

此外,前人研究多集中在影响消费行为因素、购买意愿分析、政府部门监管、促进质量安全技术手段、政策建议等方面,有关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心或是信任度研究,多是将信任度作为自变量研究信任对某因变量的影响,由于我国特殊的文化因素影响,只能对国外相关研究适当借鉴,不能直接在国内应用。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实证分析我国消费者对流通流域中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心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探讨影响消费者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任度的因素,旨在为监管部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决策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描述分析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2015年7~8月期间对安徽省六安市、湖北省咸宁市、广西省桂林市,3 省3个地级城市的抽样问卷调查。本次抽样调问卷查调查遵循科学、效率、便利的原则进行,分别选取华北、西南、华中地区食用农产品生产大省,在省内选取省会周边食用农产品生产流通较大的地级市为代表。在问卷调查时,充分考虑了单样本选取的分散性、随机性,选取各地菜市场、批发市场、超市、公交车站等为调查地点,调查对象分为不同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生活环境情况;同时,对受访者个性特征也进行简单统计,例如身体素质、食源性疾病发病情况等。问卷中关于受访者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关注程度多选项题目;关于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了解程度、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了解程度、对政府部门监管能力、对未来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期望等为单选项题目。在调查过程中,共发放问卷300份,经过对回收调查问卷的审核,最终得到有效问卷269份,有效回收率约为90%。对有效问卷调整理后,将受访者普性特征和个性特征统计情况汇如表1。

从被调查数据分析来看,受访者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 已婚者人数多于未婚者。此次调研受访者当中,已婚受访者比例达63.2%,高出未婚人群26.4%。

2. 长期在城镇生活的受访者居多。在所有受访者当中,除了在城市工作以外的时间生活在乡村的占25.3%,完全在城市生活的受访者占74.3%。

3. 受访者体质状况和近一季度食源性疾病史分布情况合理。在被调查对象中,体质一般及良好以上的受访者人数占97.8%,在近一季度中因购买使用质量问题的农产品而发生食源性疾病一次及以下的受访者占比77.0%。从个性特征统计的结果来看,各项指标能够说明此次调研数据的客观性。

4. 受访者受教育程度低中高分配较为合理。高学历人群所占比例为40.9%,较高;初等学历受访人数所占比例为24.9%,比例相对较少。

5. 受访者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关注度。本次调研将“黑鸭子”事件、甲醛鸭血、甲醛白菜、蛆虫柑橘、禽流感、黄金大米、毒龙虾、海南毒豇豆、“五得利”硼砂面粉、肯德基“速成鸡”、瘦肉精“双汇”等11例近期在国内发生的影响范围较大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作为具体指标,通过对各个事件知晓度来判定受访者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关注度。为反映每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事件信息了解的总体状况,就每个消费者对11个事件关注度进行统计。知道1~2例事件的受访者占到28.3%,知道3~4例事件的占到35.3%,知道5~6例的占到24.1%;7~8例的占到8.9%;9~11例的占到3.4%。

6.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知晓度。知道一些相关知识的受访者占到14.1%,对其十分熟悉的仅有1.9%;有29.2%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3.7%的受访者表示完全不知;而55.8%的受访者表示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知识了解程度表示一般,即这部分受访者可能对某些知识有所耳闻,但是对其不熟悉,更不会将相关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

7. 受访者对监管部门监管作用的评价。有30.5%的受访者表示有作用;46.5%的受访者就表示一般,有8.1%和9.7%的受访者分别认为监管部门之监管作用作用不大和没有作用,仅有5.2%的受访者表示政府部门监管作用显著。

三、回归分析

(一)变量定义与赋值

受访者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心度结构属于离散型,本研究根据有关计量经济学理论依次假设Yi满足logistic或是probitic分布,由于Logit的条件概率比probit的以更缓慢的速度趋近于0或1,故本研究选用Logistic模型(表2所示)。

