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紫砂工艺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8 14:57:41

紫砂工艺论文

紫砂工艺论文范文1

关键词:紫砂壶;中国文化元素;特性

1 前言

作为紫砂器皿的代表,紫砂壶质地致密坚硬,取天然泥色,采取独特的成形工艺,成陶温度一般在1150℃左右。它耐冷热急变,“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传热缓慢,不易烫手,具有良好的实用性能。从点学角度来讲,宜兴紫砂壶具有“适用的功能美”、“多变的造型美”、“独特的材质美”、“精湛的工艺美”和“高雅的品味美”,是集多种中国文化元素于一身的陶瓷制作技艺。

宜兴紫砂文化包含地域文化、历史文化、材质文化、工艺文化、装饰文化、印章文化、工具文化、师从文化、名人文化、包装文化、作坊文化等多个方面,但就它们的共性而言,且是中国文化元素在宜兴紫砂器皿上的重现。下面结合多年的从艺经历和历练过程,简要阐述一下宜兴紫砂器皿的中国文化元素情结。

2 紫砂器皿的中国元素情结

2.1 具有明显的地域特性

区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植根,具有区域文化特征的民间工艺品才是它的本来属性。宜兴紫砂壶具有江南风情的端庄、纤丽、秀美,与生活贴近而显现自然,镌以书画、塑以瓜果蔬菜成为时尚,文人的参与培育了紫砂的特质,以满足阳春白雪的审美愉悦和下里巴人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为基础,使它的生命力大为增强,为它走向社会的各阶层创造了条件。当然,属含铁质的陶土仅出产宜兴,除此以外,世界上任何地方尚未发现相同结构性质的矿源,使得宜兴紫砂有别于其它陶瓷工艺。同时,独特的宜兴紫砂造型工艺,手工接片成形工艺,使得宜兴紫砂“圆非拘一,方非一式”,除了紫砂茶具外,还衍生了许多其它工艺品。当今的紫砂陶器皿造型千姿百态、色泽雅致洁净、品种丰富多彩,主要品类有茶壶、花盆、餐具、文具和雕塑陈设工艺品,其造型达3000余种,真可谓是一个洋洋大观的陶艺世界。而其中宜兴紫砂壶最为丰富和最具代表性。

2.2 具有艺术实用的兼容特性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宜兴紫砂陶技艺,千百年来延绵不断、生生不息,如今更盛及一时,无论是材质、工艺、装饰等多个方面都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宜兴紫砂既具实用性,又具艺术性,更具潜在价值性,是两者互相包容、互相依赖、互相作用的结果,也是中国元素的象征性符号。宜兴紫砂壶抑或是其它衍生工艺品,都具有“形、神、韵”的产品特质,是一种实用功能性的具体体现;而从艺术角度看,与诗、书、画、铭等的吸纳交融充盈着文化味和书卷气,在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与鉴赏需求的同时,又融洽地将人的思考情感尽情展露,是艺术功能性的具体寓含。特别是宜兴紫砂壶造型丰富、千姿百态,是存世各类器皿中最为丰富的,有“方匪一式、圆不一相、文岂传形、赋难为状”之美誉。紫砂艺人付诸真性美感,无论是匠心独具的表现形式,还是精美绝伦的造型艺术,都给赏壶者、把玩者以美的享受、美的启迪。

紫砂工艺论文范文2

关键词:紫砂艺;造型;传承与发扬

1 引言

宜兴紫砂器起源于宋朝与明朝,到了清代,紫砂艺术进入了鼎盛时期。高手辈出,紫砂器也不断推陈出新。清初康熙开始,紫砂壶引起了宫廷的高度重视,开始由宜兴制作紫砂壶胎,进呈后由宫廷造办处艺匠们画上珐琅彩烧制或制成的珍贵的雕漆名壶。

在20世纪初期,宜兴紫砂自营的小作坊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诞生了一些制壶名家,其中又以冯桂林、汪宝根、蒋燕亭、俞国良、吴云根、裴石民、顾景舟、王寅春、程寿珍、朱可心等人最为著名。他们在宜兴紫砂造型艺术的发展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并屡有新作问世。

2 紫砂造型艺术的传承与发扬

紫砂器在世界上称得上造型最丰富的工艺品种――“千变万化”;其造型采用全手工的拍打镶接技法制作的,这种成型工艺与世界各地陶器成型方法都不相同。这是宜兴历代艺人根据紫砂泥料特殊分子结构和各式产品造型要求所创造的。清末时期有用模制或轳辘成型的工艺。不论圆、腰圆、四方、六面、侧角、高矮曲直都可以随意制作。同时还为造型的平面变化提供条件,这就形成紫砂结构严谨、口盖紧密、线条清晰等工艺特点。壶盖的制作最能显示出其工艺技术水平。圆形壶盖能通转而不滞,准合无间隙摇晃,倒茶也没有落帽忧;六方壶盖,无论从任何角度盖上,均能吻合得天衣无缝。所有这些独特的高难度的成型技法,是其他陶瓷产品无法比拟的。

从紫砂造型艺术的发展轨迹,结合各个时期砂壶造型的特点,可看出其演变发展也是有规律的!