(二)模型选择与分析

受访者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心(Y),只有两种结果:有,则Y =1;无则,Y=0。假设,Y=1的概率为p,设Y遵从Bernouli概率分布,则Y的函数可以表示为:

f(Y)=p(Y=1)*p(Y=0)=p(Y=1)*(1-p(Y=1)):Y-0.1(1)

采用二元选择Logitic回归模型进行估计,设μi~[0,],可将(1)式变化为相应的Logitic模型,基本形式如下:

log it(pi)=ln=ln=α+∑βixi+μi

Li=ln()=β1+β2Xi+μi(2)

即:

LCONF=C(1)+C(2)/MARRIED+C(3)×ENVIRONMENT+C(4)/HEALTH+C(5)×EVENTS+C(6)×EDUCATION+C(7)×KNOWLEDGE+C(8)×GOV+C(9)×RECORD(3)

在该模型中,pi为Y取值的概率,xi为解释变量;α为常数项;βi为解释变量的影响系数;μi表示随机误差。

本文利用EVIEWS 7.0软件对(3)式进行最大似然估计(ML-Binary Logit Quadratic hill climbing)(表3所示),并对模型拟合检验(McFadden R-squared)、模型斜率系数整体显著性检验(LR statistic)、模型系数进行Wald检验,残差进行White异方差检验,模型稳定性进行Ramsey-Reset检验结果显示,模型总体拟合良好,同时平行性、稳定性良好,可以采用Logistic回归(表4所示)。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1. 受访者食源性疾病发病史对其质量安全信心度有极显著负向影响作用。流通领域内的食用农产品,对于消费者来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在购买食品之前缺乏充分的质量信息,在消费者购买消费之后能够认识到产品质量特性,或是经过长期购买能够积累经验进而对食品质量特性做出判断,即农产品对消费者来说应该先成为经验品、再有可能成为信任品。消费者购买食用农产品而发生食源性疾病,说明农产品有质量问题,随即会使消费者产生不好的购买经历,随着因食用问题农产品而发生食源性疾病次数越多,消费者对产品的食用经验感觉越差,进而对产品失去信任。本研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受访者因食用问题农产品而发生食源性疾病的次数越多,则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心越低,这与事实相符。该结论与有易感人群的消费者对液态奶的质量安全性的信任度偏低的结论相近。在受访者群体当中,发生过一次以上食源性疾病的消费者有103名,占比38.3%(如表1所示),说明国内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确实存在,现状令人堪忧。

2. 受访者对质量安全事件知晓程度影响其对对其质量安全信心有极显著负向影响作用。随着网络等自媒体时代的到来,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一经发生,会得到大范围传播;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不乏夸大事实报道或负面报道,消费者一旦看到相关事件,尤其看到与自己日常生活密切先关的安全事件,就会产生“宁愿信其有”的认知心理,最终造成对安全事件知道越多,对质量安全信心度就越低。此次调研,挑选11件具有代表性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对消费者进行调查,其中知道3条事件以上的消费者193名,占比71.7%;知道5件以上的有98名,占比36.4%(如表1所示),说明大众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关注程度较大,同时也说明,由此导致消费者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降低的可能性很大,这与权威部门对信息的存在隐瞒遮掩,或是监管部门预警机制不完善有关。

3. 受访者婚姻状况对其质量安全信心度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已婚的城市消费者对质量安全信心指数更大,这与婚后对生活质量的关注以及自身思想观念更加成熟有密切关系。这一研究结论与消费者结婚后更愿意购买可追溯食品的结论相一致。在受访者群体当中,已婚消费者170名,占比63.2%,说明在选购食用农产品的消费群体中,已婚人士占比较大;也暗示未婚消费者是潜在的客户,农产品销售者通过广告等宣传途径吸引未婚消费者,扩大销售量。

4. 受访者掌握质量安全相关知识程度对其质量安全信心度有显著负向影响作用。本研究涉及与质量安全相关的知识是指消费者对维权渠道了解程度及维权经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熟知程度、掌握辨别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程度等内容。结果统计表明,受访者掌握相关信息量越大,则对质量安全信心指数越低,消费者对相关知识掌握越多,对我国食用农产品行业了解程度越深,则可能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越是担忧,暴露出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实际问题较多、整体环境较差;消费者对相关法律法规了解程度越大,表现出越低的信心度,说明我国关于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消费者维权、生产者奖惩等等方面的法律条款不够详尽完善;消费者掌握辨别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知识越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信心度越低,说明食用农产品生产过程不规范,监管部门监管不到位,质量信息不透明等诸多问题。

5. 受访者对政府部门监管作用评价与其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心度有显著负向相关关系。对政府部门监管作用评价指受访者认为流通领域内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在政府部门的监管前后有无提高,即消费者对监管部门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能力的大小或是有无监管作用的评价。如果农产品质量安全不需要监管部门的执法监管,依然能够实现产品的安全营养,说明流通领域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较高,不存在问题产品,政府部门不需要监管,则纳税人可能因此而减低纳税额度、获得更和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相反,如果流通领域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要依赖政府部门的强力监管,则说明当下食用农产品质量情况不容乐观,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信心度肯定较低。从调研数据来看,认为政府监管部门监管作用显著的有179人,占总样本的66.5%,这说明政府部门监管工作实施较好,得到大部分受访者的认可;同时也说明,目前我国流通领域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复杂,一旦政府部门监管不到位,随即会发生质量安全问题。该研究结果暗示,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主体力量是政府部门,企业、消费者、第三方等其他主体并没有起到自我监管和相互监管的作用;监管体系的单一,会导致政府财监管成本增加、监管效率的低下。

6. 受访者身体健康程度对其信心度有较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受访者身体越健康程度与身体免疫体抗力正相关,越健康抵抗质量不安全食用农产品的能力越强,则消费者可能不会一时食用问题农产品而当即出现食源性疾病,因此受问题农产品质量问题负面影响相对较低,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心相对较大。

7. 受访者的学历和生活环境与其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心之间没有相互关系。不论消费者学历高低,其追寻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意愿不分高低,说明当今大众饮食结构发生着变化,对食品质量非常看重。该研究结论与教育程度不相关结论相一致;与文化程度对消费者信任有负的显著影响,或是对消费者信任有正向显著影响的结论不一致。同理,不论消费者生活在城镇、乡村,亦或是国外,其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有一样的标准。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本研究,第一,受访者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影响其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心度。然而,消费者受教育程度和生活环境两个因素对消费者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心度没有显著影响。此外,国内消费者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追寻意识较强,但是我国流通领域中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较为单一、总体情况不容乐观。

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制度透明化、常态化、现代化,建立统一的政府信息渠道,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使信息及时、有效,避免因滞后而引发消费者对食用农产品安全消费的恐慌。

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要体现法制性、高效性,严厉打击食品违法行为,使大众对监管部门的监管行为产生正确预期。

三是建立健全全社会共同监管的监督体系,全力建构消费者、生产者、政府部门、第三方机构共同监管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可山.北京市消费者质量安全畜产食品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7(03).

[2]谢敏,于永达.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J].海经济研究,2002(01).

[3]王志刚.食品安全的认知和消费决定:关于天津市个体消费者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3(04).

[4]施晟,周洁红.食品安全管理的机制设计与相关制度匹配[J].改革,2012(09).

[5]周洁红.猪肉屠宰加工企业实施质量安全追溯的行为绩效及政策选择――基于浙江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2(08).

[6]陶善信,周应恒.食品安全的信任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2(10).

[7]周洁红,叶俊焘. HACCP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中应用的现状、瓶颈与路径选择――浙江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07(08).

[8]卢菲菲.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信任影响因素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9]罗纳德・扎加,约翰尼・布莱尔.抽样调查设计导论[M].沈崇麟,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

[10]吴林海,等.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2 [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1]周小梅,等.食品安全管制长效机制经济分析与经验借鉴[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12]何坪华,焦金芝,刘华楠.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息关注度的调查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03).