其造型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不带装饰的光货,这是最见设计者工夫的作品。第二类是仿动物、植物的花货。第三类是筋纹造型,其特点是在光货的基础上出有各式的棱角,多在嘴和把手处出筋。紫砂壶的造型明代的式样较少,多为圆形、筋纹形风格古拙、圆浑。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紫砂工艺得到了保护及挖掘,重新焕发出生命,在造型设计上更是千姿百态,方非一式,圆不一相。

紫砂艺术更需要紧紧抓住的特色文化,一是有自己的独特性,二是其本身有极高的工艺性,三是它具有无可替代的代表性,是紫砂突出的文化传承现象,具有人类文化的广泛意义。在社会上广泛的收录学子,必定会沙里淘金,得到有用之才。对于那些在这一门类中极具天赋的,要破格录取重点培养。并经常举办青年紫砂作品比赛,能让年轻人有机会展示,有机会学习,让他们(下接第67页)脱颖而出,以图成就,把紫砂事业发扬光大。

紫砂工艺论文范文3

金秋十月,硕果累累。10月18日,“华派紫砂艺术・国防艺术展”在中国人民国防大学文体中心二楼国防艺苑隆重举办。此展览拉开了紫砂文化走进军营的序幕,为在军营中宣传紫砂文化做了重要的诠释。中国人民国防大学中将张兴业;美术史论家、央视《百年巨匠》总撰稿刘传铭;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秘书长安然;中央党校原后勤局局长车继先;北京艺术博物馆馆长张树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副院长李明奎;中国电子系统工程总公司总经理翟兴旺;中国邮政文化邮局长朱涛;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江省人文环境艺术研究院院长波等嘉宾领导以及各界媒体代表100余人参加了此次盛会。

“此次展览意义不一般,因为它开启了紫砂文化进入军营的先河,特别走进了全国最高军事学府国防大学。对促进军民的文化交流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美术史论家、央视《百年巨匠》总撰稿刘传铭先生如是说。

现场参观展览的观众对这50件艺术珍品啧啧称赞,一位王先生兴奋地对记者说道,“头一回看到这么精美的紫砂作品,很难想象一把泥竟然能创作出如此美妙的艺术品。”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华派紫砂”是三代女性的结晶,在三代人的创作实践中,形成了华派独特的风格。其能于生活中捕捉美的形式,大胆构思尝试,结合紫砂特质加以创作。设计独特出众、奇趣无穷,整体造型比例恰当,意涵深刻隽永,配合独树一帜的制壶手法,散发着强烈的艺术气息,兼具传统基础的深度及现代感,并顾及实用性。

当然,取得如此斐然的成绩,凝聚了三代人的心血。

华派紫砂第二代传人钱秋虹女士对记者说到,“我们还要不断地努力,在做好壶的同时,把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出去,特别是紫砂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紫砂文化,让紫砂文化走向世界。”

说起自己的女儿华派紫砂第三代传人钱盈盈,钱秋虹女士总是充满自豪。她认为,钱盈盈一定会把华派紫砂发扬光大。

紫砂工艺论文范文4

关键词:紫砂壶;艺术;价值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229-1

紫砂艺术是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形式。一把好的紫砂壶,除了讲究形式的完美与制作技巧的精湛,还要审视纹样的适合、装饰的取材以及制作的手法。再说壶艺本身就是感情。所以一件较完美的作品必须能够抒发艺术的语言,既要方便使用,又要能够陶冶性情、启迪心灵,给人油然而生的艺术感受。茫茫壶海中,如何鉴赏紫砂壶的艺术价值,是所有喜爱紫砂人士都一直关注的问题。

一、紫砂壶的艺术性与实用性兼备

一件佳美的作品,必须艺术性与实用性兼备,就实用性而论,自古已有多词赞美紫砂,有语曰:“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故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说明紫砂性能的宜茶性,同时壶必须把手舒适、出水流畅、稳重得当,用之赏之兼备。就砂壶艺术性而论,又需千变万化的造型、精湛娴熟的技艺、深邃丰富的内涵三者合而为一。紫砂陶艺的造型千变万化,体现了艺人匠心独运的创造才能,我们今天看到各种艺壶的巧思之作,按其不同形态特征可分几何形体、自然形体、筋纹形体三大类。

几何形体由各种不同的曲弧线或直线构成圆器、方器。圆器柔括朴玉、曲折圆润,显示一种活泼柔顺的美感;方器则线面平整、轮廓分明,表现明快挺秀的阳刚之美。自然形体即花塑,其取材于生活之中各种肖像形态,如花果、动物用浮雕手法装饰在器皿上,花塑的完成需形、色、工的巧妙配合,方达惟妙惟肖、形象逼真的效果。筋纹形体是艺人们将自然界中花卉、瓜果、天象等自然形态的线条规范化,把生动流畅的筋纹线条纳入结构严谨的形体中,设计要求上下对应、左右对称、准缝严密,体现一种秩序之美。由于紫砂泥的结构特点是鳞片状分子与众不同,制壶成型工艺也是独特的方式――打身筒成型法和泥片镶接成型法,这两种方法在成型制作时首先将泥块打成一定厚薄均匀的泥片,然后一点一点逐步拼接粘成一件完整的器皿。由于全过程均是手工操作,成型制作中可以充分发挥各种设计想象力,使得独特的艺术构思与手工艺在形体上得到完美的和谐统一,同时更由于是全手工操作,各人的艺术构思及工艺操作各不一式,便成就了砂壶的各自独特性与珍藏价值。

二、紫砂壶的深邃内涵

在紫砂壶的艺术价值中,深邃丰富的内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砂壶的内涵包括神、气、力三个要素。砂壶的神意,通过象形的实体抒发,表达着一种悠悠的内在生命气息,一切事物的“活”就在于它内在生命的迸发;砂壶的神意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各种不同的形体赋予作者的情感,借以表达出来。借壶表心语,通过一件砂壶将作者的内心情感绵绵诉于人前,赋予砂壶的神意,不能仅限在壶的表面上寻索,更应在壶面的起伏、构思造型的深沉上探求;“气”即砂壶的气质。欲借壶语心,必欲壶能语。砂壶的神意表达不丰盛、气质美感不完善,那是因为砂壶的力度感不强,贯注砂壶力度时须贯穿神意、气质于一线,从神意气质中出发,从线条块面里寻找,恰到好处给予力度表达的赋注。一件力度感很强的作品,能给人以阳刚阴柔之美,从而使砂壶达到至尽完善、登峰造极。

在陶瓷市场上,从价值几元的租货到价值百万、数千万乃至上亿元的艺术品,紫砂壶也有类似这样的“金字塔”式的价格构成。作为艺术品的紫砂壶,我们应如何看待呢?顾景舟曾经这样评价紫砂壶:“砂艺情形亦然,造型形态完美,装饰纹样适合,内容健康向上,使用功能理想,制作技巧精湛,且艺趣盎然,雅俗共赏,使人把玩不厌,怡养性灵的,才够得上艺术层次的上乘,堪称传世杰作。”顾景舟先生正是本着这样的原则从事紫砂壶创作活动的,他反对那些把紫砂壶把玩视作“贵族们的玩具”的思想,同时他更加反对一些艺术家单纯地“为艺术而艺术”的行为和观点,主张“为人生而艺术”。他坚持认为:“紫砂壶创作应该顾及一般民众,使之成为人人必备的一种品茗养生之具。”

紫砂陶,通过泥色、质地、造型、装饰的整体搭配,从不同层面彰显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展示属于自己的生活文脉,大处有形,小处有情,散发着优雅的文化气息,激发出引人入胜的美感。我们要站在民族文化的高度,把紫砂艺术定位于文化属性,是一种致富一方的传统产业、举世无双的特色产业、喜闻乐见的文化产业。紫砂艺术价值,需要我们紫砂从业人员去领悟和把握,并不断铸就其卓越的艺术成就。

参考文献:

[1]徐秀棠.中国紫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傅英书.紫砂收藏的学问[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5.

紫砂工艺论文范文5

正如姚明因篮球而成就“明王朝”,刘翔因速度而享誉“翔世纪”;不約而同的是,从陶艺世家走出来的周汝平,因对紫砂的热爱而开创了一个“平时代”。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贤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胸怀大志的周汝平而言,这是他奋力追求的人生境界。

今生缘定紫砂

紫砂的辉煌,至今不过三十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宜兴紫砂还只是旧时代被视为下九流人员糊口的一门手艺,不仅不受重视,甚至被人耻笑。周汝平也出生在宜兴当地的陶艺世家,但为了能光耀门庭,让孩子跳出紫砂匠人的“火坑”,周汝平的父母即使节衣缩食也要供他读书。

背负着父母殷切的希望,周汝平倍加勤奋,每次成绩单都能让父母露出笑脸。寒窗苦读十几年,周汝平终于如愿以偿,走进了扬州大学的校门,成为家乡人眼中比黄金还珍贵的名牌大学生。

可是,大学时期的周汝平,却偏偏爱上了父辈们希望他抛弃的紫砂事业。为了更直观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紫砂文化,周汝平开始辗转奔走于各大博物馆。或许是天生注定,第一次走进紫砂博物馆时,面对拥有五百年历史且长盛不衰的紫砂文化,周汝平就再也无法移开自己的目光。

从宜兴博物馆到南京博物馆,再到扬州博物馆,周汝平的心灵浸润在紫砂文化的浓郁氛仿先辈之作而鲜有半点创新。他们中大都注重壶的色泽和外形,其结构特色、结构原理、成型技法、泥料机制等深层之处,却很少有人去研究。

年轻的周汝平认为,如果紫砂这样发展下去,传统的元素一定会慢慢流失。于是他开始把大学学的知识“激活”,并博览图书,对大师制壶的专著进行研究,并写出了《浅论时大彬紫砂壶艺》的长篇论文。

彼时的周汝平,一面藏在不为人知的工作室里,踏踏实实地积累实践经验;一面又到处托人给自己引荐大师。因为,对紫砂工艺钻研得越深,周汝平就越深切地体会到自己需要不断学习,因此,他迫切地希望找到引路人。

当周汝平历尽曲折,终于走进顾景舟大师的家门,亲眼看到慈祥的大师时,他激动得两手发抖,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得知眼前这位年轻后生不顾一切,全身心投入紫砂创作的经历,老人颇为感动,慈祥地说:“小周啊,你不用紧张,我的大门随时为你打开,有问题就来找我。”不仅如此,顾老还推荐马金旺大师作为周汝平的老师,亲自为周汝平当起了拜师的红娘。

已逝紫砂艺术大师马金旺被誉为“壶艺圣手”,他的绝活有二:一是独家秘制的用料,二是纯手工制作。他制作的紫砂花盆具有古朴、典雅等特点,集观赏、实用、收藏等价值为一体。尤其难得的是,身为大师的马金旺,却甘于放下身价,加入徒弟周汝平的团队,担任陶雅紫砂艺术文化园的技术总监。