[13]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第1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食品质量安全论文范文6

论文关键词:食品安全,质量控制,教学改革,高职教育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最早开设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高职院校之一,目前该专业是广东省示范性建设专业,也是国家示范性建设院校重点建设专业。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课程是本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本校该课程组教师对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课程进行了工学结合改革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结合该课程组教师的教学实践,探讨了本校该课程工学结合改革所涉及的教学目标、课程改革方案等内容,以便在其他相关课程教学中得到借鉴和应用。

一、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是一门技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关键技术在食品企业中具有广泛应用,有必要按照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模式进行改革。

1、职业能力目标包括:①能进行试验设计,优化某产品工艺条件及配方;②能起草某产品食品安全企业标准;③能判断场景或案例是否符合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MP的基本要求;④能判断场景或案例是否符合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的基本要求;⑤能针对某食品生产过程案例进行危害分析,找出关键控制点,编制HACCP计划初稿;⑥能针对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企业的内审案例,能判断合格项或不合格项。

2、本课程的知识目标包括:①了解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和食品质量控制的主要研究内容,了解食品安全的的基本概念及国内外发展现状、动态;②掌握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③掌握常用质量控制工具及食品安全控制方法在食品案例中的运用,对食品生产过程的活动能从管理角度做出正确判断。

3、本课程的职业素质目标包括:①培养学生热爱专业工作,自觉执行食品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和素质以及食品从业者必备的职业道德;②培养学生具备食品安全的风险意识、质量控制的基本意识;③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社会交往等综合职业素质。

二、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课程的改革方案

当前,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的需要,也是高职教育教学实施的特色,它强调在教学中体现职业岗位与职业行为,达到高职教育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目标。本课程在“工学结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主要进行了如下改革:

1、以“典型食品生产”为载体,依据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岗位要求”,确定“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关键技术”为核心,打破传统理论教学体系,突出“理论必需,应用为主”,重构课程教学内容,确定十个能力训练项目,选择的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内容一致,从教学内容上体现“学习”和“工作”的紧密结合。

表1课程教学单元与能力训练项目

教学单元名称

能力训练项目

食品安全事件分析

典型食品安全事件分析训练

食品工艺配方优化设计

果汁饮料工艺配方优化设计

QC七工具应用

食品加工过程QC七工具案例应用

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起草果汁饮料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MP)

提出改造学校食品加工实训室方案

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

查找食品工厂常见卫生问题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

起草果汁饮料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计划

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

依据ISO9001标准查找企业案例存在的问题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22000

依据ISO22000标准查找企业案例存在的问题

食品质量安全论文范文7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 人才培养 教学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2(a)-0116-02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食品质量和安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影响着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世界范围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如英国疯牛病、亚欧口蹄疫爆发、美国多次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感染爆发、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爆发、英国和中国苏丹红事件、中国三聚氰胺奶粉事件、食品添加剂和农药残留的超标使用、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食用地沟油事件和世界卫生组织的红肉致癌等问题层出不穷,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在这样的大环境背景下,为了适应国内外食品安全现状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针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即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精通食品安全与检验业务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1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现状分析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Food Quality and Safety)是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学科基础,研究食品的营养、安全与健康的关系,食品营养的保障和食品安全卫生质量管理的学科。自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获国家教育部批准,首所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以后,全国许多高等学校调整培养专业方向,相继开办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目前,我国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轻工院校、理工院校、科技类院校及综合性院校,不同学校根据其自己学校办学特色及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各有自己办学特点[1]。而医学类院校开设此专业到2014年才发展到24所[2],因此,该院是在药学的背景下,进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将“精食品、通药学”理念贯穿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培养方案、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试验中,培养创新性和复合型人才。

2 该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及要求

2.1 教学培养方式

在专业设置方面各所院校充分发挥自身办学优势,突显专业教学特色,在符合当代培养人才目标的前提下,积极地探索并形成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3]。该校开设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在医学和药学两个学科的背景下进行建设,存在食品科学、医学和药学等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与渗透,专业建设和培养人才的方式又兼具了生命科学、食品科学、医学和中药学等领域进行了相关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内涵的建设。所以该专业主要培养具备化学、食品学和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熟悉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并具有发现食品质量与隐患问题的能力[4],能够从事食品和保健品的研究和开发、生产和质量管理、营销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2.2 专业要求

该专业学生通过学习化学、食品学和药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各门课程实验方法和技能的基本训练后,应具有扎实的基础,较宽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基本技能。

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食品专业毕业生应掌握生物学、毒理学、食品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了解食品、保健品及药品质量监控的基本知识;具有食品及相关产品的设计、生产、工艺技术改进和质量控制的基本能力;掌握保健品和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制备等基本方法和技术;熟悉学科相关的法规、政策和产品营销的基本知识;了解该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掌握资料查询、文件检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3 该校现有食品质量与安全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教学体系已基本建立,但从目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存在以下不足。

(1)在药学和医学背景下建设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中食品科学学科的课程体系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生物化学课、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质量与管理、食品工艺学、食品原料等课程已经基本满足了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但未能体现药学背景下的课程建设。

(2)能力培养模式需要完善,培养方案中以验证性的教学实验为主,缺少开放性试验、创新性实验和综合性试验;实验内容更新缓慢,往届学生实验大同小异,跟不上社会食品市场发展和企业对人才标准的变化,一些新的实验手段、方法不能及时补充到教学中,使学生知识闭塞,思想僵化。

(3)质量与安全管理实训缺失,该校出现教授理论知识学时过多而实践教学学时较少,实践教学也是主要在实验室完成,学生没有外出实习机会,缺乏全面了解食品安全容易出现的问题,学生实践教学的环境和考核办法和食品安全的市场管理要求相差很远,实践教学考核与评价的标准存在很大的局限性[5]。

4 培养模式具体改革内容

(1)在原来的食品质量与安全教学体系基础上,增加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方案药学学科内容下与食品科学相关课程建设,增设《药理学》《中医药基础理论》《中药药剂学》《药物分析》《食品工业史》等药学相关课程。

(2)融合学院教师科研成果,通过充分论证和组织各专业教师进行本科教学实验教材的重新编写,实验教学内容包含验证性实验、综合性试验和开放性试验,增设《食品工艺学开放实验》《食品质量仪器分析综合性实验》。

(3)建设创新创业训练制度,推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参与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试验和科研项目的人数,加强产学研教学体系。

(4)增加食品质量与安全实训内容,请开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开设《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案例》,将食品质量与安全督查中不断发生的重大事件第一时间引入到教学环节中。在开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郑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行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仪器的培训使用。

5 结语

食品安全一直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变的主题,而食品质量与安全教学课程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兴课程,教学内容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在当前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非常严峻的情势下,各高等院校要清楚自己的培养目标,结合该校教学特点与拥有资源,不断改革教学课程体系和完善教学践体系,提高学生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培养适应新时展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人才,为人们身心健康及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性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清华.医学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验教学新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5):140-141.

[2] 苏立杰,姜志杰,林楚慧,等.医学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法改革――任务式结合PBL教学法效果评价[J].食品与发酵科技,2015(5):70-74,91.

[3] 黄友如.应用型本科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0(24):9-12.

食品质量安全论文范文8

关键词 食品安全;校内实习基地;实习教学;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326-02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Food Safety Training Base in Campus

WU Guo-ming LI Mei LIN Li-chao DONG Hua-qiang WANG Yue-hua SUN Xiu-hua

(College of Food and Horticulture Foshan University,Foshan Guangdong 528000)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已成为各国政府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福利民生的重大课题[1]。开展全面系统的食品安全教育,可培养和提高大众的食品安全意识、促进食品安全法制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甚至避免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2]。食品安全校内实习基地建设是食品学科的发展需要与社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的需求,亦是学生进行食品安全实习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是一项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教学与实习、管理及实践教学研究等教学工作领域,需要广大教职工等行为主体的积极作为与协作,要有配套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该文就切实抓好食品安全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以期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教育水平。