顾景舟大师的艺术融合了儒道两家的文化精髓,特别追求线条的流畅舒展,格局的谐调美观。周汝平曾说过,顾景舟的作品能在市场上畅销不衰,就是得益于他“合璧间融”的艺术特色。这四个字的精准概括和判断,显示出周汝平确实得了大师真传,所以终能慧眼独具。

“致虚极,守静笃”。同为恩师的顾绍培告诉周汝平,紫砂工艺的最高境界,就是控制自己的种种欲望、成见和心机,笃守虚静的心灵。也就是说,为做人而做壶,因做壶而做人,心壶合一。至今,周汝平都牢记恩师的教导,把人品作为制壶的第一水准。

徐汉棠、谭泉海、吕尧臣……谈起这些自己曾受过其教益的大师们,周汝平如数家珍,娓娓道出他们的人生际遇和艺术风格。因为,他已经钻进了大师们的灵魂世界里,从中寻宝挖金,摄取精华。百川归海,博采众长,周汝平虚心好学的态度,使他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转益多师是汝师。周汝平用自己的拜师经历,生动地诠释了杜甫诗句的内涵。为了把大师们的精神传承下去,周汝平特意将自己创建的团队命名为“大师传人”。

开创品牌时代

如今,周汝平通过那双出神入化的双手,在紫砂壶的创作中渐入佳境。拥有众多殊荣的他,已经实现了自己年轻时的梦想。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高绝顶我为峰。

一个人事业上能达到的高度取决于这个人追求目标的高低。周汝平登上了自己年轻时看到的顶峰,不过,追求卓越的他,还要给自己的紫砂事业增加高度,创立后来者心目中的顶峰。

1989年,周汝平创办了陶雅紫砂艺术文化园。他广招社会青年和下岗人员,聚集技艺人才,为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这些还不是他心中多年郁积的文化情结。自文化园创建以来,他创导以文化构筑紫砂园地,展现出紫砂艺术的古韵新风。这些年,由于他的精心构思与打造,逐步实现着他的心愿。

“宜兴是世界闻名的陶都,博物馆的东西封在玻璃墙内,只供参观而无法进行研究。”意识到这一点,周汝平决定自建一个博物馆,把自己的藏品展出来免费供人参观。2005年,周汝平创建的“中国宜兴明清紫砂博物馆”正式开馆。

“我们不能局限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专打自己的小算盘。全世界的专家学者能来看我们的博物馆,我们也学到了不少知识。”当面对别人困惑的质疑时,周汝平如是说。

文化园里,陶艺家们制作的紫砂艺术品琳琅满目,精美绝伦。在盆、壶、瓶等器物上,先以工笔墨绘,阴阳琢刻,再用五色土泥绘、堆贴、镶嵌上山水花鸟虫鱼等图案。这样,书画文化、彩泥装饰工艺便淋漓尽致地表现在紫砂作品上,为紫砂文化注入了深邃的艺术内涵。

博物馆里则陈设着明清时期以及民国、近代名人名作千余件的紫砂盆和紫砂壶。众多大师们迥然不同的风格,如今同台亮相,真可谓异彩纷呈,各有千秋。显然,不管是颇具规模的紫砂艺术文化园,还是初具规模的明清紫砂博物馆,其要旨均在于“保护紫砂遗产,研究紫砂艺术,丰富紫砂文化,拓展紫砂事业”。

身兼艺术家和企业家的双重身份,周汝平一度也难以平衡两种角色的冲突。毕竟艺术家更追求理想,而企业家必须务实。但做任何事情必然是有所舍弃才会有所收获。

艺术家周汝平做企业,主要目的还是想通过企业这个平台,把陶雅文化园的紫砂艺术推广出去,不仅提高它的市场竞争力,更要扩大它的文化影响力。说白了,周汝平就是要把中国宜兴陶雅文化园,做成一个具有顶级知名度的紫砂品牌。

在周汝平看来,小小的一把紫砂壶,往往承载了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记忆。然而要做到从微观的紫砂外形里去反映出入类宏大的精神宇宙,若缺乏崇高的人生境界和渊博的学识素养,就绝不容易制作出具有活泼泼的生命气息的作品。周汝平的紫砂艺术,利用现代审美观念,把作品的灵魂和神韵恰到好处地糅进形式中,所以才能令观者情不自禁地产生心灵的共鸣。

至于紫砂壶的收藏,周汝平说,紫砂的收藏品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作为个人收藏,首先要考虑到自己的实际能力,切不可盲目跟风。普通的紫砂壶爱好者可以买一些中低档的壶使用,也是一种享受。如果有一定的消费能力,买一些大师的作品用来收藏,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投资门类。在购买紫砂壶的过程中,刚开始可以选择中低端作品,这样会比较有把握人手。在选壶的时候要选择那些饱满、有张力、做工要好、料要好的作品,升值空间比较大。

综观紫砂艺术界,周汝平的领袖地位早已不可小觑。姑且不说他的作品在市场上受欢迎的程度,单论他的艺术理念和收藏理念,就被许多人奉为紫砂鉴别和收藏的“圣经”。现今,陶雅紫砂文化园,一如它的创建者的地位,也成了业界领袖群伦的品牌。

再铸陶都辉煌

不管是周汝平的文化园还是博物馆,人们都会发现它们名字前的“宜兴”二字。周汝平内心里始终有一种无法释怀的情愫,那就是再铸陶都的盛世辉煌。

宜兴紫砂传承已有五百年,是世界独一无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宜兴紫砂文化源远流长,派别门户繁多,但却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文化企业,能够把紫砂品牌打拼出去。相对于景德镇的陶瓷,宜兴紫砂的知名度远远还没有被叫响。要让中国人知道宜兴紫砂,要让外国人知道中国宜兴紫砂,要让国内外的人都知道陶雅紫砂文化园再次铸造了陶都的辉煌盛世。肩负这样的使命,周汝平用一颗仁爱之心铺就了一条探索之路。

周汝平组建江苏省宜兴市紫砂收藏鉴赏专业委员会并被推选为会长,源于一次偶然的机缘。当中央电视台的《鉴宝》栏目来到江苏宜兴,面对宝主们抱来的紫砂老壶一筹莫展时,有人举荐了周汝平。节目一经播出,周汝平紫砂鉴定专家的名气瞬间就飞遍大江南北。于是,江苏省文化部门的领导就找上门来了,希望他担任江苏省宜兴市紫砂收藏鉴赏专业委员会会长。

考虑到可能带来的种种非议和排斥,周汝平知道这绝对是一个出力不讨好的差事,但他也清醒地认识到没有官方认可的权威鉴赏部门,将不利于紫砂事业的繁荣。前怕狼后怕虎,过于计较个人利益得失,只会束缚住自己的手脚。于是,周汝平当仁不让,担当了重任。

为了宜兴紫砂的发展,周汝平每年都组织中国紫砂收藏鉴赏高峰论坛。每年十几次地组织紫砂艺术家走遍全国各地进行艺术交流,要花费近百万的费用。这笔巨额开支都要从周汝平的企业利润中划拨出来。

信息技术时代,网络平台的交流作用凸显。周汝平又“敢为人先”,斥巨资为艺术家们免费建立“中国紫砂网”,随时随地分享最新信息。“钱花在了刀刃上就是值当的。我若能为宜兴紫砂的繁荣出分力,才算大仁大爱,而且那是再幸福不过的事!”周汝平这样看待那些巨额支出的价值。

同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宜兴紫砂也面临着一个抢救和保护的难题。首要的问题就是技艺的传承。随着紫砂艺术的持续走热,紫砂生产的大军成倍增加,紫砂艺术的人才却在迅速减少。很多人目光聚集在利益之上,根本无心钻研学术。而周汝平宁愿放弃几千万的订单,周汝平也甘愿将自己的大师团队送进清华大学继续深造。因为他立意要打造一支过硬的队伍,真正能够传承下大师们的精神财富。

另一个发展瓶颈是市场的顾客过于单一。紫砂的爱好者一般都是年龄较大且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年轻人就很少。如果能够欣赏紫砂艺术的人越来越少,那么紫砂艺术的消亡就不是骇人听闻。面对这样的忧虑,周汝平在接受采访时就高瞻远瞩地指出:“从大局看,我们是传统基础上发展与创新,这就是传承。但每个人的爱好不同,你要说年轻人喜爱的东西,那么也会有一部分创新的作品。不过,总的来说不能脱离中国的传统,紫砂壶还是以实用为基础。”

紫砂工艺论文范文6

关键词:传承;创新;风格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043-01

紫砂陶艺在讲究传统的同时,也讲究个人风格的创新。每个紫砂艺人在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等诸多方面都会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必然要在紫砂艺术作品上留下个人的气质、性格、禀赋、艺术趣味的烙印,紫砂艺人的艺术才能和心理特点都很自然地会投射和熔铸到他所创作的艺术品之中,通过创造性劳动使主体对象融化到艺术作品之中。

作为一个制壶十多年的从业者,我也在不断在为紫砂陶艺的创新方面进行着思索和尝试,潜心追求紫砂传统中的丰富内涵,把握自己对理想和意境的感受,创出自己拙中藏巧的厚味。做紫砂壶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它是艺术抽象与艺术再创造的一种创造性劳动,需具有高超的专业技能、聪慧的悟性及把文化修养和创作灵感迅速体现在器物造型上的能力,具有传统技艺传承有序、学古而不囿古及不求形似而追求神似的艺术境界。紫砂陶艺发展到今天,可谓百花齐放,而能够被认可的,始终离不开民族性、传统性、创新性。只有根植于民族土壤,建立在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根基之上结出的硕果,才是真正的创新,才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立足传统继承发扬开拓创新”,这是我作为一个热衷紫砂制作人的座右铭,面对这个复杂而紧张的大千世界,紫砂制作是我心中的一片净土,让我拥有宁静,自然和自我。

同时创新与传统是对立的统一,创新归根结底要归入传统。“对传统有所突破才算得上创新,而某一创新能获得肯定与承认,便是成了正果,亦即汇入了传统;而创新的更高意义或价值,便是使传统保有了活力并得以推进与延续下去。

发展中国传统紫砂陶艺,继承与创新要符合规律,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不能一概而论,有所偏颇。明清以来,紫砂壶一直采用打身筒和镶身筒的传统手工制作工艺,原因是老百姓喜欢这种传统工艺,也只有采用这个传统,才能保证紫砂陶艺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上世纪60年代“”时期,由于片面追求产量,紫砂陶艺采用“注浆成型法”,结果不仅使紫砂陶艺失去了传统特色,而且也提高不了产量。可见,继承传统首先要跟着传统走,然后在设计和造型上加以创新,才能继承和发展传统陶艺。