1 实习基地建设的重点

实习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实习教学质量,对高素质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之一。食品安全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必须创新理念、突出食品安全教育特色,加强技能训练,做到规范管理与高效运行。

1.1 强化食品安全技能培养,突出食品安全教育特色

牢固确立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宗旨,强化食品安全技能培养,突出食品安全教育特色是建设食品安全校内实习基地的原则。根据食品安全学科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对食品安全人才的需求,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于2011年建成了食品安全校内实习基地。在基地内,按食品安全检验指标,构建多个食品安全技能训练与食品安全教育模块。每个模块由若干个检验项目组成,每个检验项目又重点训练一至多个单项基本技能。如,食品营养与功能成分检验模块,训练学生的食品营养与功能成分及安全性检验基本方法,使学生熟悉食品法规与标准化,具有从事食品标准化、质量管理、卫生监督及分析检验与质量监督的能力[3];食品安全的微生物检测模块,重点训练学生参照国家标准进行食品安全微生物检测和食品生产环境微生物检测的能力[4];食品中有毒有害成分检测模块,重点训练学生对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特色食品与掺假食品鉴别和检测模块,主要训练学生对掺假食品鉴别检验、特色食品质量检测等技能。基地设备除包括常规检测仪器外,还适当购置一些大精仪器设备以提高检测能力与检测水平。如,已经投入使用的设备有超声波细胞粉碎机、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发光检测仪、流体萃取装置、短程分子蒸馏装置、物性分析仪、氨基酸自动分析仪以及多功能电穿孔电融合仪、显微操作系统、倒置显微镜、正置显微镜等。

1.2 发挥实习基地引领作用

高校大学生层面尤其是食品专业类学生,许多人毕业后将直接从事食品生产、销售、监管等行业,学生的实际能力对我国食品安全生产与监管有重要作用[5]。掌握食品安全知识的程度与实践技能,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中对食品安全与质量的重视程度,也势必影响企业最终产品的安全和质量[6]。因此,食品安全校内实习基地建设,有利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检验检测实习环境和条件。在高校大学生尤其是食品专业类学生的食品安全教育和技能培养起引领性作用。

基于食品安全实习基地,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将基地实习项目和毕业论文研究内容及专业实习相衔接。把基地实习项目的课题与毕业论文(设计)研究内容有机结合,协调和兼顾基地实习与论文研究之间的矛盾,保障实习项目和毕业论文的时间,研究的质量也将得到提升。倡导学生在专业实习时,带着食品安全的问题参加实习,使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在内容上紧密衔接,在形式上相对独立,从认知规律上实现从知识传授、能力提高到勇于开拓创新和创业精神的有效转化[7]。

1.3 设置综合安全技能训练培养创新力

食品安全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不仅要注重其固有设施的完备性和为实习教学服务的有效性,更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开设综合安全技能训练是基地实习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努力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新精神与动手能力的重要一环。

实习基地设置单项与综合安全技能训练。单项安全技能训练要求每个学生学习本行业常规检测技能并熟练掌握。如参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开设食品中菌落总数测定、食品中大肠菌群计数、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和罐头食品商业无菌的检验等,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在普遍掌握单项技能训练的基础上,设置综合技能训练项目。如,组织学生到食品加工地点及食品流通场所进行调研和现场取样,进行农药残留、兽药残留、添加剂的超标使用和滥用以及违规生产、假冒产品和掺假食品等的分析和鉴别,帮助学生进行风险预警和安全性评价。又如,搜索近年食品非法添加的典型案例,让学生自主投入式思考和综合评估案例,提出食品质量安全风险防范的对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食品安全生产实习教学质量。