真正能懂得制壶,能制一把好壶的人,必是一个爱壶之人,因为紫砂作品的气度,也正是作者个性、气质和风格的体现。含蓄敦厚或张扬明快或秀丽纤巧或粗犷豪放,从大自然中寻找那份灵气,一直是我们紫砂人的习惯。

紫砂壶追求形式美,紫砂壶艺是从日用陶中脱胎出来的,集实用、欣赏、把玩三种功能于一体的艺术,又能包容及吸收传统文化于一体,区别于书画艺术和玉雕艺术的实用性,紫砂艺术既有适用美感又有视觉美感,亦有把玩抚摸的触觉美感,种种因素使得紫砂壶能流传千古,闻名海内外,为大众所能接受。

宜兴紫砂是东方耀眼的一颗明珠。在世界陶艺中独树一帜,我们在全手工制作中继承和现代创作相结合,使得紫砂艺术的魅力更加完美。

清代程寿珍先生的《寿珍掇球》壶,它的壶体造型是紫砂工艺造型的典范,由抛物线和圆弧的结合构成,壶体为三个圆,利用点线面的巧妙组合,合理搭配、浑然一体构成了一个完美的空间,有“此处无声胜有声”之韵味。为我们紫砂艺人提供了经典的艺术借鉴,启发了我们的创作思维,把紫砂壶的形、神、气、势表达得恰到好处,真是美妙之极,使我们抚壶、沏茶更加能感到心旷神怡,妙不可言。

优秀的紫砂作品是“多一分有余,少一分不足”壶身应与整体比例相协调,盖与壶身必须和谐,壶盖与的子大小相吻合,壶把与壶嘴的长短、力度、空间的对比,使紫砂壶在形体上达到丰满、稳重、灵气。

紫砂艺术,在保持传统紫砂文化的基础上,我们只有不断创新,吸取其它艺术的精华,才能使我们紫砂制作的技艺更上一层楼,手工制壶技术才能发扬光大,代代相传,把我们的紫砂做成宜兴的一张名片,是我们每一位紫砂人的责任,让我们的民间瑰宝——宜兴紫砂永保青春。

当代紫砂陶艺,总是给后代的紫砂陶艺以巨大的影响,而后代的紫砂陶艺又总是继承前代紫砂陶艺的成果来发展,这种继承关系贯穿紫砂陶艺发展史的始终。我们作为紫砂创作者,应拓宽创作视野,不断实践,不断思考,和时代相结合,不断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了解和应用相关艺术门类的科学技术,大胆尝试新技术、新工艺、新手法,积极增加经验积累,努力提高自己艺术素养。我深信,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具有优秀民族传统的紫砂陶艺在紫砂艺人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创造一个更加辉煌和美好的未来。

紫砂工艺论文范文7

关键词:陶刻;形式;内容;手法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031-01

紫砂的装饰方法,若以烧成前后来分,在烧成前有绞泥、浮雕、堆绘、仿古青铜器纹样装饰和陶刻等装饰手法;烧成后的装饰则有釉彩、抛光和包铜、金银丝镶嵌装饰等多种手法。在现在的所有装饰方式中,我们较为常见的也是常用的就是陶刻,陶刻成为主要的装饰方法,由于紫砂陶坯具有良好的可塑性,故易于在紫砂陶上进行雕刻,无论草、隶、篆、魏碑、汉瓦、钟鼎铭文等各种书体,或花卉、虫鸟、山水、人物等国画白描,汇集中国文学、书法、绘画、金石篆刻诸艺术于一体,形成我国紫砂陶特有的雕刻装饰工艺。

对古文经学早在宋代,诗人欧阳修、梅尧臣在《赏茶诗》中就写下了不少的佳句:“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雪贮双砂器,诗琢无玉瑕”等等名句。但是,当时还没有真正把这些诗句用书法铭刻到紫砂陶上,直至元末蔡司霑著《先进录》中提及有一壶刻草书“且吃茶,清隐”五字,从而有了文字的记载。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宜兴陶瓷蓬勃兴起,紫砂茗壶便吸引了众多的著名书画家来宜兴专门定制紫砂壶,以及其它雅玩器具。

说到陶刻就不得不说到十九世纪初期,宜兴陶艺最重要的人物是陈鸿寿(曼生)。是一位深受文化薰陶的学者,对紫砂文化有深入的研究,并善于书法、绘画和篆刻,被誉为西冷八家之一。他倾心于紫砂铭刻,经常构思书画,并亲手在紫砂壶上镌刻诗文,且多有精品。陈氏曾任溧阳县令三年之久,并致力复兴宜兴陶业。以陈曼生的意见来说,一件茶壶的制作需要三位人士的参与。首先由壶手捏制茶壶,待其坯胎干至皮革硬度时,则请书画家在壶上施予绘画或书画的装饰,随后再请人在壶上刻画,完成后始进行烧窑步骤。因此,一件清代嘉庆年间,士人与壶手通过融洽无间的合作和探索,不仅制作为精美的紫砂艺术品,也归纳出来一套独特的紫砂雕刻装饰艺术,创造了我国紫砂陶刻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

紫砂陶刻装饰手法独特,以刀,将中国的书法、绘画、金石、篆刻诸艺术融于一体,神韵怡然,彰显中国笔墨艺术与工艺技巧高度结合的高雅风貌,形成我国有民族工艺特色的艺术。

陶刻艺术的题材极为广泛,形式更是丰富而多样,举凡山水、人物、花鸟、博古诸图案均可作为入画素材。陶刻作品特别讲究各种书法,利用正、草、隶、篆、钟鼎、石鼓等各种不同的书法来表现于各式形体,或图文并茂,或情趣皆有,表现出作品的构图严谨、参差有致,体现国陶艺术的精髓。

只是,陶刻艺术不应只是把书法、绘画、金石、图腾等在紫砂器上的搬移再现,即使最成功的转移摹写也只能算是上乘的工艺装饰;不管是哪一位书画名家有饰壶时,倘若不加刻意经营,只以自己习惯于内容与形式去装饰,忘却了舞台不同应各有各的深度与空间要求,就算是笔墨技法高超,也只能说是壶上留下某名家的墨迹,不能算是独具风格的陶刻艺术品。

“字依壶传,壶随字贵”道尽了国陶艺术的高度价值。只是,就今而论常被一些笔者或紫砂业者漫无边际的喧染曲解,不去就事论事地理解壶与字间的内涵关联。总以为一件陶器,只要经名家一书一画,使能壶随字贵,欺哄紫砂玩家,漫天要价,这一错误的概念,误解了陶刻的存在价值,也阻碍陶刻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对紫砂铭壶的鉴赏,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人有所偏爱,但大多认为一件好的陶刻作品不外两个方面,一是娴熟老到的刀法,二是扎实全面的书画功底,我以为这种看法是不够全面的。刀法和书画固然十分重要,也是从业者需要为之终生追求的。但这两个方面并不足以形成一件上佳的陶刻作品,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所刻的内容,从形式到风格都必须与茶壶本身的风格意韵相吻合,而这一点正是包括陶刻者在内的很多人所忽视或缺乏的。

各种艺术门类都是有很多相通之处的。陶刻与制壶的艺术表达效果是在同一个载体上完成的,它们之间的联系更是密不可分,陶刻的效果必须与茶壶造型的艺术理念一脉相承。可以这样说,一位陶刻大师同时必定是一位鉴赏茶壶的行家。

随着社会物质水平的发展,人们精神层面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并日益呈现多样性与边缘性。宜兴紫砂以其丰富多变的造型,显现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紫砂陶刻艺术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提升紫砂的艺术品位,推动宜兴紫砂事业的发展。

总之,陶刻艺术不但注重形式、内容及手法上的技巧,最主要的是作者的文学素养、书画功能以及人格气质整体的表现。因为表现形质的笔法、技法、章法只是手段,而写神才是艺术的本质,也是艺术表现水平的重要标准。所以,一把茗壶配上得体的陶刻书画装饰,便为好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紫砂工艺论文范文8

宜兴是商贾眼中的生财之地,作为紫砂的生产集散地,街道两旁紫砂销售店铺,制壶工作室鳞次栉比。对宜兴人而言,制陶是世代相传的技艺,从明武宗正德年间紫砂烧制成壶以来,500年间,宜兴人世代以此为业,创烧于明代的前墅古龙窑至今窑火不断。紫砂也是传递亲情的纽带,宜兴不乏几代从事制壶的家族企业,据说现今当地从业人员注册工艺师达数万人以上。

宜兴古称“阳羡蜀山”,产“五色土”,烧制成器,表面平整具砂质效果,谓之为紫砂器,它是平民百姓日常饮茶的器皿,文人墨客也为之钟情,它是今日的收藏界新宠,拍卖场上,当代名家顾景舟的紫砂茗壶已突破千万元。紫砂产地宜兴,对于紫砂爱好者来讲是必要拜访的圣地,这里可以看到紫砂从开采到制作的全过程,如今宜兴蜀山南街上杨彭年、朱可心、裴石民、顾景舟等制壶名家故居完整的保存了下来供参观者拜谒。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大师访谈

徐秀棠

1937年生于宜兴陶艺世家,1954年师从紫砂陶刻名艺人任淦庭学习陶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93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问:到现在为止,与紫砂行业同时起步、并存的许多行业现在都可能衰弱、萧条或者灭亡,而紫砂却无论在文化层面、市场层面,依然保持蓬勃发展的态势,您认为是怎样的因素在支撑它呢?

答: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讲为什么有紫砂?理由有三条,第一就是因为宜兴山里有丰富的做陶瓷的原料和燃料,这样就有了陶瓷;第二是因为从唐代开始宜兴的茶就很有名,到明代开始泡茶了,所以阳羡茶事催生了紫砂艺术;第三就是宜兴来的文人比较多,所以紫砂一开始就跟文人的关系比较亲密。

问:以前紫砂行业由文人介入,而使得紫砂壶闻名遐迩,时至今日,文化人与紫砂行业,需要以一种怎样的方式结合,才能创造今日紫砂的新辉煌呢?

答:我讲过:“字随壶传,壶随字贵。”就是讲一批文人接触了紫砂后,将紫砂向文人化发展,因为紫砂有宫廷紫砂、平民紫砂,也有文人紫砂。文人紫砂实际上是占据了紫砂的主要地位。我一直认为文人参与紫砂是有标准的,文人题壶时诗词、书法、镌刻、合适布局到紫砂茶壶上应该是融入。如果装饰的内容、艺术与茶与壶不相关联,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也就是糟蹋了茶壶。

问:近十几年来,收藏紫砂工艺艺术的市场,大部分是以投资心态为主,真正用自己的素养去体悟这里面的美感的人群还不成熟。您怎么看这种趋势?