2 实习基地运作及管理的措施

2.1 力抓教学团队建设

实习基地教学团队建设和教师成长是实习基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基础。为此,学院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鼓励高学历、高层次人才进基地教学,鼓励理论课教师参与教学,努力组建一支相对独立和适应实习基地发展的需要、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学团队[8]。为了促进基地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以骨干教师作支撑,采用传、帮、带的形式,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实践锻炼。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改革研讨、教学经验交流和学术交流,鼓励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支持和协助完成科研项目,保证实习、科研不断线,努力构建教师共同成长的机制,营造和谐的实习教学氛围。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仪器和新设备不断出现,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客观上要求实习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尽快掌握新技术。为此,采取专业性与普及性培训相结合、集中性和分散性培训相结合、短期和阶段性培训相结合等培训方式,并将培训作为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措施长期坚持下去。

2.2 严格管理,规范推进

规范基地运行管理是促进基地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保障。严格执行相关管理制度和办法,确保制度办法落到实处,精品管理与打造特色。如,严格执行学校实习教学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根据实习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对学生的实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提高教师、学生的重视程度,保障实习教学的完成质量[9]。与此同时,根据基地实际,制订实习考核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在实习完成后对实习过程和实习指导教师进行考核和总结,保障实习教学的完成质量与效果。

2.3 有效推进开放式教学

开放式实习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实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10]。为有效推进开放式基地教学,按照专业技能型、科技活动型和自主实验型等多种形式开放实习教学[11]。学生利用基地条件可自主选择单项与综合安全技能训练。另一方面,在保证校内学生完成实习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对外开放,积极发挥基地示范辐射作用。

为了促进开放式基地实习教学,通过校园网实验室综合管理平台,把实习基地的管理、实习项目信息、预约实习教学和学生实习信息反馈等都融合在信息系统中,对实习基地的实习教学实现高效、高质的教学管理,有效地推进基地开放式教学。

2.4 开展食品安全进基地活动

建设的食品安全校内实习基地,已获批为佛山市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基地,佛山市政府食品安全主管部门定期在该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食品安全教育活动。利用基地的有利条件,让大众进入实习基地展览室参观,向公众展示食品安全控制、检测、追溯等领域的技术成果。用实物讲解假冒伪劣食品的辨别,讲授假冒伪劣食品和垃圾食品对身体的危害等相关知识。采取群众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方式,选取预包装食品、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乳品等贴近百姓生活、群众关注的食品,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广大群众的食品安全知识水平。

为增强学生食品安全法律意识,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定期在实习基地开展大学生食品安全法律与食品安全知识竞赛活动,以比赛形式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提升食品安全的责任感,为今后有效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12]。

3 结语

食品安全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与运行后,有助于学科与专业建设,有助于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与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食品安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创新意识培养。

4 参考文献

[1] 廖森泰.广东省农产品与食品安全平台建设背景和发展思路[J].广东农业科学,2010(9):9-11.

[2] 王仕平,杜波,张睿梅.对我国食品安全教育的探讨[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3):17-20.

[3] 付红军,汤小红,彭湘莲.关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的思考[J].食品工业,2011(7):110-113.

[4] 伍国明,温海祥,曾荣,等.食品微生物学优质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3,40(3):522-526.

[5] 黄光荣,金露,陈文伟,等.利用食品安全案例项目实践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探索[J].食品工程,2012(2):5-7,12.

[6] 赵利,万明兰,刘建涛,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食品安全学》课程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9):4295-4296,4298.

[7] 张莉.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2):146-148.

[8] 伍国明.生物基础实验中心建设与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5):92-94.

[9] 陈子辉.高校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研究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8):169-171.

[10] 张洪田.构建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8):73-76.