答:这也是一种市场行为,没有办法。因为艺术品的发展,评论家、鉴赏家不等于这个行业的购买者、收藏家,现在这两者的接轨没有接好。花钱的人不一定会欣赏东西,会欣赏东西的不一定花钱。我认为,现在要关注紫砂圈子里的主流与本体,就是一个行业里面要有一批人注意自己的形象,这一部分不能乱。在树干上什么都可以长出来,哪怕是生一点虫子,有点蛀虫,都没事,但是本体要健康。

顾治培访谈

顾治培

1949年生于宜兴。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1985年起从事紫砂雕塑创作。尤以紫砂微雕作品见长,曾以2年时间创作“蟋蟀群英会”。以写实风格塑造70余种形态各异蟋蟀1028只,2002年被世界吉尼斯上海总部授予“吉尼斯之最”。

问;您如何想到以蟋蟀昆虫为主题,将紫砂微雕确立为自己的风格?

答:实际紫砂微雕早已有之,起源与茶壶同步,真正兴起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盛行于80年代,但紫砂创作仍处于初期阶段,紫砂微雕的创作手法单一和市场利益的驱动,题材一直局限在佛像、八仙、刘关张一类传统题材,我个人认为民间文化色彩的紫砂艺术在发展的路子上一定要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创作现代人崇尚自然,向往田园风光,本人从小钟情山乡野谷,迷恋大自然的花鸟鱼虫,多年的紫砂微雕创作实践中领会到“形色声味的莫过小小的促织,潜心研究蟋蟀,为了观察蟋蟀生活习性,我会到山野捕捉蟋蟀,制成标本,平时细心观察他们的形态、活动,我曾经趴在山上的草垛里,连看三天,晚上也住在山上。创作道路是艰辛的,从开始有制作蟋蟀的想法到摸索成熟用了近20年的时间。很多前辈都笑指为“雕虫小技”。还有些人让我赶紧申请专利,我没考虑过专利,现在我们紫砂,这边要传承,那边忙专利,其实是不利于良性发展的。我就一句话“您把什么都专利掉了''那别人做什么?”什么叫专利?我认为专利就是你做的东西别人做不出来。那就是专利——不用申请。

问:您的壶作为礼品已赠送了多位台湾高层的政要人物,台湾一些上层官员和社会名流十分喜欢您的壶,谈谈您如何与台湾结缘。

答:80年代“紫砂热”,台湾一些紫砂收藏家大量收购名家紫砂,他们很喜欢我做的壶,有位藏家萧正雄收藏了我300多件作品。1987年,他指定要一件昆虫笔筒,为了怕烧坏,我多烧了两件,他来取的时候全部都要,以绝食相逼,最后就全都卖给他了,他才满意,呵呵。

我的壶也作为礼品送给过萧万长、连战、吴伯雄,这些紫砂壶在创作时大多有寓意。如送给萧万长的《连心》壶,寓意台湾海峡两岸人民心连心。作为一个紫砂艺人,为台湾高层名流制壶,增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交流,是我的荣耀;作为一个中国人来说,为祖国统一事业作贡献,更是我的心愿。

张顺法 李占平 访谈

张顺法

1957年出生在宜兴。祖父辈均以陶为业。1976年进宜兴紫砂艺厂学徒,师从紫砂名家李碧芳。

李占平

紫砂工艺论文范文9

韩其楼先生洋洋50万言的《紫砂壶全书》打响了紫砂文化研究的第一炮,从1981年起,该书不仅多次再版,并曾先后推出港台版本,去年10月北京版第四次修订本问世,香港出版界知名人士萧滋先生认为这是一部断代著作,许多业内人士和专家学者也给予充分肯定。

徐秀棠大师说:“紫砂陶的发展历史,就是紫砂文化的传薪过程。紫砂陶工艺品之所以有魅力,主要也在于它与陶文化、壶文化、茶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部中国紫砂文化史,留给今人探索、考据、梳理的空白点不在少数,这座文化大矿太富有了。从某种意义上说,紫砂文化是一门以紫砂为核心的多边缘交叉学科,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中各个时期紫砂艺术大师风格的形成及其文化学的研究,不仅工作量很大。而且要有相当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支撑。这一研究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从文化的角度看紫砂,用文化的眼光观察紫砂、解释紫砂,例如古今代表性作品格局和风格形成的文化原因等等;另一方面,是对古今代表性作品所携带的文化信息的分析。紫砂器考证的趣味和价值,除了来自作品本身的艺术内涵和感染力外,作品和艺术技能传承中的轶事也蕴含着相当丰富的文化财富。考证的过程就是不断挖掘出更多的历史印记,从而有利于这一文化瑰宝的传承。毫无疑问,如何在开发研究中给古老的紫砂文化注入新的生机。如何在传统中寻求现实意义,也是我们弘扬紫砂文化的重要价值所在。

改革开放以来,在西方现代陶艺影响下应运而生的“现代紫砂”,同样是紫砂文化研究的对象,目前这一对象被边缘化了。传统紫砂与“现代紫砂”二者在概念上如何分野?如何发掘出各自空间的文化、艺术价值属性?如何给“现代紫砂”的30年以明晰而准确的轮廓?这些问题需要学术上的回答。

精品推荐