食品质量安全论文范文9

摘要: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关系到全人类的生活、生存与延续,是人类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以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为目标,以分析与研究食品质量安全与管理模式问题为论述主题,简单论述了我国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与管理模式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解决措施。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检测技术

俗话说“病从口入”, 食品质量是否安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面对近年来接连不断出现的食品事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从一个简单的社会事件上升到公共卫生领域,逐渐涉及到政治、经济、贸易和社会安全稳定范畴。可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后果极具破坏性。有必要详细分析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与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卓有成效的改进措施,进一步完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保证人们能够吃到安全食品。

一、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的问题

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频频发生,我国大力推行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我国食品行业依然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安全态势。在国内,消费者在种种恶性食品事件的影响下,已经对政府及食品行业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在国际,很多进口我国食品的国家也相对减少了进口量。可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引发了严重后果。除了人为因素外,不健全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是主要影响因素。

(一)在食品产业链上存在质量安全管理薄弱环节

在我国食品行业中存在2亿以上松散组织形式的种养农户,50万左右食品生产加工者,300多万食品经营者,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必然存在薄弱环节。在种养环节,生产农户如若使用劣质用药,极可能在食品内残留有毒物质;在生产加工环节,餐饮或其他食品领域的一些小企业和小作坊等,存在食品加工生产条件恶劣、食品制作不规范、管理混乱等问题;在流通和经营领域也存在经营秩序不规范,不注意保管食品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食物链上比较严重的薄弱环节,很难从根本上改善这些环节上存在的问题。只能加大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加强法制建设,提高相关从业者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监管能力不够

目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主要采取分段多头管理模式。尽管该种模式较为明确地规定了各个部门的权利和职责,可是并没有详细区分那个部门该做什么不该什么。以致于产生职能交叉、权利重复、监管空白、指法缺位等问题,主要与工作分工不明确、权利职责相互重复、部门间合作不密切等有关。时常出现食品监管信息不及时、对食品经营者处罚力度不够等现象。一般都是已经出现食品质量恶性事件之后,国家相关部分才着手调查和相关信息。

(三)尚无全过程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因分段立法使得条款相对分散,尚未形成一体化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导致食品立法建设与执行上存在一个的“隔阂” ,产生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不统一,执法监管部门执行混乱等现象。具体表现为配套性差、结构不合理、行业指标交叉重复等现象。在食品流通领域,更是没有一个从“农户种养――生产加工――经营”的全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四)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薄弱

由于我国投入到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资金相对较少,缺少足够资金建设与发展高规格的质量检测机构和高水平的质量检测技术,使得检测机构不规范,检测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表落后;由于缺乏系统性食品安全认证标准,导致检测环节重复,检测标准不明确。而且,很多食品在种养、生产加工等环节缺少不要的检测,完全发挥不了质量安全检测的实际作用。

二、改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的有效建议

(一)加快食品产业链整合的脚步,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

积极推进整个过程中各个环节和大小食品企业的的整合,建立食品产业战略联盟。有利于促进食品产业企业的集团化与品牌化建设,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更有利于规范食品产业,为政府减少监管宽度和减轻执法难度。

(二)打造全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站在食品产业链“农户种养――生产加工――经营”全程角度考虑,为了形成动态的质量监管机制,有必要打造食品产业链全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尽快区分各个监管部门的权利和职能,保证不出现权责重复、尽管空白等问题。对质检、卫生、工商、食药、商业等相关食品监管部门进行整合,在可能的情况下建立一个联合部门。有利于各个部门的协调合作,构建系统化食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进而加强食品在加工、制造、流通过程中的监管力度。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重视高等级的质检机构和高水平检测技术的建设,全面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三)食品安全规范标准化

围绕食品安全分段立法和多头监管的问题,有必要重新修订制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使食品安全规范标准化。以食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为中心,结合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标准制度。

(四)重视法制管制

政府应该尽快出台食品产业导向政策,强制关闭一些不合规范的小型食品企业,减少劣质食品流入食品市场;强化工商、卫生等部门对生产伪劣食品经营组织的打击;严格贯彻卫生许可制度,及时召回不合规范的食品;加强对乡镇食品生产农户、小作坊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小型食品经营企业的监督与管理;加大对违规违法的食品从业单位及人员的惩罚力度。

三、总结

本文在研究主题和目的引导下,对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与管理模式现状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尽管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已经取得良好的成绩,但是我们不可否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相关部门在借鉴国外食品安全质量监管模式基础上,积极构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监管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俭. 加强安全监督管理的思考[J]. 交通企业管理 ,2004,(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